内科常见疾病药物治疗手册(住院医师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6 03:21:31

点击下载

作者:郭涛、史国兵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内科常见疾病药物治疗手册(住院医师版)

内科常见疾病药物治疗手册(住院医师版)试读:

前言

一名刚从医科大学毕业的医学生,如何才能成为一名称职的医师、一位知名的医师、继而成为著名的医学专家?一要靠不断学习,二要靠不断的临床历练和积累。目前,国内关于内科学著作和临床用药指导的图书种类繁多,但多数不适合作为随身的手册使用。而住院医师是医疗队伍中的主要群体,作为低年资的医务工作者,在临床工作的初级阶段,需长时间工作在临床科室接触各类常见疾病。由于缺少制订用药方案的经验,日常临床工作中对于各种禁忌注意也掌握有限,这使他们对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用药方案及用药注意类参考书有较高的需求;同样,临床药师由于以往药学教育的不足,对临床的基本知识较匮乏,急需补充临床方面知识。本书就将立足于这样的群体,针对他们的实际需要组织编写。《内科常见疾病药物治疗手册》是一本可随身携带的案头手册。目的在于帮助刚步人临床的年轻医师们度过一接触患者就发懵,看到患者既似此病又像彼病、难下诊断的一段医师们都要经过的“开头难”经历。

全书邀请了经验丰富的高年资临床医师和药师编写,根据编者多年的临床经验,结合住院医师在临床工作中的实际需要,在内容编排上将以这类人群工作中常接触到的内科疾病为主(其中特别加人了急救及生物、物理、化学性损伤一篇),并注意吸纳近年临床出现的新病种。本书归纳了临床常见的疾病370余种,分为13大系统,不包括专科疾病(产、儿科和传染病科等)。围绕每个疾病在参考目前公认的专著、相关疾病的诊疗标准,比如《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12年版)《默克诊疗手册》《中国医师药师临床用药指南》《中国药品手册》,及《内科学》《实用内科学》《国家基本药物》《新药精编》“MIMS.COM”等专著和参考资料的基础上,对每一病种的诊断要点(含必要的鉴别诊断)、常用治疗策略、用药指导及主要药物注意事项等方面内容进行编写,重点放在药物的用药指导及药物注意事项上。

本书最大特点是重点突出、简明扼要、方便查找,以日常工作 “够用”“实用”为原则,力争最有效的满足住院医师日常工作的需求。本书是一本刚出校门的医学生、低年资内科医师、临床药师、护师案头参考书和一般家庭必备的医学书籍。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沈阳军区总医院领导、沈阳军区总医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站长及参与编写的临床各科、临床药师团队,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63医院,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药代实验室,天津医科大学临床药学教研室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8医院药学科,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55医院药学科等参编单位大力支持;感谢著名药理学家芮耀诚教授、著名神经内科专家王耀山教授、著名呼吸科专家陈萍教授审阅书稿。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难免有许多疏漏和错误之处,敬请临床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郭 涛2015年10月于沈阳第一篇 急救及生物、物理、化学性损伤第一章 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

心脏骤停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心脏性猝死是指由各种心脏原因引起的、以急性症状开始发生后1小时内骤然意识丧失为前驱的自然死亡。不论是否知道患者已患有心脏病,其死亡的时间与方式是意外的和未预期的。

心脏性猝死与心脏骤停的区别在于前者是所有生物学功能不可逆性的停止,而后者通过紧急治疗干预有逆转的可能。心脏骤停常是心脏性猝死的直接原因。

[诊断要点]

1.意识突然丧失,面色可由苍白迅速呈现发绀。

2.大动脉搏动消失,触摸不到颈、股动脉搏动。

3.呼吸停止或开始叹息样呼吸,逐渐缓慢,继而停止。

4.双侧瞳孔散大。

5.可伴有短暂抽搐和大、小便失禁,伴有口眼歪斜,随即全身松软。

6.心电图表现:

①心室颤动;②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③心室静止;④无脉性电活动。

[常用治疗策略]

1.肾上腺素

0.9%氯化钠注射液5ml,肾上腺素1mg,静脉注射。每3~5分钟重复1次,可逐渐增加剂量至5mg。或气管内滴人2~2.5mg/次。适应证:①心室停顿;②心室颤动波细小。心室停顿者应用肾上腺素是建立人工循环的重要方法。应用肾上腺素可使细小心室颤动波变为粗大颤动波,有利于电复律。

2.利多卡因

10%葡萄糖注射液20ml,利多卡因1~1.5mg/kg静脉注射,5分钟后可重复使用。如有效以1~4mg/min速度静脉滴注维持。适应证:电除颤不成功或除颤后易反复发作的心室颤动。如果总剂量达到3mg/kg仍不能成功除颤,下一步可给予胺碘酮或溴苄胺治疗。

3.胺碘酮

首次300mg稀释于5%葡萄糖注射液20~30ml,缓慢静脉注射(大于10分钟)如无效,可重复给药总量达500mg,随后10mg/(kg·d)维持静脉滴注;或首先按1mg/min持续静脉滴注6小时,然后0.5mg/min持续静脉滴注,总量可达2g/d,根据需要可维持数天。

4.溴苄铵

5%葡萄糖注射液20ml,溴苄铵250mg,静脉注射。主要用于利多卡因或电复律无效的难治性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溴苄铵首次5mg静脉注射,5分钟后可重复1次,剂量为5~10mg/kg,有效后以1~2mg/min静脉滴注维持。

5.β受体拮抗剂

对于一些难治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快速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扑动(频率>260次/分钟)及难治性心室颤动,可试用静脉β受体拮抗剂。美托洛尔每隔5分钟,每次5mg静脉注射,直至总剂量15mg;艾司洛尔0.5mg/kg静脉注射(1分钟),继以50~300μg/min静脉维持。

6.血管升压素

血管升压素与肾上腺素作用相同,也可以作为一线药物,只推荐使用一次40U静脉注射。严重低血压可以给予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多巴酚丁胺。

7.碳酸氢钠

静脉输注碳酸氢钠,过去曾在心脏复苏中大剂量地给予,但现在不再作为常规,因大剂量有弊无益。只有当患者在电除颤复律和气管插管后代谢性酸中毒持续存在时,才有指征予静脉给碳酸氢钠,初剂量可予1mmol/kg,以后每10~15分钟可加50%的初剂量。最好根据动脉血气分析结果调整补给量,防止产生碱中毒。

8.阿托品

缓慢性心律失常、心脏停搏或慢性无脉性电活动患者,考虑阿托品,用量为1mg静脉注射,可每3~5分钟重复使用(最大总量为3次或3mg)。

[用药指导]

1.肾上腺素

为肾上腺髓质分泌的主要激素。本药可通过激动α及β受体增加外周血管阻力、升高收缩压及舒张压,从而增加心、脑等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增加心肌收缩力,并可使心室细颤变粗易于电除颤。主要用于过敏性休克、支气管哮喘及心搏骤停的抢救。

2.利多卡因

本品是Ⅰb类抗心律失常药,对室性心动过速有效,一般用于除颤失败后。开始1~1.5mg/kg静脉给药,最大极量为3mg/kg,单剂量1.5mg/kg。

3.胺碘酮

本品为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用于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及心室颤动,也可用于其他药物无效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阵发性房扑、房颤。

4.美托洛尔

属于Ⅱ类抗心律失常药,拮抗β受体,降低交感神经效应,减轻由β受体介导的心律失常。用于多形、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5.碳酸氢钠

属复苏辅助用药,碳酸氢钠可升高血液pH,纠正酸中毒。用于原有代谢性酸中毒,伴高钾血症。

[主要药物注意事项]

1.肾上腺素

禁忌证:①高血压;②器质性心脏病;③冠状动脉疾病;④洋地黄中毒;⑤心功能不全(心源性哮喘);⑥外伤性或出血性休克;⑦糖尿病;⑧甲状腺功能亢进;⑨闭角型青光眼;⑩器质性损害。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心悸、烦躁、焦虑、恐惧、震颤、出汗和皮肤苍白,停药后上述症状会自行消失。

2.胺碘酮

禁忌证:①对该药或碘过敏者;②Ⅱ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双束支传导阻滞(安装起搏器除外);③心动过缓引起晕厥者;④心脏明显扩大,尤其是心肌病;⑤严重窦房结功能异常或未安置人工起搏器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⑥循环衰竭、严重动脉性低血压;⑦各种原因引起的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⑧甲状腺功能不全或有其既往史;⑨孕妇、哺乳期妇女;⑩心源性休克。

3.美托洛尔

禁忌证:①对该药或其他β受体拮抗药过敏者;②心源性休克患者;③不稳定的、失代偿性心力衰竭及急性或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④有症状的心动过缓、病态窦房结综合征、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⑤有重症的低血压患者;⑥末梢循环灌注不良患者;⑦严重的周围血管疾病患者;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现以下任何一项时:心律低于45次、PR间期大于或等于0.2秒、收缩压低于100mmHg(13.33kPa)、中至重度心力衰竭。第二章 休 克

休克是指因各种原因(如大出血、创伤、烧伤感染、过敏、心脏泵衰竭等)引起的急性血液循环障碍,微循环动脉血灌流量急剧减少,从而导致各重要器官功能代谢紊乱和结构损害的复杂的全身性病理过程。按发生原因可分为:①失血性休克;②创伤性休克;③烧伤性休克;④感染性休克;⑤心源性休克;⑥过敏性休克;⑦神经源性休克。

[临床表现]

1.休克早期

在原发症状体征为主的情况下出现轻度兴奋征象,如意识尚清,但烦躁焦虑,精神紧张,面色、皮肤苍白,口唇甲床轻度发绀,心率加快,呼吸频率增加,出冷汗,脉搏细速。血压可骤降,也可略降,甚至正常或稍高,脉压缩小,尿量减少。

2.休克中期

患者烦躁,意识不清,呼吸表浅,四肢厥冷,心音低钝,脉细数而弱,血压进行性降低,可低于50mmHg或测不到,脉压小于20mmHg,皮肤湿冷发花,尿少或无尿。

3.休克晚期

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顽固性低血压,皮肤发绀或广泛出血,甲床微循环淤血,血管活性药物疗效不佳,常与器官衰竭并存;②急性呼吸功能衰竭:吸氧难以纠正的进行性呼吸困难、低氧血症,呼吸急促,发绀,肺水肿和肺顺应性降低等表现;③急性心功能衰竭:呼吸急促,发绀,心率加快,心音低钝,可有奔马律、心律不齐。如出现心律缓慢,面色灰暗,肢端发凉,也属心功能衰竭征象;④急性肾功衰竭:少尿或无尿、氮质血症、高血钾等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⑤其他:意识障碍程度反映脑供血情况;肝衰竭可出现黄疸、血胆红素增加;胃肠功能紊乱常表现为腹痛、消化不良、呕血和黑便等。

[诊断要点]

1.早期诊断

当有交感神经-肾上腺功能亢进征象时,即应考虑休克的可能。早期症状诊断包括:①血压升高而脉压减少;②心率增快;③口渴;④皮肤潮湿、黏膜发白、肢端发凉;⑤皮肤静脉萎陷;⑥尿量减少(25~30ml/L)。

2.诊断标准

①有诱发休克的原因;②有意识障碍;③脉搏细速,超过100次/分钟或不能触知;④四肢湿冷,胸骨部位皮肤指压阳性(压迫后再充盈时间超过2秒),皮肤有花纹,黏膜苍白或发绀,尿量少于30ml/h或尿闭;⑤收缩血压低于10.7kPa(80mmHg);⑥脉压小于2.7kPa(20mmHg);⑦原有高血压者,收缩血压较原水平下降30%以上。凡符合上述第①项以及第②、③、④项中的两项和第⑤、⑥、⑦项中的一项者,诊断为休克。

[常用治疗策略]

1.一般紧急治疗

通常取平卧位,必要时采取头和躯干抬高20°~30°、下肢抬高15°~20°,以利于呼吸和下肢静脉回流,同时保证脑灌注压力;保持呼吸道通畅,并可用鼻导管法或面罩法吸氧,必要时建立人工气道,呼吸机辅助通气;维持比较正常的体温,低体温时注意保温,高温时尽量降温;及早建立静脉通路,并用药(见后)维持血压。尽量保持患者安静,避免人为的搬动,可用小剂量镇痛、镇静药,但要防止呼吸和循环抑制。

2.病因治疗

尽快恢复有效循环血量,对原发病灶作手术处理。即使有时病情尚未稳定,为避免延误抢救时机,仍应在积极抗休克的同时进行针对病因的手术。

3.扩充血容量

原则是:“缺什么补什么”,按需补充,同时兼顾晶体及胶体的需求及比例。羟乙基淀粉作为临床常用的胶体之一,即使大量失血引起的休克不一定需补充全血,只要能维持血细胞比容大于30%,可大量输人晶体液、血浆代用品以维持适当的血液稀释。

4.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

(1)缩血管药物:

间羟胺(阿拉明)、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去氧肾上腺素(新福林)、去甲肾上腺素等。

(2)扩血管药物:

异丙基肾上腺素、酚妥拉明(苄胺唑啉)、酚苄明、妥拉唑林、阿托品、山莨菪碱、东莨菪碱、硝普钠、硝酸甘油、硝酸异山梨酯、氯丙嗪等。

[用药指导]

1.缩血管药物目前主要用于部分早期休克患者,以短期维持重要脏器灌注为目的,也可作为休克治疗的早期应急措施,不宜长久使用,用量也应尽量减小。使用时应从最小剂量和最低浓度开始。

2.扩血管药物主要扩张毛细血管前括约肌,以利于组织灌流,适用于扩容后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明显升高而临床征象无好转,临床上有交感神经活动亢进征象,心排出量明显下降,有心衰表现及有肺动脉高压者。

[主要药物注意事项]

在使用扩血管药时,前提是必须充分扩容,否则将导致明显血压下降,用量和使用浓度也应从最小开始。第三章 失血性休克

在快速、大量(超过总血量的30%~35%)失血而又得不到及时补充的情况下发生的休克称为失血性休克。常见于外伤引起的出血、消化性溃疡出血、食管曲张静脉破裂、妇产科疾病所引起的出血等。

[诊断要点]

1.病史

有严重损伤、大出血病史者。

2.临床表现

①休克代偿期:精神紧张、兴奋或烦躁不安、皮肤苍白、四肢厥冷、心率增快、呼吸变快、尿量减少、血压正常或稍高、舒张压可升高、脉压差缩小;②休克抑制期:意识改变:神情淡漠、反应迟钝、意识模糊甚至昏迷,冷汗、口唇肢端发绀、脉搏细速、血压进行性降低(严重时皮肤、黏膜发绀、四肢厥冷、脉搏摸不清、血压测不出)、尿少甚至无尿,若皮肤、黏膜出现淤斑或消化道出血提示病情已发展到DIC阶段,若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烦躁、发绀给予吸氧仍不能改善呼吸状态,应考虑呼吸窘迫综合征。

3.实验室检验及物理检查

若失血的过程稍长,会出现血红蛋白增高、血细胞比容上升、尿素氮与肌酐的比例增大,血清钠增高。中心静脉压(CVP)和肺动脉楔压(PAWP)降低,心排出血量降低,静脉血氧饱和度(SO)降低和全V2身血管阻力增高。

[常用治疗策略]

1.保持气道通畅和止血 压迫止血、止血带止血。

2.大量快速补液 严重休克,迅速输人1~2L的等渗平衡盐溶液,随后补充血液。

3.在针对大量失血进行输血后,还应再补给一定量的晶体液和胶体液,以便适应体液分离之需。第四章 急性肺损伤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诊断要点]

1.一般认为,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具有以下临床特征:①急性起病,在直接或间接肺损伤后12~48小时内发病;②常规吸氧后低氧血症难以纠正;③肺部体征无特异性,急性期双肺可闻及湿啰音,或呼吸音低;④早期病变以间质性为主,胸部X线片常无明显改变。病情进展后,可出现肺内实变,表现为双肺野普遍密度增高,透过度减低,肺纹理增多、增粗,可见散在斑片状密度增高影,即弥漫性肺浸润影;⑤无心功能不全证据。

2.ALI/ARDS诊断标准

①急性起病;②氧合指数(PaO/FiO)≤200mmHg[不管呼气末正22压(positive end expiratory pressure,PEEP)水平];③正位X线胸片显示双肺均有斑片影;④肺动脉楔压(pulmonary artery wedge pressure,PAWP)≤18mmHg,或无左心房压力增高的临床证据。如PaO/FiO≤22300mmHg且满足上述其他标准,则诊断为ALI。

[常用治疗策略]

积极治疗原发病;呼吸支持治疗;营养支持及药物治疗。

1.液体管理

在维持循环稳定,保证器官灌注的情况下,限制性的液体管理策略对ALI/ARDS患者是有利的。对于存在低蛋白血的ARDS患者,在补充白蛋白等胶体溶液的同时联合应用呋塞米,有助于实现液体平衡,改善氧合。

2.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既不能预防ARDS的发生,对早期ARDS也没有治疗作用。但对于过敏原因导致ARDS患者,早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经验性治疗可能有效。此外感染性休克并发ARDS的患者,如合并有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可考虑应用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可能对晚期ARDS有保护作用,但不宜常规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3.一氧化氮(NO)吸人

吸人一氧化氮不宜作为ARDS的常规治疗手段,仅在一般治疗无效的严重低氧血症时可考虑应用。

4.前列腺素E(PGE)11

只有在ALI/ARDS患者低氧血症难以纠正时,可考虑吸人PGE治1疗。

5.乙酰半胱氨酸和丙半胱氨酸。

6.鱼油

对于ALI/ARDS患者,特别是严重感染导致的ARDS,可补充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EPA)和γ-亚油酸,以改善氧合,缩短机械通气时间。

[用药指导]

1.血管扩张剂

ARDS早期,肺血管收缩、血栓栓塞和间质水肿可导致肺动脉高压,其程度与肺损伤的严重程度和预后相关。故临床可试用血管扩张剂期望通过降低肺动脉高压改善ARDS的病情。主要有NO、山莨菪碱、前列环素。

2.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

PS于20世纪90年代已成功用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的治疗。ARDS时存在PS成分、含量、代谢和功能的异常变化,故有试用外源性PS治疗ARDS。有报道用人工合成的或从牛肺提取的PS制剂治疗ARDS患者,能改善动脉血氧合和生存率。目前正在研制新的PS制剂并改进给药方式。

3.促进肺泡液体吸收

近年来注意到肺水肿的形成受肺泡上皮液体清除功能的影响,肾上腺素β受体激动剂可提高肺泡上皮液体转运能力,还具有抗炎症和增加PS分泌作用,因此有进一步研究的前景。

4.抗氧化剂或自由基清除剂

此类药物有10余种,如谷胱甘肽、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NAC)、维生素C和维生素E等,文献报道疗效不一。近年来发现,NAC除抗氧化损伤外,尚有抗纤维化作用,但对ARDS的治疗尚缺乏循证医学的支持。

5.盐酸氨溴索

大剂量盐酸氨溴索促进PS合成、防止肺泡萎陷和肺不张,抑制多种炎症细胞释放炎性介质,起到抗炎症作用。此外,还有抗氧化性损伤作用。大剂量盐酸氨溴索已成功用于防治ARDS,分娩前给孕妇使用盐酸氨溴索可有效降低ARDS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对行胸、上腹部手术的患者,于术前给予大剂量盐酸氨溴索可减少肺不张和ARDS的发生率。目前尚缺少资料评价其对已确诊为ARDS患者的疗效。

[主要药物注意事项]

1.山莨菪碱

(1)夏季用药时,因其闭汗作用,可使体温升高。

(2)静脉滴注过程中若出现排尿困难,对于成人可肌内注射新斯的明0.5~1.0mg或氢溴酸加兰他敏2.5~5mg,对于小儿可肌内注射新斯的明0.01~0.02mg/kg,以解除症状。

(3)可早期用山莨菪碱5~10mg/次静脉注射,6小时1次,病情改善后停用。

2.前列环素

常见的不良反应有低血压、心率加速、面部潮红、头痛等,其发生伴随剂量加大而增多。也可有胃痉挛、恶心、呕吐、胃部不适、血糖升高、嗜睡、胸痛等。

3.一氧化氮

NO的效应呈剂量依赖性,推荐吸人的剂量最好小于或等于10ppm。第五章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是由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at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失控导致多个器官功能损伤/衰竭的临床综合征(临床上有下列两项或两项以上表现者:①体温高于38℃或低于36℃;②心率90次/分钟以上;③呼吸超过20次/分钟或动脉二氧化碳分压低99于32mmHg;④外周白细胞计数超过12×10/L或小于4×10/L或杆状核白细胞比例大于10%)。

要保持对多器官功能衰竭(multiple organ failure,MOF)常见病因的警觉,凡遇到严重感染、各型休克早期、严重创伤、急性药物毒物中毒和胸腹部外科手术后等患者各器官功能状态改变;老年人可仅因呛咳引起肺部感染导致急性肺损伤,甚至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次第发生心、肾衰竭。对高龄患者的器官功能判断有时非常困难,应详细询问既往病史。SIRS是多器官功能衰竭综合征(multiple organ failure syndrome,MOFS)的前奏,一旦出现提醒医者高度警惕可能发生MOFS。

[诊断要点]

1.肺 ①严重低氧血症,而一般氧疗不能纠正者;②机械通气时动脉血氧分压与吸人氧浓度之比<200(PaO/FiO<200)。22

2.心血管 ①无心肌梗死而出现低血压;②平均动脉压小于260mmHg,心排血指数小于2.0L/(min·m);③严重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扑动。

3.肾 ①肾小球滤过功能急剧减退,血清肌酐在数日内从正常升到177~265μmol/L以上或原有肾脏疾病患者较原先上升一倍;②尿量小于500ml/24h。

4.肝 ①血清胆红素大于34μmol/L伴有血清转氨酶增高一倍;②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超过对照1.5倍。99

5.血液 ①血小板≤50×10/L;②白细胞≤1.0×10/L;③纤维蛋白原<1g/L。

6.胃肠道 ①上消化道出血、24小时需输血1000ml以上;②内镜或手术证实有应激性溃疡;③肠麻痹或肠吸收不良。

7.中枢神经系统衰竭 ①躁动不安;②神智错乱;③不同程度昏迷。代谢障碍:①高血糖症;②低钠血症;③代谢性酸中毒等。

8.临床上做出MOFS诊断后,尚须作出衰竭脏器数目的诊断。

[常用治疗策略]

1.积极治疗原发疾病,避免和消除诱发因素,对明确严重全身感染者应选用两种高效抗菌药物,力求迅速控制感染。及时彻底清除坏死组织和早期引流腹腔脓肿仍是控制外科感染的主要方法。

2.液体复苏 低血容量是引起SIRS患者低血压和休克的主要原因。除了丢失增加外,体液分配异常起更大作用。而大量补液,有时需要6~10L晶体,为提高胶体渗透压常使用25%的白蛋白。

3.营养支持 能量补充,60%~70%依靠葡萄糖,30%~40%由脂肪乳剂提供。

4.维持生命脏器的支持疗法

(1)呼吸支持:对ARDS患者应早期给予呼吸机辅助通气联合氧疗,借助呼吸支持以稳定生命体征。

(2)心脏支持:充分液体复苏后仍存在低血压时首选去甲肾上腺素。对于心脏指数降低,平均动脉压(MAP)降低,混合静脉血SaO降2低、容量减少的患者应用多巴酚丁胺等正性肌力药。

(3)肝衰竭的防治:目前对肝衰竭患者尚缺乏有效支持措施。血液灌流,控制感染和内毒素血症,适宜营养支持以及注意药物的肝毒性对预防肝衰竭有效。适当补充高渗葡萄糖和维生素K。

(4)肠衰竭的预防:对于有引起肠道功能障碍病因者,应密切监测肠道功能,以利于早预防、早治疗。注意预防应激性溃疡的发生。对MODS高危患者应用抗酸剂或联合应用H受体拮抗剂,维持胃液2pH在4以上。

(5)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治疗:DIC与原发病常互为因果。控制原发病和感染、纠正酸中毒,加强支持疗法有助于预防DIC的发生。对于并发MODS的DIC患者,肝素常无明显治疗作用,一般主张早期使用。低分子肝素40~80mg/d,活化蛋白C<24μg/(kg·h),连续输人96小时控制微血管内凝血预防纤溶,对血小板明显减少和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患者应及时补充凝血因子,多选用新鲜全血。

(6)血液净化技术治疗急性肾衰竭合并MOF:可应用血液透析、腹膜透析、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等方法,透析方法的选择,医疗单位可视病情及本单位最熟悉的透析操作为首选。

[治疗指导]

1.呼吸系统

(1)保持气道通畅;

(2)吸氧;

(3)呼吸机支持疗法;

(4)防治肺水肿。

2.循环系统

维持正常的循环功能,是保证组织血液灌注,恢复各器官功能的基础。

(1)维持有效循环血容量;

(2)应用血管活性药物;

(3)其他循环功能支持疗法。

3.肝脏

在恢复血容量,保证肝脏血液供应的基础上,加强支持疗法。

(1)供给维生素;

(2)补充热量;

(3)补充新鲜血浆、白蛋白或支链氨基酸,利于保护肝脏和促进肝细胞合成蛋白。

4.肾脏

(1)使用利尿药;

(2)透析疗法;

(3)避免应用对肾脏有损害的药物。

5.血液系统

对于因为血小板或凝血因子大幅度下降引起的出血,可输浓缩血小板或新鲜冰冻血浆。纤维蛋白原下降<1g/L时,应补充纤维蛋白原。第六章 犬(猫)咬伤

一般的犬(猫)咬伤所继发的感染,病菌是金黄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拟杆菌、破伤风梭菌等;严重的是狂犬病病毒,由患狂犬病的犬、猫或狼等咬伤或抓伤带人人体组织。

[诊断要点]

1.病史

明确的犬(猫)咬伤史。从犬咬伤后到发病可有10天到数月的潜伏期。

2.临床表现

发病初起时伤口周围麻木、疼痛,渐渐扩散到整个肢体;继之出现发热、烦躁、易兴奋,乏力、吞咽困难、恐水以及咽喉痉挛;最后出现瘫痪、昏迷、循环衰竭而死亡。同时可能有伤口继发感染。

[常用治疗策略]

1.应急处理

先用等渗盐水反复冲洗伤口,用干纱布蘸干净伤口,以70%酒精或聚维酮碘消毒周围皮肤。较深的伤口需用3%过氧化氢冲洗,必要时稍扩大伤口,不予缝合,以利引流。此外,注射破伤风抗毒素1500U,并开始用青霉素、甲硝唑等抗菌药。

2.人用狂犬病疫苗

上臂三角肌肌内注射,1剂含狂犬病疫苗效价不低于2.5U。

[用药指导]

人用狂犬病疫苗:

1.暴露后免疫程序

①对未接受过免疫接种者:分别在0、3、7、14、28天各注射1剂疫苗,共5剂;或于第1天在左右上臂三角肌各注射1剂,第7、21天各1剂,共4剂。②对已接受过免疫接种者:1年内接受过预防免疫或3年内接受过预防免疫并进行过加强免疫者,于第0、3天各1剂。1年前接受过预防免疫但未加强者或最后的加强免疫超过3年者,接种5剂,第0、3、7、14、28天各1剂。

2.以下人群首剂加倍

①注射疫苗前注射过抗狂犬病血清或人免疫球蛋白者;②先天性或获得性免疫缺陷患者;③接受免疫抑制药(包括抗疟疾药物)治疗的患者;④慢性病患者;⑤暴露后48小时或更长时间后才注射狂犬病疫苗者。

[主要药物注意事项]

1.人用狂犬病疫苗:

(1)接种对象 凡被狂犬或其他疯动物咬伤、抓伤时,不分年龄、性别均应立即处理局部伤口(用清水或肥皂水反复冲洗后再用聚维酮碘或酒精消毒数次),并及时按暴露后免疫程序接种本疫苗。有接触狂犬病毒风险的人员按暴露前免疫程序接种本疫苗,如兽医、动物饲养员、林业从业人员、屠宰场工人、狂犬病实验人员等。

(2)Ⅰ级暴露为触摸动物,被动物舔触皮肤无破损,通常无需治疗。Ⅱ级暴露为无出血的皮肤咬伤、抓伤,破损的皮肤被舔触,应按暴露后免疫程序接种疫苗。Ⅲ级暴露为一处或多处皮肤出血性咬伤或抓伤,黏膜被唾液污染,应按暴露后免疫程序立即注射狂犬病疫苗和抗狂犬病血清或免疫球蛋白。

(3)在Ⅲ级暴露情况下,给予抗狂犬病血清40U/kg或抗狂犬患者免疫球蛋白20U/kg,将尽可能多的抗狂犬病血清或人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在咬伤局部浸润注射,剩余部分肌内注射。

(4)用药期间禁止饮用或食用酒、浓茶等刺激性饮料或食物及剧烈运动等。

(5)该药开启后应立即使用。

(6)注射后应至少观察30分钟,并备有肾上腺素,以备发生严重过敏反应时急用。

2.人用狂犬病疫苗不良反应的处理:

(1)如出现中度以上发热,应采用物理方法及药物对症处理,以防高热惊厥。

(2)如接种后1小时内出现过敏性休克,应及时采取注射肾上腺素等抢救措施进行治疗。

(3)如接种后72小时内出现荨麻疹,应及时给予抗过敏治疗。

(4)如出现过敏性紫癜,应及时使用皮质类固醇药物进行抗过敏治疗,治疗不当或不及时可能并发紫癜性肾炎。第七章 毒蛇咬伤

[诊断要点]

1.有蛇咬伤史,即可考虑诊断。

2.被咬伤的局部,可有成对或单一的深牙痕,有时伴有成串的浅牙痕。在伤口的局部,立即出现麻木,肿胀、剧痛或出血等表现。尤其混合毒及血循毒类毒蛇咬伤时更明显,神经毒为主者主要表现为局部剧痛,但肿胀不明显。蛇咬伤后有时可能找不到深牙痕,只有局部或全身症状,不可轻易否定诊断。只有2~4排浅牙痕,而无局部肿痛或全身症状者,通常为无毒蛇伤。

3.被咬伤的肢体一般多在数分钟内出现局部症状,以后出现全身中毒症状。某些神经毒类为主的蛇伤,局部以麻木为主。全身以嗜睡为首发中毒症状。

4.咬伤后患者的全身中毒症状常有心动过速、嗜睡、恶心、昏迷、全身无力、上睑下垂等。

5.神经毒类中毒的致死原因主要是急性呼吸衰竭;血循毒及混合毒类常见的致死原因为急性凝血障碍,失血及继发性急性肾功能不全和急性心力衰竭。

6.不同种类毒蛇咬伤的临床表现不同,特别是咬伤后不见毒蛇者,需做出临床鉴别诊断。

[常用治疗策略]

尽早应用抗毒血清,先抽取0.1ml抗蛇毒血清加1.9ml生理盐水混匀后取0.1ml做皮内试验。如试验阴性,可将抗毒血清10ml加人5%葡萄糖盐水60~100ml缓慢滴注。在蛇咬伤后3~4小时内使用效果最佳。必要时4~6小时后可重复。常用剂量:抗金环蛇血清10000U,抗眼镜蛇血清10000U,抗蝮蛇血清8000U,抗五步蛇血清10000U。使用多价抗毒血清,可根据毒蛇咬伤的可能种类选用。成人与儿童剂量相同。

对皮试阳性或可疑阳性者,先用地塞米松0.25~0.5mg/kg加人5%葡萄糖液20ml,静脉滴注。之后用5%葡萄糖盐水250~500ml加人抗毒蛇血清1~2ml缓慢静脉滴注,严密观察30分钟左右,若无反应,可能已脱敏。可将剩余血清加人葡萄糖盐水中持续静脉滴注。使用抗毒蛇血清后要继续观察血清反应,除速发过敏反应外,有时会有迟发的血清病发生。

胰蛋白酶能水解蛇毒的肽链,具有显著破坏蛇毒的作用,故有较好救治疗效。中毒后应尽早使用。用法:注射用结晶胰蛋白酶1~3支(2000~6000IU),用0.25%~0.5%普鲁卡因或注射用水稀释至4~20ml,以毒蛇牙痕为中心在周围行浸润封闭,并可在重者部位行套氏封闭,注射后30分钟,切开伤口排毒。

新斯的明能对抗神经毒的筒箭毒样作用。作为常规疗法的补充,可以提高存活率,也可以促进恢复。有效作用主要是对抗眼镜蛇神经毒类和银环蛇毒甲,但对银环蛇毒乙和血循毒则无效。在含神经毒毒蛇(如眼镜蛇、眼睛王蛇、金环蛇、银环蛇等)咬伤中毒应常规使用。剂量0.5~1mg,肌内注射,可根据病情反复使用。

[用药指导]

1.根据不同蛇伤情况,选择不同蛇药。注射前应做皮试(用20倍稀释液)。过敏反应者,注射前先进行脱敏,并给以抗过敏药、肾上腺素、或肾上腺皮质激素。静脉注射时加40ml的25%~50%葡萄糖或生理盐水缓慢滴注(不超过4ml/min),注射过程中应密切注意血清过敏反应,如出现异常,立即停止注射,并滴注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

2.抗蛇毒血清,于咬伤6小时内应用,应用愈早、效果愈好。每次1~2支静脉或皮下或肌内注射。过敏试验阳性者,可作脱敏注射。

3.对蛇咬伤者,应同时注射破伤风抗毒素1500~3000IU。

4.局部用药

(1)5%依地酸二钠(EDTA-Na)溶液冲洗伤口,具有抑制毒蛋白活性作用;

(2)0.5%高锰酸钾溶液2~4ml伤口周围局部注射,对蛇毒有直接破坏作用;

(3)胰蛋白酶2000~4000IU,伤口局部封闭治疗。

5.对症处理

(1)呼吸衰竭:可给予氧气吸人及呼吸兴奋剂。呼吸停止时应及时作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等,进行人工辅助呼吸。

(2)循环衰竭:广泛出血失血性休克者,可适当补液,应用升压药物及肾上腺皮质激素。早期可选用云南白药、三七等止血药。

(3)急性肾衰竭:根据尿量,限制进液量;早期可用利尿剂;血或肌红蛋白尿时,用5%碳酸氢钠200~400ml/d,静脉滴人,以碱化尿液。有尿毒症或高血钾症者,经一般治疗无效时,应及时行血液或腹膜透析治疗。

[主要药物注意事项]

1.蛇药使用

(1)可引起血清过敏反应、发热、荨麻疹、胸闷、气短、恶心、呕吐、麻疹样皮疹、苍白、腹痛、抽搐等。

(2)25℃以下(最好2~10℃)暗处保存。

(3)中成药应用,如季德胜蛇药片等口服或外用。

2.抗蛇毒血清使用

(1)为液体制品。制品混浊、有摇不散的沉淀、异物或安瓿有裂纹、标签不清者均不能使用。安瓿打开后应一次用完。

(2)每次注射须保存详细记录,包括姓名、性别、年龄、住址、注射次数、上次注射后的反应情况、本次过敏试验结果及注射后反应情况、所用抗血清的生产单位名称及批号等。

(3)注射用具及注射部位应严格消毒。注射器宜专用,如不能专用,用后应彻底洗净处理,最好干烤或高压蒸汽灭菌。同时注射类毒素时,注射器须分开。

(4)使用抗血清须特别注意防止过敏反应。注射前必须先做过敏试验并详细询问既往过敏史。凡本人及其直系亲属曾有支气管哮喘、花粉症、湿疹或血管神经性水肿等病史,或对某种物质过敏,或本人过去曾注射马血清制剂者,均须特别提防过敏反应的发生。遇有血清过敏反应,用抗过敏治疗。即肌内注射马来酸氯苯那敏。必要时,应用地塞米松5mg加人25%(或50%)葡萄糖注射液20ml中静脉注射或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135mg或氢化可的松100mg加人25%(或50%)葡萄糖注射液40ml中静脉注射,亦可静脉滴注。

(5)门诊患者注射抗血清后,需观察至少30分钟方可离开。

(6)儿童用量应与成人相同,不应减少。第八章 蜂蜇伤

蜂蜇伤为蜂的尾刺刺人人体,放出毒液引起的损伤。蜂毒内含有蚁酸、神经毒素、磷脂酶A、透明质酸等过敏原。蜂尾部末端有一对毒囊和一根毒刺,毒刺刺人皮肤时即将蜂毒注人伤者体内。若为蜜蜂蜇伤,其毒刺留于刺伤处;黄蜂蜇伤人后其毒刺可收回,继续蜇人。蜂毒进人人体后,可与体内的免疫球蛋白结合,产生一系列反应,从而引起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血压下降。

[诊断要点]

1.病史

明确的蜂类蜇伤病史。

2.临床表现

一般表现为局部红肿和疼痛,数小时后自行消退,无全身症状。如果蜂刺留在伤口内,有时局部可引起化脓。黄蜂蜇伤的局部症状较重,可引起头晕、恶心、呕吐等,严重者可出现休克、昏迷或者迅速死亡,有的可发生血红蛋白尿,以致急性肾衰竭。有过敏体质的人,即使单一蜂蜇伤,也可引起荨麻疹、水肿、哮喘或过敏性休克。

[常用治疗策略]

可给予抗过敏、对症治疗,可使用特效药物如季德胜蛇药片。症状轻者对症治疗或输液,10%葡萄糖酸钙静脉注射,或口服蛇药;有过敏反应者,应迅速用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发生血红蛋白尿者,应用碱性药物碱化药液,并适当补液量以增大尿量,并可采用20%甘露醇等以利尿;如以少尿或无尿,则按急性肾衰竭处理,对休克者要积极抢救;对群蜂蜇伤或伤口感染者,应加用抗菌药物。

[用药指导]

1.蜂蜇伤创面处理

被蜜蜂蜇伤,尾刺滞留皮内;被黑尾和金环胡蜂蜇伤,尾刺有可能刺人皮内;被黄蜂和马蜂蜇伤,尾刺不停留于皮内。治疗时应注意观察有无尾刺残留。蜜蜂蜇伤可用5%~10%碳酸氢钠溶液、肥皂水或3%氨水洗涤。黄蜂蜇伤可用稀醋酸或食醋洗涤。局部用季德胜蛇药片加温水调和后外涂。也可用鲜马齿苋、小蓟、蒲公英、紫花地丁、景天三七、半边莲捣烂,局部湿敷。

2.过敏性休克的处理及激素的使用

出现过敏性休克时,①给予1%肾上腺素0.3~0.5ml肌内或皮下注射,如5~10分钟后血压无回升迹象,可重复1次;②给予糖皮质激素及抗过敏药物;③出现憋气、哮喘、喉头水肿或音哑者,可给予异丙肾上腺素,沙丁胺醇气雾吸人或给予异丙肾上腺素10mg舌下含服;同时进行扩容,抗休克处理。对于群蜂蜇伤患者,早期应静脉给予琥珀酸氢化可的松100~200mg或地塞米松5~10mg共3~5天。

3.积极治疗溶血、肌溶解所致的急性肾衰竭

采用连续性血液滤过治疗。

4.强有力的营养支持

积极补充胶体改善机体状态。

5.护肝、利胆

蜂蜇伤早期肝损伤很重,丙氨酸转氨酶可达1 000~2 000U以上,黄疸指数显著增高,皮肤黄染。若患者转氨酶升高明显,可选择抗炎类保肝药:甘草酸二铵、复方甘草酸苷、异甘草酸镁等。若黄疸指数显著增高,可选择利胆类保肝药,熊去氧胆酸、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甲硫氨酸维生素B等。1

6.防止消化道出血

给予奥美拉唑或雷尼替丁静脉滴注预防。一旦出现消化道出血及时给予止血药及输血。第九章 蜘蛛蜇伤

[诊断要点]

有明确的咬伤史,死亡的蜘蛛尸体可用做鉴别。有明确的蜇伤史及蜇伤局部肿痛;或蜇后有全身中毒症状,多数患者有局部剧痛及皮肤红斑。有的患者可能出现全身中毒症状。

[常用治疗策略]

1.伤口处可涂碘酊(浓度2%)或苯酚(浓度≤2%)处理,必要时局部以普鲁卡因封闭,亦可用蛇药或鲜蒲公英。

2.静脉注射抗毒素,先使用1个剂量(6mg),而后每3~4小时给1个剂量,至全身及局部症状消失。红螯蛛目前无有效抗毒素。

3.氨苯砜和泼尼松对蜘蛛咬伤引起的皮肤坏死有良好效果。苯氨砜可从小剂量开始,分次服用,0.9~1.4mg/(kg·d);泼尼松1~2mg/(kg·d),分次服用。苯氨砜可引起溶血及全血细胞减少和肝肾功能损害,应定期检查肝功能及血常规。

[用药指导]

1.口服糖皮质激素,重症者经静脉给药,以减轻中毒症状及过敏反应。

2.急性肾衰竭,用呋塞米、20%甘露醇等利尿、排毒、保肾。

3.口服去痛片等,大汗、流涎可肌内注射阿托品或山莨菪碱,肌肉痉挛者可肌内注射地西泮针或苯巴比妥。第十章 蝎蜇伤

[诊断要点]

夏季多雨季节蜇伤居多,蜇伤部位多为手足及面部裸露部。被蜇处一片红肿,红肿中心可发现斑点,为蜇伤的痕迹,局部灼痛、麻木、感觉过敏或出血,也可出现剧烈疼痛或水泡。如被巨大毒蝎蜇伤,可出现全身症状,头晕、头痛、畏光、流泪、全身不适、恶心、呕吐、肌肉疼痛和语言障碍等。可有体温高热或低热,高血压或休克,严重者可出现喉头痉挛,胃肠道出血,急性肺水肿及呼吸中枢麻痹。偶可发生胰腺炎、胰腺囊肿、蛋白尿、血尿、糖尿及颅内出血。

临床中毒分级:Ⅰ级:局部疼痛或局部感觉异常。Ⅱ级:肌肉疼痛或远离蜇伤部位感觉异常。Ⅲ级:有颅神经或骨骼肌肉功能障碍,如视野模糊、眼球游动、吞咽困难、舌肌肌束震颤。神经肌肉功能障碍,如肌体抽动、躁动。严重者肢体不随意抖动并有癫痫样发作。Ⅳ级:既有颅神经症状,又有神经肌肉功能障碍。在温热季节,有意外手足蜇伤史,出现不同的中毒症状,以Ⅰ~Ⅱ级居多。

[常用治疗策略]

用普鲁卡因封闭;疼痛时可局部用依米丁在蜇伤近心处注射。季德胜蛇药片首次5~15片,轻症5片,6小时1次,口服,至症状消失为止。抗毒血清用于Ⅲ~Ⅳ级中毒,临床效果尚有争议。对症处理及支持治疗。

[用药指导]

1.轻度局部反应口服抗组胺和镇痛药;反应严重者用1∶1000肾上腺素,0.3~0.5ml,皮下注射;10~15分钟后可重复注射。

2.肌肉强直可用10%葡萄糖酸钙10ml,用5%葡萄糖20ml稀释静脉注射或用地西泮5~10mg静脉注射。

3.重者静脉输注甲泼尼龙125mg或氢化可的松200~300mg。

4.哌唑嗪有抑制毒素的外周作用,可用0.25mg口服,2~3次/日。

5.特效的治疗方法为特定的抗蝎毒血清,但我国目前尚未生产。

6.给患者吸氧,急性左心衰、肺水肿可按心源性肺水肿处理,但不宜用吗啡,休克时用多巴胺,应与间羟胺及糖皮质激素合用,因毒素有阻滞多巴胺受体的作用,故单用无效。其他均按对症治疗。出现呼吸困难时应给予人工呼吸。

[主要药物注意事项]

1.吗啡和巴比妥类药慎用。

2.伤口处禁涂碘酒等刺激性药物。第十一章 海生动物中毒一、河豚鱼毒素中毒

鲀鱼类统称为河豚,属鲀科,中毒主要发生于日本、中国和南中国海沿岸一些国家。河豚鱼种类繁多,仅我国就有40多种,分布在沿海江河人海口处。每年春季2~5月是河豚的生殖产卵期,此时含毒素最多,所以在春季最易发生中毒。河豚可引起中毒的毒素,主要有:河豚毒(鲀毒Tetrodonine)、河豚酸(Tetrodonic Acidum)、河豚卵巢毒素(Tetrodotoxin)及河豚肝脏毒素(Hepatoxin)。其中卵巢和肝脏毒素最强,其他部位如肾、内脏、血液、鳃、眼睛、皮肤也都含有毒素。虽然新鲜洗净的肌肉可视为无毒,但如鱼死较久,内脏毒素溶于体液中,能逐渐渗人肌肉中,仍不可忽视。个别种类的河豚鱼的精囊和肌肉亦有毒。

人食用河豚鱼后,毒素很快从口腔黏膜和胃肠道内吸收,随后迅速侵犯人体各器官,广泛分别于身体各个部位。其半衰期,在心脏为30分钟,在肝脏和肾脏为3~4小时。河豚鱼有类似毒箭样毒作用,主要使神经中枢和神经末梢发生麻痹。首先是感觉神经麻痹,随后是运动神经麻痹。毒量增大时,则迷走神经亦麻痹,对胃肠道黏膜有刺激作用。吸收后主要阻断运动神经、肌肉接头的传导和阻滞神经轴索去极化过程的钠离子运转,最后因呼吸中枢和血管运动中枢麻痹而死亡。

临床表现:河豚毒素中毒症状一般在进食10分钟~3小时内发病,病情进展迅速。临床上分为四度:Ⅰ度:口唇感觉异常,胃不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甚至便血等胃肠道症状。Ⅱ度:四肢和躯干感觉异常,末梢运动麻痹,但反射正常;口唇、舌尖、全身麻木,以至肢端麻木、四肢无力、上睑下垂、共济失调、松弛性瘫痪、呼吸困难,一般发生在中毒4~6小时内,如超过8小时可望恢复。Ⅲ度:肌肉运动失调、失声、下咽和呼吸困难、心前区疼痛、发绀和低血压。Ⅳ度:严重者呼吸表浅不规则,言语不清,以致呼吸中枢和血管运动中枢麻痹,因呼吸麻痹、心跳骤停或休克而死亡。

[急救与药物治疗]

河豚鱼中毒 尚无特效药物治疗。

1.排除毒物

催吐(1%的硫酸铜)、洗胃(1∶5000高锰酸钾溶液,或0.2%~0.5%药用炭混悬液,或清水也可)、导泻、利尿补液排毒。

2.解毒疗法

虽然到目前为止,河豚鱼中毒没有确切的特效解毒方法,但根据有关文献,现介绍两种解毒方法,供急救时参考。

(1)有报道应用莨菪类药物抢救河豚鱼中毒,其机制可能与解除豚毒对神经细胞膜钠离子通道阻断有关。山莨菪碱20~40mg/次,每15~30分钟静脉给药一次,视病情调整剂量,病情好转减量,肌内注射或口服;也可用阿托品0.5~2mg/次,用法同山莨菪碱。

(2)还有报道,半胱氨酸能破坏河豚毒素分子结构中的内酯环,使其毒性消失,获解毒效果,应用安全。用法:0.2g/次,加磷酸氢二钠缓冲液2ml,2次/日肌内注射。其他如亚硫酸氢钠-磷酸混合液(S-P剂)也可使用。

3.对症治疗

肌肉麻痹时:士的宁(番木鳖碱)3mg/次,皮下注射;严重时用氢化可的松200mg/次或地塞米松20mg/次,加人5%葡萄糖500ml静脉滴注。二、鱼类引起的组胺中毒

鱼类引起的组胺中毒,主要是由于鱼不新鲜,含有一定数量的组胺,同时也与个人体质的过敏性有关,所以组胺食物中毒是一种过敏型食物中毒,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组胺是鱼体中的游离组氨酸,在组氨酸脱羧酶的催化下,发生脱羧反应而形成。一些含组氨酸脱羧酶的微生物,能将鱼体里的游离组氨酸脱羧,形成组胺。组胺随鱼肉进人人的胃肠,吸收人血部分可使平滑肌收缩、毛细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强,致大量组织液和血浆外渗,从而使血压下降、血容量减少、血液浓缩、心率加快。由于平滑肌痉挛,可以使支气管痉挛,呼吸困难,肠道和子宫发生痉挛性收缩;高度的选择性增加胃液分泌,包括胃酸的分泌。特点是发病快,症状轻,恢复快;潜伏期为数分钟至数小时,发病率为30%~50%。主要表现为颜面和胸部,以及全身皮肤潮红和眼结膜充血。同时还有头痛、头晕、脉频、心悸、胸闷、血压下降;有时还出现荨麻疹、口渴、喉烧灼感和口唇水肿等。一部分患者伴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等症状,或可发生风团、口舌及四肢麻木、全身乏力和烦躁等现象。个别患者可出现多形红斑、哮喘、呼吸困难、眼花、目眩和晕厥。体温一般不升高。经治疗后患者多在1~2日恢复,一般预后良好。

含有较多组胺的鱼类多有青皮红肉的特点,此类鱼含有较高量的组氨酸。青皮白肉的鱼类则含组胺较少。淡水鱼中,鲤鱼含量较多,鲫鱼、鳝鱼含量较少。

[常用治疗策略]

1.传统抗组胺药物

①氯苯那敏:4~8mg/次,2~3次/日,口服或肌内注射;②苯海拉明:25~50mg/次,3次/日口服或肌内注射;③异丙嗪:25mg/次,2次/日,口服或肌内注射。

2.新型抗组胺药物

最大的优点是没有传统组胺药物的镇静和嗜睡的副作用。氯雷他定10mg,1次/日;咪唑斯汀10mg,1次/日;依巴斯汀10mg,1次/日。

3.减低毛细血管通透性药物

(1)钙剂:

①10%葡萄糖酸钙10~20ml加人25%葡萄糖40ml缓慢静脉注射,或加人5%葡萄糖500ml中静脉滴注;②5%氯化钙20ml加人25%~50%葡萄糖20~40ml中15分钟缓慢静脉注射。

(2)封闭疗法:

维生素C 2.5~5.0g加人10%葡萄糖500ml中静脉滴注;5%硫代硫酸钠10~20ml缓慢静脉注射1次/日。三、海生动物蜇咬伤

1.海蜇蜇伤

是由于人通过皮肤接触海蜇(又称水母),因急性过敏和中毒反应而引起的皮肤局部或全身反应性疾病。海蜇的触手上有大量刺胞,刺胞内含有毒液,其成分主要是类蛋白、多肽和多种有毒的酶类,此外还有强麻醉剂、致痛剂、组胺等。当人体接触海蜇触手时,刺胞可刺人皮肤,引起刺胞皮炎。轻型病例患者仅有局部皮肤反应。严重者除皮肤局部反应外,尚可出现其他脏器系统损害。少数患者病情发展迅速,10余分钟至6小时之内突然出现急性肺水肿等临床症状,严重者患者可突然死亡。

海蜇蜇伤后,凡具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均有转为重症病例的可能,必须给予高度关注:①有过敏体质者;②大面积皮肤损伤、皮肤反应程度较重者;③体温≥38℃者;④出现呼吸系统症状:如胸闷、气短、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95%;⑤血压下降;⑥心律失常;⑦恶心、呕吐者;⑧出现其他严重并发症者。

患者出现上述症状之一时,须转人定点医院进行救治。要进行以下项目检查:①血常规检查;②胸片检查;③心电图检查;④血气分析。患者病情变化时,要随时监测生命体征,必须及时进行复查。

2.珊瑚割伤

珊瑚属于珊瑚纲,是刺胞动物的一种,生在热带海域中,约有6000多种,呈辐射状,其触手上生有许多有毒的刺胞,是用作自身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