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意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6 04:15:10

点击下载

作者:奥里森·斯威特·马登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潜意识

潜意识试读:

序言

几百万年以前,在宇宙万物中蕴藏着一股神秘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改变世界,创造一切。随着观念的不断革新,人们的思维、品格、身体、成就等各方面也都有了新的感悟,而这些又恰恰成为了人类社会欣欣向荣的核心关键。于是,人们探索着其中的奥秘,我们不清楚这种神秘力量源自何方。

我在不断的探索中,终于隐约地发现,这一些都可能源自我们自身生命中的神秘能量,是可以带我们获得新生的福音,进而可以帮助人们改善自己的生命形式和形态,远离平庸,使生命更富有意义和风采。

随着人们对这种力量认知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成为这种力量的倡导者与追随者——尼采、拿破仑、伽利略、柏拉图等许多举足轻重的人物都在运用这种力量后获得了成功。它就是潜意识。

如果将人类的整个意识比喻成一座冰山的话,那么浮出水面的部分就是属于显意识的范围,约占意识的5%。换句话说,95%隐藏在冰山底下的意识就是属于潜意识的力量。就算是像牛顿、尼采等天才人物,一生中也不过运用了他们潜意识力量的10%不到。因此,任何人不论你聪明才智的高低,成功背景的好坏,也不论你的愿望多么的高不可攀,只要懂得善用这股潜在的能力,它就一定可以将你的愿望具体地在你的生活中实现出来。

唤醒它们吧,那些休眠中的无限潜能,让它们不再沉沉而睡!每个人都是一座宝库,里面蕴藏了无尽的资源,而开启宝库的钥匙就在我们自己手中。你是否有勇气打破所有困难的坚冰?

人们常常因为不了解自己的弱点而受到责备,然而更多的时候,人们却恰恰不了解自己的优势所在。这种创造的力量,不但创造他自己的生命,还在不断地更新生命,恢复生命。但许多人并不知道深入自己的意识内层,去开发那些供给身体力量的源泉。因此,他们的生命往往是枯燥而毫无生气的。潜意识如同一部万能的机器,能帮助你实现愿望,但须要有人来驾驭它,而这个人就是你自己,只要你有心控制,只让好的印象或暗示进入潜意识就可以了。只要你不去想负面的事情,而选择有积极性、正面性、建设性的事情,你就可以左右你自己的命运。

许多人之所以在社会上无所作为,是因为他们贪图省事,或是缺乏自信,不敢照着自己的意志去做。东问西访,事事要经他人的同意认可,才敢决定。一个人不敢表现自身的潜力,不敢表达自己的意见,实为人生的奇耻大辱。

我出版这本书的目的就是希望帮助你发掘自身的潜能,激发你的潜意识,教会你如何运用潜意识来获得幸福、快乐、健康、爱情以及成功。而你所要做的,就是根据你的感觉,不要拒绝它,“我能行,我要去做,我会去做”,这种信念也必将支持着你坚持到底。奥里森·马登

第一章 并非匪夷所思,奇迹总有合理的解释

我没有看到过更使人振奋的事实了,人类无疑是有能力来有意识地提高自我生命的。——梭罗

潜意识帮助科学家解决难题

尼古拉·特斯拉是一位著名的电器设备发明家。当他心中有了一个新的想法时,他首先通过想象建造它的雏形。他知道,所有具体细节潜意识会自然而然地向他显现。

他经常默想怎样改进,从不去过分探究。最后他向技术员陈述的就是他心中的成品。他说:“几乎没有什么变化,我所想的产品都是成品的。20年来无一例外。”

潜意识使人具有超人的悟性和洞察能力。有许多科学家都认识到潜意识的重要性,爱迪生、马科尼、凯特林、爱因斯坦等人都利用过潜意识。研究表明,潜意识是许多科学家成功的决定因素。

现代物理学中有两大划时代的理论分歧:一个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另一个是波恩的量子力学。波恩发现量子理论时,也是在梦中。他梦见了一个一个的点冲击他,醒来后,就构建了量子力学的雏形。

正是由于持续关注,所关注的内容被写进大脑的潜意识,在我们不注意的环境下(例如梦中)潜意识自己开始工作。高度集中的意识催生的潜意识帮了我们的忙,解决当我们长时间地把注意力集中于某个问题的时候,即使显意识暂时没法给出答案,潜意识也会开始工作,帮你解决问题。

著名化学家弗里德里克·冯·斯特拉多尼斯在试验室里工作了很长时间,他想知道六个碳和六个氢原子组成汽油时,它的分子式是怎样排列的。这个问题困惑了他很久,但一直没有找到答案。

一次他坐车去伦敦时,他的潜意识突然向他显示:一只蛇在咬自己的尾巴,并且盘旋运动,像个玩具风车。他的问题解决了。后来人们所知道的苯环原子环形排列,就是这样产生的。

阿加西斯教授是著名的自然主义者。他发现,人在睡眠时潜意识的活动是不停的。他去世后,他的夫人在传记中这样记录了他的工作:“他几周来一直在辨认石板中一条鱼化石的种类,这个鱼化石从外表看有些模糊不清。疲惫之下,他最终放弃了辨认。”“一天晚上他醒来,向我说,他梦到了这条鱼的其他部分。他努力想记住梦中鱼的细节,但想不起来了。他回到工作室,想看着鱼化石再去追想梦中的印象,但毫无结果。”“第二天,他又梦到了鱼,但醒来后又忘了。第三天晚上,他睡觉前,在床前放了一支铅笔和一张纸,希望再能梦见鱼。谁知在早晨快醒的时候,他又梦见了鱼,并且很清楚;他模模糊糊地用笔和纸在暗中将鱼画下来。早晨起来时,他惊奇地发现夜里他居然起来画了这条鱼。”“他匆忙赶到工作室,用凿子按他在纸上的草图凿了起来,当鱼化石完全暴露时,与他画的鱼完全一样。最后他成功地辨认出鱼的种类。”

几年前我收到一篇文稿曾描述胰岛素的发现:“40年前,著名医生弗雷德里克·班廷一直在关注糖尿病的事,他知道这种病给病人带来许多的痛苦。当时在医学界尚无药物能对症下药。班廷医生花了大量时间进行研究试验,想解决这一国际医学难题。一天晚上他很疲倦,就睡了。在梦中,他梦见自己从狗的退化胰腺管中抽取残液。这就是胰岛素的起源,它帮助了成千上万名患者。”

班廷医生一直在有意识地寻找解决方案,所以他的潜意识就回应了他。但并不是所有问题一晚上就能解决的,有时需要一段时间,因此不要灰心。做到每晚临睡前向潜意识发问,就像从没提问过一样。

迟迟没有回应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你把问题看得太严重,或你认为要好长时间才会有结果。你的潜意识是没有时间、没有空间的。去睡觉,相信你现在就会有答案,不要以为答案只会在将来。

超越极限的信念

潜意识的能力之强,远超乎你的想象。

有人认为,造物主将人的寿命限制在大概90岁以内,因为寿命长短是成熟期(30年左右)的三倍,乃是造物主意志的反映。在自然王国中尤其是在动物界,生物寿命也有类似的表现,有的物种寿命甚至是其成熟期的5倍之多。人类是上帝造出的最高级生命体,难道不应至少和动物的寿命一样长吗?

事实上,生命如树,寿命则是果实。在果实成熟以前,就是想再多的办法也难以摇下树上的果子。我们并不知道自己如何受自己的思想控制,不知道信仰到底有多大的力量,大到可以影响生命的程度。但许多人由于深信寿命不能超过某个界限(可能是父母死去的年龄),而义无反顾地主动缩短自己的寿命。比如,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人说:“我可不想活得太老,我爸妈就死得很早。”

前不久,有个身体健康的纽约人,突然有一天告诉家人,他会在下次过生日时自杀,他说他的寿命理应到这天结束。第二年,在他生日到来的那天上午,由于那天他拒绝工作,声称午夜之前,一定要死,全家人都很警惕,坚决叫医生给他做检查。医生说他什么病都没有。但这个纽约人开始拒绝进食,身体也越来越虚弱,最终在午夜前死去。

他要自杀的想法根植于意识深处,成为一种信念。这种信念如此强烈,以致他的全部意识都集中在结束自己生命这件事上,最终信念力完全抑制了他的生命活动。

现在看来,如果有人用更强的意识力来扭转他的自杀信念,或者说这个人自己对生的精神意识可以战胜自杀意识,那么,他还可以再活很多年。

如果你相信——或者有某事件迫使你相信,你大概会在50岁左右显现出年老迹象,在60岁时丧失生存能力,失去对生命的兴趣,日渐衰老直至死去,那么,这世界没有任何力量能阻止你的衰老和死亡。

然而,潜意识具有双面引导作用。暮气沉沉的思想会招来身体的衰老;朝气蓬勃的思想或是活力四射的思想,则会让身体保持年轻。思想的衰老会比身体的老化来得早,因为身体的老化是思想衰老的产物,它源于思想的老化。当看到有些跟我们年龄相仿的人,身体已经开始逐渐衰退,显示出衰老迹象的时候,我们就会想象自己也是如此,于是也照行不误。结果,我们在思想意识的引导下开始衰老。这种提前衰老的现象之所以无法避免,仅仅是因为我们的思想已经接受老化,认可衰老,信服代际交替。

数十年前,医学研究才发现,我们无法控制包含心跳、血压和体温等在内的“非自主功能”。这个说法有部分正确,我们的确无法直接控制非自主功能,不过我们可以将自己的意图,利用显意识传达给潜意识,以间接控制非自主功能。

潜意识是握有非自主功能、情绪和习惯的软件。你大部分的习惯和情绪反应,在年幼时已经写入程序,那时你根本不够成熟,没有过滤能力。许多程序通常由父母、师长、同伴、电视和最近风行的计算机游戏等随机写入。

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曾提过:“在孩童期学到的情绪反应方式,往往被我们带到成人期。到了成人期,我们不知道该如何进退应对,因此大人的反应,(常常)跟孩子没有两样。”

这些老程序还是深具影响力的,如果没有妥善控制,不但可能会给你的行为带来不良后果,甚至造成毁灭性的结果。若你了解潜意识和少许相关规则,便可以改变孩提时期就写入的不良程序。

相信我们的潜意识,如果我们不想变老,如果我们坚持年轻的思想,保持年轻、希望、活泼,那么衰老就会延时到来。

未开发的强大力量

潜意识蕴藏大量未开发的潜能,我们会在此举出数例来证明潜意识的能力。这些惊人的例子都出自于平凡的头脑和身体。只要拥有平凡潜意识的平凡人都可以做得到,那你我也一定可以做得到。你是认真的吗?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分钟;你能够做的或者你梦想要做的,都要努力去实践。但是想做到,就一定要靠潜意识,而非显意识。显意识无法让你的身体达成这些惊人的成就。但显意识必须了解,如何命令潜意识达成这些成就。“我们有可能直接穿越这条路吗?”拿破仑问他的工程师们——这些工程师曾经被委派去探察可以穿越险峻的阿尔卑斯山的圣伯纳山口的路。“可能。”工程师犹豫地回答道。“还存在一定的可能性。好的,那就前进吧。”身材不高的拿破仑坚定地命令道,丝毫没有在意工程师们的弦外之音。很显然,穿越山口是极其困难的。

当英国人和奥地利人得知拿破仑要跨越阿尔卑斯山时,无不露出轻蔑的笑脸。因为那个地方“从来没有车辆经过,事实上根本就没有车辆经过的地方,”更何况拿破仑率领的军队有七万人,还拉着笨重的大炮、炮弹和装备,而且还有大量的战备物资。当马塞纳将军困在热那亚,正忍受饥饿的时候,对自己的猜测充满信心的奥地利人看到拿破仑的军队走出阿尔卑斯山时,都不禁瞠目结舌。拿破仑没有像其他人一样被高山吓倒,更没有在阿尔卑斯山上撤军,因此他获得了令人惊叹的胜利。

在穿越阿尔卑斯山之前,士兵们整装待发。当他们的鞋子破了,衣服撕开了,或者装备损坏的时候,他们会立刻停下来修理或者替换。也就是说,整个军队的后援和补给是相当充分的。主帅拿破仑不屈不挠的精神深深地鼓舞了所有人。

虽然阿尔卑斯山十分险峻,但是在迷雾中,人们仍然可以隐约地看见那些幽灵般闪耀着光芒的军队。他们如同勇猛的雄鹰,在苍穹中穿梭着、怒吼着,势不可当。

即使山羊看到这极其罕见的奇观都会目瞪口呆。拿破仑的队伍浩浩荡荡,当山羊们看到士兵们整理装备,驻扎在山上的时候,也许会庆幸这座山终于不再那么寂寞了。当队伍遇到困难的时候,鼓舞人心的号角就会吹响,那声音响彻整个阿尔卑斯山,甚至在每一个岩石和冰块中回荡。

由于所有的事情都被精心地安排,拿破仑的精神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以至于在他的队伍中没有一个士兵玩忽职守或临阵脱逃。无论在行进中遇到怎样的困难和险阻,队伍都毫不退缩、一往无前。山路绵延二十公里,但队伍仍然井然有序地前进。四天之后,拿破仑便率领军队进军意大利的平原地区了。“阿尔卑斯山有何可怕!‘不可能’这个字眼只有在傻子的字典中才能找到。”

当“不可能”的事情变为现实的时候,有的人可能会说:“这件事早就应该在很久以前完成了。”许多军官虽然拥有充足的补给、精良的装备和善于穿越山路的士兵,但是拿破仑的拼搏精神和人格魅力是这些人所不可企及的。很多人会找借口说,他们遭遇的困难是任何人都无法克服的,因此他们没有渡过难关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以至于他们在困难面前可以畏首畏尾,最终大摇大摆地溜走。而拿破仑在面对困难时毫不退缩,无论困难多么难以逾越。他不仅为自己争取到了机会,而且也牢牢地把握住了这个机会。

有一位催眠师告诉某位男士,他刚从其他星球游历归来。催眠师要求这位男士描述自己在外星世界的所见所闻,这位男士发挥了惊人的想象力,将细节描述得栩栩如生。但这位男士平常可能会认为自己没什么想象力。或许他显意识的想象力的确不佳,但潜意识拥有的想象力可是生动逼真的。另外,这位男士平常恐怕也无法将自己想象的情节,在大庭广众之下,巨细靡遗、生动逼真地侃侃而谈。

也有催眠受试者可以变成大力士。有位名叫钱宁·卡森的人接受催眠后,展现了惊人的能力。卡森躺在两张椅子上,身体没有支撑。知名心灵学家奎斯金(他拒绝接受“催眠师”的称号)在卡森的潜意识中植入建议,让卡森相信自己非常强壮,一定可以让自己的身体保持笔直。

当卡森躺在椅子上时,奎斯金要求卡森只把头和脚放在椅子上,身体其他部位悬空,不过进入催眠状态的卡森,身体依旧笔直,即使有人坐在他肚子上时依旧如此。如果卡森的潜意识没有接受此建议,他一定无法做到。

在受试者的潜意识植入的建议,还可以改变他的个性,让他去做自己在正常情况下绝不会去做的事情。我曾亲眼看见一位舞台催眠师让某位普通女性在舞台上搔首弄姿,仿佛这位受试者赢得了美国小姐冠军一样。还有位男士被催眠后,试图像个了不起的电影明星一样表演骑扫帚。一位男士则挺身攻击一位身强体壮的大学摔跤选手,只因为他看到那位选手时,以为是在踢一只想象中的狗(这位进行攻击的男士当场不得不被架开)。

你的显意识会为你设下界限。当你摆脱这些界限,让潜意识掌权时,你可以完成不可能的任务。曾有专家撰文解释人类为什么无法在4分钟内跑完一英里。除了一个叫班尼斯特的人以外,大家都相信绝对不可能用4分钟跑完一英里。不过班尼斯特在1954年打破了这项迷思后,其他跑者在几个月内也纷纷办到。是什么改变了这些跑者?他们的体能状况并非奇迹般地精进,他们也没有改变跑步的方式,改变他们的是信念!他们现在了解到,如果班尼斯特做得到,他们也做得到。

潜意识的神奇效力

一位中尉在要塞陷落之后对亚历山大说:“我不能!不可能!”这位伟大的马其顿人愤怒地说:“走开!没有什么不可能的事情,尽管去做吧!”站在队伍前面的苏瓦洛对打了败仗的中尉说:“你要振作起来。”他情绪非常激动地说:“我不知道,我不能,不可能。”亚历山大大声喝斥道:“多学习,多行动,多尝试!”

所有的疾病都源于心。治愈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信念。治愈的力量只有一种,那就是你的潜意识。牢牢记住这些治愈身心的力量之源吧。

潜意识的力量是无法衡量的。它激励你,引导你,向你展示记忆中储存的场景、姓名、事件等;它控制着你的心跳和血液循环,调节着你的消化、吸收和排泄功能。潜意识能解决所有问题。

沃尔夫即使发着高烧,仍旧带领军队击败了曾经是无坚不摧的魁北克人。但是在五天以前,他在给英格兰的家人写的信中说:“我们的制度已不再适应这个社会的发展了,所以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要继续为这个前景暗淡的国家服务了。”当他的医生说他不久就会离开人世的时候,道格拉斯却说:“离开无人照顾的孩子,其结果是无法想象的,所以我不会死。”如他所说的,他又活了很多年。当他在死亡的大门前徘徊了很长时间之后,塞内加说:“我想起了我的父亲。他在死亡面前没有任何畏惧,这使我一定要继续与病魔抗争,坚强地活下去。”

爱丁堡大学的乔治·威尔森教授身体非常虚弱,没有人想到他竟然能够坚持到最后,成为著名的学者。尽管当时很多人都被顽固的制度吓倒,但他还是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毫无畏惧。在面临切除一只脚、大出血等种种不幸的时候,他没有退缩,而是凭借坚强的意志顽强地生存下去了。在顽强的生命力面前,死亡也无能为力,最终落荒而逃。

瓦尔特·斯格特在55岁的时候欠了60万美元的债务。他决心还清每一分钱。这个决心使他更加自信,激励他不懈努力,全身心地为实现他的目标做出各种设想。这似乎使他身上的每一个神经和细胞都在说着:“一定要把债务还清。”身体中的每一滴血液好像都在为这个目标努力奔波着。最终债务还清了。他在日记中写道:“当我遇到可怕的困难时,我甚至希望长睡不起,再也不要面对它们。但是我没有那么做。竭尽所能使我最终战胜了困难。”那种坚强的意志完全支配了他所有的行为,使他不断进取,从不懈怠。“有人一旦面对困难便垂头丧气吗?”约翰·亨特问道,“如果真是那样的话,他将会无所作为;有人会征服困难吗?如果这个人那样做的话,他从来不会真正被困难吓倒。在早晨六点的时候,爱德华·欧文就决心要在八点之前掌握那些希腊单词。结果他真的做到了。”“对于具有坚强意志的人来说,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米拉布说,“那是一定的吗?当然那是必须要做到的。那是获得成功的首要条件。”爱默生说:“很多人可能没有极其坚强的意志,但是我们相信,总有人能够脱颖而出,成就大业。只有具备坚强意志的人才能在竞争中最终取得胜利。”

一个作家在《折衷主义杂志》中说:“世界上有三种人:积极进取的人,墨守成规的人和懒惰无能的人。第一类人走向了成功,第二类抵制一切变化,第三类人注定失败。”

布沃尔说过:“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当信仰被运用到人类的身上的时候,一个人就会变得充满斗志。人们希望某一天实现自己的理想,虽然在某一时刻是不可能的,但是坚定的追求可能在临死之前让他们实现这个目标。”我们无法阻止一个有坚定目标的人实现他的理想;他不会被任何困难击倒,即使有行走障碍,他都会一往无前。

即使因为科学上的发现而被捕入狱,伽利略仍旧能够在狱中用稻草秆做实验,继续刻苦地钻研下去;即使双目失明,仍旧以超乎常人的毅力不断地进行数学演算。在条件极其恶劣的监狱中,那位伟大的思想家贝德福德,依然谱写了世界文明的寓言故事。牢房的墙壁上刻下的就是他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精神的东西是恒久的,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的影响力遍布天涯海角的各个角落。世人总是能够听到具有坚强意志的那些人的呐喊。俾斯麦和格兰特就是那样的人,他们就像太阳一样散发出无穷的能量。

正如福斯特说的,命运的沙滩上不时会出现船只的残骸,但是那些遇难的人能够凭借勇气、信念和决心重返大海,任何险阻都不能吓倒他们。那种富有冒险的精神能够使他们乘风破浪,成为命运的弄潮儿。同时,也有很多人一蹶不振,意志消沉,最终走向了黑暗的坟墓。只有那些勇于东山再起,坚持不懈地与命运抗争的人才能够为世人赞叹不已,最终获得非同凡响的成就。“为什么不去参加伦敦艺术协会举办的比赛呢?”罗斯夫人问一个不到十二岁的儿子威廉。“我一定会试一试的。”他坚定地回答道。经过刻苦练习和非凡的勇气,他的油画获得了一等奖。多年之后,他成为维多利亚女王的油漆工,但是他突然变得很沮丧,因为他疯狂地爱上了主人的女儿。那时主人告诉他除非他一鸣惊人,否则是不允许他们结婚的。他没有因此退缩,而是凭着坚强的意志最终完成了《守财奴》这部杰出的作品,他的声名大振。那种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却让他真的做到了。

为了打消巴尔扎克学习文学的念头,他的父亲说:“你知道,学文学的人不是王者就是乞丐吗?”他回答道:“那很好,我将会成为王者。”父亲允许他到阁楼上研究文学作品。十年内他与困难和贫穷艰难地抗争,最终取得了成功。

谁能想到在卢福斯苍白而憔悴的面容背后有着刚强的意志,那种意志即使在死亡的威胁下也没有丝毫减弱呢?当有人斥责他正在做的是攻击现行制度的行为时,他回答道:“上帝啊!我们的制度已经腐朽不堪,我们正被不正义的法律所笼罩,我一定会继续抗争下去。”威廉·埃瓦特也有类似的人生经历。多年以来,支持和鼓舞这位外表憔悴的年轻人的就是那种无可战胜的意志力。罗伯特的第一次演说没能成功,他像个孩子似的在演讲台上哭了起来。第二次讲演甚至更糟糕。然而坚强的毅力和勇于尝试的性格最终使他成为英格兰最伟大的演说家。

你的潜意识不受时空的限制。它能使你免于痛苦和折磨;它能给出你任何问题的答案。这是在你身体里的,一股让人惊奇不已的力量。你会为潜意识的神奇力量高兴不已。

沉睡的宝藏

你应该充分了解你的潜能,尽量发挥你的潜能,因为这是你全部的资产。只要你能打开你心灵的眼睛,看见你内心深处那无穷智慧的宝库——你的灵魂中有一个金矿,你之所想应有尽有,你的一切愿望都可以满足。

有位心理学家曾这样说:“我们最大的悲剧不是恐怖的地震,不是连年的战争,甚至不是原子弹投向广岛,而是千千万万的人活着然后死去,却从未意识到存在于他们身上的巨大潜能。”

一个人的潜能到底有多大?大致情况是这样的:一个普通人一生所发挥的能力,只占他全部能力的4%。像爱因斯坦这样伟大的天才,其潜能的发挥也还不到10%。潜能是你心中沉睡的巨人,我们每个人的潜能都是巨大的。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天,一位母亲上街购物,把4岁的孩子单独留在家里。返回时,在住宅附近碰到熟人,就停下来说话。突然她发现自己家12楼的窗户打开了,孩子爬在窗台上正向妈妈招手。她还来不及惊叫,孩子已经失足掉了下来,她丢下手中的东西,不顾一切地向孩子飞奔而去。就在孩子落地的一瞬间,她接住了孩子。事后,人们做过多次模拟实验:从12楼扔下一个枕头,让最优秀的消防队员从相同的距离飞身来救,试了很多次,始终还差很远。

尽管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着惊人的潜能,每个人都有成就人生、创造奇迹的可能,然而,有很多人终其一生都默默无闻,与成功无缘,对自身的潜能漠不关心。是什么原因导致人们忽略自身的潜能呢?这可能有很多原因,比如懒惰、得过且过、安于现状等,但缺乏自信是最根本的一条。很多人不相信自己具有这样的潜能,认为那是遥不可及或者与己无关的事。正是人们小觑自己的能力,有小小的成就马上以为自己已经到达巅峰状态,于是不肯再冒险,坚决不再向上爬,结果白白浪费了自己的潜能,错过了无数向前推进的机会。可以说,这是激发和挖掘潜能的最大障碍。要知道在你潜意识中沉睡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正等着你去开发和利用。只要你敞开心胸,祷告、祈求并接受,潜意识就会让你获得新的感受、新的想法、新的发现:让你去创造全新的生活。它所赋予你的和向你展示的一切都是生命的真实内涵。

发挥出来的能力才是真正有效的能力、有价值的能力。尼加拉瓜大瀑布在过去好几千年的岁月里,始终有上万吨的水从180英尺的高处倾泻而下。有一天,有人实行了一项伟大的计划,他让部分落下的水流经过一个特殊装置,进而产生强大的电力。从此以后,这种新能源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的便利,甚至推动了工业的发展。实际上,只有当人们发现并利用瀑布的能量后,瀑布的水力才具有特殊的价值与意义,否则它只能是壮观的风景。

一样的道理,你应该充分了解你的潜能,尽量发挥你的潜能,因为这是你全部的资产。每个人的潜能都是巨大的矿藏,不要低估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让潜意识中的智慧为你引来理想中的伴侣、生意的合伙人,让它为你找到适合的客户、争取到投资,让你随心所欲吧!你有权去发现存在于内心世界中的一切。既然知道自己有潜能可挖,就充分利用起来,让他燃烧吧。这种沉睡着的潜能一旦被激发,便能成就一番大事业。

集中你所有的精力激发潜能

能够在短暂的一生中有所成就的人,一定是那些集中精力工作的人;而那些放纵散漫的人,只不过是在游戏人生,最终只是一事无成。

欧洲19世纪著名的金融家南森·罗特希尔德在谈到他和四个兄弟的情况时,说:“当时我们在法兰克福,那时我们生活得非常艰难。我的工作是经营英国的货物。后来当一位赫赫有名的大商人来到法兰克福时,他几乎完全占领了英国的货物市场。那个人的确非常了不起,如果他能够给我们提供货物的话,我们的生意就会大有起色。但是,由于有一次我惹怒了他,他就拒绝和我打交道了。我记得那天是星期二,我跟父亲说:‘我要去英国采购货物。’于是,我星期四就动身去了英国。在路上,我发现越接近英国,货物的价格就越便宜。当我到达曼彻斯特的时候,我已经将所有的钱都用来订货了。由于货物的提货价非常低,我赚到了很多钱。”

很多听了这个故事的人都会说:“我希望孩子不只是对做生意感兴趣,而完全忽略了生活中的其他事情。这并不是令人非常满意的情况。”罗特希尔德却说:“我倒希望是那样。我希望孩子们不但能吃苦,而且还要有智慧,能够全身心地投入你正在做的事情上面。因为这是获得成功的唯一途径。”后来他又对一个酿酒师说:“做任何事情都要集中精力。只要你在酿酒方面不断地思索和研究,你就可能成为伦敦最伟大的酿酒师。但是,你既要酿酒,又要做银行生意,还要做商人从事制造业,那么你就会一事无成。”

精而专是时代的要求。在这个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上,分工也越来越细。如果每一个人都广泛地涉及各行各业的话,虽然可能获得各方面的知识,但是终究不能适应这个专业领域越来越精细的时代,而最终被时代所抛弃,注定不会获得任何成功。

在伦敦,一位在他所涉及的众多领域中都表现平平的人写过这样一句话:“我运送过货物,记录过信息,制作过地毯,也写过诗。”他让我们想起在巴黎的那位科纳德先生。他是一位“作家,懂点会计,知道一点植物学,还会炸薯条”。但是,你说不出他最擅长哪一个方面,因为他把精力分散在太多领域中了。

成功与失败最大的不同不在于你已经做了多少工作,而在于你已经做了多少有价值的工作。很多最终失败的人,他们付出的努力本来能够使他们获得相当多的成就,但是他们将精力四处分散,在建设成就的同时又在破坏成就,结果一事无成,没有做成任何事情。而且,他们通常没有意识到现在的失败可能都是将来成功的经验。他们不但不懂得适应环境,而且也不懂得将已经获得的成果转变为更大的机会。不能说他们不具备足够的能力和充足的时间去获得成功,但是他们没有把全部精力用在一个坚定的目标上,所有的努力也只是处于稍纵即逝的状态。分散精力导致一事无成的例子不胜枚举。

当你问一个人,他的生活目标和远大理想是什么的时候,他可能会回答:“我还不知道我到底适合做什么,但是我深信只要勤奋努力就能获得成功。总有一天我会意识到我究竟适合从事什么行业。”

我认为拥有这种想法的人绝对是错误的。难道那些希望发现金矿或者银矿的人为了自己想要找寻的东西,就要把整个世界都翻个遍吗?那些总是四处张望,不知道怎样工作的人,只是在浪费时间,最终一无所获。没有确立明确的奋斗目标,即使获得成果,也未必就是明确的东西,因为我们还不知道自己最需要什么。只有沿着确定的方向全力以赴,我们才能饱尝达到目标时的喜悦。很多昆虫都曾留恋花朵的芬芳,但是只有蜜蜂最终采到了花蜜。目前为止,我们已经积累了多少知识并不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如果我们还不知道明确的奋斗目标,那么我们拥有的知识也就没有用武之地了。不能清楚地知道自己应该如何行事的人当然不知道知识是需要补充的。这样他们就不能利用拥有的知识为了实现目标服务了。

伊丽莎白·斯图亚特·菲尔普斯说:“一个具有明确目标的人才能更加准确地把握他的生活,因此,他的生活也变得更加有意义,他的任何行为和神态都会令人刮目相看。在路上,我们一眼就能认出那些积极工作,忙碌奔波的女士。她们身上散发的坚毅和自信,即使身着破旧的外衣也无法掩盖住——自尊与自信不是身穿华丽的衣服就能获得的。拥有明确的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将可以使人充满活力,而且会早日驶向成功的彼岸。但是一个不知道自己驶向何方的水手,是不会顺利地到达目的地的。”

卡莱尔说:“即使最脆弱的生命,一旦集中精力为了一个目标去奋斗,也能取得成功;即使再强大的生命,如果将精力四处分散,也只能一事无成。水滴石穿就是其中一例,而那些湍急的河流从来都不会留下任何宝贵的痕迹。”

精通一件事,你就会在这件事上做得十分出色。即使像种萝卜这样看似简单的事情,如果你能够将所有的精力和心血都放在培植最好的萝卜上,那么你就会成为培植萝卜方面的专家,并最终得到人们的认可。

很多人在确定人生目标的时候总是犹豫不决、摇摆不定。当蝾螈被切成两半的时候,它的身体也会一半向前爬,一半向后爬。那些人就像蝾螈一样,始终不能言行一致地沿着明确的目标前进,因此成功也不会垂青于他们。

如果一个人沿着确定的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的话,获得成功的概率就会非常高。一发子弹不足以穿透一个帐篷,但是多发子弹对着同一目标发射的话,就足以穿透橡木板。如果再加上足够的动力,子弹便可以同时穿透四个人。当阳光聚焦在一点的时候,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点燃一团干柴。

那些全力以赴、奔向理想目标的人是生活中的佼佼者。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他们付出了巨大的艰辛,而他们的精神却鼓舞了许多人。真正的成功者就是那些经过刻苦钻研,在自己的领域中熟知各种知识,并且能够孜孜不倦、精益求精的人。精而细——并不是泛而杂——它是走向成功的关键因素。很多人就像道格拉斯。杰罗·尔德的一个朋友一样,可以用24种语言进行简单的对话,但是不能用其中任何一种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深刻的思想。

第二章 重视内心的想法,所思即所得

人对世界的看法,是源自内心的各种感受。——托马斯·布朗爵士

潜意识的精髓

——吸引力法则

我们知道,有一种我们看不见的能量,一直引导着整个宇宙规律性地运转,正是因为它的作用,地球才能够在46亿年的时间里保持着运转的状态;也正是因为它的作用,太阳系乃至整个宇宙中,数以亿计的星球,都能相安无事地停留在各自的轨道上安分地运行,这样一种能量引导着宇宙中的每一样事物,也引导着我们的生活,这种能量就是——吸引力。

是的,这是我们可以感觉到的宇宙间的能量,就像美丽的月亮东升西落,它被地球的吸引力俘虏着,永远不能逃脱。但我们现在讲到的吸引力则是另一种潜在的能量:它同样来源于宇宙,可是却藏在我们的心灵之中,掌控着我们的生活,甚至控制着我们的命运。这种吸引力产生作用的机制,就是吸引力法则。

吸引力像磁铁一样能把所有的东西吸附在我们的身边吗?很显然不是的。它表明了人的心灵对人的一生发挥作用的过程,以及一个人对于外界事物的感召力量。

作为一个正式的科学术语,“吸引力”的诞生不过才一百多年的历史。在1877年,“吸引力法则”作为一个专业术语,出现在了赫莲娜·布拉瓦茨基的关于神秘密教的《揭开伊西斯的面纱》一书中,在当时,这代表着一种神秘的力量,不被科学所接受,能够理解它的人也很少。可以说,尽管通神学向人们表述了吸引力的存在,但人们对它并不了解。

直到1879年4月6日的《纽约时报》上,一篇关于在科罗拉多州淘金热中吸引财富的文章里提到了“吸引力法则”,告诉人们那些一夜暴富的人靠什么样的力量将金钱变成了他们的囊中之物:“他们拥有对财富的疯狂向往,所以他们成为了让人忌妒的大富翁。”这是“吸引力法则”这个概念第一次出现在大型的报刊媒体之上,它正式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并在“获得财富”的强烈吸引力下,被人们普遍关注。

1906年,《新思维》的杂志编辑威廉姆·沃尔特·阿特金森在他的《新思维》书籍《思维波动或思维世界的吸引力法则》一书中介绍了“吸引力法则”,这意味着人们对于吸引力更深入研究的开始。转眼在1907年,这个惊天定律的推动者布鲁斯·麦克莱兰就出版了他的伟大著作《想象力带来富有》。在书中,他对吸引力法则作了全面的总结,提出了“你是你所想,而非你想你所是”的概念。麦克莱兰说:“你所想到的,一定是你能够成为的,渴望会帮助你向前走,也会让你向后退却,一无所得。这一切,都取决于你内心的欲望。”

之后,有关吸引力定律的研究开始层出不穷,成为一种全新的思维科学或者精神科学。比如,欧内斯特·赫尔姆斯所著的《心灵科学的基本思想》,雷蒙德·霍利维尔博士所著的《让吸引力法则伴随工作》,杰瑞·希克斯和埃丝特·希克斯出版的包括《亚伯拉罕的教义》、《情绪的惊人力量》在内的一系列著作,都开始对吸引力的神奇魔力进行阐述。

用科学解读吸引力法则

从科学的角度讲,心灵的吸引力是真实存在的。因为振动频率相同的东西,会互相吸引而且引起共鸣。我们的意念和思想是有能量的,脑电波也是有频率的,它们的振动会影响其他的东西,并引发连锁反应。大脑就是这个世界上最强的“磁铁”,会发散出比任何东西都还要强的吸力,对整个宇宙发出呼唤,把和你的思维振动频率相同的东西吸引过来。

也就是说,我们生活中的所有事物都是被心灵吸引过来的,是大脑的思维波动所吸引过来的。所以,我们将会拥有内心所能想到的最多的事物,我们的生活,也将变成内心最经常想象的样子。这就是吸引力定律在生活中的存在。

你可以这样来理解:无论你的注意力或者能量集中在了哪一个方面,也无论这种注意力或者能量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你都在吸引着它们成为你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一个最简单的表述是:同频共振,同质相吸。意思就是说:同样频率的东西一定会共振,同样性质的东西一定会因为互相吸引而走到一起。共振会产生同质性,同质性就会产生吸引力,吸引力会把这两个共振体牵扯到一起。所以,假如共振性没有改变,则在吸引力定律的作用之下,一样东西将会不断地持续扩大、成长。而这种成长是自然的,而且是根植于自然法则的三大本质的,所以其威力也是如此的强大,以至于没有任何外力能够阻挡它。

吸引力定律不但不属于神学或迷信的范畴,而且是一种最为科学的解释,是科学法则的体现,同时它也是众多的宇宙定律之一。要知道,宇宙性的定律统治着这个宇宙,它们是人类生活的基本法则,适用于任何时候、任何人和任何地方,不可能被改变,也不会被消灭。而且,吸引力定律是所有的宇宙法则中最强有力的一种,它在概念上十分简单并普遍存在,但我们必须学会运用,否则也只能游离于它的力量之外。只要你真正地掌握了它,它就会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帮助你创造人生的奇迹。

对于吸引力定律,最简单的中国式的定义就是:同类相聚。在这四个字中,包括着下列的思想:(1)你能得到你考虑的,不管你想不想要。(2)所有形式的物质或能量都吸引与之频率接近的东西。(3)你是一块活着的磁铁。(4)你总是得到你花费精力和集中注意力的东西,不管你想不想要。(5)能量吸引类似的能量。(6)任何事物都吸引与其类似的事物,无论好的还是坏的。

创造奇迹的能量在内心

心灵的吸引力能够给你任何你想要的东西:幸福,健康,财富。你可以拥有,去做,或者成为任何你想要的、你能拥有的、你能选择的任何东西,而不管这个目标有多大。

比如,你想住什么样的房子?想成为百万富翁吗?想经营什么事业?想有更多的成功吗?归根结底,您到底想要什么?这不但是我们的人生目标,而且是启动内心能量的一把钥匙。

很多奇迹,每天都发生在人们的生活中,财务上的奇迹,身体康复的奇迹,心理康复的奇迹,感情修复的奇迹……那些看似已经无法挽救的失败,死亡,衰灭,即将到来的消失,都起死回生,重新焕发生机,并且比以前更加强壮……这一切的发生,都是因为当事者知道如何运用吸引力定律,这个神奇的大秘密。它是一种威力无穷的自然力量,更是一种无处不在的科学规律。

你相信吗?在你的生活中所发生的所有的事情,本质上都是你自己吸引来的。是你的头脑中所想象的图像吸引来的,与别人无关,是你自己的思想导致的。不管你的大脑中在想什么,你都会把它吸引过来。

一位住在洛杉矶的女士,经常听我的广播课程。一次她告诉我,在纽约的一家公司要聘她去工作,薪金是她目前的两倍。她不知道是否该接受这个聘请。晚上睡觉前她做了如下祷告:我的潜意识知道好歹,它是我的终身护卫,它会告诉我最佳决定,感谢上帝,会有答案的。

她睡觉前一直重复祷告。早晨起来,她心中好像总是感觉:不要接受这个聘用。她最后拒绝了。几个月后,那家公司居然破产了。主观意识对客观的反应往往是正确的,但潜意识的直觉往往对事实产生疑虑,并做出相应的反应。

有一位外国作家,写了一个神秘的故事,故事的梗概是这样的:主人公是一个水手的儿子。在他很小的时候,他第一次随大人上船去玩。他伏在甲板上看海,忽然他看见在船后有一条很大的大鱼。他指给别人看那一条大鱼。但是没有人看见这条鱼。

大家想起来一个传说,说海里有一种怪物形状像鱼,一般人看不见。如果一个人能看见它,这就是不祥的,这个人将因它而死。从此这个人不敢再到海上,不敢再乘船。

但他经常走过海边,每次他走到海边,都能看见这条鱼在海里出现。有时他走在桥上,就看见这条鱼游向桥下。他渐渐习惯了看到这条鱼,但是他从不敢接近这条鱼。就这样他生活了一生。在他很年老,面临死亡的时候,他终于忍不住了,决定到鱼那里去,看看到底会发生什么。他坐上一条小船,划向海里的大鱼。

他问大鱼:“你一直跟着我,到底想干什么?”大鱼回答:“我想送给你珍宝。”他看到大量的珍宝。他说:“晚了,我已经要死了。”第二天,人们发现他死在海上。

作家说,这个故事是从他做过的一个梦中得到的灵感,我们知道,很多故事都是作家的较深层的潜意识的产物,那么,我们将这个故事当做一个梦的例子,来解析一下人类的潜意识。他看见在船后有一条很大的大鱼,他指给别人看那一条大鱼。但是没有人看得见这条鱼。在中国古代,也有类似的说法:“察见渊鱼者不祥。”在这里的海是潜意识的象征,海像潜意识一样,浩瀚无边又深不可测,隐藏着无数的奥秘。大鱼就是大海的奥秘,是潜意识中的精神的象征,直觉的象征,大鱼可以看做我们所谓的潜意识中想要的却得不到的事物。

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固然有危险,更有无尽的珍宝。如果那个人早进入它,他也许已经是艺术大师了,而且他的心灵一定可以更丰富了。更多的时候,我们需要按照科学的方法来解析我们的梦境,也许我们的潜意识已经给出我们所要的答案。我们可以没有多少风险,而得到极大收益。

你可以想一想,为什么1%的人挣到了96%的钱?为什么这个世界20%的人控制着全世界80%的资源和财富?你认为这是一个偶然吗?不是的,因为只有这一少部分的人明白应该如何将内心的渴望变成现实,所以他们总能心想事成,“我思即我得”,永远占据领先之位。

这不是虚幻,思想可以吸引实物

理解这个奇迹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你假设把自己当成一个磁铁。磁铁一定会吸引磁铁的,只要它们是相质性的。也就是说,你要清楚自己是谁,并且到底想要什么,你的脑海中要有一个清晰的关于目标的图像,你知道自己的渴望到底有多么强烈,以及实现这个梦想对于自己是多么的重要。那么,从这一刻开始,你才能开始召唤宇宙中这些伟大的定律,即吸引力定律。

相信心灵的力量吧!你会成为你心里想的最多的那种人,也会拥有你心里想的最多的东西。我们要做的就是持续地思考我们想要的东西。你在心中见到的,将会成为你手中得到的。当你渴盼奇迹时,奇迹就会向你走近了;当你希望得到什么时,你离它的距离就会缩短,就会得到更大的机会。

这个定律,可以概括为三个词:思想,吸引,实物。要知道,思想也是有频率的。每一种思想都有一个频率,只要人活着,它就存在并且始终在发挥强大的作用。我们可以测量这个思想,比如,如果你反复思考一个想法或经常在脑海中想象它:你想象自己已经拥有了某一辆福特新车,或者你已经拥有了所需要的足够的钱,或者你正在创建你的公司,实现人生梦想,抑或已经找到了你的心灵伴侣。

只要你在脑海中想象它们的样子,你的思想就会持续地发射对应的频率,不断地发射这种带有磁性的信号,然后就会把相似的东西吸引回来。你不会立刻成功——你想一夜暴富?这是不可能的,也并不科学,但你会逐渐得到相应的机会。也就是说,当你想象自己生活在富裕之中时,你就会把“富裕的机会”吸引到你的身边。富裕的目标本身会给你打开一扇大门,指给你一条光明之路,然后你可以调动自身的才华和积极的态度,以及些许的运气去走到终点,得到这些日思夜想的东西。

这个定律永远是起作用的,不论什么时候,不论对什么人,都是如此。重要的是,你能否对此感应到,并捕捉到天赐良机。

也许有人会抱怨地说:“我每天都想发财,可我为什么没有成功?”“我整天都盼望升职,为此几乎要变成神经病了,可为什么总是不能实现?那个胖子还是死死压着我,挡在我前面!”有一个问题很重要:很多人表面上是在渴盼积极的目标,但实质上想的是他们不想要的东西。他们总是在想,为什么不想要的东西总是出现在自己面前?是因为他们的潜意识不自觉地去思考和流连于消极的过去以及糟糕的现实。吸引力定律才不管你认为某一件事物是好还是坏,它也不会管你是想要还是不想要它。因为它只是回应你的想法,只在潜意识中起作用,调动内心吸引的能量。

所以,假如你坐在那里,看着面前堆积如山的债务,望着那个整天跟自己过不去的胖子,并且感到心情很糟糕的话,麻烦就来了,因为你会把这些信号发射到潜意识中,开启一扇更加灰暗的心灵之门。你心中在哀叹:“唉!我这么多的债务,真是烦恼死了。”“有他没我啊,只要他一天不走,我就好不了!”你这样想只能是不断地向你自己强调这种糟糕而难以改变的的状况,这种感觉充满了你的整个身心,吸引到了更多的不愉快和难以接受的失败结果,结果是你会得到更多的烦恼,现实不但无法改变,反而会越加让人失望了。

这就是吸引力定律的本质,它是冷冰而没有任何感情倾向的;它不会判断是非,也不分好坏,更不会主动替你挑选那些积极的愿望;无论黑白,它照单全收。当你看到你想要的东西,并从心底接受它,你就召唤了一个思想,吸引力定律就会响应你的这个思想;但是当你看到你不想要的东西,并在思想中排斥它的时候,你其实并没有把它推开。想反地,一个关于你不想要的东西或思想反而在向你走近了。所以,奇迹不但不会发生,现实却有可能更糟糕。吸引力定律总是在起作用,不管你是否相信它或是否理解它。它会让你变得更好,也会让你变得更坏。

这就是“思想吸引实物”的衍生秩序,当你产生思想,就跨进了变成现实的过程。你盼着明天会是一个晴天,但你首先想到的是担心下雨,并因此产生了忧虑的情绪,你担心的事情反而会变成现实。但当你始终乐观地相信明天一定艳阳高照时,你就会在脑海中想象着一幅阳光明媚的图画,你和妻子一起牵手走在温暖的田野,然后不停地感叹着:“真是美好的一天呢!”当你总是这么想时,你会一直生活在好天气中。上帝回报给你的“实物”一定是让你满意的,因为吸引力定律具备两面性,就像思想也有积极和消极的两面一样:你想象并热爱的,会是你得到的;你担心并恐惧的,是经常降临的。

奇迹来源于热爱,热爱产生吸引

无论你是在回忆过去,思考现实,或者是在想象未来,在所有的这些过程中,你都是在召唤一种思想的产生,吸引力定律就会迅速回应你的思想。只要我们在生活,身处在这个社会,思想的创造总是在发生。每当我们产生一个思想,或者进行一个漫长的思考,我们就是处在一个创造的过程中,就必定会有一些东西被创造(实现)出来。

吸引力定律告诉我们:我会给你想要的东西和集中思想考虑的东西。因此,如果你是在抱怨东西不好,你就会制造出更坏的东西;反之,现实才能被变得更好。这一切都与热爱有关。当你热爱积极的生活,积极的生活就会发生;当你讨厌灰暗的现实,现实可能会更加灰暗。

罗伯特是一个同性恋,他正面临严酷的现实生活,因为在工作中,他的同事们会合起伙来欺负他。他认为他的同事都很坏,感觉到很有压力。他说,当他走在街上时,在每个街区,都有些敌视同性恋的人找他麻烦,他们用各种方式来侮辱他。他的理想是成为一名独角戏喜剧演员,但当他登台出演节目时,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会放肆地嘲笑他,因为他是一个同性恋。看来,他的生活充满了不幸和苦难,所有的这一切,都围绕着一个思想:因为他是一个同性恋,所以总是遭人攻击。

现实应该如何改变呢?这是罗伯特的苦恼。他总是把注意力集中到那些他不想要的东西上,忘了将眼睛看向积极的另一面。他面临太多自己很讨厌的东西,比如人们的歧视、嘲笑,周围人的不解,而当他很激动地将他的思想集中在这些东西上面时,只会促使它们更快地发展。

罗伯特后来得到了积极的启示,他请教了吸引力定律方面的专家,然后他就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到想要的积极的东西上,并开始努力地尝试,在接下来的6到8周内,他的生活确实发生了奇迹。因为他找到了改变现状的秘密:热爱生活。他后来总结说,在他的办公室里,曾经找他麻烦的那些同事,要么被调到另外的部门,要么离开了公司,或者根本不再找他麻烦了。正因为他开始热爱他的工作,不再注意这些让他不开心的事情,当他走在街上时,没有人再来嘲笑他,他们根本也不在那里了。当他出演独角戏节目时,他开始受到热烈的欢呼,也没有人再大声地发笑。

他感觉到,自己的生活开始改变了,因为他不再思考那些他不想要的东西,那些他担心害怕的事情,和想要避免的事情,而是将精力集中到他希望的事情上。但是事实上,以前他所讨厌的东西仍然存在:旧的同事调走了,新的同事还是对他有看法;观众席上仍然有人对他嗤之以鼻;熟悉的邻居还是有人对他不屑一顾。只不过,罗伯特已经不再在意这些,他每天想的只是好好工作,享受工作的乐趣。于是,这些消极的因素全都消失了,他得到的是工作的快乐和充满希望的人生。

因此,我们如果对未来保持积极的态度,就会理所当然地把那些积极的人,正面的事情和好的环境都吸引到身边来。当然,你也可以对未来感到十分消极和恼怒,这样,你就会把那些消极的、爱生气的人和消极恼怒的环境吸引到身边来。两者产生的结果是天壤之别的,而过程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们总会将思维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吸引到身边,不管它们是有意识产生的,还是无意识产生的,问题就在这里,奇迹也就藏在里面,一切都源于热爱。当你热爱时,你就产生了心灵的吸引力。

当你开始热爱生活时,你怎会得不到心满意足的快乐呢?只有你热爱,你才能得到这些东西。也就是说,当你真心地想做一件事时,全世界都会给你帮忙,只要不停地将你想要得到的成功默念在心,并且热爱这种成功,那么你总会得到回报。

让积极的态度吸引主导意识

如果你仔细地观察,你会发现那些所谓的奇迹,其实正是我们的潜意识的能量。这种力量就在我们的身体内,它不会减少,也不会增加,每个人的库存量都是平等的,一样多。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张开眼睛,去认识,去热爱生活,去保持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并让这种态度去主导潜意识,从而改善我们的生活。一个人的成功所能达到的高度,取决于他激发潜能量的多少。那些被称为天才的人,并不是他们天生就多么优秀,而是他们经过努力,释放出了更多的潜能量;而那些一无所成的笨蛋,他们几乎一丁点的潜能量都没有利用,终生都在内心原封不动地存放着。

决定我们是否能够利用和利用多少潜能量的关键因素,就是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吸引力定律方面的实例,比如一个人总说自己有病,每天担心得要死,那么他就会真的生病,不是突然出现意外,就是慢慢染上了不治之症,结果可能真就死了。他最害怕的东西,整天挂在嘴边的坏消息,最后反而真的来了;一个人总说自己很富有,“我的钱够我花的,我还会赚更多的钱。”那么他就会实现富有,不管是金钱的还是精神的。在我们身边,到处都有吸引力定律的例证,有的是积极的,有的则是消极的。我们会看到,产生这种差别的,其实就是因为态度。对生活抱积极态度的人,他们的生活会变得越来越好;而抱着消极厌世想法的人,他们只能越来越不如意。如果你了解其中的奥秘,就知道应该如何改变自己的人生了。

现在,我们应该知道两件事:

第一,现代科学已经向我们证明,正面的想法,要比负面想法的力量强过上千倍!只要我们的态度积极,问题总会得到解决。

第二,我们生活在这样的一个世界:时间是带有缓冲的。也就是说,我们的积极渴望,并不会马上得到实现,而是一个长时和渐进的过程。实际上,这是一件好事,因为我们有足够的时间来完善思想,在保证积极态度的同时,始终走在正确和理性的道路上。

最后我们要知道,尤其对于不如意的人们来说,你现在生活中的一切,包括那些你所抱怨的事情,其实与旁人无关,都是由你自己吸引来的。这个想法起初听起来你可能不太喜欢听,你会很恼怒,可能会立即说:不,不是的!我很想变得快乐或者积极,但是烦人的事情太多了,我可没有吸引过那个倒霉的胃病,我也没有吸引过这个不讲理的客户,我更没有专门地去吸引破产,我也没有吸引离婚,没有吸引争吵和发怒。可它们都发生了,原因就在“现在的抱怨”中。只要你还在抱怨,糟糕的东西就仍然源源不断地被你吸引过来,越来越多的累积在你的身上,最终捣乱你的生活,压垮你的神经。

但是,只要你现在学会改变,忘掉这些不愉快的过去,转而去让全身充满积极的思想,只想实现一个美好的未来。那么,吸引力定律就会把正面的方向转移过来,它的神奇魔力将使你的生活发生革命性的变化,直到你对生活感到格外满意。

改变你旧有的思维方式

虽然我们知道了吸引力法则的秘密,了解到潜意识的力量是多么的强大,但是,要想掌握它并很好地运用,其实并不是那么容易。而且一个现实是,我们大多数人无论如何努力都很难控制自己的思想、情绪和行为!

我们的思想、情感、语言、行动结合在一起后的能量形式,将会吸引与其本质相同的人、事、物。其本质就是,消极能量吸引消极能量;积极能量吸引积极能量。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另外一个同等重要的法则,就是放下法则或者臣服法则。你要放下过去的包袱,要臣服于内心的积极力量。秘密就在这里,只有当你开始放下旧有的思维、情绪及行为模式之后,你才可以为你的能量提供空间来吸引内心渴望的愿望及目标。也就是说,只有心愿或渴望还是不够的,我们必须懂得具体的为潜意识加注能量的办法,才能真正让心灵的吸引力为生活带来积极的可视的改变,而不是“只是空想就完了”。

固有的思维存在两面性,一方面,会让我们形成处理事物的既有流程,不必每次都费心思考或“原创”,节省时间,提高效率,但另一方面,因为长时间所形成的思维、情绪和行为模式,就像一辆汽车的刹车系统,会阻止我们加速或做出改变。他不会让你变得更坏,但又同样不想让你变得更好,旧模式的价值就在于维持现状,不快不慢,一切都服从于大脑中的惯性思维。当你越想要快速地创造你想要的生活的同时,这种旧的模式的阻力就会加大,把你拉回来,控制你的方向。所以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觉,尽管自己很努力,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好像又回到原有的生活模式中去了。

旧的思维模式耗费了我们大量的能量,它就像一扇关闭心灵的大门,控制着内心潜能量的进出。原本我们是可以运用这些能量去创造自己想要的生活或目标,但是却被旧模式大量消耗,难以做出积极的调整和改变。所以,只有当我们清理掉这些消极的不合时宜的旧模式之后,才可以将能量转移到自己的新目标和愿望之上。

打个比方说,如果你每天有五千个念头闪过,可实际上没有一个是过去自己的经历所拥有的经验,那么你想控制内心的力量并让自己积极实行,的确就太困难了。内心中有一种基于旧的经验的限制力量,它会掌控你的情绪,然后控制你的想法。

要知道,大多数的情感和思想是在潜意识的层面运行,我们自己很难察觉。事实上,我们日常94%~96%的行为是起因于我们潜意识中的思想和情感,人们很难控制。而显意识又是潜意识的入口,旧模式的力量会通过潜意识的释放,达到控制显意识的目的。所以,首先我们要运用释放限制的方法,防止旧的模式过度扩张,让自己畏手畏脚,无法全神贯注地来渴望新的积极的目标。

因此不用怀疑,释放旧模式对心灵的限制是掌握吸引力定律的关键。那么,我要如何具体地运用呢?怎样才能突破限制,创造自己想要的结果呢?

首先,你需要放下你的旧有的思想和情感,才可以消释你的负面能量。比如灰暗的过去,那些努力了很久仍然没有效果的老套的方法,这样你就可以切实感受到快乐、平和、财富与爱,这些才是积极生活的本质。你可以将附着在你积极本质上的任何负面的能量放下,将你的思想和情感更有效地专注于积极的目标,从而更有效地在生活中运用吸引力定律,去渴望美好的事物。

其次,你应该了解,如果想要创造自己想要的事物,就必须在头脑中视觉化那个积极的目标,并产生如同拥有一样的感觉,我们应该积极地去感觉目标实现的喜悦。在这个过程中释放被限制和禁锢的能量。

总的说来,释放限制并不难,它是一个简单、有效和容易掌握的技巧。它将帮助你获得瞬间放下任何负面情感和思想的能力,只要你结合下面两个方面,就可以帮助你获得一切的关键,更好地解决旧模式的限制,有效地运用吸引力的力量。

心动,更要有行动

你只要每天幻想目标和愿望实现后的美好,然后喜悦地等待接收宇宙的指令去行动,你就会抓住机会将目标实现。行动永远都是最重要的,没有实际的行动,你就只能待在空想的状态,就算怀里抱着一份世界上最了不起的计划,你也是一事无成,纸上谈兵。

就像一张地图,无论它绘制得多么详细,比例尺有多么的精密,它都不能带着它的主人在地面上移动哪怕一寸。主人只能自己去迈出脚步,去实地考察,旅游,见识真实的风光;一部法典,无论它多么的公正和细致,也绝不能预防罪恶的发生,还是要靠人去具体执行;再比如一本教人成功的书,就算它写得再精彩,你读上一百遍,也不可能赚回一分钱,只有结合自己的情况,去踏实苦干,开始行动,才是你成功的起点,才能使你的幻想和计划,变成一股鲜活的强大的力量,体现出无与伦比的吸引力。

看一看下面这个故事,你就知道行动有多么重要!

罗马纳·巴纽埃洛斯是一位年轻的墨西哥姑娘,16岁就结婚了。在两年当中她生了两个儿子,丈夫不久后离家出走,罗马纳只好独自支撑家庭。但是,她决心谋求一种令她自己以及两个儿子感到体面和自豪的生活。

她用一块普通披巾包起全部财产,跨过里奥兰德河,在得克萨斯州埃尔帕索安顿下来,并在一家洗衣店工作,一天仅赚1美元,但她从没忘记自己的梦想,她一直想在贫困的阴影中创造一种受人尊敬的生活。于是,口袋里只有7美元的她,带着两个儿子乘公共汽车来到洛杉矶寻求更好的发展。她开始做洗碗的工作,后来找到什么活就做什么。拼命攒钱直到存了400美元后,她和姨母共同买下一家拥有一台烙饼机及一台烙小玉米饼机的店。她与姨母共同制作的玉米饼非常成功,后来还开了几家分店。后来,姨母感觉到工作太辛苦了,这位年轻妇女便拥有了所有的股份。不久,她经营的小玉米饼店铺成为全国最大的墨西哥食品批发商,拥有员工300多人。

她和两个儿子在经济上有了保障之后,这位勇敢的年轻妇女便将精力转移到提高她美籍墨西哥同胞的地位上。“我们需要自己的银行。”她想。后来她便和许多朋友在东洛杉矶创建了“泛美国民银行”。这家银行主要是为美籍墨西哥人所居住的社区服务。如今,银行资产已增长到2200多万美元,这位年轻妇女的成功确实来之不易。抱有消极思想的专家们告诉她:“不要做这种事。”他们说:“美籍墨西哥人不能创办自己的银行,你们没有资格创办一家银行,同时永远不会成功。”“我行,而且一定要成功。”她平静而自信地回答。结果她真的就梦想成真了。

她与伙伴们在一个小拖车里创办起他们的银行。可是,到社区销售股票时遇到一个麻烦,因为人们对他们毫无信心。

他们问道:“她怎么可能办得起银行呢?”“我们已经努力了十几年,总是失败,你知道吗?墨西哥人不是银行家呀!”

但是,她始终不放弃自己的梦想,努力不懈,如今,这家银行取得伟大成功的故事已经在东洛杉矶传为佳话。而她则成为了美国第34任财政部长。

有一句经典的话说得好:当失败者休息的时候,成功者在工作;当失败者在沉默的时候,成功者在演讲;当失败者在说太迟了即将放弃的时候,成功者已经准备好整装待发了。这充分证明了行动力对于吸引力定律的重要基础。

做足实现梦想的准备才能心想事成

吸引力定律对一个人来说,意味着他可以创造奇迹:完成一些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工作、目标,或者伟大的理想。不过,吸引力定律在给我们打开奇迹之门的同时,也为我们设置了一个陷阱。即你一心想要的东西,最终也可能变成你想象不到的痛苦,或者从一个更长远的角度来看,它未必就真的适合你。你渴求了半天的东西,可能会在到手后,变成一场彻头彻尾的噩梦,让你付出不可弥补的代价。

所以,当你在向自己、向宇宙许下愿望之前,你必须要先想清楚自己为什么想要这样的愿望。也就是说,我们都需要真正地看清楚自己,真实了解自己的愿望,并首先判断可行性。

比方说,有的人可能一心想要成为一名科学家。但是实际上,他的资质也许并不适合这样的目标。你问他:“你为什么想做科学家?”他回答你:“因为我想发明一种可以登陆火星的飞船。”“为什么想发明飞船呢?”“因为我喜欢火星。”答案还可能是:“做成这件事让我有成就感。”

显然,事实可能是,虽然梦想无比伟大,值得人们称赞,但他相关的知识积累严重不足,而他现在已经快30岁了,根本来不及为此做好充分的准备。如果他对自己有清楚的认识,这时候他可能会明白,自己不过是希望得到大家的认可——崇拜或认同感,所以他为自己设定了一个无法企及的目标。

真相是,他可以做的选择有很多种,成为科学家只是其中的一个可能而已。他可以做出正确的选择,比如去做一名作家(因为他是中文专业而且当过一段时间的记者),还可以开办一家公司(他有这方面的资源,并有不错的生意头脑);当然他也可以做出错误的选择,就是做科学家或者其他的不现实的目标。当他的选择错误时,心想就不会“事成”的,反而对他的人生是一种拖累。

所以说,光有理念和目标还是不行的,更重要的是方法和可行性。而且当可行性确立后,我们还要全神贯注地、全力以赴地去做。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在某一个领域成为专家。为什么没成呢?首先他没有分析目标的可行性,其次他没有全力以赴去做,就不会产生一定把它做好的想法和愿望,最后他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

我们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肯定就会遇到这种情况。明明自己很积极地渴望一件事情,也付出足够的努力,但结果就是失败,无法达到心想事成的愿望。于是,你就认为自己很无能,或者吸引力定律是错误的。原因就是我们讲到的,你掉进了吸引力定律在给你奇迹的同时,设置好的一个陷阱。

你所渴望的目标,它与你的心灵和潜能量,并不是同质性的。

你希望达到的愿望,它对你并不具备真正的吸引力。

所以,要摆脱它的陷阱,首先我们不能一相情愿地认为“只要我想,我就能得”。先确定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工作,以自身的能力、最大的付出后可以做到什么样的程度。当你推开一扇门时,要先明白门外的环境是否是你真正想要的。

然后,你再积极地去想这个事情,用尽各种办法来做,整合各种资源,就能够快速地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一步一步地将事情做好。

其实,任何一件事情的完美,都是我们在这一个领域坚持做下去,并努力将每一个环节做到极致的结果。这是“我思即我得”的真正含义,而不是说你必须拿到第一名,战胜所有人,才能实现吸引力的目标。同时,当你没有认识清楚自己之前,不要许下不适合自己的愿望。否则,你越努力,错误就会越大。

第三章 善于包装自己,引导对方潜意识

我们要么找到一条出路,要么自己造一条。——汉尼拔·巴尔

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己

英国著名诗人济慈本来是学医的,但是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发现了自己的写诗才能,于是便把自己的精力投入诗歌的创作中。他虽不幸只活了二十几岁,但却为人类留下了不朽的诗篇;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马克思在年轻的时候,曾经幻想成为一名诗人,并且也曾经努力地创作过一些诗歌,但他很快就发现自己的长处其实不在这里,便毅然放弃做诗人的计划,转到社会科学的研究方面。可以说,如果当时这两个人都不能真正地认识自己,从而找回自己,那么在英国至多不过增加一位并不高明的外科医生济慈,在德国也不过增加了一位蹩脚的诗人马克思而已,但是在英国文学史上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则肯定要失去两颗光彩夺目的明星了。

从古至今,“认识你自己”这个命题太古老了,但却历久弥新,对于我们来说又是非常重要——认识自己,看清自己的优点与缺点,不过高吹捧自己,无论做什么都踏实去做,主动放弃那些大而无当、好高骛远的想法。这不仅是一种对自我的认识,还是一种可贵的心理品质。毕竟,个人总是要生活在某种环境之中,经常使自己能够和环境相适应,这就使得我们对自身的了解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了。

然而,生活中却常有这样的现象:有些人容易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却看不到自己的弱点和不足;有些人看到自己很多问题,但却看不到自己的主要问题,等等。事实上,这种现象的产生是正常的。人对自己的认识也和人对客体世界的认识一样,需要有一个了解和学习的过程,并不像照镜子那样简单。

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处于各种不同的评判和议论之中,有人赞许、称颂你,有人批评、责怪你,甚至歧视你。在这各种各样的议论中,你能正确地分清哪个是真正的“你”吗?你是从这些评价和议论中汲取有益的营养丰富自己、改造自己呢,还是丧失了自主精神与独立人格而淹没在他人的评议中呢?可见,客观地、透彻地、准确地认识自己是多么重要。

那么,我们怎样做才能真正地认识自己呢?事实上,认识自己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1.通过自己来认识自己

我们首先要对自身有一个基本的认识。自己的性格是内向还是外向;在交际方面自己是否有一定的能力;对待工作方面自己是否踏实、耐心和毅力并存,而且这些方面如何;在工作中,自己的创新能力强不强。然后再对这些做一个全新的定位,同时选择一个比较能发挥自己优势的工作作为自己的终生职业。

2.通过别人来认识自己

通过与周围的人相比较,与圣贤或普通人相比较,认识自我在这些参照物中所处的位置或水平。在社会交际中,他人就是一面镜子,只有在与他人的相互比较中,我们才能充分了解自我。

我们因看不见自己的面貌,就需要这面镜子。我们评估自己的人格品质和行为,就得利用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反映,以此来获得一些评价,并通过这些评价来了解和认识自我。

3.认识自己就要愉快地接纳自己

人对自己的认识并不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它本身常有情感态度,伴有自我评价的感情,即对自己是好感还是恶感,是满意还是不满意。这取决于一个人对自己的人生态度是排斥还是接纳。要正确认识自己必须对自己采取接纳的态度,也就是说,人对自己的一切不但要充分地了解、正确地认识,而且还要坦然地承认、欣然地接受,不能欺骗自己、排斥自己、拒绝自己,更不能怨恨自己。

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有优点,也都有弱点。但有的人发现了自己的弱点和缺陷后,就当作包袱背起来,老是挂在心头上,连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也看不到了。于是,自己的精神优势被自身的弱点与缺陷所压垮,自身的潜在能力与智慧即被自身的虚张与拒绝所泯灭。

当然,成功的规律不是说只要悦纳自己就能成功,而是说不悦纳自己就不能成功。自卑者往往也能看到身边有许多有利的条件与时机,但总觉得这些时机是为别人准备的,而不敢参与竞争,从而自己为自己设置了奋进的障碍。马克思很欣赏这样一句谚语:“你所以感到巨人高不可攀,只是因为你跪着。”事实上,许多事情别人能做到,你自己也一定能做到,关键在于你应当充分、准确、客观地认识自己。要做到这一点则必须先在心理上悦纳自己。

4.认识自己还必须学会自觉地控制自己

人和动物在行为上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的行为的自觉性。动物行为受其本能支配,而人则不同,他不但能意识到自己的本能,还能驾驭自己的本能。本能一旦被意识到,也就要受意识所控制,此时,本能也就人性化和社会化了。

古今中外的许多贤哲都曾提到用理智控制自己,是做人的一种基本准则。孔子强调修己克己;柏拉图提出“节制是一种秩序,一种对于快乐和欲望的控制”;亚里士多德说“人与动物的区别,正在于置行为于理智”,“不仅应把对敌人取得胜利的人看作是勇敢的人,而且也应把对自己欲望取得胜利的人看作是勇敢的人”。后世的许多思想家在发挥和修正这些学说时,也都一致强调理智对个人的约束作用。这些理论本身的局限是自不待言的,但他们强调人的行为应自觉地受意识和理智的支配与控制,却反映了人类社会生活的客观要求和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也说明要真正准确地认识自己必须学会控制自己的重要意义。

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

一次宴会上,有一位刚获得一笔巨额遗产的妇人。她似乎急于给人们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于是她花了很多钱买了上好的貂皮外衣、钻石和珍珠,可是她没有注意到自己脸上那刻薄、自私的神情。那是她不明白男士们所愿意欣赏的,是女士们表情中所表现出的那份气质、神态,而不是她那副雍容华贵的打扮。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第一次见面后人们大多会对对方的穿着、言行、神情、语调、修养等方面进行评价。通常,人在初次交往中给对方留下的印象会特别深刻,人们也会自然而然地运用第一印象去评价某个人,并作为日后打交道的依据。

一般情况下,一个人的体态、姿势、谈吐、衣着打扮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个人的内在素养和其他个性特征。因此,当你第一次与人见面时,应对自己的行为举止多多留意。

心理学家认为,第一印象是指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对我们以后的行为活动和评价的影响。这些内在或外在的条件,说出来似乎是一套一套的,但是在实际的交往过程中,其实只不过是一点一滴的会聚,或许仅仅是一句话、一个表情、一个不经意的小动作,就会将一个人大部分的潜在信息暴露在对方眼中,而这些将决定着对方对你的第一印象将会如何,以及对方是否会决定继续与你交往、如何与你交往,等等。我们不是也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吗:“我从第一次见到他时,就喜欢上了他!”“我还记得我们第一次见面时的情形,我永远忘不了他留给我的第一印象。”“我不喜欢那个人,他留给我的第一印象实在是太糟糕了!”

……

这些话说明了什么?说明大多数人都是以第一印象来判断、评价一个人的。对方喜欢你,可能是因为你留给对方的第一印象比较好。对方讨厌你,可能是你留给对方的第一印象不太好。而在我们的一生当中,我们注定会遇到很多重要的第一次,因此也就会有很多重要的第一印象。譬如,求职,第一次去面对面试官;参加工作,第一次面见单位同事;办理业务,第一次登门拜访你的客户;找对象,第一次与对方约会……这些第一次对你而言,无疑都是相当关键的。从小的方面来看,这关系到你的求职是否能够成功、业务能否谈成;从大的方面来看,则会关系到你的事业能否如愿,婚姻家庭能否幸福美满。

由此可见,在现实生活中第一次与人见面时务必力争给对方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事实上,绝大多数的人也都知道这一点。因此,我们会在见面之前整理头发、清洁服装,甚至精心化妆,见面之后也会面带微笑、彬彬有礼,以期给对方留下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

而且从交际心理学角度来讲,初次见面时形成的印象往往最为深刻,而且对以后的人际交往也会起着指导性作用。如果你给对方的“第一印象”是良好的,那就可能在人际交往中更好地发挥你的特长与实力,在事业上、生活上可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相反,如果你给人的“第一印象”不是很好,甚至是糟糕的,那么你的人际关系、你的生活与事业,往往就有可能不那么一帆风顺了。这样,即使你的本来面目与别人印象中的“你”相差万里,有人也会从固有的心理定式出发,对你抱有一种由“第一印象”而来的偏见。显然,这样的结果对你而言是很不公正的,也是很不利的。那么,如果别人已经对你形成了不良的“第一印象”,你又应当采取何种措施主动克服这种“不公正”呢?

1.不要让不良的“第一印象”影响你的自信心和情绪,要用时间和实力证明你的真正形象。

有个小伙子,长得较矮,但英语水平较高,口译和笔译达到相当程度。但面试官对他1.50米的身高不愿“接纳”……可贵的是,这位小伙子从未因为别人对他的印象如何而改变自己的形象,他仍然自信、好强,接连在自己的工作中创造成绩,发表论文和译著,终于如愿以偿地找到了满意的工作。原来对他印象不佳的人也对他刮目相看了。可见,当自己感觉别人对自己第一印象不佳时,千万不能让别人的评价来左右自己,因为别人的印象未必就是你真正的形象。

2.充分考虑到给人“第一印象”的影响因素的优或劣,从旁人的评价中调整自己,进行再“塑造”。

有这样一个姑娘,别人给她介绍了几位男友,几乎没有一个愿意继续与她交往的。第一个小伙子对她的“第一印象”是:长相可以,但浓妆艳抹得叫人看了不舒服;另一个小伙子则认为她人倒蛮漂亮的,但说话太庸俗。看来,这位姑娘给人“第一印象”不佳的根源在于过于追求外在打扮,而疏于本身内在的追求。

当然,别人对你的第一印象是一面“反光镜”,聪明的人会从中吸取对自身有益的建议重新“塑造”新的自己,这种积极性发挥得越充分,补偿的功能就越大。

3.用具体、实际的行动去消除别人的片面看法。

子羽是孔子的学生,他第一次拜见孔子时,孔子见他其貌不扬,觉得长相这么丑的人会有什么才气呢?所以对他态度很冷淡,不愿尽心教他。子羽感到很失望,但他归家后刻苦自励,终有所成。孔子最后不禁发出“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的感慨。

可见,当别人对你产生不良的“第一印象”时,你无法去阻止,但你拥有进一步表现、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如果你无所作为,那么别人对你的“第一印象”就容易形成“心理定式”,以“假”变“真”。而你在此时不断用自己的积极行动来向对方“表白”,你就有可能使自己的形象在别人印象中得到“校正”,从而趋于真正的你。

要记住对方姓名

美国有个人叫吉姆·法里,他从小就没有接受过什么教育,但他有一种使别人喜欢他的才华——记住别人姓名的惊人能力。因此,他在46岁前,就有4所学院授予他荣誉学位,成为民主党全国委员会主席、美国邮政总局局长。一次,有人问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他说:“我能叫出5万个人的名字。”不要小看这一点。这项能力曾使法里先生帮助富兰克林·罗斯福入主白宫。

当吉姆还是一家公司推销员的时候,他开始养成了一种记忆别人姓名的习惯。开始的时候,每认识一个人,他就问清楚对方的全名、他家的人口、他所从事的职业及其他的各种情况。随后,他把这些资料全记在脑子里。第二次,即使是一年以后,当他又碰到那个人的时候,他能很自然地拍拍对方的肩膀,询问他的太太和孩子以及他家后院的那棵橡皮树的生长情况。这也难怪有一群拥护他的人!在罗斯福竞选总统时,吉姆·法里的足迹遍布了美国20个州,行程1.5万英里。吉姆每到一个城镇,都去找熟人吃早餐、午餐、茶点甚至晚餐,并作一次极诚恳的谈话,接着再赶往他下一段的行程。

吉姆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在很早就发现一般人对自己的姓名所表现出异常的关心情绪。如果你能把一个人的姓名记住,并能很自然地叫出口来,这就会给对方传达出你已对对方含有微妙的恭维、赞赏的意味。若反过来讲,你把对方的姓名忘记,或是叫错了,不但会使对方难堪,对你自己也是一种很大的损害。

卡耐基在巴黎曾经组织过一个演讲的讲习班。他所雇用的那个法国打字员英文程度很差,在填写姓名时发生了错误。其中有个讲习班的学员,是巴黎一家美国银行的经理,他给卡耐基发来一封责备的信,原来那个法国打字员把他的姓名字母拼错了。

可见,记住对方的名字是十分重要的。我们知道,每个人在别人面前都有表现欲,对方记得自己的名字,而且叫出自己的名字,这正是对方认同自己存在的证据,就等于给对方一个很巧妙的赞美,使对方受到鼓舞。所以,在社交中要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就要能一次记住对方的名字并且留意对方身边的事。“钢铁大王”安得鲁·卡内基在早年就已显出有超越的组织本领和领导天才。当他10岁的时候,已发现了人们对自己的姓名非常的重视。他有了这个发现,就加以利用。

这是他童年的回忆:他曾经获得一只母兔子,很快地生下一窝小兔来。可是,他却找不到可以喂小兔吃的东西。于是安得鲁·卡内基想出一个聪明的主意来。他跟邻近的那些小孩子说,如果谁去采小兔吃的东西,这头小兔就用谁的名字来命名。无疑,这个计划成功了,这对卡内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多年后,他经营各项事业,也都运用了同样的技巧,这使他获得数百万元的收入。例如,他要将钢轨售给宾夕法尼亚铁路局,汤姆生是这家铁路局局长。安得鲁·卡内基就在匹兹堡建造一大钢铁厂,命名为“汤姆生钢铁厂”。你猜猜看,宾夕法尼亚铁路局采购钢轨时,汤姆生会向哪一家购买呢?由此,你不难发现人们对自己的名字都有一种特殊的情怀,因此你要记住并善于利用你所接触的每一个人的姓名。

在交际场合,结识新的朋友,相互介绍是第一步。尤其是彼此间陌生的朋友相见,更要注意介绍的技巧:(1)按照介绍方式的正规与否,介绍可分为正式介绍和非正式介绍。

正式介绍是在较为正式、郑重的场合作介绍。它有两条通行的原则:一是把年轻人介绍给年长者,把下级介绍给上级,把职务低的介绍给职务高的,把未婚的介绍给已婚的。二是把年龄和职务相当的男方介绍给女方,如果双方在年龄和职务上有明显差别,那就按第一条原则的顺序介绍。在使用这两条原则时,要注意最好先提一下后者的名字。因为先提某人的名字是对此人的一种敬意。比如,要把一位姓张的男同志介绍给一位姓李的女同志,可以这样说:“李处长,让我来把张处长介绍给您好吗?”然后再给双方作介绍:“张处长叫张××,是××处××部的处长。李××是××处××部的处长。”(2)按照介绍媒体的不同,介绍可分为以物介绍法、熟人介绍法和自我介绍法。

以物介绍法:与交往对方初次见面,在对方不了解你的情况时,一般是先将名片递给对方。对方看你的名片时,一般会重复你的单位或职务、职称,这时,就可简单介绍一下有关你的情况,以补充名片上的不足。如果人数很多,则可选择另外的时机再介绍自己。

熟人介绍法:在社会上交往的朋友多了,有时就可能由朋友做介绍来进行社交活动,认识新的朋友。在熟人将你引见给生人的时候,只能代你介绍一下你的职业、单位和姓名,待熟人介绍完了后,你可接着介绍一下自己的来意或者自己的一般情况。

自我介绍法:这种介绍必须有一定的条件,适用于一定的范围。一般是到一个新的单位或周围没有熟悉的同志,只能采用此法来介绍自己。

“没话找话”话寒暄

美国《读者文摘》曾经刊登了一篇《简单的四个字,创造了星期一早晨的奇迹》的文章,说明了一句简单的问候语的作用:

在去芝加哥的列车上,大家躲在自己的报纸后面,彼此保持着距离。“注意!”一个声音响起。“我是本次列车的列车长!”声音威严,车内鸦雀无声,“你们全都把报纸放下,现在转过头去面对着坐在你旁边的那个人,转!”

人们脸上充满了疑惑的神情,但无一露出笑容,这是人的本能。“现在,跟着我说……”这是一道用军队教官的语气喊出的命令:“早安,朋友!”

大家跟着说完,情不自禁一笑。

生活中就是如此,人们即使面对陌生人也怕难为情,怕对方拒绝,于是采取缄默的保守态度,连普通的礼貌也不讲了。但随着一声“早安,朋友!”的话语,车厢里的腼腆之情一扫而光,人们之间的戒心消除了,车厢内洋溢着笑语欢声……

那么,缘何这四个字有如此巨大的魔力呢?“早安”是一句问候语,是亲善感、友好感的表示;“朋友”,是把对方当成朋友,更是一种信任和尊重。初次相见,如果没有交往的需要,人们往往互不理睬。但社会学家认为,在人们的潜意识里,作为社会中的人,还是希望能与他人建立联系,人与人之间能够友好相处。只不过由于“难为情”、怕“碰钉子”以及一些诸如“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等心理在作祟,使人们之间有了种种交往的藩篱,于是就出现了“个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现象。“早安,朋友”这四个字,一旦说出口,双方都表达了亲切、友好的愿望,彼此间的距离缩短了,藩篱拆除了,不仅解除了坐车的寂寞,而且增进了信任,沟通了彼此的关系,活跃了车厢的气氛。

诸如,我们平时路上遇到熟人时点点头,接电话时说一声:“您好!”既是礼貌,表明你意识到对方存在以及表明自己的友好态度的话语,也是一种寒暄。寒,就是寒冷;暄,就是温暖。顾名思义,寒暄,就是问寒问暖。寒暄的主要作用在于交流感情,尽管它比较单调、平淡且重复,却不可忽视。比方说甲找乙有事,见面后,见乙正在洗衣服,一般先寒暄一句:“您在洗衣服啊?”等对方有所表示(如点头或回答:“是啊!”)后,才言及正题。从信息传递的角度看,甲的这句等于是废话,明明看见对方在洗衣服,还用说吗?但从交际功能来看,这句话又不可不说。因为它既是对乙的招呼和提醒:有人找你;又表示了轻度的歉意:打扰您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联络了感情,烘托了融洽的气氛。

而且,据社会学家的研究,在进行社会交往时,与生人见面后的4分钟内只宜作一般性的寒暄。如问候、互通姓名、相互介绍、谈论一些无关紧要的话题,等等。至于与老朋友或熟人见面,要选择好话题,基本原则是体现出与对方的相知,以及对对方的关心,等等。如此寒暄,能够使对方感受到感情的温暖,而且也比较容易回答,易于展开对话,交流感情。

在人际交往中,寒暄的方式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方式:

1.问候式

这是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形式。交往者可根据不同的场合、环境、对象进行不同的问候。比如,从年龄上考虑,对少年儿童可问:“几岁了?”或“上几年级了?”对老年人问:“您身体好吗?”对成年人问:“工作忙吗?”从职业上考虑,对老师可以问:“今天有课吗?”对作家问:“又有大作问世吧?”对朋友、邻居、同事的问候就更为丰富了,即使是对不认识的人的问候,如果用得好也能够密切关系、增进友谊。

2.言他式

也是日常生活中较常用的一种寒暄方式。人们之间见面,尤其是陌生人见面,大都以言他式寒暄开始,然后再进入正题。譬如,“今天天气真好啊”,“这里的环境很幽雅”,类似的问候对双方来说都是可取的。

3.触景生情式

这是针对具体的交谈场景临时产生的问候语。比如对方刚做完什么事或正在做什么事以及将做什么事(根据对方的职业特点及日常生活习惯进行推测),都可以作为寒暄的话题。譬如:“上班去啊?”“下班啦?”以及“您在洗衣服啊?”这种寒暄,随口而来,自然得体。

双方初次见面时,上述寒暄方式无疑是最常用的。此外,适当的礼貌用语对于寒暄而言也是非常有益的。在生活中,礼貌用语很多,如,您好、谢谢、请、贵姓、对不起、别客气、请多关照等。

一般来说,社交中做到礼貌说话并不难,只要做到以下几点就可以了:(1)要把“请”和“您”字时时挂在嘴边,即使对方是很要好的朋友、亲近的熟人,也应该这样。俗语不是说“礼多人不怪”吗?(2)要多用表示敬意的称呼语,即使对小孩子也应该用“小朋友”“小同学”“小乖乖”之类的称呼。(3)当你的言行举止有损于别人的利益或可能给别人带来不悦时,要及时表示歉意。要多用“对不起”“劳驾”“给您添麻烦了”“真不好意思”之类的客气话。(4)要把带有命令和要求的语气的祈使句改为带有商量口气的疑问句。如说:“请把钳子借我用一下。”就不如说:“我想借用一下你的钳子,可以吗?”给人的感觉要好。(5)多用感谢语。即使是亲朋好友之间甚至是夫妻之间,也应该常常使用“谢谢”等类似的感谢语,以示对对方相敬如宾,表达自己对对方的感激之情。这既是一种感情的润滑剂,又是人们进行社交所必备的交际语言。

当然,寒暄客气话要说,但不要多说,要说得恰到好处,毕竟说话的目的在于沟通双方的感情。假如你到一个朋友家里,你的朋友对你异常客气,你每说一句话,他都唯唯而答;和你交谈时,总是满口客套。这样,你恐怕会觉得坐立不安吧!

衣着修饰学问大

美国《探路者》杂志曾进行了一项试验:他们聘请了一位年轻的女学生茱迪扮演5种不同身份的妇女,站在科罗拉多州一号公路的一辆抛了锚的小汽车旁边,举手向过路的汽车司机请求帮助。

第一次,茱迪打扮成一位衣着入时的高级女文员,直到一分半钟之后才有人停下来愿意帮助。这时,已经有62辆车开过去了。

第二次,茱迪扮演了一个孕妇,结果有100多辆车从她身边驶过后,才有一辆车前来帮助,而这次的等候时间是两分半钟。

第三次,茱迪化装成一位老年妇女。这次她等了5分钟,一直到200多辆汽车驶过,才有人停下车来愿意提供帮助。

第四次,她穿上褪了色的牛仔裤和大花衬衫,头戴金色假发,装扮成一名女嬉皮士。结果她足足等了15分钟,眼睁睁地看着350辆各类车辆驶过,但竟没有一辆车停下来帮忙。

最后,茱迪穿上紧身的迷你裙,打扮成时髦漂亮的性感女郎。这次她非常顺利,只用了30秒时间就有一辆汽车“吱”的一声刹住,停在她的身边。

从这个试验就可看出,许多人对人的外表还是相当注重的。但如果说人们只对年轻女郎感兴趣,那么等车时间最长的应该是老年妇女。但实际结果并非如此。因为女嬉皮士还是不易被一般人所接受。那么,从这个试验中我们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到,仪容仪表确实对人们的“第一印象”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一般情况下,陌生人相见,双方都有一种戒备心理和距离感。两人初次见面所形成的“第一印象”,是双方今后继续交往的依据。积极的、良好的印象,有助于继续交往;而不好的、较差的印象,则往往会使对方产生拒绝交往的想法,使关系终结。所以,我们在进行社会交往时,就要特别重视并利用第一印象的作用。在这里,衣着修饰是特别要注意的。

俗话说,“穿衣戴帽,各有所好”。生活中,一个观察敏锐的人能在一瞥之间判断出一个人地位的高低。但是,在社交时,我们却要注意服饰打扮对对方心理上所造成的影响。有时候,一个人的仪容仪表如何,会对个人事业的成败有重大影响。

某公司的一位年轻主管,专门负责公司产品的配件加工业务。有一次,他代表公司和某知名外企谈判一笔大的外包业务。对公司而言,这项业务非常重要。为此,这位主管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用于前期准备工作。

正是由于准备充分,双方刚一接触,对方就表示出了明显的好感。接下来的洽谈工作也进展得非常顺利,最后一天,还留有一些细节问题需要进一步协商。对方要求休会几天,以便向上级汇报。

这位主管满口应承了。岂料时间过去一周了,对方还是没有回复。主管实在忍不住,便打电话询问对方的一名代表,对方告诉他事情可能出现了变故。他请求对方解释下原因,对方拒绝了。可这位主管实在不甘心,终于在他第三次打电话过去的时候,对方告诉他说,问题出在最后那天他穿的那件西装上。原来,他那天穿的西装袖口上少了一颗纽扣。但要知道,对方外包的可是精密的电子元件啊!就这样一个微乎其微的小小疏忽,使他失去了一笔大订单。

由此可见,衣着修饰的学问何其深奥!而且现在,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社交机会愈来愈多。但如何适应在不同的社交场合穿出文明、得体的服装则是人们经常遇到的难题。

一般来说,不同的聚会对着装的要求不同。譬如,参加舞会要按照舞种装扮原则来选择:参加比较正式的舞会,女士应穿礼服,给人以高贵的感觉;男士则应以深色西装为主,给人以庄重的感觉。参加迪士高舞会则应该穿牛仔裤和款式简单的上衣等,给人以一种自然、舒展、轻松的感觉;参加宴会,所选择的服装也应与你所处的氛围相配合。如果你所参加的宴会格调比较高雅,女士则应穿裙子,男士则应着西装打领带;如果是去一般的小餐厅打扮也要注重适当的分寸,力求适度原则,既不过于简朴也不过于奢华。

即便是在日常生活当中,无论是逛街购物,还是郊游览胜,你的衣着都构成了都市里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你的衣着打扮至少不能背离人们的观瞻原则。如果你的衣服肮脏不洁,或歪戴帽子、斜穿衣,或敞胸露背,或穿着过于暴露的服装,这些都是对个人人格、尊严的践踏和对你所在周围环境的玷污。

由此可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所有的穿衣行为都应当遵循这样的几条普遍的原则:

应己原则:日常着装时,尽量使着装为自己增色,力求避短藏拙。

应制原则:着装要呵护规范,遵循其固定的搭配,穿着得法,而不宜自行其事、随心所欲。

应事原则:着装应依照具体场合的不同而加以区分。一般规律是在公务场合着装要大方得体,在社交场合着装要时尚个性,在休闲场合着装要舒适自然。

善用声音表现自己

声音是你讲话内容的载体——你的声音反映出你的感觉、你的心情和现在的状态,是你说话中强有力的、必不可少的工具。说话高手总是善于树立自己的说话风格,他们的声音与众不同、语调生动有趣、举止恰到好处……凡是与他们有关的东西都能够体现出他们的特色。对说话高手而言,只有这些风格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为了拥有自己的说话风格,你需要进行一系列重要的基础训练。林肯先生就是这方面的能手。华特·史狄文思在著写的《记者眼中的林肯》一书中说道:“他(指林肯)会以很快的速度说出几个字,但是遇到他希望强调的词句时,就会拖声音,一字一句说得很重。然后,他会像闪电一样迅速地把整个句子都说完……他会尽量拖长所需要强调的字句,差不多与说其他五六句不重要的句子所使用的时间一样长。”

知道了这一点,那么你就不难明白为什么有些人在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陈述得太多,而且持续的时间太长,结果遭到了彻底的失败。林肯在葛底斯堡讲话中,他只讲了两分钟,全篇讲话才不过226个字,但是他的竞争对手爱德华·伊韦瑞特却讲述了两个小时。结果不难得知,林肯获得了成功。

这就是声音的强大威力,声音不但具有最基本的表述作用,还可以淋漓尽致地表达一个人的情感和性格。说话者的音高、语速和语调不恰当,会弱化语言信息,不利于有效沟通。相反,说话者恰当的音高、语速和语调,可大大强化语言信息,让沟通更有效。诸如,生活中打电话时尤其如此,虽然不是面对面,看不见对方面部的表情,但是我们能够从对方的语调中,想象对方的心情。

人际沟通的专家阿尔伯特·默哈比博士的研究成果表明,声音的暗示在语言表达中独领风骚,声音是一个人的“有声自我”,在人们的互动中传递着三分之一的信息。许多人留给他人的第一印象不是基于他们的长相,而是基于他们的声音。

可见,声音不仅影响听者的第一印象,而且影响所收到信息的最终质量。由此,一个人仅仅凭借声音便可辨别另一个人的情绪、态度甚至个性。

实际上,每个人的声音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的声音都蕴涵了丰富的信息。要了解一个人,就一定要搞清楚他的声音所蕴涵的意义。

社会学家认为,声音可以在音量、速度以及音调上有所不同。因此,辨别一个人声音的含义,可以在以下几方面引起注意:

1.音量

生活中,性格外向的人讲话,声音宏大而粗犷;性格内向的人说话,声音柔和而谦恭;说话声音大的人,一般为人爽快但其内心往往缺乏细腻,思想较为单纯;另外一种情况是,如果对所表达的内容缺乏自信,其声音会在不知不觉中越变越小,有时甚至变成了喃喃自语。或一般人说谎时,由于害伯事情被揭穿,音调会不由自主地提高。同时,为了反对他人的意见,也可能提高自己的音调。

2.声调

声调的高低,往往也会传达出不同的心意。一般来说,句末出现升调,往往表明对方正在提问。因此,如果你想向人请教问题,就不要让自己说话的语气单调平淡,那会使对方误解而得不到回答。

3.语速

语速即说话时的速度,也反映一个人的观点与态度。如果某人的说话速度突然慢下来,通常表示他心中怀有不满,若是忽然加快,可能在说谎,或者心中怀有愧疚。

第四章 抓住对方的心理,化解对方的敌意

无论男人还是女人,对他们起作用更多的是心而非意识。——查斯特菲尔德勋爵

如果你错了就承认

你如果在别人责备你之前,很快地找个机会承认自己的错误,甚至对方想要说的责备的话,你已替他说了,他就没有话可说,那你十有八九会获得他的谅解。

18世纪法国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卢梭,他在少年时,曾经将自己极不光彩的盗窃行为转嫁在一个女仆的身上,致使这位无辜的少女蒙冤受屈,并被主人解雇。后来就是因为这件“卑鄙龌龊”的行为,使他深深地陷入痛苦的回忆中。他说:“在我苦恼得睡不着的时候,便看到这个可怜的姑娘前来谴责我的罪行,好像这个罪行是昨天才犯的。”

后来,卢梭在他的名著《忏悔录》中,对自己做了严肃而深刻的批判。他敢于把这件“难以启齿”而抱恨终身的丑事告诉世人,这也显示了他勇于忏悔的坦荡胸怀和不同凡响的伟大人格。

罗曼·罗兰曾说:“在你战胜外来敌人之前,先得战胜你内在的敌人;你不必害怕沉沦与堕落,只请你能不断地自省与更新。”

任何一个愚蠢的人,都会尽力辩护自己的过错……而一个能承认自己错误的人,却可使他出类拔萃,并且给人一种尊贵、高尚的感觉。

所以,如果你错了,迅速、郑重地承认下来。下面几项建议对你或许会有所帮助。

1.不要说丧气的话《顶尖人物:美国商界新英雄》一书的作者葛菲德指出,成就高的人极少用“失败”一词,这两个字语气太重,听起来就好像到了穷途末路。他们宁愿用“小故障”、“弄糟了”或“改变方针”等词语表示遇到了挫折。

2.不要责怪自己“你怎样形容自己,你就可能真的变成那个样子。”专家这样警告说。一再认为自己无能的人,不但意味着将一事无成,而且还会限制自己的潜能。专家建议:不如自视为“有许多选择”的人,这些选择包括接受训练、学习新本领,以及鼓足勇气转业改行。

3.有备无患

拟定一份应变计划是很有用的。失败的时候,不妨自问:最坏会坏到什么程度?有没有足够能力渡过难关另辟新途?或者是,迫使自己深思熟虑,谋求应变方法。要时刻记住:“危机”二字兼具“危险”和“机会”两个用意。

4.要失败得有道理

休斯顿大学麦特森教授开有一门课程,学生称为“失败101课”。他叫学生制作一种不会有人买的商品模型。学生们设计了老鼠用的热水浴盆和风暴中放的风筝。这些荒唐的构想,可以使学生将失败视为革新而非惨败。这样,他们便会大胆去做种种试验,而不会惧怕遭到失败。麦特森指出,大多数的学生在找到合适的工作以前,至少要遭遇5次失败,经过这些“失败训练”以后,他们会懂得不把一次失败当成定局。

5.永不死心

1895年,格伦·厄尔利经营的建筑公司倒闭,他当时只有25岁,不愿宣告破产。于是,他向家里借钱处理了一些善后事,并继续学习管理诀窍。1902年,他在几家银行建立了良好的信用,再遇到困难时,这些银行将帮助他渡过难关。于是,他再去借贷,重新创立了自己的事业。1915年,他的公司登上了美国《公司》杂志开列的发展最快的500家私营公司的名单。即使这样,厄尔利仍然念念不忘以前的窘境。他说:“我一直设法使自己的生意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经过失败的淬砺,再加上永远进取的决心,你也可以成为一个杰出的人物。

引导他人跟你有效合作

柴菲是一名出色的服装设计师,在与团队成员合作时,她却遇到了一些麻烦。她所在的团队中有专门的色彩专家,所有设计师在设计好一个方案后,都要与色彩专家沟通,为服装选择最能突出其感染力的颜色。色彩专家和每位设计师合作得都很好,但是柴菲除外。每次柴菲拿去的设计图样,色彩专家都以“柴菲,咱们今天谈不来”为由给挡了回去。几次之后,柴菲终于弄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原来,别的设计师拿给色彩专家的图样都是未着色的,只用铅笔描出轮廓,细节部位的设计也是在和色彩专家协商之后才进行的。而自己的不但已经按照自己的偏好涂了颜色,而且每个细节都已设计完整,这使得色彩专家没有了发表意见、展示自己的机会。

找到原因后,柴菲决定尝试一下。她随手抓起几幅还未完成的图样,找到色彩专家,诚恳地说:“你觉得这几个方案该采用怎样的色彩呢?还有,这几幅图样的细节设计,我很需要你的建议。”对方微笑着站起来说:“我很愿意为你效劳。来吧,我们把它们输入电脑,然后再找出最能打动我们心灵的一个。至于细节,还是等大的着色方案定了之后再考虑它吧。”

其实,每个人都有喜欢展示自己才华的方面,他们可不喜欢别人在自己面前自吹自擂。有一句法国名言是这样说的:“如果你想树立敌人,只要处处压制他就行了。但是,如果你想拥有朋友,你必须让朋友显得比你突出。”让同事显得很高明,这就是与同事的相处之道。

在与同事合作时,很多人发现,自己的合作伙伴太不可理喻了。“他们的想法荒唐可笑,可他们却固执己见,根本不给任何人协商的余地。很多次,我们的讨论都因此无法达成共识不欢而散,这也影响了我们团队的工作效率。”你的身边是否有过这样的抱怨呢?

这种情况并不鲜见,每一个团队由于成员都有不同的成长环境,不同的工作经历,所以就形成了不同的思维习惯,对同一件事就会产生不同的观点,而且有一些甚至还显得不可调和。有些人在面对合作伙伴的不同观点时,头脑中闪出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多么可笑的想法!”然后就会竭尽全力说服双方放弃自己的想法,认同自己的观点。事实上这种做法并不可取。

当罗斯福做纽约州长的时候,他完成了一项特殊的功迹。他和政党重要人物相处得很好,使他们同意原来他们所反对的案件。我们且看他是怎么做到的——当有重要职位需要补缺时,他就请那些政党要人推荐。罗斯福会给对方解释说他们推荐的,是党内并不受到欢迎的人,同时也会受到民众反对。后来他们又推选了一个出来,那人看来虽然并没有可批评的地方,可是也没有令人赞佩的优点。罗斯福就告诉他们,任用这样的人,会有负公众的期望,所以请他们再推选出一个更适合这职位的人。他们第三次推荐的人看来是差不多了,可是还不十分理想。于是,罗斯福对他们表示感谢之意,让他们再试一次。第四次他们所推荐的,正是罗斯福所需要的人,而对他们的协助,表示感激之后,罗斯福就任用了这个人。而且,还使他们享有任命此人的名义。趁此机会,罗斯福会对他们说他已经做了使他们愉快的事,现在轮到他们顺从自己的意见做几件事了。罗斯福相信那些党政首要们,也乐意这样做,因为他们赞助了政府重大的改革。在这个过程中,固然罗斯福凡事都很费事地去征求别人的意见,且对他们的建议表示尊重。当罗斯福委派重要职司时,他使那些党政首要们真实地感觉到,这是他们所挑选的人,这是他们的意见——而这也正是他的聪明之处。

可见,即使当别人的想法与我们相左时,我们应该努力去了解别人,并站在别人的立场分析问题,这样既能减少不必要的摩擦,又能增进友谊,利于以后的合作。

面对分歧,能够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这不但是一种智慧的行为,更凸显出你人格的高尚,它充分地体现出你对别人的尊重和真诚,表现出你的无私和豁达。

吉拉德·黎仁柏在对自己的著作《打入别人的心》评论时说:“当自己认为对方的观点和想法与自己的想法同等重要时,交谈才能在融洽的气氛中进行下去。在交谈开始时,就要对方提出自己的目的或方向。当我们作为听者时,我们要用听到的话来管制自己要说的话;当我们作为讲话人时,我们接受对方的观念将会鼓励对方打开心胸接受我们的观念。”如果你想改变人们的观点,而不至于伤害他的感情或引起悔恨,那么你只需从别人的立场来看问题就可办到。

向别人显示自己的谦卑

生活中,人们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人,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对立。发生对立的情况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对方地位高于你,你冒犯了他,让他感觉你的大不敬,心生怒气;另一种是对方地位低于你,你高高在上,让他感觉你的优越性,心生妒忌。无论是哪一种情况,根源就在于对方在你的面前感受不到优越性。

此时,若适当向对方示弱,让对方表现得比你优越,则是人际关系学中很关键的学问。法国哲学家罗西法古有句名言:“如果你要得到仇人,就表现得比你的朋友优越吧;如果你要得到朋友,就让你的朋友表现得比你优越。”

而且很多时候,卑下的姿态更能消除对方的敌意,赢得认可、友谊或同情。林肯就曾以这种方式消除了一个暴徒的怨气,从枪口下逃生。

有一次,一个暴徒拿着手枪对着林肯说:“我曾下过决心,如果有一天遇到比我还丑的男人,我一定当场把他打死。”

没想到林肯不慌不忙地向那个暴徒承认,自己是一个丑男人,并对他说:“你如果想打,就打吧!”结果这个暴徒的气消了,自动离开了。

林肯依靠什么消除了暴徒的反感,脱离了危险的?那就是他谦卑的态度。

但在生活中,面对他人的侮辱,一般人都会以牙还牙,恶语相向。而林肯则截然相反,他不仅没有威胁辱骂暴徒,反而坦然地承认自己是一个丑男人,以示卑下。就在他承认的瞬间,暴徒对林肯反感的所有理由都消失了。试想,如果林肯在暴徒面前趾高气扬,结果会怎么样,只怕引起暴徒更大的反感,林肯也就没命了。

正如前面所说,对方产生反感时,其潜在心理就是,希望自己的优越得到认可。而一旦他发现对方比自己差时,便不再反感,甚或取而代之以同情,怜悯。

也就是说,当你面对一个反感你的人,不妨大胆示弱,放弃自己的优越性,让自己处于卑下的地位。这样,对方的怨气没了,反感没了,你也就被接受了,成了最后的赢家。

麦金利总统有着一套非常特别的交友策略,很多时候他会邀请单独的一个国会议员去参加他的一个私人聚会,这会让你强烈地感觉到这个聚会的私密性,让你感觉到总统对你言论的格外信任,而且这种方法大多也总能达到他的目的。

在《芝加哥日报》有一位在采访政商界大人物方面都十分成功的新闻记者。她经常以引起大人物的同情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她脸颊红润,长得像天使一样。于是,她总是一副天真的表情,并且在刚开始采访的第一句话时就显得自己特别害怕,故意去引起这些大人物的怜惜。事实上,虽然这位记者只有27岁,可她已经是一个反应十分敏捷、经验丰富的老记者了。显然,这位聪明的记者所使用的策略的关键之处就在于她没有刻意强调自己是重要的,而是显示了自己的谦卑。这样,无疑那些大人物就会对她和她所做的事情产生浓厚的兴趣了。

由此可见,想要和对方交朋友,就要时时表现出自己的谦卑。处处要比别人强,绝没有人愿意和你相处,更没有人愿意把你当作知心朋友。

谦虚,就要放下自尊心。我们知道,任何人都有自尊心,都需要别人尊重自己。自尊心是由人的社会性所决定的。因此,有时候,为了结交朋友,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就要暂时把自尊放一放,以真心换取对方的情谊,取得对方的理解。

有一句谚语:“让人觉得无知往往是最大的睿智。”这是每一个想做“聪明人”的人都应牢牢记住的。

利用权威效应,引导对方的态度和行为

“上级下达了献血的通知,每组两个名额,有谁愿意去吗?”组长问。

组员们都保持了沉默……“大卫,你算一个怎么样?”组长无奈,只好点了组里最年轻的大卫。“组长,不好意思,我最近感冒了!”大卫狡黠地边说边还使劲地咳嗽了两声。“迈克,你呢,你不是经常说自己是童子军吗,带带头?”“童子军规章里没有规定必须要献血吧?”迈克明显不满。

组长无办法,最后只好决定抓阄,谁抓到就是谁。最终的结果竟然如此巧合的恰恰是大卫和迈克,但他们没有说什么,很轻快地就答应了。同样的情况之下,缘何在组长最初点名时二人会婉拒?而对抓阄的决定他们却能坦然接受呢?

简单地说,就是因为组长引入了看似“公正”的权威效应,追求公平是人们最基本的人性。抓阄的结果从表面上看就体现了所谓的公正:大家都一视同仁,即使抓到自己也不会怨恨别人,只能怪自己的运气不佳。

在这里所指的权威效应,又称为权威暗示效应,是指一个人要是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那他所说的话及所做的事就容易引起别人重视,并让他们相信其正确性。“权威效应”的普遍存在,首先是由于人们有“安全心理”,即人们总认为权威人物往往是正确的,服从他们会使自己具备安全感,增加不会出错的“保险系数”。

美国心理学家们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充分证明了权威效应的威力。在给某大学心理学系的学生们讲课时,向学生介绍一位从外校请来的德语教师,说这位德语教师是从德国来的著名化学家。试验中这位“化学家”煞有介事地拿出了一个装有蒸馏水的瓶子,说这是他新发现的一种化学物质,有些气味,请在座的学生闻到气味时就举手,结果多数学生都举起了手。对于本来没有气味的蒸馏水,由于这位“权威”的心理学家的语言暗示而让多数学生都认为它有气味。

为了证明权威效应,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伯特·西奥迪尼所著的《影响力》一书中说到一个例子:有人告诉你说,经过大量的研究表明,你这样的人在这个年龄吃这个补品有很大的好处。如果这个人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你对他的介绍一定会有一些质疑。现在这个人的头衔是国际营养学会高级研究员,你对上述的话又有何感想?当你知道他不仅是高级研究员,而且还是国务院的特级专家,此时你的感想是否有变化?

当然,你相信的绝对不是他这个人,你相信的只是他的头衔,是外界授予的头衔。你是在逐渐知道了他的头衔后才越来越相信了他的话。

这也是权威效应应用时的奥妙所在:你可以不是权威,但是如果你能让人感觉到你是权威,你就能让人相信你的话。每一个人总是习惯性地思考问题。

所以,我们对权威的信赖,使我们往往受到权威的暗示所引导,而这里并不需要权威的实质,也许一些权威的假象就可以左右我们的言行。这些暗示可以是头衔、服装或者其他外部标志。即使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成年人也会为了服从权威的命令而做出一些完全丧失理智的事情来。

被权威的假象所引导,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美国的汽车。在美国,汽车是一种尤其能引起人们兴趣的地位标志。根据旧金山湾区进行的一项调查,拥有名车的人更受人尊重。而实验也证明:绿灯亮起时,人们往往会根据停在前面的车是名车还是普通车型而确定是否以按喇叭的方式来进行催促。如果是名车,排在后面的人往往会等得久一点。因为他的车是名车,所以在别人眼里,他这个人的地位自然就提升了。

另外一个例子就是牙膏广告,当追问看过广告的受众,广告中有哪些人物时,普遍都提到了有医生,不错,医生的身份就是用来影响受众的,利用的就是人们对医生的专业性和权威性的认同。但是问题在于,广告中并没有明确告诉你穿白大褂的就是医生。这是营销中对权威效应的绝妙应用,是基于对人们心理的深刻把握。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就可以巧妙地利用权威效应来影响别人,我们可以请权威人物赞誉某种产品,在辩论说理时引用权威人物的话作为论据,等等。即使并不存在权威的因素,我们也可以制造一些假象使对方认为我们就是权威,这同样能够达到引导或改变对方的态度和行为的目的。

用对方的观点说服对方

在国联筹建之初,美国总统威尔逊为国联的组建而到处游说欧洲各国。但各国政府出于各自利益的需要,对这项计划并没表现出特别的热情。特别是法国政府对这项计划总是表现出不冷不热的态度,这使威尔逊总统非常为难。这时,威尔逊总统的智囊豪斯上校给威尔逊出了一个主意,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主意使得威尔逊成功说服了那位号称“法国老虎”的克莱·门索。原来在双方会晤之前,豪斯建议威尔逊把先谈海洋自由问题作为说服法国的方法,因为这是法国急需解决,而与国联又密切相关的事。果然,克莱·门索对此十分感兴趣,后来他终于支持成立国联。威尔逊之所以能赢得“法国老虎”的支持,完全是因为他告诉后者国联可以满足他的某种需要,从而把自己的计划与克莱·门索的观点融合在一起。

在卡内基的基思顿桥梁公司有一位股东叫派伯,他十分妒忌卡内基的其他事业,因此他总是在公司的经营事务中和卡内基作对,甚至还为此多次和卡内基争吵。一次,派伯以为一份合同抄错了,于是就表示出对卡内基的不满,他死死揪住合同中关于“实价”的问题,对卡内基死缠烂打。

面对派伯的喋喋不休的争吵,卡内基淡淡地说:“哦,派伯,‘实价’的意思就是不需要再加钱的意思。”听了这样的答复,派伯再也没有任何纠缠的理由了,他点头说:“哦,那就好。”卡内基评价这件事说:“很多事都是要这样解决的,如果说‘实价即不打折扣’,也许就会马上引起纷争。”卡内基却以最直白的语言,以对方最能够了解的方法迎合了派伯的想法。

汽车大王亨利·福特曾说过:“从我和他人的很多经验中可以看出,那个所谓的成功的策略就是:从他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用‘推己及人’的思维去看待各种事物。”

通用电气公司经理欧文·扬也说过:“那些拥有光明前程的人,恰恰是那种有易地而处的思维,能够探究和关注他人心理的人。”

亨利·福特和欧文·扬在这两句话中已经完全抓住了我们在上文中讲过的用人要领了。福特用“推己及人”四个字说明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同之处:人们各有各的需要、问题、偏见和独特的趣味、经验。如果我们想把握住他人,就要从他人的观点出发去接近他们才行。

其实,这个要点也十分简单。只要我们在说话时稍微注意一下说话的时机和内容就可以了。下面,以下这个小故事就说明了一个运用语言来感化他人的原理。

纽约的著名律师马丁·里特尔顿以雄辩的才华而闻名,他对于和其他人交际也有着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如果在交际中,你不能令与我们交谈的人提起兴趣,或者不能将其折服,也许就是因为我们不能站在对方立场去考虑问题的缘故。”

诸如,从生活中最为常见的商品销售的例子来看,如果售货员想要将商品推销出去,这个想法是否成功不只由那个想法本身的性质决定,在很大程度上还要看你是以怎样的态度去向他人展示你的这种想法的。

有一位非常能干的推销员曾经说过一句十分有道理的话:“如果我们在拜访一个人之时,不知道应该对他说什么,也没想过要观察他的兴趣和思想,他会怎么回答我们的话,就鲁莽地冲到他的办公室,这种做法是非常不明智的。你不如在他办公室外考虑两个小时,然后再去敲人家的门。”

可是我们总是不能运用这一法宝,因为我们总是忘记思考问题。

比如,在出席一个集会之前,我们是不是总会考虑自己该说什么呢?我们是否能顺着对方的兴趣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呢?是否能顾及他人的最急切的需要呢?在向上级汇报之前,在见一位顾客之前,在与一个同事交谈之前,在召见一个下属之前,有多少人能真正地考虑过这些人的需要呢?因此,从现在起就积极改变自己吧!

第五章 用思想引导行为,用理性来引导思想

有如蒙住盖头的面纱,我们的想法都发自于最根本的信念。——安东尼奥·马查多

识别对方的真实意图

让他人心甘情愿才是说服他人做一件事情的关键。我们要清楚他人对于事情抱着怎样的态度,然后尽力去诠释对方内心的需求,并尽力满足,设身处地去为对方着想,才有机会做成某件事,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从对方的需要出发

要从对方的需要出发,就要明白对方的需要是什么。

我们要从对方的需要出发,就要关心对方、了解对方,知道对方在想什么,尤其是要从对方所处的环境中去理解对方。

英国元帅蒙哥马利曾统率过美国军队。一次,他对官兵们讲话,谈到他与艾森豪威尔将军的友情,谈到他对美国的热爱以及希望战后访问美国。他原以为这段讲话,会赢得官兵的欢呼、鼓掌,因为他表示了对他们的国家如何友好、真诚,然而,事与愿违,台下一片哗然,有的士兵甚至叫起来,问他说这话是什么意思。

蒙哥马利事后一想,明白了:战争中士兵最关心的,是战争何时结束,他们何时与家人团聚。于是,在以后的讲话中,蒙哥马利就强调他自己:“比谁都急于早日结束战争,让大家回去团聚。”同时,他还鼓励士兵:“成功地执行自己的任务,并作为一个自豪的人回到家中。”

2.要能理解人“人生难得一知己”,这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名言。只有理解别人,才能进而了解别人。

美国南北战争时期,林肯总统任命格兰特将军为总司令。当时有人告诉他,格兰特嗜酒贪杯难当大任。林肯却说:“如果我知道他喜欢什么酒,我理应送他几桶。”因为林肯虽然亦知他可能饮酒误事,但他更理解格兰特的品格和才能,相信他能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后来的事实证明了格兰特将军受命的正确性,促成了南北战争的转折。

3.帮助朋友渡过难关

人在社会中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当对方遇到困难时,我们要及时给予帮助。当朋友渡过难关时,他会加倍珍惜你们之间的友谊,甚至会以死相报。正所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1855年,当美国诗人惠特曼的《草叶集》闯进美国文坛时,这种自由诗的形式不能为大家所接受。这本书所到之处,引起了暴风雨般的愤怒和斥责。别说是朋友,就连他的母亲和弟弟都将其斥之为废物,没人敢赞美这本诗集。惠特曼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这时,他收到了一封信,信中有一句话使他大受鼓舞,非常感动。这句话是这样的:“你处在伟大的经历的开端,我祝福你。”这封信是大散文家爱默生写来的。可以想象的到,爱默生写这封信需要多大的勇气!但是,爱默生所看重的并不是整个社会对自己的看法,而是《草叶集》字里行间所透露出的作者的才华。这种真挚的情谊对当时的惠特曼来说非常重要。他没有沉沦下去,而是不断充实《草叶集》这本诗集,使它先后出版过9种不同的版本,自由诗的形式最后终于受到人们的喜爱,影响力也越来越大。而爱默生与惠特曼的情谊也由此更加牢固。

4.宁可自己吃亏,也不能让朋友受损

一个损人利己的人,将失去所有的朋友。在交往中,人们往往会有着不同的想法。有许多人奉行“不吃亏”主义,只要不危及自己的切身利益,怎么说都行。否则,便行不通。这样对待朋友是不行的。

1858年,当达尔文准备将自己苦心钻研了近20年的成果《物种起源》公诸于众,提出进化论的观点时,发生了一件极为巧合的事。这时他收到了远在马来西亚的朋友、植物学家华莱士寄来的一封信和一份有关生物进化论问题的手稿,信中诚恳地请求达尔文批阅文稿,提出批评。达尔文读毕手稿,惊叹道:“我从未看到过比这件事更加巧合的事,即使华莱士有我在1842年写的那个草稿,他也不会写出一个较此更好的摘要来。”

怎么办?在这个关系到谁是进化论的创始人的重大问题上,达尔文并没有犹豫。他在写给英国自然科学家赖尔博士的信中,表明要把首创权全部给华莱士:“我宁愿将我的全书付之一炬,而不愿华莱士或任何人认为我达尔文待人接物有市侩气。”他决定把自己的论文付之一炬,让物种起源这一人类认识史上的重大突破,全部归在华莱士的名下。华莱士得知这一信息后,深深地为达尔文的无私友情和高尚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