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江苏·如皋卷(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6 05:09:39

点击下载

作者:白庚胜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江苏·如皋卷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江苏·如皋卷试读:

总序春天的故事

对于中华民族来说,21世纪是与中国民间文艺保护的春天一起来到神州大地的。正如20世纪新中国历史开篇注定要从知识界对民间文艺的关注及其从中寻找现代化的资源与动力开启那样,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精英阶层乃至普通群众,在新纪元伊始之际亦把深沉的目光投向了中华大地上五千年积淀丰厚的民间文艺遗存:几多焦虑,几多审视,几多期待……

辛已之春,在送走整整一个世纪的痛苦与欢乐、牺牲与胜利之后,随着4月的和风一寸寸染绿京城的街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终于完成了新统帅部的组建,并在冯骥才主席的倡导下作出了用10年时间在全中国境内实施“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战略决策。其内容是对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56个民族的民间文化作一次“地毯式”的大普查,最终编幕出版县卷本《中国民俗志》(3000卷)、省卷本《中国民间美术图录》(31卷)、专题集《中国木版年画集成》(20卷)、《中国剪纸集成》(50卷)、《中国唐卡集成》(20卷)、《中国古村落民居集成》(50卷)、《中国服饰集成》(60卷)、《中国彩塑集成》(10卷)、《中国民窑陶瓷集成》(10卷)、《中国皮影集成》(10卷)、《中国民间杰出传承人集成》(100集)、《中国史诗集成》(300卷)、《中国民间叙事长诗集成》(500卷),并命名一大批民间艺术家,建立一系列民间文艺之乡与民间文艺保护基地、传承基地,建设民间文艺数据库。其目的,不外乎是固守中华文明根脉、传承中国文化薪火。

想当初,没有上级的指示,没有企业的支持,没有出版社的承诺,一切都只是一个发生在初春里的梦。于是,多少赞叹如春潮涌起,多少怀疑似涛声依旧,多少讥讽穿行在街巷,多少风险横陈于前路。但是,紧迫感、责任心使我们义无反顾,民间情怀、国家利益令我们坚定前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众志成城,誓将梦想化现实。

由于顺应了发展多元文化的时代潮流,也顺应了弘扬民族精神、实现中华复兴的党心、民意,春天的梦想一天天成长:在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扶持优秀民间文艺及国家级大型文化工程之后,中宣部决定襄助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持实施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在获得民间文艺界前辈贾芝、冯元蔚诸先生的全力支持后,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新闻发布会于2003年2月18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实施工作会议于2003年3月25日至26日在北京正式召开,第一批实施省区及专项随之开展行动。

作为主干项目,编纂出版包括《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在内的“中国民间文学全书”从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动议之初就被提到了议事日程。这是因为:作为这项工作重要基础的“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作的组织系统仍然存在;其省卷本编纂工作仍在进行;大多数地区都已编定有关县卷本。我们相信,它定能成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第一批收获。

难忘啊,从1984年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当时称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曾先后动员200多万名民间文艺工作者从事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民间文学普查,先后收集到40亿字的文学资料。其中,包括184万篇民间故事,302万首民间歌谣,748万条谚语,各种专集4000多种。这是一笔多么丰厚的遗产!如今,作为这项工程的最终成果《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省卷本的编纂出版正在接近尾声,而曾经主持这项工作的钟敬文、马学良、姜彬等领袖人物却长眠大地,再也看不到这赏心悦目的收获,还有许多民间文艺传人早已作古化春泥,许多“三套集成”工作者从“青青子衿”变成了“白发老翁”。面对这一切,除了继续做好“三套集成”省卷本的后续工作之外,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能够拒绝编幕出版他们苦苦收集到的民间文学原始资料?

怀着如火燃烧的激情以及对民间文艺事业的忠诚,我们经过两年多的准备,于2004年4月正式启动《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专项。那时的杭州,正是“江南草长,落英缤纷,群莺乱飞”,一派明輔的春光。

在实施这项工作的过程中,多少感人的故事就发生在我的身边: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先生以他作家的情怀与文化领袖的卷智,始终坚持将包括《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在内的“中国民间文学全书”编幕出版工作纳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并具体过问它的体例设计、出版、文本审定、封面设计,真正做到了事无巨细、精益求精,自己的文学创作却因此被束之高阁;杨亮才先生是中国民间文艺界的老同志、老领导,他不仅参与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全部策划,而且还主动承担了《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整体设计、并不顾七旬高龄奔走于湖北、云南、山东、河南、河北等地摸底游说,直至回老家部署大理白族自治州12卷示范本的编纂工作;赵寅松是白族文化专家,他任所长的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文化研究所并不从属于文联系统,但他在得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在主持实施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枪救工程后主动请缨,不仅承担了《云南甲马集成》大理部分的编幕工作,而且还以极快的速度、较高的质量完成了《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大理白族自治州12卷示范本的编幕工作。他说:“抢救遗产不分内外,保护文化岂等文件经费!”这是他的心声,也是全中国民间文艺工作者的深愿;与赵寅松先生一道为示范本的编幕作出贡献的还有湖北省民协主席傅广典先生及宜昌市民协主席王作栋先生。在他们的主持下,“当阳卷”示范本的编幕亦高速优质,一锤定音。

随着河南信阳文联主席廖永亮、山东枣庄民协主席王善民、内蒙古民协主席那顺、中国民协副主席兼吉林省民协主席曹保明、江苏省徐州市民协负责人殷召义等先后加入到《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编幕工作中来,早日高水平出版这些成果便成为当务之急。也就在这个时刻,经过不断磋商,我们最终与知识产权出版社喜结良缘。该社有胆有识的社长董铁鹰先生与总编欧剑先生、副总编王润贵先生决定投巨资以圆这套“全书”的出版梦。这使我们感到鼓舞,也更使我们坚信中国尚有出版家,而不仅有追逐名利的出版商!促成这段良缘的是一位名叫孙昕的年轻女士。她曾在2002年与2003年两次采访过我,以报道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在无“红头文件”、无一分钱的背景下组织实施的壮举。那时,她是一名记者。2004年,她从《中国知识产权报》转调到知识产权出版社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给我打电话了解这项工程的进展以及有关成果的出版问题。当她了解到我们虽已获中华书局斥资帮助出版《中国木版年画集成》、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资帮助出版《中国口头与非物质遗产推介丛书》,但《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出版维艰之后,决定向本社领导反映抢救工程面临的困难。对此,我心存疑,而被知识产权出版社的出版家们铁肩担大义,断然允诺。

这,都是发生在21世纪春天里的故事。

在这个春天里,我十分荣幸能成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最高统帅部的一名成员,并奉调协助冯骧才主席主持协会日常工作及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组织领导工作。可以说,这四年里,我是与中国民间文艺的梦想一起不断成长的。尽管衣带渐宽、双鬓初霜,我与我的同仁们却无怨无悔,抱诚守贞,一直执著于为祖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而努力。这是因为我时刻听到来自田野的呼唤:暂先放下你的寸管,作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我亦不断被冯骥才主席对国家文化命运的关切所震撼:暂先离开你的书斋,走到人民群众中去。是的,暂先放下,是为了永远拿起——学术;一时离开,是为了不朽的存在——人民文化。

在这部洋洋3000卷的《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即将问世之际,我觉得有必要对这项工作的缘起与经纬作一些简单的诠释。

关于名称《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名副其实。它之所以以“中国”相冠,表明其中所收作品遍及内地及港、澳、台地区。港、澳、台地区民间故事作品入“全书”是藉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教授金荣华先生之力才得以实现的。这在“三套集成”时代是不可能、也是没有做到的;所谓“民间故事”沿用的是《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所使用的广义性概念,它泛指一切散文体民间口头创作,包括神话、故事、传说之属;“全书”之称,因它基本反映了中国民间故事的基本情况而定,它的确在内容、形式、地域、民族、体裁、题材等方面都比较全面、客观。以它的编幕出版为标志,中国民间故事的形象将不再残缺星碎、模糊不清。

关于关系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与“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作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心组织实施、全面开拓创新》中即已作过明晰的阐释:“‘抢救工程’与‘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同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持承办的民间文化工程。‘抢救工程’是‘三套集成’工作的一种继承与延续,也是对‘三套集成’工作的一种拓展与深化、发展。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但其抢救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精神是一致的。在文学意义上,‘抢救工程’是对‘三套集成’的范围扩充,增加了史诗、民间叙事长诗;在艺木意义上,‘抢救工程’增加了民间工艺美术,为‘中国民间文艺十套集成’中缺少的相关部分作了‘补天’;在文化意义上,‘抢救工程’把‘民俗文化’作为重点工作之一,力求一网打尽,理清了民间文学与民间艺术存在基础的关系。在‘枪救工程’实施过程中,还将最终完成‘三套集成’工作的遗留问题,不仅争取出版《中国民间文学集成》,还将对历时20年的‘三套集成’进行总结、评奖,并探讨有关资料的活化与应用问题。”

也就是说,在最初的创意之中,周巍峙主席所主持的“中国民间文艺十套集成”工程之组成部分“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县卷本是拟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中以《中国民间文学全书》的形式加以编幕出版的。后来,由于经费方面的原因,不得不改弦易辙,决定先编幕出版县卷本《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歌谣、谚语、史诗、民间叙事长诗等则留待今后再相机启动编幕出版。显然,《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编幕出版并不是平地起高楼,也不是刻意另起炉灶,它基本属于“三套集成”《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县卷本资料的系统编纂出版。

关于原则在2004年3月26日至28日召开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枪救工程推动会议”上,我受主席团的委托,作了《用优异的成绩编好〈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报告,对编幕出版这部“全书”提出了以下原则:1分批实施、推进,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全部编幕出版任务;2示范本先行,先编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12卷示范本及湖北省当阳卷示范本;3对未编过县卷本的地区进行普查并编幕县卷本;4对已编幕县卷本但未作过普查的地区进行普查,以补充原有县卷本资料;5对已作过普查并编有县卷本的地区进行补充调查,以丰富原有文本;6对已有少数民族文字县卷本进行翻译并补充有关资料,以编成汉语文县卷本;7制定体例及出版方案,进行统一编纂及集中出版;8成立从中央到省、市、县的四级领导小组、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领导此项工作。虽然进度不一,但一年多来这项工作始终是按此原则实际进行的。

关于动机我们的最初动机是:1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当然包括对民间文学的抢救,枪救性保护是一个永恒的话题;2大量的信息表明,由于种种原因,从1984年起被搜集到的民间文学资料正面临着各种厄运:或佚失无存,或藏诸私家,或变卖造纸,或鼠啮虫蛀,或风雨侵蚀,必须加大对它们的再枪救;3通过《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编幕出版,为日后编幕出版《中国歌谣全书》《中国谚语全书》《中国史诗集成》《中国民间叙事长诗集成》等积累经验,并最终完成“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各层级卷本的全部编幕出版;4为方兴未艾的故事学、传说学、神话学及类型学、母题研究等提供最生动的资料,推动这些学科的发展进步;5强化民间故事作品的社会应用,使之在人文精神建设、学术建设、道德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文艺建设、文作产业建设等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亲爱的朋友,《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摆放在您的案头并正一天天增高的今天,也正是全中国民间文艺工作者为您祝福、供您享用的盛大节日。为了这一天,我们付出了我们应该付出的一切;为了这一天,我们为自己的正确抉择、坚定信念、审慎工作而感到自豪。

自豪,来自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

光荣,展示了精神家园守望者的无私与智慧!

我们确信,春天的故事永远没有结束,她只会延伸为一次又一次秋天的收获。2005年8月13日酷热中于北京潘家园寓所  第一章口头珠玑乡土瑰宝赵云舞

如皋成陆已有5000余年历史,先辈们世世代代在这里生息繁衍,搬演过许多可歌可泣的历史活剧,创造了富足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与人类社会伴生伴长的民间口头文学,便也世世代代地积累并传承下来。仅在1986年开展的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作中,如皋就采集到民间故事1800余则,民间歌谣2000多首,民间谚语近8000条,这是一笔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一座可资开发利用的精神矿藏。其中大量的民间故事作品,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隽永的艺术魅力,堪称为口头珠玑、乡土瑰宝!

一、悠久的历史渊源

马克思曾经说过:“在野蛮时期的初级阶段,人的较高的特性就开始发展起来,想象力,这个促使人类发展的伟大天赋,已经开始创造出了还不是用文字来记栽的神话、传奇和传说的文学,并且给予了人类以强大的影响。”由此可见,民间口头文学起源于原始社会,其中又以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狭义神话最为古老。此类作品在现代采集活动中已属罕见,而在如皋民间文学资料库中,却有《麦芒补天》《人老就罢》《鳌鱼眨眼,地动山摇》等一组收藏,具有严格意义上的神话性质。且看如本版的《女娲补天》,它说那位睿智的女神发现西南天空坍了一片,大地上水火肆虐,恶兽横行,便连忙用麦芒掺和泥巴,把天漏涂涂拓拓地补了起来。和经典的《女娲补天》不同,这里说她用的不是五彩石子,而是麦芒捧泥巴,还说从此只要西南风一起,不出三天麦子就黄熟,人身上也都会痒兮兮的,就因为风中吹来麦芒的缘故。民间故事家让女娲娘娘来了个就地取材,使作品贴近了江海平原的农耕生活,说明这一故事同社会实践的关系又多么紧密。我们再看《人是怎么传下来的》这篇神话,它说古时候发了一场特大洪水,世界上只剩下姐弟二人,他们完婚之后才使人类延续下来。国内外许多古老民族,都有关于人类再繁衍的神话,印证着远古时代确实发生过重大地质和气候灾害,而姐弟婚配则又是原始血缘婚姻的反映,均使作品带上了比较文学的意义。如皋和海安青墩新石器文化遗址紧相毗连,这一组弥足珍贵的狭义神话,依稀透露着一定的远古信息,说明它们和产生它们的土地同样古老。

我们打开如皋民间故事的目录,就会发现存有大量历史故事或人物传奇,诸如姜大公保周朝、秦始皇吆山塞海、桃园三结义、唐僧过如皋、赵匡胤与獭猫精、朱元璋的传说、张謇的故事等等。倘若再留心鉴别一下,还会发现从混沌初开时期开始,历经西周、东周、秦汉、三国、两晋,直至唐宋元明清及民国初年,几乎都有相应的民间故事在流传着,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同时寄寓着广大群众褒贬好恶的思想感情。当然,民间文学并不等于历史,但每一个故事都有一定的时代背景,也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其蕴含的历史内涵是不可忽略的。如皋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都相当优越,远古先民追江赶海渐次来到这里,历代移民也陆续前来安家落户,中原文化、吴越文化乃至荆楚文化在这里交相撞击和渗透,反映到民间文学上,便显得格外丰富多彩和源远流长了。

二、浓郁的乡土气息

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的集体口头创作,凡是有人群及其口语存在的地方,就必然有口头文学产生和流传,因而像《牛郎织女》等普及型的故事,就很难断定它们的原生地。在如皋当然也有这样的作品,作为民间文学的蕴藏也同样可责。尤其是此类作品经过长期传承和变异,也不免会逐渐实现本土化。比如本书中的《小牛郎》故事,实际上是《牛郎织女》的异文,但民间故事家不满于七夕相会的结局,偏偏让他们挫敗王母娘娘的百般刁难,胜利地唱响了“夫妻双双把家还”。这一变异也使牛郎故事衍化成独具个性的地方产品。

不消说得,那些直接表现地方风物和历史人物的传说,都烙有鲜明的如本品牌印记,表达了如皋人民热爱自己乡土的真挚情怀。比如龙游河是如皋的重要河道,曾经长期带来灌溉和航运之利,如皋人便賦予它一则美丽动人的故事,诉说了龙游河九十九道湾的来历,刻画了一位舐犊情深的龙后娘娘形象,使人们为她的人情味而深受感动。如皋像冒辟疆这样的历史文化名人,固然在民间留下交相赞誉的口碑,便是平民中的豪杰义士,也同样受到民众的热情讴歌。就说那个名叫王熊的解差吧,他为拯救反清烈士许元博的遗孀,在同自己的妻子商量之后,毅然让她冒名顶替流放到东北边陲去。这个“换妻发配”的故事已经流传到海外,谱写了一曲义薄云天的正气歌。此外还有路过如皋的先贤传说,譬如范蠡险过车马湖,岳飞饮马度军井,文天祥避难丞相原等等,也都为如皋人引以为荣并津津乐道。

如皋民间故事的地方特色,还体现在它所揭示的社会习惯心理上。嘉庆《如皋县志》曾有这样的描述:“如皋濒江控海,民多朴野,不事商贾,其性驯柔,其俗质实,民多畏法,士皆读书,征科易集,狱讼简稀,东比(鄙)乡之民多业渔盐以供课,西比(鄙)乡之民惟力耕稼以资生,冠婚丧祭,习尚礼俗,多儉约之风。”古代如皋这种“朴野质实”的社会风气,建筑在长期小农经济的基础上,也是社会习惯心理的外在表现。我们看到,一篇篇如皋民间故事,犹如一幅幅民俗风情画,在江海平原的大背景上,生动地刻画了人们“业渔鈦、力耕稼”的生活场景,同时也突显了他们的感情投入和价值取向,为优良乡风民俗的形成提供了心理依据。诸如《活菩萨》提出要孝敬父母,《张三拾银》告诫非分之财不可取,《一父三姓子》主张宽厚待人等等,都反映了如皋人对传统道德的执着追求,在精神层面上显示了作品的地方特色。再如《乐子长遇仙记》《老眼看魏紫》《雁桥、长巷与百岁巷》等传说,都涉及如皋人何以长寿的奥秘,尽管带有奇妙虚幻的“仙话”色彩,但究其实质则是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要清心寡欲、行善积德等等,这确实是不少长寿老人的养身之道,也引导人们对如皋长寿之乡的认知。总之,如皋民间故事存活在特定的人文环境里,大量作品散发着浓烈的泥土芳香,是精神领域里的如皋土特产!

三、隽永的艺术魅力

如皋民间故事在历史过程中发展成熟,承栽着如皋人民的集体智慧和创造能力,迄今犹在发挥它的各种社会功能,显示了经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

如皋民间故事题材广泛,内容半富,其主流作品都具有积极健康的思想倾向,或褒彰真善美,或鞭笞假恶丑,忠实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理想、愿望和意志。它以一系列的历史人物和风物传说,表达对民族精英的崇敬,畅抒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不啻一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乡土教材。它又是劳动人民手中的锐利武器,锋芒直指剥削阶级和腐朽事物,对贪官污吏、刁钻财主的残暴、贪婪和愚蠢,作了入木三分的暴露和嘲讽;对一些人沾染上的投机取巧、好逸恶劳、吹牛撒谎等不良习气,也作了善意的揭发和揶揄;还勇猛地抨击鬼神权威,《锯树》中的占卜者把土地爷斗得啼笑皆非,有个叫薛大胆的推车汉子,居然把挣狩恶鬼打得落荒而逃,而《桠杷鬼》的故事干脆宣告世界上根本就没有鬼。它还又是陶冶人的理想情操的教科书,不少篇章都闪耀着美好人性的理智光辉,如赞赏诚实劳动,激励读书上进,追求自主婚姻等等;还大力倡导拾金不昧、助人为乐等品格,促进人们追求道德品质的完善。特别是有一组颇含哲理意味的生活故事,如《桑树条儿从小拥》,主张教育子女要从小抓起;《吃掉了和尚饿死了狼》,反对做两敗俱伤的事情;还有《认渡众牲莫渡人》,揭示旧社会人心险恶的现象,纵使有以偏概全之嫌,却也不无一定的警示意义。此类作品实际上是生活经验的总结,已成为俗语警句为群众认同和运用,也是如本民间故事中一个比较起眼的单元。毋庸讳言,由于受历史条件和认识能力限制,有时也因封建文人插手染指,有些作品带有王权神授、因果报应等消极观念,这本来是时代局限性造成的正常现象,我们也应该以历史的眼光,对它们进行实事求是的鉴定和扬弃,而无需一律否定和排斥。

如皋民间故事门类齐全,形式多样,表现手法也娴熟老到,臻至完美。民间故事家擅长运用独具韵味的如皋方言,集中紧凑的篇章结构,以及简练传神的白描手法,刻画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通过他们的命运和归宿演绎主题,有时偶尔发几句议论,使作品的立意得到升华。他们惯于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把人带离平淡无奇的曰常生活,进入美妙的幻想境界里神游,从而思想上得到启迪,精神上也获得愉悦。于是,在如皋民间故事里,天上人间,地府海底,无处不是人类活动的舞台;在这个诡异绚丽的大舞台上,人神鬼争相献艺,佛道儒各显神通,乃至老牛说话,石头走路等等,人的想象能力已发挥到极致。我们看到《随自有》中的三姨爹,由于穷困潦倒准备投海自杀;但他“忽然想起肚里还有两个小曲儿,不如唱完了再寻死”,就拿把二胡躺在堤岸上自拉自唱。歌声把海龙王的脑子都震疼了,便把他召到龙宫专门唱小曲,最后送他一个名叫“随自有”的宝贝,帮助他改变了蹇促的命运。这里实际上是反映人对生活的热爱和眷恋,却表现得如此夸张、奇妙和幽默,令人不得不佩服民间故事家的创造力。曾经有文艺家评论说,如皋的《龙女下嫁》独辟蹊径,可以和经典的龙女故事相媲美;通过《秀才遇孤仙》里的狐狸行状,能够品出《聊斋》故事的韵味;而《快嘴新娘子》的伶牙倒齿,则让人联想到话本小说《快嘴李翠莲记》。如皋民间故事所达到的艺术境界,由此可见一斑。

如皋人热爱自己的乡土文学,前期做了車有成效的抢救工作,采集到大量民间故事作品;如今能结集进入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系列,可以得到最安全、最妥帖的保护,是值得我们额手称庆的大好事。今后除了继续深入开展田野作业外,更要致力于民间文学的再开发和再利用,充分发挥它的教育、认识、审美和娱乐功能,为构建人文精神及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2008年12月

麦芒补天

种田人有个经验,麦收的时候,三天西南风一刮,麦子就会提早黄,收成就要打折扣。这是为什么呢?

传说远古时候,天上突然塌了一个洞,弄得地上裂成好几块,这里烧大火,那里发洪永,还有许多恶兽跑出来到处乱窜。这个洞在西南角上,女娲娘娘想把它补起来。弄什么杲昃*去补呢?她一想,有了,地上不是有很多麦芒吗?在烂泥里调进麦芒子,如同帮它长了骨子,拓在哪里就能够钉在哪里。女娲娘娘就撸了很多麦芒子,调成泥浆带到西南角上,涂啊拓的,真的把个洞补起来了。

天是补起来了,以后麦收就怕西南风。因为西南风刮来麦芒子,把田里的麦子都催熟了;人身上还会痒熙熙的,也是挨麦芒子戳的缘故。

O杲昃:日上树梢时在东,日过中天时在丙,故方言称“东西”为杲昃。

人是泥身

在远古时候,淹了一次洪水,世上的人都死绝了。女娲娘娘觉得无人不成世界,就弄泥捏个人形,再吹上一口气,泥人就变成了真人。她天天做呀、做呀,做了男人,又做女人,把他们一双双配起对来;气一吹,他们就跳起来,笑起来,一对对地跑走了。

女娲娘娘做呀做的,浑身力气用尽了,气也透不过来了。她做完最后一个男人后,就没法再做出一个女的了。那男人哭着、闹着,问女娲娘娘要老婆。娘娘说:“你闹也没用,就到别人的老婆跟前转转吧。”这样一来,世上的女人就宝贝了,有的男人打光棍,还有的就偷着同别人的老婆去相好。

人是用泥做的,所以直到今天还是泥身。不信,随你洗澡洗得怎么干净,过刻儿擦擦还有脏东西,这不就是因为身子是泥做的吗?

人老就罢

相传盘古开天辟地的时候,立下一个规矩:“人老蜕壳,蛇老就剥,牛老就罢。”依照这个规矩,人可以长生不死,蛇死了让人剥皮吃肉,牛死了埋在泥里拉倒。万没想到,头一批人到了蜕壳的时候,却是那么疼痛难熬;有的髙声嚎哭,还有的满地翻滚,由于头上的壳蜕不下来,眼睛都挨勒得鲜血直冒。一股股怨气直冲天庭,弄得玉皇大帝五心烦躁。打开南天门朝下一看,满眼都是凡人半死不活的情景,不禁动了慈悲之心。他约了如来和观音一起去见盘古王,求他解脱凡人蜕壳之苦。盘古闷声不响地坐在那里,过了好一阵才叹口气说:“唉,既然他们熬不过这点苦楚,那就改成‘人老就罢,牛老就剥,蛇老蜕壳’吧。”这么一来,人倒是不要蜕壳了,却不能长生不死啦!

鳌鱼眨眼地动山摇

传说我们这里原来是汪洋大海,到后来西方佛祖朝老鹰说:“你到东大湖去,长出块地方给人住。”老鹰很为难:“那里天连水,水连天的,我去了怎么办呢?”佛祖抓了一把泥说:“你把它衔在嘴里,东湖上有条鳌鱼,你落到它身上,把泥一吐就行了。”老鹰衔着泥飞到东湖,瞟见水里真有条鳌鱼,就收翅落到它背上,一张嘴把泥吐掉了。从此,大海里到处长出泥土,变成大块陆地,渐渐就有人住了。

再说那鳌鱼挨压在泥底下,身子不好动,只好眨眨眼睛。俗话说:“鳌鱼眼睛眨一眨,地动山摇房屋塌”,这就是现在说的闹地震啦。万一它翻个身的话,这一带又要变成大海,所以佛祖派个神仙站在它头上,镇住它不准翻身哩。

人是怎样传下来的

传说古时候发了洪水,块块地方都淹掉了,只有一座小山没有沉下去。小山上有座庙,住着姐弟俩。由于世上人都淹煞了,过了一些日子,弟弟就想和姐姐配成夫妻。

姐姐骂他:“你怎么不晓事,亲姐弟怎好成婚呢?”

弟弟苦苦求情:“除了我俩再没有别人了。你我成了亲,传几个人下来也是好的呀。”

姐姐还不情愿,就出了个难题,说:“我俩到山脚下去,我在前头跑,你在后头追,追到了就答应你。”说着就沿着山脚转圈子。弟弟年纪小,跑得没她快,追来追去总是追不到,急得哭起来。

这时一只大乌龟爬上岸,说:“小弟小弟不要愁,你调过头来跑就行了。”

弟弟转头一跑,正好和姐姐顶了面,就一把拖住她不放:“追到了,追到了,你答应我吧!”

姐姐说:“你不是真正追上的!我再出个题目,你做到了就答应你!”姐姐出了第二个难题,要他搓一条草灰绳把小山圈起来。哪个能拿草灰搓绳呢?弟弟正在为难,乌龟又爬上来帮他出了个主意。弟弟就用草搓了根长绳,沿山脚围了一圈,然后点火一烧,就成了根草灰绳。姐姐这一下服了输,就同他结成了夫妻。

成亲后的第十三天早上,姐姐看见弟弟在水边和乌龟说话,这才晓得是乌龟帮了他的忙。姐姐心里一恼火,就上前把乌龟抓起来,用力朝石块上一掼,“噼里啪啦”一阵响,乌龟壳裂成了好多块。

过了一年多,夫妻俩养了伢儿,日子也越过越好。姐姐对乌龟过意不去,就弄了些红绒线,帮它把背上的裂口缝起来,缝好了一数,不多不少正好十三块。从此以后,不管大乌龟还是小乌龟,背壳上都是十三块。姐弟俩传下不少后代,世上才重新又有了许多人。

人物传说

秦始皇看长城

秦始皇想长生不老,派了个大臣漂海求仙。大臣带了十年粮草,还有歌童美女各五十名,一去十年,毫无音信。乂有个叫徐福的道士,愿意去寻找仙人。他寻了九个月,到了一处荒野里,只见四下无人,高峰齐云。他爬到峰顶一看,山崖上刻着“东华绝岭”四个字,有个老头躺在大青石上,浑身是蛆,臭气熏天。徐福想,这老头一个人躺在这里,恐怕是个仙家,就上前打了一躬:“徐福拜见大仙。”老头动也没动。徐福更加恭敬:“徐福奉旨求仙,请求上仙指引。”老头这才坐起来,用手朝石壁一指,忽见石壁上开了一扇门,门里的桌上放着一本书。徐福进去翻书一看,上头一个字都没有。他连忙跪下来请仙人指教,那人又躺下去不睬他了。

徐福把无字天书带回京城,秦始皇召集了满朝文武,只有一个剪烛太师看出了一句话:“亡秦者胡也。”秦始皇一听,就令大将蒙恬修造万里长城,防备北方的胡人。为了城基牢固,他要每造一里,就杀一个人祭城。赵高和李斯觉得不妥,连忙奏道:“伤生太多,会惹民愤,不如找一个姓万的,杀他一人以代万人。”秦始皇想想有道理,就传旨捉拿姓万的。一捉捉到个万杞良,以后引起孟姜女哭长城一段故事。

再说蒙恬督工修造长城,完工时挖出一匹玉石马,把它献给了秦始皇。秦始皇很高兴,要骑它去看万里长城。蒙恬说:“主公万岁,石头马不会行走。”秦始皇大怒:“竞敢叫孤家空欢喜一场!”就叫武士把他推出去斩首。多亏两班文武说情,这才宽限三天,要他把玉石马变活,不然还是要杀头。

蒙恬回家只好唉声叹气地坐着等死。过了三天,他要去上朝见驾,一家人哭得怨气冲天。玉皇大帝听到了,知道蒙恬有难,就叫太白金星去解救。太白金星编了根金丝鞭,下凡到了午朝门外。蒙恬正从这里经过,忽然刮来一阵风,把他的帽子吹掉了。他伸手去抓帽子,却接到了一根鞭子,心里感到奇怪,随手朝石狮子一抶,石狮子就跑起来了,又赶过去往回一抶,那狮子又跑回了原位。蒙恬晓得是神人搭救他,赶忙上殿把鞭子献上去。秦始皇扮成商人模样,跨上玉石马,举鞭一挥,那石马就驮他看长城去了。

抶:音chi,鞭挞抽打的意思,方言读“失”。

秦始皇吆山塞海

很久以前,从南通到北海都是山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想把山摧掉,就祝告上帝说:“我们江北人口多,有山不好种田,收点粮不够吃。”一夜里,他梦见有个老头来献金鞭,说用这金鞭去打山山就跑。第二天坐朝的时候,真的来了个老头,献给他一条金光闪闪的鞭子。他要封老头做官时,老头却忽然地不见了。原来老头是太白金星变的,玉皇派他来送金鞭。

秦始皇要试试金鞭灵不灵,就跑到山上把金鞭一抶,山就被打细了,像羊子、像猪子那样会跑。他说:“好,我就用它把山一齐吆到北海去!”他拿金鞭朝这个山上一抶,朝那个山上一舞,那些山变成猪子,变成羊子,都往前跑,最后都被吆下了北海,只有狼山那个地方的五座山,被留下来作为风景把人看看,至今还在那儿。

被吆下北海的那些山一沉就沉到海龙王后门口,夜叉小鬼禀报龙王:“不好!秦始皇吆山塞海,挡住了后宰门。”

龙王说:“旁的没事,我哪有个后门不开呢?”就问文武大臣:“谁能把后门口的山吆开去?”问了好几遍,没得哪个敢接龙旨。

正在龙王发怒的时候,三公主出来说:“父王不要发火,我去准能办到。”“你去咋办得到啊?”“秦始皇是个好色之徒,我变得比孟姜女还要好看,用吆鱼奸的鞭子把他的鞭子换来就行!”

龙王说:“好,儿啊,你就去吧!”三公主来到海边,从头上拔下一根银针,在荒地上両画,霎时变出一进十三堂,土地公公做员外,虾兵蟹将当佣人。秦始皇正要回京城,外头夜了,一瞟那边有座大住宅,就跑去对门倌说:“我是秦始皇,要借宿一夜!”员外听了通报,连忙把他迎进大堂,又是山珍海味,又是羊羔美酒地侍候他吃夜饭。这时候,三公主变的姑娘出来了。秦始皇一看魂都没有了:我那三宫六院七十二妃,没有哪个有她好看的!“请问老员外,你家姑娘可曾有人家啦?”“不曾。”“那我封你为国丈,封姑娘为玩耍宫妃子。”

员外和姑娘往下一跪:“谢万岁!”“且借你家大堂为行宫,我俩今天就完婚。”

秦始皇同姑娘睡了一夜,醒来以后,发觉自己睡在荒田里,员外、姑娘和堂屋都不见了。他想:不好,难不成精怪在戏弄我,把我的金鞭偷去了?他一看,哎,鞭子还在。心里一喜欢,拿起鞭子!一抶的下子,海里的虾儿鱼都跳起来了。原来,三公主用吆鱼虾的鞭子把他的金鞭换去啦。秦始皇气死了,又没得法子想,就只好回京城去了。  第二章项羽出世

三公主同秦始皇一起过夜,到天亮的时候,就用虾鞭换了他的金鞭,偷偷溜回龙宫去了。她舞金鞭把后宰门的山都吆走了,不曾有几天就发觉自己带了身孕。过了三年零六个月,她生下一个伢儿。这个伢儿全包在裔胞里面,看起来就是个血球。妈妈老子以为女儿养的是妖精,三个哥哥更作不得,说妹妹做了没脸的事,就叫虾兵蟹将把血球撂到黑虎山上去了。

黑虎山上虎很多。有只母虎下的细虎死了,两个奶子胀得不得过。它闻到一股血腥气,就找到血球那里,张口一咬,把个血球咬破了。伢儿往外一跳,钻到老虎肚子底下,正好碰到奶头,就吸起虎奶来。老虎觉得好过,往地下一躺,让伢儿吃奶,自己把裔胞吃掉了。

从此以后,母虎天天喂伢儿吃奶,喂了好长时间。有一天,项佬儿上山打柴,看见个伢儿在山上跳,又是个小伙,就把他抱回家去,取名叫项羽。项羽长大后力气很大,就因为他吃了老虎奶的缘故。

獭猫精和赵匡胤

古时候,黄河边上有个姓赵的渔翁,老夫妻俩合住一条船;他女儿名叫赵凤英,单身住在另一条船上。这天夜里,有个黑不溜秋的杲昃爬上船,个滚一打变成一个男人,笑嘻嘻地要和赵凤英交好。赵凤英挨他吹了口气,喊乂喊不出,动又动不了,只好昏昏沉沉地受他摆布。这以后,黑杲昃夜夜都变成人形,到船上来缠赵凤英。

这一天,赵凤英的老子五十岁,来了一些亲眷贺喜,赵凤英却跼在自己的船上,怎么也不肯过去拜寿。赵老头心里奇怪,跨过船来一看,才晓得女儿带了身子,月份大了,不敢见客。赵老头又急又气,连声逼问奸夫是哪个?赵凤英哭着说:“我十天半月难得上一次岸,更没有哪个到我船上来,还有什么奸夫桫?那是一个黑杲昃,夜里爬上船,变成人形调戏我。”

赵老头估摸是妖精作怪,就同亲眷、船民商量好了,先在船上吃吃耍耍,到时候一起动手拿妖精。半夜里,黑杲昃又爬到船上,打个滚变成了人形。赵凤英皁在防着,这时就放声大吵:“妖精来了,妖精来了!”霎时河里人声雷动,许多小船包抄过来,船头上渔叉亮闪闪的,黑杲昃一看势头不对,转身往河里一跳。哪晓得有人拿个钵头一泼,洒了它一身狗血,一下子把它镇住了。黑杲昃现了原形,原来是一只水獭猫!有个打鱼的眼明手快,忽地一叉把它戳住了。大家见水獭猫又大又肥,就剥剥洗洗,斫斫剁刴,把它煮熟吃下去了。到了这个时候,赵凤英又有点心疼,就把獭猫的骨头收起来,用钵头贮了放在船舱里。

过了几个月,赵凤英坐月子,生下一个小伙。赵老头看那伢儿方面大耳的,估摸长大后能有出息,就帮他取名赵天宝,叫女儿好好把他领大,将来好靠他养老。一年半载过去了,三年五年过去了,赵天宝转眼已经有了六七岁。这年冬天,黄河上忽然冰冻三尺,渔船都挨冻住了。赵老头一家打不到鱼,又没有什么积蓄,吃穿都发了愁。赵凤英想:天宝本是水族后代,说不定还有点灵气,何不叫他想想法子呢?就朝天宝说,“小伙,你下船瞟瞟去,能找块不冻的落地,摸点鱼回来就好了。”“好的,我去。”赵天宝下了船,东跑西走,左寻右找,到处都冻得结结实实的。他跑得吃力了,就坐在冰河上歇息。咳,他往下这一坐,眼前的冰就渐渐地化了,融成一个大水塘;一条肥肥壮壮的殃撕游过来,后头还跟着不少黄河大鲤鱼。赵天宝往起一跳,—下子捉了两条大鲤鱼,欢欢喜喜地跑回家去了。

第二天,赵天宝又跑到那块落头,照样弄到两条大鲤鱼。他正欢欢喜喜往家跑时,不知从哪里来了个长毛野人,抢了他的鱼就吃。赵天宝说:“你吃没事,吃好了要把钱哎。”长毛野人头也不抬,一气把两条鱼都啃下去,转身就要跑。赵无宝来了火,追上去就是一拳,“咚!”长毛野人忽地倒下去,伸伸腿就死掉了。

嗬,小伢儿一拳打死个大野人,哪有这号稀奇事呀?许多过路的就围在那里看。有个杨大人正好从这里经过,听说这件事就盘问赵天宝:“宝宝,黄河封冻三尺深,你从哪块弄来鲜鲤鱼呀?”赵天宝也不瞒他,把鱼的来历都说了出来。杨大人听了吓一跳;“这伢儿只怕碰上了真龙地,缺撕也只怕是条龙呢。”他叫地保收殓野人,自己把赵天宝带回衙门,弄好饭好菜给他吃饱,以后问:“宝宝,明朝你可去弄鱼啦?”赵天室说:“去呀!家里等卖了鱼吃饭呢。”“那好,今天的鱼钱我给,明朝你去弄鱼的时候,替我把这个包揪撂在水里。”杨大人弄块布包了祖宗三代的骨殖,又拿出好多钱,一起交给了赵天宝。

赵天宝回到船上,把钱交给了妈妈,还说:“杨大人也奇怪,别的不做,单叫我把这包骨头撂在水里。”赵凤英有见识,晓得这里头有名堂,就把獭猫精的骨头也包起来,说:“小伙,明朝你先撂我家的这个包揪,以后再撂他杨家的。”

第二天,赵天宝去到那块地方,又往冰上一坐,只见眼前的冰立刻化开了,那条殃撕又领着鲤鱼游了过来。赵天宝顾不上捉鱼,忙把自家的包袱往水里一撂,鋏撕张口一接,“咕噜”一声,把獺猫精的骨头吞到肚里,赵天宝又把杨家的包揿撂下去,恰好挂在缺撕的须子上,挨它带着游走了。

赵天宝转头去见杨大人,老老实实地告诉他一长二短。杨大人听了叹口长气,说:“罢哟,看来我杨家也只能挂挂角啦!”

原来那蛱撕还真是条龙。赵天宝把祖骨葬到它肚里,以后他的后代赵匡胤就成了宋朝的开国皇帝。杨家将一门忠烈,赤心保国,到底还只是个“挂角将军”。

少年朱洪武

雄鸡抬头生下一个朱洪武,雄鸡开声生下一个沈万三,雄鸡住口生下一个王花子。这里就从朱洪武出世说起。

朱洪武家里原来很穷,靠讨饭过日子。爸爸刚死,妈妈就要生他,只好向庙里借了一间房子住了下来。到了早更头里,伢儿刚刚落地,天上忽然像裂开来似的,庙里的老和尚晓得出了真命天子。

朱洪武出世后,到七岁那年才说话,头一声就叫他妈妈。他妈妈大概福分太浅,经不起儿子一叫,没过几天就死啦。老和尚收留了朱洪武,有一天吩咐他说:“我出门去做佛事,你把大殿上扫扫干净。”老和尚走后,朱洪武见大殿里坐满了大大小小的泥菩萨,扫起来碰碰碍碍的不爽当,就信口朝那些菩萨说:“你徕不如都坐到外头去吧。”他才说住了嘴,满殿的大小菩萨还就真的起了身,一个个都坐到外头去了。他把地扫好,又跑到外头说:“地扫好了,大家还各登原位吧!”大小菩萨果真听他的话,一点不乱地又回到各自的位置上去了。庙里有个细和尚看见这桩怪事,以后偷偷地告诉了师父。老和尚听了点点头,晓得朱洪武确实有点来历。

有一回,朱洪武在大殿上踢毽子,用力一脚,把毽子踢到一个大菩萨头上去了。拿又拿不到,够又够不着,咋弄相呃?朱洪武朝大菩萨说:“你把头侧过来!”大菩萨真的把头一侧,毽子就落下来了。老和尚正巧走过来,看见大菩萨的头侧在一边,不由得吓了一大跳。朱洪武说:“没事,我叫他把头正过来。”跟后朝大菩萨一喝,它就把头正过来了。老和尚想:这个伢儿太神,我不能用,也不敢用啦。就把朱洪武送到他舅舅家去了。

舅舅养了几百只鹅儿,朝朱洪武说:“你登在我家里要做事,替我去看看鹅儿吧。”朱洪武就天天去看鹅儿,同庄里的一班伢儿踩趺事?。一天,有个伢儿提议说:“今朝我徕轮着做皇帝,坐到那个坟顶上让大家拜。”朱洪武说:“我先登在上头,你徕拜!”那些伢儿你也拜,他也拜,朱洪武坐在上头扳摇不动。哪晓得轮到别的伢儿做皇帝时,不曾等到朱洪武跪下,个个都从坟顶上骨碌碌地滚下来啦!

玩够了,朱洪武说:“大家肚里饿了,杀鹅儿煮了吃吧。”他一下子杀掉几十只,晚上回家去,怎么向舅舅交代呢?他想想就叹了口气。这口气一直冲到天庭,玉皇大帝晓得了,派了一百只天鹅给他充数。第二天,朱洪武说:“我不去看鹅了,你家的鹅儿会飞,没法看!”舅舅说:“瞎说咯,哪有鹅儿会飞的道理!”“喚,你不相信,那就试试看桫。”舅舅把鹅棚门一拉,“呼呼”一阵风,一群天鹅都飞得不见影子啦!

隔了几天,舅舅朝朱洪武说:“我出本钱给你做生意,赚到钱两个人分。”朱洪武就去贩乌梅,头一趟赚到不少钱,回来要同舅舅分。舅舅说:“你再弄一趟,我同你分。”哪晓得第二趟、第三趟都赚了大钱,舅舅还是不肯分给他。朱洪武急了,骂舅舅心太狠了,家里还要死人失火哩!真的,不到一年,舅舅死掉了,家里也被烧得个精光。

o辣趺事:儿童顽皮胡闹,跦音Bi,意为足跌,打滚。

朱洪武吹牛皮

朱洪武父母双亡,登在他舅舅家放牛。有一天,他同些伢儿把牛杀咯吃掉了。晚上回家去,舅舅不依他,说:“你把牛弄到哪儿去了?不拉回家来就不要想进门。”朱洪武没法,就把牛头放在山前头,牛皮、牛蹄、牛尾放在山后头,以后把牛皮一拍,张口一吹,说:“畜牲,替我活过来,让我牵回家去!”他是金口玉言,这么一拍一吹的,牛还真的活过来了。

朱洪武得了天下以后,有人问他吹的牛皮有多重,他说:“二斤十三两五钱四分三。”二斤指的是南京和北京,十三两指的中国十三省,五钱四分三就是五湖四海三江,这个牛皮吹得盖天动地的,以后民间就把说狂话叫做“吹牛皮”了。

朱洪武和穷朋友

朱洪武在南京登基做了皇帝,他少年时一起放牛的穷朋友去套近乎。两人来到金銮殿上,一位放牛伙伴抢先说:“主公,你可记得吗?当年有一回,我们躲在芦秸棚里,把偷来的豆子放在瓦罐里煮。你一不留神把瓦罐打破了,豆子撒出来了,汤漏了一地。大家都抢豆子吃,你一不留神将茅草叶子也塞进嘴里,哽在喉咙上下不得,我给你出了个主意,叫你生吞青菜将茅草叶子裹下了肚。”身为九五之尊的朱洪武岂容别人揭他的老底,不禁龙颜大怒,马脸拉长,手一挥吩咐道:“胡言乱语,推出去砍了!”

另一位放牛伙伴匍匍在地,叩头不止,嘴里说道:“我主万岁,当年微臣随主公兵进芦州府,火烧瓦罐城,城破后,捉住了豆将军,只可惜漏掉了汤元帅,茅大人行刺,被菜侍卫赶跑了。”朱洪武一听,乐得眉开眼笑,连声说道:“对,对,确有此事,孤封你为大内总管。”

朱洪武借聚宝盆

朱洪武打败了张士诚,在南京登上了皇位。他要在江边砌个城门,砌来砌去,总是要塌;地上还出了大坑,水往外直涌,怎么填也填不满。朱洪武晓得了,就找刘伯温商议。刘伯温是他的军师,主意顶多,说:“只要找个名叫‘填得满’的人,让他捧着聚宝盆坐在坑里,坑就可以填起来,城门也可以砌上去了。”

朱洪武下旨查访,一访访到个姓田名得满的人,就把他抓上了京城。聚宝盆又从哪里来呢?朱洪武一打听,晓得沈万三家里有,就把他宣进皇宫,说:“你家有只聚宝盆,我要借来用一用。”沈万三哪敢说半个不字,只得小心地问:“不知圣上要用多长日子呀?”朱洪武知道他肉疼,就给他吃个定心圆子:“明朝一打五更就还你。”“啊,圣上金口玉言……”“那当然,那当然。”朱洪武不容沈万三多说,着人跟他回家去拿聚宝盆。这以后呗,差官就捉住田得满,逼他捧着聚宝盆坐在坑里,许多民夫急忙填土,刻儿工夫就把坑填平了。过了些日子,城门也砌上去了,不曾再塌。

就在填坑那天夜里,朱洪武可着了躁:聚宝盆埋在坑里,拿什么还沈万三呢?我是个开国皇帝,怎好失信于老百姓啊?刘伯温又帮他出主意:“这个不难,圣上传个旨意下去,从明天起不打五更,沈万三就不好来问你要了。”

这个圣旨一下,南京就不再打五更啦!

崇祯测字

李自成的兵包围了北京,崇祯皇帝的文武大臣都逃走了,他自己也从神武门溜了出来。他到城外看见个测字摊,就想测个字看看运气如何。测字先生看见他穿着皇袍,就问他是什么人。崇祯不做声,用脚在地上画了一横。测字先生就跪下来磕头:“不知万岁驾到,恕罪,恕罪!”

崇祯很奇怪:“你怎么晓得我是皇帝的?”“你在地上画了一横,‘土’加‘一’为‘王’,便知你是皇上。”“那倒要问问你,我大明江山能不能保全?”“请报个字来测测!”

崇祯信口说了个“友”字。测字先生一听就说:“不好,‘反’字出了头,只怕你的江山保不牢。”

崇祯连忙改口:“我说的是有没有的‘有’字。”

测字先生在手心里画画写写,说道:“你赶紧溜到江南去。‘有’是‘大明’二字的一半,你顶多只能保住半壁江山。”

崇祯一想又改了口:“不,我说的是申酉戌亥的‘酉’字。”测字先生一写又叫了起来:“哎呀,这个‘酉’字更加不得了。你是九五至尊,‘尊’字斩头剁脚就是‘酉’,看来你要送命了!”

崇祯说什么都不行,想想也没活头,就跑到煤山上吊死了。

乾隆看对联

乾隆皇帝下江南,看到一副门对:“家有万金不为富,五个儿子绝后代”,横批是“寡人在此”。乾隆看了很不高兴,心想:“当今天下,除了我还有谁敢称孤道寡呀?”他气呼呼地闯进屋,看见一个老奶奶孤零零地坐在那里,就问:“你家的门对是哪个写的?怎敢如此狂妄?”老奶奶叹了一口气,说:“是我请人写的。俗话称女儿叫千金,我生了十个女儿,总共万金,却算不得发财;俗话又说女婿为半子,我有十个女婿抵五个儿子,却还是绝后代。我那当家的又死了,就剩下我寡人一个啦!”“哦,原来如此。”乾隆顿时消了火气,还很同情老奶奶。后来,乾隆到了另外一个地方,乂看见人家一副门对:“惊天动地事业,数一数二人家,”横批是“先斩后奏”。乾隆想:这倒稀奇啦,又碰到一个说狂话的!他走进这个人家,问那家的老头:“你家这副对子是什么意思啊?”老头嗬嗬一笑:“我说给你听听桫。我的大儿子是个更夫,梆子一响,岂不‘惊天动地’?我的二儿子是量斗儿的,量斗时要计数,这叫个‘数一数二’。三儿子是个厨子,帮人家做菜的时候,杀猪宰羊、斩鸡剁鸭都由他来,过后再告诉主人一声就行了,这不就是‘先斩后奏’吗?”

乾隆听罢哈哈大笑,想不到对联里头有这样的学问,来到民间还真长了不少见识呢!

姜太公保周朝

周文王去渭水河访贤,看见姜太公在河边钓鱼。他用的是直钩子,嘴里说:“来来来,愿者上钩,不愿者请回。”大大小小的鲤鱼都还愿上钩,他刻儿工夫就钓了一大堆。周文王晓得他是难得的贤人,就恭恭敬敬地请他上朝保国。姜太公坐上龙车,一路上哼哼唱唱;周文王在前头曳车,一步一点头。下车时,姜太公问:“你曳了我多少步呀?”周文王说:“八百八十步。”“那好,我就保你八百八十年江山。”文王心里嫌少,说:“你上车,我再曳。”姜太公不肯坐车了,说:“话已经说破,你再曳也不灵了。”

姜太公上朝保驾,有一天陪文王出去察访,碰到-一个人家正在砌房子。这个人家几回砌屋总失火,一见来了两个生人,心里就很忌讳。姜太公看出主人不欢喜,就叫他拿来文房四宝,由文王写了“百无禁忌”四个字,贴在堂屋正梁上。这个人家的房子顺顺当当地砌起来了,又听说写字的是周文王,就在中柱上添了一副对子,上首是“上梁正遇紫微星”,下首是“竖柱喜逢黄道日”。别的人家跟着学,砌房子都贴这副对子,慢慢就成了风俗。

姜太公死后,文王用金钩把他的棺材吊在家里,哪个方向作乱,就把棺材头朝向哪里,哪里的乱子也就平息掉了。所以姜太公生保周朝四百四十年,死后又保了四百四十年,加起来正好是八百八十年。

甘露的故事

人们都晓得甘罗十二岁为丞相,却不大懂甘罗为相前后的故事,也不懂他原来的名字叫甘露,我这里就从头到尾说一说。

从前,有兄弟俩一块儿上书房,土地佬儿天天守在河口,把老大驮过去又驮过来。老二也想叫他驮,土地佬儿说;“你哥哥是帝王之身,你算什么杲昃?还要我驮你哩!”老二只好从桥上过,每回多走几截田,回来时总比老大迟得多。今三明四的,妈妈起了疑心,这天正在灶上洗锅,就问老二回来迟的原因。听老二一说的,她拿起洗锅把儿往锅上一榷说:“好喽!等你哥哥做了皇上,有恩的报恩,有仇的报仇!”

她洗锅把儿一摧的,把个灶老爷的腰打闪了。第二天一大早,灶老爷就到玉皇大帝跟前说:“我主万岁,你降龙星降错了。那伢儿还不曾做皇帝,他妈妈就把我的腰打闪了,还要有恩的报恩,有仇的报仇。我算算他家挨人欺了十三四代,要是报起仇来,地方上还没得人剩呃!”玉皇一听着了忙,叫太白金星快拿主意。太白金星说:“不碍事,把他的龙骨一换就拉倒了。”

太白金星这一说,老大就浑身着疼,在床上一边打滚,一边抱怨妈妈:“只怪你多嘴多舌,天上来换我的龙骨啦!”妈妈说:“孩子,现在怪我也没用,我这里有块血腥布,你把它衔在嘴里,天上换了你的骨头,换不掉你的三十六个牙齿,你还是金口玉言。”老大就把脏布咬在嘴里,在床上抽筋打滚,全身的骨头总挨换掉了,只剩下牙齿还是原来的。从此以后,民间传下一句话:“洗锅子把儿切面刀,吃饭筷儿不着锅上敲。”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叫小人不要得意忘形。

再说老大在家里歇了半年把,以后就当上蒙馆先生,在个庙里教伢儿念书。好多年过去了,一天他讲书得了劲,把件袍子一脱,丢?在第三个罗汉头上。三罗汉火上了堂屋:他这件袍子穿了九十六年,从来都不曾洗过,还虱到我头上来啊?一气之下,他就把老大的魂灵一捉,送到阎罗王那块去。阎罗王不肯收,说:“玉帝赐他一百三十六年阳寿,现在还不能死哩!”罗汉不敢违抗玉帝,只好送老大还阳。哪晓得老大的尸首已经烂掉,灵魂可没处去啦。罗汉想:罢!我把他镇在地底下,叫玉皇大帝查不到。就把老大的灵魂扣在山洼洼里,再用力把山一扛,“轰隆”,山头镇在洼洼里,顿时成了平阳之地。

过了几年,平地上住了人家。有个斋封*的髙楼正好砌在老大头顶上。到了寒天,老大变成一棵芦柴,一直长到窗户口,叶子鲜绿鲜滴的,露珠儿滚圆闪亮。小姐开窗一看,咦!数九寒天哪有芦柴长的?看它露珠儿闪闪的,也不晓得可好吃?她伸手蘸点露水一尝,喔,甜滋滋的,好吃!接着就捧着芦嘴吸起来。今朝吸吸,明朝吸吸,一连吸了三天,芦柴挨吸谢了,小姐也带了身孕。

这一天,小姐的老子做六十大寿,张三李四都来拜贺,就是小姐连楼都不肯下。老头子来了气,叫两个丫环把她拖进寿堂。可一看走路的样子,就晓得她月份大了,又连忙把她送回了绣房。晚上,老头子问她和哪个相好,不说就要揪煞她。小姐说:“我从来不准外人上楼,还能和哪个相好呢?”就把吸露水的事说了出来。老子相信她的话,说:“既然如此,不管是妖是怪我都准你养,不过你以后只能同伢儿过,不好嫁给人家。”不久,小姐足了月,生下个大小伙,因为是吸甘露水来的,就起个名字叫甘露,后来人家传错了,把他叫成了甘罗。这个甘露是七窍玲珑心,教到哪块懂哪块,一家拿他当宝贝。三岁那年,外公驮着他耍子,有人说他:“不孝子,还拿上人当马骑哩!”甘露回话:“上人望子成龙,当马有何不可!”那人听了直哂嘴:“哎哟哟,三岁的伢儿说这话,日后必定是大才。”

甘露的外公在朝廷做官,有个奸臣陷害他,说他家里有公鸡蛋。皇帝一听,限他三天之内把公鸡蛋交出来,要不然就满门抄斩。外公回家来不言不语,只顾唉声叹气。甘露就问了:“外公愁眉苦脸的,有什么心思?”外公说:“唉,昏君相信人家胡言,逼我交什么公鸡蛋。”甘露听了眼珠一转,说:“不要愁,到时候我去上朝,包你把事情抹掉。”

到了那一天,甘露穿戴整齐,大模大样地上了金銮殿。他一步一拜一平身,二十四拜见主君,说:“我主万岁,小臣甘露代外公上朝。”皇帝满肚子不高兴,把脸一沉:“你外公怎么不来?”“启禀万岁,外公在家生产!”“胡说!只有女人才会生产,哪有男人养伢儿的?”“我主万岁,既然男人不会生产,又哪有公鸡会下蛋的?”“啊?”皇帝挨驳得没话可回。他见甘露小小年纪,既有胆量,又有见识,就信口说:“你这个伢儿,后来还能当丞相呢!”甘露一听,连忙走龙椅后面转了一圈,再忽地朝皇帝一跪:“丞相甘露,朝见我主万岁!”皇帝慌了,急忙说;“哎哎,我说你后来才能当丞相啊!”甘露不急不忙地说:“我正是从你后头来的。万岁金口玉言,决计不可反悔!”皇帝挨他弄得没口开,只好封他做丞相。当时甘露才十二岁!

这个小丞相倒也真有本领,治理国家大事处处总上道儿,人人都很敬重他。只是西宫娘娘没头绪,一次跑去找甘露,说:“小丞相,我后园里有只鸟儿,一叫头一伸,一叫头一伸,你说它是什么鸟?”甘露想也没想,说:“那是‘九点鸟’,叫一声点一下子头。”第二天,西宫娘娘到园里去扳手指儿数,以后又去找甘露:“小丞相,你说得不对!那只鸟叫了十声,点了十次头。”甘露笑笑,说:“我没说错,那真是‘九点鸟’,它爱娘娘人品好,才多点了一次头。”这一说不得了,西宫娘娘跑到皇帝跟前挑祸:“万岁呀,你那个小丞相不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