韭菜的自我修养(2019)(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6 09:35:32

点击下载

作者:李笑来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韭菜的自我修养(2019)

韭菜的自我修养(2019)试读:

前言

这个小册子,最终取名为《韭菜的自我修养》,实在出于迫不得已。“韭菜”这个词,我原本是根本不会使用的。但,在书名里用了,为什么?

之前有一个我和别人的私下谈话被偷着录音,并被流传出去。录音里跟我对话的人多次提到“韭菜”如何如何,但是我却压根儿没有说过“韭菜”,更没有所谓的“割韭菜” 。

可结果是网上疯传的相当一部分文章都使用了耸人听闻的标题,变成了李笑来“割韭菜”,因为写那些文章的很多人压根儿就没有真正听完录音,可能只是凭网上流传的所谓文字版就全盘曲解我谈话的内容,或者把别人说的话安在我身上。在这些文字的描述下,李笑来简直成了“全民公敌”——而所谓“李笑来的所作所为”按照某些文章的说法,已然是“印证了长期以来外界对区块链的最黑暗的猜测”——然而,这些都不是真相。真相是什么?

真相是,原本李笑来从来不用“韭菜”这个词。过往十多年里,经常阅读我的文字的人、听我演讲的人、买我书籍和专栏的人,都知道我有个习惯:我会不断厘清自己的概念。

李笑来绝不使用自己认为“没必要存在的概念”——在此之前,“韭菜”就是这样的一个概念。什么是韭菜?难道赚了钱的都是“黑庄”,赔了钱的都是“韭菜”?若是这样的理解,那么这个概念真是太乱了。难道新手就一定是“韭菜”?新手赚不到钱的概率比较高,不过,既然是指代同一个群体,用俩概念的意义除了好玩之外还有什么呢……那“韭菜”的定义究竟是什么?

在不清楚一个概念的定义究竟是什么之前,我是不会把那个概念放在脑子里的。当然更不会使用。所以,在那个所谓被曝光的录音里,长达五十多分钟的时间里,我一次都没有提到过“韭菜”,更别提“割韭菜”这三个字了。

想来想去,互联网本身对李笑来个人也没有什么恶意,它肯定不是故意“不辨真伪不论善恶全文记录难以正本清源”的,它就是那样的一个东西,不偏不倚,这跟我们正在着迷的概念“区块链”一样,也跟我这一生着迷的概念“时间”一样。

我自己能做什么呢?我想来想去,我能写这么个小册子,把我的认知、我所知道的真相写出来;并且,主动使用这个“恶意”标题——让更有价值的思考、更有价值的观察、更有价值的真相传播得更多。

对于喜欢这个内容的读者,我有一个请求:如果您觉得这个小册子里李笑来的所思所想对您有所帮助,那么请您四处转发、转载。

注意:不仅仅是自己看,自己发,也要“四处”转发转载;并且,一定要使用《韭菜的自我修养》这个标题!感谢!

我想过几个原本可能的名字:● 韭菜防割指南● 韭菜与镰刀● 小韭菜如何成长● 新韭菜必知手册● 韭菜也可以佛系● ……

但,到最后,我发现,还是带着“韭菜”这个字眼的“自黑标题”最可能自带流量……警告如果您没有“只字不差的完整阅读能力”的话,我建议您不要读下去了…… 因为以下的内容,看起来简单明了,但,对于那些“习惯性忽略大面积文字”,且“习惯性自由组织局部内容”的阅读障碍症患者来说,太容易产生诡异的歧义了。

1 他们所说的“韭菜”究竟是谁

你到底是不是一根韭菜呢?还真的不好说。因为“韭菜”的准确定义究竟是什么,很少有人能够说清楚。然而,从人们经常的造句,能看出“韭菜”一般指交易市场里的势单力薄的散户。比如,“我是一根新韭菜”,或者,“他们都是老韭菜”。与“韭菜”相对的,是“庄”,一般指交易市场里财大气粗的大户。

交易市场里,有人赚钱,有人赔钱……不过,一般来说,人们的印象里,“韭菜”在大多数情况下是赔钱的,而“庄”貌似肯定是赚钱的,因为他们“应该有很多不为人知的割韭菜手法”……

词语之间常常是有固定搭配的,有些搭配存在,就说明人们普遍能够理解那种搭配,现实里也确实存在,比如,“好人”之前,就可以有“坚强的”和“脆弱的”;而另外一些搭配是几乎不存在的,因为在人们的理解之中,那种搭配现实世界里根本就不存在,比如,“坏蛋”之前的形容词很难是“善良的”。

与“韭菜”相搭配的词,是“割”或者“被割”。“割”这个动作理论上应该是“韭菜”的对立面(所谓的“庄”)发出的;而“韭菜”则是经常“被割”……你几乎看不到有人用这样的句子:“我这个韭菜把庄给割了!”——若是有人真的这么说,那几乎肯定是吹牛吧。

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人只不过是从一根“新韭菜”变成了“老韭菜”——即,依然不赚钱,依然“在被割”……而另外一些人,虽然曾经是“新韭菜”,但,后来再也不是“韭菜”了,偶尔也说“我也是一根老韭菜”,那只不过是戏谑而已,或者是为了“亲民地谦虚一下”……为什么呢?在人们的普遍心理之中,即便不是所谓的“庄”,只要真的赚到钱了,那就不再是“真正的韭菜”。

于是,我们可以从人们的常用语境里得出基本上还算准确的定义:所谓的“韭菜”,指的是在交易市场中没赚到钱甚至赔钱的势单力薄的散户。

这么看来,作为一根“韭菜”,想要成为“非韭菜”(不一定是所谓的“大户”,或所谓的“庄”),任务很简单啊:赚到钱……

只要赚到钱了,你就可以貌似谦虚地讲话了:……其实我也只不过是一根老韭菜而已啦!

这么说话的时候,你是很善良的,你是很体贴的,你很懂得照顾他人的感受——那些没赚到钱的人,见到你这种已经赚到钱的人,如果没有你这种“虚伪”来安抚他们那脆弱的心灵的话,心理会更崩溃的。从另外一个角度讲,你不仅善良体贴,你还特别擅长保护自己,因为你若是没有这一点“虚伪”的话,真的会有很多人恨你,甚至想要干掉你——就好像长期以来李笑来所面对的那样。

虽然“韭菜”的这个定义,其实还不是很令人满意的准确,但,让我们先凑合着用一段时间吧。

另外,补充一个所谓“韭菜”的常见特征:他们严重缺乏基本的阅读能力。他们是那种买一辈子东西都不读产品说明书的人,他们是那种无论拿到什么,都要问别人怎么用的人…… 特别常见吧?

2 “韭菜”的宿命从那一刻开始

“韭菜”之所以是“韭菜”,绝大多数情况下只不过源自一个相同的原因:他们一进场就开始“买买买”!

2011年3月初,我在twitter上第一次见到Bitcoin这个词之后,几乎天天被它吓到。第一次看新闻标题的时候,说它在二月份刚刚超过1美元!结果那才几天啊,就已经一块五了……等我四月底把账号弄好开始动手的时候,已经4块多了……然后开始买买买,等我买完第一批2100个的时候,均价竟然是6美元……还在涨!然后,到了六月初,最高涨到32美元!这才捂到手里多久啊!才一个月多一点,收益竟然比5倍还多!

嗯,就这样,我成了一棵人们口中常常提到的“韭菜”——为什么呢?因为接下来的时间里,二十多个月之后,那些“高位接盘”的“韭菜们”,包括我,才“解套”……中间那么久的时间里,一路阴跌,比特币价格最低甚至突破了1美元,对于那些最高价买入比特币的“韭菜们”来说,资产一度缩水97%!

嗯!我是个散户,我一进场就买买买,而后我的资产一直在缩水,我就是一根“韭菜”。

交易市场里有很多特别气人的定律,比如:一旦你需要用钱的时候,市场就会大跌!

看起来没有逻辑支持,所以你可以暂时不信,但你一定会体会到这个定律的魔力。

对所有新手来说,这个定律几乎永恒不变:● 你一买,它就开始跌;● 你一卖,它就开始涨……

简直气死人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吊诡的情况呢?因为,每一次行情结束的根本原因是“入场资金枯竭”。换言之,当连街边卖茶叶蛋的大妈都在讨论股票的时候,那么股市的“入场资金”已经到了枯竭边缘……你想啊,连你这个八竿子打不着的人都知道了,要冲进来赚钱的时候,那交易市场的行情是不是到头了?

所以,2011年5月,当李笑来这个八竿子打不到的外行都通过新闻知道了比特币并且开始不断买入的时候,那一波比特币行情就已经到头了。到!头!了!所以,仅仅一个月之后,就进入了漫长的熊市。

所以,对新手来说,有两句话很重要。第一句是永远正确的陈述,第二句是所有老手希望自己当年被人提点过的建议(要是当年有人这么教导我就好了!):● 连你都开始进场的时候,牛市就要结束了;● 你就应该干看着,啥都不买……到了熊市,等到大家都骂娘的时候,再开始买买买!

其实,一上来就错了,并不是很罕见的事情,恰恰相反,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你想想吧,连我们的人生都非常不严肃……崔健就在歌里戏谑过这件事儿:(忽然来了一个机会,空空的没有目的)——就像当初姑娘生了我们,我们没有说愿意……

我们的人生充满了荒谬,所以,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生活在一个荒谬的世界,对自己的健康成长有巨大的帮助和巨大的现实意义。

3 亡羊补牢的“韭菜”才有前途

我猜,你跟我一样,刚刚进场之前,没有遇到一个人像李笑来一样告诉你那两句最重要的话。于是,你和我的境遇一样,兴奋没多久就发现自己进入了好像是永远难以逆转的窘境。

交易,本来是人类社会中最本质、最普遍的行为。可惜,也不知道为什么,几乎全球所有的普及教育、高等教育都默认它不是一门必修课程——于是,一代又一代的人,命中注定一样,前仆后继地“亡羊补牢”。

可惜,很多“韭菜”只有一只羊,所以,从来都没有过“羊牢”,所以,他们的羊死了就死了,“补牢”这事儿对他们来说是完全不存在的机会。

于是,你跟我一样,一进场就犯了个大错,不知道牛市即将结束,激动地“买买买”,全然不顾那是被牛市打了催肥激素的价格,看着眼前的“利润”甚至觉得自己的智商都在飞涨……然后,然后就被“套牢”了……怎么办?

环顾一下四周,你就明白了。还有个比“一进场就买买买”更可怕的错误!是什么呢?是:一进场就把自己的钱花光了!

当然,还有更可怕的,就是“一进场就连借来的钱都花光了”!人越穷,赚钱的欲望就越强烈,所以常常不惜铤而走险。很多新手就这样给自己挖好了陷阱,拴好了上吊绳,他们不仅把自己仅有的一点钱在交易市场里花光,还要“加上杠杆”,借钱“投资”……结果呢?很惨。

如果你运气好,那你会像我一样有翻身机会:虽然被套住了,但依然有钱可以慢慢花,于是,在其后漫长的熊市里,依然有机会降低成本建仓。

所以,“亡羊补牢”是有前提的:● 你有的不仅仅是亡掉的那一只羊;● 除了它之外你最好还有很多只羊;● 因为你有很多只羊,所以你过去就建过“羊牢”;● 所以,你虽然“亡羊”了,但还有机会去“补牢”;● 所以,一旦“牢”补好了,你可以管更多只羊;● 所以,最初的时候亡掉一两只羊,对最终结果的影响可忽略不计。

所以,“亡羊补牢”的“韭菜”最应该做的是什么呢?很简单啊:● 还有钱的话,就慢慢补仓;● 钱不够的话,就在场外拼命赚钱。

4 交易者们最应该掌握的能力

在我看来,这世界上很难有哪一个地方比交易市场更需要学习能力了。几乎一切交易的成功,最终都可以溯源到学习能力上来。几乎所有的牛×交易者,都是学习和研究的高手。

人们常常用短期和长期来区分“投机”和“投资”,这是很肤浅的。投机也可以很长期,正如投资也可以很短期一样。人们对投机抱有贬义,对投资抱有褒义,也是普遍错误而又肤浅的想法。你说“失败的投资”和“成功的投机”,哪一个更好呢?所以,使用“长期”或者“短期”来定义的概念,无论是“投机”还是“投资”,都不是我会使用的。

我个人是这样区分投机者和投资者的:投机者拒绝学习,投资者善于学习。

交易之前,认真研究,深入学习;交易过后,无论输赢,都要总结归纳,修正自己的观念和思考,以便完善下一次的决策——这么做的人,在我眼里都是投资者,哪怕他们是“快进快出”。“韭菜”是什么样的呢?他们不学习,他们不研究,他们鼠目寸光,他们怨天尤人……这样的人,在我眼里无论有钱与否,无论智商高低,都是“失败的投机者”。

从2011年开始到现在,一转眼7年过去,我见过无数为了比特币也好区块链也好而疯狂的人,可是,究竟有几个人真正读过比特币的白皮书呢?又有几个人不仅读过,还读过很多很多遍,并且会时不时拿出来重新看一遍的呢?大多数人在比特币上没赚到什么钱,真的不怪比特币,只能怪他们自己,为什么呢?他们甚至实际上并不知道自己手中正在买卖的究竟是什么!

如果你发现自己必须向别人咨询,或者必须“打探小道消息”才能决定交易的方向,那么说明你竟然真的就是一根所谓的“韭菜”,因为你全然不懂自己正在做的交易……如果这个时候,你竟然不自己去学习,自己去研究,不想着得出属于自己的结论,那么,你甚至就是一根“没有修养的韭菜”。

亡羊补牢,这个词中的“牢”,其实最终就是你的“见解库”“知识库”“决策机器”。“在牛市尾巴进场”,是绝大多数人的宿命,没啥可抱怨的,又因为是既定事实,所以也没有什么办法去逆转。然而,因为无知进场,又因为无知退场,这是最凄惨的结局。虽然是因为无知进场,但正是因为已经经历了无知的下场,所以玩命地把自己变成一个有知者——这才是明智的选择,不仅明智,这才是强者的选择。

做一个强者。这是所有优秀交易者的信仰。也应该是一个“新手”,或者“新韭菜”必须树立的观念,只有这样,将来才不会“依然是一根韭菜”。

熊市里除了在场外赚钱补仓之外,还能干什么?学习啊!起码要开始锻炼学习的能力。

不知道学什么?接着读下去,认真读,一个字也不要漏掉。反复读,至少你能学会一些你原先不可能理解的思考方式和思考结果。于是,你从此改变了自己的思考方式。思考带来决策,决策带来行动,行动改变命运——这是大实话。

5 摆脱“韭菜”宿命的一个观念

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遭遇做出一个清楚的解释——不是对别人解释,而是对自己解释。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常常要“讨个说法”。如果,对自己的遭遇无法解释得清楚,就会很难受很难受。

在医院里,每个得了绝症的患者,都要经历一个痛苦的“自我解释”时期。“为什么生这个病的偏偏是我?!”这是一个无比痛苦且无比艰难的自问。虽然可能明明是个概率问题,但,“为什么偏偏是我?!”折射的是每个不幸者的不甘。

读中学的时候,你也可能观察到这样的现象。班里有些面貌丑陋的女生,对“自己从未收到过情书”的解释是这样的:“我可不是那样的人!不像那些狐狸精……”虽然旁观者清,但她们自己却对自己的解释深信不疑。然而,这样的解释真的除了能让自己舒服以外,一点副作用都没有吗?事实上,副作用很多很多,比如,除了让自己不真实之外,甚至可能为了让这样扭曲的解释更站得住脚,她们会不惜用各种手段去折磨、诬陷那些她们口中的“狐狸精”,虽然那些“狐狸精”除了长得更漂亮之外一点错都没有……当然,更惨的,并且她们自己可能永远不知道的是,正因为她们实际上的扭曲,所以,她们将来找到的另外一半,也必然是扭曲的。“韭菜”们最大的共识是什么呢?

据我观察,所有的韭菜都认同一个实际上错误的观点:所谓的交易,是一种“零和游戏”。

也就是说,他们相信自己赚到的钱,是别人赔掉的钱;或者反过来说,他们自己赔掉了多少钱,一定被别人赚走了同样数额的钱。

这就很矛盾了。当这些“韭菜”愤怒地声讨“割韭菜的家伙们”的时候,他们本质上在气愤的是什么呢?看来,他们真正恨的,并不是他们口中的“割韭菜”;他们真正恨的,逻辑上来看,只能是“为什么割韭菜的不是我?!”。如果有机会“割韭菜”,他们一定不会手软,因为这是他们认定的“零和游戏”,所以,谁都是韭菜,谁都是一个命:要么当韭菜被割,要么割别人的韭菜。

他们错在哪里了呢?

他们全然忽视了交易市场里最大的一个作用力:经济周期。或者通俗点讲,就是牛熊交替。

在牛市里,绝大多数人都赚到钱了,少数人赔掉的金额,全然抵不上那么多人赚到的总数;到底哪一根韭菜被割了?在熊市里,绝大多数人都赔钱了,大量的人赔掉的总金额,是少数人赚到的总额的无数倍,谁在割韭菜?

所以,这根本就不是“零和游戏”!

事实上,在牛市的尾巴上,无论是谁,买到的都是打了激素催肥了的价格;在熊市的尾巴上,无论是谁,买到的都是骨瘦如柴嗷嗷待哺的价格。

公开的交易市场上,没有人能拿着枪逼你交易,每个人都是自愿的……可为什么自愿买的时候欢天喜地,后面就开始呼天抢地了呢?我们需要一个解释。对,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给自己一个清楚的解释,用来解释自己所面对的尴尬。

你是想要一个正确的解释呢,还是想要一个让自己感觉舒服的解释?

正确的解释,会引发你下一步正确的选择和行动。让自己舒服却肯定不正确的解释,除了让你短暂舒服之外,因为它不是正确的,所以必然只能带来各种“出人意料”的副作用……你到底要哪一个解释?

正确的解释很简单:我们买入的时机错了。

牛市的时候,鸡犬升天,多差的标的,都有可能继续暴涨;熊市里,万马齐喑,有时好的资产反倒跌得更狠……“时机错了”是最本质、最合理、最有指导意义的正确解释,甚至应该是唯一的合理解释。

另外,稍稍成长了一点的你,从此就明白了:以后,绝对不要参与任何零和游戏——这比赌博还浪费时间!(要知道,在现实里,公平的赌博其实是不存在的,为了保证公平,或者说,以公平为手段,所有赌场都设计了庄家赢率。)

6 “韭菜”缺乏礼貌的根本原因

因为“韭菜”们相信自己正在玩的是一个“零和游戏”,所以,他们几乎在进场的第一时间就变成了另外一个物种。你仔细观察一下,这种陈述完全没有戏谑的味道:空军(卖家)和多军(买家)擦肩而过,各自心里暗骂对方一声傻瓜……

为什么注定了要对骂一声“傻瓜”呢?因为这是零和游戏,所以:● 两个人必然有一个是傻瓜;● 我这么聪明,傻瓜只能是你!

一切的礼貌与修养,本质上来看都是深入思考的产物,跟说不说脏话没关系——正如之前我们发现用学习与否分辨投机者和投资者更准确一样。

一个人如果思考错了,或者思考方式错了,那么就会瞬间变成真正粗鄙的家伙。参与真正的零和游戏的人,拼的是“我比对方强”,赢了爱怎样就怎样,但“输了得认”。可是,那些把非零和游戏当作零和游戏玩的人,完全不知道自己从一开始就错了,所以,他们的下场几乎只能是这样的:● 原本还有一半的概率可能会赢;● 但由于理解错误所以输的概率被大幅度提高;● 对于输赢的解释全都是错的;● 解释错了,就会在下一步判断错;● 于是下一步的输赢概率再一次全被自己扭曲;● 所谓的韭菜宿命就这样被铸造了出来;● 所以,韭菜最终都变成了充满了怨念的人——自己给自己找来的怨念……

真相是什么呢?

无论在什么时候,买卖都是由双方配合完成的。买家虽然有买的意愿,如果没有卖家,他是买不到的,无论出价高低。反过来,卖家也一样,如果没有买家,他也是卖不出的,无论出价高低。

在任何一个时间点上,交易参与者的思考、判断、需求、结论如若完全一致的话,是不可能有交易出现的。本质上来看,一切的交易,都是思考不一致的结果。也就是说,交易参与者必须找到与自己持有不同甚至相反的结论的人才能完成交易,否则,就只能是“挂单”在那里,等着结论不一致的人到来……

所以,一旦交易完成,双方都应该感激对方才对,为什么要互骂呢?谈不上感激,也至少要感谢一下吧?所以,思考深入的人有着天然而又真诚的礼貌:空军(卖家)和多军(买家)擦肩而过,互道一声珍重……

本来生活在一个很美好的世界之中,仅仅因为一念之差,韭菜们就生活在自己创造的一个阴暗角落之中。这也是奇观了吧!

有一篇论文里,某心理学家得出了结论:这世界没有什么坏人,只有好人、笨蛋和病人。在我看来,很多病根本就是笨出来的。当年,读完这篇论文,一下子觉得世界“变得”更阳光了!

7 谁说“韭菜”不在乎寻找价值

千万不要以为,正在谈论“价值投资”的人,就是以“价值投资”作为行动与判断依据的人。若是常被表象所迷惑,你的交易成绩只能很差很差。

成功的交易者永远是极少数。极少数的他们所具备的共同特征就是,他们不为表象所动,他们喜欢探究表象之下的实质。

绝大多数人之所以正在讨论“价值投资”,是因为他们已然“被套住”了——这才是实质。这也是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喜欢讨论“价值投资”的根本原因——因为我们已然明白了,绝大多数人都是在牛市尾巴上才被吸引进交易市场,一冲进来就拼命买买买,随之而来的大熊,每一步都能踩死一批人……

这是很有意思的现象:这世上没有人不学习。

人人都在学习!即便是笨蛋,也是在不断学习的——只不过,学习和学习并不一定相同。由于他们学习的方向、方法、方式都天然带着缺陷,所以,学到的都是没用的东西,甚至是有害的东西。“研究透价值所在之后决定是否买卖”,和“不管三七二十一先下手之后发现不对再去研究价值”当然有着天壤之别,随后的结论和结局都迥异至极。

这真是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因为聪明和愚蠢,竟然不是被天生因素所决定,决定它们的竟然只不过是“顺序”……跟下棋一样,先走什么后走什么,最终决定输赢——双方的棋子数量一模一样,棋盘也是对称的,但最终就是有输赢,被什么决定?竟然只不过是顺序。当然,“顺序”有很多其他的称呼,比如“策略”什么的。

如果,你的所谓“宿命”起因在于你交易的时机错了,那么,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肯定不是去“寻找价值”。每一把锁都有属于自己的钥匙,万能钥匙是绝大多数人手里根本没有的东西。就算心急也绝对不能乱投医——这是常识。

你在错误的时机做了交易决策,那么其后最正确的对策是什么呢?

很简单啊:等待下一个正确的时机!

太过简单的答案常常被忽略,因为正如人们总是以为大事件一定有大阴谋驱使一样,人们不相信“赚到钱”这么大的事情,竟然会有这么简单的答案。

在正确的时机面前,哪怕连“价值”这个宝贝都显得弱不禁风、无能为力。所以,仔细观察一下吧:那些盲目相信价值投资的人,只能为自己的错误理解、错误决策默默地买单。

如若你之前没想到的话,也不用自卑,要是这种事情需要自卑的话,我自己早就自杀了——因为我进入交易市场了好几年之后才开始正视“价值投资”的缺陷:虽然它是对的,但它只能解释一小部分的世界。

8 “韭菜”不缺耐心缺的是实力

所谓“被割离场的韭菜”,本质的原因根本不是他们缺乏耐心。正如你之前看到的那样,哪怕是笨蛋,也天然在不断学习。只要是个人,在条件恰当的情况下,都有足够的耐心——这是事实。

缺乏耐心,其实是表象,本质是什么?本质是缺乏实力。

两个人玩抛硬币对赌,每一把下注一万元;硬币是完美的硬币,两个人都不可能作弊……请问,最终输赢由什么决定?

这不是“脑筋急转弯”题,但你很可能会以为这个问题本身就有问题:● 明明是1:1概率的事情,哪里有什么输赢啊!● 既然没有输赢,那所谓的“决定输赢”又从何谈起?!

这就是最好的例子,能用来证明绝大多数人只能看到表象,观察不到实质。

最终几乎肯定还是有输赢的——如果两个人的财力有一定的差别的话。抛硬币的结果是正面还是反面的概率虽然的确是1:1,但概率的意思是说,虽然总体上是1:1,但展现上肯定不是“这一次正面,下一次反面,如此循环往复……”极端的情况下,参与的某方如果只有一万元赌资,他只要第一次输就马上出局了。你小时候真的痴迷过玩抛硬币就知道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连续出现32次正面(或者连续32次反面)的情况其实也挺常见的!若是某方持有二三十万,另外一方仅有三五万,由于玩的是1/2概率输赢的东西,赌资比对方多很多的人更容易赢,不是吗?

所以,在这种游戏里,最终,决定输赢的不是“运气”,而是“实力”!

几乎是同样的道理,“韭菜”最终的下场,并不是因为缺乏耐心,而是因为缺乏实力所致。如果进场时“那必然被套的部分”,事实上仅占他所有资产的一小部分,他会“失去耐心”吗?他会因此失去冷静吗?他会因此焦灼不堪吗?他会因此羞愤难当吗?都不会。更可能的是,他会很冷静,他会无焦虑,他会羞愧自己判断错了,但完全不可能因为羞愧而做出更不合理的行为。

于是,想要摆脱“韭菜的宿命”,只有一个办法:提高自己的实力。

在交易市场里,实力指的究竟是什么?有一个清楚的定义:长期稳定的低成本现金流。

这种东西事实上很难得,但也不是无迹可循。有的人竟然可以源源不断地借到钱,另外一些人靠不断募资持有这种能力,估计也有的人像我一样靠“场外赚钱能力”。而对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像我一样不断地在场外赚钱可能是唯一的优势策略。

与此同时,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则:控制仓位

永远要保留一定比例或者起码一定数量的现金——这就好像潜海需要一个氧气罐一样,没得商量。至于比例是多少,数量是多少,没有定理,完全靠你自己琢磨。

9 喜欢冒险的最终都是“韭菜”

冒险,在都市传说里,经常被与“勇敢”混为一谈,这种概念混淆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不会造成过大的风险。然而,在交易市场里,这种混淆常常是直接致命的。

优秀的、成功的交易者,最终都是风险厌恶者——这一点,韭菜们并不知道。正如韭菜们对自己所面临的尴尬解释有误一样,他们对成功者的解读也是无一正确。他们以为优秀者、成功者,最终都是靠冒险成功的,他们的理解线性且单一:● 市场有风险;● 所以,想要成功就要冒险;● 反过来,不冒险就不可能成功……

错了!真的完全错了!

想要摆脱“韭菜的宿命”,你必须学会的一个观念是:● 能不冒险绝不冒险;● 即便是必须冒险的时候,也要让傻瓜们冒险,自己在一旁通过观察获得经验。

获得经验的最直接方法是通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然而,在风险这件事儿上,一定要尽早学会观察他人的冒险实践,而不是通过自己的实践。

我有一位新东方同事,去牛津赛德商学院(Saïd Business School)读MBA,回来给我讲,第一堂课上,教授一上来在黑板上就写下这么几个词:Use other people's money!(用别人的钱!)(注:这句话出自一本出版于 1914 年的著名书籍的书名:《Other people's money, and how the bankers use it》,作者是 Luois Dembitz Brandeis。感谢互联网,你现在可以在 https://archive.org/details/otherpeoplesmone00bran 阅读此书。)

箴言。这则是有深刻智慧的,回想一下上一节中所提到的“长期稳定的低成本现金流”吧。所以,著名商学院毕业的学生,从那一刻开始磨炼的就是“融资能力”——只不过,为了避免误解,他们多多少少都学会了一点用来保护自己的“虚伪”,从来不提这事儿而已。动物世界不就是这样吗?所有的动物都有一些为了保护自己而隐藏自己的诀窍。

若是我有机会开个全球知名商学院的话,我一定会把这句话刻在墙上让所有学生牢记终身:Watch other people taking risks!(盯着别人冒险!)

这比“用别人的钱”更重要。为什么呢?在全球经济高速发展几十年之后的今天,“有一点钱”早已不再是难事了;又由于全球经济高速发展了几十年,机会也比过去更多、更大;所以,“用自己的钱”也能做很多事情,“用别人的钱”反倒相对危险了。

然而,无论经济怎么发展,风险还是风险,为了获取经验,必然需要有人冒险。不过,冒险的一定不能是你,你干什么呢?你观察,你总结,你学习。越大的风险,越需要你这样的人——冒大险的人最终实际上要感谢你,为什么呢?他们折了就折了,可是因为有了你这样的人,总结了他们的经验,不仅自己受益了,还传播了出去,他们的失败就有了新的意义。

思考正确的结论真的很难,因为有时候“正确的结论”看起来是那么邪恶,即便在最深处闪闪发光。

还有另外一些东西,甚至不是“冒险”,因为冒险毕竟还有生还的机会。比如,借钱冲进交易市场,比如,加上杠杆,再比如,在没有专业技能的情况下去玩期货……这些都不是“冒险”,干脆就是“找死”。尤其是在区块链资产交易市场里,更是如此。它本身已经是个波动(风险)巨大的交易标的了,还要在这上面叠加风险,那不是找死是什么?

然而,韭菜们是不信的,坚决不信的,即便是已经粉身碎骨,他们还是相信:“要是有人肯再借我一点钱……哼!我一定会翻身的!”注意● 这一章的内容,99% 的情况下会被误解。歧义来自这里面所说的“别人”(other people),基本上总是被那些投资或投机失败的人“主动自我对号入座” —— 他们不明白“用别人的钱”中的“用”,是指在金融领域由相关法律规定和保护之下的“合法使用”。同样的道理,“看别人冒险”中的“看”,显然也不是那种“恶意的看”,而是指理性地观察与学习。● 把这种东西写出来,多少是有风险的,因为它在没有被全面解释清楚之前,很容易被误会成“政治不正确”(politically wrong)…… 所以,基本上,只要说出来就一定被骂,而且还是从各个角度被骂。

10 更可怕的是不计成本地冒险

成功的交易者,跟爱因斯坦口中的“上帝”一样,是不玩骰子游戏的——纯粹由概率决定的事情,他们会直接回避。

就算偶尔他们接受风险,那他们能接受的也只能是“胜率超过50%”,或者最好“胜率远远超过50%”的决策。

韭菜们不一样,他们喜欢冒险,但是他们甚至不知道如何计算风险——是呀,风险是可以通过算术算出来的!韭菜们从来没有算过,甚至没有想到过应该计算一下。那你说他们能赢吗?若是他们竟然赢了,那岂不是没有天理了?!

你是新手,你不是韭菜,至少你不想永远是一根韭菜,那怎么办?

学啊!

不想学?那还有什么别的办法吗?有——退出市场,永不参与。

那还是学吧,直到把自己变成一个学霸。

有人向你借钱,100块,然后告诉你他愿意到期还给你110块。这时候你的回报风险比是多少呢?你的风险是那个人跑了,你损失100块,你可能的回报是,如果他还你钱的话,你的钱比原来多了10块,于是,你的回报风险比是0.1:1=10%,这看起来完全没啥吸引力么!

若是对方告诉我,借100块钱,第二天还150块,哈,我是肯定不会借的,因为这种条件只可能是个急着去打麻将的赌鬼提出的……我没这样的朋友!玩笑归玩笑,回头看本质:实际上,在不确定对方信用的情况下,无论回报率是10%还是50%,抑或是200%,风险是一样的:你最多可能损失掉的是100块本金;回报风险比很不一样,而这个比率给你带来的心理影响也非常不一样。

读起来有点绕?别急,刚开始多简单的东西叠加好几层之后都会显得很复杂,也显得不那么直观。多读几遍是读任何好书的诀窍。

在上面的例子里,你的实际成本来自那“同样的风险”——有可能损失100块——给你带来的压力。你月收入是六位数,那你甚至会对对方说,“算了,不用还了!”但如果你是个在大学里读书全靠父母接济的穷小子,100块很可能是你一整天的饭钱,并且竟然是在月末,你只剩下最后100块的时候,那成本就是你完全不能承受的了。

所以,你看,计算风险成本要考虑很多因素,你的实力最重要,然后才是回报风险比——你看,在哪里都一样,实力最重要。

换一个场景,在交易市场里。

你看到某个标的,X,从之前的一个价格高点26元回落到20元,然后你猜它很有可能回涨到22元,到时候你就可以“套现”了。于是,你动用500元购入,总计买到了25个单位。那,你的回报风险比是多少呢?算一下呗!

分子是可能的回报。当价格真的回到了22元的时候,你可能的收益总计50元,而你拿出来“冒险”的总金额是500元,所以,你的回报风险比,是50:500=10%——这个比率看着如何呢?实际上不咋样吧?

然而这个计算还需要改进。因为新手是不设止损线的,或者,准确地讲,“韭菜”是没有“止损”这个概念的。你不一样,你学会了,你知道应该设个止损线。所以,你给自己定了个止损线,如果价格跌到18元,那么你无论如何都得卖出!

这个时候,你的回报风险比是多少呢?分子还是50元,风险呢?风险是500-25×18=50,于是,50:50,相当于1:1——这跟抛硬币有啥区别呢?你为什么要跑去交易市场玩抛硬币呢?!

而且,这跟抛硬币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因为交易是有手续费的,无论你买还是你卖,于是,若是把手续费因素考虑进来,你这次的交易无论如何都比直接抛硬币赌正反面要差!

韭菜之所以是韭菜,甚至永远是韭菜,就是因为他们不仅冒险,还不计成本地冒险,更可悲的是,那么简单的算术,他们竟然没想过应该去算一算……他们也学习,但学的是“打探小道消息”那一套。

11 止损线究竟如何制定才合理

有一些韭菜也是有进步的,很快听说了高手们不仅是有“止损线”的,竟然还有“止盈线”!然后他们用最肤浅的方法去理解他们以为的“高手们”的这种行为,然后,给自己定下了自己完全没办法执行的“铁律”:不要太贪心!

这看起来全然没有错误的“铁律”为什么漏洞百出呢?因为漏洞不在于这个铁律,而在于只要是人,就很贪,不是吗?并且,你进交易市场干吗的?你摸摸你的心脏吧,你真的是想进来每天赚三碗牛肉面钱的吗?!

真正有用的建议,从来都是可执行的。“不要太贪心”这个所谓“建议”的毛病在于,它几乎不可执行,想想可以,却根本做不到。偶尔做到不算数,长期做到又完全不可能。

止损线到底应该如何制定?

有些标的的价格波动天然就比其他标的更猛烈。比特币的价格波动就比美元在外汇市场上的价格波动猛烈无数倍。早期的时候,比特币甚至出现过一小时里跌掉80%,或者同样一小时里涨了500%的情况……

你可以估算一下交易标的的“日常波动幅度”。如果,X的日常波动幅度是25%,那么,你的止损线,或者换个说法,你的“最大可忍受亏损”应该比25%更高,比如40%,因为你在考虑的是风险,尤其是价格波动剧烈的交易市场里的风险,所以,“做更坏的打算”永远比“盲目乐观”更靠谱。

止损线到底应该定在哪里,有很多因素在起作用。甚至,连交易者的性格都是很重要的因素之一。最要命的是,你的性格确实在此时此刻决定你的行为,但回头仔细观察,你此时此刻的性格,更可能是你过去长期行为所决定的。

到了这里,绝大多数“韭菜”都懵了——他们发现,要考虑的因素太多。他们在归结因果的时候都常常犯错,弄不清楚,更没办法理解那些“互为因果”的现象和原理了……于是,他们都一样,当有人给他们耐心讲解原理的时候,很快就不耐烦了(注意,不是缺乏耐心,而是缺乏脑实力),说的话都一模一样:“你就告诉我该不该买么!”(这个好玩:你不妨仔细想想,为什么他们说的不是反过来的?——“你就告诉我该不该卖么!”)

想要摆脱韭菜宿命,那就练脑子吧。脑子不是个好东西,练过的脑子才是好东西——不仅要练过,还要正确地练,好好地练,不停地练。

韭菜们是怎么做的?他们确实学会了设置止损线,虽然已经有了“进步”,可从结果上来看还不如不进步,因为他们的止损线根本就没计算过,完全是凭“韭菜直觉”来——比如,在交易日常波动在25%的交易标的上,把止损线定在10%或者20%……

这么做的结果,是另外一个对他们来说完全“意料之外”的、很严重的副作用。由于他们把分母一厢情愿地降低了,于是,哪怕很少的收益对他们来说都是“很高的回报风险比”,于是,他们手中正在做的交易永远是“赔本的买卖”,却永远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到最后他们能做的和那些因为无知所以迷信的人一样,因为搞不清楚自己是怎么“被割”的,能感知到的只有(其实是错误的结论)“我的钱被别人赚走了”……所以,天天一边骂着黑庄,一边暗自希望自己能认识个黑庄好朋友,或者幻想自己有一天也能成为黑庄……

反正,设定止损线这件事儿,绝对不能一厢情愿,起码,你现在知道了,有个因素很靠谱:交易标的的日常波动幅度。

12 频次才是决定一切的根本因素

虽然,你现在好像明白了“如何设定止损线”。但,必然操之过急的你,没多久还是发现那东西完全摸不着看不见,那东西再一次“然并卵”。为什么呢?

很快,你就会发现,这个所谓的“日常波动幅度”,全然决定于你究竟在观察多久的时段,或者,你用什么样的刻度去观察。你看看K线,按分钟、按小时、按天、按月……都会得到不同的结论。所以,起码还有另外一个要素要考虑,你自己究竟是以什么样的频率去交易呢?你每天都交易?还是你每时每刻都在交易?抑或是你应该选择一个季度交易一次?这不是个很容易的决定,也不是一个有标准答案的决定。

有的人时时刻刻在交易,甚至怕自己“效率低下”,靠写程序来进行“量化交易”,妄图捕捉市场上的每一个获利机会;有的人隔几天交易一次,有的人一年也不一定交易一次……先不管究竟是什么决定了这些人的交易频率,现在更重要的是,“交易频率”究竟会影响到哪些结果呢?

有这么个“屋子里的大象”——即,那种显而易见却被人们全然无视的现象:交易频次越高,交易越是接近“零和游戏”。

智者们早就反复提醒过,只不过说法不一样而已,措辞不同,但意思是一回事儿:(交易市场)短期来看是投票机,长期来看是称重机……——“华尔街教父” 本杰明·格雷厄姆

所以,韭菜想要翻身,说一千道一万,只有一条路可走:降低交易频次……降低降低再降低。

千万别不信:只要你在频繁交易,你就依然是一根“韭菜”而已。降低交易频次,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很多高手都劝新手不要频繁交易,只不过他们拿出来的根据虽然极其有道理,但是新手并不在意:频繁交易的结果就是交易手续费累积,累积到吞噬你的所有利润和本金。

我们已经知道几乎所有新手都犯的错误是,误以为自己参与的是“零和游戏”,所以,他们中的绝大部分最终沦为“韭菜”。但是,绝大多数人压根就没意识到的是,随着他们交易频率的提高,他们真的越来越接近于“在乐此不疲地玩一个零和游戏”。

最可怕的是,交易市场里的“零和游戏”,宏观来看,只有交易所是赢家,除了它之外都会输的。虽然玩家之间在“赌”(交易),但交易所在“抽水”(收手续费),无论玩家双方的输赢如何。于是,你赢的时候被抽走一点点,你输的时候也被抽走一点点,而对方无论输赢也同样被抽走一点点……结论是什么?事实上,交易市场里永远没有零和游戏!“韭菜”的幻觉在于,他们用行动表明他们的坚信和坚持,他们认为自己的智商与体力,完全可以打败手续费……殊不知,“抽水”是人类史上唯一可以永续的商业模式,真的不是哪个个人能够打败的,看看世界各地的券商就明白了。

降低交易频次的巨大好处在于另外一个方面。

当交易频次越高的时候,回报风险比很难变高,而是变得越来越低。因为在那么短的时间里,“突然”产生巨大回报的可能性极低极低——虽然在一个波动(风险)巨大的市场里,偶尔会看到“暴涨暴跌”,但,捕捉这些暴涨暴跌,恰恰是最危险的,是火中取栗。

当你尝试着主动降低交易频次的时候——注意,是“主动”,而相对来看,“不由自主地高频次交易”本身是交易者已经被市场左右的被动行为——你会发现,这其实相当于你主动提高了回报风险比,因为你在没有改变分母(风险)的情况下,主动提高了对分子(回报)的预期。

刚开始的时候,我的交易频率也非常高。等我想明白了,开始主动降低交易频次之后,才有机会体会到自己对回报的满足“阈值”在不断提高。最后,我甚至给自己定下了这样的规矩:涨到10倍之前,就当它不存在。

10倍!这是我在交易频次相对较高的时候甚至干脆未曾想象过的回报级别。也许这个倍数,将来我会为自己调整,但是,这个数字绝对是我长期多次主动降低交易频次之后才能在我脑子里出现的东西。凭空无法臆想。

这事儿有点违背直觉,在交易市场里:● 越是短期的预测,越接近于抛硬币;● 越是长期的预测,越容易接近真实的逻辑推断……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