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人道素质教育(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7 02:31:28

点击下载

作者:《“四特”教育系列丛书》编委会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学生人道素质教育

学生人道素质教育试读:

前言

学校教育是个人一生中所受教育最重要组成部分,个人在学校里接受计划性的指导,系统地学习文化知识、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学校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决定着个人社会化的水平和性质,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基地。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社会尊师重教,学校教育越来越受重视,在社会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四特教育系列丛书”以“特定对象、特别对待、特殊方法、特例分析”为宗旨,立足学校教育与管理,理论结合实践,集多位教育界专家、学者以及一线校长、老师们的教育成果与经验于一体,围绕困扰学校、领导、教师、学生的教育难题,集思广益,多方借鉴,力求全面彻底解决。

本辑为“四特教育系列丛书”之《在故事中升华经典》。

这是一部写给老师的书,因为故事中蕴含着慈爱、和谐、人性的教育方式;这也是一部写给学生的书,因为故事中洒满老师们对学生的温暖、感动、爱意、执着、顽强与刚毅……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是塑造人心智的高超艺术。对于教育人人都有自己的看法,而这本书中的观点能给人以许多启示。本书还汇集了众多著名教育学家、知名教师的经典教育文论,共同领略著名专家学术研究风范,引领我们进入教改理论与实践前沿,分享最新研究成果,把握创新教学理念脉搏,感悟前瞻性的教学思想。

教育,润物无声,是一种智慧、一种境界、一种追求。教育的这种智慧,这种境界,这种追求,虽然无声无形,但却有踪迹可寻。在教育实践中,那一个个平凡却并不平淡的片段,或呈现出教师解决问题的教育智慧;或记录着教师走出困惑的教学经历;或展现出教师奉献爱心的热忱。回顾那一个又一个生动的教育实践,既是一个沉淀的过程,也是一个升华的过程。

本辑共20分册,具体内容如下:

1.《师生情难忘》

如果我们的人生有一段华美的乐章,那一定来自老师教给我们的7个音符!一天天,一年年,我们在校园里茁壮成长。从懵懂孩童到青春飞扬,然后进入社会大舞台搏击人生。老师谆谆教诲的深情,是我们前行的灯火,给我们温暖、力量和信念……本书选录了100篇发生在师生之间的真情故事。

这些平凡而真切的故事,让我们感动,让我们沉思,让我们回忆,让我们心怀敬意和感激……

2.《记忆深处》

翩翩红叶,徐徐飘落,总不忘留给土地柔软与肥沃;涓涓泉水,潺潺流淌,总不忘带给岸边甘甜与欢歌。享受“师生”情,奉献真诚心!让我们把握这份情,让心灵浸润在肥沃的土壤,开出绚烂的花朵;让我们紧守这份爱,让生命谱写圣洁的乐曲,唱出青春的赞歌。

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是谁为我们点燃了一盏最明亮的灯;在荆棘的人生旅途中,是谁甘做引路人为我们指明前进的方向……是您,老师,把雨露洒遍大地,把幼苗辛勤哺育!无论记忆多么久远,每当想起老师,依然激情难耐;每当面对熟悉的老师,那一瞬间,那一件小事……总是激起我们对老师久蓄于心的感激……

3.《成长足迹》

这是发生在校园里的平凡而又感人至深的师生故事。因为爱,所以在教育的天空下,才会发生这么多感人的故事,这些也是对教育生命的审问、感怀和确认。这是一部写给老师的书,因为故事中蕴含着慈爱、和谐、人性的教育方式;这也是一部写给学生的书,因为故事中洒满老师们对学生的温暖、感动、爱意、执着、顽强与刚毅……

4.《悸动的心灵》

追忆往事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在漫长的教育生涯中发现自己最难忘的某一个瞬间,其实也就像重新获得一种生存的意义一样美妙。这些教育故事也许并不是教育的解决之道,但却是对教育生命的审问、感怀和确认。也许我们更应该在教育中活出自己,也许我们既活在未来更活在无限的过去,在这些纷繁复杂却又素朴平凡的场景中,有最乐意的付出,有泪水和智慧,更有目日夜夜用心抒写因而温润无比的爱。

5.《春暖花开》

教育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执著并献身于教育,不仅需要大步向前,也需要回头反思。回顾那一个又一个生动的教育实践,既是一个沉淀的过程,也是一个升华的过程。走进本书,这里全是暖暖的爱。

6.《孩子的微笑》

教育,润物无声,是一种智慧、一种境界、一种追求。教育的这种智慧,这种境界,这种追求,虽然无声无形,但却有踪迹可寻。在教育实践中,那一个个平凡却并不平淡的片段,或呈现出教师解决问题的教育智慧;或记录着教师走出困惑的教学经历;或展现出教师奉献爱心的热忱。

7.《故事里的教育智慧》

本书主要关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中家长与孩子、教师与孩子、孩子与孩子之间的故事,它的特色是小故事蕴含大道理。其宗旨是:讲述真实的教育故事,研究深切的教育问题,创生新锐的教育思想,激活精彩的教育行动。其风格是:直面真实,创新为本和故事体裁。

8.《难忘的教育经典故事》

根据家长、教师和孩子的困惑,用各种形式的教育故事讲述一些很明白的道理,引导人用智慧的手段促进人的成长。这些故事或来自国外的或来自一线教学的实践,对于教育类人群均具有启发性。一个个使教师深思的小故事,一个个让学生向善的小故事,让我们教师真正领会生命教育的内涵。从现在开始关注生命的成长,关注人类的发展,关注社会的进步。

9.《中国教育名家印记》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数不清的教育大家,手擎着大旗,浓书着历史,描绘着蓝图,才有了今日教育的巨大进步。他们站在教育的殿堂里,发出的宏音,留下的足印,历史永远都不应该忘记,也不会忘记。

本书编者放眼中国教育进程,遴选出对教育产生重大影响的国内近百位教育名家,对其生平、教育思想、学术成果等进行介绍评说。

10.《外国教育名家小传》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数不清的教育大家,手擎着大旗,浓书着历史,描绘着蓝图,才有了今日教育的巨大进步。他们站在教育的殿堂里,发出的宏音,留下的足印,历史永远都不应该忘记,也不会忘记。

本书编者放眼人类教育进程,遴选出对教育产生重大影响的近百位世界教育名家,对其生平、教育思想、学术成果等进行介绍评说。

11.《随手写教育》

什么是良好的教育?教育是诗性的事业?性教育何去何从?是否应该把儿童世界还给儿童?假设陈景润晚生40年……本书汇聚了中国最佳教育随笔,对于和教育相关的各个方面问题都有所畅谈,对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来说都有所裨益。

12.《我心思教育》

本书涉及到了教育学众多的重要领域和主题,包括教育的真义、教育的价值、教育与社会、教育与生活、课程与教学、道德教育、师生关系、教师的学习与成长等等。它力图用感性的文字表达理性的思考,用诗意的语言描绘多彩的教育世界,以真挚的情感讴歌人类之爱,以满腔的热情高扬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13.《教育新思维》

本书站在教育思想的前沿,以既解放思想又科学审慎的态度,兼用独特的视角,论述了近年的教育理论新说,涉及“教育呼唤‘以人为本”’、“公民教育”、“素质教育新解读”、“教育公平与政府责任”、“创新人才培养”、“文化传承与创新”、“教育家办学”等热门话题。这些文章,不避偏,不畏难,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引领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反思教育行为误区,无不闪烁着思想和智慧的光芒。对于渴望提升自身理论素养的教育工作者来说,这本书值得一读。

14.《名家名师谈教育》

本书使读者在学习和掌握教育理论的同时,领略到文章的理趣、情趣和文趣,既有助于深厚教师的文化底蕴,又有助于帮助广大教师确立对于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既有助于培养和激发广大实践工作者的理论兴趣,又能帮助教师生成教育的智慧和提升广大读者对于生活的热爱与柔情。

15.《世界眼光看教育》

本书荟萃了多位世界级教育思想巨擘的主要思想。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维果茨基的文化一历史理论、布鲁纳的结构主义,加德纳的多元智能一直到诺丁斯的关怀教育思想等等,现当代世界教育思想的发展脉络清晰、准确而完整。

本书既有思想评介,又有论著摘录,无论教育研究人员还是一线教育工作者,均可非常便捷而精准地从中获得思想大师们的生动启迪,加深对当代教育发展特质的深切理解,是教育、教研、教学工作者不可多得的必备工具书。

16.《大师眼中的教育》

这不是一本以教育专家的身份、眼光、学养来谈教育的书。本书各篇文章提供了许多新史实、新观点,为我国教育史和教育理论工作者长期以来对某些历史人物评价的思维定势提供了新的清醒剂。

17.《教育箴言》

名人名言是前入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和智慧结晶。阅读它,不仅能丰富知识,陶冶情操。更能为我们的人生之路指引方向。该书着重论述三方面的内容:教育——造福人类的千秋伟业;教师——人类灵魂工程师、育人的典范;师德——塑造教师灵魂的法宝。

18.《百家教育讲坛》

这是一本兼具思想性、可读性和经典价值的教育智慧读本。书中介绍了孔子、卢梭、爱因斯坦、康德、梁启超、杜威、蔡元培、叶圣陶等几十位古今中外思想家、科学家、教育家关于教育的精彩论述,集中回答了教育的本质、教学的艺术、知识之美、教师的职业生活、儿童的成长等问题。探幽析微,居高声远,让我们直窥教育本原之堂奥。归真返璞,正本清源,你会发现,教育,原来可以如此朴素而美好。

19.《名师真经》

本书从专家心理学研究出发,以新教师到专家教师这一成长过程为线索,剖析了教师在专业化发展中出现的主要问题与阶段性特征,动态性是展现了教师成长的内在原因与实质,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促进新教师成为专家教师的系列化教学理念、观点与方法,这有助于教育研究者与实践工作者深入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律,有利于在观念层面上树立科学的教师人才观,以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师培养方法与措施。

20.《师道尊严》

本书意在激励教师以站着的方式获得成功。全书讲述了站着成长的精神、站着成长的思想、站着成长的基础、站着成长的学问和站着成长的行动。

全书力求字字诉说教师成长之心声,篇篇探寻教师优秀之根本,章章开启教师幸福之道路。

由于时间、经验的关系,本书在编写等方面,必定存在不足和错误之处,衷心希望各界读者、一线教师及教育界人士批评指正。编者

第一章 学生人道主义教育的指导

1.人道主义教育理念的概述

人道主义教育就是用人道主义的手段、方式和思想培养出具有人文精神的人的教育。

教育首先必须是人道的教育。就是要求教育要关心人、尊重人,教育是培养人而不是淘汰人,教育是使人成功而不是使人失败。这是人道主义最基本的要求。就此而言,应试教育是一种非人道的教育,它通过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淘汰人、使人失败、使人成为应试教育的奴隶。

教育必须要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人道主义教育要求教育要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不让学生超负荷学习,学生有困难要及时帮助;教育要爱护学生,不用野蛮的手段教学,要培养、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兴趣爱好、创造力和想象力;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

人道主义教育要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的人。这是人道主义教育的目的和归宿。

人道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出会关心人、会体恤人、会同情理解人的人,一个充满人情味、充满人文怀的人。应试教育单纯地追求“高分数”而使人变得麻木不仁,单纯的追求“精神”和“思想”而造成了对活生生的“肉体”的遗忘和虐待,以致“高尚思想”和“精神”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学校人道主义教育的原则

教师职业道德,是我国社会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的职业道德不仅规约着教师的个人行为,同时也对青少年成长,甚至对整个社会生活都起着不可忽视的影响。高校教师,肩负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使命。

因此,高校教师既要成为学术方面的专家学者,又要成为培养和造就新型人才的行家里手。这就要求高校教师不仅应当具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应当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内化机制的研究意义

研究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化机制,必须着眼于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的时代背景。离开了这个大背景来探讨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化机制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只会流于空谈。基于此,我们以时代的变化为出发点,对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化机制进行考察,必将会拓展我们的研究视野。同时,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深入开展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化机制,也迫切需要新的视野、新的角度。(1)适应开放环境的需要 作为社会职业道德之一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也必将受这种变化的深刻影响。这种变化,既为每一个教师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同时也提出了应予防范的问题。具体来说,一方面需要强化高校教师对有利条件的利用和选择,另一方面需要增强高校教师能够自觉地对不利条件排除和防范的能力。在机遇与挑战同在的情况下,高校教师要真正做到把握好自己,不被复杂所迷,不为诱因所动,就必须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并内化为一种外在的良好行为来塑造大学生的灵魂,引导大学生养成高尚的行为习惯。因此,开展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化机制研究,是适应改革开放环境的一个基本前提。(2)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道德的形成与发展是以一定的物质为基础,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调整。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社会道德水准为之服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供了物质保证,并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更高的要求。这必将激发广大教师不断地提高业务水平,永远不能满足自身现有的知识和技能。

但是,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多元经济主体和利益主体。虽然各种利益主体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但是,也存在着各自不同的具体利益,反映在文化层面上就呈现出不同层次的精神需求和价值多元化的特征。

在这种多元价值的背景下,高校教师的价值观和价值追求,也将呈现出多元的价值倾向。面对各种不同的利益关系,高校教师必须提高自教自律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始终做到严于律己,敬业爱生、教书育人,正确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才能不被消极、落后的思想观念所影响。(3)适应终身学习的需要 在本世纪,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终身学习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一项新内容。学校不仅是学生成长的地方,也是教师成长的地方;而学生的成长是靠教师的成长来促成的。

教师只有把自己视为一名持续的学习者,不断反思自己的观念、态度、策略、行为等方面,并加以改正,才能促进学生的成长。对于高校教师来说,学习的目的不能仅局限于“教”,更不是为了获取报酬和奖励才加强自身的学习,而是通过学习,不断开拓自己的生命空间,不断实现心灵的转换,不断开展创造自我。俗话说得好,“要想教会学生一杯水的知识,教师就需要具有一桶水的知识”。

当今社会,是一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的知识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高校教师要想做到不被时代所淘汰,就必须成为一位终身学习的坚定者,通过连续不断地学习认识自己、丰富自己、发展自己,才能与大学生一起共享知识海洋中的巨大财富,汲取发展的力量而活出生命的真谛。

职业道德内化机制的主要过程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化,是指高校教师个人接受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教师这个特殊行业职业道德所要求的思想、观念、规范等,并在实践过程中转化为自身的行为态度,变为自己的思想意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支配自己的思想、情感、言行的内在力量来教育和影响大学生的一种思维和实践过程。按照心理学家对人类道德的内化机制的研究成果,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化机制。(1)服从过程 这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化机制形成的前提。由于服从行为不是人们自己真心愿意行为的具体体现,而是外在压力所造成的,因而在认识与情感上呈现出与他人意愿的不一致性。

当人们的服从行为发生时,根据服从者内心是否发生冲突,我们把服从分为“口服心服”、“口服心不服”以及“口不服心服”等几种类型;根据服从的对象不同,我们把服从分为“对人的服从”和“对规范的服从”等几种情况。对于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化机制来说,服从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作为社会对教师这个特殊群体的思想品德要求,无论是青年教师或是执教多年的老教师,都是一种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因此,广大高校教师在教学教育实践中,首先必须服从这一道德规范。它要求每一名高校教师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要服从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准则,按照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规范行事。(2)认知过程 这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化机制形成的基础。高校教师只有在服从其职业道德的过程中,才能够逐渐地认清我们所服从的规范和行为本质,并将经济社会发展所要求的思想意识、道德准则与自己原有的思想道德加以比较,进行评比和判断,最终才能够认知和接纳。

在这一过程中,高校教师将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对照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标准和要求,认真检查自己,反复要求自己,经常查找自己是否存在不足和缺点,从而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可以看出,认知的过程,就是检查的过程,就是评判的过程以及接纳的过程。

在实际工作中,高校教师通过自我约束、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等途径,不断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教育,增强自身牢牢把握正确方向的能力,自觉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培养自己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3)同化过程 这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化机制形成的关键。在这个过程中,高校教师个体不是被迫而是自愿地接受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观点、意见、规范和要求等,使自己的态度和思想与经济社会发展关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相一致。

高校教师个体职业道德的同化,经历着一个由表及里、由局部到全部融合的过程。被同化的高校教师个体起初并未意识到同化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优势所在,只是后来迫于外在压力而不自觉地服从、认知以及模仿。

在这一过程中,同化速度开始的时候比较缓慢,但是被同化的高校教师个体一旦意识到自己所接受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优越于自身原来所具有的道德水准的时候,就会主动放弃自己原有的道德模式与道德意识,积极投入到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学习和融合之中,最终加快自己的同化速度。(4)内化过程 这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化机制形成的目标。高校教师个体通过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化机制的服从、认知以及同化,其目的就是要达到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和道德素质。

在内化过程中,高校教师个体能够从内心深处真正相信并接受经济社会发展的观点和要求,并将这些观点和要求纳入自己的价值体系,经过丰富和发展逐渐成为自己价值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对于每一位高校教师来说,要取得思想道德品德上的进步和提升,就必须完成思想道德规范和要求的内化过程。也就是说,高校教师必须用社会主义所要求的教师道德去战胜各种非社会主义的教师道德,自觉、严格地按照共产主义的道德要求原则和道德规范去剔除自己思想中落后的思想杂质,从而内化正确的道德原则及规范。

职业道德内化机制的加强措施

高校是当代大学生接受科学文化教育和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培养“四有”新人的摇篮。在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的作用不可低估。

高校教师渊博的知识和以身作则的示范作用,不仅可以增强说理的可信性和感染性,而且能像春雨润物一样起着细微的、不易觉察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高校教师良好的道德素养,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研究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化机制的加强措施,有利于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更有利于培养许许多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1)坚定高校教师的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人生的动力,也是人生的目标。没有理想信念,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等于没有生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信念,这种理想信念决定着他努力奋斗的方向。

高校教师必须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做坚定理想信念的表率,逐步使大学生在教师的表率作用和影响下,将这种理想信念转化为自身内在的动力,时时激励他们刻苦学习、勇攀高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再度辉煌而不懈奋斗。(2)拓展高校教师的知识层面 当今社会是个知识飞速发展的社会,一个不学知识的人,终究面临被社会淘汰的危险。高校教师要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和品味,就要不断地学习科学知识。

高校教师在人才培养中占主导地位,他们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起着最直接、最有力的作用。这种作用表现为,以其言传身教来教化学生、激励学生,从而实现培养人才的目的。高等院校常以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而闻名,当代大学生也常常以自己所在的高校拥有众多的大师、名师而自豪。

然而,高水平、高素质的大师、名师绝不仅仅取决于教师的高学历、高学术或高水平,而且还取决于他们具有比较高尚的思想道德修养。

一位高校教师的思想道德修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能否具有严谨治学、认真执教、乐于奉献、尽职尽责的精神品格和文化内涵,影响着他能否真正起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榜样示范作用。因此,高校教师要深入研究教育知识,准确理解教育内涵。高校教师要想从根本上弄清楚“什么是教育,怎么教,怎么学”等问题,就必须不断地拓展自己的知识层面。(3)陶冶高校教师的品德修养 师德建设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榜样示范作用。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充分说明教师在学生成长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具有高尚品德的教师,往往受到青少年的爱戴和拥护,并在他们心目中产生威信。威信一旦形成,教师就能充分发挥以德育人的作用。在当代高校这个特定的育人环境中,教师教书育人是一支最基本、最重要的队伍。“为人师表”是称颂教师可敬形象的表述,其中“师表”内涵德才兼备,即学高为“师”,身正为“表”。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传授给当代大学生的绝不仅仅是某种具体的科学文化知识,更根本的还在于给当代大学生传授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用自己内在的高雅素质和文明的行为举止去影响当代大学生;用正确的政治态度去教化当代大学生,以身作则去带动当代大学生;用乐于奉献的精神感染当代大学生,从而以良好的精神面貌为当代大学生树立好榜样。(4)规范高校教师的言行举止人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做良好行为的标兵,才能实现潜移默化的效果。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在实际生活中,当我们要求大学生每天必须准时到教室的时候,我们自己首先必须准时到达;当我们要求大学生讲究卫生,我们自己首先必须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当我们看到教室里乱扔纸团的时侯,我们自己应该主动地捡起来扔到垃圾桶中,以培养大学生讲究卫生的良好习惯;当我们看到教室的桌椅坏了的时候,我们自己主动拿来工具修理整治,以培养当代大学生爱护集体财产的观念;当我们要求大学生讲普通话的时候,我们自己应该先讲普通话。

唯有如此,高校教师才能真正以自己的言行举止来影响当代大学生、教育当代大学生、陶冶当代大学生,实现以德育人的目的。

3.学校人道主义的教育思想

作为20世纪著名教育家、苏联社会主义劳动英雄、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苏霍姆林斯基以人道主义价值为基础,开展教育教学过程人道化的试验,创造了独树一帜的人道主义教育教学体系。“全部的学校生活都应当渗透人道主义精神”,这不仅是苏霍姆林斯基对自己教育工作经验的总结,也是他所领导的整个帕夫雷什教育集体实施教育活动的真实写照。帕夫雷什学校的全部教育教学工作体系依旧以培养人道主义价值、仁爱思想为目标,努力为每位学生个性的创造性发展创造条件。

学校的特色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曾再三强调,每所学校都应当有自己的特色、自己的习惯和自己的传统。事实上,帕夫雷什学校始终保持着自己丰富而有益的传统。

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思维课,强调“最初的思维课不应当在教室里、在黑板前进行,而应当在大自然中进行”。长期以来,老师们一直按照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带孩子们走进自然,走进“蓝天下的学校”。他们在每年的不同季节组织题目不同的、趣味十足的思维课,老师们还延续苏霍姆林斯基的做法,选择“通向儿童心灵的最好途径”,即编、讲故事来组织教学,在蓝天白云之下、绿草茵茵之中完成这些专题的课堂教学。

学生们也必须自己编写一些有趣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可以丰富低年级学生的词汇,而且对于培养他们的优秀品德、发展学生的连贯性语言、训练他们自主思考能力都大有益处。孩子们将自己一年内在自然界中搜集来的故事编入“帕夫雷什故事集”,并给这些引人人胜的故事配上图画,然后送交到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纪念馆。其中的一些优秀作品被选出来拍成短剧,与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孩子们的故事一起,在每年的5月31日(六一儿童节)和9月28号(苏霍姆林斯基诞辰日)举办的全校故事节上演出,让全校师生共同分享。低年级的教师会将故事集保留到毕业晚会,然后交给学生作纪念。

热爱读书,热爱写作

苏霍姆林斯基非常强调学生的语言培养,注重加强他们热爱母语——乌克兰民族语言的情感。他认为,语言素养是精神素养的一面镜子,他一贯主张:语言是深不见底的一眼水井,但是水井需要得到照料,以便让母语的财富之源从孩子刚步入学校生活的时候就开始向孩子渗透;他认为,只有当对人、对母亲、对书、对母语的崇拜占据学校的主导地位的时候,学校才能成为真正的精神与文化策源地。

在培养读书习惯方面,帕夫雷什学校的“基洛夫格勒图书博物馆”起着重要作用,这里搜集了许多带有著作者亲笔签名的乌克兰作家的作品。在给一位友人的信中他写道:“我们希望将现代乌克兰作家所有最优秀的作品摆到书架上,以便使这个房间成为培养学生热爱母语的一个小小的发源地。”

文学小组成员时常搜集有价值的材料。书在教育体系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学校和书是两个不可分割的概念”,苏霍姆林斯基建议并要求教师多读书,为此,班主任们举办了各种非常具有吸引力的专题活动日,如“书是知识的源泉”、“我最喜爱的书”、“不读书者无知”等。

教师们还利用一切可能唤起学生喜爱诗歌、创作诗歌的情感,如开展“处女作”创作比赛,这样的比赛已经成为一种传统,还会将其中最好的学生们的作品编成诗集,并在学校报纸上,在区和州的报纸上发表。为有文学才能的孩子们提供发展空间的爱好有“源泉”文学室、文学对话、“处女作”和微型剧院等活动。“家长学校”与时俱进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没有家庭的直接参与,对学生的人道主义培养问题不可能完全解决。家庭在孩子的人道主义教育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当年,苏霍姆林斯基创办了“家长学校”,几乎所有帕夫雷什学校学生的家长都当过这所学校的听众。40多年来,帕夫雷什学校的家长学校始终坚持向家长进行教育学知识教育,并且还为5~6、7~8、9~11年级的学生家长分别开设三个速成班。

苏霍姆林斯基为家长们制定了提高其家庭教育学素养、使其能在家中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的体系,这一体系在如今的帕夫雷什学校中仍得以继续,并且随着时间推移更加完善。

学校非常注重针对那些不能保证对孩子进行必要教育的家庭开展工作。在有家长参与的情况下,组织“家庭相册”、“我们成长为像父亲一样的强壮而勇敢的人”等不同主题活动。

劳动与收获

苏霍姆林斯基非常注重劳动教育在儿童早期成长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培养孩子人道精神的关键因素在于安排孩子参与社会公益性的劳动,而且这种活动有必要从孩子早期成长阶段就开始。“童年时期、少年时期和青年早期的劳动应当被学生视为首要的、高尚的道德责任,孩子的劳动锻炼是实施道德教育的最为重要的内容成分,这一点非常重要。”为了使这一信念进入到每一个家庭中,苏霍姆林斯基安排“每一位跨人帕夫雷什学校的一年级学生都同他们的家人一起种下了母亲果树、父亲果树、祖母果树和祖父果树。孩子在整个学校期间都照顾自己种的树,并兴高采烈地将第一颗苹果、第一串成熟的葡萄和亲手栽种的玫瑰带给妈妈做礼物”。就这样,帕夫雷什学校的学生从入学就开始学习如何关心他人、关心家庭成员并给家人带来快乐!

老师每年都会向一年级新生介绍学校,孩子们从老师深情的介绍中了解到,学校中哪些树木是他们的祖父辈和父辈们栽下的,哪些是他们的兄长、学兄学姐种下的。在专注地聆听的同时,他们开始明白“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劳动哲学。

学校里有很多有趣的劳动传统:孩子们种树、编鸟笼、采摘……。学校周围有一处花园,这个花园被苏霍姆林斯基称为母亲花园,是孩子们经常光顾的地方。他们用浇水、培土的辛苦换来鲜花的盛开。

每年春天,四年级学生要在学校播种经过挑选的麦种,并侍弄这些麦苗,直到秋天收获时节。每年的8月末,学校要庆祝低年级学生的收获节。学生们在家长的帮助下,用由这些麦子磨成的面粉烤制面包、馅饼,然后在校园里庆祝收获。节日的书桌上摆着大面包、馅饼,以及学校果园中采摘的苹果、鸭梨、李子、葡萄,还有蜂蜜。每当此时,孩子们的脸上总是洋溢着无限的自豪和骄傲。正像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的那样:“在收获节这天,劳动与美的统一被鲜明地展现出来。”

难忘的节日

按照传统,人秋时节,学校还要庆祝鲜花节。低年级的学生漫步在童话般的鲜花世界中,他们识别秋季花草的种类、名称,猜谜语,玩游戏。通过举办鲜花节,孩子们了解了花的物种起源,以及它们的药用特点,孩子们还能高兴地听到不少关于花的童话故事,参加问答游戏,欣赏描写鲜花的音乐,朗诵诗歌。鲜花作品比赛也是鲜花节活动项目之一。而鲜花节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苏霍姆林斯基的以花为主角的故事被编排成剧,由孩子们自己演出。

鲜花节在高年级举办的“秋天的鲜花舞会”中达到高潮:大厅中装饰着五彩缤纷的鲜花,在柴科夫斯基美妙的“鲜花圆舞曲”伴奏下,在被鲜花淹没的美丽秋色里舞会开始,之后是鲜花舞蹈;还有非常有趣的“花瓣贴花”比赛;歌咏比赛……感情真挚的诗朗诵把人们带入到诗的世界,尤其是高年级的学生陶醉于其中不能自拔,要知道,鲜花舞会太美了——这里汇聚了音乐美、舞蹈美、语言美、鲜花的自然美!

冬去春来,大地复苏,万物皆绿,充满生机,夜莺的歌唱也令人心旷神怡,学校在这时段要组织庆祝的节日是母亲节。这个节日也是苏霍姆林斯基及其志同道合者创立的节日,它体现着教育家对母亲的无尚崇拜。苏霍姆林斯基断言:不懂得热爱自己母亲的人,就不会热爱自己的祖国;爱母亲,就意味珍惜自己从降生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所饮用的泉水的纯洁度。人之所以作为人活着,之所以在别人眼里也被视为人,是因为他一直都是自己母亲的儿子。苏霍姆林斯基正是用这种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比喻,谆谆教诲着帕夫雷什人如何热爱自己的母亲,如何热爱别人的母亲,如何热爱大家共同的母亲——相国。年复一年,帕夫雷什学校的母亲节一直被隆重庆祝着,帕夫雷什人的仁爱之心在苏霍姆林斯基精神的激励中不断延续、深化。

众所周知,在苏霍姆林斯基这里,人道主义教育思想从来不是抽象的大道理,也不只是书本上的文字。把人道主义教育理念融会在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和课内外集体活动和劳动之中,这就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体系的最突出特点。

当教育科学力求解决一系列更为复杂问题的时候,培养学生的人道主义价值观依然是其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深入研究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学著作,可以找到成功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和方法,因此,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体系受到了各国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4.人道主义教育的重要意义

学校不仅要进行人道主义教育,更要将其贯彻进自己的教育理念中去。在我国,对于如何对待残疾人问题上,一直不尽人意,这是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残疾人概念不仅是一个医学概念,也是一个社会概念,是具有科学定义的。据联合国统计,残疾人占世界总人口的十分之一,约五亿多人。解放后,我们国家残疾人事业逐步发展,但总体水平较低。目前,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各方面矛盾增多。

主要表现在:第一,福利工厂竞争能力低;第二,教育水平低,没有教育设施,“文化大革命”中,学校遭到破坏,如今也发展缓慢;第三,救济标准低,随着物价调整,残疾人生活水平降低残疾人由于文化水平低,加上残疾影响,造成家庭困难多,社会地位低。这是全国性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需求增多,生活中各种矛盾突出了。社会保障搞得不好,不仅影响残疾人,对国家和社会发展,也有不良影响。

从社会的角度看,我们国家有优良的道德传统,有稳固的家庭,这是好的方面。但也有不好的方面,比如封建主义的东西。改革,就是要改掉上上下下封建主义的东西,如终身制等。封建主义思想与社会主义思想存在尖锐矛盾,残疾人要求实现的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

对待东西方文化应该兼容并蓄,“求同存异”,找大家的共同点。共同点总是能找到的。其中之一就是人道主义。在中国,我们讲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它是我国社会的基础思想之一。

但是,由于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又有连年战争,人道主义思想尚未遍及社会。不像西方,人道主义搞了几百年,比较深入人心。

人道主义在我们的社会里,在一些干部、甚至少数宣传干部头脑中还非常模糊。所以,普及社会主义人道主义,还要“扫盲”,要从少年儿童抓起。这样培养出来的新人,才会有更博大的胸怀和美好的心灵。做这个工作,无论下多大功夫,都是值得的。

现在是什么状况呢?有不少人,包括不少少年儿童歧视残疾人。当一个残疾人走过来时,他们看热闹,甚至扔石头,打、骂。这类现象很普遍。他们不理解残疾人的苦衷,更不把残疾人看成需要帮助的人。类似粗野的、不文明的行为,使众多的残疾人伤透了心。在一个文明的社会里,这样的行为是不能容忍的,而在我们这儿,人们对这种现象却熟视无睹。为什么、因为缺乏基本的道德教育。我认为,“博爱”比“搏斗”强。要进行爱的教育,把“爱祖国、爱人民”这一概念再充实、丰富一下,使人们知道尊重残疾人、老年人,这样才会促使社会风气好转。

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比同情、怜悯好。当然同情也是好的,总比歧视强些。

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应当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宣传出去,可以站得住脚,不会出偏差,而且会有好效果。从社会上暴露的一些问题可以看出,现在的学生和孩子们缺乏理想,缺乏爱心,也缺乏实际锻炼。要切切实实帮助他们,不能搞“高分低能”。学校应有目标管理,应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尊重残疾人、老人”,青少年应首先受到这方面的教育。

国家教育委员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关于在少年儿童中进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教育,培养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良好道德风尚的意见,我国残疾人可能有七千万左右,受残疾人影响的社会成员则更广泛。建国之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我国残疾人事业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由于封建道德和旧习惯势力的影响,以及我们进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宣传教育不够,残疾人事业还没有引起全社会应有的重视,在社会上还不时表现出对残疾人的冷漠、偏见和歧视,使残疾人的公民权利和人格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和尊重,从而也有损于我国社会主义的形象。因此,要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面向全社会进行普遍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教育。《决议》明确指出:“在社会公共生活中,要大力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尊重人,关心人,特别要注意保护儿童,尊重妇女,尊敬老人,尊敬烈军属和荣誉军人,关心帮助鳏寡孤独和残疾人。”这是“建立和发展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组成部分。根据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共产主义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从中、小学抓起”的指示,当前,从“关心帮助鳏寡孤独和残疾人”这一少年儿童经常接触、感召力较强的环节入手,进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教育,对贯彻《决议》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社会影响。

为此,国家教委、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共同商定,从一九八七年开始,在全国少年儿童中进行以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教育,并在此基础上使这一教育经常化,成为对少年儿童进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容之一。

当前,在开展这一教育活动中,要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把进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教育,培养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良好道德风尚的内容列入中、小学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以及其它有关科目的教学内容中,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充分考虑少年儿童的思想特点和年龄特点。要通过浅显易懂的道理,具体形象的事例,身边的人和事对少年儿童进行教育。要抓好教材的编写及课外辅助教育活动,并注意及时总结经验。今后拟在适当时候召开由部分少年儿童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社会学家、理论教育工作者参加的学术研讨会,探讨在少年儿童中进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并在报刊上组织发表相应的文章。(2)各地在对中、小学生进行学习英雄模范人物先进事迹的教育活动中,要注意组织学习残疾人中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优秀代表。同时启发少年儿童学习身边那些普普通通的残疾人不畏困难、坚韧不拔的进取精神,引导少年儿童以同龄残疾小伙伴锲而不舍,克服困难,遵守纪律,勤奋学习的典型为榜样,争做80年代的优秀少年。(3)积极开展关心帮助残疾人的实践活动。引导少年儿童把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同树立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道德情操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开展“红领巾行动”、“小帮手”、“让春风吹暖残疾人心田”、“我同残疾小伙伴共同成长”等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实践活动,培养心中有人民,乐于为人民,为社会尽义务的好思想、好品德和文明礼貌的良好习惯。

为了推动这一活动的开展,拟从一九八七年开始,在适当的时候举办征文活动和夏令营活动,并采取一定的形式,表彰在开展这一教育活动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先进集体和个人。(4)各地中、小学以及少年先锋队组织应该把这一教育活动纳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的教育安排之中。要在当地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与各有关部门紧密配合,取得社会各界及群众团体的支持和协助。

努力争取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单位对这一教育活动的支持和宣传报道。

要充分发挥少年宫(家)、儿童少年活动中心等校外教育机构的作用,创造条件使这些机构对残疾少年儿童开放,使这一教育活动更加丰富多彩,生动活泼。(5)必须从各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讲求实效,避免追求形式上的轰轰烈烈、搞“一刀切”的做法。要防止增加学生及家长的经济负担。(6)为了加强领导,各地教育部门、妇联、共青团组织、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应把开展这项教育活动,纳入自己的工作计划,定期研究总结。由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全国少工委办公室负责联系与协调有关工作。

5.人道主义与教育的紧密联系

苏联著名教育家山·A·阿莫纳什维利曾经写过一部反映学校无分数教育三部曲之《孩子们,祝你们一路平安》,里面对人道主义教育提出了精辟的见解,说明了人道主义教育与的密切关系。

顽皮体现童年智慧

朋友,当你的班里有这样一个孩子:她始终是你班里最文静和最听话的孩子,她文静得连她的声音都听不到,她总能精确地、不偏不倚地按照吩咐的那样完成任务,不爱怀疑,从不说个“不”字,她不喜欢到院子里玩,也不爱顽皮,她甘愿为人效劳,大家对她始终都很满意。你会怎样看待和对待她呢?

说实话,在没有看阿莫纳什维利的《孩子们,祝你们一路平安》这本书之前,我一定是非常喜欢这样的孩子的,因为这是班里那些不需要我们操心而又能给班级带来成绩带来荣誉的孩子!不喜欢她们我们喜欢谁?但阿莫扎扎实实的给我上了一课,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人道主义,怎样才是真正的教育?

请看阿莫的做法,他说:“应该振奋这个女孩子的精神,使她成为一个烦扰人的孩子。”接下来他就告诉她的父母:“你们干吗不让你们的女儿顽皮?”这样的问话使得做父母的万分诧异,他还一不做二不休的教女孩的父亲和女儿一起学顽皮!您是否觉得不可思议?是否怀疑这老师是否精神有些问题?

请看完阿莫的教育学再下结论也不为迟:一个孩子不会顽皮,这就意味着,他丧失了某种东西,它内在的某种重要的东西没有得到显露和发展。这种重要的东西沉睡着,如果他的整个童年都是这样度过的,要知道,在今后,任何力量都不能唤醒这沉睡着的东西!

如果一个儿童在顽皮,应该认为,这是他的智力、体力和精神的力量正在勃发和发展,并且,这种勃发和发展是猛烈的和快速的。

顽皮,这不是如果不切除就有可能毁灭儿童的恶性肿瘤,而是童年的智慧,应该懂得、理解这种智慧,并促进其发展。

顽皮,这是生活本身,是乐观主义和幸福信念的体现。在阿莫和女孩父亲的一起努力下,这个文静的小女孩成了一个乐观、愉快和顽皮的孩子!这个曾经在一年级梦见自己将要死亡的孩子不再郁郁寡欢,还和朋友列里背着大家偷偷地爬到了一棵大树的最高处,即使后来从树上爬下来时被擦伤了膝盖,也毫不在意,用自己的欢笑声医治了疼痛!你现在觉得是阿莫有问题呢还是我们的教育观有问题?

创造静寂无声的教室

朋友们,当我们建议孩子们做某种创造性的或复杂的独立作业的时候,我们就在教室里踱来踱去,巡视着他们,察看他们每一个人是怎样完成作业的,并不时地赞扬某人或指责某人。这种赞扬声或指责声会一直延续到孩子们完成作业的时候为止。然后我们收齐他们的本子,批改他们完成的作业。这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吧?或者说这应该是一个负责任的教师的作为吧?

在认识阿莫之前,我一直这么认为。可阿莫告诉我,这是一个权利主义的教师的做法。因为,在那样的情况下,我们不可能感受到学生们沉浸在其中的那种创造的激情,不可能理解他们遇到的困难。而只是他们的知识的检查员、一个学监:监督学生,使他们谁也不敢抄袭他人的作业,谁也不妨碍别人,谁也不跟他人交头接耳。这个学监就这样地站在(或坐在)自己的讲台边,紧绷着脸,活像一个打在惊叹号后面的惊叹号:“喂,都自己写,要创造,自己做,要开动脑筋,要学会思考!”他的视线像一支支利箭,刺入了(他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儿童创造性的思维活动里,由于这些利箭,他们的思维活动因疼痛而开始痉挛起来,猝然停止了下来。

阿莫说,在孩子们做这种创造性或复杂的独立作业的时候,他都要像一名学生一样,坐到学生课桌的座位上去,完成与自己的学生正在做的同样的那种作业。与孩子们一起体验独立思考的艰辛和创造激情的快乐。任自己点点滴滴创造的闪现蔓延整个寂静无声的教室。

有时,当他感到“困难”的时候,即当他感到,也许孩子们会感到困难的时候,他就向他们求救,以便也帮助他们自己。“孩子们”,他轻声地说,“不知怎么搞的,这道题把我搞糊涂了……你们怎么样?”于是,在孩子们中间也有人轻声回答:“不能那样做,要这样……”“噢,我明白了,谢谢!”他轻声地说,教室重又笼罩在一片肃静之中。

在课改不断推进的今天,要给学生自主、独立的呼声越来越高,但在我们的教育生活中,我们更多的实施的却仍然是权利主义的做法,因为这样在短时间内显得更加简便、快捷、省心、省力!朋友们,你觉不觉得阿莫是教育界真正的人道主义战士?我们是不是需要改变一下自己的做法呢?

分数成为教育学的拐杖

我的朋友们,你又是怎样看待分数的呢?相信,你和我一样,对以分取人的教育制度已经看到了它的局限和不足,但你真的敢弃分数于不顾吗?你有没有有意无意的把分数作为区分“优等生”和“差生”的标尺?有没有潜意识里就喜欢了“好学生”,而对“差生”恨铁不成钢了呢?有没有以分数的进步和提升作为激励孩子的手段呢?

我想,我们或多或少都会被分数所左右的,然后,我们又用分数左右着我们的情感,左右着我们的学生!它使我们每天对自己的学生要求得多,同情和关怀得少;指责和处罚得多,鼓励得少;对他们铁板着脸的时候多,显露笑容的时候少;监管多,信任少;提问多,诱导少。不是吗?但在阿莫的课堂里根本没有分数!他的学生的智力的批判性、思维的独立性都是出色的!

在阿莫的教育学里,我看到分数是最没有教育学的因素可言的,我们为分数而进行的一切活动都只不过是教学,而绝非教育。它不能让儿童感到、亲身体验到我们对他们的善意、同情和关怀,无法帮助他们相信我们。它使孩子们由厌恶分数进而厌恶知识,甚至厌恶我们,欺骗家长,分数是造成我们和孩子之间种种冲突和隔阂的万恶之源,是跛足的教育学的一根拐杖。对于乐观主义的、快乐的、生气勃勃的教育学来说,分数是不需要的东西,就像拐杖之对于健康人来说是多余的一样。

我无法把阿莫在《孩子们,祝你们一路平安》中的人道主义教育在一篇文章里全都表达出来,但我已深深地记得阿莫的教育原则,感受到了来自异域的教育之光,我愿怀抱着我的教育梦想,努力做学生的探索者。

6.青少年的人道主义教育指导

积极开展人道主义思想教育,全面提高青少年的德育素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指导工作部署下,为了贯彻执行原国家教育委员会、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文件精神,在青少年中开展人道主义思想教育,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和造就青少年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成立了红十字会理事会。

学校红十字青少年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部分,校红十字会工作具体落实到位,深入开展人道主义思想教育,宣传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积极开展募捐救困献爱心,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总结如下:(1)学校团总支部充分发动团干部、班干部、团员学生开展“扶贫济困助残”献爱心活动,让一切有爱心、有社会责任感的人都行动起来,为了百名聋童开口说话,为了千名肢残人站立行走,为了万名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同时涌现一批“爱心班级”,荣获“爱心个人”称号。(2)学校团总支部掀起一股“学雷锋,树新风”的新高潮。(3)为了纪念中国红十字会成立百年与世界红十字会日,学校团总支部在团员专刊出了一期“红十字园地专刊”。(4)学校团总支部召开各班团书记会议,向全校学生发出《关于在全校青少年中开展敬老献爱心活动的倡议书》,充分发动共青团员、少先队员、全体学生开展“敬老献爱心”活动。

在洪濑镇党委、政府安排下,学校与都心村老年人协会挂钩,因都心村老年人协会活动场所受到限制,房屋年久已成危房,拟建一座老年人活动中心。

关心、支持、尊重、热爱老年人是学校的光荣传统,帮助老人、善待老人、关心老人更是我校的神圣使命,积极为老年人尽一份微薄之力,树立尊老、敬老的社会新风尚,这是我们的职责所在。(5)学校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指导工作部署下,为了认真贯彻执行和落实红十字会情系灾区,奉献爱心——救助灾民劝募书的通知精神室,学校利用红十字会理事会、行政会、教职工会议、校园广播、班会课、黑板报等德育阵地对学生进行一次助人为乐、奉献爱心,“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教育,在青少年中开展人道主义思想教育,大力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会精神,召开各班团书记会议,充分发动理事会成员、团干部、班干部、团员、少先队员、学生开展主题为“捐一元善款,为灾民解难”的募捐活动,使青少年深刻认识到“洪水猛兽猛于虎也”,但“洪水猛兽”并不可怕,因为我们自有一颗“情系灾区,奉献爱心救助灾民”的大大的良心和“人道、博爱、奉献”的小小的爱心永驻心间,积极参与到红十字会的赈灾救济行列中来,踊跃捐款,奉献爱心,并出台了一系列的奖励机制,学校历来高度重视人道主义思想教育,帮助、支援、关爱更是我们为师者所应承担的人类文明的传承者。(6)学校高度重视信息的收集和报送工作,积极撰写、报送高质量的信息,结出了累累硕果。

7.语文教学中人道精神的培养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人,有血有肉,会爱会憎的人,教育的目的的是培养人,塑造完整的人格。人道精神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最根本的精神,是对人的关切,尤其是对普通人,小人物的命运和心灵的关切,也对人性优美和完善的关切。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教育我们的学生“用自己的心去热爱周围的人们,去帮助周围的人们。”那么教师在生活中,课堂中要找准契合点,对学生进行人道精神的培养。

浅层的表现激发学生的同情心

同情就是对别人的不幸的遭遇在感情上发生共鸣,它是人类的美好感情的基础。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同情心,对人由衷的关怀,这就是教育才能的血和肉,教师不能是个冷淡无情的人。”他举例说道:一个孩子因为外祖母去世,而在上课时思想不能集中受到老师批评时,同桌把这一原因告诉老师,老师却冷淡地说:“外祖母死了有什么关系?外祖母归外祖母,但是学习必须认真!”而极大地刺痛孩子的心,他一声不响,暗自流泪。从此以后却恨透了这位教师,直到毕业的时候。教师应该牵挂着学生的喜怒哀乐,为学生的成功而高兴,为学生的失败而难过。

当我的学生午夜打电话,吵醒了我的美梦,我满怀怨气地接电话,但是听到她那带哭腔的求助声,我心软了,就轻声安慰她,问清楚原因,原来她的爸爸妈妈吵架了,两人都离家出走了,家里只留下九岁的她,她哭着说:“老师,我不敢睡觉。”在安慰和鼓励她后,稳定了她的情绪后,我就打她妈妈的手机请她妈妈回家,但是总关机。此时,我知道我的学生一定坐在那里等着她父母的回家,我只得打电话对她带点撒谎性质的说:“你妈妈在你奶奶家,她要老师让你早点睡觉,明天她就回来了。”

接着我就讲个笑话给她听,让她放心的去睡觉,对她说如果害怕可以抱着话筒睡觉,后来她由于搬家而转到别的学校,她在《我最尊敬的人》作文中写了我,写了这件事情,她的语文老师把这篇作文给我看,要我帮她写评语,我写到:“孩子,你有一颗感恩的心,记住如果哪一天有谁打电话要向你求助,你懂得该怎么做吧。”

我们语文课本有很多的课文都是真,善,美结合的美文,学生通过对一篇文章的阅读、领会、理解,在语言世界里感受作者写出来的主人公的美好感情,或对人物遭遇的同情。在授课时,老师在深入钻研课文的基础上,授课时进入文章的意境,绘声绘色地描述、引导,进一步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教学范例如下:如教《秋天的怀念》文中的已身患重病的母亲面对残疾的儿子捶打自己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儿子的手,忍住哭声说:“咱们娘儿两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我讲到这里,感到一种揪心的痛,一个多么热爱生命的母亲,一个多么坚强的母亲,她此时忍受的是什么样的痛,深爱儿子的她看到儿子的自虐行为,她的心一定在流血,我把这些感受声情并茂的传给学生,并且问:“同学们,我现在是那个身患绝症的妈妈,但是此情此景,我已身心疲惫,我对我的儿子说:‘妈也累了,孩子我们一起走入天堂吧!’这样说好吗”。

我请学生一起讨论这个问题,大家在畅所欲言中,得出结论:不行,这时的孩子已经对生活绝望了,母亲一泼冷水他一定没有活下去的勇气。我接着深沉而坚定但是带着哭腔乞求道:“咱们娘儿两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我的眼眶真的红了,当我把这句话读出来,全班同学静静地看着我,因为我好象真的看到病榻中自己的母亲在已经不能说话的情况下,用她那和蔼的眼睛在看着我,鼓励着我。

就在这样沉默的氛围中,我稳定了情绪说:“这才是我们课文中的妈妈,伟大的妈妈。”说完了话,我默默的环视了全班,大家就那么静静地看着我,有的女同学眼圈也好了。我请同学们怀着对这位母亲的同情和敬佩,把这几句话有感情的读一读。教室里回荡着动人的朗读声。在教学中要抓住契合点激起学生的同情心,培养他们的爱心。

我问读了这篇课文后,你的感受是什么?回去可以用写,也可以用做的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第二天我检查这一到作业,有的用写,有一部分用做的,我问他们怎么做这题作业,他们说帮妈妈做家务,帮妈妈捶背,给下班回来的妈妈倒水,我打电话落实,发现孩子们有用心完成这个作业。

在班会上我针对这件事情再次表扬做得好的同学。我随时陪养学生的同情心,用自己的心去关爱身边的人,让学生在实践中再次强化他们的人道精神。

深层的表现激发学生的博爱情感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