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家有道——中小学生家教故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7 06:27:50

点击下载

作者:尹艳

出版社:天地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传家有道——中小学生家教故事

传家有道——中小学生家教故事试读:

前言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父母的希望。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是其人生中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良好的家庭熏陶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家庭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补充和延伸。家庭教育伴随人的一生,影响人的一生,对一个人的成长成才极其重要。清醒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对于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乃至整个社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问题。只有每一个家庭既承担起“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的重担,又肩负起帮助孩子“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做贡献的过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的重任,培养出来的孩子才能够在“自觉承担家庭责任、树立良好家风”以及为社会做出有益贡献等方面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品德基础和人格基础。

家长应该担负起教育后代的责任。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就好像是一块大理石,要把它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家庭、学校、儿童所在的集体、儿童本人、书籍和偶然出现的因素六位“雕塑家”的共同努力。把家庭列在首位,可以看出家庭教育尤为重要。“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一个家庭能否做到源远流长、薪火相传,其关键性的因素就是这个家庭里面的家风相传问题。在家风的传承上,家训、家规和家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家教的作用更是不可替代。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画荻教子”讲的就是这样的故事。社会在不断发展进步,人才从培养到竞争正逐步走向国际化,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每一位家长,都应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不断转变观念,改变教育行为,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不断将其功效发挥到极致,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家庭教育并非生而知之,而需要后天学习,相互借鉴。因此,我编写了这本《传家有道——中小学生家教故事读本》。全书分为“理论篇”和“实践篇”两个部分:“理论篇”帮助家长和孩子们了解家庭教育的目的意义、方式方法;“实践篇”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为家庭教育进行专门指导,正面示范。书中所选家教故事分为古代、近现代、当代、外国四个板块,包括爱国、诚信、孝敬、勤俭、安全、法治、生态文明、心理健康教育八个方面,立足家庭层面,注重生存发展,以满足家庭教育需求。希望大家能跟着这本书,一起走进家庭教育的美好世界,营造良好的亲子关系,收获孩子的成功,创造家庭的幸福。

党和国家重视家庭教育——《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解读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积极发挥家庭教育在少年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加强家庭教育工作,2015年10月,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各地积极发挥家庭教育在少年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提升对家庭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提高家庭教育工作的水平,为每一个孩子打造适合其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家庭环境,构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融合的现代教育体系。《指导意见》要求,加强家庭教育工作首先要明确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广大家长要依法履行家庭教育职责,严格遵循孩子成长规律,不断提升家庭教育水平。《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教育孩子是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法定职责。1.依法履行家庭教育职责。

广大家长要及时了解、掌握孩子不同年龄段的表现和成长特点,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不断提高家庭教育的针对性;要始终坚持以儿童为本,尊重孩子的合理需要和个性,创设适合孩子成长的必要条件和生活情境,努力把握家庭教育的规律性;要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积极发挥榜样作用,与学校、社会共同形成教育合力,避免缺教少护、教而不当,切实增强家庭教育的有效性。2.严格遵循孩子成长规律。

学龄前儿童家长要为孩子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培养孩子健康的体魄、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品德行为,让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小学生家长要督促孩子坚持体育锻炼,增长自我保护知识和基本自救技能,鼓励参与劳动,养成良好生活自理习惯和学习习惯,引导孩子学会感恩父母、诚实为人、诚实做事。中学生家长要对孩子开展性别教育、媒介素养教育,培养孩子积极的学业态度,与学校配合减轻孩子过重的学业负担,指导孩子学会自主选择。切实消除学校减负、家长增负,不问兴趣、盲目报班的现象,不做“虎妈”“狼爸”。3.不断提升家庭教育水平。

广大家长要全面学习家庭教育知识,系统掌握家庭教育科学理念和方法,增强家庭教育本领,用正确思想、正确方法、正确行动教育引导孩子;不断更新家庭教育观念,坚持立德树人导向,以端正的育儿观、成才观、成人观引导孩子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重视以身作则和言传身教,要时时处处给孩子做榜样,以自身健康的思想、良好的品行影响和帮助孩子养成好思想、好品格、好习惯;努力拓展家庭教育空间,不断创造家庭教育机会,积极主动与学校沟通孩子的情况,支持孩子参加合适的社会实践,推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有机融合。

2016年11月,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重要指示精神,推动我国家庭教育创新发展,全国妇联联合教育部、中央文明办、民政部、文化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科学家协会、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共同印发了《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准确把握家庭教育核心内容,注重突出家庭道德教育内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融入到课题研究、指导服务、亲子活动等家庭教育各个环节。广泛开展“寻找最美家庭”活动,开展“五好家庭”“文明家庭”等各具特色的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引导广大家庭以德治家、以学兴家、文明立家、忠厚传家。积极开展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活动,让好的家风成为生活方式和生活常态,组织开展“争做合格家长,培养合格人才”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活动。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优势,宣传家庭教育正确理念和知识,宣传优秀家庭教育案例,弘扬和传承好家风、好家训、好家教,引导全社会重视和支持家庭教育。制定完善家庭教育政策措施,将家庭教育事业发展纳入国家和地方“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整体布局。

坚持立德树人,要始终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家庭教育的核心和根本,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融入到课题研究、指导服务、亲子活动等家庭教育的各个环节。注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家庭成员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家庭观、国家观和民族观。注重对家长和儿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诚信教育、孝敬教育、勤俭节约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安全教育、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倡导“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谐、勤俭持家、邻里团结”家庭美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走进家庭,形成有利于儿童成长的家庭环境。

习近平同志重视家风建设

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千万万家,家国两相依。党员干部的家风,是反映党风和社会风气的一个重要“窗口”,也是党风廉政建设的“晴雨表”。齐家治国必先修身,每一个领导干部家风正,党风必正,政风必正,社会风气必正。“家”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动力之源。

家风相连成民风,民风相融汇国风。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专门论述了家庭的重要性——“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习近平总书记用平实的话语揭示了深刻的道理: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

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的国家和人民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对领导干部来说,家风关系的不仅是一身之进退、一家之荣辱,更关系到党风、政风、国风。“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只在公私之间尔。”老百姓不仅关心党员领导干部自身廉洁自律、勤政为民的问题,还十分注意其配偶、子女在社会上的言谈举止。

什么样的干部可以“兴邦”?其中的典型就是让习近平总书记“思君夜夜”的焦裕禄。习近平总书记曾对焦裕禄之子焦国庆说:“你看了一场‘白戏’,你父亲还专门召开了家庭会议,起草了《干部十不准》,规定任何干部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搞特殊化。‘看白戏’的故事始终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全体党员“要重点学习弘扬焦裕禄的公仆情怀、求实作风、奋斗精神和道德情操”。焦裕禄“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的道德情操,是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党员干部学习的重要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之江新语》中写道:“风成于上,俗形于下。”领导干部的生活作风和生活情趣,不仅关系着本人的品行和形象,更关系到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对社会风气的形成、对大众生活情趣的培养,具有“上行下效”的示范功能。

无论是在同全国妇联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还是在“五四”青年节与师生交流核心价值观时;无论面对的是党员领导干部,还是知识分子、劳动模范和教师、学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家风的作用。

2015年2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深改小组第十次会议时强调,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

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指出领导干部的家风建设对于廉政建设的重要意义:领导干部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

2015年修订印发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明确规定党员领导干部要“廉洁齐家,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首次将廉洁齐家列为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规范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以党内纪律规矩的方式,将树立良好家风列为党员领导干部的必修课,开创了党风、政风、社风建设的崭新局面。

2015年10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讲话,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做到廉以修身、廉以持家,培育良好家风,教育督促亲属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走正道”。

2016年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抓作风建设要返璞归真、固本培元,在加强党性修养的同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领导干部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再一次指出了领导干部的家风建设对于廉政建设的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叮嘱,家里那点事“要留留神,防微杜渐,不要护犊子”,否则,“触犯了党纪国法都要处理,而且要从严处理”。

2016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盛赞代表们的事迹“温暖了人心,诠释了文明,传播了正能量,为全社会树立了榜样”,充满感情地为他们点赞,称之为:“都是好样的!”他强调,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也就是古人说的“爱子,教之以义方”“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广大家庭都要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身体力行、耳濡目染,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

历代家规家训选读

1.春秋 孔子训子

孔子训子,选自《论语·季氏》。季氏篇包括14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生而知之”“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原文: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译文:陈亢问伯鱼:“你在老师那里听到过什么特别的教诲吗?”伯鱼回答说:“没有呀。有一次他独自站在堂上,我小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诗经》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诗,就不懂得怎么说话。’我回去就学《诗经》。又有一天,他又独自站在堂上,我小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礼记》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我回去就学《礼记》。我就听到过这两件事。”陈亢回去高兴地说:“我提一个问题,得到三方面的收获:听了关于《诗经》的道理,听了关于《礼记》的道理,又听了君子不偏爱自己儿子的道理。”

2.东晋 琅琊王氏家训

原文:夫言行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过,德之至也;扬名显亲,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临财莫过乎让。此五者,立身之本。

译文:说和做能一致且经得住时间的考验,是诚信的最高境界;把荣誉让给他人,把责任留给自己,是德行的最高境界;自己修德、立业、扬名,使自己的父母名扬尊显,是孝的最高境界;兄弟相处融洽,家族和睦兴旺,是悌的最高境界;面对财物最好的态度是能够谦让。这五个方面,是人立身处世的根本。

注:琅琊王氏作为中古第一望族,自汉谏议大夫王吉“始家臬虞,后徙临沂都乡南仁里”,即开创了家族贵显的先河。历经2600余载,名门望族,人才辈出,昭昭于史乘,赫赫于谱牒。琅琊王氏为历史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彪炳千秋,名垂青史,孕育和走出了三圣、九十二宰相、三十六皇后。

3.南北朝 颜氏家训

《颜氏家训》是南北朝时期记述个人经历、思想、学识以告诫子孙的著作,颜之推编,七卷,共二十篇。颜之推(531—约597),字介,南北朝时期著名文学家、教育家,祖籍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北)。

原文:吾家风教,素为整密。昔在龆龀,便蒙诱诲;每从两兄,晓夕温凊,规行矩步,安辞定色,锵锵翼翼,若朝严君焉。赐以优言,问所好尚,励短引长,莫不恳笃。年始九岁,便丁荼蓼,家涂离散,百口索然。慈兄鞠养,苦辛备至;有仁无威,导示不切。虽读《礼》《传》,微爱属文,颇为凡人之所陶染。肆欲轻言,不修边幅。年十八九,少知砥砺,习若自然,卒难洗荡,二十已后,大过稀焉;每常心共口敌,性与情竞,夜觉晓非,今悔昨失,自怜无教,以至于斯。追思平昔之指,铭肌镂骨,非徒古书之诫,经目过耳也。故留此二十篇,以为汝曹后车耳。

译文:我们家的门风家教,一向是严整缜密的。还在孩童的时候,我就时时得到长辈的指导教诲;每天跟随两位兄长,早晚侍奉双亲,一举一动都按照规矩办事,神色安详,言语平和,走路小心恭敬,就像在拜见威严的君王一样。长辈时时传授我佳言锦句,关心我的喜好,勉励我克服缺点,发扬优点,没有一样不是恳切深厚的。我长到九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道中衰,人丁冷落。慈爱的兄长尽其抚育之责,困苦辛劳达到极点;但他仁爱而没有威严,对我的督导就不及先前严厉。我虽然读了《周礼》《左传》,也有些喜欢作文,但与一般平庸之人相交而受其熏染,放纵私欲,信口开河,又不注重容貌的整洁。到十八九岁时,逐渐懂得要磨炼自己的品性了,但习惯成自然,最终还是难以彻底改掉不良习惯。二十岁以后,太大的过失很少犯了,经常是在信口开河时,心里就警觉起来而加以控制,理智与情感往往处于矛盾之态,夜晚觉察到白天的错误,今日追悔昨日的过失,自己意识到小时候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因此才发展到这种地步。追忆平素所立的志向,真是刻骨铭心,绝不仅仅是把古书上的告诫听一遍看一遍。因此,我留下这二十篇《家训》,以此作为你辈的后车之鉴。

4.五代十国 钱氏家训

中国江南一带,有一个大家族——钱氏家族,堪称名门望族。钱家后裔在江浙地区分布甚广,我们熟知的“三钱”:钱学森属杭州钱氏,诺贝尔奖获得者钱永建是其堂侄;钱三强乃湖州钱氏,其父是新文化运动著名人物钱玄同;钱伟长则是无锡钱氏,与钱钟书同宗,都称国学大师钱穆为叔叔。钱氏家族“一诺奖、二外交家、三科学家、四国学大师、五全国政协副主席、十八两院院士”。

据考证,他们是吴越国王钱镠(852—932)的后嗣。近代以来,钱氏家族出现了人才井喷现象,遍布于世界各地,横跨各界各领域。除上述“三钱”外,诸如钱其琛、钱俊瑞、钱正英、钱复、钱基博、钱文钟等均系钱门。据统计,当代国内外的钱氏名人有一百多位,分布于世界五十多个国家。

钱氏立国,本因时逢乱世,民不聊生。钱镠为保家园打出了一个吴越国。这位活了八十一岁的国王临终留下遗言:凡中国之君,虽易异姓,宜善事之。要度德量力,而识时务,如遇真君主,宜速归附,圣人云顺天者存。又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免动干戈。《钱氏家训》(钱镠著),其中不乏教化之语,亦颇多人生智慧。1.个人篇

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曾子之三省勿忘,程子之中箴宜佩。持躬不可不谨严,临财不可不廉介。处事不可不决断,存心不可不宽厚。尽前行者地步窄,向后看者眼界宽。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方见手段。风狂雨骤时立得定,才是脚跟。能改过则天地不怒,能安分则鬼神无权。读经传则根柢深,看史鉴则议论伟。能文章则称述多,蓄道德则福报厚。2.家庭篇

欲造优美之家庭,须立良好之规则。内外六闾整洁,尊卑次序谨严。父母伯叔孝敬欢愉,妯娌弟兄和睦友爱。祖宗虽远,祭祀宜诚。子孙虽愚,诗书须读。娶媳求淑女,勿计妆奁。嫁女择佳婿,勿慕富贵。家富提携宗族,置义塾与公田,岁饥赈济亲朋,筹仁浆与义粟。勤俭为本,自必丰亨(古同“烹”),忠厚传家,乃能长久。3.社会篇

信交朋友,惠普乡邻。恤寡矜孤,敬老怀幼。救灾周急,排难解纷。修桥路以利人行,造河船以济众渡。兴启蒙之义塾,设积谷之社仓。私见尽要铲除,公益概行提倡。不见利而起谋,不见才而生嫉。小人固当远,断不可显为仇敌;君子固当亲,亦不可曲为附和。4.国家篇

执法如山,守身如玉,爱民如子,去蠹如仇。严以驭役,宽以恤民。官肯著意一分,民受十分之惠。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利在一时固谋也,利在万世者更谋之。大智兴邦,不过集众思;大愚误国,只为好自用。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庙堂之上,以养正气为先。海宇之内,以养元气为本。务本节用则国富,进贤使能则国强,兴学育才则国盛,交邻有道则国安。

5.宋代 欧阳修《诲学说》

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译文:玉(如果)不琢磨,(就)不能制成器物;人(如果)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然而玉这种东西,有(它)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琢磨制作成器物,但也还是玉,(它的特性)不会受到损伤。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就会发生变化。(因此,人如果)不学习,就会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6.宋代 袁采《袁氏世范》

宋代袁采的《袁氏世范》可能比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少些道学气。清新雅致、能沁人心脾的作品总是更具有亲和力的。《袁氏世范》共三卷,分《睦亲》《处己》《治家》三篇,内容非常详尽。《睦亲》凡60则,论及父子、兄弟、夫妇、妯娌、子侄等各种家庭成员关系的处理,具体分析了家人不和的原因、弊害,阐明了家人族属如何和睦相处的各种准则,涵盖了家庭关系的各个方面。《处己》计55则,纵论立身、处世、言行、交游之道。《治家》共72则,基本上是持家兴业的经验之谈。甚至还有置办田产,要公平交易;经营商业,不可掺杂使假;借贷钱谷,取息适中,不可高息;兄弟亲属分割家产,要早印阄书,以求公正免争;田产的界至要分明;尼姑、道婆之类人等不可延请至家;税赋应依法及早交纳,等等。

7.清代《弟子规》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著名学者、教育家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韵文,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同“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列述弟子在居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弟子规》共有360句、1080字,三字一句,两句或四句连意,合辙押韵,朗朗上口。全篇先为“总叙”,然后分为“入则孝、出则弟、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七个部分。学《弟子规》,一般的人听到“弟子”会有错误的认知,觉得是小孩学的。其实这个“弟子”不是指小孩,圣贤的学生都叫弟子。北京弟子规教育培训中心邓卫东老师指出,“弟子”的意思也应该与时俱进:在家指孩子,在学校指学生,在公司指员工,在单位指下一级,在社会中指公民。“规”是会意字,左边一个“夫”,右边一个“见”,意思是大丈夫的见解。当然大丈夫的见解一定是随顺圣贤教诲,也就是人生的真理,来做事,来待人。附:《弟子规》总 叙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入则孝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出则弟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见能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余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进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谨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置冠服 有定位 勿乱顿 致污秽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分 下称家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年方少 勿饮酒 饮酒醉 最为丑步从容 立端正 揖深圆 拜恭敬勿践阈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摇髀缓揭帘 勿有声 宽转弯 勿触棱执虚器 如执盈 入虚室 如有人事勿忙 忙多错 勿畏难 勿轻略斗闹场 绝勿近 邪僻事 绝勿问将入门 问孰存 将上堂 声必扬人问谁 对以名 吾与我 不分明用人物 须明求 倘不问 即为偷借人物 及时还 后有急 借不难信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话说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奸巧语 秽污词 市井气 切戒之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的 勿轻传事非宜 勿轻诺 苟轻诺 进退错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彼说长 此说短 不关己 莫闲管见人善 即思齐 纵去远 以渐跻见人恶 即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唯德学 唯才艺 不如人 当自砺若衣服 若饮食 不如人 勿生戚闻过怒 闻誉乐 损友来 益友却闻誉恐 闻过欣 直谅士 渐相亲无心非 名为错 有心非 名为恶过能改 归于无 倘掩饰 增一辜泛爱众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轻訾勿谄富 勿骄贫 勿厌故 勿喜新人不闲 勿事搅 人不安 勿话扰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说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扬人恶 即是恶 疾之甚 祸且作善相劝 德皆建 过不规 道两亏凡取与 贵分晓 与宜多 取宜少将加人 先问己 己不欲 即速已恩欲报 怨欲忘 报怨短 报恩长待婢仆 身贵端 虽贵端 慈而宽势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无言亲仁同是人 类不齐 流俗众 仁者希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讳 色不媚能亲仁 无限好 德日进 过日少不亲仁 无限害 小人进 百事坏余力学文不力行 但学文 长浮华 成何人但力行 不学文 任己见 昧理真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勿起宽为限 紧用功 工夫到 滞塞通心有疑 随札记 就人问 求确义房室清 墙壁净 几案洁 笔砚正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列典籍 有定处 读看毕 还原处虽有急 卷束齐 有缺坏 就补之非圣书 屏勿视 蔽聪明 坏心志勿自暴 勿自弃 圣与贤 可驯致

8.清代《朱子家训》

《朱子家训》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庐治家格言》,是以家庭道德为主的启蒙教材。作者朱柏庐(1617—1688),又名朱用纯,字致一,自号柏庐,江南昆山(今属江苏)人。《朱子家训》通篇意在劝人要勤俭持家,安分守己,将中国几千年形成的道德教育思想,以名言警句的形式表达出来,可以口头传训,也可以写成对联条幅挂在大门、厅堂和居室,作为治理家庭和教育子女的座右铭,因此,很为官宦、士绅和书香门第乐道,自问世以来流传甚广,被历代士大夫尊为“治家之经”,清至民国年间一度成为童蒙必读课本之一。《朱子家训》仅520余字,精辟地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是一篇家教名著。其中,许多内容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特点,比如尊敬师长、勤俭持家、邻里和睦等,在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附:《朱子家训》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

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童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装。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

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加温恤。

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

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

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

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

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

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勿恃势力而凌逼孤寡,毋贪口腹而恣杀生禽。

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

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

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暗想。

施惠无念,受恩莫忘。凡事当留馀地,得意不宜再往。

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

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馀欢;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

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

守分安命,顺时听天。为人若此,庶乎近焉。

9.清代 曾国藩治家十事

治家十事:(一)勤理家事,严明家规。(二)尽孝悌,除骄逸。(三)“以习劳苦为第一要义”。(四)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财。(五)联姻“不必定富室名门”。(六)家事忌奢华,尚俭。(七)治家八字:早、扫、考、宝、书、疏、鱼、猪。(八)亲戚交往宜重情轻物。(九)不可厌倦家常琐事。(十)择良师以求教。

他的这些理念中有许多对现代家庭教育也同样适用。曾国藩通过训教、信教、言教、身教、事教、师教六种方法,把这些理念全面深入地传授给子女,灌输到子女心中,融化到子女的血液里。曾国藩家教的核心理念是寒素、勤勉、笃学。“寒素”即俭朴清白的意思,是曾氏家风的基调;“勤勉”是曾氏家风的主旋;“笃学”是曾氏家风的内核。

10.当代《傅雷家书》

《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其夫人1954—1966年间写给孩子傅聪、傅敏的家信摘编。该书是一本优秀的青年思想修养读物,是素质教育的经典范本,是充满着父爱的教子名篇。他们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地培养两个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教育他们先做人,后成“家”,是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因此傅雷夫妇也成为了中国的典范父母。傅雷(1908—1966),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一生译著宏富,翻译作品达34部。《傅雷家书》经典语录:(一)真的,巴尔扎克说得好: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二)在公共团体中,赶任务而妨碍学习是免不了的。这一点我早预料到。一切只有你自己用坚定的意志和立场向领导婉转而有力地去争取。(三)自己责备自己而没有行动表现,我是最不赞成的!……只有事实才能证明你的心意,只有行动才能表明你的心迹。(四)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五)得失成败尽量置之度外,只求竭尽所能,无愧于心。(六)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一潭死水;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解脱。(七)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八)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终不至于被回忆侵蚀。(九)最折磨人的不是脑力劳动,也不是体力劳动,而是操心(worry)。(十)……多思考人生问题、宇宙问题。把个人看得渺小一些,那么自然会减少患得患失之心。结果身心反而会舒泰,工作反而会顺利。(十一)人寿有限,精力也有限,要从长远着眼,马拉松才会跑得好。(十二)中国哲学的思想、佛教的思想,都是要人能控制感情,而不是让感情控制。(十三)假如你能掀动听众的感情,使他们如醉如痴,哭笑无常,而你自己屹如泰山,像调度千军万马的大将军一样不动声色,那才是你最大的成功,才是到了艺术与人生最高的境界。(十四)一个人没有灵性,光谈理论,其不成为现代学究、当世腐儒、八股专家也鲜矣!为学最重要的是“通”,“通”才能不拘泥、不迂腐、不酸、不八股;“通”才能培养气节、胸襟、目光。“通”才能成为“大”,不大不博,便有坐井观天的危险。(十五)艺术家与行政工作,总是不两立的!(十六)世界上最纯洁的欢乐,莫过于欣赏艺术……(十七)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到老你也不会落伍。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十八)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象征。(十九)惟有肉体禁止,精神的活动才最圆满:这是千古不变的定律。(二十)只要是先进经验,苏联的要学,别的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的也要学。(20世纪50年代怀有如此“反动”的思想,相当不易)(二十一)我们一辈子的追求,有史以来有多少世代的人追求的无非是完美,但完美永远是追求不到的,因为人的理想、幻想永无止境。所谓完美像水中花、镜中月,始终可望而不可即。(二十二)一个人对人民的服务不一定要站在大会上演讲或是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随时随地地点点滴滴地把自己知道的、想到的告诉人家,无形中就是替国家播种、施肥、垦殖。(二十三)一个人要做一件事,事前必须考虑周详。尤其是改弦易辙,丢开老路的时候,一定要把自己的理智做一个天平,把老路和新路放在两个盘里精密地称过。(二十四)孩子,可怕的敌人不一定是面目狰狞的,和颜悦色、一腔热血的友情,有时也会耽误你许许多多宝贵的光阴。(二十五)现在我深信这是一个魔障。凡是一天到晚闹技巧的,就是艺术工匠而不是艺术家。……艺术是目的,技巧是手段。老是注意手段的人,必然会忘了目的。(二十六)生性并不“薄情”的人,在行动上做得跟“薄情”一样,是最冤枉的、犯不着的。正如一个并不调皮的人耍调皮结果反而吃亏是一个道理。(二十七)汉魏人的胸怀更近原始,味道浓,苍茫一片,千载之下,犹令人缅怀不已。(二十八)艺术特别需要苦思冥想,老在人堆里,会缺少反省的机会;思想、感觉、感情也不能好好地整理、归纳。(二十九)像李太白那样的天纵之才不多,共鸣的人也少。所谓曲高和寡也!同时,积雪的高峰也会令人有“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之感,平常人也不敢随便瞻仰。(三十)人毕竟是有感情的动物,偶尔流露一下不是可耻的事。

古代家教故事选读

1.《诫伯禽书》

周成王亲政后,营造新都洛邑,大封诸侯。他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

周公告诫儿子说:“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佐君王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能算轻贱的了。可是,一次沐浴,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接待宾客;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唯恐因怠慢而失去人才。我听说,德行宽裕却恭敬待人,就会得到荣耀;土地广大却克勤克俭,就没有危险;禄位尊盛却谦卑自守,就能常保富贵;人众兵强却心怀敬畏,就能常胜不败;聪明睿智却总认为自己愚钝无知,就是明哲之士;博闻强记却自觉浅陋,那是真正的聪明。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即使贵为天子,之所以富有四海,也是因为拥有了这些品德。不知谦逊从而招致身死国丧,桀、纣就是这样的例子。你怎能不慎重呢?”

伯禽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没过几年就把鲁国治理成民风淳朴、务本重农、崇教敬学的礼仪之邦。附:周公《诫伯禽书》

原文: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君子力如牛,不与牛争力;走如马,不与马争走;智如士,不与士争智。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土地博裕而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而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而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博文多记而守以浅者,广。去矣,其毋以鲁国骄士矣!

译文:有德行的人不怠慢他的亲戚,不让大臣抱怨没被任用。老臣故人没有出现严重过失,就不要抛弃他。不要对某一人求全责备。有德行的人即使力大如牛,也不会与牛竞争力的大小;即使飞跑如马,也不会与马竞争速度的快慢;即使智慧如士,也不会与士竞争智力高下。德行广大者以谦恭的态度自处,便会得到荣耀;土地广阔富饶,用节俭的方式生活,便会永远平安;官高位尊而用卑微的方式自律,你便更显尊贵;兵多人众而用畏怯的心理坚守,你就必然胜利;聪明睿智而用愚陋的态度处世,你将获益良多;博闻强记而自谦肤浅,你将见识更广。上任去吧,不要因为鲁国的条件优越而对士骄傲啊!

2.里革断罟

春秋时期,有一年盛夏,万物欣欣向荣。雨过天晴,泗水河静静地蜿蜒在鲁国境内,在平静的水面下,鱼虾繁衍,河岸两旁也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这天鲁宣公闲来无事,拿着他喜爱的渔网到泗水河里捕鱼,以缓解案牍之闷。不巧,他的这一举动恰好被他的臣子里革听闻。在当时,捕鱼不是什么大事,对于君王来说也不至于因此荒废朝政,只是一种趣味活动。然而正在捕鱼的宣公却被闻讯赶来的里革打断了,本应恭敬顺从的里革二话不说,毫不犹豫地将宣公用来捕鱼的网割断扔掉,还教训了他。“古者大寒降,土蛰发,水虞于是乎讲罛罶,取名鱼,登川猎禽,而尝之寝庙,行诸国,助宣气也。鸟兽孕,水虫成,兽虞于是禁罝罗,矠鱼鳖以为夏犒,助生阜也。鸟兽成,水虫孕,水虞於是禁罝,设阱鄂,以实庙庖,畜功用也。且夫山不槎蘖,泽不伐夭,鱼禁鲲鲕,兽长麋,鸟翼鷇卵,虫舍蚳蝝,蕃庶物也,古之训也。今鱼方别孕,不教鱼长,又行网罟,贪无艺也。”

这段话的意思:古时候,大寒过了,冬眠的动物就苏醒了,掌管水产的官员便筹划用扳网、竹笼去捕大鱼,捞甲鱼、蛤蚌之类,送进宗庙祭祀,请老祖宗尝新。也叫全国的老百姓都仿照,为的是促进阳气的升发。等到鸟产卵、兽怀胎,鱼鳖都长大了,掌管鸟兽的官员便禁止网罗鸟兽,只准刺取鱼鳖,风成干肉,为的是帮助鸟兽繁殖。等到新生的鸟兽长成,鱼鳖又开始孕育了,掌管水产的官员便禁止用小眼渔网捕鱼,只准设陷阱捉鸟兽,这是为了祭祀的需要,让鱼鳖长大后再取来享用。再说,山上不能砍重生的嫩条,水边不准割鲜嫩的草木,捕鱼时禁捉小鱼,猎兽时留下小鹿和小麋,捕鸟时保护雏鸟和鸟卵,捉虫时不伤害虫卵和幼虫,都是为了让万物繁殖茂盛,这都是古人的教训。现在鱼儿正在怀孕,你不设法助它生长,还向深水下网,未免贪得无厌哪!

里革的这顿教训有理有据有力,将鱼、鸟、兽、人、国全部联系起来,用最朴实的道理点出了人与自然之间需要和谐共生的道理,最后直言君上:“在动植物繁殖生长期,谁也不得捕捉、伤害它们,这样才能让万物生息繁衍。”宣公听了里革的话后,立刻改正了自己的错误,还令人将断罟收藏起来作为鉴戒。

3.芦衣顺母

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有这样一个故事。

当时鲁国的一个少年,名叫闵损,从小就过着饥寒辛酸的生活。他因为幼时丧母,失去了慈母之爱,童年的生活很孤苦。父亲闵公后来给他找了个继母,生活才算有了改变。刚开始继母待闵损还好,等到她自己生了儿子后,态度却逐渐改变了,她只爱自己所生的孩子,对闵损开始冷落了,处处看着不顺眼。

父亲在家时还好些,等父亲出门做生意离开家后,继母对闵损便没有什么好脸,不但让他照看弟弟,而且家中所有的脏活儿累活儿全叫他干。饱受苦难的孩子懂事早,九岁的他不但乐意去干一切脏苦累活儿并从无怨言,而且对待打骂也能逆来顺受,以德报怨,对人讲话总是彬彬有礼;特别是对五岁的弟弟非常疼爱,处处关心、谦让弟弟,兄弟俩心心相印,亲密无间。

这年冬天,父亲从远方做完生意归来,全家人欢欢喜喜得以团圆,闵损给父亲送上一碗热水,但因为身上发冷,两个手臂不由自主地哆哆嗦嗦抖个不停,碗中的水竟洒了一多半,继母瞪了他一眼,赶紧告诉小儿子又奉上一碗。这种情形父亲看在眼里,心里不是滋味,骂闵损不长进、没出息。

饭后,父亲带上兄弟两个赶着马车去拉货。一路上迎着凛冽的寒风,闵损冻得身体缩成一团。父亲看他穿着厚厚的棉衣,不觉火从心起,并斥责说:“弟弟穿得比你少,也没有冻成你那样,看你怎么活像个冻死鬼托生似的,太没出息啦!”

说着便顺手抽了闵损一鞭子,这一鞭子打下去后,闵损的棉衣被打破了,突然从破洞处露出一些芦苇花洒了一车。父亲一看愣住了,刹那间他就已经明白过来,原来后娘竟如此狠心待儿子,父亲气得当场掉了眼泪。

待到拉完货回到家里后,闵公立即写了一纸休书,令其妻快快回返娘家!妻子吓得跪地磕头如捣蒜,盛怒的闵公只说:“你心太狠了,是绝不可原谅的。”看继母头已磕破,闵损和弟弟慌忙地跪了下来。那时女人地位很低,一旦被夫家休了,这一生就算是完了,为此走投无路而轻生寻短见的不在少数。

眼看丈夫不肯饶恕自己,妻子感到绝望了,这时闵损开口道:“孩儿请父亲息怒,恳求您就饶了母亲这一回吧,家里是不能没有母亲的,没有母亲的家不像一个家,更何况‘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如果父亲不答应,孩儿绝不起来!”说罢与弟弟叩头不止,这时闵公被儿子一番合乎情理的正语之言打动了,看了看几乎要昏倒的妻子,心肠软了下来,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说道:“罢了,罢了,你们都下去吧。”

两个儿子赶紧扶起母亲,这时如梦初醒的母亲,激动地抱着两个儿子痛哭失声,她万万没有想到在这关键的时刻,大儿子竟然救了她一命。从此,被感化过来的继母对大儿子又敬又爱,处处待他胜过自己的亲生儿子,弟弟对兄长更是敬重有加。从此,闵公的家成为一个和睦美满的家庭。

4.季文子的故事

季文子出身于三世为相的家庭,是春秋时期鲁国的贵族,著名的外交家。他一生俭朴,以节俭为立身的根本,并且要求家人也过俭朴的生活。他穿衣只求朴素整洁,除朝服以外没有几件像样的衣服,每次外出,所乘坐的车马也极其简单。

见他如此节俭,有个叫仲孙它的人就劝季文子说:“您身为上卿,德高望重,但听说您在家里不准妻妾穿丝绸衣服,也不用粮食喂马。您自己也不注重容貌服饰,这样不是显得太寒酸,让别国的人笑话您吗?这样做也有损于我们国家的体面,人家会说鲁国的上卿过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日子啊。您为什么不改变一下这种生活方式呢?这于己于国都有好处,何乐而不为呢?”

季文子听后淡然一笑,对那人严肃地说:“我也期望把家里布置得豪华典雅,但是看看我们国家的百姓,还有许多人吃着粗糙得难以下咽的食物,穿着破旧不堪的衣服,还有人正在受冻挨饿。想到这些,我怎能忍心去为自己添置家产呢?如果平民百姓都粗茶敝衣,而我则装扮妻妾,精养良马,这哪里还有为官的良心!况且,我听说一个国家的富强与光荣,只能透过臣民的高洁品行表现出来,并不是以他们拥有美艳的妻妾和良骥骏马来评定的。”

这一番话,说得仲孙它满脸羞愧,同时也使得他对季文子更加敬重。此后,他也效仿季文子,十分注重生活的简朴,妻妾只穿用普通布做成的衣服,家里的马匹也只用谷糠、杂草来喂养。

5.曾子故事二则

曾子杀猪

曾参(即曾子,名参,字子舆)是孔子的学生,他在教育子女时,不仅严格要求孩子,自己更是以身作则。

有一天,曾参的妻子要外出办事,在一旁玩耍的儿子赶忙跑上前去,扯着母亲的衣襟又哭又闹,吵着也要去。曾参的妻子怕年幼的儿子走不动路,不愿意带他同去,可是又被儿子缠得没有办法,只好哄孩子说:“好孩子,你还小,留在家里好好听话。等我回来,我把咱家那头肥猪杀了给你吃。”

儿子一听止住了哭声,眨了眨眼睛,认真地问:“是真的吗?”母亲只得又点了点头。儿子的脸上露出了微笑,蹦跳着跑到一边玩去了。这一切,都被站在旁边的曾参看在眼里。

曾参的妻子从街上回到家里,只见曾参正拿着绳子捆家里的肥猪,身旁还放着一把杀猪刀。妻子一见慌了,急忙上前拉住曾参,着急地说:“你疯了,我刚才是被儿子缠得没有办法了,才故意哄哄他,只不过是说着玩的,你怎么当起真来了?”曾参严肃地说:“你做母亲的,不能欺骗孩子。小孩子啥也不懂,只会学着父母的样子,听从父母的训教。今天,你说话不算数,答应孩子的事不去做,哄骗了孩子,就是教孩子也去说假话,去欺骗人。做母亲的欺骗儿子,儿子觉得母亲的话不可信,以后即使再对他进行教育,他也难以相信母亲的话了。这样做,怎能把孩子教育好呢?”

妻子听了,觉得丈夫的话句句有理。她佩服丈夫这种真诚对待孩子,说一句算一句,精心培养孩子诚实品德的高尚行为,高兴地跟丈夫一起给儿子杀猪去了。曾子避席

曾子有一次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用精要奥妙的理论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知识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颂,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6.扁鹊学医

扁鹊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医学家。他从小就勤奋好学,常常受到左邻右舍的赞扬。

离扁鹊家不远的地方,有一位名叫长桑君的老大夫,医术高明,四乡驰名。他发现扁鹊是棵好苗子,就有意将自己的医术传授给扁鹊。

一天,长桑君把扁鹊叫到面前,开门见山地说:“你如果愿意跟我学医,就到南山采药去吧,一年之后再来见我。”

扁鹊毫不犹豫地点了点头,第二天一早,就带着工具和药样出发了。他翻过一座座险峻峥嵘的山峰,穿过一片片遮天蔽日的森林,采啊,挖啊。不知不觉,一年过去了,他不仅认识了许许多多的药材,而且基本掌握了这些药材生长、采挖的规律。

长桑君见扁鹊满载而归,微微一笑:“你还要去民间给人们切脉,不完成五千例不能回家。”

扁鹊二话没说,又背起药箱奔走四方。他为各种各样的人切脉,从脉象的变化中,细细揣摸病症。当他完成任务返回老师住处的时候,不禁大吃一惊,只见长桑君正躺在床上呻吟。原来,在扁鹊外出期间,长桑君不幸中风偏瘫,右半身不能动弹。

扁鹊好心疼啊!他不顾旅途的劳累,放下行李就给长桑君烧水煮饭,熬汤煎药。晚上,他又端来一大盆热水,蹲在床前给长桑君洗脚,洗着洗着,长桑君左脚一蹬,把盆子踢翻了,水打湿了扁鹊的衣服、鞋子。扁鹊一点也不在意,转身铲来些灶灰,撒到了湿漉漉的地上,接着,又忙着安顿长桑君入睡。正在这时,长桑君突然觉得喉中瘙痒,“呸”,一口痰不偏不倚吐到了扁鹊的脸上。扁鹊仍然不急不躁,默默地掏出手帕把痰擦掉了。

夜深了,长桑君把扁鹊唤至床前,温情脉脉地说:“你已经经受住了三次考验:上山采药,对你识药用药大有好处;按脉切诊,对你断病治病甚有帮助;今天,我又亲眼看到你对病人体贴入微,胜似亲人。作为一个好医生必须具备的三点,你都有了。现在,我可以放心了。”说到这里,老人用颤抖的左手从枕下摸出自己珍藏多年的医书,小心翼翼地交给了扁鹊。

从此,扁鹊边攻读边实践,医术提高得更快了。

7.孟母教子

孟母是一位颇有见地、善于教子的贤德女性。孟子能够成为中兴儒学的“亚圣”,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体系中地位仅次于孔子的人,多得益于这位母亲的教育。《三字经》中有“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的传诵名句,孟母“三迁择邻”“断机教子”等脍炙人口的故事,成为千百年来中国妇孺皆知的历史佳话,也成为天下母亲教育子女的样板故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出生于现在山东省邹城市北的凫村。《列女传》记载,孟家最初的住处靠近一片墓地。游戏、模仿是孩子的天性,由于经常看到出殡送葬的人群从附近经过,孟轲与其他孩子就“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他们模仿送葬的人群,兴致勃勃地玩抬棺材、掩埋死人的游戏。孟母认为这样的环境会影响孩子读书,妨碍孩子正常思维的形成,会让孩子走向不健康的道路。

孟母决定搬家,带着孟轲迁居到远离墓地的庙户营村。庙户营村位于现在的邹城市西北部,当时,这里是一处繁华的集镇。孟轲置身于这人来人往的闹市之中,逐渐又同集镇上的孩子一起玩起做生意的游戏,与同伴们学习商贩叫卖吆喝,讨价还价,还学邻居屠夫杀猪宰羊。孟母觉得这里仍然不是培养孩子的理想场所,这样下去,孩子很容易受小商贩的影响而不认真读书。

在这个集镇上刚刚居住了半年的孟母,毅然决定再一次搬迁。他们搬到了学宫的旁边。这所学宫位于现在邹城南门崇教门外路东,是孔子之孙子思设宫讲学的地方,后人称它为“子思书院”。后来子思的学生也在此授徒讲学。孟母想,孩子在学宫附近居住,必然会受到学宫气氛的影响,长大以后读书也方便。母子搬迁到这儿后,天资聪颖的孟轲果然被书院里的琅琅读书声吸引,常到书院里跟着学习诗书,演习礼仪。孟母很高兴自己终于找到了培养孩子的理想场所,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后来孟母把孟轲送入学宫,随子思的学生学习,使孟子从此走上学业之路。

孟母断机教子的故事同孟母三迁一样是母亲教子故事的典范。孟子虽然天性聪颖,但是也有一般孩子的顽皮。到学宫学习了一段时间后,开始的新鲜劲头过去了,贪玩的本性显现出来了,有时就逃学,对母亲谎称是找丢失的东西。有一次孟子又早早地跑回了家,孟母正在织布,知道他又逃学了。孟母把孟子叫到跟前,把织了一半的布全部割断。孟子问为什么要这样,孟母回答说:“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孟母教育孟轲,学习就像织布,要靠一丝一线长期的积累。只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才能获得渊博的知识,才能成才,不可半途而废。逃学就如同断机,线断了,布就织不成了,常常逃学,必然学无所成。

孟轲幡然悔悟,从此勤学苦读,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终于成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孟母为家庭一生操劳,尽管孟子已经长大成人,但孟母对孟子的教育和督促从来没有放松过。在齐国,孟子多次向齐宣王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齐宣王虽然以年禄十万钟酬谢孟子,但是却不肯积极推行他的政治主张。孟子非常想去愿意采纳他政治主张的宋国,可是又担心母亲年事已高无人照料。孟母知道了儿子的心事,对儿子说:“故年少则从乎父母,出嫁则从乎夫,夫死则从乎子,礼也。今子成人也,而我老矣!子行乎子义,吾行乎吾礼。”孟母的一席话把孟子的担忧和犹豫一扫而空,孟子随即离家周游列国,受到了各国的空前欢迎,他的政治主张在许多诸侯国顺利得到推行。就在这个时候,为儿子倾尽毕生心血的孟母,在亲眼看着儿子成功的时刻,满怀着一个母亲成功的欢欣,一病不起。在孟母归葬故乡的途中,经过的地方,无论民众官员,无不争相在路旁祭奠,表达对这位伟大母亲的尊敬和哀思。在山东邹城市北20里的马鞍山麓,古柏森森的孟母林静穆庄严,时刻吸引着一代代景仰这位伟大母亲的人。

8.布鞋皇帝

汉文帝时,已经有了布鞋,草鞋沦为贫民的穿着,而汉文帝刘恒以“履不藉以视朝”——就是说他穿着草鞋上殿办公——做了节俭的表率。不仅是草鞋,就连他的龙袍破了,也让皇后给他补一补再穿。汉文帝自己穿粗布衣服不说,后宫嫔妃也是服饰朴素。

古代皇帝住的宫殿,大都要修又大又漂亮的露台。汉文帝也想造一个露台,他找到工匠,让他们算算要花多少钱。工匠们说:“不算多,一百斤金子就够了。”汉文帝吃了一惊,又摇头又摆手,说:“现在朝廷的钱很少,还是把这些钱省下吧。”汉文帝当皇帝二十三年,居然没有盖宫殿,没有修园林,没有增添车辆仪仗,甚至连狗、马都没有增添。他关心百姓的疾苦,刚当皇帝不久,就下令:由国家供养八十岁以上的老人,每月都要发给他们米、肉和酒;对九十岁以上的老人,还要再发一些麻布、绸缎和丝棉,给他们做衣服。

汉文帝死前,最后安排了一次节俭的活动——他的丧事。他在遗诏中痛斥了厚葬的陋俗,要求为自己办丧事从简。对于自己的归宿“霸陵”,汉文帝明确要求:“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由于汉文帝这种廉洁爱民的精神和励精图治的实践,才造就了“文景之治”的盛世。

9.缇萦救父

汉文帝的母亲薄太后出身低微,她在汉高祖在世的时候是个不得宠的妃子。她怕住在宫里受吕后的陷害,就请求跟着儿子住在代郡。住在代郡不像在皇宫里那么阔气,因此,娘儿俩多少知道一些老百姓的疾苦。

汉文帝即位不久,就下了一道诏书说:“一个人犯了法,定了罪也就是了。为什么要把他的父母妻儿也一起逮捕治罪呢?我不相信这种法令有什么好处,请你们商议一下改变的办法。”

大臣们一商量,按照汉文帝的意见,废除了一人犯法、全家连坐(连坐,就是被牵连一同治罪)的法令。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