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7 09:24:33

点击下载

作者:孙膑

出版社:知识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三十六计

三十六计试读:

出版说明

《三十六计》与《孙子兵法》可以并称为中国军事史上的双璧,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军事谋略奇书,也是世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它囊括了中国古代军事谋略的全部精华,其中蕴含的智慧更是远超一般军事理论,历来为古今中外政治、军事、商界精英所推崇。

遗憾的是,这样一本闻名全世界的智慧奇书,在历史上却找不到它准确的成书时间和作者,有人认为它的作者是秦朝时的杨南柯,也有人认为作者是南北朝时的檀道济。最早出现“三十六计”一语的是《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可见,“三十六计”一语早在1500年前就已形成。现在市面上通行的《三十六计》最早的版本是1941年由四川成都兴华印刷厂印制的土纸翻印本,它是根据同年在陕西彬县(当时称邠州)发现的一个手抄本翻印的。这也是目前对《三十六计》这本书最早的记载了。尽管《三十六计》出处不详,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去解读、学习其内容。《三十六计》全书共分为六套(胜战计、敌战计、攻敌计、混战计、并战计和败战计),每套皆包含六计。前三套是我强敌弱,我方处于优势下所用之计,后三套是敌强我弱,我方处于劣势下所用之计。

在《三十六计》里,作者常常用《周易》中的卦辞、爻辞进行辅助说明,例如第三计“借刀杀人”,原文为“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也就是说,“借刀杀人”与《周易·损》卦密切相关。先定计,后推卦,这是它的一大特色。可见“三十六计”和《周易》中的阴阳法则息息相关。《三十六计·

总说

》对这一关系也做了明确说明:“六六三十六,数中有术,术中有数。阴阳燮理,机在其中。机不可设,设则不中。”书中常运用阴阳变化之理,论证刚柔、奇正、攻防、虚实、劳逸等相反相成的关系,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虽然《三十六计》是一部兵书,内容仅局限于古代战争,但在今天它已被当作一部各行各业人士学习借鉴的实用谋略手册,被广泛应用于商业竞争、企业管理、人际交往等各个领域。所以此次编者将“三十六计”定位在综合性的智谋上,力求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全方位的解读,从而赋予《三十六计》以新的价值。

本书忠于原著,再现经典,并结合《周易》进行精确注释,同时对其出处尽可能地追根溯源,最后再针对各计挑选历史名战、经典商战、文学典例等进行例证。当然有些实例中不止包含一条计谋,这是因为“三十六计”本来就需要灵活变换、综合运用。这里提前说明此点,目的就是希望读者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能够主动去分析每则实例的精华,从而灵活运用“三十六计”,做到紧急情况下“眉头一皱,计上心来”。真诚希望本书能给广大读者带来历史的思索和智慧的启迪。文中若有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抨批指正。编者总说原文(1)(2)(3)(4)(5)

六六三十六,数中有术,术中有数。阴阳燮理,机在其(6)(7)中。机不可设,设则不中。按语(8)

解语重数不重理。盖理,术语自明;而数,则在言外。若徒知术之为术,而不知术中有数,则术多不应。且诡谋权术,原在事理之(9)中,人情之内。倘事出不经,是诡异立见,诧世惑俗,而机谋泄矣。(10)

或曰:三十六计中,每六计成为一套。第一套为胜战计,第(11)(12)(13)二套为敌战计,第三套为攻战计,第四套为混战计,第五套(14)(15)为并战计,第六套为败战计。注解

(1)六六三十六:语出《嘉祐集·太玄论下》:“太玄之策,三十有六。”军事谋略六大类,每一大类包括六小类,六六三十六个计谋。

(2)数:易数。天地变易生生之理。

(3)术:方法,手段。

(4)阴阳燮理:指事物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的规律。

(5)机:天机,机变。

(6)设:主观创造。

(7)中:成功,实现。

(8)理:易理,客观情况。

(9)不经:不合常规。

(10)胜战计:可打胜仗条件的计谋。

(11)敌战计:可抗拒力量条件的计谋。

(12)攻战计:可谋攻取胜条件下的计谋。

(13)混战计:混乱局势条件下的计谋。

(14)并战计:兼并战条件下的计谋。

(15)败战计:以劣势对战优势条件下的计谋。原文译文

六个六构成三十六这个变易之数,数的变易中包含术法,术法中又包含数的变易。阴阳之间可交替运作,运作中又生化出机变。机变是天然的,不是人为创造的,人为创造的,是无法成功的。按语译文

解语注重变易之数,不注重变易之理。变易之理,可以在各计解语中能解释清楚;而数的变易,则不是解语的字面意义可以解释清楚的。如果有人只知道术法就是术法,而不知道术法中还有数的变易,那么他的术法便不会成功。而且术法计谋原本就在自然规律、人情之中。如果术法计谋者做事不合常规,人们很快便会发现他行事诡谲怪异,会感到惊诧和疑惑,然后特别留意,这样术法计谋就会被泄漏。

或者说,三十六计中,每六计为一套。第一套为胜战计,第二套为敌战计,第三套为攻战计,第四套为混战计,第五套为并战计,第六套为败战计。第一套胜战计第一计瞒天过海原文(1)(2)(3)

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按语(4)

阴谋作为,不能于背时秘处行之。夜半行窃,僻巷杀人,愚俗之行,非谋士之所为也。(5)(6)

如开皇九年,大举伐陈。先是弼请缘江防人,每交代之际,(7)必集历阳,大列旗帜,营幕蔽野。陈人以为大兵至,悉发国中士马,既而知防人交代,其众复散。后以为常,不复设备。及若弼以大军济(8)江,陈人弗之觉也。因袭南徐州,拔之。注解

(1)备周:防备周密。

(2)意怠:斗志松懈。

(3)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阴阳,是我国古代传统哲学和思想文化的基点,它把宇宙万物作为一个对立的统一体来看待,表现出朴素的辩证思想。此计中所讲的阴,指的是机密、隐蔽;阳,指的是公开、暴露。

(4)阴谋:计谋,计策。

(5)开皇九年:隋文帝的年号,即589年。

(6)弼:即贺若弼,隋朝将领。

(7)历阳:今安徽省和县地区。一作“广陵”,今江苏扬州市。

(8)南徐州:今江苏镇江市。原文译文

防备十分周全的,往往容易斗志松懈;习以为常的事情,就不会产生怀疑。秘密常潜藏在公开的事物里,而不是在公开暴露的事物之外。非常公开的事情里,往往就蕴藏着最隐秘的秘密。按语译文

施行秘密的谋略,不能在不适合的时候和偏僻的地方进行。半夜抢劫,在偏僻的巷子里杀人,都是愚蠢粗俗的人干的,智谋之士是不会干这种事情的。

例如,开皇九年,隋军讨伐陈国。在此之前,隋将贺若弼统兵驻防江岸,每次换防时,一定要把军队集中至历阳,然后大张旗鼓,营帐蔽野。陈国以为隋军要大举进攻了,就调发国中所有兵马准备迎战,后来才发现隋军只是在换防,所以又把集中的兵马解散。以后陈国习以为常,就不再防备了。等到贺若弼率兵渡江时,陈国还没有察觉。因此隋军顺利地攻下了陈国的南徐州。计名探源

本计出自《永乐大典·薛仁贵征辽事略》。

相传贞观十七年,唐太宗御驾亲征,领30万大军远征辽东。一日,大军东进到达大海边上,唐太宗看见眼前白浪滔天,无边无际,不禁焦急起来。当即向众将士询问渡海之计,将士们也是面面相觑,无计可施。这时大将薛仁贵心生一计,他请唐太宗进入海边的一座用彩色幕布遮围起来的营帐,帐内挂满了绣幔彩锦,地上也铺满了茵褥。唐太宗看后大喜,命百官宴饮作乐。一时间,营帐内莺歌燕舞,觥筹交错。正在酒酣之时,唐太宗听到帐外波涛声响如雷,帐内杯盏倾侧、人身摇动,良久不止。唐太宗震惊,忙令近臣揭开彩幕察看,不看则已,一看愕然。满目竟是一望无际的海水,大军已航行至大海之上,而且马上就要到达彼岸!原来华丽的营帐竟是一艘装饰一新的大船。薛仁贵担心唐太宗因大海阻隔而放弃东征,便瞒着他指挥大军渡海。因皇帝又称“天子”,故此计被称为“瞒天过海”。“瞒天过海”用在兵法上,实属一种示假隐真的疑兵之计,用作战役伪装,以期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经典实例实例一:孙膑减灶诱庞涓

魏惠王派太子申和大将庞涓聚集全国兵力,攻打韩国。韩哀侯向齐国求救。齐威王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起兵救韩。孙膑深知庞涓有勇无谋,宜智取,不宜硬拼,于是提出再次使用“围魏救赵”的办法。田忌听后顾虑道:“军师已用过此计,再用恐怕会被敌人识破。”孙膑笑道:“此次我另有良谋诱敌上当。”田忌细问良谋,孙膑便将他的“减灶诱敌”之计娓娓道来,田忌听后,喜上眉梢,当即率齐军直奔魏都大梁。

魏惠王见齐军来攻大梁,急忙命令太子申和庞涓回兵救魏。

很快,魏齐两军就要相遇了。就在这时,孙膑命令齐军立刻撤退。庞涓追到齐军驻地时,地上只剩下用来煮饭的灶头了,庞涓命人仔细清点之后,发现灶头共有10万之多,于是命令全军继续追击齐军。次日,就在魏齐两军又要相遇时,齐军又急急退却,只在驻地留下5万多个灶头。第三日齐军的灶头减少到了2万多个。

庞涓见状,大笑不止,命令魏军继续追击齐军。太子申不明就里,问其缘故,庞涓答道:“我早就听说齐军胆小怕死,果真不假。三日之内他们的士兵就逃走了大半。我军穷追不舍,定能取胜。”太子申不解道:“将军如何得知他们的士兵已逃走大半。”庞涓便将其清点齐军灶头之事说与公子申听。

后来,齐军退到了两山之间的马陵道,孙膑认真地视察了此地的地形,发现这里溪谷深隘,道路狭窄,很适宜设兵埋伏,就命令士兵砍下树木作为路障,又把路旁一棵大树的树皮剥去,在上面刻下“庞涓死于此树下”几个大字。接着,孙膑吩咐1万弓箭手夹道埋伏,只等庞涓前来送死。

黄昏时分,庞涓带着疲惫不堪的魏军追到了马陵道。在魏军清理路障时,有人发现了那棵刻了字的大树,忙向庞涓报告。庞涓一看,大惊失色。正想撤兵,却听到齐军鼓声震天。埋伏在两旁的齐军弓箭手对准魏军万箭齐发,顷刻间,魏军死伤无数。中了箭的庞涓自知生还无望,只得拔剑自刎。实例二:特洛伊木马

公元前12世纪,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出使希腊,拐走了希腊王后海伦。这件事激起了全希腊人的愤怒,为了洗刷耻辱,希腊人很快组织了一支希腊联军,准备渡海远征特洛伊。

然而特洛伊城固若金汤,希腊联军攻打了10年之久也未能攻克。一天,足智多谋的希腊将领奥德修斯心生一计,他命人打造了一匹腹部中空的巨大的木马。木马造成后,奥德修斯命军中最骁勇的一队士兵藏身其中,然后故意将木马放在特洛伊城外。其余希腊士兵则假装撤退,乘船躲避在近海处。

特洛伊人发现希腊联军撤退后,全城人都欢呼雀跃,奔走相告,并把木马当作战利品拖进城里。为了让这匹巨大的木马完整无损地进入特洛伊城,他们还在固若金汤的城墙上开了一个大洞,并在木马的脚下安装了轮轴。天黑以后,特洛伊人摆下了丰富的宴席,像欢庆盛大的节日一样,饮酒作乐,个个喝得酩酊大醉。半夜时分,藏在木马肚内的希腊士兵悄悄地爬了出来,并打开城门,与希腊联军一齐杀进城中。特洛伊城很快便被希腊联军占领了。实例三:珠宝商制造假新闻

1985年,查尔斯王子和戴安娜王妃的结婚盛典是当时英国乃至全世界的一大要闻。很长一段时间,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对这场婚礼津津乐道。当时,伦敦的一位珠宝商就从中看到了商机,他利用人们对此次婚礼的关注,精心策划了一则关于戴安娜王妃的假新闻,成功地使其生意红火一时。

这位珠宝商首先找到了一位长相酷似戴安娜王妃的模特,把她打扮成戴安娜王妃的模样,不仅服装和发型相同,甚至在神态、气质方面经过煞费苦心的模仿训练后也与戴安娜王妃本人相差无几。

一天晚上,这家珠宝店灯火辉煌,珠宝商带着他的店员们神情庄重地站在门口,好像在恭候什么重要的人光临。他们过分正式的行为引起了路人的注意。不一会儿,一辆高级轿车缓缓地停在了珠宝店门口,“戴安娜王妃”从容地从车上走下,对聚拢来的行人优雅地点头致意。珠宝商笑容可掬地把“戴安娜王妃”迎进他的珠宝店,并十分绅士地向她介绍店中的项链、耳环等贵重首饰。“戴安娜王妃”听后面露喜色,一边称赞一边挑选了几件首饰。而这一过程也早已被珠宝商请来的记者拍摄了下来。

第二天,电视台播放了这段新闻录像。因受珠宝商的关照,记者把它拍成了“默片”——自始至终没有一句解说词。很快,这则新闻震动了整个伦敦城,崇拜戴安娜王妃的年轻人纷纷来到这家珠宝店,抢购“戴安娜王妃”称赞过的各种首饰。这家珠宝店一夜之间变得门庭若市,生意异常兴隆,几天的营业额就远远超过开业多年的总和。

这则新闻也惊动了皇家内宅。几天后,皇家发言人郑重声明:“经查日程安排,戴安娜王妃并未去过那家珠宝店。”面对质疑,这位珠宝商则笑着说道:“新闻录像中并没有说那位嘉宾就是戴安娜王妃,是围观的公众想当然地把她当成王妃了。”第二计围魏救赵原文(1)(2)(3)

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按语

治兵如治水:锐者避其锋,如导疏;弱者塞其虚,如筑堰。(4)

如当齐救赵时,孙子谓田忌曰:“夫解杂乱纠纷者不控捲,救(5)(6)(7)斗者不搏撠。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注解

(1)共敌:兵力集中的敌人。共,集中。

(2)分敌:分散的敌人。分,分散。

(3)敌阳不如敌阴:先打击气势旺盛的敌人,不如打击气势不旺盛的敌人。敌,动词,攻打。

(4)捲:拳。

(5)撠:击。

(6)批亢捣虚:回避刚强部分,打击虚弱部分。

(7)形格势禁:事态受到限制或阻碍。格,限制。禁,阻碍。原文译文

进攻兵力集中的敌人,不如攻打兵力分散的敌人;攻击气势旺盛的敌人,不如打击气势不旺盛的敌人。按语译文

用兵作战就像治理洪水:对于来势汹汹的敌人要避开他的锋芒,就像治理洪水要避开洪峰一样;对于气势虚弱的敌人就要堵住他歼灭他,就像治理洪水要修长堤坝一样。

例如,齐国派田忌援救赵国时,孙膑对田忌说:“要解开纷繁复杂的丝线,不能用拳头;要解开打架斗殴的人,自己就不能动手参加。对敌人就要避实就虚,使对方的形势受挫而不能发展,赵都之围自然也就解决了。”计名探源

本计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的桂陵之战。

中山,原是东周时期魏国北部的一个小国,后被魏国收服,之后又被赵国乘魏国国丧之机夺去。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想一解失中山的旧恨,决定派魏国大将庞涓前去攻打中山。但庞涓认为中山不过弹丸之地,且靠近赵国,攻打中山不如直接攻打赵国都城邯郸,这样既能解旧恨又能扩疆土,一举两得。魏王听后大喜,当即拨五百战车以庞涓为将,直奔赵国都城邯郸。

国难当前,赵王只好向齐国求援,并向齐威王许诺解围后便以中山相赠。齐威王应允,令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兵救赵。

当齐国大军进入魏赵交界之地时,田忌想直逼赵国都城邯郸,孙膑制止说:“要解开纷繁复杂的丝线,不能用拳头;要解开打架斗殴的人,自己就不能动手参加。对敌人就要避实就虚,使对方的形势受挫而不能发展,赵都之围自然也就解决了。现在梁赵交战,精兵强将必然全部投放在邯郸前线,国内只留一些老弱残兵。将军不如带部队迅速切入魏国的后方大梁,占据大梁要道,冲击魏国目前兵力最薄弱的地方,魏国必然放弃赵国而去自救。这样既解了赵国之危,又可进一步击败魏国。”田忌依计而行。果然,魏军听到齐军攻打魏国的消息后,立即撤离邯郸。齐军早就埋伏在魏军回国的必经之地——桂陵,当疲惫的魏军到达桂陵时,齐军立刻展开攻势,将魏军击得溃不成军。庞涓只得勉强收拾残部,退回大梁。齐军大胜,赵都之围也就解了。经典实例实例一:诸葛亮借马超退曹操

周瑜刚死,曹操便想进兵东吴,消灭孙权。就在这时,曹操接到探子来报,说刘备正在训练军队,打造兵器,准备攻取西川。曹操闻言大惊,因为他知道刘备如果占据西川,就会日益壮大,到那时想再进攻刘备就几乎不可能了。就在曹操处于两难境地,不知是该去攻打刘备,还是去抓住这个灭吴的大好时机时,谋士陈群献计说:“如今刘备和孙权已结为唇齿之盟,若刘备攻取西川,丞相您就可以命人带兵直趋江南,孙权定会向刘备求救。而刘备只想着攻取西川,必定无心救孙权。这样,我们就可以先攻下东吴,平定荆州,然后再慢慢图谋西川。”曹操听罢,茅塞顿开,使率领30万大军,去攻打东吴的孙权。

得知曹操30万大军即将到来,孙权惊慌失措,立即命鲁肃派人前往荆州,向刘备求援。刘备收到孙权的求援信,深感为难:如果只取西川,不顾东吴,那么孙刘联盟必定瓦解;如果支援孙权,放弃西川,岂不可惜?正在这时,诸葛亮献计道:“主公不必出兵东吴,也不必停止攻打西川,只修书一封,劝说马超进攻曹操,使曹操首尾不得兼顾,便可让他自动从东吴撤兵。”刘备闻言大喜,立刻命人携其亲笔书信劝说马超进攻曹操。

马超是西凉马腾之子,马腾被曹操所杀,马超一直对此事耿耿于怀,恨不能立刻斩杀曹操以祭亡父。一见刘备来信,知关内空虚,便立刻率20万大军浩浩荡荡杀向关内,连续攻下长安、潼关。果不出诸葛亮所料,曹操立刻停止攻打东吴,急忙搬师回西北了。实例二:班超智说鄯善王

东汉初年,汉明帝派大将军窦固率军进攻匈奴,班超也随军前往。

为联合西域诸国共同对付匈奴,窦固命班超为使者前往西域。班超一行36人历尽千辛万苦,首先来到西域的鄯善国。起初,鄯善王对班超等人十分友好,但不久之后,就开始冷淡起来。原来,匈奴也派使者来到了鄯善国,匈奴使者不断向鄯善王施加压力。

班超查明原因之后,立即召集大家商议对策,道:“我们来到西域,无非是想联合西域各国一起对付匈奴,可现在鄯善王因匈奴使者的到来而变得优柔寡断。我们该怎么办?”大家都表示愿听从班超的吩咐。班超顿了顿之后,语气坚定地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今晚我们便趁夜消灭匈奴使者,这样鄯善王就没有退路,只能与汉友好了。”然后班超交待了行动的具体计划。

当夜,班超和其他35位勇士悄悄来到匈奴使者的营地。其中10人在一侧不停地擂鼓呐喊,制造人多的声势,其余的人则放火烧帐,一齐冲杀进去。一时间,匈奴使者的营帐大火熊熊,鼓声和喊杀声响成一片。匈奴人从梦中惊醒,吓得四处逃窜,死伤一大片。

完全消灭匈奴使者之后,班超把鄯善王请来,并递上了匈奴使者的首级。鄯善王吓得面如土色。班超乘机说服他与汉朝建立盟约,鄯善王只得连连点头答应。为表诚意,鄯善王还把他的儿子送去洛阳做人质。实例三:汉尼拔遗恨卡普兰城

公元前219年初,迦太基人和罗马人之间的第二次布匿战争爆发了。迦太基军队统帅汉尼拔率领大军出人意料地翻过了比利牛斯山和阿尔卑斯山,深入罗马腹地,大有吞并罗马的势头。

罗马军队统帅费边认为汉尼拔善于用计,指挥有方,迦太基人士气正盛,不宜正面硬拼。因此,费边采取消耗敌人的战术,避免与汉尼拔的主力相遇,并专门袭击汉尼拔的零散部队,同时打击投靠汉尼拔的同盟者,破坏其粮食储备,使迦太基人在罗马境内无法建立永久性的补给基地。

费边的计谋果然奏效了。孤军深入的汉尼拔军因为没有充足的粮食供应和战略物资补给,军心开始浮动,士气渐渐低落。这时,费边抓住机会率10万大军攻打战略重镇卡普兰城。

如果卡普兰城丢失了,汉尼拔将无法在罗马立足。汉尼拔深感形势的严峻,当即与卡普兰城结为同盟,并立即率精锐部队赶往卡普兰城。但当其来到卡普兰城外时,罗马人早就已经在城外布置了重重防线,仅凭汉尼拔手中的兵力,根本打不过罗马人。汉尼拔并没有被严峻的形势吓倒,相反他在十分冷静地思考,他知道自己擅长运动战,所以只有把罗马人从重重防线中调出来自己才有胜利的希望。但要怎样才能把罗马人调出来呢?汉尼拔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他命令全军掉转方向,去攻打罗马首都罗马城。

躲在战壕里的罗马人见迦太基人掉头而去,都感到疑惑不解,于是急忙派遣一支骑兵去侦察。不久,他们便收到了一个令人心惊胆战的消息:汉尼拔的军队已经包围了罗马城。罗马军队的将领纷纷要求调兵支援罗马城,以解燃眉之急。费边却对大家说:“各位守卫祖国的心情我理解。但你们有没有想过,这是汉尼拔的计谋,目的就是让我们放弃卡普兰城,等我们回援,然后在路上夹击我们。打运动战我们不是迦太基人的对手,但是打持久战迦太基人不是我们的对手。如果汉尼拔长期占据卡普兰城,那么我们就永远无法取得胜利。现在罗马城中还有4万兵力,我相信汉尼拔是无法轻易攻陷罗马城的。我们现在不但不要撤兵卡普兰城,反而要继续围困卡普兰城,切断汉尼拔军队的给养。”听了费边的话,将士们的情绪渐渐稳定了下来。费边又鼓励大家说:“我们攻下卡普兰城,就等于打败了汉尼拔。没有了粮食和补给,迦太基人只有死路一条!”

汉尼拔本来想假借围攻罗马城,以解卡普兰城燃眉之急。其实,这条计谋不可谓不妙,但他遇到了更聪明的费边。结果很快,汉尼拔便收到了卡普兰城失守的消息。第三计借刀杀人原文(1)(2)

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按语

敌象已露,而另一势力更张,将有所为;便应借此力以毁敌人。

如郑桓公将欲袭郐,先向郐之豪杰、良臣、辨智、果敢之士,尽书姓名,择郐之良田赂之,为官爵之名而书之;因为设坛场郭门之处(3)而埋之,衅之以鸡豭,若盟状。郐君以为内难也,而尽杀其良臣。桓公袭郐,遂取之。

诸葛亮之和吴拒魏及关羽围樊、襄,曹欲徙都,懿及蒋济说曹曰:“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心不愿也。可遣人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释。”曹从之,羽遂见擒。注解

(1)友未定:盟友对主战的双方,还持有徘徊、观望的态度。友,指军事上的盟友,也即除敌、我双方之外的第三者,可一时结盟而借力的人或国家。

(2)《损》:即《周易·损》卦:“损: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孚,信用;元,大;贞,正。意即只要有诚心,就会有大的吉利,没有错失,合于正道,这样行事就可一切如意。《损》卦的《彖》辞说:“损下益上,其道上行。”意指“损”与“益”的转化关系,借用盟友的力量去打击敌人,势必要使盟友利益受损,但盟友的损失正可以换得自己的利益。

(3)豭:公猪。原文译文

敌人的情况已经明确,而盟友的态度还未明朗,利用盟友的力量去消灭敌人,就不必自己付出什么力量了,这是从《损》卦中推演出来的计策。按语译文

敌方已经显露出来,而另一股势力又在发展,将要有所行动;这时应该借这股力量去摧毁敌人。

例如,西周末年,郑桓公想要袭击郐国,先将郐国豪杰、良臣、能言善辩之士、勇士等有本领的文臣武将的名单列出来,然后把郐国肥沃的田地及各种名称的官职爵位写在其姓名之下,并在城门外开设祭坛,把名单埋于坛下,用公鸡和公猪做祭品,装作盟誓的样子。郐国国君一听到这个消息,担心名单上的人会勾结郑国,便将其全部杀害。之后,郑桓公起兵进攻郐国,轻而易举就拿下了郐国。

又如,蜀国诸葛亮联合吴国共同抗魏,当大将关羽围攻魏地樊城、襄阳时,魏主曹操想迁都,司马懿和蒋济劝曹操说:“刘备、孙权表面上是亲戚,实际上却是疏远的,关羽得志,孙权内心是不甘愿的。因此我们可以派人去劝孙权攻击关羽的后方,并答应割江南之地给他,那么樊城的围困就会自然得到解救。”曹操听从了他们的建议,结果关羽被孙权给擒拿了。计名探源

此计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下》,即原按中郑桓公袭郐的故事。经典实例实例一:张居正夺权之术

隆庆六年,明穆宗驾崩,年仅10岁的明神宗即位,内阁大学士高拱把持朝政。张居正表面与高拱交厚,实际上却想取而代之。当时太监冯保居中用事,张居正明白,要夺大权非借冯保之力不可,于是偷偷结好冯保,与其称兄道弟。

一天,明神宗早朝后刚走出宫殿,便看见迎面蹿出一名无须男子。身旁侍卫见状,急忙纷纷上前将其拿住,并在其身上搜出一把利刃,其行的意图不言而喻。明神宗不禁吓出一身冷汗,马上命冯保亲自审问。无须男子供说他名叫王大臣,来自南方戚继光营中。冯保闻言,立即停审,亲往张居正家,询问如何处理此事。

张居正听完冯保的描述后内心窃喜,对冯保说道:“冯公啊,内阁大学士高拱屡次想把你逐出宫门,如今何不趁此机会除去高拱,你只需如此……”冯保听后连连称妙,立即派亲信年儒去对王大臣说:“下次审问你时,你如果一口咬定是高拱派你来行刺的,便可赦你无罪,还有赏赐;如若不然,定将你杖毙。”王大臣在年儒的威逼利诱之下,只得答应。

第二次审问开始了,冯保一脸严肃地斥问王大臣:“大胆狂徒,你来行刺皇上,究竟受谁人指使?”王大臣吃尽了皮肉之苦,没有好气地答道:“是你派人教我说是受高拱主使的。”旁听者听到之后纷纷议论起来,冯保更是如五雷轰顶,惊得连忙宣布退堂。

次日再审时,王大臣已中了哑毒,口不能言。冯保也不细问,朱笔一批,令人将犯人推出午门斩首。

尽管冯保弄巧成拙,但张居正达到了他借刀杀人的目的。高拱知道有人想陷害自己之后,害怕得立即向明神宗请求告老还乡。不久,朝廷大权便落入张居正一人之手。实例二:皇太极计除袁崇焕

明天启六年,努尔哈赤亲自率领部下攻打宁远,以13万兵力围攻宁远,当时宁远只有1万守兵。尽管双方力量相差十分悬殊。但宁远守将袁崇焕仍身先士卒,奋勇抗敌,3次击退满军的大规模进攻。明军的奋勇抵抗,力挫了满军的锐气。袁崇焕趁满军士气低落之时,开城反攻,追击满军数十里,甚至打伤努尔哈赤,让满军惨败而归。努尔哈赤遭此大败,一时间羞愧愤懑,气极而亡。其子皇太极继位后第二年,又率师攻打宁远。因袁崇焕早有准备,皇太极也兵败而回。

又经过几年的准备,皇太极再次准备攻打明朝。崇祯三年,皇太极避开袁崇焕守地,由内蒙翻越长城,直攻山海关的后方,气势汹汹。袁崇焕闻报后,立即率部日夜兼程,比满军早3天抵达京城的广渠门外,并做好迎敌准备。满军刚到,即遭迎头痛击,满军先锋巴添更是狼狈而逃。

皇太极视袁崇焕为从未有过的劲敌,又忌又恨,袁崇焕成了他的心病。皇太极为除掉袁崇焕,绞尽脑汁。他深知崇祯皇帝疑心相当重,难以容人,于是想出了借刀杀人之计。之后皇太极秘密派人用重金贿赂明朝宦官,向崇祯皇帝“告密”,说袁崇焕已和满州订下密约,所以满军才能深入内地。崇祯皇帝听到这个消息后勃然大怒,立即将袁崇焕下狱问罪,并不顾文武百官的求情,将袁崇焕斩首。皇太极借崇祯皇帝之刀,除掉了自己的心腹大患,从此开始了他的宏图大业。实例三:许继慎之死

许继慎曾在北伐战争中担任过叶挺独立团营长,后来又先后担任过红四军十一师、十二师的师长。在与国民党军队的战斗中,许继慎运筹帷幄,屡出奇兵,克敌制胜,令敌人闻风丧胆。1931年8月1日,许继慎率领红四军十二师冲出大别山区,突袭英山城,一举歼敌3000余人。一个月后,许继慎配合兄弟部队将残敌分割包围起来。就在即将发动攻击的前夕,许继慎接到时任鄂豫皖军委会主席的张国焘的召回信。

这是怎么回事?原来,一向敢于坚持真理的许继慎,曾对张国焘的一些不合适的军事部署提出过不同意见,张国焘为此记恨在心,一直在伺机报复。当时担任国民党中央军校政治部主任的曾扩情了解这一情况后,就精心制作了一封策反信,由两个特务送给许继慎。许继慎不知是计,立即把两个特务扣押起来,并把那封策反信上交军部。张国焘见到这封信后如获至宝,立刻派人逮捕了许继慎,接着又审问那两个特务。这两个特务煞有介事地供认说,许继慎与汉口国民党特务机关头子钟俊有联系。张国焘对两个特务的口供深信不疑,不久便以“投降蒋介石,阴谋组织暴动”的罪名宣布处决许继慎。就这样,一位年轻有为的红军虎将,竟被张国焘下令用绳子活活勒死。

国共合作共同抗日以后,与许继慎同是黄埔军校一期学员、后来当上国民党大员的冷欣,有一次不无得意地对陈毅说:“当年我们搞了一个借刀杀人的把戏。我们略施小计,你们那位张国焘就杀了许继慎。”第四计以逸待劳原文(1)(2)

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按语(3)

此即致敌之法也。兵书云:“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兵书论敌,此为论势,则其旨非择地以待敌,而在以简驭繁,以不变应变,以小变应大变,(4)以不动应动,以小动应大动,以枢应环也。

如管仲寓军令于内政,实而备之;孙膑于马陵道伏击庞涓;李牧守雁门,久而不战,而实备之,战而大破匈奴。注解

(1)困敌之势:迫使敌人处于困顿的境地。困,造成困境。势,势力,实力。

(2)损刚益柔:语出《周易·损》卦。“损刚益柔”是根据此卦象讲述“刚柔相推,而主变化”的法则。此计正是根据《损》卦的道理,以“刚”比喻敌人,以“柔”比喻自己,意为困敌可用积极防御,逐渐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使之由强变弱,而我因势利导又可使自己变被动为主动,不用直接进攻的方法,同样可以制胜。

(3)致:调动。

(4)以枢应环:以抓住中心环节来应付周围环境的变化。枢,中心。原文译文

迫使敌人处于困难的境地,不一定要出兵直接攻打;可以采取“损刚益柔”的办法,使敌人由盛转衰,由强变弱。按语译文

这就是调动敌人的方法。兵书上说:“凡是先到战场等待敌人的一方,就会安逸而精力充沛,后赶到阵地仓促应战的一方,必然会显得疲劳困顿。所以善于打仗的人,都会调动敌人而不会被敌人调动。”兵书上讲的是如何应敌的问题,这里讲的是如何抓住主动权,它的要点并不是让人选好地形来等待敌人,而是泛指以简便控制繁难,以不变应万变,以小变应大变,以静制动,以小变动来应付大的变动,以抓住中心环节来应付周围环境的变化。

例如,春秋时期齐国的管仲寓军令于内政,寓兵于民,这实际上是在备战;战国时期齐国军师孙膑在马陵道伏击庞涓;战国时期赵国大将李牧戍守雁门关,很长时间都不与匈奴交战,实际上却是在积极备战,后来一交战便大破了匈奴。计名探源

此计出自孙武《孙子兵法·军争篇》:“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经典实例实例一:曹刿三鼓后胜敌

公元前684年,齐国背弃盟约,入侵鲁国。齐鲁两军在长勺相遇。鲁庄公御驾亲征,旁边坐着参谋曹刿。对面的齐军早已摆开架式,只等作战的鼓声擂响。

不一会儿,齐军便战鼓齐鸣,杀声震天,士兵如潮水般冲向鲁军。鲁庄公也想下令擂鼓出击,却被曹刿制止了。曹刿解释道:“现在敌人锐气正盛,我军只可严阵以待,不得急躁。”鲁庄公从之。齐军一齐冲过来,却如碰到铁壁一般冲不垮的鲁军,只得撤退。

不久,齐军再次擂鼓冲锋,鲁军依然坚守着,铁壁似乎更坚硬了。

随着一声令下,齐军的战鼓第三次像雷声一样响彻战场。但这时的齐军虽然口中大声叫喊着,心里却认为鲁军不敢出击,斗志也无形中松懈了下来。就在这时,曹刿对鲁庄公说:“是出击的时候了!”于是,久已待命的鲁军将士们大喊着向齐军冲去。齐军临场遇变而纷纷变得慌乱起来,被杀得七零八散大败而逃。

鲁庄公见敌人逃跑,忙下令乘胜追击。曹刿又一次制止道:“别忙,再等一会儿。”说完,他跳下车,看看地上的车辙马迹,又站在车顶上向逃走的齐军远望了一阵,然后说:“现在可以去追击了。”鲁军乘胜追击,很快就将齐军赶回了齐国,俘获的战利品堆积如山。

在庆功宴会上,鲁庄公问曹刿:“为什么要在敌人击鼓三次后才出击?”

曹刿答道:“打仗,都是靠士兵们的一股勇气。第一次击鼓时的齐军,士气最旺,就像一群猛虎下山,这个时候切不可硬碰;第二次击鼓时的齐军,斗志开始松懈,但士气还是旺盛;到第三次击鼓时的齐军,士气低落,战斗力骤减。而这时我军是初次鸣鼓进攻,士气最旺,策新羁之马,攻疲乏之敌,自然就可以旗开得胜。”

鲁庄公恍然大悟,接着问道:“可是,当齐军败退时,你阻止我下令追击,待望过天、看过地之后又允许追击,这又是什么道理呢?”

曹刿答道:“兵者,诡道也。齐军诡计多端,如果败走有诈,诱我追击,就可能中了他们的埋伏。因此,我下车仔细察看了他们的车辙和马迹,发现他们的车辙和马迹都非常乱,这就证明齐军是仓皇逃跑的。远远望去,齐军旗帜歪倒、阵形凌乱,这就说明他们确实是打了败仗。在这种情况下,我才敢让我军大胆追击。”

鲁庄公听了曹刿这番话,对曹刿大加赞赏,并赐给了曹刿一杯胜利酒。实例二:元昊智退辽兵

1044年,辽兴宗亲自率领骑兵10万讨伐西夏,一路直接攻到了贺兰山下。而当时的西夏国皇帝元昊自知不敌,只好施行缓兵之计,亲自率众将到辽营“请罪”,请求辽军后撤。辽兴宗见元昊态度恭谨,便有了罢兵议和的打算。但辽国大将萧惠不愿错过这个大好机会,于是他趁辽兴宗还没有下定决心之时,便率军对西夏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元昊见辽军势盛,难以硬拼,就采用了疲劳战的办法,与辽军周旋。他下令西夏军主动后撤30里,并命人将沿途的野草点燃,以阻挡辽军的追击。当地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火势很快就蔓延开来,辽军将士根本无法前行。就这样,元昊接连后撤了3次,使得辽军人困马乏,饥饿难忍。辽兴宗见势不妙,马上就同意与西夏议和了。

但此时元昊却改变了主意,他决心要与辽军一决雌雄。接下来的几天,元昊命令西夏军继续采用疲劳战消耗辽军,很快,辽军将士们就变得疲惫不堪了,而西夏军则以逸待劳,士气高涨。随着元昊一声令下,西夏军开始全面反攻,一举便击溃辽军。实例三:丰臣秀吉攻城不动刀枪

日本有名的武将丰臣秀吉早年投身在远江的今川义元麾下,因不受重视便转到尾张的织田信长手下当差。但因丰臣秀吉其貌不扬,一开始也未能引起织田信长的注意。

一天,织田信长所在的清州城倒塌了近200米的城墙,20多天过后仍未修复。丰臣秀吉见状,感叹督修的方法不当。织田信长知道后,便命丰臣秀吉负责督修。丰臣秀吉受命后,将倒塌的城墙分成10小段,分别承包给当地的民工,结果第二天城墙便修好了。从此,织田信长便对丰臣秀吉刮目相看。

1566年,织田信长出兵进攻美浓国。然而因尾张与美浓之间河道纵横,不利于排兵布阵,织田信长屡攻屡败。于是,织田信长命丰臣秀吉在河流汇合处——墨股筑城。墨股地势低洼而潮湿,又处在敌军阵前,在此筑城十分困难,但丰臣秀吉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从而进一步博得了织田信长的赏识。

1580年,丰臣秀吉已经是织田信长手下的得力部将。织田信长命他围攻鸟取城。鸟取城建在海拔260米的久松山上,易守难攻。丰臣秀吉观察周围的形势之后,命令士兵将鸟取城方圆3里之内的田地全部毁掉,并在四周筑起了坚固的栅栏,在河中打入乱桩,在水底结网,从而切断了鸟取城的粮源,将鸟取城变成了一座孤城。起初,敌军杀马为食,马吃光了便以草木为食。城中经常有饿鬼样的男女哭叫着翻跃栅栏,都被丰臣秀吉用炮火轰倒。

草木吃完之后,饿得红眼的敌军便吃同伴的尸体。很快,鸟取城便成了一座人间地狱,完全丧失了抵抗能力。就这样,丰臣秀吉在毫无抵抗的情况下攻占了鸟取城。第五计趁火打劫原文(1)(2)

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按语

敌害在内,则劫其地;敌害在外,则劫其民;内外交害,则劫其国。

如越王乘吴国内蟹稻不遗种而谋攻之。后卒乘吴北会诸侯于黄池之际,国内空虚,因而捣之,大获全胜。注解

(1)害:指敌人所遭遇到的困难。

(2)刚决柔也:语出《周易·夬》卦。《夬》卦中的《彖》辞说:“夬,决也。刚决柔也。”决,决断的意思。《夬》下卦为乾,乾为健,上卦为兑,兑为悦。所谓“刚决柔”,就是下乾这个阳刚之卦在冲决上兑这个阴柔的卦。此计以“刚”比喻自己,以“柔”比喻敌人,意思是说乘敌之危,就势取胜。原文译文

敌方出现危难时,就要乘机进攻获取利益。这就是“以刚克柔”的方法。按语译文

敌人遭遇内乱,就可以乘机占领其领土;敌人遭受外患,就可以乘机笼络其子民;敌人内忧外患,就可以乘机占领这个国家。

例如,越王勾践想乘吴国遭遇大灾害,连螃蟹和稻子都没有时,进攻吴国。后来终于乘吴王夫差北上到黄池与诸侯会盟,国内空虚时,大举进攻吴国,大获全胜。计名探源

本计出自徐珂《清稗类钞·盗贼类·趁火打劫》:“有所谓趁火打劫者,临时之盗也。遇有人家失火,即约一二伴侣,飞奔入内,见物即取,或持之,或负之,或扛之。主人加以诃斥,则曰:‘将为汝寄顿于吾家也。’盖仓卒起意,利人之危而乘之也。”经典实例实例一:荀攸授计除二袁

官渡之战结束后,袁绍因其在官渡之战中的惨败而内心愤懑不已,很快便郁郁而终。这对袁氏家族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袁绍之子及其女婿仍手握重兵。

203年,曹操打算采用各个击破的办法,一举消灭袁氏的残余势力。首先,曹操率兵进攻占据黎阳的袁绍长子袁谭,袁谭难以抵挡,便派人火速向袁绍幼子袁尚求助。很快,袁尚便派兵前来支援。二袁合兵之后,形成掎角之势,于是曹操采取分路攻打的策略,将二袁打得退到了冀州城。因冀州城易守难攻,曹操转而南征荆州刘表。袁氏两兄弟见曹操撤兵而去,便开始放心地争夺继承权,并大打出手。最终袁谭兵败,逃到平原,但仍被袁尚团团围住,无奈之下,袁谭只好向曹操求援。

曹操想要答应,谋臣荀攸劝谏道:“如今天下群雄争霸,而刘表据江汉之间,却无扩张之意,可知其人胸无大志,不足为虑。但袁氏兄弟兵甲十万,占地千里,若他们和睦相处,共守成业,冀州便无法相谋。今应乘兄弟二人相攻,势穷而投我,先提兵除袁尚,后观其变,并灭袁谭。此等良机不可丧失。”

曹操听后大喜,当即采用了荀攸的计谋,兴兵至黎阳,先与袁谭联姻以稳其心,接着进攻袁尚。到次年8月,便扫清了袁尚的势力。第三年春,曹操又以“负约背盟”为名,消灭了袁谭。就这样,曹操占领了冀州之地。实例二:摩根财团乘乱揽金

1894年,美国财政部的库存黄金大量外流,市面上掀起了一阵抢购黄金的风潮。美国总统向大金融家摩根和贝尔蒙求救,希望他们能帮忙稳定美国的金融市场。

摩根早就知道此次的抢购黄金风潮,与当时美国各地工人为争取8小时工作制而举行的罢工有关,而且美国政府也已到了无计可施的境地。于是,他同贝尔蒙拟定了一个计划,那就是由他们两家银行财团组织一个辛迪加(垄断组织形式之一),承办黄金公债,一方面可以解决财政部的危机,另一方面还可以获得高额的利润。

当然,摩根不会放过这么好的机会,他在提出这个计划的同时也提出了非常苛刻的附加条件。美国总统见后拒不接受。摩根没有放弃,而是通过秘密渠道打探美国国库的存金,当他得知美国国库只剩下900万美元时,他知道他的计划就要成功了。他对美国总统说:“总统先生,据我所知,××先生手中有一张总额1200万美元且今天就到期的黄金支票,如果他明天去兑现,那么一切就都完了。现在只有我的计划才能确保美国顺利渡过难关。”

无奈之下,总统答应了摩根提出的条件。当夜,摩根就拿出大量美元交给美国财政部,帮助美国财政部融通资金。而在后来承办政府公债的过程中,摩根财团利用市场差价,轻而易举地净赚了1200万美元。实例三:苏军入侵阿富汗

1977年,阿富汗政府总理、国防部长阿明处死了由苏联扶植上台的塔拉基,自任执政党总书记和革命委员会主席,政变成功。阿明执政伊始,便试图摆脱苏联的控制,等到阿富汗政局稳定后,便对曾参与谋害他的苏联大使采取驱逐行动,反对苏联要求改组阿富汗军队、警察的主张,拒绝苏联表示的愿意直接出兵镇压穆斯林反政府武装的“请求”。此外,阿明还全面改组了阿富汗保安部门和情报机构,彻底粉碎了苏联控制阿富汗情报机构的图谋。与此同时,阿明还加紧了与西方国家的接触,以寻求广泛的支持。阿明的种种举动,都使苏联深感不安。

不久之后,阿富汗国内形势骤变,反政府武装力量不增断强,许多地区都已被游击队控制。苏联认为这是一个除去阿明政权的好机会。于是,苏联决定乘阿富汗国内混乱之机出兵干涉,然后在阿富汗扶植一个唯己命是从的傀儡政权。

1979年12月27日晚,苏联第105空降师首先攻占阿富汗首都喀布尔的电报大楼和广播电台,使喀布尔同外界的通讯联系完全中断。随即大批苏军冲进阿明的官邸,屠杀了阿明及其家人。很快,苏军便占领了阿富汗的所有城市及交通干线。几天以后,以卡尔迈勒为总理的亲苏政府在阿富汗宣布成立。

尽管苏联“趁火打劫”的计谋在战争中来说相当高妙,但它的霸权主义行径受到了世界各国的一致谴责。第六计声东击西原文(1)(2)(3)(4)

敌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按语(5)(6)

西汉,七国反,周亚夫坚壁不战。吴兵奔壁之东南陬,亚夫便备西北;已而,吴王精兵,果攻西北,遂不得入。此敌志不乱,能自主也。

汉末,朱儁围黄巾于宛。起土山以临城内,鸣鼓攻其西南,黄巾(7)悉众赴之;儁自将精兵五千,掩东北,遂乘城虚而入。此敌志乱萃,不虞也。

然则声东击西之策,须视敌志乱否为定。乱,则胜;不乱,将自取败亡。险策也。注解

(1)敌志乱萃:使敌人处于混乱状况,无法防范,从而乘机给予打击。出自《周易·萃》卦中的《象》辞:“乃乱乃萃,其志乱也。”《萃》卦中的《彖》辞说:“萃,聚也。”萃,即聚集的意思。

(2)不虞:未预料到。

(3)坤下兑上:《萃》卦为坤下兑上。上卦为兑,兑为泽;下卦为坤,坤为地。象征聚集,如有泽水淹及大地,洪水横流之象。这里比喻意外的变化。

(4)主:主导,指挥。

(5)七国反:西汉景帝采纳了御使大夫晁错的建议,削藩限制诸侯王的势力。吴王刘濞联合楚、胶西、胶东、菑川、济南、赵等六个诸侯,以“诛晁错,清君侧”为由,发动兵变。汉景帝腰斩晁错之后,叛军仍然直捣长安,汉景帝任用周亚夫用武力平定了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6)陬:角落。

(7)掩:突然袭击。原文译文

使敌人处于心迷神惑、行为紊乱、意志混沌的状况,不能判明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发生,这是出现意想不到的变化的一种征兆,这时就要利用敌人心智混乱、无主张的时机将其消灭。按语译文

西汉景帝时,七国叛乱。汉将周亚夫固守城池,拒不出战。吴王刘濞带兵攻打城池的东南角,周亚夫却命令加强西北面的防备;不久之后,吴王刘濞的精兵果然向西北面发起了进攻,于是刘濞的军队没能攻入城池。这是面对敌人能够意志不乱,镇定自若,沉着应战的结果。

东汉末年,朱儁包围了宛城的黄巾军。他在城外垒起一座土山观察城内的形势,当他击鼓进攻西南角时,所有的黄巾军都马上到西南面进行抵抗;在这种情况下,朱儁亲自率领5000精兵,突然袭击东北角,于是乘着城内空虚而攻入。这是由于敌人神志慌乱,不能正确预料和判断战场形势的结果。

然而声东击西的计策,必须根据敌人的意志是否混乱来决定。敌人意志混乱时,运用这一计谋就能取胜;敌人不慌乱而有准备时,运用这一计谋将是自取灭亡。因此这是一条十分冒险的计谋。计名探源

此计语源不详,在诸多文献中都有记载,如:吕尚在《六韬·文韬·兵道》中说:“欲其西,袭其东。”韩非在《韩非子·说林上》中说:“今荆人起兵将攻齐,臣恐其攻齐为声,而以袭秦为实也。不如备之,戍东边。荆人辍行。”刘安在《淮南子·卷十五·兵略训》中说:“用兵之道,示之以柔,而迎之以刚;示之以弱,而乘之以强;为之以歙,而应之以张;将欲西而示之以东。”杜佑在《通典·兵典》中说:“声言击东,其实击西。”刘基在《百战奇略·声战》中说:“凡战,所谓声者,张虚声也。声东击西,声彼而击此,使敌人不知其所备。则我所攻者,乃敌人所不守也。”经典实例实例一:毕再遇智败金军

1206年,南宋将领毕再遇和镇江都统陈孝庆决定联合攻打当时被金军占据的泗州城。身在泗州城内的金军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关闭了城门,并加强了防范措施。看到金军接二连三的动作,毕再遇知道金军已探听到宋军将进攻泗州城的消息,于是与陈孝庆商量改变进攻的时间,打金军一个措手不及。

当到达泗州城时,毕再遇发现泗州城不大,却分为东、西两城,于是心生一计。他命人把所有的战船和武器装备全部转移到西城外,假装要全力攻击西城,然后再亲领主力部队偷袭东城。由于金军主力都被引到了西城,东城的防守自然就十分薄弱,不久之后,东城便陷落了。

攻克东城以后,毕再遇又乘胜率军进攻西城。一边竖起宋军大旗,军鼓齐鸣,制造声势;一边向金军喊话,劝其投降。腹背受敌的金军见东城已失,便毫不抵抗地献城投降了。实例二:邓小平“葫芦计”破敌军

1947年冬天的一个夜里,驻扎在黄河南岸的国民党军队哨兵,借助探照灯,突然发现一排排戴着钢盔的士兵正从北岸潜渡过来,于是马上上报师部。国民党师长命令全军做好战斗准备,只要这支渡河部队进入火炮射程之内,就马上开火。等到渡河部队渐渐逼近南岸时,国民党师长一声令下,枪炮齐发,激起万千水柱。顿时,河面上钢盔炸裂,鲜血飞溅,染红了大片河水。正当国民党军洋洋得意之时,其阵地后方突然响起了一阵猛烈的枪声。国民党军腹背受敌,顿时乱了阵脚。很快,国民党军就被击得溃不成军,国民党师长也被活捉了。原来,这是邓小平的一条计谋——“葫芦计”,他首先让我军主力趁着夜色,从黄河上游乘船和木排潜渡黄河,然后迂回至敌人背后,实施突袭。而国民党哨兵发现的“渡河部队”,其实都是假的,它们只是一排排连在一起的钢盔,只不过每一个钢盔的下面都绑着一个葫芦,每个葫芦上又都系着一个灌满红色水的猪尿泡。实例三:蒙哥马利智破阿拉曼防线

1942年秋,蒙哥马利将军率领英军抵挡住了德国陆军元帅隆美尔的猛烈进攻,并计划沿阿拉曼防线展开反攻,一举夺取北非战役的最后胜利。

阿拉曼防线从地中海岸一直绵延到广漠的内陆沙海,全线长达40英里,唯有北段地区可进军。为减少损失,顺利完成反攻,蒙哥马利仔细斟酌之后,制定出了“声东击西”的战术。

蒙哥马利一方面巧妙地伪装准备北面进攻的部队,同时命令其余士兵以缓慢的速度向南推进,以掩德军耳目。另一方面,他又让人在南部铺设一条长达20英里的新水道,并修建了模拟泵房、高架油箱、加油站、浅蓄水池等,还在那里摆满了“军车”和“军用物资”,从飞机上往下看,这里完全是一个阵地,且阵地里的士兵都在忙碌地进行着进攻前的准备。蒙哥马利的精心布置,终于让隆美尔上当了。隆美尔认为英军很有可能会在南部开战,于是他把旗下一半的坦克调到了南部。

1942年10月23日晚,蒙哥马利命令在阿拉曼防线北面和南面的英军同时发起进攻,而德军仍不知哪面是主攻方向,只能两头应付。突然,早已隐蔽在前沿阵地的英军从北面发起最猛烈的进攻。直到这时,隆美尔才知道蒙哥马利的真正目标,连忙重新部署兵力,可为时已晚。英军很快就突破了阿拉曼防线,取得了全面胜利,并乘胜夺取了北非战役的最后胜利。第二套敌战计第七计无中生有原文(1)(2)(3)

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少阴、太阴、太阳。按语

无而示有,诳也。诳不可久而易觉,故无不可以终无。无中生有,则由诳而真,由虚而实矣。无不可以败敌,生有则败敌矣。 (4)(5)(6)

如令狐潮围雍丘,张巡缚藁为人千余,披黑夜,夜缒城下,潮兵争射之,得箭数十万。其后复夜缒人,潮兵笑,不设备。乃以死(7)士五百斫潮营,焚垒幕,追奔十余里。注解

(1)诳:欺骗。

(2)实:使……成为现实。

(3)少阴、太阴、太阳:少阴,虚假;太阴,虚假之极;太阳,真相之极。

这样的排列,表现出欺敌活动的发展过程,即先用小假象欺骗,再用大假象,最后突然推出真相。

(4)令狐潮:唐代雍丘令。安史之乱时,想献城以投靠安禄山,后失败。

(5)张巡:唐代真源县令。安史之乱时,起兵守雍丘,后转守睢阳阵亡。

(6)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高处往下送。

(7)斫:砍,削。原文译文

运用假象欺骗对方,但并非全部都是假的,而是让对方把假象当成真相。这就是要巧妙地用阴阳转化之理,把小假象发展到大假象,在极端虚假之后,再采用真实的行动。按语译文

没有而装作有,这就叫作欺骗。欺骗不能长久使用,因为长久使用容易被对方觉察,所以没有的不能长久没有。无中生有,就是把假象变成事实,把空虚变成实在。什么都没有是不可能打败敌人的,而在假象之下推出真实,就能打败敌人。

例如,唐朝叛将令狐潮围困雍丘城,张巡扎了1000多个草人,并给它们都穿上黑衣服,乘夜用绳索把草人从城墙上吊下去,令狐潮手下的士兵争先恐后地用箭射击,因此张巡获得几十万支箭。后来,张巡又乘夜将草人吊下去,令狐潮手下的士兵看着发笑,不再提防。于是张巡乘机吊下500名死士,杀向令狐潮的军营,烧毁令狐潮的营帐,并且追杀令狐潮的军队十多里。计名探源

此计出自《老子·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经典实例战例一:骊姬下毒害申生

春秋时候,晋献公在一次战役中打败了骊戎,骊戎向晋献公进献一名美女,名叫骊姬。骊姬年轻貌美,深得晋献公宠爱。就在被封为夫人后不久,骊姬便为晋献公生了个儿子,起名奚齐。

骊姬一直想立奚齐为晋国太子,以继承王位。可当时晋献公已立已故夫人齐姜之子申生为太子。要想立奚齐为太子,就必须除掉申生,为此骊姬想出了一条毒计。

一天,骊姬派人对申生说:“国君最近梦见你的母亲齐姜向他哭诉说没有食物十分饥饿,希望你能早点去宗庙去祭拜她。”申生毫不怀疑,立刻便前往曲沃去祭拜生母。祭拜结束后,他把祭祀所用的酒肉带回来孝敬晋献公。当时,晋献公在外打猎还未回,骊姬便趁无人之时在酒肉里下毒。等晋献公打猎归来,骊姬殷勤地把毒酒献上并说:“臣妾近日梦见齐姜对臣妾说没有食物十分饥饿,因为国君出去了,所以请太子前去祭拜齐姜。现在留祭品在此,等国君很久了。”晋献公取酒欲饮。骊姬跪下阻止说:“酒食从外面来,不可不试。”晋献公于是将酒洒在地上,突然沾了酒的地面上突起了一个个小土泡,晋献公望之色变,马上叫人把肉给狗吃,狗当场身亡。骊姬假装不信,又传来内侍,让其尝酒肉。内侍才吃下便七窍流血而亡。晋献公龙颜大怒。申生知道之后,虽知自己是被人陷害的,但也无计可施,最后自杀。

申生死后,骊姬又诬陷申生的两个弟弟重耳和夷吾,说他们也参与了下毒谋害国君的阴谋。结果,申生的两个弟弟也吓得逃走,骊姬的阴谋终于得逞。晋献公死后,奚齐顺利继位。但因奚齐治国无方,晋国从此一蹶不振,直到后来重耳回国主政,晋国才得以中兴。战例二:彼得大帝智退敌军

18世纪初,为争夺波罗的海的制海权,俄国和瑞典发生了大规模的战争。瑞典在第一次进攻失利后,经过认真准备,再次向俄国发起进攻,并很快在俄国沿海登陆。当时,俄国沿海地区兵力薄弱,被瑞典人逼得一退再退,以致俄国国内一片混乱。

面对危机,俄国沙皇彼得大帝异常冷静。他知道瑞典国王查理十二和瑞典军队的将领们做事一向优柔寡断,缺乏坚定的意志。如果利用瑞典人的这一弱点,俄国就有可能转危为安。于是,彼得大帝派遣了一大批紧急信使携带着他的亲笔信奔赴全国各地,命令各地的指挥官立刻派兵支援俄国沿海地区。事实上,彼得大帝信中所说的那些援军根本就不存在,有的也是远水解不了近渴。

很多负责传送命令的信使故意乱走,并暴露身份,结果很快便被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