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的腰蓑:论性诱惑与人体美的起源及未来(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7 09:41:32

点击下载

作者:陈醉

出版社: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女神的腰蓑:论性诱惑与人体美的起源及未来

女神的腰蓑:论性诱惑与人体美的起源及未来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女神的腰蓑:论性诱惑与人体美的起源及未来作者:陈醉排版:JINAN ENPUTDATA出版社: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时间:2015-03-01ISBN:9787807692447本书由北京时代华文书局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1.20世纪40年代 陈醉与母亲及哥哥在广州中华中路云台里寓所天棚2.1957年 陈醉中学时代 广东阳江3.1964年 陈醉上海戏剧学院毕业 上海4.1967年 陈醉为革命历史画创作画模特儿南昌5.1967年 陈醉为革命历史画创作画模特儿图为与模特儿及创作草图合影 南昌1.1967年 陈醉参与发起和组织《毛主席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40周年画展》 在八一起义纪念馆中的临时画室 南昌2.1968年 陈醉下放到井冈山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在土房宿舍中 1969年草坪3.1968年 陈醉为革命历史画创作在安源写生4.1970年 陈醉爬上一棵大松树的顶上 后为井冈山主峰1.1970年 陈醉在井冈山茨坪 后面远景为井冈山主峰2.1971年 陈醉赴湛江写生3.1974年 陈醉与夫人张晓玲结婚时于故乡 广东阳江海陵岛4.1974年 陈醉重游中学时代写生的海陵岛 广东阳江5.1975年 陈醉与父亲陈文瑞 妻子张晓玲女儿陈卉 南昌6.1978年 陈醉考取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 从导师王朝闻先生攻读美术理论 北京1.1985年 陈醉在恭王府中的宿舍兼画室 北京2.1986年 陈醉和他的作品《空间 我们的》在当代油画展中中国美术馆3.1981年 陈醉研究生毕业留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工作图为当时院址恭王府 2002年院搬迁时留影纪念1.1987年 陈醉《裸体艺术论》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2.1988年 陈醉在1988年十本优秀畅销书颁奖大会上代表获奖作者讲话 太原3.1988年 陈醉《裸体艺术论》出版及裸体艺术学术研讨会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举办 站立发言者为陈醉 北京4.1988年 陈醉在北京国际书展上签名售书1.1990年 陈醉受文化部派遣访问荷兰 与国立美术学院院长亲切交谈2.1994年 陈醉与爱女陈卉 湛江3.1999年 陈醉参加中国美术理论家代表团访问新加坡 向新加坡国家图书馆赠送著作4.1999年 陈醉参加中国美术理论家代表团访问新加坡 作学术讲演5.1998年 陈醉回乡画展在广东阳江市举办1.1998年 陈醉当选全国政协委员 出席九届一次会议 北京2.1999年 陈醉在全国政协书写巨幅书法3.2001年 受文化部派遣陈醉率团出席第十届印度国际艺术三年展 在国际绘画营活动中代表外国画家讲话4.2001年 受文化部派遣 陈醉率团出席第十届印度国际艺术三年展 在印度国际绘画营中创作并与外国艺术家交流5.2001年 受文化部派遣 陈醉率团出席第十届印度国际艺术三年展 向印度美术学院赠送著作1.2004年 中央电视台《历程》栏目播出回顾《裸体艺术论》写作过程的专题节目《将“艺术”进行到底》2.2004年 陈醉与大学导师周本义先生久别重逢 上海3.2004年 在中国-西班牙论坛中 孟晓驷副部长(右一)和陈醉(右二)与西方代表亲切交谈 巴塞罗那4.2006年 文化部副部长兼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右二)与博导陈醉(右三)在博士生毕业典礼上与学生曹林(右四) 董雷(右一)合影 北京1.2005年 陈醉个展《亘古的追寻》在北京举办2.2005年 陈醉个展《亘古的追寻》研讨会 北京3.2007年 陈醉在进行中国画创作 北京4.2004年 陈醉出任西部人体模特儿大赛评委赛后与冠、亚军合影5.2006年 陈醉在指导人体模特儿写生课1.2006年 陈醉(左五)《裸体艺术论》手稿捐赠中国现代文学馆 中国作协副主席兼馆长陈建功(左四)等有关领导和专家出席了仪式和座谈会 北京2.2006年 陈醉专著手稿捐赠中国现代文学馆 作家张抗抗在仪式上捧出珍藏十多年的初版《裸体艺术论》请陈醉签名 并深情回忆当年受该书影响写出《情爱画廊》的故事 北京3.2008年 陈醉参加全国政协视察团在酒泉发射指挥中心视察 神舟飞船就是从这里升空 桌面的圆点是发射按钮1.2009年10月1日 陈醉国庆60周年在天安门广场观礼台上2.2009年 陈醉与文艺界委员们切磋交流 北京3.2008年 凤凰卫视播出专题“改革三十年记忆片”《陈醉与裸》 评价《裸体艺术论》为“一本几乎是改变了整整一代人艺术观念的书”4.2012年 陈醉在北京电视台《人体模特儿百年》专题节目中1.2010年 陈醉出席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2.2012年 陈醉在凤凰卫视“腾飞中国·文化纪事”节目中3.2013年 河南卫视“家有珍宝”栏目播出陈醉裸体艺术研究与创作专题采访节目4.2011年 陈醉的部分著作1.作品 陈醉 太湖落日 水粉 19632.作品 陈醉 金色的薄雾 水粉 19633.作品 陈醉 水乡清晨 水粉 19634.作品 陈醉 热的流 油画 19841.作品 陈醉 福 油画 19932.作品 陈醉 火祭 油画 19853.作品 陈醉 追思 油画 19864.作品 陈醉 古道音尘 油画 19965.作品 陈醉 未逝的颤音 油画 19871.作品 陈醉 梅竹清溪 中国画 20122.作品 陈醉 长恨歌 中国画 19893.作品 陈醉 追梦 中国画 19981.作品 丁家闸十六国时期壁画墓 裸女像2.作品 原始雕刻 红山文化牛河梁 女神像3.作品 原始雕刻 勒兹匹格的维纳斯 背面4.作品 东汉雕刻 双人像5.作品 原始雕刻 维伦堡的维纳斯6.作品 原始雕刻 罗塞尔的维纳斯

总序

以宏阔的视野和多元的思考方式,通过学术探求,超越当代社会功利,承续传统人文精神,努力寻求新时代的文化价值和精神理想,是文化学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多年以来,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学者们,正是以“推陈出新”学术使命的担当为己任,关注文化艺术发展实践,求真求实,尽可能地从揭示不同艺术门类的本体规律出发做深入的研究。正因此,中国艺术研究院学者们的学术成果,才具有了独特的价值。

中国艺术研究院在曲折的发展历程中,经历聚散沉浮,但秉持学术自省、求真求实和理论创新的纯粹学术精神,是其一以贯之的主体性追求。一代又一代的学者扎根中国艺术研究院这片学术沃土,以学术为立身之本,奉献出了《中国戏曲通史》、《中国戏曲通论》、《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中国美术史》、《中国舞蹈发展史》、《中国话剧通史》、《中国电影发展史》、《中国建筑艺术史》、《美学概论》等新中国奠基性的艺术史论著作。及至近年来的《中国民间美术全集》、《中国当代电影发展史》、《中国近代戏曲史》、《中国少数民族戏曲剧种发展史》、《中国音乐文物大系》、《中华艺术通史》、《中国先进文化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西部人文资源研究丛书》等一大批学术专著,都在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近十多年来,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学者出版学术专著至少在千种以上,并发表了大量的学术王文章论文。处于大变革时代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学者们以自己的创造智慧,在时代的发展中,为我国当代的文化建设和学术发展作出了当之无愧的贡献。

为检阅、展示中国艺术研究院学者们研究成果的概貌,我院特编选出版“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丛书。入选作者均为我院在职的副研究员、研究员。虽然他(她)们只是我院包括离退休学者和青年学者在内众多的研究人员中的一部分,也只是每人一本专著或自选集入编,但从整体上看,丛书基本可以从学术精神上体现中国艺术研究院作为一个学术群体的自觉人文追求和学术探索的锐气,也体现了不同学者的独立研究个性和理论品格。他们的研究内容包括戏曲、音乐、美术、舞蹈、话剧、影视、摄影、建筑艺术、红学、艺术设计、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学等,几乎涵盖了文化艺术的所有门类,学者们或以新的观念与方法,对各门类艺术史论作了新的揭示与概括,或着眼现实,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对当前文化艺术发展趋向的敏锐观察与深刻洞见。丛书通过对我院近年来学术成果的检阅性、集中性展示,可以强烈感受到我院新时期以来的学术创新和学术探索,并看到我国艺术学理论前沿的许多重要成果,同时也可以代表性地勾勒出新世纪以来我国文化艺术发展及其理论研究的时代轨迹。

中国艺术研究院作为我国唯一的一所集艺术研究、艺术创作、艺术教育为一体的国家级综合性艺术学术机构,始终以学术精进为己任,以推动我国文化艺术和学术繁荣为职责。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艺术研究院改变了单一的艺术研究体制,逐步形成了艺术研究、艺术创作、艺术教育三足鼎立的发展格局,全院同志共同努力,力求把中国艺术研究院办成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艺术研究中心、艺术教育中心和国际艺术交流中心。在这样的发展格局中,我院的学术研究始终保持着生机勃勃的活力,基础性的艺术史论研究和对策性、实用性研究并行不悖。我们看到,在一大批个人的优秀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的同时,我院正陆续出版的“中国艺术学大系”、“中国艺术学博导文库·中国艺术研究院卷”,正在编撰中的“中华文化观念通诠”、“昆曲艺术大典”、“中国京剧大典”等一系列集体研究成果,不仅展现出我院作为国家级艺术研究机构的学术自觉,也充分体现出我院领军国内艺术学地位的应有学术贡献。这套“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和拟编选的本套文库离退休著名学者著述部分,正是我院多年艺术学科建设和学术积累的一个集中性展示。

多年来,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几代学者积淀起一种自身的学术传统,那就是勇于理论创新,秉持学术自省和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以贯之的纯粹学术精神。对此,我们既可以从我院老一辈著名学者如张庚、王朝闻、郭汉城、杨荫浏、冯其庸等先生的学术生涯中深切感受,也可以从我院更多的中青年学者中看到这一点。令人十分欣喜的一个现象是我院的学者们从不固步自封,不断着眼于当代文化艺术发展的新问题,不断及时把握相关艺术领域发现的新史料、新文献,不断吸收借鉴学术演进的新观念、新方法,从而不断推出既带有学术群体共性,又体现学者在不同学术领域和不同研究方向上深度理论开掘的独特性。

在构建艺术研究、艺术创作和艺术教育三足鼎立的发展格局基础上,中国艺术研究院的艺术家们,在中国画、油画、书法、篆刻、雕塑、陶艺、版画及当代艺术的创作和文学创作各个方面,都以体现深厚传统和时代创新的创造性,在广阔的题材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成果在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及艺术探索的独创性等方面,都站在时代前沿的位置而起到对当代文学艺术创作的引领作用。无疑,我院在文学艺术创作领域的活跃,以及近十多年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方面的开创性,都为我院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更鲜活的对象和更开阔的视域。而在我院的艺术教育方面,作为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全国首家艺术学一级学科单位,十多年来艺术教育长足发展,各专业在校学生已达近千人。教学不仅注重传授知识,注重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更注重治学境界的养成及人文和思想道德的涵养。研究生院教学相长的良好气氛,也进一步促进了我院学术研究思想的活跃。艺术创作、艺术教育与学术研究并行,三者在交融中互为促进,不断向新的高度登攀。

在新的发展时期,中国艺术研究院将不断完善发展的思路和目标,继续培养和汇聚中国一流的学者、艺术家队伍,不断深化改革,实施无漏洞管理和效益管理,努力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知识创新、学术创新和理论创新,尊重学者、艺术家的学术创新、艺术创新精神,充分调动、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在艺术研究领域拿出更多科学的、具有独创性的、充满鲜活生命力和深刻概括力的研究成果;在艺术创作领域推出更多具有思想震撼力和艺术感染力、具有时代标志性和代表性的精品力作;同时,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优秀青年人才,真正把中国艺术研究院办成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艺术研究中心、艺术教育中心和国际艺术交流中心,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和促进我国艺术与学术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2014年8月26日

自序

本书的初版于2011年5月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是以裸体艺术研究为主要内容的论文集,所以用其中一篇的题目《女神的腰蓑——论性诱惑与人体美的起源及未来》做了书名。这次选入学术文库再版,修订时视野略为放宽,收入了基础理论、文化评论、人物研究和创作体会等方面的内容。当然,重点还是裸体艺术,旨在《裸体艺术论》及几本论著研究内容的延展与深入。

第一编“裸体艺术”,是主体,内中《历史大转折与中国裸体艺术》,梳理和论述从20世纪初到21世纪初这一百年来,由引进至成长阶段的中国裸体艺术发展的历史和有关的重大问题。《女神的腰蓑——论性诱惑与人体美的起源及未来》,是关于人体美的最原始的源头的探究,属于前沿的理论探索,获第三届中国文联优秀文艺理论奖。还有评析现实的《中国进入泛裸体时期》,这是2005提出的新概念,当时属观点新锐,引起学界的重视和社会广泛关注。《美术观察》2006年第7期“热点述评”栏目还就此问题发表了学术界有关专家的一组专题研讨文章。可以说,第一编从裸体艺术以至更大范围的人性文化领域研究所遇到的问题基本上都涉及到了。文章虽然独自成篇,但相互之间都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也存在相对的历史演进关系,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收到了专题论著的效果,并可视作《裸体艺术论》的姊妹篇。另外,因为是论文,论述相对集中,尤其一些论断比较浓缩精炼,时有引用。如下面两段我就曾用作有关著作和画展的前言和后语:“从人的抗争到生的歌赞,从欲的追求到美的享受,从物质文化到裸体艺术……这里经历了多少艰辛的超越,又寄寓了人类多少希望与祈求!裸体艺术,以其极大的真诚直面人生,有如人类的降临与归去一样,赤裸裸,坦荡荡!当我们从尘世的扰攘中回到这个纯净的仙境的时候,会感到一种灵魂的充实;当我们的世俗贪欲在这无瑕的天地得到满足的时候,会超脱更多的烦恼与纷争……从这个意义理解,净化,也许并不应该是抽象的!当人们以一种裸体的精神赤诚相待的时候,自由,可能就相距不远了!”(摘自《生的歌赞》)“人类在把握裸露的同时,却更深刻地认识到掩蔽的意义。……从深层的意义考察,人类不同意回到赤身裸体年代,也依旧并非为了风化。真正的原因是,人类需要掩蔽,人类需要不断施展自身的智慧。维护风化,说到底只是人类相约的一种托词,人类真正永远需要的是好奇、是求新;是诱惑、是追求。如果真有那么一天,人们都一丝不挂、‘赤诚相见’,人们的感受绝不会是兴奋愉悦而肯定是索然无味。因为人们可以模仿原始人类的外表,但无法回到原始人类的思维。我们拿掉的看似仅仅一丝掩蔽,但实质上取消了的是人类的创造本能。性刺激和羞耻感的麻木、‘卑劣的贪欲’的消亡,绝不是文明的前进,而恰恰是文明的终止。“女神的腰蓑,当它一旦挂上去的时候,就再也取不下来了!”(摘自《女神的腰蓑》)

第二编“基础理论”,是有关美术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其中《全面把握中西艺术的美学特质》,是纯理论研究论文,把中、西艺术的传统精神做了比较研究,获中国艺术研究院优秀科研成果奖。《未来的大师就在我们当中》则针对当前全球化冲击的现实问题进行论述,获第四届中国文联优秀文艺理论奖。第三编“文化短论”,实质上还是基础理论,也有批评,只是针对性强一些,简短扼要一些。内容主要是就艺术以至文化领域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或发表议论。第四编“感想随笔”有点特殊。因为我有幸当了三届也即15年的全国政协委员,“两会”、视察、调研、写提案等活动,在一个更高的层次和更阔的视野上接触和观察社会、思考问题、发表意见、提出建言,所以从视角、感受、目的、责任等都有其特殊性。如《观礼随想录》《最是中华扬眉处 神舟一箭啸长天》,在时间、地点、场合和意义等都是非同一般的。第五编“创作体会”。艺术创作和艺术研究是我艺术生涯的两个组成部分,也借此以自己的个案分析和探讨一些带规律性的问题。第六编“美学漫笔”,多是应约做的一些讲座或常识性介绍的文章,这也是我们应尽的一部分社会义务。第七编和第八编都是研究人的。第七编“大家风范”写的都是前辈大家,其中有我大学的导师周本义先生和研究生导师王朝闻先生。前者引导我走上了绘画创作的道路,后者引导我走上了科学研究的道路。我能有今天的成果,都归功于他们的教导,他们是我永生难忘的恩师。第八编“征程回顾”,是笔者带有阶段小结性文章,对自己的学习经历、学术研究、艺术创作和为人处世的回顾与思考,解剖自己,策励前进。既是心灵的独白,也是行为的表述,是读者、观众了解作者的一个直观的窗口。文学,说到底是人学。艺术创作,印下的是作者的心路痕迹、人格投影。最后,我想引用《筚路蓝缕 以启山林》中的一段话作为本文的结尾:“人的一生,犹如在一根丝线上串珠子,做一件事,就是一颗珠子。所以,它们有闪光的,亦有暗淡的,甚至个别是裂缺的。我们祈望有更多的好珠子,但更着重在串的本身,只要带着这个祈望一个一个往下串,直至串不动为止,就无愧于自己的一生。人人都祈望串成一根闪闪发亮的链条,而正是这无数的祈望才组成了闪闪发光的历史。在我的面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珠子要串。”第一编裸体艺术裸体精神的追索——《裸体艺术论》成书的前前后后《裸体艺术论》出版,引起了学术界的好评和社会的广泛关注,读者提出了很多问题,借此机会作一回顾与梳理,同时也是进一步的思考,再次答谢并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你怎么会想到这个选题?”这是《裸体艺术论》问世以后许多人提出的一个问题。在当今,这句话虽然简短,却包含很丰富的内涵。它至少有:(1)真奇怪,你为什么会选这个选题?(2)真大胆,你怎么敢选这个选题?(3)真运气,让你选到了这么一个好选题。

对于第一个问题,其实并不奇怪。因为我是画画出身,长期接触西方艺术,比较熟悉。如果要谈体会或经验的话,首先一条,就是对研究对象的熟悉。应该承认,我比一部分做学问的同行多了一点实践,虽然主要从事科研工作,但一直未脱离创作,所以相对言之更能入其堂奥。也许正因为如此,我要比别人思考得更多、更能把握住要领和抓到“痒”处。裸体艺术,为什么在西方那么发达?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为什么在中国又视为禁区?这些,越往下想,就越觉得不是单纯的艺术问题,而是关系到“人”的一个大问题,及对人自身的认识,对人的生命意义的探究……也许正因为这样,更激发了我的兴趣。于是,自然引出了第二条,就是对象的热爱。这也像恋爱一样,必须爱自己的选题,才会有可能搞好。西方人的新婚,有所谓“七年之痒”,《裸体艺术论》磨了七年,恐怕主要也借助这股动力,否则其间两次风险也难以度过。所以,同行们的友好玩笑:“陈醉抱着个‘裸体’着了迷”也并非纯属无聊。正因为如此,第三条,也即前面所说的坚持不懈、坚持到底也就能保证了。

对于第二个问题,说大胆,也未尝不可。我承认自己有野心,只不过一直受压抑罢了。记得大学时代老师问我的人生观,我说:“人的一生必须在历史上留下痕迹。一个人活在世上,总不能仅仅把名字留在购粮本里。”20世纪60年代,这自然是典型的“白专”、“个人主义”的狂言。我有自己的信条:事业上不甘人后,生活中不与人斗。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做事就得抢个开头。与其在现成的大河里随波逐流,不如另凿一条属于自己的小沟;与其在前人早已砌起的墙上添砖,不如自己挖土奠基,让后人在此建造新楼。选裸体艺术专题,这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因为这在中国是一个空白,是个禁区,这本身就很有刺激,很有搞头。“开头”的另一个意义就是要观点新、角度新。人云亦云的重炒一遍冷饭,也算不了什么第一。写得再好,不过“李杜文章”。能开拓一个新领域,哪怕很粗糙,甚至有错误,从接受心理的角度,也将会激起后继者的很大兴致,这也是一种历史功绩。当然,正因为如此,所以很艰难。如果从酝酿时算起,《裸体艺术论》还不止七年。其实,在攻读研究生时,就已经在考虑这个题目了。1980年到敦煌考察,就留心收集素材,有书中临摹的插图丁家闸十六国时期壁画墓《裸女像》为证。在当时以此选题作硕士论文,显然是不合适的,于是选了一个《论形式感》题目—这在当时又是一个刚刚开放的禁区。1981年研究生毕业,到研究所了,专著构思才算正式开始。

说胆大,实质上是从另一个角度表明了它的艰巨性。第一因为是空白,没有前人的成果可参考、借鉴,因为是禁区,资料十分缺乏。尤其图片,真有如大海捞针。从写作上说,把上下几万年、纵横几大洲的裸体艺术梳理一遍就并非易事,何况还得提出自己的新观点。第二,还有一定的冒险性。一方面是怕政策有变。当时许多同仁出于诚意,劝我最好不要冒这个风险,万一有个风吹草动,写好了成不了铅字,几年工夫白搭,还影响自己的前途。不如先找个平稳的选题搞几年,作出成果站稳脚跟再去冒险为妙。这确实肺腑之言,我也曾认真考虑过。但是,一者实在找不到更能吸引我的选题;二者,到几年以后再去冒险,恐怕锐气早消了。于是,出于深深的爱恋,还是回头来搞裸体艺术吧。不料,就此还白落了一个“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美誉。冒险还有另一方面的含义,那就是我也许研究不出成果来—这种可能性不是没有的,如果书稿平庸肤浅,出版社不愿用,照样也是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总之,我破釜沉舟了—冒险。搞不出,说明我无能,活该。普天之下哪个文人墨客不想功成名就?但由于种种原因十之八九都是默默无闻或一事无成,这支队伍加我一个也不嫌多。如果搞成了但不能出书,不要紧,我想,只要是金子总会放光的,总有一天会重见天日。至于眼前亏,这辈子已吃得不少了,再吃一点也无所谓。不过,我更多的还是自信—我能搞好;国家形势也肯定会越来越好。

第三个问题,说运气也不错。首先,我赶上了三中全会,使我敢于选这个题目和有可能去做这门学问。当然,中途也曾有过“精神污染”和“自由化”的干扰。不过,对前者我并不害怕,因为刚刚开始写。甚至,从某种角度考虑,铲除芜杂,对我并无坏处。因为当时的确有点良莠不分的趋势。而理论一下子跟不上,把人们“形式美的眼睛”弄坏了,就算我将来的研究成果再好,人们也难辨真伪了。另外,如果那样搞下去,出得太滥,大量鱼目混珠,倒了读者的胃口,到真正严肃的著作出来人们也就不感兴趣了。所以,从“竞争机制”角度看,反倒为我赢得了时间—只有在“禁止”搞的时候去搞才能有充裕的时间,到“允许”搞时再去搞,尤其像我们这种做学问的认真搞法,就必然晚了。不过,后者倒真使我紧张,因为刚刚脱稿,万一压下来,也许就是几个春秋,幸好,事实证明时代是在进步。而且,还继续给我运气,那就是书出得是时候。正赶上1987年底和1988年初这个进一步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赶上全国人民普遍关心理论文化的大好时机。所以专著的问世,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关注,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还应该指出,最具体、最实在的运气就是我碰到了有慧眼、有魄力的出版家—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副总编郑荣来和责任编辑曹利群先生。有人说,与其说作者有胆量去写这本书,不如说出版者有胆量去出这本书,这话说得不无道理。几年前,我们基本上是“指腹为婚”的。出版社非常重视这个选题,后来又决定以重点书目推出,这首先就给我的成功投出了希望的光环。开始我打算搞“零存整取”—我们这些“翰林”们太穷了,上公共汽车都牢记五分钱乘六站—先以论文形式一篇篇发表,最后再“组装”成书。这样一方面可以“搞活经济”,二方面也尽早让社会知晓—“晚成”未必都是“大器”,况且,现在年纪也不“早”了。虽然这一着也许会被大家们耻笑为“急功近利”,但毕竟奏效了—论文发表后颇有影响,曾先后有几个出版社来约我写类似选题,还不乏“高速优酬”相许者。早出书和高稿费是难以抗拒的诱惑。但考虑到出版公司的诚意,我最后还是维持了与原出版社的约定。自此以后,他们终止了我“零存”的“自由”,要我集中精力搞“整存整取”并以“法庭见”的“威胁”限定交稿日期。后来,“法庭见”其实都变成了“家庭见”—他们常来我家予以关心,了解进度,商量问题。我们合作得很愉快,最重要一点是相互信任。其中一例是我写东西从不写提纲,他们也不勉强我。21万余字一气呵成,章节标题也是写到哪里就随手拈来。灵感,有时真有如神助,关键时刻就来到你心间。所以我只要脑子里有个构架即可,硬要写提纲,虽然严谨、科学,但往往行文的灵气就给赶跑了。虽然我爱思考,但表现形态更多是艺术型的。话再说回来,当我交卷以后,编辑也果然一口气审完,并马上发稿。不过,由于大家都明白的原因,上报选题时倒费了不少心思。后来发稿意见,前前后后也写了一万余字,毕竟还是运气好,发稿不足三个月,拿出了校样;退校样后五个月,即拿出了样书,真不愧为重点书目的架势。二

从那里入手?这是最费思索的事。可以肯定,光就艺术论艺术,那是无法深入的。经过对大量资料的研究,我决定从人类文化的角度,以性意识为主线—这又是一个禁区—去开展自己的研究。

现在议论这些问题,似乎已经轻松多了。可是,七年前,裸体艺术还是一个禁区。而有关性的问题,更是一个禁区中的禁区。这给学术研究工作无疑平添了许多人为的障碍—心理的、物质的。但是,无论如何,学问还得做。而且,从另一个角度看,越是冷门、越是禁区,钻研起来越是有意思。这个禁区与学问的矛盾,并不是靠等待就能解决的。不错,这有待于整个国家的大气候的好转。但是,促进这个好转,也是匹夫有责—只有让更多的人懂得其中的道理,禁区也才能逐渐变成开放区。对于这项研究,我的方法是:(1)实事求是;(2)尽量引用经典;(3)广泛借鉴新的科学研究成果。

所谓实事求是,一方面,是尊重材料,尊重历史事实。举个例子说,裸体艺术研究其中一个最敏感的问题,无非是美感与羞耻感、性感的问题。许多人想回避这个问题。从现实生活中考虑,也许是一个艺术活动与伦理规范的冲突问题。而许多人又过分夸大了这个问题。西方有大量裸体艺术存在于历史与现在;中国历史上几乎没有严格意义的裸体艺术,但同时又有大量的春宫画于“地下”流传。这两个看似相反的现象,其实都可归咎于上述的问题。西方艺术中大量裸体创作是人们艺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少作品也被包括中国观众在内的许多观众所接受和欣赏,这个无可辩驳的实事迫使我们去反思那些奇怪的现象。而要找到答案,必须以这些活生生的作品为依据,再把他们放回到特定的历史氛围中,沿着人类前进的足迹去追溯它的源头,也就是最原始的阶梯上的艺术与性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比较圆满地解释后来的一系列现象。实事求是还有另一个方面,就是尊重真实的体会与感受。艺术欣赏,总是包含主、客体统一的内容。虽然对于具体问题会因欣赏者的不同而见仁见智,但大的范畴是不会离开太远的,否则艺术本身就很难存在了。裸体艺术的研究,也应该尊重这种共同的感受。再举个例子,比如裸体艺术与现实伦理规范的矛盾,这是古今中外都存在的事实。但出于种种原因,有人回避这个问题。甚至还有人也许是出于对裸体艺术的“命运”的关心,于是又以强调了艺术的纯美的一面,强调了诸如“不以渴者的眼光观泉水”,也“不以色情者的眼光观裸女”的境界。或者,有意强调人体的对称均衡,多样统一以及热色调等形式美方面的意义。这些,无疑都是实事,而且都是对艺术欣赏比较完美的理论概括。但是,仅仅以此去论裸体艺术,又未免失之偏颇。再说,即便极力回避,也不可能消除这个矛盾—这是一个与人类共存的内容。鉴此,我们不如以科学的态度去正视它、认识它。也许这样,才更有助于矛盾双方的调节与统一,从而更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当然,作为艺术欣赏,我们不能过多地强调人的生物本能。但是,作为裸体艺术的欣赏,我们也不能绕开这个根本的因素。我给人体美下过定义;人体美是以美感为存在形态的美感、性感和羞耻感的统一。裸体艺术的欣赏亦同此理。我想,即便有水平参差、修养深浅、格调高低等差异,但这种感受基本上都是共通的。恐怕只有这样,才能解释诸如欣赏少女的人体与欣赏同样是对称、均衡、多样统一的十字架以及同样具有热色调的雌性小动物的美的区别;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认识“这一个”艺术门类与其他艺术门类的区别;而且也只有这样,才能理解其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真正意义。

第二个问题,尽量引用经典。我们的前辈大师,远至希罗多德、达尔文、摩尔根;近至马克思、恩格斯、弗洛伊德等,在有关方面都有过片断的或系统的论述。我在写作过程中,尤其重大问题,我都引用他们的话。如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性动力、两种生产等的论述。自然,这在当时难免还有点“拉大旗,做虎皮”的居心,但更根本的,还是我认为他们的论述是精辟的。若干年前,即便他们当中的马、恩被奉为“伟大的导师”,但他们的这类论述是很少见报的,而到我写书的时候,倒真是很需要这类“最高指示”来壮壮胆子了。

第三个问题,就是广泛借鉴新近的科学研究成果。由于社会的发展,很多旧的观点和方法已经逐渐被新的所代替。如果学问家们不“学”不“问”,不更新自己的知识,还把老掉了牙的、并且已经为当前所淘汰的东西奉为至宝、津津乐道,哪怕文章写得再好,也应算作一种多余。当然,对于个别的提法虽然被新的成果所动摇,或已经不合时宜了,但又未有新的概念去代替,继续使用也是难免的,比如,关于“母系社会”“父系社会”“文化圈”等概念就是其中例子。对于做学问的人来说,更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吸收新思想,提出新观点。当然,这里总要经过学习、借鉴的过程了。此外,还应认识到,“新”也是相对的。一些学说,也许在日新月异的西方学术界已经算旧了,但在我们这里也许还应该算是新的。如精神分析学、生物社会学、文化学等。我们不能取其“诞生年月”的绝对值来论新旧。另外,有一些很古老的学说,如老庄学说等用新的方法去重新认识,相反还是一种时髦了。总之,最关键还是消化吸收、为我所用。

把握住这三个大问题,自己做起学问来就不至于茫然、胆怯和乏味了。相反,越做越起劲,因为每碰到一个疑难问题,对我来说往往就是一个很新鲜的问题;每往前走一步,常常都会出现一个从前未见的新天地;每当自己的观点得到印证,几乎都是一个刺激,从而更激起往前的探求欲。

书的写法,也颇费踌躇。当前国外许多论著,往往以一种类似谈心的方式表述,而且常常赋予幽默色彩,我很喜欢这种“国际流行色”。而且就我的个性也合适这种格调,不妨试试。归纳起来,大致侧重如下几个问题:(一)裸体艺术是现实人体文化的超越

现实人体文化范围很广,如体育、舞蹈以至日常生活的衣着装饰等,都可以囊括其中。体育,是原始时代人类与大自然斗争、人类相互斗争也即战争的人体形态的延续。或者说,是人类生存欲望的动作表征。如标枪、赛跑、摔跤等都明显残留原始时代人与野兽、人与人搏斗的痕迹。经过漫长历史时期的演进,人类的生存问题不再依赖这种手段去解决了,于是留下了一种供人娱乐的形式。在这种形体里,可以感受到一种力的美,一种崇高。只有人类才有这种感受,他们战胜了强大的自然,改造了自然,也改造了自身。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了,人享受到了创造的喜悦。原始的舞蹈与原始的巫术、宗教等活动密切相联,它把人类的生存欲和生殖欲都糅合在一起了。初民们就懂得在舞蹈中获取最强烈的审美的享乐。历史的演进,使舞蹈比体育蕴含了更多的审美的内容,也更多的优美形态—这与其中包含的生殖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

人对自身的审美感,伴随着人类的物质生产和种的蕃衍实践而产生,这就是所谓人体美。现实人体文化除了体育、舞蹈以外,原始的文身装饰也发展成了文明时代的衣着打扮,甚至健美比赛、选美活动等。然而,文明的演进,是人类由裸体的习惯变为露体的羞耻、最初的对人体美的欣赏的欲求与社会伦理产生了冲突,终于,人类在艺术天堂中得到了自由。裸体艺术,是人们自身审美感的物化,它是对现实人体文化的超越,比前者更上升了一个层次,不知多少人生情结,在这里得到了解脱。

至此,再回过头来对有关内容作个界定:“裸体艺术”,是指以裸裎袒裼的人物形象为创作要素的造型艺术。而“人体艺术”这个概念的外延更大,既包括裸体艺术,有时也还包括舞蹈、体育以至衣着装饰等。(二)裸体艺术与性的关系

如果说,在与自然的关系中,工具的发明使人与动物划清了界限的话,那么,在对自身的认识中,性的体悟,使人与动物拉开了距离。对于性,动物是一种机械的本能,所以他们知足不知羞。动物以其本身的规律即发情保证种的蕃衍,而人的进化导致了发情期的消失,这也是出于保存族类繁荣需要而形成的规律,它避免了发情期可能带来的雄性之间的残杀,巩固了群体的联盟。人,永远保持了旺盛的欲求,但又逐渐学会了自我的控制,于是,人,成了享受性快乐的行家里手。借助意识,人可以审视潜在的伙伴,可以通过歌唱、舞蹈、调情来做准备活动,以达到最后高潮的完成。

历史的发展,使人们对性有越来越深的认识。马克思认为性欲和饥饿属于“固定的”动力;恩格斯提出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蒂是“生活资料的生产”和“种的蕃衍”的“两种生产”论断;中国的儒家有“食、色,性也”和“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的论述。此外,道、释各家也有很深入的理论研究;而印度教则更是公开承认法、利、欲的合理存在。

人类最早的再现自身的艺术就是裸体艺术,当然,这是广义的界定。距今约三万年的奥地利《维伦堡的维纳斯》等原始雕刻就是例证。这些作品也许与村民的巫术、宗教活动有关,寄寓了对“两种生产”的祈求。然而,在这功利的后面却凝结了对性快乐的满足与依恋。中国长期被怀疑为例外,但1983年辽宁喀左县红山文化的《女神像》否定了这一猜想;1988年初公布的新疆呼图壁县康家石门子的巨型原始岩刻画又进一步提供了例证,那里刻有大量表现生殖活动的裸体男女人物形象。人,在对自身的审美意识的产生过程中,一开始就打上了性的烙印。而文明时代的裸体艺术,也即狭义的创作的裸体艺术,则是从原始图腾时代就存在的潜意识欲望的升华的产物。(三)裸体艺术的发展规律及历史分期

以西方艺术为主体来研究,宏观的划分可以有如下几个阶段。(1)觉醒期。公元前五万年至前一万五千年,旧石器时代晚期,以《维伦堡的维纳斯》等作品为代表。(2)炫耀期。公元前一万五千年至前五千年,新石器时代,以大量男性形象尤其祖、林加的出现为代表。(3)压抑期。公元前五千年至前三千年,新石器时代晚期,向文明过渡,以两河流域有权杖的男性形象为代表。(4)升华期。以公元前五世纪至公元5世纪希腊罗马艺术为代表。(5)变态期。以欧洲历史的中世纪艺术为典型。这是一个大的周期。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这使裸体艺术开始了一个又一个觉醒期。文明时代的演变,不再像以往的单线条,它要错综复杂得多。往往几种形态交替出现。于是,从17—19世纪,是一个炫耀、压抑、升华的叠合重演期。20世纪以现代艺术为标志,人类又出现了一个变态期。这是第二个轮回。

微观考察,裸体艺术也随着社会的经济、政治的发展而变化。古典希腊时期的维纳斯形象的表现形式变化,就是一个典型例证。公元前490—前450年的古风时期,正面、直立、着衣;犹如“立正”。公元前450—前410年的古典盛期,重心落在一只脚上,半裸;犹如“稍息”。公元前410—前330年的古典晚期,自由,带动势,全裸;犹如“起步”。公元前330—前30年的希腊化时期,松弛、全裸,是完全“下蹲”的姿势。(四)几种不同文化圈的裸体艺术

从大的分野,有东、西方艺术。东方的灵肉二元观与西方的灵肉一元观使各自的文化拉开了距离。从小的区别,西方有希腊文化和希伯来文化;东方有印度文化和中国文化。

希腊神话有个潘多拉的故事:宙斯同情世间男人的寂寞,制造了女人潘多拉送下凡间。但由于它经不起好奇,违禁打开了随身带来的盒子,结果“灾难”、“祸患”飞了出来。她赶紧合上,却把“希望”留在里面了。希伯来传说有个“创世纪”的故事:上帝同情亚当寂寞,为他制造了女人夏娃。也是由于经不起诱惑,违禁偷吃了智慧果。于是被逐出了乐园,注定永生受苦难,只有死后到天国才能享乐。两位天帝都把女人与灾难一同降赐人间,不过,宙斯把希望留给了人间,而上帝却把希望收回了天国。这就是希腊文化与希伯来文化的区别:一个是入世的,一个是出世的;一个是享乐的,一个是原罪的。

在东方,印度教表露了明显的纵欲特色,所以马克思说它是和尚的宗教与舞女的宗教非常畸形地结合在一起。中国的儒、道、释合流,出现了严酷的禁欲文化。先是人体文化中竟然出现了缠足束胸的审美变态。而理论文化中的风教则更是无形的大网,桎梏着封建社会的每一个中国人。“万恶淫为首”,表面上,人们都成了中性的、无性的人。所以,印度艺术以其强烈的肉欲追求为特色;而中国历史上的正统绘画中,几乎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裸体艺术,但“地下”的春画却是绵延不绝。(五)裸体艺术中的性差异

在裸体艺术中,存在明显的性差异,那就是大量的作品是女性形象。这里有生物原因,也有社会原因。生物社会学的研究成果指出,由于男女性配子的差异而造成了性投资的悬殊,如卵子比精子大8500倍,加上孕、育的付出就更悬殊了。但是男女的“获利”也即在后代遗传的基因却是相等的。这个不平等的结合在遗传上是必要的,但却造成了两性在择偶时的不同态度。如女性的慎重、依赖、稳定和忠诚倾向,而男性则是侵犯、易变和多配偶倾向。恩格斯说:“人来源于动物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摆脱兽性”,只不过是多少而已。所以男性的“乱交”欲望一直残存后世。

当然,社会因素是更根本的。性使人认识自身,并将人类由野蛮带进文明。但它们又是最异己的,图腾时代首先就是对母子乱伦的禁忌;文明的结果则是首先对性的限制,这是明显的二律背反。本来从进化的需要赋予了男性的多结合、多育的天性,透过文化而变成了自私和放荡。限制与反限制的结果,到底还是形成了依旧不平等的性道德和性分工;多妻的社会形态竟有3/4,并以法律、习俗作保障;而历史上多夫的社会形态却不足1%。

文明是伴随着血腥与灾难出现的。《圣经》中记载,文明是从杀人犯该隐的手中建立起来的。马克思说,卑劣的贪欲是文明产生的第一日起至今日的动力;恩格斯说,阶级压迫首先是男子对妇女的压迫。上帝对夏娃的训示,就是你必受丈夫管辖,你必忍受生育的痛苦。当婚姻形态由对偶婚向单偶婚过渡,当妻子要靠付出巨大代价去夺取时,再也不轻易与人共享而反倒希望掠夺更多的妇女—也即财产了。

伴随私有观念的产生,羞耻意识也得到了发展。与其说由于羞耻而发明了衣服,不如说是由于衣服而出现了羞耻。原始舞蹈的腰饰并非为了遮掩而是为了昭彰以至引起异性的注意。包括原始舞蹈在内的原始文化活动大大有利于人类的性选择,而人类对自身的审美感正是这种选择的直接结果。文明时代的舞蹈演变为法定性生活以外的补充,血亲、夫妻以外的异性交谊与娱乐。文明的露体与原始的遮掩是异曲同工的,美感、性感、羞耻感统一在一起,各个民族与体制都小心地调节着它们之间的临界线。

阶级社会中的人体文化处处体现了男性的强烈的主体意识,女性对美的追求与男性的占有欲望互为因果地存在着,女性的被欣赏得到包括女性在内的全社会的认可;男性中心社会的对女性的尊重,实质上包含着不尊重的底蕴—那是男性占有欲的纷争无法解决最后相互妥协的保护措施。从动物中带来的侵犯性,从图腾时代就被压抑下去的占有欲念,在文明时代的现实人体文化中得不到满足,终于在更高的层次、更自由的文化—艺术中得到宣泄。这,就是裸体艺术中大量女性的根源所在。维纳斯就是一个人人都可以在精神上占有、在审美上满足的女性典型。

而男性形象,当他们最早在原始洞窟岩壁中出现时,明显地区别于“维纳斯”们的骄傲与自信,往往以面具遮脸,甚至干脆隐没头部,带有浓厚的巫术神秘气氛和与大自然搏斗的悲壮情调。中箭的男子形象可为一例。向文明过渡时,一改以往风貌,以英雄姿态立于群兽之中;祖的出现,体现了男性的炫耀,铸成了男性自我欣赏的雏形。延续至后世的碑、像柱、林加、文明时代的艺术中,《宙斯》《大卫》《思想者》等大多在时代转折的紧要关头降世,大有“舍我其谁”之气概,这正是人类潜意识中,原始时代男性主宰天下事的那种霸气的再现。

于此,要做一约略的“分工”的话:男性是力,女性是美;男性是阳刚,女性是阴柔;男性是理智,女性是感情;男性是哲学;女性是诗。(六)裸体艺术与伦理

性与文明的二律背反,带来了裸体艺术对现实人体文化的超越,而同时也导致了它永远不能摆脱与现实伦理既互相冲突又互为余补的微妙关系。各个民族、不同的体制,都在不断平衡这两者的关系,由对立到统一,又到新的对立以至新的统一,艺术也就此而不断向前发展。正因为如此,所以即便西方素有欣赏裸体艺术的传统,但有时也难免因种种原因引起一些风波。在经过长期封建礼教束缚的中国,正确处理这个矛盾就显得必要了。

首先,艺术活动有创作者与欣赏者两个因素。创作者是努力表达人物深刻意蕴还是着意渲染某种官能情趣是可以区分的,而接受者是在认真体会对象的精神内涵还是悉心玩味其中肉感趣味也是可以区分的。只有两者在理想的境界中统一,才能收到良好效果。不过,这点可以肯定:带着低级趣味去看健康作品者未必不色情;而具高尚情操者看低级趣味作品,必定不感兴趣。第二,应该承认,裸体艺术欣赏是性感与美感的统一。在一定限度内偏重于某一方面都是正常的创作方法,甚至个别优秀作品在特定的条件下带有色情成分也并不影响它的成就。另一方面,同样道理,对于一些观者,个别作品会引起性的刺激也是正常的审美心态。我们不认为能够绝对做到“非功利”的欣赏;同时也反对不加区别的扣上色情的帽子。裸体艺术,恰恰是透过欣赏过程中的这种特殊心理活动,而实现其陶冶和净化的效果。第三,最关键是提高广大观众的文化素养。整个文化水准提高了,许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今天,重要的是多做正面的美育工作,让更多的人理解、认识。“正作用”多了,副作用必然就少了。三《裸体艺术论》在1987年11月面世后,即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和各阶层的极大关注,并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新华通讯社曾于4月4日和5月4日两次发电讯稿;《人民日报》4月25日、《中国日报》3月31日、《光明日报》4月2日、《文艺报》4月2日和《中国文化报》5月25日等国家级报纸都率先发表了评论。据不完全统计,截至5月底止,有40多家通讯社、报纸、刊物和广播电台发表了书评、专访或消息。其中《文艺报》记者3月26日报道,尽管该书定价8元,但买者掏钱大多“十分痛快”。新华社记者郭玲春5月4日电讯称:购者踊跃,书商们纷纷“告急”。该书第一次印刷4万余册于一个月内销磬,第二次印刷已于3月应市,第三次印刷即将开始,创造了学术专著成为畅销书的奇迹。

一些著名专家学者迅速作出反应,他们说,这是我国第一部研究人体艺术的专著,3月9日,纷纷发表谈话,对专著予以肯定。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作家刘颖南先生说:“陈著填补了我国人体艺术研究的一个空白,从美学、美术史的角度来研究人体文化,这是高层次的探索,是对旧意识的荡涤。”美术研究所所长、美术史家水天中先生说:“陈著的出版,在中国现代美术史,甚至文化史上,都具有特殊的意义。它标志着自‘五四’以来一直不曾得到社会舆论认可的裸体艺术,终于在今天的中国取得了存在和发展的权利。”前辈学者,如外国美术史家吴甲丰先生说:“这是一个里程碑!从文化人类学角度观察裸体艺术,认为这与性意识紧密关联,这一见解很独到。这不仅是一部严肃的学术论著,就是作为一部讲解外国艺术文化的普及读物阅读也未尝不可。”舞蹈史家董锡玖先生说:“专著的出版,不仅对美术界,而且对舞蹈界也很有意义。舞蹈也是人体文化,该书对舞蹈艺术的研究很有启发。”

从收集到的读者反映中可以发现,上到老一辈的科学家,下至边远山区的知识青年,远及外国专家学者,近及文学艺术家和大专院校师生,对专著都表示了热情的关心。它已经超越了艺术研究本身,被作为当代中国改革开放中的一件突出的事情来研究,作为人的价值重新得到肯定的时代特征来认同,并通过各种传播媒介引起了国外的注意。正如澳大利亚研究学者Daniel Kane博士给作者的信中所指出:“真是一个突破性的大作!我根本没想到中国会出这样一本书,真是可喜的成就,中国文化多元化的证明。”

1988年5月5日,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举办了“裸体艺术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和新闻、出版界知名人士围绕《裸体艺术论》就有关问题进行了多方位的探讨。吴甲丰、邵大箴、钟涵和佟景韩先生等老前辈以及其他中青年专家交谈,予以热情鼓励和提出宝贵意见。尤感人者,一位从事冶金研究的高级工程师、《西洋绘画史话》译者彭正清先生千里迢迢从哈尔滨来到北京,冒着春天的风沙连夜找到我家。素昧平生,一谈就是两个钟头,非常具体地谈他的感想和建议。并不辞辛劳,主动提出为专著编写论点、史料、鉴赏等查阅索引,以供再版时附上。我非常感激并欣然接受他的建议。

古人说,十年磨一剑!我这把“剑”虽只“磨”了七年,但此种甘苦一言难尽!幸好,社会的承认,同行的肯定,使我得到了总算没有白“磨”的安慰!研究成果得到了社会的强烈反应,对于做学问的人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幸福了。对于我辈,似乎拿到样书比拿到稿费更为兴奋—且不论稿酬的微薄和所得税的不合理—只拿“诺贝尔”不拿“奖金”这种自嘲有时也是一种安慰!诚然,由于水平所限,加上毕竟比古人少磨了三年,所以不足和错漏是在所难免的。这些,座谈会上、平日的交流中,许多师友同仁都曾不吝指教,涕零之至!这些意见和期望,对我都是巨大的鞭策和鼓励!

裸体艺术研究取得了初步的成功,领导也及时予以嘉奖—1988年5月,中国艺术研究院正式通过申报我为“国家级贡献的科研人员”,并已呈国务院审批;同年8月,《裸体艺术论》获全国图书“金钥匙”奖……这些,都给我以及像我一样长年累月默默无闻地在爬格子的同行们带来了莫大的兴奋!我自己更是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也许是一直受压抑吧,好像觉得自己可以舒张了;大概是长期当惯了“小人”吧,好像感到自己将要“得志”了!看来是时来运转了,上帝有意要调整一下我的心理平衡—上帝不是别人,正是这个伟大的时代!有个电视节目叫“改革在你身边”,我应该算是一个生动的例证。我们的院党委书记刘颖南同志曾经跟我说:“现在成名了,注意不要骄傲!”听了这话,真是感慨万分!在我艰苦搏击的半生中,还未有听过领导这么“刺耳”的话!我记得最深刻的而且常常听的一句关怀,是当“狗崽子”时的:“你很有才华,好好干,重在表现嘛!”话语是温暖的,但隐藏着幸灾与蔑视。今天,“不要骄傲”的话语是刺耳的,但包含着真诚的警醒和更高的期望!

然而,对于我来说,感触尤深的是,我终于可以拥有“骄傲”了—这,正是时代的骄傲!有记者问:“你尝到了‘名人的苦恼’滋味了吗?”我坦率地回答说:“我并未感到我是名人,所以无从苦恼”—说真的,我真巴不得去钻营一点那种滋味来尝尝呢!《裸体艺术论》的确成了社会上的一个热门话题,专著在美术书店最初推出时,得凭专业工作证才能买,暂时脱销时小书摊涨价至30元一册,翻阅一次要收5角钱的折损费,有的书店的橱窗上挂着大段的从专著中摘引的文字,以证实其橱窗内出售的一些裸体画册是健康的……新闻、科技等电影制片厂和北京电影制片厂来商谈拍摄电影事宜,而人们饭后茶余谈得更多的,还是卖了20万册书的陈醉肯定发大财了……我真想多听听这些故事,甚至亲眼去看看这些景象。可惜,我太忙了,摆在我面前还有许多事要干,又增添了接受采访、应邀讲学和一些学术会议的任务,别的事情几乎都顾不上了。“裸体艺术”,她是一个很大很深的题目,与人类一样深奥,与历史一般长远。我还要竭我之精力、尽我之赤诚继续我的研究,像裸体艺术本身一样,坦诚我的一切—正如戏剧理论家马也先生在座谈会上所说的:这是一个人文主义的探求,这是一种裸体精神的追索!(原载《美术研究》1988年第4期)生的歌赞——人体美与性意识

人体美—作为人在世间的美学追求,随着我们民族文明的演进,它越来越表面化了;作为一种学问的探究,随着文化人类学的勃兴,一些学者对它的研讨则越来越深入化了。什么是人体美?就其通俗的涵义,相信人人都能会意。人体美,就是人的体形、体态的美。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人们不再像以往那样对此讳莫如深了。在日常生活中,不但少男少女们大胆追求,而且中老年人也不甘落后,不但衣着、化妆日趋多样,连街头俚语竟也出现了对人体的某种高度冠以“残废”的戏谑。这些,就是文化,人体文化。当然,是一种日常生活领域的习俗文化,现实文化。

现实的人体文化的一个较高的层次,在日常生活中最普遍就是舞蹈与体育。在那里,完全是人体美的展现、人体美的创造。近些年,在我们国家,还开始了健美比赛,那更是一种人体美的角逐与炫耀了!不过,我们这里要侧重探讨的,是一种更高层次的人体文化—造型艺术中的人体美。就美学的意义而言,所谓人体美,就是人类对自身的审美感受。与此密切相关,这种审美情感的物化,就产生了人体艺术。广义地说,上述的舞蹈,体育以至现实生活中的衣着打扮等都可以称为人体艺术。不过,作为一个科学的术语,在造型艺术中它还有更严格的界定。所谓人体艺术,是指以裸裎袒裼的人物形象为要素进行创作的艺术,所以也称之为裸体艺术。后一个概念更为准确,因此在专业工作者中更多地使用。

作为不同的门类,如舞蹈、美术等是没有高低之分的。至于追本溯源。它们在远古的年代更是息息相关。它们都与人类物质生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或者,它们都可能是从属于某种原始的巫术、宗教的活动。我上面说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文化,是指造型艺术上的人体美的追求、或者说裸体艺术的本身,能够完全摆脱现实文化的桎梏,从最敏感的伦理意义上突破—裸裎文明人的躯体,从而使之成为一种最自由的文化而达到对现实文化的超越。一

动物有没有它们的躯体美?有人想以一些动物的形体特征说明这个问题,如孔雀和极乐鸟五彩缤纷的大而长的尾巴,鹿头上的雄壮多枝的巨角,火鸡脖子上通红多皱的肉垂,还有流苏鹬鸟颈项上蓬松闪烁的羽毛等等。这些,在人看来自然是美的,而且有趣的是,统统是与动物的求偶有关,它们大多是以此作为对雌性的吸引。孔雀开屏的华贵已为人所熟悉,而几个流苏鹬鸟为了争夺雌性,把颈项上羽毛倒竖起来,的确也是一副壮丽的雄姿!不过,作为动物,它们并不存在美与不美的观念,上述这些,不过是它们的本能,把这一切说成美,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