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寺院(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7 09:46:41

点击下载

作者:李勇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皇家寺院

皇家寺院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皇家寺院作者:李勇排版:梦工厂出版社:现代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07-01ISBN:9787514323023本书由大华文苑(北京)图书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言皇家寺院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我国经过改革开放的历程,推进了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推进了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文化是立国之根,实现中国梦也是我国文化实现伟大复兴的过程,并最终体现在文化的发展繁荣。习近平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我们要认识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自信。

如今,我们正处在改革开放攻坚和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面对世界各国形形色色的文化现象,面对各种眼花缭乱的现代传媒,我们要坚持文化自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传承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浩浩历史长河,熊熊文明薪火,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滚滚黄河、滔滔长江,是最直接源头,这两大文化浪涛经过千百年冲刷洗礼和不断交流、融合以及沉淀,最终形成了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也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而从没中断的古老文化,并始终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中华文化曾是东方文化摇篮,也是推动世界文明不断前行的动力之一。早在500年前,中华文化的四大发明催生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地理大发现。中国四大发明先后传到西方,对于促进西方工业社会发展和形成,曾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华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熔铸到我们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我们民族的基因。中华民族的精神,也已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总之,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各族人民五千年来创造、传承下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其内容包罗万象,浩若星汉,具有很强文化纵深,蕴含丰富宝藏。我们要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首先要站在传统文化前沿,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弘扬和发展五千年来优秀的、光明的、先进的、科学的、文明的和自豪的文化现象,融合古今中外一切文化精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民族文化,向世界和未来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力量、文化价值、文化形态与文化风采。

为此,在有关专家指导下,我们收集整理了大量古今资料和最新研究成果,特别编撰了本套大型书系。主要包括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完备而深刻的伦理道德、古风古韵的建筑遗存、深具内涵的自然名胜、悠久传承的历史文明,还有各具特色又相互交融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等,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文化底蕴和强大民族凝聚力,具有极强系统性、广博性和规模性。

本套书系的特点是全景展现,纵横捭阖,内容采取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叙述,语言通俗,明白晓畅,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古风古韵,格调高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欣赏性、知识性和延伸性,能够让广大读者全面触摸和感受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增强中华儿女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豪感,并能很好继承和弘扬中国文化,创造未来中国特色的先进民族文化。2014年4月18日塔庙始祖法门寺

法门寺位于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城北10千米处的法门镇,始建于东汉末年恒灵年间,距今约有1700多年的历史,有“关中塔庙始祖”之称。

法门寺因舍利而置塔,因塔而建寺,原名阿育王寺。释迦牟尼佛圆寂后,遗体火化结成舍利。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统一印度后,为弘扬佛法,将佛的舍利分送世界各国建塔供奉。法门寺在始建后,历经魏隋等朝代,至唐朝时,进入它的全盛时期。北魏时因舍利而置塔建寺

传说在商朝末期,商纣王贪图美色,整天过着花天酒地的奢侈生活,老百姓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在后来的陕西省扶风县法门镇美阳村有个叫法阿门的穷苦书生,自小父母双亡。他眼看豪强横行、盗贼四起和民不聊生的情况,感到极度痛苦。■法门寺牌匾

恰在此时,印度孔雀王国的释迦牟尼创建了佛教,教化民众行善积德普度众生,功德无量,具有很多信众。没过多久,佛法无边的佛教就传到了周朝京都地区。■法门寺全景周朝 分“西周”与“东周”。西周由周武王姬发创建,定都镐京和丰京,成王时期营建洛邑;西周末年,周平王姬宜臼从镐京东迁洛邑后,史称东周。其中东周时期又称“春秋战国”。

法阿门开始信仰佛教,他一边四处演讲游说,向朝廷上书,建议天子继承和发扬先祖文王和武王的传统,关心天下疾苦,整顿官吏和世风民俗,大力发展农耕。他同时也在家乡法门镇美阳村建立教坛,著书立说,传播佛教。

人们受法阿门传播的佛道所感化,互相尊重,团结和睦,耕稼习武,惩恶罚盗,讲求道德礼貌,使当地人们过上了丰衣足食的幸福生活。

就在这时,当朝的周天子认为自己是主宰天下的真龙天子,法阿门所宣扬的是“异端邪说”,于是下旨缉拿法阿门问罪。

周天子斥问法阿门:“大胆狂徒,施教邪说,蛊惑民心,妄夺皇室,罪该万死!”天子 是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称呼。他们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和政权,自称其权力出于神授,是秉承天意治理天下,故称为天子,或称为“真龙天子”。

法阿门自恃有神灵保佑,临阵不惧,拱手诵道:“天皇皇,地皇皇,佛法无边喜降祥,行善去恶人心畅,国泰民安天下扬。”

周天子一听怒道:“我砍掉你的双腿,你既然佛法无边,看你怎能活动!”

周天子一声令下,法阿门的双腿就被砍掉了,血水涂地。法阿门挥手怒斥,他又被砍去了双手;他疾呼分辩,又被割掉了舌头;他怒目眈眈,又被剜去了双目;他摇头抗争,又被削去了双耳;他挺直身躯以示不屈,最后就被斩杀了。此事传到了印度释迦牟尼的耳朵里,恰巧他正患重病,被法阿门护教传道的行为感动了,他便对国王阿育王说:“我入化后,汝将吾体断成四万八千块,一块送往东土周朝法阿门的故居,其余的都分送到世界各地。”后来释迦牟尼圆寂后,阿育王遵照他的遗嘱,先将“真佛”遗体净身,祭拜了七七四十九天,然后按照印度习俗将其真身火化。传说火化时,真身果然爆裂出了红紫黑3种形如骨指、灵盖骨和骨片等四万■释迦牟尼 原名乔达摩·悉达多,八千块圆形圣物。生于尼泊尔南部,佛教的创始人。成佛后的释迦牟尼,尊称为佛陀,于是,阿育王派遣各路神鬼在意思是大彻大悟的人。民间信仰佛一夜之间,把四万八千块圣物分送教的人也常称呼他为佛祖、如来佛到了世界各地。其中一节佛指舍利祖。被送到了法阿门的故居。阿育王 (前304~前232年),又称无忧王,是印度孔雀王朝的频头娑罗王之子,他是印度历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君王。阿育王不但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后来还成为了佛教的护法。

据说佛指舍利送到之夜,灵光闪耀,祥云升腾,在法阿门曾经诵经的地方顷刻耸立起一座几十米高的雄伟宝塔,而且寺庙楼舍厅廊耸然林立,金光闪闪,笙鼓喧天。

塔顶闪现出红黄蓝白紫五色彩光,香烟袅袅,祥云冉冉。塔底洞穴金光耀眼,水银池上泛有一艘金船,船上金莲花丛中置有宝匣,匣内珍藏着一枚佛指舍利。真身 就是指本来面目。在神话或佛教中,真身是一切变化的基础,但并不意味着完美。事实上真身是在修炼中的某个时间点触发并固定下来,可以说成道之身即为真身,如铁拐李的残缺之躯,猪八戒的猪形都是真身。■法门寺新殿

说来奇怪,在周朝都城岐邑一夜之间也突然冒出了许多佛塔,周天子与那里的百姓当时并不信佛,于是就下令将其铲去。可是第二天塔又冒了出来。周天子再次下令将塔铲去。然而塔再次冒了出来。如此这般,塔被铲了一茬又一茬,但是,塔仍然巍然屹立。

在法阿门家乡出现的佛塔,因为塔内珍藏着一枚佛指舍利,便被视作释迦牟尼的“真身”之地,因此被称为“真身阿育王寺”,寺院宝塔也被称为“大圣真身宝塔”。■宝鸡法门寺内的舍利塔西域 狭义上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和葱岭(即今帕米尔高原)以东,巴尔喀什湖东、南及新疆广大地区。而广义的西域则是指凡是通过狭义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地区等。

人们得知是真佛显圣,就顶礼膜拜,因而这里日夜香火不断,就连周天子闻讯后也派人重修庙宇,塑造佛像。为了纪念法阿门为佛教事业而英勇捐躯的精神,人们因此将阿育王寺尊为皇家礼佛之地,并将阿育王寺改名为“法门寺”。霍去病 (前140~前117年),我国西汉武帝时期的杰出军事家,曾任大司马骠骑将军。他好骑射,善于长途奔袭,带领士兵多次杀得匈奴节节败退。

但实际上据专家考证,法门寺始建于499年前后,法门寺真身宝塔就是因塔下藏有佛祖真身舍利而得名,原名“阿育王寺”或“无尤王寺”。

法门寺因藏贮佛骨而修塔,因修塔而建寺,所以起名塔寺。佛骨是佛教始祖释迦牟尼骨头,也称佛舍利。佛舍利在我国的奉藏,大概是在佛教传入我国之时,也就是在汉武帝打通西域以后。■汉明帝(28年~75年),本名刘

那时候的大月氏和安息,即现庄,性格刚毅严酷。汉明帝提倡儒学,注重刑名文法,为政苛察,总在的阿姆河流域和亚洲西部伊朗高揽权柄,权不借下。他致力消除北原东北部,已盛行佛教。史载霍去匈奴的威胁,开拓与西域的交往。病还从匈奴那里带回长丈余“金明帝之世,吏治比较清明,境内安定。人”,即铜佛像,置于甘泉宫;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前2),博士秦景宪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这是佛经传入我国的开始。

在公元58年,汉明帝刘庄曾派了12人去天竺(即今印度)求经。这一次,他们不但带回了佛经5部42章,还有印度的高僧沙门摄摩腾和竺法兰与他们一道回来。他们经丝绸之路到了洛阳,住在当时的官署鸿胪寺。那时,白马寺已建成,我国信仰佛教的人也逐渐增多。香火 指供奉神佛或祖先时燃点的香和灯火:来朝拜的很多,香火很盛。古时候香火也指后辈烧香燃火祭祖,故断了香火就指无子嗣。古时有一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即没有后代传承香火是最大的不孝。

关于佛骨贮藏我国的时间,1653年的《重修法门寺钟楼记》碑文中有“从闻法门寺建自西典东来,藏牟尼舍利于浮屠”的话语,可见佛教与佛骨是同时传来我国的,佛经进入了白马寺,佛骨则存贮在阿育王寺塔中。

据说,在陕西省西部岐山西2.5千米处有一佛指沟,佛指沟恰好位于丝绸之路的关中道上。从印度传来的佛骨曾在此暂存,直到阿育王塔寺修好后才将佛骨迎入寺内塔下安置。

公元67年,佛教传入我国后,我国也开始建筑佛塔贮佛骨佛牙,法门寺舍利塔大致就是这时候建造的。现存法门寺有两面汉代铜镜,原藏法门寺塔中,还有地宫中挖掘出的汉代铜币,这些或可作为法门寺建于东汉时期的佐证。

关于法门塔寺建筑舍利塔事,据唐代相关著名地理文献记载,法门寺塔是我国当时的第五个舍利塔。专门为供奉佛骨或葬贮僧尼尸骨之用,也作为收存佛经或置佛像之处。法门寺塔是专藏佛骨之塔,也是供奉佛像和存放佛经的塔。相传法门寺塔为阿育王所修,以贮佛骨,所以称为“阿育王舍利塔”。孝文帝 (467年~499年),本名拓跋宏,是我国杰出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他主政后,从平城迁都洛阳;后又改鲜卑姓氏为汉姓,鼓励鲜卑和汉族通婚,评定士族门第,加强鲜卑贵族和汉人士族的联合统治,并参照南朝典章制度制定官制朝仪。■法门寺内的阿育王舍利塔

法门寺的真身宝塔分木塔和砖塔两种。法门寺塔的木塔自西汉修建以来,在十六国和南北朝混战时期,遭到战火焚毁,加上北魏太武帝拓跋焘采纳崔浩奏言,禁佛教、毁佛经、佛像和塔寺,阿育王寺舍利塔遭到“断佛道经像毁场”的劫难,以致塔寺成为废墟,信徒们还不断来这里烧香敬佛,称为“圣冢”。■李渊(566年~635年),我国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身于北朝

到了北魏时期,孝文帝改拓跋关陇贵族,7岁袭封唐国公。隋末为元姓,名为元宏,史称元魏,再天下大乱时,他乘势起兵攻占长次信仰佛教。472年,时任吱州牧的安。后来,他统一了全国,建立了大唐王朝。拓跋育修复了阿育王寺和舍利塔,并于494年首次开塔瞻礼舍利。法门寺始建后,不断地发展。

558年,北魏皇室后裔拓跋育进行大规模扩建,开创了供奉法门寺佛骨的先河。但在不久爆发的北周武帝灭佛运动中,法门寺遭到了重创。

583年,“阿育王寺”改名“成实道场”,舍利塔则叫“成实道场舍利塔”。602年,隋朝两次开塔瞻礼,法门寺因隋文帝的崇佛而东山再起。

618年,“成实道场”被当时名义上还是隋朝大丞相的李渊改为“法门寺”,舍利塔的名则叫“法门寺舍利塔”。可就在这一年,法门寺因遭受火焚,而塔基残露。阅读链接古时,有一个叫师旷的穷苦书生特别酷爱音乐,他甚至能用一片树叶吹出十几种鸟鸣声。有一天晚上,他睡得正香,一个红衣少女来到了他身旁,并递给他一块红色绸缎:“天宫乐谱全记在上面,你要潜心研究……”说罢,红衣少女变成了一块红褐色的七孔石碑。第二天,师旷果然见到了七孔石碑。当他用手触摸到碑的小孔处时,竟然有“哆来咪发唆啦唏”的美妙声音从小孔处溢出。他大为惊讶,用这7个音节谱了一首又一首美妙曲子。后来,七音碑在战乱中被遗弃荒野,在法门寺建成后,有和尚找到此碑,并将它移到了法门寺,只可惜这块七音碑最终被人砸坏抛到一个石灰窑彻底湮没了。在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到了唐代,法门寺迎来了它最为辉煌的时期。唐朝建立后,法门寺的住持需由皇帝亲自任命。法门寺成为大唐帝国崇拜、供养佛舍利的中心和皇家内道场,在国家宗教生活中占据至高无上的地位。■法门寺寺庙建筑

619年,唐朝秦王李世民安排80名和尚入住法门寺,并任命宝昌寺僧人惠业和尚为法门寺的第一任住持。625年,唐高祖李渊下令扩建了“法门寺”。

到了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曾3次开塔就地瞻礼舍利。原塔俗名“圣冢”,后在法门寺原来的塔基残露处把阿育王塔改建成了四级木塔,名曰望云殿,殿楼4层,出手可及云彩。

在贞观年间,唐朝花费大量人力财力对法门寺进行扩建和重修,寺内殿堂楼阁越来越多,真身宝塔越来越宏伟,区域也越来越广。■唐高宗(628年~683年),本名

660年,唐高宗李治迎佛骨于东李治。李治即位之初朝政被顾命大臣长孙无忌及褚遂良等掌握。后来都洛阳,供养3年后,于龙朔二年,在唐高宗彻查一宗谋反案后,他的也就是662年,送归法门寺地宫,并皇位得到了巩固。诏令和尚惠恭和意方等重修法门寺塔。

到了684年,法门寺内僧尼已发展到5000多人。唐王朝也终于完成了瑰琳宫“二十四院”的建设,成为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等级最高和僧人最多的皇家寺院,并辅以严格的僧伽制度:

法门寺住持僧由皇帝任命;法门寺僧团由高层次僧人组成,僧伽不拘宗派,各宗并弘。僧伽制度 佛教大兴后,信徒倍增,犯过失的也随之增多,随之系统而完备的律制应运而生。僧伽制度就是出家僧尼共同遵守的禁戒制度和规定以及传统习惯。

在此基础上,唐王朝形成了一套十分完备的皇帝迎送佛指舍利的仪轨、弘法和法事。使法门寺成为“九经十二部”总传的道场,大唐佛教文化的中心。唐代法门寺的“二十四院”有:释迦院以诵习佛教经典为业,宣示佛祖事业、教化及教旨,为众院之首。毗卢遮那佛 汉译大日如来,是佛教密宗至高无上的本尊,是密宗最高阶层的佛,为佛教密宗所尊奉的最高神明。密宗所有佛和菩萨皆自大日如来所出。

弥陀院供奉阿弥陀佛,主诵净土“三部一论”。塔会院即真身院,专门护持供养真身舍利宝塔。毗卢院供奉毗卢遮那佛,诵习《华严经》。

罗汉院专门供养小乘修行者所成就的最高果位。祝寿院即诞生院,专为皇室祈福、请寿而设。上生院供养无量寿佛。

天王院供养四大天王。三圣院供养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主弘净土三经和《华严经》以及《法华经》。十王院即普贤院,十王为普贤十大愿王。五会院专修净土五会念佛法门。圆通院即观音院,专门供养观音菩萨。《华严经》 全名《大方广佛华严经》,是大乘佛教修学最重要的经典之一。据称是释迦牟尼佛成道后,在禅定中为文殊和普贤等上乘菩萨解释无尽法界时所宣讲的要典。■法门寺内景

净光院是主修斋天和敬天教法的道场。净土院专修净土念佛法门。北禅院、南禅院和西禅院都专修禅法和悟般若。

维摩院主讲《维摩诘经》,弘扬“不二”大乘教旨。妙严院诵持楞严咒,讲诵《金光明经》。地藏院供养地藏菩萨,为众生消灾,为亡灵祈福。戒坛院为寺众受戒,弘扬各种戒律。

吉祥院即文殊院,供养文殊菩萨,弘扬文殊信仰。新兴院即弟子院,是那时的佛学教育机构。

另外,有学者认为,唐时的法■武后(624年~705年),即武则门寺还应包括寺院服务管理的浴室天,她不仅是诗人,还是一位政治家,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院和库院以及修造院与供方僧住的女皇帝。唐高宗时她为皇后,后自招提院以及供养道教神祇的城隍庙立为武周皇帝,国号为“周”。史院。称“武周”或“南周”。

在法门寺寺内,大、小乘教并弘,显、密宗圆融,成为唐代丛林梵刹之典范。如同唐代社会对各种文化所体现出的包容精神一样,唐代法门寺的佛教亦表现出各宗各派、共存共荣的兼容态度。

唐朝200多年间,先后有高宗、武后、中宗、肃宗、德宗、宪宗、懿宗和僖宗8位皇帝六迎二送供养佛指舍利。每次迎送声势浩大,朝野轰动,皇帝顶礼膜拜,等级之高,绝无仅有。密宗 又称为真言宗、金刚顶宗、毗卢遮那宗、秘密乘和金刚乘,综合各国的传承,统称为“密教”。8世纪时密教在印度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后传入我国,从此修习传授形成了密宗。

唐朝是法门寺的全盛时期,它以皇家寺院的显赫地位,以7次开塔迎请佛骨的盛大活动,对唐朝佛教、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据史载“三十年一开,则岁丰人和”,可干戈平息,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公元874年唐僖宗李儇在最后一次送还佛骨时,用曼荼罗,即结坛的形式,按照佛教仪轨,以地宫中室为中心,4枚舍利为主体,将佛指舍利及数千件稀世珍宝一同封入塔下地宫,用唐密曼荼罗结坛供养,以此实现“八荒来服,四海无波”的护国佑民理想。这是我国佛教密宗的最高结集,体现出印度佛教中国化后,融合儒家大同世界观念而再度升华的理想境界。由于唐代诸帝笃信佛法,对舍■法门寺佛手利虔诚供养,使法门寺成为皇家寺院及举世仰望的佛教圣地。

到了710年,大唐皇帝赐名舍利塔为“大圣真身宝塔”。786年,唐代宗又改称“法门寺舍利塔”为“护国真身宝塔”。

总体来说,唐朝法门寺兴隆的基础是寺院经济实力雄厚。其经济来源是各方施舍,共成圣事。

一是王室施舍。如显庆年间,高宗给钱5000两,绢50匹,以充补供养;后又敕常侍王君德送绢3000匹,供造阿育王像和补固塔用;则天皇后舍所寝衣帐、直绢1000匹,并为佛祖真身舍利造九重宝函和金棺银椁。宰相 是辅助帝王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员的通称。宰相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管仲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杰出的宰相。到了战国时期,宰相的职位在各个诸侯国都建立了起来。宰相位高权重,甚至受到皇帝的尊重。“宰”的意思是主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意有辅佐之意。“宰相”联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中。

长安四年(704)冬,施绢3000■法门寺佛像匹。上元初(760)七月,唐肃宗诏赐瑟瑟像一铺,事以金银之具,另有金襕袈裟以及檀香数百两之赠。贞元六年(790)二月迎佛骨时,倾都瞻礼,施财巨万。同时王室还赏赐给法门寺田产、房屋和车马。

二是王公朝士布施。如三迎佛骨时“舍财投宝者耻后”,五迎佛骨时“舍施唯恐弗及,有竭产充施者”;咸通迎佛骨时,“宰相以下竟施金帛,不可胜纪”。唐代宗 (727年~779年),本名李豫。安史之乱以后,大唐开始走向衰落。后来,由于吐蕃占领首都长安15日。唐代宗为求暂时安定,大封节度使,造成了藩镇割据。朝廷政治经济进一步恶化。

三是民间施舍。都城长安还为佛骨成立了民间布施机构迎真身舍利,自开元之后,直至咸通最后一次迎送佛骨,民间施舍的钱财不可计数。

有关唐朝法门寺的全盛景象,后来陕西省在法门寺地宫中的考古发现得到了充分的验证,而且其中有十大发现被世界各界赞为世界十大之最。

作地宫出土的佛指舍利中有一个金骨和3个影骨,是世界上目前发现的有文献记载和碑文证实的释迦牟尼佛真身舍利,是佛教世界的最高圣物。

法门寺地宫,是世界上目前发现的年代最久远、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佛塔地宫。

地宫文物陈列方式,是世界上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唐代密宗之金胎合曼曼荼罗。地宫2.7万枚钱币中,13枚玳瑁开元通宝是世界上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绝无仅有的玳瑁币。开元通宝 我国古代的一种货币。开元通宝主要指我国唐朝在开元年间,612年发行的一种象征“天圆地方”的圆形方孔铜质货币。

地宫出土的一整套宫廷茶具,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年代最早、等级最高、配套最完整的宫廷茶具,打破了日本茶文化起源说。

地宫中出土的双轮十二环大锡杖,长约2米,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年代最早、体型最大、等级最高、制作最精美的佛教法器。

地宫中发现的13件宫廷秘色瓷,是世界上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并有碑文证实的秘色瓷器。

地宫中发现的700多件丝织品,几乎囊括了有唐一代所有的丝绸品类和丝织工艺,堪称唐代丝绸的宝库,是唐代丝绸考古的空前大发现。玳瑁币 用玳瑁,即一种海龟的甲壳雕刻而成的货币,是我国古代货币中极其罕见,极为珍贵的“玳瑁币”。法门寺地宫出土的13枚玳瑁“开元通宝”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绝无仅有的玳瑁币。■法门寺地宫

盛装第四枚佛指舍利的八重宝函,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制作最精美、层数最多、等级最高的舍利宝函。

安奉第三枚佛祖真身舍利的鎏金银宝函,上面錾刻金刚界四十五尊造像曼荼罗,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密宗曼荼罗坛场。■法门寺锡杖阅读链接据传说,明代有相依为命的姐弟俩,自幼父母双亡。因家贫,姐姐宋巧姣只好让弟弟宋兴儿去财主刘公道家当童工。当时,有个叫刘彪的特别喜欢孙玉娇。当他获悉傅朋与孙玉姣私订终身的消息后,他误将孙玉姣舅父母当作傅朋与孙玉姣杀死了,并将女头抛到了刘公道家后院。刘公道发现女头后,恐宋兴儿泄密,遂杀人灭口。次日,刘公道报官诬称宋兴儿窃财畏罪潜逃,眉乌县令赵琏便捕了宋巧姣问罪。宋巧姣据理申辩,令赵琏恼羞成怒,他将宋巧姣收监后,让其交10两银子赎出。恰巧,宋巧姣在狱中认识了祸起萧墙而入牢的孙玉姣,两人互诉冤情,并判断杀人凶手为刘彪。之后,傅朋托人赎出了宋巧姣。有一天,宋巧姣得知皇太后来法门寺降香,就冒死告御状。宋巧姣悲号哭诉感动了皇太后,后派人查清此案,昭雪了宋巧姣等人的冤情。传说,宋巧姣哭诉完起身后,她膝下所跪的石头上便出现了两个圆圆的膝印儿,后来人们就把这块留有膝窝的青石叫“巧姣跪石”。迎请舍利是唐代的重大盛典唐朝时期,继承隋朝供养佛舍利的做法,形成了“三十年一开”的制度。唐朝皇帝们坚信定期迎送供养佛骨会给国民带来富庶、康泰与和平,所以皇帝迎送佛骨成为唐代宗教生活的重大盛典。法门寺地宫出土的佛指舍利作为佛教圣物和国之重宝,其迎奉自有记载以来就是天下的盛事。所谓迎请舍利,实际就是每隔30年把珍藏在塔基下地宫中的佛骨迎入长安■法门寺舍利塔城皇宫瞻仰。

据记载,法门寺历史上第一次启奉佛指舍利发生于555年的北朝时期。其后,到唐朝时,更是出现了6次迎奉佛指舍利的辉煌鼎盛。

唐朝皇帝的第一次迎奉佛指舍利是在659年。唐高宗遣高僧智琮和弘静迎奉佛指入宫,但要求必须出现瑞相。长安城 现今西安城的旧称,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西汉、新莽、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朝皆建都于此。现存城址有西汉长安城和唐长安城。

智琮于舍利塔下诵经绕佛10天仍无灵应,为表虔诚,遂燃臂供佛,终于感得瑞相,舍利塔下3尊佛像从足下开始放光。佛指舍利遂首次被迎奉入宫。

第二次迎奉佛指舍利是从武周长安四年(704)至中宗景龙二年(708)。武则天命凤阁侍郎崔玄暐和法藏法师到法门寺迎奉佛指。法藏等入塔行道7昼夜,才启发舍利。■法门寺宝函

除夕日舍利至西京崇福寺,次年正月十一舍利被迎入神都,即现在洛阳,置于明堂。正月十五,武则天身心护净,虔诚请法藏奉侍,普为善祷。后唐中宗遣法藏等造白石灵帐一铺入塔,供养舍利。安史之乱 是我国历史上一次重要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是指安禄山和史思明起兵反唐的一次叛乱。安史之乱自755年至762年结束,前后达8年之久。

第三次迎奉佛指舍利是在760年。唐肃宗敕僧法澄和中使宋合礼以及凤翔府尹崔光远迎请佛指舍利入长安内道场。此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迎奉舍利有祈愿“兵革早息”之意。

第四次迎奉佛指舍利是在790年,这时唐王朝经受了安史之乱的打击,元气未复,唐德宗皈依佛教并奉迎佛指舍利于长安,先在内道场供养,再移驾京都诸寺。

第五次迎奉佛指舍利是在819年。唐宪宗启塔,亲奉香灯,舍利先在禁中供奉3日。唐宪宗夜里看到佛指舍利大放光明,满朝百官伏地叩贺。后佛指又送长安各佛寺,王公士庶奔走膜拜,甚至燃顶、燃臂和燃指以为供养。

第六次迎奉佛指舍利是在873年。这次迎奉舍利的声势浩大,供品最多,是唐代迎请舍利最盛大的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迎请舍利。此次迎请舍利,唐王朝事先准备了两年。

当时,从京城长安到法门寺200多里间,车马昼夜不绝,沿途都有饮食供应,并设置了数以万计的金玉珠翠装饰的浮屠和宝帐等物。

迎请佛骨的仪仗车马由甲胄鲜明和刀杖齐全的皇家御林军导引,文武大臣护卫和名僧和尚拥奉,旌旗蔽日,鼓乐鼎沸,沿途站满虔诚膜拜的善男信女。长安城内各街用绸缎结扎各种彩楼。皇帝亲临安福门城楼顶礼迎拜,官员百姓们沿街礼拜迎候。御林军 亦称“羽林军”,是我国古代护卫皇帝、皇家和皇城的特殊军队。始于汉武帝刘彻,此后历朝历代的御林军的隶属系统、机构统领、职能权力和地位都不一样。

按惯制,舍利先要迎请到皇宫内供奉3天,然后再迎送到京城寺院轮流供养。在这期间里,文武百官和豪族巨富都争施金帛,四方百姓扶老携幼前来瞻仰,甚至有断臂截指以示虔诚。

自这次迎骨请佛骨之后,地宫关闭,与世隔绝千余年之久。后来,一套唐懿宗赐赠的八重宝函和金塔,在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后室被考古学家们发现。錾刻 就是在设计好器形和图案后,按照一定的工艺流程,以特制工具和特定技法,在金属板上加工出千变万化的浮雕状图案。■《大唐迎佛图》八重宝函和金塔是唐懿宗用来供奉佛祖释加牟尼真身佛指舍利的,做工精细、造型优美,精雕细琢,世所罕见,其价值不仅在平雕刀法、宝钿珍珠装及盝顶等工艺,还在于刻凿在四周壁面上的文殊、如来造型,是一个由大小不同的八重金银宝函套合而成的多重宝函。盝顶 我国传统屋顶之一,盝顶梁结构多用四柱,加上方子抹角或扒梁,形成四角或八角形屋面。■宝函里的小金塔顶部有4个正脊围成为平顶,四周加上一圈外檐。盝顶在金、元时期比较常用,元大都中很多房屋都为盝顶,明、清两代也有很多盝顶建筑。例如明代故宫的钦安殿、清代瀛台的翔鸾阁就是盝顶。

它的最外层是一个长宽高各0.3米的银棱盝顶黑漆宝函。所谓盝顶,就是函盖上棱成斜面的函。它是用极其珍贵的檀香木制作而成的,并且用雕花银条棱边。

在银棱檀香木函内是一个略小的鎏金盝顶四天王宝函,用一条绛黄色的绸带十字交叉紧紧捆扎。函顶面錾刻两条行龙,首尾相对,四周衬以流云纹,每侧斜面均錾双龙戏珠,底面錾饰卷草纹,四侧立沿各錾两只迦陵频伽鸟,身侧饰以海石榴花和蔓草。

函的四侧分别刻着四大天王图像,正面是北方大圣毗沙门天王,左面是东方提头赖吒天王,右面是西方毗卢勒叉天王,后面是南方毗娄博叉天王。

第六重是素面银宝函,第五重是鎏金如来坐佛说法银宝函。在第四重宝函里,绸带绑的和金锁锁的是一个纯金盝顶宝函,重1500克。

函体四面立沿上,各錾4只鸿雁。正面为一幅6臂观音图,观音菩萨慈眉善目,前边两只臂手交叉于胸前,后边4臂手环形伸向云天,她的座下为数层莲瓣的莲台,两侧天空有几位天女正抛撒鲜花。

函身右侧为普贤菩萨坐像,两旁为6只小兔和8尊金刚为其做伴。函左侧是文殊菩萨坐像,菩萨安坐于一头大象的背上,一侧是沙门天王驾着祥云接引19位沙弥和使者飞入天宫。函的后面是帷帽菩萨图,头顶是玉女手擎的华盖,四周是几位弟子虔诚地听经。

第三重宝函内,是一尊纯金宝函,函身镶满红宝钿、绿宝钿、翡翠、玛瑙、绿松石等各色宝石。函盖顶面和侧面红、绿二色宝石镶嵌成大大小小的莲花。函身四面用绿松石各镶两只鸳鸯伴以花卉。

重重宝函,呈现的是一座精致■法门寺唐代茶具的小金塔,高105厘米,塔顶飞檐高翘,彩光闪烁,金砖金瓦层层如真。塔身的四壁都刻满了纹饰,并伴有4扇小金门。

塔座上有一小银柱,盘为细颈鼓腰状,喇叭口径处雕12朵如意云头,鼓腰上两平行线连为4组三钴杵纹杆状十字团花,衬以珍珠纹,腰底为莲瓣形,银柱托底也呈八瓣莲花状。间以三钴杵纹,柱底还有一墨书小字“南”。圣物佛指舍利就套在这根小银柱上。在同一时期,珍藏于地宫汉白玉灵帐中的盝顶铁函被发现。启开木盒内最后一层彩绢时,发现鎏金银棺。银棺状如棺木,而整个小银棺就置于一座雕花的金棺床上。棺床前后分别有5座壸门,左右两侧是雕花帘帷。第二枚舍利就置其内。在地宫后室北壁秘龛内,有一只锈迹斑斑的铁函,里面是一枚45■法门寺内的佛指骨舍利尊造像盝顶银函。上面放着两枚硕大的水晶随球,还有两枚雕花白玉指环,两枚雕花金戒指,一串宝珠,数条绣花绸绢。

45尊造像盝顶银函为正方体,长宽高各17厘米,函盖、函身雕工极为精致。函身下沿錾刻“奉为皇帝敬造释迦牟尼真身宝函”。45尊造像盝顶银函内放置银包角檀香木函,函顶、函身均包裹银雕花包角,以平雕加彩绘手法雕满各种花卉,上系银锁、钥匙一副。

银包角檀香木函内为嵌宝石水晶椁子。椁盖上镶嵌黄蓝宝石各一枚,体积硕大,眩耀夺目。椁盖雕观世音菩萨及宝瓶插花,椁身四面皆雕文殊菩萨坐像及莲座、花鸟。水晶椁子内是壸门座玉棺。

这里面又是一枚佛指舍利。后来,经专家们鉴定这枚佛指舍利系佛祖释迦牟尼真身指骨舍利。这枚舍利是当今世界上独一无二、佛教界至高无上的圣物。

之后,第四枚佛指舍利很快在阿育王塔中被发现了。这4枚舍利的发现,足以表明法门寺在我国唐代时期是当时佛教朝拜的圣地。阅读链接唐太宗晚年皈依了佛教,自称是“菩萨戒弟子”,并修建佛寺,支持译经。有史记载,唐太宗第一次将法门寺所藏的佛舍利“示人”时,有一盲人“见”了佛舍利,居然复明了。随后,武则天还将自己的“一腰绣裙”送进地宫供养舍利。708年,唐中宗李显割下自己以及皇后和子弟等7人头发“下发入塔”,以身供养舍利。可见,唐皇室尊奉佛指骨舍利是愈演愈烈。地宫设置重要坛场法器

法门寺作为唐代皇家寺院,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每次迎奉佛骨,皇帝和大臣都要供奉大量的物品,这些物品后来被唐僖宗下令封闭在法门寺地宫。■法门寺千佛阁■法门寺内的鎏金银茶罗仙鹤 即丹顶鹤,是鹤类中的一种。它在东亚地区的文化中具有吉祥、忠贞、长寿的象征。也是古代人民认为最崇高动物中的一种,它象征着圣洁,清雅,长寿。

在法门寺的地宫中,除唐代皇帝珍藏的佛指舍利外,还有唐懿宗年间珍藏的用作地宫中供养佛舍利的金银器具121件。其中,唐懿宗与唐僖宗父子供养的金银器就达100余件。

这些生活用具有出自浙西民间工匠之手的浴洗佛像的浴佛盒,也有来自宫廷作坊文思院的一整套系列金银茶具等珍品。

鎏金壶门座茶碾子通体呈长方形,由碾槽、辖板和槽座组成。槽呈半月形尖底,口沿平折,与槽座焊接。槽身两端为如意云头状,两侧各有一只飞雁及流云纹。槽座嵌于槽身,座壁有镂空壶门,门之间饰天马流云纹。驾鹤 即骑鹤,据汉代经学家刘向著《列仙传·王子乔》记载,佛教徒王子乔从浮丘公学道30年后,乘白鹤驻缑氏山巅,数日而去。因此后以“驾鹤”比喻得道成仙。

茶碾子打开后,上置纯银锅轴,轴刃有平行沟槽,轴杆圆形,中间粗两端细,其上錾刻“五哥”两字,表明此器为唐僖宗供奉。轴孔四周錾团花,外饰流云纹,錾文上有“碣轴重一十三两”,轴可来回转动。茶碾子是碾茶器,在煮茶时,供碾碎饼茶之用。

鎏金银茶罗,全称为“鎏金仙人驾鹤纹壶门座银茶罗”。通体呈长方形,由盖、罗、屉、罗架、器座组成,均系钣金成型,纹饰涂金。盖顶錾两体首尾相对的飞天,并衬以流云。盖刹四周各饰一和合云。罗架两侧饰执幡驾鹤仙人,另两侧为相对飞翔的仙鹤,四周饰莲瓣纹。绶带 是指用于连挂勋章、奖章和略表的带子。通常以丝绸制作,■法门寺鸿雁球路纹银笼子并有规定的颜色和花纹。现代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勋章和奖章皆配有绶带。

罗和屉均为匣状,中夹罗网,屉面饰流云纹,有拉手。罗架下有台形座器,设镂空壶门。茶罗子,即茶筛。它是饼茶经茶碾碾成碎末后作筛茶用的。

金银丝结条笼子有盖,直口,深腹,平底,四足。盖为穹顶,笼有提梁,盖与提梁间有一金链相连。整个笼子用极细的金银丝编织而成。条结笼子,主要供烘烤饼茶后,趁热装入纸袋,作为一种贮器,暂存于此。

鸿雁球路纹银笼子是烘烤饼茶的用器。因唐时人们饮的是饼茶,饮茶时要将饼茶先进行烘烤后,再经碾碎,方可煮茶饮用。

鎏金双凤衔绶带御前赐银方盒的盒体呈扁方形,盖身上下对称,以子母口扣合。盖面中心为口衔绶带相对翱翔的双凤团花,角隅錾十字绶带花结纹样,盒底内外有同心圆旋削的痕迹。圈足与盒身焊接而成。底外壁竖錾“诸道盐铁转运等使臣李福进”,盖面墨书“随真身御前赐”6个字。鸳鸯 指雌雄凫类水鸟。人们多以鸳鸯比作夫妻,最早出自唐代诗人卢照邻《长安古意》诗,诗中有“愿做鸳鸯不羡仙”一句,赞美了美好的爱情,以后一些文人竞相仿效。

鎏金双狮纹菱弧形圈足银盒的盒体呈菱弧状,上下对称,以子母口扣合。盖面内以联珠组成一个菱形,与周边呈相斗的布局。内菱形中部錾两只腾跃的狮子,四周衬以莲与缠枝蔓草,内外菱形的角隅饰背分式西番莲纹样,腹壁上下均錾二方连续的莲叶蔓草,圈足饰一周简莲瓣。盒底外壁竖錾刻4行33字:

进奉延庆节金花陆寸方合壹具重贰拾两江南西道都团练观察处置使臣李进。

鎏金十字折枝花小银碟是钣金成型,纹饰涂金。共出土20件中有带圈足或无圈足之区别。盘圆座葵口小银碟五曲葵口,平底,浅腹。浮雕 是雕塑与绘画结合的产物。我国古代浮雕艺术,对作为造型语言的“线”的情有独钟,是在装饰审美、形式表现和艺术精神方面所表露出的民族特点。■法门寺鎏金鸳鸯团花双耳大银盆

鎏金鸳鸯团花双耳大银盆系唐僖宗供佛用品。浇铸成型,盆壁分为4瓣,每瓣内錾两个石榴团花。团花中有一双鼓翼鸳鸯立于莲花之上,两两相对,栩栩如生,呼之欲出。鸳鸯团花之间衬以流云纹。■法门寺鎏金鸳鸯团花双耳大银盆

鎏金鸳鸯团花双耳大银盆盆底模冲、锤打出一对互相嬉戏的鸳鸯和阔叶石榴组成的大团花,四周施鱼子纹地,形成浅浮雕效果。特别是盆壁内外的錾刻,花纹完全相同,犹如透雕而成,是我国目前发现的不可多得的唐代金银器艺术珍品。

鎏金鸳鸯团花双耳大银盆盆外两侧各铆接两个额刻“王”字的天龙铺首,口衔饰有海棠花的圆环,环上有提耳,圈足微外撇,其外饰莲花。盆底外壁,錾刻“浙西”两字,即唐后期南方金银器的制作中心。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