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现状与出路(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7 13:34:09

点击下载

作者:杨飏,刘炼

出版社: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现状与出路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现状与出路试读:

前言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培养当代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要帮助高职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我们一直认为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是专业技能强的“工具人”,而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人”。高职教育应更多地注重对学生的理想主义、道德人格和思维方式的教育,必须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努力使高职学生学会为人,学会处世,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应有的力量!第一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现状第一章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地位与前景

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的改革开放进行得如火如荼。随着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入和高等学校持续扩大招生规模,我国的高等教育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式发展,由精英教育转变成为大众教育。值得一提的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尤为迅速,不管是在校生人数还是学校的数量都已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河山。截至2016年年底,我国各类高职院校已达到1359所(其中包括民办院校307所),全日制在校生人数达到950多万人。现实情况的发展使得我们当前要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须正视高职院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教学方面的现状:一方面,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是要“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需要的专门人才”,明显区别于培养目标为学科型、研究型的普通高等教育。那么,在以就业为导向大力加强行业专业教育的今日,如何看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便是现在的高职院校在思想上、决策上急待解决和回答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历史的、认识的、现实的、技术的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一直以来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视不够、认识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管理不到位、实效差、缺乏针对性及感染力等问题,学校内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其他专业课程相比,明显被逐渐边缘化,教学内容与手段不能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也与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标相去甚远。第一节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地位

什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给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定位,首先要充分认识这门课的地位。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定位与地位

在我国高校普遍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决定的,是执政党的指导思想和执政理念在高校的传播和贯彻,是培养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渠道。今天我们能充分认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定位及其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这门课的性质是什么?或者说这门课应归于哪一类课程?如果这个问题没有搞清楚,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从事这门课教学的老师,当他走上讲台时,可能会认为这是政治课;而下面听课学生可能会认为这是政治宣传课、政治说教课、政治灌输课;一些校级领导会认为这是上级部门布置下来的硬课程,动摇不得,否则自己的位子难保;其他专业课的老师会认为,这种课自己也会上,没必要占用这么多课时,还不如让出一些课时给专业课;家长会认为这种课应该为那些思想品德不好的学生开设,自己的孩子思想品德没问题,这类课应该免修,甚至学费也应当少缴;等等。

对于这些模糊思想,要有一个权威有力的声音来回应:思想政治理论课讲授的内容是执政党执政理念的主旋律,涉及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领域,应该属于政治课,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承担的不是一般的传道、解惑和授业职责。他传播的是执政党的指导思想,高扬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在这面旗帜下,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讲授教师不应当是高高在上的天生的马克思主义面孔,或者是一副绝对真理在握的样子。师生之间应当进行平等的对话,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教师自身丰富的知识和社会阅历、以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理性的思辨能力走进学生的内心,获得学生的共鸣。当然,由于内容的特殊性,在这一过程中具有宣传、说教和灌输等情况也是可以理解的。

实际上,在大学生时代接受的任何一门课程,都具有宣传、说教和灌输的功能,只不过其他的许多专业课,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来说都是新课,并且能带来功利,学生们鱼贯似走进教室,为的是获得就业的技巧和本领,教师一言堂一般的授课模式根本不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其自身的特点,要进行准确的定位。

首先,信念定位。信念是思想范畴,属于精神领域。人的本质除了有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之外,还应具有精神追求的动力。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精神追求的层面应该始终超越物质的层面,才有社会不断文明与进步。温家宝总理曾经语重心长地告诫大学生要经常仰望星空,一个不能仰望星空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因此,笔者认为从事这一行的教师,应该要有崇高的使命感和荣誉感,正如胡锦涛同志所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这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缺乏理想、底气不足是要出问题的。

其次,学理定位。应该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学科,是一门专业。它向全校的大学生开课,更说明了该课程的重要性和地位。平时我们可以说一个概念外延越大,内涵越浅;外延越窄,内涵越深。外行教师也认为,这类课授课的学生面这么广,根本就没什么内容,这是不对的。授课的学生面广,正说明了该课程的重要性和深刻性。大学生的教育是人才的教育,大学生的培养是德、智、体、美全面素质的培养,缺乏思想政治素质的教育,任何专业的教育都是失败的。当然,学科的深刻,要有深厚的学理为支撑,要有其自身的独特性、系统性和科学性。这门学科往往被学生轻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认为思想政治课就是围绕形势政策和党的方针政策转。这个问题应从两方面看:一方面,政治课不可能离开当下的时事政治,任何政治课都必须坚持执政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但由于我党的执政地位几十年没有发生变化,也不可能变化,基本思想路线也没有改变,也不可能改变,因此,一些学生就会产生对政治的心理麻木和疲劳情绪,认为十几年学生时代的政治课就是一些老套套。另一方面,教师在授课中忽视了该学科的学理基础。其实,在今天高职院校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方案实施中的3门必修课,各自都有自己的学理基础。其中,“概论”课是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角度,说明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要中国化,什么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性,从而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基础”课主要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澄清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形策”课根据每年国际国内的时事热点给予选题,重在提高大学生的新闻敏感度,关注国家发展和国家命运。这3门课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概论”课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鲜明,“基础”课则注重应用性和实践性,“形策课”的与时俱进和时事新闻热度,充分体现理论联系实际。它们充分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学理和实际的统一,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正如黑格尔所说:同一个真理,老人会说,小孩子也会说,但小孩子不会了解真理走过的整个世界和历史。这是很有道理的。

再次,态度定位。毛泽东曾经说过: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人就最讲认真。在当今大学生所学的课程中,可以说没有一门课程的设置受到党中央如此重视,对教材的编写、课程的设置、内容和课时安排都经过了政治局常委集体讨论,做出明确的规定。这说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牵着中央领导同志的殷切希望,下连着莘莘学子对政治理论课的接受程度。可以说,这其中承担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的教师起着关键作用。但要讲好政治理论课不那么简单,课程本身的非功利性,在当今的市场经济氛围中、在大学生中容易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如果说教学的一般原则是不能离开教学大纲,那么,教学效果如何就要看教师自身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看教师如何施展自身的十八般武艺:专题讨论、多媒体教学、社会考察、论文写作、演讲比赛等。一句话,要让课程能够走进大学生头脑,得到学生的认可,起到积极的效果,就要看教师的态度是否认真,方法是否创新,这是需要花大力气的,没有蜡炬成灰的奉献精神是很难做到的。中国哲学家张载说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今天,作为政治理论课教师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都承担不起如此重的使命,但是,封建社会的文人学士都有如此抱负,我们也完全能够做到在三尺讲台上,不忘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时代的使命和人民的重托。

最后,组织措施定位。毛泽东同志说过: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从事高校政治思想理论课教学的教师队伍是十分重要的,应该引起各级教育部门和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第一,这支队伍要有高门槛的准入制度,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承担这门课的教学工作的。以往人们认为政治理论课教师都是“万金油”教师,拿起教材谁都会上课,成员中有学生辅导员队伍中退下来的、从行政岗位上调剂下来的,还有其他专业改行过来的。总之是这门课谁都能讲授。形成了这支队伍总体理论水平不高的局面,教学水平也就可想而知了。因此,今后对新加入这一行的教师应该有一定的学历和专业背景要求。第二,要有严格的教学评估和考核制度,目前各高职院校都有一套教学评估体系,对那些确实因教学水平差、方法落后以致学生反映强烈的教师应该及时更换。第三,要有培训提高机制,在现有的教师队伍中,尤其对青年教师要建立传、帮、带的优良传统,使教学水平在整体上得到不断提高。第四,要有一定的经济收入保障。从事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大多没有自己的“自留地”和各项副业可搞,整体收入不高,这需要上级有关部门给予关心,我们常说事业留人,实质上也是待遇留人。要有一定的措施,保证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收入水平不低于本校教师的平均水平,否则,自己看不起自己,也被他人看不起。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究竟起到怎样的作用,作用有多大,圈内的人士可能对此不以为然。圈外的人士认为,它关系到大学生的世界观改变、人生价值的选择、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因此,大学生队伍中出现了一个马加爵,认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失败,而圈内的领导同志认为,大学生队伍中涌现出的一大批洪战辉、冯艾等优秀学生代表,他们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成果。笔者认为,圈内抱不以为然的态度的人士可能只是少数,而圈外人士的期望值过高,也许会失望。而学校领导将自己优秀学生的事迹,归咎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这也使人感到有一种硬往自己脸上贴金的嫌疑。笔者认为,应该看到大学生政治素质的提高是一项系统工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其中的一个环节,其实学校的众多社团活动、暑期实践、党团组织、辅导员工作等,都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转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那么思想政治理论课起到什么作用呢?笔者认为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感悟的启迪。“三字经”的首句是“人之初,心本善”。鲁迅说,即使是一个天才,他的第一声啼哭也不会是一首好诗。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也是不断感悟的启迪过程。这里的家长、各级学校、社会条件甚至一段生活阅历都会起到积极作用。大学生时代是即将走上社会的最后学习时期,给予积极的感悟并没有结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品德修养、社会阅历去启迪人生。

二是知识的传授。感悟毕竟是经验的,经验必须有理论的支撑,否则就像天上的白云,飘忽不定。目前的大学生所学的4门必修课,各有自身的理论特点,尤其是“原理”课,从整体上概括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理本身虽然比较抽象,但它由一系列的知识点、概念和范畴组成,具有内在的、严密的逻辑性,认真教授这方面的知识是十分重要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具有深厚的理论根基、较强的科研能力,还要有高超的授课艺术。这三者是统一的。

三是信念的确立。大学生是具有激情、富有理想、朝气蓬勃的群体。但他们没有走上社会,人生经历不丰富,一方面对有些事情容易陷入理想化,另一方面又会感到不理解和困惑。尤其是当今社会上一些负面的价值观念和理想判断,经常影响着学生们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大学早已不是一块纯净的世外桃源。这并不是一件坏事。它有助于大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积极面临各方面的挑战。但在大学时代,通过教师的一系列教学活动,让学生们在比较中选择,在困惑中认清方向,逐步确立各自的理想信念很重要。我们不可能期望大学生都具有整齐划一的信念,这不仅可笑,也没有现实基础。但我们可以积极引导大学生们确立不同层次的理想信念,如,当看到社会的一些消极和阴暗面时,一些学生喜欢高谈阔论,似乎境界很高,就是不把自己放进去,遇到个人的行为和处理生活小事时,却又失去了方向。

四是行动的引导。无论是怎样层次的理想信念,最终都可以在行动中得到体现,大学生的日常行为也反映了其整体的思想素质。就拿校园社团活动来说,既有高层次的专家讲座,也有陶冶艺术情操的各类文化活动,更有社会流行的大众娱乐文化,如那些影视明星、歌星的粉丝,在大学生的群体中也有大量存在,“超女”“好男儿”等的PK活动,大学生中也有许多知音,还有个别大学生沉迷于网络世界中一些庸俗无聊的东西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有责任引导大学生,指出哪些活动具有永久的魅力,哪些只是昙花一现,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高层次的校园文化活动,这对于提高大学生身心健康是十分重要的。三、西方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与方式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十分注重各种力量的作用,并在实践中采取了一些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做法,形成了辐射全社会、全方位、目标一致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得到广泛的认同。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在西方各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一共识是这些国家在总结吸收自身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基础上形成的。以美国为例,20世纪20年代,美国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在物质领域的巨大成就,对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加之随后出现的杜威实用主义教育观的影响,科学技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逐步居于核心地位,思想政治教育受到削弱。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苏联人造卫星的上天震动了美国朝野,并由此触发了一场大规模的教育改革运动。美国政府制定了《国防教育法》,把数学、外语、科学放在学校教育首位;把教育改革的重点放在“教育内容的现代化”上,甚至把掌握现代化知识作为教育的核心,大大压缩了传播政治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公民教育、历史、地理等课程,使伦理道德、情操教养等内容从教育领域淡出,技术至上主义、学历主义等在教育中居于支配地位。这种潮流和倾向,掩盖了教育理应对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予以关注的问题,扭曲了教育的本质,留下了后患。60年代后期,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道德堕落现象却日益严重。1930—1980年的50年间,18~24岁的青年人犯罪率增长79倍,18岁以下青少年犯罪率增长100倍。美国一份关于学校思想品德状况的调查表明,80年代美国研究生入学的主要动机是:赚钱发财、扬名天下、统治他人,而以献身社会、治理环境污染、改善种族关系为目的的学生寥寥无几。

在这种背景下,美国公众和政府开始重新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原联邦教育部部长贝内特1988年4月在向美国总统里根递交的5年来教育改革的总结报告中强调,为了使学生“增强成功的民族精神”“富有爱国精神”,必须在“道德课”“纪律秩序”和“勤奋学习”三方面“取得显著改进”。乔治·布什担任总统时,就曾经制定过《2000年:教育战略》的文件。他还在《重视优等教育》一文中指出,学校不能仅仅发展学生智力,智力加品德才是教育的目的。他强调:“必须把道德价值观的培养和家庭参与重新纳入教育计划。”美国近十年来相继成立了“品德教育联合会”“重视品德同盟会”,把品德教育看作解决国民品性危机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要求在每一所学校都实行品德教育。“9·11”事件后,美国更为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纽约市教育局获得了联邦政府400万美元的紧急拨款,用于学生的心理辅导,并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中。2002年3月美国发布的《美国联邦教育部2002—2007年工作要点》重申,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新时期负责任的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高素质公民。

其他西方发达国家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同样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在战后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西方国家的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国民教育也是以现代科学技术教育为重点。然而,从20世纪60年代起,不少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发生了激烈的社会动荡与社会变化,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如民权运动、女权运动、环境问题、恐怖活动、堕胎、吸毒、同性恋等。正是这种情况的出现使公众、教育界和政府机构开始认识到,科技和经济高度发达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特别是面对社会发展变化带来的大量道德问题,迫切需要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来加以解决,因此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呼吁要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

法国在统一的教育计划中规定公民思想品德教育始终是学校一项“不能回避”和“义不容辞”的任务,法国在学校开设了“共和国公民的伦理与道德课程”。其目标“在于使每个人获得自由和负有责任,在于培养集体观念,使每个公民成为有教养的人”。

英国1988年颁布的《国家课程》把培养“有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的绅士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在政府规定普通学校的8条基本目标中,有4条是规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一些大学相继成立了专门的道德教育研究机构,如牛津大学的“道德发展课题组”,莱斯特大学的“社会道德教育中心”等,这些机构大多得到官方资助,不仅研究有关道德和道德教育的重大理论问题,还为学校和社区编写道德教育计划教材以及进行师资培训。不少学校开设了“个性与社会教育”等思想道德课程。

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政治养成教育和宗教教育开展,政治养成教育工作受到德国社会的大力支持并以法律的方式明确规定。《联邦德国教育总法》规定:“培养学生在一个自由、民主和福利的法律社会中……对自己的行为有责任感。”联邦政府以及各州政府均设有政治养成教育中心机构,此外还有大量从事此类工作的社会团体和公共机构。

日本早在明治维新时期在学校就设立了“修身科”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战后特别是近些年来,鉴于本国青少年思想道德水平下降、犯罪率日益上升等事实,日本各界纷纷呼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1984年,中曾根康弘在临时教育审议会审议报告中指出“教育荒废”的现象实际上是青少年“心灵荒废”的表现,呼吁全社会动员起来关心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该审议会在1988年发布的教改报告中指出:“能否培养出道德情操和创造力都足以承担起21世纪的日本的年轻一代,决定未来的命运,当务之急是要加强学校的德育。”日本在其规划的《21世纪教育目标》中认为:“只有重视思想素质的培养,才能保证人才的健康成长。”同时将二战后教育实现目标的“智、德、体”顺序改为“德、智、体”以实现培养目标,并呼吁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应与其他学科有相同的地位,设置为必修课。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由灌输转变为灌输与渗透相结合。在教育方式上,由灌输向灌输与渗透并重转变,是西方国家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又一个重要特点。在美国,学校从没有放松对学生进行资本主义及其优越性、反共产主义、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国民精神等方面内容的灌输。美国政治学家梅里亚姆曾指出:“罗斯福的最大影响莫过于宣传公民对国家应负的责任,在千万人心里灌输责任感,唤起威尔斯认为美国人所缺少的‘国家感’。”美国康涅狄格大学罗珀舆论中心主任埃弗雷特·莱德曾在1995年1月号的《读者文摘》杂志上撰文,分析1993年对美国四代人的主要信念和价值观所做的一次民意测验,认为美国人的基本信仰、见解和主导价值方面在各代人之间惊人地相同。的确,美国虽然有共和党和民主党,但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从未因两党轮流执政而发生改变,这说明美国政治灌输的效果是十分明显的。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学校教育人本化趋势的发展,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在重视灌输的同时,开始重视渗透的教育方式,注意发挥教育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美国把意识形态教育渗透到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以及“现代社会”和“社会问题”等学科中,并把现场教学作为学校德育的补充形式,如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活动,旁听审判大会、政论咨询会,模拟总统选举等。同时注重加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的建设。许多学校都有自己的校旗、校训、校徽。美国国会大厦专门为中学生免费开放,供其参观学习。正是通过这些方式,美国将其文化、精神和价值观自然而然地渗透到了每个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

西方国家似乎没有类似于我国这样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和独立学科,但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理念切切实实地渗透在有关学科的教学中,很有实效性。各国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称谓不一,美国、法国称之为“公民教育”,英国、加拿大称之为“政治教育”,西班牙称之为“共处之道教育”,日本称之为“社会科”和“道德时间”,等等。通过这些“公民教育”“人格教育”“价值观教育”等无时无刻不在对学生进行着资产阶级的政治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教育,以为维护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服务。

最后,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功能。西方国家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以不同的方式向学生传播和灌输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肃清敌对意识形态的影响,并对社会主义国家实施“和平演变”。当前,西方国家更加重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功能,并将其作为确保资产阶级统治地位、巩固和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重要工具。强化爱国主义教育,是其重视政治功能的集中体现。美国在中小学利用一切形式来强化“美国的意识”,国旗、国歌、国徽、总统画像等美国国家的象征物在其中小学几乎随处可见、可闻;每逢节日、庆典,家家户户、大街小巷甚至汽车上都要悬挂美国国旗。历任总统的就职演说中都有唤起美国民众爱国主义精神的警句。美国还不惜巨资修建国会大厦、白宫、华盛顿纪念堂、航天博物馆等,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俄罗斯在放弃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价值观以后,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填补人们的信仰“真空”。学校通过“二战博物馆”里的英雄雕像以及从卫国战争的战场上发掘回来的战争遗物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四、西方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对我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启示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学科自从20世纪80年代发展以来,已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和西方国家相比,有些教育方法和手段仍需改进。我们应认真总结不同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西方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实践经验与方法,认清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勇于吸收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中有价值的东西,这将有助于优化和提高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水平。(一)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氛围和环境的综合效应,加强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的结合

隐性教育是指教育者在宏观主导下,隐藏教育目的,间接、内隐地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的社会实践中受到影响的教育过程。它是一种无意识教育,这种隐性教育方法可以把教育目标侧面地、间接地渗透到人们可以接触到的一切事物和活动中,使人们受到心灵的感化、情操的陶冶。我国学校的德育过程就是教育者通过说服、榜样、训练、奖励和惩罚等方法把社会所需的道德规范正面、直接、正规地灌输给学生,使学生逐渐形成符合这种要求的品德的过程。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侧重于显性教育,这种方法在思想理论的宣传与灌输上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内容单调乏味,久而久之,人们便会产生厌烦心理。隐性教育避免了显性教育说教、灌输而引起受教育者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的缺陷。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之间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二者只有结合起来,才能相得益彰,这也是思想道德教育的必然发展趋势。我们应当把二者结合起来,与时俱进地采用隐性的、间接的、多渠道的教育方法,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到管理、服务等实践当中,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和教学要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沟通,在其他学科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我们还要优化学校的校园环境,包括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通过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来陶冶学生的心灵,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开发校园精神文化,这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塑造优秀的道德品质,使学生在美的享受和愉快心情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二)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加强联系,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思想政治教育是全社会的大工程。政府、家庭要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干预,承担一定的责任,辅助学校制订和实行相关的德育计划。政府应重视道德教育,为德育的发展提供好的物质条件和政治环境。但我国过分强调应试教育,这使家庭道德教育退居二线,道德教育常常只是空洞的说教和灌输。在西方国家,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社会,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无论是政府还是团体,都充分利用一切场合和机会宣传本国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每一次的总统大选都是他们宣传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好机会。家庭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如日本教师可以到学生家家访,家长可以到学校听课;还通过建立家长教师协会等组织来加强学校和家庭的沟通和交流。在俄罗斯学校还开通了家长热线电话,家长和学校可以随时互相联系。在英国家庭常常把餐桌当作课堂,教育孩子从小要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学会用餐礼仪,主动为家庭分担责任,养成保护环境的意识,等等。在法国,早在20世纪70年代阿比教育改革时期,就建立起了家庭和学校联合组成的“学校共同体”。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不能光靠学校的主渠道作用,还需家庭和社会等各方面力量相互配合,克服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师生、亲子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建立社会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大系统,形成有利于人人、时时、事事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大环境。校长、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家长要当好孩子的首任教师;社会要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三)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教育作用,尤其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通信技术和信息媒体,如电影、电视、广播、报纸,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越来越成为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手段和主要渠道。大众媒体的冲击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都产生极大的影响。然而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也有它不利的一面。媒体各种信息良莠并存,虚拟空间真假难辨,一些淫秽、暴力、迷信、反动等负面的信息随处可见,这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高尚思想品德的东西去占领,否则非马克思主义的、庸俗颓废的东西就会去占领。所以我们要加强对大众传播媒体的监督和管理,严厉打击违法行为,净化媒体环境,保证各种媒体在舆论引导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由于计算机网络的广泛应用,人们可以共享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可以在网上自由咨询思想上和心理上的问题,可以互相交流和讨论道德“两难”问题,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多是灌输式的、自上而下的说教,而网络具有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渠道多、不受时空限制的特点,并且视听兼备、图文并茂,集形、声、像、美于一体,这不仅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直观形象,使受教育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充分体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平等性与互动性,从而使教学效果明显增强,这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所无法比拟的。因此,我们应当适应新的时代发展,运用现代科技成就,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现代化,通过大众传媒营造正确的舆论环境,利用多种高科技渠道和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手段让广大人民群众在娱乐休闲中受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熏陶。(四)思想政治教育应与实践生活相结合,实现知行统一

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知与行的统一。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注重理论的说教和灌输,很少与学生面临的社会道德与现实问题联系起来,存在理论与实践脱离的问题,缺乏对学生日常生活中道德实践的具体指导,因此抑制了学生独立性与创造性的发挥。因此,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当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现实,积极探索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的结合、知与行的统一,我们教育工作者在进行理论灌输的同时,应加强学生的实践教育,让他们走出象牙塔,主动参与社会实践,从而有利于服务社会,使他们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自我体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以达到道德的提升、情感的升华。在学校课堂上,我们要在系统思想政治理论灌输的同时,多增加课外的社会实践内容,使学生在学校期间就学会服务社会的本领,把道德教育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把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让道德回归生活。让学生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不断地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如组织学生参加扫除社区“牛皮癣”活动,这既清除了垃圾小广告,又有利于培养他们爱护环境、美化环境的意识;到敬老院帮助孤寡老人、为灾区募捐以及参加其他公益活动,则有利于学生爱心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再如开展一些道德问题讨论会,通过对社会现象与问题进行道德分析和讨论,使他们获得道德理论知识,增强对道德自觉和道德良知的判断,从而在日后达到知行统一,外化为自己的自觉行动。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不能闭关自守、故步自封,我们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和勇气,大胆借鉴和吸收西方国家已有的较为成熟的方法,从比较鉴别中吸取有益的营养。但是在借鉴西方文明成果时,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盲目全盘吸收。如西方国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也存在着极端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自由散漫、缺乏严格的管理等弊端,这常常导致它们的校园成为“战争地带”。所以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博采众长、为我所用,把它与中国的教育实际相结合,创造出新的、适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只有这样,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保持旺盛的生机和活力。第二节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状一、课程和教材方面

以前,各院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开设上主要采用“98方案”,即根据1998年4月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联合下发的《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来确定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根据“98方案”确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体系,普通高等学校三年制专科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应开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三门课程,思想品德课应开设“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和“形势与政策”三门课程。后根据教育部的决定,“邓小平理论概论”调整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当年三年制高职高专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如下表(表1-1)所示:表1-1 “98方案”下三年制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即中央16号文件下发,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即“05新方案”正式颁布实施。由此开始执行课程新方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中心内容,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立足于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工作,帮助学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和基本观点,指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认识和分析问题。开展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开展中国近现代史的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开展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根据“05方案”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各个高职院校严格贯彻执行中央16号文件和05新课程方案,通过调整教学计划,落实课程设置,逐渐形成了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如下表(表1-2)所示:表1-2 “05方案”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所使用的教材由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织统一编写,但内容上偏重于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较少体现现实性和针对性。教材内容与不断发展的社会实践及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太少,现成答案、现成结论太多,留给学生思考并进行探索性求知的东西太少,尽管部分教材中也设置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部分,但也多是宏观性的总结,缺乏深层次的分析,尤其是对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社会矛盾、社会问题的分析,因而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理性地去认识和分析各种社会现象、从根本上消除思想困惑。二、教师方面

从职称分布和学历来看,高职称、高学历的教师较少。以重庆市某所高职院校为例。27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中,副高级职称7人,占25.9%;中级职称17人,占62.9%;初级和无职称人员3人,占1. 2%。至于学历学位状况,具有研究生学历和硕士学位的教师4人,占14.8%;具有本科学历的23人,占85.2%。

从年龄结构来看,27名“两课”教师中,年龄在45岁以上的仅有2人,仅占总数的7.4%;年龄在30~45岁的22人,占总数的81.4%;年龄在30岁以下的3人,占11.2%。30岁以上的合计占总数的88.8%,表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总体的教学经验还是比较丰富的。

从专业构成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所学专业横跨各个领域,有法学、哲学、历史学、伦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其中法学背景的3人,占总人数的14.8%;历史学专业的5人,占总人数的18.5%;思想政治教育的11人,占总人数的40.7%;哲学专业的4人,占总人数的14.8%;经济学专业的3人,占总人数的11.2%。专业结构上的多样化,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开展,但各个教研室分布并不均等。从工作量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每周课堂教学一般不少于16课时,有的达18课时,明显多于其他课程教师每周12课时的平均水平。由于采用大班上课,生师比例成倍地高于其他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组织教学、课程考核等方面的隐性付出更是其他课程教师所不能与之相比的。

从专业发展情况来看,高职院校教师能够获得的进修培训机会与专业课教师相比偏少。而由学校给予实际支持的必要的外出进修、参加学术交流活动也不多见。2016年10月23日至11月12日,教育部在江西井冈山大学举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培训,这给各高职院校提供了一个绝好的学习、交流的机会,但承办方的统计结果却显示,有一小部分高职院校并没有派出教师参加,这与普通本专科院校的参与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可见,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并没有摆脱相对封闭的状态。

关于工作态度和精神状态,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中是严谨、敬业的。各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管也给自己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工作态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但也有一部分教师表现出了自己的无奈和忧虑来,有的认为“自己简直是在做无用功”,由于教育教学收不到预期效果,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学生评教中位次往往最低,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工作中的焦虑、无助等情绪应当引起关注,对工作的自豪感、成就感被侵蚀的现象也不容忽视。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中,有相当部分的教师觉得被学生轻视,被学校边缘化,被社会歧视,甚至有的教师都无法坦然承认自己的职业。三、学生方面

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由两大部分构成:一部分是通过普通高招被录取的普通高中毕业生(又称统招生),占高职院校在校生和每年录取数的二分之一左右;另一部分是通过学校自己每年春季单独招收的高中毕业生(又称单招生),占高职院校在校生和每年录取数的二分之一左右。统招生和单招生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差异,并对教育教学产生着不同的影响。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曾对2015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出勤情况、实践教学的参与情况、课程的考核情况等进行过认真的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统招生中没有迟到和无故缺勤现象,单招生中却平均有17.74%的学生不同程度地出现过这两种现象;94.73%的统招生能认真参与实践教学并按要求独立完成规定作业,但只有31.26%单招生能够做到这一点;统招生期末综合考核成绩全部达到合格以上,单招生中还有1.53%的不合格。可见,作为高职院校生源主体的普通高中毕业生,总体来讲,学习态度、进取精神、自律意识都不错,这是学校教育教学得以顺利开展的学生素养基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可以借助的积极因素。

关于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要性,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7.6%的高职学生认为有必要,9.3%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另外的33.1%认为无所谓。关于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兴趣,问卷调查结果显示,47.2%的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浓厚的兴趣,41.4%的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有一点兴趣,还有11.4%的表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不感兴趣。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上,认为自己是“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并认真做笔记”的学生占被调查对象的48.7%,而39.6%的学生表示自己“边听讲边做其他的事情”,还有11.7%的表示“只是偶尔地听一下”。在回答“你知道为什么要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吗?”时,32.5%的学生表示不知道,40.1%学生表示知道一点,只有27.4%的学生表示知道。可见,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原动力明显不足,学习兴趣有待提高。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各院校大专生教室已基本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施,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到目前为止多采用教师讲授的方法,其他的方法使用较少。在课堂教学上,粉笔和黑板还是主要的教学工具,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并不多,而且水平较低。问卷调查也很明显地反映了这一点:86.7%的学生建议采用讨论等方法,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92.3%的学生建议尽可能地采用多媒体教学。而访谈结果表明,37%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根本没有用多媒体设施上过课,13.7%的教师还不会熟练地制作PPT课件;没有老师用任何其他教学软件制作课件。五、教学组织与管理

随着在校生人数的增多和学制的缩短,各高职院校多采用大班上课,人员多,动辄一百多人,教学活动的组织比较困难,课堂秩序比较混乱,上课看课外书、做其他作业、睡觉、说话、听MP3的现象一直存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方面,各院校采用的都是考查的形式,考查的方式一般由任课教师自定。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进行全程、全方位的考查,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规律和基本原则,但行之有效的考查制度尚没有在各高职院校真正建立起来,学校有关部门对考查课、考查活动的组织实施及管理松散无度。第三节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要求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的变化

为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宏观指导,规范组织管理、教学管理、队伍管理和学科建设,教育部对2011年印发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课程建设标准要求,学校党政主要负责人每学期至少讲授1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校分管领导每学期到堂听课2次以上。

在组织管理方面,修订后的课程建设标准要求学校党委书记或校长每学年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门开现场办公会至少1次,听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汇报,解决实际问题。

修订后的课程建设标准指出,学校在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机构正常运转的各项经费的同时,本科院校按在校本硕博全部在校生总数每生每年不低于20元、专科院校每生每年不低于15元的标准提取专项经费,用于教师学术交流、实践研修等,并随着学校经费的增长逐年增加。

在师资配备和课堂教学方面,修订后的课程建设标准指出,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按师生比1 ∶ 350至1 ∶ 400配备,专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按师生比1 ∶ 550至1 ∶ 600配备。新任专职教师原则上应是中共党员,并具备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学科背景硕士以上学位。课堂规模一般不超过100人,倡导中班上课、小班研学讨论的教学模式。二、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

以云南省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评估体系(表1-3)为例。表1-3云南省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评估体系表1-3(续)表1-3(续)表1-3(续)

从表1-3可以看出,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目标要强调职业性。《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规定,高职高专教育要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简单地说,高职高专院校和其他普通高等院校相比,在培养目标上,更强调应用性,即高职高专院校更重视实践教育、能力培养。因此,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承担着培养学生树德和做人的基本素质的任务,在高职课程体系结构中起主导作用,应从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具体要求出发,配合专业课教育,着重解决培养高职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问题,通过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使学生具有崇高的职业理想、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素质。学生既具有较强的业务工作能力,又具有爱岗敬业、踏实肯干、谦虚好学和与人合作的精神。三、具有高职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内涵定位分析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综合性整体建设,深入开展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研究和实践,对提高课程建设的质量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首先需要找准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内涵定位,才能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模式,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1)全面理解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内涵。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它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和教育方法等构成要素。人才培养模式实际要解决的是高职院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这两个根本性的问题。高职院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又是确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问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专门人才,决定了高职院校特色应突出其应用性、实践性和技术性,强调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但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不应仅仅定位为应用型人才,更应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高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人文素质、社会能力和综合素质。知识、能力、人格的综合,高技术与高情感的结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技术素质与人文素质的结合是现代人全面发展的内在统一。如果对学生在训练技能的同时忽视了情感的培育,在知识和能力培养的同时忽视了人格的教育,在科学素养教育的同时忘记了人文素质的培育,那么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也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才,而是异化的工具人。我国职业教育的奠基人黄炎培曾对职业教育目的有比较完备的阐述:职业教育的目的,一是谋个性之发展;二是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三是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四是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从黄炎培对职业教育的目的阐述来看,职业教育的目的首先是人的个性发展,其次才是技能发展。正如他所说的:“‘仅仅教学生职业,而于精神的陶冶全不注意’,是把一种很好的教育变成‘器械的教育’,只能是改良艺徒培训,不能称之为职业教育。”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职院校不仅要作为对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还应该全面理解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模式,打破传统课堂理论灌输的局限,拓展教学大纲规定以外的教学内容,以弥补高职院校课程设置重技能而轻人文的不足。(2)结合高职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设置。高职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如上述分析,主要体现在学生来源存在着一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学生经过不同的学校教育,素质参差不齐。应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特殊性,研究和探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针对性。重点是要完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作为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及“形势与政策”,主要对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开展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通过充实教学内容,形成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但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刚性政治教育的特征及要求,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设置应结合高职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中针对学生可能发生各种困惑的思想、道德、情感、学习、就业、生活的不和谐等实际问题,强化人文关怀的思维,以帮助、引导和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学生的人格完善,实现学生的身心和谐。因此,应积极开设或增加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或教学内容,加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教育、国际意识教育、市场经济伦理教育等,既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教育,调整改善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途径,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延伸和扩展,以完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3)整合高职院校内外教学资源,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手段和条件。教学条件建设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重要保证。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中要充分遵循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教学目标要求,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的训练,在教学环节中也应强化实践、实训教学环节,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努力使学生达到知行统一,实现实践育人的目的。因此,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充分开发和利用校内外教学资源,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手段和条件,形成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一是协同专业技能课程实践、实训基地资源。由于高职院校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如有“工学结合模式”“‘订单’培养模式”“定向培养模式”和“顶岗培养模式”等,高职院校具有产教结合、校企联合的优势,各专业在校内外建立了各类专业技能实践、实训基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可充分利用这些专业技能课程实践、实训基地,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专业技能实习进行捆绑教育,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堂设在企业或工厂车间,在学生参与企业技术革新过程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二是创建校内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平台。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主要课程体系,也是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在建立专业技能实践基地的同时,应把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基地纳入全校课程建设当中。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也要充分利用校内资源,争取学校支持,努力探索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的校内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途径,创建校内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平台,创设育人情境,实现学生知行统一,从而达到实践育人的目的。国家在各个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我国高校与西方以及其他国家的高校最显著的一个区别点。在若干年以前的“文化大革命”时期,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可避免地成了进行宣扬社会主义阶级斗争理论的主战场。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现了全面的拨乱反正,但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形成的“左”倾错误给思想理论课教学造成的负面影响长期存在并且难以抹去。为此,党和国家十分关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2005年,中宣部和教育部颁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实施方案等文件,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创造了有利的政治环境。第二章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内容与成效第一节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内容

在现行社会主义制度下,我国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也是我国现行的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所决定的。因此,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进行改革,而课堂教学的改革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重要内容,在教师、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均有重要作用。一、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教师是关键

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而言,在角色的转变与定位过程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角色不清。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了解社会的期望与学生的要求,不清楚应该如何塑造自己的角色形象。二是角色信念不坚定。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所讲授的内容缺乏自信,更难以在情感上、价值观上产生角色认同。三是角色矛盾与冲突。党和国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高度期待与社会上部分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偏见,反映到教师的头脑中,就容易产生职业自豪感与自卑感的矛盾与冲突。四是角色心理不稳定。在工作顺利的时候,心情愉快,情绪稳定;而在工作遇到困难的时候,情绪不稳,容易冲动。这些问题的存在,恰恰说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角色定位与培养的必要性。否则,就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难以满足学生的期望。

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来看,据相关调查研究分析及自己的观察了解,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只是照本宣科,不联系实际,不设法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似乎他们的任务就是完成教学时数而已。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失去兴趣,也就因此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失去了它的目的性和实效性。同时还导致一些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是简单背书而已,没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度的理解。此外,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由于主客观等多种因素,上课来、下课走,与学生缺少必要的交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扮演的仅仅是教书匠的角色。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这些现象的产生,有社会的原因,也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但更多的是教师的原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些教师缺少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角色意识及正确的角色定位。认识是行为的先导,没有正确的认识,很难有正确的行为。因此,要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感染力,实现其目的性和提高实效性的一个关键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对其角色进行准确的定位。同时,高校要有针对性地完成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角色培养。

从教师个人发展这一方面来说,教师是影响学生健康成长、制约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