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与民族地区发展:甘肃的经验分析(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8 00:04:36

点击下载

作者:李少惠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文化产业与民族地区发展:甘肃的经验分析

文化产业与民族地区发展:甘肃的经验分析试读:

引言一 研究背景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人口虽然只占全国总人口的8.49%,民族自治地方的面积却占到全国国土总面积的64%左右。“民族地区”作为一个区域概念,是指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而在国家的法律法规条文中特指“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包括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此外,还有作为民族自治地方补充形式的1173个民族乡。由于历史、地理原因,我国的民族地方大多为西部偏远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发展相对缓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扩张,地区之间差距越来越大。从全国范围来看,依托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走跨越式发展道路已成为广大民族地区发展经济的重要战略思路。民族地区依托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保存完好的民族民间文化,进行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的开发建设,无疑能够极大地推动当地社会发展。在现实发展中,民族地区只有通过转变传统观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改变当前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充分发挥地区优势与特色,才能有效摆脱发展困境,实现经济平稳快速发展,推动民族地区社会的和谐进步,从根本上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一)文化产业的兴起

20世纪下半叶以来,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成长最快、利润最大的行业之一,具有辐射面广、拉动力强、贡献率高、低消耗低污染、可持续发展等特点,被誉为“朝阳产业”和“绿色产业”,还被称为“无烟工业”和“知识工业”。文化产业是文化经济化浪潮不断推进的结果,其发展以较强的整体经济实力为平台,以较高的高新技术发展水平为支撑,以产业集聚和较强的企业竞争力为助推器,以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为依托,以地区居民较高的文化消费水平为基础,以优秀的文化人才为智库。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人们的消费需求也逐渐发生变化,文化、创意类产品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大。文化产业作为一种高附加值、高整合性、高知识密集度的新型产业,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借由其正向外部性的特点不断衍生出良好的社会效益。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影响,其在整个社会产业链条中成为越来越受重视的新兴产业。在许多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我国的文化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迅猛。从2000年十五届五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到2009年《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确定把文化产业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重点扶持的十大产业之一,我国的文化产业迅速上升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渐进入高速增长时期。

从现实消费趋势来讲,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以互联网为代表的高科技与文化的高度融合开启了创新的新局面。“互联网+”的实践运行,改变了人们的传统思维,给21世纪全球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生活方式带来了崭新的图景,也大大激发了文化消费潜能,使文化消费上升为社会消费生活的主流。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的民众用于文化教育娱乐消费的支出很高,有的已达到30%以上。在我国,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消费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长态势。近年来,在文旅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一个地区建成富有创意、设施完善的文旅项目,会促进当地居民文化消费需求增加,既为这个地区带来增量消费,同时也会对外地居民消费产生示范效应,从而催发带动外地居民前来进行文化消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调查,2018年国庆假期内,文化类旅游景点门票消费比上年同期多了 58%,文[1]化演出项目接待人数同比增加了 12%。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获得大发展是必然的,它既满足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也创造出巨大的经济价值。

民族地区文化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主要形态之一,对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各民族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种各样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拥有极其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为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尤其是在党的十八大之后,《关于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促进政策与措施的出台,为各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掀起了我国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热潮,民族地区文化资源的产业性开发已经成为区域经济与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普遍行为,有些地区已经形成一些标志性品牌,成为区域地理名片。民族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已成为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除了满足当地人们的文化与精神需求外,更多的是借助旅游的平台将本地独特的原生态民族文化资源与特色的自然资源开发为体验式产品,以自身的原生性与独特性吸引消费者,满足游客的需求。民族地区的文化旅游产业现已成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近十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多项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与法规,“十二五”规划中更是将文化产业置于国家战略高度,提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伴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文化市场迸发出极大的活力,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文化产业已经实现了从边缘到中心的飞跃,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从全国范围看,受经济发展水平、资源分布状况、生产生活习惯的影响,各地发展文化产业的路径各不相同,如台湾致力于创意观光产业的发展,积极寻求在世界文化格局中打造“创意台湾”的品牌形象;云南以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族风情成功开拓了繁荣的文化旅游业;西安依托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打造出“十三朝古都”和“丝绸之路东方起点”的响亮名片。这些地区的文化之所以能发展成产业,一方面得益于其自身具备的独特的文化资源,另一方面也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与引导。实践表明,政府和政策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央和地方政府通过各类政策措施来刺激文化需求、调整产业结构、拉动文化消费、规范文化市场、推动文化创新,使文化产业逐渐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引领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

从地区层面来看,大部分少数民族处在特定的地理和人文环境中,独特的自然景观是其发展的基础性优势。与此同时,民族地区在长期发展中所形成的能反映其生产生活特点的生产劳动、风土人情、宗教信仰、道德观念、节庆活动等,也是当地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充分利用文化的多样性进行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开发与建设,有利于最大限度地为各民族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与机会,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比如,敦煌莫高窟以其极高的文化品位长久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国内外游客前往观看,其创造的经济价值在甘肃文化旅游业中一直独占鳌头。所以,甘肃民族地区应大力发掘其现存的及潜在的文化资源,依托少数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充分利用其文化多样性进行文化产业开发,最大限度地为少数民族地区提供发展机会[2]与发展空间,帮助各民族快速走上现代化道路。同时,民族地区在文化产业开发中必须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性,充分认识传统民族文化体系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价值,尊重各民族立足于传统民族文化所维系的经济结构、产业体系以及多样化选择,而不是简单机械地抛弃或否定传统民族文化。

但另一方面,相对封闭的发展环境使民族地区缺乏与外部的沟通交流,经济和思想观念落后,严重地制约了当地文化资源的开发,成为限制民族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的最主要原因。各地发展实践表明,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因素众多,通常涉及当地的产业结构布局、经济发展水平、文化管理体制、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程度等多个方面,在发展相对落后的民族地区,最具基础性、关键性作用的还是政府的力量。少数民族的背景环境特殊、市场体系不健全、文化产业的政策制定者和实施者以及相关管理者均处在成长期和磨合期,多重问题的存在使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规范与推进比其他地区难度更大。

总之,要帮助民族地区尽快脱贫致富,当务之急便是顺应民族地区现代化发展的趋势,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的文化产业,提升民众的文化消费水平,转变当地落后的发展观念,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民众的文化素养,从根本上解决精神贫困问题,推动民族地区走向现代化,实现跨越式发展。(二)国家宏观战略背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标志着中国将进入以人为核心,集约发展的新时代。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但文化资源的开发程度不足,文化产品的质量较差,许多历史悠久、值得挖掘的文化产业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尚未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这一现象在少数民族地区尤为突出。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的面积在国土面积中占比达到 64%左右,文化资源在少数民族地区呈现出集中态势,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基础与产业结构急需通过发展文化产业加以提高和优化。与此同时,我国进入经济转轨的攻坚阶段,面临传统行业产能过剩、新型产业供给不足的现状,急需寻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实现文化产业强国的发展目标,不仅要着力于主流文化的对外输出,更需要大力扶持民族地区的特色文化产业。近年来,在相继发布的各项政策指导下,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区域性产业开发的重点项目,一大批依托民族地区特色文化的企业纷纷涌现。

200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第一次提出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拉开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序幕。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都对发展文化产业做出深刻阐述,也都提出了具体要求。2009年7月,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文化产业经过多年探索性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性产业,迎来一个历史性拐点,进入高速增长时期。2010年,《文化产业振兴规划》颁布,指出各地政府部门应发挥政策导向作用,扩大文化产业投融资规模,确保文化产业持续、稳定发展。2012年,文化部下发的《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将文化产业作为“十二五”期间的重点工程。2014年,《深入推进文化金融合作意见》强调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应从政策角度对文化产业给予充分的支持。

同时,为缩小地区间发展的差距,国家制定并实施了“4+4+4”战略,“4+4+4”即西部、东北、中部、东部四大地域板块,“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四类国家重点援助的问题区域,以及“优化开发的城市化地区”、“重点开发的城市化地区”、“限制开发的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禁止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四类国家主体功能区,该战略在一定程度上为民族地区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近年来,国家对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建设、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的建设等,体现了国家在宏观层面对推动民族地区发展的思路,也为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崭新的历史机遇和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1.“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的合作发展理念于2013年提出,旨在通过经济政策协调、要素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以共同利益推动沿线各国经济繁荣与区域经济合作,加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和平发展。这一战略性规划既适应了经济全球化及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大趋势,也是中国进一步融入世界体系、强化与周边国家经济合作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促使中国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重大政

[3]策。“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生态,它们基于不同的民族与文化特性,培育出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文化传统及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多元、丰富的文化资源进行系统的挖掘、整理,使其形成文化产业,不仅能够更好地促进沿线国家进行文化交流与经贸合作,而且更能够使文化产业成为支撑“一带一路”倡议的“活力产业”。因为文化产业具有文化的稳定性、历史性和传承性,能够更好地满足和丰富沿线各国人民物质和精神生活。而遍布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资源则是我们发展文化产业的源泉。可以说,“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特别是民族地区文化[4]产业的繁荣发展创造了契机。

2.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以文化建设为主题,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为主线,其目标即在经济欠发达但文化资源富集的甘肃地区实现科学发展,使当地文化产业类型从文化资源型转向文化内容型。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建设以“华夏文化精神”的重塑为核心,以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与保护为基础,以文化产业的开发与运作为传承,在有利的政策法规的保障下,统筹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为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政策和智力支持,从而保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系统的循环运转和可持续发展。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作为国家战略规划,为甘肃民族地区的文化产业腾飞创造了新的机遇。

3.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

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作为“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规划中中国部分的核心区域,对于加快建设具备引领示范效应的特色文化产业带十分有利,能够进一步促进西部地区、民族地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把文化产业培育成区域经济支柱性产业,是加强政策和规划的顶层设计,是实现资源有效利用、协调统筹发展的重大举措。

对于甘肃民族地区而言,尽管区位条件与经济水平相对不占优势,但基于浓厚淳朴的民俗风情、丰富独特的文化资源、优秀精湛的传统手工技艺,在国家整体战略规划指导下,通过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项目建设,进行文化产业开发与升级,依靠政府在资金、人才、技术、设施等方面的支持以及企业家与当地民众的共同投入,有望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前景。(三)地区发展战略背景

甘肃省自2006年提出“十一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以来,文化产业发展规模和实力获得显著提升。政府通过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拓展特色文化产业领域,使得民族文化的现代化和品牌文化的科技化方面得到初步发展。文化系统结合建设文化大省、戏剧大省的要求,以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陇东民俗文化产业园、甘南临夏民族民俗文化产业园和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建设为重点,着力实施文化产业发展工程。

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是迄今为止国家批复的唯一一个以文化为主题的发展战略平台,也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文化发展战略平台。面对经济步入新常态的客观现实,深入推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对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以及调整产业结构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同时,打造好这一战略平台,也是充分发挥甘肃独特优势,扩大向西开放,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的重要选择。

政策叠加的机遇和甘肃文化大省建设的推动,是建设华夏文明保[5]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示范区的内外动因。按照国家关于甘肃发展的战略定位和建设文化大省的总要求,以文化建设为主题,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为主线,甘肃省确定了围绕“一带”,建设“三区”,打造“十三板块”的工作布局。“一带”是丝绸之路文化发展带;“三区”是以始祖文化为核心的陇东南文化历史区、以敦煌文化为核心的河西走廊文化生态区和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兰州都市圈文化产业区;“十三板块”是文物保护、大遗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利用、民族文化传承、古籍整理出版、红色文化弘扬、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品牌打造、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节庆赛事会展举办。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建设,为甘肃省发展注入前所未有的活力,打破了现有行政界限,统筹全省文化历史资源和各类生产要素,将华夏文明的保护、传承、展示、创新、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绘就了传承创新区建设的宏伟蓝图,也为民族地区改变落后的发展现状、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当前,甘肃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紧抓“一带一路”建设机遇,依托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平台,准确把握新常态下的文化产业发展方向,全力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同时,甘肃省制定了《甘肃省“十三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结合各个市州工作实际,落实各项任务和要求,实施文化强省战略、创新发展和“文化+”战略,推进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打造文化创意、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外贸等新型文化产业,将文化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放在内容建设上,同时开展文化产业扶贫工作,实施文化产业发展工程,推进甘肃文化品牌建设,发挥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和文化领域行业组织的带动作用,推动甘肃文化产业“走出去”,在地区发展中已取得了一定成效。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已取得巨大的成就,但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我国在重建民族文化认同与自信、发展文化现代化方面仍然面临着艰巨任务,尤其是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水平与东部沿海及内陆地区存在极大差距,在文化建设方面要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创新,加快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协同发展。二 研究意义

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文化根植于当地特定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是对各个民族的生产劳动、风土人情、道德观念、宗教信仰、节庆活动等的综合反映,这是经过长期历史积淀逐渐形成的。在当今信息通信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民族文化仍难以跨越空间进行传递,且大多数体现少数民族民俗风情的元素不易被移植到其他地区。民族文化的这种不可重复性和不可复制性决定了民族地区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有其独特优势。(一)现实意义

民族地区发展文化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民族团结的内在要求。

首先,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实现文化资源的动态转换,根据市场需求对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使资源在由静态到动态的转化过程中发挥最大的价值。其次,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第三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而文化产业凭借其广泛的覆盖面和极强的带动力,成为第三产业乃至整个经济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最后,由“创意内容策划”“文化产品设计和生产制作”“市场推广与营销”“消费者服务”等环节所共同构成的文化产业价值链条,集合了人才、资本和技术等要素,不仅推动了文化价值创新,也延伸至相关产业,促进了各领域产业融合,带来社会、经济等多重效益。[6]

在资源富集的甘肃民族地区发展文化产业,其意义更为深远。甘南、临夏二州是藏传佛教文化、伊斯兰文化、草原文化生态地,通过文化产业开发打造自然、宗教、草原文化景观产品,进行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形成文化产业园区基地,有利于转变传统经济增长方式,提升文化知名度;甘南藏族舞蹈特色鲜明,甘南藏族民歌、藏传佛教音乐都是甘肃演艺产品走向国内外的独有资源,而“河州花儿”“莲花山花儿”“洮岷花儿”,更是“花儿”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华所在,甘肃歌剧就是以“花儿”音乐取胜的。通过全力打造甘南、临夏民族民间演艺产品,将特色演艺产业推向旅游和国内外市场,有利于带动地区间文化交流,改变民族地区封闭落后的发展现状;通过高端品牌建设,以产业形式运作歌舞节会,使之成为生产多种文化产品的重要资源,从而使宗教文化、节庆文化得到更好的宣传与尊重理解;借助兰成铁路、支线机场,把甘南、临夏建成甘肃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区的重要节点,从地区视角看,有利于民族地区尽快脱贫致富,从国家富强与民族团结视角来看,有利于缩小地区差距,加快实现共同富裕。(二)理论意义

当前日益完善的文化产业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使各地各民族的优势文化资源都得到了极大程度的利用,与此同时,学术界对文化产业方面的相关研究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作为特色产业,又是新兴产业,文化产业具有资本循环周期短、投资回报率高的特点,因此如何有效实现管理性成果和技术性成果转化的动态平衡,提高文化产业理论研究成果的转化效率,是当前和未来文化产[7]业研究的趋向和重点。

纵观我国近十年文化产业发展历程及研究成果,在国内现有文化产业的研究领域中,规范研究和分析较多,实证研究相对较少,对实践探索的总结和文化产业发展中的经验教训的系统归纳也比较欠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化产业战略规划的制定,不利于对产业发展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进行有效探索。

对于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国内已经有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虽然针对区域特色文化产业的研究,如丽江旅游文化、庆阳香包文化、内蒙古草原文化、贵州苗族文化等相关研究已经十分丰富,但是专门针对甘肃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层面的系统研究还相对较少并且不够成熟。本研究在深入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结合治理理论、文化生态学、后发优势理论等相关理论,通过环境分析、资源盘查、深度访谈和实证研究,对甘肃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予以整体把握,并由此开展具体的战略规划与设计,以期为当地的发展提供一些建议,为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研究做出微薄贡献。三 研究思路与框架(一)研究思路

本书以甘肃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为研究主旨,致力于探讨如何打造甘肃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以解决文化资源富集而文化产业发展滞后的“富饶型贫困”问题。研究设计立足于省情区情,从实证分析入手,通过整合文化产业发展相关理论,借鉴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实践的有益经验,确立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并提出可操作性较强的措施建议。本研究关键技术在于对甘肃省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的全面诊断和未来发展的基本路向的准确把握。

本书的思路及章节安排如下:

①引言部分介绍研究的宏、微观背景,分析并说明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必要性;阐明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介绍研究思路和章节布局,勾勒全书的框架。

②第一章主要是对本书的核心概念进行阐释。辨析文化产业和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概念、特征和功能,提出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即产业链理论、区位布局理论、后发优势理论和场景理论,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③第二章和第三章主要是甘肃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环境分析与资源构成介绍。对自然地理、政策、经济、社会文化以及科技环境进行考察归纳,明确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条件;对民族地区文化资源进行详细盘查,分析其禀赋特征。

④第四章整体分析甘肃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概况,探讨其文化产业的历史积淀,同时对甘肃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相关的政策规划做历史性的梳理,并详细分析甘肃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当前存在的问题。

⑤第五章为实证分析部分,运用扎根方法建构理论,分析甘肃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积极因素和制约因素;采用标杆分析方法,将甘南藏区与文化产业发展较好的云南迪庆藏区进行横向对比,找出差距和当前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对甘肃省各市州进行文化产业区位商数计算,对比分析文化产业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贡献,进而明确发展的重点和方向。最后进行SWOT分析,初步明确甘肃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战略要点。

⑥第六章主要介绍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较好的地区的主要发展模式及其对甘肃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启示,为当地的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⑦第七章主要是在前述各章的基础上制定甘肃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设计,并根据各战略要点规划具体实施举措。从政府治理、产业主体治理与培育、核心竞争力提升、文化事业改革、文化消费驱动、产业融合、内生动力培育等层面制定七大战略模式,并提出了可操作的实施举措。

⑧第八章为最后一章,基于前文的实证分析与战略制定,从地方性法规建设、财税政策支持、多元投融资体系构建、文化产业布局、人才队伍建设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等七个方面提出甘肃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富饶型贫困”是中国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中长期面临的现实窘境,本书致力于破解民族地区文化资源丰富而产业化滞后这一“富饶型贫困”难题,即如何将静态的资源势能转化为鲜活的文化产业动能,变民族文化资源优势为文化产业强势。为此,需要在理论上进行创新性构建,在方法上加强多学科交叉融合,最终探索一条适合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希冀通过甘肃的经验分析,以文化产业的发展带动和引领民族地区的整体发展。(二)研究范围及对象

在国际上,关于文化产业的概念至今还未得到十分严格和统一的界定,各国官方和学者也都认同这一概念具有多重含义,并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和不同的意义上理解、使用着这一概念。因此,文化产业有时也被称作或引申为“文化工业”(cultural industry)、“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ies)、“内容产业”(content industries)、“版权产业”(copyright industries)等。这些或宽泛或狭义的称谓充分反映了文化产业概念本身的丰富性和不确定性,所以,从发展的意义上理解文化产业的概念和范畴可能更为准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文化产业”定义为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以及储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这是从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角度进行界定的。2004年国家统计局正式颁布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从统计学的角度对文化及相关产业做出规范和界定: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文化及相关产业的活动主要包括:(1)文化产品制作和销售活动;(2)文化传播服务;(3)文化休闲娱乐服务;(4)文化用品生产和销售活动;(5)文化设备生产和销售活动;(6)相关文化产品制作和销售活动。根据这一界定,文化及相关产业的范围包括:提供文化产品(如图书、音像制品等)、文化传播服务(如广播电视、文艺表演、博物馆展览等)和文化休闲娱乐活动(如游览景区服务、市内娱乐活动、休闲健身娱乐活动等),它们构成文化产业的主体;同时,还包括与文化产品、文化传播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活动有直接关联的用品、设备的生产和销售活动,以及相关文化产品(如工艺品)的生产和销售活动,它们构成对文化产业的补充。文化产业分类还可组合出文化产业核心层、文化产业外围层和相关文化产业层。

本书所探讨的民族地区文化产业是指各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产业化运作,是由市场化的行为主体实施的,按照工业化标准,进行生产、再生产、储存、分配民族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其目的在于满足人们精神文化消费需求。在民族地区,文化产业被赋予地方民族特色,其依托的是各少数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产业化运作,使民族文化资源得以开发和利用,使民族自身得以更好地发展。民族特色文化产业主要包括与人民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密切相关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制造业(如民族工艺品、旅游纪念品、民族刺绣产品、纺织品等产品制造业)、民族体育业、民族文化音像制品生产、民族文化旅游业、民族歌舞表演经营、民族出[8]版物的生产经营、民族医药的生产经营、民族饮食文化的经营等。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本书的研究范围与研究对象为甘肃民族地区,而甘肃有甘南藏族自治州和临夏回族自治州两个民族自治州,以及张家川回族自治县、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东乡族自治县、天祝藏族自治县和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7个民族自治县。为使研究更具针对性和突出本研究的民族特色,我们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甘南、临夏二州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考察和资料收集,对其进行实证分析,制定出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希望取得的研究成果可以在更广泛的区域范围呈现示范效应和借鉴意义。(三)研究框架图[1] 《“2018旅游经济运行盘点”系列报告(一):旅游消费》,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最后访问日期:2019年1月8日,http://www.ctaweb.org/html/2019-1/2019-1-3-16-32-94384.html。[2] 王妍:《民族文化产业与民族地区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07。[3] 范建华:《带状发展:“十三五”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新趋势》,《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5年第3期,第84~93页。[4] 李少惠、李世勇:《“一带一路”中心是经济合作与经贸交流》,《参考消息》2015年6月9日。[5] 刘进军、周小华主编《甘肃文化发展分析与预测(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6] 彭岚嘉:《甘肃文化产业发展研究》,民族出版社,2013。[7] 齐骥:《理论与实践:中国文化产业十年总揽(上)》,《学术探索》2012年第2期,第95~103页。[8] 王妍:《民族文化产业与民族地区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07。第一章 民族地区文化产业:范畴与理论一 文化及文化产业(一)文化

西方思想史上,“文化”一词源于拉丁文的“cultura”,原义是指人在改造外部自然界使之适应于衣、食、住、行的过程中,对土壤、土地的加工和改良,后来逐渐引申出了修养、教育、文化程度、礼貌等多种含义。18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把文化引入“精神自由”的领域,它专指精神成就、人的内在人格和自我完善的意向。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对文化做了系统的阐释: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1]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1952年,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罗伯和科拉克洪在其论文《文化:一个概念定义的考评》中,分析考察了100多种文化定义之后对文化下了一个综合定义:“文化存在于各种内隐的和外显的模式之中,借助符号的运用得以学习与传播,并构成人类群体的特殊成就,这些成就包括他们制造物品的各种具体式样,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传统(通过历史衍生和由选择得到的)思想观念和[2]价值,其中尤以价值观最为重要。”荷兰学者霍夫斯泰德(Hofstede,1991)将文化比喻成“人的心理程序”,并指出文化会[3]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如何判断人和事物。“文化”一词,中国古已有之,但其含义与西方迥然不同,通常是作为古代农耕社会帝王实施文治和教化的总称而使用的。其本义为“以文教化”,与武力征服相对应,即所谓“文治武功”。《周易·贲卦》曰“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可视为文化的原始提法。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解释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言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古人往往从这个角度来谈文化,如西汉刘向说“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说苑·指武》)。可见从文化的词源上,已显出东西方文化差异的端倪:西方对“文化”的原初认识含有与自然做斗争,改造自然之意,“人定胜天”似乎可以概括其特点;而东方对“文化”的感悟主要来自人们与自然友好相处过程中的经验,用古人的话说,“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傍人事”。当然这两种含义后来随着东西方对“文化”作用于人的精神内涵的突出强调而走向了统一。

文化是人的创造物。从哲学的维度上看,社会发展过程就是人的文化创造过程。人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存在,人的世界就是文化的世界,文化构成了人的生存方式和发展方式。文化是“人化”和“化人”的统一体。一方面,文化是人对自然的超越和改造,它是一个自然人化的过程;另一方面,文化又是人对本能的超越和提升,是人们社会实践的结果。文化体现了人的发展需要。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广泛使用的“文化”概念与社会结构的物质生产方式、制度存在方式密切相连、互相渗透,是具有相对独立形态和特点的精神领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人们精神活动的成果。它的基本内涵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组成,体现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准、精神气质和生活样式。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举足轻重。它决定着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决定着社会的价值和伦理取向,也是人的行为取向的重要方面,构成人的行为准则,因此,文化是发展经济、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变量因素。人类愈是进行高度的文化创造,也就愈能提高自身生产、劳动的能力,从而不断地改变其社会关系。作为一种软实力,文化对一个民族、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越来越重要,它可以创造生产力、提高竞争力、增强吸引力、形成凝聚力。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从本质上要求通过文化的发展来建构健康向上、协同进步的文化体系,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从而奠定和谐社会的精神基础,推动社会和谐[4]发展。(二)文化产业

在我国历史上,附加精神价值的文化产品由来已久,价值不菲的书法、绘画、彩绘瓷器等艺术品表明,文化商品在古代就已经开始萌芽,但是具有产业特质的文化生产和消费还是近几十年来的事情。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形态,文化产业在21世纪以来迅速崛起,逐渐成为许多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近年来,我国也开始重视文化产业的开发与发展,并致力于通过发展文化产业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文化产业的生命力和对经济发展的卓越贡献在全球范围内已经达成广泛共识。“文化产业”是一个集合概念,是包括工艺美术、文化旅游、影视广告、节庆会展、文体娱乐、新闻出版等在内的诸多与娱乐、传媒、创意等领域相关的行业和领域。文化产业主要为人们提供精神方面的内容,围绕人们的精神生活而活动,以此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文化产业通过生产和销售创造利润,扩大规模。作为文化经济化浪潮不断推进的结果,文化产业具有可重复开发、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知识密集以及附加值高等特点。“文化产业”一词,最早出现在1947年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阿道尔诺与霍克海默合著的《启蒙辩证法:哲学断片》一书中,英文名称为Culture Industry,译为“文化工业”或“文化产业”。在该书中,“文化产业”是指为大众传播和消[5]费而制作的,能够进行模式化、批量化生产制造的工业。国内文化产业概念出现在国务院办公厅综合司于1992年编著的《重大战略决策——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一书中。2000年10月,在中共中央颁发[6]的“十五”计划中,“文化产业”首次出现于中央正式文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的文化产业是指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以及储存、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我国国家统计局于2004年公布的首个《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中,将文化产业定义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及相关的其他活动的集合。该文件将其范围划分为以下四个部分:一是以满足人们精神需要为目的进行的创造、传播、展示等文化产品(包括货物和服务)的生产活动,将文化作为生产活动的核心内容;二是以满足文化产品生产所需为目的进行的辅助生产活动;三是制造文化产品的实物载体或制作工具的生产活动;四是制造辅助文化产品生产的专用设备的生产活动。文化产业由此可分为三个层次,即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管理范围内的包括新闻、出版、广电和文化艺术等的核心层;包括网络、娱乐、旅游、广告、会展等新兴文化产业在内的外围层;提供文化用品、文化设备生产和销售业务的行业,主要是指负载文化内容的[7]硬件产品制作业和服务业,这是文化产业的相关层。

同时,文化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具有很大的优势。它的资源主要是知识、技术、智力、灵感等文化资源,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不大,是消耗少、污染少的产业,而且它与其他传统产业的关联性、渗透性、融合性很强,借助于新的科学技术与发展理念,它能显著提升传统产业的经济价值,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培育壮大新动能,推动经济保持较快发展。文化产业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还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不断升级的精神文化需求,能不断促进新消费,在扩大内需方面更有效,具有更强的可持续性。文化产业也是推动创新创业的主力军,不仅能有效地带动就业,还能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力,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文化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正在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二 民族地区文化产业(一)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内涵

民族地区文化产业主要是指为了满足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以及其他地区人们对民族地区民俗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消费需求,按照工业化的标准,由市场化的行为主体实施运作,将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生产具有民族区域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并对其进行存储、分配、消费的一系列活动。在民族地区,由于依托的是少数民族独特的风俗习惯和优秀的文化传统,文化产业通常被赋予当地民族特色。民族地区的特色文化产业主要指的是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密切相关的能够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休闲娱乐、宗教信仰等需求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工艺美术、歌舞演艺、影视动漫、休闲旅游、传媒出版、节庆会展等行业的总和。长期以来,封闭的地理环境和相对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使少数民族地区形成了特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建筑风格、宗教信仰、民族服饰和饰品等,通过对这些文化资源进行产业化运作,能够为民族地区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更广阔的空间。

民族文化是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核心资源禀赋。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与其所在地域的自然环境不断互动而逐渐形成的具有时空特性的生产、生活与行为方式。对一个国家和民族而言,民族文化不仅作为文化产业的资源产生经济效益推动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它的文化功能更加突出。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自我意识,是各民族繁衍和发展的写照,它记录了民族发展的历史,是各民族人群了解和认识自身的关键依据。对于民族共同体而言,民族文化是其相互认同、激发民族向心力与凝聚力、提升民族自信的核心要素,是维系民族和谐、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纽带;对于国家而言,保护和维持本国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有利于保持民族文化生态的平衡。

民族地区文化所具有的独特性,使它们成为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中极其重要的资源禀赋。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之一也正是立足于区域特色民族文化资源而进行的产业化开发,发挥该产业投入低、效益高、发展速度快、财富创造能力强、区域外辐射力强、影响力大等特点,提升区域特色民族文化的认可度,打造代表区域发展的实力符号,增强区域的“软实力”。民族地区文化产业也成为体现该区域文化、经济、生态、社会特色的产业。

民族地区的文化产业是文化产业的一种形态,以民族文化资源为依托生产和经营文化产品,并通过产业化运作创造经济与社会效益。国内文化产业研究中,民族文化产业的相关问题是近年来大家持续关注的一个重点,内容主要涉及民族文化产业与地区经济增长的关系、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品牌传播、产业模式、集群、创新、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民族文化产业园区、相关技术、互联网与新媒体的运用、民族文化产业制度保障体系,以及民族文化产业的空间布局、主体协作、制约因素、驱动机制和特定区域的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

本书认为,民族地区文化产业是文化产业的一种形态,也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备文化产业的一切要素和特征,但由于它以区域民族文化作为核心资源要素开发产品或提供服务,因此它又不同于文化产业的其他形态。民族地区文化产业以民族文化作为产业的核心资源,同时,以特定的民族地区和该地区特色民族文化作为最突出的特征,在地域范围上受到的限制使得它呈现出相较于其他文化产业与众不同的特点。(二)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特征

1.民族性

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精神,这种抽象的文化精神会具象在当地的风土人情、屋宇器物上,或实或虚地留下这个民族独有的文化烙印。这种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文化符号,恰恰能补充人们在外界文化产品市场上主流品类之外,对民族风情的精神消费需求。就现如今文化产品市场的供求与竞争关系来看,民族文化产品的技术含量仍处于较低层次,可无论是产品价格还是需求量却都处于较高水平,这一事实进一步佐证了民族性特色有助于提升文化产品附加值的观点。而民族地区文化产业正是基于这种高附加值的民族属性加成,才能形成独特的文化产业形态并获得相应的竞争优势。甘肃地区地域辽阔,在长久的文明生成、演变过程中,衍生出了风格不同、特点迥异的民族文化。这些不同于其他地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以及历时千年沉淀下来的宗教思想、风土人情,在现代社会的市场环境下形成了丰富的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赖以成型的关键。

2.独特性

每个民族地区由于历史背景、地域分布、社会形态、生产方式等方面的不同,其所积淀的文化有所差异。这种多样性体现在不同的语言、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礼仪禁忌、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的传统节日、不同的建筑风格、不同的文学艺术等诸多方面,每一种不同的风格都丰富了我国民族文化资源的基因库。各个民族文化表现出来的民族性体现出人无我有的价值,即民族文化资源的独特性。由于不同的民族生活在不同地区,为适应当地的自然条件和地域环境,各民族不断创造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语言文字、神话传说、歌谣舞蹈、服饰建筑和礼仪风俗等文化形式。这种巨大的文化差异使民族文化资源显得丰富多彩,也形成了民族文化资源的独特性。

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独特性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产品结构的独特性,通常情况下文化产业大致包含出版、影视、广播等,而民族文化产业则主要体现在旅游、工艺品制造等领域。其二是发展方式的独特性,常规文化产业大体上都适应并依赖市场机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形成动态的融资、经营、生产模式。而民族文化产业具有小众性、政策性特点,所面对的消费者群体体量较小且消费需求固定,其产业资本及文化资本的整合难以完全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在实践中往往需要政府进行政策引导并推动。其三是经营模式的独特性。常规文化产业侧重于技术和创意层面,其经营初期需要筹集大量的资金。而民族文化产业大多兴起于欠发达的偏远地区,且以产品、服务的文化内涵作为主要卖点,所以大多采取分散化、小规模的经营模式,并以连锁的方式对外扩张,逐步实现产业升级。

3.地域性

文化的形成与地理环境有密切的联系,在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下,逐渐产生独特的人文风貌,所以地域性是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一大重要特征。首先,文化根植于民族聚居地域,受自然环境影响极深,所以民族地区的文化资源、要素,都被刻下了鲜明的地域性烙印,其可开发程度和开发方向都与地域环境有着显著的关联。可以说,地域性塑造了民族文化产业的竞争优势。其次,同一地域环境下所形成的民族文化,会具象到日常生活、习俗氛围之中,形成独属于该民族的精神内涵,并影响生产主体的经营行为和市场意识。所以在民族地区文化产业中会体现出鲜明的地域性特征。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区域性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民族地区文化产业资源的区域性。民族地区的文化在特定地点、特定族群的特定活动中产生并延续,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被烙刻上本族群和本区域独特的印迹,形成特有的历史传统和文化习俗。如果离开特定地域,该文化也会成为另一种文化,从而使得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特点。

二是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的区域性。不同地区的文化生产能力受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而有所不同,不同地区的人们对民族文化产品的消费需求不同也会使文化产业呈现不同特点。不同类型的民族文化产业基于对市场和资源要素的需求,依据本区域内特色的文化资源发展相应的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类型。此外,不同地区同类文化产业内部分工的深化与产业边界的拓展程度也有差异。因此,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三是该产业所在地域自然生态环境的区域性。自然生态环境是民族文化产业所赖以存在的地理空间与环境空间,同时也是民族文化资源所赖以形成和延续的自然条件。但不同地域的自然生态环境在地形、地貌、植被、生物、气候等各种自然条件上有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会通过自然生态环境与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互动机制反作用于民族地区文化产业,使其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4.准公共性

民族地区文化产业活动以满足特定消费人群的精神需求为目的,从公共产品视角来看,具有一定的正向外部性和非排他性。民族地区的文化产业是在民族地域范围内,对外产出并经营含有民族文化特色元素的产品或服务。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分散式经营和连锁式扩张,逐渐形成上下游产业链,在生产者获得相应的回馈的同时还能创造巨大的社会效益。在促进区域内民众收入提高、优化产业结构、宣传和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等多方面发挥着积极、重要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还有可能实现民族价值观的融合与再创造,并加强主流文化对民族文化的接纳与认可。而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和产品销售具有明显的非排他性特征,在产业化经营中会不断深入挖掘文化资源,扩充产业规模,并不会出现因为产出的增加导致产品的内在价值下降的情况。(三)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功能

作为文化产业的主要类型之一,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对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强大的经济功能。除此之外,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民族地区文化产业还具有一定的文化功能与生态功能。

1.经济功能: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民族地区文化产业通过对民族地区的文化资源进行产业化开发和利用,将其转化为巨大的生产力,能够创造出巨大的经济价值,并且能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作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具有绿色生产、优化结构、扩大消费、增加就业等优势。同时,民族地区文化产业还具有投入低、效益高、发展速度快、财富创造能力强、区域外辐射力强、影响力大等特点,是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在现阶段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为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的西部民族地区提供了一条加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这些地区拥有极其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并且在资源和技术等生产要素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选择发展文化产业自然就具备了竞争优势,文化产业也因此成为这些地区的支柱性产业,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强大的推动器。

2.文化功能:动态保护区域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的保护有静态与动态两种方式:静态保护,是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将面临消失危险的民族文化的形式和内容记录下来;动态保护则是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让民族文化在变异和创新的过程中继续存活并不断传承与发展。静态保护与动态保护相互促进,互为补充,一起构成了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机制。发展民族地区文化产业是对区域民族文化进行动态保护的有效途径之一,它对民族文化的动态保护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为保护民族文化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式。民族文化产品和服务带给消费者更多的是精神和意识层面的主观感受,在消费过程中,消费者的意识中会产生各种深刻、独特的印象,比如在民族文化旅游过程中,消费者在吃、穿、住、行等各方面亲身体验了旅游地的民族文化后,对这一切都会有自己的认识,之后也会不断地宣传其体验。这个过程能够让人们逐渐了解民族文化并激发对它们的兴趣,由此起到对该民族文化传播、保护、传承、发扬的独特作用。第二,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能够促进对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产业化的发展方式有利于民族文化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得到深度开发和延续,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第三,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对民族文化的开发与传播,能够进一步提升民族地区的文化自信与自觉,提升区域文化的共识力与凝聚力,增强文化自豪感,从而更好地维护民族地区的文化生态,为该地区的文化保护与传承创造良好的环境。第四,在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对民族文化资源进行产品设计、生产、营销、推广、传播、消费等,需要进行一系列的产业化开发程序。在这个过程中,产出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作为文化的有效载体,易于进行文化的推广和传播,能有效地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增强其生命力与活力。第五,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能够提升区域经济实力,从而为该地区的文化保护提供雄厚的资金支持和物质保障。

3.生态功能:节约自然资源,保护区域生态环境

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核心资源禀赋是民族文化资源,相较于其他产业,它利用的自然资源很少,属于典型的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绿色产业。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有益于节约日益稀缺的自然资源,有益于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绿色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三 理论基础(一)产业链理论

产业链属于产业经济学的范畴,是指产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经济技术关联,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形成的一种链条式的企业集群和与这些企业集群相关联的资源、产品和服务之间的衍生关系,以及由这一衍生关系链接的产品关系、供应关系、价值关系等。产业链主要是基于不同产业间的区域差异,不同的行业有各自的优势。区域差异的客观存在是产业链产生、发展并不断深化的基础。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以产业合作实现形式和内容的区域合作,并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在各个产业部门之间构建了链条式关系形态。产业链有五大重要内涵:供需链、价值链、产品链、技术链和空间链。产业链的运作依赖于企业,在这五大内涵链中,从企业的视角看,供需链、企业链和空间链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产品链和价值链则对整合产业链的影响较大,是基于现有的产品链挖掘产品的最大化价值。从产业层次上看,资源被加工生产为产品的过程中汇集了知识和技术含量并提高了效用,变成最终的服务和产品提供给消费者,这个过程提高了产品附加值。产业链的链条长度反映了对资源加工的深度,资源加工的程度越深,所形成的链条也就越长。产业链的纵横延伸势必会带来科技、人才、资金等生产要素的集聚,从而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带动相关产业发展。通过探索产品更深层次的价值,产业链链条延长,附加值提升,产业链的利润区间也随之扩大,实现产品价值增值。

随着社会需求的日益增长,企业的分工和贸易越来越复杂,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各企业通过专业分工来发挥各自的区域优势,实现相互价值的交换,以产业合作为发展手段来实现优势互补,实现最佳企业组织结构,共同推进产业发展。产业链理论为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原则,要加速产业发展,提高生产经营效益,就必须合理布局产业链,在文化资源的开发过程中不断延伸产业链链条长度,从而获得更高的附加价值。

本书中的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和其他产业优势互补,同时还可以容纳其他产业的优势,形成一条新的完善的产业经济链条。例如,甘肃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旅游文化这个载体,因为旅游文化既属于文化的一种,又属于经济产品,而且也是最有效的结合方式。旅游文化与其他文化产品不同,旅游文化产品是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生成的。文化旅游行业快速发展,与多个部门或多个行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比如开发旅游产品,需要完善交通运输、公共基础设施等;而且文化旅游产品越丰富,人们相应的消费越多,当地的经济发展就会越快,甚至能够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二)区位布局理论

区位布局理论也被称为经济区位论、空间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经济行为的空间区位选择及空间区域内经济活动优化组合的理论。它研究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揭示了各区位因素在地理空间形成发展中的作用机制。

区位布局理论认为,区位是人类行为活动的空间,是自然地理区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