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的维度:工业4.0时代的智慧制造(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8 06:53:55

点击下载

作者:杨青峰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智慧的维度:工业4.0时代的智慧制造

智慧的维度:工业4.0时代的智慧制造试读:

前言

2012年,作者撰写了《信息化2.0+:云计算时代的信息化体系》一书,探讨了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企业信息化建设产生的革命性影响。而《智慧的维度——工业4.0时代的智慧制造》一书要解答的问题就是,信息新技术对我们的传统产业(尤其是制造业),会产生什么样的颠覆性影响。这两本书是一个体系,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连起来看,或许能够获得一些全新的启发。

当今是信息技术革命的时代,也是产业革命的时代。我们应该很庆幸生活在这个时代,能够亲身经历这一场轰轰烈烈的变革过程。就像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工业机器人、3D打印、互联网金融等许多新一代信息技术一下子涌现在我们面前。它们是什么?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当我们还在思索这些问题的时候,德国工业4.0战略描绘的蓝图就展现在我们面前。德国工业4.0战略告诉我们,新技术与产业的融合将会带给我们一个全新的世界。这个世界只能用一个词汇来形容,那就是“智慧革命!”

智慧革命是一场从底层一直到顶层的彻底的革命。它不仅影响了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还影响到产业的运行,以及社会的组织。鉴于这场智慧革命的复杂性,本书从11个智慧维度来刻画和勾勒出这场智慧革命的细节和全貌。这11个维包括:推动智慧革命的驱动力四个维度、智慧元素四个维度,以及智慧产业三个维度(以制造业的智慧革命为切入视角,探究智慧革命的今生来世)。

这场智慧革命的本质来源于我们每个人作为客户的自我觉醒,以及新技术对我们的改变。我们追求自由购买权,我们有复杂的个性化需求,我们生活在信息碎片中,我们在虚拟和现实的时空中穿梭,我们已经被软件所定义,而不甘于加入长尾被忽略。为了满足我们的需要,一系列的新技术被创造出来了,并与生产工具、管理模式相融合,引发了以智慧为核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第四次工业革命对制造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从生产制造、资源配置、企业组织三个维度对产业进行彻底的智慧化改造。这是一个智慧革命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我们的故事。

融合和创造是这个时代的主题思想。新技术之间相互融合,新技术和管理相互融合,新技术和产业变革相互融合,融合之后就是创造。现在已经进入融合与创造的正向循环,新的创造不断出现并形成力量,推动整个社会加速向智慧时代演进。这种创造应该归于破坏式创新的范畴,其结果是形成全新的经济结构。智慧制造就是这种破坏式创新的一个标本,它以实现个性化量产为目标,重组了制造的生产方式、资源配置模式和企业组织结构。这种创新只能用“颠覆”或“革命”才能形容它造成的后果,而这种颠覆或革命来源于融合式的创造。借助这种创造,制造业将会成为全新的创造业。

智慧制造是一个全新的构造过程,我们没有过去可以借鉴,必须从制造的基本问题开始:制造什么?如何赢利?很多企业往往自认为知道制造什么,但实质上只是知道自己能生产什么。制造什么应该来源于客户需要什么,而知道这一点,首先就需要把客户需求聚集起来。当聚集起多样化的客户需求,再加上赢利要求,企业就一定会发现这是一个全新的制造命题—个性化量产,而实现个性化量产必须构造一个全新的智慧制造体系。本书从四维智慧要素、五大集成、六大价值网络构造了一个全新的智慧制造体系蓝图。云制造作为智慧制造体系的一部分,实现了制造资源的智慧资源配置。量子制造是本书最具特色的思考,是对智慧制造时代企业组织方式的重构性思考。在诸多经济因素和技术因素影响下,未来的大企业内部将会由大量的能力单元—量子企业构成,它们形成智慧制造业最基本的组织细胞。让量子企业协同起来,降低负熵,并实现价值最大化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量子制造。海量的量子企业涌现,将会形成一个以网络为基础的量子企业宇宙,它将是我们未来有关制造业的全球性蓝图。而现在,一切才刚刚开始!

全书分为八章:第一章,讨论作为智慧之因的我们正在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第二章,讨论新一代信息技术对我们自身和产业的改变,以及它们的融合和创造之力;第三章,讨论新技术对传统管理的颠覆,以及管理与技术的融合所形成的智慧之势;第四章,讨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必然性及德国工业4.0战略的意义;第五章,在全新的思维基础上构造了一个全新的智慧制造体系;第六章,简要介绍典型的智慧制造模式—云制造的基本思想及框架;第七章,从未来组织变革蓝图的角度探讨量子制造的必然性和可行性;第八章,对全书涉及的11个智慧维度进行系统性解读,帮助读者读懂全书。如果时间紧张,读者可以先阅读第八章。

希望本书能够给更多的非专业人士和企业管理者阅读,所示任何可能让读者搞糊涂的简写字母都尽可能少用。这本书继承了作者一贯坚持的技术术语一定要最少的原则,尽可能做到通俗易懂,期待读者的批评指正。杨青峰2014年8月19日第一章智慧之因——对我们的全新审视

人类是所有智慧之源,是技术进步的创造者。同时,人类也是技术进步的享有者和使用者。人类与技术进步的不断融合是人类进步的基本路线图,这个过程总是由量变到质变。如果说从20个世纪60年代开始,是人类与信息技术进步融合的开端,现在就是这次融合的一次高潮。人类创造了信息技术,然后审视它,重新发现它,从而带来全新的革命。

使用工具是人类独立于其他生物的开始,人类的制造从生产工具开始,经历几十万年若干次的颠覆和发展,最终形成了现在常见的分工合作、流水线式生产模式,而这一模式正在面临着全新的颠覆。这一切颠覆都来源于人类—这个既是创造者也是使用者的群体。制造业正在发生着最新一次的颠覆,云计算、大数据、智能终端、移动互联网、物联网、3D打印等一系列新技术正在以摧枯拉朽之势颠覆我们现在所认识的制造业。

现在,作为智慧的我们自己,往往被称作客户。制造业的历次变革往往都归结为客户需求的变化,包括智慧制造的到来。大数据框架里,客户数据是大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被不同生产商反复收集、挖掘和分析的对象。在所有企业的眼中我们是产品的使用者,是它们将要寻找、发现和试图捕获的对象。但实质上,这只不过是生产商的视角。某种意义上,这些工作往往都是舍本求末。生产商并没有真正了解我们,在数据库里,我们中许多人被长尾、被清洗、被忽视。如果按照20/80原则,我们中的大多数是被忽略的对象。即便从生产商的角度,这也是自相矛盾的。一方面强调满足个性化的需求,一方面又在清除长尾中的我们。需要强调一点,我们是顾客,但绝对不能简单归结为用户。这是一个消费者觉醒的时代,我们来主导生产,而不是制造商主导生产。这里不再重复生产商视角的客户分析,而是从我们自己说起,看看我们及我们的环境和需求正在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正是当前制造业发生巨变的根本性原因。要了解作为用户的我们,首先要重新认识原本的自己。而原本的自己,才是真实的需求提出者,也正是驱动智慧制造革命的根本原因。

现在我们已经清晰地感受到了我们自己的变化:

√ 我们不再看报纸了;

√ 家人开始经常网络购物;

√ 我们用微信联系朋友;

√ 我们很少带现金出去;

√ 到处都能看见二维码;

√ 不用排队,火车票网上买了,身份证刷刷就可以取票了;

√ 一些手机品牌不见了;

√ 同学们很少去电影院了,卖盗版盘也看不见了。

上边列举的这些只是感性的直觉,不是变化的全貌。本书的开始,作者就跟大家一起来重新审视我们自己,看看我们在这个新时代都有着怎么样的本质变化,以及对智慧制造的要求是什么。1 自由与枷锁

自由选择产品和购买产品是人们的基本权利,所以也就有了“顾客是上帝”的说法。但实质上作为顾客的我们往往不能成为商家眼中的上帝。因为一个简单的道理,如果你贡献比较少,你获取的资源也就有限,这是基本商业法则,也就是企业所说的价值最大化。我们日常也会经常遇到这样的案例:即使口碑非常好的银行,也会把信用卡分为VIP卡、白金卡、金卡、银卡等,持VIP卡的用户可以享受专门的服务,而作为一般顾客的我们,只能踏踏实实地排队等候服务。难道是不同的“上帝”也有区别?从银行的角度,这么做好像也无可厚非,因为我们创造的价值太少了,而银行业需要生存和发展。问题是,如何兼顾企业的价值最大化和客户平等享受服务的自由?

另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360和腾讯公司之间爆发的3Q大战。这是一场历时近五年的商业竞争,腾讯QQ和奇虎360为了保护各自的商业利益,经过数轮攻防,到2014法院判决终止。这个过程中,除竞争双方互有损失外,损害最大的其实是客户。在冲突的最高峰时期,两个公司的产品互不兼容,用户甚至必须对其中一个产品二选一。这个过程中,用户其实没有自由选择权,对于同时喜欢两家产品的忠诚用户来说,必须接受二选一的痛苦抉择。最终通过政府用行政命令的方式强行要求产品兼容作为结局。事实上,与此相似的案例还有很多。用户忠诚与企业商业价值相比较,用户忠诚可能是首先必须牺牲的对象。作为用户的我们,只有愤怒,但没有有效的反击手段。

案例:3Q大战

腾讯推出QQ电脑管家

2010年年初,腾讯推出QQ医生1.0Beta版本,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只作为查杀盗号木马的小工具。随后QQ医生3.2推出,界面及功能酷似360,同时宣布赠送诺顿防病毒软件半年试用。之后QQ医生利用2010年春节期间强行推广。

敏感的360很快意识到QQ医生的威胁,一些正在休假的员工被紧急召回以应对这起突发事件。360快速反应,加上QQ医生本身产品并不成熟就匆忙上阵,很多用户陆续卸载QQ医生,其市场份额也快速降至10%以下。360成为此次交锋的胜利者。

2010年5月31日,腾讯将QQ医生悄然升级至4.0版并更名为“QQ电脑管家”。新版软件将QQ医生和QQ软件管理合二为一,增加了云查杀木马、清理插件等功能,涵盖了360安全卫士所有主流功能,用户体验与360极其类似,腾讯这招让360和金山毒霸措手不及。

360强力反击

2010年9月22日,网上陆续有网友反映,自己的桌面上突然多出了“QQ电脑管家”的图标,而且会在开机时自动启动。这是QQ继2010年春节强制安装QQ医生后的第二次大规模强制安装。凭借着QQ庞大的用户基础,QQ电脑管家将直接威胁360在安全领域的生存地位。

2010年9月27日,360发布直接针对QQ的“隐私保护器”工具,宣称其能实时监测曝光QQ的行为,并提示用户“某聊天软件”在未经用户许可的情况下偷窥用户个人隐私文件和数据。引起了网民对于QQ客户端的担忧和恐慌。

腾讯上诉360

2010年10月14日,针对360隐私保护器曝光QQ偷窥用户隐私事件,腾讯正式宣布起诉360不正当竞争,要求奇虎及其关联公司停止侵权、公开道歉并作出赔偿。法院已受理此案。

针对腾讯起诉,360随即回应三点,表示将提起反诉。在回应中,360称“各界对腾讯提出的质疑,腾讯一直回避窥探用户隐私,这时候起诉360,除了打击报复外,不排除是为了转移视线,回避外界质疑。”

腾讯发表反对360联合声明

2010年10月27日,腾讯刊登了《反对360不正当竞争及加强行业自律的联合声明》。声明由腾讯、金山、百度、傲游、可牛等公司联合发布。要求主管机构对360不正当的商业竞争行为进行坚决制止,对360恶意对用户进行恫吓、欺骗的行为进行彻底调查。

2010年10月29日,360公司推出一款名为“360扣扣保镖”的安全工具。360称该工具全面保护QQ用户的安全,包括阻止QQ查看用户隐私文件、防止木马盗取QQ以及给QQ加速、过滤广告等功能。72小时内下载量突破2000万,并且不断迅速增加。腾讯对此做出强烈说明,称360扣扣保镖是“外挂”行为。

产生和解迹象

2010年11月3日傍晚6点,腾讯公开信宣称,将在装有360软件的电脑上停止运行QQ软件,倡导必须卸载360软件才可登录QQ,这是360与腾讯一系列争执中,腾讯方面最激烈的行动。

当日晚上9点左右,360公司对此发表回应“保证360和QQ同时运行”,随后360公司“扣扣保镖”软件在其官网悄然下线,4日360发表公开信称:愿搁置争议,让网络恢复平静,360扣扣保镖正式下线。在国家相关部门的强力干预下,QQ已与360开始恢复兼容。4日上午,360公司发出弹窗公告宣布召回“扣扣保镖”,请求用户卸载。此举似乎有了和解的迹象。

360证实,工信部通信保障局和公安部已经介入此事,4日分别找到两家公司问询。

2010年11月5日上午,工信部、互联网协会等部门开会讨论此事的应对方案。政府部门已经介入,用行政命令的方式要求双方不再纷争。

冲突正式化解

奇虎360于2010年11月10日宣布QQ和360已经恢复兼容,并在官方网站发布名为《QQ和360已经恢复兼容感谢有您!》的公告,感谢广大用户对360软件的支持,公布了有关部门的联系方式,提醒用户若发现二者软件出现冲突可向相关部门举报。

腾讯公司于2010年11月21日发布名为《和你在一起》的致歉信。双方冲突在工信部的介入下正式化解。[1]

正如卢梭所说,我们的自由往往是受限的,是在很多约束条件下的自由。在市场环境中,我们认为自己是上帝,但往往也会沦为奴隶。但沦为奴隶的用户绝对是不会甘心的,争取和扩大自由度,是我们的基本诉求。任何产业的发展都应该迎合这种诉求,而不是刻意回避和压制这样的诉求,这样的结果不会导致价值最大化,只会两败俱伤。其实这样的案例并不只是 3Q 才有。我们日常遇到的兼容性问题就比较常见,如苹果手机的封闭性。这为我们带来的第二个问题是,我们的自由选择权往往与生产商的自由选择权相冲突,如何化解这种冲突?

再讲一个作者本人的故事。近两年,不知道什么原因流行起各种花格子的衣服。进了大大小小商场,满眼都是各种花色,传统的我突然发现不喜欢太多花色,但又很难找到让自己特别称心的衣服。我相信,物质极大丰富的现在,一定会有一件适合我的衣服放在某个角落,但我又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努力寻找它。至于网上买衣服,我相信大多数人和我一样,不能亲身去感觉和试一试,是很难决定买哪件衣服的。这也引出来一个新问题,明明我们需要的东西在某个地方,但受限于我们自己的条件,我们不能发现它。我们的视界也会限制我们的自由,如何让我们视界足够大让我们实现购买的自由?或者有没有方法,能让一个人的需求在视界里获得满足?我们的视界和我们的购买自由也是个冲突,如何解决?

我们中的很多人其实并不知道我们真正需要什么。就如第一部苹果手机在世界上诞生之前我们不知道那么多人会热衷于这款新产品。再比如微信,我是在多个朋友反复告诉我它的好处之后,才勉强注册并开始使用的。到现在我基本上已经喜欢上这样一款产品,过一会儿就要去看看朋友们有什么好东西分享。我们不禁要问,我们不是需求提出者吗?为什么这样的技术出现得这么晚?为什么出现以前大多数的我们没有想到?其实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从生产商到我们自己,一直强调要客户主导,满足客户需求,可问题是就我们个体而言,大多数情况下可能并不知道我们需要什么。给了我们购买自由,我们可能也想不到怎么办?如果开发者在开发过程中告诉我们,我们可能会让苹果手机和微信做得更好,因为我们自己是购买者,我们虽然不知道产品是什么,相信我们大多数人一定知道评价一个产品,并提出自己的建议。这就引出一个新问题,我们不仅仅需要购买的自由,还需要参与的自由,这样的话,我们的需求才能被最大化满足。

但需要强调的是,我们每个个体的需求以目前的生产方式是永远无法充分满足的,而且我们中的很多人注定会被长尾化,被忽略。这个问题其实与目前主流的制造模式相关。传统的制造是通过成本集约、价值最大化来组织生产的。成本集约就需要标准化和规模化,这就是我们的个性化自由被消灭掉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说,按照目前的生产模式,即使让我们参与到设计生产进程中,我们的需求也不会最大化地满足。以小米手机为例,它通过互联网社区的方式,给了用户最大的参与自由,但最终它的产品型号只有几个,实现了规模化生产和价值最大化。苹果手机也类似,虽然是价值最大化的产品,但绝对不会是让我们充分满意的产品。问题是,很显然有很多人的参与意见不会被接受,可能不好,也可能是好的建议,但从生产商的角度,一定不是价值最大化的建议。我们需要被充分满足的自由与工业化批量生产的冲突如何解决?

我们的购买自由是一个普通的需求,也会面临前面描述的诸多冲突。这些冲突需要智慧的技术和方法来实现。从这个角度看,智慧制造首先就是要实现我们多数人所需要的购买自由。这个自由包括:平等服务的自由、选择产品的自由、视界里被满足的自由、参与产品设计与生产的自由、需求被充分满足的自由。用户购买自由的实现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不会很快就完全实现。后边我们会讨论到,智慧制造实现的过程就是一个逐渐扩大我们自由度的过程。

很庆幸,每一次重大的信息技术进步都是帮助我们扩大购买自由度的过程。例如,云计算技术扩大了我们使用计算资源的自由度。我们可以购买1/4的计算机,而无须把整个计算机买回家;智能手机解除了我们对位置和时间的绑定,让我们更加自由地生活和工作。这些例子告诉我们,我们每天都在进步,朝着我们所期望的购买自由前进。可以说,制造业与新技术的融合将是实现我们购买自由的关键一步。2 个性化是一个动力系统

现在有关我们自己最流行的话题就是个性化。著名导演冯小刚导演拍出了一部电影《私人订制》,用黑色幽默化的情节刻画了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极致。借助这部电影的浅显易懂,个性化及定制的观念应该更加普及和深入人心,甚至年长的阿姨也会与你讨论一下个性需求及定制的问题。个性化需求无疑是体现我们购买自由权的一部分,也是一个有关我们自己的最基础的需要。那么到底什么是个性化,它究竟给制造模式提出了什么样的难题?

个性首先是一个心理学的名词,反映的是个人独特的心理属性,是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的区别性特征。个性化,顾名思义,就是非大众的东西,要与众不同。个性化与大众化往往被对立使用,但实质上个性化与大众化又对立统一。我国古人就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唯物辩证法也认为,“共性”即普遍性,“个性”即特殊性,两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表现出来,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另一方面,个性也离不开共性。认识到这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个性化不是绝对的,与共性矛盾共生。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阿尔波特(G.W.Allport)认为,个性不单纯是行为和理想,而且是制约着各种活动倾向的动力系统,这个动力系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个看法是最为接近我们现在对个性化的一般看法。个性化是个体差异化的表现,同时它本身也是发展变化的。举个简单的例子,过去有很多年的时间,作者非常喜欢穿着黑色的西装,直到有一天实在无法忍受经常被误认为售楼员为止。而现在,作者几乎不穿西装,除非正式的场合。从这个意义上,个性化是具有时间属性的。

虽然个性本身是来源于心理学的词汇,但从信息技术发展的眼光,以及我们被视作大数据的一个元数据来看,个性是一个复杂的结构,或者说是一个系统。用大数据的眼光看,现在个性化的范畴不仅仅是性格和兴趣,还包括健康状况、生活习惯、职业、历史行为、心情状态、关系、资源、信用等,甚至包括我们的位置和时间线也应该被视作个性化的必要构成。我们也知道,我们的个性化信息正在被许多商家反复收集和审视。就我个人而言,欢迎这种审视,并希望在审视中我们的个性化需求被发现。但需要强调的是,我们一定要把我们个人隐私信息除外,这不应该被视作个性化的对象,而是应该被法律和法规约束的对象。

个性化如果单指个人是没有意义的,关键是在于社会群体属性。也就是说,如果仅仅是我们自己需要一个特别的服务,那不是问题,只要付出费用,如电影《私人订制》中那样,你的需求会无限满足。但是如果人人都需要个性化满足,如北京市2000多万人都需要个性化的衣服、个性化汽车、个性化的手机,这就是问题了。问题的核心在哪里?问题是,如果每件产品都完全定制化,按照目前的制造模式,那就意味着巨大成本和巨大的浪费,这与生产商的价值最大化目标相违背。

讨论到这里,我们一定会认识到,个性化虽然是我们的诉求,但如果为满足我们个体的需要导致巨大的社会浪费及生产商无法经营,我们一定会于心不忍。反过来,为了社会进步,牺牲我们的个性化需要,很显然也不符合自然的市场规律。这个问题很多制造领域的专家及生产商也都在探索。在彼得·马什的《新工业革命》一书中,对制造业的发展阶段做了总结:制造业从原始的个性化生产到标准化生产,再演进到大批量标准化生产,这仍然是目前生产的主流方式。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大规模定制制造思想开始提出并逐步引入实践,就在这一时刻,计算机系统引入制造环节,为这种思想的实现提供了条件。彼得·马什认为,大规模定制制造也在逐渐过时,目前正处在个性化量产时代。个性化量产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协调个性化需求与规模经济之间的矛盾。书中也提出了美好蓝图,未来是完全的差异化生产,那将是个性化的幸福时代。《新工业革命》一书中有关个性化量产的典型例子就是眼镜。我们知道,眼镜视力矫正是一个复杂的科学,每个人对镜片的需求都可能存在差异,再加上对材质、镜框颜色等差异化选择,会构成巨大的个性化需求样本。这就是个性化量产的问题,而这个问题看来已经找到了解决办法。那么对于比眼镜更复杂的产品,个性化量产如何实现?相信答案就在于个性和共性的矛盾统一当中,个性化量产虽然还不能实现完全差异化生产,但是一定能够最大限度地逼近个性化的极致。

正如前面所说,个性化的汇集也会存在共性。以传统的解决办法,我们中许多人会被生产商客户数据库中被去除,因为我们构不成有效客户。我们期待改变这种现实,从而不被无情地去除,这就是制造业的革命动力。3 碎片化因果

再来看一看我们所处的环境。如果是20世纪中期,我们进入一个堆满了报纸碎片的房间,试图找到我们需要的信息,还没开始找,你就要开始崩溃了。而现在,我们就处在这样一个比一个房间要大许多倍的碎片空间里。信息是碎片化的,应用是碎片化的,甚至连我们的时间也开始碎片化。那么,碎片化来源于哪里?

在作者看来,信息碎片化的终极根源其实在于我们自己,在于我们个性化的需求的觉醒,而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则是加速这一进程的幕后推手。我们的个性化需求被满足,首先需要的是连接、表达和交互,这些信息被传输、被存储、被复制、被再次重组使用。再加上个体数量及时间维度,信息碎片就这样源源不断地产生,成级数倍增长。然后我们看到的其他信息在人为选择和时间切割下就成了一个个碎片。尤其在Web2.0出现以后,用户创造内容和社区网络加速了信息碎片化的进程。另外,碎片化的产生来源于信息自己。随着信息量的巨大增长,人们已经不能像看报纸一样完整读完一整篇,信息于是被摘要化,被观点化,被切割化。第三,碎片化来源于时间。信息在时间组织的过程中被时间段切割,碎片化还应该归罪于智能终端的发展,使得我们拥有了切割信息的便利工具,随时随地切割信息。信息碎片化反过来加速了信息量的进一步膨胀。根据相关研究报告,到2010年,数字宇宙(全球消费者和企业创建的数据综合)达到1.2ZB,预计2020年达到35ZB,近十年就将增加30倍。

在《信息化2.0+:云计算时代的信息化体系》一书中,也充分论证了今后无论是个人的还是企业应用系统都将会碎片化。就如同我们手机中众多的App,每个App完成特定的功能,需要时安装,不需要时删除。可以预见到,应用的碎片也将如信息碎片一样呈现级数化的增长。根据相关媒体报道,从2008年7月开始,苹果公司推出应用商店,截至2012年,其中的应用数量已经突破100万个。而后起之秀安卓平台应用的数量在2012年年底就超越了苹果应用的数量。从我们使用者(或者说潜在使用者)的视角来看,对这些海量的应用碎片如何选择才是一个难题。

时间的碎片更好理解。我们过去的生活往往是由大块的时间构成的,休息、早餐、上班、中餐、上班、晚餐、娱乐、休息,时间呈块状且连续。但现在在线视频、互联网新闻切割掉了我们在地铁上的时间,微博和微信切割了工作空余和晚餐后空余时间。我们所有的时间空闲大量被互联网剥夺。前不久,作者在微信的朋友圈看到一篇文章,说的是孩子们抱怨父母被手机抓走了,顾不上照顾自己,孩子都要哭了。没有智能手机之前,我们还有许多时间照顾孩子、休闲和读书,而现在我们的时间碎片都被无情地占用了。新的时间占用又进一步切割了我们的时间维度,让我们时间的碎片化更加扩大。在后边小节里会讲到,时间被切割后,我们的时空将会呈现穿越的情景,这种穿越对社会制造系统将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如果看看现在我们每天的时间线,你会惊异我们居然每天都去那么多地方,完成那多任务。

时间碎片不是一件坏事,能够提高社会效率,推动社会进步。现在比较流行的“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就是典型的例子。这里不讨论它们的商业模式是如何赢利的,仅仅看一看它们是如何通过时间碎片的利用来提高社会效率和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在安装了滴滴打车出租车司机手中,随着可以收到附近打车者的信息,出租车司机可以就近提供搭载客户。这样的好处是,出租车司机减少了空车运行的时间,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够为更多的客户提供服务,赚到更多的钱。出租车的时间碎片被利用起来了,而且有利可图,出租车司机当然非常欢迎这样的新技术。要知道,在此之前,出租车实现效率提高的方法,要么是根据经验找个地方“趴活”,要么就是无线电呼叫,但都没有这样的方式效率更高。而对于我们这些用户来说,滴滴打车能够让我们在出租车难找的地方尽早地找到出租车,满足了我们的个性化需求,节约了我们的时间,相当于把出租车司机的时间碎片转给了我们,我们获得的这部分时间碎片又可以用来做其他的事。

搜索引擎就是一个典型的联通碎片化信息和个性化需求的解决方案。如何在海量碎片信息中找到我们个体的信息需要?搜索引擎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个性化搜索进一步提高了信息的精准度,比如根据我们的用户偏好、历史搜索、同类人群的搜索结果、关键词和语义理解等来强化搜索结果的排序。一个产品的制造如何理解我们的碎片化诉求才算是智慧的?或者说有没有这样一个类似搜索引擎的工具,简单快捷地把个性化需求、碎片化的信息与产品制造连接起来?

可以说,现在生活在大城市中的每个人都被碎片化所包围,无论愿不愿意,它都是一种客观存在。从正能量的角度来说,我们必须正视这些碎片,并把这些碎片转化为正向价值。正如前面所说,碎片化正在改变社会运行的内核。从制造业来说,需要按照碎片化的思维来组织生产。目前来看,大批量规模化生产很显然是与碎片化的因果关系相冲突的。碎片化告诉我们,我们只能在碎片化的时间和应用中看到碎片化的信息。那么,缺乏个性的规模化产品如何能够让我们下定决心去触摸采购按钮?生产商除个性化产品外,如何通过个性化营销、个性化的服务、个性化的网络、个性化的应用来利用好用户的碎片?图1.1给出了碎片化与利用的示意图。图1.1 碎片化与利用示意图

碎片化是个性化的结果,也是个性化的原因。碎片化为制造个性化提出了挑战,必须应对这个挑战,制造商才能够生存。制造商需要明白企业产品信息极有可能被碎片化所湮没。制造商要在碎片化中求生存,进入潜在客户的信息视界是关键。另外,潜在客户能够提供的时间碎片也很有限,这同样是一个关键因素。“对不起,我很忙,我没有发现你。”今后制造商将会更加频繁地听到这句话,这就是碎片化的后果。

在这个全新的时代,如果有人能够悄悄地在不让其他人有任何反感的情况下偷走一小段时空,这个人就有可能成为富翁。时空碎片终能积流成河,成就伟大事业。用什么样的合适工具来实现偷走时间的过程呢?网络世界已开通,通道已具备,谁会是找到终极工具的那个人呢?4 穿越多维度时空

谈到时空,熟悉物理学或读过霍金所著的《时间简史》的人立刻会说,这是爱因斯坦相对论的观点。没错,爱因斯坦在相对论中第一次把时间和空间联系起来,并特别指出能量引起的时空扭曲是引力的原因,论证了时空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我们日常感受到的时空都是四维的,即长+宽+高,再加上时间。而最新物理学的发展,如量子物理学中玄论,提出世界可能是11维的,我们看到的时空是三维的,是因为其他的维度都卷曲得非常小。霍金非常推崇的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丽莎·兰道尔在《弯曲的旅行》一书中写道:“包围我们的三维世界可能就是高维世界的一个三维切片。”“如果三维就用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来表示的话,我们就是多维面包世界的一个切片。”应该说,对时间和空间的认识是了解和认识我们自己的关键所在。当然,这本书不是一部物理学书籍,而是科普读物。物理学给我们启示就是,人们对时空认识得越清楚,就越接近事物的本质。这里讨论时空的理论,是因为它与我们在互联网时代在虚拟时空中的体验是如此相似。一起来回顾一下我们在虚拟时空中的穿越经历。

根据研究机构数据,截至2013年年底,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达到10亿部,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达到2.2亿部。对于新兴的联网终端,预计到2018年,美国联网汽车数量也达到数万台,可穿戴设备出货量接近1亿台。而且,这些数据中的绝大部分都会在中国市场实现。类似的研究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的微博注册用户人数超过5亿,同样,微信用户数量在同年底也达到5亿。2013年年底,中国在线购物人数达到3.1亿人。截至2013年年底,中国互联网上网人数达到6.18亿,其中手机上网人数达到5亿。还有一组央视市场研究发布的数据也很有趣,我们当中有20%的人每天查看100次手机,23%的人没有手机会心慌,34%的人起床第一件事是看微信,有47.7%的人属于在线社交人群,在线社交人群中有85.3%的人用手机上网。看到这些惊人的数据,立刻就会知道,我们的时代真的正在发生巨变。倒退十年,这一切都看起来那么难以想象。

现在我们的生活是在不同屏幕和不同虚拟空间之间不断切换,这种切换改变了我们每个人感受到的时空结构。假如把我们放进一辆货车的黑暗货箱中,让我们拥有一部能上网的智能手机(当然也有足够的吃喝)。这辆车子沿着公路从北京出发一路西行到西藏。在物理上,我们经过了石家庄、太原、郑州、西安等诸多现实的城市,而在黑箱子中我们却只是上了微信,看了新闻,上了趟京东商城购买了到西藏的用品,看了若干部电影,甚至还玩了很多个不同的手机游戏。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用GPS或北斗导航查询了若干次我们的位置信息。在黑箱中的我们,就如同在一个虚拟世界中,并没有特别关心在地图上我们具体到了什么位置,而更多的是在虚拟空间里满足我们的需要。在这个例子中,虚拟的时空把我们的物理时空彻底割裂了,我们在虚拟时空中进行了若干次愉快的穿越。从意识上,我们进入了第五度时空,即数字时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需要的是不断从现实和虚拟时空中来回穿越。比如,我们很多人坐地铁上班,这些人当中80%以上会在地铁旅途中打开智能手机享受虚拟时空之旅,而到达目的地以后,又会迅速地切换到现实时空中,继续我们的工作和生活。虚拟时空和现实时空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现实世界。我们在虚拟时空中是谁?如何把虚拟时空的我们与现实生活中的我们相对应,这就是下节要讨论的话题—我们在虚拟时空中被软件所定义。

无论在线社交、在线看电影、在线购物还是在线游戏,在这个以人群为核心的互联网中,时空更像我们现实世界的仿真,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但随着智慧技术的逐步深入,万物互联、人物相接、物联网构成了一个物物相连的全新虚拟时空,如果我们走进这个时空,会有着怎样的奇遇和惊喜。比如说,我们听到两个阀门之间的会话,或者看到电子钥匙和门的对话,是不是会感到很不可思议。再进一步,如果我们能够进入一台拥有足够智慧的机器里面(如机器人),了解了这台机器的所思所想,会不会更加匪夷所思呢。如同丽莎·兰道尔在《弯曲的旅行》所说,我们之所以还没有看到更多维度的空间,是因为我们现在的智慧还不足够强大。图1.2给出了六维空间的示意图。图1.2 六维空间(卡拉比-丘成桐空间)示意图

智慧技术的发展正在让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全新的虚拟时空。正如《弯曲的旅行》对多维时空所做的比喻,一根头发远远看去是一维的直线,如果用放大镜去看,就会看到头发其实是一个三维的柱子。如果地球上每个尘埃都是智慧的,人类将会有幸进入尘埃的时空世界,看它如何走和如何停留。智慧技术是有层次的,到目前来看,顶多只是搭起了总体骨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我们一定能够看到更加多维的虚拟时空。近年来发展起来的SDN技术(软件定义网络)就是一个典型。在SDN技术出现以前,所有网络设备就是负责连接和通信,人们只要使用就好了。但很快我们就发现,如果我们不能进入网络设备并改造它,或者让它实现自我改造,就不能满足我们多变的连接需要。SDN技术通过一种全新的技术架构,让我们能够进入网络设备的时空,对它进行重新设计和改造,同时,我们也能够赋予网络设备自动化调整来应对全新的需要。从多维度时空的角度来看,原本网络设备的网络只是完成了我们进入低纬度虚拟时空的要求,而SDN设备提供的智慧让我们进入了网络设备的高纬度虚拟时空,从而让低纬度时空更加智慧。而要实现SDN设备智慧的提升,我们还需要进入更高维度的芯片智慧世界。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如果希望我们的世界更加智慧,就必须进入更高维度的虚拟时空。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能量或质量产生的时空扭曲就是引力。也就是说,引力就是时空扭曲的外在表现,本质却是由能量或质量产生的。那么在虚拟时空的世界里,谁最能扭曲我们的时空,谁就会产生最大的吸引力。让我们进入更加多维的虚拟时空,是一个制造商有能量的体现。这个简单的道理使我想起一个老笑话:一个人马路上停下来看天,一群人都跟着停下来看天。互联网中的扭曲时空将会放大这种效应,一个人在一个时空停下来,由于位置相关、兴趣相关、社交关系等诸多因素会导致更多的人同时扭曲时空。赚钱的包括实现时空扭曲的人和提供扭曲后时空的人。是排斥这种效应还是跟进这种效应呢?相信,大多数想成就大事的人都会选择跟进。认识虚拟世界多维度时空是制造商在这个新时代创造价值和财富的一个秘密武器。

现在,留给智慧制造的问题是,互联网让我们已经进入了虚拟时空,如何认识和识别我们是一个简单问题,而如何带我们进入更多维度的虚拟时空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穿越多维度时空的任务将会交给工业物联网、工业大数据、机器人、工业4.0、智慧制造、量子制造等诸多全新技术和体系来解决。让人类穿越更多维度的虚拟时空,是人类利用好机器智能的关键。现在,我们仍然站在门槛之上。5 软件定义人类

现在,软件定义的X(SDX)在IT业是一个非常热的词。SDX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它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我们所需要的自由。SDX的基本思想是通过资源池化、封装、隔离、服务化等方法让用户端与物理资源解除绑定关系,从而实现人们利用物理资源的自由和价值最大化。同时,SDX也实现了应用与位置和时间的解耦,从而获得了时空自由。虚拟化可以被视作软件定义的服务器,云计算是软件定义的计算资源,物联网是软件定义的设备,移动位置服务是软件定义的位置,大数据将是软件定义的数据,除此之外,SDN是软件定义的网络,SDDC是软件定义的数据中心,SaaS是软件定义的软件,而AND(应用交付网络)可以看作软件定义的应用服务。从技术领域开始,软件定义的一切开始进入社会领域,如云制造可以看作软件定义的制造业。未来,一定会有软件定义的企业,这也是第八章所讲的量子企业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有一天心血来潮,作者在自己的微博上写下了这样一段话,现在看来也是非常的有趣:“一个软件定义了人,使用了软件定义的网络发了一封软件定义的邮件,备份到一个软件定义的存储空间,然后坐上软件定义的飞机到达软件定义的地方,开了一场软件定义的会。所有这一切都发生在云上。你看懂了吗?”这里有个非常重要的看法,在虚拟世界中,我们也终将会被软件定义。软件定义的人将会是未来世界的一部分,尤其在虚拟时空世界,软件定义的人将会是它的居民。

举个简单的例子,作者最近喜欢上了一款手机网络游戏。通过360的用户注册账号可以登录这款游戏,在这个游戏中取了一个小A的名字,游戏中的作者拥有角色赋予的一切,包括财富、能力、爱好、社交关系、团体等。在这个游戏中经过历次征战之后,能力逐渐进化,成为了一个全新的自我。而且,当作者下线之后,这个角色赋予的将会继续在虚拟世界里征战,并不会因为作者的退出而停止。也就是说,游戏中的这个角色赋予了一个全新的自我。从这个游戏看来,作者是一个软件定义的角色。与游戏类似,在购物中,我们也会被赋予一定的身份和角色,这些是我们所看到的,自己没有看到的还包括我们的位置信息、联网信息、登录时间等隐藏信息。但总体上,软件定义的我们主要包括四类信息:网络连接的信息、我们自己的个性化信息、我们使用设备的信息、我们的身份认证及其他安全信息,如图1.3所示。

软件定义的我们之所以重要,最根本源于我们对自由度和个性化的追求。就如那个游戏的例子,在虚拟世界的软件定义的角色会让我们从时空绑定中解脱,实现同时的多任务并行,这不仅仅是机器的需要,也是人类的需要。软件定义的我们有助于确定我们在虚拟世界的权利和所享有的服务,是我们穿越多维度虚拟时空的身份证,这也是满足我们个性化需求的一部分。在本书量子企业一章,我们也会谈到,随着量子企业时代的到来,软件定义的我们可能也会承担一个小微企业的责任。软件定义的我们将会是实现智慧制造的购买力和生产力的关键环节。只有被软件所定义,我们才能够被多维度虚拟时空所接受。同时,软件定义的我们将会与智慧制造技术实现完美对接,是体现出我们既是智慧的创造者,也是智慧的是使用者的关键。只有被软件所定义,我们才有可能实现分身,承担多重角色的责任。图1.3 软件定义的人

现在的问题是,虚拟世界有很多个入口,各种各样的身份认证,多个密码,这对于我们来说,已经成为一种沉重的负担。有没有一种可能,创造一种电子身份证,让我们能够无缝地穿行任意的虚拟时空?让我们在不同的屏幕之间切换时,不会感受到频繁输入用户名和密码的辛苦?我们正走在逐渐被软件定义的路上,相信这个电子身份证一定会很快实现。我们将被软件所定义,制造商如何找到我们是体现出智慧的问题之一。6 长尾共识与歧见

长尾理论所讲道理非常易懂:在市场上拥有丰饶的产品选择、充足的渠道、充足的货架空间的情形下,占80%的非热门产品可能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在这个理论出现以前,大多数销售商往往会选择20%最热门的产品销售,而有了这个理论的发现,很多销售商转为挖掘80%的利基市场。当然,这个理论要成立,很重要的条件是需要互联网的支持。互联网提供了丰饶的土壤。另外,长尾理论也说明一个道理,小众市场也是市场,如果选择了合适的方法和工具,同样也可以把企业做大。

虽然长尾理论是从统计做出的结论,但实质上蕴含了两个重要的假设:其一,给用户充分的自由选择权,用户一定会选择出需要的产品,这就是丰饶的意义。比如卖书,如果只有100本供选择,可能这100本永远也没有人购买。而如果有几十万本,甚至更多,则一定会有用户购买其中一些书。其二,用户的个性化是多样性和共性的统一。用户的多样性需要在众多供应中一定会得到满足,用户数量足够多,也会形成一定的小批量。以多样性和小批量为基数,乘以巨大的长尾空间,很显然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总体来说,长尾理论是一个供应商视角,是一个创富理论,但不是一个客户关怀的理论。我们每个人的自由选择权的扩大和个性化需求被满足是长尾理论的附带结果,而不是先决条件。本节主要讨论的内容不是长尾理论中所说的长尾,而是作为客户贡献度曲线中长尾中的大多数,如图1.4所示。图1.4 一直被忽视的客户长尾(绝不是长尾理论的长尾)

与长尾理论类似,对一个供应商来说,所有客户的贡献度曲线一定能够画出一个幂律曲线。无论我们是有钱人,还是穷人,我们总会落入供应商的客户贡献度曲线的尾部。如果我们进入了这个尾部,那么很不幸,我们的个性化诉求往往就会被忽视。在著名的营销专家菲利普·科特勒市场营销管理著作中也明确指出:一个公司不必要追求并满足每一位顾客,并认为赢利顾客是指给企业带来的收入大于成本的那些客户。

应该说,长尾理论在某种意义上改变了这种过时的看法,让供应商认识到,小生意也会积累成大财富。借助长尾理论,我们中的一部分人获得了个性化需求的满足。但在长尾理论的客户分析中,我们之中仍然会有很多需求被忽视。因为,长尾理论不能够解决完全差异化生产的问题。这也因为,长尾理论产生于旧的生产模式之下,供应商永远在寻找批量。完全差异化、私人定制是我们期望的未来,也是体现我们的自由精神所在。解决这个问题,长尾理论完成了一部分。例如,吸引一部分供应商继续为我们这些小客户提供服务。而最为核心的问题,就有待于最新的智慧技术的发展来解决。

某种意义上,研究产品的长尾仍然是以产品为主导的思维视角,而客户长尾才需要认真对待。与产品长尾类似,客户长尾累计的力量也是一个巨大的市场,要占领这个市场需要全新的理论与技术体系来支持。满足海量个性化需求是对智慧制造提出的最新挑战。我们中的大多数只能称作客户中的“屌丝”,还好,现在是一个消费者为王的时代,正如互联网思维所提出的“得屌丝者得天下。”忽略掉我们,生产商未来将无法生存。

正如古人智慧“性相近”所描绘的道理,我们当中总会有共性。只要视野足够宽,生产商总会发现我们。我们的个性化需求对制造商来说,基于全球人数的巨大,应该也算是丰饶经济学的一部分。但这类的丰饶是指多样性需求的丰饶,而不是产品供应的丰饶。长尾理论描绘的是,如果产品供应足够丰富,总有用户找到合适的产品,因此总会形成范围经济中的规模。如果我们的需求足够多样并且可视化,生产商通过全新的技术方法加上互联网的视野,总会形成价值,这就是所谓的利基行业。所谓利基,简单来说就是被大企业忽略的狭小细分市场。利基行业的繁荣依赖于全球性市场,在全球视野下,小客户的需求也会形成巨大的商业利益,企业才有可能接触到最大数量的客户。个性化和自由购买权是客观存在,完全差异化意味着完全的利基,利基制造者不是迫不得已,而是未来趋势。因为利基,所以利基企业需要与顾客之间有丰富和充分的连接。而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工业互联网的发展为连接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因为客户长尾中的我们,所以需要利基企业大量涌现。利基企业绝对不是生产稀奇古怪产品的一类企业,这是大规模化制造时代的情况。随着个性化时代的到来,每个企业都有可能成为利基企业。那么基于庞大的规模化制造所需要的分工组织、流水线生产如何应对利基的挑战?这也是留给智慧制造的问题。[1]http://baike.baidu.com/view/4633773.htm?fromtitle=3Q大战&type=syn第二章智慧之源——新技术爆发、融合与创造力

在维基百科中,智慧是这样定义的:它是高等生物所具有的基于神经器官(物质基础)一种高级的综合能力,包含感知、知识、记忆、理解、联想、情感、逻辑、辨别、计算、分析、判断、决定等多种能力。智慧让人拥有了思考、分析、探求真理的能力。到目前为止,人类是这个星球上最智慧的生物(未来机器人会不会超越人类是个现实问题)。人类的智慧帮助人们创造新的智慧,这就是智慧的奥妙所在。虽然人类最终创造的智慧可能会超越人类本身的智慧,但到现在看来还遥不可及。人工智慧就是人类创造出来的系统所表现出来的智慧。

人工智慧有很多种表现形式,在没有计算机之前,自动化的机械装置就是典型的人工智慧。而计算机系统出现以后,人工智慧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随着信息技术发展积累引发量变到质变的不断飞跃,近10年来,人工智慧逐渐发展到一个高峰。过去的十年,信息技术领域正像一口沸腾的大锅,突然之间,许多新的理念、技术、模式、产品喷涌而出。互联网就不用说了,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3D打印、机器人等诸多革命性的技术和产品不断涌现,并不断成熟。这些新信息技术之间融合连接,又重新塑造出全新的理念、模式,形成了巨大的创造力和重塑我们生活的能力。这些信息新技术与产业的跨界融合,又引发产业的颠覆式创新。现在的互联网金融、滴滴打车、颠覆医疗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单一的新技术可能会带来一些革新,多种新技术的融合带来的将是颠覆。这些信息新技术正在加速与传统的制造产业进行跨界融合,带来制造业的革命性巨变。

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是偶然还是必然,其实无法论断。但水滴石穿,一天一天的小变化终将带来革命性的巨变,智慧制造将是这次革命性巨变的结果。当然,智慧制造还只是一个笼统的说法,就如人类一样,智慧也在不断进化,智慧制造也会有云制造、量子制造等多种形态。智慧制造也会有多个智慧的维度,如资源维、设备维、管理者维和客户维。就如同物理学家研究宇宙一样,智慧制造中有的智慧维也会卷曲起来,是不那么容易发现的尘埃般的智慧(如一个智慧传感器)。制造的世界将会是一个多维度智慧的世界,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新技术的爆发、融合和创造力。实现智慧的核心技术包括大连接、自来计算、移动互联、物联网、机器人、3D打印、大数据、宽带网络、互联网金融、低碳技术等,这些技术汇聚融合在一起,与新制造模式进行跨界融合,就塑造了全新的智慧制造。如果能够深刻认识到这些新技术是如何改造我们这个世界的,就会明白智慧制造中智慧的内涵。这些新技术是实现智慧的根本,没有它们,智慧制造只能是空中楼阁。1 神奇的大连接世界☆大连接

在这里不单独讲互联网,因为大连接比互联网有更宽广的内涵。自从互联网诞生,连接就成为我们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连接由浅入深,从简单的一对一、多对一、多对多、多层次对多层次,现在进入了大连接的时代。在互联网初始阶段,人们就惊呼世界是平的。而现在,人们进入深度的多维度连接时代。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连接,还有人与物之间的连接,物与物之间的连接,人们被结构更加复杂的网络连接在一起。连接意味着价值,梅特卡夫定律告诉我们,网络的价值与网络节点数量的平方成正比。现在,网络价值的增长速度则更加惊人。相关研究机构预计2014年全球联网的智能设备达到17亿台,而全球物联网的联网设备在2013年就达到100亿台,思科公司预计到2020年全球物联网设备将会达到750亿台。也就是说,六年以后物联网设备有可能达到现在的7.5倍。而价值按照平方理论将会至少增长56倍,这就是大连接将会带来的财富。

到目前为止,人类的大连接走过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前大连接时代,以固定电话通信为代表。这个阶段,我们实现了一对一的连接。以一对一连接为基础,通过电话树,我们也能够实现更加广泛的连接。准确地说,这个阶段不算大连接时代,是一个准备期。第二个阶段是Internet的出现和万维网的崛起,以及电子邮件系统统治天下。在这一阶段,语音通信进入移动时代。人类实现了一对多的连接,穿越了大山大洋的阻隔,第一次让人们感觉到世界是平的。第三个阶段,Web2.0在第一轮互联网泡沫中重生,社区网络和即时通信的快速普及,移动语音通信也开始进入智能化时代,苹果与安卓加速了智能移动通信的发展。在这个阶段,多对多互动成为常态,用户创造内容,社会化网络与即时通信使人与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移动终端的智能化让连接解除了时间和位置的绑定,使随时随地连接成为可能。现在我们正处在第四个阶段,智慧统治这个时代,按需语义连接,移动智能通信与社区网络的融合,万物开始互联。正如前面所看到的数字,这个阶段人类连接的速度将超越前面所有的阶段。我们现在不仅感觉到世界是平的,而且将深层次地进入这个世界的各个角落,开始多维度虚拟时空的旅行,整个虚拟社会正在建立中。通过软件定义,我们脱离了物理世界的绑定,但是却能够与物理世界更加紧密地融合在一起,这是一个深度融合连接的阶段,我们超越了连接本身,而融入成为虚拟社会的一部分。简单来说,现在是超连接时代!

大连接从字面看是连接起来,内涵上应该还包括交互、智能理解及价值传递。就如数字化大师尼葛洛庞帝教授所说,所谓的物联网绝对不是指人来控制物体,而是智慧在物体之间流淌。大连接的终极价值就是要实现智慧在地球各个角落间的自由流淌,从而实现人类社会价值倍增式增长。大连接的实现是多维度和多层次的。正是因为这种复杂性,才造就了信息生活的丰富多彩。

大多数人都把大连接理解为社区网络,这是远远不够的。大连接是一个复杂的纵深网络,已经开始包括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举例来说,多场景之间无缝连接就是大连接的一个内容。在家里看电视,电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