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的逻辑(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8 15:08:46

点击下载

作者:阿里郎

出版社: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财富的逻辑

财富的逻辑试读:

序言 财富的逻辑和逻辑的财富

印度龙树菩萨在他著名的《中论》里,提出了真俗二谛的概念。所谓俗谛,指的是用语言可以表达的知识,是常人可以用常识来理解的,是世俗的真理;所谓真谛,是终极真理,只能靠神秘的直觉和般若智慧才能获得。掌握俗谛是把握真谛的前提和路径,既不能偏重执著于俗谛,又不能放弃俗谛而直达真谛的境界,这就是圆融的“中道观”。

按照中国人的传统道德观,“财富”所包含的一切信息,几乎就是“庸俗”的代名词,而过分地强调“直觉”对于发现真谛的作用,不单是对圣人君子的侮辱,而且即使是对于普通俗人,把人的认知能力降低到动物的层级上,也难免遭人诟病。问题是我确信自己是个俗人,就像我确信自己是个男人一样不容置辩,因此我确信自己并没有发现真谛的般若智慧。真、俗二谛本来就是佛家之言,因此作为俗人的我和我们,就只能相信龙树菩萨的抽象解释,而不能虚妄地将它们世俗化。正是基于这些理由,作为俗人的我,用语言文字表达并且企图让常人用常识能够理解的关于财富问题的所有阐释,它所能达到的境界,充其量也只能是俗谛。

我是个实在的人,但基于人性、文化、习俗、制度和环境的缘故,世人并非都是实在的人。表现在关于财富经济理论层面:一方面是多数教授学者并没有治理经济、经营致富的世俗经验,却企图翻晒祖宗的经典、组装舶来的数理模型来架构关于财富经济的公理定律;另一方面是一些凭借关系资本、权贵资本,或者仅仅是因为胆大和运气而成就的财富新贵,或者一些拥有权力、拥有话语权的政府官员,或者部分仰仗制度垄断而像螃蟹一样走路的国企高管,在错把情商当做般若智慧,在误把财富当做才华的情况下,沉醉在权力、财富等于聪明的虚荣幻觉中,扬扬自得或者气定神闲地漫谈财富真谛。不通过俗谛的路径,真谛就不成其为真谛;没有般若智慧,俗谛也到达不了真谛。换言之,俗谛不一定是真谛,真谛肯定是俗谛。无论真谛俗谛,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下,只有可以实证实用的,才是俗谛真谛。

经典法律思想的泰斗霍姆斯是早期的法律现实主义者,他的著名警句“法律的生命在于经验而不是逻辑”、“普遍命题不解决具体案例”至今令人记忆犹新。如果允许移花接木,结合我的经验和逻辑,那么以下结论就有了成立的基本理由:宗教的生命在于逻辑,处世实践学说的生命在于实用,科学的生命既在于逻辑更在于实证。

凡是无须或者无法实证的,原则上就可以归结为灵魂信仰或者价值判断的范畴,其生存成立的最起码也是唯一能够做到的就必须是,且只能是逻辑上自圆其说。凡是需要实证或者能够实证的,统统可以归纳为“人择原理”的实践功利主义,逻辑上自圆其说只是前提,实践上能够带来可以证明的明确效用才是承认的唯一标准。在现实主义者看来,任何企图描绘终极图景的信仰都是虚无的。宗教式的灵魂不灭,书斋里的闭门造车之流,统统都是逻辑的拙劣演绎,它们无一不需要经过经验主义的严格安检,才可能获得现实世界的入场券。至于运用功利主义的手段,演绎理想主义不切实际的天堂梦境,则是古今思想界的通病。从春秋战国到现代社会,从伦理宗教到民主人权等一切思想文明,无一能够幸免。不满于现实,但又企图超脱现实人性,或者干脆刻意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把通俗的问题高尚化,这种标新立异的冲动与喜新厌旧的人性相结合,造成了简单学说的歧说纷纭,催生了古老传统习俗的借尸还魂。在实用主义者看来,所有涉及人的价值判断的所谓终极真理,仅仅是也只能是皇帝的新衣。只要放下伪装与虚荣,回归诚实和赤子之心,所有神经正常的人都可以把握它的真谛,明白那只不过如需求曲线一样的造型。

财富和财富的功用,没有人比贫困和暴富的人理解得更深刻;财富和致富的法门,没有人比已经富起来的人更有发言权。我经历过这两种际遇,而且很不幸地习惯追根究源,总是企图从纷乱的世相中寻找一条无论刮风下雨都能到达罗马的便利通道,这似乎让我有理由和自信,冲动地在蛙鸣虫吟的财富论坛上,趁主持人不注意而插上几句嗫嚅之语。作为近二十年来的过路财神,凭着做什么都要成为行家的认真劲,我在谋求财富的组织中的任何岗位还算称职,于是信心膨胀而写就了本书的“财富的逻辑”部分,自以为事实胜于雄辩,谋求财富的成功经验本身就是财富的逻辑。然而我也清醒地明白,由于时空环境的变化和行为主体的差异,任何简单克隆过往经验的做法,最终都可能被事实证明是徒劳。于是我不得不在经验的基础上,转而求助于观念和思维,在回归财富本原的路上,宽泛地谈论我所知悉的有关财富的问题,当然因此涉及人性、道德情操、政治经济,于是便有了本书“逻辑的财富”的部分,理性狂妄地以为——尽管理性是激情的奴隶,但仍然固执地坚持——财富是理性的经济人强悍逻辑的产物。

诚然,环境(包括自然的和社会的),特别是环境中机会平等、条件平等的程度和状况,影响着资源财富分配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但是,自人类诞生以来,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表明,人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决定着世界的秩序和人们在秩序中的位置。按照这个逻辑,我自然地认为,人们在财富世界中的位置也不例外。贫困,不单是环境的贫困,而且是观念思维的贫困,更是理性逻辑和综合能力的贫困。因此在本书中,我拒绝罗列数据堆砌案例,让富贵的归富贵的,让贫困的归贫困的,让理性的归理性的。我更拒绝论述属于上市公司的具体业务,因为在我看来,上市公司区别于其他公司的,除了可以直接融资外,就只剩下三个可怜的事实:一是多了证监会和类似证监会的股票交易所两个婆婆,二是明知程序正义不能保证实质正义而养肥了大批中介机构,三是为强势利益集团剥削弱势群体提供了合法的场所和机会。

这样的观点似乎是前后矛盾的,但实质上这仅仅是我理性与感性冲突的结果。作为踏着牛粪起家的一代,我对无论主客观原因身处不平等世界的贫困的人们深表同情,一如对自我贫困的青春和困顿的现状一样悲悯。为此我必须澄清世界和人性的本质,理性地分析此岸的形势,并且感性地指明通达财富彼岸的可能路径。

毋庸讳言,世界的其中一个真相是彻头彻尾的不平等,无论自然、社会都是一样。自然的不平等似乎是上帝的事情,而社会的不平等终归是人为的原因。为了消除社会的不平等,所以才有了叫做政治、道德、法律制度这些既新奇而又熟悉到麻木的玩意。习俗与制度的功用,理论上要么逐步消除不平等,要么日益加剧不平等。值得庆幸的是,文明的演进从总体上的确大范围大幅度地消除了不平等;令人悲哀的是,随着文明的演进,文明本身却成了不平等的部分根源,以致不平等的情形呈现了新形式,并具有了多样性。平等,或者说绝对平等,永远像是拉车的驴子前面挂着的那个胡萝卜,永远地可望而不可即。正是因为这个缘故,人类历史和文明的车轮才能滚滚向前。

显然,这样的比喻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利益(包括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是世界的驱动力,二是人类的行为某种意义上暗含着动物精神。这对于唯我独尊和以人为神的伪道士来说,无疑是要从鼻孔里喷出一缕恶气,口称大逆不道并恼羞成怒。但我必须负责任地说,不管情感上是否愿意,这恰恰是现实世界的实情。人类的自恋自弃有两种极端的倾向,一是向上提升到神的位置,一是向下降低到动物的水平。介于两者之间,既自重又不自狂的,就只能客观地承认人是半神半兽。基于这样一个逻辑前提,利益不单是世界的驱动力,而且是世界的中心和轴心。因为对得到利益的贪婪和失去利益的恐惧,诱发了本能的和人为的平等与不平等;因为半神半兽的特性,围绕着利益转动的是人类的适应和伪装;因为资源财富的有限稀缺,竞争是人类社会的根本的永恒主题。谁拥有的利益在质量和数量上处于优势,谁在秩序的构建中就拥有更大的话语权,谁就处于秩序的中心位置。撇开无形的伦理和虚荣,在有形且可以观测实证的世界里,财富本身就是一种权力,它有权确定所有者的位置,以及处置自身和调整社会关系的自由。

这就是财富的逻辑和逻辑的财富,是《财富的逻辑》的出发点和归宿。

第一部分 财富的逻辑

作者注:本部分完成于2007年年底,时至今日有的判断已经应验,有的事实数据已经变化,为证明包括作者在内的任何人经验的局限,故不作调整修改,请读者结合2008年以来经济社会的变化予以鉴别。

第一章 财富闲话

财富是一个诱人的名字和符号,“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财富又是国家社会安定的一个重要砝码,国富则天下太平,民富则天下安定。中国的祖宗圣人关于财富的论述各有真知灼见,尽管观点角度不同,但财富对于国家和个人的重要性,大体上被普遍认可。政治信仰和宗教信仰都是精神层面的食粮,它可以影响国家的意志和人们的言行,但却不能填饱人们的肚子。因此,无论马克思的《资本论》,还是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财富都一样重要;无论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在某种程度上都决定上层建筑。邓小平同志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标志,富裕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不管白猫黑猫,逮着老鼠的就是好猫”。老人家的论述非常朴实,和普通老百姓“有啥别有病,没啥别没钱”、“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却万万不能”相比较,意思是浅显一致的。一斤黄金就是一斤黄金,100元人民币就是100元人民币,100美元就是100美元,一套房子就是一套房子,一头牛就是一头牛。这些财富的本质和数量,社会主义是这样,资本主义也是这样;男人是这样,女人也是这样;老年人是这样,少年人也是这样;好人是这样,坏人也是这样;有文化的人是这样,没文化的人也是这样;富贵的人是这样,贫困的人也是这样。撕开所有伪善的人为包装,金钱财富就是赤裸的。这种赤裸的背后,隐藏的就是财富朴素的数字符号。

财富的存在形式是多样的,大体可以划分为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有形资产又可划分为动产和不动产。这种分类是通俗的解释,而不是会计学上的严格分类。动产是指可以移动但不可改变它的性质、形状、使用功效的财产,例如现金、银行存款、有价证券、交通工具、家具厨具、工艺品、字画收藏、首饰衣服等。不动产是指不能移动,移动就会改变它的性质、形状、使用功效和价值的有形资产,例如土地、矿山、房屋及其装修、工厂等。无形资产是指不以形状为价值,而以使用作为价值实现的资产,例如商标、专利技术、专有技术、秘方、配方等。一般而言,动产的用途更加广泛,转换变现的能力更强;不动产抵御市场风险和通货膨胀的能力更强,有利于财富的自然保值和增值。然而,资源总是有限的,拥有的无形资产越多,越有价值,运用无形资产开发资源的效率就会越高,资源转化成财富的能力也就越强。

因此,国与国之间的贫富强弱,从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比较中就可以一目了然。沙特阿拉伯、文莱是资源富国,瑞士、日本是技术富国,俄罗斯是资源大国,美国既是资源大国,也是技术强国。土地面积、自然资源、技术和人口,是衡量大国的重要标志。幅员广大、资源丰富、人口众多、技术先进,就具备了大国强国的条件和潜力。从这一点来衡量,美国、中国、俄罗斯和印度,就是现在和未来的大国和强国,现在的日本、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意大利,在时间的主宰和见证下,它们的大国地位必将日渐式微。强国的富强,体现在总体的财富占有量;小国的富裕,表现在人均财富的持有量。中国的富民强国之路,困难和优势都在13亿人身上,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再小的困难加在13亿人身上也是大问题,再大的困难摊到13亿人头上也是小问题”。自然资源原则上是不可再生的,可再生的也总是有限的,从人均资源贫国到人才资源富国,从人才资源富国到技术、知识产权强国,最大限度提高自然资源的使用效率,创造无形资产,是有13亿人口的中国唯一的必经的富民强国之路。

按照成思危的观点,世界上的国家分为三类:一是有躯干的国家,二是有头脑的国家,三是既有躯干又有头脑的国家。只有躯干没有头脑,就会外强中干;有头脑没有躯干,就会缺乏基础支撑;只有既有躯干又有头脑的国家,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强国。资源固然重要,但资源总是有限的;人类虽然渺小,但人的智慧力量却是巨大的。世界上的财富,在没有人类之前,自然资源的财富价值是毫无意义的;有了人类以后,通过人的体力劳动和智力劳动,才产生了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技术和方法,自然资源才得到开发利用,才有动产、不动产和无形资产等财富形式。人与动产、不动产和无形资产的结合,作用和转化,就是财富的来源。财富的来源渠道,就是财道。财道无非就是人与动产、不动产、无形资产三个要素的结合,要么是二元组合,要么是多元组合。组合的方式不同,财富的增值途径就不同。组合的方式,某种意义上就是战略的投资选择;确保组合方式的成功,达成保值和增值,就是运作经营。不管什么样的投资组合方式,不管如何高明的运营方法,离开了资金、资源、技术和人才,财富都不可能实现。财富是人力因素作用于物的结果,归根到底,财富的概念和财富本身,都是人创造的。

人类社会创造财富,目的是改善生存环境和生活条件;国家创造财富,宗旨是抵御外侮,强国安民;企业创造财富,显然是为了股权增值和员工的福利;家庭和个人创造财富,当然是为了生存享受,以及满足自我以财富为标志的成就。国富民强,民富国安;理天下之财不可以无义,聚天下之人不可以无财;有恒心者有恒产,有恒产者有恒心。财富对于国家、人民大众心态的影响,完全是因为财富的功用。生存和享受,物质和精神,财富是人创造的,最终也是为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因此,财富首先是物质的,其次是精神的;追求财富是客观的需要,也是主观的欲望。追求财富是天经地义的。

国家有自然资源丰富的天然富国,个人有天生富贵的金粉世家,但对于财富的创造者企业和个人而言,谋求财富必须探究科学的财道,财道的核心内容就是投资和运营。明白财富之道的真谛,遵循科学的投资运营理念,财富就会唾手可得;反之,财富就会可望而不可即。

追求财富,从学习财道开始;掌握了财道,便掌握了财富的逻辑。

第二章 战略与投资——通向未来的财富之路

在追求财富的道路上,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首先要面临的问题就是战略选择和投资决策。现代社会是商品经济社会,在实业领域,财富的实现途径只能是商品和服务的交换,在交换中完成财富的增值。任何商品和服务,都离不开人类社会现在和未来的需要,战略选择和投资决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着眼于现在和未来人类社会的需要,以现有的条件为基础,选择具有长久成长前景的行业,确定力所能及的项目和发展规划,以谋求持续的发展和盈利。

战略是目标和方向,投资是步骤和过程。没有目标方向就会晕头转向,目光就会短视,行动就没有指引;有了目标方向没有实际投资行动,再远大的理想目标,再美好的财富愿望也只能是痴人说梦,纸上谈兵;有了实际投资行动,但不符合长远战略规划,就只能是短期行为。短期行为可能会产生局部利益和短期利益,这种局部和短期利益如果不属于战略链条上的利益,就必然会导致整体和长远利益的丧失,从而影响战略目标的实现,严重的会导致战略规划目标化为泡影,使企业和个人失去持续发展和持续盈利的能力。战略选择和投资决策的决定性影响,是每一个在致富道路上奔忙的企业和个人都必须审慎对待的问题。

一、战略投资环境分析

从世界的经济格局来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过一二百年的发展,早已从工业化时代发展到信息时代、资本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包括中国在内的主要发展中国家,经过近几十年的工业化,已经进入了结构大调整时代,并不得不以跳跃式的思维和姿态,面对发达国家金融资本和知识经济的正面竞争。当前的世界经济格局和分工,明显的标志是资源由落后国家提供,产品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制造,知识产权和金融服务由发达国家创造。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国家和国家之间的经济竞争,已由工业化时代的产品竞争演变成资源竞争、技术竞争和金融货币的资本竞争;大国之间的资源竞争已由陆地发展到海洋,从地球扩展到太空。工业文明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物质生活,工业文明所造成的资源紧缺和环境恶化也让人类社会忧心忡忡。解决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瓶颈问题:一是节约,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二是开源,寻找新的材料和扩展资源的供应空间;三是环保,寻求人类社会与地球环境的和谐发展。所有这些解决问题的办法,无一不指向和呼唤新工艺和新技术,而新工艺和新技术的产生,全赖于知识和资本的结合。因此,未来社会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经济竞争,最终会体现在知识产权和金融资本的核心竞争。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企业,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不管是谋求企业利润还是确保国家利益,这就是必须清楚看到的国际经济现在和未来的环境,这就是战略选择投资决策必须考虑到的现在和未来。看不到这一点,任何走向世界的目标都是一句空话;想不到这一点,任何行动都是徒劳无功的。

从国内经济来看,自改革开放以来,经过近30年的建设发展,工业化和现代化并驾齐驱,信息化和资本市场建设成就瞩目。30年的经济成就让世界惊叹,21世纪是亚洲的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中国用30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大国一二百年走过的路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时俱进,让人豪情满怀,意气风发。30年弹指一挥间,中国在这30年间创造的奇迹,用任何美丽的词藻赞美都不为过。因为从经济总量来看,中国已经跻身于世界第四大经济强国(2010年已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如果按人民币的实际购买力来计算,排名和综合国力将会更加靠前;因为世界上使用的产品,有很大一部分已经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制造”;因为有13亿人的市场,中国的信息化建设规模和速度举世无双,中国的资本市场十多年间一跃成为全球资本市场的主要力量;因为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突破2万亿美元,中国的国际支付能力在世界前列。从经济到法治,从政治到民生,从国内到国际,中国从总量上、从综合国力上、从政治上、从经济上都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大国,中国的一举一动都吸引着世界的目光,中国的一言一行都让世界竖起耳朵。尽管如此,繁荣的背后中国的隐忧却像繁荣的外观一样显而易见。众多的人口、廉价的劳动力、资源的过度消耗和低利用率、超国民待遇缔造的世界工厂成就了今日的中国,但人均财富的有限、人均资源的贫乏、没有技术含量的初级加工产品换取的外贸顺差、资源过度消耗造成的环境恶化,将使中国的未来之路举步维艰。中国的现在和未来,毫无疑问要品尝拿今日赌明天的代价。

任何事情,有得就必有失,有付出才有收获。遗憾的是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工业化道路,中国却从中所得甚少,他山之石不能攻玉,以致重蹈覆辙。两千多年前中国的匈奴民族有一句谚语:一只兔子不会在同一棵树上撞上两次。中国人不缺智慧,所以中国的执政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强调要和谐发展;中国的政府做出了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的部署;中国的经济学界阐述了建设既有躯干又有头脑国家的观点,强调创新、创造知识产权、技术强国的必要性。总而论之,中国的未来之路,是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艰难旅程。这和国际经济的发展道路是息息相关、一脉相承的: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就是科学发展观;用哲学的思维和视角,就是和谐发展观。科学的才是正确的、理性的,和谐的才是均衡的、平稳的,科学和谐的才是持续的、长久的。

人类社会为了共同的生存发展,会为了长远利益而放弃部分的短期利益;国际社会为了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会采取某些领域的一致行动。但在国家形式消亡、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实现之前,国家与国家之间就不可能停止竞争。这种竞争虽然巧立了很多名目,假借了政治信仰、意识形态、人权、民主与自由等种种旗号,但本质的核心的竞争还是经济之争、国家利益之争。为了占有和控制资源,国家与国家之间就会爆发局部的战争,会利用金融汇率手段影响操纵资源的价格;为了保护国内企业的竞争力,会设置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调整货币和税收政策;为了国际收支的平衡,会不断地滋生贸易摩擦;为了应付生存和发展的挑战,落后国家只能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有头脑有资本的发达国家则以无形的、高昂的知识产权,换取躯干国家的廉价资源和劳动力。资源、资本、知识、人才和环境,就是未来社会普遍关注的五大要素,谁拥有这些要素的规模和质量强于对手,谁就是未来竞争的胜利者。

中国经济现在已经是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更有可能成为左右世界经济走向的主流力量,中国经济不可能独立于世界经济而存在。人类社会面临的生存发展问题,中国一样要面对;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中国经济发展不单要面对而且尤为突出。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说白了就是如何处理财富与资源、规模与质量、速度与环境、短期需要与持续发展的问题。但无论就经济谈经济,还是就政治谈经济,经济问题就是要解决社会民生问题。中国的13亿人口就是世界上其他国家望而生畏的社会民生问题。13亿人的需要,无论短期还是长远,这种需要都是巨大的需要。规模与质量、资源和环境、速度与持久,任何一方面都不能有所偏颇,偏颇了就会变成一场灾难。这种灾难就会考验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考验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和政府的经济治理能力。中国的13亿人民同时也是世界上其他国家望洋兴叹的巨大市场。改革开放30年来的经济持续增长,虽然得益于路线方针的正确和宏观调控能力的强大,但如果没有13亿人的巨大内需市场,就算是万能的上帝也不能带领中国经济高速奔跑30年。绝对来看,中国毫无疑问是个经济大国;相对而言,中国必须承认离经济强国还相距甚远。因应国际经济和国内经济持续发展面临的形势,从政治经济的宏观高度着眼,从社会民生、资源、技术、环境等微观因素着手,综合分析中国经济的未来趋势,行业的未来和经济政策的走向应该会遵循下面的途径(预测期限2008~2028年):1.经济的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使得经济社会对石油、煤炭、电力的能源需求持续增加,能源问题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长期存在。核能、水电、太阳能、风力发电、潮汐能、垃圾发电在能源供给领域的比重逐年提高,传统能源供给比重逐年下降;替代能源、节能设备和节能技术的研究开发如火如荼,并会取得明显突破;甚至不能排除蓄电材料和蓄电技术的研究取得突破性发明创造,自然能包括光能、雷电能储蓄使用都会成为可能;开源和节流成为解决能源问题的两种主要方式。2.所有不可再生的资源需求量和价格均持续上升,建设节约型社会是长期的任务,节能降耗成为企业和公民的责任和自觉行动,新材料新技术不断催生,复合材料将成为未来市场供应的主流,垃圾分类和回收将在大多数城市推广并赋予法律的强制性,循环经济将全面开花结果。3.环境保护意识持续增强,环保产品、环保材料、环保设备、环保技术日新月异,环境保护将纳入政府和企业的严格考核,中国工业化的后遗症将得到明显治理和改善,经济与环境将得到协调发展。4.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世界瞩目,预计将有缘亿农民成为城市居民,现在的一些中等城市将变成特大城市,小城市将变成中等城市,小城镇将变成小城市。城市化进程将使建材、房地产和服务业取得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信息产业、餐饮、娱乐、休闲旅游业风光无限,第三产业必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持产业,比重不会低于50豫。与此相适应的,城镇农村户籍制度将寿终正寝,人才的流动将明显加快。土地资源的稀缺将使得中国城市居民住宅往高层发展。而在高层建筑周围,数量众多的城市无产者将是政府不得不面对的城市化后遗症。5.伴随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农业和农村经济将旧貌换新颜,农业的工业化和集约化农庄经济将成为主流形式,包产到户将分久必合派生出农村经济的股份制组织形式,农村人口素质将明显提高,农村将不再是落后和愚昧的代名词,而是休闲养生的好去处。政府对农业、农产品、农村的优惠政策将逐年增加,农业经济和农民的地位将明显提高。6.能源的短缺、城市的拥挤将使交通运输业出现巨大变化,中国将成为地铁、城际轨道交通、城市公共交通最多最发达的国家,也必将成为支线航空最发达、最频繁的国家。在某些城市将会出现停车泊位高出车价的现象,家庭和个人将不会为购买汽车犯愁,而会为高昂的维护使用费犯难。7.人民币持续升值的长期趋势不可逆转,最终的目标定位为1美元兑3~5元人民币,人民币将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结算和储备货币。购买海外资源和资本输出、无形资产输出输入的需要将加快人民币升值的进程。经济贸易结算规模的持续膨胀,人民币外债发行规模的持续增加,将使中国政府最终选择浮动性更强的汇率制度,人民币将成为国际上自由兑换的主要储备货币,并将在此过程中对中国现行的政治制度产生深刻而长远的影响。金融资本市场将空前繁荣,交易品种将明显增加,国内外一体化将成为明显的标志,中国金融资本市场的任何波动必将影响世界金融市场的稳定,反之亦然。股票、基金、债券等证券投资将因交易难度增大而以机构投资者为主。8.法治民主意识进一步增强,中国政治体制将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实行渐进式改革,大部分行政收费将被取消,服务型政府的功能将逐年显现,通过货币政策、税收政策、财政政策调控经济将成为主要手段,关于资源、环保、遗产继承、个人所得、海外投资所得、慈善捐赠等方面的税收法律制度将面临重大调整,税收法律制度的刚性将持续增强,违法成本的高企将使依法纳税成为企业和个人的自利选择。9.随着综合国力的持续增强和财政收入的持续增加,中国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必将建立政府、企业、个人三位一体的全面保障制度,高端教育和技能教育、医疗和社会养老事业必将突破现有法律限制实现部分产业化运作,教育、医疗、养老产业将获得巨大的发展。随着社会保障待遇的提高和竞争的加剧,社会上将出现年轻的救济族群。10.经济的持续发展、竞争的加剧将使贫富分化更加严重,法治的持续完善将使公民的民主意识、自我意识和人本性意识趋向自然,全面保障救济制度的推广、待遇的提高将使休闲一族风生水起,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将呈现多样性,政治信仰和宗教信仰的实质和形式将能够反映人们的真实意愿,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并自由快乐地工作生活将成为大多数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传统的社会、家庭、伦理道德价值观将面临挑战。

任何预测都基于一些明确的假设前提。对于中国和中国经济未来20年的展望,是基于未来20年中国不会出现世界性的外乱,也不会出现规模性的内乱。人类社会的法治文明进步使得人们选择文明的方式解决冲突,核武器的出现使得人们在巨大的生存威胁面前选择理性,合作共赢、和平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任何局部的冲突都难以撼动中国的阵脚;局部甚至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绝对有可能出现,但中国13亿人口的内部大市场和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完全可以构筑一道坚固的经济防线,保证经济的持续增长。中国真正规模性的内乱问题,理论上可能出现的就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激化,民主自由的公民意识随着经济地位的提高日益觉醒,解决了生存问题就必然要求解决精神自由问题。防止出现内乱的办法,既不能实行激进式的民主自由,又不能坐视不管人民对民主自由的追求渴望,而应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确保稳定的前提下,实行渐进式的民主政治改革。实际上改革开放30年来,执政党和各届政府都坚持做到了中国式的民主渐进。因此有理由相信,凭着30年改革开放积累的基础和经验,凭着中国人的大国复兴梦想,凭着中国人的勤劳智慧,中国完全有能力消除外部的干扰,解决自身发展过程出现的一些问题,保证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这一点来判断,目前和将来,“世界上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挡13亿中国人前进的步伐”,这不仅仅是豪言壮语,而是冷静分析后得出的自信的结论。

未来对于中国,一切都有可能;财富对于中国企业和个人,努力就能获得。

二、战略投资选择

世界和中国经济的大潮滚滚向前,推动这股潮流向前的力量就是人类社会现在和未来生存发展的需要。需要是基于国家社会、经济民生面临的形势而确定的,根据形势确定的任务、方针和政策,就是社会经济的未来走向,这就是战略投资选择必须首先考虑的外部环境。外部环境影响着行业的结构、细分和走势。现在饱和竞争的行业将来可能走向衰退、保持平稳或者仍然存在巨大的增长潜力;现在不景气的行业未来可能持续复苏、增长潜力巨大;现在景气的行业未来可能盛极而衰;现在没有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未来可能成长为暴利的行业;行业中的各子行业中的盛衰,在现在和未来都可能出现完全相反的走势,整体兴旺、个别衰落,整体衰落、个别兴旺都存在可能。战略投资选择要考虑的第二个问题,就是选择具有长期增长潜力的行业和子行业,作为战略投资行业选择的着眼点。任何行业都必然需要一定的市场准入条件,市场准入条件由外部准入条件和内部准入条件构成,外部准入条件是由政府制定的行业投资规则限制,包括投资主体、投资规模、环境保护、从业人员、经营许可等相关准入要素条件;内部准入条件是指投资人的资源准备、资金实力、人才基础、行业知识和管理经验、特长爱好和风险偏好。战略投资选择要考虑的第三个问题,就是衡量对选择的行业是否具备内外准入条件。通常的原则是选择熟悉的行业,或者容易熟悉的行业。明确了方向,确定了目标,根据内外准入条件,就可以编制战略投资规划,筛选投资启动项目,确定经营发展的步骤和实施计划方案,引领投资致富的具体行动。

投资按照投资规模的大小分为小本投资和规模投资,按照涉及行业的不同分为单一投资和多元投资。

小本投资指的是投资规模较小的投资。由于投资规模较小,可以选择的行业项目空间也就较小。如果小本投资占投资人全部可投资资金的全部或大部分,这种投资就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因而不适合于风险投资项目;如果小本投资占投资人全部可投资资金的一小部分,这种投资的成败对投资人就不会构成决定性影响,适合于以小搏大的风险投资。但无论如何,小本投资产生不了规模效益,原则上不适宜于成熟饱和的行业,而适合于投资冷门偏门的特色项目。加快周转做大经营规模和追求低成本高回报是小本投资最好的投资经营选择。对于小本投资,心智比勤奋重要,勤奋比资本重要;对于小本风险投资,心智和耐心都比资本和勤奋重要;心智、勤奋和耐心是小本投资的成功要素。没有这些素质,就只能是自己栽树,别人乘凉;有了这些素质就可以以小搏大,由小变大,成就财富神话。

规模投资是指投资规模较大的投资。由于投资规模较大,可以选择的行业项目空间也就较大;由于投资规模较大,投资项目在战略环节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船大难调头,所以必须慎重。规模投资天生就要求实现规模效益。投资于成熟行业,靠规模和比较优势,可以获取行业平均利润。投资于成长行业,靠规模和价值规律,可以获取高于行业平均利润率的回报。投资于未来的潜在市场项目,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刚开始难免困扰折腾,但一旦渡过困难磨合期,就必然会渐入佳境。作为占领先机的市场开拓者,具有产品和服务的定价权;作为规模投资,在一定时期内则占有了市场排除了竞争对手;综合而言就会获得高额利润和规模效益双重回报。因此,规模投资于成熟行业属于保守,投资于成长行业属于稳健,投资于潜在行业项目属于智慧。对于规模投资,资本是第一位的,稳健是必须坚持的,规模效益是资本应有的效应,冒险是以智慧、理性和耐力为前提的。稳健、智慧和耐力,是规模投资成功的要素。具备了这些素质,就能发挥资本的规模乘数效应,财富就会源源不断;不具备这些素质,大资本就不如小资本,有资本就等于无资本。

单一投资是指专注于某一行业或某一行业的子行业的投资。因为单一和专注,对行业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就会有深刻的理解和研究;因为单一和专注,对行业的竞争状况、竞争对手的情况以及自身的优劣势就会了如指掌,知彼知己就能百战百胜;因为单一和专注,就会术有专攻、业有所长,就能扬长避短,越做越精,越精越强;因为单一和专注,就能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发展规模项目,针对不同客户的需要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拓展本行业的产业链,形成独特的品牌优势,造就专业权威和百年老店;因为单一和专注,历史的技术积淀、管理积淀、客户网络积淀就会形成一笔深厚广博的无形资产,这样的无形资产就能承前启后,减少资源的浪费,节约重复劳动的成本支出,提高企业和项目的盈利水平;因为单一和专注,就能避免外界的干扰,减少失误;因为单一和专注,就能减少管理的层次,实现扁平化管理,提高运营的效率。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我成功,因为我专业。然而,任何行业都不能独立于其他行业而生存,行业外的变化和行业内的变化无不影响着单一投资的成败。单一和专注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相反,只有涉猎广博和持续改进才能维持单一投资、拓展单一投资。专业、广博和持续改进是单一投资成功的关键。

多元投资是指跨行业的投资。因为投资是多元的,所以需要较强的资本实力;再强的资本实力因为多元投资而分散,所以任何一元投资的规模都受到了限制,资本的规模效应就必然会因为多元化而削弱。因为投资是多元的,所以需要多元的管理架构、多元的技术、多元的人才队伍、多元的客户群体、多元的风险防范,管理的层次就难以简化,成本费用就会居高不下,运营的效率就难以提高。因为投资是多元的,行业内外的变化就需要多元的应对措施,人、财、物就会因为多元需要而难以集中应对任何一元的风险,投资人就会顾此失彼,疲于奔命。商场就好比战场,商业领域的多元投资就好比战场上的多条战线。像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在确保本土安全的前提下也只能同时应付两条战线,可见多元投资是以绝对的实力为基础的。没有资本、管理为核心的实力前提,而涉猎多元投资领域,往往就是一条多元化的不归路,具备资本、管理基础的多元化投资,就算成功了,所付出的管理代价也远远超过单一投资;至于所获得的回报是否超过单一投资,如果没有实际运作对比,或者实际运作对比具有各种可能结果,那么就只有上帝知道了。可以肯定的是,多元投资成功的企业是有绝对实力的企业,多元投资成功的个人是绝对聪明智慧的人。你的企业有绝对的实力吗?你是个绝对聪明的人吗?你的回答就是对多元投资的态度。

不管是小本投资还是规模投资,不管是单一投资还是多元投资,在战略投资选择的问题上,既要在商言商,又要广泛而长远地关注商业以外的社会与未来。未来才是战略的视野,社会民生的需要才是商业的根本。本立而财生,战略与投资,就是这样通向未来的财富之路。

三、战略投资陷阱

世间上的道路没有一条是绝对笔直平坦的,战略与投资通向未来财富的道路也是一样。战略基于预测,预测就不可能绝对正确;投资基于可行性研究(当然包括正规的和非正规的,非正规的当然包括常识性的直觉研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行的因素随时可能转变成不可行。战略可行,但难以找到合适的项目,或者有可行的项目但不是适合的投资时点;项目可行,但不符合战略发展规划。诸如此类的问题,在通往未来的财富道路上就布满了各式各样的陷阱。对待陷阱的办法,一是提前预见到陷阱而跨越它或者绕过它,二是不幸掉进去后尽快爬起来继续前进。遗憾的是基于人性的弱点,多数企业和多数人都自以为是,不愿承认自己的失误和失败,懒惰和缺乏持久的耐力,贪婪成性忘记了风险,偶尔的成功经历变成了财富宝典,过往的成功放大了自信变成狂妄,懂得跑马圈地却不懂得种养。凡此种种,使得既不能预见陷阱,掉进去后又不能及时爬起来,反而继续往下挖,越陷越深。这种陷阱大概有如下几类:1.主观臆测或迷信权威,战略投资未经过科学调查和客观论证。2.战略投资决策不留余地、孤注一掷、缺乏弹性、不能适应现状和未来的变化作相应的调整。3.贪图短期利益和局部利益,丧失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4.贪大求全,战线过长,摊子过大,顾此失彼。5.手里抓不住现金,为了投资而投资,跟风追热,投资不熟悉的行业。6.自信不足,耐力不够,潜力投资功亏一篑。7.追加投资弥补投资失误,错上加错,越陷越深。8.轻易相信合作伙伴和金融机构,先投资后筹资,造成资金断链、骑虎难下。9.精于战略策划,疏于运营管理。10.风险鉴别和承受能力过弱,或者行动迟缓,彷徨等待,错失机会。

陷阱无处不在。我们要做到自信但不轻狂,决断但不鲁莽,坚持但不固执,诚信但不轻信,谨慎但不胆怯,理性但不缺乏想象,求利但不贪财。我们也要相信,只要超越财富,就能战胜自己;只要战胜自己,就能超越陷阱。

超越陷阱,超越梦想,让战略与投资引领你奔向财富的未来!

第三章 竞争——是对手还是盟友?

追逐利益,确保既得利益和谋求主导地位是竞争的内因,资源的有限是竞争的外因。自地球上出现生命以来,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就没有停止过竞争。竞争造就了自然界生物的多样性,竞争推动了人类的文明进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自然界的竞争法则;胜则为王,败则俯首,是人类社会的游戏规则。商业领域的竞争,胜则兴旺,败则消亡,和自然界的适者生存的道理不无二致,只不过不是物竞天择,而是成败均由竞争者自己决定。

理论推断和现实观察,商业领域的竞争包括恶性竞争和良性竞争。恶性竞争是违背伦理道德和商业道德的竞争。违背伦理道德的竞争,是假借商业的平台,实施了卑劣的行径,多数是没有修养的精神意气之争。违背商业道德的竞争,是以摧垮竞争对手为目的,以自毁道德为手段的竞争。这种竞争轻则伤敌一万,自损三千,造成两败俱伤;重则实施自杀式袭击,同归于尽。商业竞争是求财不是求气,因此违背伦理道德的精神意气之争不可取;竞争对象是对手而不是敌人,商业竞争是公平的对决自强,不是自毁毁人,因此违背商业道德的竞争不值一提。商业领域的恶性竞争者,要么是人格阴暗低劣的人,要么是商业领域的恐怖分子,总之是市场秩序的扰乱者,终究是道德良知和法律所摒弃的竞争失败者。良性竞争以自强为目的,以壮大实力为手段,以竞争对象为对手,是符合商业道德与法律规范的竞争,因此良性竞争是商业繁荣的驱动器,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动力源泉。

一、实力决定成败

毫无疑问,竞争的结果不是成功就是失败。势均力敌不是失败,因而可以称作平和的成功。成功就居于主导地位,在竞争的领域就具有话语权。势均力敌双方都有话语权,但这种平衡最终会被接下来的竞争打破。那么,是什么决定竞争的成败呢?是实力,实力决定成败。

实力分为软实力和硬实力,软实力就是比较优势,硬实力就是核心优势。比较优势就是竞争的经营要素领先于对手,包括产品服务的规模、质量、成本、价格、管理水平、服务态度、销售网络、货款回笼等经营要素。核心优势就是竞争的资源要素比对手强大,包括资本、资金实力、自然资源、技术资源、人才资源、品牌及其他无形资产等资源要素。比较优势取决于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核心优势仰仗于战略决策能力的强弱;核心优势有助于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确立比较优势,经营管理的长期积淀形成的长期比较优势,也能转化成核心优势。

比较优势既然是软实力,软的东西弹性就大,弹性大的东西就有高低、大小、长短、宽窄、厚薄的变化,难以保持固定的态势。软实力既然是比较优势,能够比较说明竞争双方都不是独有。处于优势地位说明领先于竞争对手,领先说明后面还有追赶的竞争者。长江后浪推前浪。后进赶先进,只要比赛竞争还没有落幕,弱小的就可能变成强大的,强大的就可能变成弱小的;劣势可能变成优势,优势可能变成劣势反被对手超越。因而比较优势是暂时的,暂时的就是相对的。所以具有比较优势的竞争者不可自满松懈,不可止步不前,领先一时不等于领先一世,领先只是接近胜利不等于胜利;不具有比较优势的竞争者不能自卑放弃,不能中途而废,落后一时不等于永远落后,落后只是接近终点的距离更远一些,坚持加速,前面就是胜利。

台上一分钟,台下10年功。比较优势涉及的各项经营要素,就经营谈经营,领先都是长期锤炼的结果。以产定销,产品规模就由设备能力、维护管理水平、工艺技术方法、员工生产效率决定,超负荷和满负荷运转就具备规模比较优势。以销定产,销售规模影响成本,成本影响价格,价格影响销售,销售影响资金周转,资金周转又影响经营规模;态度和技术影响质量,质量影响成本、价格和销售……各种经营要素的组合方式和组合效率决定着是否具备比较优势,决定着经营获利水平,经营获利水平决定着生存发展能力,生存发展能力决定着竞争的成败。能力就是实力,实力是日积月累的。比较优势就是软实力,软实力尽管只是领先,领先始终是实力做后盾。谋求竞争的成功,就要谋求长期的比较优势,全面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是确立、保持比较优势的唯一出路。

核心优势既然是硬实力,硬的东西弹性就小,弹性小的东西就不会因为环境的变化轻易改变它的态势。硬实力既然是核心优势,有核心就必有外围因素的拱卫,竞争风险就难以动摇核心的主导作用和地位。核心优势是资源要素在数量和质量上比竞争对手强大,这种资源要素要么是天然的强大,要么是长期比较优势积累转化凝聚的强大。自然资源总是有限的,一旦拥有某种意义上就是独占的排他的;人为积聚的资源总是长期汇聚的结果,不致因一时一地环境形势的变化而削弱它的价值和优势。

在核心优势的资源要素中,资本资源实力的强大是实实在在的,100万的资本和1000万的资本在绝对的数量上实力就相差了十倍;具备了资本资金强于对手的实力,在同样条件下,在同样经营管理水平的情况下,比较优势中的规模、成本、价格、盈利水平、市场占有率等各要素就必然会优于竞争对手;具备了资本资金的实力,就能增强市场的抗风险能力,就能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从容地选择战略和战术,既可集中力量谋求短期利益,又可分配资金资源实现长短利益的相互兼顾,达致长远协调发展。

自然资源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可再生资源离不开地球,离不开不可再生的土地。地球是不可再生的,土地是有限的,因此,在地球结构不改变的情况下,在相对的一定较长的时期之内,可再生资源也是有限的。拥有了自然资源,既可以直接出售,又可以深度加工使资源增值;拥有了不可再生资源,在市场持续需要和资源有限的双重作用下,资源的自然增值就是一笔可观的利润和财富;拥有了可再生资源,短期需要和长远发展就具备了资源保障,就能协调战略与战术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在商业领域的实业运营中,无论比较优势中的经营要素,还是核心优势中的资金、资本、人才、技术及无形资产等要素,只有作用于自然资源才能产生物质和财富。自然资源是实业领域的第一资源,是该领域商业竞争核心优势资源要素中的核心要素,是核心竞争力的来源。拥有自然资源强于竞争对手,就是拥有了硬实力,在竞争中就能有所倚有所重,有所倚重就能有恃无恐,就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拥有自然资源而不能保持竞争优势,是躺在金山上捡垃圾的人,愚蠢之至。

技术资源是先进的工艺技术方法,包括专利技术、配方、专有技术诀窍。非独有的先进技术工艺不能算作资源要素,只能算作比较优势,而不是核心优势。只有独创的专利技术、独有的配方、独有的技术诀窍等知识产权才是技术资源。拥有技术资源能够提高产品质量、改善产品性能、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形成产品服务特色,从而提高核心竞争力,形成核心竞争优势。技术资源体现在竞争者的技术投入、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技术投入不单取决于资金的实力,而且取决于竞争者对技术创新的认识和态度;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单取决于技术的投入,而且取决于竞争者的人才资源。人才资源是投资运营和竞争要素的黏合剂,是经营决策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没有人的因素作用于资金、自然资源和其他要素,连竞争也不存在了,还谈什么竞争优势?人才资源不单指竞争者的灵魂人物,更主要指的是竞争者团队。经过长期磨合的团队,无论人才规模、结构、质量都能使投资运营高效运作,创造经营上的比较优势,维持、发挥、扩大核心优势,这样的团队就是人才资源。从这个角度竞争可分为物质资源的竞争和人才资源的竞争,物尽其用、人尽其材,缺一不可。人才资源是竞争两极的其中一极,某种意义上商业领域的竞争就是人才资源的竞争。无形的技术资源作用于有形的投资运营要素,就能产生有形的物质财富;主观的人才资源作用于客观的投资运营要素,就能增强客观的竞争优势。技术和人才,是硬实力中的软实力,它的弹性就是竞争不败的张力和耐力。

品牌和其他无形资产作为一种资源,其价值体现在排他性的独有使用权,包括商标、商誉、特许经营权和区域代理权。商标是商品和服务的标志,商誉是长期积累的市场信用,特许经营权是政府授予的相对垄断性经营资格,区域代理权是合作伙伴通过契约形式确立的区域性独家经营权。商标和商誉构成竞争者的品牌,品牌是由竞争者长期投资运营创造的产品和服务构成的特色。这种特色包括企业形象、信用水平、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性能、服务态度。被市场广泛认可的品牌特色就构成了无形资产,这种无形资产就构成了核心优势的资源要素,这种资源要素在竞争中的作用就是市场已经广泛认可,因而有利于扩大市场份额等比较优势的发挥、巩固和拓展,从而使竞争者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特许经营权和区域代理权都是相对的垄断,特许经营权在特许的范围内、区域代理权在代理区域内排除了竞争对手,等于享有了稀缺经营资源。特许经营和区域市场垄断经营,理论上就能获得独有的垄断利润,是一场没有竞争的竞争,是特许范围和代理范围自己和自己竞争,同时与可替代的同类产品和服务竞争。在与同类产品和服务的竞争中,授予人是被授予人的坚强后盾,因而直接参与竞争者有足够的战略回旋空间。排他性的独家经营和战略回旋空间就是这种要素资源的核心竞争优势。

核心优势各资源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维护和扩大竞争者的硬实力。比较优势和核心优势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共同维护和扩大经营者的综合竞争能力。核心优势是战略投资和战略运营长期形成的硬实力,因而是相对持久的战略优势;比较优势是经营运作的领先优势,是软实力,因而是暂时的战术优势。只要在战略上永远强大,在战术上保持领先,就具备了核心优势和比较优势;具备了核心优势和比较优势,就具备了综合竞争力,就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实力决定成败。

二、自强不息,厚积薄发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世界上没有凭空生成的实力,没有天生的比较优势和核心优势,因而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积跬步,以致千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传说中的愚公移山是寓言,事实上的万里长城绝对是智慧和汗水的结晶。成功源于实力,实力源于自强;自强厚积,才能薄发不息。

百里奔袭需要目标,千里远攻需要方向,谋求战略优势是竞争成功的关键。目标和方向就是战略指引,谋定而后动就是方法途径。所有长盛不衰的企业和个人投资者,无不在资本、自然资源、技术资源、人才资源、品牌和其他无形资产的资源要素中,拥有一项或多项战略优势。微软公司拥有技术资源和人才资源,创造了品牌资源和资本资金资源,比尔·盖茨因此雄霸信息行业成为世界首富;巴菲特拥有资本资源和人才资源,数十年纵横资本证券市场,战无不胜缔造了惊人的财富神话;李嘉诚以塑胶花起步,涉足房地产、港口码头、电信,形成立体交叉的各项资源要素组合,打造出超级商业王国,并最终以丰富的土地储备、横跨五大洲分布各国的港口码头(稀缺资源)支撑着商业帝国的未来。远去了的霍英东发家于取得香港建筑市场沙的专营权,长江电力公司的稳健得益于三峡大坝和长江水资源的稳定。中国所有国有企业的成功,无不依赖于国家支持的战略资源优势;中国所有伟大的民营企业,始终靠自强不息确立了从无到有的战略资源优势。但凡世界上成功的企业不是资本密集型就是劳动密集型,不是资源密集型就是技术密集型;但凡成功而且能够长盛不衰的企业,要么是资源密集型,要么是技术密集型。资本、人才和品牌固然重要,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