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指导(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8 17:10:05

点击下载

作者:李建宁,邢敏(主编)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大学生就业指导

大学生就业指导试读:

前言

近两年在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下,我国总体就业形势虽保持基本稳定,但部分传统行业和资源型地区的去产能政策和转型升级,已给就业带来一定冲击。当前应届大学毕业生整体规模大,求职人数众多,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就业稳定性下降,社会需求也相对疲软,想找到合适的工作非常困难。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同时也是高校工作的难点。为此,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制定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力促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

为了紧跟形势,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与就业服务,我们在2012年编写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大学生就业指导教程》的基础上进行了版本的升级更新。本着国家导向、同行经验和本校特色的编写思路,准确把脉国家政策导向,同步跟踪兄弟院校成功经验,结合我院就业工作的现实条件和发展定位,系统制定了一套以市场为导向,融理论、经验和实务为一体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方案。

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一样,在本教材的编写过程中,我们做了一些尝试:一是针对当前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编者以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系统地讲解了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求职方法与技巧、择业心理与调适、择业程序与途径、创业政策与准备等;二是精选了富有时代气息的典型案例,尽可能地使用简约质朴的语言启迪读者。

本教材由李建宁、邢敏担任主编,张伟泽、吕敬、王庆煜、王雅娟、武永勤、王定安、任永健、刘峰、齐珠峰、贾婷婷、张鹏、刘凤兰、郭栋为编委,全书最后由靳利岩、贾晨芳审定。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一系列相关文献资料,借鉴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直接引用了不少实例作为阅读材料,恕不一一列明。本教材的顺利出版得到了诸位领导、同事和编辑的大力支持,他们为本教材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并付出了大量辛苦的劳动,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我们希望使用本教材的朋友们能对本教材的不足提出宝贵意见,使之得到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错漏或不妥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编者  第一章 就业形势与就业制度案例导入

三位大学毕业生成功求职的启示“你找到工作了吗?”眼下的大学校园,求职是最热门的话题。记者近日发现,当多数毕业生因为就业形势严峻而忧心忡忡、四处奔波时,一些学生已找到了满意岗位,细品他们的成功,从中能获得不少启示。

西部创业,学有所用

杨忠武(复旦大学化学系学生):上个月底,我就和新疆塔里木油田签了约,准备到那里当一名技术人员,做自己的本行:化学成分分析。做出这个选择并非“理想主义的冲动”,而是深思熟虑的决定。我也曾到人才市场看过“行情”,应该说,名牌大学毕业生要在沿海发达城市找份工作不算很难,但很可能要被迫放弃自己的专业和理想。尽管西部地区的生活水平与发达地区有一定差距,但那里有广阔的事业天地等待我们开拓。与其在大城市做一份自己不开心的工作,不如到西部干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

点评:近年来,上海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就业热情渐高,这固然与大城市就业压力增大有关,但主要原因是西部的吸引力显著增强,一方面为学子建功立业提供了广阔舞台,另一方面待遇条件逐渐与东部接轨。而基于对当前就业形势的判断和对国家大学生就业政策的了解,有的放矢地选择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是明智的选择。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李丽(化名,上海理工大学日语系学生):我与松江区一所中学已基本达成意向,毕业后到那里教日语。很多人不理解,日语专业学生很抢手,进外资公司当“白领”并不难。但对我来说,更喜欢站在讲台上的感觉。我在公司和学校都实习过,我确定自己的个性和能力更适合做教师,人才缺乏的郊区将为我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点评:“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为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岗位创造了条件,但不少学生并没有用好这一游戏规则,盲目从众,选择的岗位并不合适。在求职之前,学子不妨自问:“我适合做什么工作?”明确了定位,大公司并非唯一选择。

就业之路也许豁然开朗

小刘(某高校金融专业学生):我选择的是一家创办不久的民营企业,知名度不高、规模不大、薪酬也不高,可我看好这份工作能带给自己的锻炼机会。公司承诺先送我去培训,之后独立运作一个部门,这样高的事业起点,今后的发展空间值得期待。大公司、名企业不同程度地存在论资排辈的情况,年轻员工要“熬”到一定年头才可能独当一面。

点评:现在不少毕业生评价工作单位的好坏,薪酬和单位知名度依然是最主要的标准,但对一些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来看,很多事业有成者毕业初期的薪酬并不高,从小企业做起,或者选择自主创业。看淡薪酬,看重发展前景,关注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才是未来成功的基础。第一节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每年数百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冲击着中国社会。从中央到地方、从社会到家庭、从学校到学生都是一个呼声:就业、就业、再就业。作为大学毕业生,及时了解当前就业形势,准确把握就业外部环境的特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是当代大学生顺利找到理想工作岗位的前提和基础。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状况

我国当前就业形势的显著特点可以用一句话来简单概括:“新增就业压力大、转移就业压力大、再就业压力大、总量规模压力大”,预计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就业压力还将继续增大。当前我国就业形势的复杂性在于,在普遍出现“民工荒”现象的同时,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依然存在,城镇失业现象持续存在。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并不难理解,因为每个就业群体面临就业困难的原因并不相同。

以“民工荒”形式表现出来的劳动力短缺现象,是由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之间的矛盾造成的。随着人口结构变化,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量逐年下降。与此同时,经济快速增长继续产生对劳动力的需求。这便导致劳动力短缺。另一方面,结构性就业压力依然存在。农民工尚未成为城镇户籍居民,就业不稳定,社会保障不健全,面临周期性失业风险,仍然是劳动力市场上的脆弱人群。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并非由市场供大于求所造成,而是产生于个人就业意愿和技能与劳动力市场机会及需求之间的不匹配。至于城镇居民失业和就业困难,既有就业技能不匹配问题,也有劳动力市场调节功能不充分问题。这两个就业群体面对的劳动力市场风险主要是结构性和摩擦性的自然失业。

对于大学毕业生而言,“大学生的就业冬季”依然还没有过去,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据国家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从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突破600万,201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历史新高765万。2017年在此基础上预计新增30万,再加上出国留学回来及往年毕业尚未就业的毕业生,将近有1000万大学生同时竞争就业。2016年中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延续此前三年的增长轨迹,达到1300万人的高位。人社部曾公开表示,“十三五”期间,中国每年需要在城镇安排就业的人数仍然维持在2500万,就业的总量压力非常大。这其中,约1000万是登记失业人员,约1500万人是以高校毕业生为主体的青年就业人员。此外,“十三五”期间每年还有近300万农业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由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就业形势虽然总体稳定,但高校毕业生持续增加、化解过剩产能导致的职工分流、人和岗位不匹配的“招工难、就业难”并存等问题,仍将使就业形势面临较大压力。(一)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有利条件(1)大学毕业生的社会需求总体上仍属于供不应求。中国目前仍属人才奇缺的国家。由于各行各业的各级各类单位都需要大学生去补充科技、管理、干部队伍,提高职工文化素质及水平,因此中国目前并不应当存在大学生已经多得分不出去的问题。(2)目前我国宏观经济整体表现出良好态势。我国经济的增长率虽然有所降低,但是经济增长吸纳就业的能力相比以前有所增强。有专家指出,过去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带动100万人的就业,而现在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则可带动150万人左右的就业。研究指出,今后几年,中国劳动力市场虽然仍继续呈现供大于求的特征,但劳动力供求的总量矛盾要比通常估计的严重程度略微缓和。高校毕业生素质比较好,有比较优越的条件,我国整体良好的经济情况将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基本的空间。(3)中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后,就业机会大大增加。中国加入WTO,对我国的经济形势发展将产生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进出口贸易大量增加,人才的需求形势看涨。有关专家已经估计中国入关后每年至少会增加1200万个就业机会。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战略性改组以及国际资本和技术的进入,无疑将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由此而产生的新的就业机会也将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就业。随着入关后一些行业的兴衰,会引起我国社会对不同专业的毕业生需求量的不同变化,如外语类、金融财会类、商贸类、旅游类、法律类以及经济管理等类专业的毕业生需求形势将逐渐走俏,尤其可能会使近年一直不景气的国际经济贸易类和涉外专业有关的毕业生需求量大幅上升。(4)非公有制经济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急剧增加。非公有制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飞速地发展,已在国民经济领域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5)高新技术企业对高新技术人才需求量非常大。目前知识经济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高新技术企业在我国飞速发展,对高新企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因此对与高新技术有关专业的毕业生的需求非常紧俏。各地各行业目前都在积极吸引高新技术人才,争相提供优惠条件,并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环境。这种日益浓厚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气,必然为毕业生就业带来更多的机遇。(6)毕业生就业市场逐步规范。全国毕业生市场已经形成规模并走向规范化,这种变化不仅使毕业生就业逐步实现信息化、网络化的远程服务,而且也促进了毕业生就业市场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管理向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模式转变。随着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建立和完善,有关的规章制度也相继出台,这样大学生就业便有了法律依据和保障。经过多年的实践和规范,我国已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以高校为基础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和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并为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了良好的服务。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正在朝着专业化方向迈进,已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中80%是通过学校落实就业单位的;各省市也已形成良好的就业工作队伍,拥有比较完善的就业设施和工作经验。这些对今后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了必要的组织机构保障和良好的工作基础。(7)高等学校正在进行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的调整,提高教学质量,加强素质教育,使高校毕业生的培养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增强并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是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最基本保证。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和心理承受能力也在逐步地改变和提高。(8)西部大开发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提供了新舞台。西部大开发是我国跨世纪的发展战略,西部的生态重建、资源开发和城市化进程,需要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方能完成。同时,西部也出台了一系列人才优惠政策,用以吸引有志之士。(二)大学生就业面临的不利因素(1)我们面临着十分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这势必影响我们的就业工作,因为我们国家有大量的外贸经济。启动内需拉动国内经济增长的难度仍然不小,全社会整体就业压力加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就业工作不容乐观。(2)毕业生数量在短期内迅猛增加,应当说这种增长是超常规的,而社会有效需求短期内增速有限,供需的结构性矛盾将更加突出。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我们的用人机制和管理机制的改革相对滞后。(3)由于各种客观环境的限制,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步履维艰。例如我国人事制度改革相对滞后,户籍、编制各种指标和档案管理等,都没有进行根本性的改变,人事部门对毕业生就业的申请报批手续过于繁杂,单位并没有多少真正的用人自主权,仍然需要按照接收毕业生一人一报批的手续,非公有制单位甚至没有审批进人指标的渠道。此外,目前这种审批程序和环节过多的人事管理体制还造成就业工作中的关系后门成风,有些单位当年的进人指标连照顾关系都不够用。甚至还存在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职责不清、政出多门、政策交叉矛盾等现象,致使许多就业改革措施难以兑现。(4)传统的毕业生就业主渠道吸纳能力下降。企业目前依然处于转轨改制、减负增效的改革过程中,生产经营尚未完全走出困境,下岗问题仍很突出。国有经济在原有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上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余地已经不大,因而很难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这样就使传统的毕业生就业主渠道的吸纳能力下降,大量接收毕业生存在一定困难。(5)社会对毕业生学历层次的需求越来越高。目前我国中高层次的人才严重短缺,社会对高层次的复合型、外向型和开拓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呈现对人才结构的需求层次重心上移的趋势。在毕业生就业中研究生已越来越“抢手”,本科生还能基本平衡,专科生则较明显地呈现出供过于求的趋势。高校、科研单位、大机关、大公司已经基本上以接收硕士生、博士生为主,甚至连一些中小型单位都开始希望多接收研究生。这种社会现象致使现在不少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出现扭曲,人为地制造了就业难。(6)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供求状况。一般情况下,经济发达或发展较快地区接收毕业生较多,反之则较少。从各地反映的需求情况看,区域的差异越来越大。不少地区毕业生就业需求仍处于低迷状态,中西部及东北等省区已连续几年出现供过于求的现象。(7)社会对不同专业需求的不平衡直接影响非热门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随着高科技产业的迅猛发展和国家对基础设施投资的加大,计算机、通信、电子、医药、土建、机械、自动化、师范等类专业毕业生的社会需求旺盛,而法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艺术学、体育学、国贸、财经、新闻、管理、职教、中医、动植物、环保、轻工食品、农业推广、农林工程等专业毕业生社会需求相对较少。(8)毕业生的能力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现在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思想道德觉悟和能力素质水平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看重“人品”和能力,对专业反而越看越淡。不少单位已经开始对接收毕业生持“宁缺毋滥”的态度。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以及那些综合素质好、动手能力强、敬业精神以及有各种特长的毕业生越来越受欢迎。(9)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仍然是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主要难题。毕业生们普遍感到“找不到理想的单位”,而同时有许多基层一线的用人单位急需人才但又招聘不到毕业生,这就反映出毕业生求高薪、求舒适、求名气的心态仍较普遍,目前毕业生中间以事业发展为重的并不占多数,而是普遍希望能到那些大城市、大机关、大公司、大企业等大单位工作,希望能去的单位名声好、工作条件好、生活待遇好、有出国机会,甚至离家比较近等。大学生中流行着这样的话:全民保险,个体冒险。然而目前实际最需要毕业生的却恰恰是那些边远地区、中小城市、艰苦行业的基层一线中小型单位,这些地区和单位人才奇缺,非常希望能接收到大学毕业生,但年年要人却年年要不到人,没有多少毕业生愿意到这些地方去,从而使不少的毕业生错过了择业良机。(10)就业信息不真、不够、不畅、导致了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混乱。目前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信息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失真、失控、失责”状态,更缺乏科学系统的人才需求预测工作。另外社会上的毕业生供需信息交流严重不足,供需信息渠道不畅通,一些地区、一些部门和单位都“各自为政”,互相封闭信息。有些地区和部门甚至对非本地区(或本系统)的毕业生“关上大门”,使毕业生求职和单位选才双方都困难重重,也使目前毕业生就业改革工作处于混乱状态。有的地区目前仍然在实行统一计划分配毕业生的做法,更是与当前的改革趋势不相适应。

综上所述,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是十分严峻的,即将进入就业市场的大学生应对此有足够的思想准备。但是,大学生们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大学生们只要能够认清形势、转变观念、调整心态,并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就一定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扎稳脚跟,在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当前大学生的就业趋势(一)报考公务员与研究生持续火热

2009年中央政府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公务员报考104万人,2010年中央政府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公务员报考143.6万人,竞争1.5万人岗位,面对总体将近1:100的比例,一些热门岗位甚至是几千分之一的录取比例。2014年通过审核的报考人数152万人,职位平均竞争比为77.8:1;2015年通过审核的报考人数140.9万人,参加考试90万人,最终录取比40:1;2016年国考中,2.78万个招录名额吸引了近200万人报名,通过审核的139.46万人,最终录取比33:1。2017年国考有148.63万人通过报名资格审查。国考报名在连续两年“降温”后又再度“升温”。大学校园中的公务员热已经不再是“局部过热”,随着公务员考试发展日渐成熟,考生报考也更趋理性。未来几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可能出现下降,但幅度不会很大,实际平均竞争比将稳定在40:1至50:1之间。

在公务员考试热的同时,考研也在逐年升温:据教育部公布的数字,2007年研究生报考人数为128.4万人,而在2001年还只有46万人,近十年来,每年考研的报名人数均在120万以上,到2016年达到了177万。

对于毫无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来说,与社会人士相比,最大的优势在于更会读书学习、更会应对考试。存在就业难、考试易现象。尤其成本还不算很高,报名费、资料费也就几百元钱,而回报却是丰厚的。

公务员饭碗稳定、待遇好、社会地位高众所周知。改革开放初期,国门大开,市场经济处在起步阶段,外资大量引入,在沿海一带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宽松的竞争环境为年轻人自主创业提供了便利。相对来讲,当时的公务员只有微薄的收入,加之体制上的束缚,年轻人在公务员队伍里面很难出头,虽然被称为“铁饭碗”,但在微薄的工资和众多诱人的机会面前,稳定的价值还有几许呢?加之当时供不应求的人才市场给了毕业生们较大的选择空间,这样,很多毕业生当然更愿意到商海里面一展身手。而今,时移世易,市场经济的长足发展使得各个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人才市场的供过于求使大学生的地位一落千丈,昔日丰厚的待遇也只能成为一种憧憬,如果不想成为企业的廉价劳动力,就必须另谋他路。与此相对应的,公务员的工资则是一升再升,管理体制也是日趋完善,同时,政府部门的工作虽不再是“铁饭碗”,但也是相对稳定,还掌握这大量的社会资源。这样,今天人们对公务员趋之若鹜就是在情理之中了。尤其在国内一些知名企业都开始出现裁员、减薪的情况下,公务员职业的稳定优势更加凸显。

应届生无论是“国考热”还是“考研热”,近年来的本科毕业生就业前景“不利”,是引发“考热”的直接原因。越来越多的大学本科毕业生选择“考研”作为逃避“就业难”的缓兵之计,进一步刺激了“考研热”的兴起和扩大。近年来高校硕士研究生的持续扩招也是驱使“考研热”逐年升温的重要原因。事实上,是很多考生对高学历原本就有着一种向往,再加之对考研成功的高预期,这两个因素共同作用,才造成了众多考生报考研究生。如果能够成功考取跨专业的研究生,不仅可以使自己重新选择专业方向进行学习,还能使自己的学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一举两得。所以,很多对自己本科专业不甚满意的大学生,会将考研作为自己重新选择专业方向的一个良好契机,从而投身到考研的大潮中去。很多单位在招聘时将门槛定位在硕士学历,包括部分公务员的考试在内,这就意味着,如果没有硕士学位,连被选择的机会也没有,读研究生成了通向理想职业目标的必由之路。(二)选择新兴工作方式——SOHO族、威客族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因特网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诸如知识工人、全球经济、学习型组织、虚拟工作场所、小型创业型企业、SOHO、威客等体现了工作方式的改变。

SOHO(自由职业者),是英文Small Office Home Office的头一个字母的拼写,就是单独办公、家里办公的意思。SOHO是对自由职业者的另一种称谓,同时亦代表一种自由、弹性而新型的工作方式。主要是工作方式基于互联网、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由选择工作、不受时间和地点制约、不受发展空间限制的白领一族。SOHO没有特殊的限制,也不是专指计算机行业的人士,凡是在家工作、小额创业、个人工作室、自由工作者等传统办公室以外发生的工作方式,都可以叫SOHO族。

SOHO族的生活方式与传统的生活方式有很大差别,免掉了因上下班交通拥挤而浪费的时间,远离了办公室的人事纠纷,可以从事着自己所喜爱的工作,更有人自己做了老板。这也是吸引当代大学毕业生选择这种工作方式的原因。

SOHO作为一种时尚、轻松、自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既可以专注一职,也可以是兼职工作。我们还可以把SOHO叫成Super Office(and)Human Office,即超级的办公室、人性化的办公室。

SOHO跟传统上班族最大的不同是可不拘地点,时间自由,收入高低由自己来决定,工作与生活不再明显地分割,办公与居家合而为一。按照SOHO族的工作方式大致可分为四种:

创业SOHO:自组1~10人的小公司,或经营一个小店面,或加盟某个连锁体系。这种SOHO规模虽不大,员工们也未必天天见面,但是通过互联网保持着高效的联系,在经营和管理上具备很大的灵活性。在大公司无法兼顾到的领域,个人公司如能提供适合的商品和服务,往往会获得成功。

自雇SOHO:在家工作或个人工作室,一人身兼老板及伙计,例如文字工作者、艺术工作者、顾问、中介、保险从业人员等,他们大多爱好自由,工作富有创造性。

兼差SOHO:利用下班时间在家兼差的上班族,既能开辟财源,又有基本保障,是由保守型过渡到创业阶段人士的选择。

在职SOHO:在家工作的上班族。即在家利用现代通信科技与所属公司连线进行工作的电子通勤族,号称科技时代最酷的上班方式。他们与其他SOHO的区别在于他们有固定的工作单位,只是部分时间在家上班,而且在上班过程中要不断和本公司联络以便协调工作。

不管哪一种SOHO,这种时髦的工作方式已变成世界性趋势。目前在美国已有1/5的工作人员是SOHO族,且以每年5%的速度增长着。日本、韩国和香港也在鼓励个人创办SOHO型公司。“朝日网”在主页上更增设SOHO专栏,介绍成功SOHO公司的事例,并为SOHO同行提供交换信息的场所、提供如何开办SOHO公司的指南。

SOHO因为它的自由,极富有挑战性。特别适合SOHO的是一些基于信息的制造、加工、传播类的工作,如编辑记者、自由撰稿人、软件设计人员、网站设计、美术、音乐等艺术工作者、财务工作者、广告、咨询等,因为他们的大部分工作或者主要的工作完全可以在家中独立完成或通过在网上与他人的协同工作来完成。近两年,随着互联网在各个领域的广泛运用及电脑、传真机、打印机等办公设备在家庭中的普及,SOHO成为越来越多的人可以尝试的一种工作方式,而它的内涵与形式也在发生变化。一些优秀的网页设计SOHO族几乎都有自己的个人网站;每天在家中更新网页,是这类SOHO族的主要工作内容。这些优秀的个人网站逐渐引起IT公司的关注,于是,个人网站与大网络公司合作或被其收购的新闻在IT业界层出不穷,这些SOHO族们又开始了新的事业。也有不少人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开始了网上信息和咨询服务的尝试,成为信息服务这门行业的SOHO族。SOHO族这样自由而又浪漫的工作方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青年人加入这个行列,在这片天空里,他们的才华得到充分的展露。

事实上,一方面,国际上这一群落的人数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办公自动化、互联网的普及以及分工的细化将会导致为数众多的SOHO人的出现;另一方面,SOHO群的存在,也是在客观上缓解了就业压力这一越来越重要的现实社会问题,而如何将这一群落有意识地纳入社会分工体系,并从身份、立法、税收和保障等方面予以确认、规范和保护,是摆在各机构眼前的现实问题。“威客”是英文Witkey(wit智慧、key钥匙)的音译。通俗地讲,“威客族”就是在网络上帮人解决问题,获取报酬的人。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多个电脑终端连接在一起,实现信息的传输和共享。而威客模式则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把个人的头脑和智慧连接起来,以有偿的方式向别人传递和分享自己的知识、智慧、技能和经验,而从事这一工作的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威客”。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2005年。

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找不到全职工作的人们通过威客平台为自己的智慧寻找价值。小到几十元、几百元的给孩子取名、征集产品宣传语,大到上千元、上万元的活动方案策划、程序开发,丰富多样的威客任务规避了很多现实中不公平的社会竞争,为那些创意人才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空间。中国“威客族”规模目前已达到三千多万人。进入2006年后,“威客”每月增长率超过30%,国内的几家著名威客网均因流量暴增而瘫痪多次。威客以有偿的方式向别人传递和分享自己的知识、智慧、技能和经验,威客网为知识转化成财富提供了一个平台。有一定经验的威客每月收入从几百元到上千元不等,而一些职业威客的月薪甚至可以达到数万元。(三)基层就业

基层就业就是到城乡基层工作。国家近几年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积极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市社区建设和应征入伍。一般来讲,“基层”既包括广大农村,也包括城市街道社区;既涵盖县级以下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也包括社会团体、非公有制组织和中小企业;既包含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也包括艰苦行业和艰苦岗位。

一些公务员的招收办法,对有基层工作经验的大学毕业生有优惠政策,对那些在任上的基层大学毕业生,也有相关定向名额,这就为大学毕业生成为公务员打开了一扇大门,为毕业生在基层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基层就业避免了大学生中竞争过于激烈的情况。在大城市等经济发达地区,人才供大于求,大量人才申请一个职位,即使进入公司,由于工作流程的规范化与岗位的相对固定,一般毕业生也很难对业务全面了解,很多情况下,即使工作了两三年,也还只是了解专属自己业务的那部分内容,虽然足够深入,但拓展空间严重不足。而在人才匮乏的中西部地区,基层就业有更大的选择空间。基层地区的基础建设相对发达地区有一定差距,在发展过程中,更加需要各方面人才的加入,因此会有更多的机会可以选择,可以更好地开始自己的职业之路。在成长过程中,由于人力资源的问题,很多时候需要个人独立完成很多任务,有利于培养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与业务能力,有助于更为全面地锻炼一个人的能力,这对于一个刚刚走出校园的毕业生来说,非常难得。经过基层锻炼的人才,今后在职业发展道路上,或者走向管理岗位时,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四)自我创业“就业难”引发了“创业热”,如今创业的大学生越来越多,这部分大学生通过创业形式实现就业。一个创业能力很强的大学毕业生不但不会背负就业的压力,相反还能通过自主创业增加就业岗位,以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创业的最大好处在于能提高自己的能力,增长社会实战经验,学以致用;最大的诱人之处是通过成功创业,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证明自己的价值。谋求生存乃至自我价值的实现是创业最主要的原动力。

创业与就业最大的区别在于创业是寻找资源、创造资源,而就业往往是运用资源。当前,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正在悄悄地发生改变,一个鼓励创业、保护创业、崇拜创业的大环境正在逐步形成。原先由政府包揽的就业和创业活动逐渐被市场取代,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巨大创业机会,以及政府出台“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促使大学生创业潜流涌动,大学生通过自主创业将实现致富梦想。

为支持大学生创业,国家各级政府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涉及融资、开业、税收、创业培训、创业指导等诸多方面。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应届大学毕业生创业可享受免费风险评估、免费政策培训、无偿贷款担保及部分税费减免四项优惠政策,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向银行申请开业贷款担保额度最高可为7万元,并享受贷款贴息。大学生创业可以放宽一定的行业限制,比如,申办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时,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将不受最低出资金额限制。另外,某些省市还对高校毕业生创业提供以下优惠政策:只要从事高科技、现代制造、现代服务业等行业、领域的投资与经营,还可将家庭住所、租借房、临时商业用房等作为创业经营场所。

刚出校门的大学生满腔热情进行创业,有的成功,有的失败。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创业群体,其特别之处不仅在于年轻,更在于创业理念不够成熟,但又缺乏必要的创业知识。数据表明大学生成功创业者往往不到两成,这和他们自身局限以及性格特征或者阅历有诸多关系。从目前大学生创业项目的选择来看,技术含量低,没有充分体现大学生的技术优势。尽管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存在着种种问题,但对大学生来说,自主创业仍是一条不错的发展途径,关键在于要正视问题,找出症结所在,然后对症下药。即使面临失败,也决不能灰心丧气,依然要保持热情,就算创业不成,也可转向工作或其他行业,力求在工作中磨炼自我,重回创业的舞台,成就另外一番光景。第二节大学生就业制度与政策

就业制度与政策是我们搞好就业工作的指南和依据。大学毕业生如果认真了解国家和各级政府对当前就业工作的要求和相关的政策,就会在就业过程中更好地找准自己的位置,有效利用相关的条件,使自己顺利就业。

一、中国大学生就业制度的历史演变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政策一直随着国情不断地发展,这是一个持续的变动过程。根据这些政策实施的背景和特征,大体上我们可以把它视为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时期。(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政策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80年代中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高等教育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模式,从招生到就业,无不打上了“计划”经济的历史烙印。学校按指令性计划招生,学生按照计划分配,用人单位就像一个“大箩筐”,有什么学生装什么学生。我们通常把这种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称为“统包统分”模式。这种就业模式就是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实行由国家负责,按照计划统一分配的制度。其特点是“由国家包下来分配工作,负责到底”;执行的是“统筹安排、集中使用、保证重点、照顾一般”的大政方针。

应该说高等学校毕业生由国家负责按计划分配的制度,是伴随着我国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而产生和完善的,这种分配制度与我国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它保证了国家建设对人才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地区之间人才需求不平衡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宏观调控人才流向,有利于社会安定。(二)教育体制改革下的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统包统分”的大学生就业分配制度越来越与新的经济运行机制不相协调,越来越不适应形势的发展,其弊端逐渐显露出来,该政策对于人才的合理配置、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校的办学积极性及用人单位择优选才都产生了不良的影响,亟待改革。

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是我国对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改革的重要标志。而改革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是《决定》的重大决策之一,它明确指出,对于国家招生计划内的学生,其“毕业分配,实行在国家计划指导下,由本人选报志愿、学校推荐、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制度”。这项决策为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奠定了基础:国家有关部门开始对传统的“统招统分”制度逐步改革,形成了以“供需见面”为主要形式,以“双向选择”为指导目标的就业政策。“双向选择”毕业生就业政策顺应了教育体制改革对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新要求,适用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全过程。有人形象地称“双向选择”毕业生就业政策开创的是一种“自由恋爱”的新模式,以区别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包办婚姻”模式。“双向选择”毕业生就业政策实施的结果,对广大高校大学生和用人单位而言实际上是一种“双赢”。它实现了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扩大了用人单位选才的自主权,有利于用人单位择优选才,促进了用人单位尊重知识、珍惜人才风尚的形成;扩大了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促进了学校的教学改革,增强了学校适应社会需要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扩大了高等学校毕业生择业的自主权,有利于学生发挥自身的素质优势,有利于学生发展成才;转变了在校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竞争意识;打破了过去在单一计划分配体制下,大学毕业生那种“包上大学,包当干部”的思想,使在校大学生有了危机感,学生感到没有真才实学就会找不到工作单位,这从根本上为端正高等学校的校风和学风起到了推动作用;保证了企事业单位的人才需要,增大了毕业生到基层的比例,充实了基层科研、教学、生产的第一线的人才需要。(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进一步深化下的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政策

以“双向选择”为主要特征的毕业生就业制度只是过渡性的就业政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建立以“自主择业”为主要特征的毕业生就业制度已经势在必行。

1993年2月13日由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自主择业”就业模式的政策依据,它明确指出: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要采取综合配套、分步推进的方针,加快步伐,改革包得过多、统得过死的体制,初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相适应的教育新体制。

以《纲要》为政策依据而确定的毕业生就业政策改革目标是:改革高等学校毕业生“统包统分”和“包当干部”的就业制度,实行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由学生“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即除少数享受国家奖学金、专项奖学金、单位奖学金的学生,实行在一定范围内就业外,大部分学生在国家方针、政策指导下通过毕业生就业市场“自主择业”。在这种就业体制下,大部分毕业生将按照个人的能力、条件到市场参与竞争,而不再依靠行政手段由国家保证就业;用人单位也只能用工作条件及优惠待遇吸引毕业生,不能等待国家用行政命令的办法给予保证;而高等学校作为就业工作的中介,主要为毕业生“自主择业”提供服务。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尽管国家已经提出了“自主择业”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政策,但到目前为止,“双向选择”的就业政策仍是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基本政策和主要模式,这是因为“自主择业”的大学生就业政策还需要一个过渡过程。在我国,建立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将要经历一个从不规范到逐步规范、从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市场发育过程,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培育和建立还要有个时间过程。通过“双向选择”的政策过渡是必然的。

我国的高等学校毕业生真正能够大量地、无限制地进入劳动力市场自主择业,在2010年左右才基本完成。在这个改革过程中,国家会逐渐放宽对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的安排和控制,与此同时,在劳动人事制度方面,户籍制度方面也将继续进行深入改革,并要建立起有效的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使人才流动更为自由,为高校毕业生自主择业创造必要的有利条件。

二、国家促进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

2009年3月1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下发的《国家促进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公告》,首次以公告形式公布了国家促进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大学生就业的高度重视,千方百计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国家促进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公告》全文如下:(一)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到中西部地区就业

1.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公益性岗位就业的,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和公益性岗位补贴;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其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就业的,给予薪酬或生活补贴。

2.对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农村基层单位就业并履行一定服务期限的,由政府补偿学费,代偿助学贷款。

3.对有基层工作经历的,在研究生招录和事业单位选聘时优先录取。

4.对参加“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项目的,给予生活补贴,按规定参加社会保险;项目服务期满并考核合格的,报考硕士研究生初试总分加10分,高职(高专)学生可免试入读成人本科;今后相应的自然减员空岗全部聘用参加项目服务期满的高校毕业生。(二)鼓励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

5.由政府补偿学费,代偿助学贷款。

6.在选取士官、考军校、安排到技术岗位等方面优先。

7.退役后参加政法院校为基层公检法定向岗位招生考试时,优先录取。

8.具有高职(高专)学历的,退役后免试入读成人本科;或经过一定考核,入读普通本科。

9.退役后报考硕士研究生初试总分加10分;荣立二等功及以上的,退役后免试推荐入读硕士研究生。(三)积极聘用优秀高校毕业生参与重大科研项目

10.高校毕业生在参与项目研究期间,享受劳务性费用和有关社会保险补助,户口、档案可存放在项目单位所在地或入学前家庭所在地人才交流中心。聘用期满,根据需要可以续聘或到其他岗位就业,就业后工龄与参与项目研究期间的工作时间合并计算,社会保险缴费年限连续计算。(四)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

11.对企业招用非本地户籍的普通高校专科以上毕业生,各地城市应取消落户限制(直辖市按有关规定执行)。

12.为到中小企业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档案管理、人事代理、社会保险办理和接续等方面的服务。

13.从事个体经营符合条件的,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并享受国家相关扶持政策。

14.登记失业并自主创业的,如自筹资金不足,可申请5万元小额担保贷款;对合伙经营和组织起来就业的,可按规定适当提高贷款额度。

15.参加创业培训的,按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

16.灵活就业并符合规定的,可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政策。(五)强化对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

17.就业困难和零就业家庭的高校毕业生,享受公益性岗位安置、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等就业援助政策。

18.机关、事业单位免收招聘报名费和体检费。

19.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的求职补贴。

20.对离校后未就业回到原籍的高校毕业生,由各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免费提供就业服务并组织就业见习和职业技能培训。第三节公务员制度

一、公务员制度概述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中共十三大召开,近40年时间,我国的公务员一直叫“干部”。1984年11月,《干部管理条例》中出现了“公务人员”这一新概念,这就是国家公务员制度的雏形。此后,我国公务员制度开始逐渐清晰,1993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和2005年《公务员法》的颁布是公务员体制进程中的两个重要分界点。2008年,一个专业化管理公务员的机构诞生了,这就是隶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国家公务员局。(一)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基本原则

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基本原则是整个制度的总体精神和总的要求,我国公务员管理或任用,应遵循民主、公平竞争、功绩制、法制管理、党管干部原则。中国改革开放30年,经过调研准备、推行实施、完善发展三个阶段,初步实现了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务员制度。在凡进必考、竞争上岗、岗位轮换、激励机制、辞退制度、培训工作、回避制度等方面形成了法规体系。《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及几十个配套的单项法规和实施细则,使中国公务员开始纳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基本原则是整个制度的总体精神和总要求。在我国,公务员制度有以下原则:

1.民主原则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广大公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作为国家的权力机关,是人民行使民主权利的主要途径。其他国家机关包括政府行政系统都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并受其监督。我国公务员制度的民主原则表现在以下几点:(1)公民依法选举、监督、罢免各级政府组成人员。(2)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享有政治权利的公民,符合公务员要求的,都有权依法通过各种方式进入国家公务员队伍。(3)民主原则贯穿于国家公务员的考试录用、考核、奖惩、职务晋升、工资福利等各项制度中。

2.公平竞争原则

公平竞争原则是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基本原则之一,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干部人事制度中的具体体现,它贯穿于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各个重要环节之中。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做到人尽其才,各得其所,最大限度地调动国家公务员的积极性。公平竞争原则在我国公务员制度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在法律上确认每个公民具有平等参与竞争的权利。凡具有法定资格与条件的公民都有申请报考国家公务员的权利,并有同等机会参加国家公务员的录用考试,以同一标准决定是否录取,不因家庭出身、民族、宗教信仰、性别等状况而受到歧视或者享有特权。

国家公务员报考条件公开、报考程序公开、考试成绩公开、录用公开,这种公开制度为平等竞争提供了基础和前提。

国家通过法律保护公平竞争的环境和公民在竞争中的合法权益。

3.功绩制原则

功绩制原则既是国家公务员制度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激励国家公务员勤奋和创造性地工作的重要手段。功绩制原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以工作实绩和贡献作为考核、评价国家公务员的标准,作为国家公务员升降职务的重要依据。

以工作实绩和贡献大小,作为国家公务员享受工资待遇的主要条件。连续多年考核确定为优秀的国家公务员,可以按规定提前晋升级别、越级晋升职务,在年度考核中不称职的国家公务员,不得晋升工资。

4.法制管理原则

法制管理原则既是国家公务员制度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我国人事管理制度法制化、科学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国家公务员制度需要有规范国家公务员自身的公务员法律体系和规范国家公务员行为的行政法律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法制管理原则贯穿于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各个环节,具体体现在以下两点:(1)对国家公务员的管理必须有法律依据,从国家公务员的录用、考核、晋升、培训、工资、福利直至退休,都有严格的法律规定,并按照法定的程序和规定办理。(2)国家公务员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必须依照法律规定,依法行政,国家公务员的行政行为如果超出法律的范围或者违反法律的规定,就构成了违法渎职行为而将受到法律制裁。同时,每个国家公务员都有一定的法律地位,享受一定的权利和待遇,并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

5.党管干部原则

党管干部原则是我国人事制度中不可动摇的根本原则,是党的民主集中制组织原则在干部管理工作上的体现,是以党的群众路线作为基础的。实行国家公务员制度,是党的干部制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不是摆脱、削弱或淡化党对政府机关干部人事工作的领导,而是适应现实的需要,改进党管干部的方法,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应该加强和完善党对政府机关人事工作的领导,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1)各级党委要领导和搞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改变对党政机关、群众团体、企业和事业单位的干部采用同一种管理方式的状况,根据政府机关自身的特点,建立政府机关的人事管理制度。(2)制定党的组织路线和干部政策,并通过一定的程序,把它转化为人事管理的法律法规,依法对政府机关工作人员进行管理。(3)推荐并管理政府机关的重要干部,主要指各级领导干部。(4)加强党对干部人事工作的宏观管理和监督,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正是朝着这个方向迈出的重要而切实的一步。(二)录用程序

公务员录用的程序是公务员录用制度的重要内容。程序如何,不仅对录用工作的科学性、公正性有影响,同时对加强录用工作的社会监督力度,促进录用工作制度化、法制化也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公务员法》第4章明确规定了公务员录用的程序,其程序依次为:(1)发布录用考试公告。(2)对报考人员进行资格审查。(3)对审查合格者进行公开考试。(4)对考试合格者进行面试。(5)对考试、面试合格者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学习成绩、工作能力等方面的考核。(6)对考试、考核合格者进行体检。(7)提出拟录用人员名单,报人事部审批。(三)报名程序及办法

符合报考国家公务员条件的考生,可以按照以下顺序进行报名:

1.招考职位查询

毕业生要认真阅读《招考简章》,了解各报考部门具体的招考人数、职位、类别、资格条件等,同时也可以通过相关网站查询。

2.报名办法

国家党政机关公务员考试的报名采取网络报名和现场报名两种方式,报考人员可视自身情况任选一种。报考人员可选择各省会城市或直辖市就近考试。国家党政机关派驻机构和中央直属管理系统所属机构的报名主要采取就近现场报名的方法,不能到现场报名的人员可通过系统主管部门的网站进行报名。

3.报名注意事项

考生在报名时应严格按照报名相关程序进行,并且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报名政策、技术和考务方面的咨询可查询人事部网站。(2)报考人员所需的报名推荐表、报名表等材料可从人事部网站下载、打印。(3)报考人员到现场报名,须持本人身份证、学生证、所在院校开具的报名推荐表以及近期免冠一寸照片3张、2B铅笔。通过资格审查的报考人员,按照当地财政物价部门审核的标准缴纳考试报名费用。(4)报考人员只能选择一个部门或单位中的一个职位进行报名。

在网络上报名的人员,不允许个人用新、旧两个身份证同时报名;报名与考试使用的身份证必须一致;在招考部门进行资格审查时,不能再报考第二个部门。

在网上报名成功者无须再到现场报名。但必须按照网上提示的信息到所选择的考试地点进行考试确认,同时缴纳近期免冠一寸照片3张、报名表1张和考试报名费,领取准考证。网络报名且笔试合格的人员进入面试时,须提供本人身份证、学生证和报名推荐表原件,缺少上述证件、文件或与报名时提交的个人信息不符者,不得参加面试。

二、国家公务员录用的方式

国家公务员的录用方式是国家行政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原则,根据考试或考核的结果,择优录用公务员。录用是国家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中最重要的环节和内容,它直接关系到启用什么样的人成为国家公务员的问题。(一)考试录用

考试录用是国家行政机关根据法律的有关规定,通过公开考试录用公务员的一种方式。其范围主要适用于由政府系统外进入国家行政机关担任领导职位的初级公务员。公务员招考包括笔试和面试。笔试由人事部统一组织,考试时间为每年12月份的第3个周六;面试由各部门按人事部的有关要求分别组织,具体时间由各部门自行确定并通知考生。

1.笔试

国家公务员录用笔试侧重于考查考生是否具备公务员职位所需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笔试主考《行政职业能力测试》和《申论》两科。《行政职业能力测试》主要测试应试者从事国家行政机关工作的潜能,内容涉及常识(涵盖政治、经济、法律、管理、人文、科技等)、语言理解与表达、数量关系、判断推理和资料分析等。全部为客观性试题,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申论》主要涉及3个方面:对给定资料进行理解、分析、整理、归纳、概括、综合;对主要问题提出见解,拿出对策,定出具有可行性的解决方案;对见解、方案进行论证。通过应试者对给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炼、加工,测查其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邓小平理论、法律、行政管理等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该科全部为主观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00分。本项考试,给定2500字左右的背景资料,内容涉及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应试者必须注意认真阅读给定资料并按题目要求进行作答。考生要在全面吃透给定资料的基础上,严格按照给定资料提供的条件解答给定资料反映的问题。《申论》考试形式既严格又灵活,要求考生摒弃套话、闲话,并做到分析、论证和解决问题透彻、全面、清晰,同时又使考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施展自己的真才实学。

公共科目笔试结束后,由中共中央组织部和人事部研究决定A、B两类笔试合格分数线,各招考部门在笔试合格人员中,按照笔试总成绩从高到低的顺序,按计划录用人数3倍的比例确定参加专业科目笔试和面试的人选。经用人部门和原报考部门同意,对A类职位中过线人数与拟录用人数不足3:1的职位,可从报考本职业且专业相近的过线人员中调剂;对B类职位中过线人数与拟录用人数不足3:1的职位,可从报考本类职位或A类职位且专业相近的过线人员中调剂。

2.面试

根据《国家公务员录用面试暂行办法》,面试必须贯彻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按规定、程序进行。面试主要测评应试人员适应职位要求的基本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包括与拟任职位有关的知识、经验、能力、性格和价值观等基本情况。

面试内容分为若干测评要素,主要包括综合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计划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与技巧、自我情绪控制、求职动机与拟任职位的匹配性、举止仪表和专业能力。必要时,根据职位要求可以增加其他面试测评要素。

公务员面试叫结构化面试,是一种能力测试,而不是一般的面谈。结构化面试由多名考官按照预先设计的一套包括各种测评要素在内的试题向考生提问,根据考生的回答给出考生在各个测评要素上的得分,各个测评要素得分的总和就是考生结构化面试的最后成绩。面试中,一个题目可能包括一个或者几个测评要素,考官不是按照题目打分,而是按照考生在回答问题中反映出的各种能力即测评要素打分,最后将所有测评要素的得分相加得出考生的面试分数。例如,面试中考官向考生提出几个问题,第1题只测查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第2题可能测查考生的自我情绪控制能力和表达能力两个要素。考官按照考生在回答问题中的表现给每个测评要素打出分数,最后把所有测评要素的得分相加得出总分。

考生必须了解结构化面试的规律和特点,一般经过训练才能在面试中从容应答,取得好的成绩。报考人员只有在考试成绩、考核结果、体检都符合录用条件的情况下,才能办理录用手续。(二)直接调任

直接调任是国家行政机关从政府系统以外的在职人员中调任一定领导职位的公务员。

所谓一定领导职务,主要是国家行政机关职务系列中的副部长、正副司(厅、局)长、正副处长及地市县中局(科)级干部。在我国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