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荣《人文地理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8 18:10:31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学习网

出版社:圣才教育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赵荣《人文地理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赵荣《人文地理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试读:

第1章 绪 论

1.1 复习笔记

一、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特性

1.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

根据研究对象的侧重点不同,地理学分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部分,或分为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三部分,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经济地理学。(1)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结构、及其地域分布规律。(2)人文地理学以地球表面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3)经济地理学是以经济学的理论为基础来阐述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2.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地理学者对人文地理学研究对象的认识不尽相同,但人文地理学研究具有其特定的内核,即地理学的传统研究范式,具体包括三大主题:(1)人地关系的传统

人文地理学研究人文现象空间特征与人类活动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活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作用的变化和规律以及探讨如何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以协调人地关系。(2)区域研究的传统

人文地理学从地域的观点出发,研究人文现象的区域差异、区域分布、区域特征及其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3)空间分析的传统

人文地理学关注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区位和空间变化,强调地方和空间对过程与现象的重要性,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向。

3.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1)社会性

①人文地理学是一门社会性较强的地理学科

社会科学以人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人文现象的分布是社会现象的空间形式,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经济活动,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是人文地理学的具体研究领域。

②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反映在其历史性上

各地区的人文现象是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并不断运动的。人文地理学研究要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要有动态的观点,把现代人文地理现象作为历史发展的结果和未来发展的起点,研究不同发展实际和不同发展阶段人文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其演变规律,预测其发展方向,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2)区域性

任何地理现象都有一定的分布区域,都具有特定的空间和地域,研究地理区域就要剖析不同区域内部的结构,区域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之间发展变化的制约关系。人文地理学与其他人文学科的差异,根本点之一在于人文地理学包含了区域研究的特性。(3)综合性

综合性的特点来源于地理事物的多样性、整体性。综合性的特点决定了人文地理学的性质是一个横断学科,它与研究地球表面人文要素的学科联系密切,人文地理学从相关学科吸取有关各种要素的专门知识,反过来又为这些学科提供关于各种要素及其他现象间空间联系的知识。

二、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

1.人文地理学的产生

人文地理学的产生一般是指19世纪中叶以前。该阶段基本是积累地理知识和资料的过程。对未知区域的探索和描述构成了古代人文地理学的主要内容。(1)古希腊地理学的发展

①产生渊源

希腊地理学是在地理考察和哲学中产生的。

a.地理考察

军事扩张以及人类早期的商业活动,不断扩大了地理视野,促使早期的学者对不同地方进行描述和记载;

b.哲学

哲学对古代人文地理学的解释奠定了基础。

②代表人物

a.荷马

古希腊诗人荷马在公元前9世纪时的两部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被认为是关于人文地理知识最早的记述性著作。

b.埃拉托色尼

古希腊著名的学者埃拉托色尼(Erathosthenes,约前273~前192)首创了“地理学”(Geographe)这一名词,Geo为地球,graphe为描述。他的研究特色是把地球作为人类的家乡来研究,力图说明人类生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c.其他学者

希罗多德、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学者的著作中,都有人文地理和人地关系的阐述。(2)近代人文地理学的产生

洪堡和卡尔•李特尔是对古代地理学具有奠基意义的两位德国地理学家,被尊为近代地理学的开山大师,对近代人文地理学的产生也有重要的影响。

①洪堡(1769~1859)

洪堡的成就主要有:

a.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通过在美洲的野外考察写成了三十卷的巨著《新大陆热带地区旅行记》,晚年著有《宇宙》五卷。

b.注意到人地之间的相互作用,创立了因果原则、综合原则、比较原则等研究的基本方法,使地理学从古典的对地理现象的描述和记述走向近代地理学的解释和探讨因果关系

c.强调地表事物的整体研究,既包括地表各自然现象,也包括人类社会活动。

②李特尔(1799~1859)

a.主要观点

他认为地理学研究的是人类家乡,要确立一门以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为基础的新的科学的地理学,致力于探究自然环境对人类历史的因果关系。

b.理论缺陷

第一,李特尔应用区域方法来论证人地关系,该方法并不是解释人地关系的正确方法。

第二,在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时带有浓厚的目的论色彩,把对地球和人的所有研究,都看作是上帝意志的层层揭示。

2.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19世纪下半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西方人文地理学进入近代时期。该阶段,人文地理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地理学分支学科。形成了以拉采尔为代表的环境学派,以白兰士、白吕纳为代表的人地相关学派,以赫特纳、哈特向为代表的区域学派,以施吕特尔、索尔为代表的景观学派。(1)德国近代人文地理学

①拉采尔(1844~1904)

拉采尔被认为是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对人地关系提出系统理论。其主要成就有:

a.为人生地理学或他创名的人类地理学的比较系统的研究提供了指导思想;

b.是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的引入者。

②赫特纳(1859~1941)

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地理学应着重于空间分布的研究,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核心,地理学研究的区域应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他的地理学方法论著作有《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

③施吕特尔(1872~1952)

景观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地理学者应首先着眼于地球表面可以通过感官察觉到的事物,着眼于感觉——景观的整体。

④区位理论学派

其主要学说有德国农业经济学家杜能首先创立的农业区位论,韦伯创立的工业区位论,克里斯泰勒提出的城市区位理论中心地学说,以及廖什建立的市场区位理论。区位论思想对现代地理学的理论、方法乃至实践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法国近代人文地理学

①维达尔·白兰士(1845~1918)

白兰士是法国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奠基人,他建立起来的法国学派主要特色是在人地关系理论与区域人文地理研究两个方面。他的理论被称为“人地相关论”。

②白吕纳(1869~1930)

在《人地学原理》一书中,把人生地理事实分为三纲六目,即地面上建设事业的不能生产者——房屋与道路,动植物的利用事业——耕种与畜牧,经济上的破坏事业——动植物的滥杀滥伐和矿产的开掘,进一步细化了人地之间的相互关系。(3)英国近代人文地理学

①麦金德(1861~1947)

麦金德把地理学说成是探索人及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第一个将全球作为整体来探索世界政治活动的规律性,开创了政治地理学的先河。

②罗世培(1880~1947)

主张适应论。(4)美国近代人文地理学

美国近代人文地理学的主要思想源自德国,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①森普尔和亨丁顿

在人地关系研究领域,一些学者片面接受了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观点。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森普尔和亨丁顿。

a.森普尔

森普尔是拉采尔的学生,他大肆宣扬地理环境对人类体质民族发展与国家历史有决定性影响,著有《地理环境的影响》、《美国历史及其地理条件》等著作。

b.亨丁顿

亨丁顿在《气候与文明》一书中,特别强调气候对人类文明的决定性影响,提出人类文明只有在具有刺激性气候的地区才能有所发展等观点。

②索尔(1889~1975)

主张地理学者应致力于探讨人类文化与景观之间的联系,形成了文化景观学派。

③哈特向(1899~1992)

区域学派代表人物,认为地理学是描述和解释作为人类世界的地球个地方之间变异特征的科学。(5)俄国的近代人文地理学

①概况

由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经济地理学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以经济地理学取代了人文地理学。在经济地理学内部形成了两大学派:地理学派和经济学派。

a.地理学派

以巴朗斯基、萨乌什金等人为代表,主张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是区域,强调经济地理与自然地理的密切联系,重视自然条件的分析和区域的综合研究。

b.经济学派

以费根、康斯坦丁诺夫为代表,认为经济地理学属于一门纯粹的经济科学,研究对象是生产分布的规律及具体部门的布局,着重对生产布局的因素、投资比例、发展速度、经济效益的分析。

②影响

对西方人文地理学的批判削弱了苏联地理学界对人地关系的综合分析研究,导致了人地分立的局面。这种格局对1949年以后中国地理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现代人文地理学具有以下主要特征:(1)理论与哲学方法论的多元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地理学吸收了近代科学的哲学方法论作为理论研究的指导,推动了人文地理学的革新。

①在人地关系理论的研究方面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改变地理环境的规模和速度不断强化,给当代社会带来一系列全球性和地区性的矛盾。在这种背景下,应用系统论应运而生。

②在哲学方法论上表现出多元化的趋向

a.科学哲学首先引入人文地理学,大大加强了学科的自然科学基础。

b.西方人文地理界相继受到人本主义、结构主义思潮的影响,从其他社会科学引进一些新观念、方法、技术,大大地丰富了地理学的理论基础,提高了其学术地位。(2)研究方法的革新

①计量方法和数学模型在人文地理学中得到广泛应用。

②20世纪70年代,人文地理引入了心理学的分析方法,被称为西方人文地理学的“行为革命”。

③现代地理学在观察和收集资料、信息的手段上有了根本性的变革。(3)研究内容和方向的社会化、应用化趋向

现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研究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很大的发展:在人地关系研究方面,既注重生态观点,同时社会化和人文化的倾向得到强化。

①现代地理学的人文化倾向愈益明显,从人的角度出发,以人为主体进行研究成为人地关系的主流,强调社会、文化等非物质因素成为现代人文地理学的突出特点。

②人文地理应用方向的多样化。人文地理的几乎每一个领域,都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社会对人文地理学的需求呈现出愈加迫切的趋势。

③人文地理学是一门跨越自然与社会科学的边缘学科,与相邻学科之间的交叉越来越广泛而频繁。

三、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1.中国古代的人文地理学(1)概况

中国古代不仅人文地理思想与知识极其丰富,而且人文地理记述也很丰富,但尚未形成科学的人文地理学。(2)主要贡献

①产生了人地关系思想的萌芽,对人地之间关系进行了初步探索。

②积累了大量以区域人文地理论述为特色的人文地理知识。

2.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引进和发展(1)概况

鸦片战争后,西方的科学技术逐渐引入中国,西方近代地理学思想被介绍到国内。(2)代表人物

①张相文(1866~1933)

我国近代地理学的先驱者,编著了我国第一批地理教科书,1909年发起创办我国第一个地理学术团体中国地学会;创办了最早的地理杂志《地学杂志》,用来翻译介绍国外的地理学思想。

②竺可桢(1890~1974)

我国著名的气象、地理学家,早年留学美国,于1920年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改为东南大学)创建地理学系,1936年担任浙江大学校长,并在该校创办史地系和史地研究所。(3)主要成就

①引入西方近代人文地理学的新思想和研究方法。

②受法国和英美学派影响,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开始起步,主要集中于对人地关系、人口地理、农业地理、城市地理和区域综合考察等方面的研究。

3.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1)1949~1979年

①概况

经济地理学一枝独秀、人文地理学衰落。

②表现

a.否定人文科学

地理科学全盘学习苏联的理论与方法,把地理学分为自然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两门独立的学科,对人文地理学则采取了全盘否定的态度。

b.坚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方针

在实践中为国家的发展建设做出了贡献,出版了大量的区域经济地理著作和经济地理学理论成果,发展了经济地理学。(2)1980~1990年

①概况

该时期是人文地理学复兴阶段。

②背景

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学术思想大为活跃,与国外地理界交流增多。国外人文地理学研究成果在解决社会经济问题中发挥着愈来愈大的作用,促使中国地理界重新评价人文地理学的地位和作用。

③表现

1979年末在广州召开的中国地理学会第四届全国大会上,李旭旦先生首先提出复兴人文地理的口号。此后,在李旭旦、吴传钧、鲍觉民等的推动下,在中国地理学会中成立了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开始了有组织、有计划的发展工作。(3)1990年以来

①概况

中国人文地理学进入了全面发展、提高阶段。

②表现

分支学科发展迅速,人文地理学研究内容有了更多的对中国实际问题的研究,使中国特色的人文地理学更具有国际性。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中国人文地理学确实已走上复兴创新的道路,而且逐步向建立中国特色的人文地理学目标奋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逐渐缩小。

③人文地理学向动态研究转变的原因

a.人们意识到多元文化的兴起意味着日常生活部分受到文化的本质、永久性的影响。

b.国外人文地理学的主题和范式得到了中国大陆学者的消化和吸收。

四、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任务

1.人文地理学对科学认知的贡献及其学科建设任务(1)贡献

①为全球、国家及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②涵盖了广泛的研究主题,其理论与方法在众多的学科研究前沿得到重视和应用。(3)学科建设任务

人文地理学未来的发展需要注重:

①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理论

②区域开发的综合研究

③加强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

2.积极参与社会经济实践,提高其应用价值

社会实践的需要,推动了科学知识的发展,科学知识的意义在于为实践服务。要把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和社会经济建设的实践相结合,解决社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3.文化教育功能:为普及人文地理知识服务(1)重要性

普及人文地理学的理念和地理知识对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提高人文地理学的理论水平具有重要意义。(2)措施

①培养不同层次的人文地理专业人才。

②在年青一代中普及人文地理知识,尤其是在中学阶段。

1.2 课后习题详解

1.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又称人生地理学。(1)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

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学科之一,“人文”二字与自然地理学的“自然”二字相对应,泛指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仅指社会文化现象

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人类的作用(尤其是人的素质)和科学技术的作用日益显著,使得地理学人文化的趋势加强。人文地理学地位的提高。(2)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作用

①人文地理学同经济学、人口学、政治学以及环境科学、生态学、区域科学、行为科学结合,可以为解决世界性的资源短缺、人口危机、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以及城市问题等作出贡献,尤其是对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起到重要作用。

②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和研究课题中,有许多也是其他学科的基本研究内容之一。如经济地理学对于经济学、人口地理学对于人口科学、城市地理学对于城市科学、政治地理学对于政治学、军事地理学对于军事科学、民族地理对于民族学、语言地理对于语言学、宗教地理对于宗教学、人种地理学对于人类学,都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2.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涵是什么?

答:(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人文地理学研究具有其特定的内核,即地理学的传统研究范式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具体包括以下三大主题:

①人地关系的传统

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文地理学研究人文现象空间特征与人类活动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活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作用的变化和规律以及探讨如何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以协调人地关系。

②区域研究的传统

人类活动在地球表面创造了各种人文现象,所有的人类活动都是在特定的地域上进行的,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区域差异、区域分布、区域特征及其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③空间分析的传统

人文地理学关注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区位和空间变化,强调地方和空间对过程与现象的重要性,着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人文活动和人文特性,探讨其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向。(2)人文地理学的内涵

人文地理学以地球表面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其分支学科主要有人口地理学、聚落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社会地理学、政治地理学、行为地理学、旅游地理学、军事地理学等。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经济地理学,狭义的人文地理学不包括经济地理学。本书采用的是狭义的人文地理学概念和内容。

3.为什么说人文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中的社会科学?人文地理学的社会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1)人文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中的社会科学的原因

人文地理不同于自然地理学,它是一门社会性较强的地理学科。社会科学以人以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人文现象的分布是社会现象的空间形式,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经济活动,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是人文地理学的具体研究领域,不用领域人文现象分布的发展和变化,虽然受自然环境、技术条件因素的影响,但是主要还是受制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人文因素,其中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是最基本的因素。(2)人文地理学社会特性的体现

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突出的反映在其历史性上。各地区的人文现象的分布面貌是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因而在不停的运动中,比如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人口的分布和迁徙、政区和疆域的变革、文化传统的继承和传播、聚落的形成和分布等,人文地理学研究要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要有动态的观点,要求把现代人文地理现象作为历史反战的结果和未来发展的起点,要求研究不同发展时期和不同历史阶段人文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以及演变规律,预测其发展方向,更好的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

4.如何理解西方人文地理学发展的过程及其最新的研究趋向?

答:(1)西方人文地理学发展的过程

①人文地理学的产生(古典地理学)(19世纪中叶以前)

a.概况

西方古代的人文地理学还不是独立的、单一的学科,而是与自然、政治、哲学等混杂在一起的笼统的科学知识,内容包罗万象,主要多为游记、地方志之类,以记述性的资料为主。

b.代表人物与著作

第一,人文地理学知识最早的记述性著作——古希腊诗人荷马公元前9世纪两部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

第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都有人文地理和人地关系的阐述。

第三,古希腊的埃拉托色尼首创“地理学”。

第四,洪堡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并为自然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奠定了基础,创立了因果原则等研究基本方法。

第五,李特尔认为要确立一门以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为基础的新的科学地理学,要致力于探究自然环境与人类的因果关系。他是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

②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19世纪下半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

a.概况

由对人文地理物象的解释描述发展为探究人地之间的因果关系,力求用一般原则去认识地理现象,寻求科学解释。

b.主要流派

第一,德国流派

拉采尔、赫特纳、施吕特尔,德国是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注重学术思想的研究。

第二,法国流派

白兰士、白吕纳,注重小区域研究和实地考察。

第三,英国流派

麦金德的“大陆腹地学说”和罗士培的“适应”论思想。

第四,美国流派

森普尔的《地理环境的影响》、亨丁顿的《气候与文明》、苏尔的文化景观学思想、哈特向区域观点的代表作《地理学的性质》。

③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二战后至今)

a.战后初期

以谢佛为代表的美国地理学界区域学派。60年代,计量地理,引发了理论地理学的发展,人文地理学研究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进人“新地理学”时代。

b.70年代早期

出现了行为地理学、人本主义地理学等学派。80年代出现后现代主义、女性地理等。(2)西方人文地理的研究趋向

①理论与哲学方法论的多元化

a.在人地关系理论的研究方面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改变地理环境的规模和速度不断强化,给当代社会带来一系列全球性和地区性的矛盾。在这种背景下,应用系统论应运而生。

b.在哲学方法论上表现出多元化的趋向

第一,科学哲学首先引入人文地理学,20世纪50年代末期兴起的计量革命。

第二,西方人文地理界受到人本主义、结构主义思潮的影响。

②研究方法的不断革新

a.计量方法和数学模型在人文地理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b.20世纪70年代,人文地理引入了心理学的分析方法,被人们乘坐西方人文地理学的行为革命。

c.现在地理学观察和收集资料、信息的手段上有了根本性的变革。

③研究内容和方向的社会化、应用化趋向

a.现代地理学的人文化倾向愈益明显,从人的角度出发,以人为主体进行研究成为人地关系的主流,强调社会、文化等非物质因素成为现代人文地理学的突出特点。

b.人文地理应用方向的多样化。人文地理的几乎每一个领域,都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社会对人文地理学的需求呈现出愈加迫切的趋势。

c.人文地理学是一门跨越自然与社会科学的边缘学科,与相邻学科之间的交叉越来越广泛而频繁。

5.认识建国以来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思考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人文地理学。

答:(1)建国以来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人文地理学在中国经历了一条曲折的发展过程,由于受苏联模式的影响,人文地理学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经济地理学取代了人文地理学。1980年以后人文地理学才得以恢复,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①1949~1979

经济地理学一枝独秀,人文地理学衰落的阶段。该阶段的主要表现有:

a.地理科学全盘学习苏联的理论与方法,把地理学分为自然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两门独立的学科,对人文地理学则采取了全盘否定的态度。

b.在实践中为国家的发展建设做出了贡献,出版了大量的区域经济地理著作和经济地理学理论成果,发展了经济地理学。

②1980~1990

人文地理学的复兴阶段。中国地理界重新评价人文地理学的地位和作用。1979年末中国地理学会在广州召开第四届全国大会,李旭旦先生首先提出复兴人文地理的口号。此后,在李旭旦、吴传钧、鲍觉民等先生的推动下,在中国地理学会中成立了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开始了有组织、有计划的发展工作。

③1990年以来

人文地理学进入全面发展和提高阶段。分支学科迅速发展,薄弱的分支学科有所发展,更多对中国实际问题的研究,使中国特色的人文地理学更具国际性。(2)建设中国特色的人文地理学

紧密联系中国社会实际情况,根据中国的国情特点,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和变革、开放、搞活的需要,研究新旧体制接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具有明显的地域行与综合性相结合的问题,把解决人文地理学的现实问题作为主攻方向,既是社会对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科发展的持续动力。

6.讨论人文地理学科在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价值。

答:人文地理学作为一种知识体系和认识活动,不仅具有科学认知的价值,而且还能直接知道和参与社会实践。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任务和对社会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对科学认知的贡献

人文地理学探究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影响的规律,寻求人类适应、利用、改造地标系统环境的途径,为全球、国家及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人文地理学涵盖了广泛的研究主题,其理论与方法在众多的学科研究前沿得到重视和应用。(2)积极参与社会经济实践,提高其应用价值

社会实践的需要,推动了科学知识的发展,科学知识的意义在于为实践服务。要把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和社会经济建设的实践相结合,解决社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3)文化教育功能,为普及人文地理知识服务。

人文地理学是为揭示人文现象在空间分布的规律性、协调人地关系,促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因此,普及人文地理学的理念和地理知识对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提高人文地理学的理论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3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一、名词解释

1.人地相关论[华南师范大学2015年研]

答:人地相关论是20世纪20年代法国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奠基人白兰士所倡导的理论。在人地关系中,白兰士反对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思想,他认为,除了环境的直接影响外,还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强调人类对外界环境的适应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因而人与自然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的,他的理论被称为“人地相关论”。法国的人地相关论思想使人地关系理论研究有了很大的进步。

2.拉采尔[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研] [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研]

答:拉采尔(1844~1904年)德国地理学家,人类学家,近代人文地理学奠基人之一。他致力于研究人类迁移、文化借鉴和人地关系,对人文地理学有系统论述。提出国家有机体说,创用生存空间一词,首次说明了文化景观概念。著有《人类地理学》、《人类史》、《政治地理学》、《地球与生命:比较地理学》等。他的主要成就在于:①他为人生地理学或他创名的人类地理学的比较系统的研究提供了指导路线;②他被认为是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的引入者,在其《人类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等著作中,阐述了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国家等的支配作用,是人文地理学理论体系中完整和系统的早期思想。

二、简答题

1.简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方人文地理学发展的特点[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研]

答:(1)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方人文地理学发展概况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随着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人文地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不仅研究领域大大扩展,而且在理论、技术和方法上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

世界各国的人文地理学发展呈现出与近代人文地理学不同的格局。

二次大战后,西方人文地理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连续不断地朝多元化发展。

①战后初期,美国地理学界以谢佛为代表的区域学派地理学者首先提出必须加强地理学理论、方法论研究,向区域研究的公式化、理论的贫乏发起挑战。

②20世纪50年代中期,华盛顿大学的地理学者加里森开设了第一个使用数学统计的研究班,培养了首批计量地理学者,掀起了60年代计量地理的高潮,并引发了理论地理学的发展。

③60年代末期到70年代早期,区位分析和空间科学逐渐地受到来自地理学以外及产生于其内部的种种批判。同时,相继受到心理学、结构主义及人文主义的影响,出现了行为地理学、马克思主义地理学及人本主义地理学等学派。

④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生态化和知识经济的大步推进,西方国家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型加快,出现了所谓的“后现代转向”。(2)当代西方人文地理学与前期相比,无论在研究方向还是研究内容、方法上都有一些新的变化,总体来看,它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①理论与哲学方法论的多元化。

a.在人地关系理论的研究方面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改变地理环境的规模和速度不断强化,给当代社会带来一系列全球性和地区性的矛盾。在这种背景下,应用系统论应运而生。

b.在哲学方法论上表现出多元化的趋向

第一,科学哲学首先引入人文地理学,20世纪50年代末期兴起的计量革命。

第二,西方人文地理界受到人本主义、结构主义思潮的影响。

②研究方法的不断革新。

a.计量方法和数学模型在人文地理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b.20世纪70年代,人文地理引入了心理学的分析方法,被人们乘坐西方人文地理学的行为革命。

c.现在地理学观察和收集资料、信息的手段上有了根本性的变革。

③研究内容和方向的社会化、应用化趋向。

a.现代地理学的人文化倾向愈益明显,从人的角度出发,以人为主体进行研究成为人地关系的主流,强调社会、文化等非物质因素成为现代人文地理学的突出特点。

b.人文地理应用方向的多样化。人文地理的几乎每一个领域,都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社会对人文地理学的需求呈现出愈加迫切的趋势。

c.人文地理学是一门跨越自然与社会科学的边缘学科,与相邻学科之间的交叉越来越广泛而频繁。

2.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体现在哪些方面[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研] [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研]

答: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体现在:(1)人文地理学是一门社会性较强的地理学科

人文地理学不同于自然地理学,它是一门社会性较强的地理学科。社会科学以人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人文现象的分布是社会现象的空间形式,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经济活动,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是人文地理学的具体研究领域,不同地域人文现象分布的发展和变化,虽然受自然环境、技术条件因素的影响,但是主要还是受制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人文因素,其中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是最基本的因素。(2)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反映在其历史性上

各地区的人文现象的分布面貌是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因而在不停的运动中,比如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人口的分布和迁徙、政区和疆域的变革、文化传统的继承和传播、聚落的形成和分布等,人文地理学研究要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要有动态观点,要求把现代人文地理现象作为历史发展的结果和未来发展的起点,要求研究不同发展时期和不同历史阶段人文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其演变规律,预测其发展方向,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

第2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2.1 复习笔记

一、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

1.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

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文化区大体可以分为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和乡土文化区三类。(1)形式文化区

①概念

形式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

②层次

以单独文化为对象来划分,可以分为:

a.中心地区

位置大体位于该文化区的中部或接近几何中心部位,是该区文化现象表现较为典型的地方。

a.外围区

在中心地区周围,文化的典型性则随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弱。

c.边缘区

边缘区是外围区向外的边缘开始出现另一种文化现象,形成两种文化相混现象的地区,是文化的过渡带。

③特征

形式文化区具有一个文化特征表现典型的核心区、文化特征相对一致而又逐渐弱化的外围区及边界较为模糊的过渡带。这种文化区是该文化现象在自然状态下,不受外部的某种作用而形成的。(2)功能文化区

①概念

功能文化区是指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

②特点

a.功能文化区都有中心

功能文化区是对该区内某种功能起着协调和指导作用的所在地。其中心位置是明确,但不一定居于分布区的几何中心。

b.有些文化现象形成不了一个完整的功能区

有些文化现象有具体的中心,亦有一定的功能范围,但却形成不了一个完整的功能区。

③功能文化区与形式文化区的异同

a.差异

功能文化区不是在自然状态下形成的,二者的形成机制存在差异。

b.相同点

在某些情况下二者相互重叠,彼此有高度的一致性。(3)乡土文化区

①概念

乡土文化区,是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反映在在感情上或以某种符号作标志。

②特点

a.与功能文化区相比既无功能中心,又无明确的边界线;

b.与形式文化区相比区内缺乏形式文化区那种文化特性上的一致性。

c.通常在在某种利益的活动中表现出来,有的则扎根于当地的民俗中。

2.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的扩散(1)扩展扩散

扩展扩散是指某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也越来越大。由于扩展扩散的传播的情况不同,扩展扩散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①接触扩散(又称传染扩散)

接触扩散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自然地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

②等级扩散

等级扩撒是指该文化现象的传播,或接受该文化现象的人,在空间上或人群等方面,存在等级现象。

③刺激扩散

刺激扩散是指某种文化现象,受某种原因而无法在另一地存在,不得不将原文化现象做某种程度改变,使其得以在当地存在,得到传播。(2)迁移扩散

迁移扩散是指由于作为文化载体的人在空间上的移动使文化也发生空间上的变迁。迁移扩散的特点有:

①由具有该种文化的人传播出去,比扩展扩散要快,易于保持该文化本身特点。迁移到远处使该文化出现些孤立的点或小区,与其原文化区在空间上不连续。

②某些边界对文化有屏障作用,完全不能通过的屏障的较少,比较多的是可部分通过的可渗透屏障。

③某些文化现象,在一地的传播有速度快慢的波动和周期现象。

3.文化生态学——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文化生态学主要研究地域文化系统的组成、功能、结构、空间特性和时间动态,系统要素之间与系统内部发生的各种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机制。(1)文化生态关系的类型

①直链型文化生态关系

环境强有力的决定、限制和影响着人类文化的行为和文化过程。环境以单向因果关系的过程强有力的决定着文化,环境对文化的作用是因果直链型关系。

②网络型文化生态关系

把文化与环境的关系作为一个相互依赖的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来考察,不一味追求确切的原因与结果。文化与环境是一个相互联系的因素网络。

③社会体系中的文化生态关系

注重于人类环境关系中人对环境物象、观念的研究,其目的是探索和环境有关的人类行为动机。

④和谐文化生态关系

把人看成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不仅强调环境对文化的影响,更强调文化对环境的影响和文化与环境双向作用的协调性。(2)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①地理环境为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

人类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发生在一定的空间地域内,地域的自然地理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地域文化的形成。

②环境条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加速或延缓作用

优越的环境条件对文化的发展起加速、促进作用。恶劣的环境条件延缓甚至阻碍文化的发展。

③环境条件差异性的影响

a.地理环境赋予不同的地区以不同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使它们的生产发展方向不同。

b.地理环境的差异对民族文化的心理素质也有一定影响。

④人类活动产生的文化,改变了自然面貌,形成文化景观

人类有意识有目的地改变着环境,创造出更为进步的文化,文化景观就是人类在一定自然环境中社会活动的结晶。

4.文化整合——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1)概念

文化整合是指在现代文化的背景下,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在相互接触、交流的过程中,互相融合和吸收,形成新文化的过程。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是文化整合完成的标志。(2)前提

文化整合的前提条件是对对方文化的意义和价值的肯定。(3)过程

文化整合过程是在矛盾与斗争的反复交替中不断前进的。文化在经历了冲突、调整和适应之后,达到了整合的趋向。

①冲突

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政治和经济的特殊背景造成了文化冲突,冲突的结果有正、反两种可能,冲突带来比较和竞争,是文化进步的重要动力。

②调整与适应

当两种文化发生冲突时,该文化必须做一些调整,以适应另一种文化以及当时的社会条件,进而在社会中占有一席地位。(4)意义

文化整合的结果通常是促进新文化的产生,给社会进步提供了巨大的动力。

5.文化现象综合体——文化景观(1)概念

文化景观,又称人文景观,是指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文化景观按形态可以分为物质文化景观和精神(非物质性)文化景观。(2)意义

①文化景观较形象地反映了人类的基本需要。

②文化景观反映了人类集团改造世界的态度。

③文化景观包含着有关文化起源、文化传播和文化发展诸方面有价值的证据。(3)构成要素

由于文化景观是地球表面各种文化现象所组成的统一体,它的构成非常复杂,既包括景观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也包括景观构成的主体,即人文因素。

①景观的物质外貌

目前,对文化景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a.聚落型式

文化地理学者描述并解释当地居民建造的房屋、道路及其他建筑物布局的空间差异。

b.土地利用类型

反映了人们划分土地的方式,人们把土地划分成经济用地和社会用地等。从全球来看,土地利用类型的地区差异极大。

c.建筑

第一,民间建筑

民间建筑是指没有职业建筑师的帮助而建成的所有建筑物,其建筑风格和建筑方法来源于民间文化。

第二,职业建筑

在不同的技术水平上反映了其文化特征,如职业建筑师设计的摩天大楼和大量的可移动房屋的存在反映了北美的物质文化和生活方式。

②人文因素

随着历史的进展,文化的变化,过去的文化景观与今天的文化景观,在各民族中都有所不同。(4)遵循的原则

①景观是文化的线索,可以提供占据景观的人的类型的证据;

②景观的所有要素都反映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讲,所有要素同等重要;

③通常被看作理所当然的普通景观很难通过传统的学术方法进行研究,因而需要新方法,如人文主义观点所提供的那些方法;

④考察景观的意义需要考察该景观的历史;

⑤某一文化景观的各要素只有放在其地理背景中进行研究才有意义;

⑥因为绝大多数文化景观与自然环境关系密切,所以景观的解释依赖于对该处自然景观的认识;

⑦景观中的几乎全部客体都可以传输某种信息,尽管不一定以明显的方式传输。

二、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

1.人文地理学理论的多元性

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包括区位论、行为论、文化景观论、人地关系论等。各个理论的研究方法、研究层次、侧重点不同,使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呈现多元性的特点。

2.人地关系论

人地关系论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中心课题,也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人地关系论的主要类型有:(1)环境决定论

①概况

环境决定论又称地理环境决定论,决定论,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②发展过程

a.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

在其《政治学》一书中论及人与环境的关系。他认为希腊民族兼有两种优良品德,主要是因为希腊处于寒冷与炎热的北南气候之间的自然环境所致。

b.孟德斯鸠(1689~1755)

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用气候的差异分析不同地区民族、政治、宗教等社会现象。

c.黑格尔(1770~1831)

在阐述社会历史的发展时认为,世界上有三种地理环境,这三种地理环境对当地社会历史发展产生不同的作用

d.F.拉采尔(1844~1904)

在《人类地理学》一书中,把人看作是环境的产物,人和生物一样,其活动、发展和分布受环境的严格限制,环境以“盲目的残酷性统治着人类的命运”。

e.E.C.森普尔(1863~1932)

在《地理环境之影响》一书中,对拉采尔的思想广为介绍,但她对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持慎重态度。

③局限性

环境决定论过分强调环境的决定作用,忽视各种因素之间复杂关系,具有很强的片面性。(2)可能论

①概况

可能论,又称或然论,它不是强调环境在人地关系中的决定性作用,而是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

②代表人物

a.P.维达尔·白兰士(1845~1918)

白兰士于20世纪初提出可能论。他认为,同样的环境对于不同的生活方式的人具有不同的意义。生活方式决定某一特定的人群将会选择那种可能性的基本因素。

b.J.白吕纳(1869~1930)

进一步发展将人类对环境的利用与适应的选择能力的命题,认为心理因素是人类与自然的媒介和一切行为的指导者。(3)适应论

适应论是英国人文地理学家P.M.罗克斯比(1880~1947)提出的,他认为,人文地理学包括人群对他们的自然环境的适应,居住在一定区域内人群及其和地理区域之间的关系两个方面。(4)生态论

生态论是美国地理学家H.H.巴罗斯(1877~1960)提出的。生态论试图借助生物学上有关生态学的一些观点来分析人地关系的特点,目的在于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应。(5)环境感知论

人与自然环境关系中的各种可能性进行选择时有一定的客观规律可寻,它是受一种思想意识的支配,这种思想意识就是环境感知。(6)文化决定论

在人地关系中,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由于人是通过文化在起作用,所以称作文化决定论。在现代技术条件下,人类不仅可以利用自然,而且可以按照人类愿望来改造自然,征服自然。(7)和谐论

①人地关系的内容

a.人类应顺应自然规律,充分合理地利用地理环境;

b.对已经破坏的不协调的人地关系进行优化调控。

②和谐论的主要内容

a.协调的目标是一个由多元指标构成的综合性战略目标;

b.保持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

c.合理利用资源,维护资源的永续利用,使社会生产力和自然生产力保持和谐共生;

d.整治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③关于人地关系的正确认识

a.人是一种有思想的社会动物,组建一种社会,并在不断完善它。

b.人类社会在不断发展,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也有一个发展过程。

c.探讨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不仅要注意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还要联系社会、文化环境。

d.人地理关系是一种复杂的系统,彼此既对立又统一,并在对立统一中前进和发展。

3.其他学科对人地关系的探讨(1)汤因比的“挑战与应战”学说

汤因比在其著作《历史研究》中,对文明的起源提出的原则有“挑战和应战”、“逆境美德”和“中庸之道”。

①挑战与应战

汤因比在对多种文明的起源情况进行分析后,提出的第一个原则是“挑战和应战”。 他以埃及的文明为例说明对环境的应战促使埃及古文明的发展。

②逆境美德“逆境美德”是汤因比提出的第二个原则。他认为文明的起源并不建立在生活环境条件特别好的基础上,而是正好相反,即“逆境美德”。

③中庸之道

人类能承受的挑战是有限度的,超过其限度,其效果反而走向负面,即刺激必须有限度。(2)马克斯·韦伯的宗教思想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韦伯是德国的社会学家,其《宗教社会学论文集》一书论述了新教的思想在资本主义精神中的作用,实际上是说明思想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韦伯介绍的是思想先变化,再改变生产与环境,是另一种人地关系。这对资本主义社会中新的人地关系的精神作用进行分析有所启发。(3)年鉴学派中的地理观

人的生活方式不只是地理环境主宰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心理等许多复杂因素作用的结果。把对人类历史的研究与对人类生活的研究紧密结合起来。以地理环境为基础了解历史,在时间过程中研究人地关系。

4.文化地理学的人地关系图式(1)概况

文化地理学的人地关系的图式(图2-1)展现的是一个社会文化系统内人地关系的模式。(2)内容

人地关系图式包括人口、自然生物环境、社会组织和技术四个要素。

①人口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具有一定文化素养的群体。

②自然生物环境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空间与资源。

③社会组织的各个单元通过遵循群体内一系列共同的规则、法律、习惯和风俗,使单独的人组成巨大而有组织的有机网络,保持社会稳定并有效地发挥功能。

④技术是实现特定目标的手段,人们依赖技术的发展与进步获得生存的基础,并且利用技术来改善生存与发展的条件。图2-1  文化地理学的人地关系图(3)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关系

①技术是指在自然生物环境的基础上创造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文化;

②社会组织属于制度文化;

③精神文化体现在人口之中;

④技术、社会组织与人口都以自然生物环境所提供的空间与资源为承载。

2.2 课后习题详解

1.分析文化区研究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意义。

答: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文化区大体可以分为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和乡土文化区三类。文化区研究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具有以下意义:(1)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生态学、文化整合和文化景观成为人文地理学的基本主题,文化区是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2)文化区是具有相似的文化现象和特征,或具有某种特殊文化的人所占据的空间或地区,文化区是某种文化特征的分布地区。人文地理学以文化为核心理论来统帅人文地理学的各分支学科的人文地理现象。(3)文化区是由不同类型的文化为对象来分的。一个文化区具有一个特定的文化体系,包含许多文化综合形成的文化复合体,划分文化区并确定其界限,探讨当前和历史时期的文化区,研究文化区的演进过程及其内容,其范围可包括全世界,也可限于个别国家和地区,都是文化地理学的重要内容。

2.文化扩散有哪几种类型?结合实例分析文化扩散的特征。

答:(1)文化扩散类型

文化扩散类型包括扩展扩散和迁移扩散。

①扩展扩散

扩展扩散是指某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也越来越大。由于扩展扩散的传播的情况不同,扩展扩散分为三种类型:

a.接触扩散(亦称传染扩散)

接触扩散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自然地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

b.等级扩散

等级扩撒是指该文化现象的传播,或接受该文化现象的人,在空间上或人群等方面,存在等级现象。

c.刺激扩散

刺激扩散是指某种文化现象,受某种原因而无法在另一地存在,不得不将原文化现象做某种程度改变,使其得以在当地存在,得到传播。

②迁移扩散

迁移扩散是指由于作为文化载体的人在空间上的移动使文化也发生空间上的变迁。(2)文化扩散特征

①扩展扩散的特点

空间上的连续性,并且其中各种文化现象的扩散速度是不同的。例如,我国在公元105年,东汉的蔡伦在民间生产的麻纸基础上,生产出更好的植物纤维纸。唐时,造纸方法传到了阿拉伯。到12世纪时才由阿拉伯传到欧洲。即造纸术从中国传到西欧花了近千年时间。英国1830年出现的铁路,不到一百年就传到中国。二战后出现的电视,不到半个世纪已在中国城乡普及。

②迁移扩散的特点

a.具有该种文化的人传播出去,比扩展扩散要快,易于保持该文化本身特点。迁移到远处,是该文化出现些孤立的点或小区,与其原文化区在空间上不连续。

例如,我国饮食文化在世界各地的传播,随着华人移居世界各地,华人餐馆也传播到世界各地。这种饮食文化的技术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不易为其他文化的人们掌握,其地道的技艺只能在中华饮食源地去寻找。所以尽管华人餐馆遍布世界各地,但技艺高的厨师则只能来自中国。这种迁移扩散是由具有这种文化的人传播出去,比扩展扩散要快,而且易于保持这种文化的本身特点。

b.某些边界对文化有屏障作用,完全不能通过的屏障是不多的,比较多的是可部分通过的可渗透屏障。例如,曾处在白人统治下的南非政府就曾禁止接受外来电视节目,以防止政治上对其种族主义统治的影响。南非的边界就起着阻止对外来电视节目吸收的屏障作用。一般说来,完全不能通过的屏障是不多的,比较多的是可部分通过的可渗透屏障。如加拿大政府要求在加拿大出版的外国杂志中,包括一定分量的加拿大题材。

c.某些文化现象,在一地的传播有速度快慢的波动和周期现象。例如一种流行的服装,在开始时,只有少数人接受,故开始时扩散较慢。到接受人群达到一定数量后,扩散速度就加快了,但是,当多数人接受后,再接受该时装的人群数量增长就变得缓慢或停滞不前,经过一段时间后,这种时装就会衰落而被新出现的时装所取代。

3.地理环境如何影响地域文化?试举例说明。

答: 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1)地理环境为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

因为文明的发生和发展,需要剩余劳动时间故世界古文明均位于地理条件优越的热带、亚热带和暖温带。(2)环境条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加速或延缓作用

在一定条件下,自然条件的优越与否影响着文化的发展。例如,波利尼西亚群岛土著人的石器生活。地理环境的变化,对文化发展施加一定的影响。例如,汤恩比有关亚非地带人们在冰河结束后的5条出路。(3)环境条件差异性的影响

不同地区具有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不同,因而各自的生产发展方向不同。例如,在生产发展早期阶段,人类以农业生产方式为主,由于地理环境的无数变化和等机构成不同,使各地形成不同的农业区域特征。地理环境的差异对民族文化的心理素质的影响是人与自然环境做物质交换的方式差异的历史发展结果。例如,中国文明与欧洲文明的产生不同,对后世的影响也不同。(4)人类活动产生的文化,改变了自然面貌,形成文化景观

人类有意识有目的地改变着环境,创造出更为进步的文化,文化景观就是人类在一定自然环境中社会活动的结晶。

4.讨论为什么人地关系理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探讨人在人地关系中的作用。

答:(1)人地关系理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的原因

人地关系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理论,影响到人文地理学的各个要素和方面。人地关系式一种普遍存在的客观关系,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中心课题,也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人地关系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曾出现许多不同的人地管,面对人口剧增、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生态失调等日益严重的全球化问题,人类才开始意识到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应当保持和谐、协调的关系。由此谋求人与自然环境共生和谐的人地关系和谐论,逐步在全世界得到确认,并成为人文地理学理论的一大革新。(2)人在人地关系中的作用

①环境决定论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