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谷(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9 13:23:24

点击下载

作者:赵平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王石谷

王石谷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王石谷作者:赵平排版:良瑞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01-01ISBN:9787214136329本书由江苏人民出版社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

江苏历史悠久,钟灵毓秀,人文荟萃。历代名人的奋斗业绩已经载入史册,动人的传奇故事已经广为流传。他们是江苏人的代表与骄傲,是中华民族连绵不断的历史文化长河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他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也留下了不少遗憾和期盼。

江苏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六朝以来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重镇的独特地位,为杰出人才的涌现创造了条件,为他们施展自己的才华提供了广阔天地。早在唐代,大诗人韦应物就已这样赞许:“吴地盛文史,群彦今汪洋。”到了明代,国人更是公认“苏郡为士之渊薮”,人才灿若群星。据有关统计,在我国古代、近代著名作家中,江苏籍作家占27.5%;在明清时期则高达37.5%,如清代文学家1741人中有599位是江苏人。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作者施耐庵、《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红楼梦》作者曹雪芹,都是江苏人。明清两朝状元人数、当代两院院士人数,江苏均为全国第一。

江苏历代名人或立德,或立功,或立言,在政治、军事、思想、文学、艺术、教育、实业、宗教等各行各业卓有建树。他们中间有农家子弟、因参加秦末起义而创立了西汉王朝的刘邦,精通佛教律宗学说、“何惜生命”而东渡的文化使者鉴真,徒步跋涉考察祖国地貌地质并且写下山水风光游记的作家徐霞客,鸦片战争中视死如归抗击外国入侵者的民族英雄关天培,可歌可泣的抗倭、抗日军民群英谱,近代民族工业的先行者、教育家张謇,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瞿秋白,留下《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散文名篇的现代作家朱自清,新中国总理周恩来,画家徐悲鸿、刘海粟,戏剧家梅兰芳、赵丹,数学家华罗庚,等等。

江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以他们的思想光芒和人格力量为我们提供了多方面的榜样。充分开掘这座蕴藏丰富的精神矿藏,可以进一步激发我们建设美好江苏的热情和斗志,也可以进一步激活我们构建理想未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诗画书法均佳的“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以诗言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以及关注百姓的真情真趣:“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同时,也以他们的智慧给了我们丰富的启迪。刘禹锡不仅写过“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那样相信新生事物的名句,还留下了阅尽沧桑变化之后的沉思:“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是现实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思想资源和精神动力。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实践告诉我们,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对优秀文化传统的开掘和弘扬。江苏在经济社会各方面的较快发展,是与江苏深厚的历史文化土壤密切相关的,层出不穷的人才群体为江苏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坚强的智力支持。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已经成为江苏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成为江苏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率先推进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支撑。

弘扬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是江苏建设文化强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内容。在为江苏和民族作出重要贡献的杰出人才身上,凝聚着许多宝贵的品质,那种敢于承担历史重任的坚韧风骨,那种百折不挠的顽强气概,那种为民族文明进步甘于奉献的高尚人格,是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思想家顾炎武主张学术经世致用,倡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史学家赵翼发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感慨。对他们的思想和精神追求进行系统整理和大力阐发,既可以满足江苏人民对文化生活的精神需求,也可以提升江苏人民的文明素质、道德风尚、精神境界。从而激励人们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增进对伟大祖国的文化认同。

这套书的编写工作是从十卷本《江苏通史》出版前夕开始启动的,由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江苏省人民政府参事室、江苏省文史馆及高校有关学者参加。计划在2020年前完成“江苏历代名人传记丛书”100本的编写与出版任务。通过历史名人这个特定的视角,揭示江苏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弘扬江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增强江苏人民的凝聚力、创造力和对家乡的热爱,也让中国、让世界对江苏有更多的了解。《江苏历代名人传记丛书》的编纂出版,从一个侧面系统整理了江苏历史文化发展脉络,展现了江苏悠久、深厚、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文明成就。这有益于了解与弘扬江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知省情,有利于提升江苏人民的文明素质和精神境界。介绍、宣传江苏历代名人,不仅是对历史的梳理和传统的厘清,更有展示江苏文化大省的形象,提升江苏在全国的地位、影响以及国际知名度的重要意义。

江苏历代名人值得我们纪念和怀念。今天,我们重温这一令人骄傲的历史记忆,将增强江苏人民的自豪感、自信心和凝聚力,激励江苏人民更好地开拓进取、争先创优,更好地规划与建设家乡。先贤的辉煌属于历史,现实的奋斗还期待着我们。我们要在江苏杰出的历史人才身上汲取智慧和力量,在建设美好江苏的大业中,涌现出更多的杰出人才、顶尖人才与领军人才,铸就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的辉煌!宋林飞2013年5月第一章天纵绝伦一、丹青世家

王翚字象文,又字石谷,后以石谷行。号乌目山人、剑门樵客、耕烟散人、耕烟外史,晚号清晖老人。生于明崇祯五年(1632)阴历二月二十一日。石谷从一介布衣成为名动天下的一代绘画宗师,有家学渊源。

王翚属常熟太原王氏。据明洪武十七年吴门俞贞木所撰《太原王氏家乘序》记载:“海虞王氏其先发源青州相国文正公之后也。”文正公王曾(978—1038),山东青州益都人,字孝先,宋真宗咸平年间状元,死于任,赠侍中。数传至王坚,字固庵,已是江西临川人。南宋孝宗淳熙进士,守四川合州,在嘉陵江与涪江之间的钓鱼山筑城防守。南宋理宗宝祐六年(1258),蒙古军分二路向南宋大举进攻,计划先占领长江上、中游,再顺流而下,一举灭宋。东路军由忽必烈统率攻打荆襄、两淮;可汗蒙哥亲率主力军4万攻打四川。王坚调集合州属员12万人,在钓鱼城设防坚守。第二年农历二月蒙哥可汗亲自督战猛攻钓鱼城,王坚率军奋力阻击,蒙军连攻五月不克,伤亡惨重,钓鱼城被称为“蒙古军的绞肉机”,蒙哥也中箭身亡,蒙古军北撤。忽必烈为抢夺汗位,东路军也退兵。南宋王朝获得了一次喘息的机会。王坚以功升宁远军(广西)节度使,晋封清水县开国伯。精忠自矢,为贾似道所忌,出知和州(安徽),卒谥“忠壮”。海虞王氏世系以忠壮公王坚为始祖。

坚有二子:伯子安节、仲子安义。王安节字贞卿,少从其父守合州有功。坚死,安节为东南第七副将。南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忽必烈下诏宣布南伐,决定彻底消灭南宋,命左丞相伯颜领行中书省总兵,统兵20万大举灭宋。第二年(南宋恭帝德祐元年)初贾似道溃师芜湖,安节驻兵江陵,即走临安,上疏乞募兵为捍御。旋收兵入平江(江苏吴县),合张世杰兵战凤凰港有功,以统制守常州。元将引大兵攻常州,安节筑栅以守,相拒两月不下。伯颜率元军在城外役使当地居民运土筑垒,为了加高堡垒与城墙持平,竟将运土居民一起埋入垒中。伯颜屡遣使召降,亦不下。伯颜怒,麾兵破南门,安节挥双刀率三百健儿巷战,臂伤被执,谕降不屈,阖门殉难,谥“忠荩”。他死后就葬在常州,墓在城中西隅,祠在鼓楼北,其地至清末犹名“临川里”,王坚父子为江西临川人。常州保卫战是南宋末抗击元兵的重要战役之一。宋著名遗民郑思肖在《五忠咏》中赞王安节:“健儿三百陷胡尘,匹马孤腾勇过人。至死执刀惟骂贼,自言不作两朝人。”

常熟太原王氏的始祖是南宋精忠报国的英雄。石谷年青时在常州拜谒忠壮公祠,内心激动不已。他的民族意识也很强烈,这是他后来和抗清志士恽寿平成为生死之交的思想基础之一。石谷六世孙王元钟于道光末年在虞山旱北门大街购基建忠壮公专祠、石谷公专祠,毁于咸丰十年兵燹。其长子王喻梅于同治十二年重建忠壮公祠暨石谷来青阁。两朝帝师翁同龢题《宋宁远节度使谥忠壮固庵王公像赞》:“有宋节度,丕著勋猷,功垂竹帛,卫霍(卫青、霍去病)堪侔,允文允武(文事武功兼备),宜公宜侯,忠臣所尚,倿臣所仇,干城永卫,燕翼贻谋(泽及后人),宜崇庙祀,配享千秋。”邑人、刑部尚书厐钟璐题《宋常州都统制贞卿王公像赞》:“矫矫虎臣,为宋统制,精忠贯日,百战弥励,半壁山河,一朝凌替,孤城难支,蠲(捐)躯自誓,提刀骂贼,至死声厉,全孝全忠,庙祀百世。”

安节弟王安义,欲存宗嗣,城破时单骑突围走海虞,投奔中表亲秦氏,避居长江白茆口东铛脚港(常熟和太仓交界处)。既而谋于秦氏,相地之谊,筑室于六河(今称“东张”)之沃址。业日充拓,仓庾粟帛富冠一乡。性慈孝、宽仁,轻财好义。至元间,岁大饥,赈粟千二百石以济民困。元世祖忽必烈嘉其义,诏授平江路镇抚。安义以先世历相宋室,受恩深重,且父兄尽忠国难,义不仕元,固辞不拜。迁常后生九子,以“胜”字行。生于宋淳祐六年(1246),卒于元顺帝至元四年(1338),寿九十有三。王安义是常熟太原王氏始迁祖。

安义第九子王胜九是石谷十一世祖。明季倭寇之乱,东张在长江口,受倭寇蹂躏最甚,家谱数次散亡,至石谷曾祖伯臣乃有事迹可考。王伯臣字鉴如,号剑池,工写生,善花鸟。《虞山画志》称其花鸟师崔子西(宋代崔白),写意尤胜,为沈石田所称,以丹青擅名三吴间。

石谷祖父王载仕,字浮玉。幼颖异,年十六为邑庠生,但非所好,性卓诡、耽奇、好游。曾带数月粮观泰山日出,归涉大江,游九华,陟匡庐,登临吊古,继卜筑杭州西泠。晚而倦游,结庐虞山北麓桃源涧。载仕博学,精于《诗》,有《诗经品物考》。喜为五、七言,与同里严澍相酬唱。当龆龀时,见父伯臣作画,仿为之,辄有生意。及长,游千岩万壑,目接心罗,寄于笔墨,多奇致。家人携以易钱米,载仕也不自宝秘,特借艺事以写心中离奇俶诡之意。诗人钱陆灿称其“尚志高雅,隐于丹青”。常熟太原王氏,石谷一支迁城自其祖父始。

载仕生子二。长子豢鳌,原名士元,字子羔,工写生,名重吴中。两个儿子徙居武进,离开了常熟。次子即石谷父亲豢龙,原名士春,字云客。乾隆时进士邵齐然撰《王云客传》:“公少有异禀,家贫,困于学,不善为经生业。……年十九随父游览匡庐、九华之胜,爱其闲远,归而离绝世事。结茆于西山之澱桥,小阁数椽,背山面水,读书饮酒其中,终年不入城市。……家所藏宋元名画甚富,摩挲鉴赏,寝食或废。兴至闲写一二小帙,一水一石,神与古会。然随作随弃,尤勿屑应人之求,故传者绝少。太仓王奉常(王时敏)闻公名,扁舟访之,接对殊简,爽然若失。叹曰:‘此子去人远矣!’令子耕烟先生与奉常游,一见倾心,复叹曰:‘非是父不生是子也。’”由此可见王时敏识拔石谷前,早就结识其父了。云客生子三:翚、翯、翼。次子与三子早殇。王石谷出生在这样的丹青世家,给了他绘画的天赋和发挥其才性的家庭条件;这样的耕读家风,影响了石谷的人生选择:不愿当官而愿留耕家园,当一辈子文人职业画家。虞山诗老邓林梓赠石谷诗中说:“岂知高曾有规矩,鉴如(王伯臣)山水墨犹新。鉴如是父子浮老(王载仕),黄筌赵昌(五代、北宋的花鸟画家)转逼真。孙枝石谷修修竹,干云直上玉嶙峋。始信灵芝必有根,醴泉无源安得醇。……画师无数谁好手,毕竟君家绝等伦。”邓诗老用灵芝必有根,甘泉必有源,喻石谷的家学渊源,很恰当、生动。

石谷喜爱绘画出自天性。他6岁时已用芦荻在墙壁上绘画,7岁就塾即捉笔作画,随意点缀,便成山水。石谷的绘画天才逐渐显露出来,所以没有像一般读书人那样致力于科举。16岁随邑画家张珂学画。张珂字玉可,号嵋雪,工写山水,层峦叠嶂,高树深林,自出新意。初学时期的石谷得到古迹真本,就要摹仿数纸,一定要得其神才罢,显示了他从小具有刻苦钻研的精神。石谷既有极高的天赋,又有过人的努力,在张珂指导下,少年石谷已崭露头角,成为清初常熟画坛的一颗新星,得到了以老一辈文人为代表的主流舆论的欢迎。乡前辈蒋棻,字畹仙,蒋廷锡祖父,复社成员,崇祯十年进士,当过广东南海县和福建建安县知县,声绩甚著。蒋棻赠诗石谷,称赞他书法写米南宫,画宗董、巨,又得到虞山、尚湖山水之助,克承家学,画学成就必将独一无二。诗人孙永祚字子长,号雪屋,明崇祯二年(1629)入复社。所著诗古文词为董其昌、钟惺等所称,皆称小友,与同邑杨彝齐名。他在石谷赠蒋棻的画册的跋语中说,观石谷画,不知其画,恍进入图中。可指点着说:溪回冈复处,这是秦桃花源;见曳杖听水声,这里是陶潜家乡柴桑里;见扁舟垂钓、烟波渺然,这里是唐张志和斜风细雨未归也。……因此称赞石谷,刚满廿岁,已能“规摹先哲,间出新意”,将来的发展未可量也。这本石谷早年画册今人已见不到,现能见到的石谷少年时的画迹当是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石谷《墨迹图册》。其中一帧自题:“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临宋巨然笔意,象文”,其他好几帧钤“又字石谷”印。这里出现了他原初的字“象文”,观其书法,端整清秀,确为少年时笔意。苏州博物馆藏有《山川云烟图》横幅,笔墨清润,已见大家风度,得董、巨之神。据其84岁时重题,为65年前在破山僧舍(兴福寺在清初称破山寺)作,时年19岁。兴福寺

石谷年少时住在湖桥边小山,大痴隐居之地,20岁时移居北门外桃源涧下洗马池。北门邻居、砥砺品行的笃实君子王家震《赠石谷六十诗》中有“忆余弱冠(20岁)交,于今及四纪(已经40年了)。墙东来卜居,相望不逾咫。……謦欬时相闻(两家隔壁)。”诗中有“少小谢铅椠(科举文),精研唐宋纸”,石谷屏弃了科举,选择绘画作为“千秋业”,玉成了他成为布衣画圣。石谷有画赠王家震,“片缣宝拱璧,寓目叹观之。”

洗马池是作画的好处所。苏州诗人朱陖《洗马池访王子石谷》中写道:“门前路入参天树,窗外山凝出岫云。如此林峦供染翰,笔端能不绝尘氛。”

邑中不少高士、前辈赠诗庆贺。

和石谷家有三世之谊、与石谷相交半百的老辈学者、遗民陈煌图(1618—1694),字鸿文,后更名鸿,自号于木老人。少受业杨庭枢之门,明崇祯十五年(1642)副贡,官翰林院典籍,兼待诏事。他是瞿式耜亲家,其妹画家陈结璘嫁给瞿式耜长子瞿崇锡。瞿氏赴广西巡抚任离南京时,曾嘱托朝中大臣“凡军国大事、邸报秘密者,希附一函介陈生附家报来,庶慰远人忧国之思。”明亡,归隐西湖(常熟尚湖)北山草堂。顺治十一年(1654)征前明仕宦之家居者,煌图年甫壮,以亲老不起,晚岁乡饮宾亦不赴。工篆隶,嗜旧本书,遇秘本,影写手钞至老不倦。其鸾啸斋藏书甚富,著述颇丰,惜均佚。陈鸿是雍、乾间常熟著名学者陈祖范的祖父。石谷移居洗马池后,陈鸿有《次韵移居赠石谷王子》:“逸士由来野兴长,每从雨后挹山光。幽居卜筑心斋静,写幅白云云外冈。”称赞石谷是幽居的逸士。“兀坐临流倚碧栊(窗),晴波荡漾影重重。晚来茶灶春风罨(覆盖),一抹新烟护老松。”写山居,诗句清新。石谷是春天迁入新居。“闲听鸡犬亦村庄,题凤门前破藓苍(“题凤门”用晋嵇康、吕安事,意为不和凡人相接)。坦腹不知身外事,笔床花气偶过墙。”山居已远离人世。“肯辞尘世漫嫌孤,啸傲林泉伴钓徒。画里诗中君自有,萧然筇竹(手杖)醉深秋。”时陈鸿隐于尚湖,是钓徒。言石谷山居不必嫌孤,有钓徒扶筇前来相伴,啸傲林泉。

谭尔进,字益之,号石城,由儒浜迁居石城里。史称其为“明,常熟人”,则入清年事已高,是当时有名诗人。有《谭益之诗草编年》11卷,《虞山谭石城诗集》1卷、《文集》1卷,《谭益之诗文稿》1卷。这位前辈有《赠石谷王子》诗3首,其时石谷刚移居洗马池。“绝笔久称吴道子,移居亦似葛仙翁(晋葛洪,句容人,字稚川,世称小葛仙翁,移居罗浮山。王蒙有《葛稚川移居图》)。世人莫漫相踪迹,门掩青山碧树中。”在谭尔进眼中,石谷是“画隐”。“富贵园林在昔时,考槃(《诗·卫风》篇名,美贤者隐居涧谷之间而硕大宽广,无戚戚之意)今又是栖迟。千年洗马池中水,分与幽人洗笔池。”言洗马池可供画家幽居。“闻说高踪已住山,尚留缣楮落人间。悬知门限当加铁,笔墨淋漓那得闲。”石谷画名已如日中天,虽住山中而为人索画,哪得清闲?

前辈诗人、画家王维宁、陈祺芳、陈如鎏、陈帆等均有赠诗。邑中高士还为石谷画题诗。

瞿嵩锡(1610—?)原名玄锡,字伯申,号松昙,又号昙谷,明桂林留守殉难大学士瞿式耜长子,崇祯壬午(十五年)举人,复社成员。《常昭志》称其“家世华腴,而退淡如寒门素士。”著有《庚寅始安事略》,记述瞿式耜、张同敞桂林殉难始末。伯申有题石谷画诗:“笔染江山丽,池涵草木深。一亭皴瘦石,半野缀空岑。高致云流月,幽情雨隔林。乞君缣数幅,摩诘(指代石谷)有知音。”前四句写画境,用“云流月”喻石谷画的“高致”,用“雨隔林”喻石谷画的“幽情”,真是石谷的“知音”。伯申为精于画理者,其夫人为画家。《虞山画志》:“陈结璘,字宝月,孝廉瞿伯申妻,摹元四大家,可以乱真。诗亦和平。”

高士陆元泓字秋玉,号毕水渔人,以志事自励。诗学长吉、东野,颇尚新秀,牧斋尝作“嗜奇说”以题其集。晚岁无家,顺治十六年(1659)流寓苏州,图己象于水墨尺幅中,自号水墨中人。王应奎《柳南随笔》:“近吴门沈确士(沈德潜)作《刘学博剩庵传》及之,称为志士。谓学博易代之后,守其高节,穷饿以死。泓乃与徐晟、陈三岛经纪其丧,葬之虎丘。是不特能诗,而其人亦可重也。然吾邑之人竟无有知其姓氏者。予尝见其《水墨庐诗》一卷,惜其湮没不传。”文中提到的刘学博,名永锡,字钦永,号剩庵。河北大名人,中崇祯九年(1636)乡试,十六年(1643)选长洲学教谕,署崇明县。未几遭鼎革,隐居相城,寻移居阳城湖之滨(今莫城地区),妻子织席以食,先生携席市中,见者呼“席先生”。又几年,穷饿死,友人陆天泓经纪其丧,葬其于虎丘之山塘。而这位陆元泓,雍正、乾隆间,邑人已不知其姓氏。

陆元泓有《赠石谷先生》:“虞山一派空濛色,落在黄痴水墨中。君是王维痴不小,应呼摩诘是王公。”将石谷比作王维,又赞他像大痴一样“痴不小”,痴情于山水,痴情于画也。用后来王、恽给笪重光《画筌》写的评语:“画家六法以气韵生动为要,人人能言之,人人不能得之。全在用笔用墨时夺取造物生气,惟有烟霞丘壑之痼者心领神会。”“痼”者不可改变的嗜好,热爱大自然要成为不可改变的嗜好,此谓“大痴”也。

石谷有一位儿童时的朋友项奕英。其父志宁明亡后村居杜门而卒。其绝命词云:“发为双亲重(多尔衮剃发令下),身因一主轻。书生无别策,沟壑作完人。”遂不食而卒。妻方氏年29守节,抚二孤奕英、奕茂,并为诸生,皆早世。项奕英父是一位刚烈之士,而奕英亦早世,这是非常可惜的。

康熙初,石谷去看望项奕英,赠送十二围屏,奕英有《题画山水屏障》诗,可知石谷所画十二屏障之精彩:“吾交王君总角时(男女未冠笄者),双瞳剪水神仙姿。云山叠叠趋腕下,淋漓泼墨无停披。宗工(宗匠)脉法有神契,不胫能使千里驰。三吴名士迟燕(宴)赏,半塘明月欣追随(石谷名动天下)。自尔分飞各天末,十年声价都人知。太常廉州交退舍,梅村东涧相赠遗。“君归顾我秋正老,逢迎不觉屣倒垂。诘朝从君尽款曲(应酬),登堂遽尔目眩移。十二围屏列如障,江山变现呈画图。千峰万峰拔地起,奇平各见摹刻殊。高者秀出绝攀援,卑者回伏连衍迤(凡延而长,延而广曰衍)。远者苍茫淡云雾,近者挹爽清须眉。其中洞壑互排陷,层台仿佛仙灵居。四山悬瀑注千仞,风水发作蛟龙趋。冈回涧复有幽隐,大观更取图江湖。江湖浩渺那可画,凭几搦管沉思维。上图三峡势倾倒,源流分合多潆迂。洞庭烟波阔更好,潇湘风雨晴亦宜。帆樯飘瞥疾如驶,苍凉竹树纷茭芦。流丹绚赤妙点染,寒鸦枯木非清癯。图中胜侣欲梯接,方袍篚屦适所如。或乘轻云跻绝险,或从崖谷静结庐。荒江放艇颇好事,霜天策蹇亦不羁。若非洪崖赤松侣(赤松子,仙人号。《汉书·张良传》:“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得无香山洛下徒(白居易归后居香山,与诗僧如满结香火社)。茫茫景物岂可竟,轻绡数幅君尽之(着力描绘雄伟、多变的画境)。“吾吴先哲屈指数,相城诗老□雄师(沈周)。尚书(吴宽)洒翰迥物外,待诏(文征明)格律先民规。松圆(程嘉燧)戏墨南翔笔,文人余技聊尔为。作者风流苦难继,继者非子(石谷)其为谁?虞山山水名秀绝,钟灵千载疑在斯(石谷得虞山之钟灵)。吾瞩此图意惚恍,摩挲其下窃叹咨。归来忽忽若有失,夜不成寐朝忘饥。呜呼,世间神物可多得?(怎可多得)一缣片纸重鼎彝。此图流传勿草草,高堂日影看迟迟。就恐惊雷夜风雨,神龙争攫鬼物窥。重门邃阁谨封钥,珍重丁宁好护持。(为担心此图为‘神龙争攫鬼物窥’而‘夜不成寐朝忘饥’。)”

项奕英其父殉明死节,其妻抚二孤成立,家境清寒。石谷绘十二围屏相赠,以示敬意,并不忘故友也。

石谷生性笃实,在乡里以孝顺闻名,他的妻子钱氏也孝敬有加。其父云客说:“妇,他人子也,不意亦如吾子之体贴也。”对少年时的老师张珂也师恩不忘。石谷成名后,张珂的儿子张晞(字东扶,号雪帆),转过来成了石谷的弟子。张晞克承家学,早年宗明代沈石田,每作赝本,别人不能辨,虽有才但不是正道。从师石谷后,能变化从正,不似死守一树一石而自称能画者,成为虞山画派成员。

常熟文化源远流长,而大盛于明末清初,虞山诗派、虞山画派都形成于此时。石谷儿童时结交的许多终身好友后来成为著名诗人、画家、书法家。“与君自小江村住”的墨井道人吴历与石谷同庚、同学、同教,差不多同寿,是著名画家、诗人、书法家、古琴家。“垂髫友”孙旸,诗人,“同声社”领袖,顺治十四年(1657)因科场案谪戍辽西尚阳堡20年,康熙十六年(1677)赎还后,和石谷“春风重握手”,依然“心期定百年”。诗人、书法家冯武、毛甡、陈帆等也都是少年时代的好友。冯武,虞山诗派代表人物冯舒、冯班之侄,其父冯知十为抵御清军战死,冯武有一藏书章“仆本恨人”,以示不忘国难、家难。石谷八十寿时,冯武有《赠石谷先生八秩》诗,叙述了两人结交过程:“始余初识君,倾盖即相睦。君齿方弱冠,余已二十六。余家白茆江,君家北山麓。我尝诣君家,庭中植方竹。君亦造余家,八九间草屋。两人各言志,书画喜不俗。各承先人好,书画相追逐。”两人各承家学,一个有志于书法,一个有志于绘画,都有追求卓越的志向。石谷赠画冯武,冯武有《题耕烟散人画》:“前有石田(明画有沈周),后有石谷。胸次悠然,其人如玉”,未提及太仓“二王”,应在石谷从师“二王”前;诗中有“沧海于今多翻覆”,“世间不变唯山川”等句,颇多黍离之感。书法家徐甡工诗,兼工山水人物,牧斋称他为“古之贫士,今之遗民”。他作赠石谷《题临梅沙弥(梅道人吴镇)关山雪霁图》诗,诗中称石谷“王郎少年”,画虽名为临吴镇,但徐甡赞其“笔参造化”,石谷此画气韵、气势慑人,使“俗眼能醒醒眼醉”,只关注世俗利害的人能在审美境界中净化超脱,已超越欲界的人则能陶醉在画境中。徐甡是石谷青年时代的知音。

清初常熟画坛上还有一位和石谷、渔山齐名的画家陈帆,字际远,一字蒙谷,号南浦,笃学好修。《虞山画志》记:“性狷洁,山水师梅道人,书学柳诚悬(柳公权)绝妙,尤工诗,宗晚唐,与邵青门(邵陵)、汪东山(状元汪绎)唱和,时称三绝。孙赤崖(同声社领袖孙旸)题南浦画云:‘万顷河山为画谱,一天月露是诗才。相将供尔生花笔,云气林香拂面来。’袁香末题南浦画云:‘一带茅茨三两家,子孙从未识官衙。此时此地无闲客,男要栽桑妇扫茶。’写出一片太平景象。”陈帆是吴历的好友,也是石谷老友,长王、吴15岁。陈帆有《长歌行赠石谷老友》诗,中有“王郎王郎丰骨奇,画手四海称雄师”,“王郎弱冠能踵武(继承前人事业),策足中原建旗鼓。荆关顾陆(荆浩、关仝、顾恺之、陆探微)眼底空,裁剪吴淞(太湖最大的支流)入图谱”等句,盛赞石谷画艺。又说:“君不见调穷嵇生广陵散,术尽公孙大娘舞。王门为耻为伶人,当世荣名翻弃吐”。陈帆和吴历一样是高士,勉励石谷,宁愿像嵇康那样广陵散绝,而耻作侯门伶人。石谷移居洗马池,陈帆也写诗祝贺。“卜居山阴兴味长,枕函初月透地光。玄裳缟袂松间鹤,好伴吹笙万仞冈。”山居如入仙境。“岩边花气隐房栊,树林新泉过百重。始信痴虔(唐代画家郑虔有“三绝”之称)有神笔,十旬风雨和涛松。”山中之花、树杪的新泉、风雨和松涛,都能成为画家神笔的素材。

和石谷一起学画的还有二位,顾文渊和徐方。顾文渊字湘元,号雪坡,又号海粟居士。工画,善写竹,又妙于水口,以其从山水入手。书法亦佳,善八分书。马东白有诗赞道:“写竹何人继与可(北宋写竹名家文与可),仲昭一叶重江南(明画家夏昶,字仲昭,擅画墨竹,语云‘仲昭一叶竹,江南半片天’)。风枝雪蓧(小竹子)多摹仿,至今还推海粟庵(雪坡自号‘海粟’)。”徐方字允平,号铁山,善画马,笔意放逸,骨肉停匀。常熟少有画马者,铁山为最。原来这两位也都学山水画,石谷颖脱而出,估计不能超过石谷,故一位画竹,一位画马,都能名世。古人虚心而又有傲骨,他们依旧是好朋友。

石谷早年同辈友人中,有不少后来成为清廷官员的,最早结识的是程可则。

程可则是清初著名诗人,广东南海人,字湟溱,号石臞。《清史稿·文苑一》记载:“字周量,顺治九年会试第一,以磨勘(科举时代,乡、会试卷,例须进呈,派翰林院儒臣覆核,称磨勘)停殿试归,益恣探经史。十七年始应阁试,授内阁中书,累迁兵部郎中,出知桂林府,以敏干称。其官都下,与宋琬、施闰章、王士禄、士祯、陈廷敬、沈荃、曹尔堪辈为文酒之会。吴之振刻《八家诗选》,可则诗曰《海日堂集》。”据《雪桥诗话三集》:“程湟溱,少与薛剑公、屈翁山同受业于陈给事邦彦之门(陈邦彦为永明王兵科给事中,兵败被执死之。屈翁山即屈大均,岭南三大家之一,著名遗民)。给事既殉节,剑公、翁山皆弃诸生。湟溱独自陷围城之中,与尊人匪凡并为系缧,取世资以自免。”这位程可则在清兵南下广州时曾遇险。后参加科举考试,“每冠军,辄有变故”。顺治九年(1652)会试第一,“人以为贺”,其父匪凡说:“吾儿素不利居首,况岭海初通,南人孤士,弁冕(首领)天下,懼且不免,何贺也?”其父很有见识,清廷对南方知识分子尚不信任,“未几,果以磨勘题理,黜不得第”。“湟溱既不得志,归南海,傍西樵山之麓,诛茅以居。与曹秋岳(曹溶)、朱竹垞(朱彝尊)订交,又东游吴会(会稽),西滥彭蠡……北走燕赵,循太行,观九塞三关之险,诗日益工。”

顺治九年程可则“东游吴会”时在其会试同年邑人邵灯北山山斋与石谷订交,石谷21岁。

石谷的忘年友邵灯,字薪传,一字无尽。出生在一个孝友世家,顺治九年成进士,官至河南道,是一位干练的水利专家,勤其官以殁,著有《河防要略》。顺治十六年(1659),在刑部任上,返家后有诗赠石谷。《序》:“石谷王君与余定交数十年(石谷时年28,恐有误),称忘年交,一羁远宦,遂成契阔。今年初夏,再歌皇华(奉王命出使),得归梓里。石谷过访于北山之雪舟(斋名),清谈竟日,有超然泉石之想。因吟三绝句以赠焉。时己亥四月。”“忆君握别暮春时,屈指三年杳未知。今日重逢深景叹,大痴笔墨右丞诗。”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何况已分别三年。令邵灯“景叹”的是“大痴笔墨右丞诗”,在其时石谷亦以诗名。今天有些研究者仅把石谷当画工,认为他没有文学修养,是主观武断而已。“绮岁(青年)风流莫与京(大),毫端烟雨掩文星(文星即文曲星,也许是说石谷的画艺掩其诗名,也许是说石谷志于画而又不事科举)。米颠不作倪迂死,千古惟君最擅名。”石谷其时还不满30岁,邵灯已将其比作米芾、倪瓒,将千古留名,是很有眼力的。“避宦羁身四载余,风尘契阔友朋疏。归来把臂南窗话,却悔当时误读书。”当了官,却悔当时误读书,这是古代文人出仕和归隐这一矛盾的生存状态的反映。

程可则要到顺治十七年(1660)才重新参加殿试,授官职。石谷惦念着程可则,康熙十二年(1673)三藩之乱前趁邵灯回京之际,托他带信和画给程可则,程即有一回信给石谷:“别二十年,南北几四千里,依依之私,盖时在琴川拂水间也。王宰(唐代著名山水画家,时人常以‘王宰’称石谷)墨妙,誉满南中,以不得寸缣尺蹄为怅。邵世兄至,辱赐书,兼以《晴峦叠翠》之锡(赐),悬之素壁,使我坐卧十日不能去。转念昔年与兄聚首邵无老(邵灯字无尽)山斋,对酒当歌,含毫染翰,未能捃(拾取)载以行,仅携归《寒林归骑》一帧,至今把玩,如接芝晖。然离怀阔积,盖自此远矣。何今故人天外犹有绻绻之思耶?拟作长篇奉答,以胸尘万斛,讫无闲晷,聊书四断句于扇,以当会面。非敢谓附诸公赠言之后,可以扬揄高深也。私心有无厌,尚欲求作一小册见贻,俾缇缉万里(程将派往桂林任职),奉为家宝,即以此志金石之契。他年相见,便以永勿谖(‘谖’,忘。《诗·卫风·淇澳》:‘终不可谖兮。’),不知兄能许我否?因邵世兄遄归,灯下草率具报。不庄,不悉。”此信描述了石谷和程可则顺治九年在北山雪舟聚首订交时的豪兴和愉悦。二十年了,石谷不忘故人之情,其一生笃于友谊于此可见。

程可则写在扇上的四绝句今在《清晖赠言》中。小序:“石谷先生别二十年,忽枉见讯,兼寄妙染,益深朔洄之意,率尔驰答。”“石谷山人冰雪心,廿年踪迹水云深。思君每忆逢君日,吾谷萧萧枫树林。”初次相聚时,同游吾谷枫林(虞山十八景之一),一定是在深秋。“东陵园馆北山头,与我题诗共倚楼。别日寒林送归骑,丹青摇落至今愁。”东陵园馆北山头,邵灯北山之山斋雪舟。冬天分别,携石谷《寒林归骑》一帧,画名即寓珍重道别之意。“长夏燕台叹索居,琴川何意到双鱼(书信)。凭将一幅鹅溪绢(宋绢之佳者,文同诗:‘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丈长。’),绘出离综(思绪)万里余。”“碧水丹崖不可逢,高斋遥对万山松。何时再挂云璈杖,同上灵岩第几峰。”碧水丹崖相距千里不能相见,思再游吴会也。

石谷应程可则之求,又作《桃源》、《雪霁》、《乐志》三图,程可则于南下桂林途中得到,写了题三图诗六首。据《雪桥诗话》:“会其出守桂林也,月余而三藩乱作,竟以忧卒于全州,年仅五十。”程可则得画后题诗为别,应在康熙十一至十二年间,前四首写画境,第五首中有“百年真乐几人全,一缚尘缨不我然”,是对文人命运的喟叹。不出仕,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一出仕,身不由己,失却了自由,人生的快乐有几人能两全呢?第六首中有“明发潇湘又南去,持将清思恋沧洲”,程可则题诗在湖南境内。“沧洲”是隐居之地,可惜的是程可则再也没有尽情享受湖山、田园乐趣的机会了。程可则是极有才气的诗人,和石谷才性相合,才惺惺惜惺惺,一见如故。二、大痴乡晚

石谷的成功除天分人功外,还受到家乡地理、人文的熏习。

常熟虞山秀丽多姿,清初有一位流寓于此的诗人在赠石谷的诗中写道:“海虞之山出云多,山色冲融浸绿波。东峰苍茫而韵远,西峰磊落而坡陀(不平坦)。深螺浅黛无不有,烟云变动意窈窕。东则北苑西大痴(东峰为董源粉本,西峰为大痴粉本),划然图画悬昏晓。千古钟奇似此山,君家神笔代追攀。”

有记载的最早以虞山为粉本的画家是“元四家”之首黄公望。黄公望字子久,号大痴道人、一峰道人、井西道人。黄公望本姓陆名坚,乃唐代大诗人陆龟蒙之后裔。陆龟蒙12世孙陆君霆居松江华亭,有一子陆统于南宋末移居常熟,家住城中言子巷,生三子,陆坚为次子,和哥哥有“神童”之目。陆坚六七岁时元兵攻占常熟,父母双亡,家境贫困,十岁左右被家居小山(今属大义)的浙江永嘉人黄乐收为养子。黄乐年已古稀,喜出望外说:“黄公望子久矣!”从此改姓换名黄公望,字子久。养父去世后到浙江去谋生发展。40岁时开始绘画,云游四方,回到常熟住在小山家中。湖桥

乾隆十年(1745)邑人鱼翼所著《海虞画苑略》记:“尝于月夜棹孤舟,出西廓门,循山而行,山尽抵湖桥,以长绳系酒瓶于船尾,返舟至齐女墓下,牵绳取瓶,绳断,抚掌大笑,声震山谷。人望之,以为神仙。”这条看山路线,恐怕大痴住在城中言子巷。道光年间邑人郏抡逵《虞山画志》记:“试吏事就,隐居小山。每月夜携瓶酒,坐湖桥独饮,清吟酒罢,投瓶水中,桥下殆满。”《常熟县志》则记:“日沽一罂(瓶之大腹小口者),卧于石梁(湖桥),面山饮。饮毕投罂于水而去。”这两则所记是大痴晚年回家乡,定居小山后月夜在湖桥饮酒看虞山。痴翁看虞山是在感受虞山之美,以虞山为师,神与物游,将“眼中虞山”化作“胸中虞山”,然后形诸笔墨成为“手中虞山”。元代夏文彦《图绘宝鉴》,称子久“居富春,领略江山钓滩之概。……后居常熟,探阅虞山朝暮之变幻,四时阴霁之气运,得于心而形于笔,故所画千丘万壑,愈出愈奇,重峦迭嶂,越深越妙。”清代方薰说:“尝游虞山悟得笔法……日携壶酒坐湖桥,观云霞吐纳,晴雨晦明,极山水之变,蕴于毫末,出之楮素,洵非俗工可能企及。”(《山静居画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中国画的不二法门。当然中国山水画不是写实的,而是为山水传神,这就要以山水为友,以山水为师,寄情山水,成为山水知音,落笔时才能“心领神会”,“会境通神,达于天造”,传山水之神。王石谷有幸生于虞山,天开图画,又有乡先贤黄公望为自己树立了标程。少年时代的石谷“外师造化”,就先以虞山为粉本。他在后来绘的《虞山图卷》上自题:“元人作画,以意为之,直得象外之趣,构思经营,气韵生动,不落画史规格。此卷写西城至剑门一带峰峦树石,屋宇舟梁,出规入矩,恐为尽脱纵横蹊径。昔黄子久日坐湖桥,看山饮酒,以造化为师,意在神韵,不求形似,遂尔入妙。可知会心不在远也。”(《书画鉴影》)所谓“会心不在远”,即就身边虞山为师,也能会境通神,意境高远。《虞山画志》作者郏抡逵说:“余家有子久《层岩叠翠轴》,林木苍秀,山头多礬石(石英岩),是披麻皴而兼劈斧者,绝似虞山剑门奇险景象。”常熟博物馆藏陆抑非先生捐赠的王石谷仿黄公望山水,石谷题:“余生平所见痴翁真迹不下二十余种,独此帧尤为奇古,位置郁密,林壑幽邃,殊多异趣。其悬崖峭拔,则本荆关(荆浩、关仝),绝似吾虞山峰峦而未着苔缀者。”石谷所仿,恐怕就是大痴以剑门拂水一带为粉本的《层岩叠翠轴》。

顺治十六年(1659),石谷已是画坛的一颗新星。清初著名遗民诗人杜濬,字于皇,号茶村,湖北黄岗人,定居金陵,本年至太仓拜访吴梅村和王时敏,有《过虞山访石谷先生赋赠》二首。第一首:“直追董巨与荆关,处士风流水石间。自是笔端窥造化,先将粉本写虞山。”赞扬石谷在师古人、师造化上取得的成绩。

中国文人山水画始于唐代诗人王维。五代末宋初董源(南唐中主时任北苑副使,世称“董北苑”)和僧巨然创造了平淡天真、淡墨轻岚为一体的新范式,在中国绘画史上占领了“执牛耳”的地位,成为后来董其昌所说的南宗山水画的盟主。文人山水画至元代达到高峰,元画提倡“士人家风”,重神采气韵的追求和笔墨情趣,以诗入画,以书法入画,从写实走向写意,从状物走向达意畅神,寄兴于画,寄乐于画。元代山水画的代表为“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吴镇、倪瓒),“元四家”都宗董源而风格各异,黄公望被推为“元四家”之首。一峰老人以北苑为宗,化身立法,创制出“正宗法脉”的典范图式,提供了可学而至的规矩、准则。其画“气清质实,骨苍神腴”,其山水画气象被元张伯雨评为“峰峦浑厚、草木华滋”,对后世产生的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中国绘画史上无人能出其右。

大痴创造了两种“正宗法派”的典范图式。一种是浅绛山水,在水墨勾、皴、染、点的基础上以敷染赭石为主的淡彩山水画。清初王概《芥子园画传》说:“黄公望皴仿虞山石面,色善用赭石,浅浅施之,有时再以赭笔勾出大概。”这种赭色的原料赭石以产于常熟兴福寺前破龙涧的赭石最著名。这一画格以虞山赭石皴虞山石面,一片江南也,亦称“吴装山水”。全景山水布局,山头多置矾石;峰峦浑厚,万台层耸;村麓小港有细水回环,屋宇水阁,草树郁盘,无不曲臻妙境;而山下村落田塍尤极远致。笔致雄劲秀腴,设色与墨气融合为一体,渲染烘托,妙奇化工。清代吴修赞曰:“赭色微黄画里春,墨青墨绿染精神”。如《天池石壁图》、《富春大岭图》、《良常山馆图》等等。另一种是简笔水墨山水,寥寥数笔却有千岩万壑之思。有董源的圆润,李成笔势的颖脱,巨然落笔的融浑天成和范宽的雄劲厚重。用墨则惜墨如金,干裂秋风,润含春雨。先用淡墨,积至可观处,然后用焦墨、浓墨分出畦径、远近,故在生纸上有许多滋润。代表作便是《富春山居图》,纯用水墨,画面层次丰富,神采焕然,生动且不断变化地展示出富春江一带层峦叠嶂、翠微杳霭的优美江南风光。恽寿平说:“凡十数峰,一峰一状;数百树,一树一态;雄秀苍莽,变化极矣。”吴渔山说:“大痴晚年归富阳,写富春山卷,笔法游戏如草篆。”近人邵洛羊对大痴的笔法赞叹不已:“元画重干笔,数黄这支笔最厉害。干笔是清水货,不借重彩色,甚至不依赖墨色,下笔泾渭分明,高低立判,最具性格,最显能耐。”

一峰老人化身立法、创格垂统对三百年后王石谷成为布衣画圣和虞山画派的形成产生了示范和激励作用。

王石谷出生在虞山,早年就住在大痴晚年家小山,20岁时迁至北山桃源涧前洗马池,53岁迁至西山来青阁。大痴开虞山画派先声,三百年后出了位“黄公后身”。

顺治初,石谷尚未从师二王,在家乡已崭露头角,学界泰斗钱牧斋有《赠王子石谷》:“乌目山头问隐沦(幽隐沉沦),阴林席箭(‘箭’通‘荐’,卧席也)喜长贫。画矜王宰(以唐代画家王宰借代石谷)留真迹,人说黄公是后身。拂水千岩为粉本,小山一亩(古代贫者隐者屋基为一亩)是比邻。何妨烂醉湖桥月,捞得长瓶付酒人。”

石谷住在小山边,其父、伯父都隐于画,甘于贫困。在牧斋眼中,石谷已是黄大痴的后身,所以鼓励他像大痴那样月夜在湖桥饮酒看山,以拂水千岩为粉本。以大痴为宗师既是他个人的追求,也是乡前辈对他的期望。

顺治八年(1651)石谷师从画坛领袖王鉴、王时敏。王时敏是董其昌画学思想的传人,毕生追踪黄大痴。恩师王时敏说,画一定要以大痴为正宗,而石谷能尽其妙。故石谷画,虽天台、雁荡之奇峭,嵩华、泰岱之雄壮,随笔所至,无美不集,而气骨之灵秀乃得之于大痴。

康熙二年(1663),牧斋过世前一年,跋王子石谷画卷:“黄子久殁后二百余年,沈文一派近在娄江。石谷受学于玄照郡守(王鉴),又从奉常烟客(王时敏)游,尽发所藏宋元名迹,匠意描写,烟云满张,非画史(一般画家)分寸渲染者可几及也。子久居乌目西小山下,坐湖桥看山饮酒,饮罢投其瓶于桥下,舟子刺篙得之,至今呼黄大痴酒瓶。晚年游华山,憩息箱谷,吹仙人所遗铁笛,白云滃起足下,拥之而去。“石谷安贫守素,胎性轻(易)安,去凡俗腥秽远甚,已得子久少分,画品当亦尔尔。昔人言,子久画山头必似拂水,叔明(王蒙)画山头,必似黄鹤、二公(王蒙隐居浙江临平黄鹤山)。胸中有真山水,以腹笥为粉本,故落笔辄似,石谷殆可与语此……而子久衣钵殆将独归石谷,此可为三叹也。”

跋语中叙说了有关大痴的传说,大痴高人也。称赞石谷的人品、画品已得大痴少分,许其将独得“子久衣钵”,可见牧斋对石谷的知赏和期望。

石谷为集大成,与古人血战,临仿过梁、唐、五代、宋、元、明画家有至少40人以上,据不完全统计,临仿最多的前五位画家是王蒙、巨然、董源、黄公望、李成。大痴是石谷毕生敬崇的先贤、宗师,在他的画跋中表达了对大痴高山仰止之情。

康熙二十年(1681)作《仿元四家山水卷》自题:“一峰老人为云林(倪瓒)画《江山胜揽》,十年而成。余曾借摹为友人作一峰长卷,即用是本。以痴翁墨妙为云林构图,其用意布置又非《富春》一种,真绘苑风流,正未敢以凡马步骤妄希天骥联驰。亦志(记)钻研苦心尔。”(《虚斋名画录》)记自己苦心钻仰大痴,称自己是匹“凡马”,而大痴是“天骥”,不敢妄希并驾齐驱。

康熙二十三年(1684)在金陵作六丈三尺巨构《重江叠嶂图》(现藏上海博物馆),三阅月而成,但石谷在自题中说:“昔一峰道人画《富春大岭图卷》,自题云七年乃成,顾余涂抹草率,不特笔墨远逊矣。书以志愧。”石谷创造出被乾隆皇帝题为“国朝第一卷”的精品,毫不自喜,和宗师大痴相比,只能“书以志愧”。

康熙三十一年(1692)题《仿黄公望〈富春〉、〈江山〉两卷意》:“大痴道人长卷,人间流传者少,惟《富春图》与《江山胜揽》为墨苑鲁灵光(鲁灵光喻硕果仅存),后学所不易觏。大约《富春》气韵苍莽,《江山》工秀,余合两意作此卷,粗具优孟衣冠,但拟议神明,犹愧于古人也。”(《吴越所见书画录》)楚相孙叔敖死,姓孟的戏子穿着孙的衣冠,摹仿其神态动作,楚庄王及左右以为孙叔敖复生。石谷认为自己仿大痴的创作只是“优孟衣冠”而已。

直到去世前一年康熙五十五年(1716),石谷已85岁高龄,以大痴《富春》、《浮峦》(浮峦暖翠)两图之意作《仿大痴山水轴》(现藏上海博物馆),自题:“余所见痴翁真本计有廿种,士气、作家,神妙具备。其《富春》、《浮峦》尤属艺林墨宝。此幅勾斫皴擦则师《富春》,渲染设色又用《浮峦》,撮两图之意而合成之。所谓凡马步骤妄希天骥,未免钻仰徒劳耳。”作为自己标程的乡先贤黄子久陪伴着石谷一生,高山仰止,大痴是“天骥”,自己永远只是一匹“凡马”。这是对先贤的敬畏。石谷之所以能集传统大成成为名动海内的画圣,就因为在古代大师前始终怀着谦逊的心态。《富春山居图》是大痴传世最为人称颂的作品,明末画家邹之麟称之为“画中《兰亭》”,流传中又多传奇色彩,其影响之大、之久,无以伦比。石谷对《富春》的钟情自不待言,一生中共临摹过八次。在尚无照相版印刷术之时,名手对临名迹,是保存和传播名迹的唯一手段。石谷为颂扬、传播大痴《富春图》作出了杰出贡献,自己也得益匪浅。

前三次为前辈、挚友。恽寿平康熙十七年(1678)画跋中说:“石谷子凡三临富春图矣。前十余年曾为半园唐氏摹长卷,时犹为古人法度所束,未得游行自在。最后(后来)为笪江上借唐氏本再摹,遂有脱手弹丸之势。娄东王奉常闻而异之,嘱王石谷再摹,予皆得见之。”(《南田画跋》)康熙十七年,寿平约石谷赴阳羡(宜兴)为其友潘元白第四次临《富春卷》,《富春卷》本是宜兴吴氏云起楼所藏名迹,“欲因王山人复还旧故也”。康熙二十五年(1686)秋在玉峰池馆,第五次临《富春卷》。石谷进京绘《南巡图》时,“于燕后获观真迹”,第六次临。骑牛南还后,康熙三十九年(1700)夏,裹足山园,第七次临摹,并录大痴原题。康熙四十一年(1702),石谷已71岁,在古代已过“赐杖”之年。秋,山窗闲寂,适有佳纸,心摹手追,第八次临《富春卷》。过云楼主人评:“晚年老笔,神与古会,大痴墨妙得此临本,是为画家续命汤、返生香焉。”对石谷保存、传播大痴《富春山居图》卷作出的贡献作了崇高的评价。存世的三卷分别为美国佛利尔美术馆、辽宁省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秋山图》是大痴晚年杰作,明末收藏在润州(镇江)张修羽家。张修羽是明末大画家、大书法家董其昌的莫逆之交。石谷恩师王时敏年轻时,董其昌告诉他:你要学痴老,不可不见《秋山图》。王时敏带了董的书信,备了礼盒到润州。主人打开重门,童仆扫除,肃衣冠迎接王时敏,出《秋山图》。王氏一展间,骇心洞目。此图青绿设色,写丛林红叶,叶红如火,奇丽异常;山峰纯是翠黛,白云笼其下;村塘篱落,平沙丛杂,小桥相映带;丘壑灵秀,笔墨浑厚,赋色丽而神古。王时敏见此图后,当食忘味,神色无主。王时敏只见过一次,常形于梦寐;而王石谷、王原祁等谁也没有见过这幅神秘的名画,这勾引起了他们极大的兴趣,都想根据王时敏的描述,画出自己想象中的《秋山图》,如同秋水伊人、水月镜花,在想象中会显得更美。

康熙七年(1668)十月,吴梅村高足、太仓诗人顾湄(字伊人)来虞山吾谷看枫林,吾谷枫林是虞山十八景之一。又到石谷斋拜访,嘱石谷绘其景,石谷便创作了中年名作《虞山枫林图》。全图以痴翁画法,传设色绚丽的《秋山图》之神。吴梅村在十二月题诗:“初冬景物未萧条,红叶青山色尚娇。一幅天然图画里,维摩僧寺破山桥。”画中诗、诗中画相与辉映。此画和虞山在似与不似之间,用“陌生化”手法给人美感。画中依稀可指点着从破山寺蜿蜒而上,中经维摩,直达山顶;满山各类秋木千姿百态,用朱红点枫叶,尤具精神,一派生机,大痴《秋山图》获得新生。顾湄在《题画虞山枫林图》中由衷赞叹:“标峰置岭映寒条,霜叶红酣向客娇。君是前身黄子久,酒瓶还拟向湖桥。”赞石谷是大痴后身。

作为大痴乡晚,石谷从大痴那里继承和发展了文人山水画的笔墨,取得了文人画的意趣,吸收了丰富的灵感。三、“二王”栽培

石谷少年时,画艺已精湛,但名气未出家乡。天赋和勤奋还只能说给石谷成为大画家提供了可能性,还必须有机遇,当然机遇只等待有准备的人。常熟图书馆藏《清晖堂同人尺牍汇编》的扉页上有邑先达、清末著名书法家杨沂孙手题的一首诗:“吾虞多奇士,良不负湖山。黄鹤(元四家之一黄鹤山人王蒙)去未远,乌目相追攀(王翚号‘乌目山人’,是王蒙的传人)。方其精诣日,名未出市阛。谁知丹青伎,得与贤达班。知音诚不易,成名良复艰。不把廉州臂,讵识太常颜。从此名益起,南田(恽寿平)亦往还。遂成画圣名,垂之天地间。一艺尚復尔,知己何多悭。”诗中的“廉州”和“太常”是其时的画坛领袖娄东(太仓)的王鉴和王时敏。石谷是幸运的,20岁时得到了“二王”的赏识和栽培,没有“二王”,就没有“画圣”石谷。

太仓“二王”并非一族,王鉴是琅琊王氏,王时敏是太原王氏。

王鉴(1598—1677),字圆照,号湘碧,别署染香庵主,明嘉靖名儒王世贞的曾孙,崇祯十二年(1639)出知广东廉州府,人称“王廉州”。王鉴绘画,受董其昌影响,后代画史称他“精通画理,摹古尤长。凡四朝名绘,见辄临摹,务肖其神而后已。故其笔法,度越凡流,直追古哲,而于董、巨尤为深诣,皴擦爽朗严重,晕以沉雄古逸之气,诚为先民遗矩,后学指南”。年八十卒,“遗命以黄冠道衣殓”。

王时敏(1592—1680),初名虞赞,字逊之,号烟客,晚年归隐后自署归村老农、西庐老人,人称西田先生。太原王氏是太仓望族。祖父王锡爵,字元驭,号荆石,嘉靖壬戌(1562)科会元殿试一甲第二名,万历甲申(1584)以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入阁,越10年出为首辅,翌年五月致仕归里,家居17年卒,谥文肃,工诗文。父王衡,字辰玉,号缑山,少与董其昌、陈继儒齐名,为好友。万历戊子(1580)顺天乡试解元,越14年殿试一甲第二名,官至编修,工诗善书,名动海内。王时敏自幼受到祖父的钟爱,祖孙同房寝息。锡爵酷爱字画,交游广泛,常与董其昌、陈继儒相聚于娄水之滨,吟诗作画。在祖父熏陶下,王时敏除学习诗文外,对绘画也萌发了兴趣。张庚说:“(王时敏)于画有特慧,少时即为董宗伯、陈征君所深赏。于时宗伯综揽古今,阐发幽奥,一归于正。方之禅室,可备传灯,一宗真源嫡派,烟客实亲得之。”(《国朝画征录》)王时敏十八岁丧父,翌年祖父病故,独当门户。万历四十二年(1614)出任尚宝司丞,多次充当持节使臣,驰驱南北。天启四年(1624)升尚宝卿后,又奉命颁诏,足迹遍及浙、闽、赣、湘、鄂、鲁、豫等地。崇祯九年(1636)升任太常寺少卿,故人称其为“王太常”或“王奉常”。至十三年告病归里。清兵南下后,于顺治四年(1647)迁至城西归村,辟西田,筑西庐,与儿孙耕读于渚浦汀柳、曲觞清潭间。以父执事钱牧斋,请业甚谨,时与吴伟业、归庄等酬唱往还。然而他最大的爱好与寄托是绘画,力纠时弊,振兴传统,成为清初画坛盟主。他为人宽和,奖掖后进,爱才之心,老而弥笃。他在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贡献,是和王鉴一起栽培出王翚、吴历两位大画家,又将自己的长孙王原祁培养成大画家,在清六家中占了5席,为后世的虞山派、娄东派奠定了基础。

在评价王时敏人品时,不能回避“降清”一事。据1917年汪曾武《外家纪闻》:“太常公遭明思宗之变,国祚已斩,宗社为屋。清军南征,将至太仓,郡人仓皇奔走。吴梅村与太常商议曰:拒之百姓屠戮,迎之有负先帝之恩,终无万全之策。太常筹画数昼夜,又与郡绅集议明伦堂,众以太原(娄东太原王氏)为明之旧臣,代有显贵,咸视太常为进退。太常知时势之不可回,涕泣语众曰:余固大臣之后,死已恨晚。嘉定屠城,前车之鉴。吾宁失一人之节以救合城百姓。梅村相与大哭,声震数里,众亦感泣,议遂定。而清军已至,遂与父老出城迎降,至今西门吊桥,颜公迎恩。”今天,大多数学者已无狭隘的种族偏见,完全能体谅当事人其时的处境,并不加以责备。但还是有人以此贬低王时敏,一位著名画史专家就尖刻指责他“降清变节”,“他不仅是一个软骨头,无是非感,更缺少真率性情,感情也颇麻木,缺少鲜明性格,而这正如他的画。”(《清初四王画派研究论文集》)这种有失恕道的偏颇之论,实在不能令人苟同。人的禀性不同,王时敏的确不是位勇者,我们对明季王时敏旧友如夏允彝、夏完淳、陈子龙、瞿式耜、张煌言等,为抗清而死难,十分敬佩,但不能要求每个人都如此。明朝江山是明末几个昏君给葬送的,读明末史,真是天怒人怨,不亡还待何时。历史上改朝换代,从来都是新兴力量以武力替代腐朽势力。难道腐朽王朝灭亡之际,要叫它的每个子民都为它殉葬吗?难道明知不可为,偏要驱羊于虎狼之群,牺牲千万百姓才叫“气壮山河”吗?笔者的看法恰恰相反,“知时势不可回”是王时敏之“智”,“宁失一人之节以救全城百姓”是他的“仁”。张中行先生是当代的一位忠厚长者,他一针见血指出,封建王朝提倡的“气节”根源于“家天下”,改朝换代之际,责人不死,非仁者之怀也。张氏的标准为看其人在其时对百姓如何,或可再加一条,对中国文化如何。钱穆指出:“中国人的民族观念,其内里常包有极深厚的文化意义。”“一个士人,要想负荷民族传统文化之职责,只有出身仕宦,这也是中国以汉族为主体的传统文化得以历经统治者的族类更替而仍继系不坠的主要原因。”入清后,王时敏作为胜国旧臣,不再出仕,以遗民终其世,但他不反对,甚至希望自己的子孙出仕新朝,都根源于文化传统的承继意识。

顺治八年(1651),石谷20岁。仲秋,王鉴自太仓来虞山,偶见石谷所作扇面,把玩赞叹,携之袖中。中秋晚上,明末曾任命为布政使的邑人孙朝让(他是常熟东张太原王氏的女婿)于山堂宴请王鉴,王鉴握扇注视不放手。酒过半巡,出示对客人说:“三百年所仅见,不久当享大名。”一座皆惊。令人邀石谷至,以弟子礼见。王鉴拿出董其昌长卷指点,郑重告别。十月小春,王鉴写信相招:“中秋分袂,又值小春时候矣,无时不怀想高风,谅吾兄必同此意。小斋虽未搆就,小婿处亦可下榻(王鉴没有儿子)。烟翁(王时敏)、梅翁(吴伟业)俱渴欲相晤,乞即命驾一来,纵观古人真迹,亦大快事。但不肖作居停主人,未免輶(轻)亵,然知己自能相谅也。鹄俟(翘望等候)。”(《清晖堂同人尺牍汇编》)近代画史将“小春”误读为“春天”,于是认为王鉴于第二年春招石谷去太仓。而王鉴于顺治十年(1653)确曾远游北京,就推测王鉴考虑“非奉常不能圆满完成王翚学业”才引荐给王时敏。其实是石谷就在顺治八年冬到太仓,就像今天导师带研究生,王鉴、王时敏同时培养、指导石谷,王鉴侧重在技法,王时敏侧重在画学思想。两位师长各发挥自己特长,同步互补,是成功教育的典范。

史载,石谷谒奉常,奉常叩其学,叹曰:“此烟客师也,乃师烟客耶?”何一见如故、倾心推许乃尔?第一节中已介绍,石谷父亲云客早就和烟客结交,在石谷到太仓前,烟客已激赏石谷。他长子王挺在《赠石谷先生序》中说:“客岁小春,家大人从吴门一观石谷画,归而语予辈曰:石谷真异人也,其画直逼宋元,深入古人堂奥。丘壑则古人之丘壑,笔墨则古人之笔墨也,甚而宫室车马鸟兽虫鱼无一而非古人。试以石谷之画与宋元诸名家比而程之,竟不知谁为古人,谁为石谷。是何修而至此?或者天授非人力欤?”王时敏有一诗赠石谷:“江南风景属琴川,一幅知君笔底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