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对你人生中最重要的7个人(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9 14:59:34

点击下载

作者:李维文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找对你人生中最重要的7个人

找对你人生中最重要的7个人试读:

序 那些影响过我们人生的人

人的一生要遇见许许多多的人,也将被许许多多的人影响。这些人里,有亲人、朋友、爱人,也有非现实生活中的精神偶像。他们中的有些人你是无法选择的,如父母;有些人是可以选择的,如朋友,如爱人。本书主要是讲人生中你可以做出选择的7个人。我们都知道,选择比努力更重要。与谁同行,你将越有可能成为怎样的一个人。

两年前我写了《六度人脉》系列,获得了百万读者的支持。如果说那是人际交往的“大数据”,那么《找对你人生中最重要的7个人》就是化繁为简,只帮你找对你人生中最重要的7个人,这7个人代表7种力量,他们将改变我们的一生。

有人说,人生有三大不幸:在上学时学了一个不喜欢的专业,在上班后遇到一个糟糕的上司,结婚后又遇到了一个自己不感兴趣的伴侣。

真糟糕啊,睁眼看去,处处都是“不喜欢”,事事都是“勉为其难”,这样的人生肯定不好过。

还有人说,人生最悲剧的就是,你和他同时进入一所陌生的学校,那时你们不分高低,一同起跑,但是10年后再次相见时,你发现自己远远地落在了他的后面。在事业上无法望其项背,在阅历和见解上也差他一大截。

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无论学生、公务员或商界巨子,不管你是什么身份,我们都有类似的想法,慨叹,困惑,也常有不期而至的反思:

在过去的岁月里,我遇到了什么样的人,才有了今天的境遇?

在我的社交历史中,到底发生了什么,才让我错失了那些宝贵的机会?

我要怎样调整自己的社交心态,才能为未来的改变打下基础?

我的朋友霍华德·纽曼是美国一位很受欢迎的心理学家,同时他也是一位供职于常春藤盟校并且受雇于多家著名公关公司的成长学家。成长学(Growth Studies)是他在20年前就开始研究的课题,但它的重要意义最近才被发现,并迅速成为一门深受精英阶层欢迎的昂贵课程。

人们对此趋之若鹜。所以,纽曼经常受邀去给美国各地的财阀后代讲课,教授他们社交技巧,特别是帮助那些年轻的豪门子弟养成健康的成长心理和拥有高超的社交眼光,从自己成长的环境中获取积极力量。

在谈到上述问题时,纽曼说:“总有一些人会带给我们某种力量,来决定我们的人生。不同的是,有的人天资聪慧做得很好,拥有发现的眼光,做出敏锐的选择。有的人则经常错过自己的花开时节,没有招来蜜蜂反而引来了采花贼。就像一个愚笨的股票持有者在价格走高时遁匿不见,跌到谷底时才面露彷徨之色地现身交易所,成为被收割的对象。这是一种判断力错误的表现,他们总是从错误的人身上得到消极的力量,使自己的命运更加灰暗。正如同社交领域提供给我们的规则,你错过了一个机遇一定会受到惩罚,使你付出更多才能挽回损失。”

人们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都需要不同的人来成为自己的“点醒者”,从他们的身上得到启示,改变命运。这就是我们的社交机遇,也是成长学课程最为强调的一点:在别人的帮助下栽下成长的种子,来修正人生的航向。

因为多数人的天资都处在同一个水平,在我们年轻时,没有谁比谁聪明许多,也不会有人真的很笨。在智力的舞台上,上帝给我们的底牌都是相同的。除去无法选择的家族背景,就只剩我们自己孤军奋战。在走进竞技场时,都是孤身一人。

怎么打好手中的牌?如果有人帮你一把,推你一下,托你一下,就能让你更快地做出最正确的选择,在漫长的博弈中你将走得更远。

如果找不到这个人,你可能需要在坚硬的地面再跑很远,付出极大的努力才能勉强跟上队伍。虽然这样的悲壮和艰辛很容易在你的“个人奋斗史”中吸引读者的眼球,引发听众的欢呼,但未免太过冒险了——因为你只有1%不到的概率跳过所有的障碍,成功地跑到最后。你一个人奋臂前行,只要摔倒一次就可能万劫不复。

传统社交术的荒唐之处在于,人们总在以自己现实的需求去发掘关系,而很少为未来的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布局。这当然很容易理解,长远计划意味着获得收益很迟。“我不知道将来发生什么,还不如把握现在。”有的人为了在明早就赚到100元而立刻投资50元,却不情愿为2年后可以赚到10万元而拿出5万元的成本。

这种心理的根深蒂固,决定了他们只有1/100000的成功基数。在某些领域甚至更高,可能达到几百万分之一。所以我们才看到过去和今天的世界,它总是由一个坚固的金字塔形构成的。站在上层的人数是如此之稀少,以至于人们哀叹命运是多么残酷。岂不知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铸造者?

大凡取得一定成功的人士,他们的思维是完全不同的。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他们都遇到过可以帮助他们的人,通过他们的力量,来激发自己的潜力,让这种帮助来扶携着自己跳过那些或高或低的障碍物。最重要的是,他们愿意为这样的着眼于未来的机遇进行“投资”,并能充满热情地抓住这些机遇,以超前的社交理念在很早以前就构建自己的资源平台,来获取实质的帮助。

这种帮助当然并不仅仅局限于功利的扶持(经验、人脉和资金)——如果你又理解为是看得见和摸得着的物质输血,就背离了我们的社交宗旨——它们更多是深层次的助力和启迪,改变了头脑,指明了方向,少走了弯路,坚定了决心。结果就是,让他们的内心更强大,思维变得更理智、更清晰,也更加明确和坚实。

在这些不同的人的助力下,他们实现的是内在的提升,成功地跨越不同的人生阶段。

问题是:

我们普通人——应该如何从中汲取有益的经验呢?

我们有心改变的人——应该怎样在自己的人生中获得这些人的帮助?

对于这两点,本书将是一个很好的蓝本。在书中,我们将讲述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如何来甄选辨别不同的人,从品格、行为、背景、性格等进行了直入人心的分析,在什么阶段必须交什么样的朋友,有什么样的人可以帮助到我们,以及什么样的人必须远离。玩伴、同学、老师、同事、上级、竞争对手、客户、合作伙伴、家人等,他们都有可能成为我们的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七个人之一。

在这些人中,有的人帮助我们健康地成长,避开成长路上的危险;有的人指引我们人生的方向;有的人能够给予强大的社会资源;有的人则可以直接提携我们更上一层楼;有的人在困境中能及时伸手相援;有的人则是我们的感情寄托,是一杯香浓的咖啡、一块温热的毛巾,是在外拼搏劳累了一天回到家之后的温馨港湾。

希望本书可以让你明白:除了我们的父母之外,谁才是你人生中最重要的“7个人”?我们又如何在人生的关键点上做出最正确的选择?我也将与大家一同分享我所经历这“7个人”的过程。

引子 别让自己成为孤岛

苹果公司的CEO库克先生说过一句名言:“别让自己成为一座孤岛至关重要。我认为,作为CEO,这可能是最重要的事情。”他觉得,一名志向远大的管理者,最害怕的就是陷入孤岛困境。

的确,孤立无援,那是一种十分可怕的境地。你无力可借,没有参考,只能凭借一己之力做出判断,犯错的概率将大大增加。没有人愿意陷入这样的境地。

在本书开始之前,我向您提出两个问题:1. 你是谁?(这很少有人思考。)2. 当你遇到问题时,可以向谁求助?(人人都想过这个问题,但在身处绝境时才能感受到它是如此重要。)

回答这两个问题是打开库克先生提到的“孤岛困境”的钥匙。

为什么要首先强调“你是谁”?因为这才是成长和社交的根本。如果你不清楚或不能定位自己,意味着你不知道自己能提供什么。忽略自我建设,没有办法向外辐射价值,那么你自己就会走入孤岛。不需要别人对你怎么样,你自己就跳不出来。

解决了自己是谁的问题,你就明白,人生成长的核心就是建设自己,要将自我的强大作为成长的最重要任务。围绕着这个任务,去向外扩散自己的寻找范围,交一些有着不同性格和不同价值观的朋友,把他们纳入自己的生活,想一想能否帮助他们,关心他们,和他们一起提高。当然,无论你有多么出色,在你身边永远都会有值得你学习的榜样,也始终会有对我们很重要的力量。

第二个问题强调的是你要了解“别人是谁”,别人有什么长处,对你意味着什么。这样你就可以知道在自己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否获取到帮助,以及向谁请求帮助。在这里我特别强调的是必须排除功利的想法——不是因为用到了才去社交,而是出于喜欢和帮助,社交必须是我们成长的一部分,是一项水到渠成的工程,是一种共生的状态,而不是攀附的标本。

就像吃饭一样,我们吃饭是为了防止饿肚子,而不是饿了肚子才去吃饭。任何一种事物,逻辑的顺序不同,其最终呈现的本质也就具有根本的区别。

纽曼说:“如果你有企图,别人会看出来的。”有些人根本不考虑兴趣是否相投,只考虑对自己有用没用,这种交往会比较生硬和无趣。而且,他们总被识破。

解决了这两个问题,我们就有能力避免陷入成长中的“孤岛困境”,成为一个合群的人。合群是一种乐观的性格特征,也是任何一种大社交理念的基础。一个合群的人,意味着他既能够接受别人,同时也能被别人接受;他乐于和人交往,很少封闭自己,可以轻松地向特定的人(往往有很多)敞开心扉,表达他的看法;他通常也是善解人意和热情的,以正面的态度对待身边的人,并清楚地知道应该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

最重要的,我们要保持人格的完整,并懂得在成长中去“交换人格”,吸收别人身上的不凡之处。这尤其关键——第一,你将能正确地评价自己。第二,你可以懂得如何关心别人。第三,为自己构建开放的社交态度。第四,保持自己人格的完整并不断提升。第五,建立和别人交换意见的优质习惯。

人和人之间的所有关系,在本质上其实都是互补关系。哪怕是敌人、仇人,这种关系的前提也是一种心灵的需求在推动。我战胜对手,是满足了我想赢的欲望;我杀了自己的仇人,是满足了我复仇的欲望。确立一种关系,就是在向对方索求某种东西来满足自己的需求。这是永恒不变的本质。没有谁能够在完全独立和与外界封闭的状态下实现自我的任何要求,都必须依靠他人的协作来完成。

在成长历程中,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关系中,没有他人,你就是一座孤岛;走出孤岛的经历就是一部寻人史,也是一部交换史。就像在小时候,一个好的玩伴你不珍惜,到了中学和大学,你也就不会珍惜那些纯粹的友谊,到了工作中,你就缺乏与同事和上司融洽共事的经验,当你想在事业上获得更好的发展时,你就没有办法得到人们的全力支持。

这是对人生的犯罪吗?纽曼就是这样认为的,他说:“我并不主张使用‘关系’这样的词汇来形容一个人的社交能力,因为社交本身是成长学的一部分,代表着你充分挖掘和利用社会资源的能力。”

在中国,“关系”是如此重要,以至于人们既需要它,又对它充满不屑,好像一个只知道寻找关系的人就是没有能力的。其实恰恰相反,一个人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才会去寻求别人的帮助,才能在这个过程中和人们互动,彼此理解,学习对方的优秀之处,给自己充电,然后让自己也变得更加优秀。

本书要解决的最后一个问题是从根本上质问:“人为什么活着?”或者换一种说法:“我们为什么成长?”如果生命只是一个人的成长,这样的人生注定毫无意义。人类不但高度重视该问题,而且类似于对孤岛困境的思考和破解充满了每个人的一生。

生存于孤岛的人,他的混沌不清,人生充满混乱,悲观情绪将在自己的生活中迅速弥漫。怀有如此紧迫的危机感和焦躁感的人到处都是。我们在寻找朋友,而他们也在寻找你。为了找到自己的同行者,帮助你度过一个充满幸福的充实人生,我希望这本书能带给你些许启发,希望每个人都能从中汲取有益的营养,重新规划自己明天的生活。

对此,我将无比荣幸。

PART 1 遇对人,走对路,找到你的小伙伴!

◎谁和你一起玩大?

建立一种亲密关系至少需要三个条件:第一是相识;第二是相知;第三是相惜。相识很容易,我们可能每天认识许多人,客户、同事、聊友,这都是相识。相知和相惜就难了,有的人一辈子交际无数,也不一定能相知几个人,更不要提相惜了。

我读小学时,班里有40多名同学,一年级时我们就相识,都是同一片区的邻居。可最终能和我成为伙伴的却只有七八个人,几年后到了中学,成为朋友的还剩下了两三个。其他的人都成为了人生中的过客,不曾相知,也不曾相惜。

工作以后,公司上下有上百名员工,到了长江实业有几千名同事。我和他们同吃一碗饭,低头不见抬头见,可最终聊得来的、互相影响并帮助的,也只有那么几个人。其余的人都是人生旅途上的观众,就像我们路边的花花草草一样。

因此,亲密关系是很难建立的,这不但取决于信任、需求或者价值观,还与我们自己的主观努力有关,也与你对关系的理解有关。许多呈现在你眼前的亲密关系,通常只是表面现象,比如礼貌性的附和、伪装出来的亲近,看似一张张的笑脸,实则五味杂陈;好像他们在关心你,其实你们都被名利绑架。

生命一开始,关系就产生了。而且,我们遇对人总是如此之难,所以人们才由衷地感到——朋友是如此难交。但是如果换一种角度,我们理解社交关系的方向是不是有问题呢?

对朋友,你是想汲取他能够提供的价值,还是想在他身上获取自己成长的动力?不同的选择,会决定你不同的人生。

沃伦·巴菲特是一位十分擅长总结的价值投资大师。他不但精于分析股票,也对人的成长有精辟的见解。他说:“人生就像滚雪球。最重要的是发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要想把雪球越滚越大,显然是需要上述两点。“雪”就是各种资源,包括钱、人,还有其他能够被聚拢合成一体的东西,长坡则是正确的方向。它们缺一不可。当这两个条件都具备时,你所需要的就是体力、耐心和技巧了。后者在我们的人生历程中其实是必须具备的最为基础的本领。

巴菲特所讲到的雪球之“雪”,也包括我们的社会关系。从一个婴儿呱呱坠地的时候,他将必然存在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在他来到世界的一瞬间,就无可逃避地进入了这个环境。我们的生命一开始,关系就产生了,这不因你生在何种家庭而有所区别。

一个小婴儿,从他睁开眼睛的第一天起,他就走上了一条建设和经营自己的人生关系的漫长旅途。他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好人、坏人、有价值的人、无价值的人、有积极意义的人、只能起到消极作用的人……他必须学会辨别和选择。

这是一件重要而且相伴他一生的工作,这件工作完成的好坏,决定了他最后会取得多大的成就。

与此同时,他对于别人的看法,也促成了人们对他的印象。在一个互联互动的环境中,他从婴儿变成少年,从少年变成大人。在他30岁时,对自己的少儿时代一定已失去绝大部分记忆,但正是那些想不起来的记忆碎片,为他今天的状态播下了第一粒种子。

在孩童时期的思维世界中,父母和亲人是第一重世界,这无可替代;朋友和伙伴是第二重世界。父母的概念是亲近的,朋友的概念是模糊的,至于玩伴——人们在思考对自己起到重要作用的人时,通常不会考虑自己的小伙伴。现在我要告诉你,这大错特错。“他们除了是我因玩具嫉妒而时常发生战争的对象,我不清楚还有什么作用。”一位23岁的纽约女孩乔丝说。她已完全记不起小时玩伴的模样,甚至她认为自己的童年没有一个可以陪自己玩的人。“除了喜欢酗酒的爸爸,我不记得还有谁经常在我面前出现,我是自己玩大的,就这样。”她说。所以她感觉自己现在交不到固定的好友、有些自闭倾向,可能即由于此原因。

乔丝在两岁时就意识到自己需要一个小伙伴,可以和她分享玩具、争夺战利品以及一起玩游戏的人。但她没有兄弟姐妹,也没见过邻居家的同龄人。偶尔会有一些小孩进入她的房间,却总有不快收场。她们不是打得不可开交,就是互相仇视。成人很难理解小孩的世界,就是因为她们只见了一面可能就已视对方为最大的敌人。

可是,即便这样的关系也很重要,不是吗?乔丝在五岁之前搬了三次家,随着爸爸从东海岸到西海岸,又跑到新墨西哥州。最后一次搬迁,是她在爸爸去世后孤身来到纽约。当她开始一份工作后,才发现自己完全没有可以拿出来跟同事分享的童年谈资。她发现自己甚至完全不懂得如何处理与同事的关系。这恰恰就是缺乏儿时的小伙伴可以给我们的力量。

我们的研究也表明了这一点,个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其实从3岁起,你身边的朋友就开始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了,以人际交往为基础是每个人进行社会化的必然规律。儿时的玩伴,则是一个人进入人际交往的开始。

你的行为会影响他,他的行为当然也会深深地影响你;你们会互相吸收优点,并感染对方的某些缺点。他们是你的发小、青梅竹马或“势如水火的大仇人”都没关系,重要的是我们第一次通过别人的眼光看待自己,并且开始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在乎他们是如何评价自己的。我们第一次仔细地了解别人,从他(她)的身上看到长处和短处,并且学会与他们共处,做大家都感兴趣的事。

对于自己的“玩伴”或者认识很长时间的发小,并非来者不拒。如果不加以辨别地选择小伙伴,我称之为“放羊式童年”,凡是以这种态度交友的孩子一般都会对自己的未来失去自控力。

根据我的研究,如果一个人想在自己人生的任何一个阶段都保证可以遇到对的人,走上对的路,最起码要让自己具备一种最基本的辨别的眼光。要懂得去理性地观察每一个人,要避开表面的陷阱,透过表象去看到他们内在的优点,然后综合起来分析,为自己找到一个“学习点”。

这里还有两个原则:

第一,优点是一种共性,每一个小伙伴都有他值得你学习的地方。因为每一个人都代表着某种性格或生存的方式,有你可以借鉴的方面。

第二,用公平的标准衡量他们,世俗的观点不能影响你的判断,比如财富和相貌,再比如热情或冷漠,以及第一印象、衣着等这些功利的标准。我们必须采取完全脱俗的态度,超越眼前的得失去评判他们,选择自己的小伙伴,才能真正地找到值得自己学习的同龄人,在和他们一起玩耍的过程中共同成长,将他们的优点融合到自己的身上。

◎20年后还在影响你的力量

在我们长大以后做某些事情时(人际交往或处理工作),经常突然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种感觉有时正是从深远的记忆存储下来的经验——或许它们就是在小时候与玩伴的共处中积累下来的体验。因此,那个和你一起玩大的人,其实在20年后还在影响着你,虽然你意识不到,也不清楚这是怎样的发生机制。

每个人的成长轨迹都不可复制,并且有太多的因素左右我们的选择,所以不能绝对地认为一个小时候与你嬉闹游戏的人会主宰你未来的人生。但我们不能否认的是,这个角色确实在许多成功者的童年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在我们机构的培训教材中,巴菲特是一个经常出现的名字。我和史密斯都把他作为“成长”和“成功”的典型榜样,告诉学员必须尊重他的方法——对多数人来说是非常适用的,比微软创始人和谷歌总裁的励志故事更有代表性。因为巴菲特从自己身边的世界获取了巨大的能量,他懂得如何利用集体力量,并让亲近的人成为他的得力帮手,一起把他的商业价值观发扬光大。

巴菲特儿时的伙伴中有一个叫作拉塞尔的人。在9岁时,他们就结成了一对“商业伙伴”——他们把加油站门口苏打水机器里出来的瓶盖运走,并且精心地把每一种饮料的瓶盖数计算好,分析哪一种饮料的销售量最大。

这一看似无聊的举动,实质上却是最简单和最原始的市场调查。这一行为在记忆中烙下印记,深入人的潜意识,形成强大的驱动力,使未来的成长向这一方向努力,最终会在人选择从事哪种行业时产生影响力。

此后,他们又去寻找可以再用的高尔夫球,再一次地进行分类和整理,然后卖给邻居并且从中获得提成。两人后来还去当过高尔夫球场的球童,每月只赚3美元。两人携手赚钱,一点一点地积累资本。这门生意规模很小,也赚不到几个钱,但却等于一堂最基本的投资理财课程。

实践就是最好的老师,而拉塞尔则是他的称职帮手。后来,他们还在公园里建立了高尔夫球亭,生意相当红火。

难道是他们真的如此缺钱吗?拉塞尔的母亲问过他这个问题。巴菲特说:“这倒不是我想要很多的钱,我只是觉得,看着它慢慢变多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这段儿时经历为日后的“股神”巴菲特开启了一扇大门。正如他自己所言,重要的是发现很湿的雪,还有很长的坡。一个有价值的玩伴和他一起玩大,两个人最终都做出了一番伟大的事业。

而你,那个和你一起玩大的人是谁呢?

不管是男是女,我们小时候都会有一些伙伴,一起吃糖一起做游戏。但是并非每个人都能像拉塞尔一样在很长的时期内对我们造成深远的影响,甚至改变我们的生活(有他和没他,你将来的生活会有根本性的区别)。实际上,我们遇到什么人,总是取决于我们自己的需求——你想跟什么样的人一起玩?这导致了选择不是随机的,而是刻意的,如果你自己缺乏一些想法,你可能交到的朋友也都是白开水类型的。

一个可以在20年后还能影响你的人,他首先必须也是有想法的,是一个富有活力及创造力的孩子。他一开始就能表现出惊人的思维跳跃性,不受传统的束缚和世俗观念的影响,从而能够提供给你一种完全不同的视角和新鲜的思维角度。

但不是谁在小时候的朋友都是有想法的人,多数人的忠诚玩伴都像一张没有内容的白纸,或者上面缺乏足够靓丽的色彩。他们合在一起只是多了一张空白纸而已,在逐渐变淡的记忆中很难令人印象深刻,没有涂抹下多少亮点。因此,我们才会在多年后再次遇到童年的要好玩伴时,惊讶地发现自己竟然记不起与他有关的任何事情,只能在浩瀚的记忆数据库中勉强找出一点模糊的印象,来证明他就是那个人。

如果你的小伙伴也是这样的一个没有个性的人,你的童年往往就是“失败”的,你能从中汲取的营养就欠缺了一些必要的元素。

什么叫有想法呢?

1. 这意味着一个人起码能够独立地做出决定,而不是被传统的思维和别人的意见左右。正如身处迷宫之中时,要辨别出哪一条路才能走出困境,而不是被困死在里面,或者只知道给家人打电话,向老师求助。

2. 还需要他们有一些离经叛道的念头和行为,超越年龄和世俗观念的限制,充分自由地畅想并进行实践。这未必是疯狂的,但一定是有趣的。实际上,我们小时候能遇到几个称得上有趣的伙伴,对自己人生的影响就已经足够大了,他们能够帮助我们埋下创造力的种子。

多数情况下,有的人喜欢结交的伙伴是那种木讷型的,他们从来不会创造性地思考一件事情的不同解决方式,表现出活跃的思维。就像一辆遥控汽车,他们只能在某些既定的程序下,按照设计好的路线行走。和这一类人成为亲密玩伴的人,通常自己也不会有什么作为。

而且,他们都暴露了某些缺乏自信的“潜质”,或醉心于成为一个老实同伴的“领导”,而不是向更聪明的人学习——哪怕只能给他打打下手。所以在20年后你再次遇见他时,你会惊奇地发现,他的人生一点都没有改变。

◎小伙伴代表着四种角色

和我们一起玩大的人,他们一般会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并且代表着四种重要的角色。每一种角色,实质上都是我们对于人生的一种演习和提前的训练。玩具分享者

玩具代表着“个人资源”,分享玩具的过程即资源共享的训练过程。

从一些普通的游戏和对玩具的分配、使用开始,你和你的搭档就已经开始了这项至关重要的练习——如何对待玩具,以及怎样和小伙伴分享,它决定了你在未来如何对待自己的人生资源,以及寻找盟友、客户和融入团队的能力。

它将帮助你建立正确的团队意识。

它将训练你调整心态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它将提升你协作的意识和赋予你团结的力量。

虽然你对此一无所知,但它已经替你悄悄完成,并把这种力量植入潜意识,你可能人到成年才对此恍然大悟。游戏合作者

一项团体游戏如何协作?玩伴必须知道怎样一起做游戏,甚至这是小时候交朋友的唯一标准,凡是不能在游戏中合作的孩子将出局,而且他缺乏迅速融入一个团体的能力。

康州的布兰克问:“每个人在出生时都是平等的,上帝是如此公正,绝大多数人都不是天才,但是什么改变了我们之后的人生呢,重要的转折点是什么?”原因就是我们在小时候与伙伴的游戏合作中获得的东西不同,有的人在恰当的时间遇对了人,走对了路,迅速明确了自己未来的角色,树立了正确的志向;有的则是被更好的小伙伴影响、改变。

小时候的游戏就起到了这样的作用。纽曼说:“我们人生的头几年对一生的命运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尤其是一些关键的时刻,那些难以抹去的情感和重要的相遇,共同决定了我们的性格。”

比如打仗游戏,在这个临时或长期构成的团队中,有老大,有小兵,甚至还有军师。这就是一个由不同角色组成的组织,人们在组织中寻找自己的角色,训练协同作战的能力。同时它也是一种考验,不能适应的人将被组织淘汰。

和打仗游戏一样,过家家也是一种角色扮演的模式。但不同的是,过家家必须有女孩参加——我们在这种游戏中体验父亲与母亲的角色,打仗游戏则通常只有男孩参与,因为这是展示力量和智慧的初级体验。

在十几年的跟踪调查中我们发现,那些在7岁时每次“打仗”都当小兵的人,30岁时正在一家公司做着自己的部门小兵。而那个每次都充当老大的顽皮小子,28岁就从单位辞职做起了买卖,或者不到30岁就成了一个部门的老大。

我们在中美两国对将近20万人做的采访表明,这个准确率高达79%。要知道一个社区(村)的“小老大”并不会太多,往往只有那两三个,小兵却有一大群。难道这不说明一些问题吗?“和经常欺负我的老大做朋友?这没错呀。”上海的赵先生笑嘻嘻地说。5岁时他是村里出了名的孩子王的副手,他打不过那个家伙,于是退而求其次,和他成为一对搭档,一起欺负别人,管理一支小团队,全村的小孩都听他俩的指挥。而现在,他是一家IT公司的副总。

预言就是,你在小时候长时间承担的某种角色,其实是在为将来你的社会角色进行演练。它会变成一粒延时生长的种子,埋在我们意识深处,静悄悄地隐藏起来,然后在恰当的时刻,以你毫无知觉的方式爆发了。糖块争夺者

糖块代表“战利品”,是所有“利益”的符号。玩伴既在一起争取大人给更多的战利品,又会为了自己可以多分几块而大打出手、争执不休以及明争暗斗。假如你总能在糖块争夺战中获胜,还不会破坏自己与小伙伴的关系,这代表了你在未来也会成为一个大赢家——至少你会拥有最大的概率继续赢下去。搞破坏的同谋者

不在一块干点坏事,就称不上是自己的小伙伴。比如把邻居家的自行车胎扎破,给同班同学的书桌内放一只死蛤蟆。在搞破坏时,你总是需要一个同谋者与配合得力的帮手。相信我,在10岁以前,几乎没人不在意这事。

在这四种角色的变换中,我们与玩伴经历了一个非常复杂的时期,也是对人生必不可少的实验期——我们为成人世界的各种规则进行初级训练,并形成最初的与人打交道的经验。在和小伙伴一起肆无忌惮地从事各种活动的同时,也能慢慢地发现自己的兴趣,为人生的未来指明基本的方向。

重要的是,你会形成最早的“自我意识”:这是我,不是别人。并且看清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明白将向哪里去。

◎最难把握的是“分寸”

当你学会了定位,知道自己擅长干什么,应该干什么,在和伙伴的比较中有了自己的理想,形成了自己的个性,你就明白了什么叫分寸,做人和做事就具有了一种收放自如的力量。这往往是一个人的生命长河中的重要分水岭,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因为对一个人来说,你会发现做事最关键的地方不是能不能做成功,而是把事情做到何种程度。

这个世界上,任何事情都需要衡量。在每一天,分寸都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它决定着我们的心态是否从容,脚步是否稳重有力,前途是否光明远大。比如人际关系需要把握分寸,成就事业需要把握分寸,制定计划需要把握分寸,评价朋友和学习总结都需要把握分寸。

用最简单的话说,分寸就是“尺度”,是一种决定自己站在什么位置的能力。

我经常在讲座中谈到合伙人史密斯的故事,他是一位传奇人物, CNN和《纽约时报》都做过他的专访,还有很多机构想邀请他出版传记。史密斯之所以能够在复杂的公关工作中游刃有余,同时也在他自己的人生道路上顺风顺水,原因不仅仅在于他的聪明,也不仅仅在于他的勤奋,更不在于他懂得多少方法与手段,而在于他对于人性的洞察、对于人与人距离的把握和做事的时候火候的掌控。

史密斯懂得什么叫作恰如其分,什么叫作不偏不倚以及见好就收。所以他永远都不会失去朋友,也是我身边拥有朋友最多、并且友谊最为长久的人。史密斯有一次曾颇为自傲地说:“30年前和我一起偷邻居家奶酪的麦克·布莱恩,那个喜欢吹牛的家伙,现在仍然是我家的座上宾,我从他身上学到的不是如何偷东西,而是怎样在邻居的家门口留下一张道歉的纸条,告诉威灵顿先生我们只是非常喜欢他妻子做的美食。”

一句话,史密斯善于从任何一个人和事件中总结经验,学到一些取悦别人的智慧。就算犯下了一些错误,但如果以取悦的方式进行处理,我们发现对方总是能够轻易地原谅你。就像我们发生矛盾的时候率先道歉的一方总是能掌握主动权一样。在社交领域,这就是手段与时机的问题,它综合表现为一种社交技巧,代表着开放、诚恳和善意的力量。

做人做到恰如其分,这当然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因此,把握好了人生的分寸,在和小伙伴的相处中掌握了自己的人生尺度,学习到了人生长跑的技巧,你就等于自己掌握了命运,而不是拱手交与他人。

我们的人生既是目的更是过程,其中的成败与兴衰、得意与失意,都在分寸二字中见到分晓。

只有懂得如何折中取度,才能实现做人做事的最高境界,做事做到恰到好处,是人生的最大学问。

●批评的分寸:只有坦诚是不够的

如果你自认为十分坦诚,就毫无顾忌地揭发别人的错误,即便没有恶意,也会让你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直线下降。和你关系最好,就可以承受激烈的批评?不,我们和伙伴的决裂往往就是从这时开始的。

从很小开始,我们就有机会训练这种能力:批评和指责别人既要考虑到场合,也要注意分寸。若使被批评者下不了台,面子上过不去,让他难以接受,或者自尊心被你伤害,你和他的关系就会发生根本性的逆转。就算拜把子的兄弟,今后也可能在背后捅你一刀。

●表达的分寸:很多话是需要三思而言的

说话小心一些总是没有错的,这代表了谨慎的力量。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会变得谨慎,而不是在朋友面前咄咄逼人或喋喋不休。这是无数经验、教训和长辈的训导换来的,也是向他人学习的结果。

三思而言,察定后动,使自己置身于进可攻、退可守的有利位置,再去表达你的看法,才能显示涵养而且受人欢迎。一个总是说错话的人不但缺乏城府,而且显得浅薄和俗气。一出生上帝就给了我们一张嘴巴和两只耳朵,就是让人多听少说,多去观察而不是总出风头。

实际上,在我们的调查中,小时候开始就很喜欢出风头的人,他们在成人后的成就绝大部分都很一般,大多从事平庸的工作,而且已经丧失了儿时的那种创造力和惊人的活力。

●时机的分寸:口无遮拦的代价是遭人讨厌

我见过很多口无遮拦的人,他们总是有意无意地触及别人的禁区,在相处的分寸上犯下巨大的错误。比如探问别人的隐私,当众揭对方的伤疤,以及张扬对方难以启齿的缺陷等。这是缺乏训练的结果,和没有分寸的人成为伙伴,你自己也会变得没有分寸;和喜欢强人所难的人成为朋友,你也会变得和他一样,从他身上接收这些让人讨厌的力量。

●尊重的分寸:和人保持适可而止的距离

即使一个和你关系密切的人,也要和他保持适可而止的距离。在任何话题上保持互相尊重,比如谈话不可拖得太长,否则会令人疲倦;不可严重介入对方的生活,这会有损你的形象。维持关系的深度,需要的不是时间,而是合作的兴趣和对对方的态度。

我们有必要为自己找一个榜样,来解决这个问题。从他的身上学习如何尊重别人,然后让自己也拥有这种品格。有时候,好的家庭教育能够把它带给我们。但如果没有这个条件,和同龄人的相处就成了磨炼这种品格的舞台,你要甄别哪些人不具备这样的品格,然后离他远一点,避免传染“放肆”的恶习。

●做事的分寸:借助书上的经验,阅读是我们一生的习惯

伟大人物在成就一番事业的同时,他们也是一个很好的阅读者。一本好书就是他的好伙伴,从识字开始,就成为他相伴一生的朋友。在调查中,我发现67%的华尔街高薪职员在16岁以前就建立了定期阅读的习惯。没有人强迫,纯粹是兴趣使然。有的人在回忆儿时伙伴时往往没有印象,但却经常想起当时自己读过的好书——他们受益匪浅,从中了解到了这个世界,也培养了自己淡定和从容的品格。

随着周围环境不断的改变,我们必须不断地适应,来改变说话或者做事的分寸,制定与人相处的更高的标准。就像一辆好车,我们需要升级它的配置,增加它的发动机,来改善它的速度,让它始终在自己的驾驭之中。

假如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从好的伙伴身上学习到这些积极的智慧,有所吸收并加以运用,那么我们就如同获得了一辆动力强劲的座驾,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地超越别人,不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将事半功倍。更重要的是,它还会让你迅速成为一个受尊重的人。

◎不要过度投资

25岁的华盛顿男孩克莱尔对此有着沉痛的教训,他说:“千万不要对人太好了!我对人对事好到极点,好事几乎都做尽了,结果却让我失望,我总是那个最受伤害的人。难道这个世界就是如此吗,它不是给好人准备的?”

翻开克莱尔的过去,我看到的是一位对朋友尽心尽力、从不设防的年轻人,而且他确实喜欢义无反顾地对自己的朋友付出。这当然是非常好的品质,无可指责,也决计不能批评。但是,问题出在哪儿?

克莱尔说:“我和夏西基在光屁股时就认识了,四五岁时,我们是社区最好的一对伙伴,所有的好东西都会跟他分享,像兄长一样照顾他;到了学校,我们是最好的哥们,我替他遮风挡雨,甚至帮他在考试时作弊。没有人怀疑我们的友情。”“这很不错,然后呢,发生了什么事?”

克莱尔沉默了一会,说:“去年,夏西基投资了一家餐厅,前半年生意很不错,但后来不知他怎么经营的,亏损了一大笔钱。他曾想关闭餐厅,但我觉得这是他从小到大的理想,不能这么轻易放弃,就拿出了自己全部积蓄,大概30万美元帮他,维持了不到一年,但还是破产了。我并没有要他还钱的意思,可我发现夏西基对我越来越冷淡了,总是不接我的电话。直到上个月的一天,他从我的世界中消失了,不知道去了什么地方。”

我马上明白了问题的症结,便问他:“在你们20多年的友情中,你有求过他帮忙吗,哪怕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忙,请回忆一下,尽可能列出他对你的帮助?”

克莱尔想了半天,然后坚定地回答我:“没有,我从来没有对他提出过任何要求!”

哦哦——这难道不是他们友情破裂的原因吗?在这对让人羡慕的关系中,克莱尔是完全的施与者,而夏西基只是单纯的接受方。他满足朋友的一切需求,却不要求对方给予一点回报。虽然他心里的确是这么想的,但夏西基可能并不这样认为。过度付出的结果就是对方承受了巨大的压力,最后像断裂的弹簧那样无法修复。夏西基无法报答他的付出,只好一走了之。

我的结论就是:对一个健全的人来说,他有劳动能力,而且智商正常,情商也不低。他在严酷的社会竞争中渴望朋友的帮助,这是毫无疑问的,但与此同时,独立和付出也是他内部的需要。他最希望的是通过自己的付出来获得帮助,而不是像乞丐一样接受施舍。

本质上,我们的人际关系如果不是一种相互满足某种需要的稳定模式,那么这种关系维持起来就比较困难了。你对一个朋友过度投资的恶果就是他无法还债,不得不离你而去,和你撇清关系。你和他的关系再好,也敌不过这种来自人性本能的力量。所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许多人在很小就是过命的朋友,但成年后却逐渐疏远,渐渐地老死不相往来,许多时候就是出于这种原因。

这是残酷的教训,人与人社交的本质,始终遵循着一种十分功利的原则,人们对此原则在潜意识中难以摆脱——人际交往就是满足自己的需要。就像心理学家霍曼斯早在1974年提出来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交换,这种交换同市场上的商品交换所遵循的原则是一样的,即人们都希望在交往中得到的不少于所付出的。”

也就是说,虽然人们渴望自己得到的不能少于付出的,但如果得到的大于付出的,也往往不会感到快乐,而是会令自己的心理失去平衡,从而做出与常理十分相悖的事情。就像夏西基对克莱尔做的那样,对这种结局,他们两人都不会有什么愉快的体验。

这说明,对待你的玩伴时一定要有所保留,不可表现出一种“我全心全意为你”的姿态。很多人经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好事一次做尽”,他们倾尽全力,以为自己这种无怨无悔没有私心的付出,会让双方的关系更加密切。事实上并非如此,结果往往是相反的——对方的心理感到极不平衡,因为他不能一味地接受别人的付出,这对他的自尊是极大的伤害。

为了平衡双方的关系,使你与伙伴的亲密感维持下去,你必须遵守一个基本的原则:任何付出都应得到回报。这种回报未必就是金钱或其他功利的东西,但一定要让对方感到平衡和安全,至少要心安理得,能够从容地与你相处。否则,你会使人感到无法回报你,或者没有机会回报你,强烈的愧疚感就会让受惠的一方做出极端行为,切断与你的联系。

方法有两种:

第一,在投资你的伙伴时,应该留有一些余地。适当地保持你们之间的距离,不要倾尽全力,或者不要过于靠近对方,让相互之间保留隐私。比如,你可以在某些时刻对他的困难视而不见,直到他来请求你,你再给予帮助。因为很可能对方并不希望别人知情,也不希望别人过早地给予帮助,要知道这往往意味着对他能力的蔑视。

第二,如果你真的想帮助对方,尤其是你察觉到自己不出手的话,他可能无法战胜眼前的困难。那么,在你投资这份友情时,不妨同时适当地给他一个机会,让他有所回报,不至于因为这种沉重的心理压力而影响你们之间的关系。你可以提出一些请求:“嘿,哥们,我也遇到了些麻烦,而你恰巧擅长这种事,能帮我一下吗?”他会觉得你们之间的共处是平等的,从而能够在你们之间的关系中自由地呼吸,而不是连喘息的机会都没有。

这两点都是非常重要的。

PART 2 学生时代——找到你的“启蒙者”

◎真正能帮你的人总是在大学的时候认识的

2013年有一部电影叫作《中国合伙人》,在国内票房火爆。有一位华人企业家看完后给我发来短信,讲述他的感慨:“李先生,我的第一次创业,就是和几位大学同学一起经历的。我们共同进行了人生的第一次冒险,虽然没有成功,但我们成了一辈子的铁哥们,20多年过去了,每次我遇到困难,能够无条件地帮助我的人还是他们。”

这一部由黄晓明、邓超和佟大为主演的电影,讲述了过去30年,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三个年轻人从学生年代相遇、相识,拥有同样的梦想至一起打拼,然后共同创办了一项伟大的事业、功成名就实现梦想的励志故事。

这部电影为什么如此之火?因为每个人都能从这三个人的身上找到自己很熟悉的影子,那就是我们的大学时光,我们在大学时期无比纯真和充满激情的友谊。而现在,就算你认识的人多,当你真正需要帮助的时候,又能有几个人能够伸手帮助你呢?或者可以这么说:在大学一定要交到几个能真心帮助你的人。

如果你在大学时连一个真心朋友都没有,你这辈子是不可能成功的。我很难想象一个过了18岁的人还没找到一两个可以互相帮助的“哥们”,如果不是患了自闭症,那就是他严重缺乏情商,不具备成功的潜质。

下面我要给你纠正那些人们关于“大学与成功”的误区:

相貌和未来的成功有很多联系?——错误!你看看马云就知道了;

家庭背景跟成功有必然的联系?——错误!90%的富翁都出身贫

困,他们赢在学生时代或在社会上遇对了人,而不是出身;

上名牌大学的人会成功?——错误!多数名牌大学毕业的人只能打工,多数老板都毕业于一般学校甚至没有上过大学;

学习成绩好的人比成绩差的人更加容易取得成功?——错误!成功的原因不是在大学时的成绩,而是在大学时拥有的视野和思维。

实际上,每个人都在大学时拥有平等的机会,而在当时人们觉得非常重要的东西,可能跟我们未来的幸福与成功并没有太多联系。上述所有因素都只有10%是正确的,其余90%无效。这意味着你读到这里时,必须先停下来回忆自己的大学时代——或许你此时正是一名大学生,你应该想一想:“我现在秉承的是什么思想?我也这样认为吗?”

在大学里,没有什么比交几个真正能帮助你的人来得重要。即便你自己已经是一个牛人,你也要跟着更牛的人跑,向他们学习。他们要具备一些优异的品质,比如:视野比你更开阔;心胸比你更宽广;眼光比你更敏锐;意志比你更坚定;处事比你更灵活;思维比你更活跃。

作为我的心理学顾问及课程助手,纽曼向人们讲述了一位大学好友是如何决定性地影响到他的人生历程的:“我喜欢这样的朋友,坚持独特的方向并且富有毅力,就如同霍尔博格先生,那位出生在贫民窟的不屈奇才。他有着极天才的一面,并愿意帮助那些走近他的人,这是我做不到的,但我幸运的是可以向他学习。”

霍尔博格比纽曼还小两岁,但极为喜欢读书,并利用一切机会进行社会实践。他在哈佛大学时将自己所有的钱一分为二,一半用来买书,一半用来组织各种活动,充分运用每一分钱的价值。有时霍尔博格会缺少生活的金钱,但他很有办法——给哈佛大学的富人子弟撰写有趣的策划方案,诸如如何才能有情调地与女人约会等,大受欢迎——他售卖自己的才华赚取佣金,这让纽曼大为吃惊并为之震撼。

一个穷小子是如何改变命运的?相关的故事我们可以讲出很多,但像霍尔博格这样很轻松就搞定自己所有生活的例子,即便在崇尚个人奋斗的美国社会也很罕见。霍尔博格成为了纽曼的理财老师,给他上了终生难忘的一课。重要的是,他乐意跟纽曼交朋友,在每一件事情上都倾尽全力帮助他,比如与他探讨怎样将自己的心理咨询小组在校园内扩大市场并实现盈利,以及帮他确立未来的人生方向。

来自圣地亚哥的大学生塞奇说:“大学意味着什么,是像您与霍尔博格先生启示的这样,尽可能地交结密友并取得他们的帮助吗?”

这是一个颇具挑战性的问题,没有人愿意让自己珍贵的学校生涯变得如此功利,但可贵的是——人们对生活的理解总是多面的,我们能从同一件事情中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然后从中选择自己喜欢的观点加以利用。

因此,纽曼回答说:“亲爱的塞奇,你要记住自己的人生在不同阶段的重点是什么。小学时我们什么都不记得,而大学相对于高中则是一段难以想象、完全不同的经历。这意味着转变,对许多人来说,如何适应这种转变,是你必须自己面对的事情。你可能觉得功课相对重要,压力很大,没有人告诉你该怎么做,那么你可以寻求这方面的帮助;假如你感受到了足够的自由,有时间去体验更多,我们对朋友的要求则可能进行相应的调整。目的总是简单的,重要的是我们的体验。”

你要记得的一件事是,大学的第一个任务就是交一个志同道合的朋友,而不是其他什么——比如选择一位好的导师。后者当然十分必要,但它是可塑性的问题,只有选择朋友的心态才是容易在我们的内心被固化的。许多人在对待朋友的问题上经常十年如一日抱持一个顽固的观点,正是因为在意识深处,与人交往的“处理工序”是极难改变的,人们很难更改自己的习惯,就像我们无法轻易抹掉对一个人的第一印象一样。

这就意味着,如果你一开始就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那么在某一天或者某一个晚上,仅仅因为你和几个人交谈了几句、讨论了一些有意义的话题,你从此就拥有了一两位特殊的朋友,他们会变成你的多年好友甚至是几十年的老友。然后你会拥有自己的圈子,并很难进入其他人的圈子。

你需要利用意识的这一点,尽快展示优点,纠正缺点。不要害怕对别人讲话,也不要害怕去倾听。在大学一年级就让自己成为一个别人可以对你打开心窗的人,而不是人们远远地就对你建立起警惕的防线。

◎向擅长分析的人学习,而不是成绩最好的

学习对一个人来说,是必须具备的非常重要的能力。我们从出生到老去,都处于不断的学习状态中。但是学习也是有“技术”的,有的人轻而易举地取得成功,就是因为他掌握和运用了学习技术,而不是因为他脑子好。

由此观之,学习这项能力更多是通过后天的磨炼获得的。也就是说,如果想成为优等生,那就一定要掌握学习的技术和窍门。

当然,每个人学习的方法不尽相同。但是效率却是学习的核心问题,也是检验一个人是否能够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的试金石。正如李小龙的武侠书里所说:“武术有两种,一种是花拳绣腿耍给别人看的;另一种是真刀真枪出战果的。站在强盗的刀尖前面,哪一种武术更有效呢?这是不言自明的事情。”

小的时候我们总能发现身边的一些同学,他们很努力,很愿意学习,但总是学得不好。这就是学习的效率问题。我们也会发现一些同学,他们非常偏科,只对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认真学习,并且成绩很好。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学习的时候,可以试着让左右脑均衡地运转,假如你已经用左脑学习了20分钟的数学,这个时候你的大脑已经非常疲惫了,因此接下来就要用右脑学习20分钟的语文,这样才能够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把它养成你的生活习惯,并且合理分配好你的时间,这将会大大提高你的学习能力。这种对学习时间的分配正是最基础的分析和调整能力的体现。

如今,很多新闻都报道说,当学霸进入社会的时候面临的各种各样的囧境。因为“学霸”往往就是学习成绩优异的代名词,他们的成绩最好,可是灵活的实践能力却并不一定合格。现实告诉你,当你是学生的时候,你就会觉得成绩好就是一切,其实并非如此。有的时候那些通过苦学和死学的方法获得高成绩的人,在很多其他的方面却难以拥有更强的竞争力。

学习成绩好并不一定能和“有出息”画上等号,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闪光点,决定一个人能否闪光的并不是成绩,而是成绩背后的东西。你必须试着去发现你身边善于分析的人,并向他们学习如何拥有这项能力。

艾伦·格林斯潘曾任美联储主席,那时他一手掌管了美国的货币发行、利率、国际金融流通等重要工作。曾经在一段时间内,美国的股市总是因为他的一句话而上下波动。从克林顿政府到布什政府,格林斯潘的名字在全球金融界和企业界无人不知。当然,他还有另外一个称谓:他也是世界上举世无双的经济学家。

格林斯潘毕业于纽约大学。但是当年教过格林斯潘的爱涅斯特·克鲁诺教授却回忆说:“当时他还不能算是好学生。有点傲慢,不怎么用功。那时的格林斯潘并不怎么聪明,知识也不多,还缺乏人情味,往往当着大家的面斥责自己的同学,使他们下不来台。当然啦,学生时期嘛,谁都可能傲慢。他现在可不一定那样。上了岁数了嘛,见多识广会有长足的进步。”

当年的格林斯潘在大学时期就读于克鲁诺教授的门下,虽然成绩不太好,不太会交朋友,但最重要的是他掌握了学习的技术,虽然他营销学并没有学好,但是在学其他领域的知识时能很快地学会。学习的要义除了要学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外,还必须要能够见多识广,把自己所学的只是串联起来,为我所用,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拥有学习的能力。

直到现在,艾伦·格林斯潘依旧是纽约大学的骄傲。每一位纽约大学的学生,都为有这么杰出的校友而自豪。每年招生的时候,学校也总会把他的名字排到前面以吸引更多优秀的学生入学。从格林斯潘的身上,或许我们能够更加理解,应该向擅长分析的人去学习,而不是成绩最好的人。

你知道吗?在中世纪,音乐是属于数学的。不管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事实上彼此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一个创造世界最高品牌钢琴的斯坦威先生曾经做过一个调查。这项调查旨在发现音乐与学习成绩是否有联系。根据他的调查,学习过乐器的孩子往往语言组织能力和数学推理能力比其他的孩子更强。一般来说,学过音乐的孩子的学习成绩也比没有学过音乐的孩子要强。

这就能证明,学习音乐对孩子来说是可以提高学习能力的一种方式。事实上,只要孩子们不觉得厌倦,一般的家庭都愿意为孩子购买乐器让他们练习,这对学习是很有好处的。

曾经有人把音乐当作数学来学习。一边从数学的角度分析发出来的声音,一边看着乐谱的音符来按键。用数码或者图画来分析声音,这样可以有利于代数或几何的学习。事实上,音符是让你用指头表达一种感觉的指令。它是一种语言符号。这种理解语言符号的能力,就会日后成为学习英语、法语等语言的基础。

另外,我们在小时候多数都学习过钢琴,其实这也有利于养成良好的除了好成绩之外的品质,那就是耐心和意志力。

用最简单的话来说,学习就是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亚里士多德所说的“为什么?”这一质问最能表现人的好奇心。科学是什么?科学就是一边观察世界,一边提出“为什么”。“认识论”就是通过“纯哲学”提出的“为什么”,“纯哲学”又是通过“显像学”提出的“为什么”,而什么是“显像学”?那就是一边观察科学现象,一边提出问题。而在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就是能够提出“为什么”。

我们在问自己“为什么”的同时,便是满足自己好奇心的过程。我们所谓的学习,就是在不断地满足自己好奇心,提出许许多多的疑问,然后再寻找一个一个的答案的过程。人的认识能力是受自身局限的。既然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那么所有疑问的答案都应该在我们周围的各种现象里。在所有的考试面前,答案也都体现在我们的人生里。

看看你的身边,有没有擅长提出“为什么”以及通过自己找到答案的人呢?如果有,多和他们交往,哪怕他们总是与世俗格格不入。通过和他们的交往,也能给你自己的人生带来意外之喜。

◎为你找到一个好老师

有的人愿意自己摸着石头过河,有的人愿意交过路费上高速公路。通往成功的路有很多条,有句话叫“条条大路通罗马”,总有复杂的路,也有简单的路。区别在于,你自己愿意选择哪一条路呢?

通往高速公路的方式之一,就是找一个适合自己模仿学习的老师,让一位有丰富经验的老师教给你一些重要的品质、方法或提供给你宝贵的经验。在人生的某一个阶段,为自己选择这个老师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你能从他(她)身上找到一些已经验证是成功的东西,而那些东西可以为自己所用。“股神”巴菲特在没有成为“股神”之前,也只是在费城交易所看经济走势图表和找小道消息的小散户。他每天只是重复着做一些技术分析之类的工作,和那些没有成功的投资者一样,他并非一开始就会购买翻10多倍的可口可乐股票,而是也需要学习和观察市场,为自己寻找一个指路的人。他和其他投资者一样,处在同一起跑线。

如果巴菲特仅仅是止步于此,那他很可能到现在还只是一个小散户或者已经破产了。但是他却最终成为了“股神”,并且确定了自己的投资风格和交易体系,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巴菲特从来没有停下学习的脚步。他先是申请跟随价值投资大师格雷厄姆学习,1957年又亲自登门向知名投资专家费雪求教。

后来,巴菲特开始将格雷厄姆和费雪两者投资体系的特长相融合,并且开始形成了自己的“价值投资”的投资体系,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最终才能够成为一代投资大师和世界首富。

一定要记住,最快的学习方法,不是自己闭门造车去发明一套自己的东西,而是按照大师们已经验证过的成功的方法去做。当然,你更要学会的则是和你的老师做朋友。

每个人都是会有朋友的。但关键是你能吸引什么样的人成为你的朋友呢?

我们以中国的书法为例,它所提倡的是骨力,清刚,遒韧。事实上它也是一种力量,一种让一个人从精神深处去认识,并且能够潜移默化最终表现为行为:为人刚正不阿,做事不半途而废,有恒心和毅力。这种行为就是这种力量由内而外的显现。它可能不具有如一台歌舞晚会所释放的狂热不熄的激情,但是它确实是润物细无声似的稳扎稳打,并且能够持之以恒。

这样的美的渗透力,比任何说教和提倡都显得更有力量。这种文化力量的渗透对社会所起到的精神净化作用远胜于一切政治说教和艺术形式的点缀。当下我们要构建和谐社会,靠的并不是一时的激情,而是一种持久的感染力,它要对优秀的价值观进行肯定。

正是这种感染力,才能成为你吸引别人的关键。你身上所具备的感染力越强烈,你便越容易吸引非常优秀的人成为你的朋友。

同时你要记住,为自己寻找一位导师。他(她)会让你更加优秀。

导师就如同你的私人教练一样,可以让你变得更优秀,并且能够给你提供客观而且个性化的帮助。一个良好的导师往往对你的工作或者公司有很好的认识,并且能够在关键的时候给予你一些指导。

但是,导师也是有级别的。如果这位导师的级别不是很高,那么他们就有可能看得不是非常地远,容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相反,如果导师的级别太高,那么他们也不太容易从你的立场和角度来看待问题。因此,最好的导师应该处于二者之间,既能够给你提供有用的帮助,也能够从你的立场出发来看待问题。

通常会有三种不同类型的导师:

●安慰型

这类导师的优势在于倾听。通常情况下,当你遇到困难时,可以给此类导师打电话。他们会同情地倾听你诉苦,会借个肩膀给你来哭。他们能在倾听你诉说的同时,帮助你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给你更多的信心与希望。你可以放心地把自己的心事完全交给他们,在你倾诉完之后,就会感觉到好很多。

●解决型

这类导师的优势是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常情况下,他们会问你一些问题,然后与你一起分析问题,并且帮你建立多种不同的解决方案,之后再倾听你的回答,最后帮你挑选出最适合的一个。正如“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一位真正好的解决型导师会教你自己想出解决方案,并且会在各种情况下教会你当下次遇到问题时,如何自己来解决。记住,最重要的是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鞭策型

这类导师的优势在于能够激励你和推动你。每一个人都会有自满或者懒散的时候,在这时,这类导师就会来鞭策你、激励你,并且告诉你的目标。虽然他们往往很严厉,但是这类导师相当重要,尤其是对那些缺乏自律和勇气的人来说。当时你要记住,导师的鞭策只是外在的推动力,真正内在的动力在于自己的内心对某一目标的肯定。所以,树立目标至关重要。

◎向他学习七种品德

人的一生都在学做人,学习做人是一辈子的事,没有办法毕业的。我从没听说有哪个人敢自信满满地讲他不需要学做人了,越是有很高成就的人,他们就越明白自己在品德方面仍然需要学习,他们会始终保持一个谦虚的态度。

一位好的人生导师,可以把你引领进这间教室,给你找一个靠前的座位,让你听到最有用的知识。从他的身上,你不但能收获到生存的技能、人生的理想,还可以逐步使自己具备一些高贵的品格,这比世界上最厉害的技能还要重要。

●学习认错的品德

认错是一种美好的品德,具有打动人的力量。有的人经常不肯认错,而且是死不承认错误。不管做错了什么事,他都觉得这是别人的错,他认为自己才是对的。但恰恰是这种人,很难被人们接受,也不容易取得成功。

能够认识到自己错误的人,通常都能表现出自己很大的度量。至少在人们眼中是这样的,认错代表着谦逊,也意味着他可以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能够融入社会,也是一个可以去沟通的人。我们要学习认错的品德,勇于认错,纠正自己的缺点。认错的对象可以是自己的父母、朋友、上司、客户、社会大众甚至是自己的孩子,或者是陌生人等等。

●学习平和的品德

平和是什么呢?就是柔软。越是柔软的力量,越是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武器。比如你看,人的牙齿是硬的,舌头却是软的,但往往到了老年,牙齿掉光了,舌头却还在。再比如石头放到水中,水围着它流来流去,早晚把石头磨穿。这两个比喻都很形象,说明柔软至刚,坚硬却未必坚强。

做人也要柔软,要平和。好的老师一定会告诉我们这一点,平和并不是一味的柔软,而是不要太偏执。只有养成了淡定和无欲的品格,懂得变通,知道如何进退,克制自己的欲望,我们的人生才真正具备了强大的无坚不摧的力量,才能活得快乐和长久,也才能交到更多、更好的朋友。

●学习宽容的品德

宽容不是叫你忍让,也不是让你放弃对的原则,而是告诉你:当别人犯错时,不要过于计较。有了宽容的品德,我们就能够原谅他人犯下的某些过失,给别人留下一条退路,制造一个机会,就是在为自己的将来制造更多的机会。

生活中许多人是没有这个智慧的,他们从不宽容,也绝不原谅,抓住别人的一点错误,就追究到底,定要置对方于死地。结果呢?结成仇敌,斗争到底,你死我活,最后渔翁得利,两个人都没落到好处。

宽容就是一种为自己创造盟友的大智慧。学会了宽容,你就拥有了吸引盟友的强大吸引力,就像吸引力法则所讲的那样,人们被你美好的品德所打动,自愿向你靠拢,尤其是那些优秀人士,他们都愿意走到你的身边,来壮大你的力量。反之,不懂宽容的人就像一块冰冷的岩石,只会让人畏而远之,他也只能孤独地一个人经营自己的生活了,没有什么人愿意帮助他。

●学习沟通的品德

人与人之间若缺乏了沟通,就容易产生是非、争执和误会。这个世界上,几乎所有的纠纷都是由于沟通不善引发的。因此,向自己的导师学习,最重要的素质之一,就是沟通的意愿和本领。

沟通的基础,不能是功利性的“我要从对方身上获得什么”,而是要抱着相互了解、体谅、帮助和协调的目的,来换位思考和进行信息的交换,最后达成一致。这样的沟通才能起到长久的效果。

●学习放下的品德

过去太沉重了,就得放下。我们从很小的年龄起,就在不停地放下过去了。因为过去总有一些伤心的事情,总有一些想不开的结,如果你不能放下,你的未来就变得越来越沉重,回忆就不再是一种幸福,而是一种罪恶,因为它使你活在过去,不能轻松地面向未来。

所以,找到这样一位老师,从他的身上看一看,他是如何对待过去的。要把人生视作一场自由轻松的旅行,我们经历的风景,记住就可以了,不要再挂在嘴边留恋不停,把眼睛放长远,盯着我们的明天,享受我们的现在,这才是真正需要的人生态度。

●学习感恩的品德

当别人帮助了你时,懂得感激和记住对方的好处,这就是感恩。我知道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不懂感恩,这是自私的结果。他们觉得受到别人的帮助是应该的,自己不需要做点什么;他们还嫌别人帮得不够多,至少他们心中没有受之有愧,而是心安理得。正由于有些人怀着这种心理,所以他们才无法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达到很高的高度。任何事情,都是有其因果的。

我从李嘉诚先生身上学到的很重要的品德,就是感恩。因此,我一直把他视作自己的人生“启蒙者”。李先生记住每一个人帮助过他的人,然后自己也以帮助别人为荣。这就是感恩的最高境界。现在,我也很努力地兑现自己的每一个诺言,去感恩帮助过我的人,也努力地想办法让别人过得更好。我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够这样,如此我们的世界才真正充满了正能量。

●学习生存的品德

生存当然是一种美德,这意味着你尊重自己的生命,不能随便放弃生命。看看那些动不动就自杀轻生的人,他们怎能说是具备了生存的美德呢?向那些精神的强者学习,去学习他们屡败屡战、绝不软弱的意志力,去拥有这种精神!

当你也具有了这种美德时,你就会珍惜爱护自己的身体健康了。同时,拥有了这7种美德,我们也就学会了应该如何做人,为自己的这一生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最棒的本领是真诚

在最初的20年中,我从老师那里学到的最棒的本领不是如何考到100分,而是怎样去表现我的真诚。因为相比工具和手段,只有真诚才能完全地打动人心,让别人对你也推心置腹;也只有真诚,才可以让你自己体会到什么是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

真诚首先体现在诚实上,自己有多少本事,就使出多少本事,无论成功也好,失败也罢,这比弄虚使诈赢得一时的成绩要更好。比如有的人只能考70分,为了取得好成绩,非得带小抄进去、或者抄同学的试卷。这就是最起码的不真诚。还有的人为了让女朋友欢心,向她许下很多根本无法实现的诺言,骗她跟自己在一起,这就是很恶劣的不真诚了。

这些手段只有一时的效果,时间会终结它们的“表演”。所以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总是能够越来越深地体会到真诚的力量。年轻时犯下的错误,大多都与不真诚有关;年长后取得的成绩,也大多都来自自己一颗真诚的内心。

在年轻时就要学会辨别哪些人是不真诚的,然后与之保持距离。不要让这些人成为你的“人生导师”,否则你的一辈子都可能完蛋了。要懂得靠近那些不鼓励你弄虚作假和能够与你推心置腹的人,也要尊重那些不顾及你的面子,对你提出深刻批评、指出你的缺点的人,他们都是真诚之人,这都是值得你学习的品质。

有位女孩曾经不解地说:“李老师,我发现自己一说实话就跟朋友闹掰,说假话的时候她们才高兴。这是为什么?”这也是她不知如何是好的原因。因为人人都喜欢听假话,不想听真话,至少“不真诚”在表面上看起来是很有市场的。但是,这岂不正是真诚宝贵的地方吗?我们平时交到了太多喜欢虚荣、不能接受现实的“朋友”,也正是他们共同形成的环境,让你也跟着迷失了。

真诚的力量当然是非常强大的,比如你和陌生人之间本来是隔了一层的,双方互相提防,他害怕你骗他,你也担心他有什么阴暗的想法。但是,你率先的真诚会让对方怦然心动,那种事先准备好的强大的防备心理就会为之融化。谁先主动谁占优,谁被动,谁就是被对方牵着鼻子走。相信我,在人际交往中一定是这样的,率先拿出真诚态度的那个人,往往会在社交中占据优势,展现出更好的人格魅力。

从古到今,谁也拒绝不了真诚之心。因为真诚代表着我们的内心是纯正的,目的是无邪的。这种内在的力量,能迅速让别人体会和感觉得到。你也可以去主动地、强力地表现自己的真诚,让它更加淋漓尽致,富有张力。例如,我们通过自己的表情、眼神、语气、话语的变化,让对方看到自己的真诚之心。

也就是说,我们不但要让真诚自然地显露,还要善于把它主动表现出来,迅速地起到效果。

对此,史密斯的经验是:“假如你是一个观察力很强的人,你会发现那些人际关系处理很好的人,大多都是谦虚平和之人。他们说话做事都富有魅力,温和有礼,平易近人,可以让别人在不知不觉中被他感染,接受他的观点,他们很真诚,也从不回避问题。与之相反的是,有的人把生活、工作处理得一团糟,正是由于自己言行不一,盛气凌人,或者显得城府过深,给人一种十分不真诚和虚假的感觉,留不下好印象。人们对后者,都是惧而远之的,我们都不喜欢有这种朋友。”

史密斯在课程中对学员讲了一个故事。在我们为纽约一家公司准备的产品发布会上,有一位《纽约时报》的记者受到了良好的接待,公司希望他在报道时给予足够的力度。这是非常正常的媒体公关行为,所有的公司在自己发布产品时,都会对到场的记者给予足够的“笼络”,期望能得到照顾。

但是几天过去了,我们仍然没有在《纽约时报》的商业版面看到这篇“期待之中”的新闻报道。于是公司就派出了琳达小姐去负责此项工作的善后,当天她就在某一种场合碰到了《纽约时报》的这位记者。她在此时的态度,其实就决定了该公司是否能赢得这位记者的帮助。

下面,则是两种不同的态度会产生的不同结果。

态度A:琳达对于记者坦然接受了公司的招待,拿走了礼品,但又不进行回报的行为十分气愤,她当然耿耿于怀,此时见到了他,不想放过,就当众对他进行责怪:“喂,我的大记者先生,您拿了红包,却不发稿哟!现在都三天了,你有什么能对我解释的吗?”

琳达说的未必是假话,也许这位记者确实还没写稿。但她这种沟通和交流太不真诚了,给人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因此,这样的责怪一定让记者无所适从,并且在这么多人面前遭受羞辱,任谁也受不了。所以记者头也不回地走了,稿子也不可能再登上《纽约时报》的版面。

态度B:琳达虽然很生气,但她仍然强忍怨气,主动地向前打招呼:“嘿,大记者!听说稿子还没发?没关系,现在做成一些事情太难了,总有许多不可预测的阻力吧?我们公司很感谢您的努力,给您添了不少麻烦吧,欢迎下次到公司坐坐。”

琳达的第二种态度就非常真诚,既告诉对方这件事还没做成,道明了事实,没有回避,又表示了公司的看法:没关系。幸运的是,我们派出的专员琳达女士非常优秀,她采取的正是第二种做法。琳达不但及时地表达了问候,而且将责任揽到了自己的身上,认为是自己没有说清楚,可能导致记者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思路。《纽约时报》的商业版名记在真诚攻势下“一败涂地”,他本来预备的无数种反击策略一样都用不上了。记者见琳达不仅没有责备自己,反而还宽慰他,心中愧疚,于是赶紧保证,回去就把稿子写好,争取次日见报。

第二天,该公司新品上市的新闻报道就出现在了《纽约时报》的重要版面上。琳达的这种真诚态度其实是不难做到的,人人都可以轻而易举地以真诚示人,但为什么做到的不多呢?我们平时与人打交道的时候,向虚伪的人和事学习得太多了,或者干脆以为虚伪为师,以苛责为自己的启蒙思想——对人对事,总以自利为先,以自私为基础,这就导致在生活和工作中,和人不断地发生摩擦,既办不好事情,也无法为自己树立一个较好的形象,这皆由内心的虚弱导致。

不够自信的人,总是与真诚很远。只有具备了自信,同时又能尊重他人的自尊心,为事情做长远的谋划,才可以经常真诚地对待这个世界,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如果我们在自己的人生中遇到了一位可以教授给我们真诚的老师,千万不要错过。这是我们能够经营好自己一生的宝贵的品质,它真达人心,是这个世界上最无坚不摧的力量。

◎躲开消极的“启蒙者”!

并不是所有的“启蒙者”都是合格的。你不要以为只要是个“老师”,就一定能帮你解决心灵困惑,在某些方面给予你积极的指导,甚至替你指出一条康庄之道。事实上,的确有人可以把你引向光明,让你变得更加强壮;但有的人就只能把你扔进黑暗,拉着你一起抱怨、颓废和喋喋不休。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生导师,一种是前者,一种就是后者,后者只会给你提供一些使你向下坠落而不是向上飞升的动力。对于这类人,我用三个字来形容:盗梦者。没错,盗走你的梦想,消除你的内存,再放进去垃圾,拽着你一起沉入黑暗。

他对你毫无益处,因为你的一切积极念头和美丽的梦想,都会遭到他的打击。他总是贬低你的想法,嘲笑你的努力,而且一直不断地告诉你:“这个世界很黑暗,这个国家很流氓,这个环境很糟糕……”“那么,我应该如何是好?”

当你希望他提出富有建设性的意见时,你不会从他的嘴里听到一个字,因为他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办,或者他只是将自己的怨气通过你发泄出来,实际上他是在作弄你而已,不管你将来活得有多么糟糕,他一点也不在乎。

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都遇到过这种人,他们有的是老师、大学教授,有的是前辈,还有些则是我们的亲密朋友。当你向他请教问题或者他有机会向你兜售人生观点时,一定是把这些生活垃圾倾倒出来,对着你倾盆而下,全是消极信息,停都停不下来。

试想一下,如果有人到你家拜访,进来后就把垃圾倒得遍地都是,你什么感觉呢?克莱娅说:“我会疯掉!”是的,就像克莱娅的那位华人导师——来自北京的一位经济学教授,他从北京来到华盛顿授课,据他自己强调不会再回到中国了。第一堂课结束时,他就轻松地毁掉了克莱娅的“中国梦”:“为什么要去中国?我就从那里来,我告诉你……”克莱娅对我说:“李,我很难想象他对自己祖国的厌恶之情会有如此浓烈,他让我觉得中国是一个充满危险的地方,而且丝毫不自由,他给我的印象是,中国是一座动物园,里面有各种危险动物,只要我一踏进去,就会像一块肉被它们分食。”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克莱娅都痛苦不已,因为她从16岁开始,就把自己的中国之行列为一个特别重要的梦想:她想去中国进修,在中国工作,游览中国的名山,去看黄河、长江、苏州园林、西安兵马俑,当然还有长城。她为此准备了十年时光,可现在,一位来自中国的教授警告她必须远离中国。

克莱娅找到了我们的机构,她想了解真相:“我的导师的观点是否一定正确?”为了帮助她避免受到一位不靠谱“教授”的误导,我们帮她办理了签证,并购买了一张赴北京的双程机票,我告诉她:“这是当天的往返机票,假如你落地后有任何不适,或者感觉有任何一点如那位教授所言,你立即就能登机返美。”

她考虑了两个小时,然后接受了提议。一周后,克莱娅去了北京。结果呢?克莱娅在中国快玩疯了,她在邮件中称:“我的心情从来没有如此快乐!”回到美国后,她向州学院写了一封很长的举控信,举报她的这位教授“误人子弟”,说:“我没有资格评价他的学术能力,但我有足够的证据表明他的品行存在很大问题。”

很多我们视为精神启蒙者的人,可能本质上就是这样的,他们在向你灌输一些观点、某种世界观时,你一定想象不到真相到底如何。你尤其要警惕那些教你如何抱怨的家伙,他们可能一打开你的内心世界,就开始倒垃圾了。对这样的人,不管他是否学富五车,都最好离他远一点。这些精神垃圾害人不浅,而且误人终生。

特别是从他们口中吐出来的消极言语,会在无形中误导你将来的选择,把你的生活变得十分邋遢,甚至污染你的心态和梦想。因此,绝对不要和这样的人来往。

总的来说,下面的这些都可称为消极营养:1. 在你遇到问题时,不是教你如何解决问题,而是引导你怎样抱怨。2. 总是宣扬世界的阴暗面,灌输给你消极的价值观,比如容易导致你自闭、放弃理想或对积极的计划打退堂鼓的观念。3. 以自己不良的品行为你树立模仿的榜样,并误导你向这个方向发展,我发现许多业界楷模都具备这一特点。4. 不是教给你解决难题的技能,而是只会喊口号,让别人来解决,自己成为旁观者。5. 偏颇地理解“自由”,让你成为一个自私而不懂得担负责任的人。6. 忽视集体利益,并把此观念灌输给你。…………

在我们多年的研究中,发现很多人都经常受到此类消极营养的毒害。人们犯下错误,不是因为自己想这么做,而是有一个错误的老师在教他这么干。他们从老师那儿学到了一些东西,觉得做一些错事是正当的,不必有愧疚。

比如:“放弃生命也是我的自由和权利。”自杀行为的支持者如是表达,他们并非天生就持有对人生的悲观态度,而是在关键的人生阶段受到了一些人的影响,接受了这些人灌输的消极力量。

一个好的启蒙者,或者说称职的人生导师,他应该鼓励我们对人生抱有积极的想象,并去不断地尝试新鲜事物。跟这类人在一起时,你的感觉应是阳光的、轻松的,也是没有压力的。如果你的身边有这样的朋友或者老师,你应以他为师,多花时间与他相处,从他身上学习和接受这样的力量。

和他相处的时间越多,你对于自身的评价就会越高,自信心就会越强,你也会朝着越积极的方向发展,成为一个能够积极乐观地看待生活和勇敢地挑战困难的人。这应该成为我们的学习天性,凡是可以帮助我们融入社会的人,都应成为我们的导师和思想的启蒙者。你要多和这类人接触,并让他融入你的圈子,和他建立精神上的链接。

并且,你要跟那些相信你的雄心壮志、并且可以给予你实际的积极帮助的人在一起。

这就是为什么在我的公司,我和史密斯总是小心翼翼地挑选每一名员工。我不是只选那些技能优秀的人,而是有许多重要的标准。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技能突出的人到处都是,我们不用担心找不到有技能的人。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一些具备良好态度和富有责任心的人,来一起共事,实现共同的理想。

什么是积极营养?1. 不满足于现状,总能看到自己的不足,然后去学习和充电的谦虚态度。2. 将遇到的障碍视为挑战而不是问题,从不逃避,而是积极地想办法解决,在此过程中锻炼和提升自己的能力。3. 愿意付出努力去帮助和鼓励别人,而不是打击他们。4. 富有责任心,重信讲义,在关键时候不退缩,能够迎难而上的大无畏的勇气。5. 不但要变得更优秀,而且要让自己变得更乐观和更热情的人生观。6. 从不自私,愿意与别人分享自己拥有的东西,也愿意看到别人的成功,以及表现出自己良好的协商精神。

诸如此类的人性优点,可称为积极的营养。你一定要为自己寻找这样的启蒙者,他们不仅比你更强大,而且比你更富有人格魅力。他们可以提供给你快速成长的途径,激发你的潜能,让你变得更加理智和自信。

可惜的是,不少人经常做出相反的选择:有些人宁可选择一些庸俗或者惯于吸引眼球的品行低劣的家伙,视之为师,进而变得和他们一样。这不仅不利于成长,反倒会把他们带向平庸。如果你要成为真正的顶级人物,超越过去,成为更好的自己,就必须避免犯下同样的错误。

◎建立你的“个人品牌”

一个人将来的成就——能取得多大的生活和事业上的成功,能获得人们多大范围的尊重,其实在他的学生时代就可以看出个大概了。有句话叫“三岁看大,六岁看老”,其实不是太准确,我的观点是,在12—22岁这10年的时光中,你如何来打造和经营自己,你向谁学习,以及学到了什么,更能决定你的一生是什么样子的。

在未来,你是一个富有个人魅力的人吗?你是一个忠诚守信的人吗,还是勇于冒险、极富创造力?这些富有“个人品牌”特点的品质,当你还是学生时就已经强烈地体现在了你的言谈举止中,被他人接收和辨别。个人品牌=价值标识牌

它是指一个人通过内在的涵养和外在的形象之综合体传递出来的信息集合——包括独特的、鲜明的、确定的和易被感知的具有强烈个人色彩的信息符号,是一种能够展现自己并决定别人对你的认知的力量。

一个成功的个人品牌,不但具有整体性、长期性和稳定性这三大特性,还拥有三个基本的特征:*独特性:具有自己独一无二的个性*相关性:身上有别人认为十分重要的东西,是人们仰慕或渴望拥有的*一致性:与别人长期观察到的优点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或者共性

进入21世纪以来,最好的工作生存法则,就是建立个人品牌。有了优秀的个人品牌,建立优异的业绩才会有最大的可能。品牌不但是企业或产品的专利,还是个人竞争的大杀器。不论你是在哪个国家、什么样的组织里面,要让人们认识和接受你,你首先要做的就是充分地表现出自己的个体价值,这比任何能力都重要。

你埋头工作却没有人知道、看到、感受到,你的杰出表现就会被其他的铺天盖地的信息所淹没,甚至比你能力差很多的人因为擅长表现个性也能获得比你更多的回报。因此,要想推动我们的个人成功,要想拥有幸福的生活和成功的事业,每个人都需要学习明星的营销包装方式,对待自己像一个精致的商品一样,建立起自己鲜明的“个人品牌”,并且让大家都真正理解,完全认可,真诚推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持续发展的事业,才可以成为别人研究和模仿的对象。

从本质上讲,个人品牌其实不是自己的感觉,而是他人持有的一种情感,是别人对你的看法,也是建立在你和他人发生某种关系时他们所产生的体验和认同感。为自己塑造优质的个人品牌,就是把蕴藏在我们身上的最有价值的部分释放出来,把它扩大化、精美化,像最好的广告片那样植入人们的脑海,使它成为我们身上最闪光和不可替代的极富吸引力的东西。

在学生时代,我们有两个主要任务,第一是增强知识的积累;第二就是建立自己的“个人品牌”。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你需要学习和吸收的不但是那些工具性知识,还有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生活虔诚的态度。学校是学习知识的课堂,还是生活的排练场。让你用心生活,也让你演练未来,在这个过程中找到本我,强化本我,建立与他人的联系。思路和观念

成绩决定你未来的职业?答案是:No!

越是在学生时代成绩出色的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就越趋向于平庸和模式化,并且很难取得较大的人生突破。比如,超过90%的好学生在10年后只能成为一个听话的好下属,领着固定的工资,每天朝九晚五过着固定的生活。他们谈及未来时,几乎可以第一时间判定自己接下来的30年仍然会是这样的日子:“我不会饿死,但也不会发财。”

相反,那些学习很差的人——当然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人,他们毕业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奋斗——付出了大量的辛苦,也会被淘汰掉许多人,会取得傲人的职业成绩。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量的亿万富翁和职业经理人都是学校里的“坏分子”,他们在学习中几乎一无是处,经常作弊,被老师忽视,被尖子生蔑视,有的还提前退学。但是,当10年后你再遇到他时,很可能他已经成为你的老板,或者已经拥有了万贯家财,成为一个典型的成功人士,而你还需要用20年以上的时间才能达到他今天的高度。

区别在哪里?

这些学习成绩不好的人,虽然没有把心思放在书本上,但却提前锻炼了自己的思维能力,或者说他们提前碰到了自己的思想启蒙者,拥有了好的思路和观念。他们不会死记硬背,但却擅长分析;他们不会僵化地答题,但却能够灵活地制定自己未来的人生规划,并且可以脚踏实地体现出自己的适应能力。

所以,这个世界与生存有关的现实就是——

思路决定你的出路:你怎样思考,就将怎样成功。

观念决定你的未来:你有什么样的观念,就有什么样的人生。提升情商能力

抓住一切可能提升你的情商能力的东西,而不是为了多考几分绞尽脑汁。你在做学生时的选择,决定了你将来工作的成色;你是一名什么样的学生,将左右你在工作时的高度。其中起关键作用的不是成绩,而是你的情商能力——它是一个人的个人品牌的核心要素。

在学生时代完善情商,你将借此完成一次进化。提升情商能力,意味着你需要懂得控制情绪、换位思考以及用长远的眼光看待问题,增强自己的意志力。这是一个人的成功最重要的基础,也是赢得人们真正尊重的前提。

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认为聪明、智商高、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将来才有出息,才能成才。但大量真实的案例表明,如果你只是注重提高智商,忽略了情商,你就只能成为一个“高分低能”的佣工型人才。什么是佣工型人才?就是只能被支配和驱使,像螺丝钉那样成为流水线的一部分,缺乏独立思考能力,自然也就没有潜质更上一步。那么,你还想获得人们对你的帮助吗?一个自身没有太多价值的人,即便遇到了自己生命中的“启蒙者”,也很难有根本性的改变。

在社会各个阶层我们都可以看到,那些在学校时表现很聪明并且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走出校门后却一事无成(尽管并非所有人都如此),但工作平庸者大有人在;有一些学习成绩较差、但在情商方面表现优异的学生,因为建立了自己独特的个人品牌,带着极强的个人魅力走进社会,反而能够在事业上取得较大的成就。

我的忠告就是:在学生时代,找到一位“非智力”启蒙者是非常重要的。让他帮助你完成情商的开发和培养,让你懂得学会思考而不是背诵标准答案,你将终生受益无穷!

PART 3 毕业头三年,每天和谁一起工作很重要!

◎同事的水平影响我们的进步

你对自己的同事怎样评价?

对于这一话题,我们的调查结果很不乐观,因为调查员从人们的口中听到的大多是对同事的抱怨或嫉恨。在曼哈顿或上海街头,人们对与自己每天共事的人充满了负面评价,就好像自己在与一只耗子共舞,这只耗子专门抢吃自己的美食,却一点力气都不想出。“两天前就可以完工的任务,他非要追求完美,不就是想抢功劳嘛!”“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就会拖我们的后腿,真是不想再和他合作了。”“他整天就知道拍马屁,真本事一点也没有,能力也就那么回事。”“这么快就升上去了,不是有关系就是有不正当关系。”

…………

工作中,总有一些人是让你很讨厌的,而且有些人每天都要和你面对面。面对低头不见抬头见、避之不及的“讨厌鬼”同事,怎么办?为什么不换一个视角来想想一个重要的问题:在你刚开始工作的前几年内,一个好同事其实是你非常需要的好朋友和好老师,你为什么不为此做点什么,和自己的同事们搞好关系呢?

不得不说,我们总是缺乏选择同事的能力,总觉得身边充满了坏同事,恨不得他们离自己远点。但如果你把希望寄托在“讨厌鬼”同事的离职、消失,问题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是得不到解决的。所以你只能换一个角度——我们不能随意决定谁是自己的同事,但却能够选择与什么样的同事共事。

因此,这一章的话题就是:远离“垃圾人”,学会挑选你的工作伙伴,并学习他们身上促人奋进的品质,来帮助自己的成长。你喜欢老好人吗?

我们的工作中最常存在两种人:好人和能者。有的人是老好人,他们很会处理同事关系,工作能力一般,却也不得罪什么人,所以赢得一圈的好口碑;还有一种人能力特别强,不擅长搞人际关系那一套。他们习惯了用实力说话,用业绩生存,但很难相处,有点特立独行的意味,就像独行侠。

这是我的第一个问题:“面对老好人和能人,如果让你选,你会跟谁做工作伙伴?”

让我们来看看在写字楼里的人们关于同事的能力和为人的常见评价:“他这个人太粗心了,总犯低级错误,连累我好多次,真是太让人无奈了。”“他确实很难缠,板着脸,不苟言笑,我们都对他的严苛痛恨极了。但不得不说,他的工作很完美。”“虽然他有点年轻气盛,工作经验不足,但是个挺好相处的同事。”“如果我在人事部,她早在一年前就被开除了,真是又骄傲又令人讨厌。”

这是人们对于怪脾气家伙的评价,看得出来,多数人都想跟老好人打交道,和他们一起共事,毫无疑问没有多少心理压力。现实中的确如此,你我对那些温和派的第一印象超好,乐意与之相处,但对那些怪脾气的能干分子则保持警觉,好像他们全身都刺,碰一下就会流血。

不过,针对这个讨论,股票大亨巴菲特给出了这样的建议:“一开始就要有这样的念头,我喜欢这个人。然后,毫无疑问一切都会顺利。”

这个观点就是说:如果你想找到好的生意伙伴和业务关系,首先要喜欢他人,这样才可能会有好的结果。你只有率先表达出自己的善意,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和合作,不论对方是“老好人”还是“很难相处的能干的家伙”。有时候,越是充满怪脾气的人,他们就越是才华横溢,能够让你学习借鉴的地方也就越多。

在课程中,我说:“如果你不试着摘走那些刺,你永远无法拿到一束芬芳的玫瑰,为自己赢取一位好同事的青睐也是如此。”

前不久,《哈佛商业评论》有一期针对“我们愿意同什么样的人一起工作”这个主题做出了研究和讨论。通过一个实验人们发现,毫无疑问,我们都想要两者兼具的同事——他既要有出色的工作能力,同时还令人感到愉快。而那些让我们讨厌的而且还没有能力的人,是我们最不愿意共事的。

这当然是最佳的期待,但现实并不满意,因为很少有这样的人。这会影响我们对待工作的心态吗?如果你总是碰不到完美的同事,你的心情大受影响,又如何调整?

360公司的老板曾经说过一句话:“我们一定要像打游戏一样工作。”我推荐的就是游戏心态,要把工作视作一场严谨的游戏,你不但需要充满激情地自我激励,提升自己,来完成目标,还需要具备一种通过改变自身来配合队友的心态,你要容忍优秀队友的缺点,来获得他们的帮助,同时你也要提供自己的价值。

一个人要把握住自己,就必须表现出“把握别人”的能力。所以,你可以只喜欢老好人,也可以乐意挑战那些难缠的同事,但在这个过程中,最不能忘记的就是遵守一个基本原则:无论他们是哪一种类型的人,你都要先看到对方的优点而不是缺点。

当然了,生活并不完美,人也如此,工作中我们通常只会碰到具备其中一项素质的人。我们的课程顾问发现,如果让人们选择:一是与讨人喜欢的傻瓜共事,二是与能力很强的怪人共事,人们的选择大多数是前者。这就显示出了一个有趣的观点——我们喜欢那些和自己类似的人,而且还喜欢同样喜欢我们的人。

因此,就有公司开始推广一种同事间相互吹捧的文化,因为这样可以促进员工间的相互喜欢。当然了,吹捧文化并不是大家在一起相互恭维、假谦虚,而是需要一定的技巧。好同事和坏同事

如果你已工作了三年以上,你一定知道什么是好同事,什么又是会带来噩梦的坏同事。同时你也一定清楚地知道,一个好的同事会成为你的福星,而一个坏同事则是你挥之不去的灾星。

我们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跟什么样的人在一起,慢慢地,你也会变成那样的人。工作中,那些总是拉后腿的人、喜欢搬弄是非的人、浮夸草率的人,如果你总和这样的人共事,毫无疑问,他们一定会影响到你。而从某个角度上讲,他们的水平也映射出了你的水准。

如果你有这样一个同事,他水平不如你,能力不如你,却擅长搬弄是非,喜欢抢风头,并常在上司面前说你坏话,你该怎么办?

值得指出的是,打击报复和针锋相对是不可取的,因为大家要长期在一个屋檐下工作,用对峙的方式解决问题,只会让问题愈加严重。而且,你再用这样的方式回击的同时,你就变成了他,你的水准就降到了和对方一样低的水平上。

我更建议你采取下面的做法:

1. 不要盯着对方的弱点不放,转移视线,关注他的优点。始终存有这样的认知: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对方缺点的放大对自己就是警示——我一定不能成为那样的人。但他的优点是我所不具有的,我仍然需要学习。

2. 我相信正当的竞争,也相信正义和公平。争强好胜的愿望人人都有,如果有人过于表现出这一点,他一定是自卑的,所以才会企图通过阴谋手段而非工作能力赢得尊重。而我对此表示同情。

3. 从大局出发,不争一时高低输赢。同事毕竟是一种“利益”朋友,如果因此争斗,最后不仅影响了工作,自己也会筋疲力尽。所以,退一步,或者换种方式尽量与之处好关系。

4. 相信你的上司。你的上司之所以能坐在如今的位子上,起码的看人、识人能力还是具备的,相信他也相信自己。“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也许他能够蒙蔽一时,但最终总会露出马脚,到那时候,一切是非自有定论。

工作中,我们很少有机会靠自己的单打独斗获得成果,说白了,任何事项都要与同事合作完成,能否与同事和谐相处,直接关系到工作、事业的发展,对你的整个职业生涯都会产生影响。

学会与同事相处,做一个令人愉快的人,彼此之间都会感到融洽,这样就有利于工作的推进,也便于大家的相互了解,工作也更有默契;反过来,如果同事关系紧张,每天互相看不顺眼,相互拆台,摩擦不断,非但正常的工作难以进行,也会影响到生活和情绪。

那么,如果同事的水平跟你的期望有差距,你该怎么面对?

就拿踢足球来说,每个人对足球的看法和理解不同,而踢球的技术水平也千差万别,这就导致踢球的时候非常没“默契”,有的人就成了其他队员眼中“猪一样的队友”。

工作也是如此,就算是一支精英强队也总会有一个人属于“差强人意”的范围。你要做的就是做好自己:

首先,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发挥出你应有的能力,同时耐心和友好地帮助其他队友,给他人以信赖。

其次,如果有可能,尽量换一个人来跟你自己合作。当然这是没有办法时的最佳策略,我们在一般情况下都不会急于采取这种“摊牌”的办法,这意味着你会彻底得罪他。

◎选适合你的行业,才能遇到可以帮助你的人

“我找不到自己喜欢的职业,我觉得我应该自己创业。”

很多人都对我表达过类似的想法,我当然是赞成年轻人创业的,因为人这一生总要活得精彩一些,尽可能释放自己的能量,创业就是人生中可以创造精彩的一个极大的机会。但是做一番事业并不容易,也并非人人都能从创业的经历中寻找到成功。

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创业需要太多的前提条件。第一,对专业知识的高要求。第二,和他人分享利益的能力。第三,对行业精准的判断力。第四,具备基本的商业操作原则和商业运作知识。第五,具有很强的领导力。第六,超强的冒险精神。

你看,这就是问题。每个人都想自己当老板,可老板难做,十万人之中也只能有一个成功的老板(也许这个概率还要更低)。因此,对多数人而言,当你觉得自己无法拥有上述老板品质时,就只能采取次优道路:找一个适合自己的行业,去好好地利用自己的优势,发挥自己的优势,尽可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很多人选择自己事业的方法并不正确,他们经常入错行,然后引发一系列不良反应。所以我经常看到那些工作不顺心的人抱怨没有人帮助他,身边全是自己瞧不上的人(当然也可能是别人瞧不上他),他缺乏同伴,也找不到同伴,因此郁郁寡欢,毫无工作的干劲。

对于自己选择一个行业的心态,人们有着不同的理由:“我觉得你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或者你应该干什么工作。”“我也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有份工作做就不错了,所以我就干了这个。”“我选择这个专业是因为它看起来蛮有趣,至于内容是什么,我不太清楚,当然未必喜欢它。”“我父母希望我将来做这个职业,因此我就选了这个职业。”“这份工作赚钱多,来钱快,所以我当然选择做这个喽!”

人们在通过这些意见或者想法来选择自己职业的时候,往往都忽视了自身的实际情况。你的兴趣是什么?你擅长做什么?你有热情吗?如果仅仅是参考了别人的意见或者迫于生活压力就草率选择职业方向,这就是不正确的。

我的建议是,在你选择一份职业的时候,首先尊重自己的想法,其次才是考虑他人的意见,最后结合你的自身特点来做出最正确的决定。因为只有在一个你能够如鱼得水的行业中,你才能真正地遇到一位可以帮助你的人;反过来说,只有你喜欢并擅长这个行业,别人给你的帮助才能起到实质的作用。

第一,抛开成见。

我们学到的很多经验和方法来自他人的“指导”,而这些“指导”中有很多并不适合你,甚至是错误的,如果过于相信和接受他人的意见,就会导致对自我出现错误的评价。比如最典型的一种不正确的想法,“我很喜欢做某种工作,可是别人说……”

第二,不要过多地考虑收入问题。

有人会把职业划分为高端行业和低端行业,所以就有了高端行业赚钱多、低端行业不赚钱的说法。其实这是不正确的,任何一个行业,只要付出了足够的努力,总有人会成为前面的10%,他们是这个行业甚至整个社会的领军者。只要你有激情,肯努力,不管在什么行业里都会获得很多。

第三,保持足够的清醒。

如果有人说“我觉得你擅长这个,不擅长那个”,不要全部依赖于这个想法,别人毕竟是别人,无法完全了解你,你应该看清自己,关注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生活中已经有太多令人惋惜的案例,很会画画的孩子被逼迫从医,因为家里人认为画家会穷一辈子;热爱踢足球的丈夫被阻挠从事体育事业,因为妻子认为这不是什么正当职业。你只需要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就好了,不要理会那些不懂你的人。

如果你大概已经清楚了自己的目标,那么,接下来你就需要拷问自己的技能和本事了。

我的专长是什么?很多人并不能清楚地了解这一点,生活中也并不总有机会或者情境可以显示我们在某方面很专长。但你认真地回想自己做成功过的那些事,就会从中发现一二。

例如:你在学习过程中,哪门学科感觉格外轻松?或者说,你擅长什么学科的考试?哪些知识轻松就能学会?弄清楚这一点,你就会发现自己的天资或者兴趣所在。

接下来的问题:你觉得哪种职业最适合你的个性?问自己以下两个问题,也许可以帮助你找到一个有参考意义的范围。

周围的人觉得你最擅长什么?也许是电脑难题,也许是唱歌,也许是联络人际关系,不管哪一方面,他们觉得你就是这方面的专家。

什么样的职业会让你感到快乐?回想一下你小时候的梦想,尤其是学生时代最想做的职业。

我们无法保证人人都能从这些问答中找到天资所在,但你至少可以从中了解到一些有用的信息:我的激情点在哪里?

值得指出的是,不要盲目追随周围人们口中很“酷”的东西,那不是你真正的兴趣,仅仅是他人的兴趣所在而且想要推销给你的东西。你应该去寻找自己真正喜欢的。

你可以广泛涉猎,不要束缚自己,尝试那些自己有兴趣但一直没敢或者没机会接触的事物。学会迈开步子,有点冒险精神。如果某件事情激起了你的兴趣,那就给自己机会再试一次。如果激情维持了短暂的时间就消退了,那就放弃这个兴趣吧!这不是你要的。这样坚持去做一段时间,你总会找到自己的激情。

最后,你需要深入地了解某些特定的职业,如果你已经找到了想要的职业的话。你可以去联系那些正在从事这份工作的人,尤其是那些强人,了解工作的实质和内容,听取他们的意见,以及客观衡量你是否能够胜任,这些都是判断工作是否合适的重要参考。

不要说你总是无法成功,你遇不到自己的“同道者”和愿意提携你的前辈,那是因为你选择的行业不对,别人即使有力气也帮不到你。因此,先选对行业,才会遇到能够帮助你的人。

◎让前辈看到你的努力,主动来帮你

一个自恋的新手,他往往也是生活充满了悲剧的笨蛋。我在美国找到第一份工作时,听到的第一句忠告就是:“所有的恶霸都是自恋狂。”一个自恋的上司、一个自恋的下属,或者一个极度自大的你?你是否在自己刚开始工作时,陷入过这种几乎每个新手都会经历的“困境”呢?你自恋吗?

自恋的人通常不怎么努力,他们仿佛也根本不想得到前辈(优秀同事)的任何帮助。事实上,他们瞧不上自己的前辈。他们总有许多莫名其妙的尊严,前辈必须像父母疼惜儿子一样对待他们,才能获取认可,否则在他们眼中就成了“一无是处的老家伙”。

我在美国认识的第一个“制造自己人生悲剧”的家伙叫作诺瓦克,他是得克萨斯州人,在华盛顿已待了六年,包括大学在内,所以他偶尔以华盛顿人自居,就差见人就说“我是特区人”。诺瓦克比我早到公司1年半的时间,但他显然还不清楚如何才能赢得同事和上司的尊重,尤其是那些公司元老的青睐。就像所有的自恋者一样,他不但瞧不上在自己之后才入职的新同事,而且对公司元老充满鄙夷。

在一次部门会议上,当时的负责人奎恩斯让他把自己正在进行的项目做一次汇报,以便听取项目小组成员的意见,看目前的营销策略是否还有更改的必要。我们经常会进行此类工作步骤,以便集思广益。但是,自恋的诺瓦克认为这是上司对他的不信任,而他自认是不需要任何“指导”的,尤其是坐在他身边的这些“不学无术”的家伙。

所以,诺瓦克不高兴地说:“头儿,我单独向你汇报就可以了,不需要再讨论计划细节。我可以在散会后给你发一封邮件。当然,也可以转发给同僚让他们看看。”

奎恩斯很不高兴,但没有第一时间发作。他“哦”了一声,大声说:“看来你根本不需要同事的协助?那你就自己做好了,我相信你能够给公司一个完美的结果。”“没错,头儿!”诺瓦克丝毫没有意识到危险正向他逼近,反而坚定地回答。

悲剧这才刚刚开始,仅仅一周后,诺瓦克就遇到了大麻烦。客户决定降低营销成本,本来计划给我们的资金被砍掉了30%,而这在诺瓦克的工作规划中并没有被列入应急预案中,他对此完全没有准备。巧合的是,在那次会议上,奎恩斯专门询问了这个问题,问他是否做好客户临时削减预算的准备,当时诺瓦克的回答是:“完全没有这种可能,我已做了详细沟通。”

所以,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你可能已经猜到了——诺瓦克本来就是一名新人,现在被拿掉了项目经理的头衔,成为了一名蓝衣员工(穿着蓝色工作服在街头干杂活的一线职员),工时长,很辛苦,而且薪水也被调低。用奎恩斯的话说:“这是对他自大的惩罚。”

总有一些人瞧不起自己的前辈,看不上那些经验丰富的同事,认为自己不需要跟他们搞好关系,也没必要征求他们的意见,获得他们的帮助。同时,如果别人的话是他不喜欢的,他就认为这个家伙很刻薄;如果别人的行动让他感到不舒服,他就觉得这是刁难。好像自己的能力完全没有问题,那些老家伙都在嫉妒他,针对他。

于是,他怀着自恋的情绪在工作中将自己封闭起来,和同事、上司对立。长此以往,他获得的将不是前辈的帮助,也不可能迅速吸收同事的经验,而是逐渐被排挤出工作的核心,离自己的职业成功越来越远。脱颖而出的关键力量

职业生涯发展协会(CCDA)的相关研究中心抽样了500名各行各业的在职人士,然后对他们进行了一个有趣的调查。“为了让你在职场新人中脱颖而出,你觉得下面哪三项最为关键?”对于这个问题,抽样中心给出了一份选项清单,例如“时间管理”“人际沟通”“积极的职业态度”“找到自己的天赋”等等。被调查对象需要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出自认为最重要的几项。

最后的调查结果并没有什么新奇的发现,但是研究人员通过对职场新人(0-3年占51.2%)和老人(3年以上,占到了47.8%)的选择做比较,发现了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在对于最重要的三项素质选择中,新人们给出的答案是:“专业知识与技能”“拥有核心的硬技能”和“认可的行业与职位”。可这三项选择在老人的表格里却分别排在了第2、第6和第5名。

职场老人的选项是什么呢?排名第一的是“积极的职业态度”,第二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第三则是“良好的职业习惯”。他们认为这三项是工作中最重要的。而在新人的选择中,这几个选项分别排在了第8、第1和第10名。

由此可见,新人与前辈在对工作的认知领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我们很难说谁是绝对正确的,或者说并没有什么错误的选择,但是很显然,新人需要综合前辈的这些选项,去参考他们的标准,并从中获得有益于自己的力量,帮助自己在职业竞争的初期就可以脱颖而出,而不是到了一定的岁数才自然地改变看法。

新人总是将良好的技能和知识作为职业成功的首要因素,而且注重行业的认可度和职位性质。但是职场前辈经过了入职后的摸爬滚打,发现了那些更重要的东西,比如积极的职业态度、良好的职业习惯等,这被他们认作自己事业能否成功的关键。至于“职业定位”以及“认可的行业”则成为了次要的东西——事实也是如此,在决定我们能否做好一项事业的长期条件中,最重要的经常是一些宝贵的职业品质,而不是你的能力到底怎样。

为什么新人和前辈对于工作的判断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双方的认知存在巨大的不同

新人通常是刚毕业的大学生,他们心怀理想,没有工作经验。这些人的事业刚开始起步,就像诺瓦克那样,他们更容易把工作认为自己的学生生涯的后续延伸,自然而然地就会形成这样的认识——我应该能力高,专业好,有大量的知识储备。并且,只要我能力强,知识储备足,我就可以搞定一切。

但是,职场前辈们早已经度过了这个年少轻狂的阶段,在相当一段时期的工作磨炼中,他们已经明白学校生涯和工作环境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平台,再强的人也需要从零开始,面对一个新挑战。那么,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习惯自然是最重要的,而不是你拥有多少知识。

●真正的卓越技能,是工作以后才能学到的

一旦你开始了工作生涯,自己在大学里学到的知识很快就会失效,就像过期的牛奶一样。大学一毕业,就有40%的知识被淘汰,而余下的60%中,大概能派上工作用场的不会超过20%。大学的专业优势对我们职业的支持度最多只能维持半年,通常三个月过后,很多人就会感觉力不从心,技能匮乏。至于学历方面的优势,像硕士、博士等最多也就维持三年。

这并非告诉你学历不重要,而是你必须明白,在工作中需要建立新的战场,做好重新再来的准备。那些对工作有效的技能,只能进入职场多年以后才能学到,所以,你需要前辈的指点,也需要他们的提携,帮助你尽量拥有这些技能。

●适合的工作重要,还是保持清醒的头脑重要?判断并不相同

大多数的新人会认为找到匹配自己的工作和职位是重中之重,所以会过度看重定位问题,恨不得一下子找到终身职业,然后大展身手,实现自己的雄心壮志。但是老人们显然吃过了太多的亏,摔了太多的跟头,他们能够清醒地认识到,任何工作都需要时间检验才能发现是否合适。也就是说,你首先应该肯干,积极地干,积累经验,保持积极,如此才能有机会、有实力匹配想要的职位和工作。

这意味着,新人不能急功近利,也不能匆忙地做出重大判断。在进入职场的头几年,初期定位根本不算什么,而是你是否能够挤进去,拿到入场的门票。这也表明,不要急于判断一份工作是否适合自己,而是要沉下心来,先把分内工作干好,谦虚地向同事学习,过一段时间再视工作的成果去决定自己未来的打算。

●做好本职工作重要,还是比拼天赋更重要,选择也不一样

许多人喜欢听到“天赋”这个词用在他们的身上,尤其是初出茅庐的新人。他们总觉得自己与别人不同,不但运气好,而且才能也比同事优异。因此,他们期待发挥天赋赢得竞争,超过前辈,战胜试图挑战自己的同事。这决定了他们不会求助于前辈,不会向同事低头。说白了,这些人一进入职场,就摆出了一副全力冲刺的架势,想不费吹灰之力达成目标。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即便你具备某方面的天才,想获得人们的承认也不是什么易事。即便获得普通的尊重,也可能比你干好本职工作所花费的努力要多出成千上万倍。工作时间在3年以上的老人们显然更加冷静和清醒,他们经历了这样一个阶段,所以能够理性地总结出有利于把工作做好的原则,那就是——在前几年的职业生涯中,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职业习惯的养成,胜过了一切的天赋异禀。

如果我们给这些职业素质打分的话,只要你足够认真,就能达到及格分;而付出努力和汗水,你会拿到80分;拥有过硬的职业技能和好的工作习惯会助你到达90分;最后,跨过了从90分到100分的台阶,才轮到谈论天赋。

而我们生活中的大部分人,他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轮不到拼天赋。所以,你有没有底气不向经验丰富的前辈学习呢?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