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未解之谜(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30 12:38:58

点击下载

作者:李丹丹

出版社:中国时事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世界历史未解之谜

世界历史未解之谜试读:

前言

天地岁月漫漫悠悠,世界潮流浩浩荡荡。时间在绵延,空间在扩展,人类文明更是飞速向前。随着人类点点滴滴的探索与进步,谱写着一曲曲或是辉煌或是悲壮的人间颂歌。

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一个个光辉灿烂的古老文明:旷远神秘的古埃及文明、浪漫优雅的古巴比伦文明、浑厚深沉的古印度文明、高贵典雅的古希腊文明、包罗万象的古罗马文明、夕阳辉映的拜占庭文明、传宗布教的的阿拉伯文明、血泪交织的希伯莱文明、光耀美洲的印第安文明……

随着人类的突飞猛进,世界进入具有近现代意义的历史时,一场场大革命和新文明又在交替中艰难前行了。如:开启民智的文艺复兴运动、空前开阔的地理大发现与新航路开辟、空前繁荣发展的三次工业革命、追求平等自由的资产阶级革命、还有那哀鸿遍野的两次世界大战、轰轰烈烈的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

总之,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滚滚历史长河,是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史海沉伏,兴衰更替,在几千年的沧桑岁月中,不知淹没和吞噬了多少未知的文明或者故事。一些鲜活历史还来不及演绎时代,在史海沉沙中就已埋藏了;一些神秘事实还来不及澄清于世,在历史迷雾中就已飘逝了;一些咤叱的巨人还来不及巨擘挥舞,在风云变幻中就已消失了。

世界悠久历史不断创造着辉煌,同时也演绎着如歌如梦、如泣如诉的人间大戏。这个人类历史大戏既有前台的,也有幕后的,既有记载的,也有淹没的。总之,人类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真相只有一个。然而,在记载人类历史或研究人类历史的过程中却往往随着人的主观意识而变化、发展和完善,甚至也有歪曲和捏造的成分,成了人类历史的谜团。特别是近年来受电影、电视戏说历史的影响,许多真实的人类历史失去了本来面目。

留下世界历史之谜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因素。因为往往前人的历史只有后人去记录、去挖掘。人类历史文化产生总是早于人类历史文化研究。由于两者在时间上相差久远,加上每一事物都有着孕育、诞生、演变、发展过程,难免会有正史记录不全和民间传闻多变的问题。一般人类历史学家研究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时,主要是凭借史籍考证、实物验证来记录历史,而文学艺术家则是凭借丰富想象,以及艺术感染力,把活生生的历史人物或事件渲染出谜一样的传奇。

世界历史每一个时期都有非常辉煌的奇迹和难以解释的谜团。特别是许多历史人物或事件,由于资料匮乏,记载不清,而无法获取可靠证据。有的人类历史秘密还深埋在时间尘埃中,一时难以鉴别厘精。有的人类事件虽然流传千百年,但从无定论。有的人类事物就在我们身边,但却充满神秘,一直是烟雾缭绕,扑朔迷离,不能破译。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人类历史之谜,才使得我们世界历史显得博大精深和丰富多彩。那么,这些人类历史之谜同样是世界悠久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充满了神奇的魅力。

还有,人类历史往往会以惊人的相似度再次出现,如何从过往相似历史事件中吸取经验教训?如何利用古今人类的智慧应对今天的现实生活?那就只有学习研究历史了。因此,人类历史就有了其最重要的功用,那就是经世致用。历史可以提供今人理解过去,并作为未来行事的参考依据。

为此,我们特别编撰了本书,希望引导读者拨开人类历史的重重迷雾,进入精彩玄妙的未解历史的时空邃道,使广大读者在兴味盎然地领略世界历史未解之谜的同时,能够加深思考,启迪智慧,开阔视野,增加知识,能够正确了解和认识世界博大精深的丰富历史,并能够很好地继承和弘扬世界悠久的历史文化,创造未来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民族的历史文化。

亚洲历史未解之谜

亚洲是地球上一个辽阔而又多姿多彩的区域,它有着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承载了世界上最古老而伟大的文明传统。无疑,亚洲人及其文化代表着全人类历史中最重要、最丰富、最多彩的历史篇章。然而世界历史漫长而又耐人寻味,在其进程中,还存在着众多悬而未解的谜团,如《圣经》中记载的“诺亚方舟”是来自于真实的故事吗、犹太人因何四处流浪、特洛伊宝藏藏在何处……给人们无限的想象空间。

伊甸园消失之谜

在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宗教经典《圣经》里面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上帝用黏土创造了第一个人,据说是亚当。亚当在希伯来语中就是人或者男人的意思。上帝把气吹进了亚当的鼻孔里,于是他就成为了有灵性的活人。上帝在亚当沉睡的时候,从他身上取下了一根肋骨,并用这根肋骨造成了一个女人,这个女人就是夏娃。

然后,上帝又在东方的伊甸建立了一座花园,它就是伊甸园。上帝让亚当和夏娃在里面无忧无虑地生存。花园中长满了各种各样令人赏心悦目的树木,树上的果实香甜可口。花园中还有两颗大树,一颗是生命之树,另一颗是知道善恶的智慧之树。伊甸园里还有一条大河灌溉着花园……

可是,伊甸园究竟在什么地方呢?几千年来,人们总是想找到它的确切位置,并解开伊甸园之谜。据传说,它在中东的底格里斯与幼发拉底两河的中下游地区,有些学者却说它在伊拉克南部,甚至有学者认为它在更远的波斯湾的海底。

从伊拉克南部尼普尔遗址出土的楔形文字泥板表明,苏美尔神话与《圣经》中的故事颇有渊源。苏美尔神话讲述的是,在一片没有疾病和死亡的光明净土上,水神恩奇给这个宁静的王国注入了淡水,使园中的植物生长得非常茂盛。地母女神宁霍萨格毫无痛苦地为恩奇生育了三位女神。

后来,宁霍萨格造出八种珍贵的植物后,却全被恩奇吃掉了。宁霍萨格女神勃然大怒,认为恩奇这回必死无疑,然后就抛弃了他。后来,恩奇身体的八个部位患上了病,有一只聪明的狐狸终于说服宁霍萨格女神去救恩奇的性命。于是女神来到恩奇身旁,在他的每个患病部位都造出了一位痊愈女神,其中也包括肋骨部位。

在苏美尔语中,“肋骨”一词为“梯”,治愈肋骨的女神后来被称为“宁梯”,它有两种含义,一种是“肋骨女神”,另一种是“给予生命的女神”。希伯来语中没有这一双关语,但“肋骨”一词却出现在伊甸园的故事中,并在人类之母夏娃身上得到体现。有意思的是,楔形文字中也有“伊甸”和“亚当”这两个词。“伊甸”意为“未耕耘的平原”, “亚当”则为“平原上的定居点”。

除了文学作品和语言外,地理上的证据也表明伊甸和苏美尔之间的联系。正如《圣经》中所说:“从伊甸流出来的那一条河滋润着园子,并从那里分为四条支流。”其中一条是幼发拉底河,一条是底格里斯河。至于另外两条基训河和比逊河,学者们却一直弄不清它们的具体位置。

密苏里西南大学的尤里斯·扎林斯认为,发源于伊朗、最终注入波斯湾的库伦河就是以前的基训河,而沙特阿拉伯沙漠中的一道干涸的河床曾经容纳比逊河。

按照扎林斯的说法,伊甸园位于波斯湾地区多条河流的交汇处。这里在3.2亿年前气候宜人,但是,到公元前1500万年却变得干旱起来,那里的牧民被迫迁往别处了。

在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前5000年间,这里的气候又一次发生了变化,沙特阿拉伯东北部及伊朗西部地区再度繁荣起来。牧民们返回这一地区后,与苏美尔人的祖先欧贝德人发生了冲突。

扎林斯推测,牧民们结束游牧生活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的过程中,肯定经历了一段非常艰难的适应期,一个千年之前失去伊甸园的故事很可能就是在这一时期流传下来的。

然而,伊甸园最终是怎样沉入波斯湾海底的呢?扎林斯认为,在最后一次冰川纪之后,冰川的逐渐融化造成了海面升高,伊甸园大约在七千年前没入了海中。

关于伊甸园的地理位置的推测还有不少,有人说伊甸园在以色列,还有人说在埃及,还有人说在土耳其,也有人说在非洲、南美、印度洋甚至中国的西藏等地。

但是一般认为,如果真有所谓伊甸园,扎林斯之说应该最符合逻辑,也最为接近《圣经》中对伊甸园地理环境的描绘。被古希腊人称为“美索不达米亚”的两河流域,是人类早期文明的发祥地。在古时候,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浩浩渺渺,从西北蜿蜒到东南,沿途浇灌着沃野良田,撒播着丰收和希望,是最早宜于人类生息的地方。在许多伊甸园沉没海底的传说中,有几种最具代表性:

一是伊甸园即地中海说。1920年,英国学者赫·乔·韦尔斯首先提出了关于“地中海盆地”的猜想,引起人们广泛关注。根据这一假说,学者维克托·希斯首先提出了地中海盆地即伊甸园的推论。

二是伊甸园即亚特兰蒂斯说。亚特兰蒂斯是在美洲、非洲和欧洲,民间相传数千年沉没了的大西洲。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在他的两篇对话录《泰密阿斯》和《克利斯提阿》中,对亚特兰蒂斯的传说有过详细的记载。自柏拉图这篇著作问世以来,两千多年间对亚特兰提斯的探寻和研究便一直没有中断。相当多的学者认为,亚特兰提斯便是伊甸园,致使其沉没的是上帝。

三是伊甸园即姆大陆说。1926年在英国出版的《遗失的大陆》一书中,详细描绘了一个与亚特兰蒂斯相似的古老大陆,在浩瀚的太平洋上繁华兴盛及其毁灭的经过。

无论是地中海盆地假说,还是亚特兰蒂斯和姆大陆假说,这类“陆沉伊甸园”都受到了地质学家和人类学家的挑战。人类学家认为,亚特兰蒂斯和姆大陆沉没于1至2万年前的说法没有任何科学根据。

20世纪下半叶以来,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们孜孜以求地对伊甸园古老文明的追寻。埃及的金字塔文化、墨西哥的玛雅文化、美索不达米亚的苏美尔文化,都吸引着数以千计的学者们去发掘,去验证,试图从古老的源头中找到“母国”,找到人类的“伊甸园”。然而,伊甸园仍无着落。

还有说法伊甸园在中国。当伊甸园在古巴比伦与海底之说出现越来越多的困惑时,一部分学者在重新审视《圣经》中关于伊甸园的描述之后,认为其在亚洲的可能性较大。

那么,在中国的古籍中,有无与伊甸园相似的描述呢?那是在两千多年前,诗人屈原在《天问》中问道,是谁叫安登作了统领大帝,女娲的身体是怎么造出来的。犹太人移居的河南开封,有一个以色列教碑,上面也刻着阿耽和女娲的名字,说阿耽就是盘古,是阿无罗汉及亚伯拉汗的祖先。

不仅如此,《圣经·创世纪》前十一章关于人类早期共同史的记述,在中国古经中几乎都可以找到印证。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中国先秦古籍《山海经》。其中有一段描述,很接近《圣经》中对伊甸园的描述。

如果以《圣经》中对“伊甸园”的描述,来比照《山海经》上对“都广之野”的描述,两者之间相似之处甚多。

还有说法认为,天府之国就是东方伊甸园。西汉哲学著作《淮南子·地形训》说:“建木在都广,众帝所自上下,日中无景,呼而无响,盖天地之中也。”这和《山海经》的记述也是一致的。美国《国家地理杂志》1920年发表的约瑟夫·比奇的文章《东方伊甸园——中国西部》,就称四川为东方伊甸园。

天府之国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古蜀先民为黄帝之后,为中华文明之正源,创造了灿烂的中华天府文明,加之独特的地理环境,说她是东方伊甸园也是当之无愧的。

各种说法丰富多彩,但是哪种说法相对最可信呢?很难有一个结论。总之,伊甸园到底在哪里?它又是如何消失了的,还是一个人们津津乐道的谜团。

沙塔胡克古城未解之谜

那是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中东的美索不达米亚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发源地,它位于中东的幼法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间。在4千年前,苏美尔人来到这里定居,并建设了吾珥、乌鲁克、伊里都、拉格西、尼普尔以及其他城市。

然而,在20世纪50年代,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宗教经典《圣经》所记载的耶利哥古城被发掘了出来,考古学家惊异地发现,这是一座有着九千年历史的古城。此后,陆续又有其他史前城市出土。

1961年,土耳其首都安卡拉的“英国考古学会”另一位考古学家梅拉特,在土耳其发掘到另一个远古城市,其年代为公元前6250年。这就是说,它也是有着将近九千年的历史,这个城市名为沙塔胡克。这是考古史上又一次重大发现,它震惊了世界考古界。

由于这些新石器时代城市的相继发现,便打乱了原来的历史,推翻了关于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开始于苏美尔人的观点。这两座远古城市遗址中出现的众多谜团,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其中沙塔胡克尤为重要。虽然到当时为止,这座城市的遗址只有部分出土,但是它已经成了考古资料的丰硕宝库。

沙塔胡克古城遗址地处土耳其平原的中央,海拔900余米,长达470米,由于只有一部分出土,由此很难计算出原城的大小。据专家推测,这个面积宽广、人口比较稠密的城市或许会有6千至1万的居民。

这些新石器时代的城市如果与苏美尔人建造的那些占地数百英亩、居民数万的城市相比,那么是相对较小的。然而,建筑技巧却很独特,与以前出土的古代城市几乎完全不同,其城市布局、市民交往方式、城市交通等都为后人留下了千古之谜。

几千年来,世界上所有的城市在城外都建有护城墙,城内建有街道,这也是最基本的城市布局。然而,沙塔胡克城的面貌截然不同,既没有城墙,也没有街道,只有建造在一起的一堆房子,屋屋相连。唯一的进出口是房顶上方的开口。

所有的房子都是平顶的,居民全靠平台式的房顶来往。房屋都是长方形,非常适合居民的需求。这样的城市,在有史以来全世界的所在城市中,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古代各国典籍中也都没有这样的记载,它的基本构思完全背离了人们常见的古代城市的观念,简直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首先,沙塔胡克居民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城市呢?有的考古学家认为这是由于当地缺乏石料,有人却认是出于安全需要。因为一旦遭遇敌人来攻,居民只要把梯子拿开,敌军就难以进入。在沙塔胡克近千年的历史中,没有遭受过劫掠的痕迹,大概这种布局的设计起了很大的作用。

但假如是这样,这种城市布局应该很快会被其他城市效法,为什么没有任何类似的古代城市呢?还有,这样怪异的城市究竟是哪一个民族建造的呢?如果是当地居民,那么这种城市布局为什么没有流传下来呢?如果是游牧民族,那么该城为什么会存在近百年之久呢?

考古学家测定沙塔胡克的面积为54万平方米,而当时已出土的仅为1.2万平方米。到当时为止,城市出土的起居室有139间,考古学家鉴定其中40间为神殿或祭室。因为这些房子比别处大,与普通房屋区别很大,房内设计不同,比一般民房讲究,带有明显的祭祀意义。

从沙塔胡克城挖掘的家庭用品显示,城里的居民已经开始追求生活所能带来的享受。在这里发现的无数日常用品,品质之佳和手工之精细,可以证明这里的城市生活已带有一定程度的奢华。

从文物中看出,当时的手工业相当繁荣,他们的木器和骨雕有着相当高的水平,石器工艺也达到了新石器时代的高峰。从出土饰品中可以发现,当时的手工匠人所用的石材原料相当广泛,有木材、绿石、燧石、水晶、碧玉等很多矿物。

他们制造陶器,织羊毛,在出土物品中有最古老的衣物,大多保存完好,简直前所未见。在墓穴中埋藏的兵器和珠宝饰物、小雕饰和黑曜石造的镜子,说明沙塔胡克的居民已会用金属了。

后来,考古学家对这个城市和城市居民的生活,知道的还很少很少。至于为什么这个城市到了公元前5400年被沙塔胡克人放弃使用,有待于考古学家对那沉没地下的古迹进一步挖掘。但是,这个城市的古老和怪异已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人们在耐心地等待着解开谜团的那一天。

诺亚方舟是否存在

诺亚方舟的故事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是诺亚方舟是否真的存在,我们便无从知晓了。1916年,俄国飞行员拉特米飞越雪山时,发现山头有一团蓝色的东西,好奇心促使他飞了回去再次仔细地看了一遍,他惊讶地看到了一艘房子般大的船,一侧还有门,其中一扇已经毁坏了。

拉特米很快就将诺亚方舟的发现报告给了俄罗斯统治者沙皇尼古拉二世,当时他曾经组织了一支探险队,但是由于十月革命的爆发,这项计划也就告吹了。

其实,拉特米并不是第一个发现诺亚方舟的人,早在17世纪,荷兰人托依斯就写过一本书声称他找到了诺亚方舟,并附有方舟的插图。在1892年,耶路撒冷大主教和当地土耳其牧人也都说他们看到了“方舟”。

亚拉腊山位于土耳其东端,靠近伊朗国境的地方,是座海拔5千米的死火山,山顶自古就被冰川覆盖着。传说,亚拉腊山顶有诺亚方舟,如果人登上了这个被尊崇为神圣的地方,就会被上帝惩罚。长期以来,没有人能够征服过它,但这个谜最终还是得到了证明。

1795年,一个叫弗利德里希的爱沙尼登山家,初次在亚拉腊山登顶成功。随后,在1850年,盖尔奇科上校率领的土耳其测量队也登上了顶峰。1876年,英国贵族詹姆斯·伯拉伊斯在圣山高约4500米的岩石地带,捡到了木片,并发表了他找到方舟残迹的消息。

二次大战后,一位土耳其飞行员拍了一张“方舟”照片。从此,“方舟”不再是人们口头传闻,而是有了照片的实物。更令人吃惊的是,照片被放大处理后,测出船身为150米长,50米宽,和传说中的方舟近似。

1952年,法国的琼·多·利克极地探险家又组织了探查队,并成功地登上了亚拉腊山顶,然而关于诺亚方舟却什么也没有发现。可是,当时的一个叫琼·费尔南·纳瓦拉的队员却认为,诺亚方舟一定在亚拉腊山的什么地方有残留。于是他在1953年7月带着11岁的小儿子拉法埃尔,试图第三次登上亚拉腊山峰顶。正当两人心灰意冷时,终于发现了冰川中的诺亚方舟残片。这块木板后来被寄到西班牙、埃及等国家进行科学研究。

研究结果证明,这是一块经特殊处理过的木板,经碳测它至少有4千多年的历史,正是所传“方舟”建造的年代。于是费尔南更加坚信自己发现的就是“诺亚方舟”。但是有人提出质疑:即使发生特大洪水,地球水位也不会升到5千米的高度,方舟是怎么升到亚拉腊山巅的呢?

有专家认为,从科学观点来看,历史上有人见过诺亚方舟的说法是没有说服力的。如果方舟在5千年前搁置在亚拉腊山的山顶附近,那它很可能早就被冰川运动转移到较低的高地,方舟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已支离破碎,木头早已撒遍了亚拉腊山的较低山坡。可是,从来也没人找到过这样大宗的木头,更不用说方舟的残骸了。

人们所提供的“方舟”照片,显然都是模糊不清的,并且需要丰富的想象力,以便从点缀山峰及其附近斜坡上的许多形状相似的天然轮廓中辨认出这巨形方舟。说到纳瓦拉找到的“方舟”木头,从三个不同实验室得出的若干龄期值表明,其龄期介于1250至1700年,年代太近,因而不符合“方舟说”。

卡佐加斯各特设想,在5千年前,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发生了一场大洪水,于是诺亚家族造了一只船,贮藏了足够的物资,还给牲畜留出了舱位。那场洪水使诺亚家族的生命以及财产损失浩大。数天之后,那只船搁浅在某处,诺亚方舟故事因此留传了下来。

美国学者戴维在亚拉腊山以南的乌兹恩吉利附近的穆萨山顶上发现了一艘大船,这个村庄与史书上所说的尼塞村位于同一地点。该船船头呈洋葱状,船身长164米,长度基本上和《圣经》上记载的诺亚方舟相符。

1989年9月15日,两名美国人乘坐直升飞机飞越亚拉腊山西南麓上空时,发现了诺亚方舟,并拍摄了照片。驾驶员查克·阿伦说,在亚拉腊山的一处通常由冰川覆盖的、海拔4千多米的地方发现了这只方舟形物体,而那处地方的冰川今年夏天因该地区高温天气而消退了。阿伦说:“我百分之百地确信,这是方舟。”

于是,阿伦和他的同伴计划在1990年6月攀登这个地段,还将派出一个由包括地质学家和考古学家,共20人组成的考察队。后来,至少有三个小队在搜寻这艘诺亚方舟,重点放在亚拉腊山的西南麓。然而,土耳其地质学家们说,那只是一块经过数千年风化侵蚀而形成的顽石而已。

虽然有关诺亚方舟的发现时而传来,但是坚信此事为子虚乌有的科学家也大有人在。尽管如此,方舟的探索者们仍然兴致勃勃,信心百倍地不断探索有关诺亚方舟的任何讯息。

苏萨城衰败谜团

在历史之父古希腊希罗多德的书里,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句话在希腊人中广为流传:“谁要是占有苏萨的财富,谁就可以和宙斯斗富。”那么,苏萨到底是什么样的地方呢?为什么说这里的财富能够比得上天地之王宙斯的财富呢?

一般来说,都城的历史要比国家的历史短。但是,在伊朗却有一座古城,它的历史比伊朗国家还要早上几千年,它就是苏萨城。苏萨城是伊朗文明最早的发祥地,这座城市距今已有八千多年的历史,大约比伊朗人建立的国家还要早5300多年。而在伊朗人建立国家之前,它作为伊朗土著居民埃兰人的都城,也有两千多年。

埃兰时期苏萨的宫廷,在城市西北部的卫城之内,这座卫城建立在由人工建造的土丘上。它背靠伊朗西部的卡尔黑河岸,比河岸高出33米,比市内其他地方高出6米,是一座十分坚固的城市。不过,这样坚固的卫城也没能抵挡住亚述人的凶猛进攻,尤其是王宫,曾多次被亚述人毁灭。

在古波斯帝国建立之前,苏萨就已成为波斯的都城。在居鲁士大帝时期,苏萨是帝国四大都城之一,并开始在城内兴建宫殿。这是因为埃兰人是伊朗最有文化的民族,波斯人需要埃兰人的才能来帮助他们管理国家。

在当时,政府的行政官吏,特别是王室经济管理人员,几乎都是埃兰人,埃兰楔形文字作为官方文字使用了上百年之久,才逐渐被阿拉米文字所代替。

苏萨的宫廷建筑,是在大流士大帝时期全面展开的。大流士大帝下令建筑苏萨宫廷的命令,一直保留了下来。这个诏令用三种文字写成,即古波斯、埃兰和巴比伦文字,大概内容如下:

这就是我在苏萨建立的宫殿。其材料来自远方,其地基挖得很深,直达岩层。地基挖好之后,再用碎石填满。部分地基深四十埃尔,部分深二十埃尔。宫殿就建筑在这个地基上。

凡挖地基、填碎石、做砖坯,都是由巴比伦人完成的。雪松是由黎巴嫩山区运来的,亚述人把它运到巴比伦之后,卡里亚人和爱奥尼亚人再把它由巴比伦运到苏萨。柚木是由犍陀罹和克尔曼运来的。

这里使用的黄金是由萨地斯和巴克特里亚运来的。这里使用的贵重青金石和光玉髓是由索格底安那运来的。这里使用的绿松石是由花拉子模运来的。白银和扁木是由埃及运来的。这里使用的装饰宫墙的材料是由爱奥尼亚运来的。这里使用的象牙是由努比亚、信德、阿拉霍西亚运来的。这里使用的石柱是由埃兰阿比拉杜斯地方运来的。

那些加工石料的战俘是爱奥尼亚人和萨地斯人。那些制造金器的金匠是米底人和埃兰人。那些制造木器的人是萨地斯人和埃及人。那些做砖坯的人是巴比伦人。那些装饰宫墙的人是米底人和埃及人。大流士王说:“在苏萨,凡是已经下令要建立的那些雄伟建筑,那些雄伟建筑就建成了。”

在这个短短的诏令中,提到宫廷建筑使用的材料来自15个地区,从遥远的中亚和印度,直到埃及和希腊世界。参加宫廷建筑的工匠,至少有5个民族的人,这还不算运送材料的那些地方的居民。明确提到的建筑材料有12种,其中大多数来自远方,只有碎石和砖坯是就地取材。可以说,为了建筑苏萨宫廷,大流士一世几乎动用了当时帝国的全部人力、物力和财力。

苏萨宫廷的主要建筑工作是由巴比伦人完成的,因为他们具有丰富的建筑经验,更善于建筑台基式的雄伟建筑。大流士一世的宫廷,就建筑在巨大的人工台基上,面积约3.75万平方米,其中有110个房间、算上走廊和大殿,面积一共约为2万平方米。

苏萨宫廷的全貌,已经无从得知,现代考古发掘证明,它的雄伟壮丽远胜于大流士一世在诏令上所说的样子,仅大流士一世的接见大厅,面积就有1万平方米。大殿的屋顶,由六列高达20米的柱廊撑起,柱廊顶部装饰着牛头。根据最新发现的诏令陈述,这个大厅使用了22个地区的人力和物力才得以建成。

在苏萨宫廷的宫墙上,镶着精美琉璃砖浅浮雕,内容大多数是王室侍卫、各种动物和神奇的怪兽。这种琉璃碑浅浮雕,就是中国古代典籍中所记载的壁琉璃,它在当时是一种最高级的装潢艺术。

犹太人曾经记载,在公元前483年,波斯国王薛西斯曾经在苏萨王宫举行过一次盛宴,参加盛宴的有波斯帝国、米底王国和各省的权贵、首领。其中,有一段内容这样记载道:

他为一切首领和大臣摆设宴席,把他荣耀国家的富足,他美好威严的尊贵,展示给他们观赏了多日。他又为所有住在苏萨的大小人民,在王宫的院子里摆设宴席,大吃大喝了七天。有白色、绿色、蓝色的帐篷,用细麻绳、紫色绳从银环内系在白玉石柱上。有金银的床榻,摆在红、白、黑、黄玉石铺成的石地上。用黄金的器皿赐酒,器皿各不相同,御酒也有很多,足以彰显他的厚意。

从犹太人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苏萨宫廷真可谓极尽豪华。如果这个记载是真实的,那么,薛西斯的这个宴会,可以算是世界历史上最盛大的宴会。因为当时苏萨宫廷大小官吏就不下几万人,全城大小人民少说也有几十万人。这么多人在王宫中大吃大喝一星期,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开创了宴会史上的世界之最。

苏萨宫廷经过大规模扩建之后,一直是古波斯帝国的王宫,国王大部分时间都在苏萨,政府机构也集中在这里。波斯帝国的赋税大概也全都交给苏萨的国库收藏。因此,在希腊人的眼里,苏萨肯定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城市。所以,古希腊作家、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才对他们发出了由衷的感叹:“谁要是占有苏萨的财富,谁就可以和宙斯斗富。”

波斯帝国灭亡之后,苏萨在很长的时间里仍然是伊朗最重要的城市之一,并且取得了城市自治权,仍然维持着繁荣昌盛的局面。那么,苏萨又是怎么衰落并荒废的呢?

有考古学家推测认为在苏萨时期,苏萨居民起义反抗苏萨统治,因而被苏萨国王下令彻底毁灭。苏萨的宫廷和居民住宅一起,都被化为瓦砾,掩埋在黄土之下。这座曾经富庶繁华的城市,直到近代才被西方考古学家发现。

也有历史学家指出,在公元前662年,亚述帝国的国王阿萨尔哈东之子亚述巴尼拔远征埃及,毁灭了底比斯城,再次征服了埃及。前646年,在内战之中,他经过激战打败了其弟,攻克了巴比伦城。

在公元前639年,又经过了数十年的激战后,亚述巴尼拔最后灭亡了强大国家埃兰,洗劫并毁灭了其首都苏萨城,同时又镇压了叙利亚、腓尼基等地的反抗。

在亚述巴尼拔统治时期,亚述的征服战争和领土达到了顶点。他在各方面确实极具才能,但是,他倾尽全力征战一生的结果是耗尽了国力,在他死后不久,纵横历史一千多年的强国亚述彻底灭亡了,而被他毁灭了的苏萨城也没有得到重建,从此就衰落和荒废了。

但是,苏萨城曾经那么辉煌,任何征服者或统治者都想获得它,都会维持或重建它的辉煌,以显示自己的荣光,不可能轻易去毁灭它。那么,难道它的衰败还有其他原因吗?历史学家正在努力探索这个问题。

印度河文明消亡之谜

印度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之一,也是印度文明的发源地。但是在18世纪之前,人们根本就没有想到这条河会藏身于沙漠,更没想到人迹罕见的河流曾与古埃及相媲美,而且与其他古代文明相比,这完全是史无前例、独占鳌头的。

印度河文明最早引起人们注意时,是在18世纪哈拉帕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了大都市的遗址。19世纪末,印度考古局长康宁翰到哈巴拉时,发掘出一个奇特的印章,但是,他认为这个印章只是一个外来物品,因而他只写了个简单的报告,在此后的五十年,再也无人注意这个遗址了。

不出所料,以包含哈拉帕在内的旁遮普一带为中心,东西达1500千米,南北1600千米的地域内,发现了属于同一文明的大量遗址。这个发现震动了整个的考古学界,也震惊了全世界,因为涵盖范围如此之大的古文明在世界上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

那是在192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人们发现了位于哈拉帕以南600千米处的摩亨佐·达罗遗迹,这里出土的物品与哈拉帕出土的相似,人们这才想起了五十年前哈拉帕出土的印章,于是考古学家才开始关注这两个遗址间的广大地区。

这些遗址位于印度河流域,所以被称为印度河文明。据考证,遗址始建于5千年以前甚至更早,令人激动的还不仅是它的面积和年代,不久,人们就发现了,虽然这些遗址属于同一文明,但是可以看出,当时人类的生活水平却参差不齐,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带着这一问题,考古学家们开始对出土的印度印章进行研究,可是结果却令人失望,因为,没有人能够释读印章上的文字。文字是一个国家文明的标志,有文字的印章可能在政治、经济活动中担任重要角色,而且印章只在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帕有出土,于是专家们推断,摩亨佐·达罗与哈拉帕都是都市,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处于同一文明的人,生活水准却不一样,当然这只是这些专家的一些主观臆断。

这些城市的统治者是什么人呢?考古学家按照惯例首先在摩亨佐·达罗寻找王宫和神殿,结果一无所获。于是又提出一个问题:是什么人,用什么样的方法统治了这块辽阔的国土呢?而且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帕有着完全相同的城市建设,难道它们都是首都吗?因为没有神殿,能不能用其他古文明中的例子,如古印加、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的国王同时兼任法老或祭司王来推测统治者是谁呢?

所有遗址中确实没有发现有祭司王统治的痕迹,难道五千多年前的印度河文明已经废弃了君主制?这么大的国土不可能没有统治者,考古学家又仔细研究第一块和后来出土的印章,但经过一个世纪的努力,印章上的字还是无法读解。

那么,它是不是一种权力的象征呢?如果是,那么这两个城市为什么又没有神殿和宫殿呢?因为有一小部分印章的上面刻有神像,于是有人据此推测,这可能是宗教的遗物。但是也有人反驳说,这完全是家族或个人的保存品,不能说明整个国家具有宗教性质,况且出土的近三万枚印章有神像的只是很小部分。

随着对近万枚印章的挖掘与研究,谜团也随之越来越多。有人认为只要能够释读印章上的文字,就可以解释这个文明的来龙去脉。其实,文字固然可以使人了解整个文明的起源和衰落,但是大多数考古学家认为,必须从多方面研究,以触类旁通。为了进一步证实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帕的都市性质,考古学家对摩亨佐·达罗进行了最广泛的发掘。

摩亨佐·达罗面积约为100平方千米,其中分为西侧的城堡和东侧的广大市街区。西侧的城堡建筑在高达10米的地基上,城堡内有砖砌的大谷仓和被称为“大浴池”的净身用建筑等,其中最令人惊讶的是谷仓的庞大,它似乎显示了这个城市当时的富足。

不过装满大谷仓的谷物是怎样征集来的呢?市区有四通八达的街道,东西走向和南北走向的各宽10余米,每个市民家里都有井和庭院,房屋的建材是烧制过的砖块,这真是令人难以置信,因为在其他古代文明中,砖块只能用于建筑王宫及神殿。

最令考古学家惊异的是完整的排水系统,因为它的完善程度就连现如今世界上数一数二的现代都市都未必能达到。二楼冲洗式厕所的水可经过墙壁中的土管排至下水道,有的人家还有经高楼倾倒垃圾的垃圾管道。

从各家流出的污水在屋外蓄水槽内沉淀污物再流入有如暗渠的地下水道,地下水道纵横交错,遍布整个城市。面对如此密集的地下水道,人们不禁瞠目结舌。住宅区各处均设有岗哨。

从挖掘的结果来看,这是一个十分注重市民生活公共设施的城市,那么,这是一个什么样形态的社会呢?为什么它没有宫殿,为什么所有的住房水准又都一样呢?为什么它完全不同于神殿林立的古印加、国王、法老陵密布而且贫富悬殊的古埃及呢?

除了完善的公共设施之外,摩亨佐·达罗还有不少通向印度河乃至阿拉伯海的港埠,这是国内外广泛而积极经济活动的表现,可是,这所有的一切到底出于何人之手呢?这个设计师可以说具有现代化的头脑。另外,整个摩亨佐·达罗没有防御系统和攻击武器,也没有任何精美夺目的艺术作品,这也是已知古代文明中的唯一先例。

开始人们误以为摩亨佐·达罗的文明是受其他文明的影响发展起来的,但是进一步考古发现,无论是文字还是印章都是其他地方看不到的,而且对出土人头类骨的鉴定也表明,这里的人融混了许多人种的要素,并不是已知的某个特定的民族。

考古学家从摩亨佐·达罗出土的人骨中发现,这里出土的人骨都是在十分奇异的状态下死亡的,并且都是猝死的。在通常的古文明遗址中,除非发生过地震和火山爆发,否则不会有猝死的人。可是,摩亨佐·达罗却没有发生过上述事件,人骨都是在居室内被发现的,还有不少居室遗体成堆地倒着,令人惨不忍睹。

最引人注目的是,有的遗体用双手盖住脸呈现出保护自己的样子。如果不是火山爆发和地震,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恐怖令这些人瞬间死去的呢?考古学家们曾经提出了流行病、袭击、集体自杀等假说,但是都被推翻了。无论是流行病还是集体自杀,都不能解释“一瞬间”的死法。而且谁会一边自杀一边又在井边洗物品,或者在浴池里洗澡呢?

为了解开这个谜团,印度考古学家卡哈对出土的人骨进行了详细的化学分析。卡哈博士的报告说:

我在9具白骨中发现均有高温加热的痕迹……不用说这当然不是火葬,也没有火灾的迹像。

到底是什么异常的高温使摩亨佐·达罗的居民瞬间猝死呢?于是人们想起了曾经科学家的推断:在远古时代,世界上不少地方发生过的核战争。那么,马亨佑达摩遗址与古代假想中的核战争到底有没有关系呢?事实上,印亚大陆是史诗神话中经常传诵的古代核战争的战场。

公元前3000年,大叙事诗《马哈巴拉德》中记叙的战争景象堪比1945年的广岛原子弹爆炸后的惨景。

诗中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大决战的场地是被称为“兰卡”的城市,而“兰卡”正是当地人对摩亨佐·达罗的称呼。据当地人说,1947年,印巴分治以后,被禁止发掘的摩亨佐·达罗,有不少类似广岛核爆炸后遗留下来的“玻璃建筑”,也就是托立尼提物质。

有人认为,印度河文明与其他文明是同时崛起而且并存的,因此,是不是可以说,印度河文明发展之初,受到过外来文明的影响。但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又孕育出了独特的高度文明。

还有人提出,印度河文明是多种文化融合的结果,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印度河文明的特殊性和神奇性,使其过去、现在都为人类历史的发展奉献着无法取代的财富,它不仅是印度文化的源头,也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一环,揭开它的谜底是当今人类的重任。

20世纪初,一个振奋人心的考古发现,解开了长期以来历史学家为之争论不休的一个科学课题:谁是印度古代文明的主人。随着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古城的发现和发掘,迷雾终于拨开,历史以其无可辩驳的真实,向世界宣布:是黑色皮肤的土著居民达罗毗荼人创造了印度古代灿烂的文明,而不是入侵的雅利安人。

印度河流域无愧是世界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这两座古城遗址连同此后在印度河流域陆续发现的其他古代城市文化遗址,分布在东西约1500千米,南北约1100千米的广袤地区,历史学家将它们称之为哈拉帕文化。

这些古城中以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帕两城规模最为宏大。从遗址的发掘中,人们惊异地看到了古代达罗毗荼人非凡的历史创造力。这两座古城的建筑形制大致相同,周长均在4.8千米以上,其中摩亨佐·达罗占地达2.6平方千米,由卫城和下城两部分组成。

卫城四周建有高耸的塔楼,城内有大浴池、大粮仓、宽敞的会议厅以及其他许多公共建筑。除此以外,古城还有宽阔的大道、合理配置的小巷、完整的排水系统和精致的汲水井等。这些都显示了古达罗毗荼人建造城市时的周密设计和高度的技术水平。

遗存在城里的还有各种农业生产器具和手工业工具;农产品有棉花、麦类、椰枣、瓜果;家畜家禽已广为驯养,品种有水牛、绵羊、骆驼、狗、马、鸡等;工业品有素陶、彩陶、纱、布、青铜器皿;最引人注目的是遗物中还有刻有犀牛的印章以及大量的石制砝码。

我们从对比中知道,当时达罗毗荼人已掌握了十进位制的计算规则,重量的基本单位是0.86千克。一具用贝壳制成的尺子的碎片上镌有精密的刻度。城里还发现有船只,这使人们相信,当时在农业和手工业相当发展的基础上,商业也已经发达起来,许多商人聚集在城里经营商业,并且跟海外进行着贸易往来。

出土的文物中,还有大量造型精美的艺术品,如小雕像、骨刻、绘画等,其中护身符印章尤多,达到了两千余枚。令人耳目一新的是印章上的动物形象和文字符号,据统计将近有400个左右,有人形、鱼形、脚形、桌形等,虽然迄今未能准确辨认,但是人们却有理由判断,当时的文化艺术水平已经达到了很高的程度。

总之,古代的摩亨佐·达罗是一座繁荣而美丽的城市,同时也说明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印度次大陆地区已经进入了早期的国家阶段,这座城市也许是当时统治者的都城。虽然摩亨佐·达罗的繁荣经历了漫长的几个世纪,然而,在历史学家的眼里,也只能是一瞬间的过眼烟云。

到了公元前18世纪中叶,哈拉帕文化突然衰落了,印度河流域很多地方都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尤其是摩亨佐·达罗更为严重。发掘中除了燃烧的残迹外,街头巷尾到处都是男女老少的尸骨,整座城市变成了一片废墟,人们称之为“死亡的山丘”。

摩亨佐·达罗到底是怎样毁灭的呢?这又成了考古学家探测的重要课题。有人设想,是由于城市内部发生剧烈变革和斗争的结果。但是,这种设想似乎缺少令人信服的科学证据。

又有人认为雅利安人的入侵是导致这一毁灭过程的基本原因。虽然这种观点找到了考古文献的佐证,如俾路支诸部落、临近伊朗的诸部落、或与印度河流域文明相近的周边各部落,很可能都先后参与了这一过程。

考古资料证明,他们确实入侵过这一地区的,然而,究竟是哪个部落首先进入这一地区的呢?谁是这种“英雄行为”的创造者呢?无论从史实还是从有关参与这一过程的部落神话或传说中,都找不到哪怕是一丁点儿模糊的资料。

通过科学家长期的探索与研究,这个历史之谜终于解开了。原来它是被一场特大的爆炸和大火毁灭的。巨大的爆炸力不仅使古城半径1千米内所有建筑物被摧毁,而且使走在街上和待在家里的人和动物,都遭到了毁灭性的杀戮。原来是自然灾害摧毁了这座繁荣而美丽的古代城市。

科学家证实,这种巨大的爆炸力来源于大气中电磁场和宇宙射线的双重作用。空气中非常活跃的化学微粒,导致气溶胶的产生,并迅速积聚占据了广阔的空间,形成大小不等的球体。这种物理化学性球体有的被称之为冷球,这是一种未曾燃烧起来的色暗不透明的黑色闪电,有的是一种发亮的球体,呈柠檬黄色或亮白色。

上述现象自古一直都有出现,古埃及新王国时期法老图特摩斯三世时的编年史中就有记载,在22年冬季的第三个月的一个早晨,空中曾出现一团明亮的火球的记载。古希腊罗马人也曾多次描述过这种现象。

大气中形成的大小不等的黑色或白色球体,能产生剧毒物质,使空气迅速毒化。摩亨佐·达罗的居民,大概是受到有毒空气的折腾后,紧接着又经历了剧烈的爆炸,使他们连同他们创造的文明一道同归于尽的。

古印度的长篇叙事史诗《摩诃婆罗多》曾隐约地提到了摩亨佐·达罗文明被毁一事。诗中描述了“天雷”和“无烟的大火”“惊天动地的爆炸”,以及高温使河水沸腾、游鱼煮熟的悲惨景象。这个描述暂时解开了这一历史的千古之谜。但是,还有新的解释吗?科学的探索是没有止境的,只是画下一个暂时的句号。

古代印度光辉灿烂的文明确实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谜,但愿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考古学的突破,解开这些萦绕脑际的谜团指日可待。

古巴比伦遗址之谜

巴比伦是一座令人神往的古城,它位于中东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交汇处。早在公元前1830年左右,阿摩利人就以巴比伦为都城,建立了古巴比伦王国。

在古巴比伦国最出色的国王汉谟拉比死后,巴比伦就不断受到外族的进攻,历经了500多年战乱,直到公元前7世纪末,才终于在尼布甲尼撒领导下,建立了新巴比伦王国。然而,在88年后,新巴比伦王国又被波斯人彻底毁灭。随着巴比伦王朝的覆灭,显赫一时的古城巴比伦,也日渐消失在荒草之中了。

在新巴比伦王国时期,巴比伦也是古代两河流域地区最壮丽最繁华的都城。巴比伦古城有内外两道城墙,城里最壮观的建筑物,就是尼布甲尼撒王宫和著名的空中花园,以及那座据说让上帝都感到又惊又怒的巴别通天塔。

相传,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娶了米底的美丽公主米梯斯为王后。可婚后不久,国王发现公主总是愁容满面,于是尼布甲尼撒便问她为什么不高兴。公主说:“我的家乡山峦叠翠,花草丛生,景色非常喜人,而这里是一望无际的巴比伦平原,连个小山丘都找不到,实在荒凉。我每天都渴望能再见到我们家乡的山岭和盘山小道。”

公主的思乡病使尼布甲尼撒二世萌生了建造一座美丽花园的想法。他令工匠按照米底山区的景色,在他的宫殿里建造了一个阶梯形花园,上面栽满了奇花异草,下面是潺潺流水,园中还有幽静的山间小道。

工匠们还在花园中央修建了一座城楼矗立在空中。如此美丽的园林景色终于使公主眉开眼笑。由于花园比宫墙还要高。给人感觉像是整个御花园悬挂挂在空中。因此被称为空中花园,又叫悬苑。

巴比伦城除了有着谜一样的“空中花园”外,还有一座据说让上帝感到又惊又怒的巴别通天塔。《圣经·旧约》上说,人类的祖先最初讲的是同一种语言。他们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发现了一块非常肥沃的土地,于是就在那里定居下来,修起了城池。后来,他们的日子越过越好,决定修建一座可以通到天上去的高塔,这就是巴别塔。

直到有一天,高高的塔顶已冲入云霄,上帝耶和华得知此事后,立即从天国下凡视察。上帝一看,又惊又怒,认为这是人类虚荣心的象征。他心想,人们讲同样的语言,能建起这样的巨塔,日后还有什么办不成的事情呢?于是,上帝决定让人世间的语言发生混乱,使人们互相言语不通,后来人们就把巴比伦叫做“冒犯上帝的城市”。

巴比伦城墙的厚度,可以让一辆4匹马拉的战车转身。城墙长达16千米,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座城楼。城墙的两端起于幼发拉底河畔,河对岸是巴比伦的新城区,一座大桥横跨幼发拉底河,使新城区跟主城连在一起。

巴比伦城墙不仅是巴比伦人用来抵御敌人的主要屏障,而且也是一道保护巴比伦城不受河水泛滥之害的可靠堤防。巴比伦城有一百座铜做的城门,因此希腊大诗人荷马又把巴比伦城称为“百门之都”。

巴比伦古城的大门叫典礼门,高4米多,宽2米左右,门的上部是拱形结构,两边和残存的城墙相连,门洞两边的墙上有黄、棕两色琉璃砖制成的雄狮、公牛等图像。这座城门建筑得十分牢固,公元前568年,波斯人在摧毁巴比伦古城时,只有这座城门幸存下来。在千百年风雨剥蚀下,古城城墙已坍塌无存,唯独这座城门依然完好如初。

穿过城门是一条广阔大道,上面铺着灰色和粉红色石子,大道两旁的残墙上还留着清晰可见的雄狮、公牛等图像。尼布甲尼撒的王宫就在大道西边。被人们称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空中花园”,就在南宫的东北角。

赫赫有名的巴别通天塔就耸立在大道的北面。巴比伦古城里最早的巴别通天塔,在公元前689年亚述国王辛赫那里布攻占巴比伦时就破坏了。新巴比伦王国建立后,尼布甲尼撒二世下令重建通天塔,他命令全国不分民族、不分地区都要派人来参加修塔。

尼布甲尼撒下令重建的巴别通天塔共有七层,总高90米,塔基的长度和宽度各为91米左右。在高耸入云塔顶上,还建有壮观的供奉马都克主神的神殿,塔的四周是仓库和祭司们的住房。在5千多年前,人们能建起这样一座如此巍峨雄伟的通天塔,实在是人世间的一大奇迹。遗憾的是,巴别塔如今剩下的仅仅是一块长满了野草的方形大地基了。

公元前1650年,巴比伦帝国被外族入侵所灭。公元前1300年左右,亚述人在底格里斯河的上游开始崛起,到公元前8至7世纪,其帝国达到鼎盛时期,古巴比伦最杰出的国王是第六位国王汉谟拉比。他是一位智慧英明,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他登上王位后,采取了比较灵活的外交政策,先与拉尔撒结盟,灭亡伊新,接着又与马里联合,征服拉尔撒,随即挥兵直逼马里,基本上统一了两河流域,最后定都巴比伦。

汉谟拉比在巴比伦帝国建立了君权神授的中央集权制度。他独揽军权,振兴经济,重视农业,开发水利,使巴比伦帝国日益兴盛,在巴比伦城,他兴建了豪华宏伟的宫殿和神庙,架建了横跨幼发拉底河的大桥,还制造了能够跨海运输的船只。

汉谟拉比最大的贡献是颁布了《汉谟拉比法典》。这部法典刻在一根高225米,上部周长165米、底部周长190米的黑色玄武岩柱上。法典共3500行,用阿卡德语写成,分前言、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前言主要宣扬王权神授、炫耀汉谟拉比的丰功伟绩,结语则说明汉谟拉比遵从神意创立公正法典以垂久远,并警告后世,若有敢不遵法典之王,必遭神罚。

法典的正文共282条内容,包括诉讼程序、盗窃、军人份地、租佃、雇佣、商业、高利贷、婚姻、继承、伤害、债务、奴隶等方面,是世界上现存的保存最完整的一部法典。据说公元前12世纪,埃兰人入侵巴比伦时将这根石柱作为战利品掳回苏萨。

巴比伦不但创立了世界上的第一部法典,而且还是第一个把一天划分为12个时辰,实行七日一周的制度。后来的希腊文化、罗马文化都深受巴比伦的影响。

在波斯人彻底摧毁了巴比伦之后,人们对巴比伦通天塔仍然念念不忘。公元前331年,当亚历山大大帝占领已经荒芜的巴比伦后,他曾经想重建通天塔,但是单单清除废塔的砖瓦就需要一万人工作两个月,最后他只好放弃了这个计划。千百年过去了,不知有多少人一直想找到巴比伦城的遗址。

1899年3月,一批德国考古学家,在今天的巴格达南面50多千米的幼发拉底河畔,进行了持续十多年之久的大规模考古发掘工作,终于找到了已经沉睡两千多年,由尼布甲尼撒在公元前605年改建后的巴比伦古城遗址。

后来,德国考古学家罗伯特·科德卫在巴比伦城遗址进行挖掘。可由于地下水位太高,发掘仅限于新巴比伦时间后地层。尽管如此,他还是在发掘南宫苑时,在东北角挖掘出一个面积有1260平方米的奇异建筑,那是一个略带长方形、处于半地下状态。

这个建筑物由两排小屋组成,每个小屋平均只有6.6平方米。两排小屋由一走廊分开,布局对称,周围被高而宽厚的围墙所环绕。在西边那排的一间小屋中发现了一口开了三个水槽的水井,一个呈正方形,两个呈椭圆形。

考古学家分析,这可能就是传说中的空中花园遗址。因为那些小屋极有可能是原来的水房,而水槽则显然可用来安装压水机。当年巴比伦人用土铺垫在这些小屋坚固的拱顶上,层层加高,栽种花木,至于灌溉用水是依靠地下小屋中的压水机源源不断供应的。

考古学家经过考证证明,那时的压水机使用的原理和我们现在使用的链泵基本一致,它把几个水桶系在一个链带上与放在墙上的一个轮子相连,轮子转动一周,水桶就跟着转动,完成提水和倒水的整个过程,水再通过水槽流到花园中进行灌溉。

考古学家还在遗址里发现了大量种植花木的痕迹。但是若干年以来,世人也无法证实考古学家的推理是否正确。在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巴比伦楔形文字的泥版文书中,还没有找到确切的文献记载。

后来有些考古学家认为“空中花园”并不在巴比伦城,而是在亚述的首都尼尼微城,因为尼尼微城内也有许多的花园。当时的统治者为了灌溉这些花园,还专门从底格里斯河引水过来。

西亚古城尼尼微的一个城门甚至被命名为“花园门”。在众多花园中,国王辛那赫里布在自己宫殿附近建造的一处大花园最为著名。花园依山而建,山上种满奇花异草和许多树种。辛那赫里布花园因为建在小山上,山顶建有宫殿、庙宇,因此他的花园也被称为空中花园。

考古学家们仍然在巴比伦古城遗址上不断地进行着发掘工作。许多宫殿、神庙、街道和住房已经渐渐露出地面。考古学家们和历史学家、艺术家们一起,根据发掘出来的文物,复制古城巴比伦大多数建筑物的原型,以便有朝一日能使这座人类宏伟的古城恢复旧观。

犹太人因何四处流浪

在世界历史上,有两个到处流浪的民族总是引起人们的无限同情。一个是以能歌善舞、善于预测未来而闻名于世的吉普赛人,他们从来就没有祖国,一直到处流浪;另一个则是灾难深重而又坚强不屈的犹太人,他们曾经有过祖国,但是由于强邻的侵略和压迫,又被迫离开祖国,到处流浪。

为什么犹太人有着如此悲惨的流浪史呢?在非洲和亚洲中间,有一片叫做阿拉伯的大沙漠。那是在四千年以前,一个叫做“塞姆族”的游牧民族为了寻找水草,赶着他们的羊群在这片沙漠中到处寻找牧场。

有一天,塞姆人看到,在大沙漠的北方,有一块特别富饶的土地,它的形状像一弯新月,因此这块土地被称为“新月形沃土”。塞姆人把这里看作天堂,他们特别想在这里放牧生活。可是每当塞姆人赶着牛羊来到这里的时候,当地人便把他们赶走。经过无数次的进攻,也经过多次的失败后,塞姆族人终于占领了这个地区。

塞姆族中有一支叫希伯来人的部落,他们的宗教信仰和当地人有些不合,因此他们被迫再次迁移。在新月形沃土中有一条狭长地带,被希伯来人叫做“流着奶和蜜的地方”,也就是今天的巴勒斯坦,在这里生存的是迦南人的部落。于是希伯来人为了争夺这块土地,又同迦南人进行了许多年的战争,可惜的是,他们最终还是被英勇的迦南人打败了。

希伯来人陷入了何去何从的两难境地,于是全族的人聚到一起,商议部落今后的出路。一个老人说,在一个遥远的地方,有一个遍地羊群,年年五谷丰登的好地方,到过那里的人都将它称为“天堂”,它就是埃及。如果想要希伯来人过上幸福的生活,只有去那里。全族人最后一致同意老人的意见,于是希伯来人离开了巴勒斯坦,前往埃及。

大约在公元前1700年,族长以色列带领所有的希伯来人离开巴勒斯坦,经过了千难万险,终于来到了尼罗河三角洲东部的草原,并在那里定居下来。正如老人所预言的那样,希伯来人在埃及幸福而安定地生活了几百年。

然而好景不长,大约在公元前1300年左右,由于埃及的法老拉美西斯二世要建造两座巨大的宫殿,因此希伯来人被当作奴隶开山挖石,服各种苦役。拉美西斯二世去世后,埃及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野蛮民族和海盗的入侵。于是希伯来人的首领摩西乘机带领全族人越过红海,逃出了埃及。

在逃离埃及的行程中,希伯来人受尽苦难,他们缺水少食,风餐露宿,每天行走在大沙漠中,有不少人想返回埃及,宁可当奴隶,也不愿再受这种路途之苦。摩西看到他的族人对命运失去了信心,十分地痛苦。

有一天,当希伯来人经过西奈山麓的时候,摩西爬上山顶,并在山顶待了足足四十天。下山后,他说他见到了希伯来人敬奉的神,并得到他的圣谕,有了它,希伯来人就能交好运。后来,摩西成了犹太教的创始人。

逃出埃及后,摩西说,只有回到迦南,才是唯一的出路。但是大多数希伯来人没有勇气再次和勇猛强悍的迦南人进行战斗。摩西只好带着希伯来人到处流浪。四十年过去了,摩西已经成为了一个衰弱的老人。

过了不久,摩西去世了,接替摩西领导希伯来人的是约书亚。这时希伯来人的新一代已经成长起来,经过长期艰难生活的磨炼,年轻的希伯来人个个成为强悍勇敢的战士。于是约书亚带领他们经过无数次的战斗,终于渡过了约旦河,在迦南定居下来。

约书亚之后的希伯来人的首领,是一位名叫参孙的勇敢的战士。参孙的力气非常大,据说他能空手撕裂猛狮,还曾经用一块驴肋骨打死了1千个敌人。参孙死后,希伯来人仍旧生活在动荡之中。而且当时的希伯来人还分成了许多小部落,其中较大的部落,一个叫以色列,一个叫犹太。由于没有能够使所有希伯来人佩服的人出现,所以希伯来人的各个部落一直都没有统一的领袖。

正当希伯来人处于分裂状态时,来自地中海沿岸岛屿的一个叫做“腓力斯丁”的强大部落,向希伯来人发动了进攻。希伯来人没能抵挡住腓力斯丁人的进攻,连本族的圣物“约柜”,也让腓力斯人抢走了。

就在犹太民族四分五裂的时候,有一个名叫扫罗的年轻人,在一次迎击敌人的进攻中表现得十分勇猛和机智,成了全体希伯来人尊敬的英雄。因此全体希伯来人一致推选他为希伯来的新王,为他举行了希伯来人最隆重的涂油圣礼,并承认他是希伯来人的最高首领。

后来,扫罗王因为在一次战斗中失败而自杀了。在扫罗死后,一个曾经当过强盗头、有勇有谋,名叫大卫的青年登上了王位。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大卫率领犹太人将腓力斯丁人打败后,并从腓力斯丁人的手中夺回了圣物“约柜”。

不久,大卫的军队又攻下迦南人的一个叫耶路撒冷的小城市。因为大卫出身犹太部落,他就把他建立的国家称为犹太王国,并把首都建在耶路撒冷,将圣物“约柜”供奉在耶路撒冷的神殿中。大卫还在在耶路撒冷大兴土木,修建宫殿和神殿,自己也过上了豪华的帝王生活。

大卫死后,他的儿子所罗门继承了王位。所罗门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国王。我们都听说过关于所罗门判定“谁是孩子的母亲”的故事,内容是说有一天,一名官员带着两个妇女和一个孩子到所罗门那里。他对所罗门说,这两个妇女都说孩子是自己的,他无法判定,因此他只好将她们带到这里。

所罗门稍想了一下,就对手下人说:“既然无法判定谁是孩子的母亲,那就用剑将孩子劈成两半,两人各得一半。”这时,其中的一个妇女大哭起来,向所罗门请求,她不要孩子了,只求不要伤害孩子,而另一个妇女却无动于衷。

所罗门哈哈一笑,对那个官员说:“现在你该知道,谁是那个孩子的真正的母亲了吧!任何一个母亲都不会让别人伤害自己的孩子的。”

所罗门统治时代是犹太人历史上最繁荣的时代。所罗门同时也是一个更加追求享受的国王。他下令继续修建许多的宫殿和神殿,其中最宏伟的是位于耶路撒冷小山上的宫殿和犹太教圣殿。耶和华的“约柜”也被送到新落成的圣殿中。在许多世纪中,这个圣殿成了犹太人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