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做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1 20:00:34

点击下载

作者:学诚法师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好好做事

好好做事试读:

前言

用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

佛法在两千多年的传播过程中,到了今天,大家的认识千差万别,有的人会认为经典里的文言文就是佛法,有的人会觉得烧香拜佛是佛法,有的人会认为暮鼓晨钟就是佛法,等等。

这些都是外在的形象。佛法其实就是我们活生生的生活,在我们的身体、语言、思想的每一个细节上,在每一次举手投足之间。

所有人都要面对出世和入世这两种心态。入世就是要做事,出世也要做事,关键在于如何用心。

就是大家比较熟悉的那句话,用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

修行人的修证功夫就是要靠事业和成就展现出来,无为法离不开有为法。

少数人可以言下大悟,有些人可以通过学习经教悟道。而对更多人来说,在当代这个时空因缘下,要通过做事情来领悟、修行。

只有真的去做一件事情时,真的在事项中看到自己内心的烦恼、妄想、执着,感受到被名缰利锁系缚时的痛苦,感受到失意时的落寞、得意时的张狂,才能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有更深刻和真实的了解。

多多经历,反复锤炼,才能够狂心顿歇,歇即菩提。

只有经历过风浪的水手,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平静。

你有了一定的功夫,对外才能开显出足够的慈悲和智慧。不是为了做事而做事,是为了修道而做事。修道也是为了普度众生。

懂得缘起,掌握缘起,根据缘起随缘做事,组合更好的因缘,成就更广大的善业,而不是跟着情绪和妄想做事。

在做事情的过程中,我们慢慢体会和领悟自他不二、空有不二、依正不二的真理。

出家人通过修行得到的能量,可以通过弘法的方式传递给在家人,犹如发电一样,让在家人更有心力去处理生活中种种的困难和挫折,解决家庭中的矛盾、事业上的矛盾,以及人际关系中的各种问题,从而达到服务社会、利益社会的功用。

这和普通的社会事业是不同的,因为它的出发点就是一个出世的心。但是,作用和目的有一致的地方——让家庭和睦,事业有成,人际关系和谐,让我们生活得更好,远离烦恼和痛苦。

所以,佛法就是活生生的现实,随时可以用,让我们在这个万紫千红的大千世界里,眼所见、耳所听、鼻所闻、舌所尝、身所触、意所思这六根对六境中,不贪婪,不排斥。

让我们领悟到我们不是独立存在于这个世界的一个有自性的个体,而是不一不异的关系。

过去常常会误解,佛法就是避世的,但事实是,我们就活在这个世界上,怎么避世呢?逃到哪里能避开六根对六境的所谓现实呢?

佛教的修行有很多很多的方法,所谓八万四千法门,每一种都很可贵,目的都是为了让我们解脱。做事情也是如此。

只有真的去做了,才知道,道理是道理,现实是现实。我们懂得了道理,不一定就是真的领悟了。道理一定要融入我们的身心,才算数。

否则,我们就执着于文字,觉得文字就是真理。所以佛门有“指月”这样的说法,用手指去指月亮,误以为手指头就是月亮。

诸佛妙理,无关文字。但是没有文字,佛法也无法继承和传播。所以,我们要学习佛法,更要实践佛法。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古代农业社会农禅并举,很适应当时的社会氛围;现代社会,也是农禅并举,但现在是“码农”。在这样一个互联网时代里,如何探索出更适合现代人的修行道路,还需要更多的实践和摸索。

两千多年了,语言在变化,服饰在变化,职业在变化,生存方式在变化,山河大地种种外在都在变化,甚至于沧海桑田,但是人心还是那样的——贪、嗔、痴,一点也没变。

大家比较熟悉的佛门中的很多话,都已经成为文化生活中的一部分,比如“拿得起,放得下”,用来形容一个人心胸豁达、自在洒脱。

但事实上,世俗社会的很多痛苦都来自拿不起,放不下;该承担的没有心力去承担,该放下的不舍得放下。做事就是这样历练,要先拿起来,再放下。

在善知识的调教、点拨、指导下,那颗执着和顽劣的心,反复提起,反复放下,慢慢才真能达到宠辱不惊、云淡风轻的境界。

不然,就只是文字而已。2018年3月12日于龙泉寺发心要高调,做人要低调,做事讲缘起。上篇悠悠万事,用心唯大第一章做事之道:你发的什么心做事要做正业所谓正业,就是所做的一切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而是要利益更多人。

现代社会,工作节奏快,特别是在商业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这就给很多人带来一个困惑——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商业活动中修行。

有一位销售工作者,了解到佛门里提倡的不妄语这条戒,感慨地表示:“确实很难做到,平时在做销售的时候,常常开口就要说谎,好像不说谎就不知道怎么说话了。”

还有一位信众,也表达了这样的困惑,他说:“在商场中,人与人之间都是竞争关系,交易本身就是一种利益的交换,都是利己的。这跟佛法的理念就冲突了,没有办法调和,内心很纠结。就因为这个原因,反复换工作都不满意。”

关键要在自己的发心上努力,不断地勉励自己。所谓正业,就是所做的一切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而是要利益更多人。

具体在世间,什么事是该做的呢?

在一个家庭中,对整个家庭有益的事情就是该做的;在一个单位里,对这个单位有益的事就是该做的;在一个行业里,对整个行业有益的事就是该做的;在一个社会里,对整个社会有益的事就是该做的。这个“有益”,不仅是眼前的利益,更是长远的利益。

当我们说一件事“很难”或“没时间”的时候,潜台词其实是“我不想做”。对于不想做的事情,可以找出一万个理由;对于想做的事情,一个理由就足够了。

从更深层次去思维,就超越了“做什么”的矛盾。做事情不在事情本身,而在做事的用心。譬如售货员,如果只是想着要把货物卖出去,所做的一切都与自己的利益挂钩,久而久之就会觉得乏味、烦躁;如果用心是希望卖出去的东西能够帮助到别人,那就会做得很有滋味,很快乐。做一件事先问问自己:你发的什么心你可以试一试,当你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不忘初心,身心就会产生非常大的动力,做任何事都会因缘具足,趋于圆满。

在寺里承担做事情,不能图名,不能图利。刚开始,大家都有一个发心,可能非常纯粹、非常朴素,比如有的人发的是大慈悲心,有的是为法忘躯的心,等等。

但是,在具体行持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境界,一些人慢慢就忘记了最初的发心——初心。

有一个人承担中遇到了一些境界,心里过不去,就去找方丈,说了一大堆自己的问题和困难。

方丈仅说了一句“你发的什么心”,他就沉默了,内心犹如被猛地一击,当下就觉得那些困难、那些疑惑、那些委屈非常不值得一提。

以后,他再遇到境界的时候,只有这句话能够让他清醒过来并获得力量坚持下去。

我们常常讲“勿忘初心”,意思是不要把方法当作目的。譬如学习、工作、挣钱、恋爱等等,这些都是方法,真正的目的是希求自己更快乐。所以,做事一定要不忘初心,要知道自己的目的是什么。

有人觉得不忘初心不太好理解,简单说,不忘初心就是要让我们时时都不忘自己的目的,每一刻都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何时何地,知道自己要干吗,这就是负责任究竟怎么样来承担人生的责任呢?就是自己有多大愿力,有多大发心,有多大智慧,就来承担多少事情。

不论何时何地,在家也好,庙里也好,单位也好,不论什么时间,无论什么地方,你都能调整到自己要做的事情上,这就叫作负责任。

比如,这个时候我需要看书,看书就是负责任;这个时候需要劈柴,劈柴就是负责任。

有一个人问:“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才能有成就呢?”

师父告诉他:“地上有水,你把它擦干,这就是责任;水管坏了,去安排修理,这就是责任;来客人了,及时地端茶倒水,这就是责任;柴火不够了,及时去劈,这就是责任;该扫地了,该浇花了,扫地浇花就是责任;信众心里有问题,及时去开导,去帮助解决,在社会上开展慈善活动,有了困难,及时去补位,去解决问题,这就是责任。”

哪里有问题,不分大小,都能够积极发心去做,去承担起来,不求肯定,不畏人言,这就是责任。

何时何地,知道自己要干吗,这就是负责任。

人往往容易把一天的事情和一生的事情搞混淆了,把一生的事情和生生世世的事情搞混淆了。

什么是混淆呢?比如今天的事情没有做好,就会影响到明天,影响到未来。

人总会给自己找理由,说今天没有做好,明天开始我好好努力;到了明天的时候又没有做好,又说后天开始好好努力。就这样,日子一天天白白地过去,这就是把一天跟一生混淆了。做事应该“有所求”还是“无所求”人们常常认为“无所求”是消极的人生态度,但不知道这背后隐藏着大利益。舍小而得大,而小亦终不失。这就是因果。

要做事,就会伴随名利。一件事情做成功了,不能因此居功自傲,而是要把功劳归功于他人。如是,自己的功劳才会永久地被人所思所忆。而古人的说法是:“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万物是缘起的,没有一个自性不变的东西存在。觉得有“我”存在,就是生命的错觉。

在世间,做成了一件事情,是很多因缘和合的结果,但我们常常会误解成是“我”做成的或者是离了“我”不行。这样想,很多麻烦和痛苦就会随之而来。

人们常常认为“无所求”是消极的人生态度,但不知道这背后隐藏着大利益。舍小而得大,而小亦终不失。这就是因果。

举例来说,若不用心检点,人们做事内心大都有所图,要么图个称赞,求肯定,求关注,要么图个利益。但不知道,辛辛苦苦做事是因,所图之目标是果。如果事情做成了,如愿以偿,自己得到了称赞,得到了利益,那么这个事情的果也就感完了,全是现世之报。这有点儿像是做临时工,做一天的活儿,得一天的报。报完了,做活的价值也就没了。这难道不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吗?

反过来,所做的不是图这个图那个,那么福报功德就像是存在银行一般储存起来,即使得到称赞和利益,内心也不会为之所动。如此,虽然得报,却不消耗福报功德,眼前利益和究竟利益都不耽误。小事做不好,大事也就无从谈起有一个人端茶倒水搞接待久了,心里没底,我们就对他说:“洒扫应对、迎来送往都是佛法。”

现在,很多人受教育的程度普遍比较高,各方面知识也很丰富,但素质上却可能需要有更大的提高,尤其是谦下、勤劳的素质。

一个人的素质如何,都会体现在如何待人接物上。比如年轻人,无论是博士还是其他学历,在寺里都要从最基本的小事开始做:端茶倒水、劈柴烧火等等。小事做不好,大事也就无从谈起。这跟我们掌握多少知识没有关系——知识只是文字,属于思维层面的东西,不是智慧。

有一批年轻人,刚刚来到寺里,希望能够获得某种神秘的体验。但来了之后,发现每天要做的事情竟然就是接待客人。

那段时间来了很多客人,需要有人接待。接待看似简单,其实也不是很容易——什么样的客人,用什么样的规格接待,礼节是否合乎客人的身份,来访目的是什么,在什么位置迎接,送行时送到哪里……点点滴滴都有智慧在里面,不能有差错。

面对一个人,就是面对人心。如何做到进退有度,拿捏得恰到好处,都体现出一个人的修养和素质——内心修证的功夫。

内心很粗,就无法体恤到别人的感受,言谈举止就不能随顺人心。内心的慈悲和智慧不够,甚至处处带刺,也许外在可以做到位,但别人的心也可以感受得到你是不是真的欢迎我。

给人敬茶,茶叶放多少?多了会苦,少了会失礼。水的温度够不够?不够茶就泡不开,也会失礼。院落要干净整洁,窗明几净,不然也会失礼,等等,这些细节都要关注到。举止要得体,谨言慎行,热情大方,“语默动静体安然”。通过这些小事的历练,慢慢地,人的心就会越来越明利,越来越敏锐;人也会练得越来越谦下和内敛,修行才能渐渐有所成就。

在世间,要想成就一番事业,也是如此。做事到底该重视大事还是小事做事情就如同打仗,战略上要藐视敌人,战术上要重视敌人,不要简单地去纠结到底要重视战略还是重视战术这个问题。

曾经,老和尚让一个人盖庙,让他在这个过程中体会万物都是缘起的、无常的、无主宰的;更明白盖庙的整个过程,是创造因缘和改变因缘,然后根据无常变化来适应和调整的过程。

有一天,他在细节上过于纠缠,被老和尚发现了,就告诉他:“做事不要过于注重小节,要学会抓大放小;很多事情要懂得交给下面的人去做,自己学会掌控全局就好。”

他认为很有道理,就开始着手调整。

之后,他开始把一些小事交给下面的人去处理,自己把精力放在全局和大事上。老和尚又告诫他:“做事要注重细节,小事情处理不好,怎么能处理好大事呢?”

他就疑惑了,问道:“我到底应该重视大事,还是应该重视小事呢?”

老和尚看时机到了,就点拨他:做事情就如同打仗,战略上要藐视敌人,战术上要重视敌人,不要简单地去纠结到底要重视战略还是重视战术这个问题。

在世间,我们时时会遇到种种的问题,有的问题是战略方面的,有的是战术方面的,要分清楚。理论上说起来当然是都要处理好,但因缘不同,法无定法,有的时候要强调战略,有的时候要强调战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的判断和抉择。总之,原则要很清楚,内心不能害怕,要勇于面对,开阔心胸格局,这就是战略上藐视;而落实在具体事上,要丁是丁,卯是卯,一板一眼,事事要落实、做扎实,点点滴滴都不能马虎,这就是战术上重视。

越是想着自己有病,病就越不容易好。越病,越是要想着自己没有病,但是该治疗的时候,也要认真治疗。人最不自知的错,就是做什么事都只看眼前要做好一件事,不是简单用时间来算的,要看人的发心,看人的愿力,看人做事的动机,看能不能众缘和合。

对世间人来说,我们常常容易犯的错误和存在的问题,就是什么事情都只看眼前。这样的话,事情就不容易看清楚。因为,从生生世世来看这件事情,与从一生来看这件事情,从一个月来看这件事情,以及从一天来看这件事情,从眼前来看这件事情,其结果都是不同的。

就像农民种菜也好、种庄稼也好,种子种下去,那就要等几十天,30天、50天、60天、80天、90天、100天才有一个收成;种水果可能需要几年,一年、两年、三年,乃至银杏树要长上千年,时间越久,价值差距就越大。

其实人也一样,所有事情都不能仅从眼前来看有什么价值。要做好一件事,不是简单用时间来算的,要看人的发心,看人的愿力,看人做事的动机,看能不能众缘和合。所有事情都不能仅从眼前来看有什么价值。做事不要只看眼前的结果,还要看未来的意义问: 做事既然就是造业,那么是不是一天到晚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说更好?什么都不去争、什么都随缘,是不是一种消极的处事方式?学诚法师: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要勇猛精进地造善业、净业。人身难得,不能用它来造恶业,也不能浪费在无记业中。我们说“做事就是造业”,就是不要把做事情当作只完成眼前这件事,只看眼前的结果,而要认识到这个业对未来的意义:是痛苦的因,还是快乐的因?对每一件事都用心做问:我每天都感觉工作压力很大——有业绩的压力、人际关系的压力。请问,与公司、同事、领导之间的关系该怎么处理?如果与领导间有误会,怎样去化解呢?学诚法师:不要期望太多,对每一件事都用心去做,对每一个人都善意友好就可以。任何事情都是无数因缘和合而成的,而因缘也会一直变化。很多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时间,需要过程,向外求是无解的,返回自己的心来用功。

成功的人之所以成功,不是因为他们懂得了别人不懂得的道理,而是因为他们做到了别人做不到的事情。我想要什么,我能做什么问:每当面临选择,尤其是重大选择的时候,我总是久久难以做出决定,怕自己选择了会后悔,感觉怎么选都有些不甘心。一旦做了选择我也的确常常后悔,我该怎么办?学诚法师:这是因为太贪心,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什么都想得到。对现有的因缘不珍惜,总是觉得离得远的比较好,舍近求远。选择不能建立在“我想要什么”的基础上,而要建立在“我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的基础上。要懂得取舍,抓住最核心的东西,且不能脱离现实因缘。做什么事都三分钟热度,怎么办问:我做什么事都不够坚持,三分钟热度,怎么办?我的心情总是随着外境改变,喜怒哀乐又容易表现过头,怎么办?我好讨厌这样的自己。学诚法师:让我们坚持一件事情的是愿力,也就是“我想去做”的决心。例如,从现在起给自己制定一个规划:连续一个月坚持每天念十声佛号,然后去完成它。一个月后再来回话。没有什么事是“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问:我得失心太重。面试前告诫自己要轻装上阵,可面试时,却不断给自己加压,想着只许成功不许失败,致使最终没能发挥到最好。请问师父,我该如何调心呢?学诚法师:本来就不容易。工作继续找,修行继续修。没有什么事是“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我们决定不了成败,但要有不屈不挠的发心。要在承担中增长能力问:弟子前几日有幸得到师父的一句法语:“怎样去突破我法二执?这就需要安住当下,勇于承担。”师父能对这句话做一下更深层次的开示吗?弟子也想勇于承担,可是如果能力不够的话,反而会不知不觉造一些不好的业。这种情况下该怎么办?感恩。学诚法师:要在承担中增长能力,不是要等到能力够了才去承担。一直不去做,又怎么会有能力足够那一天呢?总是觉得自己做不好,担心带来坏的影响,这是妄想、打退堂鼓的心态。做事要“如救头燃”问:用什么方法才能有效对治懒惰这个大问题?如何才能提起自信心和积极性?学诚法师:修行人常说一句话叫“如救头燃”,如果自己头发着火了,还会懒散拖沓吗?另一个角度,如果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情,或者商人面临一本万利的生意,还会躺在那里睡大觉吗?也就是说,要首先解决心理建设,对做这件事的必要性、重要性认识得非常到位。从“要我做”变成“我要做”,就不会懒惰了。这个心理建设也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要常常去思维体会,同时尽力培养勤奋的习惯。习惯养成后,不需要刻意提策,就能够做到。第二章把事做好,离不开因缘发心要高调,做人要低调,做事讲缘起心心念念、时时刻刻把握住什么事情要低调,什么事情要中调,什么事情要高调,用功就比较容易得力。如果起心动念错了,那就麻烦。此岸和彼岸,关键是现前的一念心。

在寺里,大家都很忙,有做学问的,有专事禅定修行的,有待人接物、处理各种复杂事务的,等等。总之,闲人待不住。

有人提出疑问:“要想把各种具体事项做好,做的人应该遵循什么法则?”

法师说:“大致可归纳为:做人要低调,要无我;做事要中调,讲究缘起;修行要高调,发心最重要。”

很多人修行低调,做事或者说话高调,这样问题就会很大。比如,说话高调就很容易出问题,这和做人高调一样,就会出毛病。话说出来,做不到,就很被动,久了就会失信于人。

做事情要中调,就是凡事要恰到好处,进退有度,拿捏得比较妥当。

事情有善有恶,那善与恶的区别在哪里呢?恶人看到点滴的事情,现起的都是恶法;圣者面对世间任何境界,内心现起的都是善法。所以,你如果看到任何事情,内心都能够现起善法,那就了不起。

做人、做事、修行,具体到现象上,是不同的三件事,都是点点滴滴的东西,但要想做好,发心最为重要。

心心念念、时时刻刻把握住什么事情要低调,什么事情要中调,什么事情要高调,用功就比较容易得力。如果起心动念错了,那就麻烦。此岸和彼岸,关键是现前的一念心。做事要在因缘上用心很多人在做事情的时候,都希望能有一个好的结果,但是往往会忽视好的结果是靠好的因缘条件组成的这个道理。这样的思维模式,就导致了当不好的结果产生时,心会受到重创,产生痛苦,失去创造善因善缘的动力。

在世间,有的因缘是可以创造和把握的,有的则不能,那就要随缘。

比如,我们每年都会举行中秋晚会,而且水平越来越高。但是,最让人难忘的不是一年好过一年的高水平的晚会,而是早年在条件简陋的寺院里,举办的一场露天中秋晚会。

为了呈现这场晚会,义工精心排练了舞蹈、歌曲、心得分享,还有多种语言读诵经典节目,等等。

晚会刚刚开始,正在表演多种语言朗诵的时候,忽然刮起了狂风,下起了暴雨,还夹杂着冰雹,把现场砸得一塌糊涂。大家精心排练的节目不仅全都落空了,而且人也很狼狈,回到房间的时候,很多人都被淋得透湿。

事后,有人问,为什么事先没有预料到有这样一场意外呢?这种情况的出现会不会是什么预兆呢?

这些说法其实都是对缘起法、对万物的无常性不了解的缘故。实际上这样的一个中秋晚会,真正要发挥的是修心造业、凝聚人心的作用。既然目标明确,过程重视,结果就不必执着。

所谓:“团聚已成,心业已造。中秋未尽,结未来因缘。外在无常,而心灵亲切、可靠!”缘起改变了,结果就改变了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总是希望改变别人,或者希望别人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甚至抱怨别人没有做好。其实,这本身就是忽略了缘起。

每个人都要有时间观念,这一点大和尚是如何教小和尚的呢?光告诉小和尚道理是不行的,因为人的习性是多年来养成的,是正常的,是缘起的,是无我的,因此就可以改变。但是,改变不能光靠命令,靠讲道理,而是要靠实践。

有一次,大和尚出门开会,带上了小和尚。

一般来说,会议都会有流程,安排得很紧凑,大家按照这个流程进行就可以了。

会议开始前,小和尚在房间里看着流程等时间。结果,明明时间还没到,大和尚就敲门进来,质问小和尚:“你怎么回事,时间到了,还不动身?”

小和尚委屈地说:“师父,时间还没有到啊,您是不是看错了时间?”

大和尚呵斥小和尚:“你以为你是谁?你让人家领导和前辈等你一个小和尚。记住,凡事都要打出提前的量,提前十分钟,不要让人家等你。早去了,可以解决一些可能出现的问题,就算是什么问题都没有,作为小和尚早到也是应该的。”

平时,只要大和尚带小和尚出门,都会告诉他有没有时间观念直接体现了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像去的路上可能会塞车等这些问题都要考虑进去,否则人的心就会一直提着。

在这个过程中,一个守时的习惯和强大的念力就会被培养出来。长期坚持这样的训练,小和尚的正念、时间观念慢慢就建立起来了。

然后,有机会再给小和尚讲一些道理,做一些开示,这个习惯就会更加巩固,素质也会逐渐得到提高。

有时间观念不仅是一个人基本素质的体现,更体现了一个人具备尊重他人的心和替人着想的心。

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总是希望改变别人,或者希望别人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甚至抱怨别人没有做好。其实,这本身就是忽略了缘起。佛法告诉我们万物是缘起的、变化的,是由各种精神和物质的条件组成的,没有一个独立不变的自性。因此,希望事物向好的方向发展,就去改变缘起,而不是改变自性,因为自性不存在。

缘起改变了,结果就改变了。

一个人缺乏时间观念,那就给他创造机会去历练和调整。慢慢地,他就会越来越成熟,越来越懂得缘起,越来越有能力去处理各种问题。错会“随缘”“放下”的本意,做事就会背道而驰“放下”是指放下不必要的妄想,不是放弃;“随缘”指的是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有条有理地去把握,去推进,而不是盲目冒进。

有人在创业、打拼中失利了,想坚持下去,又害怕最终无果;不坚持,又觉得弃之可惜,很纠结。到了寺院里,清净的环境让他得到了片刻的放松,然后就想到了随缘、放下,可是又增加了一个困惑:既然一切讲随缘、放下,那是不是就不用努力了?但是,不努力又不甘心。于是就问师父:“人们都说创业要全力以赴,为了成就一番事业,遇到困难也要紧盯目标,迎难而上。可是又告诉我们一切不要看得那么重。那么这两者之间应该怎么来平衡呢?”

这样的想法非常普遍,关键在于很多人误会了佛教的本怀,错解了随缘、放下,把这两个词当成了消极、逃避的意思。

其实,“放下”是指放下不必要的妄想,不是放弃;“随缘”指的是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有条有理地去把握,去推进,而不是盲目冒进。

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什么时候做,什么时候不要轻举妄动,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好的事业才有可能在复杂的因缘中逐步成就出来。

一旦错会,就会背道而驰。

我们着重强调的是要放下内心的烦恼执着,并不是教人清闲散漫。很多人把“随缘”与“放下”当作躲避困难的借口,既耽误了自己,也冤屈了佛教。

我们讲“悲、智、愿、行”——利益众生的慈悲、无所执着的智慧、坚强不退的愿力、精进勇猛的行为,缺一不可。不重视眼前的因缘就是妄想。“放弃”与“放下”的区别在哪问:能否说一下“放弃”与“放下”真正的区别?是不是“放弃”是半途而废的含义,而“放下”是拿得起也丢得下?请开导!学诚法师:放弃是一个行为,放下是一个心态。放弃了,心里不一定放下;放下的,行为上不一定放弃。放下就是不再挂碍于任何境界,好也罢,坏也罢,都不会影响到自己的心。譬如,一个放下了对胜利执念的运动员,不再去患得患失,只专注于自己的行为,心理包袱放下了,才能更好地坚持。不重视眼前的因缘就是妄想问:您好,我对现状不满,想寻求改变。您说过不要这山望着那山高,要在当前寻求满足感。我这样做是向外寻求吗?是错的吗?学诚法师:有目标并为之努力改变自己,是对的,这也是在向内求。要破斥的是对自己能做到的不满,却一味幻想自己没有得到的,心总是向外跑,脚下却一步不动。进步和改变也都是从自己眼前开始的,不重视眼前的因缘就是妄想。为什么痛苦,正是因为你太想把事情做好了问:我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这么畏难,面对陌生领域或不擅长的事情,畏难情绪特别重,烦恼特别重,难道我真的是那种很怕事、很没有担当的人吗?只是一两个困难的事情,但从知道要做这件事情起,我就会反复地担心、害怕,精神压力很大,直到搞砸或者勉强做完为止。我看不清自己内心活动的状态和过程。我也一直告诉自己,想不明白就别想了,多祈求吧,祈求自己能有勇气克服一切困难。但是当下真的很难过得去,控制不住自己的压力,连觉都不想睡。我很想尽可能地做好每一件事情,但真的好苦恼。祈请开示。:不要把它当作需要立刻做好的事——痛苦正是因为太想把事情做好了。我们做事情,往往直奔结果而去,如果是自己不熟悉、没把握的事,就会觉得非常焦虑不安,因为没有经验、没有资源、没有积累因与缘,却想很快有好结果,而且很难接受失败,越是好强的人越容易这样。做一件没做过的事,学习以前不了解的东西,就像种树一样,尽管尽心尽力培土、浇水、施肥,每天都来照料,但一开始似乎看不到它有什么变化,直到一段时间之后,才会发现它长高、长粗了很多。要认识和理解这个过程,用这种心态去做事,专注于自己一点一滴的成长,看到事情的变化与进步,而不是只想要一个结果。为什么做事不要向外求,要向内求问:您说心要向内求,不要向外求,可是内心空空的要怎么求?向外求又很紧张。我该怎么办?学诚法师:比如说,当我们做一件事情时,向外求,就是想:“我做不好,别人会怎么看我?”“我做好了,别人又会怎么看我?”;向内求,就是想:“我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我有没有尽心尽力?”“我还可以怎样做得更好?”做事总担心做不好怎么办问:该如何战胜自己内心的恐惧?做起事来总担忧、恐慌做不好,怎么办?学诚法师:这都是妄想了。因为太执着结果的成败,心力就不自觉地消耗在了担忧和恐慌上。要把重点放到因上,放到做事上,放到解决问题上,才不会胡思乱想。做事,不是看自己喜不喜欢,而要看应不应该问:我刚毕业出来,可对自己所学专业方面的工作不喜欢做,又不知道自己内心真正需要什么。该如何抉择,迷茫……希望法师开示!学诚法师:很多事情,不是看自己喜不喜欢,而是看应不应该。“喜欢”是一种情绪,它是无常的,不足以作为人生的指南和抉择标准。人生应首先确定大方向,小的目标才容易确定。必须有兴趣才能坚持做一件事吗问:您好,我想学一门专业技能,但我并不知道自己的兴趣是什么,也无法坚持,所以现在很苦恼。对于我这种情况而言,是不是现在还没有资格谈“兴趣”,应该先赚钱糊口?学诚法师:很多人都认为,必须有兴趣才能坚持做一件事,这样的想法只是为自己不努力找了一个虚无缥缈的借口而已。因为,如果你还没有找到自己很想坚持的事情,就说明你根本没有想象中的“某一个兴趣”,而只是对现在的事情不感兴趣。

所谓兴趣,并不是偶然而有、天生具备的,都是自己努力积累的结果:要么是今生努力的结果,要么是过去世努力的结果。

解决内心空虚无目标的关键,并不是向外寻求某个行业、某项技能或某个工作,而是向内寻求,建立起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找到自己的理想。有责任心,事情就是应不应该做,而非喜不喜欢做的问题问:我这个人有个很大的毛病,遇到自己不想做、不喜欢或者害怕的事情,总是有逃避心理。怎样让自己心智各方面都能成熟起来,变得有担当一些?学诚法师:要培养责任心。有责任心,事情就是应不应该做的问题,而不是喜不喜欢做的问题。一个人应该常常去想:我的责任是什么,对于家庭有什么责任,对于公司有什么责任,对于行业有什么责任,对于社会有什么责任,然后人生的路才会越走越宽,越走越有力量。不能只想着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几个人,那样心就很小,很容易出问题。做什么,不能根据兴趣来决定问:我觉得自己的兴趣太多了,什么都想做,最根本的原因是不知道自己要什么,要过怎样的生活。我该怎么办?学诚法师:自己到底要做什么,不能根据兴趣来决定。兴趣如果没有更深层的认识和信念支撑,也很容易改变。还有很多兴趣都是与五欲相连的,对自己和他人都没有益处。

人首先应该有大局观,也就是对自己的生命要有长度和广度的考量;有清楚的价值观。大处有决定,小处才懂得抉择。多做事,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问:如何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有什么方法吗?学诚法师:多做事,多与人打交道。在面对境界的过程中,自己的烦恼、不足都会显现出来。看看自己能不能把事情做成、做好、做长久,周围的人是不是喜欢自己、信任自己,这都是非常实际的。第三章做事执着好吗世间从来没有不变的东西世间的任何事都是变幻莫测的,我们就是要在这些无常的境界里不断磨炼,不断地体悟——只要我们认为自己的某个想法和观念永远是对的,是可以永远当作标准来衡量外境的时候,就一定会碰壁。

小和尚要跟师父出门开会,看看天比较阴,像是要下雨,就说:“师父,今天出门可能会下雨,是不是带上伞?下面房间有把折叠伞,我去拿上来吧?”

师父说:“不用,如果下雨,组织活动的单位会提供雨伞。”

小和尚一想,确实是,就高高兴兴地出门了。果然,会议的主办方安排得很周到,雨伞早就准备好了。

后来,小和尚又跟师父出门,有人提醒他是不是要带雨伞。小和尚根据以前的经验,不假思索地说:“不用带伞了,如果下雨,组织活动的单位会提供的。”

师父说:“要带。”

小和尚说:“为什么,师父?”

师父说:“你不需要,别人需要!”

这是个真实发生在寺院里的故事,它告诉我们,万物都是各种因缘条件组合而成的,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自性;而且,这些条件在不断地变化。我们内心里认为的那个不变的东西,其实是不存在的。

世间的任何事都是变幻莫测的,我们就是要在这些无常的境界里不断磨炼,不断地体悟到——只要我们认为自己的某个想法和观念永远是对的,是可以永远当作标准来衡量外境的时候,就一定会碰壁。

只有把自己内心里认为是可以恒常不变的观点、看法一一放下,我们才能够体会到做事情的真正意义和价值,事情也才能真正做好。为什么任劳容易,任怨难人被别人埋怨,心里不舒服,根本原因还是自己内心有所求、有执着,执着于期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感激。

平时,我们承担事情、修行、学习、出力气、出钱,都不是难事,难的是受委屈,心里憋屈。有时候,你可能真的是为别人着想,但对方不领情,误会你,甚至中伤你,等等,我们就受不了。

况且,很多时候也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都会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这时就更可能会招人抱怨。

有一个人,平时很乐于助人,别人有什么忙,都尽力去帮。有一次,他好心送朋友外出看病,由于路况没有掌握好,耽误了看病的时间,朋友当时没说什么,事后却不断埋怨。这让他心里很不舒服,很长时间都想不通,觉得自己付出了真心,但是最后却落得这样一个结果。

他自己也知道不应该这样情绪化,但内心就是无法从中解脱出来。对于以后再遇到这样的事情应该怎么办,也很迷茫。

所谓“任劳容易,任怨难”,人被别人埋怨,心里不舒服,根本原因还是自己内心有所求、有执着,执着于期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感激。我们帮助别人,一定不要执着于对方的肯定或抱怨。况且,做任何一件事也不可能全部圆满,没做好,恰恰也体现出我们福德与智慧的不足。

看到失败的地方,这正是我们反观自心、提升自身能力的好机会。

多这样看问题,人生的路就会越走越宽。认为是你做的,功德再大也是小认为是你做的,功德再大也是小;不认为是你自己做的,功德就无限了。

有一位小和尚,师父天天让他做各种事情,他也比较老实听话,就埋头默默地做。做久了,有了疑惑。有一天,他去问师父:“师父,我这样成天做事情,行不行?将来能否成就?”师父说:“可以。”

小和尚问:“那是怎么回事?”

师父说:“只要你不认为是你做的就行。”

小和尚说:“不懂。”

师父说:“认为是你做的,功德再大也是小;不认为是你自己做的,功德就无限了。你看古往今来的得道高僧,成就了无量广大的事业,但从来不认为那些事情是他做的,你也一样,只要这样就行。”功德无量。总是静不下心来做事怎么办问:您好!我总是静不下来,读书、看电视精力总是不能集中,而且睡不着觉……前不久去医院做了测试,说我有抑郁症。我配合吃药和看书,但都没办法静下心来,请师父帮我指点迷津。学诚法师:给自己制订一些计划,例如每日运动半小时,每周读一本书,等等。然后专注于执行这些计划,完成它们。若能长期坚持落实计划,身心就会渐渐安定、充实,增长自信。不执着目标,不强求结果问:您好!做一件事时,如果对结果不在意,那生活和工作怎么往前走?学诚法师:要有目标,而不要有执着。不在意结果,强调的是“果上随缘”,绝非否定设立目标。人必须要有愿力、有目标,然后尽自己百分之百的努力。至于结果,并不是自己能主宰的,所以不去强求。

怀着这种心态,人才能更好地生活、工作。反过来,非常在意结果导致不能全心全意做事而失败的例子,在生活中比比皆是。更有人因为结果不如意,丧失了继续前进的信心,颓唐失意,一蹶不振。这都是在目标上附加了执着的包袱造成的。做事要规划好时间,才能心不累、人不累问:我知道做事要规划好时间,做好计划,才能人不累、心不累。但是每每制订好计划、规划好时间,却总是不能很好地执行,总是在忏悔和反省当中。如何才能更好地坚持呢?学诚法师:刚开始,规划不能太满太细,否则容易失去信心。为什么“无论怎么努力还是不能改变”问:明知自己不是完美的,可是无论怎么努力还是不能改变。接受无能为力的自己很痛苦。学诚法师:如果急求果相,就会发现“无论怎么努力还是不能改变”。其实不是“不能”,而是非一夕之功。

很多人想要的改变,是短时间内焕然一新,一分努力十分变化;甚至不想付出努力,而是透由外境的帮助就脱胎换骨。这是不现实的。

改变,在于一点一滴地积累。在你察觉不到的时候,犹如孩子一天天长大,犹如种子发芽至开花。

我们应安住于当下,一念一念地转心,一个行为一个行为地改变,日积月累,就会有很大的变化。放不下某人、某事,其实你也抓不住问:放不下自己觉得该放下的东西,怎么办?学诚法师:放不下某人、某事,其实你也抓不住,都是自己内心念头的执着罢了。不管心里怎么执着,外在的人和事都会随着因缘而变化,放不下,只是自己把自己困在了一个妄想的笼子里罢了。多去“提起”应该提起的东西,不要继续为这个妄想输送心力。什么叫“假放下”问:请问您,一个人,吃亏就吃亏,没什么钱也尽量匀出来一点儿捐款做好事;没有生活规划,过一天算一天;对钱财没看得很重,生活过得很马虎。这种状态需要怎么改善呢?学诚法师:没有方向、没有目标,生命的轨迹就是非常琐碎的,连不成线,没有力量。表面上“洒脱”,其实是内心无力的表现,尚未提起,却以为已放下。人应该拥有一种正确的生活目标和生活方式,来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做计划不能太多太细问:您好,我每天都会做计划,但是总也完不成,然后会很疲惫,好像对自己要求很多,又很贪婪。怎么办?学诚法师:做计划不能太多太细,不能高估自己的执行力,要确保可以完成,这样才会增长自信。也不要执着于计划本身,这是一种工作方法,避免自己过于散乱,辅助集中注意力。第四章管理禅管好你自己,不要老想着管别人在管理中,我们都是愿意要求别人,给别人制定种种的规则,要求别人这样,要求别人那样。但实际上,人家是不是能做到,能做到什么程度,环境条件是否能够支持这些要求,我们不一定都想得很清楚。

有一个小和尚请教师公,应该怎么做事。

师公给他的答复是:管好你自己,不要老想着管别人。

这句话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却是意味深长。我们人的习气都是向外看——看别人的缺点和毛病,很少有机会回过头来看看自己。就像在管理中,我们都是愿意要求别人,给别人制定种种的规则,要求别人这样,要求别人那样。但实际上,人家是不是能做到,能做到什么程度,环境条件是否能够支持这些要求,我们不一定都想得很清楚。

事实上,大多数人对别人的管理和要求都是出于急于达到某个目的,完成某个目标而仓促推进的。

如果在推进过程中,没有达到自己的要求,或者遇到抵触情绪,就会激发自己的烦恼,促使自己更加强行推进。而对方的烦恼也会越来越激烈,抵抗就会越来越激烈,这时候就会想到制定种种的惩罚措施,最终导致事态越来越紧张。

如果侥幸没有抵触和对抗,其实也不见得就是安全的,一般都是大烦恼压服住了小烦恼,出于生计、伦理、胆怯等原因,一些情绪都被隐藏了起来;以后一旦遇到因缘,还是会成熟、爆发。

修行就是基于这样一个道理,不管什么事情,都是先管好自己,然后去影响和带动别人。

有一位工程师,去一个比较落后的地方的工厂援建,发现很多人吸烟,他就每天去捡烟头。大家都很诧异,不知道他这是干什么。之后就有人跟着捡,后来带动很多人都捡。一段时间之后,乱扔烟头的人越来越少,吸烟的人也越来越少,直到彻底消失。

后来大家才明白,工程师是不希望这个工厂有人抽烟。如果他下命令的话,乃至制定规则,不一定就能做到。通过这个方式,就做到了。当带头人,要让大家感觉你对每个人都没有分别心一般情况下,你去表扬一个人,他可能会变得傲慢,而其他人就会觉得他做得还没我好,你怎么表扬他。要记住,表扬和批评私下里可以,公共场合要特别注意。

寺里的教育是修行时间久的引导修行时间短的,有经验的带动没有经验的,和世间有共通的地方。

但是,真的做起来,就不是那么简单了,就会有种种的逆缘显现出来。

曾经,有一位师父带领一批人修行和学习,因为每个人的性格、生活经历、教育背景和学修程度不同,再加上错综复杂的人事关系,就产生了种种的麻烦。

这位师父感慨,带人实在是不容易,找麻烦的人越来越多,于是内心动荡不安,慢慢地感觉到心力不够。

老和尚就告诉他,在世间修行就是这样,要学习慢慢让心“八风吹不动”。其实,找你麻烦的人,都是跟你有缘的人。想想,如果是陌生人,他也不会找你的麻烦。所以,既然有缘,就要好好善待。缘,有可能是善缘,也可能是恶缘。做得好,恶缘可以转化成善缘;做不好,善缘也会变成恶缘。

当带头人,要让大家感觉到你对每个人都一样,没有分别心,这样你的工作就好做。比如,你如果觉得某个人好,就表扬,结果他明天变了,这时你就麻烦了。

所以,赏和罚不能随便用。一般情况下,你去表扬一个人,他可能会变得傲慢,而其他人就会觉得他做得还没我好,你怎么表扬他。要记住,表扬和批评私下里可以,公共场合要特别注意。

做事情不容易,搞管理不容易,但总是要有人去管,总是要有人去做。要成就,总要过这一关。能带几个人,以后带团队就没有问题;带了团队,再做当家都没有问题,知道怎么处理事情。这是很好的一个锻炼。否则,直接当家,就容易出问题,心力会过不去。因为没有经过种种的磨难,人不会成熟。没搞过管理的法师,就算再优秀,也很难处理好事情,做事情就容易砸锅。管理是要处理众人的事情,修行则是个人的事情。个人的事情当然好做了,处理众人的事情就难得多。少忧事,多忧人,是把任何事做好的窍诀在日常生活中,要多代他人着想,将心比心。看起来是个很简单的事,但却是重要的修行方式,也是解决生活和工作中问题、矛盾的窍诀。

有一位信众告诉我,有一天早上他在工厂和负责人讨论他们的产品在质检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当解决了问题后,这位负责人还是对有关部门的工作作风愤愤不平,在那里大声质疑,而旁边的人都没有理睬他,场面一时很僵。有人忍不住,就辩解了一两句,气氛马上开始升级。接着,辩解就成了顶撞,讨论马上就成了争执。

这位信众平时用功比较得力,就想,刚才大家讨论的可能不是彼此真正关心的问题,就示意大家先不要争论。由于他平时人缘比较好,大家很快接受了他的建议,将升级的争执暂时平息了。

这位信众知道这位负责人刚做完大手术,在尊重他关于产品质量的看法之后,又讲了一些调养身体的话,这位负责人就完全安静下来了。

这件小事情看似简单,其实也不简单。所以,如果遇到任何事时将心比心,体会别人的想法,就能真正把事情做好。

其实,对很多人来说,未必是要给很多物质上的东西才能圆满,关照到对方心里的需要才是最重要的。

不管做任何事,佛门里的窍诀都是“少忧事,多忧人”。看一个人,要从长远的角度去看人心是无常的,一个人现在很发心,不代表他一直会发心;现在很能干,不代表他一直很能干;现在很听话,不代表以后会一直听话……

在寺里,每个人的脾气秉性各不相同,有的很发心,有的不发心;有的很能干,有的不太爱干事;有的很听话,有的不太听话;有的持戒很注意,有的比较马虎;有的很勤快,有的不够勤快,不一而足。

有人跟师父说起这些事情时,师父不置可否,不下结论,不回应。大家就问,为什么呢?

师父告诉大家,人心是无常的,一个人现在很发心,不代表他一直会发心;现在很能干,不代表他一直很能干;现在很听话,不代表以后会一直听话;现在持戒很重视,不代表以后就一直很重视;现在很勤快,不代表以后会一直勤快。

看一个人,要从长远的角度去看。自己修行、做事,也要从长远的角度去行持,去用功、用心。

大家就问师父:“那我们修行和做事怎么才能保持这种长远心呢?”师父说:“一定要有追求。”

人的基本需求是一致的,精神层面则不同。你每天有没有追求?没有追求,也就没有愿力,没有方向,就会每天优哉游哉混日子。

就像世间人参加奥运会,有奥运精神,要争取拿金牌,就会有动力,就会去拼搏。其实,大部分人平常想很多,多是没必要地想,很多思考只是浮想。所以要有高远的追求。有了高远的追求,依然只是开始,还要具体落实到每一个行动上,要谦虚、老实,脚踏实地地去做。

修行,就要有志气,干哪行爱哪行,还要能吃苦、耐劳,才会有成就。懂得配合别人,才是真正会做事情的人一个团体中,要生存,要管理,要做事,就要有分工。如果大家都希望出风头,都希望别人配合自己,而不愿意去配合别人,那这个团体肯定就不能健康运转。

有一个小和尚,被通知参加一个颁奖活动。出发前,他问师父:“师父,人家颁奖,我也不确定有没有咱们的奖项。如果没有的话,咱们就别去了吧,省得给别人当陪衬。”

师父说:“给别人当陪衬也很好啊。”

小和尚心里一惊,意识到:师父多年来一直教导自己,做事情的时候要懂得去配合别人,不能总是凸显自己。当自己要去参加颁奖会的时候,内心里是希望获奖才去,不获奖就不去。这个就是我执。

一个团体中,要生存,要管理,要做事,就要有分工。如果大家都希望出风头,都希望别人配合自己,而不愿意去配合别人,那这个团体肯定就不能健康运转。世间的很多矛盾、纷争都是由此而引起。

实际上,自己的人生价值是在发挥别人的价值中体现的,自己要成为众人的一部分。

这个理念对世间事业也是有帮助的。

在世间团队中,如果大家都想凸显自己,那就无法保证团结,也就无法发挥团队的力量。现在比较强调的团队精神,其实也是在强调个人和团体的关系。要能够重他轻己,重视团队,放下个人。做事要发长远心、平常心事情的各种缘起都非常复杂,如果只看到表面现象,就很容易乱发心,反而添乱,不能成事,甚至办错事。

大家常常讲发心,就是说要发起精进的心、勇猛的心、慈悲的心。

实际上,人的心是可以通过努力策励起来的。不然,心就会无力,就会颓废,乃至堕落。

但是,发心要有度,初学者容易失控,可能会吃得少,睡得少,甚至夜不眠。一段时间之后,心就发不起来了,修不动了,乃至睡得也多。

小和尚常常会问老和尚,应该怎么修行?

老和尚就会告诉他,要发长远心、平常心。

意思就是要走中道,张弛有度;不能偏紧,不能偏松。

世间一个团队里做事也是这样,刚开始都很发心,这个时候,就要求组织者要掌控住各种发心,让该发的心发起来,不该发的心不能随便发。有益的事情要做,无益的事情就不能做。合适的人在合适的岗位上,做合适的事情;不合适的人要管理好,不能随便做事。

事情的各种缘起都非常复杂,如果只看到表面现象,就很容易乱发心,反而添乱,不能成事,甚至办错事。

简单说,就是要让合适的人发挥作用,不合适的人暂时不要发挥作用;为合适的人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发挥作用,让不合适的人找到合适的因缘后再发挥作用。做领导,最关键是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管理的真谛根本上还是做人心的工作,不能怕麻烦,不能畏惧,要有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的能力。

有一个人以前从事管理工作,经验很丰富,于是师父让他操办一些事务。不久,他就觉得身心俱疲。原因是下面的人彼此之间不合作,矛盾很深。

过去做事情,靠的是经济杠杆进行调配,现在这一套不灵了,大家都是义工,都不拿钱,谁也不服谁。下达的命令不能很好地执行,甚至执行不了;想解决和处理一下,发现没法下手。拖延一段时间后,矛盾和积怨更多更深了,各种头绪更加复杂。

于是,他向师父请示怎么办。

师父告诉他:“做事情,关键是协调关系。你没有协调关系的能力,人一多,大家就不齐心。今天还挺好的,明天就起烦恼。带头做事情的人要想办法让大家相安无事,这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工作,而不是只管下命令。”

他意识到自己过往确实只是一直下命令,然后就去要求结果,当然不可能有什么好结果了。

师父还告诉他,“做事情,还要有化解矛盾的能力。一件事情,人家反映到你这里是想让你解决,你不但解决不了,反而将这个矛盾上交,这就会扩大矛盾,下面的人也会有意见。所以事情到了你这里,你必须想办法解决。怎么解决?你只要让大家高兴就可以了。烦恼调伏了,问题自然就没有了。你不能去评理,起烦恼的时候都是没有道理的,谈道理没有用,所以你要让他止息烦恼。”

后来,这个人重新调整了认识,开始从师父讲的这些角度去处理问题,渐渐就感觉比较得力,也逐步认识到过去在世间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组织、调配、协调,与佛法是相通的,根本上还是做人心的工作,不能怕麻烦,不能畏惧,要培养自己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的能力。平时要培养自己的包容心,不排斥别人,要什么样的人都能接纳、体恤、用得上。

包容别人,就跟包容自己一样。就像我们每个人身体里有那么多脏东西,如果不包容,把它全部都掏出来,人也就活不下去了。要经常原谅别人,不然自己难受成办事业与一个人的为人有很大关系。“宽则得众”,原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有两个人,一位能力比较强,一位能力稍微欠缺一点儿,同时被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