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钟读懂论语(浓缩版经典名著,“三分钟碎片阅读”丛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2 01:00:17

点击下载

作者:郝雪 编撰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三分钟读懂论语(浓缩版经典名著,“三分钟碎片阅读”丛书)

三分钟读懂论语(浓缩版经典名著,“三分钟碎片阅读”丛书)试读:

学而——学而立世,博学谦恭

《学而》篇共16章,从学习的态度、方法,孝道,品行,为人之道等多个方面进行分述。开篇明意,统领孔子儒学之要。“学可以立德,学可以增智,学可以致用”,《学而》篇如顶门悬鞭,学者可执而约己;又如临渊撒网,可捕滚滚历史长河之大鲫。

国以民为本,家以孝为先,人以德为重。学以致用,学以安身,学以孝悌,学以富国。学而乐,君子应快乐的学习,反复的学习,终身不断的学习;慎交友,得一益友,在相互的学习和交流中开阔视野;学贵养德,博爱仁德,重孝道,加强对自身品德的修养,培养良好的情趣和美好的操守,谦虚恭敬,守信于人。无论贫贱富达,唯有学习方为安身立世之本。【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1.1孔子说:“学了后,时时去温习它,不也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者从远处来共学,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才能,我却不抱怨,不也算得上君子吗?”【原文】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译文】有子说:“一个人为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却喜欢冒犯官长,是很少有的;不喜欢冒犯官长,却喜欢造反,这种人从来没有过。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树立了,道也就产生了。孝和悌,这就是仁的根本吧?”【人物链接】

有子:名若,字子有。山东肥城市人(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弟子中的“七十二贤人”之一。强识好古,明习礼乐,倡和睦,重礼教。曾提出“礼之用,和为贵”等学说。因其气质形貌酷似孔子,孔子死后,深受孔门弟子敬重。【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译文】孔子说:“满口是讨人喜欢的花言巧语,满脸是讨人喜欢的伪善神色,这种人,仁德是不多的!”【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一天中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不够尽心吗?与朋友交往不够诚实吗?老师传授的学业不够熟练吗?”【人物链接】

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人。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16岁拜孔子为师,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对孔子的儒学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孝道为先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及其宝贵的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原文】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译文】孔子说:“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应做到严肃认真的对待各项工作,坚守信用,节省开支,爱护有身份的人,顺应农时役使百姓,(不影响他们生产。)”【原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译文】孔子说:“年少后生,在父母面前就孝顺父母;走出自己居室就敬爱兄长;说话谨慎,说了就守信用;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去躬行实践之后,若还有余力,就再去学习文献。”【原文】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译文】子夏说:“(对妻子)注重品德而不注重相貌,侍奉父母尽心尽力,侍奉君主能豁出性命,交结朋友说话守信。这样的人,虽说没学习过,我也要说他学习过。”【人物链接】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后亦称“卜子夏”、“卜先生”,春秋末晋国温人,“孔门十哲”之一。子夏比孔子小44岁,是孔子后期学生中之佼佼者,才思敏捷,以文学著称,孔子许其为“文学”科的高才生。【原文】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译文】孔子说:“对君子来说,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即使学习,所学的也不会牢固。要亲近怀有忠和信两种道德的人,不要与不如自己的人交友。有过失就不要怕改正。”【原文】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译文】曾子说:“慎重对待死亡,追念先祖,百姓的道德自然就引归淳厚了。”【原文】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译文】子禽向子贡问道:“老师每到一个国家,必定听得到政事,这是求来的呢?还是别人主动告诉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是凭着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五者来得到的。咱们老师获闻各国政事,与别人获闻各国政事不同吧?”【人物链接】

子禽:姓陈,名亢(ɡānɡ),字子禽。郑玄所注《论语》说他是孔子的学生,但《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未载此人,故一说子禽非孔子学生。【原文】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译文】孔子说:“他父亲活着时,要观察他的志向;他父亲去世后,要观察他的行为。如果三年不改变他父亲的行为原则,就可以说是孝了。”【原文】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译文】有子说:礼的用处,和是最珍贵的。先王的道之所以美好,大小事都根据它。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用礼去对待它,也是不可行的。【原文】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译文】有子说:信约接近于义,说的是可以履行诺言。庄重接近于礼节,能够避免侮辱。依靠关系密切的人,也就靠得住了。【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译文】孔子说:“对君子来说,饮食不要追求饱足,居住不要追求安逸,做事要勤敏,说话要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就可以说是好学了。”【原文】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译文】子贡说:“虽贫穷,却不巴结奉承;虽富有,却不骄傲自大,这怎么样?”孔子说:“已经不错了。但比不上贫穷却能乐道,富有却能好礼。”子贡说:“《诗经》上说:‘就像加工骨角、象牙、玉、石一样,要不停地切、磋、琢、磨。’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吗?”孔子说:“赐呀,可以开始和你讨论《诗经》了。告诉你一件,你能举一反三,加以发挥了。”【人物链接】

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比孔子小31岁,孔子的学生。子贡善辩,孔子认为他可以做大国的宰相。【原文】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译文】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古语智慧】《学而》为《论语》开篇之作,字句浅显,行文质朴。初读时,流畅而意形于文,不知有惑。然其微言大义,如天地之易见,也如知其之难。

学习是伴随一个人终身的大事,学无止境,人不可一日无学,也不可以一日无惑,只有善于学习,一个人方可进步。故文化知识需学习,德行的培养也需知识。非志无以成学,非学无以广才,非学无以养德。用自己的学识解决生活中面临的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收获快乐与希望。

有道是人生得一知己已足矣。志同道合的朋友慕其名、敬其德从远道而来,自然喜形于色。若有不甚了解自己或是误解者,也不必挂怀,君子之气度、胸襟更在于“人不知而不愠”。有德之人,不论别人是否赏识或理解,都无损于其德行的修养。之所以人不知也反衬出其德行修养未能达到一定的境界。反躬自省,自省则名,求诸于己。透视自我的内心,放下为生存而刻意假饰的浮华,扪心自问,剥落粉饰的虚伪,慢慢地咀嚼体会,以此来获得内心的宁静和豁达,进一步的修炼自己的德行,如此更显其谦谦君子形象。不为他人的好恶而影响自己的情绪,也不因自己的误解而迁怒于人、产生怨恨之心,始终以宽厚仁义之心,以容纳百川之雅量和胸怀接物待人。“以仁为本”“以孝为先”,孝道为中国传统美德。入则孝悌为先,出则恭敬诚信。仁孝行之于家,必受乡邻之称颂,受他人之敬重,也必定会得到他人之友善。诚信行之于外,必受众人之敬慕,敬其贤德,慕其忠信。如此,其德日盛而左右逢缘。禽鸟尚知反哺,何况人乎?何况君子乎?朱子曰:“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悌。”孝敬父母、尊顺兄长、友兄爱弟。人的品德修养是一天天从日常生活中累积出来的,每一个点滴的细节,将决定和改善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思想修为。孝悌父兄既是人之天性,也是做人的根本,一个人如不能孝养其亲,又何以敬事于人呢?亲近有德行的人,时时拂拭心灵的暗尘,修正自己的言行,提高自己的修养。

每一滴水的聚集必然形成滔滔之大河;每一个人的言行举止,都会影响整个社会的风气和进步。民风的淳正,必将带来社会的安宁与和谐。每个人都应该以至诚至敬之心缅怀和追祭先祖,以至诚至信的态度对待和接纳他人,这样必然会带来社会的巨大进步和风尚的改观。因果轮回,种下优良的种子,必然收获饱满的果实。追思先贤,诚敬以礼,民德自厚,不教而化。【智慧故事】

求取经世致用的学问

一个人立身为人,应当心怀四海,情满天下,求天下之学,以安邦定国,经世致用。即使起步艰难也应坚持,一如既往的追求,如此才能获取真正的学问。

孔子出身望族,可幼年丧父,少年丧母,年轻的他只能依靠独立谋生。孔子明白,先祖的显赫,父亲的战功,母亲的家世,这些固然可以为自己进入社会奠定一定的基础。但是,要在鲁国国都立住脚,就得踏实学习,努力奋斗。母亲在世时的苦心教育,使孔子懂得了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早早地就懂得了学习对人一生的重要性,“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小小年纪,孔子就已经立下通过发奋学习来改变自己一生的远大志向了。

孔子对于知识的态度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这才是一个人真心求知的表现。孔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鲁国建有祭祀周公的太庙,孔子初进太庙时,对太庙中的一切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总向别人问这问那,好像有问不完的问题。有人对孔子这种强烈的求知欲不理解,于是就说孔子的闲话:“谁说陬邑大夫的儿子懂得礼呢?他进到太庙,每件事都要问别人”,孔子听说后,一点也不恼火,他说:“这正是合乎礼的做法呀。”

在孔子所生活的那个年代,想要参与贵族政治并且取得一定地位,就要学会礼、乐、射、御、书、数这“六艺”,要熟悉并能遵循当时流行的礼仪,懂得音乐,掌握射箭技术,会驾驭马车,会写字,会计算,这可以说是当时的六门基本功。孔子是非常善于自学和向别人请教的,他应该是全面掌握而且精通这六门基本功的。从流传下来的一些历史资料,就能说明孔子的勤奋、博学。

鲁国东南方有一个小国郯国,是鲁国的附庸国,按例是要定期来朝见鲁君的。鲁昭公十七年(前525年),孔子二十七岁时,郯国的当政者郯子又来朝见鲁君。宴会上,鲁国一个大夫叔孙婼向郯子问起少昊为什么以鸟作为官名的问题,郯子对此作了详尽的回答。孔子闻听后马上就去向郯子请教有关少昊氏时代职官制度的情况,事后他对别人说:我听说天子那里没有管理这类事情的官员,而这类知识却在四方蛮夷那里得到了完整的保留。现在我相信这是真的。

孔子在求取学问的经历中,有一件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他曾到当时周天子的首都雒邑(在今河南省洛阳市)学习周礼和查阅一些古文献,还专程向当时的一位大学问家老子问礼。老子,姓李名聃,人们敬称他为老聃、老子。老子曾担任周朝的柱下史,熟悉礼仪典故,当面向老子请教,这也是孔子梦寐以求的。但是,曲阜到雒邑,远隔千里,在当时非常落后的交通条件下这无疑是一项极其艰巨、辛苦甚至是充满危险的旅程,另外当时的孔子自身贫困,如果没有鲁国贵族的支持和资助几乎是不可能的。所幸的是当时鲁国贵族孟僖子的儿子南宫敬叔师事于孔子,在他的努力下,孔子从鲁君那里得到了一辆车、二匹马和一个跟随童仆的资助,南宫敬叔自报奋勇地陪同,孔子这才得以成行。据记载,孔子这次雒邑之行的收获非常大。他向老子请教了很多东西,如出丧的时候遇到日食怎么办,小孩子死了该葬到远处还是近处,国家有丧事的时候不避战争对不对,与敌国交战时已死国王的牌位该带还是不该带等等,老子对这些问题都一一作了解答,使孔子获得许多知识。在孔子告别老子准备启程返回的时候,老子还结合自己的丰富阅历再三叮咛孔子一些应该注意的事情。“学无止境”,生有涯而知无涯,学习是没有尽头的,“活到老,要学到老。”博学广识,谦恭好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习他人的长处,学习他人身上值得借鉴的东西,勇于和善于向他人广泛地学习,且不可妄自菲薄,更不可固步自封。培养自己高尚的情操和完善的人格,学习不应该只啃书本,要学以致用,将知识转化成为能量,照亮自己的人生,惠及天下苍生。

为政——为政以德,众星拱之

《为政》篇包括24章,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德政是其思想的重要方面,其注重道德教化,崇尚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周公“敬德保民”之制,一统礼乐和谐之邦。

立业德为主,修身德为先。以德修身,以德为政,政通民惠,则如同北极星独立苍穹,满天星辰拱之环绕而熠熠生辉。

为政贵在立德,做人同样德行为贵。良好的品行可以成就幸福的人生,用有限的生命实现无价的生命内涵。【原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译文】孔子说:“以道德原则治理国家,自己就如北极星一样,处在一定的位置,其他星辰都围绕着它。”【原文】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篇,用其中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原文】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译文】孔子说:“用政治手段来治理他们,用刑罚来整顿他们,人民就只求免于犯罪,而不会有廉耻之心;用道德来治理他们,用礼教来整顿他们,人民就会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还会人心归顺。”【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学问。到三十岁,完全成熟。到四十岁,已经不会陷入迷惑了。到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到六十岁,已能理解和泰然地对待听到的一切。到七十岁,可以做到随心所欲,而又不越出应有的规矩。”【原文】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译文】孟懿子请教孝道。孔子说:“不要违背礼节。”之后,樊迟为孔子驾车,孔子便告诉他说:“孟孙向我请教孝道,我回答不要违背礼节。”樊迟说:“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父母在时,依照规定的礼节侍奉他们;父母死后,依照规定的礼节安葬他们,祭祀他们。”【人物链接】

孟懿子:姓仲孙,名何忌,“懿”为谥号。鲁国的大夫,孟孙氏是鲁国三家掌握实权的大夫之一,另外两家是季孙氏和叔孙氏。

樊迟:姓樊名须,字子迟。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36岁。【原文】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译文】孟武伯请教孝道。孔子说:“要使父母只担心儿女的疾病,不必为其他方面的事担忧。”【人物链接】

孟武伯:名彘,“孟”是姓氏,“武”是谥号,“伯”则是指他的排行,是孟懿子的嫡长子。鲁国“世家公子”。【原文】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译文】子游请教孝道。孔子说:“现在的所谓孝道,只看作能够养活父母就行了。就是犬马,也能为养活人而出力。如果对父母缺乏敬爱之心,与犬马养活人有什么区别呢?”【人物链接】

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也称“言游”、“叔氏”,春秋末吴国人。与子夏、子张齐名,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原文】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译文】子夏请教孝道。孔子说:“孝道难就难在儿子在父母面前总能保持和颜悦色。碰到事情,由年轻人效劳,遇到好吃好喝的,让年长的享用,(仅仅做到这样)就可以认为尽孝道了吗?”【原文】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译文】孔子说:“我整天同颜回讲学,他从不提出反问,像个愚钝的人。等他退下去,我考察他与别人私下的讨论,却也能进行发挥,可见颜回并不愚钝。”【原文】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译文】孔子说:“观察他做的是什么,再考察他用什么途径去做,再考察他这样做的心理动机。那么,这个人怎么隐藏得住呢?这个人怎么隐藏得住呢?”【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译文】孔子说:“能够在温习旧知识时有新的体会和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原文】子曰:“君子不器。”【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应当像器皿一样,(只供一定用途。)”【原文】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译文】孔子说:“君子以道义团结人,而不相互勾结;小人相互勾结,而不以道义团结人。”【原文】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译文】子贡问如何才算是君子。孔子说:“应做到先实行了你所要说的话,再把这话说出来。”【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译文】孔子说:“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受骗;只思考而不读书,就有危险。”【原文】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译文】孔子说:“专心研治不正确的观点,就会有害了。”【原文】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译文】孔子说:“由!我把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教给你!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明智的。”【原文】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译文】子张向孔子学求取俸禄的方法。孔子说:“多听,有怀疑的地方先予以保留,对其余的谨慎地说出,这就能减少过失;多看,有疑惑的地方先予以保留,对其余的谨慎地实行,这就能减少懊悔。言语少过失,行为少懊悔,俸禄就在里边了。”【人物链接】

子张:即颛孙师,字子张,孔门弟子之一。春秋末陈国阳城人。虽学干禄,未尝从政,以教授终。子张之儒列儒家八派之首。他好学深思,喜欢与孔子讨论问题。【原文】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译文】鲁哀公问孔子说:“怎样做百姓才会拥护?”孔子回答说:“把正直的人提拔出来,放在邪恶的人之上,百姓就会拥护;把邪恶的人提拔出来,放在正直的人之上,百姓就不会拥护。”【原文】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译文】季康子问孔子:“要使人民对在上者敬重、忠诚并勤勉办事,应该怎么做?”孔子说:“以严肃的态度对待他们,他们对你就会敬重;以敬老爱幼的胸怀对待他们,他们对你就会忠诚;提拔正直善良的人,教育能力不足的人,他们就会勤勉办事了。”【人物链接】

季康子:姓季孙,名肥,康为其谥号。鲁国大夫,鲁哀公时任正卿,是当时政治上最有权势的人。【原文】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译文】有人对孔子说:“您为什么不参与政治呢?”孔子说:“《尚书》中说:‘孝就要真正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用这种修养影响执政大臣。’这也是参与政治,为什么一定要做官才算参与政治呢?”【原文】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译文】孔子说:“做一个人,却不讲信用,我不知道那怎么行得通!这就像大车上缺少輗,小车上缺少軏,这车怎么走呢?”【原文】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译文】子张问孔子:“十代以后的情况可以预先知道吧?”孔子说:“殷朝沿袭夏朝的制度,所作的减损和增加是可以知道的;周朝沿袭殷朝的制度,所作的减损和增加是可以知道的。假若有继周朝而当政的人,即使以后一百代,也是可以预知的。”【原文】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译文】孔子说:“不是自己应该祭的鬼,却去祭他,这是献媚。见到应当挺身而出的事,却不去做,这是无勇。”【古语智慧】

为学之道,在于修德,德之所成在于勤学。追求学业应戒骄戒躁,重视自身修养,注重内心的体察,弃除杂念,颐养心性,深入的思考。因此,学贵于思,一个人要想在学业上有所建树,就一定要善于思考,这种思维是对大自然饱含着极大兴趣的内心活动。正如善思给张衡带来的灵感,在科学技术有限的情况下,发明了精密的地动仪;一颗苹果的落地,给了牛顿的启发,使“万有引力”得到发现,“牛顿三大定律”得以诞生。这一切都归功于对学业的专注与善思。学贵以恒,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每天都有所学,每日都有所收获,量的累积必然会引起质的变化。学问的精神在于循序渐进,在于参知天理人伦,体察人情世故,在于远取诸物,近取诸神,达于仁德。学贵创新,“温故而知新”,在熟练掌握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开拓视野,打破常规,创新发展。所谓创新就是发前人之未发,通过探索和深思熟虑,有意识的去探求和扩展知识,创造更为辉煌和不朽的人类科学。

为孝之道,在于体悟父母之心,以父母之心为心,以父母之忧为忧。“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生老病死,生命的轮回,是父母给予我们生命,带我们来到这个五彩纷呈的世界,承继古学之精华,开启后世之科学。孝顺父母,赡养老人,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论身处困顿,还是身价富足,都应当心存孝敬,善待父母。身心兼奉,发自内心,温婉和顺、见之于辞色的孝敬、侍奉父母,尤其应怀抱一颗善良、关切、报恩之心,不但能给父母以舒适的物质享受,更能从情感方面给予慰藉。一言一行都深怀敬爱之情,让父母能够在温馨、温暖的氛围中度过美好的晚年时光。且莫学当今个别暴富之人,父母生前不愿赡养尽孝,父母辞世却大操大办,以示豪奢,以博孝名,其虚伪之行径令人不齿,令人可叹、可悲。

家庭和睦关爱,国家才能和谐昌盛。治家能父慈母爱,儿女孝顺、兄长友善、弟弟恭敬;做人谦恭诚信,一言脱口,似金石落地,铿锵有声。做人如若不能修身齐家,又何谈治理国家大事呢?

为政之道,在于文教仁义,亲民而尊贤,务德而爱民,革故鼎新、教化世风。为政不在言多,而在于付诸实际的行动。先王之礼,或损或益,故在于能因时而异,因时而制宜,不拘泥于古法,也不能弃古之良方而不用。以德为正,以刑辅之。以德扬善,以刑惩恶。德政的建立必将得益于万民,给社会带来安定和团结,使大众可以安享盛世之乐。【智慧故事】

尽为人子女之真孝

孝敬父母只要是发自内心的,竭尽全力的即可。不必刻意于物质的富足,发自内心地、量力而行地行孝,才是真正的孝。

剡子是我国东周时期剡国这个小国家的国君,他的孝名远近传播。

他的父母已年迈,都患了很严重的眼疾,为此,剡子非常焦急,为了救治父母的病他想方设法四处求医。

他听医生说,治这种病最好的办法是食用鹿乳。但是,鹿乳在市场上不能买到,到哪儿去找?即使到深山里去找,鹿见到人,早一溜烟儿逃走了!怎么办呢?剡子冥思苦想,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他化了装,找来一张鹿皮披在身上,还在头上安了假角,然后趴在地上左蹦右跳的,远远地看去,极像一头顽皮的小鹿,剡子就这样按成小鹿,学着鹿走路的样子,学着鹿“呦呦”的叫,骗取鹿的信任,混进了鹿群中,取母鹿的乳汁给父母亲治病。

一次,他忽然发现林中有一支箭对准自己,顿时意识到,那是猎人的箭,猎人并不知道他是“一只假鹿”。慌忙中他赶紧站起来,迎着利箭大喊:“别射!别射!我是人!”猎人被剡子的孝心孝行深深地感动了,竟然表示以后再也不射杀鹿。

八佾——以仁为本,以礼为用

《八佾》篇包括26章,主要内容涉及“礼”的问题,主张维护礼在制度上、礼节上的种种规定;并包含了孔子“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政治道德主张。“礼”是中国文化思想中和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孔子思想实现“仁”的主要途径。“礼”是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人而不仁,如礼何?”“仁”做为孔子思想的的核心,注重人内在精神的修养。“仁”是一种博爱,一种大爱,而“礼”“乐”只是外在形式的体现。注重艺术形式外在美的同时,更应重视艺术内容的德与善。外表的礼节仪式要同内心的道德情操相统一,“绘事后素”,如同绘画一样,质地如果不洁白,就不会画出丰富多彩的图案来。

对于“德治”“礼治”的道德要求,首先应针对于当政者,倘为官执政者做不到“礼”所要求的那样,自身的道德修养不够,就无法垂范于大众,终使礼崩而乐坏,国家就无法得到治理。【原文】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译文】孔子谈起季孙氏,说道:“季孙氏在自家庙庭中使用只有天子才能用的八列舞队,这种事都忍心做出来的,还有什么不能忍心做出来呢?”【原文】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译文】孟孙、叔孙、季孙三家,在祭祖时(用天子之礼),唱着《雍》诗来撤除祭品。孔子说:“‘助祭的是诸侯,主祭的天子静穆庄严’,这样的诗句,用在三家的庙堂上怎么行呢?”【原文】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译文】孔子说:“做人却没有仁心,会怎样对待礼制呢?做人却没有仁心,会怎样对待音乐呢?”【原文】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译文】林放问礼的根本。孔子说:“这个问题很重大!就一般礼仪而言,与其过分铺张,宁可俭朴;就丧礼而言,与其过于操办,宁可过于哀戚。”【人物链接】

林放:字子邱,春秋鲁国人,是孔夫人的得意弟子之一。被尊为孔子弟子七十二贤之一。【原文】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译文】孔子说“偏远落后的异族国家虽有君主,还比不上中原国家没有君主。”【原文】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译文】季孙氏去祭祀泰山。孔子对冉有说:“你不能阻止吗?”冉有回答说:“不能。”孔子说:“哎呀!难道泰山之神还不如林放吗?(竟接受这违反礼制的祭祀。)”【人物链接】

冉氏:名求,字子有。鲁国人。孔丘弟子。【原文】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译文】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争的事。如果有所争,必定是比射箭了。(但即使比射箭),双方也作揖相让才登堂,射完后,又相互作揖而下堂,然后饮酒。这样的竞争,也是君子之争!”【原文】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译文】子夏问孔子说:“‘漂亮的脸儿笑起来真是美呀,黑白分明的眼睛转起来真迷人呀,本色才是最绚丽的呀!’这说的是什么意思?”孔子说:“绘画之事在本色之后。”子夏说:“莫非礼乐也在仁义忠信之后么?”孔子说:“能启发我的人是你。现在可以与你讨论诗经了。”【原文】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译文】孔子说:“夏代的礼制,我能说出来,但夏的后代杞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殷代的礼制,我能说出来,但殷的后代宋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这是杞宋二国典籍和贤人不够的缘故。如果有足够的典籍和贤人,我就可以证明了。”【原文】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译文】孔子说:“禘祭举行到灌这个节目后,我就不想再看了。”【原文】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译文】有人问孔子关于禘祭的理论。孔子说:“不知道。知道禘祭理论的人对于治理天下,就会像把东西摆放在这里一样简单。”一边说,一边指着他的手掌。【原文】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译文】孔子祭祀祖先的时候,好像祖先真的在那里;祭祀神灵的时候,好像神灵真的在那里。孔子说:“我若不亲自参加祭祀,祭了就如不祭一般。”【原文】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译文】王孙贾问孔子说:“与其讨好奥,不如讨好灶。这话是什么意思?”孔子说:“这话不对。如果得罪于上天,到哪里祷告都没有用。”【原文】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译文】孔子说:“周朝的礼乐制度借鉴夏、商两代而创造,是何等美盛啊!我主张遵循周朝的。”【原文】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译文】孔子进入鲁国大庙,每件事都要发问。有人说:“谁说叔梁纥的这个儿子懂得礼呢?到太庙后每件事都要问。”孔子听到这话,说:“这正是礼。”【原文】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译文】孔子说:“比箭不必一定要穿破箭靶,因为各人的力气大小不等。这是自古以来的规矩。”【原文】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译文】子贡想要免去鲁国每月初一告祭祖庙的那只活羊。孔子说:“赐呀!你爱惜那只羊,我爱惜那个礼。”【原文】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译文】孔子说:“完全按照礼节服事君主,别人却以为你在谄媚。”【原文】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译文】鲁定公问孔子说:“君主差使臣子,臣子服事君主,应该怎样做呢?”孔子回答说:“君主依照礼节差使臣子,臣子怀着忠心服事君主。”【人物链接】

鲁定公:即姬宋,为春秋诸侯国鲁国君主之一,是鲁国第二十五任君主。【原文】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译文】孔子说:“《关雎》这首诗,快乐而不放纵,悲哀而不伤痛。”【原文】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译文】鲁哀公向宰我问社主用什么木,宰我说:“夏代用松木,殷代用柏木,周代用粟木,意思是使人民恐惧战栗。”孔子听了这话,批评说:“已做过的事就不再解释了,已完成的事就不能挽回了,已过去的事就不再责怪了。”【人物链接】

鲁哀公:即姬将,为春秋诸侯国鲁国君主之一,是鲁国第二十六任君主。【原文】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译文】孔子说:“管仲的气度狭小得很呀!”有人便问:“管仲生活不是很俭朴吗?”孔子说:“管仲有三处家室,手下管事的人从不兼职,这哪里是俭朴呢?”那人又问:“怎么,管仲知礼吗?”孔子说:“国君宫殿门前立了一个塞门,管仲家也立了一个塞门;国君设宴招待外国君主,在堂上两槛间设有放置酒杯的土台,管仲家也有这样的土台。如果说管仲知礼,那还有谁不知礼呢?”【原文】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如也,绎如也,以成。”【译文】孔子告诉鲁国太师关于音乐的见解,说:“音乐是可以知道的:开始演奏时,听众闻钟声而精神一振,接着八音齐奏,和谐纯如,音节明晰,绎绎不绝,这便完成了。”【原文】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译文】仪地的边防官请求孔子接见,说:“凡是到过这里的贤人君子,我从没有不和他见面的。”孔子的学生们请求孔子接见了他。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各位何必忧虑没有官位呢?天下处于无道的黑暗状态已经很久了,上天要让他老人家作木铎(来教化天下)呢!”【原文】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译文】孔子评论韶乐,说:“美极了,也善极了。”评论武乐,说:“美极了,但善还不够。”【知识链接】

韶乐——史称舜乐,起源于5000多年前,为上古舜帝之乐,是一种集诗、乐、舞为一体的综合古典艺术。【原文】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译文】孔子说:“居于上位不能宽以待下,行礼不庄重严肃,遇到丧事不感悲戚,这样的人我怎能看得过眼呢?”【古语智慧】

乐是表达人们内心情感的一种形式,属于孔子所倡导的“礼”的范畴,礼之仪式只是表达乐之形式,而其根本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内心,真正的内涵是内心仁德的反应。如果一个人没有仁德,就无从谈起礼、乐的问题。

谦逊礼让,并非是要拒绝竞争,抑制人们内心的积极进取和勇于开拓的精神,而是能有宽宏之雅量,秉持礼仪之谨敬、庄重,互致谦让,雍容揖逊。君子之争,不逾礼,不妄为。既是参与竞争也要始终保持君子之风度,从容大度,相互尊重有礼。承认他人的成绩,保留自己的自信,肯定别人,认识自我。刻意否定或诋毁别人,是最可耻的行径,是没有勇气直面人生的懦夫。

乐不越礼。乐在于平和流畅,抒怀达意。音乐可以表达一个人的人生体验,个性情绪,宣泄内心的喜悦和苦闷,然靡靡之音泛滥,矫揉造作之风盛行,将破坏乐之本意。礼的根本在于俭、戚、易。礼无须隆重、矫情,无须表面虚饰,内心轻浮。提倡朴素庄重之风,崇尚节俭诚敬之心。宽厚孝爱,恭敬有礼,追思先祖,为人之本。若心不诚,行不敬,何以祭之?因此,不虚妄,不欺蒙,祭在于诚敬,礼仪只是一种形式罢了。如奢靡浮华之礼盛行,必将导致社会风气的败落,竞相效仿攀比之风恶涨,无端的损耗民力财力,导致世风低落,人心不古。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丧失了礼的精神实质,留着这种礼仪形式又有何用?由此可见,礼可以安邦定国,惠及大众;礼可以移风易俗,除陈革弊;礼可以涤荡心灵的邪念和虚妄,净化内心仁德的正气。

人生一世,不应被表面的奢华所蒙蔽,应看到人心内在的美,发掘潜在心底的仁德。不为金钱所诱惑,不为利益所左右,不为功名所驱使,坦坦荡荡,光明磊落。用丰厚的学养改善自我的气质,用高雅的诗意净化自我的心灵,用淳朴的礼节陶冶自我的情操。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恭逊待人。不论胜负都要保持自己的尊严,都要保持自己谦谦君子之气度。命运就在自己的手中,人生之路各异,淡化虚幻,在艰辛中品味人生,在踏实的生活中提升自我的人格,收获内心的美好和光明的前景。【智慧故事】

表里如一,祭神如神在

祭祀不是谈神论鬼,是要告诉人们做人的道理,处世的精神:无论对生者或是死者,无论对别人知道的或不知道的事,都要坦诚以待,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周代的季札,是吴国国君的公子。有一次,季札出使鲁国时经过了徐国,于是就去拜会徐君。徐君一见到季札,就被他的气质涵养所打动,内心感到非常地亲切。徐君默视着季札端庄得体的仪容与着装,突然,被他腰间的一把祥光闪动的佩剑,深深地吸引住了。在古时候,剑是一种装饰,也代表着一种礼仪。无论是士臣还是将相,身上通常都会佩戴着一把宝剑。

季札的这柄剑铸造得很有气魄,它的构思精审,造型温厚,几颗宝石镶嵌其中,典丽而又不失庄重。只有像延陵季子这般气质的人,才配得上这把剑。徐君虽然喜欢在心里,却不好意思表达出来,只是目光奕奕,不住地朝它观望。季札看在眼里,内心暗暗想道:等我办完事情之后,一定要回来将这把佩剑送给徐君。为了完成出使的使命,季札暂时还无法送他。

怎料世事无常,等到季札出使返回的时候,徐君却已经过世了。季子来到徐君的墓旁,内心有说不出的悲戚与感伤。他望着苍凉的天空,把那把长长的剑,挂在了树上,心中默默地祝祷着:您虽然已经走了,我内心那曾有的许诺却常在。希望您的在天之灵,在向着这棵树遥遥而望之时,还会记得我佩着这把长长的剑,向你道别的那个时候。他默默地对着墓碑躬身而拜,然后返身离去。

季札的随从非常疑惑地问他:徐君已经过世了,您将这把剑悬在这里,又有什么用呢?季子说:虽然他已经走了,但我的内心对他曾经有过承诺。徐君非常地喜欢这把剑,我心里想,回来之后,一定要将剑送给他。君子讲求的是诚信与道义,怎么能够因为他的过世,而背弃为人应有的信与义,违弃原本的初衷呢?

自古以来,圣贤一再地教诲我们,高迈的志节往往是表现于内心之中。就像季札,他并没有因为徐君的过世,而违背做人应有的诚信,何况他的允诺只是生发于内心之中。这种「信」到极处的行为,令后人无比地崇敬与感动。

里仁——心存仁德,昭若星辰

《里仁》篇包括26章,内容涉及到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孝敬父母的问题以及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等儒家思想的若干重要范畴、原则和理论,对后世都产生过较大影响。

仁者兼爱,核心是爱人。仁是一种境界,一种操守,一种修为。仁者可以坚守道义,淡泊名利;仁者能够褒扬贬抑,秉持公正;仁者能够安守清贫,潜心修养;仁者重义而薄利,能节欲自律;仁者能见贤思齐,孝养父兄。仁德可以修身养性,也可治家兴国。仁德于心,若昭昭之日月,润泽万物,滋养大地,虽无迹可寻,却无处不在。【原文】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译文】孔子说:“人以安居于仁德为美。如果择身所居而不选仁,怎能算作聪明呢?”【原文】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译文】孔子说:“不仁的人不能够长期处在贫穷中,也不能够长期处在安乐中。仁者实行仁德以安身立命,智者实行仁德以谋取大利。”【原文】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译文】孔子说:“只有仁者才能够合理地喜爱某人,厌恶某人。”【原文】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译文】孔子说:“只要立志实行仁道,就不会有恶行了。”【原文】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译文】孔子说:“发财和做官,这是人人所渴望的,但如不用正当的方法去得到它,君子不会接受;贫穷和卑贱,这是人人所厌恶的,但如不用正当的方法来解决它,君子不会逃避。君子如果抛弃了仁,又怎么能成就声名呢?君子不会有哪怕一顿饭的时间离开仁,即使在仓促匆忙之时也必定和仁同在,即使在颠沛流离之时也必定和仁同在。”【原文】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译文】孔子说:“我不曾见到真正喜爱仁的人和真正厌恶不仁的人。真正喜爱仁的人,没有什么能让他超过对仁的喜爱;真正厌恶不仁的人,他对待仁,只是不让不仁的东西加在自己身上。有谁能真正花一天时间把力量用在仁上吗?我没有见过力量不够的人,或许有这样的人,但我从未见过。”【原文】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译文】孔子说:“人的过错,各归其类。考察一个人的过错,就可以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原文】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译文】孔子说:“早晨得知真理,就是当晚死去也是值得的。”【原文】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译文】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人和事,既无所敌对,也无所羡慕,哪个合理就和哪个在一起。”【原文】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译文】孔子说:“君子安于道德,小人安于乡土;君子安于法制,小人安于恩惠。”【原文】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译文】孔子说:“事事依照个人利害关系行事,容易招致怨恨。”【原文】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译文】孔子说:“能够以礼让精神治理国家吗?这样还有什么难办的呢?如果不能以礼让精神来治理国家,又怎样来对待礼仪形式呢?”【原文】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译文】孔子说:“不担心没有职位,只担心没有任职的本领,不担心没人了解自己,只担心自己有真才实学值得为人们所知道。”【原文】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译文】孔子说:“参啊,我的学说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曾子说:“是。”孔子走出去后,别的学生问道:“这是什么意思?”曾子回答说:“先生的学说,就是忠和恕罢了。”【原文】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译文】孔子说:“君子明白的是义,小人明白的是利。”【原文】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译文】孔子说:“见到贤人,应该想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便应该自我反省,(看有没有同样的毛病。)”【原文】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译文】孔子说:“侍奉父母,(如果父母有过失),应该婉言劝止,看到自己的意见没有被听从,应该照样恭敬,不触犯他们,即使内心忧劳也不怨恨。”【原文】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译文】孔子说:“父母活着时,不作远行,即使不得已远行,也应有一定的去处。”【原文】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译文】孔子说:“如果三年不改变他父亲的行为原则,就可以说是孝了。”【原文】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译文】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不时时记在心上。一方面因父母寿高而高兴,一方面又因他们寿高而有所忧惧。”【原文】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译文】孔子说:“古时候人们不轻易把话说出来,因为他们以自己行为赶不上言语为可耻。”【原文】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译文】孔子说:“因为约束自己而犯错误的事是很少的。”【原文】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译文】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迟钝,做事要敏捷勤奋。”【原文】子曰:“德不孤,必有邻。”【译文】孔子说:“有德的人不会孤单,必定会有同类的人去亲近他。”【原文】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译文】子游说:“对待君主过于密切,就会招致侮辱;对于朋友过于密切,就会被疏远。”【古语智慧】

静夜独坐窗前,守望这轮明月,沉寂一天的虚浮与喧嚣,将心放空,透视自我真实的内心世界。时光悠悠,如白驹过隙,在浩瀚的时空中,人的一生又何其的短暂,每当此念生出,难免会有一丝的惋惜与无奈。然而人生的长度是无法苛求的,但我们可以拓展它的宽度,用仁德的情怀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体会人生的得失荣辱,感悟人生的祸福成败。不论我们身处何种境地,都应该勇敢的担负自己的责任,对家庭负责,对父母孝道,对子女关爱,对他人友善,对工作尽责,对社会有益。严肃的剖析自我,在历经岁月沧桑的磨砺中,积淀仁德的魅力,纵使事业不能飞黄腾达,但可以自豪、自信的肩负自己的责任,修养自己的品行,以良善的心态感化周围的人,使我们的生活中充满更多的善意与和谐。尘埃落定,喧嚣过后,辉煌的一生终归有落幕的一刻,一切浮华都会湮灭于历史的滚滚洪流之中,唯有德行方可永远熠熠生辉,永垂于世。

对功名利禄,众人皆熙熙攘攘,欲求欲取,虽奔波劳碌,却又乐此不疲。真正有智慧,有修养的人,无论是贫富得失都能把握住自己,既不欣喜若狂,也不蹙眉哀叹。怀抱一颗仁人之心,既是身处窘境也能处之泰然,享受简约的快乐。其实,人人都希望学有所成,学有所长,学而通达。任何人都不愿感受贫穷困顿,一事无成,人人都在追求富足安逸的生活,都乐于享受一举成名的快慰。然而这一切都应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来获得。凡成大事者,都会经历不同的磨砺,都要付出艰辛的劳动,不劳而获只是痴人说梦,守株待兔的蠢行将遭世人嗤之以鼻。在当今经济大潮的激荡下,在纷繁的多变的世事中,应摒弃功名的诱惑,小利的驱使。每个立足社会的人都应保持清醒的头脑,不骄奢淫逸,不狂妄自大,修身养性,学会做人,学会处事,用真才实学拼搏上进,在踏实的奋斗中让自己脱颖而出,挥洒自己的才干,建功立业。

生命是短暂的,高尚的情操是永恒的。仁德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内心,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之中,在举手投足之间皆可以显现一个人的仁德。自主自愿的为他人展露一颗宽厚而博爱的心灵,你的仁德就会自然地得以展露。见贤思齐,自我反省,注重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君子之行贵在公正、友善、处世严肃灵活,重大义而轻小利。君子如果放弃了仁德,有何以称之为君子?君子之所以为君子,就是因为拥有仁德之心性,能为苍生谋福,愿为万民立命,舍己为人,急人之所急,成人之美,胸怀坦荡,造福于人。【智慧故事】

怀仁爱之心待人

心存仁德,用爱照亮他人,必然会得到他人的爱心和尊重。

一位少年去拜访一位年长的智者。他问:“我如何才能变成一个自己愉快、也能够给別人愉快的人呢?”智者笑着望着他说:“孩子,在你这个年龄有这样的愿望,已经是很难得了。很多比你年长很多的人,从他们问的问题本身就可以看出,不管给他们多少解释,都不可能让他们明白真正重要的道理,就只好让他们那样好了。”

少年满怀虔诚地听着,脸上沒有流露出丝毫得意之色。

智者接着说:“我送给你四句话。”

第一句话:“把自己当成別人。”你能说说这句话的含义吗?

少年回答说:“是不是说,在我感到痛苦忧伤的時候,就把自己当成是別人,这样痛苦就自然减轻了;当我欣喜若狂之时,把自己当成別人,那些狂喜也会变得平和中正一些?”智者微微点头!接着说。

第二句话:“把別人当成自己。”

少年沉思了一会儿,说:“这样就可以真正同情別人的不幸,理解別人的需求,并且在別人需要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帮助?”智者两眼发光,继续说道:

第三句话:“把別人当成別人。”

少年说:“这句话的意思是不是说,要充分地尊重每个人的!独立性,在任何情形下都不可侵犯他人的核心领地?”智者哈哈大笑:“很好,很好。孺子可教也!”

第四句话:“把自己当成自己。”这句话理解起来太难了,留着你以后慢慢品味吧!

少年说:“这句话的含义,我是一时体会不出。但这四句话之间就有许多自相矛盾之处,我用什么才能把它们统一起来呢?”

智者说:“很简单,用一生的时间和经历。”

少年沉默了很久,然后叩首告別。

后来少年变成了壮年人,又变成了老人。再后来在他离开这个世界很久以后,人们都还时时提到他的名字。人们都说他是一位智者!因为他是一个快乐的人,而且也给每一个见过他的人带来了快乐。

这四句话我们能体会多少?又能做到多少?

公冶长——谦谦君子,持义惠民

《公冶长》篇包括28章,内容主要是以孔子和其弟子探讨仁德的特征。

尘埃难掩美玉的高洁品质,美德自见人格的高贵魅力。君子应谦恭大度,行为庄重,求真务实,秉持大义,惠泽民众。崇高的人格是君子仁德的最高境界。

君子之行,在乎于消弭战事,安邦定国,使国家昌盛,使人民安康和谐。才有高下,仁德无疆。务求实事,虽无大才却能服务于民;躬身实践,虽无大言,却能默默奉献。仁德是君子修身的最崇高的理想。仁德是永恒的,仁德是我们慷慨从容、立身于天地之间的标尺。怀抱一颗仁善之心,淡泊名利,宽容待人,对生活不挑剔,对他人不苛刻。富而不行无义,贫而起贪恋之心,这就是君子修炼仁德的处事智慧。【原文】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译文】孔子提到公冶长,说:“可以把女儿嫁给他。虽然他曾经坐过牢,但不是他的罪过。”便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孔子提到南容,说:“国家政治清明,他不会不被任用;国家政治黑暗,他可免于刑罚。”便作主把侄女嫁给了他。【人物链接】

公冶长:名长,字子长、子芝。春秋时齐国人,亦说鲁国人。自幼家贫,勤俭节约,聪颖好学,博通书礼,德才兼备,终生治学不仕禄。七十二贤之一,名列二十。孔子的女婿。【原文】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译文】孔子提到宓子贱,说:“像这人就可以说是君子!如果说鲁国没有君子,这人从哪里去取得这种品德呢?”【人物链接】

宓子贱:字不齐,春秋鲁国人,孔子弟子,鲁哀公时任单父宰,为政三年,单父大治。孔子弟子,七十二贤之一。【原文】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译文】子贡问孔子说:“我这人怎么样?”孔子说:“你好比一件器皿。”子贡说:“什么器皿?”孔子说:“宗庙里的瑚琏。”【原文】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译文】有人说:“冉雍这个人,虽有仁德,却没有口才。”孔子说:“要口才干什么呢?强嘴利舌地同别人争辩,常常被人讨厌。冉雍未必称得上仁,但要口才干什么呢?”【人物链接】

冉雍:字仲弓,比孔子年轻29岁。春秋末年鲁国人。孔门十哲之一,是一个讷于言而敏于行的高贵之人。曾做过季氏私邑的长官,他为政“居敬行简”,主张“以德化民”。【原文】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译文】孔子叫漆雕开去做官,他回答说:“我对此还没有自信。”孔子听了很喜欢。【人物链接】

漆雕开:字子开,又字子若,又说作子修。春秋末年鲁国人,一说蔡国人。孔子弟子,曾无罪受刑而致身残,为人谦和而有自尊,博览群书,在孔门中以德行著称。【原文】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译文】孔子说:“我的主张不能实行,我将坐木筏到海外去。跟随我去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听了这话很高兴。孔子又说:“仲由好勇的精神超过了我,但我们没地方弄到做筏的木材。”【人物链接】

子路: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菜肴,却怀念双亲,他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原文】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译文】孟武伯问子路是否算得上仁。孔子说:“不知道。”孟武伯又问。孔子说:“由啊,一个具备千辆兵车的国家可以让他负责兵役等军政工作。至于他是否有仁德,我不知道。”孟武伯又问:“冉求怎么样呢?”孔子说:“求啊,一个千户人家的私邑,一个具备百辆兵车的大夫之家,可以让他当总管,至于他有没有仁德,我不知道。”孟武伯继续问:“公西赤又怎样呢?”孔子说:“赤啊,穿着礼服,立于朝廷之上,可以叫他应对宾客。至于他有没有仁德,我不知道。”【原文】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