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 擘画上海“北大门”建设蓝图(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2 03:35:16

点击下载

作者:蒋建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砥砺奋进 擘画上海“北大门”建设蓝图

砥砺奋进 擘画上海“北大门”建设蓝图试读:

本书编委会

主 任:蒋 建编 委:高良德 沈卫中 张笑春 费 凡王书红 许荣新 康贻建 李 汝序

城市间的协同发展是顺应区域一体化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城市群已成为区域发展的主要空间形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定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强调“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这为深入推进长三角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江海交汇的南通,与上海地域相连、人缘相亲、文化相近、经济相融,交流交往源远流长。早在上世纪初,清末状元、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就依托南通靠江靠海靠上海的优势,在家乡兴实业、办教育、建城市,开创了南通近代文明发展的辉煌。新世纪以来,南通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城市功能等方面与上海全方位对接,特别是随着苏通大桥、崇启大桥建成通车,沪通铁路加快建设,南通正式跨入上海1小时经济圈,两地形成了宽领域、多层面的合作关系。沪通日益频繁的交流交往,既为双方深化合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又对南通对接服务上海提出了更高要求。

当前,作为中国首批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港口城市之一的南通,既面临“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等诸多国家战略叠加机遇,在江苏“1+3”重点功能区战略中,又唯一处在扬子江城市群、沿海经济带的交汇点上,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上海总规2040将南通纳入了上海“1+6”大都市圈,江苏省委要求南通建设上海“北大门”,南通加强和深化与上海合作,既是贯彻国家战略的务实举措,也是推进长三角整体协同发展的现实需要。去年以来,我市全面展开了对接服务上海的各项工作。今年4月27日,市委、市政府在上海成功举办了2000多人规模的对接服务上海大会;5月16日,省政府正式批复《南通建设上海大都市北翼门户城市总体方案》。南通要建设的“北大门”,是上海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的“北大门”,是集“生态屏障、产业腹地、创新之都、文化名城”等功能于一体的“北大门”,重点是要着力构建“三港三城三基地”,即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江海组合强港、长三角北翼重要航空港、华东地区重要信息港;建设创新创业生态城、通州湾临港产业城、启东生命健康科技城;建设现代先进产业协同发展基地、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基地、优质农副产品市场服务保障基地。通过“三港三城三基地”,构建全市域对接服务上海的空间格局,推进两地交通互联互通、城市功能互补、产业协同配套、文化相通融合、生态共保共治。

建设上海“北大门”,是事关南通发展全局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需要全市广大干部群众锐意进取、共同奋斗。中共南通市委党校围绕建设上海“北大门”目标定位,组织专家学者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形成了一批有创见、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将这些成果结集出版,对推动全市对接服务上海工作很有意义。希望全市广大理论工作者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扎实开展前瞻性、创新性、可行性、应用性研究,力争多出优秀成果,更好地服务党委政府决策,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强富美高”新南通贡献智慧与力量。中共南通市委副书记、党校校长 张兆江第一部分 总论南通对接服务上海的总体思路与战略布局中共南通市委党校 李汝 崔新进

上海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2016年经济总量27466.15亿元,占全国的3.7%,位居全国城市首位,是我国名副其实的经济中心。南通与上海隔长江相望,东部与上海的崇明区接壤,是离上海最近的长江北岸城市,历史以来,南通与上海之间存在着地域相连、人缘相亲、经济相融、文化相通的紧密联系。1895年,清末状元南通人张謇在南通兴办实业,开设大生纱厂,1897年大生纱厂在上海福州路广丰洋行开设账房,后改称大生纱厂驻上海办事处。1920年在九江路建造四层南通大厦,将上海作为企业原材料采购、产品展示、交易的窗口和企业融资的平台以及招待企业家、技术人员的前台。张謇充分利用上海的经济、技术、资金和人才等方面优势,形成“前店”(1)(上海)“后厂”(南通)的事业格局,实现其“父教育、母实业”的救国、强国理想,也将南通展现在世人面前,为南通这座“中国近(2)代第一城”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南通成为我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利用与上海毗邻的区位优势,开展招商引资,吸引海内外项目、资金、技术和人才落户南通,带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2003年,南通市政府提出“接轨上海”发展战略并制定了《南通接轨上海实施纲要》,“接轨上海”由企业经营策略升级为地区发展战略。经过多年的努力,尤其是2008年苏通长江大桥通车之后,南通在基础设施、交通、产业、园区、科技、金融、社会事业等方面与上海实施全方位接轨,基本实现依托上海、借力上海、服务上海,服务长三角等发展目标。2016年8月—2017年3月,时任中共江苏省委书记李强针对南通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多次强调:南通是江苏发展的“潜力股”,南通最大优势就是靠江靠海靠上海。当前,最关键的就是要发挥南通的优势,积极主动地参与上海大都市建设。南通要做好“跨江融合、接轨上海”这(3)篇大文章,努力把南通建设成为上海的“北大门”。2017年4月27日,南通市政府在上海召开“南通对接服务上海大会”,会上中共南通市委书记陆志鹏指出:长期以来,南通与上海交往十分密切,形成了多层面、宽领域的合作关系。站在新的发展“风口”上,南通把握上海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对南通的积极影响,认真审视自身在长三角和江苏发展大局中的角色定位,确立了建设上海大都市北翼门户城市(4)的目标和思路。5月16日,江苏省政府正式批复了南通市《建设上海大都市北翼门户城市总体方案》,要求南通市充分发挥靠江靠海靠上海的地域优势,积极参与上海大都市圈协同发展,全面推进交通互联互通、城市功能互补、产业协同配套、文化相通融合、生态共保共治,构建全方位、宽领域、高层次对接服务上海新格局,建设集“生态屏障、产业腹地、创新之都、文化名城”等功能于一体的上海“北大门”,在实现江苏“两聚一高”和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中发挥(5)更大作用。一、南通对接服务上海的总体思路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发展陷入长期低迷,我国经济发展也不可避免地进入经济新常态时期,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降为中高速,存在较为复杂和尖锐的经济结构矛盾和社会矛盾。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适时提出创新、协调、开放、绿色、共享五(6)大发展理念,以创新为经济增长第一动力引领中国经济稳步发展。中共江苏省委、南通市委在五大发展理念指引下,根据南通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特点,将“跨江融入苏南,对接服务上海”确定为中心发展战略,树立将南通建成上海大都市北翼门户城市的奋斗目标。我们认为,南通建设上海的“北大门”,应在总体上把握以下八个方面。(一)准确把握上海在国家相关重大战略中的定位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实施的多个国家重点发展战略:“自由贸易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上海在其中都要承担主要支撑和引领作用,这是国家在新的国际经济政治发展格局下对上海提出的战略要求,也是上海在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中应该承担的国家责任。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到上海考察工作时提出,上海还应该建设在全球有影响力的创新中心。2015年,国务院又批准上海建设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全面创新改革上海试验区。多个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汇聚上海,是上海前所未有的重大发展机遇,也使上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战。上海自由贸易区是探索我国对外开放新路径、新模式、新监管方法的试验田,在上海自贸区试验、运行成熟的新规则、新模式尤其是针对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监管的新方法,要借助上海全国经济中心的扩散效应和经济影响力推行到全国各地,则要求上海具备较强的服务业市场监管、服务、拓展等实力,以及抵御、化解重大风险的能力。作为全国经济中心的上海,不仅担负着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领头羊、发动机的重任,还承载着国家期望以上海为龙头,带动我国增强对全球资源要素的配置能力和控制力,增加我国在全球事务中的话语权的重任。“打铁还需自身硬”,为此上海不仅基础设施、信息网络、市场监管和政府服务等投融资软、硬环境要达到最优水平,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发展水平,金融领域和商贸领域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水平也要达到或超过最优标准。在全球有影响力的创新中心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中,上海市提出上海自贸区、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7)区“三区联动”发展战略,以制度变革、人才培育和引进引领“三区”建设,以全面改革促上海全球创新中心建设,为全国各地全面创新改革积累先行先试的宝贵经验。(8)

然而,受“4条发展红线”的制约,众多国家重大战略的重担需要更大的区域来支撑,上海要顺利完成众多国家重大战略赋予的历史使命,需要长三角城市群形成合力,组成发展“集团军”,与上海之间取长补短、协同作战,策应上海完成众多国家重大战略赋予的重大任务。2016年,上海市政府颁布《上海城市发展总体规划(2016(9)—2040)》(以下简称“总体规划”)中上海提出建设“1+6”上海都市圈,正是上海清醒地认识到众多国家重大战略叠加使其自身发展面临着严峻考验,为了实现身负的众多历史使命和国家任务的正确选择。“1+6”上海都市圈不仅仅是上海实现2030年建成全球城市远景发展目标的必然选择,也是长三角包括南通在内的其他6个城市实现各自地区发展目标的必然选择,更是中国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选择。所以,南通作为上海“1+6”上海都市圈中重要的成员之一,对接服务上海战略不仅仅是南通发展战略,也是上海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南通与国际接轨,面向全球的战略选择。鉴于此,南通对接服务上海战略应站在世界高度,具备全球视野,跳出地区的桎梏,以海纳百川、勇立潮头的气魄,以上海为跳板和助力,高屋建瓴地规划沪通两地在基础设施、信息网络、城市建设、产业发展、人才培育、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等领域的对接、融合、服务方案,紧紧跟随世界最先进的新理念、新技术、新业态和产业发展新模式,进一步推进对外开放和产业国际化,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产业配套基地、科技创新基地和产业转移承载区。(二)着力寻求上海建设全球城市的战略机遇

上海“总体规划”提出,在2020年上海基本建成国际化大都市、“四个中心”、全球有影响力的创新中心的基础上,2030年上海(10)将建成全球城市,2040年进入全球卓越城市行列。全球城市是美国城市和社会学者沙森将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城市化相结合,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后被全球广泛认同的城市新概念。全球城市应具备以下五个特征:第一,全球经济连接点,高度集中化的世界经济协调和组织中心。第二,全球要素资源的集中点和枢纽。第三,全球创新活动发源地。第四,经济、文化融合协调,为人们提供极大的发展机会、就业岗位、较高收入和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第五,具备较高全球声誉,人人向往的迁居目的地。

就上海目前发展看,距离上述五个标准要求相差甚远。一方面,2016年底上海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为457.79万人,占比高达31.6%,(11)是全国较早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的城市之一。金融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仅为5%,尚未达到占比10%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基本要(12)求。人口结构的不合理和高素质人才的严重缺乏需要上海补充、吸纳大量高素质人力资源。然而,2016年末上海常住人口总数已达(13)(14)2419.7万人,受制于2020年2500万的“人口天花板”,如果不向周边城市疏解人口压力,上海目前人口结构不均衡、不合理的矛盾就难以得到缓解。另一方面,建设全球城市要求上海首先要建成全球创(15)新、创意和创业中心,但上海2020年土地红线为3185平方公里,目前土地使用额度已接近饱和。疏解人口的前提是疏解产业,疏解产业的前提是疏解功能。上海必须向周边城市疏解部分产业、部分城市功能和部分非就业人口,为高端产业、全球城市功能和高素质人力资源腾出空间。从2015年开始,上海逐步向周边城市疏解如电脑组装、电子产品零部件的组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非高端、非核心制造业,占用大量用地的产业批发市场、建材批发市场等,鼓励周边城市发展健康疗养基地、休闲养老社区和生态涵养功能区等可容纳老龄人口的机构和社区。上述举措为南通提供了宝贵的发展机遇,南通自然资源禀赋丰富,土地、劳动力、港口、岸线等资源供给相对充裕,产业体系较为完备,投资环境优越,生产、生活综合成本在长三角地区具有比较优势,非常适合容纳上海疏解出来的大部分产业项目,成为上海都市圈内集聚核心竞争强势的产业腹地。

此外,南通气候怡人,土地肥沃,农业发达,是长三角重要的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也是我国四大长寿之乡之一,非常适合吸纳上海的老龄人口到南通养老、休闲、居住。因此,我们要准确把握上海产业转移和部分城市功能转移的发展契机,科学规划,全局统筹,承接有利于南通打造产业集群,形成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项目;发展有利于南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产业项目;壮大能够和上海重点产业如汽车、大飞机、高端智能装备制造业等协同发展,有利于南通“3+3”重点制造业发展的产业项目;培育与上海错位发展的,有利于南通增添经济增长新动能,拓展发展新领域、新空间的新经济模式和产业项目。(三)明确南通在上海大都市圈中的地位与优势

在“总体规划”中,上海确定了建设上海大都市圈构想,并将南通、苏州、无锡、宁波、嘉兴、舟山等6市纳入上海大都市圈,形成(16)上海都市圈“1+6”的城市群格局。作为上海大都市圈中唯一的长江北岸城市,南通因独特的区位条件在“1+6”城市群中优势非常突出,也彰显了独特的地位。

第一,是南北要素汇聚融通、承接传输核心城市辐射效应的重要大通道。一方面,南通能够快速吸纳、接收上海等先进地区效应的辐射。另一方面,南通背靠苏中、苏北腹地,是江苏发展速度最快,潜力最大,产业发展基础较好的产业腹地。南通吸纳的上海、苏南的先进发展理念、资源要素会迅速传导到苏中、苏北以及山东半岛等地,也将自然资源、劳动力等要素传输到上海、苏南地区。

第二,是长三角北翼的经济中心。2016年5月,国务院批复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其中提到,在未来10至20年时间里,南通可以使长三角经济向北拓展,让上海的技术、信息、人才及外溢资本进一步向苏北平原辐射,并成为与徐州—淮阴—连云港的亚经济圈、山东半岛经济一体化的连接型城市。承南起北的区位优势使南通可以逐渐发展成继苏州、无锡之后,另一个在长三角地区发挥(17)核心引领作用的中心城市。

第三,是上海大都市圈重要的“核都市”。从亚洲唯一的全球城市东京都市圈的发展经验得知,“多核、多轴、多层”的都市圈发展模式是目前都市圈发展中的最佳模式。东京都市圈除了拥有1个都心区以外,还包括7个副都心、5个核都市以及若干个业务核都市。“1+6”上海都市圈中,南通、苏州等6市极可能成为具有都市圈特色中心城市功能的“核都市”。在长三角地区,集黄金水道和黄金海岸(18)于一身的,仅有上海和南通。而南通因其拥有江岸线和海岸线各200公里,深水港的数量在长三角地区居首位。区位优势和优质的资源禀赋夯实了南通成为长三角北翼的经济中心、贸易中心、文化中心等坚实基础,南通在上海大都市圈中,极大可能类似于东京都市圈中的神奈川,是坐拥日本第二大城市横滨市,集科技研发、贸易、服务、重工业、港口为一体的都市圈中最大的“核都市”。

第四,是连接扬子江城市群和上海城市群的桥头堡。2016年,中共江苏省委提出建设涵盖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扬州、泰州、南通等沿江8市的扬子江城市群的战略构想,以南京为龙头引领苏南、苏中、苏北区域协同发展。时任中共江苏省委书记李强指出,从国际范围看,扬子江城市群应是竞争力强、影响力大的开放重要门(19)户和标志性区域;从全国范围看,应是长三角城市群北翼核心区。南通位于扬子江城市群与上海都市圈的连接处,是扬子江城市群整体接轨上海的最前沿,也是上海大都市圈城市群和扬子江城市群协同、创新和优化发展的最强“共振”区和“风口”。(四)提高对南通建设上海“北大门”的认识,避免陷入“三个误区”

当前,南通与上海在产业、要素、平台载体、公共服务、文化等方面接轨融合取得较大成就。然而,在对接服务上海进程中,从将南通建设成“北上海”“上海北”到上海的“北大门”,我们不断深化南通对接服务上海的认识。现阶段,应避免陷入以下三个误区:第一,认为对接服务上海就是招商引资。不可否认,在改革开放之初,南通是借助上海招引项目、吸纳资源从而发展经济,壮大城市实力。然而,今天,简单粗放的外延式经济发展方式已经被集约型、内涵式的经济发展方式取代。南通对接服务上海,建设上海“北大门”,首先,是对接上海的先进发展理念、发展经验;对接上海向全球开放的胸怀、海纳百川的文化特质;对接上海与时俱进、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优秀城市品质。其次,是借助上海这个面向世界的窗口,向世界展示南通的经济实力、城市魅力、生态环境、文化底蕴以及人文内涵等,推动南通更快地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最后,南通对接服务上海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建设“强富美高”新南通,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促进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健全现代产业体系。

第二,认为对接服务上海就是将南通建成上海的卫星城。同城化一直是长三角城市在接轨上海过程中追求的最高境界,一些人认为南通既然和上海接壤,完全可以划归上海使接轨一步到位。这是对同城化的误读。“与上海同城”,是指在吸纳先进发展理念、集聚发展资源、享有发展利益、分享发展成果等方面,能够借力上海,无地域阻隔地与上海享有同等待遇、同等地位、同等机会。南通是长江北翼重要的工业中心和经济中心,是上海“1+6”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都市圈中产业、港口等重要功能,以其经济实力、城市特色、江海文化魅力在上海都市圈中占有一席之地。

第三,认为对接服务上海就是与上海发展保持同步,即一切向上海看齐。南通的支柱产业为绿色现代农业和现代制造业,与作为中国经济中心的上海相比,在经济总量、产业结构、科技实力、人才储备等方面差距明显。我们应保持清醒的认识,直面南通的不足和上海的优势,充分利用自己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与上海保持良性竞争,力求沪通两地产业和城市的协同发展、错位发展、互为补充地发展,形成孵化在上海、转化在南通,研发在上海、生产在南通,前台在上海、后台在南通的产业协调发展格局。(五)注重互利共赢,实现对上海的全方位对接服务

对接服务上海不仅是南通的中心发展战略,也是长三角城市群中众多城市的发展战略。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无锡、苏州、嘉兴等地陆续提出接轨上海、融入上海、与上海同城等地区发展战略。相比于嘉兴、无锡等市,南通接轨上海起步较晚,则更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放大后发优势,实施科学化、组织化、规模化的对接服务上海战略。目前,在南通对接服务上海赋予新内涵和新使命的前提下,应更加主动拾遗补缺,以服务上海为先,借力上海为主,找寻前期接轨上海发展存在的不足,补齐短板。从上海方面来看,上海确立的要在2020年基本建成“四个中心”和全球有影响力的创新中心,2030年建成全球城市,2040年建成全球卓越城市等目标,仅仅依靠自身力量是难以实现的。只有和长三角城市群的兄弟城市组团,集结成发展方阵,共建上海大都市圈,上海发展的宏伟目标才有实现的可能。南通是上海都市圈内的重要成员之一,南通和上海之间资源互补、优势互补,方便快捷的过江轨道交通网络建成后,会极大地密切沪通两地各领域、全方位的联系和交往,增加南通在上海大都市圈中的分量和实力。因此,对接服务上海不仅仅是南通的“一厢情愿”,也是上海发展的战略选择,是沪通两地相向而行的共同行动。

正因为如此,南通对接服务上海应摆正位置,端正态度,深入研究,积极总结经验教训,巧打“亲情牌、交情牌、利益牌、大局牌”。注重加强和上海各领域、全方位的互动交流,尤其要针对如生态保护、产业协同、自主创新、城市治理、社会组织、文化融合等方面的短板,加强与上海相应领域的学习、对接、服务、融合发展。(六)以建设上海“北大门”为契机,推进南通各领域全面深化改革

现阶段,南通对接服务上海尚存在着诸多不足。首先,现有的6个重化工园区密布南通的沿江沿海地区,对规划中的上海大都市圈长江口生态区和崇明世界生态岛建设威胁很大,也不符合南通打造上海都市圈生态屏障,创建国家生态城市、花园城市和森林城市等要求。其次,产业层级不高,企业普遍缺乏核心竞争力,难以满足建设上海都市圈最具实力的产业腹地的条件。第三,市场监督体制不健全,市场管理的灵活度不够,不能满足建设上海先进制造业转移基地、上海现代服务业后援基地等要求。第四,创新的体制机制不健全、创新人才的培育机制不完善、人才引进机制灵活度缺乏等,延缓南通创新之都的建设步伐。第五,城市治理的理念、方式、手段、人才储备相对滞后,不符合上海大都市圈北翼门户城市的创建标准。最后,社会组织发展不完善,数量少,涉及领域较窄,不能承载南通建成文化名城、幸福之城的需求。上述六个方面的不足,主要是因为认识不到位、现有体制机制存在缺陷导致的软环境建设方面的短板。

借助当前对接服务上海的发展契机,正可以使我们“居安思危、知危图安”。“从最坏处着眼,做最充分的准备,朝好的方向努力,(20)争取最好的结果”。令我们正视问题,抓紧时机补齐短板,坚定不移地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推动改革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的崭新局面。一是树立绿色发展的科学理念,深化南通生态保护和污染预警、防范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污染治理的投融资体制和运营模式,以科学、规范的体制机制和与时俱进的生态保护模式促进南通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打造上海都市圈高水准的生态屏障和生态涵养区。二是加强各级各类创新主体的培育,特别是健全对青年创新人才、创新项目的帮扶机制,深化创新资源要素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招才、引智、引技力度,推进创新创业生态城和地区创新之都的打造。三是全面深化改革,强化市场决定作用,积极引导企业打造名企、名品、名牌,快速转型升级成为行业的“单打冠军”。积极引导有能力的企业抱团打造国际水准的产业配套基地、地区特色产业集群,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以适应建设上海都市圈产业腹地的要求。四是打破行政管理和区划的壁垒,深化城市治理体制机制改革,加强与上海都市圈内其他6个城市在城市运营、管理的协同,构建上海都市圈步调一致、统筹协调的城市管理、服务体制。五是深化市场机制、体制改革,积极和上海对接,构建上海都市圈的联动、统筹的市场监督、服务、保障体系,营造灵活、优质、协调的市场服务生态,强化南通全方位对接上海市场的服务体系。六是深化社会组织监管等方面的体制改革,运用上海先进经验整合、调整现有社会团体、协会组织,根据南通对接服务上海的产业和社会发展方向,引导建立制度灵活、资源丰富、管理到位、市民欢迎的社会组织。(七)注重南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着力打造地区有影响力的创新之都

当下,创新是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是促使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优化产业结构的唯一选择。一般地,创新包括五个阶段:一是创新孵化阶段,由具有一定技术能力和知识储备的机构和地区承担。二是试验、实验阶段,由具备一定技术能力、人才和设备的相关机构承担。三是成果转化、投入生产阶段,由产业基础较好、实力较强的地区、企业承担。四是市场推广阶段,由市场较为成熟、影响力较为深远、市场运营服务体系较为完善的地区、机构和企业承担。五是后台服务阶段,这一阶段贯穿着创新整个过程,承担着创新成果的全面服务、后期维护等职责,由具有较强创新服务能力的企业或机构承担。根据南通的特点和实力,我们完全可以借助上海建设全球有影响力的创新中心的契机,将本土产业嵌入创新产业链,承担创新的实验、生产转化和服务等阶段的任务。然而,现在是“技术为王”的新时代,一味地跟踪、模仿不能维持地区产业发展的持久性和高端性;一味地将生产环节嵌入上海的产业体系中,将导致本土产业严重分化,使地区制造业基本固化在中低端制造业,长期处于“微笑曲线”最底端,不利于产业优化升级。因此,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才是南通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南通对接服务上海,可以从发展南通具有比较优势的创新转化、生产和服务阶段入手,不断夯实创新基础,借力上海的创新人才、机构,集聚全球创新要素资源,补齐创新人才短缺的短板,打造南通特色的产业创新、技术创新、管理组织创新等新模式,构建比较优势产业的产、学、研、服一体化联盟,提升南通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八)注重民生为本的发展导向,推进“强富美高”新南通建设

2016年,南通的经济总量达6768.2亿元,占江苏省经济总量的8.9%,居全国第21位,江苏省第4位。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1)30084元,位列全省第6位,比全省平均水平32070元,低1986元。据测算,到2020年,南通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可以比2010年翻一番。但这只是“及格线”,基于南通的机遇、条件和在全国、全省的地位,居民收入水平和经济总量之间存在较大的反差,城乡居民收入不高已经成为南通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短板。公共服务是城乡居民的“隐性财富”,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很大程度在于资源的共享、服务的普惠,但南通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的均衡化、标准化做得还不够。南通传统优势产业多为钢铁、船舶、纺织、化工、医药等对环境破坏较大,对能源、资源消耗较多,且附加值较低的重工业、重化工产业,很多地方发展仍然延续“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虽然南通一直坚持铁腕治污,每年集中整治一批环境突出问题,但是生态环境质量与老百姓的期待尚有落差。此外,人民群众还期盼有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我们还要奋力将南通建设成上海都市圈北翼的文化名城,充分挖掘南通“中国近代第一城”的文化内涵,推进与上海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共建重大文化项目,培育形成一批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与海派文化互通交融、富有活力的江海特色文化强市。

综上,我们要以更广阔的视野、更高的落脚点、更新的思维、更清醒的认识和更加开放化、国际化的视角,将富民工程、美丽南通建设嵌入对接服务上海战略,明晰以民生为本、聚焦富民,建设“强富美高”新南通的对接服务上海发展主线,咬定目标,强化举措,多点发力,推进南通“两聚一高”目标实现。二、南通对接服务上海的战略布局

南通自身条件相当优越,地处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核心区。南通未来需要以更大的力度和魄力去接轨上海,来壮大提升自己。然而,南通对接服务上海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程,需要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前提,以体制机制为保障,从产业、技术、文化、人才、生态、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各个领域实现全方位对接。(一)规划的有效衔接

规划的衔接,不是两市合编规划,而是南通在编制规划时,要在城市功能定位、产业布局、发展方向、任务和保障措施方面与上海衔接。南通在规划体系建设上,要借鉴上海的做法。上海城市总体规划(2015—2040)提出,上海的奋斗目标是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主要内涵是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22)上海“十三五”总体规划提出2020年的主要目标是: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基本框架,基本建成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23)大都市,在更高水平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根据上海发展规划和江苏省委、省政府对南通北翼门户城市的定位,南通是现代先进产业协同发展基地、创新创业生态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组合强港、长三角北翼重要航空港、上海贸易物流配套基地、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基地和优质农副产品市场保障服务基地。

针对上海土地资源的紧约束,南通应加紧在市域范围内的规划布局,抓住上海企业腾地的机遇,将符合产业政策的项目吸引到南通来,通过合作平台和沪通合作产业园区,打造高水平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紧跟上海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精密制造、军民融合产业,上海半导体装备材料、工业机器人、深海远洋装备等新兴产业发展的机遇,吸引相关企业和配套产业来南通投资建设,实现互利共赢。在城镇规划建设管理上,上海将由增长规划转向存量规划,推动城市非核心功能疏解。南通应着力提高城市设计品质和规划建设水平,将自身优势与上海城市非核心功能疏解有效结合,从而使得南通不仅内涵上,而且在外在形象上,成为上海大都市圈名副其实的北翼门户城市。(二)交通的互联互通《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40)》明确提出,“优化上海大都市圈格局,构建上海与苏州、无锡、南通、宁波、嘉兴、舟山等地区协同发展的上海大都市圈,形成90分钟交通出行圈,突出同城效应。推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虹桥国际机场与周边无锡硕放、南通兴东、嘉兴等机场的联动,加强上海港与杭州湾沿海港口和长江下游(24)港口的分工合作,深化江海联运、海铁联运模式。”而长三角城市群规划也提出,“完善上海大都市圈城际综合交通网络。规划建设上海—南通—泰州—南京—合肥等铁路(含城际铁路),以及上海—南通跨江通道等城际通道建设。加快上海城市轨道交通网建设,适时研(25)究延伸至苏州、南通、嘉兴等临沪地区。”因此,南通要积极策应国家发展战略和上海发展规划,加快完善体系,补齐短板,与周边城市加快形成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体系,打造沿江综合立体交通走廊,以南通这个区域性交通枢纽为基础,将上海大都市圈与苏中、苏北、华北紧密联系起来。

为此:(1)全力推进北沿江高铁建设。北沿江高铁是江北沿江城市与上海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快速直达的快捷通道,也是南通与上海间距离最近、线路最顺、时间最短、意义最重大的一条通道,对南通构建区域性交通枢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目前来看,北沿江高铁可能规划从启东西过长江北支,南北横向穿崇明岛,再利用上海规划西通道接轨沪通二期至上海东站。南通应密切与上海有关部门的沟通与对接,尽早开工建设。(2)通苏嘉城际建设。这条高速铁路网将与规划中的南沿江城际相连,并且通过接入苏州北站,将与京沪高铁相连。这对于南通来讲,进入北京和华北平原广阔带将有一个快速的通道,同时,通过盐城北上徐州这个交通枢纽,可以快速到达西安等中西部重要城市。(3)机场航空的沪通合作。当前虹桥机场、浦东机场空域资源日趋紧张,随着沪通地面交通条件的改善,南通与上海有广阔的合作空间。为此,我们要继续加大与上海机场的对接合作力度,并推动上海机场先进的管理经验、成熟的运作模式引入南通。大力推动沪通空港物流发展有限公司快速发展,扩大“两地三场”货运合作产能效应。(4)市域范围内的交通网络建设。要全力推进南通地铁建设,并做好与上海轨道交通的衔接预留。在公路方面,要加快推进中心城区与南通各县市区快速干线公路连通,加快沿江快速通道、通州湾快速通道、如通快速通道的前期研究,规划至海安、如东快速干线公路。通过交通的互联互通,从而实现市域范围内各区县与上海的立体对接。(三)城市功能的协调

上海未来城市转型主要服务于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城市空间城市体系中,在资源紧约束下,上海构建开放紧凑的“主城区—新城—新市镇—乡村”的城乡体系。以中心城为主体,将中心城周边的宝山、闵行、虹桥、川沙4个主城片区共同纳入主城区统一管理,作为全球城市功能的主要承载区,重点发展金融服务、总部经济、商务办公、文化娱乐、创新创意、旅游观光等功能。发挥新城在优化空间、集聚人口、带动发展中的作用,承载部分全球城市功能,培育区域辐射与服务的功能。在提升城市品质,塑造城市精神方面,以提高市民的幸福感为出发点,创造多元包容和富有亲和力的城市公共空间,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历史底蕴和现代气息兼容并蓄的特色风貌,从而塑造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同时打造各具特色的时尚空间与标志性区域,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领导力的时尚之都。在促进低碳节能发展方面,将推进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代替煤炭、石油等资源,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大幅度提升清洁能源使用率。通过科技创新构建低碳化、高附加值的新型产业体系,降低城市的综合碳排放。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将建设高速移动安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并推进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和社会化开发,通过深化智慧管理、建设智慧政务,促进社会信息资源共同参与城市运行管理。

南通建设上海都市圈北翼门户城市,应注重与上海在城市功能领域的协调。(1)城市空间布局的优化,提高中心城市的首位度。要按照“一核四片区”的发展格局,壮大中心城市的实力。在核心区,重点发展高新电子、高端装备、商务商贸,打造都市型经济示范区。依托中央创新区,加快发展区域性总部经济。核心区集中力量抓好商贸餐饮、休闲娱乐、信息服务等重点产业。在中心城区的中部片区,依托通州城区、南通高新区,重点发展智能装备、新材料、航空等产业,形成现代化中部新城。南部片区,依托开发区、苏通科技产业园,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精密机械、新医药等产业。北部片区,依托港闸区,重点发展船舶配套、纺织服装、科技服务等产业。东部片区,依托南通滨海产业园,重点发展能源石化、高端装备、海洋经济等,从而打造现代化的东部滨海新城。(2)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推进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加快建设城市公共信息平台、智慧公共服务、智慧社区、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旅游等一批智慧应用项目。推进信息服务在经济发展、政府事务、企业管理、百姓生活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与上海智慧城市建设有效接轨。(3)城市综合服务体系建设,探索城市管理和服务的长效机制。构建大城管格局,推进新型社区建设和应急管理体制建设,营造安全稳定的治安环境、公平竞争的经济环境、规范有序的法制环境、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在城市管线管网建设方面,学习上海合理开发、保护利用城市地下管线空间资源有益经验,逐步改进南通城市规划中危及公共安全和生态保护的管线设施,从而不断健全和完善南通的城市管线管网体系。(四)产业的协同与配套

未来上海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是智能制造、平台经济、健康经济、绿色经济。“三经济一制造”将整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重点领域。装备制造业、信息技术产业将融合支撑智能制造业,钢铁石化等制造业向服务化转型,贸易中心、航运中心、金融中心都将融合进入平台经济发展。南通接轨上海,其产业转型升级要与上海产业发展趋向协同。重点突出“3+3”重点产业及建筑业、旅游业、现代农业等产业。要认真研究上海非核心功能疏解的企业清单、产业目录,积极承接上海绿色产业转移,引导和服务上海企业到南通发展。

为此,在产业协同发展方面,要注重:(1)“3+3”重点产业领域。高端纺织产业要注重与上海市纺织科学研究院、上海纺织协会等机构的对接,引进一批上海高端纺织项目,继续把高端纺织业做大做强。船舶海工产业要呼应上海外高桥建造豪华游轮,开拓豪华游轮市场,加强与上海科研院校合作,增强南通船舶海工核心技术装备的能力。在电子信息产业领域,加强在集成电路封装、测试设备、材料及耗材领域合作,大力发展汽车电子产业,为上海整车企业做好配套。在智能装备产业发展上,呼应上海建设中国大飞机制造基地,建设航空关键零配件配套生产基地。(2)建筑业和旅游产业领域。南通建筑企业要全方位参与上海高档楼宇、公建项目、大型厂房、市政桥梁、旧城改造等技术含量高、建筑体量大的工程,提升建筑业在沪市场占有率。南通要借鉴上海等长三角核心城市旅游业发展经验,大力开发旅游资源。要充分发挥沿江沿海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加强与上海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的对接,推进沿海十大景区建设,高水平修复保护五山及沿江地区,打造五山森林公园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同时要积极开发农业农村休闲观光生态旅游资源,拓展旅游线路,提升旅游景点档次,以吸引更多的上海及周边游客来通旅游。(3)农业领域。以打造上海的“美丽后花园”“绿色菜园”“健康水产园”以及精品都市休闲农庄为目标,与上海、苏南等地区开展农业项目投资合作,引进资金、项目、科技及管理人才进入南通农业领域,建设家庭农场、高端现代农业产业园、绿色休闲精品农庄等,从而打造现代化的江海农业体系。同时,建立专供上海的高端无公害农产品、水产品直营机制,提升输送上海市场的农产品、水产品品质,打造南通农产品、水产品的高端品牌,抢占上海及苏南等城市高端农产品、水产品的市场份额。(五)生产要素的接轨

上海力争到2020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基本框架,为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提供有力支撑。到2030年,着力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创新驱动发展要走在全国前列,走在世界前列。为此,上海在推进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过程中,国际国内的各类优质创新资源,包括人才、技术和国际资本必将加快向上海集聚,使得尖端科技成果不断问世,科技创新的辐射力不断增强。因此,南通必须加快与上海在生产要素领域的接轨,使得南通逐步嵌入上海建设全球科创中心的产业链条中。

为此:(1)对接上海的科技服务机构和科技园区。南通要与上海技术交易所、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等科技服务机构全面建立合作关系,以中央创新区和各类沪通合作园区为载体,以张江高科技园区、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紫竹科技园区为重点,开展共享科研资源战略合作。同时要积极对接上海高校与科研机构,重点与上海12家重点高校、17家科研机构合作,努力实现“在上海研发,到南通试制、生产及市场开发”。(2)吸引上海高端人才来通创业、科研合作。对于高端科技人才,要秉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吸引上海高端科技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来通工作,并在收入、住房、级别待遇、风险补偿等方面提供更优惠条件。大力实施“江海英才计划”、产业人才“312”计划,重点引进软件、芯片、金融、港口、物流等技术研发带头人和职业经理人、高级管理人才。同时,利用上海优质师资、科研资源,委托上海高校和科研院所培养中高端技术人才。(3)对接上海金融资本服务。南通要努力打造与上海金融中心配套的长三角北翼金融中心、结算中心、金融服务基地。通过加强与驻沪外资银行、基金、创投等金融企业对接,增进与驻沪领事馆、跨国公司、商会联系,争取在南通设立金融服务后台基地。同时,积极利用上海外汇市场、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等市场体系的优势,拓宽我市产业发展的融资渠道。此外,科学有效运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积极推进设立母基金,加快创业投资、天使投资等,使得风险投资助力南通新兴产业发展。(六)文化相通与融合

上海的文化被称为“海派文化”,是在中国江南传统吴越文化的基础上,融合开埠后欧美的近代工业文明而逐步形成的文化现象。它既有江南文化的古典与精致,又有国际大都市的现代与时尚,具有开放而又自称一体的独特风格。南通毗邻上海,故而在文化上会通、融合了南北文化的特征,浸染了海派文化特色。清末民初,由于张謇先生的努力,南通与上海直通商埠,将海派特色的上海文化传播到南通。一批批南通人也去上海谋求发展,不少人士参与了海派文化的创建。在上海文化的影响下,南通的建筑、教育、艺术、商业等诸多领域也渐渐显露出海派风貌。南通向来有“小上海”之称,其海派风韵自然随处可见。因此南通在接轨上海、服务上海,建设上海北大门的同时,应该继续深入与上海海派文化的相通与融合,从而塑造开放性、创造性、多元性的文化体系。

为此:(1)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资源,进行加工和创造。南通必须密切注意和学习上海文化产业发展的最新态势,以国际化视野、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深挖地方文化资源,对其进行加工和再创造,打造具有震撼力和影响力的文化品牌。(2)借鉴上海经验和借助上海平台,推介南通文化创意产业。在上海主流媒体上宣传南通,推广江海文化,塑造通城文明品牌。定期组织沪通文化产业合作活动,积极向上海推介南通文化企业,吸引在上海文化企业来通投资。邀请上海文化企业和著名人士参与到古镇唐闸的改造、修缮和保护工程中,借此向上海推介唐闸古镇。汲取“八号桥”“田子坊”等上海成功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运营经验,深度挖掘和培养南通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同时,吸引上海及国际优秀的文化产品、会展进驻南通,使南通市民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文化产品。(3)积极推动文化产业集群和文化产业平台建设。应科学规划南通文化产业的空间布局,整合文化产业和相关资源,重点培育一批实力雄厚、关联性大、带动强的大型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集群,发挥其辐射、示范的龙头作用。抓住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南通)交易中心落户的机遇,打造集线下体验、线上交易、文化产权交易为一体的南通文化中心。引进国际知名投行、基金公司及银行入驻南通,逐步实现文化资源的金融化、产业化。(七)社会服务领域的对接

上海和南通是全国老龄化最严重的两个城市,但是上海在社会公共服务领域具有先进经验和前瞻性的发展规划。比如,住房建设将实现与轨道交通建设、就业岗位分布、公共设施配套的联动发展,使居民出行、生活、就业更加方便。在构建全覆盖、均等化公共服务体系方面,上海将逐步消除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公共服务供给的差异性,将实现基本的卫生、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的信息联动,为社区图书馆、文化活动室、市民健身中心、老年学校、青少年培训中心提供多样化的设施等。随着南通老百姓收入的增长,社会服务领域的需求与日俱增,南通逐步融入上海一小时都市圈,在社会服务领域对接上海是必然趋势。

为此:(1)推动医疗卫生领域合作。促进南通与上海之间社会保险、医疗结算的一体化。推动市直医院及所有的县级医院分别成为上海名医院的业务协作单位,聘请上海知名专家作为特聘专家,帮助指导南通医院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积极推动并对接上海三级公立医院向周边疏解,引进上海知名医院在南通设立医疗机构,吸引上海高层次医学人才加入。在中央创新区、开发区、滨海园区规划建设国际化水准、产业化理念和“产、学、研”于一体的“国际健康产业城”。(2)推动教育领域合作。建立沪通职业教育交流合作平台,促进南通与上海两地职业教育院校和培训机构的交流合作。通过机构合作、职业院校合作等,提升南通职业教育水平,为南通产业转型提供大量高素质的适用技能人才,将人口红利转化为人才红利。定期选派教师和管理人员作为访问学者进入上海职业教育院校或相关机构,学习借鉴上海职业教育先进理念、教学方法和管理模式,推进南通职业教育现代化改革发展。鼓励实力雄厚的院所来通设立分校、分支机构或实践、培训基地,尤其是吸引上海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来通办学,弥补南通高端教育资源短缺的问题。(3)养老产业发展。加快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吸引上海人到南通居住养老,促进南通养老产业的发展。(八)生态的共保共治

上海为了应对人口膨胀、城市空间的蔓延、环境品质下降等问题,将整体强化江、湖、海、河、岛等多要素叠合的水系城市特征,彰显水、城共生的水系城市底蕴。进一步凸显上海拥江面海、河网交织、水田共生的自然山水格局,将形成多层次、多网络、功能复合的生态空间体系,从而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上海将加强生态空间的保育、修复和拓展,生态环境联治联控,确保生态用地只增不减。严格保护长江口、杭州湾及其邻近水域、海域滩涂湿地以及与其相依存的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南通与上海隔江相望,南通在接轨服务上海的过程中,应按照省委、省政府对南通建设上海大都市圈北翼门户城市的定位,使其成为上海的生态屏障,实现生态的共保共治:(1)长江口生态保护战略协同。贯彻落实中央关于长江“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原则,以生态绿色为主题,优化沿江生态、产业和城镇布局,整合沿江岸线资源,加快五山及沿江地区修复保护,抓好港口搬迁、招商引资等工作,努力把南通沿江建设成生态风光带、科技创新带、现代农业示范带和特色城镇带,呼应上海市将崇明建设为世界级生态岛的决策部署。在沿江重点区域,对于不符合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功能区划的,影响饮用水安全、岸线利用不高的化学品生产企业实现有序搬迁。对于土壤和大气的治理,要深入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和节能减排,持续深化扬尘、餐饮、汽修、农业源等污染的治理,降低化肥和农药使用量。(2)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南通要下大力气淘汰能源消耗强度大、环保不达标的落后产能,重点淘汰和限制钢铁、水泥、钢丝绳等严重威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产业。同时,严格限制新增污染源,提高建设项目准入门槛。(3)内河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在河道整治方面,积极对河道实行分段管护,大力推行河长制,定期开展保洁作业,不断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水域岸线的管理。在农村污水处理方面,要采取接入城镇生活污水管网、建设分散式小型污水处理设施、生态处理等方式提高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建立村庄地下排污管道和完善污水处理设施,禁止排放未经无害化处理的污水。通过一系列的环境综合整治,营造出“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环境,实现在生态领域与上海的接轨。(1) 张孝若:《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北京:中华书局,1930年第1版。(2) 吴良镛:“张謇与南通‘中国近代第一城’”,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第1~7页。(3) 李强:“在江苏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南通代表团上的讲话”,《南通日报》,2016年12月19日。(4) 陆志鹏:“在南通对接服务上海大会上的主旨演讲”,2017年4月27日。(5) 南通市政府:《建设上海大都市北翼门户城市总体方案》,2017年5月16日。(6) 中共中央:《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2015年10月29日。(7) 杨雄:“上海市第十四届人大第四次会议上的讲话”,《经济日报》,2016年9月27日。(8)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领导小组:《上海城市发展总体规划(2016—2040)》,上海市规划局网站,2016年8月22日。(9) 同上。(10)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领导小组:《上海城市发展总体规划(2016—2040)》,上海市规划局网站,2016年8月22日。(11) 上海市民政局、老龄委、统计局:《2016年上海市老龄人口和老龄事业监测统计报告》,上海老龄委研究中心网站,2017年3月27日。(12) 邰佳:“四大行上半年人员流动加速”,《劳动报》,2017年9月10日。(13) 上海市统计局:《2016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上海市统计信息网,2017年3月2日。(14)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领导小组:《上海城市发展总体规划(2016—2040)》,上海市规划局网站,2016年8月22日。(15)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领导小组:《上海城市发展总体规划(2016—2040)》,上海市规划局网站,2016年8月22日。(16)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领导小组:《上海城市发展总体规划(2016—2040)》,上海市规划局网站,2016年8月22日。(17)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6〕1176号):《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2016年6月。(18)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6〕1176号):《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2016年6月。(19) 李强:“在扬子江城市群建设座谈会上的讲话”,《新华日报》,2017年6月20日。(20)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而奋斗”,《人民日报》,2017年7月27日。(21) 南通市统计局:《2016年南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7年3月。(22)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领导小组:《上海城市发展总体规划(2016—2040)》,上海市规划局网站,2016年8月22日。(23) 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年1月。(24)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领导小组:《上海城市发展总体规划(2016-2040)》,上海市规划局网站,2016年8月22日。(25)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6〕1176号):《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2016年6月,第26页。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