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经释义(精)--国民阅读经典(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2 15:11:13

点击下载

作者:王孺童

出版社:中华书局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坛经释义(精)--国民阅读经典

坛经释义(精)--国民阅读经典试读:

例言

案底本为:民国三十三年甲申六月《普慧藏》第十六函第一册所收本,校本为:明《径山藏》“扶”字号所收本、民国《频伽藏》“腾”字号所收本、日本增上寺报恩藏明本(简称“增上本”)、日本万治二年(1659)刊大谷大学藏本(简称“大谷本”)、清康熙丙辰(1676)真朴重梓本(简称“真朴本”)、民国十八年(1929)十月金陵刻经处重刊本(简称“金陵本”),辅校本为:敦煌本及《笺注》。“《普慧藏》”前有清道霈《六祖大鉴禅师宝像赞》、北宋郎简《六祖坛经序》、元德异《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序》、清道霈《重刊六祖法宝坛经缘起》、北宋契嵩《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赞》,后有唐法海《六祖大师缘起外纪》、《历朝崇奉事迹》、唐王维《六祖能禅师碑铭》、唐柳宗元《赐谥大鉴禅师碑》、唐刘禹锡《大鉴禅师碑》与《佛衣铭》、北宋苏轼《卓锡泉铭》与《见六祖真相》、元宗宝《跋》及“刊经题记”。卷首按语云:“清道光戊戌(1838),鼓山涌泉寺重刻为霖禅师发愿流通之宗宝改编本。此本同径山,而卷首及附录较多,兹据以重刊。”又《像赞》云:“自是獦獠根性利,著归槽厂息群疑。三更写偈知塗我,八月腰舂岂欠筛?怀会藏锋衰日下,风旛论义骇当时。曹溪从此波涛涌,得道如林万古事。远孙比丘道霈拜赞。”并有“道沛之印”“为霖”之印文。后《历朝崇奉事迹》云:“唐宪宗皇帝谥大师曰‘大鉴禅师’;宋太宗皇帝加谥‘大鉴真空禅师’,诏新师塔曰‘太平兴国之塔’;宋仁宗皇帝天圣十年(1032)迎师真身及衣钵入大内供养,加谥大鉴真空普觉禅师;宋神宗皇帝加谥‘大鉴真空普觉圆明禅师’。具见晏元献公《碑记》。”卷末“刊经题记”云:“前住怡山沙门新灼、现住怡山沙门一祉、开化寺比丘天演、西峰寺比丘觉长、安澜馆比丘自得、浙船馆比丘自然、兴安馆比丘通才、本山、最圆、新條、思成、千顷、妙胜、超慧、在州、居士林文仪,共刊兹经,伏愿自利,愿利他,愿各得圆成如来禅、祖师禅,一交打彻,成等正觉,尽度众生。道光戊戌年仲春鼓山沙门通雨谨识。监寺比丘天明募刊流通。”“《径山藏》”前有元德异《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序》、北宋契嵩《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赞》,后有唐法海《六祖大师缘起外纪》、《历朝崇奉事迹》、唐柳宗元《赐谥大鉴禅师碑》、唐刘禹锡《大鉴禅师碑》与《佛衣铭》、元宗宝《跋》。“《频伽藏》”前后所附,同“《径山藏》”。“增上本”前后所附,同“《径山藏》”。“大谷本”前有元德异《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序》、唐法海《六祖大师缘起外纪》、《历朝崇奉事迹》。“真朴本”前有《御制六祖法宝坛经序》(即明成化七年〔1471〕《叙》)、北宋郎简《六祖大师法宝记序》、《重刻法宝坛经凡例》、《六祖大师缘起外纪》(即“曹溪本”唐法海《略序》),后有“历朝崇奉事”、清真朴《重刻坛经书后》及“牌记”、墨书“题记”。“历朝崇奉事”云:“宋太祖开国之初,王师平南海刘氏残兵作梗,师之塔庙鞠为煨烬,而真身为守塔僧保护,一无所损。寻有制兴修,功未竟会。宋太宗即位,留心禅门,诏新师塔七层,加谥‘大鉴真空禅师太平兴国之塔’。宋仁宗天圣十年,具安舆迎师真身及衣钵入大内供养,加谥‘大鉴真空普觉禅师’。宋神宗加谥‘大鉴真空普觉圆明禅师’。本州复兴梵刹事迹,元献公晏殊所作《碑记》具载。以后宋□宗加谥‘广照’,肉身迨今犹存。”“牌记”云:“岁次丙辰夏,金台弟子荆应元捐赀助刻,板藏本山藏经阁,永远流通。”墨书“题记”云:“享保癸卯八年(1723)十月念八日,谷地邑居住田宫氏梅隐居士,法名物外施与云:此本邑之僧,法名道牧,字大牛,曾收柜久矣。与居士看祖意语,其故山野,书以记焉。梅龙无明明敬书。”“金陵本”后有《六祖大师事略》(即“曹溪本”唐法海《略序》)。末有题记云:“民国十八年(1929)十月经房出赀重刊金陵刻经处识。”“《笺注》”前有丁福保《六祖坛经笺注序》、《后序》与《笺经杂记》、唐法海《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略序》、元德异《坛经序》,后有元宗宝《跋》、唐王维《六祖能禅师碑铭》、唐柳宗元《曹溪第六祖赐谥大鉴禅师碑》、唐刘禹锡《大唐曹溪第六祖大鉴禅师第二碑》、《历朝崇奉事迹》。又前有《慧能大师铜像》记云:“像在广州北城六榕寺。前清末季,广东巡抚游智开,派委员至寺取像,以改铸铜圆。委员乃焚香默祝,谓此来系不得已,非其本意。方礼拜,而此像忽无故倾倒,有声如雷,屋瓦皆震。委员大惊,伏地不能起,左右掖之出。以状报游,游亦惊骇。像乃得保存至今。溧阳狄葆贤。”又丁福保于《略序》题下云:“案后人增删此文,名为《六祖大师缘起外纪》,其所增之事实,间有穿凿附会之处,且文笔亦陋。”故今亦不附其文。

又有日本江户时期抄本,后有《六祖坛经记》云:“《坛经》法宝,言下见性,善恶双遣,本来清净。入此门最上乘人,寂土安邦,总在自心。九载秘旨,三更顿传。是破暗灯,是度海船。重法印施,如珠示与,无价至宝,勿弃衣裏。万历甲申(1584)秋八节日恒照斋书。”〔1〕六祖大师法宝坛经〔2〕风旛报恩光孝禅寺住持嗣祖比丘宗宝编〔3〕

行由第一

【原文】〔4〕〔5〕

时大师至宝林,韶州韦刺史名璩与官僚入山,请师出于〔6〕〔7〕〔8〕城中大梵寺讲堂,为众开缘说法。师陞座次,刺史、官〔9〕〔10〕〔11〕僚三十馀人,儒宗、学士三十馀人,僧尼、道俗一千馀〔12〕〔13〕〔14〕人,同时作礼,愿闻法要。【校注】

〔1〕“六祖大师法宝坛经”,金陵本作“坛经”。

〔2〕“旛”,《频伽藏》作“幡”。“风旛报恩光孝禅寺住持嗣祖比丘宗宝编”,金陵本作“东土禅宗六祖慧能大师说、门人法海录”,真朴本作“赐紫当山主法第三十七世孙真朴重梓”,《笺注》作“唐释门人法海录”,大谷本无。

〔3〕“行由”,《笺注》作“行由品”,真朴本、金陵本作“自序品”。案《解义》:“自序品者,详叙六祖当日,在大梵寺说法度生,先自述身世,及得法事意。”然后文惠能自云:“且听惠能行由,得法事意。”故当以“行由”为正。

〔4〕宝林:指宝林寺,即今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县南华寺。《笺注》:“时六祖自广州法性寺至宝林寺,即曹溪南华寺是也。《广东通志》二百二十九:‘南华寺在县(韶州府曲江县)南六十里,梁天监元年天竺国僧智药建,后为六祖演法道场。唐万岁通天初,则天皇后锡赉宣诏。元和间,赐塔曰灵照之塔,其寺为岭外禅林之冠。’按《指月录》:‘曹溪宝林,堂宇湫隘。六祖谒里人陈亚仙,捨宅广之,即此寺也。六祖传黄梅衣钵居此,今衣钵与真身俱存。开宝三年,赐名南华。塔毁,明成化六年建复。国朝康熙五年平藩重建,有降龙塔、伏虎亭、卓锡亭、避难石、曹溪水、十二景。’”《解义》:“向后三十七年,悉在宝林演化,即今韶城外南华寺也。”

〔5〕“璩”,北宋赞宁《宋高僧传》卷八、北宋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五、南宋普济《五灯会元》卷一作“据”,《笺注》引《广东通志》作“宙”。

韶州:指今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县。《笺注》:“韶州,府名。隋置州,寻废,唐复置。元为路,明改府,属广东,清因之。今废,曲江县其旧治也。”

韦璩:案清同治十二年《韶州府志》卷三《职官表》:“韦据,先天二年(713)韶州刺史,据郝《通志》。”

刺史:指官名。《笺注》:“汉置,其职各代不同。隋唐之刺史,犹清之知府及直隶州知州。”

山:指南华山。《笺注》:“此山指南华山而言,在曲江县南六十里,宝林寺即在此山。”

〔6〕城中大梵寺:指曲江县大梵寺。《笺注》:“《广东通志》二百二十九:‘韶州府曲江县报恩光孝寺,在河西。唐开元二年僧宗锡建,名开元寺,又更名大梵寺,刺史韦宙请六祖说《坛经》处。宋崇宁三年,诏诸州建崇宁寺,政和中改天宁寺。绍兴三年,专奉徽宗香火,赐额曰报恩光孝寺。’”

讲堂:指寺院中讲经说法之殿堂。

〔7〕开缘说法:指为听众开启因缘而演说妙法。《解义》:“言大师自法性寺回至曹溪,刺史韦璩,率官僚入山请师,出至城中大梵寺说法,是为大师开缘度生之始。”

〔8〕“陞”,真朴本、金陵本作“升”。

座次:指按尊卑长幼依次而坐。此谓惠能于讲堂升高座说法。

〔9〕儒宗:指儒者的老师。

〔10〕学士:指学者。

〔11〕僧尼:指出家的比丘与比丘尼。

〔12〕道俗:指未出家的俗世信众。

〔13〕作礼:指行礼。

〔14〕法要:指佛法之枢要。【释义】

当时,惠能从广州法性寺回到韶关宝林寺,刺史韦璩会同诸官僚上南华山,请惠能到城中大梵寺讲堂,为大众开缘说法。因为惠能当时躲避神秀一派的迫害,一直隐迹南华,而应韦璩之请,就成为惠能正式公开说法度化众生之肇始。惠能于大梵寺讲堂升座坐好后,刺史韦璩与官僚从属三十多人,儒师、学者三十多人,出家比丘、比丘尼及在俗信众一千多人,同时向惠能行礼,并希望听闻其演说法要。【原文】〔1〕〔2〕〔3〕

大师告众曰:“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4〕〔5〕此心,直了成佛。善知识。且听惠能行由,得法事意。惠能

〔6〕〔7〕〔8〕〔9〕严父,本贯范阳,左降流于岭南,作新州百姓。此身〔10〕〔11〕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遗,移来南海,艰辛贫乏,于市卖柴。时有一客买柴,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惠能得钱,却出门外,〔12〕见一客诵经。惠能一闻经语,心即开悟,遂问:‘客诵何经?’〔13〕客曰:‘《金刚经》。’复问:‘从何所来,持此经典?’客云:〔14〕〔15〕‘我从蕲州黄梅县东禅寺来,其寺是五祖忍大师在彼主化,〔16〕〔17〕门人一千有馀。我到彼中礼拜,听受此经。大师常劝僧俗〔18〕〔19〕,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惠能闻说,宿昔有缘,乃蒙一客取银十两与惠能,令充老母衣粮,教便往黄梅参礼〔20〕五祖。惠能安置母毕,即便辞违,不经三十馀日,便至黄梅,礼拜五祖。”【校注】

〔1〕善知识:梵kalyāa-mitra,指有助于进业修道之人。此为惠能对与会听众之尊称。

〔2〕菩提:梵bodhi,指觉智之道。

自性:梵svabhāva,指自体之本性。

〔3〕清净:梵1uddha,指远离一切恶行烦恼。

〔4〕案《解义》:“‘菩提自性,本来清净’者,谓世间凡有知觉之众生,无不各具菩提之性。此性,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来不去、不增不减,一名菩提,亦名如来,亦名佛性。而且无言无说、无相无貌、无善无恶、无背无面、无名无字,不在中间及其内外;犹如虚空,不可得故,与一切法相了不相应,故曰清净。世人但能善用此心,即可见性,直了成佛。”

〔5〕“惠能”,大谷本作“慧能”。下同。

行由:指惠能一生行状之由来。

〔6〕严父:指父亲对子女要求严格,故有“严父慈母”之说,后为子女对父亲之尊称。案南唐静、筠《祖堂集》卷二:“父名行瑫。”

〔7〕贯:指籍贯。

范阳:指今河北省涿州市。《笺注》:“范阳,地名,唐郡。今直隶大兴、宛平、昌平、房山、宝坻等县之地。”

〔8〕左降:指贬谪。《笺注》:“古以右为尊,故谓迁秩为左降。”

流:指流放。《笺注》:“为五刑之一,安置远方,终身不返也。分远近为三等。”

岭南:指五岭之南。所谓“五岭”,即: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岭南地区,唐时包括今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全境,及江西省、湖南省、越南北部等少量地区。

〔9〕新州:指今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

〔10〕“此”,真朴本、金陵本作“出”。

〔11〕“移来南海”,金陵本作“住居南路”。

南海:指南海郡。唐时改南海郡为广州。

〔12〕开悟:指开启智慧,悟入真理。

〔13〕《金刚经》:指后秦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案南唐静、筠《祖堂集》卷二:“偶一日卖柴次,有客姓安名道诚,欲买能柴,其价相当。送将至店,道诚与他柴价钱。惠能得钱,却出门前,忽闻道诚念《金刚经》。惠能亦闻,心开便悟。惠能遂问:‘郎官此是何经?’道诚云:‘此是《金刚经》。’”

〔14〕“东禅寺”,南唐静、筠《祖堂集》卷二作“东冯母山”。

蕲州:指唐时地名,辖蕲春、蕲水、浠水、黄梅、罗田五县。《笺注》:“《大清一统志》二百六十三:‘蕲州在黄州府东一百八十里。’”

黄梅县:指今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

东禅寺:指今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五祖寺。《笺注》:“《湖广通志》七十八《黄州府黄梅县》:‘东禅寺在黄梅县西南一里。’《名胜志》:‘东禅寺号莲华寺,乃五祖传衣钵于六祖处,有六祖簸糠池、坠腰石及《吴道子传衣图》。’”

〔15〕五祖忍大师:指弘忍(601—674),俗姓周,湖北黄梅人,为禅宗第五祖。南唐静、筠《祖堂集》卷二、北宋赞宁《宋高僧传》卷八、北宋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三、南宋普济《五灯会元》卷一、明瞿汝稷《指月录》卷四有传。

〔16〕门人:指弟子。

〔17〕“彼”,金陵本作“此”。

〔18〕僧俗:指出家人与在家人。《笺注》:“在家之人曰俗人,出家之人曰僧。又三人以上方称僧。”

〔19〕见性:指彻见自心之佛性。

〔20〕辞违:指辞别。【释义】

惠能大师告诉众人道:“诸位善知识。每个人的菩提自性,本来都是清净无染的,只要能够用此清净本心,就可直接了脱成佛。诸位善知识。暂且先听我惠能讲说自己的生平,以及获得传法的过程。我惠能的父亲,本是河北范阳人,后为官被贬谪流放于岭南地区,成了广东新州的平民百姓。我自降生以来就频遭不幸,父亲早亡,老母亲与我孤苦相依,移居至广东南海,由于生活艰辛贫乏,我便于街市上卖柴为生。一天,有一位客人买柴,让我将柴送到他所住的客店去。客人将柴收去,惠能得到钱后,刚走出客店门外,就又见到一位客人在讽诵佛经。惠能一听到他所诵念佛经中的语句,当下心即开悟,于是便问道:‘您讽诵的是什么经?’客人答道:‘是《金刚经》。’惠能又问道:‘您从什么地方来,而能持诵这部经典?’客人答道:‘我从湖北蕲州黄梅县东禅寺来,这座寺院是五祖弘忍大师所住持教化的道场,从其受学的门人有一千多人。我到寺中礼拜,从而听闻受持此经。弘忍大师经常劝谕僧俗大众,只要修持《金刚经》,就能自见本性,直接了脱成佛。’惠能听完客人所说,自感过去宿世与五祖有缘,又蒙一位客人取出十两银子给惠能,让他为老母亲购买充足的衣物和粮食后,教他前往黄梅县参礼五祖。惠能妥善安置完母亲后,就立刻辞行,用了不到三十多天,就来到了黄梅县,礼拜五祖。”【原文】“祖问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惠能对曰:‘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惟求作佛,不求馀物。’祖言:‘汝是岭南人,〔1〕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惠能曰:‘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2〕〔3〕〔4〕。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五祖更欲与语,且见徒众总在左右,乃令随众作务。惠能曰:‘惠能启和尚〔5〕〔6〕,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未审和尚教作〔7〕〔8〕何务?’祖云:‘这獦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著槽厂去。’〔9〕〔10〕惠能退至后院,有一行者差惠能破柴踏碓。经八月馀,祖一日忽见惠能曰:‘吾思汝之见可用,恐有恶人害汝,遂不与汝言,汝知之否?’惠能曰:‘弟子亦知师意,不敢行至堂前,令人不觉。’〔11〕”【校注】

〔1〕“獦”,增上本作“獵”。下同。

獦獠:指对南方少数民族之蔑称。《笺注》:“《一统志》八十一:‘肇庆府,秦为南海郡,地属岭南道,风俗夷獠相杂。’”《解义》:“獦獠,即语言舌,如猡猡之类。”

〔2〕佛性:梵buddha-dhātu,指众生所具与佛无异之本性。

〔3〕和尚:梵upādhyāya,指德行贵重之高僧。此为对弘忍之尊称。

〔4〕案《解义》:“意谓言语不通,为山川所隔;形貌有异,惟衣冠是别。故语有南北之殊,人有獦獠、和尚之分。究之言语身形,皆外法相也,与本性毫无关系。若獦獠不能作佛,则西域佛法,亦不合传至震旦。乃祖师竟西来传法,则佛性等无差别可知矣。”

〔5〕“惠能”,大谷本无。

〔6〕福田:梵puya-ketra,指能生福德之田。

〔7〕根性:指人性能生善恶,犹如树根能生枝叶。

利:指极速、敏锐。

〔8〕“著”,真朴本作“着”。

槽厂:指马房。《笺注》:“按:槽厂,即后院之碓坊也。”

〔9〕行者:梵yogin,指修行之人。《笺注》:“行者,禅院之侍者也。《禅林象器笺》八:‘有发而依止僧寺,称为行者。’《释氏要览》上:‘经中多呼修行人为行者。’《善见律》十一:‘有善男子欲求出家,未得衣钵,欲依寺中住者,名畔头波罗沙。’未见译语。按:即此方行者也。男生八岁毁齿,十六阳气全,以其有意乐信,忍修净梵行。故自晋时,已有此名,如东林远大师下有辞蛇行者。”

破柴:指砍柴。

踏碓:指用脚踩踏杵杆而舂米。

〔10〕“经八月馀”,真朴本、金陵本作“八月馀日”。

〔11〕案《解义》:“衣钵渊源,心心相印,早基于见面之日,谓非天纵之圣,能如是乎?”【释义】“五祖问惠能道:‘你是什么地方人?来我这里想求得什么东西呢?’惠能答道:‘弟子是岭南新州的普通百姓,远道而来礼拜大师,只求作佛,不求其他任何东西。’五祖问道:‘你是岭南人,又是獦獠,怎么能够作佛呢?’惠能答道:‘人之生处虽有南北之分,但人本具之佛性并无南北之别。我的身体虽然与和尚不同,但本具之佛性与和尚又有何差别呢?’五祖更进一步想和惠能单独交谈,但看到弟子们总在自己左右,于是就让惠能随大众去做杂务。惠能问道:‘我惠能启禀和尚,弟子的自心经常生起智慧,从不远离自性,这已经是种下福德之田了,不知道和尚还教我去做什么事务呢?’五祖答道:“你这獦獠根性极大敏锐,你不要再说了,到槽厂去干活吧。’惠能退下来到后院,有一行者差遣惠能砍柴舂米。这样过了八个多月,五祖一天忽然见到惠能问道:‘我想你的见地是可用的,但怕有恶人加害于你,于是就不和你说话,你知道我的心意吗?’惠能答道:‘弟子也知道师父的心意,所以不敢到殿堂前面去,令旁人无所察觉。’”【原文】〔1〕“祖一日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2〕〔3〕〔4〕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5〕〔6〕〔7〕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8〕〔9〕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火急速去,不〔10〕〔11〕得迟滞,思量即不中用,见性之人,言下须见。若如此〔12〕〔13〕〔14〕者,轮刀上阵,亦得见之。喻利根者,见机而作。’”【校注】

〔1〕生死事大:佛家以了生脱死为修行第一要务,亦为人一生中最为重要之大事。此生死非指人从出生到死亡之一期生死,而是指人受业力牵引于轮回之中生死往复不得解脱。

〔2〕福田:指人天福报。此福报只能使人往生善道,而不能令人出离轮回,永脱生死之苦。

〔3〕生死苦海:指人于轮回之中承受无尽生死之苦,犹如沉溺无边大海而永无出期。

〔4〕“救”,金陵本作“求”。

案《讲座》:“学佛不是求来生的福报,而是要出离生死苦海,不认识这点,是谈不上修道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开悟。这是佛法的根本,是禅宗的命脉,不论禅宗的机锋、棒喝和教下的种种方便,都是围绕这一问题的展开,没有这个明确的目标,怎么能得解脱呢?”

〔5〕智慧:指智与慧。《笺注》:“《大乘义章》九:‘照见名智,解了称慧。此二各别,知世谛者名之为智,照第一义者说以为慧。’通则义齐。”

〔6〕般若:梵prajā,指智慧,为六度之一。

〔7〕偈:梵gāthā,指偈颂,一般以四句字数相同的韵句组成一偈。

〔8〕衣法:指袈裟与正法。禅宗之传承,以师授徒袈裟为表征,故传衣即传法也。

〔9〕“急”,真朴本作“忽”。

〔10〕思量:指思虑与度量。《笺注》:“思量,思虑事理而量度之也。”

不中用:指一有思量就生分别,非是真实本性之体现。《讯释》:“佛之妙义,虽曰不属之言语文字矣。而其所以发之言语见之文字者,亦非有待于拟议而安排也,故曰‘思量不中用’。”

〔11〕案《讯释》:“或问林子:‘尝曰见性性见,岂其见性之有可见邪?’林子曰:‘但听其言也,便能知之矣。而《坛经》所谓莲花从口发者,岂非见性之有可见邪?’”

〔12〕轮刀上阵:《笺注》:“轮刀上阵者,言舞刀如车轮之转而入军阵作战也。”

〔13〕“喻利根者”,金陵本无。

又此夹注,《普慧藏》排作单行正文字号,于前标一注字,于末本一本字,后皆同此例。

利根:指根性锐利。

〔14〕“见机而作”,原无,据大谷本、真朴本补。【释义】“五祖一天召集所有弟子说道:‘我告诉你们说,世间之人以了脱生死为第一大事,你们终日只求人天福报,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如果迷失了,流转于轮回生死,到那时仅凭福报又如何能救得了你们呢?你们各自回去观照自心智慧,以自己取得的本心般若之性,各自作一首偈颂来表明自己修证见地,写出来呈给我看。如果你们其中有谁能够悟得佛法大意,我就传付衣法给他,他就是禅宗第六代祖师。你们火速散去,不得迟疑停滞,将你们本性之境写成偈颂,如果一旦思量琢磨,那就不是你们的真实本性了。能够彻见佛性之人,当下就必须见到,不是靠揣摩推理而得到的。如果能够当下见性之人,就算他正在轮刀上阵打仗,同样也是可以见到自心佛性。(这比喻的是利根之人,可见机随时而作。)’”【原文】〔1〕“众得处分,退而递相谓曰:‘我等众人,不须澄心用意作偈,〔2〕〔3〕将呈和尚,有何所益?神秀上座现为教授师,必是他得。我〔4〕〔5〕辈谩作偈颂,枉用心力。’馀人闻语,总皆息心,咸言:‘我〔6〕等已后依止秀师,何烦作偈。’”【校注】

〔1〕处分:指处置、吩咐。

〔2〕神秀(605—706):俗姓李,河南开封人,为禅宗北宗之祖。北宋赞宁《宋高僧传》卷八、北宋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四、南宋普济《五灯会元》卷二有传。

上座:梵sthavira,指对腊高德重出家人的尊称。《笺注》:“僧寺有上座一职,在住持之下,为一寺之领袖。又其位最高,上更无人,故名上座。为一切沙门所尊敬者。”

教授师:指教授弟子威仪作法之阿阇黎。

〔3〕“是”,真朴本作“至”。

〔4〕“颂”,真朴本、金陵本作“诵”。

谩:指莫、不要。

〔5〕“馀”,真朴本、金陵本作“诸”。

〔6〕依止:指依存住止德高比丘,受其监督教诲而学法也。【释义】“众弟子听从五祖的吩咐,都退下并相互说道:‘我们这些人,不须要澄心用意而作偈颂,就算作偈呈给和尚看,又有什么好处呢?神秀上座现在是我们的教授师,禅宗六祖的法位必定是他获得。我们这些人不要作偈颂,枉费心力。’其他人听到议论后,也全都停息心念,并说道:‘我们以后就依止神秀教授师学法,何必再烦劳而作偈颂。’”【原文】“神秀思惟:‘诸人不呈偈者,为我与他为教授师。我须作偈将呈〔1〕和尚,若不呈偈,和尚如何知我心中见解深浅?我呈偈意,求法〔2〕即善,觅祖即恶,却同凡心夺其圣位奚别。若不呈偈,终不得法。〔3〕大难!大难!’五祖堂前有步廊三间,拟请供奉卢珍画《楞伽经》〔4〕变相及《五祖血脉图》,流传供养。神秀作偈成已,数度欲呈,〔5〕〔6〕行至堂前,心中恍惚,遍身汗流,拟呈不得。前后经四日,一十三度,呈偈不得。秀乃思惟:‘不如向廊下书著,从他和尚看见,〔7〕忽若道好,即出礼拜,云是秀作;若道不堪,枉向山中数年,受〔8〕人礼拜,更修何道。’是夜三更,不使人知,自执灯书偈于南廊

〔9〕壁间,呈心所见。偈曰:〔10〕〔11〕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12〕〔13〕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秀书偈了,便却归房,人总不知。秀复思惟:‘五祖明日见偈欢喜,〔14〕〔15〕即我与法有缘;若言不堪,自是我迷,宿业障重,不合得〔16〕〔17〕〔18〕法。’圣意难测,房中思想,坐卧不安,直至五更。”【校注】

〔1〕见解:指修行见地。

〔2〕圣位:指皇帝之位。

奚:指疑问代词。

〔3〕步廊:指有顶的步道。

三间:指有三间房屋的长度。

〔4〕“供”,金陵本作“共”。“供奉”,北宋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三《弘忍大师》、南宋普济《五灯会元》卷一《五祖弘忍大满禅师》、明瞿汝稷《指月录》卷四《五祖弘忍大师》作“处士”。“楞”,金陵本作“棱”。“经”,真朴本、金陵本无。

供奉:指唐时于皇帝身边供职人的称呼。《笺注》:“供奉,官名。唐时凡有一材一艺者,得供奉内廷,故有翰林供奉诸名。至宋时,尚有东西头供奉官。清代之在南书房行走者,亦自称内庭供奉。”《解义》:“供奉者,执事内廷之人也。”《楞伽经》:指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四卷。

变相:指将佛经中之内容,以图像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笺注》:“画《楞伽经》中说法时会处众等之变相。”《解义》:“《楞伽》变相,即《楞伽经》说佛身三变相也。”《五祖血脉图》:指将中土禅宗初祖达磨、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其先后师承关系画成图像。《笺注》:“《五祖血脉图》,谓传受列祖之奥旨,而记其相承之名也。”

〔5〕恍惚:指神志不清,精力不能集中。

〔6〕“遍”,原作“徧”,据增上本、大谷本、真朴本、金陵本改。

遍身汗流:形容内心惶恐不安而汗流浃体。

〔7〕忽若:指倘若、假使。

〔8〕三更:指丙夜,即晚上十一时至次日凌晨一时。

〔9〕南廊:古时殿堂建制均为面南坐北,故堂前步廊即为南面之廊。

〔10〕菩提树:梵bodhi-druma,佛陀曾坐于此树下成道。此处比喻躬身行道。《笺注》:“《西域记》八:‘金刚座上菩提树者,即毕钵罗之树也。昔佛在世,高数百尺,屡经残伐,犹高四五丈。佛坐其下成等正觉,因而谓之菩提树焉。茎干黄白,枝叶青翠,冬夏不凋,光鲜无变。每至如来涅槃之日,叶皆凋落,顷之复故。’”

〔11〕明镜台:指装有明镜之梳妆台。此处比喻自心澄净。《笺注》:“镜奁之大者,上可架镜,故名镜台。”

〔12〕拂拭:指擦掸尘土。此处比喻去除染污。

〔13〕“勿”,南唐静、筠《祖堂集》卷二《弘忍和尚》、南宋普济《五灯会元》卷一作“莫”。“使”,北宋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三《弘忍大师》作“遣”。

尘埃:指飞扬之尘土。此处比喻妄念烦恼。

案《讲座》:“神秀‘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那一套方法,六祖实际上仍在提倡,这是什么道理?五祖问的是见地,而不是行持,行持并不能代表见地。六祖文化不高,直说见地,并没有向五祖汇报他的行持。而神秀则见不到,只能就行持来表现自己的见地。要知道,在实地的修行中,又怎能反对神秀的这种方法呢?神秀也并不丢人,见地不是在分别思维中来的。”

〔14〕“言”,真朴本作“然”。

〔15〕宿业:指宿世所造之业。

〔16〕不合得法:《解义》:“菩提树枝干挺直,以比立身;镜台光明,以比存心,然皆不离相也。不得传佛心印,岂无由哉。”

〔17〕圣意:指圣人之意志。

〔18〕五更:指戊夜,即凌晨三时至五时。【释义】“神秀想道:‘诸人之所以不呈交偈颂,皆因我是他们的教授师。我必须作一首偈颂呈交和尚,如果不呈交偈颂,和尚如何能够知晓我心中所证见地之深浅?我呈交偈颂之本意,如果是为了求法,那么这种心念就是善的;如果是为了寻求六祖法位,那么这种心念就是恶的,与世俗凡夫争夺皇帝之位没有什么区别。如果我不呈交偈颂,终究是不能获得传法的。这真是太难了!太难了!’五祖所居止的堂前有步廊三间,准备请供奉卢珍在廊壁上绘画《楞伽经》的变相,以及禅宗五代祖师的传承法系图,以便流传后世,令信众供养。神秀作完偈颂后,数次想呈给和尚,但他走到五祖堂前,心中恍惚不定,周身流汗不止,不能得以呈交偈颂。像这样前后经过了四天,十三次走到堂前,但都没能得以呈交偈颂。神秀于是想道:‘不如我在廊下将偈颂书写出来,等到和尚他自己看见,倘若说好,我就出来现身礼拜,然后说这首偈颂是我作的;假使说不好,那就枉在山中出家这么多年,受人尊敬礼拜,我还再去修什么道呢。’就在当天夜里三更时分,不让别人知道,神秀自己拿着灯,将偈颂书写于南边步廊的墙壁上,以表明自心所证之见地。偈颂的内容是:我修道的身体犹如菩提树般坚定,我修道的内心犹如明镜台般澄净,我每时每刻都在精勤地擦拭身心,不要让身心沾染上任何妄尘烦恼。神秀书写完偈颂,就回到自己房中,其他人全然不知。神秀又想道:‘五祖明天如果看到偈颂后心生欢喜,就说明我与法有缘;如果说这个偈颂所表明的见地十分不堪,就说明是我自心迷惑,宿世业障深重,不适合传得法位。’圣人的心意是难于揣测的,神秀在房中辗转思想,坐卧不安,直到第二天五更时分。”【原文】〔1〕“祖已知神秀入门未得,不见自性。天明,祖唤卢供奉来,向南廊壁间绘画图相。忽见其偈,报言:‘供奉却不用画,劳尔远〔2〕来。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但留此偈,与人诵持。依此偈〔3〕〔4〕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令门人炷香礼敬,尽〔5〕〔6〕诵此偈,即得见性。’门人诵偈,皆叹善哉。

祖三更唤秀入堂,问曰:‘偈是汝作否?’秀言:‘实是秀作,不〔7〕敢妄求祖位,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智慧否?’祖曰:‘汝作此〔8〕〔9〕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10〕提了不可得。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11〕〔12〕〔13〕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14〕〔15〕〔16〕〔17〕,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若如是见,〔18〕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汝且去,一两日思惟,更作一偈,将来吾看。汝偈若入得门,付汝衣法。’神秀作礼而出。又经数日,作〔19〕偈不成,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犹如梦中,行坐不乐。”【校注】

〔1〕入门:指蒙师剃度收为弟子,从而进入佛门修道。

〔2〕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此句出后秦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解义》:“五祖引《金刚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虽因绘画图相而说,实则暗暗针对秀偈而发,以反证秀之尚未见性。”

〔3〕恶道:指三恶道,即: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

〔4〕炷香:指烧香。

〔5〕案《解义》:“为小跟人说此偈,亦未可厚非。”《讲座》:“五祖对神秀仍然是爱护的,对神秀的成就也是肯定的:‘依此偈修,有大利益。’这不是敷衍的话,对一般人来讲,能达到神秀这种程度也是困难的。对某种根器的人来讲,也是适用的。那些人有那么多业力,有那么多烦恼,要让他们顿悟是很困难的,指导顿的善知识也不多。所以,照神秀的办法,对自己的烦恼、妄念时时警惕,随时照了,也是不可或缺的践履,这样修行,当然‘有大利益’,至少也可以‘免坠恶道’。”

〔6〕善哉:梵sādhu,指合意之赞叹语。

〔7〕慈悲:指慈(梵maitrya)与悲(梵karua)。《笺注》:“与乐名慈,拔苦名悲。”

〔8〕本性:指本有之性德。

〔9〕案《解义》:“言修学人未见本性,不知其中妙理,犹如门外之人不见室内之物。”

〔10〕无上菩提:梵anuttara-samyak-sabodhi,指为佛所证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菩提非世间言语所能描述,故称无上正等正觉。《解义》:“云何无上菩提?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言无上正等正觉,为修佛乘之极致。”

〔11〕不生不灭:指自本心佛性,过去无始故不生,未来无终故不灭,如如恒常。《解义》:“佛性即菩提种子,无有种子,如何结实?故最上一乘,以见佛性,为入门初步,须言下自见,始得入门。未入门之先,须将一切前尘虚妄法相,及四大、五阴、六尘、四相、见闻觉知等,一齐打破,而后本心本性,始能识能见。何以故?本心本性,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故也。”又《讯释》:“不曰心,而曰本心;不曰性,而言本性。岂所谓本心本性,乃真心真性邪?抑岂心是地,而性是王邪?性在作用,应物随现,不识本心,安见本性?”

〔12〕一切时:指过去、现在、未来一切相续时刻。

〔13〕念念:指极短的时间。《笺注》:“念念,即刹那刹那也。凡物变化于极短之时间,若心念然者。”

万法无滞:指世间一切有为诸法皆空无自性,由此空性,万法方能任运自在而无有滞碍。

〔14〕一真一切真:指空性为绝对真理,此一空性之绝对真理,又可普及一切诸法,故一切诸法之本性亦皆为空性。

〔15〕万境自如如:指空性之绝对真理是不生不灭的,那么一真一切真,一切诸法之本性亦是不生不灭的,故万境自性都是如如空性。《笺注》:“一真,指绝待真理而言。离虚妄谓之真,所谓真如也。真如即自性,念念自见性者,则一切皆离虚妄,故云一真一切真。”

〔16〕如如:指无有生灭变异之真如境界。

〔17〕真实:指破除一切迷妄所见之境界。

〔18〕“菩提”,《频伽藏》、增上本作“菩萨”。

〔19〕案《解义》:“奈神秀不悟,祖嘱再作一偈,数日不成。明此,则知顿渐优劣之不同矣。”【释义】“五祖早已知道神秀自入佛门以来,还未证得法要,不见本心自性。次日天亮以后,五祖叫来供奉卢珍,让他到南边步廊的墙壁间绘画图像。五祖忽然看到墙上神秀写的偈颂,便说道:‘卢供奉您就不用画了,劳烦您大老远赶来。《金刚经》云:凡是世间的所有形相,都是虚妄不实的。图像既然不画了,就留下墙上这首偈颂,让大家读诵受持。如果能够依此偈颂修行,可以避免堕入三恶道中;如果能够依此偈颂修行,可以获得拥有极大利益。让弟子们焚香礼敬,全都诵持这首偈颂,即可得以获见本性。’弟子们诵读偈颂,全都赞叹善哉。

五祖三更时分叫神秀进入自己居止的堂中,问他道:‘这首偈颂是你作的吗?’神秀答道:‘确实是我神秀所作,不敢妄想谋求六祖法位,还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我是否具有少许智慧呢?’五祖说道:‘你作的这首偈颂,还未见到本性,只到法门之外,还未进入门内。像这样的见地,是不可能求得无上菩提的。无上菩提,必须得当下识知自己本心,见到自己本性不生不灭。在一切时间之中,每一个心念都能自见万法空性、无有滞碍,得见一法真实空性,则能见一切诸法真实空性,万法境界自性全都是如如空性的。此见性如如之心,就是不生不灭之真实境界。如果能够像这样见到的自性,就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你暂且退去,用一两日进而思惟,再作一首偈颂,拿来给我看。你新作的偈颂如果能够入得法门,就传付给你衣法。’神秀作礼退出堂外。又经过数日,神秀怎么也作不出新的偈颂,心中恍惚不定,神智思绪不安,犹如处于梦中,行坐起居全都郁闷不乐。”【原文】〔1〕“复两日,有一童子于碓坊过,唱诵其偈。惠能一闻,便知此偈未见本性。虽未蒙教授,早识大意,遂问童子曰:‘诵者何偈?’童子曰:‘尔这獦獠,不知大师言:世人生死事大,欲得传付衣法〔2〕〔3〕,令门人作偈来看。若悟大意,即付衣法为第六祖。神秀上座于南廊壁上书《无相偈》,大师令人皆诵。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惠能曰:‘一本有:我亦要诵此,结来生缘〔4〕〔5〕。上人,我此踏碓八箇馀月,未曾行到堂前,望上人引至偈前礼拜。’童子引至偈前礼拜。惠能曰:‘惠能不识字,请上人为〔6〕读。’时有江州别驾,姓张,名日用,便高声读。惠能闻已,遂言:‘亦有一偈,望别驾为书。’别驾言:‘汝亦作偈,其事希有〔7〕〔8〕。’惠能向别驾言:‘欲学无上菩提,不得轻于初学。下下人〔9〕〔10〕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若轻人,即有无量无边罪。’别驾言:‘汝但诵偈,吾为汝书。汝若得法,先须度吾,勿忘此言。’惠能偈曰:〔11〕〔12〕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13〕〔14〕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书此偈已,徒众总惊,无不嗟讶,各相谓言:‘奇哉!不得以貌取人,〔15〕何得多时使他肉身菩萨。’祖见众人惊怪,恐人损害,遂将鞋擦了偈曰:‘亦未见性。’众以为然。”【校注】

〔1〕童子:梵kumāra,指未满二十岁,尚未剃度的求道男子。《笺注》:“《玄应音义》五:‘童子,是彼土八岁未冠者,童子总名。’《寄归传》三:‘白衣诣比丘所,专诵佛典,求落发,号童子。’”

碓坊:指舂米之作坊。

〔2〕“衣”,金陵本作“依”。

〔3〕“衣”,金陵本作“依”。

〔4〕“一本有:我亦要诵此,结来生缘”,真朴本、金陵本无。又“我亦要诵此,结来生缘”,《笺注》为正文。

〔5〕上人:梵puruarabha,指智行兼备之上德之人。此为惠能对童子之尊称。

〔6〕江州:指唐时地名,即今江西省九江市。《笺注》:“《一统志》卷五十二:‘九江府,《禹贡》荆扬二州之境。隋初废郡,后改州曰九江郡。唐复为九江。’”

别驾:指别驾从事史。《笺注》:“官名,为州刺史之佐吏。因从刺史行部别乘传车,故谓之别驾。后世通称通判为别驾,照汉制也。”

〔7〕希有:梵ācarya,指希奇少有之事。

〔8〕初学:指刚刚学法之人。《笺注》:“初学,谓甫经求学、未克深造之人也。”

〔9〕下下、上上:惠能将人事分成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10〕没意智:指没有任何思维分别作用之智慧。此为上上根器之人所具智慧,非为平庸凡夫之辈可得。《解义》:“没意智者,不用意识思想,即般若也。”

〔11〕“无”,北宋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三《弘忍大师》作“非”。“菩提本无树”,南唐静、筠《祖堂集》卷二《弘忍和尚》作“身非菩提树”。

〔12〕“明”,南唐静、筠《祖堂集》卷二《弘忍和尚》、北宋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三《弘忍大师》作“心”。

〔13〕“本来无一物”,敦煌本作“佛性常清净”。

〔14〕“处”,北宋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三《弘忍大师》作“假”,北宋延寿《宗镜录》卷三一作“用”。“惹”,南唐静、筠《祖堂集》卷二《弘忍和尚》作“有”,北宋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三《弘忍大师》、北宋延寿《宗镜录》卷三一作“拂”。

此下敦煌本复有一偈:“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案《解义》:“按六祖此偈,已将五蕴、六尘、十八界,及一切法相身心,完全勘破,悟彻本来面目,得入门内,与秀大师所作,迥然不侔。秀师所作犹有身心存在,放不下、摆不脱。既为身心缚束,则生灭心生、菩提心息。一切时中均以意识为主,而不知内外一切法相皆是幻妄。”

〔15〕肉身菩萨:指生身菩萨。《笺注》:“肉身菩萨,谓生身之菩萨也。以父母所生之身,而至菩萨深位之人也。”【释义】“又过了两天,有一位童子于碓坊前路过,口中唱诵着神秀的偈颂。惠能一听,就知道这首偈颂的作者还未见到本性。惠能虽然还未蒙任何人教授,但因慧根深厚,早已识得佛法大意,于是就问童子道:‘你诵的是什么偈颂?’童子答道:‘你这獦獠,不知道五祖大师说:世间之人以了脱生死为第一大事,想要获得其传付衣法,就令弟子们各以自本心,作一首偈颂呈给他看。如果谁能够悟得佛法大意,就传付衣法给他,他就是禅宗第六代祖师。神秀上座于南廊墙壁上书写了《无相偈》,五祖大师让大家全都诵持。如果能够依此偈颂修行,可以避免堕入三恶道中;如果能够依此偈颂修行,可以获得拥有极大利益。’惠能说道:‘我也要诵持这首偈颂,以结来生之因缘。上人,我在此踏碓舂米八个多月,从未走到五祖堂前去,还望上人将我引至偈颂之前礼拜。’童子将惠能引至偈颂前礼拜。惠能说道:‘惠能我不识字,请上人代为读一下墙上的偈颂。’当时有一位江州别驾,姓张,名叫日用,便高声朗读偈颂。惠能听完之后,说道:‘我也有一首偈颂,还望别驾代为书写于墙上。’别驾说道:‘你也能作偈颂,这事倒是希有得很。’惠能向别驾说道:‘想要求学无上菩提,不能轻视初学之人。看似平庸之人却能拥有极高的智慧,而真正高人所拥有的,又是常人难以察觉的无分别智慧。如果轻视他人,就会遭受无量无边的罪业。’别驾说道:‘你只管诵出偈颂,我为你书写于墙上。你如果获得传法,首先必须来度化我,切勿忘了这个要言。’惠能偈颂的内容是:无上菩提自性并非如菩提树实有,澄净自体本心亦非如明镜台实有,我的身心本来空寂无有一物可得,又以何处去沾染任何妄尘烦恼呢?张日用书写完这首偈颂,弟子大众看后全都十分震惊,无不嗟叹讶异,互相说道:‘真实奇怪啊!不能够以貌取人,惠能来此没有多长时间,竟然成就了肉身菩萨。’五祖看到众人惊讶怪异,担心有人会加害惠能,于是拿鞋子将墙上的偈颂擦掉,并说道:‘这偈颂也未见到本性。’众人便信以为真。”【原文】〔1〕“次日,祖潜至碓坊,见能腰石舂米,语曰:‘求道之人,为〔2〕〔3〕法忘躯,当如是乎!’乃问曰:‘米熟也未?’惠能曰:‘米熟〔4〕〔5〕久矣,犹欠筛在。’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6〕〔7〕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8〕‘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9〕‘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10〕〔11〕师、佛。’三更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教及衣钵云:‘汝〔12〕〔13〕为第六代祖,善自护念,广度有情,流布将来,无令断绝。’听吾偈曰:〔14〕〔15〕

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16〕〔17〕

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18〕

祖复曰:‘昔达磨大师初来此土,人未之信,故传此衣以为信体,代代相承。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惟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衣为争端,止汝勿传;若传此衣,命如悬丝。汝须速〔19〕去,恐人害汝。’惠能启曰:‘向甚处去?’祖云:‘逢怀则止,〔20〕〔21〕〔22〕遇会则藏。’惠能三更领得衣钵,云:‘能本是南中人,〔23〕素不知此山路,如何出得江口?’五祖言:‘汝不须忧,吾自送〔24〕汝。’”【校注】

〔1〕腰石:指在腰间坠石增加身体重量,以便踏碓舂米。此石现存有二:一在广东韶关南华寺,上刻“龙朔元年镌,师坠腰石,卢居士志,桂林龚邦柱书”;一在湖北黄梅五祖寺,上刻“六祖坠腰石”。案此二石皆后代仿制。

〔2〕“为法忘躯”,金陵本无。

〔3〕米熟:指米已经去壳。案此五祖双关之语,乃问惠能见性没有。《笺注》:“五祖以目前事试其行解熟否,六祖答以自所履践。”

〔4〕筛:指用竹子编制成之过滤工具。案此惠能双关之语,乃谓自己早已见性,但还未蒙五祖教授而最终大彻大悟。《解义》:“皆机锋语。意谓:我已知修道大概,只是欠师指点。筛者,师也。”

〔5〕案《解义》:“五祖乃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此何意耶?虑别人窥破,暗中谋害也。”

〔6〕三鼓:指三更。

〔7〕袈裟:梵kaāya,指出家僧众所穿着之法衣。《笺注》:“袈裟,僧衣也。避青、黄、赤、白、黑之五正色,而用其他之杂色染之。其衣为长方形,而以诸小片割截而成者也。”

遮围:指遮挡围绕。《解义》:“此佛家神通妙用,有此袈裟遮围,无异铜墙铁壁。”

〔8〕大悟:指大彻大悟。《笺注》:“破无始之迷妄,开真实之知见,曰大悟。”

〔9〕丈夫:梵purua,指佛为世间最尊贵勇健之人。《笺注》:“丈夫,勇健之人。勇修正道,而不退转修行者之称。又丈夫即指谓御丈夫言,为佛十号之一也。”《解义》:“按《大般涅槃经》云:‘若人不明佛性,只名女人。虽女人,若见佛性,亦名丈夫。佛者,觉也,自觉觉他,故称大丈夫。’”

〔10〕天人师:梵āstā deva-manuyāā,指佛为天道及人间之导师。《笺注》:“如来十号之一。天与人之教师,故名天人师。”

〔11〕顿教:指顿悟成佛之教法。《笺注》:“顿悟之教,使速疾成佛果也。”

衣钵:梵pātra-cīvara,指三衣一钵,即袈裟与钵之合称。此为禅宗传法之信物。《笺注》:“衣与钵二物,为僧资物之最重大者。禅家以道授受,亦曰授受衣钵。”

〔12〕护念:指护持忆念。

案《讲座》:“需要留心的是‘善自护念’。许多人对悟后是否继续修行争执不休,看来五祖是强调悟后必修的。对悟后必修这一点,大家不要怀疑,因为我们功德和力量都明显不够。以烦恼来说,开悟的人对烦恼肯定有力量,若没有力量,这个开悟就不是真实的。”

〔13〕有情:梵sattva,指具有情识之众生。

〔14〕下种:指种下成佛之因。

〔15〕因地:指修行成佛之道,但还未成佛之时。

果:指果地,即成就佛果。

案《笺注》:“譬如众生下种于田,是当渐生觉芽,而生佛果。”《解义》:“言一切有情众生悉有佛性,明此佛性,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种子。何以能明佛性而下种子?须知因地法行,不生不灭,常住不易。因地既真,结果自然成熟也。”

〔16〕无情:指无有情识之物,如土木瓦石等。

无种:指无有成佛之因。

〔17〕无性:指无有佛性。

无生:指无有成佛之果。

案《笺注》:“言无情如木石之类则无佛性,既不下种子于田,则无生佛果之望。”《解义》:“言顽空之人不见自性,譬彼木石,既无性情,岂有佛种?已入断灭,更何能生起一切善法耶?”

〔18〕达磨:指菩提达磨(?—536),梵Bodhidharma,为南印度香至国国王之三子,后出家精研佛法,于南朝梁普通(520—527)年间,从海路来至中国,为中国禅宗之创始人。唐道宣《续高僧传》卷一六、唐智炬《大唐韶州双峰山曹溪宝林传》卷八、南唐静、筠《祖堂集》卷二、北宋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三、南宋普济《五灯会元》卷一有传。

〔19〕怀:指今广东省肇庆市怀集县。

〔20〕会:指今广东省肇庆市四会市。

〔21〕“惠能”,真朴本、金陵本无。

〔22〕南:指南海郡。《笺注》:“肇庆府新兴县,《禹贡》扬州之南境,秦为南海郡地。六祖新兴人,故云南中人,犹言岭南人也。”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