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第九卷)(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3 03:13:55

点击下载

作者:竭宝峰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山海经(第九卷)

山海经(第九卷)试读:

神话卷

治理洪水的传奇英雄

远古时期,天地茫茫,宇宙洪荒,人们饱受海浸水淹之苦。当时的帝王尧开始起用鲧治理洪水。

鲧带领人们筑坝修堰,费了9年功夫,也没把大水治伏,因而受到流放羽山,也就是后来的山东蓬莱的处罚。也有典籍记述鲧被诛杀于羽山。

舜继承尧的帝位后,洪水仍然是天下大患,舜就命令鲧的儿子,同时也是当时已成为夏部族首领的禹继续治理洪水。

禹,名文命,字高密,号禹,禹是夏后氏首领,传说他是帝颛顼的曾孙,黄帝轩辕氏第六代玄孙。他的父亲是鲧,母亲是有莘氏女修己。

禹接受任务以后,率领伯益、后稷等一批忠实的随从,跋山涉水,顶风冒雨到洪灾严重地区进行勘察,从冀州开始,踏遍大地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各地山川地貌,摸清洪水流向和走势,制定统一的治水规划,在此基础上才开始治水。

禹视察河道,发现自己的父亲鲧治水无功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没有根据水流规律而因势利导,而只是采用了筑堤截堵的办法治水,这种办法的缺点是,一旦洪水冲垮堤坝,便会前功尽弃。

因此,禹决定改革治水方法,变堵截为引流,大胆改用疏导和堰塞相结合的新办法。按我国最早的国别体著作《国语.周语》所说,就是顺天地自然,高的培土,低的疏浚,成沟河,除壅塞,开山凿渠,疏通水道。

禹亲自翻山越岭,淌河过川,拿着工具,从西向东,一路测度地形高低,树立标杆,规划水道。他带领治水的人们走遍各地,根据标杆,逢山开山,遇洼筑堤,以疏通水道,引洪水入海。

经过13年的努力,禹开辟了无数的山,疏浚了无数的河,修筑了无数的堤坝,使天下的河川都流向了大海,治水终于成功,根治了水患。

有传说认为,当年的水灾都是因为天上的水神共工造成的。共工是个坏水神,性情凶狠,处事蛮横,专与华夏之民作对。他经常在心血来潮时,施展神力,呼风唤雨,用洪水伤害天下的人们,把人间弄得一片汪洋。

禹找到共工,劝说他不要再呼风唤雨和发洪水坑害人们。但是共工根本不听禹的好言相劝,还反驳说:“我发我的水,和你有什么关系?”

禹不愿再理共工这个灵魂低劣的坏神,只好水里来,水里去,顶风冒雨,察看地形,寻找黄河向东的出路。

共工一看禹一心要治住洪水,疏导黄河,顿时火冒三丈,几乎将自己的全部神力都使了出来,于是,中原一带的洪水四处漫溢,到处横流,洪水更大了。

禹东奔西跑,费尽了力气,地上的水却越聚越多,黄河水也是四处乱窜。因为共工捣乱,黄河没法疏导了。禹忍无可忍,决心带领人们驱逐共工。

禹把随他治水的应龙、黄龙、白龙、苍龙都叫来,并鼓励人们一起出战。由于共工四处作恶,早就声名狼藉,大家一听说禹要赶走共工,纷纷前来参战。禹带着大家在水中拦住共工,双方厮杀起来,整整大战了一个月。

禹带着人们轮流上阵,共工渐渐疲惫不堪,败下阵来,仓皇而逃。但大禹穷追不舍。共工眼看自己在劫难逃,便向禹下跪,发誓永远不再侵犯华夏,再也不发水行恶了。禹心一软,放走了共工。

禹率领大家赶走共工后,一鼓作气,把洪水排完,又马不停蹄地把黄河疏导到东海,并用太行山的石头在黄河两边筑起又高又厚、十分坚固的堤岸。这样一来才治理好了水灾。

后来,春秋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孔子,曾颂扬禹治水的功德说:

我简直找不到他的一点缺点,他的宫室简陋却没有想到改善,而是尽全力平治水土,开凿沟洫,发展农耕,鼓励人们从事劳动。

禹治水成功,除采取了正确的方法,另一重要原因就是他一心为公,具有吃苦耐劳、身先士卒、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精神。

后来战国末期思想家韩非所著《韩非子.五蠹》记述禹“手执耒锤,以民为先。”就是说他手拿治水工具,亲自参加劳动,给参加治水的人做出了好样子。

由于禹常年奔波在外,人消瘦了,皮肤晒黑了,手上长满了老茧,脚底布满了血泡,腿上的毛磨光了,连束发的簪子和帽子掉了也顾不上收拾。

人们见了纷纷心痛流泪。因此,后来嵩山一带还流传着许多禹治水的动人故事。

传说禹为了完成治水重任,与涂山氏女娇新婚不久,他就离开了妻子,重又踏上了治水的道路。后来,他第一次经过家门时,听到他的妻子因分娩而呻吟,随后还有婴儿的“哇哇”哭声。人们劝他进去看看,他怕耽误治水,没有进去。

第二次经过家门时,禹的妻子正抱着他的儿子启教儿子朝爸爸挥手,让儿子叫禹为爸爸。此时正是治水忙碌的时候,禹虽然看到了妻儿,他也只是挥手打了下招呼,就继续忙着去治水了。

禹第三次经过家门时,他的儿子已经长到10多岁了,跑过来使劲把禹往家里拉。禹深情地抚摸着儿子的头,告诉儿子,水灾尚未治理好,没空回家,就又匆忙离开了,还是没进家门。

禹在外13年,没有回过一次家。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正是他劳心劳力治水的最好证明。这段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典故后来成为了千古流传的佳话。

关于禹的神话故事还有很多。嵩山还有个传说,说禹治水时,要在介于太室山和少室山之间的轩辕山打出一条疏洪泄流的通道,他顾不得回家,便与妻子涂山氏女娇约定,以击鼓为号,把饭送到山上。

由于轩辕山山坚石硬,禹想用神力开山,他就摇身变成了一头大熊,运用功力,一会就掀掉了半座山。当他正干得起劲时,一块劈山时崩裂的石头砸到了皮鼓,禹的妻子听到了鼓声,误以为是禹发出的信号,便连忙烧火做饭。

当女娇拖着怀孕的笨重身体到山上送饭时,她东张西望却不见禹的踪影,只看到了一头威猛的大黑熊在奋力挖山,把她吓得扭头就跑。

禹回头见是妻子,就跑上前去迎接妻子,却又忘了还原成人形。女娇见大熊向自己跑来,一急之下,顷刻间化作了一块巨石。

禹见妻子变成了大石头,才猛然想起自己还没有变回原形,他伤心地抱着石头大哭,眼泪流到石头上,浸透了石头,石头裂开了,里面传出来孩子的哭声,禹的儿子诞生了。

禹为了纪念妻子,就给他的儿子起名叫“启”,也就是“石头裂开”的意思。于是,后人便称这块裂开的巨石为“启母石”。

西汉武帝游览嵩山时,也被这个传说所感动,就下令在嵩山修建了启母庙。虽然后来启母庙荡然无存了,可是,东汉时在庙前修建的启母阙还依然保留着。从残存的碑文中依稀可见汉代对禹治水的记述和对启母涂山氏助夫治水的颂扬。

由于禹治水成功,当时的帝王舜在隆重的祭祀仪式上,将一块黑色的玉圭赐给了禹,以表彰他的功绩。不久,又封禹为伯,把夏作为禹的封国。禹在天下的威望达到了顶点。

人们都称颂他说:“如果没有禹,我们早就变成鱼和鳖了。”

帝王舜称赞禹说:

禹啊禹!你是我的胳膊、大腿、耳朵和眼睛。我想为民造福,你辅佐我;我想观天象、知日月星辰、作文绣服饰,你谏明我;我想听六律五声八音来治乱,宣扬五德,你帮助我。

你从来不当面阿谀背后诽谤我,你以自己的真诚、德行和榜样,使朝中清正无邪。你发扬了我的圣德,功劳太大了啊!

舜在位33年时,正式将禹推荐给了上天,把天子位禅让给了禹。17后,舜在南巡中逝世。3年治丧结束后,禹避居夏地的一个小城,将帝位让给了舜的儿子商均。

当时,天下的诸侯都离开商均去朝见禹。于是,在诸侯的拥戴下,禹正式继承了天子位,以安邑作为都城,也就是后来的山西夏县,并定国号为夏,改定历法称为夏历,以建寅之月为正月。

当了天子的禹更加勤奋地为人们谋利,他诚恳地招揽士人,广泛地听取人们意见。有一次,他出门看见一个罪人,竟下车问候并哭了起来。

随从问禹:“罪人干了坏事,您为何可怜他?”

禹说:“尧舜的时候,人们都和尧舜同心同德。现在我当天子,人心却各不相同,我怎能不痛心?”

仪狄造了些酒,当了帝王的禹喝了以后,感到味道很醇美,就给仪狄下命令,要他停止造酒。他说:“后代一定会有因为饮酒而亡国的。”

禹想把大地上的情况都了解清楚,就命令两个神将丈量大地。禹把自己治理下的国土分成9个州,就是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他还调查了九州民间的疾苦和需求等。

后来,禹收集九州的铜,在荆紫山脚下,用自己出生地郁山的煤炭将这些铜铸成9个巨大的宝鼎。每个宝鼎需要90000人才能拉动,同时运走9个宝鼎需要九九八十一万人。

禹把九州和各种毒蛇猛兽、魔鬼精怪的形象,都刻在鼎上,据说这些鼎后来就在洛阳化成九龙飞天而去了。

禹在位第十年南巡过江时,一条黄龙游来,拱起大船,船上的人很害怕。

禹仰天叹息道:“我受命于天,活着靠上天的佐助,死了要回到天上去。你们何必为这一条龙担忧呢?”

黄龙听到禹这一席话,摇摇尾巴,低下头就不见了。禹到涂山,在那里大会天下诸侯,献上玉帛前来朝见的诸侯竟达万名之众。

禹在帝位15年后逝世,庙号圣祖。大禹是后世人们对他的尊称,也就是“伟大的禹”的意思。

大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他是我国传说时代与尧、舜齐名的圣贤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划定我国国土为九州。

禹去世后被安葬在浙江绍兴的会稽山上,后来遗存了禹庙、禹陵、禹祠。从秦始皇开始,历代帝王都要去禹陵祭祀他。

启母石和匾挂石岩的传说

传说,4000多年前,嵩山一带洪水滔天,大片土地被淹没,许多生命被洪水夺走。当时的尧帝便召集四大山神说:“汤汤洪水,正在为害,浩浩荡荡,山陵被浸,百姓怨恨,谁能治理洪水?”四大山神想了想,都异口同声推荐鲧,于是尧帝就命鲧治水。

治水的重担压在鲧的肩上,他眼望洪水,思忖如何治理。突然有一只神鹰飞来,叫道:“高地垫低地,洪水流下去。哈哈哈......”一只神龟游过来,叫道:“屯土填百川,把水堵成潭,哼哼哼......”鲧听了,目送它们而去,心里说:“对,就这么办!”于是,鲧领着他的部下到处壅塞百川,铲平高地,筑起堤坝,挡住洪水。可是水很大,挡住这里,又冲开那里。辛辛苦苦治了九年,洪水仍然到处泛滥。

鲧以为用地上的土治水方法不当,不如用天上的“息壤”去治。他没经玉皇大帝同意,就偷“息壤”治水,果然水涨堤高,十分灵验。鲧甚为高兴。但此事被尧帝知道后,惟恐惹怒上苍,得罪玉皇,为求玉皇赎罪,他遂派人面兽身的祝融,乘驾两条火龙,飞到羽山上空,见鲧正在筑堤,便大吼一声投下一个炸雷,把鲧劈死在羽山之下。

鲧死后,洪水更泛滥,但他尸体三年不腐烂,尧帝派人剖开他的肚子。谁知从他腹内跳出禹。鲧变成一条黄龙随波涛潜入水底。

禹出生后就身高八尺,虎鼻、熊腰、鸟嘴,耳有三洞,非同一般。人称大禹。

大禹见父亲顺水而去,为其父治水失败而痛心。他立志要继承父业,一定要治服洪水。此时尧帝驾崩,把江山交给了舜帝,大禹向舜帝请求,替父治水,戴罪立功。舜帝应允,大禹便开始了艰苦的治水活动。

大禹沿着山崖水岸到处察看地势水情,研究治水的办法,并把开山凿渠疏导洪水定为根治洪水方略。

大禹领着人们劈山凿石,决心疏通天下河川,使洪水流入江河,使江河之水流入大海。大禹整日忙于山川洪水之间。这种办法虽慢,但每治一个地方必有效果。

大禹治水初见成效,更加坚定了他的信心。他到涂地治水,得到涂山娇的爱慕,她追随大禹,愿意跟大禹受苦受累。大禹治水来到天下之中的崇山(即嵩山),涂山娇追到了崇山,在九尾白狐的说和下,大禹与涂山娇结婚,并在崇山南(即万岁峰下)建草堂成家。

大禹婚后3天,便去远方治水。他一去就是10年,10年里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为打开龙门,开凿崇山与季山(少室山)之间的辗辕关,大禹才回了一次家,与妻子涂山娇团聚。一天大禹在临行前,对涂山娇说:“你听到我的击鼓声,就来送饭。”说完,就治水走了。涂山娇做好饭后,单等着鼓声传来。

大禹为了尽快凿开山间通道,就变成了一只大熊,开山凿石,忙碌不停,连饭都忘吃了。谁知一不小心,竞把一石块踢落崖下,恰好击在鼓上。涂山娇听到鼓声,以为丈夫肚子饿了,急忙把准备好的饭食送到辍辕关下,可是她东张西望不见自己的丈夫,只见一只熊在山间跳跃治水。她心中一惊,羞惭之下便往回跑去。大禹“醒”来只见饭食不见妻子,就急忙追赶,快赶上时,涂山娇羞惭地化成一块大石。大禹知道妻子有孕,将要分娩,便击石高喊:“还我子来!”连喊三声,只听一声巨响,大石从北面裂开一条缝,一个男孩从石破处出生了。这就是夏禹的儿子启,此处也就成了中国第一个私有制君王的诞生地。

涂山娇化石而死后,由于其妹涂山姚也跟随姐姐来到崇山,并居住在崇山西的季山。大禹抱着孩子无法开山治水,便把启交给妹妹涂山姚。涂山姚见大禹为民治水心坚如铁石,他的家又无人照料,便嫁给了大禹。后人把涂山娇住的崇山叫“太室”,把涂山姚住的季山叫“少室”。太室山与少室山由此而得名。

后来,到了汉代人们为纪念涂山娇和涂山姚姐妹,在启母石前建了启母庙,在少室山下建了少姨庙。

大禹治水,共开通大河300条,小河3000条,沟沟坎坎不计其数,使地上的洪水流入江河,江河之水注入大海,露出大片沃土,万民百姓过上了风平浪静、安居乐业的生活。

大禹治水获得成功后,威名传遍天下,舜帝赏赐给禹一块上方下圆的黑色宝物——玉石“元圭”,作为奖励,并封他为夏伯。还选定良辰吉日为大禹庆典。

在为大禹庆贺的日子里,不论各个部落大小头目,还是庶民百姓,皆欢呼雀跃,敲锣打鼓,或歌或舞,可谓普天同庆,呈现出一派欢声雷动、盛况空前的沸腾景象。整个庆典持续了一个月。

一天,玉皇大帝在天宫早朝,忽听得地下百姓大声喧哗,便问文武百官:“地下发生了什么事,如此热闹?”

太白金星奏道:“地下原来有洪水,大禹治水13年而获成功,地上百姓正在为其庆贺。”

玉帝听后连连点头,太白金星见玉帝高兴又奏道:“大禹治水是人间大事,玉帝是否对其有所表示?”

玉帝问:“如何表示?”

太白金星奏道:“可否赐大禹一块石匾,以示天意。”“好,此事就交给你去办,一百天之内把此事办成。”玉帝传下一道圣旨,命太白金星、杨戬、鲁班等到人间去赐御匾。

杨戬带着鲁班走遍天下寻找合适的石匾,整整找了90天而没有选中一个,由于玉帝赐匾不能太小,而人间的所有匾额都不大。此事令杨戬、鲁班作难。一日,当行至崇山大禹住的地方,见其家后的大山很高,便商定在此山陡崖处为大禹刻匾。回天宫将此设想禀告太白金星。太白金星说:“山下是大禹的住处,在揭匾时,怕山石砸坏宫室,伤了大禹的家人,岂不好心做了坏事。”太白金星灵机一动,对二位说:“我自有办法,你们只管前去刻匾也就是了。”

二神走后,太白金星叫来崇山的山神土地,吩咐道:“大禹治水有功,玉帝要在崇山赐御匾,恐在揭匾时砸毁禹宫。现命你二位,化两只小鸟告诉大禹搬家。”

再说大禹受舜帝封赏后,没有一点居功自傲的想法,而是惟恐自己治的水再泛滥,他便到各地去巡视。安排涂山姚和儿子启在少室山下居住,崇山下的家已托给一老者看管,自己很少回家,老者在大禹宫内居住,几天来听到两只小鸟吱吱喳喳叫个不停,因不懂鸟语,便没有理睬。鸟儿叫得急了,他就用石头去砸。

山神、土地见这种办法不灵验,就去见太白金星。太白金星道:“玉帝赐匾,一百天的期限只差一天就要到了,不能再延误时间,待我去一趟。”

太白金星化作一算命先生,拄着仙仗来到大禹宫,见到老者便问:“你知道鸟在叫什么吗?”老者直摇头,说:“不知道。”太白金星说:“鸟儿在说,搬家,搬家,不搬家砸家。你家后面的山快塌了,赶快搬家吧。”说罢一摇仙仗便不见踪影。

老者恍然大悟,因无法告知大禹,就急忙给大禹搬家。待他将大禹的家当将要搬完时,玉帝赐匾揭匾的时辰已经到了。

这天午时,整个崇山是乌云密布,只听一声炸雷,将大禹宫后的山峰劈为两半。随着雷声,大大小小的山石便砸向大禹宫,顿时大禹宫就成了乱石堆。一块四四方方的无字匾额挂在了山峰岩壁上。“匾挂石崖”的说法,也由此而来。数千年后的今天,这块匾还清晰可辨。现在的崇福宫,即过去大禹的家,也叫大呙。

玉皇大帝给大禹赐匾的事一时传遍天下,世人皆知,大禹的威望再高一筹。舜帝驾崩,临终前执意把江山禅让给大禹,大禹不受,就隐居在少室山下。然而,天下各部落的首领纷纷投奔大禹,在众首领的推举和簇拥下,大禹不得不在距崇山不远的阳城即天子位,并建国都,国号为夏。大禹称帝后,骑着神马到处安抚百姓,安排洪水退了之后的生产、生活。黎民百姓过着风调雨顺、安居乐业的日子。大禹驾崩后,便把江山传给儿子启。迄今告成镇还保留着禹都阳城的遗址。

美丽的传说已成为遥远的过去。而启母石和匾挂石崖却给这里留下了一道极为神秘的人文景观,供世人观赏。

大禹镇海虎头峰的传说

相传,涂山娇化成了石头(启母石)后,大禹从石中唤出了儿子启,抱着启去找涂山姚。涂山姚见大禹为民治水,受人尊重,便决定代姐育婴嫁给大禹。

大禹在嵩山下把家安排好后,就安心地去开凿龙门口,凿开龙门又到三门峡去疏通黄河。三门峡在陕县东北四十里,很早以前这里是一片白茫茫的大湖,水没出口,祸害百姓。大禹在这里用大斧在山上劈开了三个豁口,状若三门,即鬼门、神门、人门,湖水分成三股,顺着三道门流走了。但湖水落下后,却激怒了在此栖身的黄龙。

黄龙与大禹作对,在此翻江倒海,上岸伤害人畜。大禹掷出通天宝剑,剑柄变成一头雄狮,剑身化作通天石柱,在鬼门河下面堵住了黄龙的去路。黄龙被降服后,大禹封它为“巡河大王”,监督黄河水怪。大禹的宝剑也化作了通天柱——砥柱峰。大禹治水“山陵应水者凿之,故破山以通河。”他从三门峡由西向东逐渐疏导了黄河,使黄河之水往东海流去,并留下了许多治水的遗迹。

大禹治理黄河水后,便回到崇山与涂山姚和儿子启相聚,歇息数日。但他万万没有想到,在三门峡被制服后封为巡河大王的黄龙却出尔反尔。大禹回家不久,这个巡河大王就在水妖们的拥戴下忘乎所以,肆意妄为。声称要报一箭之仇,杀掉大禹,用大水冲毁大禹的老家。

这一日,大禹登上崇山,正在观望自己治理天下之水是否如愿。就在这时,忽听山北一声巨响,顿时狂风大作,乌云密布,大禹定睛一看,但见山北黄河早已决口,滔滔洪水滚滚而来。眼见崇山将被大水吞没,大禹看到跑在最前的正是黄龙。大禹一时心急,便伸出左手向北推去,他竖起的五个手指,变成五个山头,挡住了黄龙的去路。

大禹腾空驾云,手举神鞭要打死黄龙。黄龙见大禹来势勇猛,便惊慌而逃,大禹紧迫不舍,直至追到孟县,大禹大喝一声:“好你条野水。”挥鞭朝黄河打去。当即就把黄河水打压下去了。黄龙再次被大禹降服,不得不乖乖回三门峡去。当时大禹伸出的五指便化为大山,即现在登封唐庄乡境内的“五指岭”。如今在五指岭山南有一巨石很像一只五指分明的手。如今在孟县黄河北岸的“野水镇”也由此而得名。

崇山位居天中,大禹的家也在崇山下,大禹治水,降妖捉怪,破山通河,但也难免有水妖作怪。大禹放心不下就经常站在距他家不远的虎头峰上向四面八方巡视水情,尤其担心崇山北的伊河和黄河之水是否注人大海。时间久了,他的身影化为石头(大禹镇海石),永远站立山头。使水龙、水妖们见到“大禹”闻风丧胆,镇住了天下之恶水。由于大禹站在崇山,令行雨的龙们也惧怕三分。至今嵩山一带还有着“十年九年旱,十河九断流”缺水的说法。

大禹“启劈石门”的故事

相传,大禹治水变熊,涂山娇误化为石,大禹击石求子,石破北方而启生。涂山娇之妹涂山姚闻知这一消息,来此替姐养子,给大禹减轻负担,并居住在大禹宫内。一日,大禹治水回家,见儿子启举着他的斧子玩,大禹有意想看看儿子的本领,便对启说:“尔到山上一试,吾斧尔能用否。”

顽皮的启,扛着大斧出大禹宫向东行,见到一块大石头,就在上面磨了磨斧子,又向前走,来到石门沟的巨石上试了试斧子,一斧下去,这块巨石一裂三瓣。启见斧落石开,欣喜若狂。随即便转身,抡起大斧朝崇高山万岁峰东侧劈去,手起斧落,只听“咔嚓”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大山一裂两开。大禹见启小小年纪,能一斧劈开石门沟,甚为高兴。难怪大禹驾崩后,大臣们推举启继父帝位。

这个传说故事,有证可考。在启母石东北约200米的山坡上,还遗留有磨斧石,这块石头,长约4米,高约70厘米,呈灰白色。石两端高,中间凹,整个石面,十分光滑。但现在,这块磨斧石已失去原来的模样。据知情者说,这是1998年因附近群众把此石当作采石料,将其劈为两截。但没成材料,不能被其所用,就扔在山下,不再管了,使这块具有观赏价值,或说是历史见证的石头已无法完整。

离开磨斧石,沿山坡向东南下行300米左右,在石门沟口,薛家门村东,还可看到试斧石。这块巨石高约3米,长宽均有5米,巨石裂为三瓣,石缝内长出一棵梨树,约有四把多粗。令人赏之,玩味无穷。

沿石门沟北上,万岁峰和狮子峰,两山夹峙,山石相对,形成一道天然的石门。这便是石门沟内三道门的第一道门。进得石门来,但见两边山峰,高耸云天,山峰绝壁上,奇石嶙峋,千姿百态,有如石龟迎宾,有如马踏龙雀,有如仙翁醉酒。秀美多姿,蔚为壮观。东西相望两山峰各有豁口,豁口内林木茂盛,当地人称其为东马槽、西马槽。

沿沟北上,约100余米,第二道石门便映人眼帘。进得第二道石门,在迎面的石崖上可观到一个天然石洞。此洞穴有15平方米大,洞内有一块方石如桌,坐在方石上南望,透过二道门的缝隙,恰恰望到高家楼,即现在的高家庄。人称此洞为猪八戒望高老庄洞,此洞堪称嵩山景观中一绝。然而就是这道美丽的景观,在1997年,被薛家门村的一村民开山炸石所毁。这富有浪漫和传奇色彩的景观将永远成为历史。

走过二道门,再进三道门,犹如闯了三道关。石门的形状大同小异,而门内的景观各不相同,独具特色。各个石门内是群山环拱,林木浓郁,高崖绝壁,挺拔峻秀,树木长在崖畔,将每个山峰陪衬得恰到好处,犹如一幅幅极富诗意的天然画卷,色泽清淡而典雅明丽。三道石门好似锁住了三个人间仙境,置身于此,犹如走进世外桃源,令人美不胜收。

相传,启劈开这道沟后,因石门紧闭,人进不得此沟,便成了各路神仙在此聚会栖居的地方。他们或在此谈天论道,或炼丹修身,或植木育果,或生息养性,或指点人间迷津。

有一天,一个来自南方的风水先生(人称南蛮子),因赶风水,查地脉来到此沟。他见沟有一石门,顿时茅塞顿开,屈指一算,断定此处为风水宝地,石门内肯定有许多宝物。他想,如此风水宝地,嵩山一带定会出大人物了,不如将其宝地坏掉,将脉气赶往南方他的家乡。于是就推算打开石门、坏风水的方法。经过七七四十九天的推算,终于有了玄妙的魔法。他推断:要在此正南方,千步之遥的菜地,种一棵生长百日的瓠子,作为钥匙插入石门旁的锁孔内,石门便可打开。

这个南蛮子依此“玄学妙计”,向南走千步,便来到高庄村北的一块田地内。事情也算凑巧,这里有一老妇和一少年正在干活,这块地种得正是瓠子菜,南蛮子见后喜不自胜。便与其搭讪,拉起家常来。

南蛮子问:“你们种得是什么菜?”老妇答:“瓠子。”南蛮子问:“结瓜了嘛?”老妇答:“开花了,有一朵花下还做胎儿了。”

南蛮子闻得,心中暗喜。急忙来到这棵瓠子藤前,但见这棵瓠子藤上仅开一朵白花,花下已长出鲜嫩的小瓠子。南蛮子心想,他的推断已被应验。就对老妇说:“这个瓠子我要了,不准别人乱动,待一百天时我来摘它。”老妇没有应答。

旁边的少年小伙心里感到不耐烦,责问:“凭啥这个瓠子非要给你?”南蛮子自觉失言,赔着笑脸说:“到时候我给你银两,要多少都给。”小伙子嘟噜着说:“谁稀罕你的臭钱!”南蛮子见小伙子不好对付,就使出浑身解数,说服小伙子。最后小伙子问:“你要这瓠子干啥?说出道理,瓠子可以白送。”南蛮子反复劝说不下,被逼无奈只得把用瓠子打开石门的事给说了出来,并说:“一百天正午时,我来摘瓠子,到时石门打开,保证不亏你。”这个小伙子听后似信非信,就答应了下来。

这个小伙子名叫高保,自小因家贫不曾念书,但不失聪明、果敢。他以前去过万岁峰下见过石门,但没想到南蛮子说得那样神奇。心想,南蛮子说的是真是假,不如到时自己拿着瓠子,到石门沟试一试。主意拿定,便整日精心护理这棵瓠子。

一晃就是一百天时间。这天早上,高保到菜地,摘了瓠子,来到石门处,按照南蛮子的说法,将瓠子插入石门左边的石洞内,向右拧。不拧便罢,这一拧,但见石门“吱呀呀”地随着响声,神奇般地被打开,挪出一丈多远。高保走进石门,见到一匹高头大马正在拉着石磨转圈走,磨盘上有一堆豆,磨旁不见人影。高保想,进了石门要拿点东西做纪念。伸手在磨盘上抓了一把豆,就出门往回走。

高保走回菜地,见南蛮子正在寻找瓠子。高保极兴奋地对南蛮子说:“不要找瓠子了,我已将石门打开了。”南蛮子吃一惊,急问:“石门内怎样?”高保将经过细说一遍。南蛮子非常可惜地说:“坏了。石门内的高头大马是神马,磨上的豆是金豆,因瓠子还没有到午时而摘下,你将石门打开,这神马、金豆将永远消失,这条沟的三道石门将永远大开。”高保伸手一看,果见手中六粒金豆金光闪闪。南蛮子顾不得与高保争辨金豆的事,便直奔石门沟去赶风水去了。

那位南蛮子究竟将风水宝地赶往何处,高保得金豆是真是假,已无证可考。但这拥有三道天然石门的石门沟和饲养神马的东马槽、西马槽却是真真实实地位于嵩山万岁峰下。

走过石门沟中的三道石门,向北攀岩而上,约行200米。左右环顾,三鹤峰与虎头峰高耸对峙相映生辉,从两山峰的豁口北望遇圣峰,这三座山峰个个挺拔独秀,形成一个“山”字,颇为壮观,不禁令人称奇叫绝。

会稽山麓的英雄葬地

禹陵坐东朝西,由禹陵、禹祠、禹王庙三大建筑群组成。禹陵的入口处有一块青石牌坊,高12米、宽14米,高大古朴。牌坊顶为双凤朝阳,庄重典雅,雕刻精美,柱端为古越人崇拜的神鸟鸠。

在牌坊前,有一横卧的青铜柱子,名龙杠。龙杠上有“宿禹之域,礼禹之区”的铭文。龙杠两侧各有一柱,名拴马桩。

凡进入陵区拜谒者,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须在此下马、下轿,步行入内,以示对大禹的尊崇。

龙杠后是一条长100余米的神道,神道两旁安放着由整块石头雕塑的熊、野猪、三足鳖、九尾狐、应龙。相传这些神兽都是帮助过大禹治水的神奇动物或大禹自己所变。

从神道经过禹陵广场,跨过禹贡大桥,在甬道前古朴简洁的棂星门下,就能望见大禹陵碑亭。高大肃穆的大禹陵碑,“大禹陵”3字是1540年绍兴知府南大吉楷书并勒石,字体豪放而雄浑,有顶天立地的气概。

石碑漆了朱红色,耀眼夺目。碑前的两棵百年盘槐,夏天碧绿葱茏,冬则虬枝如铁。碑后就是禹王山,相传大禹就葬在这里。

大禹陵碑的右侧,是咸若亭、碑廊和菲饮泉亭。咸若亭为1164年所建的一石结构亭,六角、攒尖、三层、镂空雕饰,极具特色。“咸若”一词,来源于我国最古老的历史文献《尚书.皋陶谟》中。据记载,大禹与司法官皋陶讨论如何实行德政、治理国家时,大禹说:

吁!咸若时,惟帝其难之。

意思就是,万物若能顺其自身的规律,就能得到它的好处。

咸若亭上面有“好生遗化”4个字。建此亭,不仅是颂扬大禹的教化之德,更表达了人们对他的美好期望。

碑廊陈列着部分祭禹碑,主要有秦始皇祭禹陵所留《会稽刻石》等。

菲饮泉的泉水四季不涸,清凉甘洌,人们饮水思源,禹功大德盛,便用大圣人孔子评价禹的话“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而命名此泉为“菲饮”,用来纪念、缅怀大禹。

位于禹陵左侧的是禹祠,共两进院落,中间以天井相隔。

第一进内陈列着《大禹治水》、《稽功封赏》砖雕;第二进内有大禹塑像,还陈列着大禹在绍兴的遗迹照片和《姒氏世谱》及记载历代祭禹情况的《祀禹录》等。

廊下壁间嵌有清代毛奇龄《禹穴辩》和昝尉林所书“禹穴”碑。

在禹祠的左侧有一井,名为“禹井”,相传是禹开凿的。这里还有个亭子名叫“禹井亭”,其楹联是后人补书,联道:德泽被万方;轨范昭百代。

意为华夏的人们都得到了大禹的恩惠,他为民忘私,不屈不挠的种种美好品德是人们的楷模,光照后世。

禹庙是大禹陵区的主要建筑之一,位于禹陵的右侧,始建于545年,是禹的儿子启始创的,它同时也是我国历史上最悠久的祭祀、供奉民族英雄大禹的庙宇。

禹庙的整个庙宇顺山势而逐步升高,高低错落有致,雄伟壮观。密集的斗拱,梁上的绘画,质朴而巧夺天工。庙内自南向北依次分布有辕门、照壁、岣嵝碑亭、棂星门、午门、拜厅、大殿等建筑。

照壁前为岣嵝碑亭,亭子是清代咸丰年间所建。亭中有一碑,人称“岣嵝碑”。因最早立于湖南衡山岣嵝峰而得名。

岣嵝碑是明代翻刻的,文字奇古,记述了大禹治水的经过和功绩,又名“禹王碑”。禹王碑是在1541年冬天,绍兴知府张明道据湖南岳麓书院拓本摹勒;碑文凡77字,有明代大学者杨慎的释文。

岣嵝碑亭前是午门,包括宰牲房和斋宿房。午门有三门,中门常闭,据说只有举行祭禹典礼和皇帝祭禹时才能打开,而且只有帝王才可以跨越中门。

穿过午门,走过一段石板路,登上百步禁阶即到拜厅。拜厅,也称祭厅,是祭祀的地方。而百步禁阶是一个类似于台阶的东西,其实它并没有100步,只有39步。这39步的台阶,是因为过去人们拜见帝王,都要行三拜九叩的大礼,所以含有“三拜九叩”的意思。

百步禁阶前有一鼎,铭曰:缵禹之绪。意为继承大禹的事业。拜厅和大殿之间还有乾隆皇帝在此祭禹后留下的诗碑,又称“御书碑”。

大殿是整个禹庙建筑群的最高建筑物。禹庙的大殿的层脊,有后来的康熙皇帝所题的“地平天成”4个字,意思是大禹治平大地水患,造福人间。

殿内的大禹塑像6米,头戴冕旒,手执玉圭,身披朱雀双龙华衮,雍容大度,令人望而起敬。殿内还陈列了鼓、磬等祭祀禹的礼器。

禹庙的大殿侧有窆石亭,因有窆石而得名。传说窆石是大禹下葬时的工具,是在大禹下葬时,从北川飞来的。窆石上,有自东汉以来的许多文人学者留下的题刻。

在窆石亭的旁边,有禹穴、石纽碑,都是在清光绪年间,根据大禹的出生地四川北川那里的禹穴、石纽拓片勒石而成的。

大禹陵是重要的历史遗迹,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历史、人文和艺术价值,特别是蕴含的大禹治水精神,非常值得弘扬和发展。

犴鼻宴锄奸的传说

长白山下有个善于制作犴(驼鹿)鼻宴的童家菜坊。

这一日,伊平府的刘师爷领着十多个凶神恶煞的衙役来到了菜坊。老板童成金急忙迎了出来。刘师爷皮笑肉不笑地说道:“童老板,刘某带来一件让你光宗耀祖的好事!”

伊平府新任府台牛千禄,得知童家菜坊的犴鼻宴闻名遐迩,打算后天上门亲自品尝一下犴鼻宴的妙处。童成金早听说过这个牛千禄官风不正,正想以没有上佳的犴鼻原料加以拒绝,刘师爷却打开身后的包袱,拿出三副完整的干品犴鼻,说:“牛大人是要借你的犴鼻宴,宴请一位重要的客人!这三副干品犴鼻,就是这位客人自己带来的。你好好准备吧!”

转眼,三天时间到了。牛千禄来到了童家菜坊,他宴请的客人竟是本省巡抚张平治大人。童成金一见巡抚驾临,更是不敢怠慢。经过水发、去腥、改刀、制菜和成型五道工序,一盘香气四溢的红烧犴鼻被端到了桌子上。谁知,牛千禄刚夹了一块犴鼻肉入口,一股浓腥直冲脑际。他“呸”的一声吐掉了嘴里的肉,怒叫道:“童成金,你尝尝这菜被做成了什么味道?”

童成金没想到张巡抚拿来的外地犴鼻血腥气特重,他在去腥的过程中疏忽了,以至于这道菜根本就不能入口。童成金“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说:“我这就回厨房重新给两位大人做这道菜!”

牛千禄刚要骂人,张巡抚摆了一下手说:“童老板,本官还要在伊平府住上十几天,希望我下次来不会再是这个味道了!”

童成金看着两位大人离开菜坊,瞧着剩下的那两副犴鼻,不由得打了一个冷战。做一次犴鼻宴,一副犴鼻就够了,张巡抚拿来了三副干品犴鼻做什么?思前想后,他觉得这里面大有玄机,忙将剩下的两副犴鼻包好,直奔桦木岭而去。

童成金的师傅于天成就住在桦木岭,若说制作犴鼻宴,于天成才是长白山的第一高手。只不过五年前,于天成的儿子在柳城县当县令时被奸人所害,他老年丧子,从此一蹶不振,就把菜坊交给了徒弟童成金,自己回家为儿子守坟去了。

于天成听徒弟说明来意,不以为意地说道:“给犴鼻除腥好办呀!”他指着后院长着的一种葡萄藤似的灌木,说道:“用这种灌木的叶子,就可以除掉犴鼻浓浓的腥气!”这种灌木,名叫去腥藤。

童成金回去用去腥藤处理了一下犴鼻,果然犴鼻中浓浓的腥味便被收拾干净了。他派伙计去通知牛千禄,犴鼻宴明天中午便可开始。

一番精心烹制,一盘白扒犴鼻就做好了。上桌前他偷偷尝了一口。这次的犴鼻真的可以说是鲜香脆嫩,味美异常了。

牛千禄和张巡抚品尝之后齐声叫好,童成金悬着的心总算放回了肚子里。一盘犴鼻转眼间被两个人吃掉了一半。突然,张巡抚手中的筷子“啪”的一声掉在了地上。牛千禄则抱着肚子大叫道:“有毒,这犴鼻有毒呀!”

幸亏张巡抚带着九花解毒丸,牛千禄和张巡抚各吃了三颗药丸,才算止住了肚子痛。牛千禄命人将童成金锁回了府衙,童家菜坊的大门也被贴上了封条。

于天成得知徒弟被关进大牢的消息,急匆匆地赶到了府衙,解释道:“张巡抚送到童家菜坊的犴鼻本身带毒,这怎么能怪厨子呢?”

牛千禄听了他的话,一拍惊堂木,喝道:“胡说,张巡抚送到童家菜馆的犴鼻怎么会带毒呢?”

于天成跪地说道:“我一时没想到,才造成这个局面。请张大人将第三副犴鼻拿出来,那您就知道这犴鼻带毒的原因了!”

张巡抚命人取出犴鼻。于天成拿出一把银光闪闪的镊子,不一会儿就从犴鼻的鼻孔里拔出三根寸许长的硬刺来。这是一种名叫狼枣的灌木利刺,有毒。

牛千禄倒吸了一口凉气:“这带毒的利刺嵌在犴鼻肉中,童成金制菜时怎么不清除干净呢?”“犴鹿冬天时需要靠鼻子拨开积雪觅食,所以一旦有利刺刺中它的鼻孔,它只得分泌出一种酸性物质,慢慢地将狼枣的利刺分解破坏掉。张巡抚拿来的三副犴鼻,恐怕是犴鹿鼻孔中的毒刺还没被分解就被打死了。”

张巡抚狐疑遭:“可我们吃的时候也没发现有这种毒刺呀?”

于天成说道:“两位大人,那毒刺混到了犴鼻肉中,经过烹调就纷纷碎掉了,别说是厨子,就是神仙也难发现呀!”

于天成说的果然不错,张巡抚用手指将那三枚毒刺轻轻一捏,毒刺纷纷变成了粉末。

于天成亲展厨技,他用去掉毒刺的犴鼻做了一道犴鼻卧雪。这道菜是一道凉菜,犴鼻清炖放凉后,扣在盘底的银耳上,别看犴鼻卧雪是一道凉菜,可是却比热犴鼻多了一份意境,也多了一份口感。套用一句俗话,绝对可以香摔人的牙齿!

张巡抚终于吃到了绝味犴鼻,心满意足地离开了伊平府。牛千禄虽然将童成金放了出来,可是却不同意童家菜坊重新开业,反倒提出一个条件。

原来,当朝的宰相宣越就要办六十大寿了,牛千禄正不知道如何送礼呢,如果于天成能在宣越的寿宴上献上一道犴鼻菜,他牛千禄以后一定会飞黄腾达呀!

于天成为了徒弟的菜馆,只有违心地帮牛千禄一次忙了。一个月后,牛千禄用马车拉了整整一车的礼物,直奔京城而去。于天成坐在马车上,车后辕上还拴着一头成年的犴鹿。

宣越是有名的奸相。他怕有人借着办寿的机会害自己,府门口的卫士增加了一倍,凡是进府的人一律严加盘查。牛千禄对宣越一说于天成善于制作犴鼻宴,宣越当时就来了兴趣。犴鼻这种东西好吃难做,京城的厨子没有几个能做得入味的。

于天成拉着那头犴鹿,到相府后边的厨房忙活去了。晚上掌灯的时候,一道珍珠犴鼻汤被做好,被传菜的丫鬟端到了宣越的面前。

翡翠玉碗将牛乳一般的犴鼻汤映成了翠绿的颜色,犴鼻在汤碗中半沉半浮,就好像怀抱琵琶半遮面的歌女,令人有一尝美味的冲动。最奇的是汤面上,于天成竟用犴鼻鼻内的脆骨编成了很多指甲盖大小的珠子,这些骨珠飘在汤面上,错落有致,更显得此菜雍容华贵。

宣越正要对珍珠犴鼻汤下勺子,不远处坐着的张巡抚大叫道:“相爷,莫吃,这道菜有毒!”

宣越吓得急忙停住了勺子,道:“张巡抚,毒从何来?”

张巡抚就把当初自己吃犴鼻中毒的经过讲了一遍。讲完,他加重了语气说道:“宣丞相,我已经调查过,这个于天成就是柳城县县令于鼐的父亲呀!”

不大一会儿,于天成就被押了上来。于天成一听张巡抚竟然诬陷自己,大吼道:“丞相,您休要听他胡说,于鼐是我的儿子不假,可是他的死只能怪他不识时务……张巡抚说菜有毒,我愿意亲自尝菜验毒!”

宣越点头同意了于天成尝菜的要求。犴鹿除了香滑的鼻肉外,就是脆口的软骨,听着于天成咀嚼软骨发出轻快的“咔咔”声,宣越转头对张巡抚道:“张大人,这犴鼻汤无毒呀!”

张巡抚被羞成了个大红脸,灰溜溜地坐回到了椅子上。于天成则被卫士们放开了胳膊。

宣越用银勺子一尝这犴鼻汤的汤汁——那浓浓的鲜味由口入腹,立刻融入了四肢百骸。汤面上浮着圆圆的骨珠不仅漂亮,而且奇妙,这些小球滑溜溜的,未及宣越咀嚼,便随着汤汁滑落到了他的喉咙里。宣越对着于天成一竖大拇指,连声说好。于天成被宣越赏了一串价值不菲的南浦珠子,高高兴兴地回客栈休息去了。

酒席开到了半夜,宣越也有点喝多了,就在两名小丫鬟搀他回房休息的时候,他突然手捂胸口,连声叫痛,跌倒在石阶上!

大夫赶到的时候,宣越已经气绝身亡,等侍卫们再去抓于天成时,他早已逃得没了影子。

宣越并非中毒而毙,他是被犴鼻软骨刺穿胃部而死的。除奸的秘密就在汤面上浮着的犴鼻软骨小球上。犴鼻软骨极有弹力,干天成将其切成细细的长条,软骨的两端更被他用刀削得极其锋利。两端锋利的软骨条最后被他编成了小球,这种小球如果不经过咀嚼,入胃后,一旦展开,那可是极度致命的杀人利器呀!

张巡抚老奸巨猾,他早就知道于天成的儿子被宣越杀死,他用三副有毒的犴鼻逼于天成出山,那个怂恿牛千禄进京献犴鼻宴的主意就是他出的。

他本想当宣越的面喝破于天成下毒的计谋,然后立一大功,以求得到宣越的青睐。谁承想于天成棋高一着,他弃毒不用,竞用软骨条削成的骨刀,取了宣越的性命。

回到长白山后,于天成把杀死宣越的经过对徒弟讲了一遍,讲罢,他望着莽莽苍苍的长白山叫道:“犴之名鹿,林之精灵。灭贼锄奸,首推一功。于某自誓,与尔平等。彼朋我友,善待——苍生!”

童成金尊崇师傅的意思,他将犴鼻宴从自家菜坊的菜单中去掉了。犴鹿一代代在长白山繁衍生息,可是当年于天成借犴鼻锄奸的经历,还会有几个人知道呢?

桃花岛上的小龙女

东海有个桃花岛,桃花岛上有龙洞。

龙洞深通东海洋,桃花女龙住洞中。

千呼万唤难出来,但见年年桃花红。“女龙”本是渔家女,桃脸杏腮真俏丽,心灵手巧人勤劳,挑水织网又纺线。她白天纺的线,织网网不破:她夜里织的网,捕鱼鱼最多:她旱天挑的水,担担荡清波。

渔女从来不打扮,自幼爱梳两条“冲天辫”。有一天,嫂嫂笑话她:“小姑今年十四岁,再扎小辫子太难看。来,我给你梳一遍。”

可是梳来梳丢梳不直,没办法,只得照旧扎了两条“冲天辫”。

渔女有个怪脾气,一年四季不洗澡。有一次,阿娘笑骂她:“这么大的姑娘了,也不洗洗澡!人家不来笑话你,总怪我做娘的欠管教。”

渔女咯咯笑,扑在娘的怀里撒了一阵子娇,转身又跑掉。

原来她并非亲生女,是阿爹海边拾来的。

那一天,风大浪高海咆哮,电闪雷鸣暴雨浇潮水涌来一婴儿,搁在海边直哭叫,刚巧阿爹海边过,赶忙把她抱回家,鱼汤当奶汁??养她长大。阿娘教她织渔网,阿爹为她雕贝花,阿哥逗她海边玩,爬在地上当骏马。

渔女乖,渔女美,渔女长到十八岁。十八姑娘篱外竹,媒人挤破屋。东村来作媒,十担彩礼排成队;西村来说亲,十份聘金抬进门。这个说,少爷天天用功把书读,定做高官好享福;那个讲,东家年年打船造楼房,长穿绸缎喝参汤。

爹娘笑谜谜,悄悄问渔女:“谁是如意郎,孩子你快讲!”

渔女舒双眉,脸似桃花微微醉:“不愿享福不贪财,捕鱼阿祥我最爱!”

爹皱眉,娘獗嘴,哥嫂含笑羞妹妹。

阿爹说:“阿祥家里穷,出门做渔工。”

渔女说:“渔工识潮水,女儿愿婚配。”

阿娘说:“阿祥常断餐,你去要饿饭。”

渔女说:“饿饭不要紧,鱼汤赛人参。”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