拈花菩提(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3 11:43:44

点击下载

作者:林清玄

出版社: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拈花菩提

拈花菩提试读:

自序

有一年我到屏东乡下旅行,路过一座神庙,就进去烧香、抽签。

那是十年前的本了,当时我把抽签当成有趣的享,一点也不稀奇;但那一次在屏东庙里的抽签却是稀奇的,因为抽中的是一张“下下签。在我的经验里,抽的签至少都是中上的,很少抽到坏签,那是我抽中的唯一一张下下签;尤其是那时我的生活、工作、情感都很平顺,因此抽中“下下签”,那一刻,我惊讶得呆住了。

我根本嫩得看签文写些什么,走出庙门,随手把签揉成一团丢到香炉里,看它化成一道轻烟,袅袅化去。

但走出庙门时,我感到心情十分沉重,不自觉放慢脚步,走在路边成行的芒果树下,思考着那张“下下签,的意义,我不知道它预示了什么,但我知道,应该使自己有更广大的心与宽远的见识,来包容人生偶尔会抽中的下下签。

一张下下签的内容是什么无关紧要,不过,在真实的人生里,它有如健康的人喝到一碗苦药,颇有醒溯灌顶的效果,反而能给我一些反省、一些激励。这样看,一个人一生抽到几张下下签不是什么坏奉。反过来说,我们偶尔会抽中“上上签”,如果没有带给我们光明的力I,只令我们欢喜一场,也就没有什么好处了。

我想起从前在日本旅行,看到日本寺庙前面的树上结满白色的签纸随风拱扬的景象。原因是抽签的人对签不满意,把它结在树上还给神明,然后重抽,一直抽到满意为止。

我很欣赏这种习俗,因为来抽签的人多是在寻求心里的安慰,大部分是在生活中遭受不幸与挫折而仿徨无措的人,抽中一支坏签无疑是骆驼背上一根稻草,更觉得难以承担、无所依靠了。将坏签挂回树上,是对命运的一种沉重无声的抗议。

抽签虽然是宿命的,但可以把坏签还给天地,只要好的签,这是在宿命里寻找出路,表明不肯受命运安排的意志;如果我们对命运的安排完全没有抗衡的余地,那么也就不需要抽签了。虽然有一点可悲的是,我们可以把坏签挂在树上还给世界,却往往无法把人生真实的锉败还给无情的天地,在静夜无人之际,仍然要默默饮着生命的苦汁,心里痛苦地呐喊着。

其实一张签诗是好是坏都没有关系,它最大的意义是让我们转个弯,做一次新的思考,因而在顺境时抽到下下签、在逆境时抽到上上签,格外有意义。前者是“居安思危”,后者是‘反败为胜’。人生的际遇从更大的角度看,不也是这样吗?

当我看见日本寺庙前树上结满白签纸,在风雨中沉欲地舞动,感觉那是人世f7的好风好景,表现了人的傲骨与葬严。但我看见台北民权东路恩主公庙里,静静拱飞的香烟里,许多正在抽签的皮诚的面容,也感觉那是人世间的真情真意,里面然烧着人的祈愿与期待。从远景看,一张签纸上写的是人与宇宙间流动的温吸,写着无穷时空中的一些想望、一些追寻、一些爱。

在欧美和日本的中国餐馆,常设有幸运签,有的藏在筷子里、有的包在馒头内、有的放在玻瑞瓶中,这些签纸通常写着_#好最美的语言,让人看了心情欢愉。我常常突发奇想,要是寺庙里的签都是这样的好句该有多好,一定可以帮助许多有情人成眷属,带给沮丧的人生存的希望,使挫致者有勇气走向黎明的天光。

三年前的早春,我到日本的日光山去看红叶,夜里在山上小径散步,找到一家卖荞麦面的小屋,吃面时打开筷子的纸袋,掉下一张纸,上面用中文写着:“今日天气真好!,我吟着这句话,俯瞰夜色中泛着浅蓝色的山谷,谷中月光下的枫红点点,忽然觉得不只今天天气真好,人生也是非常幸福的!

人生在某种层次上,真像一张签纸。

学佛以后我就不再抽签了,我喜欢佛寺中不设签箱,对一个坦荡无疑的生命,到处都是纯净的白纸,写什么文字有什么要紧,生命的遭遇犹如水中的浮草、木叶、花瓣,终究会在时间的河流中流到远方。能这样看,我们就可以在抽签时带着游戏的心情,把一切缺憾还诸天地,让我们用真实的自我面对这万般波折的人间!

生命不免会遇到有如下下签那么糟的景况,让我们也能有一种宽容的心来承担,把它挂在树上随风取动,或落入河中,随流水流向大海吧!

这一册《拈花菩提》正有如生命之河上所漂浮的花瓣,我随手把花瓣捞起,有的美如桃花,有的凄艳如樱,有的轻淡若菊,还有的如历经冰寒的梅花,也有一些是开在山溪洞无人知名、未曾被欣赏过的清醇的小野花。

我多么喜欢智者大师在《摩诃止观》里说的:“团顿者,初缘实相,造境即中,无不真实。系缘法界,一念法界,一色一香,无非中道。己界及佛界,众生界亦然。’我们生命里所遭遇到的每一种颇色、每一朵花香,都展现了它无比的尊严与意义。一朵野外独自开放的无名小花,不都让我们感触到宇宙生命的奥秘吗?我们生命之河所流过的花瓣,虽有不同的喜之花、怒之花、哀之花、乐之花,不都是菩萨心海中的妙有世界吗?

这苦恼的三界,既是己界、众生界,也是佛界。我深信,佛菩萨的世界并不离开人生的现实而存在,如果佛菩萨不能与我们的生活结缘,佛菩萨的存在又有什么意义呢?我们愈是直视充满痛苦矛盾的现实人生,愈感觉到佛菩萨的大悲,如果这个世界不是如此苦难,佛菩萨的慈悲又要从什么地方展现呢?

近几年来,我写的学佛随笔,就是从现实人间来出发的。我认为佛与菩萨是随时随地无所不在的,自然,佛菩萨也存在人生的顺境与困境里,我们如果在现实生活不能体验慈悲与智慧,那不是生话中没有真理,而是我们没有足够明净的心性。《拈花菩提》是每一步都走在现实的道路上,希望从许多细小的日常事物去体贴、去接近佛菩萨无尽的慈悲与无I的智惫。

我的文章不是佛教思想的研究,因为我认为注重学解的佛教,很容易专门化、复杂化,不能满足我们对宗教实践的渴望与景仰。我期望的不是提出个人的主张或思想,而是想唤起人人自我的觉悟。

很多读者读了菩提系列以后,对我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有的欢喜、有的赞叹、有的建议,也有一些是质疑与辩难,我都充满感激的承受,可惜没有时间一一回复。希望读者有任何佛法的问题,直接去向法师请教,他们的修行都比我好,必然能有比我更好的答案。尤其是修行的问题,比起师父们,我的修行还非常非常的低微。这些年来在修行的路上摸索,日益感知了自已的渺小,唯一能说的大概只有一句话:“我已发阿褥多罗三藐兰菩提心”。

我时常在清夜里,燃香三住,写这些文章。有时写累了会走到阳台呼吸沁凉的空气,站在阳台上俯望万丈红尘,让夜雾轻轻扑来,在这寂静沁凉而闪着客落星光的夜晚,常使我觉得自己是走着多么孤寂的道路。在这喧闹的尘世,谁听见我内心无声的呼喊呢?在无边的旷野,谁是相识的那再来的人呢?在有情的人间,谁愿与我走在虚空之上让莲花承接双足呢?这样的孤寂之感,甚至令我感到自已眼中的水意。然后,我就静静地念着‘南无观世音菩萨,一股清澈的泉水就清洗了我的内心,是南无观世音菩萨护持我走过了无数漫漫孤单的长夜。

其实,我们走过每一步看似孤寂的路,每一位修行者都已走过;我们所感啃的无人理解的忧伤,佛菩萨也都能理解;我们在这世界所有的一切忧恼,佛菩萨都已经忧恼过,并且承担过、超越过了。这样想时,心中就已坦然,在我临睡前例行的礼拜时,看到佛堂的灯光特别温暖,准提佛母的脸洋溢着格外慈悲的光芒。《正法念处经》里说:“人命不久住,犹如拍手声。”生命是如此短促,烦恼犹如空中飞鸟的影子,我深切知道,不论要遭遇多么巨大的考验与折磨,我都会怀着清明的感恩之心,来看待因缘、包容人间、注视世界。

特别感谢几位朋友赵卯琳、连艾华、杨雅玻的关怀护持,朋友们的帮助,常使我觉得不枉这一趟的人世。

我愿把此书的所有功德回向给我的妻子小妻,并祈愿佛菩萨、本尊、上师、护法继续加倍护佑她。

我愿把一切的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祈望十方诸佛菩萨帮助一切在难关中的众生能度过生命中险恶的波涛。

最后,让我们定下心来,双手合十,低眉垂目,一起皮诚地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观世音菩萨’,让我们随着观世音菩萨来发愿:愿吾速知一切法愿吾早得智慧眼愿吾达度一切众愿吾早得善方便愿吾速乘涅集船愿吾早得越苦海愿吾速得戒定道愿吾早登涅集山愿吾速会无为舍愿吾早证法性身林清玄一九八八年五月于台北永吉路客窝第一卷波罗蜜一片茶叶

做一片茶叶!欲行布施,先学习在社会这套茶里。

说珍惜世界,先珍惜每一片茶叶吧!这样想时。喝茶的时候鱿特别能品味其中的清香。

抓一把茶叶丢在壶里,从壶口流出了金黄色的液体,喝茶的时候我是然想到:这杯茶的每一滴水。是刚刚那一把茶叶中的每一片所释放出来勺。我们喝茶的人,从来不会去分辨每一片茶叶,因此常常忘记一壶茶是马一片一片的茶叶所组成。

在一壶茶里,每一片茶叶都不重要,因为少了一片,仍然是一壶茶。旦是,每一片茶叶也都非常重要,因为每一滴水的芬芳,都有每一片茶叶的生命本质。

布施不也是如此吗?

布施,犹如加一片茶叶到一大壶茶里,少了我的这一片,看似不影响茶的味道;其实不然,丢进我的这一片,整壶茶都有了我的芳香。虽然我能施的很小,也会充满每一滴水。

布施,我们应以茶叶为师,最上好的茶叶,五六斤茶著才能制成一斤茶,而每一片茶都是泡在壶里才能还原、才能温润、才有作为茶叶的生命意义;我们也是一样,要经过许多岁月的刷洗才锻炼我们的芬芳,而且只有在奉献时,我们才有了人的温润,有了生命的意义。

一片茶叶丢到壶里就被遗忘了,喝的人在欢喜一壶茶时并不会赞叹单独的一片茶叶。一片茶叶是不求世间名誉的,这就是以清净心布施,不求功德、不求福报,只是尽心尽意贡献自己的芳香。

一壶好茶,是每一片茶叶共同创造的净土。

正如《维摩经》说:“布施,是菩萨净土。”

欲行布施,先学习在社会这壶茶里,做一片茶叶!

说珍惜世界,先珍惜每一片茶叶吧!

这样想时,喝茶的时候就特别能品味其中的清香。感同身受

感同身受再大一些。足无蛛大慈;感同旁受再深刻一些,是同体大恶!能感同身受又能捉苦与乐,鱿足菩萨了。

芦苇知道在秋天开出白茫茫的发是感同身受;

枫树知道在秋天展放红艳艳的叶是感同身受。

风,使我们凉,是感同身受;

雨,使我们湿,是感同身受;

阳光,使我们温暖,是感同身受;

涛声,使我们双动,是感同身受。

我们最亲的人病了,我们知道什么是感同身受;我们走过医院病房,听见陌生人的哀嚎,何尝不感同身受呢?

我们从无助的境况艰困地挣扎出来,当我们再看到无助者陷落,是不是感同身受呢?

我们在路旁看见被疾驰的车撞倒,奄奄喘息血流遍地的一只猫,令我们酸楚落泪,是不是感同身受呢?

感同身受再大一些,是无缘大慈:感同身受再深刻一些,是同体大悲;能感同身受又能拔苦与乐,就是菩萨了。

让我们闭起眼睛,观想世界众生在我的心地,然后张开眼睛,以虔诚的心来读一段《华严经》:

皆悉与我同行、同愿、同善根、同出离道、同清净解、同清净念、同清净趣、同无童觉、同得诸根、同广大心、同所行境、同理同义、同明了法、同净色相、同无全力、同最精进、同正法音、同随类音、同清净第一音、同赞无童清净功德、同清净业、同清净报。同大慈周普救护一切、同大悲周普成熟众生、同清净身业随缘集起、令见者欣悦。同清净。业随世语言宣布法化、同往诣一切诸佛众会道场、同往诣一切佛刹供养诸佛、同能现见一切法门、同住菩萨清净行地。

亲爱的陌生人,秋天的时候,我们站在芦苇丛中是不是和芦苇一样感到秋风的凄凉?我们站在枫红层层里,是否也看见了我们被寒风冻红的双颊呢?

那么,我们又何能冷漠的、孤傲的生活在人群里呢?镜里的阳光

回向,是“回转”自己的善根功德“趣向”予众生!也沈是趣向于佛果,就如同镜子一面承受佛的光明,一面投影肤亮黑暗。

埃及有很多开放给人参观的古迹,由于偏处沙漠,架设电源不便,几都没有电灯设备,尤其是深入地底的法老王陵墓,经过几次转折,是完漆黑的。

埃及人想出一个方法,在入口处架一面大镜把阳光折射进地洞,然在每一个地道转折口都放一面镜子,阳光依次折射,最后竟能射进深达千米的地底,不需要任何灯光的辅助,人就能在地层深处目视景物。由于埃及的阳光灿亮,初入的几段地道,光明有如白昼。

这种取得光源来照射地底的方法令人赞叹,多么像佛教所说的“回向”,它给我们三个大的启示:一是唯有光明的心地才能回向,黑暗的心灵是没有能力回向的,所以想回向给别人,必先使自心光明。二是佛菩萨的光明有如光耀的太阳,我们修行的人都是镜子,要把佛菩萨的光明向黑暗折射。三是藉佛菩萨的慈悲力、智慧力之回向,真能使最黑暗之处带来光明,而一切菩萨之所行,无不悉数回向众生与菩提。

回向,是“回转“ 自己的善根功德“趣向“予众生,也就是趣向于佛果,就如同镜子一面承受佛的光明,一面投影照亮黑暗。“止观”说:“众生无善,我以善施,施众生已,正向菩提。如回声入角,响闻则远,回向为大利。“回向如把声音吹入号角,回向如把声音放入扩音喇叭,回向有如敲钟、鸣鼓、弹琴、吹笛;回向有如扬风、落雨、溪流、天籁;回向有如狮吼、海潮、慈云、慧矩。

回向,是黑暗里点一盏灯。

回向,是雪地中生一盆火。

回向,是风雨夜搭一个棚。

回向呀!是怒涛骇浪中能平静航行的法船。

回向有非常非常之美,回向也有不可思议使自己与世界一起光明的力量。小悲

在菩萨的世界里,好的一切都是大的。大恶、大匆、大行、大花、大德、大菩提、大成神力。因为大鱿包括了小,只有这些都大才是菩萨,否别鱿是凡夫了。

法师正在诵读一本书的时候,走进一个孩子。“师父,您在读什么书呀?”孩子说。“在读大悲咒。“法师微笑着说,继续诵他的咒。

孩子就在房子四周的书中翻着,找了半天,法师忍不住问:“孩子,衣在找什么呀?”“我在找小悲咒。”孩子天真地说:“师父是大人,诵读大悲咒,我是小孩,当然要读小悲咒了。”

法师忍不住笑起来:“菩萨只有大悲咒,从来没有什么小悲咒呀!”“为什么呢?有好就有坏,有大一定有小呀。”孩子说。法师说:“那是我们凡人的世界,在菩萨的世界里,好的一切都是大的。大悲、大智、大行、大愿、大德、大菩提、大威神力,因为大就包括了小,只有这些都大才是菩萨,否则就是凡夫了。”

说着,法师牵着孩子的手走到室外,看到高大的殿门上写着“大雄宝殿”四个字,对孩子说:“大雄就是大丈夫,如果没有大雄,而是小雄,就是小丈夫了,多难听呀!”

孩子灿然笑了,看着广大澄明的天空说:“师父,我也要读大悲咒,做大丈夫!”彩虹汗珠

佛菩萨给我们偏然的示现正如天边的彩红。要很多因缘凑巧才能得见。对一位修行者而言,最重要的不是日日期待天上的彩红,而是时时肴见手上的彩红与心里的彩红。

刚做完运动,坐在阳台乘凉,这时才发现刚刚的大雨已经过了,天的阳光重新展颜,而在山与山之间挂着一弯又长又大的彩虹,明亮、鲜生、温暖,多么美的彩虹呀!如果天天能看见这么美的天空不知道多幸蓦,我那样想着。

我的汗还在流着,手臂上冒出一粒粒豆大的汗珠,阳光和煦地抚触矛,这时我看见自己手臂上的汗珠,每一粒都是七彩的,宛若蕴藏着一道彩虹,和天边的彩虹一样明亮、鲜艳,而温暖。

我知道了,手臂上每一粒汗珠里的彩虹与天空那宏伟的彩虹在本质上是没有差别的,这使我知道每一微尘中见一切法界是可以理解的。微尘与法界的关系虽比汗珠与彩虹要甚深微妙,但理体则一,正如(须真天子经)中说的:“譬如天下,万川四流,各自有名,尽归于海,合为一味。所以者何?无有异故也。如是天子,不晓了法界者,便呼有异;晓了法界者,便见而无异也。”

看着手臂上的汗珠一粒粒冒出,粒粒晶莹剔透,悉数化为明艳的彩虹,这时就更觉得《华严经》的揭是多么真实,多么辽阔而伟大:

一一毛孔中刹海,等一切刹极微数,

佛悉于中坐道场,菩萨众会共围绕。

一一毛孔所有刹,佛悉于中坐道场,

安处最胜莲花座,普现神通周法界。

一毛端处所有佛,一切刹土极徽数,

悉于菩萨众会中,皆为宣扬普贤行。

如来安坐于一刹,一切刹中无不现,

一方无尽菩萨云,普共同来集其所。

轻轻地读诵这首渴,从优美的玄想中抬起头来,天边的彩虹已经消逝,手上汗珠的彩虹仍在闪烁。佛菩萨给我们偶然的示现正如天边的彩虹,要很多因缘凑巧才能得见。对一位修行者而言,最重要的不是日日期待天上的彩虹,而是时时看见手上的彩虹与心里的彩虹。杨枝

我们也应该像观音手中的杨枝一样,求佛遗应该像枝条那样刚强坚固;对待众生则应该像柳叶,充满了沮柔。

朋友送我一幅齐白石画的杨柳观音,体态厚实,面容温柔,看起来真妈妈一样。

这幅观音,左手抱着净瓶,右手拿着杨枝,净瓶浑圆优美,杨枝逸笔草,是几笔乱墨画成。枝条是以枯墨一笔而成,显得十分刚强坚硬,柳则是浓墨,异常之飘逸而温柔。

那齐白石笔下的杨柳观音与一般所见不同,尤其是那一枝杨枝,竟是柔中带刚,涵含着无限悲悯。

静夜里仰望那幅观音,看他手中的杨枝,我想:我们也应该像观音手中的杨枝一样,求佛道应该像枝条那样刚强坚固;对待众生则应该像柳叶,充满了温柔。

向上的枝条是在说:“上合十方诸佛本觉妙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

向下的柳叶则是说:“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庄严

绿色的青山!庄严:白头的青山,也庄严!

无风的绿水。庄严波动的湖面,同样庄严!

修行人在遭遇困难与苦厄时,应该知道自己的困难与苦厄是好的呈见,因为只有在过程中有苦难,才使我们在最后能有一个庄严的离开,得劝更庄严恒久的生命。

我们希望以自己的善根福德,来与众生的恶业苦难相交换,因此要懂孚承担,承担使我们在苦难时无怨,承担使我们在折磨时坦然。

承担,使我们庄严。

就像春天怒放的曼陀罗花,一枝承受千百花那么庄严。

就像秋熟饱满的稻子,为背负谷种而弯腰那么庄严。

就像积雪的青山,背负大雪等待春天灌溉那么庄严。

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

绿水本无忧,因风坡面。

多么好的一句话!我们为雪而白头,因风而皱面,事实不能改变我们不老无忧的本性。

绿色的青山,庄严!白头的青山,也庄严!

无风的绿水,庄严!波动的湖面,同样庄严!菩萨的心

在日月、大地、风云!乃至一盏明灯,我们都可以领会菩萨的心,而我们所眼见的世界都在最细徽处有菩萨的庄产。

如诸菩萨摩何萨其心如海,悉能容受一切佛法。

如须弥山,志意坚固不可动摇。

如善见药,能除众生烦恼重病。

如明净日,能破众生无明暗障。

扰如大地,能作一切众生依处。

扰如好风,能作一切众生义利。

扰如明灯,能为众生生智慈光。

扰如大云,能为众生雨寂灭法。

扰如净月,能为众生放福德光。

扰如帝释,悉能守护一切众生。

知诸菩萨摩诃萨为高盖,慈心普荫诸众生故。

为修行,下中上行悉等行故。

为大地,能以慈心任持一切诸众生故。

为满月,福德光明于世间中平等现故。

为净日,以智光明照耀一切所知境故。

为明灯,能破一切众生心中诸黑暗故。

为水清珠,能清一切众生心中诌谁浊故。

为如意宝,悉能满足一切众生所愿故。

为大风,速令众生修习三昧入一切智大城中故。

我为利益一切众生故,

为令一切众生出诸苦难故,

为令一切众生究竟安乐故,

为令一切众生出生死海故,

为令一切众生住法宝洲故,

为令一切众生枯竭爱河故,

为令一切众生起大慈悲故,

为令一切众生舍离欲爱故,

为令一切众生渴仰佛智故,

为令一切众生出生死旷野故

为令一切众生乐诸佛功德故,

为令一切众生出三界城故,

为令一切众生入一切智城故,

发阿料多罗三抚三菩提。

这是读《华严经》时随手抄下的几段,多么高贵而动人,世界上最优的诗歌无过此者,而在《华严经》里几乎每一页都有这样令人思维悲流泪的珠玉,使我们份生欢喜心、生净信心、生猛利心、生欣悦心、踊跃心、生庆幸心、生无浊心、生清净心、生坚固心、生广大心、生尽心”。

在日月、大地、风云,乃至一盏明灯,我们都可以领会菩萨的心,而们所眼见的世界都在最细微处有菩萨的庄严。我们所踩过的每一株草,们所展落的每一滴露水,我们所感受的每一种风,我们所应对的每一丝光。不都是菩萨的心吗?众生的心

众生的心,清绝时就散乱了。

菩萨的心,在散乱中更清绝。

众生的心,清楚时就散乱了。

菩萨的心,在散乱中更清楚。

众生的心,静下来就睡着了。

菩萨的心,在睡着时犹沉静。

散乱的心如风中之烛,动摇不定,不能起用。

静下来就睡着的心如河水封冻,见不到水里的游鱼。蜡烛的心

没有心的人与没有心的蜡烛一样,不能照亮别人。“这蜡烛还有油,怎么就熄掉了。”孩子说。“蜡烛的心烧完了,当然就熄了。”爸爸说。“没有心的蜡烛不会烧,没有心的人呢?”孩子说。“没有心的人与没有心的蜡烛一样,不能照亮别人。”爸爸说。觉醒的滋味

哀愁时感到欢乐真好。欢乐时也觉得哀愁有一种觉胜的滋味。

觉叹的滋味随时都在。鱿像阳充每天都来。

喝完功夫茶后,喝一杯水,会觉得那水特别好喝,觉得茶好,水也好。

热闹的聚会后,沉静下来,会觉得那沉静格外清澄,觉得热烈也美,记定也美。

爬山回家以后,洗个热水澡,觉得那水是从身体蒸发出来的,觉得爬也享受,洗澡也享受。

有时欢乐与哀愁也是如此,哀愁时感到欢乐真好,欢乐时也觉得哀愁有一种觉醒的滋味。

觉醒的滋味随时都在,就像阳光每天都来。今天过北宜公路看到灿烂的樱花开了,但满地都是冥纸,那红色的樱花看起来就像血一样惊心。优伤之雨

在苦痛的时候,我们弃的可以感受到每一滴雨水,都是前世忧伤的泪所毅结。雨,是忧伤世间的象征!使我肴见了每一位雨中的行人,心里都有若不为人见的陈秘的辛改。

下雨的时候走在街上,有时会不自觉地落下泪来,心里感到忧伤。

有阳光的时候走在街上,差不多都能保持愉快的心,温暖地看待世界。

从前不知道原因何在,后来才知道,水性不二,我们心中的忧伤不就是天上的雨吗?明性也不二,我们心中的温暖就会与阳光的光明相映。

下雨天特别能唤起我们的悲心,甚至会感觉到满天的雨也比不上这忍苦世间所流的泪。

由于世间是这样苦,雨才下个不停。我相信,在诸佛菩萨的净土一定是不下雨的,在那里,满空的光明里,永远有花香随着花瓣飘飘落下。

在苦痛的时候,我们真的可以感受到每一滴雨水,都是前世忧伤的泪凝结。

雨,是忧伤世间的象征,使我看见了每一位雨中的行人,心里都有着为人见的隐秘的辛酸。

但想到我们今生落下的每一滴泪,在某一个时空会化成一粒雨珠落就感到抬头看见的侮一颗雨珠都是我们心田的呈现。

下雨天的时候,我常这样祈愿:

但愿世间的泪,不会下得像天上的雨那样谤沱。

但愿天上的雨,不会落得如人间的泪如此污浊。

但愿人人都能有阳光的伞来抵挡生命的风雨。

但愿人人都能因雨水的清洗而成为明净的人。

这样许愿时,感觉雨和泪都清明了起来。

这样许愿时,使我知道,婆婆世界的雨也是菩萨悲心的感召。吃清净食

心清净的人自然会想吃素。

素食久了身心自然会清净。

这两者感应道交。是不能分别的。

有人问我:“吃素是为了什么?如果是怕杀生,一棵青菜从萌芽到长大,恐怕要杀掉不少虫;如果是为了慈悲,为什么素菜馆子里,菜名叫做红烧鱼或当归羊肉汤呢?”

吃素,确是为了长养慈悲心、为了不吃众生的肉,但更重要的是为这个“素”字,素是清净、简单、朴质的意思,“吃素“就是吃清静、简单、朴质的食物,这是求自身清净者的本分,其实没有功德可言。

因此,吃素者若心不清净,则他的紊就是白吃。

又一般所说的“吃斋”,斋字在梵名是布萨,是清净之意。但佛教说的“持斋”、“斋食”,指的不是吃的食物,而是吃的时间,“过午时不食”,叫“持斋”,故以“吃斋”来指素食者,是错误的用法。

吃素者若有功德,不在他的食物,而在他清净心与慈悲心之开启。

心清净的人自然会想吃素。

素食久了身心自然会清净。

这两者感应道交,是不能分别的。莲瓣之不朽

在我的手中!莲花谢了,但并不朽坏。这一点使我异常欢喜!也使我知遗在这个世界上,只要有心,总有一些事物可以不朽。

供养佛的莲花凋谢了,花香仍在,并且带着供养过佛的特有的清净,弃之可惜。

我把莲瓣与莲蕊取下,铺放在白纸上。几天以后,莲花完全干透,香味仿佛隐去,只有颜色仍保有原来的清丽。那谢了的莲瓣仍有难思议之美,用水晶小瓶盛装摆在案前,它自己在清夜里就显现了庄严,这曾供养佛的莲花便如此的供养了自性。

已消失香味的莲瓣,香的本质并未失去,在开瓶的刹那从瓶中放散出来,就像那些有好本质的人把人格的馨香含孕在深处,唯有打开瓶塞的人才能闻见。

这些干了的莲瓣莲蕊很有大用,泡茶的时候丢几片进去,水中便有莲彗,带着清越的气息;焚香的时候铺在炉底,当沉香燃烧时,莲花隐藏的鬼魄就醒转过来,令人动容地流动在空中。

在我的手中,莲花谢了,但并不朽坏,这一点使我异常欢喜,也使我刃道在这个世界上,只要有心,总有一些事物可以不朽。那焚烧成烟尘的奎瓣也不是朽坏消失,而是飘到不可知的远方。十五楼观点

十五楼和十楼、五楼有什么不同呢?完全足个人的心之所受罢了,一切生活的对待都是因观点不同而产生了悲喜,沈像十五楼的观点一样。

我的工作室在十五楼,打开窗户,左边是观音山,正中是阳明山,可以看到半个台北盆地,还有无限的晴空。

来到工作室的朋友,常有两种极端的反应,一种是说:在这么高的房子,视野开阔、空气清新,并能日日感知青天的白云与黑夜的星月。

另一种是说:哎呀!你怎么住这么高的地方,地展怎么办?台风怎么办?火灾怎么办?他一点也不能享受高楼的好处,就带着惊怕的心情离开了。

我在这里逐渐归纳出来,前者都是生性乐观开朗,他们不论何时何地总看到事物美好的一面。后者则是生性悲观忧郁,他们不管在何时何地都会自然地生起烦恼,由于烦恼使他们常常过着惊怕的日子。

其实,十五楼和十楼、五楼有什么不同呢?完全是个人的心之所受弓了,一切生活的对待都是因观点不同而产生了悲喜,就像十五楼的观氛一样。

有一个朋友说:你住这么高,比较接近西方极乐世界呀!

我听了笑起来,说:“为什么极乐世界一定是在高的地方呢?”

只要观点恒常光明,极乐世界就在眼前,一时佛在。人以爱为食

人以爱为食,爱以无明为食,无明以五盖为食,乃至不信以闻恶法为食;牛如大海以大河为食,大河以小河为食,乃至澳洞平泽以雨为食。

眼以眠为食,耳以声为食,弃以香为食,舌以味为食,身以细滑为食,意以法为食,涅集以不放逸为食。——《增一阿含经》

人以爱为食,爱以无明为食,无明以五盖为食,乃至不信以闻恶法为食;牛如大海以大河为食,大河以小河为食,乃至澳洞平泽以雨为食。——《中阿含经)

学佛道者,佛所言说,皆应信顺。扰如食蜜,中边皆甜,吾经亦尔。——《四十二章经》

异见成僧,同想成爱。——《楞严经》

轮回,爱为根本。——《国觉经》

所有存在宇宙的事物,都因为有它的滋养而存在,而人所以存在,是由于爱。

爱使我们轮回生死,爱使我们流转三世;但也因为爱,使菩萨不厌生死,使菩萨倒驾慈航,使菩萨护念众生、不舍众生。最后,因为无量的爱,使菩萨成为如来。

众生的爱,是贪爱,贪爱是有染的。

菩萨的爱,是信爱,信爱是无染的。

因为有染,使贪、填、痴成为众生的三毒。

因为无染,使贪、慎、痴成为菩萨的三金刚。

人不要怕爱,爱固然使我们系缚、使我们燃烧、使我们烦恼,但同样是爱,也坚固我们、成就我们、超越我们,使我们走向菩萨的道路。以灵为性

人究竟是以什么为性?

人应该以灵为性,人要有灵性,一个没有灵性的人还比不上一株草。

水以湿为性。

火以热为性。

风以流动为性。

石以坚固为性。

性是很难改的,像中药里的百草,各有温、凉、寒、热的本性,经过极长期的煎熬其本性都不会失去,可见本性之重要。

人究竟是以什么为性?

人应该以灵为性,人要有灵性,一个没有灵性的人还比不上一株草。华严清品“华严清品”给我们的启示是:名字有时可以改变事物的感觉、印象、现点,乃至想法,所以在说名相不重要时,应先了解名相。

如果懂得细细品尝。最平凡的事物也能有获害丽堂立的境界。

素菜馆里有一道菜,名叫“华严清品”。

叫来一看,打心里微笑,原来是青菜豆腐汤。

华严,是佛经中最富丽堂皇的一部,它的清品竟是最平凡不过的青菜乏腐汤。老板告诉我,自从改名为“华严清品”,一天卖出的豆腐汤增加一倍以上。“华严清品“给我们的启示是:

名字有时可以改变事物的感觉、印象、观点,乃至想法,所以在说名相不重要时,应先了解名相。

如果懂得细细品尝,最平凡的事物也能有最富丽堂皇的境界。罗汉汤

罗汉喝的汤有一些特质:一是节俭惜福,二是不拣择,三是能容。这些特质,能使人超越爱惜之念,能任运无碍地过活。

我们喝岁汉汤,应有萝汉的心胸。

每家素菜馆都有罗汉汤,但每家都大有不同。

所谓罗汉汤,就是杂菜汤,有什么放什么煮出来的汤。

寺庙里也有罗汉汤,是师父吃完了饭菜,用水在碗盘中测一测喝下去,就是罗汉汤,也就是残汤。

罗汉喝的汤有一些特质:一是节俭惜福,二是不拣择,三是能容。这些特质,能使人超越爱憎之念,能任运无碍地过活。

我们喝罗汉汤,应有罗汉的心胸。生一盆火

再给我加把盆吧!平淡生活时我之样说。再为自己生盆火吧!在心灵冰玄之严冬,我告诉自己。

在最黯暗无光的所在,最能看见自己清亮无尘的心灵。

在越安静无声的地方,越感觉到自己的念头非常争吵。

在至顶的山巅,使我们有谦卑之念。

在沉落的深谷,我们看见了云天无限。

再给我加把盐吧!平淡生活时我这样说。

再为自己生盆火吧!在心灵冰雪之严冬,我告诉自己。纯粹的法门

动机里没有自私的意念,纯净地为众生而修行,做到完全无我;这鱿是纯粹的法门。

在西藏有一则故事,是说有一位噶当派的祖师有一天比平时卖力地打扫佛堂,因为他知道有位大功德主即将来访,而他心里想:’‘如果我把佛堂打扫得更干净,这位施主一定会捐赠更多的金钱。”于是,他花了许多时间把佛堂打扫得焕然一新。

打扫到快完成时,他突然顿悟到这是不清净的想法,不应该为了得到别人的布施而打扫佛堂,他抓起地上的灰尘往佛堂撒去,佛堂又恢复了旧观,祖师则拍拍手离开了。

我很喜欢这个故事,因为它说明了人的动机最重要。打扫佛堂原来是一件神圣庄严的事,但因为有企求布施的心,心灵反而受到污染。外相的行为虽然也是重要的,若是动机不纯正,就仿佛恶人的衣冠,再好也无法交变它的本质。

还有一个西藏故事:有一位上师已有很高的证悟,具有他心通的能勺。他的弟子中有一位专诵六字大明咒,非常精进,几乎整日口不离咒。上师把弟子叫来,对他说:“你的咒诵得很好,可是最好修一些纯粹内法门。”

于是,弟子就改修读经,仍然是非常精进,终日不离经典,希望借不沂读经来证悟成佛。

上师知道他的意念,把他叫来:“你的经读得很好,但你最好修一些屯粹的法门。”

弟子听了上师的话,又改习禅定,过了一段时间,上师仍劝他修一些屯粹的法门。

大惑不解的弟子就去请教上师:“什么是纯粹的法门呢?难道诵咒、卖经、禅定不是纯粹的法门吗?”

上师回答说:“动机里没有自私的意念,纯净地为众生而修行,做到宅全无我,这就是纯粹的法门。”

所谓纯粹的法门原来是完全的利他之心,只要丝毫为己就是不纯粹了。谨慎行事当然是修行人的重点,但清净的内心则是修行人的根本,如果心不清净,行为就有污点,就会带来痛苦和烦恼,像念咒、读经、禅定、清理佛堂如此纯粹的事,都应该有更纯粹的基础,何况是世间那些本来就很不纯粹的事呢?及时

净土究在何处,自然是在心地,一个人心地“及时”在光明里、在慈悲中、在觉醒处,当时当刻,鱿在净土里了。能常常及时净土,就更有机会进入佛菩萨真实的净土了。

近人陈建民居士有一首诗《悼老丐》,我非常喜欢:老丐吹萧搏小资,年来气力已难支,忽传俄毙松林里,始悔从前未博施。

写的是他听见了路旁老乞丐因饥饿死在松林里,懊悔自己从前没有好好布施这位乞丐。这首词意简洁的诗,很能给我们一些启发,就是做什么事都应该“及时“,此时此地有意义的事,到彼时彼地可能就成粪土了,因此,此生此世应为之事,也不应寄望到来生来世。

世人只知道要及时行乐,但不知一切行为都应及时,“及时”的精神就是“当下“的精神,也正是“好雪片片,不落别处”的精神。

陈居士另外有一首诗:蚁虫原是阿弥陀,敢谤弥陀别有多;供罢红糖何所见?黄金为地在要婆。

劝勉净土行者应该对待一只蚁虫的慈悲犹如崇敬阿弥陀佛的心情,如裂不能在最细微处有慈悲,就很难与阿弥陀佛相应。最令人动容的是后面两句,当我们为蚁虫供养了红糖,蚁虫所见的世界就如同是黄金遍地的佛国了。

对蚁虫而言,红搪铺地就是它的净土,因而净土究在何处?自然是在合地,一个人心地“及时”在光明里、在慈悲中、在觉醒处,当时当刻,就在净土里了。能常常及时净土,就更有机会进入佛菩萨真实的净土了。

当我们起了善念慈悲时,不要隐忍走过,而要及时实践,因为说不定一走过去,明天就听到老丐饿死在松林的消息。“及时”说的不只是心念,而是实践!自在人“自在人”不是不吃饭不走路的。也不是终日无事的,又要吃饭睡觉,又要做一切事,又要自在,这才最难。

终日吃饭,未曾咬着一拉米。

终日行,未曾玲着一片地。

与么时,无人我等相。

终日不离一切事,不被诸垅惑,方名自在人。

这是黄聚禅师的话,“自在人’不是不吃饭不走路的,也不是终日无事的,又要吃饭睡觉。又要做一切事,又要自在,这才最难。

色身虽在尘旁,内心恒常清净,是自在人。

自在人在生活中,是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知识

有知识是不够的,肴淆现代许多受苦的知识分子鱿知道了。解除知识的束垮!比学习知识要难得多。

知识就像手电筒,它只是人走黑路时用来照亮脚前的工具,它方便实了,却没有远识和洞见心灵的特质。

许多在黑暗中得到手电筒的人,往往高估它的价值,他们挥着它乱照碑舞,忘记照自己的脚下,结果常常导致坠崖的悲剧。

有知识是不够的,看看现代许多受苦的知识分子就知道了。解除知识束缚,比学习知识要难得多。一条路

一个世界的改变有时是因铃了一条新路。因此世界是可破可立的。

一个人的命柯尝不是如此,立志改走一条路,命也就整个改了。

我隔了一年到一个山地部落去,发现整个部落包括生活、思想、景观息全改变了,使我大吃一惊。

原因是通往部落的小山路改成了柏油路,汽车可以到达,汽车一来,十么都变了。

路一改,整个社会都改了。

路一变,人心也整个变了。

一个世界的改变有时是因铺了一条新路,因此世界是可破可立的。

一个人的命何尝不是如此,立志改走一条路,命也就整个改了。草先萌

一个人垦植心田,常是苹先萌长,那是人的心田早有障故,这时要努力除草。勿令恶念艾延,花才有开的机会。

垦地播种的人都有一个经验,花未发而草先萌,禾未绿而草已青。

那草是不是从空中来的呢?

不是凭空有草,而是草的种子先在土地里,垦地时它就长了,播种时它已冒出头来。

同样的,一个人垦植心田,常是草先萌长,那是人的心田早有障蔽,这时要努力除草,勿令恶念蔓延,花才有开的机会。大地的掌声

我们总是在舞台下鼓掌!却总忘记为自己鼓掌。

在没有开台的地方,大地也自己鼓掌。

登狮头山时,突然下起大雨。

雨中的阶梯无处躲藏,只好任雨淋湿。

这时清楚地听见雨声了,仿佛是拼命在鼓掌。

我们总是在舞台下鼓掌,却总忘记为自己鼓掌。

在没有舞台的地方,大地也自己鼓掌。

我们应学习,爬险阶时,常为自己鼓掌。

在暗处,给自己一些掌声,在明处,也为自己鼓掌。盘旋的汽车

转到山背的汽车,不走消失,只是看不见鉴了。

人的轮回也可以如是观,轮回永不消失,只是有时在背面,不被看见。

我站在远方的山上,看另一座山盘旋而上的汽车,那汽车时而转到我眼前,时而转到山背面。

转到山背的汽车,不是消失,只是看不见罢了。

盘旋上山的汽车开了整整一个小时,由于距离远,感觉上只是穿梭的刹那!

人的轮回也可以如是观,轮回永不消失,只是有时在背面,不被看见。了意

一切的经典都没有见性了意来得重要!但是见性了意的人必须有实践才算完满,光是见性了意,扰会偏离人间。

见性一转三千卷,

了意一刻百部经。

一切的经典都没有见性了意来得重要,但是见性了意的人必须有实践一算完满,光是见性了意,就会偏离人间。因此,知法一丈,不如说法一乏;说法一尺,不如行道一寸。第一义

不要轻忽任何一个世人。不要小看任何一件俗事,第一义谛就从真谛和俗谛的同时年重来的呀!

许多人都把出世法称为“真谛”,把入世法称为“俗谛”,又有人把“真谛”称为“第一义谛”,把“俗谛”称为“世谛”。到后来,甚至有人认为出世法胜过入世法,而第一义谛和世谛是有差别的。

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佛陀在《大般涅架经》里答文殊菩萨之问,曾斩钉截铁地说:“世谛者,即第一义谛!’佛陀进一步说:“善男子!有善方便,随顺众生,说有二谛。善男子!若随言说,则有二种,一者世法,二者出世法。善男子!如出世人之所知者,名第一义谛。世人知者,名为世谛。”

多么好的定义,出世法并不是脱离世间的法,而是世人不知道的法,不可思议的法;如果把脱离世间当成第一义,却把入世当成俗人所为,亡违背佛陀的原意了。因此,修菩萨行的人深入了解世法或出世法都是三该的。《大品般若经》里,须菩提问佛说:“世尊!世谛、第一义谛,有生耶?”

佛陀的回答是:“须菩提!世谛、第一义谛,无异也。何以故?世谛即第一义谛如。以众生不知不见是如故,菩萨摩诃萨,以世谛示众生有若无。”

因此,修行人要注意:不要轻忽任何一个世人,不要小看任何一件俗第一义谛就从真谛和俗谛的同时尊重来的呀!不大

打得开,不大就是最大。

打不开,再大也是小的。

宣化上人说:“当我第一次听到梵文‘佛陀’( BUDDHA ),就觉得读音好似‘不大’。此‘不大’意谓无贡高我慢。佛是无人、无我、无众生、无寿者相,故不大亦不小,非去非来;来而未来,去而未去。尽虚空偏法界,无不是佛之法身所在,无在而无不在。不但在此世界,乃至于无最无边之微尘世界,都是佛的法身周遍。”

真是说得好,唯其不大,才能遍满虚空,也唯其不大,才是最大。

我第一次看“佛”这个字,拆开来是”弗人’,也就是“非人”的意思,感到很大的震撼,人的最高至极的境界竟是“非人”,那表示人实在是一个束缚,如果能解开做人的一切束缚,就是佛了。“不大”也是如此,每次呼吸进入胸腔的空气大是不大?秋晨中挂在升上的朝露,大是不大?这些都不大,但纵使我们走遍世界,都还呼吸空气,都可以看到瑟水。

打得开,不大就是最大。

打不开,再大也是小的。上报众生恩

人如果不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众生的护持之恩、国家的安定之恩,那么这个人说他竟能报答三一个宝之恩沈很难真实了。

佛教里有一个回向揭: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这里面的“上报四重恩”颇引人深思,在《心地观经》里说四重恩是:一、父母恩;二、众生恩;三、国王恩;四、三宝恩。这使我们知道佛的教化有深刻的人间性,佛法僧三宝是佛教徒认为最重要的,但经典里却把父母、众生、国王放在三宝之前,可知一个人如果不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众生的护持之恩、国家的安定之恩,那么这个人说他竟能报答三宝之恩就很难真实了。

尤其是“上报”这两个字应该记住,修行者若把自己摆在众生之上,只能“下化”,不能“上报”,就扭曲了佛的教化,因为若无众生护持,不要说修菩提大道,我们连活着都十分艰难呀!《劝发菩提心论》说:“我与一切众生,无始以来互为眷属、父母、六亲、乃至师友。而彼众生常为我身作大饶益,或顺我志,令我欢喜;或逆我志,令发道意;又能示现一切极苦相貌,令我惊觉,不生贪著,发于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故众生恩德亦复无量,不可言说。”

真是令人动容的见地!

我时常惊醒自己:面对众生,要牢牢记住“上报”这两个字。坚固妄想

有些坚固妄想不只是茧!而是违章建筑,不论盖得多坚固,仍然是搭在一个不实的基础上!可叹的是住在坚固妄想里的人,总杭拒外面的世界,有如住违章建筑的人对杭拆除队,无理,却不肯退让。

楞伽经里说:“妄想自缠,如蚕作茧。”

妄,是与“实”相对的,也就是由于分别而取种种之相,不能看到事的实相。

人最大的妄想是什么呢?

楞严经说:“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因为陷在不实的妄想里像被火烧炙一样痛苦,叫做“想阴炽盛”。而对妄想的执著坚持难以打破,则叫做“坚固妄想”。

人困在妄想里,就像蚕作茧自缚一般,可是茧仍然容易咬破,蚕蜕成蛹,自然咬破了。有些坚固妄想不只是茧,而是违章建筑,不论盖得多坚固,仍然是搭在一个不实的基础上,可叹的是住在坚固妄想里的人,总抗拒外面的世界,有如住违章建筑的人对抗拆除队,无理,却不肯退让。

还有一些特别想阴炽盛的人,仿佛随身都带着砖块,他想到哪里,违建就盖到哪里,拆不胜拆。时间一久,叫他盖一幢合法的建筑,他也不会盖了。

妄想多和妄想坚固的人,要格外努力才能看到实相。病苦魔

我觉得现代人大部分的病来自饮食,而其中录值得注意的是“厚味”、“生冷”——尤其是现代孩子的病,多是来自吃冰冻食物,位得注意。

读《祖源禅师十魔乱正》,指出了修禅会遇到的十种魔事,第八种魔阵称之为“病苦魔”,是说修行者应该使身体健康,否则身心不安,学道与碍。

他开出了如何保养身体的方法,对现代一般人也非常有用,摘记下:

调理脾胃节择饮食,少食厚味且忌生冷。

饥英读诵,饱英负重。

食后勿睡,穴忌饱餐。

好吃腐烂、爱食煎炒、偏贪五味。

强用非物湿地坐禅。

风处打睡,汗出入水。

受署贪凉,当风沐浴,寡卧星下。

大饥、大饱、大喜、大怒。

大寒、大署、大雨、大露。

内伤外感,一切失调。

祖源禅师特别指出,身体多病固然是“业衍”,但自己失调也会变生百病,那就与业没什么关系了。

我觉得现代人大部分的病来自饮食,而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厚味”、“生冷”―尤其是现代孩子的病,多是来自吃冰冻食物,值得注意。每天都是莲花化生

往生净土是从什么生出来?

走莲花化生。

要做到每天都是莲花化生。往生净土才有希望呀!

一群人围在一起念佛,佛声远扬,一位法师走过来,突然问:“你们佛做什么呢?”

这一问,使大家都沉默了,一位善男子说:“往生西方净土。”

法师说:“往生净土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享福吗?”

众人默默。

法师说:“你们在这里要好好做事呀!你们到净土去就无事可做了,因为净土的菩萨、贤圣、善人修行都比你们好,没有人需要你们的布施、救度,这里有这么多人需要你们的布施、救度,好好做吧!”

说完,法师走出人群,却又回头问说:“往生净土是从什么生出来?”“是莲花化生。”有人说。“要做到每天都是莲花化生,往生净土才有希望呀!”

说完,他的背影就远了。

那天从寺庙出来,突然听见小店播放流行歌曲,有这样两句:“怎么走都会有路,

看今天有如梦醒。”众生“我们一直把功德回向众生,我们不就没有功德了呜?”人问法师说。“你不也是众生吗?”法师说。“我们一直把功德回向众生,我们不就没有功德了吗?”人问法师说。“你不也是众生吗?”法师说。“我们把一切都供养菩萨,我们还有什么呢?”人问法师说。“你供养的时候,自己就是菩萨。”能仁

能仁、嵌寞,实际上是佛教的根本。

能仁,是慈悲。

寂宾,是禅定。

世尊释逛牟尼,在梵文中,释迩有“能仁”之意,牟尼是“寂寞“之意。

能仁、寂寞,实际上是佛教的根本。

能仁,是慈悲。

寂寞,是禅定。

所以,佛弟子以“释”为姓,应时时记得“能仁”,能者大行大愿,仁者大智大悲,悲智行愿具足才是能仁。

菩萨与凡夫的界限,就在前者能仁。俗情一了

我们在俗甘中的情感一了结,不都化成灰烬了吗?可悲者,是没有俗情不了的,因为人生是知此短促。

在寺庙门口看见这样一副对联:世态若空即清净俗情一了即成灰

吃了一惊,真的,我们在俗世中的情感一了结,不都化成灰烬了吗?可悲者,是没有俗情不了的,因为人生是如此短促。

人生苦短,是人生最大的悲剧,面对这个悲剧,唯有觉悟,才能快乐地过活。

在人生的痛苦中还能觉悟、能快乐,并能使别人也觉悟、快乐的人,鳌最勇敢的人。唯有这样的人,才能在成灰的俗情中看见清净的空性;也主有这样的人,才能在寒冷的情之灰烬中,保有温热无畏的性情。不可坏心

菩提心之所以可贵。是在于它坚固不坏!我深信,一个人只要发过一次菩提心,它必会成为顺净的种子,总有一天会生出菩萨的芽苗!若智若悲,皆不退坏;或常或住,皆悉圈满。

菩萨住此现前地,复更修习满足不可坏心,决定心,纯善心,甚深心,不退心,不休息心,广大心,无边心,求智心,方便慧相应心,皆悉圈满。

菩萨发如是大愿已,则得利益心,柔软心,随顺心,寂静心,调伏心,寂灭心,谦下心,润泽心,不动心,不浊心。

此菩萨于诸众生发十种心。何者为十?所谓利益心,大悲心,安乐心,安住心,怜悯心,摄受心,守护心,同己心,师心,导师心,是为十。

这是从《华严经》抄下来的几段,可以让我们看见菩萨的种种心,我I要看看自己是不是能学习菩萨,只要看是不是具有这些心就行了。《楞经》里也说:

妙圆纯真,真精发化,无始习气,通一精明,唯以精明,进趣真净,名精进心。

心精现前,纯以智慧,名慧心住。执持智明,周遮寂湛,寂妙常凝,名定心住。定光发明,明性深入,唯进无退,名不退心。

心进安然,保持不失,十方如来,气分交接,名护法心。

觉明保持,能以妙力,回佛慈光,向佛安住,扰如双镜,光明相对,其中妙影,重重相入,名回向心。

菩萨的心真是不少,在《大日经》里,大日如来答金刚手菩萨之问,至把心分成六十种,又大别为‘,善心、恶心、清净心”三类,其中善心歹清净心是菩萨的心,可知菩萨的心是一直走向善与清净之路。

这么多的心,总名就叫做“菩提心”,凡具有善与清净质地的心行都是菩提心的本质,正如《华严经》所说:“菩提心者,犹如一切佛法种子。”

具有菩提心要到什么地步呢?《师子请问经》说:“由何一切生,不失菩提心,梦中尚不舍,何况于醒时?“要做到即使在梦中也不舍菩提心,醒的时候更不要说了。

菩提心之所以可贵,是在于它坚固不坏,我深信,一个人只要发过一次菩提心,它必会成为顺净的种子,总有一天会生出菩萨的芽苗,若智若悲,皆不退坏;或常或住,皆悉圆满。单纯之不易

禅者的首要在单纯,想那么多干什么,只要自心泰然!了了见之,则单纯地生活着就够了。

读赵州从论禅师的公案,有几个非常有名:一

僧问:“学人迷昧,乞师指示。”

师云:“吃粥也未?”

僧云:“吃粥也。”

师云:“洗钵去。”

其僧忽然醒悟。二

师问新到:“曾到此间么?”

曰:“曾到。”

师曰:“吃茶去!”

又问僧,僧曰:“不曾到。”

师曰:“吃茶去!”

后院主问曰:“为什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

师召院主,院主应“唠!”

师曰:“吃茶去!”三

问僧:“一日看多少经?”

曰:“或七八或十卷。”

师云:“阉黎不会看经。”

曰:“和尚一日看多少?”

师云:“老僧一日只看一字。”

从前不太能体会这些公案,今天忽有所悟,原来赵州的教化是在说“单纯”两字。禅者的首要在单纯,想那么多干什么,只要自心泰然,了了见之,则单纯地生活着就够了。正如有人问他说二十四小时是如何用心,他说:“汝被十二时辰使,老僧使得十二时。”(你被二十四小时所转动,我却转动二十四小时)他还说:“老僧行脚时,除二时粥饭,是杂用心处,除外更无别用心处。”

多么好!不杂用心不正是单纯吗?

关于这一点,黄聚希迁禅师说得很好!“凡人皆逐境生心,心随欣厌。若欲无境,当忘其心,心忘则境空,境空则心灭。不忘心而除境,境不可除,只益纷扰耳。故万法唯心,心不可得,复何求哉?……凡人多不肯空心,恐落空,不知自心本空。愚人除事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事。”

所以,历代祖师都是单纯的人,我们要入菩提,要先直心,先成为一个单纯的人。燃香点戒

戒绝有三种意义。一是燃身供佛;二是破除对外相的执著;三是难行能行、难忍能忍,若能忍得住烧戒疤之苦,就是行菩萨道的初步了。

与一位师父谈起他头上的戒疤,他说戒疤有三种意义,一是燃身供玮;二是破除对外相的执著;三是难行能行、难忍能忍,若能忍得住烧戒芭之苦,就是行菩萨道的初步了。

燃烧戒疤时要念一首渴:假使热铁轮于汝顶上旋终不以此苦退失所发愿。

这渴真美,我们虽不是出家人,但每天燃香的时候,看到香火微光,若摇动香灶则香头顿时成为火轮,香气一时四散。在香的微光中我时常想起这首渴,但愿自己也能有那样不退的志愿。情·感·禅

情,是心青,一个人的心地能辽阔如青草。鱿能包容人间的一切!真心的对待。

情,是心青,一个人的心地能辽阔如青草,就能包容人间的一切,真的对待。

感,是心咸,一个人对外在所对映的一切都是心的作用,是一切由心意思。

禅,是单示,是简单的表示,简单的意念。坚定的心

有许多无形的力圣,如爱、恨、情、仇,其实都是不存在的,但心里一发出。它就有了。

想善用这些力黄,要先有一个坚定的心。

有许多无形的力量,如爱、恨、情、仇,其实都是不存在的,但心里一发出,它就有了。

想善用这些力量,要先有一个坚定的心。无所不在

爱!无所不在。

恨,也无所不在。

因为,心念无所不在。

美丽,无所不在。

丑陋,也无所不在。

爱,无所不在。

恨,也无所不在。

因为,心念无所不在。

一个人心地光明,他的世界就有阳光照耀;一个人心地幽黯,他就会在阴暗的世界中萎缩。真心的对待

当我们对一切的众生、一切的事物都能无别地真心对待。就是菩萨了。

每个人一生总有几次真心对待,最开始的几次差不多都会失败。

失败的时候,有的人充满了怨恨,有的人则生出更广大的爱。

有怨恨隐藏,就不再有真心的对待了;而有了更广大的爱,就进入慈悲的真实。

当我们对一切的众生、一切的事物都能无别地真心对待,就是菩萨了。闭关

闭关不是要把自我关闭,而是要在最有限的空间中开启自我最大的潜力。

只有心地足够自由的人,才有资格闭关。

闭关不是要把自我关闭,而是要在最有限的空间中开启自我最大的力。金丸打雀

世上的人用宝贵的生命来追求名利权势是愚告的行为,是以无价的生命换取有价的东西,忱若是愚人用金丸打雀一般,全丸射出后必失,鸟雀则未必能中,生命枕在无知中失去了。

有一位富家子,把家中的黄金拿来制成金丸,然后到外面去打鸟。

大家都觉得富家子非常愚痴,因为黄金比起鸟雀要值钱得多,怎么笨到用黄金丸去打鸟呢?何况,以金丸打雀还不一定打得中。

这是佛经里的故事,它象征世上的人用宝贵的生命来追求名利权势是愚轰的行为,是以无价的生命换取有价的东西,恍若是愚人用金丸打雀一般,金丸射出后必失,鸟雀则未必能中,生命就在无知中失去了。

这个世界上,生命是最值得珍惜的,应用来做有意义的觉悟与追寻,读这个故事使我深思、也使我苦惕。业

业,扰是我们从前欠这个世界的债。没有任何存在是毫无理由的,我们欠这世界的债,必会偿还,在还清了一切之后,莲花才从水面开起。

业,就是我们从前欠这个世界的债。

障,就是我们往昔因为欲望而造成的盖子。

因,就是我们过去种在心田的种子。

果,就是我们现在与将来的收成。

缘,就是与世间相流动的电流。

空,是我们舍去了一切所得的真实,也是我们得到了一切之后的舍弃。

没有任何现象是无意义的,为恶时的喜是悲剧的开始,行善时的悲心则是一切喜乐的根苗。

没有任何存在是毫无理由的,我们欠这世界的债,必会偿还,在还清了一切之后,莲花才从水面开起。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