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内科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3 14:11:51

点击下载

作者:秦岭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骨内科学

骨内科学试读:

版权页

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骨内科学/秦岭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ISBN 978-7-117-18088-7

Ⅰ.①骨… Ⅱ.①秦… Ⅲ.①骨科学-内科学 Ⅳ.①R68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3)第215402号人卫智网 www.ipmph.com 医学教育、学术、考试、健康,购书智慧智能综合服务平台人卫官网 www.pmph.com 人卫官方资讯发布平台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骨内科学——从临床到实验室到临床和社区

主  编:秦 岭

出版发行: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

邮  编:100021

E - mail:ipmph@pmph.com

制作单位: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排  版: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制作时间:2019年8月

版 本 号:V1.0

格  式:mobi

标准书号:ISBN 978-7-117-18088-7

策划编辑:郝钜为

责任编辑:杨帆打击盗版举报电话:010-59787491 E-mail:WQ @ pmph.com注:本电子书不包含增值服务内容,如需阅览,可购买正版纸质图书。

作者名单(按姓氏笔画排序)

Chathuraka Jayasuriya 美国布朗大学医学院骨科

丁 悦 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

干耀恺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骨科

马伟凤 解放军总参谋部总医院 全军骨科中心 骨内科

马远征 解放军总参谋部总医院 全军骨科中心 骨内科

王 俊 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

王 亮 解放军总参谋部总医院 全军骨科中心 骨内科

王帅印 深圳市儿童医院小儿骨科

王拥军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骨伤科

王美青 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口颌面痛与颞下颌关节病科

王晓瑞 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口颌面痛与颞下颌关节病科

王魁星 香港中文大学 生物医学学院

王毅翔 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影像与介入放射学系

方芷嬣 香港中文大学矫形外科及创伤学系

尹战海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

尹梦回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孔颕妍 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矫形外科及创伤学系骨健康和评定中心

邓伟民 广州军区总医院中医科

邓晔坤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

石印玉 上海中医药大学曙光医院骨伤科

石 伟 深圳市儿童医院小儿骨科

石 磊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骨科

付桂兵 深圳市儿童医院小儿骨科

代 康 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口颌面痛与颞下颌关节病科

白 颖 解放军总参谋部总医院 全军骨科中心 骨内科

冯 强 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

冯昊天 雀巢北京分部营养与骨健康研究中心

成文翔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转化医学研究与发展中心

毕 胜 北京解放军总医院康复科

吕红斌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运动医学科 中南大学运动医学研究中心

吕宝仪 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部矫形外科与创伤学系

朱汉民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骨质疏松防治研究中心

朱洁滢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朱燕儿 香港中文大学 内科及药物治疗系 风湿科

任晓帅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华英汇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运动医学科

刘子曦 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矫形外科及创伤学系

刘仕哲 深圳市儿童医院小儿骨科

刘若西 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

刘晓东 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口颌面痛与颞下颌关节病科

汤亭亭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骨科

安丙辰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骨科

孙 客 深圳市儿童医院小儿骨科

劳汉昌 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骨科

李子荣 北京中日友好医院骨科

李平生 解放军总参谋部总医院 全军骨科中心 骨内科

李 刚 香港中文大学 生物医学学院

李国铭 香港中文大学 内科及药物治疗系 风湿科

李金超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转化医学研究与发展中心

李 轶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骨科

李 娜 北京积水潭医院放射科

李 楠 香港中文大学 矫形外科及创伤学系

李慧林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骨质疏松科

杨 帆 解放军总参谋部总医院 全军骨科中心 骨内科

杨 旭 青岛大学医学院骨科

杨 旭 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

杨亚军 广东医学院 药学院药理学系

杨 昆 美国布朗大学医学院骨科

杨惠林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

吴子英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运动医学科

吴成爱 北京市创伤骨科研究所分子骨科研究室

吴智钢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骨科

何 伟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

邱裕生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

佘 昶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

余 卫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 放射科

余 斌 广州南方医科大学骨科

张文智 香港大学医学院矫形及创伤外科学系

张必良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张 明 香港理工大学生物医学工程跨领域学部

张茂林 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

张 渊 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口颌面痛与颞下颌关节病科

张 鹏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转化医学研究与发展中心

张颖恺 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矫形外科和创伤学系

陈 迁 美国布朗大学医学院骨科

陈世益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运动医学科

陈宇鹏 美国布朗大学医学院骨科

陈启明 香港中文大学矫形外科及创伤学系

陈国景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骨科

陈 棣 美国芝加哥Rush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系

陈 琼 解放军总参谋部总医院 全军骨科中心 骨内科

陈镇秋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

武淑芳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转化医学中心

苗登顺 南京医科大学骨与干细胞研究中心

范宏斌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骨科

林 华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骨科

林庆荣 广州南方医科大学骨科

林思恩 广东医学院药学院药理学系

虎义平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转化医学研究与发展中心

岳 冰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骨科

岳 野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转化医学研究与发展中心

金红婷 中国浙江中医药大学骨伤研究所

金芳纯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骨科

周 虹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ANZAC研究所骨研究组

周晓中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

郑 玉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ANZAC研究所骨研究组

郑振耀 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矫形外科及创伤学系

赵丹慧 北京市创伤骨科研究所分子骨科研究室

赵朋玲 雀巢北京分部营养与骨健康研究中心

赵思桥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骨科

赵洪普 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骨科

赵德伟 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

赵燕玲 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国际骨质疏松症诊断与治疗培训部

胡建中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骨科

柯华珠 美国Amgen制药公司研发部

钟先阳 广州军区总医院内科

钦逸仙 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生物医学工程系

侯树勋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

施鸿飞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鼓楼医院骨科

宫 赫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

骆予倩 南京医科大学骨与干细胞研究中心

秦江辉 香港中文大学矫形外科和创伤学系

秦 岭 香港中文大学矫形外科及创伤学系

莫海桦 香港中文大学矫形外科与创伤学系社区脆性骨折预防研究组

夏永杰 深圳市儿童医院小儿骨科

夏炳江 中国浙江中医药大学骨伤研究所

夏维波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 内分泌科

徐又佳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

徐江龙 深圳市儿童医院小儿骨科

徐 勉 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内分泌科

郭安运 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矫形外科和创伤学系

郭志锐 香港中文大学赛马会骨质疏松预防及治疗中心

郭 征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骨科

郭炯炯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

郭慧良 香港中文大学赛马会骨质疏松预防及治疗中心

郭 霞 香港理工大学康复治疗科学系

唐占英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骨科

唐 健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转化医学研究与发展中心

唐盛平 深圳市儿童医院小儿骨科

黄石书 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人体组织与器官退行性研究中心

黄丽萍 北京解放军总医院康复科

黄 莉 广州军区总医院中医科

曹 娟 深圳市儿童医院小儿骨科

崔 燎 广东医学院药学院药理学系

梁仲君 香港中文大学矫形外科与创伤学系社区脆性骨折预防研究组

梁宇亮 香港大学医学院矫形及创伤外科学系

梁国穗 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矫形外科及创伤学系

梁秉中 香港中文大学中医中药研究所

梁家铭 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矫形外科及创伤学系

屠锦雯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ANZAC研究所骨研究组

彭 江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骨科研究所

彭松林 深圳市人民医院骨科

董启榕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

辜清泉 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

覃玉蓉 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

程晓光 北京积水潭医院放射科

傅世铨 香港中文大学矫形外科及创伤学系

童培健 中国浙江中医药大学骨伤研究所

曾一鸣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骨科

富灵杰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骨科

谢鑫荟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

塞贝尔·马克斯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ANZAC研究所骨研究组

裴福兴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

裴端卿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谭红略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骨科

谭丽珊 香港中文大学 内科及药物治疗系 风湿科

熊良俭 香港中文大学矫形外科及创伤学系

樊瑜波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

潘 毅 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内分泌科

薛 延 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研究所

戴尅戎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骨科序《骨内科学——从临床到实验室到临床和社区》是我国第一部与骨内科和相关疾病诊治的综合多学科的教研参考书。全书100多万字,作者包括来自骨科基础和临床科研、放射科、内分泌科、风湿科、妇科、老年科、康复科和中医骨伤科等临床医疗、护理和科研专家学者。本书以常见病和多发病为导向,有机结合临床与基础,以转化医学为主线,体现骨内科学的发展特色,即通过以疾病的诊疗科技研发与应用为切入点,强调提高疾病的早期诊断效率从而进行有效预防,同时也深入发掘疾病发生和发展的机制,深化临床医师对于该类疾病的认识的同时可寻找到最有效的治疗靶点进行非常规手术临床干预,进而缩短疗程,提高疗效。本书也尝试从医疗经济学、社会学角度探讨骨内科,如何降低医疗成本,减少患者的医疗投入,促进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减轻家庭、社会和国家的经济负担,缓解“因病致贫”的现状,实现医患关系的良性循环。

众所周知,近年来骨科的学科发展和建设过度注重骨科手术技术和器械飞跃发展带来的进步,而对不能或不适宜于手术治疗的骨科伤病,尤其是社会老龄化带来的骨科退行性疾病的非手术治疗缺乏重视;在医学教学和培训中,缺乏培养具有“内科思维的”骨科临床医师的内容,没有有效建立与诊治骨科疾病相关的科室,如风湿科、老年科、康复科和中医科的多学科、跨领域的有机合作。《骨内科学——从临床到实验室到临床和社区》的问世是基于骨科发展现状和时代发展赋予我们临床和科研工作者的使命。正如《骨内科学——从临床到实验室到临床和社区》的副标题“从临床到实验室到临床和社区”所强调的,骨内科学是一典型的从临床到实验室再到临床和社区(Bedside-to Bench-to Bedside and Community,B-B-B/C)的过程。贯彻基础医学研究和临床医学及社区应用紧密结合的转化医学模式是构建完善骨内科学的必由之路。我国许多临床和基础医学前辈们在骨内科学科发展方面开展了大量的铺垫工作。在人们生活和工作方式大幅度变化以及社会老龄化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更有必要在传统骨科体系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骨内科,并与放射科、内分泌科、风湿科、妇科、老年科、康复科、中医骨伤科及社区卫生中心等合作,在常见性、多发性疾病,如骨质疏松、骨性关节炎等的诊断、防治和康复方面进行深入系列研究,积极促进新技术和方法在临床的转化和推广。本书编写和核心思想之一是培养具有“内科思维的外科医师”,避免过度手术治疗;但在没有好的治疗方法之前,鼓励有条件的临床科研机构在有资质的临床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和监督及得到患者的知情同意书的前提下,尝试经过试验科学论证的治疗新方法,与国家相关政策和法规部门合作,共同推进创新和医学科研成果的转化。《骨内科学——从临床到实验室到临床和社区》以现代骨科常见、多发和危害性大的骨科常见病和多发病为导向,内容涵盖骨内科国内外发展现状与展望、生物医学基础与研究进展、医学影像和实验室诊断技术、骨科理疗、康复和传统中医治疗、骨科非常规外科诊治性疾病、骨内科科研与临床服务的社区拓展等,使疾病预防与社区医疗服务有机结合,推动社区广大民众健康活动的开展,对减少患者、家庭和社会医疗体系的治疗负担以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这些内容也正符合我国“十二·五”期间对重大医疗的需求,体现3P医学(Predictive,Preventive,Personalzied Medicine),即预测医学、预防医学和个体化医疗的理念,与我国中医“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初病,下工治已病”相吻合。该书亦收录了骨内科主要代谢疾病的国际和国内指南解读等内容,是一部有参考价值的骨科内科临床教研和实践教材。期望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作者们与时俱进,进一步完善书的内容,满足医务和科研人员,以及患者对我们专家学者的期待。通过以(病)人为本,努力争取和实现医疗服务最优化、患者利益最大化、通过国家医疗的投入和社会保障体系和医疗保险体系的多元化,实现医患关系的改善和良性发展,即对减轻患者、患者家庭和社会医疗体系的治疗负担具有现实意义。卢世璧(中国工程院院士)前 言

骨内科的概念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的欧洲,在当时历史和社会环境下英国骨科医师James Cyriax提出了骨内科的概念,用于推广骨科疾患的非手术诊疗方案,当时主要涉及软组织损伤的非手术处理方法。近半个世纪以来,医疗诊断技术取得了革命性的进步,尤其是医学影像和生物技术迅猛发展。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和人均寿命的延长,全球社会的老龄化趋势愈发明显,亟待解决的骨科疾病的种类亦相应地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运动损伤、骨质疏松症、骨关节退行性病、类风湿关节病、骨坏死以及骨肿瘤等成为临床工作者的巨大挑战。现代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也为这些骨科疾病的处理提供了新的靶点和方法,一些非手术的处理方法已成为临床治疗中的重要内容。因此,现代骨内科的理念更加强调在骨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上采纳现代骨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其内容涵盖对疾病病因和病理的最新认识,新的实验室和影像检查手段,各种药物、运动、物理和康复的处理方法等。

医学学科的分支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演化的。原来的大内科及大外科的分支已经被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心血管内科和心血管外科、消化内科和消化外科等更精细的专业分工所替代。但长期以来,骨科始终保持单纯骨外科的建制,而未能根据骨科临床医疗工作的实际需要完善体制方面的改革。目前的骨外科建制,单单注重了骨科手术技术和器械飞跃发展带来的进步,而对不能或不适宜于手术治疗的骨科伤病,尤其是社会老龄化带来的骨科退行性疾病的非手术治疗重视程度不够。目前大多数对于骨科相关疾病的非手术疗法多在骨科以外的科室开展,如风湿科、老年科、康复科和中医科等,因此这些科室的医师也需了解更多的现代骨科学理论知识,提高自身对骨科疾病的理解和把握程度,逐渐从内科及外科综合处理的角度制订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另外,随着现代医学和我国传统医学的发展和演变,医学模式已由单纯生物型向社会-心理-生物型转变,精神卫生心理医学等专科与骨科的关系也日益紧密,许多原来归属于内科范畴的疾病等已经转变成跨专业学科的边缘型疾病。因此,一个完善成熟的医学学科需要“内外兼修”,只有通过外科技术与相关学科的协调发展才有助于对疾病的全面认识和防治,从而互相支撑、共同提高。在骨科临床中的重“外”轻“内”的现状催生着骨内科学的快速建立和发展。具体开展需要遵循实践科学发展观,努力进行多学科、跨领域合作。贯彻基础医学研究和临床医学及社区应用紧密结合的转化医学模式是构建完善骨内科学的必由之路。

以疾病为导向的转化型研究也是本书要聚焦的重要内容。以这些骨科重大疾病中的诊疗难点为切入点,可提高此类疾病的早期诊断效率从而进行有效预防,同时也可深入发掘疾病本身的发展机制,深化临床医师对于该类疾病的认识,寻找到最有效的治疗靶点进行临床干预,进而缩短疗程,降低医疗成本。骨内科学的发展是一典型的从临床到实验室再到临床和社区(Bedside-to Bench-to Bedside and Community,B-B-B/C)的过程。我国许多临床和基础医学工作者在骨内科学科发展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奠基性工作,包括我国知名骨科前辈过邦辅教授、郭世绂教授等。在人们生活和工作方式大幅度变化以及社会老龄化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更有必要在传统骨科体系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骨内科,并与放射科、内分泌科、风湿科、妇科、老年科、康复科、中医骨伤科及社区卫生中心等合作,在常见性、多发性疾病如骨质疏松、骨性关节炎等的诊断、防治和康复方面进行深入系列研究,积极促进新技术和方法在临床的转化和推广。

本书以现代骨科常见多发和危害性大的骨科病为主线,全书共分六篇,涵盖骨内科国内外发展现状与展望、生物医学基础与研究进展、医学影像和实验室诊断技术、骨科理疗、康复和传统中医治疗、骨科非常规外科诊治性疾病、骨内科科研与临床服务的社区拓展等。骨内科主要疾病的国际和国内指南解读等内容亦收录在相关常见的骨内科代谢疾病章节中。骨内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包括:骨组织发育异常、骨质疏松症、脊柱疾患、骨软骨病、关节炎、骨坏死、骨髓炎、腰腿痛、肌腱止点无菌性炎症和神经出口卡压综合征、骨与关节肿瘤、骨与关节感染等;主要涉及相关疾病的诊断、非手术或微创治疗和康复。

本书通过介绍国内外有关骨内科建设和发展,以及骨内科及相关医学的新技术、新理论和新观点,重点突出临床诊治方法,并体现由临床到实验室再到临床和社区的转化模式与理念,包括典型病例的分析讨论和鉴别诊断,实用性强。由于骨内科是一多学科合作的学科,本书亦有除骨科以外的放射科、内分泌科、风湿科、妇产科、老年科和中医骨伤科等科室的同仁在百忙中积极参与编写,在此表示衷心感谢和崇高敬意,其中包括参与本书后期编排的谢鑫荟博士等年轻同事。同时亦需指出,因为作者的不同专科背景,对骨内科的理解和内容表述上不可避免有不统一或重复的地方,有望在反馈整理后再版时进一步统一和完善。

本书面向从事骨科及相关学科,如放射科、内分泌科、风湿科、妇产科、老年科和中医骨伤等科的医生和研究人员,亦可作为医学院校教学和学生自学的参考,尤其适合已有骨内科、正在或将要建立骨内科的临床医学和科研工作者阅读。本书也适用于其他各级医护、卫生管理人员和保健人员、全科医师等,对提高患者的防病意识,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秦岭 汤亭亭 夏维波第一篇 骨内科学发展史、现状与展望

本篇介绍了骨内科学国内外发展史、现状和发展方向、发展骨内科学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骨与关节十年怎样影响或促进骨内科学的发展,并选编了内地和中国香港地区相关科室有关怎样建立和发展好骨内科学等内容。相关内容将启发和引导读者和读者所在的医学院校展开与包括放射科、内分泌科、风湿科、妇科、老年科、康复科、中医骨伤科等在内的科室和社区的有效合作,为患者提供更完善和系统的健康促进、疾病预防、治疗与康复服务。第一章 发展骨内科学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第一节 骨内科学发展的背景和迫切性

骨内科的概念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的欧洲,在当时历史和社会环境下英国骨科医师James Cyriax提出了骨内科的概念,用于推广非手术骨科疾患诊疗方案,当时主要涉及软组织损伤的非手术处理方法。近一个世纪以来,医疗诊断技术取得了革命性的进步,尤其是伴随着医学影像和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伴随着寿命的延长,相应地出现了全球社会的老龄化趋势,因此骨科亟待解决的疾病的种类亦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如何处理目前骨科领域里不能或暂不适于手术治疗的创伤性疾病、骨质疏松症、骨关节退行性病、类风湿关节病、骨坏死以及骨肿瘤等成为临床工作者的巨大挑战。骨内科的内涵也必然要与时俱进。骨内科的理念更强调运用内科的思维理念和诊断方法,诊治骨科疾病。因此,骨内科学的内容包含了疾病的定义、病因、致病机制、流行病学、自然史、症状、症候、实验诊断、影像检查、鉴别诊断、防治和康复等内容。

目前常见的骨质疏松和骨质疏松性骨折、骨关节炎、骨坏死等骨重大难治性疾病对于我国人民生命健康的危害日渐严重。在欧美国家骨质疏松已经成为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的危害健康的疾病。根据全国流行病学调查的估算,我国有2亿以上的人群存在低骨量问题。骨质疏松症总患病率,女性为20.7%,男性为14.4%。而且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率也有明显上升趋势。统计显示,2005年我国医疗费个人支出中用于治疗髋部骨折的费用高达85亿元,仅髋部骨折手术费用一项人均就达2万元,占个人支出总费用的18%;美国NIH的研究结果显示,骨关节炎(OA)的年发病率为3%,直接经济耗费达150亿美元。我国膝关节OA的患病情况亦基本相同。据预测,至2015年我国骨病患者将达到1.5亿。另外各类原因引起的骨坏死也正在逐渐成为致残的重要杀手。在美国骨坏死困扰着一百多万例患者,而且以每年2万例新患者的速度递增。在美国和西欧,每年有超过500 000例患者行全髋关节成形术,其中5%~18%的患者是由于晚期骨坏死伴继发性OA。而我国亦为骨坏死发病大国,根据推算,我国每年新发股骨头坏死病例10万~15万,需治疗病例高达300万~500万,该病治疗费用昂贵,给社会造成巨大的医疗支出和沉重负担。

因此,全球社会老龄化对骨科及相关社会医疗保障体系造成了史无前例的冲击。鉴于此,世界卫生组织将2001—2010年定为全球“骨与关节十年”。我国亦将2002—2012年确定为“中国骨骼与关节健康十年”。在政府和医疗卫生机构的大力支持下,以及骨科同仁们的不懈努力,社会宣传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然而,民众对骨科疾病,尤其是对因社会老龄化带来的骨科代谢和退行性疾病的早期诊断、防治和康复要求显著增高,他们已经不满足于晚期通过外科介入的手段进行治疗,而希望通过早期非手术干预措施将疾病消除在萌芽状态。这无疑对骨科的建设和发展提出新的要求,急需在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建立和发展基于现代临床和健康需求的骨内科学,通过加强与其他相关专科的合作实现该目标。过去的十年“骨与关节十年”全球计划已作出了初步但显著的成就,再接再厉才能事半功倍。2011年6月,世界卫生组织分别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和日内瓦世界卫生组织总部公布了第二个“骨与关节十年”计划。纵观“骨与关节十年”及其延续的社会历史背景,强调的医学问题和工作目标,可以发现“骨与关节十年”计划本身也奠定了骨内科学发展的基础,体现了通过基础科学研究和转化医学解决临床问题的迫切性和必要性。第二节 骨内科学——与时共进的医学学科分支

医学学科的分支总是与时代的发展俱进的。原来的大内科及大外科的分支已经被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心血管内科和心血管外科、消化内科和消化外科、泌尿内科和泌尿外科等精细的专业分组所替代。然而,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目前绝大多数骨科始终保持着单纯骨外科建制,单单注重了骨科手术技术和设备飞跃发展带来的进步,而对不能或不适宜于手术治疗的骨科伤病,尤其社会老龄化带来的骨科退化性疾病重视程度不够。目前大多数的对于骨科相关疾病的非手术疗法多在骨科以外的科室开展,如风湿科、老年科、康复科等。然而,这些科室的医师对整个骨科发病的总体理解把握以及骨科相关知识的积累均逊于骨科医师,因此急需现代的骨科医师逐渐从内科及外科综合处理的角度把握疾病的总体发展,制订更有效精确的治疗方案。诚然,随着现代医学和我国传统医学的发展和演变和社会老龄化,多个专科和精神卫生心理医学等与骨科的关系日益紧密,许多疾病如骨质疏松症、骨关节炎和骨坏死等已经成为一个跨专业学科的边缘型病种。因此,一个完善成熟的医学学科需要“内外兼修”,只用通过外科技术与相关学科的协调发展才有助于对疾病的全面认识和防治,从而互相支撑、共同提高。在骨科临床中重“外”轻“内”的现状催生着骨内科学的快速建立和发展。目前的现状是随着社会老龄化的进程加速,尽管有大量的患者受到非手术骨科疾患的困扰,在西方任何一个家庭医师都会告诉我们他们有近1/4的工作时间会听到的都是关于患者对肌肉骨骼系统疼痛的抱怨。然而,骨内科在临床上还是被忽略的临床角落。与医疗发达的西方国家相比,由于我国医疗教育不足及骨病的高发病率导致了大量患者没有得到明确的诊断,也未获得适当的治疗进而避免或减少迫不得已的手术干预。因此,骨内科学在我国的发展尤为重要和迫切。而具体开展需要遵循实践科学发展观,努力进行多学科、跨领域合作。贯彻基础医学研究和临床医学及社区应用紧密结合的转化医学模式是实现构建完善骨内科学的必由之路。第三节 现代骨内科学的特征

骨内科学的思维诊断理念强调医师要从病史采集、全面查体和综合分析病情资料入手,从人体运动解剖学、组织生理与病理学的层面和治疗学的角度,探究骨关节病的病因与演变过程,分析每个患者所患疾病的表现特征和分类、分期与分型及其预后结局,然后作出疾患的准确诊断并制订恰当的治疗方案,进而获得满意的疗效。骨内科学的思维模式源自临床的循证医学,即经过科学实践和研究的提升进一步服务与临床。纵观现代骨内科学的发展,它应是一典型的从临床到实验室到临床和社区(B-BB/C)的模式。为了充分体现科学技术和成果为临床服务的宗旨,骨内科学中所涉及技术方法和防病治病均不同程度体现了B-B-B/C的特征,即除阐述骨内科疾病的常规外,通过临床实际病例了解和掌握鉴别诊断和治疗,以及相关领域的进展进而因地适宜地开展好多学科的科研和临床合作,为患者服务。诚然,骨内科学在今后的实践和发展中仍将与时俱进,在跨学科基础和临床工作者的积极参与下不断完善。

我国许多临床和基础医学工作者在骨内科学科发展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奠基性工作。多年来,我国亦有多位不同专科的从事骨内科相关疾病研究的中西医专家提出了建立健全骨内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包括我国已故知名骨科前辈过邦辅教授、郭世绂教授等。如前所述,在人们生活和工作方式大幅度变化以及社会老龄化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有必要与时共进地在传统骨科体系内建立和发展骨内科,在常见、多发性疾病如骨质疏松、骨关节炎等的诊断、防治和康复方面,进行了开拓性的深入系列研究并积极推广新疗法和技术的临床转化。而具体的,骨内科的构建须与放射科、内分泌科、风湿科、妇科、老年科、康复科、中医骨伤科及社区等处理相关骨科疾病的专科和辅助卫生机构合作,结合现代内科和骨科的疾病预防和诊疗新理念进行骨病治疗和康复的非手术介入方案探讨。通过以上手段的实施可有效地改善因目前对疾病的认识局限造成的治疗方案疗效不佳及反复治疗、预后较差等状况,尤其是针对直接危及人民健康的重大骨科疾病进行的系统研究,有望进而开发高效低廉、临床实用的骨科重大疾病诊疗方法和技术,惠及广大患者。

以疾病为导向的转化医学研究是骨内科学的发展特色。通过以这些骨科重大疾病的诊疗研发为切入点,可提高此类疾病的早期诊断效率从而进行有效预防,同时也可深入发掘疾病发展本身的机制,有利于深化临床医师对于该类疾病的认识,同时可寻找到最有效的治疗靶点进行临床干预,进而缩短疗程,降低医疗成本。该目标也是我国“十二五”期间的重大需求,同时也符合“上医治未病,中医治病初,下医治病重”和实现现代3P医学的疾病诊疗理念。“内外结合”式的骨科体系的构建无疑是广大骨科病友的福音,精准的治疗方案,低廉的临床治疗费用更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减少患者的医疗投入,减轻家庭、社会和国家的经济负担,有利于缓解“因病致贫”的现状。第四节 跨学科骨内科科室的建设

骨内科是跨科室学科体系,包括了与骨科紧密合作的放射科、内分泌科、风湿科、妇科、老年科、检验科和中医骨伤科等。这一以骨科为主的综合科室的建设和发展亦由国内医疗体制和布局的大环境所决定,即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我国仍缺乏社区医院和私人诊所,有无需手术治疗的骨科疾患的患者一般都直接来医院骨科就诊,而大多数骨科医师手术技能一流,却不能胜任非手术患者的诊治。近年来一些有先进理念的新建的私人医院已看到这一问题或预示到这一庞大的医疗市场,已将骨内科归入日常临床工作中,对骨科相关疾病如骨质疏松、骨关节炎、风湿性骨病、骨坏死、强直性脊柱炎、末端病以及骨病术后的预后等进行了治疗探讨,通过“内外并举、内外结合和治标先治本”的策略提高了临床及手术预后效果,使患者和患者家庭满意,避免了医疗纠纷。有条件的单位,亦应发展集临床诊疗、科研、技术开发和人才培训为一体的综合人才培养中心。(秦岭 汤亭亭)参考文献

1.曹建中,秦定杨.临床骨内科治疗学.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2008

2.陈启明,梁国穗,秦岭,等.骨科基础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3.刘庆思,庄洪,黄宏兴.骨质疏松症中西医结合治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4.孙材江,彭力平.实用骨内科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第二章 骨内科学发展史、现状和发展方向第一节 国外骨内科学发展史、现状和发展方向

骨内科(orthopaedic medicine)是指检查、诊断和非手术治疗肌肉骨骼系统损伤的一门学科。骨内科的概念最早是由James Cyriax医师在1929年首先提出的,他在临床中发现有许多患者肌肉骨骼病变由于诊断含糊、进而缺少特异的治疗办法。当时由于缺少令人满意的针对软组织的功能检查,导致临床诊断困难,因此,他发明了一些针对软组织的检查方法,用来协助肌肉骨骼疾病的诊断,以及采用非手术治疗软组织损伤。骨内科概念的提出推动了采用非手术骨科疾患诊疗方案的普及,特别是对软组织损伤的非手术处理。一、骨内科的范畴

骨科(orthopaedics)一词是源于1741年法国医师Nicholas Andre出版的一本书名《Orthopaedics》,由两个希腊词汇组成“Orthos”意为“垂直的”,“Peadia”意为“儿童喂养”,两个词合起来意思最形象的描述是“矫直成长的树”。之后的约两个世纪骨科医师主要的关注范围是各类肌肉骨骼系统的畸形,如侧弯、骨和关节的感染、骨折和先天性的缺陷等。直到20世纪多数的骨科治疗采用的是外科操作和机械支持等。骨内科是骨科的一个分支,但是它所包含的范畴极为广泛。James Cyriax在最初提出骨内科,是由于他当时观察到许多在骨科就诊的患者的诊断模糊、治疗也没有针对性,特别是对一些软组织缺少特异的功能检查方法,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于是他创立了一整套用于精确诊断骨骼肌肉疾病的功能试验和非手术治疗软组织损伤的方法。他的工作遵循以下原则:①所有的疼痛必有源头;②治疗必须直击源头;③治疗能够改善伤病。

在James Cyriax提出骨内科的概念之后,他同时力行实践,创立一整套的骨内科的诊断检查和治疗手段。并且,由此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广为流传的“James Cyriax”课程。其主要的内涵有全面的病史、详细和特异的体格检查、放射影像学评价和局部的麻醉阻断等用于诊断。治疗方面包括手法推拿、透视诱导下或直接肾上腺皮质激素或增生剂注射、治疗性锻炼、药物治疗、营养药物、草药和(或)顺势疗法为基础的治疗。骨科疾病有200多种,其中70%的骨科疾病都属骨内科范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日益显著。特别是老年骨内科疾病逐渐演变为骨内科研究和治疗的重点,比如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性骨折、肾性骨营养不良性骨病(如老年肾性营养不良性骨病)、非炎症性骨坏死(如老年人特发性骨坏死、特发性股骨头缺血坏死等)、老年代谢障碍引起的骨关节病(如痛风性关节炎等)、混合型周围神经病及神经病样综合征(如多发性周围神经炎、创伤性周围神经病等)、其他老年骨内科病(如颈椎病、骨性关节炎等)和骨折的延迟愈合、骨肿瘤及骨科手术后的康复调治等。随着科学技术昌明,新的检查手段和治疗方法的不断涌现,骨内科的范畴得到了不断的补充和扩展。二、骨内科的诊断进展

骨内科概念提出之初,首先强调的是对诊断有极其重要价值的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在病史采集方面应该包括以下内容:一般情况、疼痛的位置、性质、变化规律和疼痛的原因、疼痛局部的肿胀情况、是否存在畸形和创口。体格检查方面包括:全身检查和骨内科检查两个方面。全身检查包括患者的神志、营养状态、精神状态、肤色、活动能力和步态等,并针对病变的部位进行触诊、叩诊、听诊、动诊和量诊。其中动诊和量诊是针对病变部位重要的功能试验。以上两个方面构成了骨内科诊断的基石。即便是现代先进的CT、MRI和超声等检查也无法取代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在骨内科诊断中的重要作用。随着检验医学的发展,不断有新的针对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生化标志物被发现和应用于临床,扩充了骨内科诊断的手段。比如新的骨转换生化标志物,如前Ⅰ型胶原氨基末端前肽(PINP)和Ⅰ型胶原C末端肽交联物(b CTX)用于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新的免疫标志物用于关节炎的鉴别诊断等。

影像诊断技术的发展使骨内科的诊断水平得以不断提高。传统的X线检查目前仍然是骨内科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影像学技术,它具有经济、快速、安全和广泛开展等特点,能够提供病变部位、范围、性质、程度和周围组织的毗邻和作用关系,可以为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用于骨内科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比如X线片上发现双侧股骨中段存在对称性的骨皮质中断、不连续,需要考虑为假骨折时,便几乎可以肯定存在骨软化症的诊断。近年来数字X线影像片,提高了X线照片的分辨率,使病变显示得更为清晰。此外,使用造影剂的关节造影、脊髓造影和周围血管造影等对了解病变的腔内形态、轮廓和血供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随着CT和MRI的广泛应用,造影技术正在被替代。

CT是采用计算机断层扫描和重建的技术,在骨内科的诊断中日益广泛应用。该检查技术的优点在于:可以清楚地显示组织之间的毗邻关系、了解是否存在骨折和周围软组织的血肿、了解关节及其软骨的轮廓和形状、了解脊柱损伤、显示骨质破坏的范围,以及小关节和椎弓根的损伤情况。因此,CT已常规用于骨折、关节疾病和脊柱疾病的检查和诊断。

磁共振技术包括普通MRI、增强MRI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技术,由于其独特的优势被广泛用于骨内科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MRI技术的优势在于影像中软组织的对比明显、显示清晰、层次分明,有利于区分骨骼的不同成分、肌肉、肌腱、血管和神经组织,并且能清晰地显示关节腔内和脊髓腔内的结构,能了解组织的肿胀和血供情况。MRA技术根据组织的流空效应可以近似血管造影的图像,有助于了解组织的血供情况。以上技术常被用于软组织病变、关节病变和脊髓病变的诊断。

核素显像技术包括骨显像和特殊标记的软组织显像。在骨内科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是骨显像。骨显像的优点是敏感性高,缺点是特异性差。骨显像被广泛地用于骨肿瘤和肿瘤骨转移的诊断和疗效检测。骨显像有利于确定骨骼中各类病变的病变范围和累及部位,特别是对肿瘤骨转移部位的确定、一些代谢性骨病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骨软化症、纤维异常增殖症和Paget骨病等疾病,累及骨骼病损范围的确定。生长抑素受体显像有助于发现位于骨骼、肌肉或其他软组织中的间叶组织肿瘤,有利于肿瘤诱发骨软化症的尿膦酸盐性间叶组织肿瘤的发现和诊断。

骨骼的定量测定技术: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先后开发的骨骼定量测定技术包括单光子吸收测量仪(SPA)、双光子吸收骨矿测量仪(DPA)、定量CT(QCT)和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DXA),对骨矿盐含量可以精确测量。其中,DXA被WHO推荐作为骨质疏松症诊断和骨量变化疗效监测的金标准。定量骨超声检查也可以反映骨骼的基本特性,目前被推荐用于骨质疏松症的筛查。新近发展的显微CT和外周定量CT技术,可以准确地反映骨骼的微结构,进而推算其力学特性。三、骨内科的治疗进展

骨内科的治疗手段几乎包括除手术以外的所有针对骨内科疾病的治疗手段,包括感染性疾病采用抗生素治疗;肿瘤性疾病的化学治疗和放射治疗;针对肌肉、骨骼和关节疾病的免疫治疗和镇痛治疗。近年来针对骨质疏松症的药物防治方面取得了重大的进展。由于对骨转换及其调节机制的深入了解,近40年来,不断有以抑制骨吸收和促进骨形成为主要作用机制的药物被开发和应用于临床。比如已经在中国上市的骨吸收抑制剂有雌激素、降钙素、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和二膦酸盐,正在研发的有组织蛋白酶K抑制剂和RANKL抗体等。在中国上市的骨形成促进剂有甲状旁腺激素类似物和正在研发的骨硬化素抗体等,其他的抗骨质疏松药物还有锶盐、维生素D类似物和维生素K等。

骨内科的治疗手段还包括手法治疗、透视引导下或直接肾上腺皮质激素或增生剂注射、治疗性锻炼、药物治疗、营养药物、草药和(或)顺势疗法为基础的治疗。手法治疗包括推拿、软组织按摩、肌筋膜放松、头部按摩和脊柱按摩治疗。手法治疗已经存在有4000多年的历史,在古代泰国和古埃及亦已存在。现代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曾使用牵引和杠杆技术治疗脊柱疾病。在19世纪“bone setters”和脊柱按摩治疗在欧美极为流行。自James Cyriax创立骨内科后,开始将各种手法治疗用于现代骨内科的治疗中。

增殖疗法:增殖疗法是指通过注射某种物质促使正常的细胞、组织或器官增殖。包括生长因子刺激增殖治疗,比如在关节中注射低浓度(≤10%)的葡萄糖可以有效地治疗关节炎。这是因为在关节腔中注射葡萄糖后可以刺激诸如血小板衍生的生长因子(PDGF)、转化生长因子b(TGF-b)、表皮生长因子(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等因子的分泌。

炎性促增殖治疗:指有意注射激活体内的炎性反应,进而刺激产生生长因子的方法,多采用12.5%~25%的葡萄糖、含酚的液体或含鱼肝油酸钠的液体。此种治疗可能有助于伤口愈合。

富含血小板的血浆(PRP):是一种新的促使肌肉骨骼疾病愈合和缓解疼痛的新的治疗手段,此种疗法对于膝、肩、髋和脊柱部位的骨关节炎具有良好的效果,如肩袖撕裂、足底筋膜炎、前交叉韧带损伤、骨盆疼痛和不稳定、背颈损伤、网球肘、踝部扭伤、肌腱炎和韧带扭伤。此种治疗是将自体高浓度的血小板注入病损的周围。通过血小板启动对损伤的修复和吸引关键的干细胞促使损伤愈合。PRP治疗对于缓解疼痛、促使损伤修复和恢复功能等方面皆有显著疗效,并可能减少采用外科手术治疗此类疾病。

硬膜外注射:硬膜外注射糖皮质激素能有效治疗某些腰背疼痛、颈部疼痛,以及根性疼痛(由于脊神经炎症导致的上肢或下肢疼痛)。下肢根性疼痛,也被称为坐骨神经痛。当存在脊柱或椎间盘突出、关节骨刺、瘢痕组织时,这些部位的神经会受到刺激,发炎红肿,形成炎症反应的恶性循环。糖皮质激素是一种强大的抗炎药物,减少炎症和肿胀,使用后可以打破这一恶性循环,缓解疼痛。硬膜外腔是脊髓和脊神经周围的空囊。与硬膜外麻醉类似,在硬膜外注射抗炎或其他止痛药物可以有效地缓解腰背疼痛、颈部疼痛和根性疼痛。

针灸治疗:针灸治疗在公元前1000年的《黄帝内经》中即有描述,在我国针灸治疗不断被发扬光大,国际上大多数有替代疗法的医疗中心都设有针灸治疗,特别是对骨骼肌肉疾病的治疗具有良好的效果。针灸治疗主要的功效包括:缓解疼痛、促进愈合和神经内分泌调节等多方面的作用。目前,针灸疗法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开展,特别是在骨内科疾病的治疗中发挥极大的作用。四、骨内科与其他系统学科的交融

肌肉骨骼系统作为机体的一部分,受到全身其他系统的调节,同时肌肉骨骼系统也会影响并调节全身其他系统。因此,骨内科的发展必然受到其他学科的影响,并相互交融。内分泌系统激素对骨骼的发生、发展和衰老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比如雌激素对骨骼的成熟和维持骨重建发挥重要的作用,同时,骨骼所分泌的多种非胶原蛋白,可能发挥调节能量代谢的作用。新近发展的骨骼免疫学(osteoimmunology),OPG-RANK-RANKL系统代表了骨骼系统和免疫系统的相互调节作用。以DNA直接测序和全外显子测序等遗传方法的进步则揭示了多种之前未知的遗传性骨病的致病基因。以上学科与骨内科的交融,改变了许多骨内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推动了骨内科的学科发展。五、骨内科的国际学术组织和活动

骨内科学会(the Society of Orthopaedic Medicine)创立于1979年,主要目的是发展James Cyriax的工作,推动骨内科的理论和实践。该学会成立后不断地推进在全球范围内开展Cyriax课程的教学。同时创办了相关的专业杂志季刊《International Musculoskeletal Medicine》,并每年召开一次相关的学术会议。国际骨内科学院(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Orthopedic Medicine,IAOM)是由欧洲和英国的学者在1978年创立的学术组织,该组织主要的任务是通过团队工作以解决骨科中的非外科手术问题为目的,开办学习班、工作坊和学术讲座,普及各类骨内科疾病的临床检查手段和有效的非手术治疗。十年之后,该学术组织扩展到美国,形成了IAOM-US,不断研究和推广骨内科疾病的准确的临床诊断方法和有效的非手术治疗方案,并且将课程拓展到智利和印度等国家。美国骨内科学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Orthopaedic Medicine)创办于1982年。广义而言,其他骨矿盐相关的学术组织,也与骨内科密切联系存在许多学术融合。比如全美骨矿盐研究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Bone and Mineral Research,ASBMR)创立于1977年,主要的目的是推进骨骼和矿盐研究,目前已经发展成为全世界影响最大的骨矿盐领域的学术组织之一。其官方杂志《Journal of Bone and Mineral Research》自1979年创办后,已经成为本领域的一流学术刊物。ASBMR每年举办一次学术年会,有关骨和矿盐基础和临床研究的前沿和学术进展,都会在ASBMR会议上发表,受到了全世界学者的关注。1990年创立的美国骨质疏松基金会(National Osteoporosis Foundation,NOF)则主要关注骨质疏松症和骨骼健康,制订美国骨质疏松症的临床指南和推动相关的公众健康教育。此外,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International Osteoporosis Foundation,IOF)是以推动骨、肌肉和关节健康的国际患者协会、学术研究、健康管理学术组织和企业组成的全球性的组织,每年召开全球性或区域性的学术会议,IOF与欧洲骨质疏松和骨关节炎临床和经济学会共同举办的欧洲骨质疏松和骨关节炎临床和经济学会议,具有较大的学术影响,每年举行一次。IOF每年提出“世界骨质疏松日”的活动主题,对推动全球骨质疏松的防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夏维波)参考文献

1.Klein RG,Eek BC,DeLong WB,et al.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trial of dextrose-glycerine-phenol injections for chronic,low back pain.JSpinal Disord,1993,6(1):23-33

2.Lorenzo J,Horowitz M,Choi Y.Osteoimmunology:interactions of the bone and immune system.Endocr Rev,2008,29(4):403-440

3.Mooney V.Prolotherapy at the fringe of medical care or is it at the frontier?Spine J,2003,3(4):253-254

4.NIH Consensus Conference.Acupuncture.JAMA,1998,280(17):1518-1524

5.Pietrzak WS,Eppley BL.Scientific foundations platelet rich plasma:biology and new technology.J Craniofac Surg,2005,16(6):1043-1054

6.Vasikaran S,Eastell R,Bruyère O,et al.Markers of bone turn-over for the prediction of fracture risk and monitoring of osteoporosis treatment:a need for international reference standards.Osteoporos Int,2011,22(2):391-420

7.Yuan CX,Xing JH,Yan CY.Observations on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 in treating soft tissue injuries by acupuncture,with pain threshold and electromyography as parameters.JTradit Chin Med,1989,9(1):40-44

8.邱颐,龚玉华.硬膜外注射糖皮质激素的全身作用.实用疼痛学杂志,2006,2(1):48-51

9.孙材江,彭力平.实用骨内科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第二节 中国骨内科学现状和发展方向

祖国医学对骨骼疾病和滚开的内容早有论及。《帝王世纪》曰“伏羲尝百药,制九针,以矫夭枉”;在《易经》、《礼制》和《左传》中即有佝偻病、侏儒和胸胁畸形等记载,说明我国古代对骨内科疾病即有认识。至战国时期,随着思想文化的发展,中医基础理论逐渐形成,对骨骼、筋膜、肌肉等器官的调节、发生和发展有了系统的理解。如《黄帝内经·素问》中提出“肾主骨、肝主筋和脾主肌肉”等学说,并提出骨伤疾病同气血和经络运行的密切关系。如《灵枢·本义》说“经络者,所以行气血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是故血和则经络流利,营覆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提出气血在经络中的正常运行受阻,则会发生各种病症。

东汉时期,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即有关于“痹痛”和“腰痛”的论述。在我国第一部临床百科全书孙思邈所编著的《千金要方》对骨骼创伤和骨病的诊疗提出了较为系统的论述。金元时期的医学进步更加充实了骨伤科理论。中医对骨科疾病防治的方法很多。《黄帝内经》中即有导引(呼吸和运动联系)和按蹻(按摩和运动)的记载。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帛画《导引图》和汉末华佗所创制的五禽戏均是通过运动防护疾病和健身的方法。各类内服中药方剂采用“行气活血”、“和营止痛”、“活络舒筋”、“补益养血”、“温经通络”和“清利湿热”等方法治疗骨内科疾病。而外治法采用的“敷贴法”、“搽擦法”、“熏洗法”和“热熨法”在骨内科中的应用更广。上述方法与现代骨内科的理论和实践均具有许多相似之处。

针灸治疗在公元前1000年的《黄帝内经》中即有描述,在我国针灸治疗不断被发扬光大,特别是对骨骼肌肉疾病的治疗具有良好的效果。针灸治疗主要的功效包括:缓解疼痛、促进愈合和神经内分泌调节等多方面的作用。目前,针灸疗法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开展,特别是在骨内科疾病的治疗中发挥极大的作用。

1937年中华医学会总会(上海)成立了骨科小组,标志着骨科在我国已成为独立的专科,同时也是骨科学会的雏形。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骨科队伍有了很大的发展,骨科在各大医学院成为独立的一门专科。鉴于骨科在全中国已普遍开展,1978年成立了中华医学会骨科学会。于1980年5月在天津举办中华医学会第一次骨科学术会议时正式宣布中华医学会骨科学会成立。1981年出版并公开发行了第一期《中华骨科杂志》,受到了国内外医务工作者的欢迎。随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也相继成立了骨科学分会。自1980年5月骨科学会成立以来,不断举办全国性骨科学术会议。目前每年举办的中国骨科年会(Chi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COA)规模宏大,与会者纷纭,每年均有多个骨内科方面的分会场或内容。

近60多年来中医骨科和现代骨内科逐渐融合,许多骨内科疾病得到了中西医结合的诊疗。国内的许多医院也开设了中西医结合的骨内科。中医骨伤科和西医骨科临床工作者在漫长的岁月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融会贯通,吸取了我国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精华,形成了新的学术体系。1992年由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编辑部和《老年骨骼疾病治疗学》编委会共同发起,全国28个省市的部分专家和教授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