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附中说理写作课(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3 17:15:24

点击下载

作者:李亦辰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北大附中说理写作课

北大附中说理写作课试读:

第一章 在开始写之前

嗨!终于等到你了!“说理写作”对你来说可能是一个很陌生的名词,你会在这本书中完整地了解它的体系。在你开始阅读这本书之前,我有一些友好的提示:

● 请按章节顺序阅读这本书;

● 请抱着“玩耍”的心态去阅读;

● 请赋予自己足够的耐心和信心。

在这本书的前五分之一你都不会看到有关“如何写作”的内容,因为我们需要很多思考的工作。但是,相信我,它们也会挺有趣的,并且具有令你思考的价值。千万不要跳过“在开始写之前”和“原则”部分,更不要最先看“效率”,尤其在你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说理”这个概念的情况下,我更建议你多花点时间来看前两章。“说理”听起来是一件很枯燥和一板一眼的事,其实未必。你不妨把它当作一次游戏之旅,想象你在迷宫中行走,在每一次争议中找到平衡,在谬误的谜团中拨云见日,最终到达理性的出口。

如果你期待一本“专家建议”类的读物,你可能要转变一下心态。在这个领域,每个人都需要不停地学习,你我都一样,不管多么“经验丰富”的人都一样,因为质疑和反思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说理写作不需要背诵任何的名人名言、好词好句、伟人故事或者经典论据。它需要你用一种恰当的方式,站在合适的立场,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一、Emmm……说理有用吗

六七年前,我在国内的一个机场,由于天气原因,航班延误至后半夜,然后取消了,但因为是廉价航空公司的航班,机票是不退不换的,所以航空公司告知大家:抱歉了,请大家自行回去休息吧。这时,一位大哥闹了起来,接着,他有了一些跟随者,抓住航空公司的工作人员大声嚷嚷:“你们不能就这么不管我们!”“我们是买了机票的,就不会走!”

航空公司人员再三解释,不料声势越来越大。最终,航空公司赔给每位乘客100块钱。

可是,按照之前的协议,航空公司并不需要做出赔偿呀!

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讲道理战胜不了“假大空”,正所谓“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如果大部分人都不讲道理,我去跟人说理不是很吃亏吗?

我每个学期都会碰到这样的学生,他或她一脸沮丧地趴在桌子上问:“学说理对我有什么用?”“你的‘有用’指什么?”“我会说理,也改变不了任何结果啊。”《沉默的大多数》里有一句话:“所谓弱势群体,就是有些话没有说出来的人。就是因为这些话没有说出来,所以很多人以为他们不[1]存在或者很遥远。”说理是与人对话,更是在表达自己,发出自己的声音。可能会说服别人,也可能你们仍保有各自的观点,但你们都听到了不同意见。说句实话,谁的每个意见都能真的改变什么呢?期待自己说的每句话、做出的每个决定都管用,这可不太现实。

但如果你一直不发声,那么你的耳朵里只能充塞着别人的声音。如果很多人都不说话,笼罩着我们的就只是一小部分人的声音。概括起来就是:

你说了,不一定真的起什么作用。

但如果你不说,肯定什么用都没有。

怎么样,还是觉得这个理由不够有说服力?你可能在想:这些和我有什么关系?我把自己的生活过好就行了,世界是谁在统治、是谁在说话,我都无所谓。

把自己的想法锁起来,一切都遵循传统、顺应潮流,似乎生活起来更容易。但是,你不是隐形的透明人,你生活在这个社会中,任何一种制度和态度都与你有密切的关系,不讲道理的歧视和偏见无处不在。举几个简单的例子:

● 诉诸潮流:大家都这么做,就算这有问题,但如果我不做,就被落下啦!

大家一定都很熟悉补课班传单制造的焦虑和“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类言论。

● 诉诸传统:传统都是好的,都是对的。老祖宗都这么做的,准没错。

例1:男主外、女主内,这是几千年的传统。

例2:孩子一定要听父母的话,这是几千年的传统。

可是,如果一直都遵循传统,那,人类社会还要不要发展呢?进步的意思,不就是对先前观念和想法的改进吗?正如鲁迅所说:“从来如此,便对么?”

● 轻率归纳:只凭自己的一点经验,或听说来的片面信息,就得出全面的结论。

例1:小花:哎呀,这个姑娘开车怎么压线了呀?

例2:三石:女司机开车就是不行!

一个姑娘开车压线不能说明所有女性司机开车都有问题,而人们经常得出以偏概全的结论。人们倾向于认为,与自己属于同一群体的人有一些差异性,与自己不同群体的人都是一样的。这也是我们所说的“刻板印象”。

● 滑坡论证:从一件小事推出一个可怕后果,尽管这个推理的充分性并不够。

例:如果允许同性恋存在,那大家都不生孩子,人类就要灭绝了!

同性恋人群本来就不占人口的多数,而异性恋当中也有很多人选择不生育。你可以不认同这件事,但从允许同性恋存在无法推出“大家都不生孩子”的结论,无法生育也不能作为抵制同性恋的一个充分的理由。

况且……你不允许,“她们”和“他们”就是不存在的吗?

● 双重标准:顾名思义,对每个人的要求标准不一样。

我们可能都或多或少碰到过这样的老师:成绩好的学生早上迟到,老师可以忽略不计,轻描淡写地就放过了;成绩差的学生早上迟到了一会儿,老师就会给他或她扣上“不尊重老师”“藐视规则”“屡教不改”等各种帽子。

人是向往公平的动物。在现代社会,人类追求同工同酬、种族平权、性别平等,都是向之前社会长期存在的双重标准恶习的挑战。

然而,歧视和偏见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大部分人却无法洞察。不进行理性思考,不对过去的事情进行反思,这是最省力的生活方式,但这样就很抱歉了:你永远也活不成“自己”,而只能做一个牵线木偶。

这么说吧,“说理”是希望你成为一个更有思想、更具有现代人格的人。注释[1]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王小波全集:第1卷.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10.

二、讲道理,这和写作有什么关系呢

写作并不是对思想的简单记述,它能够对思想进行提炼、打磨和检验——还能创造思想。……写作是一种学习。我之所以这么说,是为了反对把写作视为机械的记述,或者将其看成思想传播和固化过程中必不可少却枯燥乏味的一个步骤。……如果只是将你已经知道自己想要说的东西写下来,那么写作就无法成为探究和探索的媒介;它会扼杀作者与读者的交互过程中迸发出的无限可能和契机,将自己视作一个已经定型的作品。积极的写作不应该是去阐述那些你已经知晓的东西,而是要让你去思考新事[1]物。——埃里克·阿约:《人文学科学术写作指南》“说理”的反面是不讲道理,它有两种极端的表现形式:一是别人说什么怼什么,强迫别人同意自己;二是别人说什么信什么,自己完全不求证。它们都源于内心缺乏一种“怀疑”。

很长时间以来,我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有人可以对从未亲身经历的事情言之凿凿?为什么有人可以在只看到人和事的冰山一角时就做出判断,而有人却可以始终保有怀疑的热情?——称“怀疑”是一种“热情”,因为当你不再怀疑,或者懒得怀疑时,情况就有点不乐观了。我们打开任意一个社交平台,都不难发现站在道德高地、对只听到过只言片语的事情口诛笔伐的例子。

关于我这个“为什么有人不怀疑”的怀疑,后来我知道了一个名词叫作“批判性思维”,英文是critical thinking,也有人认为“批判”这个词的中文意思比较咬牙切齿,所以翻译为“审辩式思维”。但其实,本来“critical”在英文中就是批判的意思,有种激烈的感觉,不需要特别地撇清、让它必须是一个完全正面意义的词。我想,这也是批判性思维本身的宗旨吧,即希望打破惯性和片面思维,看到一个事物的多面性。

我认为,批判性思维最核心的理念是两个词:质疑与反思。可解读为:拥有对主流、对权威质疑的勇气;拥有对自我、对从前反思的态度。

理查德·保罗和琳达·埃尔德在《批判性思维工具》中说:“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对思维方式进行思考的艺术,该艺术能够优化我们的思维方式。”它需要个体有“对思维方式检视和反思的意愿”,并“愿意对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分析解剖,愿意去正视我们思维方式中的弱点,并且能够在此基础上对思维方式进行重塑”。而“想要克服思维方式中自有的刻板、故步自封的倾向,个体必须要有足够强烈的意愿”[2]。

问题来了:这个意愿,是从何而来?是能够自己生长出来的吗?

让我们至少尝试一下吧。很多国家都正在尝试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考能力。美国的高中有公共说理课,大学有批判性写作课。近年,国内开始有相关的探索,比如清华大学将说理写作作为大学一年级必修课。

徐贲先生曾经引用哲学家罗蒂的话说:“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两种启蒙(扫盲)教育,一种是‘文化扫盲’(cultural litera-cy),另一种是‘批判能力扫盲’(critical literacy),公共说理应该是兼及文化和[3]批判能力扫盲的一种教育。”

那么,这种扫盲,为什么要用写作的方式?原因很简单。“我们的大脑很少能够在一种高清晰水平下连续地进行工作,利用文字我们会有机会获得一些清晰性。”思维的文字表达强调“清晰性、准确性、认知性、丰富性”。就像培根说的,文字表达使人成为[4]一个“清晰可见”的人。这就是为什么要通过写作去表达批判性的思考。

就拿我自己来说吧,虽然我做老师,但你能相信我其实有些社交恐惧吗?不瞒你说,我教说理,但让我去参加辩论赛可不行,我的口头表达比较差,脑子反应也不快。每学期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学生说,“这个课听起来就超级难”,或者说,“不行呀,我逻辑很差,肯定写不出来的”。其实没关系,思维是需要训练的。谁也无法说,自己时刻都能一针见血地指出对方话语中出现的逻辑错误。说理写作是门依靠有意识的持续练习就可以达到目标的课程。

说理写作是通过写作的方式去讲道理,它同时包含思维层面与表述层面。期待你能够:

● 对一个问题多角度考察其背景,有逻辑地使用合理论据阐述自己的观点;

● 评估一项论证的有效性,与别人形成有效对话;

● 具有反思自己的初始想法的意识;

● 开始关注社会现实、思考各种社会现象,对身边的事件有基本的敏感度,能够发现问题、有效说理,形成使用理性话语的习惯。

说真的,最终这个目标比较难以实现,它需要长期的训练。我说的“训练”不是指做练习题或者不停地写作文这样的训练,而是一种自己对自己的思维训练,遇到任何争议都探究一下原因,听听不同的观点,理性地做出判断。这挺难做到的。人们多多少少有些自我保护的思维障碍,比如,会将自己的行为合理化。我曾经遇见过至少三个高考没有考上理想大学的朋友,自己给出的解释都是“涂错了答题卡”。再比如,否认。作弊学生的家长来到学校,极力解释自己的孩子多么用功读书,就是不愿意承认孩子作弊的事实,因为他们无法接受孩子“有作弊这样的品质问题”。而实际上,一次作弊并不能像很多家长判定的那样被归为“品质问题”,我们需要的只是找到作弊的原因,对症下药。

保罗和埃尔德将批判性思维分为六个阶段(见图1-1)。

不同的人处于不同的思考阶段。我希望,学完这门课的你,起码能够成为一个“初始的思考者”,能够清晰地表达问题,检查信息的准确性和相关性,能够发现偏见、不公正,并尽量注意到何时的自己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能冷静地、就事论事地讨论问题。当然,也盼望你能进行更多的尝试,成为终生的思考者。千万不要担心自己的能力不足,我们每个人都是思考的练习者。图1-1 批判性思维发展的阶段

资料来源:保罗,埃尔德.批判性思维工具.侯玉波,姜佟琳,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注释[1]阿约.人文学科学术写作指南.陈鑫,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7.[2]保罗,埃尔德.批判性思维工具.侯玉波,姜佟琳,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1-2.[3]徐贲.明亮的对话:公共说理十八讲.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51.[4]卡比,古德帕斯特.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韩广忠,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8.第二章 原 则

你的脑子里可能活跃着很多稀奇古怪的想法,但你不确定是否都能告诉别人,所以干脆选择闭口不言。也可能,你面对一个争议事件时脑子却一片空白,听到正方说的觉得有道理,而听到反方的说法觉得好像也对,明明自己应该是有判断的,却抓也抓不住。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当别人用“从来都是这样嘛”“这就是事实啊”来说服你时,你好像觉得有哪里不对,但又说不出哪里不对。这时,要如何回击呢?

你也会怀疑:我的想法正确吗?别人会认同我吗?我好像是个很情绪化的人,那么我能“客观”地看待问题吗?

在这一章里,让我们解开这些顾虑吧。一、表达你自己的想法热身找你的小伙伴或家人和你一起玩吧!(1)用15分钟写出至少25个二选一的问题(你可以随意加减时间和题目的数量)。这些是你们出给别人的选择题,它们必须涉及至少五个不同的领域,每题的两个选项必须在同一领域且有可比性。错误示范:足球VS牛肉;T恤VS袜子。以下供参考:(不要写得跟我一样哟!)食物:鱼还是牛肉;职业:作家还是电脑工程师;上网习惯:百度还是必应……当然,你还可以写一些更复杂的,比如:世界毁灭了,只剩一个人跟你待在一起,你希望是特朗普还是金正恩?(2)给对方念出自己的问题,要求对方回答,将对方选择的那一项打钩。如果你没懂他或她的问题,或者对某个选择很好奇,想要追问为什么,可以继续询问。注意:千万不要直接把你写的那张纸递给对方说:“你自己打钩吧!”这样就达不到交流的目的了!

曾经有一位教育学教授听说我在教说理写作这门课,她问我:你希望学生上完这个课达到什么水平?我说,起码可以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位教授把身体往后一仰,在胸前抄起两手,斜着眼睛:“这么大的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吗?”语气充满怀疑。我惊奇地说:“不管多大的孩子,都是有自己想法的呀!”只是自己的想法在长大的过程中被长久地压抑了。今天的热身就是想让你想一想,面对一些问题,你自己的选择是什么?你为什么会这样选择呢?

有次见到一篇写父爱的高中范文,开篇就是“我爱我的爸爸”“他总是像大树一样保护着我”——已经十五六岁了,还要用这样看起来很低龄的文章当作范文来模仿吗?况且,都这么大了,如果还需要爸爸像大树一样保护,都让人怀疑这个家庭教育的方式了。还有“谈友谊”的“议论文”,里面塞满了马克思和恩格斯、伯牙子期的故事——你对“友谊”的理解是什么?想想你和你的小伙伴平常一起会做些什么事情?你羡慕什么样的朋友相处模式?

我们的作文经常要求“有真情实感”,但如何考察这些情感是不是真情实感?如果此时还要写“爸爸像大树一样保护着我”,不知要去哪里抒发真情实感了。

为什么世界和你的身边每天发生着无数的新闻,而很多人好像漠不关心?一个可能的原因是,他们和她们没有被赋予思考的权利和义务。很长时间以来,所有人盯着一份标准答案。我们现在需要建立主动思考的概念。有些时候,我觉得我选择的写作话题同学们并不感兴趣,但为了分数,他们也会把漂亮的文章交上来。但如果我说,请自己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社会或校园热点来评价吧,结果是,很多同学对身边发生的任何事都不感兴趣……

但是,一个人真的会毫无自己的想法吗?这不太可能。

邀请你做一个简单的小实验。

这是某学期的第一节课,我们热身活动里的一张小纸条:

请写出去南门口便利店买一瓶饮料需要考虑的因素,并做出解释。

以下是我的学生写出的部分答案:

时间;天气;季节;我的身体状况;南门门卫的情况。

具体的情况分析:

时间:

● 中午的话就无所谓了,但是课间的话……

● 如果老师拖堂就来不及去买了。

● 如果下一节是体育课,就需要换衣服而且跑去体育馆,来不及出去买。

● 如果下节课的老师是非常严格不允许迟到的,就没办法出去买。如果是比较和蔼不会记迟到的,就可以出去买。

天气:雨下得很大就没法去。

季节:冬季喝热饮,夏季喝冷饮,春秋喝常温,养生。

我的身体状况:如果身体不舒服,就买热饮。

南门门卫的情况:如果今天值班的门卫师傅比较好说话,就可以放我出去。如果是特别较真的大叔,就溜不出去了。(注:我们学校的南门禁止学生上学期间进出。)

你看,只是去门口便利店买瓶饮料而已,你就会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不同的人会考虑不同的因素,这是每个人思路的差异,因此也会产生不同的行为,得出不同的结论。更何况是评论一个事件、一种现象、一些观念呢?

什么是“自己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我如何想的,我为什么会这样想。

传统的“作文”,给定一个题目或者一段材料,你需要去揣摩出题人的意思,推断出他或她想让你写什么。在这其中,你自己的想法反而变成了不重要的东西。

2015年,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ETS)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联合研究项目“EPP(中国)测试和研发”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显示,“EPP(中国)批判性思维能力测试成绩与高考语文成绩相关不显著,[1]与高考英语和数学两科成绩相关显著”。这个结果有点令人震惊:语文似乎不是个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学科?让我们看一个近两年的高考作文题:《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记述“老腔”的演出每每“撼人肺腑”,令人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老腔”已超越其艺术形式本身,成为一种象征。

请以“‘老腔’何以令人震撼”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从“老腔”的魅力说开去,不要局限于陈忠实散文的内容,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这样的一个作文题,明明已经把观点告诉你了:“老腔”是令人震撼的。这个要求“观点明确”,要求的并不是你自己的观点,而是出题人的观点,需要你去证明它是正确的。

我们之前讲议论文喜欢讲三步走: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照理,这个“是什么”应该是“我的观点是什么”,然后解释“为什么我会这么想”。而恰恰是这最重要的“是什么”总是先告诉你,而不需要你自己的思考了。尤其是“令人震撼”这样感受层面的想法,“老腔”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这完全没错;但是不是每个人听到都必然会被“震撼”到?这可未必。倘若我觉得“老腔”实在没有震撼到我,那不行的,因为题目要求你必须说明它如何震撼人心。

譬如一些抽象派的画作,我确实欣赏不来,我知道它们属于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看了抽象派画作身心愉悦的也大有人在,我不能因为我不喜欢就否定它的价值。如此,让我作一篇《你如何看待抽象派艺术》,我可以写得出来,而倘若让我作一篇《抽象派作品如何令人愉悦》,我实在作不出,因为我看了并不愉悦,不能用作文题迫使我愉悦,正如无法迫使别人被“老腔”震撼一样。

当然,也有一些有物可言的作文题。我们来看看2006年高考某卷作文题:

目前中国人读书的人越来越少。1999年为60%,2001年为52%。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为什么不读书?中年人说没时间,青年人说不习惯,还有的人说买不起书。相反,网上阅读的人越来越多。1999年为3.7%,2003年为18.3%。

全面了解材料的一个侧面和一个角度,自己确定题目和问题。“全面了解材料的一个侧面和一个角度”,其实在考场上挺难做到的,如果真的要作出一篇严谨的文章,需要查阅大量资料。不过,这个题目是有一些可发挥空间的,可以对网上阅读和纸质书阅读这两种方式进行比较、权衡,最终得出自己的结论。

值得我们期待的是,新课标中提出,要培养逻辑思维、辩证思维,注重批判性思维品质的提升,之后的写作走向是可以更多元的。比如2016年上海高考作文题关于“评价他人生活”,2018年全国Ⅱ卷作文题关于“幸存者偏差”、上海高考作文题“谈被需要的心态”,这些都是与我们切身相关、值得深思、有理可辩的题目。

和大家分享我很喜欢的一段话:

知识虽然可以带来幸福,但假如把它压缩成药丸子灌下去,就丧失了乐趣。当然,如果有人乐意这样来对待自己的孩子,那不是我能管的事,我只是对孩子表示同情而已。还有人认为,头脑是表示自己是个好人的工具,为此必须学会背诵一批格言、教条——事实上,这是希望使自己看上去比实际上要好,十足虚伪。这使我感到了某种程度的痛苦,但还不是不能忍受的。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总有人想要用[2]种种理由消灭幸福所需要的参差多态。

也许,你也曾经被命题作文框住手脚,把“自己的想法”丢到不知哪里去了,希望你在这本书里,捡拾这些想法,把它们星星点点地收集起来,拼成你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并不断地完善它们。关于开头的热身,“神喵班”的同学也写了很多选择题。思考一下:你会如何选择?你为什么这样选?心灵选择:● 来到这所学校是自愿还是妥协的结果?● 做到难题是跳过还是硬攻?● 番茄酱嘬着吃还是挤出来吃?● 玩《狼人杀》时喜欢做平民还是有身份的人?思考人生:● 历史发展有其必然的规律,还是一个人的意志能改变历史?● 做一个劳累的老板还是快乐的乞丐?● 活着是为了自己快乐还是为人类社会创造价值?● 活着睡一辈子还是死了永远长眠?● 你更认同谁的学说,马克思还是卢梭?未来畅想:● AI机器人还是外星人?● 外星球定居还是留在地球上?● 参与时空旅行还是留在自己的时空?脑洞:● 隐身术还是瞬移?● 如果戈尔巴乔夫和你的数学老师同时落水,你先救谁?● 被关在一间屋子里五天,饮食充足的情况下,带一本书还是带音乐播放器?注释[1]赵婷婷,杨翊,刘欧,等.大学生学习成果评价的新途径——EPP(中国)批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