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校园(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3 19:42:08

点击下载

作者:刘文翔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青春校园

青春校园试读:

内容提要

哲人说,世界产生于偶然必将毁于偶然;人亦然;智者说,飘泊的人虽有艰辛却永无历史;学者说,换一步棋子你定会赢,可惜放错了位置;人们说,人不一定记住过去,却一定要放眼来。

浅谈沈从文笔下的两性关系

在沈从文的小说中充溢着自觉的生命意识,这种生命意误解不仅表现为对生命价值的充分肯定,而且表现为对生命本能的热烈弘扬。他信为顺乎生命的本能,就是顺乎自然,顺乎人性;而压抑生命的本能,就是脖乎自然,脖乎人性,脖乎“神的意志”。因此所谓自然的人性总是以顺乎生命本能为其标志的。在作者看来现代都市文明对封建宗法对于人性的摧残与戕害,突出地表现为在两性关系中对于性本能的束缚,亵渎与压抑,使许多人变成没有生命力的怯懦虚伪的“阄人”;挽救的办法是从解放性本能入手解放生命的本能,从而达到恢复自然人性增强民族生命力的目的。正是从这一基本观点出发,作者在他的小说中以巨大的篇幅描写了两性关系,其中关于性本能的描写尤其突出。(一)

沈从文理想的两性关系是自然的两性关系。这种两性关系的基础是纯真的性爱,这种性爱源于男女双方生命的本能,具有双向性,是相互的给予和共同的享受;同时这种性爱与金钱权力地位等物质是无缘的,具有纯洁性。他曾以苗族传下来唱定情歌的习俗说明这种性爱的双向性与纯洁性。他说:白耳族男女结合,在唱歌庆大年时,当午时,八月庆中秋时……男女成群唱,成群舞,女人们,各穿了峒锦衣服,各戴花搽粉,供男子享受。平常时,在好天气下,或早或晚,在山中深洞,在水滨,唱这歌,把男女吸到一块来,即在太阳下或亮下,做着只有顶熟的人可做的事。

其次,我认为性爱是生命冲动力的表现,这种冲动力的大小正是个人与民族生命活力强弱的标志。一个人在其青春期若丢了这种冲动力就会成为怯懦虚伪的“阉人”。这种“阉人”既没有爱的勇气与真诚,那么将一事无成。他说:“一个人在爱情上无力勇敢自白,那在一切事业上也会是无希望可言。这样的人决不是好人。”又说:“抽象的爱,亦可使人超生。爱国也需要生命,生命力充溢者方能爱国。”(《生命》)他仍然以苗族中男女性爱作为这方面的典范,并将其同汉族人的性爱相比较后指出:男女双方若“对于恋爱有能发狂,不能超越一切利害去追求”,这不仅是“爱的耻辱”,而且是“民族灭亡的先兆”。

第三,他认为纯真的性爱不一定具有婚姻形式,而失去性爱基础的婚姻不仅是徒然形式,而且是压抑生命本能,违背人性的不道德的婚姻。他正是从这个角度对城市现在婚姻家庭的虚伪作了批判,同时肯定了一些不具备婚姻形式的两性关系(如通奸、卖淫)中所存在的纯真爱情。他将以金钱和物质为目的的婚姻与娼妓的卖淫相比较,认为二者在实质上并无不同:“一种要钱的,便算娼;另一种,钱是要,但不一定直接拿,便算是比娼不同一类的人”(《十四夜间》)

总之,沈从之是从自然人性和生命意识的角度来理解两性关系的。他以为两性关系的基础是性爱,而这性爱又源于生命的本能,既性本能。这种两性观公然承认两性关系的生物性本质,勇敢坦率地揭开了西方基督教禁欲主义和东方道德的贞洁观念长期以来为两性关系所披上的神秘面衫,向人们展现了两性关系的本来面貌和实质。

中西方禁欲主义者尽管在两性关系方面有很多禁忌,但基本观点一致。这便是不但不承认性欲是爱情的基础,而且总是把属于生命本能的性欲同爱情完全对立起来,将二者视为水火不相容的东西。

禁欲主义的柏拉图式的爱情观,其核心内容是否定和抹杀两性关系中的性欲,从而也是否定和抹杀了生命的本能。这就从否定人的生命本质而陷入唯心主义。这种观点在实践上是勃乎自然规律,勃乎人性的。其结果是残酷地压抑和摧折生命本能、毁灭生命力。“五四”运动以后,由于道德的觉醒和个性解放,禁欲主义受到了一次较大的冲击。但反封建的矛头所指主要是封建主义的贞洁观。另一方面在时髦的知识分子中却在学习西方的口号下,兹长起一种新倾向,这便是把西方的柏拉图式的爱情作为高尚的爱情来追求。这种倾向发展到三十年代已成为城市知识分子中的普通性倾向。沈从文的自然两性观正是在反对这种倾向的情况下形成的。(二)

沈从文怕理想的自然两性关系,在作品中主要是通过湘西苗族原始的两性关系表现的。描写这类两性关系的小说颇多,有代表性的有《月下小景》、《神巫之爱》等。这些小说从一方面真实地描写了苗族两性关系的风习,从另一方面看则是极力表现两性关系的自然形态与原始形态。将这些作品联系起来看,恰恰写了作为生命人的性关系发展的全过程。沈从文的描写中极力强调和突出人的生命性本能,而使这个过程与社会性内容相隔绝。其目的是显示两性关系自然的本质。在作者看来,在商品化的社会里一切所谓“文明”的婚姻恋爱或其他两性关系都因金钱权势的扭曲而失掉其自然的本质。作者认为只有留在他记忆中的苗族原始性习俗里还有非商品化的理想两性关系存在。其典范便是苗人世代推崇的“龙朱之爱”、“神巫之爱”和“媚金之爱”。他们的爱情故事所表现的是自由、纯洁、真诚、坦率的爱。首先,在择偶中,他们不是以金钱地位所确定的人的价格,是以个人的品质作为择偶标准。这个人品质主要包括才情貌三方面。龙朱、神巫和媚金等所以成为爱情中的佼佼者,就因为他们在上述三方面都超情出众。他们不是以金钱地位权势赢得别人的爱,也不以此为条件去选择对象。他们择偶的唯一方法是唱歌定情,各依自己高超动人的歌喉,纯洁坦率的心灵,真诚热烈的情感和健康美好的体魄来获取相互的爱慕。人情貌三项中以情为最重要。神巫从无数美丽女子中选择一个哑巴,原因是这位哑女的一双眼睛所表达的情感,深深打动了神巫的心灵,终至被完全征服。媚金与情人豹子约定在山洞幽会,结果因豹子失约而自杀,这是因为在纯真的爱情中容不得丝毫虚伪。这才情貌的标准恰与世俗的所谓名权利的标准型式成鲜明对比,表现了爱情的纯洁性。其次,他们在择偶中以男女平等相互爱慕为原则,完全破除了以男性为中心的传统道德。男女之间的选择是双向的自由的,而绝不是男性对女性的占有。在选择中任何一方都不能凭主观条件的优越而强求对方拜倒在自己脚下,相反傲慢却会使自己陷入无爱的深渊。再次,他们相互间的爱以蚕产生的凝聚力把两个生命结在一起,任什么样的力量也无法将他们分离,为了达到彼此结合的目的,他们甚至可以献出自己的生命。《下月小景》中小寨主同情人的自杀,就显示了这种爱的凝聚力。在作者看来,这爱的凝聚力也不是生命力的表现。此外作者描写了性关系发展的交合阶段。在这些描写中突出强调了性冲动和性本牟的满足给双方带来的美的享受,其目的是针对禁欲主义的“不净观”对的亵渎,指出不仅是性爱最实质性的内容,而且它是美的高尚的。这些描写正与《八骏图》中关于知识分子柏拉图式精神恋爱的描写形成鲜明对照。

从上述小说中可以看到沈从文所描写的苗族风习中自然的两性关系是以性爱为基础的两性关系。这种爱具有三个属性:(1)自然性。它是生命的本能,即性本能。(2)纯洁性。它摆脱了金钱权力及一切物质。(3)双向性。它是建立在男女平等基础上的互爱。作者认为这种自然的两性关系是同现代都市中的两性相对立的另一种人生形式。它虽是原始的粗糙的,但却现示了两性关系的自然本质。它给理想的两性关系的建立,提供了现实的基础。

自然的两性关系虽却曾在苗族习俗中存在过,但这种习俗也终于随着现代都市商品化的影响发生了变化。因此作者笔下的自然两性关系即是在苗族地区已成为过去的原始习俗了。作者主张是人性复归于自然,因此“今非昔比”之感正是他所预期的。他在《写在龙朱〉一文之前》中曾这样表达了他创作《龙朱》这类小说的动机。他说:“这一点文章,作在我生日,送与那供给我生命,父亲的妈,与祖父的妈,以及其同族中权存的人一点薄礼。血液里流着你们民族健康的血液的我。所有值得称为高贵的性格,如象那热情、与勇敢、与诚实、早已完全消失殆尽,再也不配说是出自你们一族了。”很显然,作者的目的,不是让人们回到原始落后的时代里去,而是以这种习俗所包含的自然的富有生命活力的人性,唤起“被现代社会蹂躏过的”人心。(三)

沈从文认为两性间的爱是不断移动的,而非静止凝滞不动的东西。

普通人都希望一劳永逸的不变的爱,沈从文却以为爱原是移动的,爱人各顾不断的创作,时时刻刻共同推移,这才是养爱的正道。根据他的观点,人的心在移动是常态,不移动是病理。幼小而不移动是为痴呆,成长而移动则为老衰的征状……“世人的俗见常以为夫妇亲子的情爱是不变动的。但是在花与衣服上会变化的心,怎么会对于与自己更直接有关系的生活倒反不敏感的移动呢?”他认为要使爱永存,那么两性问题必须“不断的努力,将新的生命吹进两人的爱情里去,”必须“每日努力重新播种,每日建筑起以前所无的新的爱的生活。”在沈的小说中,就是以“爱是移动”的观点来审视两性关系的。《一个母亲》写爱情的移动与婚姻规则之间的矛盾,对丈夫早已失去爱情的妻子爱上了少年时代的朋友,并发生了关系,生出共同的孩子。她本应该随新的情人离去,达到新的结合。但她的请求却遭到情人的拒绝。无奈她只好隐瞒这一切同无爱的丈夫维持着夫妻关系继续组成无爱情的家庭。在这里束缚恋爱自由的显然是“爱是永久不变”的观念。爱既是不能改变的,那么婚姻形式也便成了永不变的恋爱的神圣之名,受到世俗和道德的保护,成为不可改变的规则。《第四》同样写了爱情的移动同婚姻规则的矛盾。在这篇小说中,作者借人物的口对于由于爱的移动徒具形式的婚姻提出了挑战,说他很同情一些找了不称意丈夫的女子,凡遇到他们,他就大胆地去将自己的身体送她满足。然后以此来启发她的觉悟,知道是受了丈夫的欺骗。

作者通过上述作品证明了“爱的移动”是一种自然的生命运动规律,人们只能利用它,诱导它,而却不能改变它,压抑它。利用和诱导的原则是正确解决“爱的移动”和婚姻规则之间的矛盾。解决办法有二:其一是不断地发展两性间的爱情,时刻“将新的生命吹进两人的爱情里去”,也就是“每日在互换爱的新证书”;其二是以离婚解决“爱的移动”与婚姻规则的矛盾,使后者服从于前者。沈从文上述小说的描写的就正是这种虚伪的不道德的婚姻。作者的目的在于从爱情与婚姻之间的矛盾现象,揭露虚伪的婚姻对于生命本牟和整个人性的压抑和束缚。

……

沈从文生命哲学中的美,内容则更为具体和广泛。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美丽,它是指宇宙中能唤起生命美感的光影形线。其二,是人类未来的理想。这是沈从文作品中最具社会性内容的抽象美。其三是美的人性。人性美是沈从文生命哲学中抽象美的核心内容,也是沈从文在他作中要表现的中心主题。

沈从文的生命哲学是人性论哲学。它和整个中国现代资产阶级启蒙主义一样,在社会实践中明显地表现了它的局限性。对于两性关系的观点很自然的存在着一些缺陷。首先,它缺少历史的具体性。在阶级社会里,根本不存在抽象的人性,而具体的人性则都打上深深的阶级烙印,即都带有不同的阶级性。其次,生命哲学的局限性还表现为它缺少实践性。中国现代历史发展的实践充分证明,这种先解放人性后解放社会的路子是根本行不通的。它又一次不能不说是沈从文的历史悲剧。

在黎明前准备午餐

大学生们似乎是在一夜间醒来,知昨是而今非,发现“天之娇子”的桂冠早已荡然无存。我是谁,我来自何处,我又将去何方?站在毕业的门槛上,望着眼前黑压压的人群不免“伤逝”起来,回想“在酒楼上”的岁月,心头不禁为之一颤,几行清泪已滑下。

2000年,不同寻常的2000年,机关分流,企业下岗,刚毕业的大学生也尝到了就业难的味道。正所谓“过了独木桥,还有一座立交桥”。四年前,当我带着纺织了十几年的玫瑰梦踏入这座金色的城堡时,我们曾是那么自豪。可是现在,在都市清冷的街影里,我们又是怎样的一种失落。“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前太阳升……”一直以来,首都在所有外地人眼中是神圣的,高不可攀的……有人说“宁要北京一张床,不要外地一间房”。走过了四年的风花雪月,血气方刚或如花似玉的我们已经习惯了这个城市的温馨,有谁还想重回偏远的不知名的小城呢?可是,留京,进大城市都又是谈何容易的事……

有一位大四毕业生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从新华社到人民日报再到都市生活报;从中外合资企业到国有企业到民营公司;我就聘过记者、采编、拼版、会计、出纳、老师、营销员、业务员、联系过大大小小有二三十家单位,笔试、面试、复试,最多的一个单位来过五次这样的程序……”我真心祝愿这位朋友如愿以偿,实现自己心目中的都市梦幻。

毕业,爱情的终点,情感的坟墓……为着一张北京户口,她选择了放弃然后又有着一个新的选择——她放弃了相恋四年的男友,头也不回地拥进一位大款的臂湾。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走在人生的道上,不知道有多少恋情调落在毕业的枯枝上,不知道还会有多少纯情的故事无声无息地消失……

就要毕业了,这是严峻的事实,不少大三的学生也感受到了现实的冷酷无情。该行动起来了,有一位哲人说过“不要在黎明之前就准备午餐”,我想,黎明一过,恐怕我们的面包就被抢光了。临近毕业,或还是大一大二的学子们你们准备好了吗?来吧,看看师哥师姐们坎坷的求职经历吧,或许,当毕业的钟声在你身边敲响时,你会少一些惊谎多一些自信。

……

让我们在黎明前就准备午餐吧!

大学生就业的现状与对策

一年一度的大学生毕业就业工作已全面铺开,全国110万名毕业生们在人生的又一起跑线上忙了起来,苦苦奋斗了十几年的大学生们终于有了一向社会展示自己的机会,然而,“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今天,“皇帝女儿不愁嫁”的风光已不复存在,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天之骄子”们何去何从呢?这不仅是站在十字路口的大学毕业生们考虑的事情,同时也是全体大学生和整个社会共同关注的事情。

由“包办婚姻”到“自定终身”,大学生走向市场参与自由择业竞争势在必然。然而,这对于长期躲在计划体制下乘着“国家任务的快车”走向社会的大学生似乎还显得有些突然和难以适应。有些毕业生早在去年秋天就进入毕业状态,先后去过深圳、广州、上海、武汉、北京、宁波等地,一有机会就跑。从此地到彼地,带着一份份简历和希望,风尘仆仆满面征尘,既耽误了时间也影响了学习,而结果也往往不尽人意。一个“跑”字,道出了赶场人不尽的无奈与艰辛。

那么,我国大学生是否经过剩了呢?面对这种提问,似乎很少有人能做出肯定的回答。虽然种种迹象表明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显得步履维艰,可是“过剩”一说似乎还不能成立。国家正在加大兴教力度,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大学毕业生肯定会一年比一年多,110万过剩?那么150万,200万呢?就中国国情而言,大学生不是过剩,而是不足。正如国家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副司长王路江说得好:“无论是从我国适龄人口和在校学生比例来看,还是从我们国家经济将来要发展的状况来看,都不存在”大学生过剩“的情况,这么大的国家就这么110万学生,我觉得数量不是很大”。广州地区的暨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长沙地区的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高校负责毕业生就业部门,其负责人都无一例外地否定“过剩”的观点。但问题是为何区区百来万大学生就业却似乎显得特别困难,为何老是有人大叹压力太大、形势严峻?又是一些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一方面国家急需各种人才,一方面高校就业“形势严峻”的奇特现象?

一、就业结构的变化导致了某些部门接受量的减少

我国目前处在一个特别的时期,经济结构调整,政府机构改革,使得某些部门接受量减少。首先,新一轮机构改革是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政府机构改革,除国家机关约半数公务员转岗分流外,省级以上行政机构人员精减也将在今年下半年陆续展开,使得往年成为就业热点行政机关关死大门。其次,随着医疗改革的推进,各地卫生系统直属机构吸收能力明显下降。再次,受东南亚金融风暴的影响,国际贸易和金融体制也受到冲击并进入改革阶段,暂时影响到贸易系统和金融机构的吸纳能力。第四,由于经济结构调整,一些传统工业如冶金、煤炭、机械和纺织等已完成了数量扩张的发展阶段,走上了追求质量、追求效益的道路,结毕业生的需求数量减少层次提高。第五,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大学毕业生已使不少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基本得到满足,致使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的结构和层次都开始发生变化,不少用人单位开始挑名牌学校热门专业,挑男女,一些单位甚至以接受研究生为主,致使专科毕业生就业普遍困难。

二、传统就业模式的局限性对就业的影响

随着经济发展,传统的毕业生就业信息交流方式,象各地区的大型供需见面会,如今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了很大的局限性。就一个见面会而言,笔者看到摊位设置没有一定之规,每个单位都同时招聘多个专业,且专业之间毫无联系,如某旅游公司同时招聘经营管理、电子、会计、中文、新闻、师范教育等专业,因此求职的大学生不得不艰难地穿梭于会场人海。根据各地区经济结构的独特性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一个地区过剩的专业在另一个地区可能是紧俏专业,如广东地区的建筑工民建、临床医学在广州是严重供过于求,可在山西省却是供不应求,因而求职者不得不在一个地区与另一个地区间来回奔波。可能设想,如果每个毕业生平均参加三场大型见面会,并且在每个见面会上平均向三个单位自荐,那么,每年的三四月份,我国将有上千万的求职者奔波在各大中城市之间,再设想每个毕业生平均向20个用个单位自荐,那么,将近三千万份自荐表摆在用人单位的面前,这样既给用人单位的盲目人才高消费推波助澜,与给求职者增加心理恐慌。

再加上户口、干部档案、人事关系、跨省跨地区就业等受其他部门制约,使得就业渠道更加不畅和低效。

三、用人单位门槛太高谁能进

据统计,今年有90%以上的毕业生对就业形势不感乐观;60%以上的毕业生感到“形势非常严峻”;甚至10%的毕业生对就业形势持悲观态度。原因何在?让我们看看人才市场上几组镜头。

——深圳:一家电脑公司以年薪30万的优厚待遇前往人才市场觅才,然而,在转了几处人才交流会后,还是空手而归,事后他们叹气说:我们需要的是既懂硬件维修又懂软件开发,英语有一定水平,最好能有些工作经验的毕业生。而现在的毕业生不是不懂这个就是不懂那个,太“专业”了。

——广州:人才交流会上,一家化妆品公司的负责人张先生说:几天前他刚刚参加过几个人才交流会,均没有找到自己理想的人选。这次也“不抱多大希望”,因为他们需要的是“既懂研究,又懂市场营销”的硕士生,最好还要有“实践经验”和“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而且要“熟悉洗化市场”。

——南京:人才市场某摊位前,在短短的半个小时里,同企业治谈的18人中,有四名女生名方面条件完全符合,但由于企业不接受女生,所以未能达成协议。

部分经济发达的地区、效益好的单位不顾实际需要,片面追求高学历,在屯集居奇的同时,制造出一种类似“虚假繁荣”的人才过剩假象,造成人才的极大浪费和就业形势的过度紧张,在很多供需见面会上,不少招聘单位都在招聘专业后加注“硕士”、“博士”字样,让许多毕业生望而生畏到惊惶失措。

四、毕业生挑肥拣瘦,好工作在哪里

鉴于今年形势,有些毕业生,尤其是大专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已经降低了标准,但是还有部分毕业生,特别是名校毕业生还是未能调整心态,更新观念,降低标准,眼光盯在大城市、好单位、高收入,有所放松的只是专业是否对口,户口是否随迁等等。

有关单位对北京轻工业学院50名99届毕业生做了一次抽样调查。调查的第一个问题是:毕业生对就业地区选择。考虑到北京生源不存在留京指标问题,调查对象全部选择了不同专业的外地生源。50位同学中32位同学选择留京,其余的同学分别选择广东、上海和其他沿海开放城市。没有人选择内在或西北。据对广州两所重点大学99届毕业生的抽样调查显示,毕业生中55%来自农村与小城镇,24%来自地县级市,19.4%来自省辖市或直辖市。然而毕业生愿意回农村的不到1%,要求去大中城市的却占了43%和54%,要求去沿海地区的高达71%。这种生源地和就业地的强烈反差在许多高校普遍存在。针对毕业生就业岗位的选择题时,参与调查的北京轻工业学院的50名同学中,35人选择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14%选择外资企业,只有一个选择民营和乡镇。

武汉地区对12所高校近万名大学生的职业理想作过一次调查,结果发现:经营管理人员、党政机关干部、法律工作者三类职业成为大学生的首选目标。其中选择经营管理人员的占17%,选择党政机关干部的占14.5%,选择法律工作者的占9%。与此同时,大学生们普遍对农艺师、建筑工程人员、制造业等不感兴趣。

五、高等院校专业设置不合理

今年普遍感到就业压力大、形势严峻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部分专业毕业生人数大超过了实际需求量,供过于求,造成相以过剩,而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就是各高校在专业设置时的盲目,一窝蜂而上重复建设。

目前,据广州市人事部门的统计表明,广州市供过于求的前10个专业依次为建筑工民建、国际会计、国际贸易、外贸英语、生物学(师范)、国际金融、会计、临床医学、城镇建设、城镇建设师范班。其中的国际会计、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带国字头的专业在前几年都是热门专业,由于广州几乎每所高校都不顾师资力量大规模设置招生,导致热门专业过早冷却。山西省经济类专业严重供过于求,据有关部门统计,几乎省内的每所中专学校都设置了会计专业。高等院校专业重复建设之害与经济重复建设造成的资源浪费一样严重,既带来了资源的巨大的浪费,又造成了人才的大量闲置。高校专业调整的消息已经传出很久,但不知为何至今仍未见行动。

1999年就业形势空前紧张,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因素,既有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的因素,但问题是我们只有在研究的基础上,去寻求出路才是办法。以下几点是我从个人的角度提出对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几点建议:

一、依靠国家政策扩大就业空间(1)扩大投资规模,增加就业岗位。从长远和整体来看,扩大投资和加快经济发展,刺激需求、开拓市场是增加就业的重要途径,在扩大投资的同时,更应解决资产的大量闲置问题,据有关部门资料反映,我国目前有6000亿元以上的资产正处于闲置状态。如能重新启动这部分资产,就可以安排相当可观的人员就业。(2)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调整与优化就业结构。第三产业的发达是现代化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在我国目前第三产业还相当落后的情况下,积极发展商业、金融、保险、旅游、信息、技术、咨询、居民服务、物业管理等第三产业,可以广开就业门路,缓解就业压力。第三产业具有行业多、门类全、投资少、技术要求低、劳动密集等特征,符合我国人口多、就业压力大、劳动者素质普遍较低和国家财力有限的情况。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广泛吸收大学毕业生,不仅可以为就业开辟广阔空间,也不第三产业加速发展提供了人才保证。(3)鼓励乡镇企业发展,吸纳农村生源回乡。随着国企改革和减员增效,将会有更多的人员面临下岗分流,农村生源的大学生再滞留于城市将更加加剧城市就业压力。而发展乡镇企业,吸引大学毕业生回乡建设,既为就业开辟新路,又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4)增加劳务输出,缓解国内就业压力。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占世界人口的22%,而在国际劳务市场上只占0.3%,如何在几千万人规模的国际劳务市场上提高我国占有份额,是解决我国就业压力的一个重要途径。而制约劳务输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劳务输出人员整体素质较低,如能大量地吸纳大学毕业生到劳务输出大军中去,既可缓解我国就业压力,又可提高我国劳务输出人员的整体素质。

二、呼唤高效的就业渠道

传统的就业模式如大型供需见面会作为一种延续了10年的集贸市场式的求职形式,已经不能适应如今供需双方的要求,其无序、低效的缺陷日益明显。教育部早在1997年就提出:“鼓励和帮助有条件的高校举办或校际之间联办毕业生就业市场,要充分发挥高校的基础作用、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市场的调节作用。”据来自广州和西安高校的消息,今年寒假后按不同层次及专业类型组织的供需见面会效果很好。如广州高校组织的3月5日设在华南农业大学农林科类见面会,3月6日设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外语外经外贸科类见面会,3月10日设在中山大学的综合类、文科类见面会,3月11日设在华南理工大学的理工科类,3月12日设在中山医科大学的医科类见面会,3月13日设在华南师范大学的师范科类见面会。这样分科别类的见面会,既使得用人单位和求职者双方都有了针对性,又便于管理和提高市场效益。在这种见面会上,以高校为基础的就业指导作用可以充分发挥出来,校方既可以把用单位可靠的信息介绍给学生,又可以把学生的综合测评情况提供给用人单位,对选择的双方都非常有利。

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人才网络化已逐步走向市场,网络的介入,为供需双方的“见面”注入了新内容和活力。网络不仅前所未有地扩大了信息容量,同时也突破了传统人才交流的时空限制及单向流动的格局,从而使得供需双方的选择变得更加主动、更加轻松和更加有效。如中国南方人才市场与美国雅芳、安利、广州新太、中望,深圳华为、发展银行,顺德美的、科龙,惠州TCL等大型企业建立了长年客户关系,并在网络上设立了应届大中专生网点,供用人单位选择。同时也把单位用人情况介绍给毕业生,供毕业生选择。

今年元月份开通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时,教育部副部长周运清再次强调了它作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的主要作用。既可以使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在网上进行更广泛、更充分、更及时的交流,提高双向选择的效率,又可以使各级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和高校在网上进行就业指导和求职咨询,宣传国家有关政策,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至今,清华大学、天津大学、上海交大等到高校和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区已经实现了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上查询,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频繁奔走于各地人才市场的供需见面会重复获取信息的低效率。

大力发展人才市场的网络化,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关键步骤。人才网络在为双向选择注入活力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由于形成双向流动的特点求职者在求职过程中不再像从前那样永远扮演着被动者的角色。

三、走出人才高消费的误区

盲目的人才高消费,既影响了毕业的就业,又严重干扰了高等院校的招生计划。拥有研究生文凭的人进了一些单位,却很难真正发挥自己的专长,工作效率并不见得高于变通工作人员。长期发展下去,“水涨船高”,本科生不行了就要硕士;硕士生太多了,就收博士生。这一方面给本来就不堪重负的高院校增添了无形压力,另一方面是对人才的极大的浪费。如何制止这种盲目的人才高消费,对策一:通过各种渠道,广开就业门路缓解就业紧张的局面,才能使人才高消费现象失去其滋生的土壤,这是从根本上制止这种现象的“斧底抽薪”之举。对策二:要让决策者们明白,在用人问题上,正确观念是要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而不是唯高是举,唯高是用。组织人事部门在选人用人上,不但要重学历重文凭,更要看重真才实学,注重实际工作能力。

四、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经历与制造了种种错位后的大学毕业生,面对着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该当如何?指望用人单位改变对高学历的追求,降低选材标准是不太实际的事情,教育的改革也要假以时日,况且,改革是对后来者而言。现在站在关口上的毕业生们最切实可行的唯有正视现实,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条件调整选择职业目标,改变狭隘的就业观念。一不要挑挑拣拣。现在的就业趋势是双向选择,毕业生可以选择单位,单位也可挑选毕业生,如果在求职过程中犹犹豫豫,患得患失,就业机会将会一纵即逝。二不要盯死大单位、大城市,要到基屋去、到山区、到经济欠发达的地方去,到急需人才的行业和地区去。往往在这些急需人才的地方,大学生们更能发挥自己的能力,更会有发展前途。三不要一味只想高收入,只看重眼前待遇,也不要眼盯住房等福利,随着货币分房全面实施,医疗、养老保险等制度的改革会使关注现行的福利待遇变成毫无意义之举。四是不要强求专业对口,随着经济的经展和人才流动加快,“从一而终”的择业心态应加以改变。大学教育除了专业教育外,更重要的是综合素质教育。因而,在就业时,尤其是在就业形势极不乐观、部分专业科类严重供过于求的情况下,强求专业对口是不明智的,因为不愿意放弃自己所学的专业而失去就业的机会无异于舍本逐末。五是不要被户口拴得太死,首先做到就业要紧,户口未必一次到位,不要把户口问题变成寻找能够发挥自己特长的单位的障碍。现在的户籍制度、干部人事制度正在改革,这些不应成为选择职业的首要考虑。

五、研究市场规律,走向市场

改革开放的二十年,是中国大陆建设卓有成效的二十年,经济领域首开改革之风,在经济体制上由原来的国家统一配置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这一创举所带来的一系列激动人心的成果,使得这种市场化的趋势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潮流,从经济领域渗透到社会各个方面。教育领域也不例外,高等教育体制由国家投资、统包统分走向缴费上学、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把高等教育推向市场。

高等教育既然已经走向市场,那么作为一种市场化行为就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因此考虑到现在人才市场形势,各级教委和高校在专业设置上改革以往的简单的行政命令和计划调控,转变观念,从“我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你使用什么样的人才”转变成“你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认真研究市场规律,搞好市场调查,真正做到向人才的市场化迈进,变管理为服务,服务于企业,服务于市场。

爱痛醒了……

大二那年正月,我从家返校。在去省城的火车上,我看到了他,还有他的妻子。

隔着过道,我们的位子斜对着,一路上他都户着窗外,只给我一个侧面的影像。他的头发向后梳着,很平常的发式,然而有无法抹杀的个性。一张棱角分明的脸也也是颇具个性的。我留意着揸他。我想他一定觉察到了,偶尔他的目前也会瞥过来,很黑很亮,有黑很亮,有没空的力量,还带着点儿淘气的戏谑。这令我的脸微微地有些发窘。

临座几个大学生模样的男孩邀他打牌,他加入了。我心里面不由得为那几个男孩悲哀了。相比之下,他的轻谈浅笑和不动声衬得他愈发像孩子。他没有很投入地在打牌,却总是赢家。

他的举手足都露出一种子成熟男性的风范,让人心动,让人心动。

5个小时的车程不能算长。下车时,他帮我递了一下包。我笑笑,接包,道谢,然后说再见回校后我忍不住要向同寝室的人说起他。有人打趣我。我便不再提起。

大三下学期,我回家乡的日报社实习。我穿过资料室一排又一排粗笨而阻隔的柜子找我的实习老师。

一个人在伏案查阅。是他!

我立住。不动。

他抬头。没有表情的脸。

案旁是窗。我和他之间,有阳光幻的尘柱在舞蹈。

良久,他笑了,是你,他说。

我也笑了。是我,我说。

第二天便跟他出去采访。

他是出色而尽责的老师,我是聪明而努力的学生。我逐渐可以独挡一面,不久以后,我就独立发了很多稿了。

可是我们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尴尬。我们刻意避免接触。在迫不得已的独处的情况下,笼罩着我们的,往往是长久而难耐的沉默。偶尔,他会找两句闲话把时间打发过去。这避免不了要谈他的妻和子。这时的我认为这是个最无聊的话题。后来,我才明白,那是他对自己艰难的防护。

那次,他说起了4岁的独生子的一件趣事。他沉浸在那种完全而单纯的父亲的快乐里。我忽然很烦躁,冷笑一声打断他。我激烈地说:“你放心,我不会让他失去爸爸。”

他嘎然而止。

大四,我准备考研,可是状态极差,我只是人整晚整晚呆坐在教室里,但收效却是一无所获。

初冬的一个傍晚,我正在寝室里,传呼机响了起来。楼下有人找我。然后我看到了他,在楼梯的拐角处。

还是那种在人群中一眼就见得到的凌厉和锋芒,可是疲惫而憔悴。

什么都没有说,什么都不必说。只是默默地随他走。

陌生的城市令我们单纯,他带我去了一间幽静的小咖啡厅,我们跳舞。这不是第一次,但是唯一无所顾忌入浪形骸的一次,我偎在他怀里,放纵而沉迷,我殉道一样地向往着一生一世都蛰伏在他的气息和力量里。

我很早就有了一个决定。那晚上,因为有实施的可能,或者因为对押下赌注的恐惧,我激动得不能自己——我要一次和他在一起的经历,从而给自己一点证据。从此之后我的心将死去,因为它活过。

他觉察到了我的狂躁和不安。或者,这也正是他所共有的。

我平静地注视他的眼,没有一点儿羞涩,我知道我在进行着有生以来最为庄严最为神圣的一件事情。我清清楚楚地说:“带我去你那儿。”

他定定地瞪着我。眼睛里有无数种眼神在打仗。他紧紧抓住我的手,我感到他打了一个冷颤,我等待着,虔诚又绝望。

最后,最后,他轻轻地然而坚定地摇了摇头,我立时觉得什么东西轰然关闭了。我震撼在那声巨响里,不知身在何处……

我只知道他的胳膊一阵紧似一阵地箍住我,声音嘶哑地说:“知道吗,我没有权利,也想负责。我是个懦夫。”

他叫停一辆出租,把我塞进去然后决然地走了。

后来我平静地投入复习,但考研仍然失败。我焦头烂额地四处找工作,最后找到了省城的一家小报。

我最后一次看见他,那是我走前,在一家店里,他拥着他的妻儿在选购食品。

我们都看见了对方。然后我迅速地扭头走开了。在他的注视里。

故事完了。因为这个完了的故事,我才有向你讲述这个故事的心情和资本。也因为这个故事,我的今天变得理智和现实。

锁住一世情谊

琳终于考上了大学。初入象牙塔的新奇,且不用再终日束缚在父母的目光中,总有一种自由得想飞的感觉。琳对功课是极认真的。第二年,凭着对文学的痴爱和不算薄的功底,没多久就杀进校刊做了一栏目的编辑。

同办这个栏目的班长阿木,一个很儒雅很书生气的男孩。阿木半年前就主侍这个栏目了。阿木为了让琳尽早独挡一面,一有机会就带她去采访、写稿件。他们风风火火地穿梭在各年级、各班中。剩余时间,阿木就是用来看书了。阿木说:“现在虽然还有步入社会,但是我们应该感觉到女学队伍的强大。有军号,锣鼓声混在一起,声音很大。这时我只有把脚步踏得更响才不会被淹没。”琳在熟悉工作的同时渐渐地开始欣赏阿木的自信与从容。

一天琳去洗澡回来,发现钥匙不见了,找了好久仍不见其踪影。宿舍的可以配,可是有一个钥匙是墙上私人书柜的。那把锁是仿古的做工,形状却是心形的,很漂亮,虽然没有钥匙了,琳还是舍不得把它弄得伤痕累累。舍友说,去看门王大爷爷那儿找把钳子把锁撬开吧。琳在去王大爷途中遇到了阿木。

在问清情况下,阿木说,这好办,找枚硬币很容易撬开的。琳下意识地摸衣袋,正巧夺天工摸出一枚一元钱的硬币,琳一面用手拿着硬币,一面看着阿木。阿木笑了。宿舍里阿木站在凳子上,琳拿着毛巾从外面来,看着他的背影,本来很高的身材,却因终日紧张的学习,工作而消瘦,琳的心底突然涌上一种柔柔的痛。锁“咯”的一声开了,阿木回身对发呆地琳说:“瞧,完整无损,如果有钥匙大概还能用呢。”琳望着眼前晃动的心形锁慢慢地说:“是啊,如果有钥匙就好了。”

上晚习的路上,阿木拿出一把崭新的锁、和一只闪亮的钥匙放在琳的手心。阿木微笑着说:“别再丢了。”琳在黑暗中依稀看见他含笑的眼睛。

看了一上午的书,琳仍沉浸在宋词的爱恨缠绵中,已近春末的阳光下,漫天飞舞着柳絮,象春天的雪。它们仿佛想对自己说些什么,又什么都没说。走到操场时,忽然一个蓝球飞过来,撞在琳身上,一个男孩跑过来说:“对不起,没事儿吧?琳把球抛过去喊声”接着!几天后再见那美术系的子栋时,他赞叹道,看上去那么矜持的女孩子,竟有如此洒脱动作!

很快要过暑假了,琳收拾好行李去参加阿木组织的露天晚会,听说他为了一毕业就能适应社会,暑假不打算回家了在这里打工。晚会既将结束时,阿木站起来说:“我念一首诗,送给一个粗心的女孩,因为她总是丢三拉四,其中包括一把钥匙。”琳如烫着一般,手猛的一动,只听见阿木抑扬顿挫的声音,却怎么也听不清他在说什么。琳隐隐感觉到也许会有什么故事发生。

上帝知道,其实什么也没有。

开学后,一进校门就听见同学们传说着阿木在商场买东西时遇见流氓,演义了一场“英雄救美”的故事。那女子虽说不是以身相许却也差不多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