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通学派医案(四)(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4 12:21:58

点击下载

作者:李成文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汇通学派医案(四)

汇通学派医案(四)试读:

前言

医案揭示了历代医家在临证过程中的辨病辨证思路、经验体会和用药特色,浓缩并涵盖了中医基础理论、临床、本草、针灸推拿等多学科内容,理法方药俱备,临病措方,变化随心,对学习借鉴名医经验、临证思路,指导用药,提高临床疗效,继承发展中医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因而备受历代医家青睐。

明代医家李延昰在《脉诀汇辨》中指出:“医之有案,如弈者之谱,可按而覆也。然使失之晦与冗,则胡取乎?家先生之医案等身矣,语简而意明,洵足以尽脉之变。谨取数十则殿之,由此以窥轩岐之诊法焉,千百世犹旦暮也。”孙一奎在《孙氏医案》中指出:“医案者何?盖诊治有成效,剂有成法,固纪之于册,俾人人可据而用之。如老吏断狱,爰书一定,而不可移易也。”清代医家周学海强调说:“宋以后医书,惟医案最好看,不似注释古书之多穿凿也。每部医案中,必有一生最得力处,潜心研究,最能汲取众家之所长。”俞震在《古今医案按》中说:“闻之名医能审一病之变与数病之变,而曲折以赴之,操纵于规矩之中,神明于规矩之外,靡不随手而应,始信法有尽,而用法者之巧无尽也。成案甚多,医之法在是,法之巧亦在是,尽可揣摩。”方耕霞指出:“医之有方案,犹名法家之有例案,文章家之有试牍。”余景和在《外证医案汇编》中说:“医书虽众,不出二义。经文、本草、经方,为学术规矩之宗;经验、方案、笔记,为灵悟变通之用。二者皆并传不朽。”章太炎指出:“中医之成绩,医案最著。欲求前人之经验心得,医案最有线索可寻,循此钻研,事半功倍。”恽铁樵在给《宋元明清名医类案》作序时强调:“我国汗牛充栋之医书,其真实价值不在议论而在方药,议论多空谈,药效乃事实,故选刻医案乃现在切要之图。”姚若琴在阐述编辑《宋元明清名医类案》大意时指出:“宋后医书,多偏玄理,惟医案具事实精核可读,名家工巧,悉萃于是。”张山雷在《古今医案评议》中说:“医书论证,但纪其常,而兼证之纷淆,病源之递嬗,则万不能条分缕析,反致杂乱无章,惟医案则恒随见症为迁移,活泼无方,具有万变无穷之妙,俨如病人在侧,馨咳亲闻。所以多读医案,绝胜于随侍名师,直不啻聚古今之良医而相与晤对一堂,上下议论,何快如之。”秦伯未说:“合病理、治疗于一,而融会贯通,卓然成一家言。为后世法者,厥惟医案。”“余之教人也,先以《内》《难》《本经》,次以各家学说,终以诸家医案。”程门雪认为:“一个中医临床医生,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就会缺乏指导临床实践的有力武器,而如无各家医案作借鉴,那么同样会陷入见浅识寡,遇到困难束手无策的境地。”俞长荣认为:“医案是中医交流和传授学术经验的传统形式之一。它既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共同特点,又反映了中医不同学派在诊疗方法方面的独特风格。读者从医案中可以体会到怎样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并怎样通过实践来证实理论;怎样适当地运用成法和常方,并怎样有创造性地权宜应变。因此,医案不仅在交流临床经验、传播中医学术方面具有现实意义,同时对继承老中医学术经验也起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医案始于先秦,奠基于宋金元,兴盛于明清。晋代王叔和的《脉经》内附医案。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记录有久服石散而导致消渴的医案,陈藏器《本草拾遗》药后附案。北宋钱乙首次在《小儿药证直诀》中设置医案专篇,寇宗奭《本草衍义》药后附案。南宋许叔微首撰医案专著《伤寒九十论》,其《普济本事方》与王璆《是斋百一选方》方后附案,张杲《医说》记录了许多医案。金代张从正撰《儒门事亲》,李杲撰《脾胃论》《兰室秘藏》《东垣试效方》,王好古撰《阴证略例》,罗天益撰《卫生宝鉴》,以及元代朱震亨撰《格致余论》等综合性医著中论后均附案。自宋金元以后,学习医案、应用医案、撰写医案蔚然成风,医案专著纷纷涌现,如《内科摘要》《外科枢要》《保婴撮要》《女科撮要》《孙氏医案》《寓意草》《里中医案》《临证指南医案》《洄溪医案》《吴鞠通医案》《杏轩医案》《回春录》《经方实验录》等。明代著名医家韩懋、吴昆及明末清初的喻昌还对撰写医案提出了详细要求。而从明代就开始对前人的医案进行整理挖掘并加以研究利用,代不乏人,代表作有《名医类案》《续名医类案》《宋元明清名医类案》《清代名医医案精华》《清宫医案》《二续名医类案》《中国古今医案类编》《古今医案按》《历代儿科医案集成》《王孟英温热医案类编》《易水四大家医案类编》《张锡纯医案》《〈本草纲目〉医案类编》等。由于中医古籍汗牛充栋,浩如烟海。但是,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及条件制约,已有的医案类著作所收医案不够全面,参考中医古籍有限,分类整理方法简单局限,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不同读者群及临床、教学与科研的需求。因此,从3200多种中医古籍包括医案专著中系统收集整理其中的医案日益迫切。这可以充分发挥、利用中医古籍的文献学术价值,对研究中医证候特点与证型规律,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的支撑价值。

本套丛书收录1949年以前历代医家编纂的3200余种中医古籍文献中的医案,分为学术流派医案、著名医家医案、常见疾病医案、名方小方医案四大系列。本书在建立专用数据库基础上,根据临床实际需要,结合现代阅读习惯,参考中医院校教材,对所有医案进行全面分类,以利于了解、学习和掌握历代名医治疗疾病的具体方法、应用方药技巧,为总结辨治规律,提高临床疗效提供更好的借鉴。其中,《学术流派医案系列》以学派为纲,医家为目,分为伤寒学派医案、河间学派医案、易水学派医案、温病学派医案、汇通学派医案;《著名医家医案系列》以医家为纲,以病为目,选取学术成就大、影响广、医案丰富的著名医家的医案;《常见疾病医案系列》以科为纲,以病为目,选取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医案;《名方小方医案系列》以方为纲,以病为目,选取临床常用的经方、名方、小方所治医案。

本丛书编纂过程中得到中华中医药学会名医学术思想研究分会的大力支持,年届97岁的首届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特为本书题写书名,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炎教授担任主审,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条件所限,加之中医古籍众多,医案收录过程中难免遗漏,或分类不尽如人意,敬请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再版时修订提高。《中医古籍医案辑成》编委会2015年6月凡例《中医古籍医案辑成·学术流派医案系列》依据贴近临床、同类合并、参考中医教材教学大纲、利于编排、方便查阅的原则对医案进行分类与编排。

内科医案按肺系、心系、脾胃、肝胆、肾系、气血津液、肢体经络等排列。

妇科医案按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生产与产后病、乳房疾病、妇科杂病等排列,并将传统外科疾病中与妇科相关的乳痈、乳癖、乳核、乳岩等医案调整到妇科,以满足临床需要。

儿科医案按内科、外科、妇科、五官科、骨伤科顺序排列。年龄限定在十四岁以下,包括十四岁;对于部分医案中“一小儿”的提法则视医案出处的具体情况确定。

外科医案按皮肤病、性传播疾病、肛门直肠疾病、男性疾病等排列。

五官科医案按眼、耳、鼻、口齿、咽喉顺序排列。

对难以用病名或主症分类,而仅有病因、病机、舌脉等的描述者,归入其他医案。《学术流派医案系列》为全面反映各学术流派的学术成就,其著作中所摘录或引用其他人的部分医案采用“附”的形式也予以摘录。医案中的方药及剂量原文照录,不加注解。对于古今疾病或病名不一致的医案,按照相关或相类的原则,或根据病因病机,或根据临床症状,或根据治法和方剂进行归类。同一医案有很多临床症状者,一般根据主症特征确定疾病名称。

对因刊刻疑误或理解易有歧义之处,用括号加“编者注”的形式注明本书作者的观点。原书有脱文,或模糊不清难以辨认者,以虚阙号“□”按所脱字数一一补入,不出校。

原书中的异体字、古字、俗字,统一以简化字律齐,不出注。

原书中的药物异名,予以保留,不出注。原书中的药名使用音同、音近字者,如朱砂作珠砂、僵虫作姜虫、菟丝子作兔丝子等,若不影响释名,不影响使用习惯,以规范药名律齐,不出注。

为保持医案原貌,原书中一些检验术语及计量单位等予以保留。

本书采用横排、简体、现代标点。版式变更造成的文字含义变化,今依现代排版予以改正,如“右药”改“右”为“上”,不出注。

每个医案尽量标明出处,以助方便快捷查找医案原文,避免误读或错引。

对部分医案或承上启下,或附于医论,或附于方剂,或附于本草,或案中只有方剂名称而无组成和剂量,采用附录的形式,将原书中的疾病名称、病机分析、方剂组成、方义分析、药物用法等用原文解释,以便于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附录中的方剂组成,是根据该医案作者的著作中所述该方剂而引用的,包括经方或名方。汇通学派概论

中医学术流派研究是研究中医学术发展沿革的重要方法之一,其便于理清中医学术发展的思想脉络,深入研究历代名医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分清哪些是对前人的继承,哪些是继承中的发展,哪些是个人的创新见解与经验,为中医学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学术流派或体系是后人依据著名医家们的师承关系、学术主张或学术倾向、学术影响而划分的。由于中医学术流派形成发展过程中的融合、交叉、分化,学派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故划分学派的标准不一,有按学科分类,有按著名医家分类,有按学术研究方向分类,有按著作分类,有按地域分类,因而划分出外感学派、内伤学派、热病学派、杂病学派、刘河间学派、李东垣学派、张景岳学派、薛立斋(薛己)学派、赵献可学派、李士材学派、医经学派、经方学派、伤寒学派、河间学派、易水学派、温病学派、汇通学派、攻邪学派、丹溪学派、温补学派、正宗学派、全生学派、金鉴学派、心得学派、寒凉学派、蔺氏学派、经穴学派、穴法学派、重灸学派、重针学派、骨伤推拿学派、指压推拿学派、一指禅推拿学派、经穴推拿学派、腹诊推拿学派、儿科推拿学派、五轮学派、八廓学派、内外障学派、少林学派、武当学派、新安学派等,这对中医学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学派研究目前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在于学术流派形成年代、学派划分标准、学派研究学术价值等方面。争论的焦点是基础医学及临床领域中的医经学派、经方学派、汇通学派是否存在,攻邪学派、丹溪学派、温补学派能否另立门户,学派之间的渗透与交叉重复如何界定等;另外,每一学派的代表医家虽然在师承或学术上一脉相承,但其学术理论、临证辨病思路、处方用药方面或相差甚远,这些医学大家大多数是全才,如以学派分类,难免以偏概全;加之以往学术流派研究偏重理论,忽略临床,因此,以派为纲研究著名医家也有其不利的一面。为弥补学术流派研究轻临床的不足,拓展学派研究的内涵与外延,收集学术流派相关医家的涵盖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经验的医案已成为当务之急。因为这些医案不仅是著名医家学术思想的直接鉴证,也是研究学术流派源流的最重要的参考依据。

汇通学派是主张中医学与西医学应进行汇聚沟通以求得中医学发展的医学流派,简称汇通派。19世纪中叶以后,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中医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生存危机。中医将何去何从?中医界具有改革精神的医家,认识到中西医各有所长,试图取长补短加以汇通,从理论到临床提出了一系列见解并进行了中西医汇通尝试。汇通学派以张锡纯、恽树珏(恽铁樵)等为代表,在近代中医药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引导现代中西医结合发展趋势的积极作用。

张锡纯,字寿甫,清末民初人,著《医学衷中参西录》。其治学主张沟通中西,取长补短,重视实践;并深入研究中药药性,亲尝中药,体验药物的毒性反应、用量和功效等。张氏认为,汇通应以中医为主体,沟通中西医,从理论到临床,从生理到病理,从诊断到用药,进行全面尝试;并深入研究大气理论,对大气生理,大气下陷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证候鉴别诊断和治疗进行了深入系统的阐发;创制升陷汤、回阳升陷汤、理郁升陷汤、醒脾升陷汤、镇肝熄风汤、起痿汤、活络效灵丹;重视药对,善用小方与生药,尤其是擅长中西药联合应用,标本兼顾,取西药之长补中医之不足。强调西医用药在局部,是重在病之标;中医用药求原因,是重在病之本。《医学衷中参西录》记载医案多达上千例,包括摘录先贤医案、其子张荫潮医案、门人弟子医案、亲戚朋友医案、地方名医医案、他人应用张锡纯方药医案等,这些医案或附于论后,或附于方后,或附于药后,部分医案可同时见于论后、方后、药后,但详略有度,侧重点不同,便于互参。医案治疗过程完整,部分医案分为病因、证候、诊断、处方、效果五部分进行描述,病机分析深入,临证用药思路清晰,容易效仿,故倍受后世医家青睐,成为学医必读之书。

恽树珏,字铁樵,清末民初人,著《群经见智录》《见智录续篇》《伤寒论研究》《温病明理》《生理新语》《脉学发微》《病理各论》《临证笔记》《临证演讲录》《金匮翼方选按》《风劳臌病论》《保赤新书》《妇科大略》《论药集》《梅疮见恒录》《十二经穴病候撮要》《药盦医案全集》等。恽氏主张中西汇通以中医为主,兼采西医之长,且中医不能囿于《内经》,必须超越古人,才能继续发展。因为中西医是两个基础不同的医学体系,“西医之生理以解剖,《内经》之生理以气化”。认为重视生理、细菌、病理、局部病灶固然重要,但不知四时五行变化对人体疾病的影响是不行的。恽氏从维护中医的角度倡导中西医汇通,有其积极意义。《药盦医案全集》为医案专著,医案治疗过程比较完整,病机分析与治则俱备,所用药物均有剂量及炮制煎服方法。复诊记录详细,有多达二十诊者。

祝味菊,著《病理发挥》《诊断提纲》《伤寒新义》《伤寒方解》等。今人招萼华编纂《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内有许多医案。祝氏在上海与西医梅卓生合作开办了中西医结合诊所。祝氏主张中西医汇通,提倡学术革新,“发皇古义,必须融会新知”,“术无中西,真理是尚”。首创以八纲论杂病、以五段论伤寒的辨证方法,倡导重阳理论,提出“因无寒邪、温邪之分,邪有无机与有机之别”。并从西医病理学角度论述了中医卫、气、营、血功能障碍时机体发生的病理改变。临证善用温热药,尤其是附子,人称“祝附子”。常常重用附子、麻黄、桂枝等温阳药救治伤寒危证,名噪沪上。祝氏医案中对患者姓氏、就诊时间、病名、症状、病理、治法、处方及用药剂量、复诊等记录详细,用药颇具特色。

陆彭年,字渊雷,清末民初人,著《伤寒论今释》《伤寒论概要》《金匮要略今释》《现代文章研究》《中医新论汇编》《生理补正》《陆氏论医集》等。陆氏主张中医科学化,强调以现代医学知识为主体,以阐发中医学术;认为能以西医解释者则以西医代替之,不能解释者,则据现代医学以否定之。陆氏医案散见于《伤寒论今释》《金匮要略今释》《现代文章研究》等书中。今人编有《陆渊雷医案》,医案症状叙述明确,并分析病机,复诊记录完整,多交代临床疗效。另外,还有引用日本人撰写的《生生堂医谈》《医事小言》《成绩录》《建殊录》《续建殊录》《险症百问》《橘窗书影》《方伎杂志》《漫游杂记》《古方便览》等书中的医案,对了解日本人用中药治病情况有一定的参考。

施今墨,字奖生,著《施今墨医案》《施今墨临床经验集》《施今墨对药》(均为门人弟子整理)等。施氏的治学主张一是沟通中西医学,革新中医,强调中医与西医二者应取长补短,互相结合。提出“学术无国界而各有所长”,“诊断以西法为精密,处方以中药为完善”,“无论中医西医,其理论正确,治疗有效者,皆信任之;反之,摒弃不可用也”。二是重视中医教育,创办华北国医学院,开设课程以中医理论为主,包括《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难经》等,兼顾生理、病理、药理、解剖等西医课程,培养了大量中医人才。三是提倡中西医病名统一,率先使用西医病名诊断书写脉案,并结合己见而创新说,指导临床遣方用药;临证常参考西医的辅助检查和化验结果,还经常与西医专家共同研讨治疗方法,不断探索中西医结合的治疗途径。四是提倡“中医现代化,中药工业化” ,提出十纲辨证理论,擅用对药,使其同类相从、异类相使、寒温并用、补泻兼施、开阖相济、升降合用,更好地发挥疗效。医案中患者性别、年龄、症状、舌苔、脉象、辨证立法、处方、复诊、用药剂量及特殊煎煮方法均记载详细。

总之,中西医汇通,有接受西说以充实中医者,有以中西医相比附以汇通者,有主张中医科学化者,有临床上中西药并用者。鉴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医学发展水平,汇而不通是必然的。但是,中西医汇通学派的思想,对中医学术研究还是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近六十年来,中西医结合研究方兴未艾,虽不能与汇通学派相提并论,但保持中医优势,中西医融汇贯通,是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施今墨内科医案暑证

张女,六十二岁。

昨日急急出城探视女病,烈日当空,途中亦未少休,当晚又赶回城内,劳苦乏倦,在院中乘凉时竟然入睡,夜间即感周身酸楚无力,今晨已觉发热,头晕,自汗,口干不思饮,恶心不欲食,大便两日未解。舌苔薄白,六脉濡数。

鲜佩兰三钱,鲜苇根五钱,厚朴花二钱,鲜藿香三钱,鲜茅根五钱,玫瑰花二钱,鲜薄荷二钱,嫩桑枝六钱,冬桑叶二钱,益元散五钱,鲜荷叶五钱(包煎),川郁金二钱,半夏曲二钱,酒黄芩二钱,建神曲二钱,酒黄连钱。(《施今墨医案·内科病案》)感冒

邓女,四十一岁。

感冒两日,鼻塞声重,流涕,咽痛咳嗽,痰吐不爽,发热不高,身痛不适,舌苔正常,脉浮数。

炙前胡二钱,白苇根五钱,金银花二钱,炙白前二钱,白茅根五钱,金银藤二钱,炙苏子二钱,苦桔梗二钱,牛蒡子二钱,轻马勃二钱、黛蛤散二钱(同布包),炒杏仁二钱,冬桑叶六钱,薄荷梗二钱,青连翘三钱,嫩桑枝六钱,凤凰衣三钱,粉甘草钱。(《施今墨医案·内科病案》)

刘男,三十八岁。

一周之前,暴感风寒,左臂骤然作痛,咳嗽剧烈,夜不安枕,经服药及针灸治疗,未见显效,昨晚忽又咳血,大便四日未下。体温三十八度八。舌苔黄,脉浮紧。

赤芍药三钱,白芍药二钱,川桂枝钱半,炙苏子三钱,炙白前二钱,片姜黄三钱,炙紫菀三钱,炙前胡二钱,白杏仁三钱,炙麻黄钱,嫩桑枝十钱,苦桔梗钱半,大蓟炭二钱,白苇根五钱,酒黄芩三钱,小蓟炭二钱,白茅根五钱,炙甘草钱。

紫雪丹钱,温开水分二次冲服。

二诊:前方服二剂,发热退,臂痛减,咳嗽见好,未吐血,大便已下。

前方去大小蓟炭、紫雪丹,加旋覆花二钱、新绛钱半(同布包)。

三诊:药服二剂,左臂痛已好,体温正常,咳嗽减轻,但周身似有气窜走,痠楚不适,夙疾偏头痛又现。

杭白芍三钱,片姜黄二钱,旋覆花二钱、红新绛钱半(同布包),川桂枝钱(炒),酒地龙三钱,白蒺藜五钱,海风藤三钱,石楠藤三钱,蔓荆子二钱,炙甘草钱。(《施今墨医案·内科病案》)

任女,五十二岁。

一月以前发病,初起恶寒发热,周身痠楚,屡经医治,寒热始终未退,近日来更加时时自汗,畏风、胸闷、胃胀、气短心慌、睡眠不安。舌苔薄白,六脉虚软无力。

炙黄芪六钱,北防风钱,杭白芍三钱、桂枝木钱(同炒),炒白术二钱,米党参二钱,当归身二钱,云茯神三钱,炒远志三钱,云茯苓三钱,浮小麦两,五味子钱,炙甘草钱,厚朴花钱半,大红枣二枚,鲜生姜二片,玫瑰花钱半。

二诊:服药四剂,汗渐少,精神强,食欲稍增,惟睡眠仍欠佳,心慌气短如旧。有时仍觉有寒热,两胁又现窜痛。

前方去五味子,加柴胡钱半,北秫米四钱,炒半夏曲三钱,再服五剂。

三诊:服前方寒热退净,食欲增强,行动时汗易出。

黄芪皮三钱,杭白芍二钱、桂枝五分(同炒),浮小麦两,野於术钱半,当归身二钱,厚朴花二钱,地骨皮三钱,炒远志三钱,玫瑰花二钱,香稻芽五钱,炙甘草钱。(《施今墨医案·内科病案》)

张男,五十七岁。

身发寒热已二十余日,曾服药发汗,汗出又复畏风,全身倦怠无力,不思饮食,小便黄,量甚少。舌苔薄黄质红,脉弦数。

赤白芍各二钱,川桂枝五分、柴胡钱半(同炒),旋覆花二钱、炒半夏曲三钱(同布包),炒香豉二钱,炒知母二钱,川厚朴钱半,炒山栀三钱,煨草果钱半,白通草钱半,白苇根四钱,酒黄芩三钱,赤茯苓三钱,白茅根四钱,酒黄连钱半,赤小豆三钱,炙甘草钱。

二诊:药服四剂,寒热大为减轻,周身舒畅,二十余日以来无此佳象。尿量增多,食欲稍好。

赤白芍各二钱,银柴胡钱、桂枝五分(同炒),旋覆花二钱、炒半夏曲三钱(同布包),车前草二钱,赤茯苓四钱,冬瓜子四钱,车前子二钱,赤小豆四钱,冬葵子四钱,白苇根六钱,炒黄连钱半,炙草梢钱,焙内金三钱,炒谷芽三钱,炒麦芽三钱。(《施今墨医案·内科病案》)

张男,五十岁。

一周前,晚间外出沐浴,出浴室返家途中即感寒风透骨,汗闭不出,当夜即发高烧,鼻塞声重,周身痠楚。服成药,汗出而感冒未解,寒热日轻暮重,口干,便结,胸闷不欲食,舌苔黄厚,脉洪数有力。

杭白芍三钱、桂枝钱半(同炒),淡豆豉三钱,酒条芩二钱,炒山栀子二钱,紫油朴钱半,全瓜蒌七钱,炒枳壳钱半,杏仁泥三钱,薤白头三钱,苦桔梗钱半,白苇根五钱,炙草梢钱,白茅根五钱,大红枣三枚,鲜生姜三片。(《施今墨医案·内科病案》)

杨女,五十四岁。

生育九胎,曾患肺结核,身体瘦弱,易受外感。平时多汗,心慌,四肢冷感。一周前来京途中又受感冒,经服中药发汗过多,身如水洗,自觉口鼻发凉,四肢寒冷。近日又感朝冷暮热,时时汗出,头痛如裂,大便溏稀,舌苔白,六脉紧。

川附片五钱,淡干姜二钱,米党参七钱,云茯苓三钱,云茯神三钱,野於术三钱,当归身二钱,桑螵蛸三钱,炙甘草三钱,大红枣五枚,煨生姜二片。

二诊:连服五剂,除大便仍溏之外,诸症悉退。

每日早服附子理中丸一丸,晚服参茸卫生丸一丸,连服十日。(《施今墨医案·内科病案》)发热

马男,六十一岁。

病已四月,反复发热不退,曾自购成药服用未见效果。体温在三十九度左右,头痛如裂而晕,口渴多饮,大便稀溏灼热,小便短赤,烦躁不安,时发谵语。舌质红,苔黄厚,脉数。

白苇根四钱,金银花三钱,桑叶二钱,白茅根四钱,金银藤三钱,桑枝七钱,煨葛根二钱,酒黄连钱半,赤芍三钱,酒黄芩二钱,赤茯苓三钱,薄荷钱半,炒香豉四钱,炒山栀二钱,草梢钱,龙胆草二钱(酒炒),炒蔓荆子钱半。

二诊:服药二剂,汗出头痛减,大便泻已止,小便量增多,色深黄,口渴多饮,体温三十八度,仍作谵语,咳嗽气促,舌红苔垢。防转肺炎,拟清凉透邪佐以止咳化痰为治。

白苇根五钱,酒黄芩三钱,炙前胡钱半,白茅根五钱,酒黄连钱半,炙白前钱半,生石膏五钱,炙紫菀钱半,桑叶二钱,肥知母二钱,炙化红钱半,桑枝六钱,淡竹叶三钱,蔓荆子二钱(炒,布包),赤芍三钱,节菖蒲钱半,赤茯苓三钱,粳米一百粒(布包)。

三诊:服二剂,发热渐退,体温不及三十八度,口渴多饮,小便短赤,汗出如蒸,神识清楚,但仍烦躁,舌红,苔黄已不厚,脉稍数。温邪初退,不宜汗解,应导之由小溲而去。

赤茯苓四钱,朱寸冬二钱,冬瓜子四钱,赤小豆四钱,朱茯神二钱,冬葵子四钱,淡竹叶三钱,炒远志三钱,白通草钱半,车前草三钱,金石斛二钱,瓜蒌根三钱,车前子三钱,鲜石斛二钱,瓜蒌皮三钱,节菖蒲钱半,炙草梢钱。

四诊:热退至常温,神识清楚,除觉体倦无力及食欲不振外,余无他症。拟养阴开胃作善后处理。

北沙参三钱,鲜生地三钱,鲜石斛三钱,朱茯神三钱,淡竹叶三钱,冬瓜子三钱,朱寸冬三钱,佩兰叶三钱,冬葵子三钱,旋覆花二钱(布包),节菖蒲二钱,炒远志三钱,半夏曲三钱,炙草梢钱。(《施今墨医案·内科病案》)

陈男,二十余岁。

发热已六日,体温三十九度二,口干而渴,大便不下已八日,神倦嗜眠,头痛,苔垢,舌尖脱褪呈三角形,是为伤寒症。

鲜苇根、鲜茅根各两,生石膏五钱,竹叶二钱,山栀衣二钱,条黄芩三钱,天花粉四钱,桑叶二钱,桑枝六钱,炒香豉四钱,薄荷梗钱半,赤茯苓三钱,赤芍药三钱,知母二钱(米炒),青连翘三钱,真川连钱半。

二诊:前方服二剂,晨间热退,入暮增高,此为伤寒病应有之现象,口仍干渴,大便未通,小便赤黄,头痛已止。

原方加紫雪丹二钱(冲服),再服二剂。

三诊:加紫雪丹后,热少降,但能安枕,大便一次,口渴少止。

鲜茅根、鲜生地各五钱,赤茯苓三钱,赤芍药二钱,生石膏五钱,肥知母二钱(米炒),真川连二钱,条黄芩二钱,淡竹叶二钱,天花粉四钱,佩兰叶三钱,山栀衣二钱,甘草梢钱。

局方至宝丹一丸,白开水化服。

四诊:体温降至三十八度一,舌苔渐退,大便通畅色黑。再服局方至宝丹二丸,分两日服。

五诊:体温晨间三十七度四,入暮三十八度,大便微溏,咽痒欲咳,现已入于痂皮脱落期,更宜注意。

鲜茅根、鲜生地各五钱,赤茯苓、赤芍药各三钱,粉丹皮二钱,真川连二钱,条黄芩二钱,炙前胡、炙白前各钱半,白薏仁四钱,白杏仁二钱,炒紫菀二钱,广皮炭三钱,苦桔梗钱半,海浮石三钱、旋覆花二钱(同布包),佩兰叶三钱,生谷芽、生麦芽各三钱。

六诊:前方服二剂,体温最高至三十七度六,仍咳有痰,气弱心跳。

炙前胡、炙白前各钱半,海浮石三钱、半夏曲二钱(同布包),黛蛤散三钱、旋覆花二钱(同布包),苦桔梗钱半,白杏仁二钱(去皮尖,炒),白茅根四钱,赤芍药二钱,焦远志三钱,花旗参钱半,佩兰叶三钱,玫瑰花、代代花各钱半,生谷芽、生麦芽各三钱,炙紫菀、炙广皮各钱半,真川连钱半,条黄芩二钱。

七诊:体温已正常,咳亦减少,略进饮食,身弱气短,拟用治咳、去痰、开胃,善后方。

川贝母、浙贝母各二钱,南沙参、北沙参各二钱,炙紫菀、炙白前各钱半,化橘红钱,焦远志三钱,花旗参二钱,佩兰叶三钱,玫瑰花、代代花各钱半,苦桔梗五分,生谷芽、生麦芽各三钱,半夏曲二钱、枇杷叶二钱(去毛,同布包),白杏仁二钱。(《施今墨医案·内科病案》)

丁男,二十余岁。

发热三十九度四,汗出不解,恶寒战栗,口干而渴,大便溏泻,小便赤少,四五日不得安眠。

鲜苇根、鲜茅根各两,竹叶二钱,豆黄卷五钱,炒山栀二钱,赤茯苓、赤芍药各三钱,连翘三钱,条黄芩三钱,真川连二钱,炒麦芽五钱,佩兰三钱,炒花粉三钱,鲜生地三钱。

二诊:表邪将去,里热未清,体温三十八度六,口渴思饮,大便色黑微溏,腹胀而疼,已能安枕,再进清热退烧止渴消炎剂。

鲜茅根、鲜生地各两,赤茯苓、赤芍药各三钱,天花粉四钱,竹叶二钱,真川连二钱,生石膏五钱,条黄芩三钱,知母二钱,粳米百粒(同布包),佩兰叶三钱,生谷芽、生麦芽各三钱,炙草梢钱。

紫雪丹二钱,分二次冲服。

三诊:服前方后,病者感觉体内极为舒适,体温早退暮升,大便已不溏泻,口渴亦减。局方至宝丹每日一丸,服二日。

四诊:诸症均退,体温如常,但有时气短心跳,颇思饮食而不喜下咽,此乃胃气将复之象,拟清余热、调胃肠、助心气法。

生谷芽、生麦芽各三钱,玫瑰花、代代花各钱半,生内金三钱,佩兰叶三钱,花旗参钱,苦桔梗钱半,炒枳壳钱半,焦远志二钱,酒条芩二钱,广皮炭二钱,淡竹叶二钱。(《施今墨医案·内科病案》)

李男,十五岁。

发热持续十日不退,体温常在三十九度左右,咳嗽喘促,呼吸困难,鼻翼扇动,吐痰稠黏而带血色,烦渴思饮,便干溲赤。北京协和医院诊断为大叶性肺炎,经用青、链霉素,效果不显,特来就诊。舌苔白质红绛,脉数而软。

北沙参三钱,炙麻黄五分,生石膏四钱(打,先煎),炒杏仁二钱,鲜苇根五钱,酒条芩三钱,陈橘红钱半,炙苏子钱半,葶苈子钱半、大红枣五枚(去核,同布包),陈橘络钱半,炙前胡钱半,炒枳壳钱半,苦桔梗钱半,桑白皮二钱(炙),炙甘草钱。

二诊:服三剂,热退,喘咳减轻。

前方去苇根,加半夏曲三钱,天竺黄二钱。

三诊:服三剂,喘已止,微有咳,惟食欲尚未恢复。

北沙参三钱,天花粉三钱,炒杏仁二钱,陈橘红钱半,炙苏子钱半,葶苈子钱半、大红枣五枚(同布包),陈橘络钱半,炙前胡钱半,佩兰叶三钱,炙桑皮钱半,炒枳壳钱半,苦桔梗钱半,谷麦芽各三钱,炙甘草钱,半夏曲三钱、天竺黄二钱(同布包)。(《施今墨医案·内科病案》)

赵男,廿四岁。

感冒后发三十九度二之高热,四肢及臀部发牵引性疼痛,皮肤知觉过敏,是乃特发性多发性神经炎症。

赤白芍各三钱、桂枝木七分(同炒不去),鲜苇根两,鲜茅根五钱,淡豆豉四钱,桑叶二钱,桑枝两,山栀衣钱半,北防风钱半,左秦艽钱半,独活钱半,金狗脊五钱(去毛),炙甘草钱,汉防己三钱,木瓜二钱,白僵蚕(炒)钱半,片姜黄钱半,酒地龙二钱。

紫雪丹二钱,分二次冲服。

二诊:连服两剂,热退至三十七度六,疼痛减轻,已能入睡,再服药二剂后,痛止热退,即可不必服药,多加调摄为要。

赤白芍各三钱、桂枝木五分(同炒不去),大生地三钱、细辛三分(同捣不去),白僵蚕钱半(炒),桑叶二钱,桑枝两,酒地龙二钱,炒芥穗二钱,淡豆豉三钱,姜黄钱半,山栀衣钱半,宣木瓜二钱,金狗脊五钱(去毛),炙草五分,左秦艽钱半。

紫雪丹钱,分二次冲服。(《施今墨医案·内科病案》)

石女,四十四岁。

病已一周,隔日发寒热一次,类似疟疾,经医院检查,未发现疟原虫,寒热发作时,头痛口干,周身酸楚,汗出甚多,倦怠无力。舌苔白,脉数大。

炒柴胡钱,炒桂枝钱,煨草果钱半,酒黄芩三钱,赤白芍各三钱,肥知母二钱,桑寄生五钱,炒常山钱半,野党参二钱,嫩桑枝五钱,炒槟榔三钱,清半夏三钱,川厚朴二钱,炙甘草钱。

二诊:前方服四剂,寒热发作已无规律,且症状减轻,胸闷、头痛、口渴仍存。

炒桂枝五分,北柴胡钱,均青皮钱半,赤白芍各二钱,酒黄芩三钱,广陈皮钱半,煨草果钱半,野党参二钱,炒槟榔三钱,肥知母二钱,清半夏三钱,川厚朴二钱,酒川芎钱半,鲜生地四钱,天花粉三钱,炒蔓荆钱半,鲜茅根四钱,甘草梢钱。(《施今墨医案·内科病案》)咳嗽

班女,五十岁。

高热四日,咳嗽、喘息,胸胁均痛,痰不易出,痰色如铁锈。经西医诊为大叶性肺炎,嘱住院医治,患者不愿入院,要服中药治疗。初诊时体温三十九度六,两颧赤,呼吸急促,痰鸣辘辘,咳嗽频频。舌苔白,中间黄垢腻;脉滑数,沉取弱。

鲜苇根两,炙前胡钱半,葶苈子钱、大红枣五枚(去核,同布包),鲜茅根两,炙白前钱半,半夏曲二钱,炙麻黄五分,炒杏仁二钱,生石膏五钱(打,先煎),炙陈皮钱半,冬瓜子五钱(打),旋覆花二钱、代赭石四钱(同布包),炙苏子钱半,苦桔梗钱半,鲜杷叶四钱,地骨皮二钱,西洋参三钱(另炖服),鲜桑皮钱半,炙甘草钱。

二诊:服二剂,痰色变淡,胸胁疼痛减轻,体温三十八度四,咳喘如旧。

拟麻杏石甘汤、葶苈大枣汤、旋覆代赭汤、竹叶石膏汤、泻白散诸方化裁,另加局方至宝丹一丸。

三诊:服药二剂,体温三十七度五,喘息大减,咳嗽畅快,痰易吐出,痰色正常,胁间仍痛,口渴思饮。

鲜杷叶三钱(布包),肥知母三钱(米炒),天花粉四钱,鲜桑白皮钱半,大红枣(去核)三枚、葶苈子七分(同布包),鲜地骨皮二钱,旋覆花二钱、代赭石三钱(同布包),半夏曲二钱,炙紫菀钱半,生石膏四钱(打,先煎),黛蛤散三钱、海浮石三钱(布包),炙白前钱半,冬瓜子五钱(打),苦桔梗三钱,青橘叶钱半,炒杏仁二钱,淡竹叶二钱,焦远志二钱,粳米百粒,同煎。

四诊:前方服二剂,体温已恢复正常,咳轻喘定,痰已不多,胁痛亦减,但不思食,夜卧不安。病邪已退,胃气尚虚,胃不和则卧不安,调理肺胃,以作善后。

川贝母三钱,炒杏仁二钱,冬瓜子(打)四钱,青橘叶二钱,酒黄芩二钱,苦桔梗钱半,生谷芽三钱,旋覆花二钱、海浮石三钱(同布包),半夏曲钱半、北秫米三钱(同布包),生麦芽三钱,炙紫菀钱半,广皮炭二钱,佩兰叶三钱,炙白前钱半,焦远志二钱。(《施今墨医案·内科病案》)

白女,三十五岁。

昨日天气酷寒,晨起外出,旋即发冷发热,继而咽痒欲咳,晚间则咳重,但无痰,头痛如裂,全身骨节痠楚,舌苔薄白,脉浮紧。

炙前胡钱半,炙麻绒五分,炙白前钱半,酒黄芩三钱,杭白芍三钱、川桂枝钱(同炒),广陈皮钱半,桑白皮钱半,海浮石三钱,蔓荆子二钱(炒),冬桑叶二钱,旋覆花钱半(布包),瓜蒌根二钱,苦桔梗钱半,炙甘草钱,瓜蒌皮二钱,炒杏仁二钱。(《施今墨医案·内科病案》)

冯男,五十九岁。

病历二月,初患咳嗽,胸际不畅,未以为意,近日咳嗽加剧且有微喘,痰浊而多,味臭,有时带血,胸胁震痛,稍有寒热,眠食不佳,小便深黄,大便干燥,舌苔黄厚,脉滑数。

鲜苇根六钱,桑白皮二钱,鲜茅根六钱,地骨皮二钱,旋覆花二钱、代赭石四钱(同布包),生苡仁六钱,陈橘红二钱,炒桃仁二钱,冬瓜子六钱(打),陈橘络二钱,炒杏仁二钱,北沙参三钱,苦桔梗二钱,仙鹤草六钱,粉甘草二钱。

二诊:服药五剂,寒热减退,喘平嗽轻,痰减仍臭,已不带血,眠食略佳,二便正常,尚觉气短,胸闷,仍遵原法。

鲜苇根六钱,溏瓜蒌六钱,鲜茅根八钱,干薤白三钱,旋覆花二钱、代赭石四钱(同布包),炙白前二钱,炙紫菀二钱,半夏曲二钱,炙百部二钱,炙化红二钱,枇杷叶二钱,炒桃仁二钱,生苡仁六钱,苦桔梗二钱,杏仁二钱,冬瓜子八钱(打),粉甘草二钱,北沙参三钱。

三诊:服药六剂,诸症均减,惟较气短,身倦,脉现虚弱,此乃病邪乍退、正气未复之故。

北沙参四钱,枇杷叶二钱,云茯苓三钱,南沙参三钱,半夏曲二钱,云茯神三钱,苦桔梗二钱,炒白术三钱,三七粉钱(分二次冲服),炒枳壳二钱,化橘红二钱,白及粉钱(分二次冲服),冬虫草三钱,粉甘草二钱。(《施今墨医案·内科病案》)

巩男,四十七岁。

咳嗽十五年,半年前曾咳血,经某医院检查,诊为支气管扩张。现症:痰量极多,每日约有五百毫升,色黄绿如脓,且有晦暗血色,味腥臭,两胁疼痛,食欲不振,苔黄垢,脉弦数。

炙前胡二钱,炙紫菀二钱,陈橘红二钱,炙白前二钱,炙苏子二钱,陈橘络二钱,冬瓜子六钱,白芥子五分,旋覆花二钱、代赭石四钱(同布包),甜瓜子六钱,莱菔子二钱,款冬花二钱,半夏曲二钱,枇杷叶二钱,苦桔梗二钱。

犀黄丸二钱,分二次随药服。

二诊:服药五剂,未见效果,一切如旧,仍拟前法再增药力治之。

云茯苓三钱,冬瓜子六钱,云茯神三钱,花蕊石二钱,旋覆花二钱、代赭石四钱(同布包),甜瓜子六钱,莱菔子二钱,炙苏子二钱,钟乳石四钱,白芥子五分,炙化红二钱,款冬花三钱,炙前胡三钱,炒远志二钱,苦桔梗二钱,炙紫菀二钱,白杏仁二钱。犀黄丸钱,分二次送服。

三诊:服药四剂,除两胁疼痛减轻之外,余症未见大效,拟用丸药服二十日观察。每日早服气管炎丸二十粒,午服犀黄丸二钱,晚服白及粉二钱,三七粉五分。

四诊:服前方丸散二十日,已见效诸症均有所减,遂又多服十日。痰量减少一半,已无血色及黄绿脓痰,较前略稀,仍有臭味。

大瓜蒌一个剖开,纳入整个半夏,塞满,用线扎紧,外用盐泥封固,灶下火灰煨透,去泥皮,研细末。每日早、午、晚各服二钱。

海蜇皮一斤,荸荠二斤,洗净,连皮切碎,加水慢火煎熬如膏,早晚各服一汤匙,服完再制,共服一个月。

五诊:服药一个月,痰量每日一百八十毫升左右,咳亦随之减少,但觉心跳头晕,拟配丸方服。

云苓块两,朱茯神两,化橘红五钱,风化硝五钱,陈橘络两,法半夏两,炒枳壳两,白杏仁两,远志肉两,黛蛤散两,生龙牡各两,紫厚朴两,川贝母两,款冬花五钱,白知母五钱,南花粉二两,苦桔梗五钱,粉甘草两。

共研细末,蜜丸如小梧桐子大,每日早晚各服三钱,每日中午服犀黄丸二钱。

六诊:服药期间病即减轻,中间曾停服数日,诸症又行加重,现在痰量仍在每日一百八十毫升左右。臭味已除,痰稀色黄,心跳头晕。

每日早服二陈丸三钱,午服犀黄丸钱,晚服强心丹十六粒。

七诊:服丸药咳减痰少,症状大为减轻,近日天寒,痰量又多,咳嗽亦增,气短心跳,暂用汤剂补充。

吉林参二钱(另炖兑服),北沙参四钱(米炒),百合四钱,酒丹参七钱,野於术二钱,玉竹五钱,云苓块四钱,清半夏二钱,橘红二钱,炒远志二钱,炙黄芪五钱,橘络二钱,炙草钱。

八诊:服药六剂,精神好转,心跳、头晕、气短,亦均见效,仍有咳嗽,痰稀白量不多。

每日早服茯苓丸三钱,午服犀黄丸二钱,晚服气管炎丸二十粒。(《施今墨医案·内科病案》)

韩男,二十九岁。

三日前感冒并发高热,自购西药服后,下午体温仍在三十八度左右。咳嗽痰不易出,胸胁震痛,口渴思饮,小便黄,食欲不振,夜寐不安,舌苔微黄,脉浮数。

鲜苇根六钱,炙白前二钱,炒香豉三钱,鲜茅根六钱,炙前胡二钱,炒山栀二钱,桑白皮二钱,白杏仁二钱,炒芥穗二钱,冬桑叶二钱,苦桔梗二钱,酒条芩三钱,冬瓜子六钱(打),炒枳壳二钱,炙甘草钱,炙化红二钱。(《施今墨医案·内科病案》)

李男,二十八岁。

咳已十余日,痰多而浓,昨日竟然失血,检验痰液,并无结核菌,体温如常,是为支气管扩张症。

炙白前、炙紫菀各钱半,炙苏子、炙广皮各钱半,白杏仁二钱,大蓟炭、小蓟炭三钱,白茅根四钱,仙鹤草三钱,鲜生地、大生地各三钱,苦桔梗钱半,黛蛤散三钱、海浮石三钱(同布包),半夏曲二钱、枇杷叶二钱(去毛,同布包),冬瓜子五钱,怀牛膝三钱,黑芥穗钱半,冬桑叶二钱,陈阿胶三钱。

二诊:服药两剂,血已无,咳稍减,再用强肺气、敛气管法。

炙白前、炙紫菀各钱半,白杏仁二钱,苦桔梗钱半,桑白皮钱半(炙),川贝母、浙贝各钱半,瓜蒌子、瓜蒌皮各二钱,款冬花钱半(炙),化橘红钱半,海浮石三钱、天竺黄二钱(同布包),半夏曲二钱、枇杷叶二钱(去毛,同布包),黛蛤散三钱、苏子钱半(同布包),冬瓜子四钱,鸡子清二枚(煮汤代水煎药),胡冰糖四钱(分二次冲服)。

三诊:咳大减,痰亦少,拟用强肺善后法。

肥玉竹一斤,大水梨十斤(去核切碎),共入大铜锅内,煮极透烂,去渣取汁,加入炼蜜四两,红白糖各二两,熬稠收为膏。每日早晚各服一匙,白开水调服。(《施今墨医案·内科病案》)

刘男,年四十余岁。

平素病咳,每届秋冬必犯,此次患已一旬,他医投以滋阴敛肺剂,病邪遂不得出,发热早轻暮重,咳嗽甚少,但呼吸颇难,痰稠极不易吐,精神疲怠,面色苍白,有转肺炎之趋势。

桑白皮、鲜地骨皮各钱半,炙前胡、炙白前各钱半,葶苈子七分、半夏曲二钱(同布包),五味子五分、细辛二分(同捣),苦桔梗钱半,炙麻黄四分,花旗参钱半,海浮石三钱、旋覆花二钱(同布包),白杏仁二钱,焦远志三钱,黛蛤散三钱、苏子钱半(同布包),炙甘草八分,炙紫菀、炙广皮各钱半,霜桑叶二钱,鲜苇根一尺,鲜茅根五钱。

二诊:服药两剂,发热渐退,精神转佳,咳嗽有力,痰多而不易吐,症状良好,不致转为肺炎矣。

炙前胡、炙白前各钱半,炙广皮、炙紫菀各钱半,葶苈子七分、半夏曲二钱(同布包),苦桔梗钱半,旋覆花二钱、海浮石三钱(同布包),炙麻黄三分,白杏仁二钱,花旗参钱半,桑白皮、炙桑叶各钱半,黛蛤散三钱(布包),焦远志三钱,炙甘草七分,淡黄芩二钱,鲜苇根一尺,鲜茅根五钱。

三诊:热已退净,咳嗽较多,痰涎转稀而易吐,精神颇佳,此乃病邪外出之象。

炙前胡、炙白前各钱半,桑皮、炙桑叶各钱半,苦桔梗钱半,炙紫菀、炙广皮各钱半,冬瓜子四钱,杏仁二钱,海浮石三钱、旋覆花二钱(同布包),焦远志三钱,半夏曲二钱,黛蛤散三钱(布包),云苓三钱,鲜杷叶三钱(去毛,布包)。

四诊:咳嗽稍减,痰稀而少,胸间满闷,食不知味,拟用止咳、去痰、开胸、进食法。

炙紫菀、炙白前各钱半,桑皮、炙桑叶各钱半,海浮石三钱、天竺黄二钱(同布包),半夏曲二钱、枇杷叶二钱(去毛,同布包),苦桔梗钱半,杏仁二钱,炒枳壳钱半,厚朴花、代代花各钱半,炙苏子、炙广皮各钱半,薤白二钱,瓜蒌子、瓜蒌皮各二钱,冬瓜子四钱,款冬花钱半(炙),佩兰三钱。

五诊:前方又服两剂,咳嗽已少,痰亦不多,胸膈清快,颇思饮食,再进善后法。

处方:炙紫菀、炙百部各钱半,南沙参、北沙参各二钱,川贝母、浙贝母各二钱,天竺黄二钱、海浮石三钱(同布包),焦远志二钱,冬瓜子四钱,枇杷叶二钱、半夏曲二钱(同布包),苦桔梗钱半,炒枳壳钱半,玫瑰花、代代花各钱半,佩兰叶三钱,白杏仁二钱,干薤白二钱,黛蛤散三钱、苏子钱半(同布包),广皮炭二钱,鲜百合两。(《施今墨医案·内科病案》)

刘男,五十岁。

气短,咳嗽,胸肋微疼,稍发烧,痰极腥臭,满室皆闻。

处方:鲜苇根尺,鲜茅根五钱,白杏仁二钱,白薏仁四钱,葶苈子六分,半夏曲二钱、大红枣五枚(同布包),苦桔梗钱半,焦远志三钱,炙紫菀二钱,炙广红钱半,川贝母、浙贝母各二钱,瓜蒌子二钱,瓜蒌根三钱,旋覆花钱半、黛蛤散三钱(同布包),海浮石三钱、枇杷叶二钱(去毛,同包),干薤白二钱,桑白皮钱半(炙),桑叶二钱(炙),炙百部、炙白前各钱半,冬瓜子五钱,花旗参原皮钱半,炙甘草五分,甜瓜子四钱。

二诊:服药后异常舒适,诸状略佳,前方去洋参、瓜蒌,加南北沙参各二钱,佩兰三钱。(《施今墨医案·内科病案》)

卢男。

感冒后咳嗽,痰多,体温三十七度八,咳时胸肋震痛,口渴,不食。

处方:鲜苇根一尺,鲜茅根五钱,炙前胡、炙白前各钱半,白杏仁二钱,炙紫菀、炙广皮各钱半,苦桔梗钱半,淡豆豉四钱,山栀衣钱半,霜桑叶二钱,海浮石二钱、旋覆花二钱(同布包),半夏曲二钱、黛蛤散三钱(同布包),炒枳壳钱半,薤白头二钱,冬瓜子四钱。

二诊:热退,口仍渴,咳嗽未减,但痰已易吐,有时胸肋微痛。

处方:炙前胡,炙白前各钱半,炙紫菀、炙广皮各钱半,白杏仁二钱,苦桔梗钱半,炙麻黄三分,黛蛤散三钱、海浮石三钱(同布包),生石膏三钱,旋覆花二钱、半夏曲二钱(同布包),干薤白二钱,冬瓜子四钱,云苓块三钱,炒枳壳钱半,酒条芩二钱,炙甘草七分。

三诊:咳嗽大减,痰稀色白,胸肋不痛,口亦不渴,大便燥,不思食。

处方:炙白前、炙紫菀各钱半,桑皮、桑叶各钱半(炙),白杏仁二钱,苦桔梗钱半,海浮石三钱、黛蛤散三钱(同布包),苏子钱半,瓜蒌子、瓜蒌皮各二钱,川贝母、浙贝母各二钱,佩兰叶三钱,薤白二钱,炒枳壳钱半,焦内金三钱,炒谷芽、炒麦芽各三钱,半夏曲二钱,枇杷叶二钱(去毛,布包)。(《施今墨医案·内科病案》)

马女,四十七岁。

自十余岁即患咳嗽,三十多年以来,屡经治疗,迄未根除。最畏热,热即咳,咳即有血,痰多而气促。据云:经西医检查为右肺中叶支气管扩张。最近数月,病情依旧,又增睡眠不佳,痰中有血,饮食正常,大便溏,舌苔黄而腻,脉滑数。

处方:炙百部二钱,炙化红二钱,炙白前二钱,炙紫菀二钱,旋覆花二钱、代赭石五钱(同布包),杏仁二钱,云苓块三钱,枯芩二钱,炙款冬二钱,苦桔梗二钱,远志二钱,白茅根七钱,赤白芍各二钱,甘草钱。

二诊:服药五剂,咳嗽减,血痰已无,吐痰甚爽,胸间畅快,睡眠尚不甚安。拟用丸方图治。

处方:百部两,白前两,血琥珀两,磁朱丸两,紫菀两,杏仁两,西洋参两,云苓块两,贝母两,知母两,款冬花两,苦桔梗两,阿胶两,条芩两,清半夏两,化橘红两,百合两,远志两,酸枣仁二两,炒枳壳两,石斛两,炙草两。共研细末,枣肉一斤,合为小丸,每日早晚各服二钱,白开水送。

三诊:丸药服八十日,现将服完,服药至今未曾吐血,痰少,咳嗽大减。患者自云:三十年来从未感觉如此舒畅,现已能上堂授课。尚觉口干,希再配丸药。

前方去桔梗、杏仁、枳壳、白前,加北沙参两,於术两,紫草两,寸冬两。(《施今墨医案·内科病案》)

杨男,六旬余。

咳嗽已二十余年,化验痰液,并无结核菌,痰黏而少,食睡如常。

处方:炙紫菀、炙白前各钱半,炙百部、炙广红各钱半,白杏仁二钱,苦桔梗钱半,炙麻黄三分,桑白皮、炙桑叶各钱半,海浮石三钱、黛蛤散三钱(同布包),旋覆花二钱、半夏曲二钱(同布包),炙甘草七分,花旗参钱半,焦远志二钱,冬瓜子四钱,瓜蒌子、瓜蒌皮各二钱,淡黄芩二钱。

二诊:咳嗽减,痰易吐,自谓胸膈通畅,再进消炎、止咳,兼助肺气法。

处方:炙百部钱半,炙百合三钱,炙紫菀、炙白前各钱半,款冬花钱半(炙),化橘红钱半(盐炒),苦桔梗钱半,白杏仁二钱,花旗参钱半,半夏曲二钱、枇杷叶二钱(去毛,同布包),黛蛤散三钱、海浮石三钱(同布包),空沙参三钱,焦远志二钱,冬瓜子四钱,天花粉三钱,浙贝母三钱。

三诊:微咳有痰,改拟梨膏方以收全功。

处方:仙人头(即打过子之萝卜)二枚,白茅根半斤,胡桃肉四两,川贝母二两,小红枣七枚,陈细茶两,杏仁两,真香油烊之油条一枚约重二两,大水梨七斤(去核切片)。

共入大铜锅内,加水过药约二三寸,文武火煮之,由朝至暮,水少加热水,煮极透烂,布拧取汁去渣,加入红白糖各二两,白蜜四两,再熬,俟起鱼眼大泡时,收为膏,贮磁罐内,每日早晚各服一匙,白开水冲服。(《施今墨医案·内科病案》)

杨女,三十有六。

素有慢性气管炎症,日前外出感寒,干咳不止,畏冷喉干,舌苔薄白,六脉紧数。

处方:炙麻黄五分,炒杏仁二钱,软射干钱半,炙白前钱半,炙桑皮钱半,炙前胡钱半,炙陈皮钱半,五味子八分、北细辛二分(同打),炙紫菀钱半,川桂枝钱,酒黄芩钱,炙苏子钱半,杭白芍三钱,云茯苓三钱,苦桔梗钱半,炙甘草钱。(《施今墨医案·内科病案》)

张男,三十二岁。

嗽已二十余日,现在咳少痰多,气味腐臭,发热口渴,食欲不振,拟用退热、防腐、去痰、开胃法。

处方:鲜茅根、鲜生地各五钱,肥知母二钱,生石膏四钱,酒条芩三钱,真川连钱半,白杏仁二钱,白薏仁四钱,佩兰叶三钱,川郁金钱半,厚朴花、代代花各钱半,金银花四钱,苦桔梗钱半,化橘红钱半,清半夏三钱,黛蛤散四钱、海浮石三钱(同布包),冬瓜子四钱,枇杷叶三钱。(《施今墨医案·内科病案》)

张男,四十五岁。

十数年来咳嗽痰多,早晚较重,每届秋冬为甚。近时眠食欠佳,大便不实。屡经治疗,效果不大,经西医检查,透视化验均未发现结核病变,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今就出差之便,来京就诊。舌苔薄白,脉缓弱。

处方:炙百部二钱,炙紫菀二钱,云茯苓三钱,炙白前二钱,炙化红二钱,云茯神三钱,野党参三钱,小於术三钱,川贝母二钱,北沙参二钱,枇杷叶二钱,炒杏仁二钱,炙甘草钱,半夏曲三钱,炒远志三钱,南沙参二钱。

二诊:服药六剂,咳嗽大减,食眠亦均转佳,二便正常。

前方加玉竹三钱,冬虫草三钱。

三诊:服五剂后,咳嗽基本停止,返里在即。

嘱将前方剂量加五倍研细面,炼蜜为丸,每丸重三钱,每日早晚各服一丸,白开水送服。并嘱其加强锻炼,防止外感。(《施今墨医案·内科病案》)

赵男,三十岁。

十余年来咳嗽痰多,曾多次咳血,多时达二三百毫升,目前又复咳血,食眠二便如常。在北京协和医院支气管造影,证实有两侧支气管扩张,不适宜手术治疗,舌苔薄白质淡,脉芤。

处方:鲜生地三钱,陈橘红二钱,大生地三钱,陈橘络二钱,旋覆花二钱、代赭石四钱(同布包),仙鹤草六钱,小蓟炭三钱,阿胶珠三钱,炒杏仁二钱,炙紫菀二钱,苦桔梗二钱,炙冬花二钱,炙甘草钱。

白及粉二钱,分二次,随药冲服。

二诊:服药十剂,血止,咳嗽减少。

前方加丹皮三钱,三七粉、白及粉各钱(分二次,随药冲服)。

三诊:服药六剂,血未再咯,仍有轻微咳嗽,拟改丸剂常服。

处方:金沸草两,炙紫菀两,西洋参两,炙百部两,炒杏仁两,陈阿胶两,仙鹤草二两,炙桑皮两,北沙参二两,南沙参两,苦桔梗两,怀牛膝两,酒丹参二两,白及面二两,败龟板二两,酒生地二两,三七面两,酒当归两,炙甘草两。上药共研细面,蜜丸重三钱,每日早晚各服一丸,白开水送服。(《施今墨医案·内科病案》)

王男,三十九岁。

数日以来,寒热,咳嗽,气促,胸痛咳时尤剧,食欲不振,周身倦怠,经北大医院诊断为胸膜炎,胸腔有少量积液,舌苔薄白,脉浮数。

冬瓜子一两(打),陈橘红二钱,甜瓜子两,陈橘络二钱,旋覆花三钱、代赭石四钱(同布包),赤茯苓三钱,鲜苇根三钱,紫丹参五钱,赤芍药三钱,鲜茅根三钱,粉丹皮三钱,青橘叶三钱,白杏仁二钱,北柴胡二钱,炒枳壳二钱,苦桔梗二钱。

二诊:服药二剂,寒热稍退,诸证减轻,原法加力。

冬瓜子两(打),车前子三钱(布包),赤茯苓三钱,冬瓜皮两,车前草三钱,赤芍药三钱,紫丹参五钱,全瓜蒌八钱,粉丹皮三钱,旋覆花三钱、代赭石四钱(同布包),干薤白三钱,白杏仁二钱,青橘叶三钱,焦内金三钱,苦桔梗二钱,炒枳壳二钱,青陈皮各二钱。

三诊:服药三剂,寒热全除,小便增多,日十余次,胁间已不甚痛,咳嗽亦轻,经医院透视积液消失。脉现濡软,正气未复,拟用六君子汤加味,嘱多服以愈为度。

南沙参三钱,陈橘红二钱,北沙参三钱,陈橘络二钱,旋覆花二钱、代赭石四钱(同布包),於白术三钱,青橘叶三钱,云苓块四钱,清半夏三钱,白杏仁二钱,焦内金三钱,冬瓜子两(打),炙甘草钱。(《施今墨医案·内科病案》)

王男,三十四岁。

先发高热,咳嗽肋膜间巨痛,据检查为浆液性肋膜炎,曾抽水数次而不能根本治疗,现呈三十八度稽留性热,颜面惨白,轻嗽肋间巨痛,呼吸困难,治以消炎排水退热法。

旋覆花二钱、代赭石四钱(同布包),冬瓜子六钱,青橘叶二钱,青皮、广皮各钱,炙紫菀二钱,炙前胡钱半,苦桔梗钱半,炒枳壳钱半,杏仁二钱,全瓜蒌八钱(打),佩兰叶三钱,炒丹参五钱,炒丹皮二钱,薤白三钱,半夏曲二钱、枇杷叶二钱(去毛,同布包),炒萸五分,炒连钱,黛蛤散三钱、苏子二钱(同布包),桑叶二钱,炒赤芍二钱。

二诊:前方连服三剂,烧及肋疼均减轻,咳嗽已愈,前方减黛蛤散、苏子、紫菀、前胡,加茜草二钱,西红花八分。

三诊:疼已大减,又重用冬瓜子、郁金,嘱病者多服,以愈为度。

冬瓜子两,旋覆花二钱、代赭石四钱(同包),青橘叶二钱,茜草根二钱,川郁金二钱,全瓜蒌六钱(打),桃杏仁各二钱,厚朴花、代代花各钱半,青陈皮各钱,炒枳壳钱半,苦桔梗钱半,炒萸三分,炒连七分,酒丹参四钱,赤白芍各二钱、醋柴胡钱半(同炒),薤白头三钱。(《施今墨医案·内科病案》)哮病

李男,三十八岁。

喘息已八年,近年发作频繁,稍动即喘,呼长吸短,不能自制,喘甚则不能卧,自汗,食减,身倦,消瘦,四末发凉。经西医检查诊断为支气管哮喘、慢性气管炎、肺气肿。屡经治疗,未获显效,舌有薄苔,脉虚细。

处方:人参一钱(另炖兑服),陈橘络二钱,陈橘红二钱,黑锡丹钱、大红枣五枚(去核,同布包),麦冬三钱,杏仁二钱,云茯苓三钱,云茯神三钱,五味子二钱(打),炙甘草钱,北沙参三钱。

二诊:服药四剂,汗出止,喘稍定。

前方加胡桃肉八钱,蛤蚧尾一对(研极细粉,分二次随药送服)。

三诊:服八剂,喘息已平,余症均轻,机关嘱到南方疗养。改拟丸剂常服。

处方:人参两,北沙参两,黑锡丹五钱,紫河车二两,南沙参两,胡桃肉二两,蛤蚧尾三对,云茯苓两,云茯神两,玉竹两,冬虫草两,五味子两,淡苁蓉两,寸冬两,白杏仁两,巴戟天两,补骨脂两,橘红五钱,橘络五钱,炙甘草两。

共研极细末,蜜丸重三钱,每日早晚各服一丸,白开水送下。(《施今墨医案·内科病案》)

王男,三十八岁。

自幼即患喘息病,祖、父均有喘疾。屡经治疗,时愈时犯。近两年来绝少发作。本年五月,发现颜面足跗浮肿,经江西医院诊断为肾炎,治疗后好转,但浮肿迄未全消。半年后,于就诊前一周喘息突又发作,咳嗽、腰痠、尿量甚少,旋即全身浮肿,日益加重,入院治疗未效,遂来诊治,舌苔白厚,脉沉滑。

处方:炙白前二钱,车前草三钱,炙紫菀二钱,旱莲草三钱,北细辛三分,旋覆花二钱、代赭石三钱(同布包),赤茯苓四钱,冬葵子四钱,五味子六分,赤小豆四钱,冬瓜子四钱,大腹皮二钱,大腹子二钱,炒远志三钱,葶苈子二钱、大红枣五枚(去核,同布包),白杏仁二钱,炙草梢钱,黑锡丹钱(分二次,随汤药送服)。

二诊:服四剂,浮肿大减,咳嗽亦轻,惟喘息气闷尚未显效。

前方去大腹皮、子,加陈橘红、络各二钱。

三诊:服六剂,浮肿已去十分之九,喘嗽亦大减轻,尚觉喉间发紧,痰嗽不畅。

处方:陈橘红二钱,车前子三钱,代赭石三钱、旋覆花二钱(同布包),陈橘络二钱,车前草三钱,葶苈子钱(布包),嫩射干二钱,炒远志三钱,炙白前二钱,云茯苓三钱,北细辛三分,炙紫菀二钱,云茯神三钱,五味子六分,冬瓜子八钱,白杏仁二钱,炙甘草钱,冬葵子四钱,苦桔梗二钱。

四诊:浮肿基本消失,喘嗽亦大见好,希予常服方剂。

每日早服强心丹十六粒,午服气管炎丸二十粒,晚服金匮肾气丸四钱。(《施今墨医案·内科病案》)

吴男,三十八岁。

自幼即患喘嗽,至今已三十余年。每届秋冬时常发作,近两年来逐渐加重,发作多在夜间,胸间憋闷,不能平卧,咳嗽有痰,北京协和医院诊为肺气肿、支气管哮喘。昨晚又行发作,今日来诊,舌苔薄白,脉象洪数。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