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盒子里的知识不可少(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4 13:41:42

点击下载

作者:徐正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药盒子里的知识不可少

药盒子里的知识不可少试读:

前言

知药懂药,会有效地利用药物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增加对医药的理解,药盒子里的知识不可缺少。本书收集了我近年来在博客上发表的一些药物科普文章,介绍药学药物知识。书中不仅讲具体用药;把药物知识作为科学来普及;还讲述不少与药物有关的故事。

我曾在四川大学教授多年药物化学课程,近年为非医药专业的学生开设了药物科普知识的公共素质选修课,在四川老年大学讲授药物知识,想到开课的受众有限,于是开博撰写科普文章。原本为学生的第二课堂而作,也可为教材作准备,后来得到不少网友的点赞、评论、转载,还有网站编辑的推荐,点击量不断增加,越写也就乐趣越大。从匿名潜伏在网上,到实名公开,加上红色的“V”,荣幸地被列入了“名人堂”。也突破了上课所讲的内容,还对社会上各个涉药话题进行解读和评论。写文章传播药物知识并不轻松,想到公益是好事,就一直坚持了下来。

这些文章曾选编了一些,作为上课的讲义使用,并赠送给一些朋友。受到学生和朋友们的欢迎。随着时间的过去,文章越积越多。到现在,积累了150余篇文章。课程建设需要教材,社会上也有需求,故着手整理出书。

人民卫生出版社是我在三十年的药学教学生涯中合作最多,也受益最多的出版社。这次我按照12个专题,分类选择文章,逐字反复地做了内容的再审定。为了文字的可读,放弃了一些网络语言,希望做出一本有趣有用、好读易懂的药物科普书。

这12个专题中,有老百姓不可缺少的药学知识(药学素养);或者是了解这些,可帮助理解药物,增加用药的依从性及合理用药的章节。特别想说的是,阅读药品说明书,以此指导用药是非常重要的,有专章来帮助读者提高相关的能力。本书详解了人们常说的西药的“三素一汤”,还选了一些经常被咨询的药物话题,想来会受到欢迎。

这本书的各篇文章是独立的,读者可按目录选择感兴趣的内容,也可随意翻开阅读。本书定的12个专题,涵盖了公民应了解的主要的药物知识,可供各院校开设相关的选修课使用,在四川大学就讲了32学时;也可供老年大学、社会讲座做教材;本书可供社会各界人士了解药物知识,提高健康素养、科学素养。

在本书出版之际,要感谢选修这门课的众多学生。教学相长,不仅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也让我作为一名专业课的教师,很快适应健康科普的传播。感谢在网上点赞、评论、关注、转载的朋友,这是撰写的持续动力!徐 正2015年年底于四川大学江安花园

第一章 居民应有的药学素养

健康素养包含有与健康相关的知识理念、生活方式及行为,还有相关技能。本章详解了66条公民健康素养中与药物相关的条款。这些可不简单,更不能被忽视哦!你应知的与药物相关的“公民健康素养”

提高公民的健康素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也是提高公民的健康水平,减少生病,解决“吃药贵,看病难”的有效途径之一。为此,原卫生部在2008年公布了《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试行)》一书,提出了66条“公民健康素养”。并要通过多种方式向公民传播。

药学知识是健康素养中的一个内容。66条“公民健康素养”中与药物有关的部分(简称药学素养),共有八条。这八条是:(数字为条目在“66条”中的编号)

7.保健食品不能代替药品。

11.避免不必要的注射和输液,注射时必须做到一人一针一管。

24.妥善存放农药和药品等有毒物品,谨防儿童接触。

31.不滥用镇静催眠药和镇痛剂等成瘾性药物。

32.拒绝毒品。

40.生病后要及时就诊,配合医生治疗,按照医嘱用药。

41.不滥用抗生素。

61.能看懂食品、药品、化妆品、保健品的标签和说明书。

你具备这些药学素养吗?你在实际生活中是否做到了?你知道为什么要制定这八条吗?这八条看似简单,实际上包含了很多科学知识,下面逐条给以较详尽的解说。保健食品不能代替药品

用药治病,而不是用保健食品治病,这是一个基本的公民健康素养。道理不说自明,但实际生活中,常常被混淆,或被人有意混淆。何为保健食品

国家现对保健食品已有较规范的管理,如《保健食品广告审查暂行规定(2005年)》就明确提出:“保健食品属于食品,不能代替药物。”要求在保健食品的广告中,“不能含有与药品相混淆的用语,直接或者间接地宣传治疗作用,或者借助宣传某些成分的作用明示或者暗示该保健食品具有疾病治疗的作用”。这是因为保健食品不以治病为目的,其功能只能由生产者在规定的范围内申称,国家不承认、不担保其治疗作用。

但这些保护人民利益的规定,总是受到各种营销手段的挑战。把保健食品忽悠成治病的药物。

结果就有一些人采用保健食品治病,酿成一个个“悲剧”,大都是花了大量的钱,还耽误了治病的良机,使病情恶化,甚至还有更严重的后果。实例举不胜举。掌握不被虚假宣传忽悠的要点

保健食品与药品根本是两类不同的物品,保健食品本身不具备药品的作用,自然不能代替药品。这里不想说更多,只提请人们在实际生活中注意下面的几点:

不要以为“药品广告栏”中的广告都是药品,有些大肆宣传治病疗效的却是保健食品。要认清该物品的批准文号,是国药准字号的才是药物,是国食健字号(或卫食健字号)的是保健食品。不要轻信路边散发的药品广告单,不要参加各种保健食品的会议营销、旅游营销等。这些活动通常都伴有礼品、优惠折扣或免费旅游等。但这只是一种推销手段,天上不会掉馅饼,这句老话始终不会过时。

不要以为在药店里出售的都是药品。有许多保健食品也会在药店销售,而且也可能做成药片、胶囊等形式。你需要分清“OTC”标记的非处方药物(甲类非处方药是红色字,乙类非处方药是绿色字),还是蓝色“帽子”标志的保健食品。包装上印的警示语或忠告语是特别不能忽视的。处方药是:“凭医师处方销售、购买和使用!”;非处方药是:“请仔细阅读说明书并按说明使用或在药师指导下购买和使用”;而保健食品是:“本品不能代替药物”。尽管一些保健食品的忠告语印得字号很小,但只要仔细看还是能分辨的。

有人用药物的不良反应(毒副作用)来吓唬老百姓。实际上只要合理用药,既能治好疾病,又能尽可能地减少不良反应。有人说“糖尿病的并发症是药物产生的”,这不可能是一个医生的说法,仅仅暴露出其对医学常识的无知。因为“并发症是某些疾病过程中并发的或续发的其他疾病”,而不是“药源性疾病”。而合理用药可以减少或减轻糖尿病患者的并发病的产生。保健食品的推销人员往往会用:“是药三分毒”的话,让患者不用药而用保健食品治疗(或称调理)。但治好病才是硬道理,合理用药及其他医学治疗是现今医药界目前对疾病的最佳处置方法。非处方药标志保健食品标志

有些慢性病,如“三高”,即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需要长期用药,要花钱又麻烦,成了容易被保健食品乘虚而入的地方。“可以减药,终生免用药物”等,不知忽悠了多少人。现在的观念是:终生用药,与疾病共处,带病生存。对某些疾病,其实不失为现实的办法。

总之,在使用保健食品时,一定要认真对待在外包装或使用说明书上的忠告语:本品不能代替药物。这是公民应有的基本健康素养。口服优先,避免不必要的注射和输液

作为公民健康素养中的“避免不必要的注射和输液”,需多讲一讲道理,才易明白,才可消除误区。

现代药学认为:药物只有与体内的相应受体接触,才能产生药理治疗作用。因此,除了外用药以外,药物分子进入体内,通过血液循环,随血流到作用部位,是药物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常用的有两类给药途径,一类是通过口服;另一类则是非口服。非口服主要是注射的方式,即通常说的“打针”和“输液”。

这几种给药方式,各有各的优缺点。面对不必要的注射增多的趋势,世界卫生组织提倡:能口服不注射,能肌注不静注。此即“口服药物优先”的原则。口服优先的三个理由

首先,口服药物是自然的方式,类似吃饭,通过胃肠道吸收营养。一个药片,一杯药液,服用十分方便。能吃饭就能吃药。药物在胃肠道被“消化”吸收,进入血液。这是现今最主要的用药方式。

其次,口服药物的要求较低(与其他剂型相比),生产工艺相对简单,故价格也较便宜。人人都优先用较便宜的药物治病,累积起来,会减少社会在医疗上的费用,产生社会效益。

更重要的是第三,口服药物是一个较安全的过程。作为动物的长期进化结果,口服食物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自身。在胃肠道里,有胃酸,肠液,有各种消化酶,不仅把食物消化成小分子,也能使一些有毒的物质分解,使很多细菌被杀死。在营养吸收入血之后,还要通过肝脏,才能分布到全身。人们早已知道,肝脏是人体内的一个解毒器官,许多有害物质都会被他加工失活(失去毒性),并易溶于水,排出体外,学名为药物的“首关效应”。在维护健康方面,肝脏是功不可没。退一万步,如误吃了药物毒物,由于吸收有一时间过程,及时发现还可补救,即用催吐等方式,可让误服的药物毒物排出体外。

方便、价廉、安全是口服药物的优点,使之自然成为绝对主流的用药方式。而其他方式作为补充,补充在口服不能使用的地方。作为补充的注射输液

常见的不能口服药物的有几种情况。例如,有病人昏迷,不能吃饭,自然也无法吃药;有病人生命垂危,急需用药抢救,半小时一小时的药物消化吸收时间都等不起,这可能危及生命。这些时候,注射(打针)就派上了用场。药物的溶液能经过刺进皮下血管中的空心针,直接被推入(或滴入)静脉血管(静脉注射),或推入肌肉,经渗透进入静脉(肌内注射),免去了消化吸收的时间。

另一方面,从药物的角度来看,还有些药物压根就不能口服。青霉素在胃里会水解失活,胰岛素会被胃酸消化,肾上腺素在肝脏里会失去活性等。这些药物,口服的疗效或等于零。这些药物在现代医学上必不可少,幸好人类已发明了注射的给药方式,使这些药物能绕开胃肠道和肝脏,直接进入体内发挥作用。面对方便经济的口服药的诱惑,药学家对青霉素做了大量的研究,现已有口服的青霉素类药物,但胰岛素等始终未得到可供口服的类似物。

但得到注射的好处是伴有有代价的。且不说注射麻烦,需要严格消毒,支付注射费。注射液的质量标准非常高:注射液里不能有细菌、不能有导致体内发热的热原、不能有异物、不能有不溶性微粒,不能有刺激物或有毒物等。注射液的理化性质如渗透压、酸碱度都得在合格的范围;就连注射剂的用水用油都有近乎苛刻的标准。否则细菌等随药液进入血液,就无法排除,会导致很大的危险,甚至致命。

还有,注射剂不仅在出厂时要合格,还要保证在储存期(至少一年),不被水解和氧化变质,使不合格。水溶液就容易变质,于是有的注射液(如青霉素)只能做成固体的粉末状(粉针),在注射前新鲜配制。

高要求使注射液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工艺复杂,检验严格,最后必然是价格较高。一次两次价格高,人们还能承受。但大量注射液的不必要的使用,推高了整个社会的医疗费用,就不仅是经济问题,而成了政治问题。

技术上的高要求是药物绕过胃肠道和肝脏的、赢得抢救时间的必要代价。历史上乃至现在,不合格的注射剂及不合格的注射,都是造成医疗事故的一个主要原因。据报道近年来用药事故中的70%都与注射液有关。

注射剂的价格较高,又存有一定的风险,使用又不方便。当能口服药物治疗时,你还会用注射吗?存放好药品,谨防儿童接触

在公民健康素养中,这一条肯定人人都知道,不能让儿童自己接触农药和药品。在每一个药物的药品说明书里,都写上了这一句。但在现实生活中,不时有儿童误服药物的新闻出现。如抢救不及时,后果很严重。幼儿误食药的事故频发

写本文时,我曾用“幼儿误食药”为主题词,上网查了一下,找到相关新闻近700篇。例如近年来就报道有下列几起:

1.长沙1岁幼儿误食20片避孕药。

2.两幼儿误食降压药抢救后脱险。

3.色彩鲜艳的老鼠药被孩子拿到幼儿园当糖分了。

4.幼儿误食降压药。

5.儿童误食药中毒续:病危儿童脱险,幼儿园停课。

6.一名4岁男孩误食过期退热药住院洗胃。

7.两岁男孩误食老鼠药。

……

这些事件,不仅发生在农村,也有在城市里的,甚至还有发生在医务人员家里的和在幼儿园老师眼皮底下的。药物中毒后,有的能及时治疗,减少损失;有的没有及时救治,直接导致伤残或死亡。

农药一般是杀虫剂、除草剂,毒性为人所共知,需要妥善保存的道理自然易于理解。著名的毒理学名言是:“所有的物质都是毒物,没有一种不是毒物。只要剂量正确,就可以把毒物变成仙丹”。而药物学的名言是:“没有安全的药物,只有安全的服药”。药品和农药同作为化学物质,本质上没有区别。幼儿哪知药有害

大人对药物通常都有敬畏之心,无人不知的俗语是“是药三分毒”,大都能遵照医嘱或说明书用药,避免毒副作用;而儿童就大不同了。

儿童,特别是幼儿,认知能力极为有限,自制能力也非常差,但好奇心很强。对于大人都感到可畏的药品,并不感到可怕,可谓初生牛犊不怕虎。对一些有甜味的、色彩鲜艳的药物,如口服避孕药、乙胺嘧啶、伯喹、氯丙嗪等常用药物,可能当成糖果误食。在一些案例中还出现相互攀比吃,争先恐后、多多益善、吃光为止。有的还带给其他小朋友,当成好东西分享。结果可想而知。

这类事件,在世界各地都不罕见。世界卫生组织(WHO)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2008年的《世界预防儿童受伤报告》报告显示,非故意伤害是9岁以上儿童的主要死亡原因。受伤死亡的第五大原因是中毒(其余为车祸、溺水、烧伤或灼伤和摔落)。每年有多达4.5万名儿童死于意外中毒。世界各地的中毒控制中心每天接到数千个求助电话。尽管绝大多数情况可通过电话交流解决,每天仍有125名儿童死于中毒。而中毒的毒物在发达国家和部分发达国家中,都以药品中毒为大宗,这些药品包括非处方药物和处方药物。其次才是因家庭卫生用品、杀虫剂、有毒植物和动物昆虫咬伤。中毒涉及的药品有各种非处方药、处方药。其中非处方药大都是对乙酰氨基酚、伤风感冒药、铁剂、抗过敏药物和抗炎镇痛药物。大部分案例是由药品保管不当,和大人监护不到位造成的。

为此,报告提出一些考虑,来避免因农药和药品造成的儿童中毒事件。认为仅靠教育和醒目的标签并不有效,需设计儿童无法打开或使用的药瓶,减少药品的包装量等,才能够有效地避免事件发生。避免儿童接触药物,简单且重要

其实最最简单的一条,就是家长要充分认识到药品作为毒物的一面,要采取种种措施,千方百计避免儿童接触药物。家庭药箱(柜)一定要置于高处,使儿童拿不到;甚至药箱要上锁,钥匙要保管好;取用后要及时将剩余的药物归位放置好。笔者曾看到20世纪80年代报道的一个案例:两名误服“咳必清”中毒的儿童,就是因大人将药片随手放在沙发上,两名儿童拿到后争抢吃药,造成了误服中毒。

而这种认识,就是公民的一条基本的健康素养。简单但非常重要。不滥用安眠药和镇痛剂等成瘾性药物

滥用药物,一般指不是为了治病(或特定的调节生理行为,如计划生育等),而使用药物。滥用药物是不好的用药行为;而当滥用的药物是成瘾性的,则是错上加错,后果很严重。何为药物的成瘾性

什么是成瘾性?就是人们渴望再次反复使用该药物,以得到愉快的感觉。而不使用它,就会出现一些不适状况,即称为戒断症状。“成瘾”这个词现不难理解,已被引进到非医药领域中,有网瘾、购物瘾、麻将瘾等。但这些都没有药物的成瘾危害大。

药物的成瘾性是药物的一种性质,现在更常用“药物依赖性”的术语,可视为同义词。通常在药品说明书上有明确表示,如安眠药艾司唑仑片(舒乐安定)的说明书中,在不良反应、注意事项、药理毒理等栏目中均注明有成瘾性。当你在药品说明书上读到“成瘾”的字样时,一定要睁大眼睛。不要滥用安眠药

在生活中,滥用镇静催眠药等成瘾性药物的人,不在少数。笔者认识好几位人士,每晚临睡前,总要服用安眠药,要依靠药物来入睡。这实际上是一种滥用药物的行为。(安眠药的正确用法,可见本书“失眠分三类,用药讲原则”)

使用有成瘾性的安眠药,利用药物对中枢神经的抑制,来进入梦乡,似乎十分方便。但这样做,至少有五个弊病。第一,是浪费了药物资源,也是社会资源。第二,绝大部分人的失眠,都可用调整生活方式来解决,依赖药物,使人失去了获得健康生活的机会。第三,利用药物获得的睡眠,不是自然的睡眠,远不如正常睡眠给人带来的彻底休息有益。第四,现医学界注意到“镇静催眠药的异常睡眠行为风险”,我国药监局在2010年5月24日发布警示,要求注意警惕镇静催眠药引起的异常睡眠行为,包括“梦游”或奇怪的危险行为。美国FDA已要求药品生产商在药品说明书中强调其潜在风险,这比一些已列在说明书上的不良反应更危险。第五,在长期服用安眠药的同时,如需用其他药物,就可能产生药物的相互作用。在艾司唑仑片的说明书中,就列举了可与十余种(类)药物产生相互作用,使确定用药方案困难。而这些药物相互作用,会导致更多的药物不良反应。考虑到这5个弊病中的任意一个,都应下决心,用健康的生活方式,告别安眠药。不要滥用镇痛药

滥用成瘾性药物的另一个重灾区是对镇痛药的滥用。经典的镇痛药如吗啡、哌替啶(杜冷丁),这些药物的滥用属于吸毒,早已是人尽皆知,这里不用再说。在一些地方流行的含可待因的止咳水(糖浆),实际上是可待因在体内转化成吗啡起欣快作用,也使人们警惕。近年来又发现,曾认为低成瘾性的、镇痛效果强大在临床上得到广泛使用的曲马多,也有相当的成瘾性。正常人如每天服用曲马多200毫克,大约半年后会产生药物依赖,而如果每天服用300~400毫克甚至更多,可在短期内成瘾。曲马多在一些地方的流行造成了较大的危害。已引起了国家的重视,在2008年列为了精神药品,进行管制。世界卫生组织将该药列入了世界第五大被滥用的药品。

我国对成瘾性药物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必须凭医生的红处方购买。在必要服用镇静催眠药和镇痛药等成瘾性药物时,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小剂量,短期服用,尽快停用。以避免不良的影响,决不能滥用。拒绝毒品

这一条不仅是公民的健康素养,也是公民的法律素养。在我国与毒品相关的法律规定有:刑法上有“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容留他人吸毒罪”,“强迫他人吸毒罪”,“引诱、教唆、欺骗他人吸毒罪”;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禁毒的决定》中要求:“对吸毒人员采取治安处罚和强制措施”,即拘留、罚款、强制戒除和劳动教养。拒绝毒品,无疑是公民的法律素养。毒品与药品的不解之缘

许多毒品同时也是药品,如吗啡、氯胺酮(K粉)、安钠咖、曲马多;有的曾经用作药品,后被废弃或禁用,如海洛因(4号)、可卡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原因是弊大于利,或有较优的药物使用;也有的从未作为药物使用过,如大麻、摇头丸。大麻是传统的毒品,而摇头丸大概是由“邪恶科学家”设计出的毒品,有的国家给出的名称是“设计师药物”。这些大都是某些药物的结构类似物。故拒绝毒品,也是公民的健康素养。

这些毒品,因能引发身体大脑中枢的“奖赏系统”,产生欣快感,而导致心理成瘾;因抑制了身体原本有的“奖赏系统”,导致生理成瘾。一旦成瘾,对吸毒者本人的身体,甚至生命有很大的危害。其在社会上的滥用造成系列的犯罪活动(抢劫、卖淫、黑社会、贩毒集团)。资料很多,这里不再引述。管控药物与红处方

毒品被各国法律严加禁止。那些同时可作为药物使用的毒品,其存在只是因为在现今的临床上还无法被其他药物替代,对某些病人还必须使用——这在国际上被称为“管控药物”。管控药物已被列入多项国际麻醉品和精神药物公约。确立这些公约是为了预防滥用、依赖性、危害和非法毒品贩卖,并同时承认需要为医疗和科学用途提供精神药物和麻醉品。这些药品如失去监控,就会成为危害社会的毒品。

在临床上使用这些药物,属于麻醉药物和精神药物管理范畴,这在药品说明书或包装上都有明确的标识。由药政和医务部门严格控制,使用专门的红处方,由有资格的执业医生签发,使用者必须严格按医嘱执行(兽药体系中也有相应的规定)。实际上,在严格的管制下,多数病人不会因为合理使用阿片类药物进行止痛治疗而产生依赖性。医师要指导病人使用,以保证药效的同时,尽量减少对病人的危害。但从其他途径来的这些药物,逃离了正常的监管渠道,绝对是毒品,有害无益。麻醉药物和精神药物的标识珍爱生命远离毒品

对于毒品,公民要拒绝,不要沾染,不要好奇。曾有人认为尝一口试试,能凭自制力控制,结果就染上了毒瘾而不能自拔。说××(毒品)可以能治病、减肥、提神的说法都是在骗你吸毒,拖你下水。很多吸毒的人开始时都是被骗吸毒的,欺骗的方法就是投其所好。为此,更要警惕:不要与吸毒人交友,不要到一些吸毒的高发区去玩,不要接受陌生人提供的食品、饮料、香烟等。

请牢记:没有医嘱,不吃管控药物(麻醉药物和精神药物)。对于毒品,怎么拒绝都不过分。人人都知的标语是“珍爱生命,拒绝毒品”。按照医嘱用药

这一条公民健康素养的全文是:“生病后要及时就诊,配合医生治疗,按照医嘱用药”。因标题字数有限,只取了后半部分。“生病后要及时就诊”,应是人们的共识,大部分人是不会有疑问的。因为太多的经验教训,使人知道生病后不去就医,不及时就医的危害。这往往会使小病拖成大病,早期贻误到晚期。在实际操作中,有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不及时,或想找些偏方、秘方或保健品来治病,或变相的迷信神医。不过总的来说,生病就医,不讳疾忌医,至少在认识上,在当今社会不是大的问题。(尽管有某种程度的看病难、看病贵,以及医患关系不和谐的问题)病人的依从性是个问题

这一条的后半部分“配合医生治疗,按照医嘱用药”的问题要大一些。用专业的术语说,叫:依从性好。说起来较简单,做起来要难一些,特别是一些需要长期服药治疗的慢性病患者。

本来嘛,就诊后,配合医生治疗,按医嘱用药,是一个最起码的要求。不然,看医生干嘛呢?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某医院曾对该院2003~2006年间收治的高血压病患者的依从性做了调查,在156个病例中60岁以上者有108例,这个年龄段的老年人中,有过不按医嘱及时、按量服药,或不经医生同意私自换药、停药、拒服降压药等不依从治疗现象者高达96例,占88%,累计135人次。由此看来不按医嘱用药的情况非常突出。国内外都有专门对药物依从性的调查和研究。通常有下列几种情况:

有的人嫌药物的疗效来得慢,自行加大剂量服用,希望病好得快些。这很危险,疾病有自己的规律,有些病是“来时如山倒,去时如抽丝”,而加大药量,可能增大不良反应,有的甚至中毒。应该相信医生,医嘱的剂量是最佳剂量。

有的人怕药物的毒副作用,总是说“是药三分毒”。尽量减少用药剂量,甚至减少至一半,这也是不对的。药物达不到一定的剂量(阈值),就不能产生作用。药物在体内还有个代谢消除的过程,即可随时间过去而药量有减少(半衰期),规定的剂量可能维持到下次服药时,仍能有一定的药量。药量减少就不能保证药物的持续作用。前几天,我在网上看到有人提出“药永远服用最小剂量”的流行文章,这是很容易误导读者的。

现实生活中有的人自行加药,有的人自行减药,甚至自行停药,或者忘了服药。以为可以使病好得快,或减少副反应等。其实,药物与药物之间有一些相互作用,有的1+1大于2(协同作用),有的1+1小于2(拮抗作用),有的可减少药物的排除,也有相反的作用的时候。不懂医学的普通病人,很难把握好。

有人可能会轻信某些保健品广告的夸大宣传,改用那些号称“比药物更好的东东”。其实那些保健品广告纯是以销售为目的,不会为病人负责,或者说只是看上了患者的钱包。生活中如果糖尿病患者擅自停了药,改用保健品来代替,这样出了大问题的案例屡见不鲜。

药物的依从性不好,是各国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哪怕是在发达国家同样也是个常见问题。世界卫生组织有很多文件都谈到了这个依从性问题。而在我国,因民众的公共健康素养不高,可能还要更突出一些。

为提高依从性,医师、药师、医药卫生部门都有很多事情可做。作为患者也要提高这方面的素质。能看懂药品的标签和说明书

这条公民健康素养的全文是:“能看懂食品、药品、化妆品、保健品的标签和说明书。”这儿自然是只谈药品。如药品的标签和说明书都能看懂,其他的就不成问题了。

标签相对容易,而要看懂药品说明书,并不是认识说明书上的字就行,有很多知识,用很多专业术语。这里只能简单地说一说,本书中还有专章介绍。

药品的标签和说明书都是法律文件,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批和管理。每一项、每一个字,甚至其排序,都有明确的规定。在现行的药品说明书左上角,都须印有核准日期,有的还有修改日期。可见其规定之严格。药品的标签有重要的信息

标签是印在或贴在药品的外包装上的一个标识。包含药品通用名称、适应证或者功能主治、规格、用法用量、生产日期、产品批号、有效期、生产企业等内容。有的药物包装尺寸过小,无法全部标明上述内容的,也须标注药品通用名称、规格、产品批号、有效期等内容。

明确标签的这些内容,就不会拿错药,也有了基本的药品使用方法。如果药品过了期,就不能再用。认准药物的通用名也很重要,这是国家对药物的法定名称,同一个药物,各厂都是用同样的名字。而不像商品名,对同一品种,各厂都有不同的注册商标。这样可以避免一药多名,避免吃错药,重复吃药。在2006年后,通用名都是用最大、最醒目的字体印在标签上,还是医师开处方必用的药品名。怀疑药品有假,可根据生产企业的信息,或药品的批文信息查找,如上国家药监局的网站查询。这也是识别药品真伪的重要依据。仅有药品的标签还不够

药品的标签篇幅有限,包括的内容还不够。相比药品说明书,只能当个摘要。在药品的包装盒内还附有药品说明书。有的非常详尽,比普通书还大的一张纸,用小字两面印刷,密密麻麻的眼都要看花。其内容较多,还“包含很多药品安全性、有效性的重要科学数据、结论和信息,用以指导安全、合理使用药品”。这些在说明书上以【不良反应】、【禁忌】、【注意事项】、【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儿童用药】、【老年用药】、【药物相互作用】、【药物过量】、【临床试验】、【药理毒理】、【药代动力学】等为栏目来表示。

读懂这些内容,需要一定的医药科学的专业知识。但不要紧,你可以慢慢看,先选关系密切的看。特别要注意【禁忌】、【注意事项】,特殊人群,即针对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和老人一些药物有特殊的注意。如在这期间还服用其他药物的,要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一栏,有无特别的警示。有些应咨询医师或药师。平时家里也可备一些供大众使用的药物手册、医药保健书刊物,逐渐积累医药知识,提高相关的素质。其实,许多药物手册,本质上就是药品说明书的一本汇编或简编。

无论是处方药或非处方药,在说明书下都有警示语。分别是:请仔细阅读说明书并在医师指导下使用(处方药);或是请仔细阅读说明书并按说明书使用或在药师指导下购买和使用(非处方药,有OTC标志)。

无论哪类药物,阅读药品说明书都是用药时基本的、重要的要求。不够清楚的,请多向医师或药师咨询,这才能保证用药合理、用药安全,让药品为你的健康出力。

买彩电、冰箱等家电,都有一本说明书,这是使用前必看的资料。而药品,关系到身体的健康,甚至生死,你哪能不仔细看呢?不滥用抗生素

不滥用抗生素,似乎只应写给医生,这是医生的基本素质,甚至说是基本职责也不过分。因为,在制度上,是凭医生的处方才可能买到抗生素。把好合理使用之关,这非医生莫属。但在实际上,好多地方不用处方也能买到抗生素。而且,作为病人,向医生点名要求使用抗生素,让多开抗生素处方等,给医生造成压力。医生有时也难以“抵挡”。人们的许多无知与误区,形成并助长了抗生素的滥用。故这一条和公民的健康素养密切相关。抗生素需要珍惜

抗生素是现今人类对付致病菌感染的优秀武器之一。从20世纪40年代青霉素问世以来,抗生素不知拯救了多少人的生命。人们把抗生素看成是大自然给人类的恩赐。

但抗生素在杀死或抑制敏感菌的同时,也选择或促进了耐药菌的生长。在40年代末,人们就发现出现了耐青霉素的病菌。而开始仅需几百个单位的青霉素就能控制病菌感染,到现在,一针就是80万单位,如静脉输液要连续多次用上好几百万单位。就是说现在的病菌,对青霉素已不敏感了,这为治疗增加了困难。最近报道,新出现的超级耐药细菌(新德里细菌),在医生中引起了恐慌。对付耐药菌的感染疾病,医生无药可用、束手无策。那时候,就会回到没有抗生素的时代,后果将不堪设想。

我们要珍惜抗生素。要把抗生素用在必需的地方,要减缓抗生素耐药菌的产生。让人们更多、更长久地得到抗生素的庇护。有好多措施,其中重要的一条,国家制定了必须用处方才能得到抗生素的管理制度,把责任压到了医生身上。作为公民要理解、要支持。滥用抗生素的误区

为了理解,必须破除一些常见的陈旧观念。这里试举几例。

糊涂观念之一——“把抗生素作为抗感冒药”。感冒通常是病毒导致的,而抗生素根本没有抑制或杀灭病毒的作用,也没有退烧的作用。感冒了多喝白开水,休息几天也就自愈了,这是体内的免疫力在起作用。用抗生素除了心理安慰外,并无实际的益处。

糊涂观念之二——“把抗生素作为抗腹泻药”。一拉肚子就用抗生素。实际上,腹泻有多种原因,并不一定都需要使用抗生素。而就是由细菌毒素产生的腹泻,好多也能通过“拉肚子”这种自我保护的生理作用将细菌及其毒素自然排除,从而痊愈。腹泻时重要的是补液,不要造成水和电解质失衡。滥用抗生素会导致大量的耐药菌产生。CCTV在2006年有个新闻报道,讲的是北京一家知名医院,发现一年轻病人身上的病菌,能抵抗所有找得到的抗生素,医生毫无办法。后查出原因其每天吃饭都服两颗四环素来“预防”腹泻(怕食堂不干净),是自己买抗生素吃出来的耐药菌。

糊涂观念之三——“把抗生素作为止咳药”。咳嗽和拉肚子、发烧等都一样,也是人体的一个自我保护反应,把痰或其他异物咳出,就能恢复正常。咳嗽太凶受不了的时候,可用点止咳药;痰太浓稠不易咳出,可用点祛痰药。而抗生素能杀灭细菌,如是致病菌感染导致的咳嗽,可以用抗生素治疗;而其他原因导致的咳嗽,抗生素也是白用。

以上种种误区,几乎都出于对抗生素的迷信或崇拜,把抗生素当成了“万应灵丹”。这成了滥用抗生素的群众思想基础。有了这种思想,你会对医生不给你开抗生素处方反感,会千方百计地去寻找抗生素,去使用,自然是“滥用”抗生素。这在承受抗生素的不良反应的同时,也在培养耐药菌。

滥用抗生素早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科学家发现新抗生素的速度远远赶不上超级病菌产生的进度。有报道,我国人均消费抗生素是美国的好几倍,出现的“超级细菌”的几率也较大。不管此报道的数据是否权威,但是滥用抗生素的现象是存在的,这就足够能引起人们的注意。不能滥用抗生素的科学依据,需要更多的媒体传播,大家都知晓了、理解了,才能自觉执行。第二章 药品说明书对你不再难

读懂药品说明书是公民的基本能力。本章用实例逐条给以科普,更多的内容可见后面章节的内容。如果需要,你拿着说明书对照本章来读,还有不明白的吗?不要小瞧了药品说明书

在我国,每年约有20万人死于药物不良反应。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能按照药物说明书用药。常有人嫌麻烦、嫌字小、怕看不懂等,而不愿意看。其实只要能重视药品说明书,其他技术问题都好解决。本章的内容就从提请你重视,重视那在药品包装盒里附上的一张薄纸开始。

那不是一张平常的薄纸,作为药品说明书绝不是等闲之物。它可归结为四个特点:即“出身高贵,身份显赫,背景深厚,与时俱进”。下面就依次给予以解说。药品说明书的法律地位

首先,药品说明书的出身“高贵”。“贵”到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直接核准签发。根据药品说明书的最新规定,《药品说明书和标签管理规定》(2006年局令24号),药厂生产药品的药品说明书都须报药监局核准。通常这工作在药品注册时一并进行。在任何药品说明书中都有一栏:【批准文号】。这个批准文号就是药品,包括药品说明书的出生证。试问,有哪种商品的说明书,能享受到国务院副部级别的审核?

根据药品说明书上的批准文号,可以在药监局的网站上核查药物。具体方法可在本书中:核实药品的批准号——查明药品广告的真相之二找到。在药监局的网站上还可以查到非处方药物的药品说明书的范本,包括化学药品和中药。处方药的药品说明书,现在还未在网上公开,据说在各省药监局都有备案。不过,在各大医药网站都可查找到上市药品的说明书。随药品出售而附的纸质说明书是黑字印在白纸上,药厂伪造药品说明书的案例还未听说过,因为这太容易发现,太容易定罪了!

其次,药品说明书的身份“显赫”。大家知道,国家的药品管理法上,关于药品的叙述是:“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功能并规定有适应证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包括……”这几个限制词非常重要。规定有适应证、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等,由什么来规定?就是由药品说明书这个文件来规定。即,药品说明书是个法律文件。你看,来头大不大?身份是否显赫?连是不是药品,都要看说明书的规定。

并非所有商品的说明书都是法律文件。当人们用药时出了问题,在对簿公堂时,法庭判案的重要证据那就是药品说明书。如果有一方违背了药品说明书的条文,违反了规定的用药禁忌,或用量用法不符合药品说明书的规定,造成了自身的伤害,那么这个官司必输无疑。前段时间退市的减肥药西布曲明,导致了一些使用者的严重的毒副反应,有律师提出要打官司索赔。但极难获胜,其理由就是照说明书上的适用人群,绝大部分使用者都不该用这个药。于是,出了问题,只有自认倒霉。药品说明书凝聚用药的权威知识

药品说明书的背景深厚。药品说明书是关于药品使用的主要信息的集合。这每一个信息,不管是药理毒理、还是用法用量,每一个标题中的内容,每一句话,都有大量的科学研究材料做支撑。一般一个新药上市,需要十年左右的研究时间。研制单位必须完成新药注册规定的研究项目,要经过评审会的几轮专家评议,要根据专家意见补充研究、说明材料,有时要经过好几轮的答辩博弈,才能被获准。说明书上的一个标题就是数个药品申报文件的精华,一个文件后有好多厚本本的实验记录和文献。总共有好几十个文件,需要申报。而这一切,在申报成功后,被浓缩在一个文件——药品说明书里。

故对药品说明书,不说句句是“真理”,但也代表了国家现在的研究水平,即专家们通过试验得出的对这个药物的认识水平。字字有据,条条负责(药监局有审核责任)。

药品说明书的最后一个特点,是与时俱进。药品说明书问世后不是终生不变的。在药物上市使用后,新的发现会不断的补充到说明书中去。多半是补充该药品新发现的不良反应,严重的还要用警示语,以引起使用者的注意。

国家要求药品生产企业主动跟踪药品上市后的安全性、有效性情况,需要对药品说明书进行修改的,应当及时提出申请。同时,根据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药品再评价结果等信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也可以要求药品生产企业修改药品说明书。在药监局的网站上,收集了很多这种药品说明书更改的资料,这些修改都是根据大量的临床发现而做的。

这种药品说明书的更改,在药品说明书上也有明确标识。现在的药品说明书上的左上角都印有核准日期和修改日期。

帮助用药的资料还有各种药物书籍、手册、教科书、论文、综述等,但最权威、最“给力”的是什么?是药品说明书,也只能是药品说明书。为什么?就是前面说的那四点。

这里再举一例来做旁证,在权威的《新编药物学》(第16版)(陈新谦,人民卫生出版社)的版权页上就印有作者的声明:“我们郑重地建议读者……特别是对于药物的适应证、禁忌证、用法和用量,需遵循有关法规和标准以及药品包装中的药品说明书。”

药品说明书的地位可见一斑。不要小看它了!当然,看懂药品说明书需要学习,本书将尽力的提供资料。验明正身——读懂药品说明书之一

时常有人抱怨药品说明书用了太多的专业术语,看不懂,希望有关部门能用通俗的语言来写药品说明书。这实际上是办不到的。作为法律文件的用语,要科学、不可随意;要准确、没有歧义;要简明、不能啰嗦。使用专业术语是唯一的选择。药品说明书的规定就是“对疾病名称、药学专业名词、药品名称、临床检验名称和结果的表述,应当采用国家统一颁布或规范的专用词汇”,自然,对非处方药物,国家也要求写的通俗易懂一些,但无论如何,也回避不了那些“专用词汇”。

本章的几篇文章将通过实例解说如何阅读药品说明书,对一些说明书中常用的药学专业名词给以通俗的解释。读者可以在读说明书时参考。此外,书中的后续内容,也会介绍与之相关的药学知识,可结合起来一起看。

阅读药品说明书的第一件事,就是搞清楚这是什么药,即所谓验明正身,才会不犯吃错药的低级错误。所谓低级,是指没有技术含量。

在药品说明书中,最前面的三项和最后面的几项就是供验明药物正身用的。其中好几项都会在药品标签上找到。可参看本文附的甲硝唑片的说明书实图。下面分两部分,从前到后,一项项的给以解释。就说明书前三项的解说甲硝唑片的说明书 前三项

首先从前面看,第一是【药品名称】。该栏的第一个是“通用名称”,简称药品通用名。通用名是国家要求的规范的药品名称,没有专利权,商标权等知识产权;任何厂家的相同产品都可以采用,也必须采用,此外国家规定医药学书籍、期刊、医生处方都必须使用。这是为了避免引起一药多名,或多药重名的混乱,在国际上通行的药品命名规定。现由世界卫生组织和我国的国家卫生计生委确定的药品名称,国际上叫INN。通用名就是中文的INN。

通用名通常由两部分构成,所用的药物(指活性成分)名称和剂型。本例为“片”,用一个药“甲硝唑”,故称“甲硝唑片”;如用上2个或更多的药,则在前面冠以“复方”二字。接下来是英文名(INN)和拼音名,一般民众可不去管它。有的说明书还有药品商品名,如甲硝唑在不同厂家,不同文献中曾用名有:呋钠捷、甲硝达唑、甲硝基羟乙唑、咪唑尼达、灭滴灵、灭滴唑、硝基羟乙唑、夫纳捷、甲硝哒唑、弗来格等,这些都不用管,只认药物的通用名称就可以了。

其次,说明书上的栏目是【成分】。对化学药物来说,给出了活性成分的化学名称、化学结构式、分子式和分子量。标明所用的药物的基本的化学信息。因为药物的作用实际上是这些活性成分在起作用,故这成分是非常重要的信息。这对药师等专业人士是有用的。但对非专业人士,对患者来说重要的是药品的活性成分的通用名,其余的不用去看他。特别不要因看不懂而失去对说明书的兴趣。

下一栏是【性状】。药品制剂的性状是指药品的色泽和外表感官的规定。片剂要求外观完整光洁、色泽均匀。片剂的说明书上给出了颜色,本品是白色或类白色片可以对照。有的片剂包了衣,说明书上还描述了去掉糖衣后的颜色。对胶囊剂,要求整洁,不得有粘结、变形或破裂现象,还应无异臭。通常对胶囊还规定了里面内容物的颜色,可以取出点来看一看。

老百姓在鉴别西药时,主要是通过观察内外包装以及药片、胶囊的形状。大家买药一定要看说明书,按照说明书上描述的形状与药品进行对比,如果不符合就肯定有问题。网上有很多教人识别假药、过期药的帖子,主要就是依据这种性形状的识别。就说明书后六项的解说甲硝唑片的说明书 后六项

下面来看看说明书的后面部分的信息。这一部分也好懂,表明不是通常说的“三无产品”(无生产厂家名称、无生产日期、无生产地址等)。三无产品是不能使用的,对治病救命的药物尤应如此。

倒数第一项是【生产企业】,包括企业名称、生产地址、邮政编码、电话号码和传真号码。说明这个药物由该厂负责的。需要的话可以联系到责任厂家。

倒数第二项是【批准文号】,这是药品的准生证。可以在药监局的网站上核实,没有批准文号或文号不符,均可作假药投诉,一告一个准儿。

倒数第三项是【执行标准】,好多药都是执行药典标准,这是我国药品的最高标准。另外还有部颁标准,多半是较新上市的药。达不到标准的就是假药劣药,不过这要由执法部门来判定。

倒数第四项是【有效期】,一般固体制剂是两年。即在要求的储存条件下,厂家保证的质量不变的期限。国家要求厂家在有效期期间,留有该批号药品的样品,以供药检部门检查。这一条要和药品包装上印出的生产日期结合起来看,要检查药品是否在有效期间。这也和购买食品、日化产品一样。

倒数第五项是【包装】,应该对照一下药品,是否一致。现在片剂胶囊通常都采用铝塑包装,一些老药也有用瓶装的。

倒数第六项是【储藏】,在家里的条件一般都能满足,个别的要求放置冰箱冷藏。只有在这种条件下,才能确保药品的有效期内有效。这主要是因为药物是化学物质,与空气中的氧气,水汽反应,可能会被氧化(类似金属的生锈)、水解,而高温、阳光(紫外线)会催化这些反应。药物变质后就不能使用。

拿到药品说明书,首先就应看前顾后,确定药没有弄错,不是三无产品,没有过保质期。这是合理用药的基础,没有多少技术含量,但非常重要。明白用法——读懂药品说明书之二

读药品说明书时,在验明了药品的正身后,接下来的问题是要明白该药品的用法用量。让说明书指导你用药。与药品用法直接相关的两栏

药品说明书中有【用法用量】一栏,药品说明书上的【用法用量】通常是表明哪一种适应证,应该怎么用。还有说明书中的【规格】一栏,与用量密切相关。因为用法中,常是标注的活性成分的含量,具体是用几片(粒),有时需据规格,即每片的含量来计算一下。甲硝唑片说明书中的【规格】和【用法用量】

如甲硝唑片的规格是0.2克,即一片含活性成分0.2克,如用量中需服0.4g,则应服两片。现在许多药品说明书,用量除了用药物的含量表示外,还用括弧中的数字来直接表明是多少片,这是为了避免被误服。

有的药物有不同的适应证,说明书上会根据不同的适应证,分别标注相应的用法用量。例如甲硝唑片可用于:①肠道阿米巴病,肠道外阿米巴病;②贾第虫病;③麦地那龙线虫病;④小袋虫病;⑤皮肤利什曼病;⑥滴虫病;⑦厌氧菌感染等。各个适应证的用法不同,剂量相差很多。用药者要依自己的病症,按指定的用法去用药。不清楚的应问医师。

该说明书的用法用量栏还把成人用量和小儿用量分别标出,也需要特别注意。

外用药物的用法相对简单,本文主要说说口服药物的用法用量。在说这个问题之前,先简单介绍一下确定药物用法用量的药学基础。确定药物用法用量的药学基础

药物经过口服(或其他方式),被吸收进体内,通过血液循环,分布到全身。分布在与疾病相关的部位的药物会产生治疗作用。一般是有血液流过的地方,就会有药物。药物学家可以通过采取血样,进行分析来了解药物的量的多少,这称为血药浓度。血药浓度太低,不能产生药物作用,但浓度太高,又有可能产生毒副反应。故应该使药物的浓度在一个适当的范围内,行话叫“治疗窗”,这药物的浓度由给药的量来确定。同时,血药浓度是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因为随时间的过去,药物可能经尿液或其他途径排泄,离开人体;也可能被肝脏代谢破坏掉,失去作用。总之,血药浓度随时间在减少,故过一定时间要再次服药,补充被减少的量,使体内的药量始终保持在需要的范围内。具体药物该服多少,需要进行药物的动物和临床试验研究来确定。通常在药物上市前要做好相应的研究。这些研究结果,最后浓缩在药品说明书中,对药品的用法用量来做了规定。这些规定,是用药者必须照办的。

有的朋友自作聪明,不按药品说明书的要求用量使用。有两种极端的情况。个别人总是加大用量,希望病情早一点被控制,有的甚至加大到说明书一倍的用量;也有些人,总是减少用量,甚至减少说明书要求的一半,这些人希望没有毒副作用。但这错误会使血药浓度低于有效量,起不到治疗的效果。如长期不足量的使用抗生素,还可能培养“超级细菌”。我们应该对药品说明书有敬畏的态度。说明书标的用法用量是多次临床试验的结果,是考虑了方方面面的。不应为了某种可能的说法,来随意的对待。而不照说明书的用法使用,一旦出了问题,人们除了同情,就只剩下遗憾了。保持均匀血药浓度的用药

药品的用法中,通常有两类情况,一类是要在用药期间,保持较为均匀的血药浓度;另一类是针对特定的情况,获得合适的血药浓度。前一类情况是多数疾病治疗的用药方法,一般标注的用法是每天N次。这样可使一天的24小时中,都可有合适的血药浓度。如一天2次,可12小时一次;一天3次,可8小时一次。有人习惯地把一天用三次的药当成在三餐后服用,即分别在早、中、晚餐后服用,是不对的。这会造成白天的药量较大,而夜间的药量较小,不利于治病。特别的病情,特别的用药

另一类病情,需根据治疗的要求选择用药时间。如催眠药,需要在临睡前服用;晕车药,应该在乘车前半小时服用,因为药物的吸收需要一定的时间。对抗高血压的药物,有的要根据患者一天血压波动的情况,选择服用时间,往往需在血压高峰前一个小时服药,这样吸收的药物可在最需要的时候发挥作用。又如,对糖尿病患者使用控制餐后血糖的药物,应在进餐时使用,这样可抑制食物中糖分的吸收,达到调节血糖的目的。这些都在药品说明书中有明确的标示。

为什么要这样做,说明书没有详加解释。有兴趣的话,可以问一下药师或医师,或查阅相关的书籍,本书中也有些相关的内容。这些规定确实增加了麻烦,但却是保证治疗的必要一环。如果患者能了解相应的科学依据,往往会自觉地执行这些规定,用术语说,是有依从性。故医师和药师在处方给药时不失时机地多给病人解释几句,对增加病人的依从性有好处。

还有些药物的服用时间要求在饭后或饭前,这也是有讲究的。在饭后服用的药物,往往有较大的胃肠道刺激副作用。在饭后服用,胃肠道里有较多的食物,使药物对消化道壁的刺激减少,如非甾类抗炎药的吲哚美辛。而饭前服用的药物,如促胃肠动力药甲氧氯普安、多潘立酮等,则能促进胃蠕动和进餐的食物向下排空,帮助消化的药物治疗效果。

说明书的用法用量上还有很多情况,这里不再列举。不过,药品说明书的用法用量都写得比较通俗易懂,可以说只要识字都能读懂,特别是对非处方药。关键是认真阅读,一一照办!有不清楚的可问药房里的药师。这样就能较好地获得药物的帮助,避免不必要的毒副作用。核查适应证——读懂药品说明书之三

使用药物必须药要对症,即药物所能治的病正是你的用药目的。药品适应证到哪里找

按现在国家对药品命名的规定,药品所用的通用名“应避免采用可能给患者以暗示的有关药理学、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或治疗学的药品名称。”即,通用名不能暗示疗效。对绝大部分非专业人士,只知通用名不可能知道药物的适应证,自然,也没有这个必要。药品的商品名也不能影射疗效。尽管有的厂家用什么谐音之类,做些暗示,但决不能依此用药,否则问题多多。

从哪里知道药物的适应证呢?这一点明确的标注在药品说明书的【适应证】一栏。艾司唑仑片中的适应证栏

如上图的艾司唑仑说明书中,【适应证】栏表明:该药品“主要用于抗焦虑、失眠。也用于紧张、恐惧及抗癫痫和抗惊厥”。每一个药品说明书中,这一栏都十分明确和准确,不会有不清楚的地方。

如要说可能不清楚的地方,应是人们对疾病的术语的含义是否明确?什么是“焦虑”,什么是“失眠”,什么是“癫痫”?医学上都有明确的说法。有疑虑时,应问询医师,这是对患者疾病的诊断。在医师(处方药)或药师(非处方药)的指导下使用药物。不对症,就不能使用,这点不用赘述。药理毒理栏内容丰富

而在药品说明书中,一般人难懂的地方是与适应证有密切关系的【药理毒理】栏。这一栏的内容,相当重要,技术含量比较高,但又不能不用专业术语来表述(没有歧义)。【药理毒理】一栏,表明了这个药物为什么有效?有些什么药物的作用?可说明为什么可以有这样那样的适应证。这一栏是大量实验数据基础上的结论,供用药者参考。艾司唑仑片书的药理毒理栏

对前举的药品艾司唑仑来说,在【药理毒理】栏中写明:“本品为苯二氮类抗焦虑药。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不同部位的抑制,随着用量的加大,临床表现可自轻度的镇静到催眠甚至昏迷。”以下还有几条具体的药物作用。1、2条作用可以和药品的适应证相对应;这些就是药物艾司唑仑为什么能治病的原因,术语叫做“药物作用机制”。即作用于中枢神经的相关受体,抑制神经活动,产生治疗作用。还有些作用,并未用在临床上,如艾司唑仑的3条,骨骼肌松弛作用和4条,遗忘作用。但这些作用是客观存在的。

本书有一章“药物为何有效?”的内容,希望能帮助老百姓懂一点药品说明书的这一栏,也是试图普及相关的科学知识。其实,药理毒理栏一般不是为非专业人士准备的。那么多的术语,不经过专业学习,绝对“头都大了”。

但对一般用药者来说,读这一栏也有益处,一可查实药物是不是有前述的适应证,即使不怎么懂那些术语,也还是可看出两者的相互呼应;二是可据此去询问医生,学习药物。要注意,在使用几个药时,相同机制的一般不要同时用。还有,说明书上表明这些,也证明该药物是个经过充分研究的,有试验和临床依据的药物,你尽可按要求去使用。【药理毒理】这一栏,主要是给医师开处方时考虑的。例如,具有同样适应证的药物通常有好多类,品种就更多了。本书有一篇文章是:细说降压药物何其多?文里谈到,同样具有治疗高血压的适应证的药物有十二类,品种非常多。对具体的患者,选用哪一类的那一个药物,需要在该药的【药理毒理】,以及其他栏目(如【药代动力学】)中仔细地考虑、权衡。因为不同类别的药物,作用机制不同;同一类药物中的不同药物也有强度、快慢等的区别。医师的责任,会仔细地为患者斟酌。【药理毒理】栏还包括毒理方面的资料,为什么二者放在同一栏呢?药理与毒理无法截然分开,往往与剂量有关。药理作用过强,损害了身体,甚至致死,就是毒理。用药量过了“度”,就成了毒药。“毒理学之父”瑞士科学家帕拉塞尔苏斯(Paracelsus)的名言是:“所有的物质都是毒物,没有无毒的物质,关键就在于你的剂量”。使用的量决定了是药物还是毒物(按在药品说明书上的用法用量使用,是治病的药物)。

在艾司唑仑的说明书中,“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不同部位的抑制,随着用量的加大,临床表现可自轻度的镇静到催眠甚至昏迷”表明,当你用药的剂量合适时,具有治疗作用——“轻度的镇静和催眠”,但剂量增大后,对中枢的抑制作用加大,会导致“昏迷”。有人超大剂量的服用这类安眠药,就再不会醒来(自杀行为)。(因此,这类药品在说明书上注有“精神药品”的标志,需特殊管理)

简而言之,使用药物要明白药物的适应证。这可从药品说明书上【适应证】一栏中得知,从【药理毒理】一栏中得到印证。这是你用药前必做的功课。如果你愿多花些功夫,会在【药理毒理】栏中了解更多的药物的作用,深入的理解药物。知点“药动”——读懂药品说明书之四“药动”是药代动力学,或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简称,在药品说明书上有【药代动力学】一栏。药代动力学是一个较新颖的药学分支,还不太为百姓了解。在有的药物手册(如陈新谦《新编药物学》1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中,这部分内容放在药理栏目,未单独列出。本文将结合药品说明书的内容简要说一下,故名:知点“药动”。这对看懂药品说明书,合理用药大有帮助,请你不妨花点时间来看。

还是结合一个药品的实例来说。手边的罗红霉素胶囊说明书(红霉素类的一个抗生素,用于敏感菌的感染性疾病)正好派上了用场。开说之前,先做点解释。药代动力学是什么?

所谓药代动力学,是指对药物从进入体内开始(吃药)……直到药物离开身体,随时间变化的全过程的研究。与药物对身体的作用(药理毒理作用)相对应,有人模仿“作用力等与反作用力”的牛顿第三定律,戏称为是身体对药物的反作用。即,在这些过程中,身体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