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日子过成诗(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5 07:20:03

点击下载

作者:祥子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把日子过成诗

把日子过成诗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把日子过成诗作者:祥子排版:燕子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09-01ISBN:9787540476724本书由中南博集天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云雾中的终南山。烟云缭绕,如同仙境。序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马常胜

音乐家古琴家

艺术家不仅要表达,也应如表达的一样去生活。樵歌箫吟,煮雪问茶,晴耕雨读,踏雪访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份悠然和洒脱令多少人羡慕又觉得遥不可及,也让人觉得一种不真实,这样的身心无挂碍,将自我和艺术融入自然之中,究竟又有多少人可以做到?正所谓:应有世人来觅我,水重山叠几层迷!

而祥子已然没有这些挂碍,已全然融入了这种境况之中。她悠然地来去于都市和终南山之间,在艺术和生活之间找到了平衡,生活也就是艺术,这是一种适在的悠然,是一种天人合一的自在境界。作为一个完全不受任何体制所限制的自由摄影师,没有那些成规和框架的约束,就意味着要有更强的自制和把控自我的能力。我想她并没有如此之刻意,她只是天性使然,随心而至,随遇而安,触境偶发。祥子正是用身心去经历创造这生命的艺术。

赏读她那些充满灵性而又温暖沉静的摄影作品,那里有自然的美好和人性的灵光闪现,让人动心动容。作品中人的神髓凝聚在瞬间,人已是自然的一部分,是风景,是摇动的花枝,是静坐的山石,是映红的桃花,是飘荡的清风……使观者深入其中而不自觉。

艺术不仅要表现生活,更应传递超越现实的境界。艺术需要技巧和成规,但是艺术家更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技巧,这是用自我的心血点化开来的。终南山历代多有高人隐士,地灵人杰。将终南山作为自我的身心居留之地,也许是一种必然,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暗喻明示。俯身大地,更贴近天空。天性中的淳朴天然,与喧嚣世界保持着距离,心有万物而不着一尘,那么她的艺术也自然会带给这世界一份宁静与超然。

祥子热爱终南山,热爱自然,热爱风景,热爱生命,而她所热爱的更是景色中的灵魂,是风景中大自然的呼吸。

身之所至,心之所会。风华露雪,草木虫鸟,收归五蕴之中,那灵魂的呼吸是天地自然的脉搏,也在自我的身心起伏跳动。

这是关于终南山居真实而富性情的文字,如终南山四季轮转的美好,自然质朴。这世外桃源究竟是在我们的心中,它充盈四季,恒时运转。

这也是一个赤子将身心交付于终南山交付于自然而吐纳的肺腑之气。那里有四季的丰沛,和心灵与万物交会滋长的盎然生机。

這些散发着泥土芬芳和自然气息的语句,是醒世的诗行,犹如溪流清澈,亦如夜空的星闪,澄清我们的心,让我们刹那明澈了然。序二勇猛地活着,像祥子一样胡莎丽

我和祥子的缘分始于一次摄影约拍。

那是2012年的秋天,我突然想记录下自己平淡的生活,于是通过网络找到了祥子。这是我第一次知道有一种叫“跟拍”的职业,也是我第一次见到祥子,一个九〇后的水瓶座女孩。她有着高高的鼻梁,和像小鹿一样明亮的眼睛,左肩锁骨下有一朵红色荷花文身。

那是我参加工作后的第十个年头。和很多身边的人一样,我拿着并不算丰厚的薪水,一边努力工作着,带着安于现状的沾沾自喜,一边梦想着自由。而那时才22岁的祥子,早已走上了我梦寐以求的自由之路。喜欢拍摄又喜欢四处行走的祥子,不仅通过拍摄养活了自己,而且还独自一人走遍了国内32个省市自治区,以及尼泊尔、泰国、越南、柬埔寨、马来西亚等数十个国家……

如果祥子就这样一直行走下去,或许还不足以成为传奇。而这个转折点,出现在2013年的秋天。

终南结庐

2013年10月,我邀请好友祥子去山上小住。这座山有一个久远的名字——终南山。而山的深处,有友人建的道场,只接纳有缘人的到来。

在我意料之中的是,祥子一入终南,便喜爱得不舍得离开。而在我意料之外的是,她真的留了下来,没有再离开……

我爱终南山,爱它的云烟袅袅,爱它的山林蔚蓝,爱它的厚重、博大、包容、神秘,爱那千年以来栖居其间的灵魂……虽然我也曾无数次升起过要在这里栖居的念头,但放不下俗世种种,念头也终不过只是念头而已。

祥子的行动速度却快得惊人。我们所认为的种种困难,在她眼里都不过是现实施加的“障眼法”。想到了就立即去做,要做就尽全力,任何拐弯抹角或拖泥带水,都不是祥子。

后来她在终南山脚下租了一座农家小院。那里有一间不到二十平方米的、连村妇都不愿意住的土坯房,除了一堆废柴一无所有,她却当捡到宝一样。她亲手为她的小院糊泥巴墙、扎篱笆、铺地面、装窗户,像蚂蚁搬家一样往里面添加她喜欢的各种物件,往小院周围的土地里撒上各种种子……在她的亲手创造下,原本破旧的土坯房渐渐有了生机与模样。屋外有大片桃林,屋后有潺潺流水。在终南山这个宏大背景的衬托下,祥子的小院在一片绿色里露出土黄色的一角,显得渺小而温馨。远远看去,有种让人心疼的暖。

老灵魂

2014年的夏天,我和祥子相约同游武当山。原本打算在武当山待五天,结果第三日我们便匆忙折返回了西安。只因与武当山相比,祥子愈发觉出终南小院的好。

我的大段童年也曾在乡下度过,独自在云、川、藏旅行时也曾借宿于各种农家,但祥子的土坯房,仍可列为我住过的最简陋的房子。炎热的七月的晚上,没有水,没有电,甚至没有风。我和祥子并排躺着,聊着人世种种。为了扩大房子的空间,祥子砸掉了屋里的炕,剩下能睡的只有那张半废的折叠床。若是翻身动静过大,它会马上给你一个亲吻大地的惊喜。因为我的到来,祥子把那张唯一的折叠床让给了我,而她自己则将几个蒲团简单拼在一起,算是床了。

屋顶的黄土时不时扑扑簌簌地砸在我的脸上,蜘蛛在角落里默默织着网,一些夜精灵在四围窸窸窣窣地活动着,有老鼠,和不知名的各种小虫子。小屋的门因为太破旧,锁不上,我们用张木桌子顶在门后。其实这一举动纯粹是心理安慰,若真有歹人,真是半点用也没有。不远处,火车与铁轨撞击发出的“哐当”声不时传来,在夜里显得格外韵律鲜明。我一时有时光交错之感,仿佛自己早已是这片土地上的老灵魂,在这样的夜晚又活了过来……

自然为师

曾见过一些终南山的修行人,无一例外都会写出很美的诗句。我奇怪他们是怎么做到的,他们总会给我一个相同的回答:只要你认真住山,都会写出好诗来。

在来终南山之前,祥子虽也有时会将自己的照片和行走心得发在自己的微博上,但写作并不算是她的爱好和习惯。可一入终南,祥子的文字竟也如山中的植物一般,不仅充满了葱郁的诗意,而且十分高产,让一度以文字为生的我自叹不如。我问她怎么做到的,她回答:因为我找到了一位伟大的导师——大自然。

2015年的春天,祥子将自己的山居日记发表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上,获得了其他公众号的迅速转载,一时成为热门话题。赞赏者有之,质疑者有之,谩骂者有之。我知道她并不喜欢被称为“隐士”,她只是单纯地喜欢山林、喜欢自然而已,只不过山居的所在正好选择了终南。而我,很高兴能成为这一路上她成长的见证,看她一路披荆斩棘来到终南,以无比独立的姿态倔强生长,在山林的滋养中,成长为一个更加强大的自己。

有些人,活了一生,却好像从未活过;而有些人,活的每一天都好像长得足够别人的一生。我想,祥子属于后者。这个只遵循自己内心去生活的女子,一个独立、坚定、入世入得漂亮、出世出得洒脱的女子,在她仅仅24岁的时候,就已经活出了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姿态。

自由的心

记得祥子拥有小院的第一个春天,她躺在那株最大的杏花树下小睡。风乍起,花瓣如雨下,落在她的红色衣裙上,远远看去,那花瓣像是原本就绣在衣服上。她一边伸手去接那点点花雨,一边兴奋地大喊:“太美了!太幸福了!我在终南山有座小院了……”那个下午,她在巨大的幸福中——睡着了。

我在远处笑着看她,心想,真好,这才是生活本来该有的模样:热烈地爱着,努力地追求着,全力地创造着,勇猛地生活着,不妥协,不将就,背靠土地,面向阳光,恣意生长……

我想,祥子用一本书想告诉我们的是:我们的生命原本轻盈,阻碍我们自由的从来不是纷繁的外在,而是我们的内在。心灵若自由,日日是好日,时时在终南。引言 相遇终南

2013年的秋季,好友莎丽约我一同去终南山游玩,那段时间我正好休息,便答应了。这是我第一次听到这座山的名字,在此之前,我对它一无所知。那时的我并不知道,这是一次即将改变我一生的际遇。

当车子开出热闹的市区和城郊,驶进山路,青翠的秦岭山脉出现在视线里,茂盛的植被让它散发着一种质朴的幽静,这里的山泉水很清澈,公路沿线的小河里,一路上都听得到河水哗哗的声音。车子再往里开,一座座泥土房屋点缀在山脚或山坳,让这里的幽静又多了一层古朴的意蕴。望着眼前的景致,我整个人仿佛魔怔一般:这不是我梦中出现过的场景吗?

自我少年时,内心就开始了对田园的向往,陶渊明先生的诗一直是我的最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和挚友莎丽在深山。

我无数次看着他的诗句憧憬着自己内心向往的山居生活。

虽然曾经也走过很多国内的名山大川,但终南山给我的感觉除了大山特有的幽静,还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好像它就在这里等我一般,等着我来与它相遇。

我们的目的地是深山里海拔近两千米处的一个修行道场。莎丽是这个道场的筹建人之一,所以我也才有了在这个并不向外人开放的地方住下的机缘。下了车,背上相机和行李包沿着盘旋山路开始爬,山路两边开着各种不知名的野花,隐约可以听到至少八九种不同鸟儿鸣叫的声音。一路的鸟语花香让人感到分外惬意,然而连续爬坡的山路让我们爬得也有些吃力,一路我们停下休息了好几次。半山腰有七八处山民还住在山里,但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年轻人和孩子大都去城里生活了。再往上走,是一座寺庙。一个多小时后道场就到了。

这个道场坐落在山坳间,四周长满翠绿的树。一圈竹篱笆将整个道场围住。推开竹子做成的山门,是一座独木桥,桥下有一方池塘,池里的水草或安于水底或浮于水面,天上的蓝天白云倒映在清辙的水面上。蓝的天,白的云,绿的草,汇成一幅生动的画面。穿过独木桥,迎来一簇茂盛的竹子,穿过小竹林,便看到一间满是古朴韵味的禅堂。禅堂的正中间挂着儒释道的画像,画像前面是摆了香炉和贡果的供桌。房间的一侧是书架,上面陈列着各类经书和古籍。地上放着蒲团,房间的另一侧,则放着笔墨纸砚和古琴。禅堂的两边有几间用来住宿的居士寮房。再往上,是一间用木头和芦苇搭建的八卦亭,八卦亭的上面便是厨房。

这里面有穿灰色僧服的僧人,有穿深蓝色道袍留长发的道长。在周边幽静树木和古朴建筑物的衬托下,我产生一种穿越般的错觉。

任道长便是住在里面的修行人之一,他出家前曾也功成名就,后来觉得有生之年应该做点儿有意义的事,便跟随因缘入了道门,如今来到终南山精进修炼。在来这个道场以前他一直住在一个山洞里,住了将近一年后山洞破裂无法再住,就暂时搬到了这个道场。还有一位姓刘的师兄也住这里。据说他来终南山以前有上百万的年薪收入,后来越发喜欢山居生活,就辞职进山了。他喜欢禅宗,每天持咒打坐念佛。他的性格开朗活泼,是整个道场的开心果。

既然是修行道场,聊天内容自然离不开寻佛问道。

我问刘师兄:“禅是什么?”刘师兄说:“禅就是吃饭时好好吃饭,放屁时好好放屁。”话刚说完只听“啵儿”一声闷响,他紧接着就放了个屁,他和房间里的人皆哈哈大笑起来。

我又问任道长,“您觉得佛家、儒家和道家的区别是什么呢?”“若用一棵大树比喻,道家是根,儒家是干,佛家是花。道家讲究深藏不露,真正有学术的道长是绝不会轻易显山露水的,关键时刻才会出其不意。道家人注重性命双修,自古以来很多政治大家、人文豪客都是道家出身,像古代的姜子牙,近代的毛泽东,都是运用道家知识扭转乾坤、引领世界的奇才。儒家则适于管理国家,佛家则主要起到国泰民安时锦上添花、稳定民心的作用。”“那在这山里您见过神仙吗?”“见过啊。听说这个山头有两位从唐朝时起就住在这里的修道人。以前我住无忧洞的时候,一位白衣翩翩、满头白发的仙人就从我洞门口的树梢上御风而过,我赶紧出去报上道号想请教问题,但是仙人没回应直接飞走了。”初遇终南的喜悦,溢于言表。

任道长说起这些的时候一脸的认真,不像是在开玩笑。

做饭的时候有人洗菜有人烧火,这里的人都吃素食。或许因为山里空气清新人心疏阔,简单的柴火饭反而比城里丰盛的食物更有味道。而且这里的水是没有水垢的,我把溪水捧在手里尝一口,味道是甜甜的。道场的空地里种了些许青菜,不过有时要从山下运,山里的粮食来之不易,所以每个人都很珍惜,吃得颗粒不剩,不会浪费。

在聊天中,我慢慢了解到:终南山是秦岭山脉的主要组成部分,“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中的南山指的就是终南山。秦岭山脉处于中国最中间的部位,它的存在使山脉两侧形成不同的气候,是中国南北方的分界线,也就是秦岭以南为南方,秦岭以北为北方。

因为终南山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它自古以来便是中国很多佛家与道家人的隐修地。古代的老子,近代的虚云大师等很多高僧大德都在这座山隐居过。从古至今,这里都是隐士的天堂,直到现在,也有很多修行人在这里居住修行,他们有的生活在山洞里,有的自己用泥巴和树木搭建成简单的住所,他们的住处统称为茅棚。

听人们说,从道场再往上爬一个多小时,就可以到观音洞和朝阳洞。观音洞的洞顶有一个石头天然形成的莲花,甚是奇妙。我便决定去拜访。有的深山老林走进去会给人一种莫名的恐惧感,说来也怪,终南山带给我的只有纯粹的静谧与安宁。沿路有很多我没见过的不知名的花草,野鸡远远近近咕咕地叫着,它们十分警觉,不等你靠近就早早跑远了,我永远只是看到它们漂亮的背影。爬了一个多小时后,竟然找不到路了,或许是我在需要拐弯的地方没有拐,走错了路。怕过了约定时间朋友见我不回会担心,我意犹未尽地原路返回了道场。

晚上,我和莎丽坐在屋檐下,热了壶茶,听着山里友人讲各种山中趣事。山里的夜与城市的夜是不一样的,没有各种照明灯光的折射,到了晚上山里便是伸手不见五指的黑。鸟儿们也收起了它们婉转的鸣声,只有蛐蛐还不知疲倦地鸣唱着。直到月亮升穿过山脉和云层升到半空,我们才进屋睡去。我躺在床上,回想着这一天满满的奇妙感受,我知道,内心深处那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山居梦,被终南山彻底地撩拨了起来。

第二天,我把自己想要留在终南山生活的想法告诉了朋友们,最懂我的挚友莎丽当即表示支持,她知道我是一个怎样追逐自我内心的人。而这时,一位恰巧来草堂做客的人听到我的想法后发话了:“你就别想了,一个小姑娘住什么山,山居生活不是你想的那样全都只是诗情画意,很多苦都是你吃不了的,在这玩儿几天就行了,耍够了就回城市好好生活。”说这句话的是一位住山人,他在终南山的另一个峪口有一个茅棚。

其实,他说的话不无道理:山居生活有清风白云相邻,有诗、书、琴、茶为伴,然而与这些美好诗意同时存在的是物质的极度匮乏与生活便利的脱节,还有对体力、耐力甚至是智力的考验,这些在昨天我已经感受到了。也确实,现代的很多年轻人,空怀一腔梦想,但大多又安于现状,缺少为梦想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去努力的耐心和勇气。

有人支持也好,有人反对也罢,我清楚地知道,我内心所关注的,只是自己灵魂深处的声音——那份无比渴望与大自然深深链接的诉求。我相信我的直觉,我没有办法忽略它。即便有各种艰难的考验需要面临,我都还没有亲自经历,怎能凭他人的一己之言就全盘否定了?就像是一种从未品尝过的水果,纵然可以从他人的文章描述里心领神会,而我更愿意亲自为它跋山涉水采摘下来亲口尝一尝。何况,在追随自我内心的道路上,我一直走得又勇又猛,毫不吝啬地付出努力。

其实,我的内心也是有些许犹豫的:我天性异常独立,出了校门后我也没再花家里一分钱。2008年我成为一名人像摄影师,2010年我脱离影楼开始成为一名自由摄影师,用全国巡拍的方式带着相机,一边行走一边为全国各地的女性记录拍摄,这四年里我独自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和数十个国家。来终南山之前,我正在筹划暂停行走拍摄,在北京做一个固定的摄影工作室。如果按照原计划回北京做摄影工作室,养活自己一定是没问题的,但若要在自己一无所有、一无所知的终南山生活,也就意味着没有了经济来源,我该怎么办?

我给了自己两天的时间来做最后思考。

最后,我毅然决定完全依照自己真实内心所想去生活。金钱确实是我们生活的重要部分,但不应该是我们生活的全部。我还可以每隔两三个月就像以前的行走拍摄那样去全国各地拍摄,山里生活开销很少,我再控制一下自己的购物欲,这样下来满足日常开销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对自己心动的事物坐视不管,那才是人生的大遗憾,即便让你想要放下它的担忧有一百个,让你前行的理由只有一个就够:人生短短几十年,如果我不马上行动去做自己内心想做的事,以后可能就都没机会了。我必须忠于自己内心地活着,我的生命只能以我想要的方式度过,否则我的生命就毫无意义!

几天以后,原定的回城日期到了,我对莎丽说:你自己回去吧,我要留在这里生活了!

那个曾经感动我无数次的梦境,终于照进现实了。第一章我的桃花源桃花源里的小院

在深山道场的生活是美好的,但那里毕竟是公众场所,很多个人想法实现起来有诸多不便。我便开始发愿能在终南山遇到属于自己的小院。

一天晚上入睡前,我靠在墙上,想起内心关于属于自己小院的美好幻境,于是,无意识地拿起笔,画起自己梦想中小院的模样:一排简单的泥土房,房子外围扎满篱笆成为小院。院子四周是一片树林,院子的背后是山,一条小河从山涧中流出,经过小院门口蜿蜒而下。我在这样的小院里亲近自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它可以把自己内心所有的美好都盛装进去,那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呀!

画这幅画时,我竟被自己内心的美好景象感动得泪流满面。

画完后,盯着它看了良久,带着脸上的泪睡去了。

半个月后,一位朋友喊我一同进山拍照,路过山脚下一片桃园时,定睛一看,一座泥土房在桃园隐秘的角落静静地伫立着,隔着窗户看,里面只堆积了些许木柴和农具,显然是果农用来看护桃园的房子,已经被空置多年了。

我很兴奋,这里不就是我想象的小院吗?!虽然它有些破乱,但是我可以建设它呀。当即到附近的村子里打听这间房子的主人,告知想租住这间房子的来意,房子的主人当即答应了。那间房子建了二十多年了,最开始他们一家人住着看桃园,后来慢慢挣了钱,在村里盖了两层楼房,就再没人住这没水没电、生活不便的地方了。我们一切谈妥,当天签了合同。

签合同后的第一天,我从附近镇上置办了床单被褥、油盐锅碗和挂面等基本生活用品,又花了半天时间将房间内堆积的杂物运出去,屋里屋外从上到下彻底地打扫了一遍,房间里的炕清扫后又铺上报纸,最后点燃提前备好的艾条,原本满屋陈旧的味道被艾条的香味取代,屋子让人感觉愿意踏足进去了。

作为一个早习惯现代生活的人,突然搬到这个没水、没电的地方确实是稍微有些不适应的,特别是晚上。好在几个月在公众道场(道场有电)有所过渡。还有现代科技的发达,去镇上买了充电宝,手机充电的问题就解决了,给相机充电则拿到村子里的村民家去充。于是,我便请房东阿姨过来与我小住几天,她答应了。

入住小院的第一个晚上,阿姨还牵了她家的两条狗狗过去壮胆。灶台年久失修已不能用,我们便用石头搭起临时灶台凑合着煮了挂面,吃完后小坐一会儿便趁天黑前早早入睡了。早已习惯了山里夜晚特有的寂静,让人没想到的是离小院大约二里地的地方有一处还在通着火车的铁轨,每到夜晚,偶尔会有火车声划过寂静的夜空,这让小院的夜晚瞬间变得生动起来。有时还有风吹动树叶的声音、和着小院下面小河的水流声,这样的氛围,我总有一种自己置身在美妙的动画故事里的错觉。

因为房舍长期失修,睡在炕上,房顶上的小土块儿直往人脸上落。偶尔还有轻微的风从细小的墙缝里吹进来。三月的终南山还是有些微凉,我又把衣服搭在被子上。一天的劳动让我有些困倦,我闻着屋里盈余的艾草的余香,听着外面的水声,不知何时睡着了。

第二天,醒来时,暖黄色的阳光已经透过门缝照进了房间。房东阿姨说不适应小院的环境,来不及吃早饭便回她在村里的家了。我有点儿不舍,但也知道没有人生来是专门照顾谁的,我理解并尊重她,便与阿姨道别。

院子里长满杂草,我拿镰刀将它们一一割去,半天下来,屋里屋外看起来清爽了很多。我知道这只是小院建设的开始:早已塌陷空占地方的灶台我得把它拆去;因年久失修,墙体表面多处有土块儿掉落,看上去很破坏气氛,我必须和泥把墙体重新刷一遍;屋子里多少要有些装饰和桌椅,我得挑选到喜欢的然后想办法把它们运进来。

没有邻居和同伴,所以很多重活儿没人帮忙,我只有自己咬着牙慢慢弄。这一切都需要大量的耐心和时间,但我愿意去为它们付出,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虽然平凡,但我跟更愿意把它们当成一种创造。这个小院并不完美,但能相遇已是生命中的缘分,我愿意将我所有关于美好山居的梦想扎根于这片土地上,我愿意将满腔涌动的爱倾注于这片土地上。

每每看着小院,我的内心时常泛起阵阵暖流。我的山居,我的小院,那个曾经感动我无数次的梦境,终于照进现实了。初春,远看小院的景象。四周的桃花即将盛开,那时的小院,美好得像是一个梦境。我没有请工人,所有的建设都靠自己一双手完成。自己亲手打理起来的小院,才更有温度啊。扎篱笆是个技术活儿

原本的房屋是没有篱笆的,虽然坐落在桃园里也诗意具足,但我总感觉缺了点儿什么。

过了几天,看到果农们拿着剪刀和锯子,修剪桃树上的枝条,原来,每年果树新发的枝条都要剪去大半,否则长出的桃子营养不够且长得都很小。看着那些被废弃的枝条,我心想是不是可以拿它们去给小院扎个篱笆墙呢?原先还想着去市里买竹竿用竹竿扎,如果能用这些枝条扎篱笆,那就省事又省力了。

于是,我花了一天的时间捡枝条、运回小院。扎篱笆看似简单,过程却也并不容易。首先把扎篱笆的线画出来,做标记。然后沿着线挖出一道坑来。坑的深度得正合适,如果太深,高度有限的树枝放进去就变矮太多,如果太浅,树枝就会固定不稳。有的土地特别坚硬,要去下面的小河里拎一桶水浇进土里,土质变松软后再开始挖。

从枝条里选出较为粗壮结实的,将它们每间隔约二十五厘米的距离依次竖着扎进土里,然后将土踩实。再选一些相对轻细的枝条在刚才埋进土里的枝条间依次左右交替地固定,从头弄到尾。这个细节最难做,需要极大的手力,手还时不时会被扎破。就这样,我连挖坑带编次序,忙碌了整整三天。一共五天下来,一双手被扎破了好几处,衣服上也沾了泥土。但是劳动是有成效的,有了篱笆,院子瞬间感觉雅致了许多,只等我改天再扎一个篱笆门了。

地上还有很多粗的枝条,我便把它们收集起来,它们便成了我烧火做饭用的柴。很多的住山人每天都要花很多的时间砍柴劈柴,而我出了门就是现成的,真心感谢上天对我的照顾啊!凡是我感兴趣的事物,我都愿意付诸行动去学习去尝试。这时的樱桃花开得正好。干活累了,就席地而坐,沏一壶茶。学种菜

在山居之前我是没有过种菜经验的。因为常年的行走没有时间,也因为在城市里没有合适的地方种。

而现在,终于两个条件都满足了,我是十分愿意尝试的。

小院四周没有专门的菜地,而桃园里的树下面是不能种的,因为将来的树荫会遮住菜的阳光,没有光照植物就不会生长。

散步时我发现有些地方的一些桃树由于各种原因被锯掉,还没有来得及种新的,便用镰刀把它四周的杂草割去,再用锄头将地翻了一遍。翻地的过程对我来说可真是个挑战,两块儿地翻下来,手就被磨了好几个泡,扎篱笆的旧伤没好又添新伤。整个人也被泥土弄得灰头土脸的,简直就是一副“村姑”的模样。当然劳动付出也是有成效的,原本被杂草盖满的荒地露出褐色的土壤,有了一点儿菜地的样子了。

当时正值早春,我便买了些许菠菜籽和香菜籽,按照后面的说明方法撒了进去,再盖上大约一厘米厚的土,然后浇上水。

接下来每天清晨起来先去菜地里看一看成了每天的惯例,大概一个星期后,轻微地翻开土层表面,微小的嫩芽从壳里冒出;半个多月后,一层浅绿色的新芽破土而出。

然而,待它们渐渐又长大一些,让我哭笑不得的一幕出现了:我仔细观察时,发现发出的幼苗里有一半都不是菜苗,而是长相相似的杂草。于是,我蹲下来一棵一棵将杂草去除掉。

播种一个多月后,它们终于长到了可以食用的大小。菠菜用来煮青菜面,香菜则用来拌凉菜。这不用肥料、不用农药的纯天然食材,味道果然与超市购买的不一样,菜本身的味道十分浓郁。因为是自己亲手种出来的,也多了好几分喜悦来。

再到晚春,是种西红柿、黄瓜、茄子、豆角和红薯的季节。我继续开出两片荒地来,去镇里买来各种秧苗,翻土后将它们种上。这些蔬菜的种植不同于菠菜,它们需要搭架子,我便找来竹竿,回想着别的村民搭的模样模仿起来:西红柿相对较矮,架子的高度也可以相对矮一点,约七八十厘米的高度就可以了;黄瓜和豆角需要依附架子向上攀爬,搭到一米半的高度都没问题。

新的菜地里又有大量的杂草冒出来,有时我没来得及拔,草甚至比菜都茂盛,导致果实的产量只是正常农家的一半,但能有收获也是不枉我辛苦一场了。

经过一个夏季的成长,到了夏末它们纷纷可以食用了:西红柿又酸又甜,可以做西红柿面;黄瓜甜脆可口,不用凉拌直接生吃最好;豆角的产量是最多的,我持续吃了一个多月。红薯却不知为什么全军覆没,一个也没长成。

经过一系列尝试之后,我彻底迷上了种菜。对于我来说,山居不可以没有书,不可以没有花,更不可以不种菜。

我对这片土地也充满着感恩的情谊,它让我的生命得以与大自然全然地连接,让我内心的美好得以扎根土壤,脚踏实地地生根、发芽。我生平第一次吃上自己种的菜,是一把菠菜。用餐过后,青菜的香味儿还会停留在唇齿间。那种感受,太满足太喜悦了。应感恩这里的阳光雨露,默默的滋养万物。打水路上

小院不仅不通电,没有邻居,而且不通水。后来我买了太阳能板,用电问题也算解决了。小院的下方就是一条从山涧流出的小河,但穿过村庄到达我这里时,它的干净程度已达不到饮用的标准。而最近的取水途径便是到村头的树林里,那里有一处常年流动的天然地下水,有时村民会去那里洗菜。

我从镇上买了两个十升装的水壶,这两个壶就是我运水的器具。每次打水一来一回需要半个小时的时间。

这对我来说也是挑战呢,平时摄影,虽然有时觉得背相机累,但在这两壶水面前,背相机的“劳累”简直太轻松了。唯一的办法就是让自己坚持下去。如果什么事情是不得不做的,但做起来又不那么享受,最好的办法就是接受它,并试图从完成它的过程中找出能让你快乐的地方来。于是,打水的路,便成了我更加亲近大自然的通道。

这一路也时常有各种动物出没:那些肥嘟嘟的喜鹊,真比锦鸡高调多了,每次我撒在院子周围的食物,它们都会以最快的速度抢完,然后三五成群悠然地落在树枝上发呆晒太阳,而锦鸡则总是胆小、认生,一副不易相处的模样,容不得你多靠近一步。草丛里的蜥蜴们就从容多了,它们既不会刻意靠近你,也不会慌张地躲避你。到了秋季,树林里到处都是蝉蜕,记得小时候最喜欢捡它们玩儿。我有很多美丽的照片,都是在打水的这条路上拍摄的。

而遇到连绵雨季时可就惨了,一路上都是泥土,又湿又滑,鞋子底部沾满了泥巴,走路变得更加吃力起来,树林里通往取水处的小路则会被流动的水全部淹没,还得蹚水而过。这样的天气打一次水要花去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最开始,打满水回去的路上我需要中途休息六七次,渐渐地,我的体力和意志力都锻炼出来了,只需在中间休息一次。

路上两旁是村民的果园和菜田,这一路也是我感知花开花落、莺飞草长的信息来源,而对别人菜田每天的观察则间接地让我学习掌握了关于种菜的技巧:何时撒籽,何时搭架。别人怎么做我回去后照着行动就成。我习惯在早晨和傍晚打水,所以打水路上也是我沐浴晨曦和夕阳最多的时刻。

我越来越喜欢这条小路了。大自然真是奇妙,即便只是平凡的一抹绿,也让人感到安定的力量。打水路上必经的小桥。草帽是天热时候的必备品。我有一个愿望:在将来的某一天,任何一种遇到的植物我都能喊出它们的名字来。狗儿阿黄

阿黄是村里农户家养的一条大狼狗。全身棕褐色的皮毛,眼神闪亮。虽然它像农村里其他大多数狗一样被主人散养着,但没有人愿意靠近它,硕大的身躯让很多人看到它就害怕,还没到它跟前就不自觉地远远往一边躲。

而我是愿意亲近它的,因为它靠近我时,我感知到的是它善意的信息,并没有想对我构成威胁的意思。于是,偶尔去村中小卖部买生活用品时,我会给它捎上一根火腿肠,它吃得很开心。渐渐地,它便跟我熟络起来,时不时穿过小桥和树林跑到我的小院里玩。每次来我小院,我大都在看书喝茶或者摆弄菜田。它也不会多叫,只是安静地趴在我旁边,一会儿望望我,一会儿打个盹儿,有时站起来伸个懒腰,追一下在附近落脚的喜鹊们。

都说狗是人类的守护者,在一次爬山的过程中我对此有了很深的感触。

那段时间正好我妈前来小住,我与她便一起爬小院附近的山头。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