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名家名作典藏系列(套装共3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6 06:27:32

点击下载

作者:胡适,朱自清,汪震,王正己

出版社: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国学名家名作典藏系列(套装共3册)

国学名家名作典藏系列(套装共3册)试读:

国学大纲

》为底本,繁体竖排改为简体横排。

二、原书夹注保留,双行夹注改为单行夹注,编者注为脚注。

三、本书某些观点限于时代性,属于作者当时个人观点或当时被认可的观点,如第一章认为“世界东方的文化起源于埃及”。此类观点,为保留书文原貌,未加更改,请读者阅读时加以甄别。

四、鉴于原书目录与内文有不相吻合处,本书目录重新提取,较原书有所调整。

五、原书标点,在不影响阅读的情况下,尽量保留;不符合今日标准规范或影响阅读的,径改。

六、原书明显错字、漏字,加以改正;通假字不加以改正,可能影响阅读的个别不常见通假字,通过脚注说明。

七、原文不可索解者,据其原意,适当改动。

八、本书引用文字以引文格式呈现,并依据权威版本对引文重新校对,不尽从原书引文。再版自序

本书之作,所以辅佐中学生之升学:系统建于某一纲领之上,成于仓促之间,脱略疏忽,不相谋处甚多。刊印以来,甫逾半载,全书尽销,幸得再版。师友所教,谨以订正,尤谢钱疑古、黎劭西两师。(民国)二十三年六月六日初版序

国学为中国固有之学问,盖指我国欧学东来以前之学也。近数年来,梁任公、胡适之诸先生提倡于前,大学入学试验又每有国学常识之测验,中学学生国学常识之需要三倍于前。坊间已刊书多种,间或失之艰深,间或失之杂乱,间或失之偏畸;而试者又每以其个人之所研究、之所贡献,试之中学毕业生,于是而中学生苦矣。

是篇之作,内容务求其普通,主张则兼录今人之新获,列以体系,写以国语;教学自修,均求其适。第因力求浅显,若干学者,若干学派,均不敢罗列;若干国学之支流,如名学、生理学、心理学等,亦均不得不割爱。至于何者应存,何者当废,尚希师友教之为幸!

暑假刊印,著者先后离平,同学范凯之先生代为校对,董鲁安先生为题封面,人文书店胡殿升先生代为校阅设计;谨志,并谢三先生。(民国)二十二年八月十五日壹 什么是国学

什么是国学?大家都知道就是中国自己研究的许多学问,这些学问不是20世纪新产物,不是20世纪世界文化媾通以后产生出来的中国文化,乃是东西文化未媾通以前的中国学问。国学是什么,国学有什么,这些话很长,我们先叙述“国学”二字之来源。

国学这个观念,大约产自外国,英文为Sinology,意为中国的学问。日本有“支那学”。中国在前清末年,章太炎先生在日本讲《国故》,“国故”的意义是中国旧有的学问。章太炎先生又有一本著作叫《国故论衡》,这时中国才有“国故”之称。大学里曾有《国故杂志》,曾有“国故概要”的功课。民国十一年章太炎先生讲了一本《国学概论》,于是多少书籍冠以“国学”二字的就“汗牛充栋”了。

要知道国学的意义,先须明了历史的背景。《国故论衡》书影

世界东方的文化起源于埃及,埃及的文化往北传播到巴比伦。这样地陆续发展,一支由腓尼基传到欧洲,成了欧洲的文明;一支往东,传到中亚细亚、帕米尔高原,辗转东移,成了中国的文明。

欧洲最早的文明产生于古希腊。希腊是个岛国:气候温暖,交通方便,情形有一点像中国的广东。因地理上的关系,所以人多活泼进取,富于美术及理智的情操,以及丰富的理想与想象。

中国呢,从帕米尔高原往东,经过的是平地与高原,山岭及沙漠。河流既少,交通不便。天气寒冷,朔风刺骨。中国民族遇着这样的环境,只有劳动、奋斗,以求生存。中国民族的生活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没有工夫欣赏美术,没有工夫想象许多离奇的东西。中国民族的理想就是实利,外国人说中国是富于意志的民族。

欧洲经过一个长时期的演进,十字军东征,得到更东方的文化。最使欧洲人进步的有两件事:一件是新大陆的发现1492年,这个使欧洲人的精神鼓舞,开辟世界,创造文化;一件是科学发达。这两件引起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工业革命,这才有欧洲现代的文化。

科学的发达,也是培根Francis Bacon偶然创出了归纳法。归纳法在当时是一种信仰,一种宗教,归纳法的运用就发明出来学理与制造。20世纪可以登天飞机,可以入水潜水艇,可以隔千里之远而彼此说话,可以数万里而数小时内传达消息。这个世界变了,不是原有的世界了。

中国呢,经过三代、两汉的文化发展期,以后大致都在紊乱的政治之下。中国的邻邦都是些文化较低的民族,除了印度的文明曾一度到中国,中国如同一个死水的塘,永远保持着静止的文化。这文化的大部分是三代、两汉的产物,自己产生、自己创造出来的。

近代,自从鸦片之战,中国才感觉到“洋鬼子”的威胁;洪杨乱后,中国便开始接受西方的文化。庚子年拳匪之乱,中国本国的缺点完全暴露。从此以后,中国便无论什么,一切崇尚舶来品,大之一国的政治,小之个人的服装,这是一个吸收欧洲文化的时期。

世界的文化本可以有不同的几支,但自欧洲的文化近三百年突进的缘故,世界上别支的文化已不能抗衡。于是欧洲的文化成了世界的文化,其他别支的文化束之高阁,或者变成古玩了,这里面自然包括了中国的文化。

中国吸收欧洲的文化,最初是物质的,船只、机器、枪炮等等曾国藩、李鸿章。继而是精神的、政治的君主立宪、民主共和。最后,中国几千年的圣贤垂训,人之所以为宝典,都放弃了,来学欧洲的做人方法五四运动。这个时期,科学的态度普遍于中国的文人学士,大家的意见都趋向一致,就是除哲学外,大概中国的学术一切皆不及欧洲。20世纪的中国已经走上了世界的路,采取了世界的文化做基础训练,而把本国固有的文化做古玩了,国学的起源即在于此。

这样,我们就可以谈到什么是国学了。国学就是那些学问,在中国已经走上世界舞台之前,自己研究发明出来的学问。所以,国学的范围就包含以往的一切的学问。

国学的范围既是这样广,国学应有的分类如下:(一)经学 这一种学问包含群经的思想、性质、真伪;训诂上的一切问题,及后世研究的总成绩。章学诚曾说“六经皆史”,今人如胡适之先生等都说“六经皆史料”。六经皆史料这话本不错,但是经学的内容这样的复杂而自成系统,六经的研究自是一种独立的学问。中国几千年的学术史大部分是经学史。(二)史学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自己摸索出做法与前进的方向,这就是中国的史学。(三)哲学 哲学家菩萨发心,慈悲为怀,都是想发明出一种道理来,济度众生。中国自汉武帝定儒学为一尊后,再起的哲学家都以发挥孔子的哲学为宗旨,他们的方法都是把自己的经验同圣人的教训找出一致之点。他们有他们的缺点,他们有他们的贡献,这些贡献就是中国的哲学。汉学家说他们把经讲错,只有经学,没有哲学。立在考古的立脚点,诚如汉学家所言,但贡献人生的意义,就不是经学所能包含的了。(四)科学 中国的科学本不发达。中国的医学是玄学,其他自然科学也几乎等于零。中国的科学比较有价值的就是数学,或者再多一点,天文学。这一部分的精确当然不如欧洲,但是中国有中国的成就,这就是国学。(五)文学 中国的文学,远自三千年前的《诗经》,近到现代人的白话诗、短篇小说与话剧,自己有自己演进的历史,自己有自己的成就。尤其是中国的单音字,使得中国诗有特殊的音节与表现。中国的文学是中国国学的一支,不了解它,便对于中国的文化的了解有些缺欠,并且中国文学的演进也自有一种学理。(六)文字学 文字学旧称“小学”,是初学识字的课程。后来字形的变迁与本字愈远,新字制造愈多,已经不能成为学者必修的课程了。到了东汉许慎作《说文解字》的时候,有许多的字说已经失传,而且小学已不为学子所共学。后来音韵的演化,清代考察费了二百多年的工夫。连合音韵与形义,已经不能不独立成一种学问了。文字学就是中国文字变迁演化的研究。(七)考据与校勘 考据是历史的一部分,不过中国的文化太长,记载的错误太多;有人一生只做了考据的工夫,而没有干到正史。许多考据事业都是经学家干出来的,而不是史学家干出来的。校勘只是一种工作,本算不得学问,不过中国古书错误之多,而且难于校勘,所以校勘中国的古书一定要有许多前人已有的经验,这就是所谓校勘学了。

以上把国学的范围说完。国学就是这庞杂多支的学问的总名。以上七类全通,或者近似全通,然后方能担得起说“通”国学。七类全通,而于七类中之一类以上有专门的研究,方得称为“国学者”。七类无不精通,或者五六类以上都有专门的研究,方得称为“国学家”。我于是慨叹中国言国学之人甚多,而国学家甚少。贰 经学一、总论

中国古籍浩繁,所以有分目录以便检阅的必要,首先分目录的人是汉朝的刘歆,他著有《七略》:分《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七种。《七略》不传,可是汉朝班固作《汉书·艺文志》,就是根据《七略》删改而成的。后来到了晋朝荀勖,把一切的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清乾隆四十七年,《四库全书》告成,目录上也以经史子集为纲。所以经书这个概念,实在有很久远的支配历史。

究竟(1)何以称书为经?(2)称书为经始于何人?(3)经数有多少?(4)什么书可以称经?(5)我们对称书为经的态度如何,等等,这些问题是经学常识上要解答的。

要知何以称书为经,先解决经的意义是怎样。经字的初义本是编丝连贯的意思,《说文》:“经,织从丝也,从系,巠声。”后来引申有经术、经营、经过、经历、经常、经纪的意义,书的称经也是由于编丝缀属的情形得名,因为最早的书籍是一片一片的尺简有条不紊地缀属起来的,同编丝连贯的意义是一样的。汉人以经为万世不刊之典,所以把经训作常典路径来解释,这是后起的经的意义。

首次称书为经的是《庄子》。《天运篇》说:“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这一篇东西在《庄子》的外篇中,大约作书的时代在庄子的本人以后,时代很难断定,最早仍在战国末年。《庄子》书中称《诗》《书》《礼》《乐》《易》《春秋》为“六经”,汉时刘歆的《七略》中有《六艺略》,也就是指着六经而言。到了汉代,《乐经》不传有人想《乐经》本无书,所以汉时只有五经。《白虎通·五经篇》说:“五经者何?谓《易》《尚书》《诗》《礼》《春秋》也。”从汉武帝定儒家为一尊之后,政治变成经术化,文人们对于孔子的言行,不用说是尊若金科玉律了。即到东汉时,把孔子的言行录《论语》《孝经》加进五经去,成为七经。唐朝以《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三传》《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诗》《书》《易》九书来试士,所以有九经的名字。唐朝及后蜀的石经,在九经以外,加刻《孝经》《论语》《尔雅》,于是叫着十二经,宋儒虚谈理性,崇尚《孟子》,于是把《孟子》补刻上去,就成了今日通行的十三经。或者把大戴《礼记》加入,名为十四经从前人读书有“四书”“九经”的话,“四书”就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种。所以经数的多少,没有一定标准。

经数既然没有一定的限制,那么什么书可以称经?我们可以解答着“什么书都可以称经”。我们把这些经书分解一下,就可看出称经的要素或成分是什么。《三礼》是政治上社会上礼节的条文记载;《三传》,《左氏传》是史,但也解释《春秋》,《公羊》《谷梁》也都是解释《春秋经》的;《诗》是古代文学作品集;《书》是古代政治记录;《易》是初民迷信思想的产物;《孝经》是孝的伦理学的扩大观;《尔雅》是文学训诂;《论语》《孟子》是传记言行录。这样分析出来,可知称经没有标准,所以说只要有人提倡,大家赞成,做到“约定俗成”的地步,什么书都可以称经。因此后人把《老子》称《道德经》,《庄子》称《南华经》,《楚辞》有《离骚经》,佛典称经,今人还有《三字经》《女儿经》,这是后话。

末后要问我们对称书为经的态度如何?从前面看来,称书为经是无准的,所以章学诚先生的《文史通义》内篇一《易教》上说:“六经皆史也,古人不著书,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六经皆先王之政典也。”章氏“六经皆史”的主张,并非独创,唐刘知几《史通》已有此说,这种见解是很超卓的。

究竟六经内容是些什么?孔子时有无六经?可以这样简单地说:《诗经》的年代大约西周有一百多年,东周二百多年,是三百多年间文学作品总集,在孔子之前,多是用真挚的情感、美妙的技术来写当时政治社会风俗的,所以把《诗》认为是史未尝不可。《尚书》中有一部分是秦汉文章,有一部分是周朝宫廷档案,所以《尚书》可说是殷周政治史。《礼》在汉时称《礼经》,即今之《仪礼》,内容是冠、昏1、丧、祭等的礼节,这当然是社会风俗史。《乐》是音乐唱歌,假若不失传的话,在中国音乐史上一定坐在鼻祖的首席了。《易》是最有问题的东西,不过内容的思想,确是古代民族迷信的产物,所以《易经》可以看作古代的思想的记载。至于《春秋》是孔子时鲁国二百四十二年的编年史,内容有政府公报、天灾战争、任免官吏、制定章程等。

这样看来,“六经皆史”这句话并无大弊病。可是《诗经》不能明说它是史,只在文人描写的背景上,显示出历史的材料。《尚书》只是一篇一篇的档案,没有系统,没有组织,其为杂碎儿的史料无疑。《礼》《乐》《易》《春秋》都严格说起来,本身并不够历史的价值,名之为史料可矣。所以梁启超先生、胡适之先生、钱玄同师对六经用史料的眼光去看它们,确实是对的。所以说:“六经皆史料。”二、分论(一)诗

汉朝人说,古时有采诗之官,专门收集民间诗歌的,因此政府可以知道民间风俗政治得失,对于政治有些参考的。《诗经》就是当时所收录的一本集子,《诗经》内容全是诗,所以是中国最早的一本文学书。

相传孔门弟子子夏传《诗》学,到汉朝分今文、古文两派。今文家辕固生作《齐诗》,申培公作《鲁诗》,韩婴作《韩诗》,所以称《齐》《鲁》《韩》为“三家诗”。古文就是现在的“《毛诗》”,东汉末年郑康成名玄,曾给《毛诗》作《笺》。后人读诗,因为《毛诗》有《笺》,所以传到现在。《齐》《鲁》《韩》三家都失传,至今只有《韩诗外传》一书。《汉书·艺文志》有《毛诗·故训传》三十卷,旧称毛公,不言著者,郑玄作《诗谱》始称大毛公与小毛公。大毛公名亨,汉时鲁国人;小毛公名苌,汉时赵国人,《四库提要》定《毛诗》是毛亨撰的。《诗经》中的植物

诗经的篇数 司马迁以为《诗经》的篇数在孔子时有三千多篇,孔子把他删为三百零五篇。后来孔颖达、郑樵、朱彝尊、崔述、钱玄同师、顾颉刚等都疑惑,现在举几条重要的证据在下面来证明孔子并没有删诗。(一)孔子自己没说过删《诗》的话,主张孔子删《诗》的,除司马迁外,没有第二个人能作证明的。(二)《论语》《荀子》《墨子》《庄子》都说“诗三百”,没有说过三千的,那么《史记·孔子世家》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去其重,取可施行于礼义……三百五篇。”这话根本上不可信。(三)《左传》记吴季札到鲁国参观礼乐去,可是所歌的不出十五《国风》之外,季札观乐时,孔子不满十岁,怎能删诗?

诗有六义,六义就是风、雅、颂、赋、比、兴。赋是直说其事的;比是拿那件东西来比方这件东西的;兴是叙述自然现象,由自然现象的相同点,同化了所要歌咏的话,在修辞学上谓之隐喻。总之赋比兴是文章技术上的一种体裁。风是民间的俗歌谣曲和恋爱诗,雅是叙王政废兴的圣诗,颂是在祭祀时舞蹈的歌曲赞诗,总之,风雅颂是诗的内容事实的分类。《诗经》的作者,因为没有明文记载,所以不容易知道。《毛诗》前面有序,《诗序》作者,说者不一,有的说是孔子作的,有的以为子夏作的,都没有证据。《汉书·儒林传》说:“谢曼卿善《毛诗》,乃为其训;卫宏从曼卿受学,因作《毛诗序》。”那么《诗序》是汉朝卫宏作的了,现在看来,里面有许多是很荒唐的。(二)书《尚书》是三代政府的档案史料,从秦始皇焚书坑儒,绝而不传。西汉初年,孝文帝时,济南伏生名胜,是秦朝的博士,在齐鲁之间讲《尚书》,文帝想请他来,可是伏生年已九十多岁,不能行动。于是打发晁错去学,而伏生年老,说话有些不能清晰,就使他的女儿做翻译,告诉晁错晁先生对齐国的语言既不能全懂得了解,不知道的就不能不会意了,结果得了二十八篇。次序和篇名是:

1.《尧典》;2.《皋陶谟》;3.《禹贡》;4.《甘誓》;5.《汤誓》;6.《盘庚上中下》;7.《高宗肜日》;8.《西伯戡黎》;9.《微子》;10.《牧誓》;11.《洪范》;12.《金滕》;13.《大诰》;14.《康诰》;15.《酒诰》;16.《梓材》;17.《召诰》;18.《洛诰》;19.《多士》;20.《无逸》;21.《君奭》;22.《多方》;23.《立政》;24.《顾命康王之诰》;25.《费誓》;26.《吕刑》;27.《文侯之命》;28.《秦誓》。

到了汉武帝时,又加入《泰誓》一篇,一共有二十九篇,用隶字写的,这是“今文《尚书》”。传今文的在汉朝有欧阳及大小夏侯三家,都是立于学官的。

可是在武帝末年,鲁恭王想扩充宫室,就拆了孔子的房子,在墙壁里得到蝌蚪古文的《尚书》《礼》《论语》《孝经》,有几十篇的光景,都是用古文写的,这是“古文《尚书》”。后来孔安国把这些书得到之后,同今文《尚书》二十九篇一比较,结果多出十六篇来,安国献之,而政府未列学官。今文三家亡于南北朝时,古文本有马融、郑玄注的,传世稍久,却也都绝传了。那么今古文《尚书》都已失传,现在的《尚书》是哪里来的?在晋时梅赜献《孔传古文尚书》,世人都尊信他,盛行一千多年,到清初阎若璩,发现《尚书》的破绽来,原来今日所存在的古文《尚书》是梅赜自己造出来的。

今文家与古文家 西汉孔安国所献上的孔子宅中发现的古文书籍,当时并未立于学官,而且藏于秘府;到了王莽时代,刘歆就争着把它们立于学官。西汉的博士反对,说是伪造,争执得很激烈。拥护已有的汉朝的官本隶字经书的谓之今文家,拥护新发现的古文本的谓之古文家。今将两派列表于下:

今文家把孔子看成哲学家,本是不错,但其学说附有西汉阴阳五行之说,及有媚汉天子者。古文家于历史上多有发现,但所讲孔子似不得要领。今日研究经学,宜另起炉灶也。(三)易《易》是周朝的算卦书,所以称《周易》。相传伏羲画卦:乾,坎,艮,震,巽,离,坤,兑。相传文王重为六十四卦。一卦的卦辞,六爻的爻辞,有人说是文王作的,有人说是周公作的,有人说是孔子作的。此外有《十翼》,即是:《彖辞》(上下)、《象辞》(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有人说是孔子作的,有人说是子夏作的。现在看来,最早当在战国,因为既参有阴阳家学说,并且在思想系统上是在老子之后的。

孔子与《易》孟子、荀子书中都不谈《易》。唯一孔子与《易》的关系即《论语》上孔子说的:“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这是《古论》,《齐论》不存,《鲁论》则作“五十以学,亦可以无大过矣”。看来《易经》对于孔子又没有关系了。

汉朝传《易》,立于学官的,有施(雠)、孟(喜)、梁邱(贺)、京(房)四家,都是今文。古文家有费(直)、高(相)之说,只是在民间流传。(四)礼《礼》有三种,就是《仪礼》《周礼》《礼记》。西汉初年,高堂生传《士礼》十七篇,就是现在的《仪礼》,礼经之经,即是指《仪礼》而言。《仪礼》有十七篇,分冠、婚、丧、祭、朝、聘、射、乡饮酒八大项目,称为“仪礼”是起于六朝。《周礼》是《周官经》,共六篇:计《天》《地》《春》《夏》《秋》《冬》六官。其中《冬官》已缺,把《考工记》补进去了。汉宣帝时,后苍说《礼》,并传授给戴德、戴圣、庆普三人,戴圣是戴德的侄子,所以称戴德为大戴,戴圣为小戴,他们所记载传下来的《礼》叫《大戴记》《小戴记》。《小戴记》是三《礼》之一,晋陈邵说,戴德把古《礼》二百零四篇删去一百十九篇,取八十五篇,这是《大戴记》。戴圣又从八十五篇之中删去三十六篇,取四十九篇,这是《小戴记》。其实《大戴记》的八十五篇与《小戴记》的四十九篇,是各自取材,删除的说法实在谬误。《礼记》《小戴记》全是戴圣作的吗?这话决不能确定。本来《礼记》这本书,可当作礼节丛书看,内中有许多文章是采自诸子的,像《月令》是吕不韦作的,《三年问》是采取《荀子·礼论》中的几章凑成的,《王制》是汉文帝时博士们作的。总之,今人看《礼记》同《大戴礼记》是两部丛书,梁任公、胡适之、钱玄同师都是这样主张的。

郑玄注《周礼》《仪礼》《小戴记》,“三礼”的名称即开始于此。当时大小《戴》是并行的,因为郑玄注了《小戴记》,这是《大戴》不被重视的缘由,因此《小戴记》便专有《礼记》名了。(五)乐

关于乐,汉人制氏2对于乐,只知铿锵鼓舞,而不能言其义。孝文帝时乐人窦公会鼓琴。未闻有经,或本无书。《汉书·艺文志》列《乐记》有二十三篇,是西汉本有乐理之书,今《小戴记》存《乐记》一篇,《隋书·经籍志》谓马融所补,或即西汉二十三篇中者也。(六)春秋《春秋》是鲁国的历史,孔子修改了一过。孔子修改《春秋》不外两种意义:一种是修得准确,一种是把自己的主观的思想放进去。大约以第二种为多。孟子说是孔子曾说:“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孔子是很正派的人,大约作《春秋》把乱臣贼子都痛骂了,所以又说:“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因为孔子很正,言语要合于义务《春秋》谓之名分,所以今人称为“正名主义”。准确的例:“僖公十有六年,春王正月,戊申朔,陨石于宋,五。”为什么先说“陨”,后说“石”?因为落下来,看了才知是石头。为什么最后说“五”?因为看见是石头,数了才知有五块。所以如果没有孔子自己的思想,那真成“断朝烂报”了。《春秋》毕竟是一部历史,起于鲁隐公元年,下至鲁哀公获鳞公元前722—前481年242年,是编年体的;因为经文全是几句纲领的话,后人多不易懂,所以有三传出来释经。《春秋三传》是:《公羊传》《谷梁传》《左氏传》。(一)《公羊传》公羊子,齐人,名高,据说是得子夏之传。汉初,胡母生、董仲舒都是公羊家。三传以此出现为最古,里面都以道德的眼光批评政治。有何休注的。也有人说,现在的《春秋》经文是从《公羊传》中提出来的,真否还待证明。(二)《谷梁传》谷梁子,一说名俶,一说名赤,字元始,据说也是跟子夏学的经。不过内容最不可靠,看来像是把《公羊传》修改成如此。《公羊传》是今文家根据的经,《左氏传》是古今家根据的经。《谷梁》呢,今文家归之于古文崔适说,古文家归之于今文,谁都不要它。(三)《左氏传》相传鲁太史左丘明作。左丘明与孔子同时,《论语》说:“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或者他比孔子还大上几岁。但是依《左传》的文字看来,他可以看见田氏篡齐公元前386年三家分晋公元前376年,上距孔子生年公元前351年175岁,则此人应活有200余岁,此可疑之点一。《左氏传》皆释《春秋》,何以司马迁不知道?此可疑之点二。《左氏传》的内容描写战争,提倡霸道,有无经之传,有传不释经,跟孔子的思想大相径庭,此可疑之点三。大约此是战国时代的作品,自成一家之言,本不释孔子之《春秋》的。

康有为解释这书本是战国时代左丘明作的《国语》见《太史公自序》,刘歆从内面取出一部分来,加上自己的话,用来释经,假造根据,辅佐王莽篡汉的。

康说的强点是现有的《国语》果真从隐公到哀公242年中间的事情很少,其前其后倒很多,可见中段被人窃走了。弱点是既无积极的证据,刘歆改书有无这样大的本领;如果找出刘歆是否改书的证据来,那整个的今古文的问题全在这里了。(七)论语

论语有《鲁论》《齐论》《古论》三种,《古论》是孔壁中所发现的,《齐论》二十二篇,比现在的多《问王》《知道》两篇,今本《论语》二十篇,是本之《鲁论》的。给《论语》做训诂的有何晏的《集解》,今存,但内容则《鲁》《齐》《古》一齐参混在一起,清朝刘宝楠的《论语正义》讲解最好。《论语》内容所记载的都是孔子应答弟子时人的话,或是弟子间彼此的谈话,所以说《论语》乃是一本语录。《论语》是谁作的,这话很难一句解答出来。柳宗元有《论语辩》以为是曾子门人所记的,因为《论语》中别人称名,而曾子、有子不称名,并且记载曾子死事。曾子在孔门中最年轻,而活的年岁很大,如果是曾子的弟子记的,那年代去孔子一定很远。就内容说,前十篇较早,大概是一人记的,十一篇到十五篇又为一人所记。从第一篇到十五篇的思想都很近,可是十五篇以后,自十六到二十,便不大可靠了,而且每篇末了都有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掺进去。虽然如此,《论语》仍是研究孔子言行的唯一宝典。孔子教学图(八)孟子《孟子》一书,也不是孟子自己作的,大概是一传或再传门弟子记的。他是儒家的正统派,对孔子的仁义,颇多发挥。他的政治主张“民为贵君为轻”的民本主义,很合于现代的思想。在宋朝以前,同荀子是被同样看待的,因为他对于心性问题,有许多高见,有些主张很与宋朝的哲学相同,适合宋人的脾胃,因此才压倒了荀子而独尊。在早有赵岐注,而清朝焦循的《孟子正义》可说是既博且精的。(九)孝经《孝经》没有什么精彩,就内容来说,好像是关于“孝”的一篇笔记,也有古今文的区别。今文十八章,古文二十二章,所差异的字数不过二三十,内容是记载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的孝道,也有孝的理论,也有孝的实施。《孝经》的作者是谁?我们现在看来,内容多接近孟子的思想,大概可以断定是孟子以后的儒家所作的,大约时代总近于战国末年。《吕氏春秋》中引有《孝经》,想是在《吕氏春秋》之前了。不过古书的简片,散乱无序,有无一部分是汉人追加修改的,却也难说。(十)尔雅《尔雅》这本书,拿现在的名词来解释,可说是一部词典。原先大概抄录许多训诂,预备读经时来检查的,后人传抄,便成了书。内容有许多材料,不是战国以前的东西,明明白白是后人增益的,有人以为是周公作的,岂不太开玩笑?《尔雅》既是训诂之学,何以称经?这个来源是因为《艺文志》在《六艺》外附有《论语》《孝经》,而《尔雅》附在《孝经》里头。东汉时把《论语》《孝经》称为经,后人以《尔雅》是汉时东西,与经也有点关系,唐及后蜀的石经都刻有《尔雅》,《尔雅》才选进经里头去了。《尔雅》的内容是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山、释水等等,笼统的话,都是解经的;专门一点说,是解《毛诗》的,所以《尔雅》既不是一人作的,而且一定在《毛诗》之后,可以断言。(十一)四书

宋朝的朱熹注了《论语》《孟子》,又从《礼记》里抽出《大学》《中庸》两篇来注了,印在一起,这就成了所谓《四书》。除《大学》把原文次第改乱外,其余都能发挥孔子的真义,此书遂为后世所重大学·中庸》详第四章叁 史学一、绪言

古代历史的起源,难以指定,大概太古的时候,浑噩蒙昧,虽然生活是一步一步地进展,而全都渺茫无闻,史是有的,不过没有记载留下来而已。至于以天皇、地皇、人皇为“三皇”,以九头、五龙、摄提、合雒、连通、叙命、循蜚、因提、禅通、疏讫为“十纪”见纬书,全是汉人向壁而造,后来以讹传讹,至于见之于册籍的历史,当然史迁3所叙神农、黄帝等事迹,未必全真。中国史书以《尚书》为最早,大约《尚书》总保存有唐虞的文化,也或者就是中国最早的历史的成分。二、定义《礼记·玉藻》篇云:“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所谓史就是记事的官,许慎说:“史,记事者也”,又“黄帝之史仓颉”等,其实史字的造字是会意字,本来就是记事的意义。《说文》说:“从又持中,中,正也。”史字小篆作,中字现在疑由册字变来,册字金文作,省为,再变为,与中类似而易写错;而且《尚书》有“厥允持中”,显然是简册的意义,史即是以手持册,所以史就是执掌案卷的史官。史字最早的意义,恐怕只限于宫庭政府的档案,以后体裁方法才逐渐进步。三、甲骨文与历史的关系

中国最古的史书是《尚书》,不过其中《尧典》《禹贡》等篇,都不确实,因之现在对于尧、舜、大禹的事迹都生了怀疑。河南出土的甲骨文是殷朝的卜辞,王国维、罗振玉两先生尝据以考究殷代世系,订证史书的疏误,而且由甲骨文字上可以推测出殷代生活、宗教、政治等等的情况,这是实际的最可靠的最古的史料。这样,中国历史的起源就换了一个面目了。大禹像四、分类

史是四部中的一大类,前人对于它的分类有正史、编年史、纪传史等,分法不很科学,所以按史的体裁来分,应该这样分:(一)编年体;(二)纪传体;(三)纪事本末体;(四)杂史体。兹分述于下:(一)编年体——是以年月为线索,排列次序以记述的。以《春秋》为祖,后有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是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起,按年代排到五代末年,是一部大的著作。(二)纪传体——就有《隋志》所谓的正史,内中年代的排列,并不紊乱,不过以纪传为主。开端的是《史记》,至宋把《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定为十七史,至明加《宋史》《辽史》《金史》《元史》为二十一史,至清修《明史》为二十二史,又增入《旧唐书》《旧五代史》,便成为二十四史。其中重要的在底下一节分述。(三)纪事本末体——以一件事为一篇,每篇按年月摆列而陈述始终的。如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明陈邦瞻的《宋史纪事本末》《元史纪事本末》,清谷应泰的《明史纪事本末》,高士奇的《左传纪事本末》,统称为五纪事本末体。(四)杂史体——凡属于上三项之外者的史体,称为杂史体,如《汲冢周书》《吴越春秋》等。

纪传体中有表、志等项。志是把一个时代的天文地理、典章制度分类记述的,后人有专门在这一部里开拓的,如唐杜佑作《通典》,上溯黄帝唐虞,直到唐天宝年间,内分:(一)食货;(二)选举;(三)职官;(四)礼;(五)乐;(六)兵刑;(七)州郡;(八)边防八大项。后宋郑樵作《通志》,有(一)氏族;(二)六书;(三)七音;(四)天文;(五)地理;(六)都邑;(七)礼;(八)谥;(九)器服;(十)乐;(十一)职官;(十二)选举;(十三)刑法;(十四)食货;(十五)艺文;(十六)校雠;(十七)图谱;(十八)金石;(十九)灾祥;(二十)草木虫鱼等二十略。元马端临作《文献通考》,更区分田赋、钱币、户口等二十四项,郑、马的书都以《通典》为本依,《通典》《通志》《文献通考》,俗称三通,至清乾隆敕撰《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三种,再加上皇朝《通典》《通志》《文献通考》三种,便成为九通了。五、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的名目前已说明,现在把重要的较详陈述,次者略为备言于后。《史记》——《史记》的年代是上起轩辕黄帝,下至汉武帝,会通《诗》《书》《左传》《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之言而编成的一部书宋郑樵的话,内分十表、十二本纪、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作者是司马迁字子长,他曾南游江淮各地。不过其中有《将相年表》《三王世家》《日者列传》《龟策列传》《傅靳蒯成列传》等十篇,在汉宣帝时是有录无书,到元帝、成帝的时候,褚少孙补入。至于对于《史记》作注解的书有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同张守节《正义》。黄帝像《汉书》——班固,字孟坚,是扶风安陵人,作《汉书》。年代起于汉高祖,终于孝平王莽之诛,内有十二世,二百三十年。有说班固因罪坐狱,死在狱中,八表及《天文志》是其妹班昭续成的。唐颜师古给《汉书》作过注。《后汉书》——范晔,字蔚宗,宋顺阳人。博涉经史,善属文,能隶书,晓音律,把刘珍等《东观汉记》、吴谢承《后汉书》、晋薛莹《后汉书》、司马彪《续汉书》、华峤《后汉书》、谢沈《后汉书》、张莹《后汉南记》、袁崧《后汉书》以上见《隋志》八家《后汉书》做参考,编成《后汉书》。因为后人给他的书作音训注解,所以独传到现在,共八十卷。体例同《前汉》相同,只是十志未成。后人把司马彪志补入,无年表,唐章怀太子李贤作注。《三国志》——《三国志》是陈寿撰的。陈寿字承祚,晋安汉人。《三国志》六十五卷,内《魏志》三十卷、《蜀志》五卷、《吴志》二十卷,以魏为正统,所以《魏志》有纪。唐刘知几评议这部书说:“曲陈曹美,虚说刘非。”后宋文帝命裴松之作注。《晋书》——唐太宗时房玄龄、褚遂良等奉敕撰成,以齐臧荣绪《晋书》为本依,内共十纪、二十志、七十列传、载记三十。《宋书》——梁沈约撰,有十纪、三十志、六十列传。宋时已缺,后以《南史》补之,今共一百卷。《南齐书》——梁萧子显撰,共六十卷,今存五十九卷。《梁书》——唐姚思廉修,共五十六卷。《陈书》——唐姚思廉修,共三十六卷。《魏书》——北齐魏收修,共一百三十卷,今本存一百一十四卷。《北齐书》——唐李百药修,共五十卷。《周书》——唐令狐德棻奉敕修,五十卷。《隋书》——唐魏征等撰。贞观初,颜师古、孔颖达修述,由魏征总其事,五十五卷。《南史》《北史》——唐李延寿撰,《南史》八十卷,《北史》一百卷。《旧唐书》——后晋刘昫等奉敕撰,二百卷。《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刊修,二百二十五卷。《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奉敕撰,一百五十卷。《新五代史》——宋欧阳修撰,七十五卷。文章极美《宋史》——元托克托等奉敕撰,四百九十六卷。《辽史》——元托克托等奉敕撰,一百一十六卷。《金史》——元托克托等奉敕撰,一百三十五卷。《元史》——明宋濂等奉敕撰,二百一十卷。《明史》——清康熙时张玉书等奉敕撰,三百三十六卷。

其他批评史书的有唐刘知几《史通》、清赵翼《二十二史札记》,又有章学诚的《文史通义》等,在史学上都占一席重要地位。肆 哲学一、孔、墨、老

中国民族自西方东来之后,集中在黄河流域,所以一切的文化皆产自黄河流域。黄河流域生活比较苦一点,每天必须耕田方能维持生活,所以造字的时候,男子的“男”从力,从田。因为生活苦,没有时间去思想,所以产生一种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哲学。可是先民只巩固了社会的伦理的基础,产生出这些道德的名词来,如仁、义、忠、信、智、孝、直……中国的伦理是家庭的伦理,孝占很重要的位置,宗教是多神教,敬百神,并尊天信鬼。

东周之后,诸侯国也大了,交通也发达,战争也多,生灵涂炭的事,时常有的。在这样的一个时代里,孔子便诞生了。

孔子生于周灵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51年,卒于敬王四十一年公元前479年。他生在鲁国。这时鲁国保存三代的文化最多,孔子学了,便以恢复古代兴隆治迹为宗旨。他希望获得政权,以实施他的理想,但是终于无人给他试验的机会。他终身当了教师,教授《诗》《书》《礼》《乐》,自己还作了一部《春秋》。

孔子的学说以仁为基础,立身要仁,在家要孝,做事要忠,待人要恕,行动要义,大体如此。

孔子的政治理想是正名主义,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他主张中国统一,有一个有能力、有权威的君主实现他的“正”的理想,当时的政纲就是仁政。

不过孔子是个哲人,他还有“一以贯之”的学说,一贯的意思是把一切知识及行为都从一点上贯穿起来。他自己没有教人的知识,总是“因材施教”,问出别人的不了解处,自其发言之空隙处施以教训。

他一生流离不遇,他信命,却不信鬼神。

继续孔子的哲学家是墨翟,大约也是鲁人。他生于周定王初年约公元前460年,卒于周安王中叶约公元前390年。墨子生了一副科学家的头脑,喜欢分析,注重论理。因此,孔子的思想一到墨子手里便换了眉目。

墨子的动机和孔子相同,他的学说是:(一)尊天,同于孔子。(二)信鬼,反孔子。(三)兼爱,同于孔子。(四)尚贤,同于孔子。(五)非攻,同于孔子。(六)节用,反孔子。(七)节葬,异于孔子。(八)非乐,反孔子。(九)非命,反孔子。(十)尚同。

尚同是墨子的政治思想,主张民选政治首领,实行神权政治。墨子与孔子的异点主要在方法方面。墨子用论理4,讲根据,结果更趋于实用。墨子创有三表法:(一)本,根据古圣先王的事迹。(二)原,考察现下社会的实际状态。(三)用,实验结果之利害。

第三个哲学家是老子。他姓李,名耳,字聃。他比孔子晚百年左右,正生在战国初年。关于老子的年代,连司马迁都不知道,结果大家生出许多纠纷。一说他是孔子的先生,孔子在周,问礼于老子,但是孔子往周一事即不可信见崔述《洙泗考信录》。与孔子同时,则是老莱子,也称老子,可不是老聃,当然晚了。一说比孔子晚百年左右,一说在战国末年,与荀子同时。折衷派说老子书成于战国末年,而人则比孔子略晚,这个问题还待继续研究。

老子是自然派的哲学,他把万有,连天地在内,都看作发生于“道”——一个概念。道的性质是“无”,是“阴”阴象征女子的生殖器。万有一切都得道之一体,这样便与鬼神脱离关系了。

他的人生哲学主张静退谦让,他的政治哲学主张打倒现在的社会组织,恢复太古的自然政治。今将三位领导的大哲学家的思想列表于下:

此外老子主张“无名”,得名之母,一切有名皆有顺序。他说“道常无名朴”,其思想比儒家更进一着。二、周秦各家

中国哲学自从孔子之后,逐渐分化,战国之时,派别灿然,其后又统一而成杂家。今依派别叙述于下:(一)儒家

七十子 孔子传其思想于七十子。七十子中以有若、子张、子夏、曾子、子游、子贡诸人最为特出。颜渊尽了解孔子之学,惜早死,子由也早被害。孔门弟子有四科十哲:

1.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2.言语:宰我、子贡。

3.政事:冉有、子路。

4.文学:子游、子夏。

曾子年龄最幼,其后门弟子多死,在鲁国最为老师;子夏为魏文侯师,传播儒学功亦大;冉仲弓一派开出来荀子一位大哲学家。总之,七十子虽传孔子之学,但绝无新的贡献,新的贡献则有孟荀二大儒。

孟子公元前372—前288年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人,比孔子晚一百五十年左右,也是率领弟子,周游各国,其学说为:

1.性善 他说“人皆可以为尧舜”,有人看见小孩堕在井里,一定难过而救他,这就是性善。不善的行为都是环境之恶。

2.正鹄 人生只把天性原有的好处保存不失就够了。他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3.政治 行仁政,法尧舜。他说:“仁义而已矣”“法先王而过者,未之有也。”

荀子 荀子名卿,又晚于孟子,战国末年公元前307—前213年赵人。曾为楚兰陵令。十五岁游齐稷下,时诸贤毕集,极一时之盛。其学说为:

1.性恶 他说人生来有好利、疾恶、好声色之心,顺此故乱,所以先王才制出礼义来。

2.正鹄 生来的性质叫“性”,学问经验叫“伪”。人应当“化性起伪”,即是用礼义改变性情,人生标准即礼义。

3.政治 以好人行仁义。设施“法后王”,因为先王之政,至今已无存者。《大学》《中庸》《大学》旧传是曾子作的,因无证据,无人相信。《中庸》据《史记》说是子思作的,但子思作的《中庸》是否就是现在的《中庸》,很是一个问题。文中有“载华岳而不重”“今天下书同文”,很显然是秦以后的书。但又不敢说全是秦以后的,因为前面发挥“中庸”之德,也许有一部分是子思作的也未可知。《大学》呢?《吕氏春秋·执一篇》说:

楚王问为国于詹子。詹子对曰:“何闻为身,不闻为国。”詹子岂以国可无为哉?以为为国之本,在于为身。身为而家为,家为而国为,国为而天下为;故曰以身为家,以家为国,以国为天下。

这里的思想完全和《大学》一致。那么《大学》也是詹何一系的思想,而且是一个大儒所著。兹姑假定《大学》成书于战国末年,《中庸》成书于汉初。《大学》的思想是以修身为治国平天下之本。治国平天下之前要齐家,修身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致知的意思是大觉大悟。诚意是校正意志与冲动,使之向善。正心是不动情感,明觉莹澈。格物的讲法纷纭,照郑玄的说法,是致知的地方;朱熹说是一段穷理的工夫;王阳明说是实行为善去恶,实在已经不能讲了。《中庸》的思想说“中庸”是正道,即平常父子兄弟君臣夫妇之道。因为太平常,所以更难行得好。此平常之道出于人的天性,而且是不可不由的。明白了这个道理做下去,就可以治天下了。人一旦明白,一定要走这条路,走上这条路也会自然觉悟。这平常之道叫作“达道”,就是“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行这“达道”的有三达德,“智、仁、勇”。这本书又提倡“诚”,说是诚合于宇宙之大法。(二)墨家

宋钘、尹文 宋钘、尹文的学说是“见侮不辱”,自己刻苦以救天下。宋钘也作宋牼、宋荣。尹文现存书是法家,但是否即《庄子·天下篇》中之尹文所著之书,还不敢定。

许行 许行的学说是社会主义,主张人君与人民并耕而食,学说略见于《孟子》书中。(三)道家

杨朱《孟子》说:“杨子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但学说已不存,现有《列子·杨朱篇》是晋人伪作。

庄子 庄子名周,宋之蒙人。他与惠施为周末两位哲学家,但惠子书已不存,只有庄子的哲学照耀全古。

庄子的哲学自宇宙起始。他说宇宙是无穷大,人生在宇宙间只是沧海之一粟。人生呢?也是一样。晋国丽姬先反对嫁给王,但是出嫁之后,待遇极高,她又后悔当初不该反对。人生,谁好谁坏,谁真谁假,都作如是观。庄子妻死,庄子鼓盆而歌。庄子做梦,化成蝴蝶,人生就是大梦一场。

庄子哲学最难懂的是《齐物论》,他把万物看成一个。他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这话没有法子了解,只能诉之于神秘的经验。庄子的哲学要人“黜聪明,堕肢体”,去体会内心之实在。他想象与自然一致之人叫作“真人”,他说:“真人之息呼吸以踵脚跟。”听呢?不用耳朵,用气,用肚子。论道图(四)名家

名家产生在战国,祖述孔子正名之义,专研究“名”“实”其间抽象与具体的各种关系。其间所发明的真理极多,但也有很多的诡辩,以惠施、公孙龙最著名。

惠施 曾相梁,著书五车。庄子闻惠子相梁,自楚来访,谈数日。二人学说同处甚多,大约庄子学说一部分出于惠子。惠子也许比庄子更伟大,不过惠子的书没有了,只存了十条。这十条是:

1.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为之小一。

2.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

3.天与地卑,山与泽平。

4.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5.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

6.南方无穷而有穷。

7.今日适越而昔来。

8.连环可解也。

9.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

10.汛爱万物,天下一体也。

惠子的学说也齐物,不过庄子看见宇宙之动,方法纯用直觉;惠子看见宇宙之静,方法纯用理智,如是而已。

公孙龙 赵人,他有几个诡辩的观点:

1.白马非马。这是顶著名的

2.坚白石,二也,非三也。坚白,石之性质,去性质则无石

3.指物论。指言属性,物言实体

以上各条诸位想知道,可以看胡适之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册。(五)别墨

别墨是南方的墨者。《庄子·天下篇》说有“苦获、己齿、邓陵子之属”。这一派与名家互为表里,也是一派研究论理、玄学的。著作有《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六篇。除《小取》已为胡适所注外,其他各篇又因传写错误,极为难读。梁启超有《墨经校释》一书还勉强可看,只剩下《大取》无人了解了。内中有心理学、论理学、力学、光学、几何学等等。诸位可以看胡适之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册,以及《小取篇新诂》在《文存》中《墨经》作者,一说是墨子本人,《经说》是弟子作的。一说作于战国末年,受了名家的影响才作出来的。一说是先已本有,后人又加入许多材料。至于名家与别墨是一家还是两家,还是一个未解决的问题,现在多已主张是两家了。今略引别墨做例:

辩也者,或谓之是,或谓之非,当者胜也。墨辩界说

或也者,不尽也。论理学上“盖然”之概念Probability

假也者,今不然也。论理学上“假设”Hypothesis

效也者,为之法也。……故中效,则是也;不中效,则非也。演绎推理Deduction

辟也者,举也5物而以明之也。譬喻

侔也者,比辞而俱行也。类推Analogy

援也者,曰:子然,我奚独不可以然也?援例

推也者,以其所不取之同于其所取者予之也。归纳推理Induction(六)法家

法家早有邓析,战国则慎到、申不害、商鞅、韩非、李斯。法家采取道家之自然观,又采取荀子之性恶说,主张治国用法,不用儒臣,反对贤人政治以及侠客之行为。法家出来,把秦国治好,就灭了六国,而统一中国。

法家的政治反对儒家的尊尚尧舜,只主张因时制宜,见需要而为政。反对儒家的教育主义、感化主义。韩非子说:

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

仲尼,天下圣人也,修行明道以游海内,海内说其仁,美其义,而为服役者七十人。盖贵仁者寡,能义者难也。故以天下之大,而为役服者七十人,而仁义者一人。鲁哀公,下主也,南面君国,境内之民莫敢不臣。民者固服于势,势诚易以服人。《五蠹》

韩非子被李斯所害,李斯相始皇统一六国。(七)杂家

吕不韦为秦相,召门客著书。门客各家都有,共成《吕氏春秋》。内容以道家为轮廓,取法家之政治,行以儒家之仁义。《淮南子》汉淮南王刘安召门客所著,主张道家之自然观,而出以儒家之仁义,此即杂家。

关于古代哲学其他记载,有:

1.《史记》的六家

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家。

2.《汉书·艺文志》的“九流”

儒家者流,道家者流,阴阳家者流,法家者流,名家者流,墨家者流,纵橫家者流,杂家者流,农家者流,小说家者流。在外

3.《庄子·天下篇》的分派

儒者,墨翟、禽滑厘,宋钘、尹文,彭蒙、田骈、慎到,关尹、老聃,庄子,惠施、桓团、公孙龙。

案阴阳家为齐国方士邹衍之属,推算五行,非哲学。纵橫家为苏秦、张仪之外交家,亦非哲学。农家即许行。三、汉、魏、晋、唐宋

汉代的哲学是法、道、儒三家之混合,即是杂家,并掺有阴阳五行及一切种族上的迷信。只出了一个特色的王充。

王充,东汉初人,著有《论衡》八十五篇。他的哲学也就是道家的自然观,他的贡献在打破迷信。他的著作最著名的有“九虚”,即《书虚》《变虚》《异虚》《感虚》《福虚》《祸虚》《龙虚》《雷虚》《道虚》。“三增”,即《语增》《儒增》《艺增》。并且还有《问孔》《非韩》《刺孟》《论死》《死伪》等篇,至今日读之还增长思辨及理信。在这个时期中佛教来华,使中国人的思想重新振作起来。

佛教始祖是释迦牟尼,他见了生老病死,悲悯而创造出一种哲学的宗教。他看世界是苦的,种种幸福皆是无常,必须得常而不变者方可以免去生老病死及世界上一切苦,这常而不变是涅槃。论理方面使人显现真如智慧——即由人之本体而生者,灭除无明——即本能,方可不思不虑,免去尘世烦恼。自己修行者谓之小乘教,诲人者谓之大乘教。分派:

1.天台宗——修行,注重本心,体会真如智慧。性宗

2.唯识宗——修行,分析心理现象,了解佛说之实在。相宗

3.净土宗——以念佛达到修行。

4.密宗——修行,注重本心,念咒以助法力。

5.禅宗——不立文字,明心见性,立地成佛。

佛教的影响形成:(一)清谈家;(二)理学。

清谈家得的佛教的小乘,认明世界乐不敌苦,人生修短有命,主张活一天,乐一天,所以耽于酒,耽于游,耽于清谈,不务正业。有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谓之“竹林七贤”,言终日游于竹林中也。

理学始于唐。李翱的《复性书》是很显明的。这一派混合大乘佛法及儒家哲学,把性善性恶之“性”看成“如来法身”“心真如”“本来面目”“阿黎耶识”,把“情”看作“无明”。说性善情恶,圣人“尽性”,可是“无情”。

宋五子 周濂溪——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道州人,是宋学的开山,著有《太极图说》及《通书》。《太极图》本是道士炼丹之图,周子用来说明他的宇宙哲学。其系统如下:“无极”出自《老子》,“太极”、阴阳、动静、乾坤均出自《易经》,金、木、水、火、土出自《尚书·洪范》,这个新哲学系统也称作“新儒家”。周子的人生哲学推崇《中庸》的“诚”。

张橫渠——张载1022—1077,字子厚,河南人,生长在陕西。他同二程互相钦佩,共同讲学,著有《正蒙》及《西铭》。《正蒙》书发扬圣道,有功后学;《西铭》文发明仁孝之发生观,是一种宗教的人生哲学。

程明道——程颢1032—1085,字伯淳,生于河南洛阳。天资卓异,著有《定性书》及《识仁篇》。

程明道的哲学最是神秘主义的,他的《识仁篇》说:

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智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而已。不须防检,不须穷索。《定性书》说:

所谓定者动亦定,静亦定,无将迎,无内外。……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物而无情。故君子之学,莫若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