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床病人的家庭护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6 12:09:39

点击下载

作者:谢鑑辉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卧床病人的家庭护理

卧床病人的家庭护理试读:

第一章 家庭护理基本知识

第一节 居家环境与消毒

一、居家环境要求

卧床病人在家中治疗或休养时,要求居室环境清洁卫生、整齐安静、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及光线充足。

1.卧室内外环境要适宜

光是一切生物不可缺少的生存条件,也是保证健康的基本因子。缺少光线,居室过于黑暗,会让人产生阴森森的感觉和压抑沉闷的心情,尤其是卧床病人,由于疾病的折磨,心理上充满悲观,柔和明亮的光线、明媚温暖的阳光,会给他们带来好的心情。因此,卧室内尽量采用自然光线,房间的朝向最好朝南边且把床安置在靠近窗户的位置,以便得到更多的阳光。但中午午睡时应将窗帘拉上,夏季应减少日晒。卧室内的装饰和色彩,宜柔和并有利于病人休息,一般以浅黄、淡青色为主色调。有眼病的病人,卧室内宜采用深色窗帘,以减少阳光对病人眼部的刺激;夜间室内光线宜暗,以免刺眼。

尽量将病人安置在距离卫生间较近的卧室或带洗浴室的套间,以方便照护病人的洗漱及方便倾倒大小便。另外,可考虑离客厅近一些,让卧床的病人能有机会和来访客人进行交流,但不应选择靠马路边的房间,因噪声太大,会影响病人的休息。照护者应做到说话轻、走路轻、关门轻、挪动用物家具轻。

2.卧室湿度和温度要适宜

冬季室温不应低于18℃,夏季不应高于28℃,老年病人,室温以保持在22~24℃为佳。温度过高,病人会感到燥热难受,应经常开窗通风降低温度。夏季酷热,一般利用电扇或室内放冰块降温,有条件时可使用空调,但室内温度不宜过低,以免病人着凉。室内湿度一般以50%~60%为宜,湿度过高,会感到潮闷、憋气;湿度过低,会使病人感到口咽干燥不适。此时可在地面洒水,冬季还可在卧室内放盆水,以提高湿度。风速夏季不应少于0.15米/秒,冬季不应大于0.3米/秒。

3.卧室内空气流通

室内经常通风换气,可保持空气新鲜,使病人神清气爽,增进食欲,利于身体康复。但要根据气候和季节灵活掌握,如夏天天气炎热,家中使用空调时要经常打开门窗换气,一般每次开窗时间为20~30分钟;冬季寒冷要酌情缩短时间,轮流开窗通风换气,时间最好在10:00~15:00,通风时应避免对流风直接吹到病人。病人服用解表发汗的药物后,不宜通风换气,避免出汗时吹风,应待热退汗干后,盖好被褥再开窗通风。

4.卧室安全

病人经常活动的地方(如床周、过道、卫生间等)应经常整理,做到无障碍物,人员走动的地方不放置物品。室内应陈设简单,用具力求易于清洁及使用方便,地面、桌椅、床上用物要经常保持清洁并定期消毒更换,定点定位摆放整齐。病人随时需要的物品,如茶杯、卫生纸、痰盂、毛巾、水果等,应放在卧床者伸手可以拿到的位置。儿童或神志恍惚的病人要加床档保护,以免坠床;精神病病人的卧室要备有防护用具,并要妥善保管。二、家庭清洁与消毒

肉眼看不见的细菌密布在家庭的每个角落,随时都可能致病,尤其对于年老体弱者、婴幼儿及有病人(尤其是传染病病人)在家休养的家庭。掌握一定的科学消毒灭菌方法对每个家庭成员的身体健康是非常必要的。家庭消毒灭菌最基本的方法是洗、晒、煮等物理消毒方法和用消毒液浸泡的化学消毒方法。

1.手的清洁与消毒(1)手的清洁:对照护者来说,保持手的清洁是至关重要的。要注意勤剪指甲,洗手使用肥皂并用流动水冲洗,反复2~3遍,洗后须用干毛巾或餐巾纸擦干,不宜用湿毛巾擦手,因湿毛巾易致细菌滋生。(2)手的消毒:照护者护理传染病人或接触比较脏的物品后应用消毒液浸泡或用消毒液搓擦双手。常用的方法有:有效碘500~1000毫克/升、碘伏100~200毫克/升、有效氯溶液等,浸泡洗涤1~5分钟;或用0.3%~0.5%醋酸氯己定或75%乙醇涂擦在手上,反复搓洗1~2分钟,再用流动水冲洗晾干。使用消毒液消毒可清除手上99%以上的暂居细菌。(3)照护者哪些情况应进行手的消毒

①直接接触病人前后;

②处理同一病人的不同部位前后;

③接触病人的排泄物、呕吐物、分泌物及其他污染物之后;

④接触被病人污染的物品后;

⑤饭前、饭后;

⑥外出回家后;

⑦为病人服药、喂饭、饮水前后等。

2.一般家庭用物清洁与消毒(1)水龙头、厕所门把手上以及比较潮湿的地方,细菌容易沾染和繁殖,所以要注意重点进行消毒。(2)卫生洁具的消毒

家庭中常用的卫生洁具包括抹布、便器、浴缸、脸盆、水龙头、淋浴器等,除了平时要用专用的清洁剂清洁,定期消毒也是必不可少的。

消毒的方法:对于物体表面,可采取喷洒、擦拭的方法;对于可移动的洁具,如脸盆、便盆等,则可采取浸泡消毒的方式。

消毒液的配置方法:依照所选的消毒液而定,各种消毒液的配制均有说明书,配制前应仔细阅读。

清洁消毒洁具所用的刷子、拖把等一定要专用,并及时清洗消毒,以免重复感染。刷子、毛巾、拖把是保持卫生间清洁的功臣,然而,如果不注意清洁和干燥,它们也会成为污染源。每次清洁完后,最好将其冲洗干净,把水沥干,喷洒消毒液,或定期用消毒液浸泡。最好把清洁用具挂起来,不要随便放在角落里,也不要放在不透风的容器里。

家庭用的抹布如不注意消毒,最容易滋生细菌,并在其使用过程中将细菌带到室内每个角落,所以每日用后,须用250~500毫克/升84消毒液浸泡30分钟,用流动水冲净晾干备用。

3.非传染性病人的餐(饮)用具消毒(1)煮沸消毒

煮沸消毒是家庭中最简单易行的消毒方法,是通过热力作用于微生物,起到杀灭细菌的作用。此法适用于耐高温的金属及玻璃、陶瓷等餐饮用具。煮沸消毒时应用带盖、清洁的金属容器。煮沸的方法:在煮沸消毒容器内加入凉水,放入被消毒物品,然后加热煮沸,一般煮沸10~15分钟。若要杀灭细菌芽孢、真菌孢子及肝炎病毒等,应煮沸30分钟。

消毒物品应先清洗后煮沸;水必须淹没所有消毒物品,空腔的物品如奶瓶、杯子要将腔内灌满水再沉入水中,再将锅盖紧密盖上;依据物品性质确定放入水中的时间,消毒时间从水沸时间开始计算,中途不可加入其他物品,必须加入时,应重新计算时间;由于气压的作用,海拔每增加300米,需要延长消毒时间2分钟;消毒后,物品取出,放置在清洁处晾干。(2)家用消毒柜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消毒柜已普遍进入家庭生活。消毒柜的消毒方式分为单一消毒方式和组合消毒方式。单一消毒方式为高温、紫外线、臭氧。三种方式的消毒机理是完全不同的。组合消毒方式有高温+紫外线+臭氧、紫外线+臭氧。目前市场上的家用消毒柜的消毒方式以组合消毒方式为主。

根据原理不同,消毒柜的适用范围是有差别的。高温消毒柜不能消毒不耐高温的餐具,如塑料制品;而臭氧+紫外线的复合式消毒柜适用范围广,几乎所有餐具均能消毒。

各种消毒柜的使用方法各不相同,使用时应详细阅读说明书,确保真正达到消毒效果。消毒柜电源插座必须安装可靠的接地线;安放位置远离高温、潮湿、腐蚀环境,周围无易燃物品;消毒柜四脚垫稳,撤除全部原包装保护物;消毒时和消毒后手和食具不能碰辐射板,以免被烫伤和损坏机件。

4.衣物被褥消毒(1)煮沸消毒

病人感冒时用过的衣物被服可采取煮沸消毒,具体方法和注意事项参见“餐(饮)用具煮沸消毒”法。(2)日光曝晒

利用日光曝晒消毒是衣被最简单的自然消毒方法之一,特别是不宜清洗的被褥、毛毯、床垫等。在曝晒时,要把消毒物品放在日光下直射,利用阳光中的紫外线的消毒作用,使病原微生物灭活。通常情况下日光曝晒4~6小时即可,为保证消毒效果,衣物、被褥要平铺开,并应反复翻动,保证面面晒到。

5.卫生间消毒

除了洗浴时要开启排气扇换气,保持浴室内空气干燥清新,平时开窗通风也是有效的措施。如果是没有窗户的卫生间,可以使用空气消毒片或艾叶、食醋熏蒸消毒。还可在卫生间放置固体空气清新剂,定时喷洒适量的液体空气清新剂,在小便器内放置卫生球,这些既能有效去除异味,还能对空气有一定消毒作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市场上有专用的卫生间清洁器,专门针对卫生间易滋生的细菌,消除异味,清新空气。但最重要、最有效的消毒方式还是开窗通风换气。

6.食物消毒(1)水果蔬菜的消毒

水果、蔬菜在生长、采集、搬运、储存及销售过程中,易被各种细菌、病毒和寄生虫卵等污染,生吃不洁水果和蔬菜可引起多种肠道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因此对生吃的瓜果蔬菜应消毒后再食用。消毒可选用0.1%高锰酸钾溶液浸泡20~30分钟,或用0.1%~0.2%过氧乙酸溶液浸泡30分钟,或用100~200毫克/升二氧化氮溶液浸泡5~10分钟,或用暴气式臭氧消毒器向水中连续暴气臭氧浸泡10~15分钟;消毒后用清水冲洗,洗去残留消毒剂。(2)蛋类、肉类等的消毒

蛋类表面污染有很多微生物,久存易变质,严重者可引起食物中毒。用0.1%~0.2%过氧乙酸溶液浸泡30分钟,或用100~200毫克/升二氧化氮溶液浸泡5~10分钟,或用暴气式臭氧消毒器向水中连续暴气臭氧浸泡10~15分钟,可杀灭蛋类表面微生物,起到消毒和保鲜的作用。肉类不宜浸泡,只需放置冰箱冷冻或冷藏;不新鲜、腐败的肉类要丢弃。

7.传染病病人用品及排泄物的消毒处理(1)餐饮用品的消毒

对于患菌痢、伤寒、传染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疾病的病人所用之餐具、茶具、药杯等器具应单独放置,个人专用。消毒方法为消毒剂溶液浸泡法:用有效氯500~1000毫克/升的含氯消毒溶液浸泡消毒30分钟,或用0.5%的过氧乙酸溶液浸泡15~30分钟。所用消毒剂后,应用自来水冲洗去消毒剂,晾干后再放入清洁容器中备用。(2)传染病人的排泄物的消毒处理

一般病人的排泄物无需特别消毒处理,但对有传染危险的黏液、粪便,可以送医院化验一下,以决定是否进行消毒处理。如有必要进行消毒,可以按1000克排泄物加入漂白粉(含有效氯25%)50克,或用次氯酸钙(含有效氯80%)15克,或其他含氯消毒剂干粉,使其混合物中有效氯含量达1200~1500毫克/升,倒入便器内,用棒搅拌均匀后静置2小时,然后倒入抽水马桶或公厕处理。用来擦呕吐物的物品或被粪便污染的用品,可以焚烧处理或丢入病人用的便器内,与大小便一起消毒后倾倒掉。厕所门的拉手柄、水龙头等也要进行消毒,可以用3%的碘伏或250~500毫克/升的84消毒液擦洗消毒。(3)尿液的消毒处理

尿液可用漂白粉等含氯消毒剂干粉或乳液消毒,使尿液中的有效氯含量达10000~15000毫克/升,混匀后放置2小时。(4)呕吐物的消毒处理

已经确诊为传染病病人的呕吐物要进行消毒处理,方法同传染病人的“排泄物的消毒处理”。当病人呕吐物污染床上用品时,用物要进行高温消毒。当病人的呕吐物污染了地面时,可以用旧报纸等覆盖以吸收呕吐物中的水分,然后再用饱浸84消毒溶液的抹布或湿报纸擦干净。照护者要戴一次性手套操作。(5)分泌物的消毒处理

分泌物包括痰液、脓液、唾液等。可加入等体积1%的过氧乙酸或有效氯2000毫克/升含氯消毒剂溶液消毒,作用30~60分钟。对干燥覆于物体表面的分泌物所用消毒剂溶液的浓度应加倍,对浸渍于织物上的分泌物可煮沸30~60分钟进行消毒处理。(6)剩余食物的消毒处理

病人的剩余食物不可再食用,应煮沸30分钟或用20%的漂白粉(含有效氯25%)或1%的次氯酸钠溶液浸泡消毒2小时后再倒掉,以免传播疾病。

8.家庭常用外用消毒药物(1)84消毒液

84消毒液的有效成分是次氯酸钠,它属于含氯消毒液,早期仅在医院内使用,用于多种医疗器械、布类、墙壁、地面、便器等的消毒。随着人们对卫生消毒的需求增加,现在已广泛地应用于家庭中的环境、物品的卫生消毒。

①适用范围

本品可用于餐饮用具、环境物体表面、衣物被服消毒。

去除茶杯、咖啡杯的污渍:1∶100倍稀释的84消毒液浸泡30分钟,清水冲洗,可完全去除茶渍、咖啡渍。

去除毛巾汗渍、异味:1∶100倍稀释的84消毒液浸泡15~30分钟,清水搓洗,可去除毛巾汗渍、污垢并除异味。

儿童的塑料玩具的清洁消毒:1∶250倍稀释的84消毒液浸泡20分钟,既达到消毒,又起到清洁的作用。

厨房案板的杀菌去油:1∶250倍稀释的84消毒液刷洗案板,既可杀菌,又可起到去油清洁的效果。

衣物的漂白去渍:1∶250倍稀释的84消毒液浸泡30分钟,发黄、有顽固污渍的白色衣物就能洁白如新。

②使用方法

餐饮用具、一般衣物浸泡消毒:1∶250倍稀释,即1份消毒剂加水250份混合浸泡20分钟,清水冲洗即可。

空气环境、卫生工具消毒:1∶250倍稀释,即1份消毒剂加水250份混合,可对空气进行喷洒消毒,还可擦拭、洗刷地面、台面、卫生洁具,既可清洁去渍,又可消毒除味。对于拖把、刷子等卫生工具,还可浸泡消毒。

传染病人污染物消毒:1∶25倍稀释,浸泡60分钟。(此时的物品会受到一定程度的腐蚀并使物品褪色变白)。

③注意事项

84消毒液是一种含氯消毒剂,而氯是一种挥发性的气体,因此盛消毒液的容器必须加盖盖好。它因放置时容易挥发,有效期一般为9个月至1年,因此在购买与使用时要注意生产日期,放置太久其有效氯含量下降会影响消毒效果。

84消毒液有一定的刺激性与腐蚀性,必须稀释以后才能使用。一般稀释浓度为2/1000~5/1000,即1000毫升水里面放2~5毫升84消毒液,浸泡时间为10~30分钟。被消毒物品应该全部浸没在水中,消毒以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后才能使用。

84消毒液对金属物品有腐蚀,对带色物品有腐蚀和脱色作用,因此最好不要用于衣物的消毒,丝、毛、麻织物也不宜使用,必须使用时浓度要低,浸泡的时间不要太长。

不要把84消毒液与其他洗涤剂或消毒液混合使用,因为这样会加大空气中氯气的浓度而引起氯气中毒。

餐具应先清洗干净后再浸泡消毒,传染病污染物应先消毒再清洗。蔬菜、水果等食物最好不要用84消毒液消毒。

如原液溅入眼内或接触皮肤,应立即用清水冲洗。

84消毒液应该放在小孩够不着的地方,避免误服。(2)高锰酸钾

高锰酸钾又名灰锰氧,俗称PP粉,它是黑紫色具有金属光泽的细小晶体。高锰酸钾易溶于水,溶液呈鲜艳的紫红色,其能使细菌微生物组织因氧化而被破坏,因而它具有杀菌消毒作用。

①适用范围

可用于浴具、痰盂和碗筷、茶杯等的消毒,也可用来浸泡清洗水果、蔬菜。0.1%的高锰酸钾溶液可用来洗涤伤口,另外还可用于皮肤、伤口及会阴部的清洁消毒。

②使用方法

不同浓度的溶液,颜色的深浅不同,作用也不尽相同,可根据需要选择。

深紫色溶液:约0.3%浓度,具有强烈的氧化性,杀菌能力较强,可用于消毒浴具、痰盂、餐具。

紫红色溶液:浓度约0.05%,有止痒、消炎和防感染扩散的作用,可用于浸洗防治足癣。

玫瑰红色溶液:浓度约0.01%,使用最为广泛,可用来浸洗水果、蔬菜,如杨梅、樱桃只需用此浓度的溶液浸5分钟,再用凉开水冲洗干净,即可达到杀菌目的。在医疗上可用该浓度溶液浸洗黏膜部位,如痔疮、会阴部、术后伤口等,有防止感染、止痒止痛等效用。

淡樱桃红溶液:是极稀释的溶液,可用来漱口,防止口腔发炎和龋齿,有除臭消炎作用。

③注意事项

应根据不同的需求配置不同的浓度,浓度过高会对皮肤黏膜和衣物产生腐蚀,配置时最好戴上手套保护皮肤,防止颗粒掉落在皮肤和衣物上。

要现配现用。高锰酸钾在热水、沸水中易分解失效,故配制时最好用冷水,且随配随用,忌配后久放。放置时间长了,消毒效果会降低,当溶液变为棕黄色时,就完全失效了。(3)乙醇

乙醇又称酒精,属中效消毒剂,具有无毒、易挥发、不稳定等特点,对皮肤黏膜有刺激性,对金属无腐蚀性。

①适用范围

适用于皮肤、环境表面及医疗器械的消毒等。

②使用方法

通常能在药店中购买到的是75%乙醇。对于家庭中的消毒常采用浸泡法和擦拭法。

浸泡法:将待消毒的物品放入装有75%乙醇溶液的容器中,加盖,一般浸泡10分钟以上;个别对其他消毒剂过敏者,可用75%的乙醇溶液浸泡5分钟。适用于耐湿的物品。

擦拭法:常用75%乙醇棉球擦拭,可用于皮肤、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表的消毒。

③注意事项

乙醇易燃,使用时忌明火。

必须使用医用乙醇,严禁使用工业乙醇消毒和作为原材料配制消毒剂。

乙醇对皮肤黏膜有刺激性,因此不能接触破损的皮肤黏膜。(4)络合碘(碘伏)

络合碘(碘伏)消毒剂属中效消毒剂,可杀灭除细菌芽孢以外的各种细菌繁殖体、真菌、病毒和分枝杆菌。消毒作用只需1分钟,即可杀灭皮肤表面的细菌,达到消毒要求。络合碘消毒剂克服了碘酊和碘水溶液中的碘易升华、易黄染、刺激性强等缺点,具有性能稳定、不挥发、易溶于水、无黄染等优点,是适合家庭使用的理想消毒剂。

①适用范围

适用于注射部位皮肤消毒;皮肤黏膜、阴道黏膜、创伤创面和伤口的消毒;环境、餐具以及各种容器的消毒。在家庭或在外遇有意外擦伤、碰伤时,可解临时之难,也是儿童皮肤擦伤、碰伤后预防感染的最佳消毒液。

②使用方法

常用的消毒方法有浸泡、擦拭等方法。

浸泡法:将清洗、晾干后的物品浸没于装有络合碘溶液的容器中,浸泡30分钟,取出后用清水冲洗干净,晾干备用。可用于餐具、容器的消毒,浓度为1∶20。

擦拭法:擦拭污染的物品或台面,浓度为1∶20。

③注意事项

本品为外用消毒剂,不得口服。

本品不能与红汞同时使用。

对碘过敏者慎用。

碘伏消毒液对二价金属制品有腐蚀性,不应做相应金属制品的消毒。

请放置在儿童触摸不到的地方。

本品应在密闭、避光、阴凉通风处存放,密封情况下保存。用后应加盖保存,以防有效碘挥发。本品有效期为24个月。(5)漂白粉

漂白粉为白色颗粒状粉末,有氯臭味。次氯酸是漂白粉产生消毒作用的主要成分。漂白粉的优点是对所有类型的微生物均有杀伤作用,且易溶于水,毒性低,对金属的腐蚀性强,对织物有漂白和腐蚀作用。

①适用范围

漂白粉加水产生次氯酸,杀菌谱广,可广泛应用于家庭饮水消毒、污水处理和污染环境的消毒等,特别是洪水等大灾过后环境、设施的消毒。

②使用方法

取漂白粉3份加清水97份充分搅和,静置30分钟沉淀后,取上清液即可配制成3%的漂白粉澄清液,一般是取漂白粉澄清液作为消毒液使用。

饮用水消毒:先将漂白粉配成消毒液后投入水中,搅拌混合,约30分钟后,检查余氯含量达到0.3~0.5毫克/升后即可使用。日常消毒时可用氯消毒剂测试纸测定,试纸上有浓度标准对比卡,可检测消毒液的浓度是否符合要求。

污染环境和用品的消毒:对房屋的地面、墙壁和桌椅家具等物体表面的消毒,可将漂白粉配置成含有效氯0.2%(2000毫克/升)的消毒液进行喷洒、浸泡或擦拭消毒,地面、楼板则可用拖把沾药液拖洗。猪圈,鸡、鸭舍环境也可用10%~20%漂白粉乳液喷洒消毒。

病人排泄物消毒:对传染病病人的粪便(含呕吐物),用20%漂白粉消毒液1∶2或用排泄物与漂白粉(干粉)1∶5消毒2~6小时。

污水处理:对有传染性污水按每100千克投入漂白粉100~200克的要求使用,搅匀消毒2小时。

③注意事项

配置溶液时应先测定有效氯含量(一般按25%计算)按所需浓度配置消毒液。有效氯含量低于15%者,不能用于消毒。

消毒纺织品、金属制品时,使用浓度不宜过高,消毒作用时间不宜过长,消毒后应尽快用清水冲洗,除去残留药物,以减少腐蚀与漂白。

室外喷洒使用时,照护者应在上风向。室内喷洒消毒,照护者如停留时间较长或大量使用时,应做好防护,戴口罩、橡皮手套和眼镜,穿防护服与长筒靴等。

粉剂应保存于密闭容器内,放置于阴凉、干燥、通风处以减少有效氯的丧失,所需溶液应现配现用。

第二节 床单位的设置与要求

卧床病人的床单位设置应尽量考虑病人的方便、舒适、安全等条件,床的宽度视病人的病情需求、生活习惯等而定。一、床铺的选择

卧床病人因长期睡卧在床上,一个舒适、温暖的床铺对于卧床病人尤其重要。床铺位置应尽量固定,如能选择带轮子的床铺,则既便于随时推动,又便于随时固定,但应注意检查床铺的轮子是否稳固,以避免床铺左右摇摆产生声响。

床铺尽量选择1.5~1.8米宽的,方便病人在床上随意翻身或放置一些必需的物品,以木板床和较硬的弹簧床为宜,床垫不宜选择过于松软的弹性铺垫,或者使用硬板床上垫棉被。床铺高度以病人双膝关节垂直放于床旁双脚能踩在地上为宜。二、床上用品的选择

卧床病人床上用品一定要柔软、保暖、干燥与清洁,睡衣宜宽大。床铺要天天打扫,保持卧室、卧具的清洁。

1.枕头

病人枕头不宜太低,以免长期卧床引起头晕;也不能过高,以免颈椎过度屈曲引起椎间韧带和关节囊损伤。仰卧时枕头的高度相当于后脑勺与脖子的空隙处高度,枕头宽度比肩宽。枕芯应有一定的松散度,以保证枕头的柔软透气,不宜用泡沫塑料及丝绵当填充物。一般的枕头容易变形,所以在每次睡前应将枕头拍松整理好,使之高度适宜。

2.床单、被子

卧床病人床单被套宜柔软,不宜使用塑料床单。塑料床单是聚氯乙烯制品,具有一定的毒性,不能用来做床单与隔尿物,且塑料床单吸水性差,热天汗液不易被吸收,使病人感到闷热潮湿。如果卧床病人的尿液、粪便污染床单,尿液尿酸分解,释放出的氨类对皮肤的刺激性大,可引起皮肤感染化脓。

3.电热毯

卧床病人尽量避免长期使用电热毯,如确需使用时,照护者需在床旁守护,当温度适宜时立即拔掉电源开关;当病人尿床时不宜使用电热毯,因易发生触电事故。选择床上用品时应确保所有被褥都是抗火材料。三、床旁物品的放置

床旁应留有放日常用物(如眼镜、手表、收音机、梳子、小镜子、痰杯等)的地方。床旁物品的放置:如小镜子,可提高卧床病人生活的情趣,使其看到居室周围的环境,扩大视野,通过反光镜看到外面的“世界”和走进居室内的客人,使病人建立生活的信心,渡过由卧床带来的乏味与不安。四、整理床铺的方法

1.环境与病人准备(1)关好门窗,移开床旁桌、椅。(2)协助病人翻身至对侧,松开近侧床单,用床刷从床头至床尾扫净床单上的渣屑,将病人枕下及身下各层彻底扫净,然后将床单拉平铺好,协助病人翻身卧于扫净的一侧。转至对侧以上法清扫,并拉平床单铺好。(3)整理被盖,将棉被拉平,为病人盖好。(4)取下枕头揉松,放于病人头下。

2.换床单的方法

为了给病人换上干净的床单,照护者需把病人抬上抬下,很是麻烦。这里介绍一种不需把病人抬下床换床单的方法。病人最好使用单人床,床不要靠墙。准备一块148厘米×60厘米大小的塑料布和一块略大于塑料布的床单或布(即中单)。按以下步骤进行:(1)照护者先将枕头移向一边,协助病人背向铺床者侧卧,同时注意观察受压部位皮肤的变化。(2)将塑料布上的中单卷起塞入病人身下,扫净塑料布,搭在病人身上,卷起大单塞入病人身下。(3)将清洁大单反面向内对折,折缝放在床中间,上层卷入病人身下,下层拉平。(4)翻下塑料布,中单对折,对折线与床中线平齐,上层卷起塞入病人身下,下层展开拉紧。枕头移向铺床者,协助病人平卧,整理好同侧被子,再将病人翻向铺床者一侧。(5)转至床的对侧,拉出脏的中单,扫净并翻上塑料布,再拉出脏的大单,从病人身下拉出清洁的被单,铺平整。(6)翻下塑料布,拉出清洁的中单,帮助病人平卧,并拉平衣裤,整理好被子。(7)更换枕套,拍松枕头后将病人安放在舒适位置。

3.注意事项(1)更换床单时,照护者动作应轻柔,避免出现拖、拉、推的动作,保持床单平整。(2)为病人更换床单时,避开病人吃饭进食时间。(3)更换床单后应将病人处于舒适的体位。

第三节 饮食护理

合理的营养能够保证人体正常发育,维护生命的基本需要与健康,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和免疫能力,适应各种环境条件下机体的需要,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起着重要作用。而对于卧床病人来说,由于疾病原因各异,病情轻重不同,病人的消化吸收能力有别于正常人,所以必须按不同病情和治疗需要供给不同的饮食,做到既符合病情需要,又满足机体康复对营养的需求以及符合食品卫生条件。照护者对病人做好饮食护理,可帮助病人摄入充足、合理的营养素,促进疾病早日康复。饮食记录单见表1-1。表1-1 饮食记录单一、饮食的量与热量记录

正常人体每天需要能量为170~190千焦/公斤;蛋白质摄入量1克/公斤,脂肪摄入量2.5克/公斤,糖类摄入量4~6克/公斤,而蛋白质、脂肪和糖类产热量分别为16.7千焦/克、37.6千焦/克、16.7千焦/克;小儿每天需水量40~50毫升/公斤,成人每天需水量40~45毫升/公斤。

举例说明一个健康成人每天所需能量,如一体重50公斤的成年男子正常饮食,每天需要热量约为(170~190)×50=8500~9500千焦,其中每天蛋白质摄入1克×50公斤×16.7千焦=835千焦,脂肪摄入2.5克×50公斤×37.6千焦=4700千焦,糖类摄入4克×50公斤×16.7千焦=3340千焦。卧床病人由于疾病的恢复所需能量比正常人会更多,因此在补充热量时可在健康人的基础上再适当增加少许。二、饮食的分类

根据饮食中蛋白质、脂肪、糖类所含的比例,将饮食分为多种类型。饮食的种类分为基本饮食和治疗饮食。

1.基本饮食大致包含以下几种:(1)普通饮食

适用于消化功能正常、咀嚼功能良好、不需特别限制饮食和不发热的恢复期病人,选用易消化吸收、美观可口的食物。油炸、带强烈刺激性调味品和极易胀气的食物应少吃,食物品种宜多样化,荤素搭配,以保持平衡。记录每餐进食的种类和量。(2)软食

适合于胃肠道消化与吸收不良者、低热者、腹泻者、老年病人、幼儿、咀嚼困难者及手术后恢复期病人。要求食物软烂易于消化,如面条、切碎煮软的菜肉等。宜少油炸、少油腻、少粗纤维食品,忌生冷、凉拌菜及具有强烈刺激的调味品。少食多餐,每天3~4次。主食可用馒头、面条、包子、饺子、馄饨、米饭等,副食可用鸡、鱼、肝、虾、乳类、豆制品等。(3)半流质饮食

适用于高热和手术后的病人、口腔疾病者、胃肠道疾病病人,不能适应普通饮食与软食者。食物必须无刺激、营养丰富、膳食含量少、呈半流质状,易于咀嚼、吞咽、消化,如米粥、挂面、馄饨、蒸鸡蛋、肉末、碎菜等。对胃肠功能紊乱的病人禁用含粗纤维及可引起胀气的蔬菜,如芹菜、韭菜、萝卜等。少食多餐,一般每餐间隔2~3小时,每天5~6餐为宜。痢疾病人不应食用牛奶、豆浆和过甜的食物。(4)流质饮食

流质饮食是没有渣滓的液状食物,极易吞咽、消化,无刺激极强烈的调味品。适用于高热、各种大手术后、口腔疾病、全身衰竭等病人。每天6~7餐,每2~3小时1次。流质饮食因不能满足营养需求,热量也不足,故只能短期使用。流质饮食分以下五种。

普通流质:适用于高热、体弱、吞咽困难等病人,多采用米汤、冲蛋花、蒸蛋羹、豆浆、牛奶、藕粉、可可、麦乳精、菜汁、果汁、肉汤等食品,味道注意咸甜相宜。

浓流质:用于口腔手术后吞咽困难的病人,常用吸管吸饮,可用鸡蛋面汤、米粥汤、稠藕粉等。

忌甜流食:用于一般腹部手术后病人,忌牛奶、蔗糖等产气食物。

冷流质:用于扁桃体手术后病人,可用冰淇淋、冷米汤、冷牛奶等。

清流质:用于胃肠手术后病人,选用不含任何渣滓及产生气体的流质食物,如过滤的汤、菜汁、米汤等,忌用牛奶、豆浆及过甜食物。

2.治疗饮食:在基本饮食的基础上,根据营养失调及疾病情况,适当调节饮食和营养需求量,以达到治疗的目的。(1)高蛋白饮食

高蛋白饮食是在基本膳食的基础上,另加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如动物内脏、瘦肉、蛋类、鱼虾、奶类和豆制品类等。主要适用各种消耗性疾病、创伤性疾病、术后伤口愈合者,如肺结核、伤寒、肾病综合征病人,孕妇、乳母、贫血病人以及手术前后、疾病恢复期病人等。高蛋白饮食病人,每天总热能在12550千焦左右;蛋白质90~120克;糖类每天400~500克;脂肪适量,每天60~80克;同时要供给含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丰富的食物,以保证蛋白质充分利用、贮存和代谢。(2)高热量饮食

高热量饮食病人饮食中的热量应比正常人增加50%,达12540千焦/天。常用的办法是在两次正餐之间,外加2~3餐高热量饮食,如淀粉类食物藕粉、豆浆、点心、面包、蛋糕、土豆等。主要适用于营养不良者、消瘦者、产妇、乳母、甲状腺功能亢进者、大面积烧伤者以及肝炎病人等热能消耗比较高者。(3)高纤维素饮食

含丰富膳食纤维食物的芹菜、韭菜、豆芽、土豆、水果、竹笋、卷心菜、蜂蜜,是便秘、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病人很好的选择。膳食纤维可促进肠蠕动、解除便秘、防止肠癌。(4)低盐饮食、无盐饮食、低钠饮食

食盐即氯化钠,正常饮食者每天食盐不超过6克,低盐饮食除食物内自然含钠外,每次烹调不超过2克食盐或10~15毫升酱油,忌用一切盐腌制食物。主要适用于因治疗需要或防止病情恶化而必须限制食盐或钠用量者,如心脏病、肾脏疾病、妊娠高血压症、肝硬化、中度高血压水肿较轻的病人。

无盐饮食、低钠饮食适用同低盐饮食但水肿较严重者。无盐饮食即每天钠供给量约1000毫克,饮食中除忌用一切用盐腌制的食物外,且不允许另加食盐或酱油。低钠饮食则是每天供给量约500毫克,忌用一切盐腌制食物、加食盐酱油食物,并且忌用含钠量高的蔬菜(约含100毫克以上)以及碱做的馒头、糕点和饼干。(5)低蛋白饮食

有些需要限制蛋白质摄入的病人,如急性肾炎、尿毒症、氮质血症或肝功能严重损害并伴有昏迷倾向等肝肾功能不全的病人,选择含易消化、膳食纤维少、蛋白质低的食物。成人每天蛋白质总量不超过40克。为防止热量不足,可补充含糖高的食物如藕粉、凉粉、粉皮等。(6)低脂肪饮食、低胆固醇饮食

低脂肪饮食每天脂肪用量应低于50克,肝胆胰病人可少于40克,烹调以清蒸、熬、烩等方法为主。膳食中应控制脂肪供给量,尤其限制动物脂肪摄入。主要适用于肝胆疾病、胰腺炎、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肥胖症、血脂及胆固醇过高者。

胆固醇正常值为800毫克/天,而低胆固醇饮食全天食物中胆固醇含量应小于300毫克。不含胆固醇的食物有谷类、豆类、蔬菜类、水果类、硬果类;含胆固醇低的动物性食品有瘦猪肉、蛋白、羊肉、牛肉、鸭肉、海蜇、海参等;烹调应选用植物油,如豆油、菜油、花生油、玉米油、芝麻油;禁用动物内脏、鱼籽、不带鱼鳞的鱼。

第四节 用药护理

一、口服给药

口服药是卧床病人家庭中最常用的药物,口服药物经胃肠道黏膜吸收达到治疗目的,它是最常用、最方便又较安全的给药方法。口服药物有固体药、水剂、油剂等。

1.药物制剂(1)固体药(片剂、胶囊、丸):照护者看好剂量后,叮嘱病人直接用温开水冲服,最好先放入药杯或药盖内,不要用手直接拿取。(2)水剂:服前先将药水摇匀,左手持量杯,拇指置于所需刻度,高举量杯,使所需刻度和视线平行,右手将药瓶有标签的一面放于掌心,避免污染标签,倒药液至所需刻度处。更换药液品种时,应洗净量杯。不可将不同的药液放至同一药杯,以免发生化学变化。药液用量不足1毫升时,为避免药液附着杯壁,影响剂量,可用滴管吸取药液计量,滴管应稍倾斜,使药量准确(一般1毫升以15滴计算)。(3)粉剂:先用水融化后摇匀再服用,如感冒冲剂等。(4)油剂溶液与按滴数计算的药液:可先在杯内加入少量冷开水,以免药剂附着于杯上,影响剂量。

2.注意事项(1)用法:止咳糖浆对呼吸道黏膜起安抚作用,服后不宜饮水,以免冲淡药物,降低药效;对牙齿有腐蚀作用和使牙齿染色的药物,如铁剂,服用时为避免和牙齿接触,可将药液由饮水管吸入,服完后漱口;同时服用多种药物,应最后服止咳糖浆;磺胺类药和发汗药,服后宜多饮水;而含黏质较多的酵母片要嚼碎吞下;有的药是肠溶片,为防止在胃内被破坏,需吞服。(2)时间:对消化道和胃黏膜有刺激的药物宜在饭后30分钟服用。刺激食欲的健胃药应在饭前30分钟服用,如吗丁啉、酵母。催眠药、止泻药在睡前服。利尿及泻剂要清晨或白天服。在体内消失快的药物,服药间隔时间应短,如四环素类;消失慢的,间隔时间应长,如长效消心痛,两次服药时间需间隔12小时。(3)禁忌:哺乳期不宜服磺胺、利福平、甲硝唑;有的药不能同时服用,如西药与中药、阿司匹林与维生素B2、痢特灵与利血平等;乳酶生、双歧类制剂不能与庆大霉素、红霉素等抗生素同时服用;含铁剂药物应禁饮浓茶等。(4)警惕药物的副作用:药物的拮抗作用,说明有些药物是不能同时服用的,需遵医嘱。服用了降血压药或肾上腺皮质激素后,一旦停服反而会使病情加重。对长期服用安眠药的人要防止成瘾。某些药服用后可产生胃部不适、皮肤过敏、发疹以及便秘等副作用。(5)服用某些特殊药物,应密切观察病情疗效:如服用洋地黄需测量心率变化,以防中毒、药物热、皮疹,如发现异常变化,应上医院进行处理。

3.药物保管(1)口服药物一定要与外用药、农药、杀虫药等分开放,分别保管。(2)要放在孩子拿不到的地方,严加保管;对于剩余的药量照护者应做到心中有数。(3)药瓶上应有明显的药名标签,不要随意将药装入标有其他药名标签的瓶中,以免引起误服。(4)为避免药物因潮湿、高温、透光等原因变质,要注意防潮,放在通风的地方,也要避免日照。(5)凡是有过期、变色、受潮、发霉、沉淀等现象之一的药物,要坚决清除掉,不能再用。二、眼部用药

眼部用药是将药物直接用于结膜囊内,用于治疗眼部疾患,如结膜炎、沙眼等。它有滴眼药水和涂眼药膏两种方法。

1.用药方法(1)滴眼药水用法:照护者洗净双手,嘱病人头稍后仰,眼向上看,左手将下眼睑(俗称下眼皮)向下方牵拉,右手持滴管或眼药瓶,将药液1~2滴滴入结膜囊内,轻提上眼睑,嘱病人轻闭目2~3分钟,用棉签或清洁的手帕、毛巾擦干流出的药液。(2)涂眼药膏法: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头略后仰,眼向上看。照护者手持眼膏软管,将药膏直接挤入结膜囊内,涂完后用棉签或棉球轻轻擦去外溢的药膏,闭眼数分钟。眼药膏一般在午睡或晚上睡前涂,起床后擦拭干净。病人眼部手术后用纱布覆盖眼睛前也一定要涂眼药膏。

2.注意事项(1)如眼部有分泌物者,应用棉签或消毒过的手帕将分泌物擦去再用药。(2)双眼滴药时,先滴健眼,再滴患眼。(3)眼药水不能直接滴在角膜面。(4)多种眼药水不可同时滴入,需将时间间隔开。(5)滴药时滴管或眼药瓶距眼睑1~2厘米,勿使其触及眼睫毛,以防感染。(6)滴眼药水后,压迫内侧眼角内囊区2~3分钟,以免药液经泪囊流入鼻腔引起不适反应,对小儿更要注意压迫。(7)眼药水/膏不能和其他药水/膏存放在一起,以免拿错,误点入眼。(8)混悬液用前需摇匀。三、鼻腔用药

鼻腔滴药时将药物直接作用于鼻黏膜,用于治疗鼻炎、鼻塞等。

1.方法

病人首先擤干净鼻涕,解开领口,取仰卧位,头向后仰,肩下垫软枕或将头伸出床沿下垂(高血压及老年病人只能取肩下垫枕位),使颈部充分伸展。照护者洗净双手后,左手轻推病人鼻尖,以充分暴露鼻腔,右手持滴鼻药,药瓶距病人鼻孔约2厘米,轻滴药液3~5滴;轻捏鼻翼,使药液均匀分布于鼻腔黏膜;保持原卧位约5分钟后病人方能转为半坐卧位或转向患侧卧位,使药液能进入患侧的前组鼻窦内。

2.注意事项(1)不可用油剂滴鼻,以免吸入肺内,刺激呼吸道。(2)血管收缩剂(如麻黄碱)不能连续使用3天以上,否则可出现反跳性充血,使黏膜充血加剧。四、阴道用药

阴道用药是指将药物直接放入病人阴道,用于治疗阴道疾病。卧床病人由于活动减少,机体抵抗能力降低,阴道内酸碱环境发生改变,易出现阴道炎、阴道真菌感染。

1.方法(1)阴道灌洗时,冲洗器悬挂的高度以高于病人髋部为宜,避免压力过高使药液高于子宫颈口。(2)用栓剂时,照护者可戴手套,用手指放入阴道深处。放药后病人应卧床30分钟,尽量不改变体位。

2.注意事项(1)必须在医嘱的指导下照护者方可在家中为病人进行阴道给药。(2)如药液有变色,可给病人使用卫生巾或护垫,以保持衣裤清洁。(3)动作要轻柔,以免损伤阴道黏膜。五、皮肤用药

皮肤用药是一种局部给药的方法,将药物直接在皮肤和其他部位涂药或滴药后再外敷,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常用药剂为洗剂、乳剂、粉剂、糊剂和软膏,一般慢性炎症用软膏,有轻微渗出液用糊剂,大量渗液用粉剂、乳剂,急性期用水剂或乳剂、粉剂。具体选用何种剂型,应根据医嘱进行。

1.使用方法

给药时首先将病人患处皮肤擦洗干净,照护者洗净双手后,根据药性选择适当用具,如乳剂、洗剂、糊剂选用毛刷或棉签,软膏、油膏选用压舌板或小木片,不可用手直接涂抹。涂抹时采用自中心开始向外以环形方式涂抹,边涂抹药物边按摩,以促进皮肤对药物的吸收。为保持药物对局部的持续作用和避免被衣服、被褥拭去,可适当包敷。若局部皮肤有破损,则所用器具、敷料均需消毒。

2.注意事项(1)局部皮肤有破损时照护者应戴手套,注意无菌操作。(2)使用洗剂时要充分摇匀。(3)涂敷油膏时不宜太厚。(4)用药浸泡要注意调节水温,防止烫伤。(5)皮肤给药除注意观察药物对皮肤局部的刺激反应,如局部皮肤红肿、疼痛、瘙痒,还要关注某些药物被吸收后引起的全身反应。

第五节 中医护理

一、拔罐

拔罐具有温经通络、祛湿逐寒、行气活血及消肿止痛的作用。其适应范围比较广泛,诸如风寒感冒、风湿痛、哮喘、咳嗽等疾病。拔罐操作方法简单,易于掌握,对于长期卧床的病人能达到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在家庭中常用的火罐有:玻璃罐、竹罐、陶罐等,也可用药瓶、罐头瓶代替。必须选择透明的火罐,以便于观察局部皮肤的变化。

1.操作方法

首先准备好大、中、小型火罐(根据所选身体部位选择罐的大小,皮肤面积大、皮下组织厚的部位适合用大型罐,边缘部位、皮肤组织少或皮肤面积较小的部位使用中小型罐),95%乙醇(75%也可以),棉球或棉块,火柴,镊子,凡士林。在病人身上选好拔罐部位。常用方法有三种:闪火法、投火法、贴棉法。(1)闪火法:用镊子夹住点燃的棉块,在火罐内壁中煅烧一圈迅速退出,将火罐立即扣放在病人身体所选的部位上。闪火法比较安全,不易烫伤,家庭选用最适合。(2)投火法:将乙醇棉块或纸片点燃后投入准备好的火罐内,迅速将罐扣在病人身上。(3)贴棉法:将乙醇棉球或棉块贴在火罐内壁中部,点燃后迅速扣在病人皮肤上。

2.留罐和起罐

拔罐后一般留罐10~15分钟,待局部皮肤隆起淤血呈青紫色时,即可起罐。起罐时照护者一手持罐,另一手用手指按压罐口皮肤,使空气进入罐内,即可取下。

3.拔罐的护理(1)为病人取适当的体位,冬季要注意保暖。病人局部皮肤汗毛较多时,应先剃掉。(2)检查所用火罐边缘是否光滑,有无漏气。(3)留罐过程中要注意观察火罐情况和病人局部皮肤颜色的变化。

4.拔罐的观察(1)正常反应:不论采取何种方法将火罐吸附于施治部位,由于罐内的负压吸拔作用,局部组织可隆起于罐口平面以上,病人觉得局部有牵拉发胀感,或感到发热、发紧、凉气外出、温暖、舒适等,这都是正常现象。起罐走罐后,治疗部位出现潮红、紫红或紫红色疹点等,均属拔罐疗法的治疗效应,待1至数天后可自行恢复,不需作任何处理。(2)异常反应:拔罐后如果病人感到异常,加有烧灼感,则应立即拿掉火罐,并检查有无烫伤、病人是否过度紧张,或操作者手法是否有误,或是否罐子吸力过大等,根据具体情况处理。如此处不宜再行拔罐,可另选其他部位。

如在拔罐过程中,病人感觉头晕、恶心、目眩、心悸,继而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厥逆、血压下降、脉搏微弱,甚至突然意识丧失,出现晕厥时(晕罐),应及时取下罐具,使病人取头低脚高体位。轻者喝点温开水,静卧片刻则可恢复。重者可用卧龙散或通关散吹入鼻内,连吹2~3管,待打喷嚏数次后,神智即可清醒;或用针刺百会、人中、中冲、少商、合谷等穴;必要时注射可拉明、苯甲酸、咖啡因等中枢兴奋剂。如果操作前做好解释工作,消除病人的恐惧,操作中能很好掌握病人的情况,这种情况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5.注意事项

凡是皮肤水肿、破溃、肿瘤、大血管处及孕妇腰腹部、乳头处,高热抽搐、凝血功能障碍(易出血及出血后不易止血)的病人,均不可拔罐。二、刮痧

刮痧是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如瓷勺、铜钱等物(市场也有出售专门用来刮痧的物品),在人体皮肤表面的一定部位反复刮动,直至皮肤出现红紫斑,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它可使人体脏腑秽浊之气经皮肤而出,畅通周身气血。适用于头晕、头痛、感冒、发烧、中暑、腹泻、腹痛、呕吐、落枕、肩周炎、腰肌劳损、肌肉痉挛、风湿性关节炎等病症。

1.刮痧部位

人体可以刮痧的部位很多,常用的有头颈、太阳穴、眉心、胸背部、肩部、肘窝、腘窝等处。

2.操作方法

病人取坐位或卧位(背部刮痧取俯卧位,肩部取正坐位),先将准备刮痧的部位擦净,用刮痧板的边缘涂上刮痧油或清水均可,在确定部位自上而下、自内而外反复刮至出现红紫淤血斑为止,一般每处可刮15~20次。

3.刮痧护理(1)刮痧治疗时应注意室内保暖,尤其是在冬季应避免寒冷与风口。夏季刮痧时应避免风扇直接吹刮拭部位。(2)刮痧时用力要均匀,用具边缘要光滑,否则易致皮肤损伤。(3)严密观察病人反应,如病人出现呕吐、腹泻、出汗、发冷、心慌等情况,应停止操作,让病人休息。(4)刮痧后因病人的皮肤较疏松,易受风寒,应卧床休息,稍加覆盖被子,禁食生冷油腻的食物。(5)出痧后30分钟以内忌洗凉水澡。(6)前一次刮痧部位的沙斑未退之前,不宜在原处进行再次刮痧。再次刮痧时间需间隔3~6天,以皮肤上痧退为标准。(7)出痧后饮一杯温开水(最好为淡糖/盐水),并休息15~20分钟。

4.晕刮情况处理(1)晕刮出现的症状:常有头晕、面色苍白、心慌、出冷汗、四肢发冷、恶心欲吐等。(2)急救措施:迅速让病人平卧并饮用一杯温开水。迅速用刮板重重刮拭病人百会穴、内关穴、足三里穴、涌泉穴,轻刮人中穴。(3)预防措施:空腹、疲劳时禁忌刮痧;低血压、低血糖、过度虚弱和神经紧张怕痛的病人应轻刮。

5.刮痧禁忌(1)有出血倾向的疾病,如白血病、血小板减少者不宜刮痧。(2)皮肤高度过敏或皮肤病者禁刮。(3)年老久病、极度虚弱者慎刮。(4)过饱、过度疲劳者禁刮。

第二章 生命体征的测量与病情观察

第一节 体温的测量与记录

体温,也称体核温度,是指身体内部胸腔、腹腔和中枢神经的温度。皮肤温度也称为体表温度。一日内正常体温会有轻度的波动,因此其正常值不是一个具体的数值,而是指一定的温度范围。由于体核温度不易测试,因此常以口腔、直肠、腋窝等处的温度来代表深部温度,病人在家中,采用口腔、腋下温度测量更为方便。口腔、直肠、腋窝处所测量温度与深部体温相近,其变动一般不超过平均数上下0.5℃,正常的体温数值,各个部位均有一定的范围,口腔平均温度37℃(36.3~37.2℃),直肠平均温度37.5℃(36.5~37.7℃),腋下平均温度36.5℃(36~37℃)。

体温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可随性别、年龄、昼夜、运动和情绪的变化等因素而有所波动,但这种改变经常在正常范围内,一般不超过0.5~1.0℃。一、体温的生理性变化

1.昼夜变化

一般清晨2~6时体温最低,下午2~8时体温最高,这种昼夜有规律的波动,是由于人们长期的生活方式,如活动、代谢、血液循环等相应的周期性变化所形成的。

2.年龄差异

不同年龄由于基础代谢水平不同,体温也不同。婴幼儿体温略高于成年人,老年人又略低于成年人。

3.性别差异

女性体温平均比男性高0.3℃,而且女性的基础体温随月经周期出现规律性的变化,即排卵后体温上升,这与体内孕激素水平周期性变化有关,孕激素有升高体温的作用。

4.情绪与运动

情绪激动时交感神经兴奋,运动时骨骼肌收缩,均可使体温略有升高。因此,病人测量体温时要在安静状态下进行,小儿测量体温时应防止哭闹。

5.此外,外界气温的变化、进食等均可使体温产生波动。二、异常体温的观察与护理

1.异常体温的观察

当疾病、药物与其他原因(高热或寒冷环境)使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受损时,产热和散热的平衡关系发生变化,出现异常体温。体温过高或过低都是异常现象。体温过高又称为发热,一般而言,当腋下温度超过37℃或口腔温度超过37.5℃,一昼夜体温波动在1℃以上可称为发热。发热是疾病的常见症状,也是机体对致病因子的一种防御反应,但长期发热可使体内能量物质大量消耗,引起重要器官功能发生障碍。

2.发热程度的判断

以口腔温度为例,低热:37.3~38℃;中度热:38.1~39℃;高热:39.1~40.0℃;超高热:41℃及以上。人体最高的耐受热为40.6~41.4℃,高达43℃则很少存活,体温低于35℃时医学上称为体温不升。三、体温测量方法

1.体温计的种类及构造(1)体温计的种类

根据测量部位的不同,将体温表分为口表、肛表、腋表三种。口表的水银端呈圆柱形,较细长;肛表的水银端为梨形,较粗短;腋表的水银端呈扁平鸭嘴形。(图2-1)图2-1 水银体温计(2)体温计的读数

体温计的刻度为35~42℃,每1℃之间分成10小格,每一小格表示0.1℃,在相当于0.5℃和1℃的地方用较粗且长的线标示,在37℃处则染以红色。

2.用物准备

测量体温前,应准备已消毒备用的体温表、石蜡油、卫生纸、记录本、笔、棉签、有秒钟的表,将已消毒的体温表甩至35℃以下。

3.测量方法(1)电子体温计测温法

电子体温计采用电子感温探头来测量温度,测得的温度直接由数字显示,读数直观,测温准确,灵敏度高。使用时只需要将探头放入外套内,使用后将外套丢弃即可。注意探头须插入外套顶端,置探头于病人的测量部位,如舌下、腋窝处,维持60秒即可读数。(2)口腔测温法

测量体温前先将体温表水银柱甩在35℃以下,测量时将口表水银端斜放在舌下,病人闭嘴,勿用牙咬体温表,3~5分钟后取出,用消毒液纱布擦净,观察水银柱所示的刻度,记录结果。最后将水银柱甩至35℃以下,消毒完后放回容器内。此法适用于成人清醒、合作状态下以及无口鼻疾病病人。(3)腋下测温法(图2-2)

解开病人胸前衣扣,用卫生纸或小毛巾将腋窝处汗液轻轻揩干,将体温计水银端放于腋窝深处紧贴皮肤,将夹体温表一侧的手臂屈臂夹紧体温计,并将手放在另一侧肩膀上;不能合作者,照护者应协助病人夹紧体温表,10分钟后取出,记录结果。最后将水银柱甩至35℃以下,消毒完后放回容器内。此法常用于昏迷、不能合作和腹泻的病人,消瘦者不宜使用。图2-2 腋温测温法(4)直肠测温法(图2-3)

照护者协助病人取侧卧、俯卧或屈膝仰卧位,露出肛门,用润滑油润滑肛表水银端,轻轻插入肛门3~4厘米并固定,3分钟后取出,用消毒纱布擦净肛表,检查汞柱所示刻度,记录结果。最后将水银柱甩至35℃以下,消毒完后放回容器内。此法常用于不能用口腔或腋下测温者。有心脏疾病的病人不宜使用直肠测温法,因为肛表刺激肛门后,可使迷走神经兴奋,导致心动过缓。图2-3 直肠测温法

4.测量体温注意事项(1)测量体温前应检查体温表有无破损,甩表时不可撞击它物,清洗时不可用热水或沸水。(2)精神异常、昏迷、口鼻腔手术、呼吸困难及不能合作者和婴幼儿均不宜采用口腔测温。病人测量前半小时应避免做剧烈活动、进食冷热饮、面部冷热敷等,如遇上述情况,应待30分钟后方可测量口腔温度。(3)腹泻、直肠或肛门手术,心肌梗死,残疾者不宜直肠测温,坐浴或灌肠须待30分钟后才可测量直肠温度。(4)发现体温与病情不相符合时应重测,必要时可同时作口温和肛温对照,予以复查。给躁动者、婴幼儿测体温时,照护者必须守护在身旁,消除其恐惧心理。(5)如病人不慎咬破体温计时,应及时清除口腔内玻璃,立即口服蛋清或牛奶,以保护消化道黏膜并延缓水银的吸收,病情允许者也可以大量服用膳食纤维丰富的食物,如韭菜、芹菜,以促进水银的排泄。(6)腋下做冷热敷、沐浴、乙醇(酒精)擦浴等,应等待30分钟后方可腋下测温,腋下有汗液者应擦干再测量。(7)体温计用毕后,应浸入70%乙醇或250~500毫克/升84消毒液或1%过氧乙酸中消毒半小时,取出后用冷开水冲洗,再用消毒纱布擦干,存放于清洁盒内备用。如家中同时使用肛表、腋表或口表,用毕要分别消毒,不可放在同一容器中消毒。

第二节 脉搏的测量与记录

机体通过心脏的收缩和扩张,使血液全身循环,所以只要将手指压在表浅动脉上方的皮肤上就能感觉到与心脏收缩、舒张同步的搏动情况,这就是脉搏。根据脉搏的节奏以及强弱程度,可以了解心脏的活动情况。在健康和安静状态下,脉搏的次数受很多生理因素的影响。一、脉搏的生理性变化

1.脉率:是指每分钟脉搏搏动的次数。正常成人在安静状态下脉率为60~100次/分钟,小儿不同年龄的脉率不同,见表2-1。表2-1 不同年龄组正常脉率范围

正常情况下,脉搏率和心率是一致的,当脉率微弱难以测得时,应测心率。脉率受多种因素影响而引起变化。(1)年龄:脉率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低,到老年时轻度增加。(2)性别:女性脉率比男性稍快,通常相差5次/分钟。(3)体型:身材细高者常比矮壮者脉率慢。因体表面积越大,脉搏越慢。(4)活动、情绪:运动、兴奋、恐惧、愤怒、焦虑使脉率增快;休息、睡眠则使脉率减慢。(5)饮食、药物:进食、使用兴奋药、喝浓茶或咖啡能使脉率增快;禁食、使用镇静药、服用洋地黄类药物能使脉率减慢。

2.脉律:即脉搏的节律性,正常脉搏的节律是有规则、均匀地搏动,间隔时间相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心脏的功能。但在正常小儿、青年人和一部分成年人中,可出现吸气时增快,呼气时减慢现象,称为窦性心律不齐,一般对机体没有影响。

3.脉搏的强弱:脉搏的强弱取决于动脉的充盈度、动脉管壁的弹性和脉压大小。正常时脉搏强弱一致。

4.动脉管壁的弹性。正常的动脉管壁光滑柔软,有一定的弹性。二、异常脉搏的观察与护理

1.速脉:成人脉率每分钟超过100次,称为速脉。常见于发热、休克、大出血前期等。

2.缓脉:成人脉率每分钟低于60次,称为缓脉。常见于颅内压增高、房室传导阻滞、洋地黄中毒等。

3.间歇脉:在正常规律的脉搏中,出现一次提前而较弱的脉搏,随后有一较正常延长的间歇,称为间歇脉。常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正常人在过度疲劳、精神兴奋、体位改变时偶尔出现间歇脉。

4.脉搏短绌:在单位时间内,脉率少于心率,称为脉搏短绌。它主要是由于心肌收缩力下降,有些收缩强的可以引起周围血管的搏动,收缩较弱的可以发生心音,但不能引起周围血管搏动。常见于心房纤维颤动的病人。

5.洪脉:当心输出量增加、动脉血管充盈较高、脉压较大时,脉搏强大,称洪脉。常见于高热病人。三、测量脉搏的方法

1.用物准备

测量脉搏前准备手表或秒表、听诊器、笔和记录本。

2.听诊器的使用方法

使用听诊器时将双耳听筒置于耳内,手持听头探伸到所需部位即可进行视听。

3.听诊器的使用注意事项(1)必须保持听诊头的膜片完好不受损,膜片不松动。(2)听诊器应放置在干燥通风室内,严禁接触酸、碱或腐蚀性物体,以防器械腐蚀缩短使用寿命。(3)听诊器听头部分需经常用乙醇擦拭消毒以防污染。

4.常用听诊部位

凡身体浅表靠近骨骼的动脉,均可用来测量,如颞浅动脉、颈动脉、肱动脉、腘动脉、足背动脉、胫后动脉、股动脉等。

5.测量方法

测量时,照护者将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并拢,压在一定部位上进行,压力大小以能清楚触及脉搏为宜,婴儿也可直接将指腹贴在心部测量。脉搏规律者数30秒,结果乘2即每分钟的脉搏,发现异常脉搏,如心血管疾病、危重病人等,应测量1分钟,当脉搏细弱而触不清时,可用听诊器听心率1分钟代替触诊,测后记录结果。

6.脉搏测量注意事项(1)测量脉搏应在病人安静时进行,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应休息20分钟后再测。(2)测量脉搏时,手指压力要适中,测量者不可用自己的拇指诊脉。因拇指小动脉搏动易和病人的脉搏跳动相混淆,不易测量。(3)偏瘫病人应选择健侧肢体测量脉搏。(4)脉搏应该是有节奏的跳动,但偶尔也会出现停跳或是跳动的强弱度反常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并非一定就是心脏疾病,原因是多方面的,因为卧床病人有时也会出现这种现象(如疲劳、精神紧张等),所以不要过于担忧。当然经常出现这种现象并伴有不适感或其他异常时,应去医院检查。

第三节 呼吸的测量与记录

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需要不断地从外界环境中摄取氧气,并把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机体与环境之间所进行的气体交换过程,称为呼吸。在健康状态下,呼吸是无意识、很有节奏地进行的,均匀无声且不费力。如果节奏出现紊乱的话,必须怀疑身体出现了异常。呼吸是维持机体新陈代谢和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基本生理过程之一,一旦停止,生命也将终结。一、呼吸的生理性变化

1.正常呼吸:正常呼吸表现为胸壁自动,频率和深度均匀平稳,有节律地起伏,一呼一吸为一次呼吸。正常成人在安静状态下呼吸每分钟16~20次(不同年龄阶段的呼吸次数见表2-2),呼吸频率与脉率之比约为1∶4;男性及儿童以腹式呼吸为主,女性以胸式呼吸为主。表2-2 不同年龄每分钟呼吸次数平均值

2.呼吸的生理变化(1)年龄:年龄越小,呼吸频率越快,如新生儿呼吸约为44次/分钟。(2)性别:同年龄的女性比男性稍快。(3)活动:运动之后或在兴奋状态下,呼吸会出现加快变化,休息和睡眠时呼吸减慢。(4)情绪:强烈的情绪变化,如紧张、恐惧、愤怒、悲伤、害怕等可使呼吸增快或屏气。(5)血压:血压大幅度变化,可反射性地影响呼吸:血压升高,呼吸减慢减弱;血压降低,呼吸加快加强。(6)环境温度升高,可使呼吸加深加快。二、异常呼吸的观察与护理

由于疾病、药物或毒物的影响,可使呼吸的频率、节律和深浅度发生变化。

1.频率异常(1)呼吸过速:呼吸频率超过24次/分钟,称为呼吸过速,也称为气促,见于发热、疼痛、甲状腺功能亢进等。一般体温每升高1℃,呼吸频率增加3~4次/分钟。(2)呼吸过缓:呼吸频率低于12次/分钟,称为呼吸减慢,见于颅内压增高、巴比妥类药物中毒等。

2.呼吸声音异常(1)蝉鸣样呼吸

表现为吸气时产生一种极高的似蝉鸣样音响,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声带附近阻塞,使空气呼入发生困难。常见于喉头水肿、喉头异物等。(2)犬吠样呼吸

百日咳病人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发生时,先是频繁短促地咳嗽十多声以至数十声,病人处于呼气状态,随之是一次深长吸气,但此时喉部仍呈痉挛状态,气流通过紧张狭窄的声门发出一种高调的吼声,如鸡鸣或犬吠样。由于剧咳,可致呕吐、尿失禁、面红耳赤、口唇发绀、张口伸舌。痉咳发作前无先兆,任何刺激都可诱发。(3)鼾声呼吸

表现为呼吸时发出一种粗大的鼾声,这是由于气管或支气管内有较多的分泌物积蓄所致。多见于昏迷病人。(4)临终呼吸

临终病人可出现深而规则的大呼吸,叫深度呼吸。病人吸气、呼气时间均比正常时间延长,多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尿毒症酸中毒等,以便排出体内较多的二氧化碳。也可出现浅表而不规则的呼吸,呈叹息样,病人呼吸时,酷似在呻吟。当病人出现临终呼吸时,照护者应做好应对的心理准备。三、呼吸困难

病人主观上感到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上可见呼吸用力,张口抬肩,可出现嘴唇及发绀,鼻翼翕动,只能端坐起来呼吸,呼吸的频率、节律和深浅度都发生了改变。根据表现可分为以下三种:

1.吸气性呼吸困难

吸气费力,吸气时间明显长于呼气时间,辅助呼吸肌收缩增强,出现三凹征(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凹陷)。见于气管阻塞、喉头水肿、喉头有异物者。

2.呼气性呼吸困难

呼气费力,呼气时间明显长于吸气时间。多见于支气管哮喘、阻塞性肺气肿。

3.混合性呼吸困难

吸气和呼气均费力,呼吸因频率增加而表浅。多见于重症肺炎、广泛性肺纤维化、胸腔积液和肺水肿、胸膜炎、气胸、心功能不全。四、呼吸的测量方法

1.用物准备

测量呼吸前准备有秒针的手表、记录本、笔,必要时备少许棉花。

2.测量方法

在测量脉搏之前或之后,测量呼吸数时,操作者要让病人先安静下来,同时最好是在病人毫无觉察的情况下测量,将手放在病人的手腕诊脉部位似诊脉状,以转移其注意力,避免因为病人紧张而影响检查结果。观察病人的胸、腹部起伏状况,一起一伏为1次呼吸,数30秒结果乘2即得每分钟呼吸频率,也可以在测量脉搏的同时,将另一只手自然地放在病人腹部,脉搏测好后,紧接着测呼吸。将所测结果记录在本子上。

3.注意事项(1)由于呼吸受意识控制,所以测呼吸时应不被病人察觉。(2)要在环境安静、病人情绪稳定时测量呼吸。(3)在测量呼吸次数的同时,应注意观察呼吸的节律、深浅度及气味等变化。(4)婴儿及呼吸异常的病人应数1分钟。(5)当病人呼吸微弱不易观察时,可用少许棉花放在病人鼻孔前,观察棉花纤维被吹动的次数,计数1分钟。

第四节 血压的测量与记录

血液在血管里流动时会对血管壁产生压力,这就是血压。在相应血管内,血压被分别称为动脉血压、毛细血管血压和静脉血压,而一般所说的血压是指动脉血压。血压包括收缩压和舒张压两个数值,收缩压是指心脏在收缩时血液对血管壁的压力;舒张压是指心脏在舒张时血液对血管壁的压力。很多因素都会使血压升高,达到一定标准时就是高血压。一、血压的生理性变化

1.血压的正常值

测量血压,一般以上肢肱动脉为标准。正常成人安静状态下血压范围比较稳定,其正常范围为收缩压90~139毫米汞柱(12~18.07千帕),舒张压60~89毫米汞柱(8~11.57千帕),脉压差(收缩压减去舒张压的值)为30~40毫米汞柱(4~5.3千帕)。

由于人们长期以来使用水银血压计测量血压,因此习惯用水银柱的高度即毫米汞柱来表示血压数值。但随着简洁方便的电子血压计在家庭中的广泛应用,千帕值也日益为人们所熟悉,换算公式为:千帕×7.5=毫米汞柱毫米汞柱×0.13=千帕

2.血压的生理变化(1)年龄:血压随年龄的增长,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有逐增趋势,但收缩压的升高比舒张压的升高更为显著。各年龄血压平均值见表2-3:表2-3 各年龄的血压平均值(2)性别:成人男性的血压比成人女性约高5毫米汞柱,女性在更年期以前血压低于男性,更年期以后血压升高,差别较小。(3)昼夜和睡眠:通常清晨血压最低,然后逐渐升高,至傍晚血压最高。睡眠不佳可导致血压稍升高。(4)环境:寒冷环境,由于末梢血管收缩,血压可略有升高;高温环境,由于皮肤血管扩张,血压可略下降。(5)体形:个头高、肥胖者血压较高。(6)体位:站立位血压高于坐位血压,坐位血压高于卧位血压,这与重力引起的代偿机制有关。对于长期卧床或使用某些降压药物的病人,若由卧位改为站立位,可出现头晕、眩晕、血压下降等体位性低血压的表现。(7)身体不同部位:一般右上肢血压比左上肢血压高10~20毫米汞柱(1.33~2.67千帕)。下肢血压高于上肢血压20~40毫米汞柱(2.67~5.33千帕)。(8)此外,情绪紧张、激动、恐惧、兴奋、剧烈运动、吸烟可使血压升高,饮酒、摄盐过多、药物对血压也有影响。二、异常血压的观察

1.高血压

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高血压联盟制定的高血压标准见表2-4。表2-4 高血压标准

2.低血压

血压低于90/60~50毫米汞柱(12/8~6.65千帕)称为低血压。常见于大量失血、休克、急性心力衰竭等。

3.脉压差的变化(1)脉压差增大:常见于主动脉硬化、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动静脉瘘、甲状腺功能亢进。(2)脉压差减少:常见于心包积液、缩窄性心包炎、末梢循环衰竭。三、血压的测量方法

1.血压计的种类与构造(1)血压计的种类:主要有水银血压计(立式和台式两种,立式血压计可随意调节高度)、无液血压计、电子血压计。

①水银血压计(图2-4)

又称汞式血压计。由玻璃管、标尺、水银槽三部分组成。在盒盖板壁上有一固定的玻璃管,管面上标有双刻度,内侧为0~40千帕,外侧为0~300毫米汞柱,每小格2毫米汞柱(0.5千帕)。玻璃管上端和大气相通,其顶端盖以金属帽与大气相通,玻璃管下端和水银槽(贮有60克水银)相通。水银血压计的优点是测得数值准确可靠,但较笨重且玻璃管部分易破裂。使用时,将开关打开,槽内水银可进入玻璃管;用毕,关紧开关,防止水银外溢。图2-4 台式水银血压计

②无液血压计(图2-5)

又称弹簧式血压计。外形似表,呈圆盘状,盘内标有刻度,数字为2.7~40(千帕)(20~300毫米汞柱),中央有一指针,以指示血压数值。其优点为外形小,便于携带,但每年应与水银血压计校对一次,以免仪器不准确。③电子血压计(图2-6)用探头输入,电子图2-6 电子血压计自动取样,取样后的记号由模数转换器把模拟讯号转换为数字讯号,再经过数字运算后由图2-5 无液血压计液晶显示板直接显示舒张压、收缩压和脉搏3个参数。由于采用自动取样、数字运算和自动放气形式,所以仪器省略掉听筒和放气系统。数字能直接显示和贮存,排除听觉不灵敏、噪音干扰等造成的误差,但准确性较差。(2)血压计的构造:由三部分组成:加压气球和压力活门、袖带(为长方形扁平的橡皮袋,长24厘米,宽12厘米,外层布套长60厘米,小儿袖带的宽度是上臂直径的1/2~1/3,袋上有2根橡胶管,1根接输气球,另一根和压力计相接)、压力计。

2.血压的测量方法(1)用物准备

测量血压前应选择好测量的部位,根据所使用测量的工具准备好用物,如选择水银台式血压计,则应准备听诊器。检查血压计的玻璃管有无裂损,水银有无漏出,加压气球、橡胶管有无老化、漏气,听诊器是否完好。同时准备笔、本子记录。(2)测量部位

常用来测量血压的部位有:上肢的肱动脉、下肢的腘动脉。(3)测量方法

测量血压前先让病人休息20~30分钟,吸烟、活动、情绪波动后需休息半小时,以消除劳累或紧张因素对血压的影响。测血压应在比较暖和的室内进行,避免着凉,病人先深呼吸5~6次。如果有尿意的话,应先排空。

①上肢肱动脉测量血压的方法

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暴露一臂,袖口不能太紧,防止影响血流,必要时脱掉袖子,伸直肘部,手掌向上,平放于身体一侧,与心脏在同一水平。

放平血压计,打开盒盖呈90°垂直位置。驱尽袖带内空气,将袖带平整无折地缠于上臂,袖带下缘距肘窝2~3厘米,松紧以能放入1~2指为宜,过紧会导致血管在袖带未充气前受压,测得血压偏低;过松可使气袋呈球状,导致有效测量面积变窄,测得血压偏高。

戴好听诊器,在肘窝内侧处摸到肱动脉搏动点,将听诊器头紧贴肘窝内侧肱动脉搏动最明显的地方,以一手稍加固定,另一手关闭气门上的螺旋帽,握住输气球向袖带内打气至肱动脉搏动音消失再升高20~30毫米汞柱,然后以每秒4毫米汞柱左右的速度慢慢放气。注意水银柱刻度和肱动脉的变化,视线与汞柱的弯月面保持同一水平,当听到听诊器中第一声搏动,此时汞柱所指的刻度即为收缩压;当搏动声突然变弱或消失,此时汞柱所指的刻度即为舒张压。

世界卫生组织统一规定,以动脉音消失时的读数为舒张压,但目前多数仍以动脉音变调时的读数为舒张压,当变音和消失音之间有差异时或病情较重的病人,两个读数都应记录。

测量完毕,排尽袖带内余气,拧紧气门上螺旋帽,将血压计向右倾斜45°,使水银全部流回水银槽内,关闭水银槽开关,解开袖带并整理好后放入血压计盒内,防止压碎玻璃。

血压记录的方法为以分数的形式记录,即收缩压/舒张压。

②下肢腘动脉血压的测量方法

病人平卧或俯卧位,暴露一侧下肢。

血压计的袖带应比用于上肢的袖带宽2厘米,将袖带下缘沿腘窝上3~5厘米处平整缠妥。若病人肥胖,袖带不够缠时,可在袖带外包一宽布带,缠于肢体上,将听诊器探头放于腘动脉搏动最明显处。

如用测上肢的袖带来测量腘动脉压时,收缩压比肱动脉血压高2.6~5.3千帕(20~40毫米汞柱),这是由于股动脉的管径大于肱动脉,血流量也较多。舒张压无明显变化。记录的时间应标明是下肢的血压数值,以免引起混淆。

③电子血压计测量血压法

接通电源,选择测量项目,接上打气插头。

将换能器探头放于肱动脉搏动处,扣好袖带。选择启动按钮,血压计则自动充气测压,血压测量完毕后血压计自动放气,屏幕上显示3个数字,10秒左右后显示板上数字停止跳动,可同时显示3个数值(收缩压、舒张压、脉搏数)。四、血压测量的注意事项

1.定期检查血压计,其方法是:关紧气门充气,若水银柱不能上升到顶部,则表示水银量不足或漏气,该血压计不得使用。

2.在测量血压时,血压计“0”点应和肱动脉、心脏处于同一水平。如肢体过高,测出的血压常偏低;肢体过低则测得的血压偏高。

3.在家中对于需密切观察血压的病人,应尽量做到“四定”,即定时间、定部位、定体位(姿势)、定血压计,以确保所测得血压的准确性。

4.当发现血压异常或听不清时,应重测。先将袖带内气体排尽,等汞柱降至“0”点后稍待片刻再测量。当血压多次听不清楚时,不能在同一肢体上反复测量,以免测得的血压过高,应让病人休息5~10分钟后再重测。

5.听诊器接触胸壁的整个膜面都要和皮肤紧密接触,不可压得太重。

6.打气不可过猛、过高,以免水银溢出。水银柱出现气泡,应及时调节、检修。

7.为偏瘫病人测量血压应选择在健侧手臂上测量,以防病侧血液循环障碍,不能真实地反映血压的动态变化。

第五节 病情的观察与记录

病情观察对于家庭照护者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如何及时、准确、有效地观察病情变化,对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家庭中照护者是与病人接触最密切的人,容易观察到病人本身不一定能感受到的许多病征。照护者在家中照顾病人时,应随时注意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及时跟医生取得联系,以便及时抢救病人,同时应做好相关护理记录,以便在抢救病人时为医生提供重要信息资料。一、病情观察

病情观察是指照护者通过看、听、闻、摸等感觉器官来获得对病人疾病诊断和治疗有价值信息的一个过程,它是一个有意识的、连续的过程,而不是临时或偶尔发生的活动。二、病情观察的意义

病情观察是一项非常周密、细致的工作,它必须将病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全面细致地观察,并且与疾病联系起来。有时一位有经验的照护者,通过巡视病人、悉心观察,并将观察到的信息做好记录,便能及时发现病情的细微变化,关键时候甚至能挽救一个病人的生命。三、病情观察的基本方法

1.直接观察法

照护者通过眼睛看、耳朵听、鼻子闻、手触摸等感觉器官来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1)看:是最直观一种观察方法,也是检查的第一步。利用看,配合用手触摸、耳听、鼻闻等方法,来提高观察的准确性。通过看来了解病人皮肤的颜色、温度,有无破损、水肿、皮疹、出血点与紫癜,了解病人的进食方式,观察病人的睡眠姿势等内容。

①看头颈部

看头颈部包括病人的面部皮肤颜色、表情,有无水肿、色素斑及其分布,出血点,局部肿胀等;观察眼睑有无水肿,结膜有无充血或苍白,巩膜有无黄染,瞳孔大小、形态和反射,两侧是否对称,眼球运动是否灵活、协调等;观察外耳道有无溢液以及溢液的颜色、量,有无鼻翼翕动;观察口唇是否紫绀或苍白,口周有无疱疹或糜烂,口腔黏膜有无溃疡、出血点、鹅口疮,伸舌是否居中,舌体运动是否灵活,牙龈有无出血、溢脓,牙齿是否清洁等;观察病人颈部静脉是否充盈明显,有无皮下肿胀,气管是否居中,甲状腺有无肿大等。

②看胸部

照护者应仔细观察病人胸部外形有无变化,如两侧胸壁是否一样高,呼吸时双侧胸壁是否同时起伏。观察呼吸的次数及节律有无改变。另外,应注意心脏搏动的位置,正常人心脏搏动位置是看不到的,只有通过听诊器才能听到,如果能明显看到病人心脏搏动点,提示心脏可能生了异常情况。

③看腹部

照护者应仔细观察病人腹部外形是否膨隆或凹陷,观察病人有无胃肠胀气或肠子运动的形状,腹部有无特别消瘦呈舟状或特别膨隆呈青蛙腹等。正常人腹部应该是平坦对称,腹壁随呼吸运动而上下起伏,男性与儿童主要呈胸式呼吸,女性主要呈腹式呼吸。腹膜炎病人、病人出现大量腹水或腹部巨大肿块时腹式呼吸运动减弱或消失。正常人一般看不到胃肠蠕动波,当发生胃肠梗阻时,梗阻近端的胃肠产生阵发性蠕动加强,常可见到明显的蠕动波。如幽门梗阻时可以见到起自左肋缘下向右运动的较大蠕动波;肠梗阻时腹壁可以见到肠形和蠕动波;小肠梗阻所致的蠕动波多见于脐部,当发生肠麻痹时则蠕动波消失。观察腹部蠕动波需要结合手的触摸,有时需借助听诊器,而且常需要一定时间的耐心观察。

④看四肢关节

应注意观察病人四肢关节运动是否正常自如,关节是否畸形或红肿,能否扶助缓慢行走或上厕所等。下肢水肿多见于心功能不全、贫血、极度营养不良等病人;局部性水肿多见于肢体的动静脉阻塞、肢体牵引及打石膏的病人,应观察皮肤的颜色、皱褶、亮度和水肿的程度以及与时间、休息、活动的关系、规律等;肌肉萎缩多见于偏瘫、周围神经损伤、多发性神经炎、外伤性截瘫和昏迷、肢体牵引及极度营养不良等长期卧床的病人,应注意皮肤皱褶是否增多,肌肉体积是否缩小,触摸肢体时肌肉是否松弛无力等;肢端缺血多见于静脉炎、肢体血栓形成、术后肢体包扎过紧及昏迷等病人,看四肢时应注意肢体皮肤的颜色有无苍白、紫绀、发黑,触诊皮肤温度是否发凉、发热及动脉血管搏动情况。

⑤看的注意事项

照护者在看病人的时候,光线要充足,应面对面近距离地观看。

边看病人的时候边和病人交流,通过交流,能听到一些可能看不到的病症。(2)听:是照护者通过耳朵听或借助听诊器听来判断病人身体不同部位所发出的声音及其所代表的不同意义。

听分直接听和借助听诊器听两种方法。直接听是照护者用耳朵直接听取病人的语言、咳嗽、呻吟、啼哭等声响的一种方法,这些声响可以提供十分有用的线索,如哮喘发作时的哮鸣音,肠梗阻时肠功能亢进肠蠕动增强时的肠鸣音,喉部病变时的声音嘶哑等。间接听是利用听诊器对病人进行的听诊,听诊器有加强听声音的作用,它使用范围广,除心、肺、腹部外,还可以听取身体其他部位的声音,如听血管搏动的声音、皮下气肿音等。

①听腹部

听腹部的重点是观察病人胃肠蠕动的情况,应让病人取平卧位,将听诊器放于病人腹部,根据观察的内容选定听诊的部位。正常肠腔内有液体及气体存在,肠蠕动时,液体及气体可随之流动而产生一种断续的咕噜声(气过水声)称为肠鸣音。正常情况下,每分钟可有4~5次肠鸣音,肠鸣音时强时弱,以脐部最为明显。当肠蠕动增强时可达每分钟10次以上,称为肠鸣音亢进。它多见于急性肠炎、早期肠梗阻、服用泻药等。如肠梗阻持续存在,肠壁肌肉劳损使蠕动减弱,肠鸣音就会减弱,并不规则地时有时无,甚至持续3~5分钟以上才能听到一次或听不到,称为肠鸣音减弱或消失。此多见于老年性便秘、小儿肠套叠、急性腹膜炎等。

胃肠内有气体和液体同时存在,当摇动病人身体时可引起振水音。听振水音时,病人取平卧位,将听诊器放在上腹部,照护者四指稍弯,在病人上腹部作连续迅速的冲击动作,如听到胃内气体与液体相撞而发出的声音,就是振水音,也可用耳朵贴近病人胃部,用左右两手摇晃上腹部,静听有无振水音。正常人饮水过量后可出现振水音,如果空腹时或饭后6~8小时以上仍有振水音者,则表示胃内有液体储留,多见于幽门梗阻、胃扩张或胃液分泌过多等。

②听诊的注意事项

听诊时病人应保持安静,应在安静的环境中进行。

要对病人进行有选择性地听诊,如病人饭后出现腹痛,应考虑是不是肠蠕动过快导致,可选择性听诊肠蠕动的声音。

听诊时要和一些外来的声音相鉴别,不能隔着衣服听,要与室内的杂音、听诊器与衣服的摩擦音、胃肠蠕动音等相区别,听诊时注意力要集中,听心率时要排除呼吸音的干扰,听肺部的时候要排除心率跳动的干扰。

听诊环境要安静、温暖、避风,检查时让病人取适当的体位,并使肌肉松弛,被检部位应充分暴露,以利于听诊。(3)闻:即照护者利用鼻子闻来辨别病人的各种气味及其与健康状况的关系。

①闻口腔异味

口臭多见于口腔不洁、肺脓肿、支气管扩张、消化不良、肝病及吸烟等。葱味口臭见于砷中毒;苦杏仁口臭见于苦杏仁、桃仁、氢化物等含有氢酸的食物或药物中毒等;血腥味口臭见于体内大出血、牙龈出血、维生素C缺乏等。

②闻呼吸异味

病人呼吸时能闻到烂苹果味多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休克及饥饿等引起的代谢性酸中毒;闻及刺激性蒜味见于有机磷农药中毒等;闻及氨味见于尿中毒等。

③闻排泄物异味

痰液恶臭见于支气管扩张、肺脓肿症病人等,痰液呈血腥味见于大咯血的病人等。呕吐物为粪臭味见于肠梗阻病人,浓烈的酸味见于胃幽门梗阻或幽门狭窄病人,烂苹果味并混有脓液见于胃坏疽病人。粪便闻及腥臭味见于细菌性痢疾病人等,肝臭味见于阿米巴痢疾病人等,腐败性臭味见于消化不良、胰腺功能障碍的病人。尿液闻浓烈氨味见于膀胱炎病人。脓液闻恶臭味见于气性坏疽、绿脓杆菌感染病人。

④闻体液异味

常见于汗臭、腋臭,滴虫性阴道炎、异常恶露时阴道分泌物呈恶臭,尿失禁的病人有特殊尿臊味。

⑤闻气味时的注意事项

充分尊重病人,病人的某些异常气味难闻,有时会引起照护者恶心或呕吐,因此,照护者应关爱病人,避免对病人的异常气味表现出厌恶情绪。

照护者应有针对性地闻异味,如对尿失禁的病人,应注意粪臭、尿臊气味;对腹胀、肠蠕动减弱或消失伴呕吐的病人,应重视结合病人呕吐物的气味;对妇科病病人,主要应注意阴道分泌物的气味。

为了保证信息获得的准确性,照护者可结合其他观察方法,如看、问、听等,以获得更全面的病情信息资料。(4)手触诊:是照护者利用手的触摸来了解病人的温度,皮肤的湿度、弹性、光滑度、柔韧度及脏器的外形、大小、软硬度、移动度及跳动情况。

①手触诊的内容

皮肤温度:皮肤温度一般通过用手掌触摸病人的四肢来判断,多用于病情较重的发热病人;触摸病人额头,多用于各种感染性疾病伴发热的病人。

血管搏动:血管搏动的触诊可用2~3个手指指腹触摸桡动脉或股动脉搏动,多用于测量脉搏。

局部肿胀:局部肿胀多见于局部炎症、输液外渗、皮下血肿、皮下气肿等,检查时一般用4个手指触摸。触摸肿胀部位皮肤时应注意勿擦伤皮肤、局部是否凹陷以及凹陷的程度。

腹壁紧张度:正常人腹壁较柔软,对触诊无明显抵抗,若照护者手太凉或病人精神紧张、怕痒等,均可使腹直肌反射性紧张,当腹腔内炎症刺激腹膜时,腹肌可因反射性痉挛而使腹壁紧张较明显。局限性腹壁紧张可见于某一脏器的炎症,如急性阑尾炎出现右下腹肌紧张,急性胆囊炎可发生右上腹壁紧张,弥漫性腹壁紧张常见于胃肠道穿孔所引起的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此时除腹壁明显紧张外,且常强直,以腹直肌最为显著,称为板状腹。

压痛及反跳痛:正常人腹壁浅部触诊时无压痛,当深部触诊时出现明显压痛,并局限于某一点,称为压痛点。说明该处的腹膜或内脏可能有炎症;当炎症波及腹膜壁层时,压痛并不显著,而当把触压的手突然移去时,则病人有剧痛,称为反跳痛。腹壁紧张,同时伴有压痛和反跳痛,是急性腹膜炎的重要体征。

腹部的主要压痛点及意义:上腹部压痛多见于胃、十二指肠、肝胆、胰腺等脏器的病变。脐部压痛点主要见于小肠病变,如急性肠炎、肠梗阻及肠寄生虫病等。下腹部压痛常见于膀胱疾病、阑尾炎及女性生殖器疾病等。全腹压痛见于弥漫性腹膜炎。

膀胱充盈:当膀胱尿液充盈时,触诊下腹正中可扪及到圆形、有压痛的肿物,其底部可膨大,甚至高达脐部,临床上多见于昏迷、尿道梗阻等所致的尿潴留,如导尿后此肿物消失可确定为膀胱胀大。

②触诊病人的注意事项

照护者触诊病人前应先做好解释工作,以取得配合;照护者的手要温暖,由浅入深,先触摸病痛外部,后触摸病痛部位,应避免用力过大及长时间的反复触摸,以免引起病人的不适。

照护者触诊时应站立在合适的位置,如腹部触诊时应站在病人的右侧,身体前倾。

照护者触诊病人时应给病人取适当的体位,以便触诊的手易于接触到某一脏器。如检查腹部时,照护者应站在病人的右侧,让病人仰卧屈腿,使腹肌放松。

在触诊病人的过程中,照护者应随时观察病人的面部表情,询问病人有无触痛或异常感觉。

2.间接观察法

主要是通过检查结果及借助监测仪器来获取有关病情的信息。

病情观察的内容:(1)一般情况的观察①发育与体形照护者应仔细观察病人的发育与体型。营养状况能从身体发育情况来进行判断。体型是身体各部分发育的外观表现,包括骨骼肌肉的成长与脂肪分布状态等。成人体型有三种:

无力型(瘦长型):体高肌瘦,颈、躯干、四肢细长,肩窄下垂,胸廓扁平,腹上角小于90°。

超力型(矮胖型):体格粗壮,颈、四肢粗短,肌肉发达,肩宽平,胸围大,腹上角大于90°。

正力型(匀称型):身高与体重比例适中,躯干、四肢及身体各部分匀称,正常人多为此型。

②饮食与营养

饮食在疾病治疗中占重要地位,对疾病的诊断亦起一定作用。照护者应注意观察病人的食欲、食量、进食后反应、饮食习惯,有无特殊嗜好或偏食等情况。

③面容与表情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