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好数学并不难(几何卷)(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10 17:55:01

点击下载

作者:孙亮朝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学好数学并不难(几何卷)

学好数学并不难(几何卷)试读:

自序

调查显示,很多人讨厌数学.这样的结果并不让人感到意外,因为在传统教育体制的束缚下,数学被教条化甚至被妖魔化了,大家所认识的数学只是课本上的数学、试卷上的数学,是僵化的数学.在我看来,这个世界上应该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喜欢数学的,另一种是不知道自己喜欢数学的.因此长久以来,我一直在积蓄一种力量,期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把真正的数学呈现在孩子们的面前.

人类天生就有极大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驱使我们仰望星空,从日月星辰的运转中捕捉数学的韵律;让我们亲近自然,从四季变换中寻找生命的价值.这是一种欲望,让我们不再满足于眼前的物质利益;这是一种理想,让我们在求真求美的过程中构造起一个全新的精神世界.

数学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种真实的存在.数学带来的真实感超越了我们自身,超越了我们所熟悉的一切.这种真实感曾让我一度像毕达哥拉斯一样,认为数是这个世界的本原.然而我还是克制自己,因为我不希望在认识世界之前,妄言对世界的改变.

数学是美的,这是一种超凡脱俗的美,是高冷到不食人间烟火的美,任何一个热爱数学的人都能感受到它.很多人都曾试图描述数学之美:有人通过斐波那契数列的奇妙来描述,有人通过分形图案的精美来描述,有人通过生物百态来描述,也有人通过宇宙的和谐来描述.然而我认为,所有这些都不足以代表数学的美,数学的美是与生俱来的,与它的真实性无关,与它的实用性无关.

一块金子加一块金子可以得到两块金子,一颗沙粒加一颗沙粒可以得到两颗沙粒.然而,数学的价值并不因为计算黄金而变得昂贵,也并不会因为计算沙粒而变得卑贱.荷花上的数学和淤泥中的数学没有不同,宫殿里的数学和沟渠里的数学也无区别.

我一直希望能够用最优美的线条来勾勒数学之美,但数学之美却没有外形;我一直希望用最柔美的乐曲来为数学之美做铺垫,但数学之美没有声音.连接理论与实际,面向历史与未来,从此,数学具有了生命和活力,它不再是枯燥的公式和定理,不再是乏味的函数和方程,它是花瓣上闪耀的露珠,它是蝴蝶舞动的翅膀.它架构起孩子认知世界的舞台,它赋予我们征服世界的力量.我常把数学比作钻石,钻石本身不会发光,它折射出的是太阳的光彩;数学本身也并不完美,它呈现出的是人类的智慧.一致家长:当孩子学数学时,学的是什么◎ 数学,学的是情商和智商

现在全国每年有1500多万个孩子升入初中,这些孩子分布于全国各地,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家庭环境,家长对孩子的关注点也不尽相同.除了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之外,有人关注孩子的综合素质,关注孩子的能力;有人关注孩子的考试成绩,关注孩子的分数;有人更关注孩子的生活,关心孩子的情感,关心孩子是不是每一天都幸福快乐.这些都体现着家长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但无论家长关注什么,都必须重视孩子的数学学习.

首先,如果家长关注孩子的能力,那么家长需要知道,孩子在大部分课程中学的都是知识,只有两门课程直接对应着孩子的能力.第一就是语文,它对应着孩子的沟通表达能力;第二就是数学,它对应着孩子的逻辑推理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需要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面对同时要做的两件事情我们怎么选择?选择好后,具体目标怎么确定?定好了目标,用什么方式去做?选择哪些伙伴?需要哪些外部资源?……所有的一切都需要分析判断.有人说,不对吧,我们作分析判断的时候,用的都是相关专业的具体知识.不错,我们作出任何一个判断的时候,都需要相关知识的帮助,但是只有具备良好的数学素质、良好的逻辑推理能力,我们才能轻松驾驭这些知识.为什么数学这么重要呢?因为数学不仅仅是知识,更是承载所有其他知识的框架.

其次,如果家长关注的只是孩子的分数.那么家长需要知道,数学是一个系统性的学科,数学知识具有复杂严密的结构,数学学习具有高度的延续性.孩子在学习历史、地理、生物、政治这些学科的时候,如果中间间断了两个月没有学习,几乎不会影响他对后续课程的学习:唐朝的历史没学好,不会阻碍他学习明朝的历史;初中的时候没有学习地理,丝毫不影响他工作以后再学习地理.但是,学习数学时情况却不是这样,如果孩子没有学会多项式的乘法,他不可能学会因式分解,更不可能学会二次方程.因此在初中阶段,一个孩子学习历史、地理、生物、政治等课程的时候,可能长期保持七八十分的水平.但是,没有人在学习数学的时候能够长期保持这样的水平,如果孩子在初一的时候只能考七八十分,那么初二就是五六十分,初三就是三四十分.如果初中的时候,孩子没有好好利用自己的时间,系统地掌握这门课程,恐怕他以后很难有机会完整地学习数学了.

最后,如果家长关注孩子的生活,关心孩子是否快乐,那我要告诉家长,初中数学和我们平时的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它是一门非常实用的学科.关于这一点,恐怕大多数家长都很难认同,这些家长认为,我们平常在生活和工作中用到的数学只不过是小学的四则运算,初中的代数、几何好像从来都没有用到过.因为很少用到,所以大部分家长早已把这部分知识忘得差不多了.但也正因如此,我才更需要强调数学的实用性.我的“学好教学并不难”这个系列课程,会涉及大量的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了以后你就会发现,原来那些看起来不是数学问题的问题,背后隐藏的都是简单的数学规律.

现在社会上普遍存在这样一种观点,情商比智商更重要,只要孩子的情商高,在社会上到处都会有朋友,遇到任何难题都会有人帮忙,甚至不用自己去做什么,就会有人帮忙解决问题.的确,我们无法否认情商的重要,更不能否认朋友的重要.然而,我们要知道的是:人类最大的无知不在于你不知道什么,而在于你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这句话说起来有点绕,但蕴含的道理却非常简单,那就是:我们普遍缺乏的是发现问题的能力.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往往会根据常识、习惯作出判断(而有时这样作出的判断是错误的),我们会误以为自己知道问题的答案,误以为自己没有遇到问题.对于一个不知道自己无知的人,就算有再多的朋友,也帮不上什么忙.

从平常的生活常识到顶级的科学难题,最难的都是发现问题!我们先以科学问题为例:人类在月光之下生活几十万年了,我们什么时候问过自己,月亮为什么不掉下来呢?从来没有人这样问过自己,直到牛顿发出这样的疑问(并且很快他就找到了答案).所以,发现问题要比解决问题难得多.接下来我们再以生活琐事为例:“请问你的手机图标该不该分类?”“你的衣服应该怎么洗?”“你出去玩的时间怎么安排?”“你卖东西价格怎么定呢?”甚至是“孩子挨打了该不该还手呀?”关于这些问题,很多人会不假思考地给出一个答案.但是,我要告诉你,这些都是数学问题,只是你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而已.情商高,可以帮助一个智商高的孩子取得更大的成就,但情商高不能帮助一个无知的孩子幸福地生活.只有学习数学,才能够让我们发现自己的无知,能够让我们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我们一起讨论了数学的重要性,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知道,无论家长关心的是孩子的能力、分数还是情感,都需要重视孩子的数学学习.因为,人类最大的无知,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但是,我同样需要说明的是:我这里强调的数学,不只是书本上的数学,我强调的学好数学,也不只是必须要让我们的孩子拿高分!那么什么是数学,怎么样学好数学?作为家长,又怎么样帮助孩子学数学呢?很简单,就是陪孩子一起学习.◎ 永远不要直接教孩子做题

前面强调了数学的重要性,于是家长就发愁了:“哎呀,数学很重要,我也知道啊,但是我自己的初中数学都忘光了,辅导不了孩子了呀,是不是应该给孩子报个辅导班,或者请个家教呀?”我告诉你,没必要,原因有两个:第一,我说的数学不仅仅是课本上的数学;第二,数学分数的好坏也不是衡量数学能力的唯一标准.你强迫孩子学习也好,请家教教孩子也好,只能教给孩子知识,教不了孩子能力;只能提高孩子的分数,提高不了孩子的素质!作为家长,我们要做的、我们能做的,其实也只有两点:第一,让孩子主动学习;第二,陪孩子一起学习.

什么?主动学习?想必很多家长听到这里都要气乐了:我的孩子要是能主动学习,我还用操这份闲心吗?我们家孩子即使挨打都不愿学习,怎么可能主动学习呢?但是,我决不是在开玩笑,我必须再次强调:主动学习,既是孩子学会数学的充分条件,又是孩子学会数学的必要条件.说白了,除了主动学习之外,不需要任何其他条件,孩子就能学好数学.其中的道理相信大家都能理解,因为我们从来没见过一个爱学习的孩子学习成绩不好的.那么,我们唯一要面对的问题就是如何引导孩子主动学习.

首先,我要给您一个建议:在孩子步入初中阶段的时候,找个时间,和孩子心平气和地长谈一次,把你所知道的学习的重要性,和孩子一条一条掰开来揉碎了讲述一遍.这次长谈的具体内容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我们对孩子的态度.无论出现什么样的情况,都不能向孩子发脾气,因为在我们大喊大叫的时候,孩子只会感觉到我们的态度粗暴,只会感受到我们对他(她)的厌恶,丝毫感受不到我们对他的关心和爱护.我们要通过这样的长谈,让孩子真切地感受到我们对他(她)的尊重.注意!我提到了“尊重”两个字,不但孩子要尊重我们,我们也要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自尊,尊重孩子的爱好,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我们和孩子的谈话在开放、平和中开始,在语重心长中结束.孩子进入初中阶段以后,就要进入青春叛逆期,很快就会长大成人,我们要给孩子一个平等的长谈的机会.这样的长谈,不仅对于孩子的学习是重要的,而且对于孩子处理将来在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也是必要的.现在的社会比较复杂,无论孩子遇到了学校霸凌事件,还是出现了早恋的问题,都需要通过耐心的沟通交流来解决.俗话说,人心都是肉长的.我相信,有了这样的对话,孩子多多少少都会加深一点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即使不能马上扭转他的学习态度,也会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当然,这样的谈话次数不可能很多,有可能只是一年一次,甚至两三年一次.因此,我相信家长们都能够抽出一两个小时的时间,和孩子好好谈谈学习.但是问题又来了,在我们和孩子谈完话以后,孩子都会激动兴奋一两天,然后慢慢就放松了,俗称三分钟热度.在这种情况下,好多家长就开始不耐烦了,开始大声呵斥孩子:“你让我感到失望,前两天刚和你谈过话,让你好好学习,你看看你,才坚持了几天,像你这样没有耐心,没有毅力,一辈子也没出息,我以后再也不管你了,你爱学不学!”这样一呵斥,孩子也会对自己感到失望,很快就会自暴自弃:“看来我真不是学习的料儿,那就算了吧.”于是,我们前面的沟通交流工作就完全失效了.因此,接下来,我要说说第二点,陪孩子一起学习.

为什么要陪孩子一起学习?陪孩子一起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在我看来,陪孩子一起学习,首先要保持孩子主动学习的劲头,孩子没耐性,做事情只有三分钟热乎劲这是很正常的,因为孩子还小.但是如果家长都没有耐性,那就有问题了.陪孩子一起学习,就是培养孩子的耐心!在电影《羞羞的铁拳》里面,有一个熬鹰的情景,男女主角和老鹰比赛熬夜,谁先眨眼谁就算输了.我们就是要和孩子比耐心,看谁熬得过谁.不过,这可不是让孩子天天学习、天天熬夜.对于数学而言,家长只需要每天陪孩子学习15分钟就足够了.为什么呢?因为每天老师在课堂上讲的核心内容都不会超过10分钟.

但是,我们要知道,每天陪孩子15分钟这个习惯,是必须要坚持的.有的家长会强调自己工作忙没时间,但即便是家里没时间,你送孩子上学的路上总有时间吧?只要去挤,我不相信父母两个人在一天里都挤不出15分钟来,就看你想不想去挤了.而且我还要说明的是,不管你的工作有多忙,不管你一天能挣几百万,这15分钟花得都是最值得的,因为孩子的将来有希望,会比自己事业的成功带给你更多的成就感.这时候可能又有家长说了,我陪孩子没用啊,我自己的初中数学知识都忘光了,怎么陪他呢?这就是我接下来要讲的重点:永远不要直接教孩子做题.因为能力是教不会的,你教给孩子的,只是知识而已.因此我们每教会孩子一道题,孩子的动手能力就差一点;每教会孩子一道题,孩子的自信心就会少一点.很多家长发现,越是教孩子学习,孩子越笨;越是教孩子,孩子越学不会.如果你把自己当作孩子的拐棍,那孩子还能学会自己走路吗?

陪孩子学习,究竟应该怎么陪呢?我们只需要做到三点就够了:第一,和孩子一起学习.比如,和孩子一起读数学书,在送孩子上学的路上和他一起听数学课程,学完以后和孩子讨论一下.第二,让孩子教你学习,让孩子给你讲讲课堂上的内容或者讲讲书里的内容.孩子讲得对不对不重要,你能不能听得懂也不重要,只要孩子给你讲,他就是在学习、在思考了,他的能力就已经在提升了.第三,让孩子出题,你做!记得在前面我说过,数学分数高,并不能证明孩子数学学得好,那么,怎样算学得好?我告诉你,会出题就算孩子学得好!孩子学完了二元一次方程,你让孩子给你出几道实际生活中遇到的二元一次方程的题目.如果他能很顺利地给出题目来,那就算学好了.为一个现有的题目找到答案,不算本事;从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才算真本事.只有真正把课本知识吃透了,练就自己的真本事,孩子才会拥有学以致用的能力.◎ 知难而喜: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目前,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孩子的学习压力很大,学习任务非常艰巨.很多初中的孩子平时作业都做不完,常常熬到深夜才能休息.很多孩子连课本上的知识都学不会,常常是一道题卡住了,两三个小时都做不出来.那么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又如何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呢?这就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这个问题了.我要告诉你的是:任何一个初中生,当他遇到一个难题的时候,都需要具备连续两三天来解决它的耐心.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们首先要明白一点,绝大多数人,一生做好一件事情,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这个道理我们不用多讲.那么,我们的孩子从学校毕业以后,他凭什么能一生坚持做好一件事呢?很简单,当他读博士的时候,学校会给他三四年的时间,让他坚持做一个课题.而他凭什么能在读博士的时候,坚持几年做一个课题呢?因为他在读硕士的时候,需要坚持一年做一个课题!而硕士阶段他能坚持一年,又是因为他在读大学本科的时候,毕业设计是花了三四个月的工夫才做出来的.

发现了没有?要想有30年做成一件大事的本事,就要有连续3年聚焦一个课题的本事,就要能够经受一年只做一件事和三四个月只做一件事的考验.只要按照这个规律反推一下就会知道:任何一个高中生,都应该具备连续一周突击一道数学题的耐心;而任何一个初中生,则需要具备连续两三天面对一道难题的勇气.如果没有这样的耐心、没有这样的勇气,他凭什么考上大学,凭什么成为博士,又凭什么做出一番成就呢?

在这样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孩子没有耐心是可以理解的,但可惜的是,我们作为家长,也没有耐心,看见孩子有一道题不会了,恨不得马上教会他.然而,这样做只会毁了孩子.我们知道,学校的老师拼命给孩子多留作业,是因为老师之间有着激烈的竞争关系.一般来说,谁给孩子留的作业多,谁负责的课程成绩就会好一点,老师得到的奖励也就会高一点.基于同样的原因,那些课外培训机构的老师们也会以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硬塞给孩子一些速成的解题思路,因为这样做有助于孩子分数的快速提升,自己的培训机构才能多赚钱.这样做不是为了孩子的成长,而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正是因为如此,各地教育部门才反复下令给孩子减负.而我们作为家长,应该擦亮自己的眼睛,明白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当孩子面对一道数学难题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做的是鼓励孩子,让他们拥有独立面对问题的勇气,让他们拥有长期面对难题的耐心,不但要做到知难而进,而且要做到知难而喜!

是的,知难而喜!面对一道很难的数学问题的时候,我们的确应该感到高兴.无论这道题我们能不能做出来,是不是做对了,都应该感到高兴,这里面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一道难题可以培养我们的耐心和勇气.第二,一道难题可以让我们把相关的知识都调集到头脑中,反复地梳理这些知识点,最终,即便这道题目没做出来,我们对已有知识的熟练程度也会大大地增强.第三,一旦解出这道题,与之类似的大多数难题往往都迎刃而解.但与此相反的是,如果这道题是别人教会你解的,那么,你可能只会解这一道题,而且记不住,过几天就会忘记.这也是很多家长都忘了初中数学知识的根本原因.不过,我说要连续3天面对一个问题,只是极特殊的情况,根据我的常识,绝大多数问题,孩子只要坚持两个小时以上,都能做出来.

知难而喜——我们希望孩子在面对一切难题的时候,都能有这样理性乐观的态度.当然,如果您的孩子基础比较差,您可以先选择一些适合他做的题目来锻炼他的耐心,不要一开始就让他接触太难的问题,这样孩子的信心可以慢慢被培养起来,不至于受到太大的挫折.其实一切数学问题是有一套通用解决办法的,那就是:不断试错,不断修正,笔耕不辍,其解自得.如果换成大白话就是,只要不断地做下去,肯定能做出来!这好像只是一句废话啊,但没办法,这就是世界上所有难题的通用解决办法,无论是数学题还是其他难题,都是如此.历史上,我们就是采用这种办法来解决难题的.

比如圆周率π.没有人知道π的精确值是多少,也没有人知道π的计算公式怎么列,那怎么办?没办法!我们求不出圆的周长,我们就求三角形的周长.三角形的周长和圆的周长不一样,这不要紧,我们发现错了,慢慢改进就行了,这就叫试错.我们把三角形的周长改成六边形的周长,虽然六边形也不对,但是和三角形相比,它更接近圆了,这就叫不断修正.继续修正下去,我们还可以求解十二边形的周长、二十四边形的周长.不断求解下去,我们就可以不断接近π的真实值.这个方法就是著名的割圆术,祖冲之就是用这种办法,精确到了圆周率小数点后面7位数字.连数学家都用这个办法,可见,这的确是一种通用的解题思路.

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在本章之中,我们一起讨论了三个问题:第一,希望作为家长的您重视孩子数学的学习;第二,希望您陪伴孩子一起学习;第三,希望您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孩子对解题有足够的耐心,能做到知难而喜.二奇妙的几何学◎ 没有数字的数学

我清楚地记得,刚上初中的时候,数学老师一上讲台就和我们说:“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我要求大家把自己直尺上的刻度全都磨掉,把你们的三角板和量角器也都收起来,今后我们研究图形只能用一把没有刻度的直尺和圆规.”听老师这么一说,我就傻了,直尺上有刻度不让使用,我还怎么知道一个图形的长度,又怎么计算面积呢?哎,这就是我们要研究的新学问,它是一种没有数字的数学,名叫几何.(1)什么叫几何呢?几何就是多少的意思.多少呀?我不知道,你也不需要知道,我们要在不知道具体数值的情况下把图形的学问研究明白.

可是如果我们连个准数都没有,这不是在瞎研究吗!是吗,你确定没有数字就研究不明白吗?你有没有听说过郑人买履的故事呢?

春秋时期,有一个郑国人,到集市上去给自己买鞋,卖鞋的老板问他:“你买多大号的鞋呀?”他从来没买过鞋,也不知道自己的鞋号,于是就回家去拿了一把尺子过来,用这个尺子,先量了自己的脚,又量了卖的鞋,然后才掏钱买.这个卖鞋的老板被逗乐了:“你给自己买鞋,还拿什么尺子呀?简直是有毛病!”

事实证明,没有准数的时候,也是能干活儿的.

想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回到课堂上来:当老师没收了我们的刻度尺以后,就在黑板左边画了一条线,然后就把我叫到了讲台上,他说:“你能不能在黑板的右边,用这个直尺和圆规画一条长度一模一样的线段呢?”我当时就傻了,我想,我得量一下这条线有多长呀,不知道多长,我怎么能画出一样长的呢?不过我还是挺机灵的,我把这个尺子抓在手里以后,先把尺子的一端和线的左端对齐了,然后再顺着线段的方向把直尺摆好,最后沿着线段的末端,用粉笔在尺子上做了个记号.这样一来,我就在直尺上标记出一个刻度,于是这条线段的长度就和我画的刻度一样了,这样我就把那条线画出来了.

可是老师又说了,尺子上不能有刻度,自己画的刻度也不行!于是我没办法了,只能叉开自己的手指,用这个大拇指和食指当尺子,保持住这个姿势不动,挪到另一边去,按手指叉开的长度画了一条线段.但是老师又说了:“不许用手!因为你的手指头是活动的,即使你感觉不到自己的运动,运动变化也是存在的,所以这种方式也是不允许的.”

听到这里,我突然发现,为什么要用自己的手指呢,这个圆规的两条腿,不就是天然的两根手指吗?而且把圆规叉开到指定的宽度,它就静止不动了.于是我把圆规的两条腿叉开,挪到线段上比一比,确定圆规叉开的长度和线段长度一样了,再按照这个长度画线,结果就出来了.做完以后,我终于看到了老师满意的笑容.

老师是满意了,可我还不满意,于是就反问他:“老师,我们明明可以用尺子直接量一下,你为什么非得让我用圆规呀?”老师说:“你用尺子量了长度,再用这个长度去画线,就好比那个买鞋的郑国人,用尺子量了脚再量鞋,你的脚就在你身上,为什么不能直接用脚量鞋呢?同样,我的线段就在这里,为什么非要把它变成数字呢?”直到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我们一直引以为豪地在几何中使用数字,却闹了郑人买履的“笑话”.

研究几何图形的时候就是这样,虽然我们不一定知道每个图形的具体长度、宽度和角度,但是我们却可以清晰地知道这些数值之间的相互关系.几何学要求我们通过直尺和圆规去认识世界,通过这两种工具,我们可以更接近事物的本原,更了解事物的真相.几何学的本原就是丈量土地的学问.它发源于5000年前的古埃及,那时候人类已经掌握了耕种技术,开启了农业文明,但尼罗河水经常泛滥成灾,一旦冲毁土地,人们就必须重新丈量土地,于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古埃及人就积累了大量的几何学知识.

公元前7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泰勒斯,把古埃及的几何知识带回了古希腊,同时,他开始思考这些几何知识之间的关系,并对部分的定理给出了严格的证明,几何知识在古希腊开始孕育发展.之后毕达哥拉斯、柏拉图都对几何学做了突出的贡献,到了公元前300年左右,欧几里得把当时所有的几何学知识融会贯通,收集整理出一部近代数学的奠基之作——《几何原本》.

在《几何原本》中,欧几里得首先明确了点、线、面、角等一系列基本图形的定义,然后从几条人所共知的、不证自明的公理出发,通过严格的逻辑推理,将零散的、不连贯的几何知识组织起来,告诉我们平面和立体图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以及通过尺规进行平面作图的方法.通过5条公理、5条公设、119个定义、465个命题,构建起了一座宏伟的数学大厦.《几何原本》问世以后,通过各种语言出版超过1000个版本.目前,除了《圣经》之外,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种著作拥有如此多的读者.1607年,徐光启和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把这部著作的前6卷译成了中文,并且定名为《几何原本》.◎ 一根细线量土地

在实际生活中,无论是古人丈量土地,还是现代人进行工程施工,他们所用的工具其实都只是一根细线.他们把线的两头一抻,拉直了就可以当直尺用,如果按住一头不动,另一头抻紧了围着那个固定点转一圈,就可以画出来一个圆了.也就是说,我们在白纸上的尺规作图,对古人而言,不过是一根再平凡不过的细线而已.同时我们还需要知道,细线出现得比直尺和圆规要早得多,不是古人用细线来模拟直尺和圆规,而是我们在纸上通过直尺和圆规替代了古人所用的细线.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我们用细线在纸上画图不方便.明白了这个道理,我想你就应该清楚为什么老师不让我用带刻度的尺子.那是因为这细线上本来就没有刻度.

那么,用细线来平分土地有什么好处呢?它的好处可就多了:第一,一根细线是随处可见的,它的制造成本要比一根带刻度的皮尺便宜得多;第二,用一根细线可以在根本不知道土地面积具体是多少的情况下把它给平分了.这两点就意味着生活在古埃及的人,可以在没有统一度量衡的条件下,开启自己的农业文明.什么叫度量衡呢?度量衡就是长度、体积和重量的统一标准.要想有统一的度量衡,就必须要人为地明确规定,多长叫一尺,多重叫一斤,多少粮食叫一升或一斗.在中国,统一度量衡这件事情是直到秦代才实现的,这也是秦始皇的伟大功绩之一.可是你要知道,如果我们到秦始皇那个年代才学会种地,那可就麻烦了,我们必须在没有统一标准的条件下,就学会平分东西.我们必须懂得,在没有数字的条件下,如何利用图形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要想彻底地掌握一门学问,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研究这门学问的历史,而研究人类历史,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研究牙牙学语的婴儿的行为习惯.因为婴儿什么都不懂,通过婴儿的行为习惯,我们可以了解人类早期的一些行为.

刚学会说话的孩子一般都有一个习惯,就是喜欢说叠字,比如吃饭,会说“饭饭”,上厕所会说“便便”,因为孩子发音还不全,这么说话我们都能理解,也没人笑话这些孩子.可是如果成年人也这么说话,那就有问题了.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有两个词,我们却一直都保持了这个习惯,那就是“数数”和“画画”.“数数”第一个字是动词,我们要数,第二个字是名词,我们要数的对象是数字.“画画”也是这样,第一个“画”表示动作,第二个“画”表示对象和结果.为什么要研究这两个词汇呢?因为,这至少说明了三个问题:

第一,数数和画画出现的时间非常非常早.我们之所以用叠字来表示这两件事,说明在那个时候,我们还没有发明大量的词语,所以古人只能像小孩子一样,用叠字来表示它,这甚至比发明文字还要早.你发现没有,我们管写字不叫写写,也不叫字字,我们管说话,不叫说说,也不叫话话.

第二,数数和画画出现的频率非常非常高.因为我们经常会用到,所以即使后来发明了新的字词,我们也不会把它替换掉.比如,我们已经发明“计”“算”这两个字了,数数这个动作完全可以说成“计数”或者“算数”,但是我们平常就是不那么说.我们发明了“绘”“图”这两个字,但是我们平时也不说“绘画”和“画图”.因为我们对这两个词的使用频率很高,怎样最方便我们就怎样叫.这时候,懂外语的朋友可能会说了,人家拉丁文、希伯来文可不一定是那么说的呀!这倒没错,但你要知道,虽然我们中国的文字很多,可是要论表达的简练和深刻,还没有哪种文字能和中文相比.

第三,通过上面的分析说明,数数和画画非常重要,它是人类文明的基础.关于人类为什么要数数我们已经说过了,这里不再重复,那么人类又为什么要画画呢?

因为画画代表了人类的抽象能力.大家都知道,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本来是立体的,但是我们画出来的图画却是平面的,实际人物和物体都是丰富多彩的,而在画里我们却通过线条把它们变成了寥寥几笔.别看只有寥寥几笔,这简单的几笔却勾画出了人或物的最关键的特征,所以才能让观看的人一目了然.因此,想要把一幅画画好,必须有高度的抽象概括能力,必须有抓住事物本质特征的能力.

不管世界有多大,不管年代多么久远,我们只要大笔一挥,这个世界就会呈现在众人的面前.图画让我们渺小的身躯,可以通达大千世界;图画让我们短暂的生命,能够感受古往今来.随着历史的发展,部分图画经过进一步的抽象和简化就变成了文字、变成了数字、变成了图形,人类文明也就蓬勃发展起来了.◎ 学习数学就是构建逻辑思维体系

在前面的内容中,我们提到:埃及的尼罗河经常发水,需要丈量土地,因此而产生了几何学,那么为什么古代的中国和印度就没有发展出几何学呢?难道黄河和印度不会发水吗?实际上,只要是大江大河,肯定都会不定期地发洪水.我们中华文明从尧舜开始,就治理黄河,折腾了几千年.可我们也得知道,虽然几何学能够解决分土地的问题,但却并不是说分土地就只能用几何.如果你翻开我国古代的《九章算术》,就会发现这本书的第一章就是专门研究平分土地的,各种形状的土地的面积的计算方法都有记载,只不过它用的是算术方法而已.那么在平分土地这个问题上,《九章算术》和《几何原本》有什么本质区别呢?

一提到数学,很多人都会认为,数学就是用来算账的工具,数学书就好比词典,遇到一个问题的时候,只要到数学书上去查一个公式,然后照葫芦画瓢就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其实,在我国古代,数学典籍就像字典一样.《九章算术》,就把所有数学知识都按照数学的实际用途分门别类地编好了,分地就看第一章,卖粮食看第二章,收税就看第六章.但是,如果打开《几何原本》,立刻就傻眼了,这本书哪是教我分土地的呀?它的目录里面只写着命题1、命题2、命题3,它的内容就是在这些定理之间绕来绕去地相互证明,根本看不出有任何实际的用途.

那么欧几里得这是在做什么呢?他要做的是,不仅要让我们知其然,还要让我们知其所以然.古希腊人有着很强的思辨能力,从《几何原本》中可以看到:欧几里得从几条基本假设开始,经过了严格的逻辑推理证明,建立起了一个由几百条定理、推论组成的知识体系.从此,那些只靠经验和直觉判断的旧数学,转变为清晰明确、有条不紊、逻辑严谨的新数学.那么,什么叫逻辑呢?我们又怎样进行推理呢?一个数学定理,又为什么需要证明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讨论这些问题.

所谓逻辑,就是我们人类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逻辑推理主要有三种方法:归纳、演绎和类比.所谓归纳就是通过特殊事物得到一般规律.比如,我们看了很多天鹅都是白色的,于是就归纳出来,天鹅的颜色都是白的.所谓演绎就是根据一般规律认知特殊的事物.比如,猫是会捉老鼠的,因为汤姆是一只猫,所以它也会捉老鼠.所谓类比就是拿相似的事物打比方.中国的古人最擅长的就是类比证明.像我们平时所说的天人合一的道理就是类比:天行健,君子就应该自(2)强;天无言,君子就应该少说话多做事.应该说,目前人类的所有知识,都是通过归纳、演绎和类比的方法得到的.但是,我们同样应该知道的是,无论是哪一种思维方式,它本身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其中最不靠谱的就是类比的方法.将两个原本就不相同的事物,强行捆绑在一起来解释是不具备说服力的.那么归纳法又有什么问题呢?它的问题在于以偏概全,我们看见几千只天鹅是白色的就能证明所有的天鹅都是白的吗?万一有你没见过的黑天鹅呢?最后我们再看演绎法,演绎推理看似严谨,但是它的问题在于,必须要保证前提是对的.如果前提错了,后边的推论也就全都错了.

那么,既然这三种方法都有问题,我们还能否认识世界呢?认真分析一下,我们就会发现,在这三种方法之中只有演绎法是相对靠谱的,只要想尽一切办法,保障它的前提正确,那么后面的结论肯定就是正确的.因此,我们需要找出那些比较容易理解的、大家都普遍接受的道理,从这些基本的道理出发,按照一套标准的逻辑体系,再去推演出其他不太常见的、不太容易被理解的道理.那些简单易懂的、大家都普遍认可的道理被称作公理,它们本身是无须证明的;而那些通过逻辑推理被公理证明了的道理,我们把它们叫作定理,一个定理一旦被证明了,就可以继续以它为基础再去证明其他道理,于是一个由公理和定理相互交织、相互佐证的知识体系就这样被一砖一瓦地搭建起来了.无论是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还是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都是采用这种结构.

数学知识的学习有四层境界,其中第一层是对知识进行分门别类,第二层是在所有的知识之间建立关联.所谓的公理知识体系,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虽然《九章算术》和《几何原本》中分别记载了几百个问题,但是《九章算术》里边的问题只有分类,没有相互关联,而《几何原本》中的知识却是浑然一体的.书中400多个定理,全部源于5个公理和5个公设推导的结果.除此之外,书中还涉及100多个定义.

什么叫定义呢?所谓定义就是声明一下点、线、面、圆、角、平行、垂直这些概念的具体含义.比如,我们对圆的定义是:到圆心的距离等于半径的所有点的集合.了解了圆的定义,我们就可以在现实世界中去寻找符合这个定义的那些形状,比如太阳、月亮、盘子、车轮.而后就可以按照圆的性质,去计算这些物体的周长和面积.但是我们也需要知道,从严格意义上讲,几何学上定义的点、直线、圆这些图形都是高度抽象、高度理想的,在现实生活中,既找不到绝对完美的直线,也找不到绝对完美的圆.但是,如果忽略一些细节,我们还是可以近似地将一些图形当作标准的图形来处理的.

同时,定义本身也说明了图形的一些性质,比如根据圆的定义我们可以知道,同一个圆所有半径的长度都是相等的.这个判断就既不属于公理也不属于定理,它只是定义规定的一个内部特性,这就像女人的性别都是女的一样,同样是无须证明的.定义、定理、公理、公设所有这些内容统称为命题.那什么叫命题呢?命题就是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定义这种命题教给我们判断一个图形是什么形状,帮助我们判断在一定条件下两个图形之间的相互关系.所有这些命题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组织在一起,就构成了几何学的整体知识架构.

(1) 编者注:如无特别说明,本书中的几何指欧氏几何.“它是一种没有数字的数学”这句话严格的说法是,几何是一种不依赖数字的数学. (2) 编者注:前半句源自“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后半句源自“天无言而四时生,地无语而万物生”.三世界就是点、线、面◎ 点、线、面到底是什么

子路问孔子,如果卫国的国王让您去执政,您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呢?孔子说,必也正名乎!他的意思就是,他一定要先给很多词语下个准确的定义,做个详细的解释.子路一听就笑了,他在笑孔子的迂腐,他说:“放着那么多正经事您不做,为什么要先下定义呢?”孔子郑重地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这就是说,如果一件事情没有明确的定义,一个官职没有明确的职责,我就没有办法通过语言下达明确的指令,事情自然就没办法做成了.做事是这样,做学问更是这样.很多人都感觉给词语下个定义应该是很简单的事情,在这个世界上,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好就是好,坏就是坏,好像把一个东西解释清楚非常容易.你要是这么想,就大错特错了.

在古希腊有个与孔子同时代的哲学家叫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我唯一知道的是自己一无所知.因为在苏格拉底看来,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词是可以真正解释清楚的,那些自我感觉什么都懂的人,实际上都只是逻辑不清的自大狂而已.有一次,苏格拉底和一个年轻人讨论什么叫道德.这个年轻人说:“诚实就是道德.”于是苏格拉底反问他:“那如果我在战场上欺骗了敌人,这算是不道德的吗?”年轻人答道:“欺骗敌人是道德,欺骗自己人不是.”苏格拉底问道:“那如果我通过谎话鼓舞士气,赢得了胜利,那算道德吗?”年轻人又答:“战争是特殊的场合,行骗是不得已的行为,但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能行骗.”苏格拉底接着问:“如果我的父亲病得很重,可是我和他说,你的病不是很严重,好好休息,很快就好了,这算不道德吗?”年轻人说:“这当然算道德了.”这时候苏格拉底就说:“既然骗人也算道德,不骗人也算道德,那么到底什么是道德呢?”结果这个年轻人只好承认,过去我知道什么是道德,但现在我糊涂了.其实,不仅是“道德”这个词,只要你具有苏格拉底一样的探究精神,具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不断追问下去,你就会发现,绝大多数词语的具体含义都是模糊不清的.

在我国百家争鸣的春秋时期,有一个哲学流派叫作名家.名家的创始人叫惠施,在他看来,正是很多词语的含义模糊不清,才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大家表面上说着相同的话,但却各自具有不同的理解,这种名不符实的结果就导致了天下大乱.而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只能彻底弄清名实之间的辩证关系,弄清每一种事物的概念和定义.可见,弄清定义是多么重要!因此,《几何原本》一开篇就对点、线、面这种基本的元素做出了定义和说明.

那么,什么是点呢?欧几里得告诉我们:点就是不可分割的最小元素.什么是直线呢?无数个点沿着相反的两个方向不断延伸,无限累积起来就是直线.那什么又是面呢?由直线自身均匀分布的只有长度、宽度而没有厚度的形状就是面.看样子,好像面是由线组成的,线又是由点组成的,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所有的图形都是由点组成的呢?没错,要不然欧几里得怎么说点是不可分割的最小元素呢!但是,为什么如此复杂的大千世界,却是由一些微不足道的小点组成的呢?要了解这一点,我们就必须到现场看一看,画家是怎么画画的.

我们发现,只要一个画家有了高超的绘画技巧,无论他眼前的世界多么复杂,他都可以通过一支笔、一张纸把它呈现出来.我们知道,当一支笔落在纸面上的时候,就能落下一个点;而当这支笔在纸面上移动,它就可以画出一条线;当多条线在纸面上相互衔接,就可以组成一个面;而这些面之间再相互组合起来,我们面前的立体世界就一点一点地呈现出来了.这个过程说明什么呢?它恰好证明了,我们的世界本来就是由最基本的点组成的.如果不是这个原因,画家凭什么能够通过一支笔和一张纸就把眼前的世界描绘出来了呢?

其实,我们可以感受到,点、线、面、体这些元素并非完全独立.虽然我们手中只有一支笔,但是仍然可以绘制出一切,这又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线是由点的运动产生的,而面是由线的组合产生的,同样把面累积起来就得到了体.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我们就不能只用一支笔来绘画了.我们必须用专用的描点笔画点,勾线笔画线,再用刷子或者印章来绘制平面,而绘制立体就只能用刻刀了.事实证明没有这个必要,只需要一支普通的笔就可以做到这一切.

而且我们还知道,不仅一张画的基本元素是点,手机和电脑的屏幕也都是由许许多多发光点组成的,这些点发出不同颜色不同亮度的光,它们相互组合起来,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图像和视频.不仅如此,学了物理和化学知识后我们还了解到,世界上所有的物质,不管是一颗恒星还是一粒灰尘,不管是空气还是石头,本来都是由一些极小的点组成的,这些微小的点我们称为原子,原子理论是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提出的,但是这一观点却是近代才通过科学手段加以证实的.欧几里得信奉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所以他才能够从复杂的世界中抽象出点的概念,这就是几何学中点的概念的源头.◎ 点、线、面里的生活哲学

直线是点沿着两个相反的方向无限延长的结果,因此直线本身是没有长度的,或者说直线的长度是无限的.但是如果我们在直线上卡住两点,那么,由于这两点的位置固定了,所以它们之间的距离也就固定了下来,于是我们就把卡在两点之间的这段线叫作线段,而把线段的首、尾两个点,叫作线段的端点.而端点之外的两部分呢?其中每部分仍然是沿着原来直线的方向无限延长的,这种只有一个端点的线,很像光线发射出去的轨迹,所以被叫作射线.可见,点既是组成线的基本元素,又是线的端点和边界.同时,我们还知道,当两条直线相交的时候,会形成一个交点,而且只有这一个交点.那么,现在问题来了,请问几何图形是不是只能描绘一个静态的世界呢?如果我们想要描绘动态的世界,描绘人类的活动,几何知识是不是就帮不上忙了呢?

仔细想想,的确是这个道理:我们要教孩子孝敬父母,就得用语言表达;我们要教别人炒菜做饭,就得拍个视频演示.点、线、面还真干不了这样的活儿.嘿嘿,如果你要这么想,那就大错特错了.点、线、面能做的最重要的事还真不是通过画图,而是通过描绘运动变化,指导人们改变世界!为什么呢?因为几何图形中,隐含世界运动的法则,隐含着做人做事的道理.有人可能会问,做人做事和几何图形有什么关系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分析一下.

请问,我们在做事的时候是不是应该按照道理办呢?那道理中的“道”字又是什么含义呢?“道”难道不是一条线吗?同样,我们做人做事,是不是也应该符合规矩?那么这规矩又是什么呢?规矩就是圆规和直尺,也是绘制几何图形的常用工具.所以我们才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既然做人做事的道理就是一条线,规矩就是几何图形,那么具体的一件事又是什么呢?世界上发生的任何一件事,是不是只能发生在一个时间、一个地点呢?照这样看来,它就只能是线上的一个点了!

很好,我们继续往下分析:请问一条线上有几个点?根据几何知识我们知道,一条线上会有无数多个点.没错,但是既然一条线上有很多个点,那么如果我们只遵循一个道理的话,能决定一件事具体该怎么做吗?别急,让我们把思路重新整理一下:一个道理就是一条线,一件事就是一个点,一条线上又有无数个点,那就说明按照一个道理,一件事不可能只有一种做法!以孝敬父母这件事为例:你给父母买点东西叫孝敬父母,我帮父母干点活叫孝敬父母,他陪父母多聊聊天也叫孝敬父母.同样,如果把这个道理反过来,能不能说,只要你给父母买东西,就证明你孝顺父母呢?或者只要你不陪父母聊天就证明你不孝顺呢?当然不能了!为什么?因为孝顺父母的方式有很多,你怎么能只看见人家不聊天就说人家不孝顺呢?

那么,既然道理决定不了一件事怎么做,我们是不是就可以不按道理做事了呢?也不对!虽然一条线上有无数个点,但是这并不表示我们可以为所欲为,因为还有好多的点不在这条线上.同样,虽然一个道理不能明确告诉我们该做什么,但它却可以告诉我们什么是不能做的.比如,一个孝敬父母的人是不能虐待老人的,因此某个人只要虐待老人,就足以证明他是不孝顺的人.因为虐待父母这件事不在孝道允许的范围之内,或者说,这个点就不在孝顺的这条线上.

那么,当我们真的要决定做一件事的时候,又该怎么判断呢?根据几何知识“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的原理,我们可以知道:虽然一个道理决定不了某件事具体怎么做,但是如果有多个道理存在,我们就可以做出决定了.比如,冬天到了,你要孝敬父母,可以给父母买件羽绒服,这就是由两个道理、两个条件共同决定的.这就是说,虽然一个道理不能决定一件事怎么做,但是我们在遇到实际问题的时候,总会遇到两个道理、三个道理并存的情况,因此我们就可以做出决定了.

同样,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道理告诉我们:当我们判断一个人的时候,不要过早地下结论,我们既不能因为一个人做错了一件事就彻底否定他,也不能因为一个人做了一件好事就全面肯定他,只有经过多次观察,才能全面了解一个人的品性.但是社会上的很多人,就是不懂得这个道理,他们会死抱着一个道理不放,比如,买了日本品牌的车就是不爱国;你不送我礼物就是对我不好.他们看不见这个世界上还有其他的道理,不懂得要多个道理才能决定一件事具体该怎么做.我们把这种行为叫作一竿子打翻一船人!这一根竿子不就是一根线吗?你手里拿着一根线一划拉,不就形成了一个面吗?所以我们才说这种人说话办事不动脑子,你这一句话说出来,打击面太大了.瞧见没有,这里的打击面,是不是就是那一竿子瞎划拉出来的呢?

以上,就是点、线、面教给我们的做人、做事的道理.不过必须要说明的是,我们今天的这些结论,同样只是借助类比的方法分析了人类的社会活动,应该说这并不是一套严格的证明过程,所以不能生搬硬套地使用.难道这几何知识只能通过类比的方法来指导人类社会吗?当然不是,现代的经济学就可以把人类活动变成一些经济指标,再通过数学解析,把它变成几何图形.关于这部分内容要到解析几何的部分才能讲述,这里只做一个大概的类比.在实际生活中,还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几何学的5条公理

在我整理的所有初中数学的课程当中,几何学的知识架构是我认为最难讲的.为什么呢?因为几何学的知识是浑然一体的,要对这门学问做出绝对科学严谨而又完美的分类,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并不是说几何知识不能分类,而是它的分类方法实在是太多了,具体的分类方式至少有十几种,而且还没有哪一种方案是绝对完美的.

以一个最简单的问题为例:把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菱形这四个几何图形做个分类.可以按直角分类,把长方形和正方形分一组;还可以按照等边分类,把正方形和菱形分一组.尽管我们可以按照现行教科书的分类方法,把长方形和菱形都归属到平行四边形中,但这样一来我们就发现,无论把正方形归属到长方形那边还是归属到菱形这边都不是太合适.别急,我的分类方法还没完呢?我可以认为一切图形都是由正方形变化得到的:长方形是正方形水平拉长以后的结果;菱形是正方形倾斜扭转以后的结果;平行四边形呢,又是长方形倾斜后的结果.虽然分类方法如此众多,但是却没有任何一种分类方法是完美无缺的.这才仅仅4个图形就让人如此晕头转向,《几何原本》中有400多个定理呢!谁能告诉我,应该怎么分类才最合适?没办法,因为几何学原本就是一个整体,而分类就意味着要把很多知识割裂开来看待.

那么,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是按照什么方式叙述的呢?它基本上是按照这些命题之间的依赖关系叙述的,先讲简单的命题,再讲复杂的命题,同时兼顾一下不同的形状.中学教科书中则完全是按照几何图形分类的:先讲平行线,而后是三角形、四边形、圆形.这样的分类方法是严谨的、循序渐进的,这种方式不但符合做学问的需要,也适应教学和考试的要求.但它的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枯燥乏味.我深知,没有多少人有耐心能够从头到尾地把《几何原本》读完.那么,与之相对的另一个思路,就是完全实用化的思路,我可以分别讲看图和作图,分别讲求长度、求面积、求体积的方法,然后再讲一些日常生活和工作的例子.但是,如果这样讲述,我就把一本《几何原本》,硬生生地讲成了《九章算术》.如此,不但几何学中的美感荡然无存,而且也丝毫不能提升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怎么样把学术性和实用性结合起来,怎么样使课程编排兼具知识性和趣味性,怎么样让孩子爱上数学,这才是我的最终目的.我绞尽脑汁地思来想去,最终决定:不做严格的分类!这也算无招胜有招吧.我的具体思路是这样的:

我要从《几何原本》的几个公理和公设出发,从人类最早使用几何学的起点出发,沿着历史一路走来,一边解决具体问题,一边把这些几何定理重新发现一遍,再在中间穿插一些解题思路,最后再讲一些现代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应该说,这个思路是没有什么章法可言的,但是我认为这样讲是合适的,因为代数知识就像一座庄严的宫殿,欣赏代数的美就得站得高高的,从上至下宏观地看待;几何知识就像一座瑰丽奇妙的苏州园林,只要能够身临其境,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我们都能发现它独特的美.而如果看几何知识像欣赏代数一样,只是站在高高的位置上看一张平面图,就感受不到几何应有的美感和趣味了.因此,在后续的几何学课程中,我会徐徐展开人类历史的画卷,像讲故事一样把几何的定理的始末缘由娓娓道来.那么,现在就让我们回到5000年前的古埃及,面对刚刚被尼罗河水冲刷得一干二净的广袤原野,我们拿着手中的绳子,准备重新把土地分给大家.

当面对一望无际的原野时,我们首先应该想到的,不是欧几里得的几条定义和公理,而是一个更基础的问题,什么叫面积?欧几里得没有给出面积的定义,我们得自己找!我们知道,平分土地的目的是耕种,那么简单地说,所谓面积相等,就是说两块土地里能够种下的粮食一样多.因为种粮食的时候,种子都是按照行列的方式播种的,所以,我们就可以按照植株的行列数的乘积来衡量一块土地的大小.因为土地是一个平面,又因为它需要长、宽的乘积来计算大小,所以我们就把长、宽的乘积叫作土地的面积.那么,如何判断土地面积是否相等呢?最直接的办法就是种好庄稼看一看,如果种的植株一样多,那就是一样的.可惜这样的办法行不通,因为我们不能在分土地之前种庄稼,而且植株的距离可能会稍微有点差别,以它为基准是不精确的.

那么,如何判断面积是否相等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如果两块土地的形状大小完全一样,我们就可以认为它们的面积是相等的.但什么叫完全一样呢?如果我们能够把一块土地搬起来,挪到另一块土地上,两块土地能够严丝合缝地相互重叠,那我们就认为这两块土地的大小是完全相等的.没错,相互重合的两个图形全等,这就是第一条最基本最重要的公理.可问题在于,土地是搬不动的,那怎么办?很简单,我们可以把一块巨大的牛皮蒙在这块土地上,把它裁剪成这块土地的形状,按照牛皮的大小形状重新划出一块土地,那么这两块土地的形状肯定也是一样的.不错,这就是第二条公理:与同一个物体(这里是牛皮)相等的两个物体彼此也相等,在代数里我们曾经学过等式的传递性,它在几何学里就是第二公理.可是,土地太大了,一张牛皮蒙不下,怎么办?用几张牛皮合起来也是一样的,这就是第三条公理:整体等于部分之和.那么,如果几张牛皮也不能把整块土地盖住,我们可不可以用这几张牛皮覆盖两次呢?第一次都覆盖住一部分土地,然后,挪到另一个地方再根据牛皮的样式划出同样的一块土地;而后再来一次,把土地的另一部分也这样挪动过来,听起来也是可以的,因为两次规划的土地分别等于原来的土地的一部分,所以它们的和应该也是相等的.等量加等量和相等,等量减等量差也相(1)等,这又是两条独立的公理.于是,欧几里得的5条公理,全部都在这里了:(1)相互覆盖的图形是全等的;(2)与同一事物相等的两个事物彼此也相等;(3)整体等于部分之和;(4)等量加等量,和相等;(5)等量减等量,差相等.

其实,看了这5条公理,我倒觉得欧几里得挺笨的,他只算了等量的加减,没有关心等量的乘除,而且他应该把这几条公理合并成一条,那就是:任何等量经过相同的变化以后结果仍然相等.这句话看起来很眼熟,这又是什么呢?它就是我们学过的等式的协变性!不错,这就是《几何原本》的5条基本公理告诉我们的一切.简单来说,它告诉了我们什么是相等,以及等式的传递性和协变性.

当古埃及人拿着牛皮在地面上忙得不亦乐乎的时候,忽然有一个智者哈哈大笑了起来:“你们可真笨,为什么非要用整张牛皮覆盖住这些土地呢?”那么,关于平分土地,他又有哪些更好的办法呢?

(1) 编者注:欧几里得在《几何原本》中得出的5条公理原文如下:  (1)等于同量的量彼此相等;  (2)等量加等量,其和仍相等;  (3)等量减等量,其差仍相等;  (4)彼此能够重合的物体是全等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