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岛问禅记(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10 18:32:17

点击下载

作者:马明博

出版社:中国摄影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宝岛问禅记

宝岛问禅记试读:

第一日

背起行囊

香港首富李嘉诚的司机,年纪大了,准备离职。李嘉诚感念他兢兢业业干了三十年,开了张200万的支票,让他安度晚年。司机说:“不用了,一两个亿还是有的。”李嘉诚很诧异:“你每月收入万把块,怎么会有这么多钱?”司机说:“开车时,我经常听您打电话,您说买哪个地方的地皮,我也跟着买一点;您说买哪只股票,我也跟着买一点。就这样,现在也有一两个亿了。”

故事是真是假不重要,它讲出了一个“硬道理”,那就是:你是谁不重要,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很重要。

昨天,湖北黄梅四祖寺郭建居士发来邮件,告知“生活禅系宝岛参访团”行程安排:11月15日,上午10时在北京机场T3航站楼会合;12:25时飞台北;到宝岛后,将陆续参访法鼓山、佛光山、中台禅寺、慈济基金会等道场,24日返程。

参访团一行共26人。河北赵县柏林禅寺:明海大和尚(简称“海和尚”)、明影法师、明勇法师、明清法师、利生法师、持顺法师、崇康法师、崇群法师;湖北黄梅四祖寺:明基大和尚(简称“基和尚”)、崇谛法师、能证法师、老祖寺崇延法师、芦花庵宏用尼师和宏诚尼师;随行居士有:芦晓民、李明华、包时轩、黄明尧、马明博、郭建、李鸿斌、张振堂、夏泽红、虞彬、董明洁、刘淑然。

由于地理纬度上的差异,此时,北京初冬,黄叶满地,而台湾却是晚秋,风景宜人。天气预报显示,近日宝岛多有降雨。出远门,要“晴带雨伞,饱带饥粮”。为保障旅途顺利,我到户外用品店配备了防水背包、透气的旅游鞋。

收拾行囊时,还打电话咨询杭州林柔臻居士。她刚从台湾回来,了解那里的“穿衣指数”。她说:“台湾平均温度22℃,一般来说,穿牛仔裤、长袖衬衫就可以了;但早晚有点儿凉,应该备一件外套。那里风大,最好带条围巾。”

根据出行单,将相机、录音笔、记事本等逐项对检,装进背包。数位禅友知道我要问禅宝岛,发来短信,预祝我在创作“中国佛教名山参访记”的同时,写一本介绍台湾佛教的书。从上面提及的装备,您或许已经看出,我在尽力做准备。

众所周知,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佛教在宝岛台湾可谓创造了“人间奇迹”,最典型的是“四大道场”——佛光山、慈济基金会、法鼓山和中台禅寺。这四大道场,规模之大、信众之多、活动影响之巨、组织之严密,不仅在中国佛教史上前所未闻,即便放在当代世界宗教的大视野中,亦堪称翘楚。

佛教在宝岛蓬勃发展,我想,此行问禅宝岛,如能处处留心,当会写出一本好书。

星云法师创建的佛光山,提倡“文化、教育、慈善、共修”四大事业,在世界各地建立起近300家分道场,率先将汉传佛教世界化,形成“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长流五大洲”的宏大构架。有学者论证说,佛光山系的道场,是以“麦当劳式”的连锁形式出现的,统一的组织架构、统一的标识、统一的活动形式、统一的微笑和告别手语,使佛光山成为世界上影响最大的汉传佛教道场,并形成独特的佛教文化传播的“星云模式”。

证严法师和慈济基金会,则因“四大志业、八大法印”——慈善、医疗、教育、人文;骨髓捐赠、环境保护、社区志工、国际赈灾——深入人心,拥有全球会员1000万。慈济处处弘扬佛教“无我、慈悲”的精神,以慈善为桥梁,在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不同种族间建立起和解与共荣。最典型的事例,是慈济在印尼赈灾时,为当地穆斯林重建清真寺,缓和、化解了印尼土著对华人的敌视。

圣严法师,是法鼓山国际禅修园区的开山者。他在日本立正大学获博士学位后,推动佛教的学术化,对高级知识分子群体有着强大的摄受力。法鼓山在佛典数据化、佛教教育、佛教出版等方面,成绩卓著。法鼓山更像一所专门弘扬禅宗的开放大学,圣严法师提出的“心灵环保”理念及“心五四运动”,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参访者前来参学。

惟觉法师与中台禅寺,则以“禅七”立身,保持宗门传统,赢得信众信赖。由著名建筑师李祖原设计的中台禅寺,将历来平面展开的佛寺竖立起来,成为巍然宝塔般的道场,引领参访者由低而高逐层深入佛境。中台禅寺主体建筑坚持传统又新意迭出,在融汇佛教各宗的基础上,也参考了基督教、伊斯兰教的诸多元素。中台禅寺主体建筑高大雄伟,已成为台湾中部的新地标。

大陆佛教与宝岛佛教,同根同源。宝岛佛教四大道场的领导者证严法师是本岛居民,其他三位,均自大陆渡海而来。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台湾地区经济腾飞、文化教育全面提升,为佛教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宝岛佛教四大道场,均以“人间佛教”为导向,提倡以入世的精神做出世的事业,以“佛在人间,以人为本”为主旨,在文化、教育、慈善等方面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在海峡的这边,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历史的原因,佛教一直处于徘徊、停滞之中。80年代以来,在“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下,大陆佛教渐渐复苏,重现绿芽。人们谈起佛教,很多人依然处于“独居的、经忏的、静态的、遁世的、死人的、老年的”层面,产生出深山老林、远离人间、晨钟暮鼓、青灯黄卷的联想。

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的普及,大陆佛教也开始进入蓬勃发展期。进入20世纪90年代,净慧法师作为大陆地区“‘人间佛教’思想的实践者、推动者、重要的开拓者”(中国人民大学方立天教授语),将祖师禅与人间佛教理念相融合,首倡“生活禅”法,构建起“北有赵州,南有黄梅”的弘法格局,与海峡那边遥相呼应。

2013年4月20日,一代禅门巨匠净慧长老在湖北黄梅四祖寺示寂。禅哲已去,“生活禅”的下一步将怎么走?这迫在眉睫的问题,摆在了“生活禅”系第二代如来家业荷担者的眼前。

在这一时节因缘下,问禅宝岛,意义非凡。干净、有序,是台北给人的第一印象。

机翼上的彩虹

清晨,背起行囊,走出家门。此刻,我想到著名导演李安的一句话:“最好的电影,不是你说了一个多好的故事,而是你在观众心里激起了些什么。你不要企图把你的感受告诉大家,没有人看你,他们是在看自己。”

上午9点,我到达北京首都机场T3航站楼。根据行程安排,10点,参访团一行在6号门内、中国海关标志前集合。

近10点时,见芦晓民居士、宏用尼师、宏诚尼师到来。芦师兄问:“怎么就你一个人呢?”我也感觉诧异。他给明影法师打电话咨询。明影法师说:“因为要托运的行李多,临时改在3号门内集合,你们过来吧。”

在3号门内的行李托运处,见到了四祖寺明基大和尚,却没有见到柏林禅寺明海大和尚。明影法师说,海和尚到苏州西园寺参加活动,晚上与持顺法师从上海飞台湾。

前天,明影法师夜半来电,问“如何介绍你的身份?”我说:“就写‘作家’吧。”“作家”,在禅门公案中,专指禅师。我虽然不是禅师,但因为学禅,因为喜欢写作,有幸成为读者喜爱的佛教文学作家。

我之所以能写出弘扬禅文化的相关图书,要感恩三位大师:一是净慧长老,他的文字般若,将我领入佛门,亲近三宝;二是圣严长老,他感慨“佛教这么好,知道的人这么少,误解的人这么多”,令我深思自己能做点儿什么;三是星云大师,他“以文化弘扬佛法”的愿力,促我奋进,努力写作。

我发愿,尽形寿以文学的形式向更多的人介绍佛陀的智慧与慈悲,祈愿凡与我结缘的读者,都能“因指见月”。有时细想,文字于我,虽是一种执著,但何尝不是适用于我的净心法门?

起飞时间为12时25分。由于航班抵达北京时间延迟,起飞晚了20分钟。

我的座位是39K,靠近舷窗。视线的右前方,是飞机银亮的右翼。机翼把我的视线做了分割,让我只能看到天空与大地的一部分。是的,只能看到一部分。当然,即便没有机翼遮挡,人眼里的世界,也只是这世界极少的一部分。

起飞后,我在机载娱乐系统中的“空中影院”选择了美国影片《环太平洋》,然而海底怪兽与人类的决战,并未能吸引我。我从背包里取出了《雪洞》,继续深入了解那位名叫丹津·巴默的英国女子在喜马拉雅山上修道的故事。在海拔5000米的高处,在6平方米的洞穴中,在-35℃的严寒里,她孤身一人在长达12年的时间里,禅坐观心。

丹津·巴默说,闭关期间,内心的妄念是她唯一的敌人。她必须要面对自己内心中生起的种种妄念,这些妄念是潜藏在内心深处的诱惑,在静心时才爬出来折磨她,它们披着各式各样的外衣,其本质是愤怒、妄想、渴望、贪婪等人性深处的恶,她必须坚持自己的初心才能在禅垫上继续坐下去……

这些妄念,就是方才影片中隐匿于太平洋底的怪兽。当人的心被许许多多的事物占据时,他感知不到内心深处的妄念。只有当他静心时,这些妄念才开始清晰地呈现。闭关者无止境地艰苦努力,夜以继日地不断重复相同的咒语、观想与静心,将自己置身于相同的场所,坐在相同的地方,周而复始地做同样的事,就是与心中的怪兽决战。

闭关静修,绝非逃避。在世俗生活中,当人们遇到问题时,可以打开电视机消遣,可以拨通电话与朋友倾诉……在闭关的环境里,你只能和自己的心相处,你所面对的困境,只能从心中找到解决的办法。

闭关的目的是开悟。而开悟,是人类所能达到的最高层次的精神升华。

书上有几页黑白照片,再现了丹津·巴默闭关山洞的简陋。然而,照片的说明文字告诉我,在这个简陋的闭关房内,在她借岩壁搭建的书架上,经书却用黄色的布包裹好,排放整齐。这让我想到明海大和尚在五台山闭关圆满,回到柏林禅寺后的一项提倡:“制作包经布、包袈裟布”,以示对佛法的尊重。

在闭关房里,丹津·巴默不让灰尘落到经书上,也不把经书放到有灰尘的桌子上。她知道,对法的尊重,实际上是对心的成就。包裹经书,不是外在的形式,而是内在的仪式,是心灵的需要。

空乘人员送来餐饮。飞行中的蔬菜午餐,仅几块水果,一只小面包。侧目舷窗外,是无边无际的云海。只看到云雾在机翼上划过,而机翼不动,如在梦境中。飞行信息提示,云海下面便是台湾海峡。

此刻,想起几句古诗,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又如“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舷窗外,右前方,远远地飞过一架飞机。

头顶上方,涌现出一束强烈的阳光。“大日如来”,脑海中突如其来的意象。诸佛菩萨是无尽的光明,所以《心经》说,“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大神者,大慈悲;大明者,大光明;无上、无等等者,大智慧。

如丝如缕的流云划过机翼。在阳光的照耀下,机翼上升腾起一片彩色光,瞬息即逝。然而,过了一会儿,云朵上空出现了彩虹,机翼乃至整个飞机,都被彩虹一样的光芒笼罩起来。是的,此刻,我想到了拍照。然而相机在别处。我轻轻地拍了拍邻座的张振堂居士,他在打盹。他顺着我手指的方向望去,也瞪大了眼睛。他笑着说:“我明白你的意思。在看到彩虹这件事上,我可以为你做证明。”

飞机前行,机翼上流动着多彩的虹光。

张振堂居士,河北人,已过知天命之年。1996年,他在河北赵县柏林禅寺初识净慧长老;2003年,他追随长老到湖北黄梅四祖寺,一住十年。张居士是做工程出身的,因此,在寺院建筑方面,他成为长老的得力助手。用他的话说就是:“也没做个啥,就是师父动动嘴我动动腿。”

张居士看我在记事本上写字,感慨道:“年轻时,我也喜欢写东西,如果后来不放下,跟你就干一行啦。”我说:“你用砖瓦建造有形的殿堂,我用文字搭建无形的殿堂。说来说去,咱们还是干一行的。”

飞机穿越云层下降。出现在视野里的景致,越来越清晰,大地、绿树、林立的建筑物、延伸向远方的道路、道路上奔驰的车辆……

云层之上,阳光明媚;云层之下,台北阴雨。人们对美的渴望,不亚于对面包的追求。

没有菜单的食养山房

干净、有序,是台北给人的第一印象。

入境处,人们依序排队,默默前移,没有喧哗。玻璃幕墙外,绿植遍野,台北的天空中正飘洒着一场若烟似雾的细雨。冬季的台北,雨,原来就是这个样子!中学时代,我曾经喜欢听孟庭苇的歌,尤其那首《冬季到台北来看雨》,依然记得:“冬季到台北来看雨,梦是唯一的行李……”

接下来,我们将自北而南参访台湾佛教的“四大道场”,不知道,台北的雨是否会一路相伴?

游祥洲教授、游夫人陈玫槐居士等前来接机。游教授早年师从方东美先生研究佛学,荣膺哲学博士;曾先后执教于台湾大学、慈济大学、佛光大学。

霏霏细雨中,大巴驶出机场。裘名中先生,此行与我们朝夕为伴的导游,起身做自我介绍:“我姓裘,裘千仞的裘。”车上凡是读过金庸先生《射雕英雄传》的,听到这儿都笑了。裘导说,他祖籍山东,父亲是1949年来台湾的;他虽生于宝岛,在这里,却是外省人;前两年去大陆,在那里,他又是台湾人。“这种感觉怪怪的,像蝙蝠,两边都靠不上!这回好了,你们来了,我多了几个乡亲。”

温文尔雅的游教授接过话筒:“感恩法师们到来,你们把祖师禅中的生活禅带来台湾,我们好福气!”接着,他把接下来的行程简要地作了说明,“由于我们是参访团,为了多看几个地方,在排行程时,我没有充分考虑大家的休息时间,请多多包涵。”

或许是天阴的缘故,车厢里亮起了灯。车过新北市,灯火璀璨的101大楼遥遥在望,在布满楼群的都市里,它像身材伟岸的巨人。游教授说,车正经过淡水河,过了淡水,就是台北。我望向窗外,不知何时起,窗外的天色已经深沉。远处的阳明山上,守约的灯火,正一片接一片亮起来。车窗外,晃过一丛硕大的芭蕉,细雨滋润处,蕉叶闪闪发亮。“参生活禅,离不开饮食,因为饮食是生活的第一站。今晚我们先到位于汐止的食养山房参访,大家可以体会一下饮食中的禅意。以目前的行车速度,差不多六点半到那里。大家如果累,可以借这段时间小歇一下。”游教授体贴入微。

食养山房于我,早已耳熟能详。在北京,我听佛光大学教授、音乐家林谷芳先生数次说起过。他说,食养山房没有菜单,用餐要提前一个月订位。提前一个月订位,并非虚张声势,一是由于食养山房空间有限,想来的人太多,二是由于这里所用食材要精心准备,如食材准备不足,老板林炳辉宁肯闭门谢客。

说一件事,便足以领略林炳辉先生的性格。1996年,食养山房于台北乌来开业;因人气太旺,2005年12月,乌来店关闭,搬至阳明山松园营业;又因人气太火,2009年12月,林炳辉先生关闭松园店,搬至汐止山谷营业。有人说,位于松园时的食养山房,有唐代王维居辋川的气息;位于汐止山谷中,食养山房则大有魏晋之风。

在细雨中,我们走进食养山房。入门处,摆放着一张窄长的小桌,桌上铺着一领棉布茶席,茶席一端是一只插满枯枝的陶瓶,另一端放置着一只竹编的圆盘,盘里有一小盒整齐的名片。这是食养山房的玄关,没有招牌,只有“散淡”。

右拐直行,迎面一道自动门。门上贴着一窄长条的红纸,上书“金刚般若波罗蜜”。

这七个字,让人想到《金刚经》的缘起:“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这天中午,佛陀用餐之后,准备禅坐。这时,长老须菩提从众人中站出来,向佛陀请教“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服其心”的法要。佛陀为之详细解答。

这也是禅门“法轮未转,食轮先转”的缘起。在开始参访之前,请大家先来食养山房吃顿饭,游教授的安排,耐人揣摩。

长长的走廊铺设木板,在走廊的一侧,沿途整齐地摆了一排玻璃杯,每个杯子里点亮一盏小蜡烛,为就餐者照亮脚下的道路。

进入用餐房间之前,大家把鞋子脱下,整齐地摆放在檐下。房间内的布置,以禅的空灵为基调。因此,无论墙上的水墨画、角落里摆放的花卉,还是厚实的长形矮桌、桌上摆放整齐的餐具,都像一直“长”在这里。每个房间都有大开窗,用餐的间隔,客人也可欣赏远方的山林景色。

一桌六位,大家分桌而坐。冷雨寒天,落座后,每人眼前一杯热茶。

餐前,林炳辉先生过来跟大家打招呼。他坐下来,与主营北京荷塘月色素食的夏泽红居士交流了一会儿。有人插话,问他可不可以到北京开一家店。林先生淡然地说:“能做好这一家,就很感恩了。”

第一道菜,是芭乐汁。厚实的芭乐果汁搭配微酸的百香果粒,酸甜适中,是开胃之饮。紧跟着,花生豆腐配一小盏玉米浆,豆腐入口即化,口味清淡。豆皮寿司,用豆皮包裹香椿芽,晶莹剔透。香芋南瓜、十全素菜、素乌鱼籽白果之后,人人眼前多了一小盏水果酵素。莼菜羹、松露蘑菇拌饭,随之而来。最后是一瓯汤,这道菜一上桌,即吸引了众人的目光。一朵干燥的含苞莲花,在热汤中徐徐盛开;汤中有莲子、薏米仁、杏鲍菇、藕片等多种食材,汤汁清澈见底。

食养山房没有菜单,但有清泠的琴声。琴音悠然,似《阳关三叠》,琴曲中的朝雨与窗外的夕雨相和,不时入耳。这里的菜,都是林炳辉先生想出来的。他不肯照菜谱做菜,便随意混搭出这些美味。在这里就餐,一餐大约十道菜,每一道菜都名为“随缘”,上啥吃啥,无拣无择。

美国“国家公园之父”缪尔说:“人们对美的渴望,不亚于对面包的需求。”人们对美的渴望,成就了食养山房。“这一方天地,也许是漂浮后的休歇,也许是应缘而至的安然,也许是过尽千帆后的淡定,也许是孤峰顶上彻悟的一转,但人能如此,就有安顿,更多人如此,社会就厚实。”食养山房的这段文字,道出了林炳辉的心声。

声名远播,客源滚滚,订位的预约已排到3个月之后,虽然如此,食养山房仍固执地坚持两点:一是不收到客满——为保证服务质量,虽能接待200位食客,但其订位只订到120位;二是价格平实——每位客人收费400元人民币左右,山岚流瀑与出乎意料的美食,足以令来者大呼物超所值。

餐后,大家步出食养山房,我与游教授同行。他说,食养山房是有“早课”的。每天营业前,林先生会与员工一起诵读佛经、禅坐观心,以免大家因忙于照顾客人,忽略了照顾自己的心。明基大和尚向食养山房林炳辉先生赠送净慧长老墨宝。

在细雨中呼唤

天底下的夜,都是黑的。被誉为“禅意空间”的食养山房及茶舍,也不例外。所不同的是,暗夜深处,这里多了一盏盏摇曳的烛灯。

灯光勾勒出食养山房茶舍的轮廓,这是一幢临溪而建的两层楼房。与食养山房不同,茶舍不对外开放。这幢与山野树丛共生的茶舍,更接近林炳辉的内心。

来茶舍,先要拾级而下,穿过一片竹林。竹林尽头,沿池塘铺设有木板路,一直带人到茶舍的右侧。登上几级台阶,在一丛芭蕉旁向右转身,直行到走廊的另一头,便是茶舍的门厅。

过门厅后,豁然出现一道七八米的长窗。这道长窗,是为窗外的自然风景预留的,人慢慢地往里走,窗外的景物则如长卷般随之展开。此刻,灯光照耀下的湿漉漉的竹丛、半枯的荷叶、虬劲的老树及树干上爬满的绿苔,都已入画。

与这玻璃长窗相对的左侧,是另一排落地玻璃,其间设有推拉门。人可以随时来到廊下,静静地坐在木板上观景观心。不远处,满溪的流水声、风吹芦苇的沙沙声,反衬出这里的安静。

茶舍陈设极为简单,然而,简单中蕴藏着典雅。比如矮几上的香炉,据说有宋式的,也有明式的。林炳辉说,现代人有福,因为他可以随意地把唐的美学、宋的美学、明的美学,统统融汇进自己的生活。所以,作为现代人切莫拘泥于某种固定的形态。

营构茶舍时,林炳辉用的依然是减法。他极推崇陈从周的造园理念,“园之佳者,如诗之绝句、词之小令,皆以少胜多,有不尽之意,寥寥几句,弦外之音犹绕梁间。”

他说,一个茶空间,应该是茶的“道场”,这里不仅能让人享受茶之美,更让人把“眼耳鼻舌身意”都打开,在这里嗅到花香,听闻溪水声,领略禅意。林炳辉仿佛从明代董其昌的山居图画中剪出一幢房子,贴在了汐止的山上。

茶舍之所以不对外开放,是为了让心安静。“看到一件喜欢的东西,人们就簇拥过来。不否认人们都追求和自然亲近,但导致的结果是,那个空间里充满了躁动,无法让人安静下来。”

——食养山房为何会从城市搬到山间?答案就在这里。

林炳辉亲做向导,引领大家来到茶舍二楼。宽敞的廊下,无风无雨。游教授提议,大家在这里席地而坐。明基大和尚说:“那好,我们一起诵经吧。”崇谛法师起腔,大家齐诵《大悲咒》。这整齐的念诵声,融入廊外的细雨,如同悠长的呼唤。呼唤谁?呼唤法界中的观世音菩萨。谁呼唤?每个人内心中的观世音菩萨在呼唤。

藉着这念诵,室外纷落的雨水,便成为观世音菩萨杨柳枝头的甘露,遍洒尘寰,令整个世界都成为庄严的净瓶,令沾润甘露的一切有情获得甚深安乐。

诵经之后,大家禅坐片刻。茶舍中,袅袅燃起的炉香,随风摆动的垂帘,暗夜中摇曳的烛火,助人心绪悄然。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或许此刻正隐身虚空,微笑着凝视眼前这些未来的菩萨们。

禅坐结束后,游教授开始“考功”,问大家于茶舍禅坐有何感受。

明洁居士说,茶舍外的雨声,在她耳朵里,幻化为海潮音,令她想起“梵音海潮音,妙音观世音,胜彼世间音”。

林炳辉说:“那不是雨声,是山间的溪流声。”的确,茶舍中飘荡的一份润湿,容易让人产生错觉,以为山中在下雨。

包时轩居士说,在潺潺的溪流声中,他听到了几声蛙鸣。

听蛙入禅,古已有之。宋代,在大慧宗杲禅师座下参禅的张九成居士,参赵州禅师“庭前柏树子”公案,久不得入。月夜远远传来的一阵蛙鸣,却令他释然契旨,作偈云:“春天月夜一声蛙,撞破乾坤共一家。正恁么时谁会得?岭头脚痛有玄沙。”

蛙声古今不二。身畔这几声蛙鸣,是否令包时轩居士进入禅境?——他没有告诉我们。

玄沙脚痛,也是一则公案。玄沙,即玄沙师备禅师。玄沙禅师曾随众同参外出行脚,翻越山岭时,他不小心踢到一块石头,脚趾头鲜血直流。同参们鼓励他继续前行,他摆了摆手,“我不走啦!”众同参疑惑不解。玄沙禅师说:“不是说一切皆空嘛!我要在这里弄清楚,为什么这脚痛空不了?”这个问题,后来令他大彻大悟!

为感谢林先生的盛情,明基大和尚代表参访团全体,向林炳辉先生赠送了净慧长老的书法——“善用其心,善待一切”及《虚云和尚全集》。

此时,游老师的电话响了。明海大和尚已下飞机,正前往台北。游教授起身对林先生说:“看来,我们也该跟您告个假了。”

入门前,鞋子脱在茶舍入口处。

步出茶舍,弯腰穿鞋时,同行的张振堂居士突然问我:“你能否坐怀不乱?”

我一怔:“这要看谁往怀里坐。如果是你,我能不乱;如果是美女,我不敢夸口。为让自己不乱,我不让美女坐过来。”

情欲乃修道之大防。我没有修过“白骨观”,也知道自己内心深处的弱点,所以为避免某些恶果,我能做的,只是尽可能地远离恶因。

他哈哈大笑,“你真实在。”

不是实在,是不想打诳语。我深知自己凡心未了,只是理上能说过去,在事上能否把握住呢?

祖师于此,早有公案。

一天,洞山禅师问云居禅师:“你好色吗?”云居正用竹箩筛豌豆。听了这一问,豌豆从他手持的竹箩里撒出来,有几颗滚到洞山脚下。洞山笑着弯下腰,把豌豆一粒一粒捡起来。

云居禅师不知该怎么回答。因为“色”的范围太大了!女色、颜色、脸色……穿衣服挑颜色吗?会按照别人的脸色行事吗?贪恋黄金白银的财利吗?恋慕娇媚艳丽的女色吗?……

云居禅师放下竹箩,想了很久,说出一个“不”字。

洞山禅师惋惜地说:“如果真正面对考验时,还能这样从容吗?”

既然说到了穿鞋,就顺便再讲一则与鞋有关的禅门公案。

日本明治时代,天王禅师在南隐禅师座下参禅。一个阴雨天,他恍然有悟,便找南隐禅师印证。天王刚要开口,南隐禅师问他:“你的雨鞋、雨伞就在廊下吧?我问你,雨伞放在了鞋子左边还是右边?”

天王闻言而悟,自己尚未进入禅的境界。于是,他继续留在南隐禅师身边参学。六年之后,他方才契入念念分明的禅心。明海大和尚向华严专宗学院贤度法师赠送净慧长老著作。

第二日

26位“善财童子”

昨夜,从食养山房回到台北市六福客栈,已近子夜。

我与芦师兄有缘同住。将行李搬进房间后,芦师兄说:“我出了许多汗,身上黏糊糊的。不好意思,我先冲个凉。”

跑了一天,没得空闲稍歇,我也累了。芦师兄冲凉时,我躺在床上,不知不觉睡着了。清晨,闹钟响起,我一跃而起,冲澡之后,神清气爽。

用过早餐,参访团26人齐聚客栈大厅。

海和尚做简短开示:“参访团由我和明基大和尚作团长,明影法师、崇谛法师为秘书长,芦晓民居士、郭建居士负责摄像,马明博居士、李明华居士负责拍照。每到一处,要进退有序,比丘、比丘尼、男居士、女居士,依序排班。《华严经》有‘善财南询’,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向一百多位善知识请教如何修学菩萨道,最终契入华严性海。我们此行的榜样,就是善财童子。”

华严专宗学院,位于台北中心行政区中正区济南路二段,是生活禅系的26位“善财童子”今日参访的第一站。

说到华严专宗学院的历史,有两个人是绕不开的:一是南亭长老,一是成一长老。

1951年,台湾地区“中国佛教会”秘书长南亭长老苦心孤诣于中正区创建华严莲社,弘扬佛法。之所以说他“苦心孤诣”,是因为当时社会上极度推崇基督教,佛教的传播与弘扬处于低迷期。

关于那段历史,星云大师有段旁证。2011年,在接受《南方人物周刊》采访时,他说:“宋美龄夫人对于弘扬基督教热心得不得了,你不信基督教,不准你出国,不准你做公务员,不准你升官……”

南亭法师在大陆时,曾就读于月霞上人创办的华严大学,因此他对“华严”情有独钟。1948年,他随侍智光长老来到宝岛后,在弘法上,有着种种的善巧方便:比如,1950年,他率先在台湾民本电台开辟“佛教之声”栏目,利用无线电波弘扬佛法;1951年,他创建华严莲社,筹印《大藏经》,开台湾印经风气之先;1964年,他与星云法师等共同创办私立佛教智光高级商工职校,为社会培养人才。

南亭法师的法嗣成一长老,同样专研、专修、专弘“华严宗”。1972年,成一长老继任华严莲社住持;1975年,他遵南亭长老之命创建华严专宗学院。当时的想法,有两个:一为提高僧伽的教育水准,培养现代弘法人才,以适应时代潮流;二因智光老人宗依华严,而华严宗所主张的法界缘起,切合现代民主科学的思潮,为时代所需,值得大力弘扬。

说到华严专宗学院的今天,毕业于印度德里大学、荣膺哲学博士学位的贤度法师,则是绕不开的人物。

作为华严莲社董事长,贤度法师启动“华严莲社文化出版数位化”工作,藉由网络传播,让华严宗的经教典籍向社会大众广泛流传。作为“华严宗”学术研究的重镇,贤度法师为让华严专宗学院成为国际化的华严学术道场,每年主办一届“华严学者论坛”,与学术界积极互动,提升华严学研究的品质,分享交流华严学最新的研究成果。

走进华严莲社,门厅左首,摆满了华严专宗学院的出版物,有华严莲社编辑出版的《万行》杂志及部分书籍。在一楼礼佛大厅主供的华严三圣前,海和尚、基和尚领众礼佛三拜。随后,参访团一行分为两队,由华严莲社的法师分别引领上楼参观。

二楼为最吉祥殿,供卢舍那佛、药师佛、西方三圣。三楼为祖堂、文物厅,供准提菩萨。四楼为华严专宗学院办学场所。五楼为成一图书馆,馆藏图书蔚然大观。

在三楼“成一老和尚纪念馆”,贤度法师重点介绍馆内陈列的文物。成一长老曾自学中医,创办中医义诊所,为大众服务;这位僧伽中的岐黄高手,曾当选为台湾地区药用植物学会会长。成一长老示寂后,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先生亲笔签署了“褒扬令”,赞叹长老一生“弘法传经,成佛国之志业,淑业济民,为邦家之楷范”。

在橱窗内展示的众多文物中,成一长老的日记本吸引了我的目光。这一册册日记,静静地相依在一起;泛黄的纸页上,流淌着昔日的时光。海和尚说:“禅者记日记,也是一种修行,是与自己的心对话的一种方式。”

成一长老的日记本,让我想到净慧长老的“经窗随笔”。那是一些或大或小的记事本,是长老深入经藏时的笔记本。偶有心得,偶有所感,长老便随手记下。他还这样写道:“随手记来皆有用,因循疏懒总无情。”

贤度法师请大家回一楼会议室小坐,“请大家吃茶去。”她特意强调了“吃茶去”三个字。一声吃茶去,三盏赵州茶。禅门“吃茶去”公案,缘起于唐代的古观音院,今日之赵县柏林禅寺。这26位“善财童子”,都与那里有缘。

于是,在距离赵县数千里之外的台北,在海峡的另一端,在红尘的净土中,每个人眼前都多了一杯“赵州茶”。

华严莲社的会议室内,墙上悬挂着众多的名家墨宝,有于右任的、陈立夫的,也有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传印长老的“善入方便海,安住菩提道”。这是华严莲社成立60周年之际,传印长老特意为之题写的。

贤度法师说:“我虽然没有到过赵县,但通过网络,对柏林禅寺及生活禅风颇多了解。”

海和尚、基和尚向华严莲社赠送了净慧长老的著作《生活禅钥》《经窗禅韵》、赵州禅师像、净慧长老墨迹“善用其心,善待一切”等。海和尚说:“‘善用其心’这四个字,是家师从《华严经·净行品》中拈提出来的。”

座谈时,明尧居士问:“华严经典的弘扬与信众修行的结合点在哪里?”

贤度法师说:“菩萨道的‘万行’法门,全部涵括在《华严经》中。信众修学华严法门,行持‘十波罗蜜’,每断一分无明,便证一分真理。”

海和尚说:“来华严莲社参访,感受颇多。在成一老和尚纪念堂,感受到祖师大德对佛法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从智光老人、南亭长老、成一长老到贤度法师,佛法的灯焰穿越时空一代一代地传承,令人充满感动。华严莲社于闹市中弘法,于精微处见广大,更是令人赞叹。家师在世时曾多次指出,只有各宗尽臻,佛教才能整体繁荣。华严宗是汉传佛教的重要文化遗产。学院专以‘华严’为切入点,强调自己的特色,通过网络弘法、办佛学院、设奖学金、举办论坛等多种手段,满足众生的需要,焕发了法的生命。华严莲社在都市弘法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好好借鉴。”大名鼎鼎的佛陀教育基金会栖居于闹市街头。

信托三宝

在华严专宗学院的见闻,让我想到了净慧长老的言教:“《禅》刊要做专卖店”、“在湖北和河北两地举办禅宗文化论坛,推动学术界与教界的互动与交流”。在让佛法利益大众这件事上,海峡两岸,可谓“一心”。

告别华严莲社,参访团穿街越巷,走向位于台北市杭州南路的佛陀教育基金会。

说到佛陀教育基金会,身在大陆的佛弟子也不陌生。哪一位的书架上,没有一两本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的书籍呢?事实也是如此。我用微信在朋友圈做调查,响应者众多,有的佛友甚至说,不止一本两本。

简丰文居士与佛陀教育基金会,几乎是“同体而异名”。

简居士原是活跃在台北商界的一位著名建筑师。皈依三宝后,1984年,他作为主要的发起人之一,创建佛陀教育基金会,亲任总干事。

为推动基金会的工作,简居士将自己的积蓄加上十几栋房子,全部捐给基金会,一心一意印制经书,以佛法为赠礼,与大众结缘。简居士每天忙碌基金会的事,人手不足时,他还会放下身段做保洁,清理地面、冲洗厕所。这位文质彬彬的保洁员,对于初到基金会的人来说,哪里能看出是著名建筑师、大老板呢?

佛陀教育基金会不注重举办佛事活动,而是着眼于推广佛教教育、印制经书广泛结缘。自1984年成立至今,基金会在三宝威德的加持下、广大信众的协力下,倡印了《大藏经》《龙藏》《大宝伏藏》等规模宏大的佛教典籍,并将200部《大藏经》赠送大陆佛教团体及学术团体。

近年来,佛陀教育基金会开始印制英文佛经、藏文佛经及其他小语种佛经,寄赠世界各地,以期佛陀正法久住,法水长流。

简丰文居士在楼下迎候,引领海和尚、基和尚上楼。

来到楼上,才发现,大名鼎鼎的佛陀教育基金会,办公场所极为逼仄。简居士示意缓步轻声。原来,在紧邻的小教室内,正有法师给信众讲课。我留心了一下,虽然教室里听课者少则三五人、多则十数人,但室内的氛围格外安静祥和。

简居士说,基金会的佛陀教育学院“十宗并弘”,授课内容涵括了南传、汉传、藏传,大乘、小乘、密乘。周末,基金会的三学讲堂,还开设“假日佛学院”,开门办学,凡是愿意亲近佛法的人,即可进入听课。

1999年以来,鉴于网络信息全球化的趋势,佛陀教育基金会以“不分国家地域、南传北传、显教密教的差别,将佛陀的正法以电子信息化的方式遍布于世界各地”为目标,进行网站建设。2000年12月,网站正式运营。目前,基金会佛陀教育学院的所有课程,均有视频上传至网络,供世界各地的人学习。

海和尚说:“我接触佛法以来,一直受恩于佛陀教育基金会的法布施。今天来到这里,惊奇地发现,名声这么大的佛陀教育基金会,实际的运作空间并不大。这才知道,简老居士能够‘于微尘里转大法轮’。佛陀教法的传承与发扬,依靠四众弟子;简老及基金会同仁的所作所为,恰是居士助弘佛法的典范。从印制经典、开办假日佛学院到网络教学,基金会绘制了重重无尽的弘法蓝图,无限地光大了佛陀的正法,令人赞叹!”

简居士说:“楼下有个小书库,欢迎大家去参观,遇到喜欢的书,尽管拿。”

书库虽小,架上的法宝经书,却琳琅满目。我自选了几册,也为家里的小朋友挑选了一本名为《六度》的绘本。这个小书库,还让我想到了“弥勒楼阁”。《华严经》载,善财童子南询求法时,曾进入弥勒菩萨的毗卢遮那庄严藏楼阁。在那里,善财童子“见其楼阁广博无量同于虚空”。

从出版物来看,佛陀教育基金会在落实佛陀“三根普被”的教育,无论儿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只要你愿意接受佛陀智慧与慈悲的教导,就有适合于你的书籍出现。

随后,大家来到基金会会议室,听简居士分享了他的“艰辛、成就与心得”。

佛陀教育基金会三十年的成就,由何而来?简居士概括为“信托三宝”。“三十年来,我努力学习修福修慧,直至今日才发觉,佛法一切修行之要门,就在于最初的‘皈依三宝’上。佛弟子以坚定的意志力,由深信三宝、依止三宝而信托三宝,此真是入道要门之方便。”

何谓“信托三宝”?

简居士说:“信者,信奉三宝;托者,托付三宝。一切修行法门,其目的就在于能‘一切放下’恢复无所染的本心。佛视每个众生如其独子罗睺罗,给予爱护救度,欲令成就无上菩提。是故吾人可以学习‘一切放下’,安心地将身心世界托付给三宝,由三宝来安排您的一切,乃至于未来的生死问题,均信托给三宝。逢顺境,感谢三宝让你能修诸功德;若遇逆境时,也感激三宝帮你消业障、增福慧,无怨无恼的,深信三宝的智慧安排,唯心存感激。如此则能放下未来之得失、忧虑、挂碍等烦恼妄想心。未来心若能不生,则过去人我是非、恩怨情仇皆己是过去之事,自然也随之不生追忆。未来心、过去心既已放下,则吾人仅须处理现前所遇到的各项人、事、物、境而已,遇缘历境根尘相接触之时,皆以自己所信托三宝中之法宝为依止,取十善、四念处为行事准则,修学止观,降伏其心,自然远离利害得失、是非人我之心,如此则近乎于活在当下,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增长福慧。”

游教授说:“简老的‘信托三宝’,用净慧长老的话说,就是‘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用佛陀的智慧处理生活问题,就是‘生活禅’。当信托三宝到无为法的阶段,起心动念都是善念时,人自然决定成佛!”

海和尚说:“简老的这一番话,强调了信心的重要性。什么是信心?信心如手,比如到书库里去选书,没有手就没有办法拿,入宝山而空回;信心如脚,没有脚哪能走远路呢?因为对宝岛问禅有信心,今天大家走到这里来了。”法鼓山农禅寺:圣严长老禅定中看见的水月道场。

从菜圃到水月道场

晌午,大巴停在台北长春素食馆门前。裘导提醒大家,“我们下午参访农禅寺,午餐时间要压缩一下,”他看了看腕表,“现在是12时10分,12时50分我们上车出发。”

餐馆内,除了预留的桌位,几乎没有空桌。据了解,在台北,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人们格外注重饮食与养生。素食的低脂肪、粗纤维,更有益于健康,因此众多有识之士选择吃素。看着长春素食馆的热闹,有人问夏泽红居士(北京荷塘月色素食餐厅创办者):“师兄,想不想把荷塘月色在台北开一家?”夏居士说:“我不打这个妄想。因为总有一天,北京吃素的人会比这里多。”人多,就餐要排队,好在菜肴丰盛。餐后回到车上,还不到约定时间。

大巴驶出台北的楼群,向北投区驶去。明媚的阳光如同催眠师。刚想打个瞌睡,视野突然开阔起来,眼睛被车窗外湛蓝的天空、深绿的大地、沉静的远山所吸引,睡意全无。

法鼓山的故事,是从农禅寺讲起的。

农禅寺好风好水,背倚大屯山、面向基隆河。初到农禅寺,首先入目的是方方正正的一片人工湖。湖中绝大部分留白,任凭天光映照、微风吹拂,在两小片长方形的水域内,浮生着睡莲。这些睡莲,不是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笔下的那种,那些长在画布上的睡莲,长得太密、开得太盛,且光影恍惚。农禅寺的睡莲,长得安静、开得含蓄,有的含苞待放,有的“花开半敷”——古人讲,花在此时最美。

人工湖西侧,有两道砖墙。砖墙上,墙洞错落,形成一扇扇空窗。在墙间行走,一步一景,景景不同。在农禅寺右前方,是北投区的交通主干线——大度路。建筑师巧妙地用这两道墙,把喧嚣纷扰隔在寺外,营造出佛门净地的宁静。

人工湖的北侧,是农禅寺的大殿。这座大殿,是一幢现代风格的建筑,然而她却摒弃了现代建筑的华丽与张扬,外墙裸露出混凝土,如禅者直示本心。大殿的南侧与西侧,是20根高大的廊柱。两排巨柱,带有古典的美感,散发着历久弥新的气息,它们让大殿通透、雄伟、简洁、内敛、抱朴,散发出禅的意味。大殿及其倒映在水面上的影子,则在告诉参访者什么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农禅寺有一份独行的宁静,置身其中,人会不知不觉地放慢脚步。

海和尚、基和尚引领众人缓步走进气势恢宏的大殿。

大殿北侧,居中摆放着一个现代风格的方形供案,供案左右,摆放着木鱼与大磬。供案后面,是更高些的佛台;佛台中央,一尊高大的、汉白玉质的佛陀正微笑地注视着每位走进大殿的人。佛像的背后,整齐地堆砌着灰褐色的大块花岗岩。此刻,沉默而方正的巨石,衬托着大殿的寂静、佛陀的庄严。

走进大殿,发现大殿分为上下两部分,下半部是通透的玻璃门窗;上半部则用长长的柚木板封闭起来,像悬浮于空中的“方盒”。

西墙上半部,在柚木板上镂空刻出一部《心经》。此刻,阳光正透过镂空的字形照射进大殿,《心经》的经文投影在地面的大理石板上,使得整个殿内空间充满灵性、禅意。

北、东、南墙的上半部,柚木板上规则地陈列着一些方形的小佛龛,每个龛内,都供养着一尊汉白玉质的小佛像;每尊小佛像的头顶上,都亮着一盏闪耀的灯。大殿内的阳光与灯光,不仅照亮了人的眼睛,同时也照亮了人的心灵,置身其中,可在寂静中体会佛陀的言教。

此时无声胜有声。

法鼓山副都监、文化中心负责人果贤法师及“国际发展处”常玄法师闻讯赶来,引领“生活禅系宝岛参访团”参观大殿东南侧的开山农舍。

开山农舍,是农禅寺“水月道场”的“明月前身”。从农舍中陈列的图片与文字,我了解到农禅寺的昨天与今天。

圣严法师,俗名张志德,1930年农历十二月生于江苏省南通。14岁时,他到狼山广教寺出家,后就读于上海静安寺佛学院。

1949年5月,他舍戒从戎,随国民党军队退到台湾。

1960年1月,退役后,他在灵源和尚的启发下,依止东初老人再次出家,法号“圣严”。

1971年,东初老人于台北关渡平原的一块菜圃中,盖了一栋两层的农舍,一楼为客堂,二楼为文殊殿。老人效法百丈禅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精神,以“禅修为主,务农为生”为家风,将之命名为“农禅寺”。

1977年,因东初老人圆寂,在日本获得佛学博士学位的圣严法师,接任农禅寺住持,举办周日讲经活动,教导信众参学净土与禅修。圣严法师以现代人的语言与观点,重新诠释佛法,声名逐渐远播,不断接引许多人前来农禅寺,学习佛法与禅修。

圣严法师对于佛教的改革,以及建设人间净土的理念,感动许多年轻人的心灵。1980年,圣严法师第一次为数名求法弟子剃度,成立僧团,共同发愿为度生而“尽形寿,献生命”。

1992年,圣严法师有远见地将佛法观念与当代环保理念相结合,提出“心灵环保”理念。圣严法师指出:“以健康、快乐、平安的身心,照顾自己、照顾社会、照顾大自然,使得你、我、他人,都能健康、快乐、平安地生活在同一个环境之中,便是现代人的心灵环保。”“释迦牟尼佛来到人间,留下了庞大的圣典,其中所记录的佛法,都是为了要提升人品、净化人心、改善人的环境,这些就是心灵环保的内容。”“心灵环保其实很简单,就是心理卫生、心理健康,如何使我们自己清净、安定,进而影响、协助他人生活愉快,这就是心灵环保的目的。世人不仅要注重外在环境的保护,更要重视内在环境的维护。因为唯有心灵的净化,才能由内而外,推己及人,扩大对社会、人类以及自然环境的整体关怀。”

同时,圣严法师前瞻性地开风气之先,推广佛化奠祭、佛化祝寿、佛化婚礼,以实际行动净化社会风气;他所倡导的“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的理念,藉此深入到社会的每个角落。

来农禅寺学佛的信众日益增多,原本的两层楼农舍不敷使用,圣严法师便在农舍周边加盖起一幢又一幢的铁皮屋建筑。尽管环境简陋,信众们却安住这里,欢喜地学佛、修禅。

1989年,台北市政府颁布实施“关渡平原都市计划”,农禅寺所在的位置,只能保留很小的一部分。因这一大事因缘,圣严法师率领四众弟子持诵《大悲咒》,祈请观音菩萨庇佑,早日寻得一处能够安住的道场;随后,顺利找到了位于金山乡的法鼓山园区。

由于圣严法师和农禅寺持续推动“心灵环保”运动,对社会有所贡献,台北市政府将农禅寺的“开山农舍”和“入慈悲门”(山门)列为历史建筑(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足以为时代表征的建筑物),其余建筑物允许进行更新。

未来的农禅寺的建筑如何规划呢?圣严法师在禅定中“看到”未来寺庙的样子如“空中花,水中月”,他想到了虚云长老的一句法语:“空花佛事,时时要做,水月道场,处处要建”,随即将这座观想中的寺院命名为“水月道场”。他找到著名建筑师姚仁喜,大致描述了一番。

2009年2月3日,圣严法师于台大医院示寂。虽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法师认为自己的一生同样如“空花水月,似幻非真”,但他接引众生离苦得乐的大悲愿心,则是从过去到现在乃至未来,都一样真切且永恒不变。圣严法师座下的弟子们,以师愿为己愿,继续着“建设人间净土”的永恒悲愿。

2012年12月,一畦菜园、数幢铁皮屋的旧貌成为历史,农禅寺“水月道场”从地涌出。开山农舍中展示的圣严长老手迹。圣严长老德相。

天心月圆时

圣严法师在东初老人座下再次出家时,已30岁。剃度前,他已出版不少著作,在当时小有名气,东初老人对他很客气。剃度后,东初老人便对他展开了“魔鬼”般的训练。

东初老人让圣严法师砌一大堆破砖头,法师觉得这实在太荒谬了!他每天都想跑,但还是花了几个月时间把砖块堆叠好了。

这个时候,东初老人露出了难得的欢愉,他大笑着对圣严法师说:“哈!哈!你被捉弄了!这些砖砌起来也没什么用,你对我一定气极了吧!”

圣严法师悻悻地说:“我是有一点生气。”

东初老人说:“但是你还不错,你的确是非常有耐心。”

砌砖之后,东初老人让圣严法师平静地生活了几个月。有一天,东初老人指着厨房墙上瓷砖脱落的地方说:“圣严,你要把它补好。去建筑材料行,买一模一样的瓷砖回来。”

圣严法师觉得这是件轻松的小差事,却不知道好戏还在后头。他进城买回一块他认为一模一样的瓷砖。东初老人拿过去比量了一下,说:“过来看看,它们并不一样。你要拿回去退,并买回完全相同的瓷砖。”

圣严法师只好回瓷砖店退货,店主告诉他,无法找到那个款式的瓷砖了。他回来告诉东初老人。“这样你就放弃了?你真是笨头笨脑。去找找看是哪一家窑厂造的。”老人说。

圣严法师跑遍城里的建材行,打听到窑厂的地址。又到窑厂去找,还是找不到相同的。回来的路上,他想,师父肯定是发疯了,否则怎么会提出如此不合理的要求。

东初老人一听,训斥他,“你真是死脑筋。你问清楚哪家建筑材料店购买他们的产品,然后去买就成了。在窑厂时,你应该问清楚,然后直接买回来,这不是很容易吗?”

圣严法师又累又沮丧。他觉得,在东初老人面前,自己像个三岁的小孩子。他说:“我们买颜色相似的为什么不行?不就是厨房的瓷砖吗?”

东初老人说:“如果我把两片胶布贴在你的脸上,永远留在那里,可以吗?”

圣严法师一语不发地瞪大眼睛听。

当东初老人命令他再去找瓷砖时,圣严法师四处游荡,想着老人的无理要求,他下决心离开。

晚上,圣严法师回到寺院,沮丧到了极点。这时,东初老人探进头来问:“你一整天到哪里去了?”圣严法师拒绝跟老人说话。

老人走开了,过了一会儿,他拿了三块瓷砖回来,“真幸运!我找到了三块从前厨房装修时留下的瓷砖,它们夹在墙上的裂缝里啦。”

说着,他对圣严法师笑着说:“哈!哈!你又被骗了。你是个和尚,怎么可以气恼呢?真是十分好玩啊!哈!哈!”说完,老人离开了。

圣严法师应该火冒三丈的,但奇怪的是,当时,他内心的沮丧消失了。他坐在房间里,心非常平静,方才的情绪一扫而空。此时,他意识到,自己并不想离开东初老人,寻找瓷砖是师父对他的一种训练。

——圣严法师曾说,处理事情,“要用情怀,而不是用情绪”,其来有自啊!

第二天,有访客来寺院,带来一块菲律宾的布料。东初老人说:“圣严,你出家已经有一阵子了。我没给你什么,这块布料就拿去做件长衫吧。”

老人请人给圣严法师量身。这件长衫,圣严法师保存了几十年。方才参观的文物陈列中,或许就有它。

常玄法师楼上楼下跑了一圈,招呼大家去座谈。

我流连在开山农舍二楼的圣严法师寝室外。我之所以选择“用文学的方式来助弘佛法”,受启发于圣严长老的一句话。

1960年,重新出家后,圣严法师深深体会到:“佛教这么好,知道的人这么少,误解的人这么多。”其中的根本原因,在于弘扬佛法的人才太少,因此他前往高雄美浓山中闭关六年,深入经藏。1969年,39岁的圣严法师负笈东瀛,就学于立正大学佛学部,苦读六年,获得博士学位。随后,他应邀赴美弘化,先后担任美国佛教会董事、副会长,纽约大觉寺住持等。东初老人圆寂后,他回台湾承继法务,并应聘为“中国文化学院”佛学研究所所长及哲学研究所教授;同时,兼任东吴大学、辅仁大学教职。就这样,他的“推动佛教高等教育”的理想,一步一步成为现实。

在长老发出这句感慨三十多年后,喜欢舞文弄墨的我,受其启发,发心用自己手中的一支笔来“礼敬诸佛,赞叹如来”。此中因缘,非言语所能尽道。站在长老寢室外,我合十祈请,长老于常寂光中,哀悯垂怜,予我加持。

下楼之前,我对着长老曾生活起居的房间,再次问讯作礼。

步出开山农舍,抬头看到面对广场的长排建筑的二层,镂刻着整部的《金刚经》。走到这里,很多人都停下脚步抬头仰望,阅读两句。当初,圣严法师就是希望通过对空间的建构营造氛围,转化人心,启发正念。

交流座谈开始。果贤法师说:“学禅的人,没有不了解赵州禅师‘吃茶去’公案的。我看过凤凰卫视的纪录片《叩开佛门》之‘走进柏林禅寺’那一集,对柏林禅寺也有所了解。首先,我代表法鼓山果东大和尚欢迎大家莅临农禅寺。之前,游教授和我们沟通说,大家想了解法鼓山的内部运作模式,你们有问题尽管提,我们将知无不言。”

明影法师说:“这是生活禅系首次到宝岛台湾来集体参学。我们对圣严长老的著述很熟悉,对法鼓山印象深刻。感谢常住给我们这样一个宝贵的交流机会,我们想学习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法鼓山僧团教育模式、二是法鼓山文化出版模式、三是法鼓山义工组织模式。”

果贤法师说,圣严法师创建的法鼓山文教禅修体系,包括“僧伽大学”“法鼓佛教学院”以及正在筹建的“法鼓大学”。僧团教育的相关内容,届时由法鼓山重点介绍。圣严法师兴建的“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园区”,作为实现“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理念的基地,主要推广“大学院、大普化、大关怀”三大教育。

义工培育与组织,由普化中心负责。普化中心的常用法师借助投影仪,系统地介绍了法鼓山大普化佛法教育的主要内容及义工组织的培养模式。大普化教育,分为入门、基础、进阶三个阶段,没有年龄限制,学员可以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也可以是七八十岁的老人。

入门阶段,首先是共学活动(读书会、心灵茶会),完成之后,开始学习“快乐学佛人”、佛学弘讲等课程;基础阶段是圣严书院的福田班;进阶阶段是圣严书院的佛学班、禅学班。

入门阶段,主要是培养“快乐的学佛人”,建构学佛的基础,明白皈依三宝的意义、走入法鼓山、树立学佛的正确方向;获得心灵成长,认识法会共修的意义、禅修入门、了解法鼓山的佛学课程;学习如何做一个合格的佛教徒,学习在生活中观照身、口、意,居家修行,关怀他人;并学习学佛行仪、出坡劳作。

然后,进入圣严书院。圣严书院的设立,一是为培养具备及实践法鼓山理念的义工,二是提供基础而完整的法鼓山通识教育。课程包括:相约法鼓山、福慧人生导航仪、心灵法宝无尽藏、万行菩萨在人间、甘露遍洒大关怀、体验法鼓山、心的教育大普化、百年树人大学院、中华禅法鼓宗、分享法鼓山(结业式)。

整个教学内容,分为解门、行门、福业三个部分。“行门”要求学习者三年内最少参加三次“禅七”,其中一次须为高阶“禅七”(默照或话头);“福业”要求学习者每学年要做32小时的义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每个阶段完成后,都会颁发结业证书,以作纪念。

常用法师介绍,2013年大普化教育共招收了快乐学佛人26班、福田班10班、佛学班42班、禅学班1班、长青班19班,共11788人。

法鼓山大普化教育之缜密令人赞叹。

座谈会茶歇期间,参访团一行到法鼓书店体验法鼓文化的魅力。书籍、饮水杯、环保筷子、多功能钢勺、衣饰等商品颇具法鼓特色,均令人想收入囊中。此刻,我想到“圣严法师自在语”中的一则:“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什么是需要的?——“没有它,你就不能活下去,那才是你真正需要的。人当下最需要的,应该是呼吸!”我只精选了两本书,作为来此地的纪念。结款要排队,芦师兄说:“你去参加座谈吧,一会儿我替你结了。”

果贤法师从东初老人说起,为大家厘清了法鼓山文化事业的脉络。

1949年,东初老人创办《人生》杂志,用文字宣扬“人生佛教”,与大众分享法义,培养佛教文化人才。1980年,圣严法师成立东初出版社,以文化传播佛法。其后,成立法鼓文化出版公司,专业出版佛学、生活佛法应用、佛教文学等书籍。目前,法鼓山文化中心的工作主要包括生产、推广、保存及编译三大块。文化出版处负责丛书、杂志、商品、影视、文宣编制;营运推广处,负责行销业务、网络事业、实体书店、物流服务;史料编译处负责文物史料的搜集、文物典藏、展览、国际编译。

海和尚说:“圣严长老是汉传佛教的大德,我在出家前就读过他的著作。家师净慧老和尚负责中国佛教协会文化宣传工作期间,曾将长老的著作《正信的佛教》《戒律学纲要》列入‘法音文库’刊行。家师也曾多次赞叹长老的智慧与慈悲。在农禅寺,我更是具体地感受到长老的悲心与愿力。圣严长老推动佛教从传统走向现代,始创法鼓山系,可以说是创造出了一个世界。这也让我联想到家师在大陆所做的类似实践。虽然处在不同的区域里,长老们所开展的有远见、有前瞻性的实践,都有力地推动了传统佛教与现代生活的适应,使得佛法能顺应不同时代的时节因缘,传灯续焰。此行‘宝岛取经’,来到法鼓山,还让人感受到了常住法师的热忱。今天,常用法师、果贤法师将法鼓山在教育、文化方面的经验做法毫不保留地做了分享,这些内容,我们需要慢慢地沉淀、消化。这堂课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

向晚时分,参访团一行告别农禅寺。暮色渐蓝,近处的许多高楼已亮起温暖的灯火。东方的夜幕中,挂着一轮明月。今天是农历十月十四,明日便是天心月圆时。

大巴启动了,送行的常玄法师依旧站在路旁,微笑、颔首、合十。

农禅寺送给参访团成员每人一袋礼品。有两本是圣严法师的著作,还有一个长方形的小纸盒。打开看,里面装了一只白瓷的小茶杯。杯底印着“法鼓山,2013得心自在年”。杯身印着满脸稚气的小佛陀,他正天真可爱地微笑着。旁边还写着一句提醒:“你,今天微笑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