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白金法则(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11 14:28:35

点击下载

作者:李睿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职场白金法则

职场白金法则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职场白金法则作者:李睿排版:Cicy出版时间:2018-02-10本书由北京明天远航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 第1章表现自我——抓住上司的眼球

有人说,人生的得失,关键在于机遇的得失。快跑的未必能赢,力战的未必得胜,一味只知道埋头苦干的未必就可以春风得意,功成名就。然而,没有谁会甘心一生庸庸碌碌,默默无闻,没有谁不期盼自己轰轰烈烈,甚至流芳千古。所以,如果你想抓住机遇,就要学会表现自己,积极地参与到职场竞争当中。不是“要我做”,而是“我要做”

英国一家报纸曾以“什么样的人最快乐”为题,举办了一次有奖征答活动,从应征的八万多封来信中评出了四个最佳答案:

一是作品刚刚完成,吹着口哨,自己欣赏的艺术家;

二是正在用沙子筑城堡的儿童;

三是为婴儿洗澡的母亲;

四是千辛万苦手术后,终于挽救了危重病人的医生。

不难看出,人们只有在从事自己喜欢的行业,做着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时才是最快乐的。被逼迫去做一件事情往往得不到最佳的结果,而自愿去做的时候就不一样了,即使条件不如愿,也能尽最大的努力。

所以,永远不要把“要我做”什么作为职业发展的前提。要想获得高绩效,就必须要学会“我要做”。不管面对的事情是多么的枯燥乏味,都要从心里产生一种自己要去做的喜爱之情,这样才能取得非凡的成就。

当把每一件事情都作为“我要做”的事情时,我们每个人就会充分去发挥自己的才能,调出自己的最大潜能,想尽一切办法去达成。也就是说,“要我做”其实还是在做别人的事情,但是“我要做”却是在做自己的事情。每个人在做自己的事情时,会有全面的责任感,而责任感在事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职场上也是如此。“要我做”让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职场上的好员工,但这绝不是优秀员工的标准。优秀的员工能积极主动,找到自己的定位,做自己想要做好的事情。

每个人初去企业都是从基层开始做起的,如果一直本着“要我做”的态度,那么一辈子可能就在这个基础上做着老板交代的事情了。要想进步更快,我们在完成基本的任务的同时,也要努力去寻找自己的兴趣,培养自身能力,以获得前进。

成功学专家拿破仑·希尔曾经聘用了一位年轻的小姐当助手,替他拆阅、分类及回复他的大部分信件。当时,她的工作是听拿破仑·希尔口述,记录信的内容。她的薪水和其他从事相类似工作的人大致相同。

有一天,拿破仑·希尔口述了下面这句格言,并要求她用打字机打印出来:“记住:你唯一的限制就是你自己脑海中所设立的那个限制。”

她把打好的纸张交给拿破仑·希尔时说:“你的格言使我获得了一个想法,对你、我都很有价值。”

这件事并未在拿破仑·希尔的脑中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但从那天起,他可以看得出来,这件事给助手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她开始在用完晚餐后回到办公室来,学习一些额外的东西,而这样做是没有报酬的。

她开始把作为拿破仑·希尔的帮手作为自己的目标。于是,她开始把写好的回信送到拿破仑·希尔的办公桌来。她已经研究过拿破仑·希尔的风格,因此,这些信回复得跟拿破仑·希尔自己所写的一样好,有时甚至更好。她一直保持着这个习惯,直到拿破仑·希尔的私人秘书辞职为止。当拿破仑·希尔开始找人补秘书的空缺时,很自然地想到了这位小姐。

不仅如此,这位年轻小姐高效的办事效率也逐渐引起了其他人的注意,有很多人为她提供更好的职位请她担任。她的薪水也多次得到提高,现在已达到了她当初作为普通速记员时薪水的4倍。她使自己变得对拿破仑·希尔极有价值,因此,拿破仑·希尔不能失去她做自己的帮手。

这件事告诉我们,要在工作中出人头地,就要找到自己的定位,把“要我做”的思维转换为“我要做”的想法,积极主动地去做每一件事情。要知道,当一个机遇出现的时候,是不会等着你去慢慢学习胜任的能力的,都是挑选能够胜任的人来承担。所以,只有平时积极努力,才可能获得不一样的才能。

拿破仑·希尔曾经说过:“自觉自愿是一种极为难得的美德,它能使一个人在不被吩咐应该去做什么事之前,就能主动地去做应该做的事。”将“要我做”变成“我要做”,意味着你的心态已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此时,工作已不再是上司强加给你的负担,而是一种学习的过程,一种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过程。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当你开始主动思考怎样的工作才是高效的,怎样做才能够促进公司发展,并且你拒绝懒惰,认真地做好每一件事情……当你做到这些的时候,还会担心机遇不青睐于你吗?

所以,永远不要把“要我做”当做工作的前提,你必须像优秀员工那样,发扬主动率先的精神,变“要我做”为“我要做”。无论面对的工作多么枯燥乏味,“我要做”的主动精神都会让你取得非凡的业绩。做人低调,但做事要高调

人人都向往成功,但成功是在低和高之间悬起的一种落差,是在下和上之间树起的一个尺度,而低调做人与高调做事正是这种落差和尺度的哲学定式。

历数古今中外之大成者,大都为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的典范,这对我们当今社会中追求成功、追求卓越的奋斗者来说,不啻为做人做事的法宝。

低调做人就是用平和的心态来看待世间的一切,既是一种姿态,也是一种风度,一种修养,一种品格,一种智慧,一种谋略,一种胸襟。低调做人,更容易被人接受。

低调做人,才能有一颗平凡的心,才不至于被外界左右,才能够冷静,才能够务实,这是一个人成就大事的最起码的前提。

虽然说做人要低调,但是做事则需要高调。高调做事是一种境界,是做事的尺度。高调做事不仅可以激发人的志气和潜能,而且可以提升做人的品质和层次。高调做事也绝对不等于“我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做事,而是应该有一个既定目标。一个人只有有了目标,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这样,其成事必然顺理成章,其人生必然恢弘壮丽。

玛丽亚·艾伦娜是拉丁美洲的一位女销售员。有人总结说,在拉丁美洲,你每看到的5台电脑中,就有一台是她销售的;在非洲,你每看到的12台电脑中,便有一台电脑是由她销售的。她在20世纪90年代成为某知名杂志所评选的“最伟大的推销员”之一。

20世纪80年代,在人们还很少见到女工程师的年代,她便在3个星期中,旋风般地穿行于厄瓜多尔、智利、秘鲁和阿根廷。在这些国家,她游说各个政府部门、公司使用她的产品。而在1991年,她仅仅带了一份产品目录和一张地图,就乘飞机到达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开始她的非洲冒险。

有人评价说,她是全美国最有价值的员工之一,她的身上洋溢着激情和活力,她不断地挑战那些别人望而却步的艰难任务。她总是对别人说:“如果别人告诉你,那是不可能做到的,你一定要注意,也许这就是你脱颖而出的机会。”正是这种精神,使她成为南美和非洲电脑界当之无愧的女王。

玛丽亚·艾伦娜的事例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人敢于直面困境,积极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就能在任何不利的环境中始终充满热情,坚定对生活的信念,那么,他迟早会成功。

苏妲是全球著名软件公司的王牌销售员。2000年,苏妲想要半导体制造商AMD公司购买他们的软件。她和负责技术采购的首席信息官弗雷德联系,可是,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弗雷德没有回过她一次电话。苏妲不停地给他打电话,最后,弗雷德终于不耐烦了,通过下属明确地告诉苏妲:“死心吧,不要再打电话过来了。”

苏妲只好另想办法。她调动起自己的所有资源和关系网,看看能不能找到什么突破口。最后她发现,AMD的德国分部曾经购买过本公司的产品。这真是一线希望。

苏妲联系到在德国负责这笔生意的销售代表,恳请他帮忙。在苏妲的努力下,这位德国同事找到了AMD在德国的联系人,请他去美国出差时和苏妲见上一面。这次会见,苏妲使出了浑身解数,终于促成了她和弗雷德手下一位IT经理的面谈,这位经理随后将苏妲介绍给了弗雷德。

能够将客户的门敲开,只是在成交过程中艰难的第一步。征服客户,使客户愿意掏钱购买,是更为关键的一步。苏妲在和弗雷德见面后,认真地聆听了弗雷德对新软件的要求,并向公司作了详细的汇报,同时和公司的研发部门进行了充分的沟通。她一边电话追踪弗雷德的反应,一边推动公司产品的改进,最终,弗雷德被她打动了。这笔交易,最后的成交额超过了2000万美元。

苏妲对自己的工作坚持不懈,充满希望,这正是我们所需要的高调做事的精神。

高调做事是一种责任,一种精益求精的风格,一种执著追求的精神。所做的哪怕是细小的事、单调的事,也要代表自己的最高水平,体现自己的最好风格,并在做事中提高素质与能力。

不可否认,职场中的成功人士大都能在工作中保持积极主动、认真执著的高调精神,他们认为高调做事必不可少的因素是:

首先,在心志上要高调。立身者当志存高远。唯有立下高远的志向,才可能在人生的长路上披荆斩棘,奋勇直前,实现理想。

其次,在行动上要高调。如果我们决心已下,那就立即行动,不要找任何借口,不要把事情想象得过于复杂,因为行动会创造奇迹,行动会战胜恐惧,行动会激发潜能。

第三,在思想上要高调。人生中有很多的事情需要长久的保持才能成功。没有保持的进程,永远也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有旷达之性,方可逍遥于世,轻松做人,从容处事,主宰自己。

总之,高调做事,是成功者的行事规则,是一种积极向上、乐观洒脱的心态,是雄心与气魄的显现,是一种高姿态的做事风格。当然,高调做事,不是喊着口号、扛着红旗让满世界的人都知道你要做什么,而是指我们对自己所做的事情看得很透彻,能把握其根源和关键,在自己有把握的时候以一种很高、很专业的姿态去做,用激情和热情将其做得圆满、成功。开会时,不要总坐在后排

在职场中,人们常常要面对的一件事情就是开会,几乎每年每月甚至每天都在开着各种各样不同形式的会议。有的人喜欢开会,有的人厌烦开会;有的人把开会当成工作,有的人把开会当成累赘。但喜欢也罢,厌烦也罢,开会都是职场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项活动。

在开会的时候,也许你会发现这么一个现象,或者你本人也是其中的一分子,那就是“后排现象”。人们总会自觉不自觉地往后坐,于是,后排人潮如涌,前排少人问津,位置空出一大片。

其实,这种现象一点也不奇怪。首先,中庸之道一直是大多数国人奉行的处世哲学。它要求人们无论做什么,都不要锋芒毕露,随大溜最安全。于是,开会时坐“群众中间”就成了最自然的选择。

此外,人们往往认为,坐得靠前,就是想引起别人,尤其是领导的注意。有些人甚至觉得,开会时坐前排,用意在于巴结、奉承领导。为了不让同事误解,许多人开会时也会选择离领导远一些。

还有些人担心,既然前排的位置相对比较重要,那么坐得靠前,就说明把自己摆在了一个更重要的位置上,这样难免会招来同事的不满,最终导致自己被这个群体排斥。

然而,很多职场成功人士的经验却是“永远都要坐前排”,这样做,能帮助你搭起一座通往“前排”的桥梁。下面这个故事应该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

又是每周一的例会。这天晓东来晚了,人都到得差不多了,后排的座位自然是没有了,前排也只剩下老板旁边的两个空座。于是,他只好跟正在给大家倒水的服务生说:“给我找把椅子”。此时,会议室已经安静了下来,这句话的声音虽然不大,却被老板听见了。他转过身子,冲晓东挥了挥手:“这边坐。”晓东颇觉尴尬,觉得老板旁边的空座哪是自己这样资历的年轻员工坐的?但是东张西望一番之后,的确无处可坐。眼看会议就要开始了,他不得不硬着头皮坐到了老板旁边。

之前开会,晓东总是坐在后排的椅子上,那是老板看不到的自由空间,想听就听,不想听就看报纸、发短信。可这回,他只能挺胸抬头地坐着,装模作样地做笔记。而且,老板不能一直讲话,他时不时地也得征求一下员工的意见。于是,作为离老板最近的员工,晓东被询问了数次,就算是再无话可说,也总得说句“是”。就这样,晓东在领导旁边的座位上挨了整整两个小时。

会议一结束,同事小刘就说:“你今天怎么胆大了,坐到老板旁边了?”仔细想想,虽然不能说自己害怕老板,可总觉得见到老板不自在。小刘接茬进攻道:“你要是真不怕,下次开会你还坐到老板旁边。咱俩打个赌,你要是能连着一个月都坐在老板旁边的空座上,我请你吃香辣蟹。”晓东也不甘示弱:“坐就坐,不就是一个座位嘛,有什么大不了的。”

周四例会,晓东磨磨蹭蹭,想晚点去,想等别人把老板一边的座位“解决”掉,而老板另一边的座位从来都是部门主任的专座。可没想到,骨干竟然又没有出现,他只好迎着老板碰巧扫视过来的目光坐到了老板旁边的空座上。

离开会时间还有几分钟,老板饶有兴趣地问晓东:“你叫什么来着?”“我叫晓东,是业务部的。”

老板点头:“你最近做了什么单子?”“前几天有个省电力局的单子。这几天我正通过他们联系电力学院,我想5月下旬在电力学院搞一个促销,应该会有收获。”

老板听了这话眼睛一亮:“哦?电力局的单子是你做的?不错,接着努力。”这是晓东到公司以来第一次和老板正式谈话,虽然只有两句,但是老板的肯定在他的心里撒进了一片阳光,坐在老板身边也觉得不那么僵硬了。

接下来的近一个月里,晓东一次次硬着头皮坐在老板旁边的空座上,老板也在一次次三五句的闲聊中了解了他的业务进展,肯定了他的努力。在一次例会后,老板竟然对他说:“你要是不怕苦的话,去华西分区试试吧。”就这样,晓东升任了华西分区的负责人。

晓东终于明白,叫板老板身边的空座是自我提升的绝佳途径。否则,自己真的可能会一直淹没在众多的员工里,多年不被老板认识,更难得到老板的认可和提拔。

当然,我们不是说老板身边的空座一定是一个成就自我的宝座,但它至少是通往高处和成功的途径之一,意味着你不再是一个开会时候总是默默无闻的人,因为对座位的选择许多时候是一种心态的选择,也更容易让你的上司认识你。

很多时候,开会也是工作的一部分。一遇开会便往后坐,发言的时候也默不作声,这样往往给人一种不认真的感觉。别人会认为你在逃避,坐后面是为了打发时间,应付会议。久而久之,领导和同事都会对你产生负面评价,影响你今后的工作和升迁。

机会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平等的,但它只垂青于善于把握机会的人。所以,我们奉劝那些喜欢“坐后排”的人,不妨试着“往前坐”,把“坐前排”当成生活中的一个规则来实行。

开会时候积极发言,能从侧面反映一个人的工作作风和态度,是一种良好的习惯。无论参加什么样的会议,我们都要给自己勇气,敢于坐到前面去,大胆地展示自我、自信地推销自己。不仅如此,我们还应把会议当成是一种真实的学习,认真倾听、仔细记录,展现积极的心态,显示上进的自我。

一位哲人说过,无论做什么事情,你的态度决定你的高度。“永远都要坐前排”是一种积极的表现,它能激发你一往无前的勇气和争一流的精神。在这个世界上,想坐前排的人不少,真正能够坐在“前排”的却不多。许多人之所以不能坐到“前排”,是因为他们自己选择了放弃。如此轻易地舍弃“坐到前排”的权利,岂不让人惋惜?

所以,职场中人一定要有对“前排”的渴望,并想方设法走到前面去,大胆地展示自我、自信地推销自己,让自己离成功更近一步。敲开上司的门,多与他沟通

工作中,不乏这样的人:只知道一味地埋头苦干,不敢发表自己的看法,也怯于和上司沟通,只是妄加猜测上司的想法。工作的时候,假装自己清楚了上司的要求,结果却往往与上司的要求相差甚远。或者总是在公司中默默无闻,永远没有出头的一天。

在一个电视访谈节目中,一位成功的CEO在谈到自己的职业生涯时,颇有感触地与在场的职场中人道出了自己的成功秘诀:“在工作中,如果你总是保持沉默,那么99%的人会忽视你的存在。而你的上司,那个决定你职业发展、晋升与否的人更是对你毫无印象。”因此,时刻抓住机会,让上司认识你,进而了解你的才华和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市场部主管莎莎不久前被提升为秘书室主任。其实,当初秘书室主任一职空缺,内定的人选是长得漂亮、气质颇佳的打字员玛丽。莎莎得知之后,没有示弱。虽然莎莎知道自己的外貌不如玛丽,但是自己的策划文案写得非常精彩,常有文章在报纸刊物上发表,并且能写一手好字。于是,自信的莎莎手写了一份策划文案递给总经理,并且积极与经理探讨了这个文案。总经理一边翻看莎莎的文案,一边连连称赞她优美的文笔和漂亮的字。最终,为了公司的发展,总经理考虑之后决定提升莎莎,而不是那个虽漂亮但文笔平平的玛丽。

莎莎之所以能够最终凭着自己的真才实学赢得竞争,与她能够主动与上司沟通不无关系。许多职员在和上司交谈时,往往只是紧张地关注上司对自己的态度好坏以及自己下一步应做的反应,根本没有听清上司在说些什么问题。其实,好的职员不仅要理解上司所谈的问题,还要理解他的话包含着怎样的内涵和暗示。这样,才能真正理解上司的意图,明智地作出反应。

要想得到上司的赏识,做上司的“圈内人”,就要在平时多与上司交往。接触上司的渠道有许多,需要我们积极去创造。要达到与上司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的境界,作为下属,就必须加强与上司的沟通,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敢于敲开上司的门,真诚地和他们交流。

初到公司的小王尽管业绩比较突出,可在业务会上,上司很少表扬他,倒是那些业绩平平的同事成了上司心中的新宠。小王几次想跟上司沟通,询问上司对他的看法,可每当想敲上司的办公室门时,又犹豫起来。直到有一天,还没到公司统一发工资的日子,上司却通知他去财务科领工资,他才知道自己被公司解聘了,于是百思不得其解。

后来才知道是因为公司领导听说小王在外偷偷兼职,有吃里扒外之嫌,所以解雇了他。其实小王并没有在外兼职,是他的同事妒忌他业绩出众,打小报告诬陷他的。如果小王能及时跟上司沟通,事情就不会发展到这种地步。

小王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害怕与上司沟通,更不能认为沟通只是上司对下级,没有下级主动去找上司沟通的。这种偏见贻误了员工主动与上司沟通的机会,结果是背着沉重的心理负担而不能自拔,也难以让上司了解到你的真实想法。因此,主动大胆地与上司沟通,征求上司对自己的意见,及时消除上司对自己的误解或者了解上司的真实意图,能够让自己更好地工作。

一般来说,脱离上司,与上司接触少、缺少沟通的大致有以下几种人:

恃才自傲,孤芳自赏,不愿甚至是不屑与上司接触及沟通的人;

只知道埋头苦干、老实正直,害怕与上司接触会引来闲话的“老黄牛”;

沉迷于具体的事务,缺乏与上司接触机会的人和专业水平比较低,没什么机会担当重任的人。

要知道,缺乏与上司沟通,不在上司的视线范围内,就有可能丧失担当重任的机会,给自己的发展带来许多不利。

相反,与上司接触多了,让上司对你的能力和作为有所了解,就更能得到发展的机会。不过,这也需要我们能够尽心尽力,圆满地完成上司交代的事情,为自己的发展前程铺好每一块砖。

当然,在与上司的接触过程中,还要注意照顾同事的情绪。你得到上司的赏识,有些同事心里肯定会不舒服,有些同事甚至会产生妒忌。背后的议论,当面的讥讽,都会像重磅炸弹一样向你射来。这就要求你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勇气面对这一切,需要你在得到上司赏识的同时,与同事处好关系,得到他们对你的行为的谅解,以减弱各种诽谤和妒忌的能量。机会面前,请毛遂自荐

美国的一个政客曾说,想结交一个朋友,就请他帮你一个忙。因为人们总是更容易记得帮别人做过什么,而把别人帮自己的事情忘掉。他还发现,几乎所有的人都愿意对自己帮助过的人示好。因为毕竟算有过交情,跟陌生人相比,关系还是要近一层。这个定律,完全可以活学活用在职场上,那就是:要善于对老板表达自己的意愿,主动争取难得的任务。

有两个同学毕业时进了同一家公司做事。5年过后,他们一个已经升了市场部主管,另一个却还在调研部做基层研究员。并不是因为二人的能力有所差别,而是一个会要,一个不会要并且不愿要。

市场部主管的第一次晋升是在进公司一年后。他走进老板的办公室,直截了当地说:“我觉得我可以试试那个新项目。”两个月后,他被提升为项目经理。

他第二次直接地表达愿望是在原市场部的主管跳槽后。大把人坐等着被任命,资历最浅、希望最小的他再次对老板出动闪电战:“让我试试这个职位吧。”老板欣然应允,先是让他以副总监的头衔代管,不久就扶了正。

而基层研究员始终没有明白过来。他至今仍抱有“是金子,就总会发光”的想法,默默地等待着伯乐来发掘他这匹千里马。

所以说,我们不要总是等着别人去推荐。只要有才干,不妨自己主动站出来,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职场中的竞争日益激烈,大家的竞争关系是很明显的,没有谁会去时时刻刻关注你的进步,也没有谁会把绝好的机会都让给你。一切都要靠自己争取。

古人都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但是巷子太深了,大家也会嫌麻烦。如果把美酒摆在人多的地方,那岂不是既能成全自己,也能成全更多的爱酒之人。人才也是一样,爱才之人也要看到了你的才,才会给予重任。一个空有才华却不懂得施展的人,只能是白白浪费才华。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都不知道这样推销自己,他们总是默默无闻,不喜欢在领导面前出风头。有一些很有才华、见解的人,缺乏当众展示自己的勇气,遇事紧张胆怯,每每退避三舍。这样一来,他们不但失掉了很多机会,而且给人留下了平庸无能、无所作为的印象,自然得不到好评和重用。

某单位要推荐一人参加上级举办的演讲大赛,但不少青年人不敢报名,纷纷找借口推辞。这时,有位貌不惊人的小伙子主动请缨,领导很欣赏这种精神,当即应允。接受任务后,为了取得好成绩,他下了很大的工夫写讲稿,并到处拜师。在短时间内,他的演讲水平有了突破性提高。

在大赛中,他得了第二名,从此知名度大大提高,并得到领导的好评。后来竞聘干部时,单位领导把他作为第一人选。

在机会面前人人平等,如果你自己不知道去争取,别人就会去争取了。如果别人也有才能,领导同样会重视别人。

所以,在适当的时候,向领导展示自己的想法,展示自己的才智,才会有施展抱负的机会。韩愈在《马说》中进一步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包含着两层意思,一些人苦于找不到千里马,而真正的千里马却没有人发现。既然伯乐如此少,为什么要等着伯乐来发掘,有才之人为什么不自己去找伯乐呢?

不敢毛遂自荐的人往往都害怕失败,他们喜欢悄悄地做事,完成老板交代的任务就是最大的追求了。殊不知,这样的追求只能让人平淡无奇。要想实现自己的价值,必须要不断进步,不断向上。

不懂得毛遂自荐,其实就是在放弃自己的舞台。工作中能给你提供最大舞台的是你的老板,当一个任务下来的时候,就要主动地去接受,而不要躲避。领导有着自己的工作和任务,他管理的是一个整体的大局,而不是个人的小细节。他要求的是团体的能力,所以他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去单独地调查每个人的能力。只有经常在他面前展现的人,他才会知道这个员工的能力以及潜力。

不过,要想像毛遂一样得以重用,还必须要有真实的本领,否则,当你毛遂自荐得到机会,但是却不能很好地完成时,只会遭到竞争者的落井下石及领导的不满。下一次有好的机会时,你认为领导还会信任你吗?

同时,毛遂自荐也需要合适的方法。当今职场,毛遂自荐这一求职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运用。有人如愿以偿,有人屡屡碰壁。除去主客观因素外,自荐者所采取的策略、方法是否得当,也决定了结果的成败。所以,在运用毛遂自荐这一招时,最好能独具匠心、别具一格。

当年,世界歌王帕瓦罗蒂到音乐学院参观访问,很多家长都想让这位歌王听听自己的子女唱歌,目的就是想拜他为师。帕瓦罗蒂出于礼节,只得耐着性子听,一直没有表态。

黑海涛是农民的儿子,凭着自己的刻苦努力考入这所著名的音乐学院,他也想得到帕瓦罗蒂的指点,但他知道自己没有背景,却又不甘心白白浪费这么好的机会。于是他灵机一动,就在窗外引吭高歌世界名曲《今夜无人入睡》。一直茫然的帕瓦罗蒂立即有了反应:“这个年轻人的声音像我!他叫什么名字?愿意做我的学生吗?”黑海涛就这样幸运地成为世界歌王的学生,后来名扬世界。

这个成功的例子说明,要取得毛遂自荐的成功,胆量是前提、技巧是关键、水平是保证,三者缺一不可。总之,在机会面前自己必须积极主动,让自己更快地获得成功。在属于自己的天空里,你才能飞得很高

每个人的身上都有着与众不同的特质,只是我们常常因为没有发现自己的特质而就此埋没了才华。那么,怎样让自己的与众不同的特质散发出绚丽的光彩呢?

吕燕,一个在中国人眼里并不算很美的女人,却在高傲的巴黎时尚界赢得了一席之地。吕燕由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经历,时常被人传颂着。国外媒体评价吕燕:“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既可以像天使那样笑得很灿烂、很纯净,也可以像魔鬼那样很酷、很野性。

出道以前,吕燕还只是一名普通矿工的女儿。从小个子就特别高的她由于太过鹤立鸡群,总是刻意弯着腰,日子久了就有点驼背。到了18岁,为了矫正体形,离开家乡到南昌读书的她报名参加了一个模特培训班,而当时的她并没想过以后自己要做模特。

一个偶然的机会,由于培训班要选5个学生到北京参加一个模特选拔赛,纯粹是为了凑数,个子高挑的吕燕去了北京,从此正式入行。又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在酒店大堂邂逅了两名来自法国的经纪人,又被带到了法国。4个多月后,仍然什么都“没想到”的她从世界超级模特大赛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得亚军。

成名之后,围绕在吕燕身边最多的疑问都是与她的容貌有关的。长着一张汇聚东方元素面孔的吕燕大受欢迎,国人眼中的“丑女”让众多国际顶尖设计师频频惊艳不已。

如果说吕燕是碰巧生在了这个时代,还不如说是吕燕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个性天空。正是这个个性天空,给了她发挥自己潜质的机会,让她在这个国际顶尖时尚群体里越飞越高。

机会对每个人都是均等的,关键在于你是否善于发现属于自己的那片个性天空。

每个人在降生之时,就拥有了一种与众不同的特质。有的人表现在艺术上,有的人表现在学术上,有的人表现在动手能力上,有的人表现在公共关系上……所以,在没有发现自己特质的时候,千万不可妄自菲薄,自暴自弃,要相信自己一定是一个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人,自己一定能创造出与众不同的人生价值。

比尔·盖茨的故事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他13岁开始编程,并预言自己将在25岁时成为百万富翁。他还是一个商业奇才,独特的眼光使他总是能准确地看到IT业的未来。独特的管理手段,使得他创办的不断壮大的公司能够保持活力。他的财富更是一个神话,39岁便成为世界首富,并连续13年登上福布斯榜首的位置。

他从小就精力过人,早在婴儿时期,自己就能让摇篮晃动起来。他从小就极爱思考,一迷上某事便能全身心投入。

从外祖母循循善诱的启蒙教育到父母不辞辛苦地为比尔·盖茨寻找适合他天分发展的社团与学校,无不为他天赋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清新的空气。

随着年龄的增长,家庭中的环境已无法满足比尔·盖茨天赋的进一步发挥。于是,父母把目光投向社会,积极寻找属于他的空间。在一次活动中,比尔·盖茨要给班上准备一份报告,叫《为盖茨股份有限公司投资》。这篇报告几乎成了全家人的事,他的外祖母帮着准备封皮,连父亲也插手帮忙,气氛很是活跃。

小学毕业后,父母在征求意见后,送他进了湖滨中学。在那里,比尔·盖茨痴迷上令他今后倾注毕生精力的计算机。

在湖滨中学读书时,比尔·盖茨常按自己的兴趣爱好来安排学习。他在喜欢的课程上下工夫,学得非常棒,如数学和阅读方面。

中学毕业后,比尔·盖茨很想到哈佛大学去读书,于是,父母放弃了让儿子当律师的想法,让比尔·盖茨在大学领域自由发展。但一年后,更大的难题摆在面前:比尔·盖茨要离开哈佛,与别人一起创办计算机公司。

虽然父母并不赞成他的想法,但比尔·盖茨还是毅然离开了令亿万学子向往的哈佛大学,开始在软件领域大展宏图。

成功人士都有其成功的特质,你也同样拥有,只是你还没有找到那片属于你自己的天空。那么从现在开始,请开始寻找并在那里展翅飞翔吧,相信你也会飞得很高。保持进取心,争取升迁机会

一个人的心胸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进取心和想象力是成功的起点,也是最重要的心理资源。目光高远,时刻想着提高和进步,对升迁机会保持敏感和热情,是成功者最重要的习惯。

有了进取心,我们才可以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实现人生的价值。我们才能扼住命运的喉咙,把挫折当做音符,谱写出人生的激情之歌。

进取心是人类智慧的源泉,它就像是从一个人的灵魂里高竖在这个世界上的天线,通过它可以不断地接收和了解来自各方面的信息。它是威力最强大的引擎,是决定我们成就的标杆,是生命的活力之源。

1781年,斯蒂芬逊出生于英格兰北部的一个村庄。父亲是煤矿工人,母亲是家庭妇女,两人都不识字。

斯蒂芬逊和他的父母一样,从未上过学,八岁时就去给人家放牛,十岁时在煤矿上做些零活,十四岁就跟随父亲到煤矿工作。由于家境贫困、出身低微,斯蒂芬逊的童年是在嘲讽中度过的,可他从不把这当回事。

在煤矿,斯蒂芬逊经历了最艰苦的劳动,于是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发明一种能够不用人力运煤的机器。1801年,英国人特勒维制造出第一台蒸汽机车。这部机车在试车时不是在铁轨上,而是在马路上。很多人嘲笑特勒维说:“你的火车还不如我的马车跑得快呢。”特勒维在打击之下,便不再去研制火车了。

斯蒂芬逊却来了兴趣。他找到特勒维,要跟他学习研制火车。特勒维说:“你如果不怕被人嘲笑,就一个人去研制火车好了,我是再也不会干这样的傻事了。”斯蒂芬逊想,煤矿上的蒸汽机能把深井里的水抽上来,特勒维制造的机车能拉动十几吨重的东西,这力量是从哪里来的呢?他仔细观察,反复思考,悟出了其中的奥妙:火车拉得多、跑得快,全靠蒸汽机。

为了掌握蒸汽机的原理,斯蒂芬逊长途跋涉,步行1000多公里,来到瓦特的故乡苏格兰,在那里学习研究了一年。斯蒂芬逊在总结和掌握了前人制造蒸汽机车的经验教训以后,终于在1814年制造出了他的第一台蒸汽机车——“布鲁海尔”号。

同年七月,斯蒂芬逊进行了第一次试车。这辆火车头运行在平滑的轨道上,载重30吨,牵引着8节车厢,行驶时不会脱轨,但行驶的速度很慢。由于没有装配弹簧,车开起后,震动得很厉害。

有人讥笑斯蒂芬逊:“你的车怎么还不如马车跑得快呀?”有的人说:“这车拉东西不中用,可声音比打雷还响,把牛马都给吓跑啦!”一些原来赞成试验蒸汽机车的官员现在也开始反对了,断言用蒸汽机车做交通工具是不可能的。

斯蒂芬逊并没有因为试车的不理想而气馁,他又对火车头继续进行研究和改进。1825年9月27日,斯蒂芬逊制造的“旅行1号”机车,在斯托克顿—达灵顿铁路上试车。许多人都替斯蒂芬逊担忧,怕他这次的试车再遭失败,但更多的人在等着看他的笑话。

只见斯蒂芬逊操纵着机车,蒸汽引擎吸入大量气体,又放出部分蒸汽,呼呼作响,人们纷纷避闪。老人、妇女和儿童惊恐万分,都认为机车即将爆炸。观察了一会儿,见没有什么动静,才又走近观看。紧随这辆火车之后的是四节由马匹牵引的车厢,上面也坐满了工人,使众人清楚地看到了两者力量的优劣。

这就是世界上第一条公用铁路,而奔驰在它上面的火车,也就是当时轰动了英国和欧美的“怪兽”。这次试车的成功,使铁路运输登上了历史舞台。

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你是个不思进取的人,那么就只能停留于现状,甚至会倒退到最差的程度。而如果你是个积极奋斗的人,那你就能超越现状,越来越好。

只要能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努力改进自己,驱策自己不断前进,就会使自己从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成功的人都懂得这个道理,所以在他们的生涯中,才能不停地做出更新和改进。他们害怕退步,恐惧落伍,因此,总是自强不息地力求让自己每天的工作都有所进步。

有两个年轻人同时受聘于一家公司。一个是名牌大学管理专业毕业的杰森,另一个是普通大学毕业的吉姆。

开始时,二人的工作起点都是一样的。一段时间过后,经理发现,杰森虽然在大学里很优秀,也能按部就班地执行工作任务,但是好像过于自信,不喜欢征询别人的建议。而吉姆似乎是觉得自己的学历背景很一般,很有压力,所以每天都仔细地观察别人如何完成工作,并征求领导的建议。

有一次,经理加班到晚上10点,正要离开办公室,看到吉姆还在,就问他这么晚怎么还没走。吉姆告诉经理,他觉得自己完成工作有些吃力,所以就每天晚上在国外网查找些学习资料,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经理点了点头,给他推荐了两个不错的专业网站,就离开了公司。

一年过后,这两个年轻人在工作能力上的差别逐渐显露出来:杰森和刚入公司时一样,没有太多的提高。而交给吉姆的任务,他总能又快又好地完成。令人惊奇的是,吉姆还提出了很多改进公司、创造效益的好点子,其中有一些被采用之后效果很好。

经过上下部门的一致认同,吉姆被提拔为部门的负责人。

所以说,不管自己以前怎样,都要记得勤奋、努力向上,安于现状只能像杰森一样停留在最初的水平,跟不上发展的脚步。

人在职场中,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只有每天保持着积极进步的心,每天都努力上进,才会有更多的希望。适当做点分外事,争取“机会空间”

有人认为,只要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干好就行了,对于老板安排的额外工作,总是充满了抱怨,从来不主动去做。事实上,多做一些分外的工作,不仅可以让你在工作中不断地锻炼、充实自己,而且会让你拥有更多的表现机会,让自己的才华充分地表现出来。从功利一点的角度想,如果我们总是能让上司领略到喜出望外的感觉,他将会对我们建立起更高的信任与依赖,产生赏识之心,从而在有限的资源分配中向我们倾斜。对于有积极心态和主动做事的人来说,“机会空间”的大门从来都是敞开的。

积极主动的人都善于跳出工作合同上所界定的条条框框,并主动去填补其中的模糊空间。他们力求在行动中逐渐完善自我,行动起来,哪怕很小的事,哪怕只做了五分钟,在他们看来也是一个好的开端,因为这样能带动他们着手做好更多的事。

只做自己的分内事,意味着对工作的热爱还是不够,不肯多思考一下工作中的问题,没有完全投入自己的热情与智慧,只是一味机械地应付工作。虽然遵守纪律、循规蹈矩,却缺乏责任感,只是机械地完成任务,而没有创造性地、主动地工作。如果一直是这样的心态,那么渐渐的,会连老板交代的任务也完成不了。

在工作中,只要认定那是要做的事,就立刻采取行动,而不必等老板作出交代。员工只有积极主动,才能发挥出自己的才能和潜力。

在现代职场,过去那种听命形式的工作作风已不再受到重视,个人主动工作的员工将备受青睐。因为,工作是自己的事业,参加工作是为了发挥自己的潜能,提高自己的能力。做好老板交代的分内事是完成了任务,但如果在这之外还能积极主动,就会更容易找到自己的位置,充分提高自己的能力,并最终获得成功。

彼特是一家公司的秘书。他的工作就是整理、撰写、打印一些材料。很多人都认为这样的工作单调而乏味,但彼特不这样想,他觉得自己的工作很好。他说:“检验工作的唯一标准就是你做得好不好,不是别的。”

彼特整天做着这些工作,做久了,他发现公司的文件中存在着很多问题,甚至公司的一些经营运作方面也存在着问题。

于是,彼特除了每天必做的工作之外,还细心地搜集一些资料,甚至是过期的资料。他把这些资料整理分类,然后进行分析,写出建议。为此,他还查询了很多有关管理方面的书籍。

最后,他把打印好的分析结果和有关证明资料一并交给了老板。老板起初并没有在意,一个偶然的机会,老板读到了彼特的这份建议。这让老板非常吃惊,这个年轻的秘书,居然有这样缜密的心思,而且他的分析井井有条,细致入微。后来,彼特的建议中很多条都被采纳了。

老板很欣慰,他觉得有这样的员工是他的骄傲。

当然,彼特也被老板委以重任。

做些分外事,可以让领导看见自己的工作能力,也是自己敬业的表现。一些看起来不起眼的小事,也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工作细致程度以及工作态度。

一位学者一次到某个商场买东西时,顺便拜访了一下在商场工作的两位朋友。两年前,这两位朋友同时进入这家大商场做销售员。而今,一位是商场的业务主管,另一位还是销售员。叙谈后,学者要走,商场的两个朋友就一起送她到电梯口。这时,做业务主管的朋友发现墙上贴着的商场通知单没有粘牢,快要掉了。做销售员的朋友说,掉就掉吧,也不关你的事。但是那位做主管的朋友还是把通知单先揭了下来,说,一会儿我再粘好。

通过这件小事,你可以明白,为什么一位得以晋升,另一位还是原地踏步。那位业务主管的一个动作,反映出他对商场的责任意识和敬业态度。做这件事,可能就是举手之劳,但首先,这位业务主管想到的是这对公司有利,我应该做,而不是归不归我管、关不关我的事。

做好分内事,是一个人立足的基础,但仅仅是只能立足而已。做好分外事,才能向外发展,更广泛地触及各种知识和资源。同样两个人,一个人只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另一个人除了做好自己的事外,还能帮公司解决一些难题,如果你是老板,会喜欢哪一个?你又会提拔哪一个?答案不言自明。即使不作比较,也应该知道,职场更青睐那些能承担更多、抵挡多面的人。

只要是自己可以办到的事情,其实都是我们的分内事。主动地去接受一些没人做的事情或者是一些能举手之劳的分外事,这往往会让老板看到更多的惊喜。而且,积极主动的人实际完成的工作,往往比他原来承诺的要多,质量要高。所以,主动的人从来不缺乏加薪和升迁的机会。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比你聪明,比你有能力的人比比皆是,怎样才能让自己在职场中节节高升,怎样才能让自己的快乐心态一直保持?那就是多做事情,在保持自己业绩的同时,多做分外事,这样,实力才会越来越强。 第2章职场口才——透析职场的沟通技巧

在工作中,无论是和同事、老板、下属,还是你的客户,你都离不开与他们的沟通。没有沟通,很多工作无法展开,很多项目也无法顺利进行。良好的沟通会为你带来良好的人际关系,帮助你更好地开展工作,更快速地实现你的梦想。

或许你会说,沟通就是说话,没什么可难的。实际上,说话人人都会,但会说话的人却并不多。所以,我们要提高自己的沟通技巧,让自己说出的话能受到别人的欢迎。主动迎合对方的兴趣说话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愚蠢的人在说服别人的时候,只谈论自己,从来不考虑别人,这样的人很难得到别人的认同。说服别人的诀窍就在于,迎合他的兴趣,谈论他最为喜欢的事情。

卡耐基说:“即使你喜欢吃香蕉、三明治,但是你不能用这些东西去钓鱼,因为鱼并不喜欢它们。你想钓到鱼,必须下鱼饵才行。”

宋小姐是一家房地产公司总裁的公关助理,奉命聘请一位著名的园林设计师为本公司的一个大型园林项目做设计顾问。但这位设计师已退休在家多年,而且此人性情清高孤傲,一般人很难请得动他。

为了博得设计师的欢心,宋小姐事先做了一番调查。她了解到老设计师平时喜欢作画,便花了几天时间读了几本美术方面的书籍。

她来到设计师家中。刚开始,设计师对她态度很冷淡,宋小姐就装作不经意地发现他的画案上放着一幅刚画完的国画,便边欣赏边赞叹道:“老先生的这幅丹青,景象新奇,意境宏深,真是好画啊!”一番话使老先生产生了愉悦感和自豪感。

接着,宋小姐又说:“您是学清代山水名家石涛的风格吧?”这样,就进一步激发了老设计师的谈话兴趣。果然,他的态度转变了,话也多了起来。接着,宋小姐对所谈的话题着意挖掘,环环相扣,二人的谈话气氛越来越融洽。最终,宋小姐说服了设计师出任其公司的设计顾问。

人类本质里最深层的驱动力就是希望具有重要性。你要别人怎样待你,就得先怎样待别人。那么,如果你想让别人对你感兴趣,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先对别人感兴趣。每个人都有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所以,我们在说服别人的时候,如果懂得迎合别人的嗜好,就能让对方感觉到受重视、受尊重,进而能顺利地达到目的,反之则会遇到阻碍。

比如,一些销售人员在推销节油汽车时,一见顾客就开门见山地说这种汽车可为顾客省很多汽油等,结果往往会招致反感,做不成生意。

刘小姐也是一位节油汽车推销员,她就很懂得如何去迎合顾客的兴趣,因此,她的推销一般都很顺利。她常常会这样开头:“先生,我想请教一个您所熟悉的问题,您认为增加贵店利润的三大原则是什么?”

客户对这种话题大都十分乐意回答。他会说:“第一,降低进价;第二,提高售价;第三,减少开销。”

那么,刘小姐就会立即抓住第三条接下去说:“您说的句句有道理。特别是开销,那是无形中的损失。比如汽油费,一天节约20元,如果贵店有3辆车,一天能节省60元,一个月就有1800元。发展下去,10年就省了21万元。如果不节约,那不等于把百元钞票一张张地撕掉?如果把这一笔钱放在银行,一年的利息也不少呢。不知您高见如何,觉得有没有节油的必要呢?”

听了刘小姐的话,对方就会自觉地想到不能再“浪费”下去了,而要设法用节油车以解除这种恶劣状况,最终购买她的节油汽车。

每个人都有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比如有的人喜欢篮球,有的人喜欢军事,有的人喜欢音乐,有的人对演艺圈的八卦新闻感兴趣,有的人对书法绘画感兴趣,有的人对烹调食物感兴趣,有的人对神秘现象着迷……会说话的人在说服别人的过程中,懂得迎合别人的兴趣,从而顺利地达到目的。

杜佛诺公司是纽约一家面包公司,杜佛诺夫人想方设法将公司的面包卖给纽约一家旅馆。4年以来,她每星期都去拜访一次这家旅馆的经理,参加这位经理所举行的交际活动,甚至在这家旅馆中定了房间居住,以期得到自己的买卖,但一直没有成功。“后来,”杜佛诺夫人说,“在研究人际关系学之后,我决定改变自己的做法。我要先找出这个人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什么事情能引起他的热心。”

经过调查,杜佛诺夫人发现,该旅馆的经理是美国旅馆招待员协会的会员,他也热心成为该会的会长,甚至还想成为国际招待员协会的会长。不论在什么地方举行大会,他都要到场。

了解了这一点,当杜佛诺夫人再见到该经理的时候,她就开始谈论关于招待员协会的事。这次谈话收到了效果。该旅馆的经理对杜佛诺夫人讲了半小时关于招待员协会的事,他的声调充满热情。

在这次谈话中,杜佛诺夫人根本没有提到任何有关面包的事情。但几天以后,那家旅馆中的一位负责人给杜佛诺夫人来电,要她带上货样及价目单。

总之,只有别人对你的话语感兴趣,你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所以,要使别人喜欢自己,要想让他人对你产生兴趣,就要记住这一原则:谈论别人感兴趣的话题。含蓄批评,照顾他人心理

我们在劝慰和批评别人的时候,总习惯加上一句“忠言逆耳”,好像除了伤害别人才能帮助他之外无计可施。其实,即使是批评,也可以用动听的话,用巧妙的方法,并不一定非要“逆耳”。这就要看你的口才技巧。

有一天,查尔斯经过受他管理的美国钢铁公司的一家钢铁厂。当时是中午,他看见几位工人正在抽烟,而在他们的头上,正好有一块大牌子,上面写着“禁止吸烟”。如果你是查尔斯,你会怎么做?会不会走上前去,指着那个大牌子说:“你们不识字吗?”

查尔斯是这样做的:他走向那些人,递给他们每人一根雪茄,然后说:“各位,如果你们可以到外面去抽这些雪茄,我将感激不尽。”工人们立刻意识到自己违反了一项规定,同时,他们也更加敬重查尔斯了。

如果你遇到了查尔斯这样的领导,看到你抽烟明明违反了公司规定,却还送给你小礼物,并对你很有礼貌,让你受到尊重,你会不喜欢这样的人吗?

忠言不必逆耳,良药不必苦口,人们津津乐道的逆耳忠言、苦口良药,其实都不是明智的方法。硬碰硬有什么好处呢?说的人生气,听的人上火,最后伤了和气,好心变成了冷漠,友谊变成了仇恨。所以,有些话不能直接说,尤其是逆耳的忠告。当需要指出别人的错误时,不妨拐一个弯,用含蓄的方式来告诉对方,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先表扬后批评就是一个很好的迂回之策。

有时候,与人说话,指责别人的错误时,要注意说话的方式,完全可以在不伤及他人面子的条件下,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劝告,在一片温和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既然用意非常明显的批评总是让人不愉快,那么为何不把批评转化为一种建议呢?这样既能避免对方的反感情绪,又能向对方传达自己的善意:“我觉得你可以把这份报告再加一些具体的数据进去,还有对这些数据的分析,这样就更有说服力了,不是吗?”“如果你能早完成两天,就不会耽误我们开会了。你说呢?”总之,如果你跟他说“能帮我一个忙吗”而不是直接说“哎,帮个忙”,他就会很容易接受你的请求了。

除了建议批评外,旁敲侧击进行暗示批评也能照顾到他人的心理情绪。对一些自尊心较强的人,不适合直接批评,那就进行暗示批评。也就是不挑明事情的端倪,委婉地对对方的缺点进行批评的方式。适时使用这种批评,常常能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小徐自从进入出版社以来总是特别活跃,开会大胆发言,对选题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