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治疗法治百病丛书——热敏灸疗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11 18:00:16

点击下载

作者:陈日新,熊俊,谢丁一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医外治疗法治百病丛书——热敏灸疗法

中医外治疗法治百病丛书——热敏灸疗法试读:

版权页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热敏灸疗法/陈日新,熊俊,谢丁一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中医外治疗法治百病丛书/陈秀华,陈全新总主编)

ISBN 978-7-117-18558-5

Ⅰ.①热… Ⅱ.①陈…②熊…③谢… Ⅲ.①艾灸 Ⅳ.①R245.81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4)第030789号人卫社官网 www.pmph.com 出版物查询,在线购书人卫医学网 www.ipmph.com 医学考试辅导,医学数据库服务,医学教育资源,大众健康资讯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中医外治疗法治百病丛书热敏灸疗法

编  著:陈日新 熊 俊 谢丁一出版发行: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邮  编:100021E - mail:ipmph@pmph.com制作单位: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排  版: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制作时间:2018年1月版 本 号:V1.0格  式:epub标准书号:ISBN 978-7-117-18558-5策划编辑:梁兆一责任编辑:李剑光打击盗版举报电话:010-59787491 E-mail:WQ@pmph.com注:本电子书不包含增值服务内容,如需阅览,可购买正版纸质图书。作者简介

陈日新 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至今在江西中医学院从事针灸临床与教学科研工作,主持国家、部、省、厅级针灸科研项目15项,获得省级鉴定科研成果8项,国家与省级教学成果3项,专利2项,部级科技进步奖1项,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与三等奖各1项,省教育厅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与二等奖各1项,国家级荣誉奖3项。获得“江西省突出贡献人才,江西省高等学校首届与历届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现任江西中医药大学灸学院院长,附属医院副院长,江西热敏灸医院院长,中国针灸学会常务理事,江西省针灸学会会长。第一章热敏灸疗法概说第一节 热敏灸疗法的概念

热敏灸疗法是选择热敏的腧穴,施给消敏的灸量进行悬灸以提高疗效的一种灸疗新技术。换言之,热敏灸,灸在体表,热在体内!热敏灸疗法实现了针刺疗法所要求的“气至病所”、“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的神奇现象与疗效!即“一根微细的艾条,一点微弱的热量,作用于人体体表微小的特殊部位,施以微妙的手法操作,顿时,一股温暖舒适的感觉,直奔病所,病症慢慢开始缓解”。

传统的悬灸疗法是以固定经穴为灸位,局部与表面的温热为灸感,每穴艾灸时间没有个体化的明确灸量指征,其结果是临床灸疗疗效的潜力未能发挥。热敏灸疗法与传统温和灸疗法一样,都是对准穴位“悬空”而灸的悬灸疗法,但有以下本质的不同。一、灸感不同

灸感即施灸时患者的自我感觉。对于悬灸疗法,艾热作用于体表,自然产生热感。针刺疗法的精髓与灵魂是“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即激发经气,气至病所。热敏灸强调要求施灸过程中产生透热、扩热、传热、局部不(微)热远部热、表面不(微)热深部热、非热觉等6种热敏灸感和经气感传,气至病所,而传统悬灸仅有局部和表面的热感。二、灸位不同

灸位即施灸部位,热敏灸是在热敏穴位上施灸,热敏穴位对艾热异常敏感,最易激发经气感传,产生小刺激大反应;而传统悬灸由于未认识到穴位有敏化态与静息态之别,因此不要求辨别与选择热敏穴位施灸,因此激发经气感传的效率较低。三、灸量不同

灸量即艾灸的每次有效作用剂量。艾灸剂量由艾灸强度、艾灸面积、艾灸时间三个因素组成,在前两个因素基本不变的情况下,艾灸剂量主要由艾灸时间所决定。在施行热敏灸疗法时,每穴的施灸时间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因人因病因穴而不同,是以个体化的热敏灸感消失为度的施灸时间,这是患病机体自身表达出来的需求灸量,所以是最适的个体化充足灸量即饱和消敏灸量。而传统悬灸的灸量每次每穴一般从10分钟到15分钟,或者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往往达不到治疗个体化的最佳灸量。四、灸效不同

20年的研究表明,由于热敏灸激发经气,气至病所,实现古人“气至而有效”的要求,因此热敏灸的疗效较传统悬灸疗法有大幅度提高。尤其对以下病症有良好疗效: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便秘、原发性痛经、慢性盆腔炎症、阳痿、面瘫、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等。第二节 热敏灸疗法的规律

我们从20年的灸疗临床研究中认识到以下四条灸疗热敏规律,进而大幅度提高了灸疗临床疗效。一、灸材热敏规律

能够高效激发经气,发动感传的材料就是最佳的灸材。我们研究了多种材料作为灸材,比较它们激发经气的效率与临床疗效。发现艾材产生的艾热最易激发经气,发动感传,疗效最好。因此,热敏灸的最佳热刺激为艾热刺激。二、灸位热敏规律

热敏穴位是最佳施灸部位。我们分别研究了艾灸热敏穴位与非热敏穴位治疗如骨性膝关节炎、肌筋膜疼痛综合征、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感冒、面瘫、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男性性功能障碍、痛经、盆腔炎、支气管哮喘、中风等病症的疗效差异,结果表明,由于热敏穴位最易激发经气,发动感传,因此疗效更好。三、灸量热敏规律

每次每穴的施灸剂量,以该穴热敏灸感消失为最佳灸疗剂量(即消敏剂量)。这是个体化的最佳充足剂量,因人而异,因病而异,因穴而异,这是保证热敏灸临床疗效的关键之一。每次给予艾热刺激的量最终取决于敏化态穴位的消敏或脱敏量,达到这个剂量灸疗疗效明显提高,这时穴位的热敏态转化为消敏态(即非热敏态)。通常艾灸剂量由艾灸强度、艾灸面积、艾灸时间三个因素组成,在前两个因素基本不变的情况下,艾灸剂量主要由艾灸时间所决定。在施行热敏灸疗法时,每穴的施灸时间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因人因病因穴而不同,是以个体化的热敏灸感消失所需时间为度。四、灸效适应证热敏规律

凡是出现穴位热敏的病症就是产生灸效的最佳适应证。我们20年的灸疗临床研究表明“灸之要,气至而有效”,即艾灸能够像针刺一样激发经气,发动感传,而且必须激发经气,发动感传才能提高疗效。由于艾灸热敏穴位能高效激发经气,发动感传,因此凡是出现穴位热敏的病症就是灸效的最佳适应证。我们临床研究表明非热敏穴位艾灸也能产生一定疗效,但热敏穴位艾灸能大幅度提高疗效。尤其对于初诊的灸疗患者,这条规律对于指导我们正确把握灸疗适应证,预测灸疗疗效有重要临床价值。第二章 热敏灸疗法的理论基础第一节 穴位的概念

针灸疗法是采用针灸等手段刺激穴位,通过激发经气活动来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取穴准确与否直接影响针灸的临床疗效。那么穴位是什么?人类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发现:人体有病时,在体表的某些部位会发生一些可以被观察到或感觉到的各种改变。这些改变包括形态改变和功能改变。形态改变如皮下组织和肌肉处出现条索状、结节状改变,皮肤出现皮疹、浅表血管改变和色泽改变等;功能改变如对来自外界的刺激敏感程度发生改变、低电阻和皮肤温度改变等。这些改变有的单独存在,有的相互并存,伴随疾病的发生而出现,随疾病变化而变化,随疾病痊愈而消失。这种伴随疾病变化的体表反应部位(或称疾病反应点)就是穴位概念的最早起源。同时也发现,抚摸、按压、叩打这些反应部位可以减轻病痛。长期这种经验的积累最后逐渐形成了穴位的概念。目前人们还不能从形态方面来认识穴位,只能从功能上来描述。在生理状态下,人们并不能感觉到穴位的存在,但是在病理状态下,与疾病相关的穴位就会出现能感觉到的变化。虽然我们目前还不了解穴位的本质,但已掌握了穴位调控人体功能的许多规律。可以这样认为,穴位就是个体化、动态的、敏化态的疾病体表反应部位,同时也是调控人体功能达到防病治病目的针灸刺激部位。正如《灵枢·背腧》所说穴位:“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腧也。”第二节 穴位热敏化现象、特征及规律

穴位热敏是一种新发现的疾病体表反应现象。我们在长达20年的灸疗临床实践中,观察到人体在疾病或亚健康状态下,相关穴位会发生热敏。对热敏穴位艾灸时会表现出一些奇异的灸感现象。第一是透热:灸热从施灸点皮肤表面直接向深部组织穿透,甚至直达胸腹腔脏器;第二是扩热:灸热以施灸点为中心向周围扩散;第三是传热:灸热从施灸点开始沿某一路线向远部传导,甚至到达病所;第四是局部不(微)热远部热:施灸部位不(或微)热,而远离施灸的部位感觉甚热。第五是表面不(微)热深部热:施灸部位的皮肤不(或微)热,而皮肤下深部组织甚至胸腹腔脏器感觉甚热;第六是产生其他非热感觉:施灸(悬灸)部位或远离施灸部位产生酸、胀、压、重、痛、麻、冷等非热感觉。上述灸感传导之处,病症随之而缓解。如悬灸风门穴,热胀感向肩部传导,多年肩痛立即缓解;悬灸阳陵泉穴,热胀感向腰部传导,多年腰部困重紧痛感立即缓解;悬灸三阴交穴,热流传至下腹部,几次治疗后盆腔积液明显改善;悬灸天枢穴,热流直透腹腔,几次治疗后,多年紊乱的肠功能明显改善。以上现象的发生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相关穴位对艾热异常敏感,产生一个“小刺激大反应”(其他非相关穴位对艾热仅产生局部和表面的热感)。我们称这种现象为穴位热敏现象,这些穴位称为热敏穴位。

在疾病状态下,穴位发生热敏有以下特征,这是探查和判断热敏穴位的标志。一、透热

灸热从施灸穴位皮肤表面直接向深部组织穿透,甚至直达胸、腹腔脏器。二、扩热

灸热以施灸穴位为中心向周围片状扩散。三、传热

灸热从施灸穴位开始循经脉路线向远部传导,甚至到达病所。四、局部不(微)热远部热

施灸部位不(或微)热,而远离施灸的部位感觉甚热。五、表面不(微)热深部热

施灸部位的皮肤不(或微)热,而皮肤下深部组织甚至胸腹腔脏器感觉甚热。六、其他非热感觉

施灸(悬灸)部位或远离施灸部位产生酸、胀、压、重、痛、麻、冷等非热感觉。

热敏穴位在艾热的刺激下,会产生以上6种灸感,只要出现以上一种或一种以上灸感就表明该穴位已发生热敏化,即为热敏穴位。

穴位发生热敏有以下规律:一、穴位热敏现象具有普遍性

通过对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非溃疡性消化不良、功能性便秘、肠易激综合征、排卵障碍性不孕、慢性盆腔炎、痛经、周围性面瘫等20种疾病以及健康人对照的穴位热敏普查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疾病状态下,穴位热敏现象的出现率为70%,明显高于健康人的10%。寒证、湿证、瘀证、虚证患者居多,急性病和慢性病均可出现。疾病痊愈后穴位热敏出现率下降为10%左右。表明人体在疾病状态下,体表穴位发生热敏具有普遍性,与疾病高度相关。二、穴位热敏部位具有动态性

以周围性面瘫、腰椎间盘突出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支气管哮喘、痛经、排卵障碍性不孕等7种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469个热敏穴位与经穴作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其出现部位呈现出时变的特征,随病情变化而变化。动态的热敏穴位与部位固定的经穴重合率仅为48.76%,与压痛点的重合率为34.75%。表明热敏穴位的出现部位仅可以经穴或压痛点为参照坐标系来粗定位,而准确定位必须以热敏灸感为标准。正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说:“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灵枢·背腧》所说:“胸中大腧在杼骨之端,肺腧在三焦之间,心腧在五焦之间,膈腧在七焦之间,肝腧在九焦之间,脾腧在十一焦之间,肾腧在十四焦之间,皆挟脊相去三寸所,则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腧也”。三、穴位热敏分布具有证候相关性

我们的研究发现:穴位发生热敏有其自身的分布规律,如周围性面瘫,热敏常发生在翳风穴;功能性便秘,热敏常发生在大肠俞;痛经,热敏常发生在关元;过敏性鼻炎,热敏常发生在上印堂。我们已经研究和初步认识了神经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等的20余种疾病穴位热敏分布部位的高发区,其分布规律与中医的证候高度相关。四、艾灸热敏穴位发动经气感传具有高效性

通过对面瘫、三叉神经痛、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非溃疡性消化不良、功能性便秘、肠易激综合征、排卵障碍性不孕、痛经和勃起功能障碍共14种病症,540例患者艾灸热敏穴位激发经气感传研究,结果表明,艾灸热敏穴位的经气感传出现率达94.0%,而悬灸非热敏穴位的经气感传出现率仅约23.5%,有非常显著性统计学差异。表明悬灸热敏穴位能高效发动经气感传,是实现“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的切入点。第三节 艾灸疗法的作用及其适应证

艾灸疗法是用艾叶制成的艾灸材料产生艾热刺激体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过激发经气的活动来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艾灸疗法具有温通经脉,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作用,应用历史悠久。在战国时代成书的《素问·异法方宜论》就有“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亦从北方来”的记载。艾灸疗法应用范围广泛,病症无论寒热、虚实、阴阳、表里均可施灸,治疗效果好,易学易用,成本低廉,安全有效,操作简便,灸处温暖舒适,深受广大患者的欢迎。艾灸疗法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疾病的治疗与保健中,具有以下作用。一、温经散寒,行气通络

气血的运行,遇寒则凝,得温则散,故一切气血凝涩、经络痹阻的疾病,均可用艾灸来温经通络、散寒除痹,达到治疗目的。二、扶阳固脱,升阳举陷

阳气虚弱不固,轻者下陷,重者虚脱。艾叶性属纯阳,火本属阳,两阳相加,可益气温阳,升阳举陷,扶阳固脱。临床上阳气虚脱、气虚下陷等病症均可以用艾灸疗法来治疗。三、泄热拔毒,消瘀散结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艾灸治疗痈肿的记载,《备急千金要方》中进一步指出灸法具有宣泄脏腑实热的作用,说明热症用灸并非是禁忌。《医学入门》指出:“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而且在《医宗金鉴》中亦认为艾灸能开结拔毒,所以,“热症可灸”具有理论与临床依据。气血遇寒,凝涩为瘀。艾灸能温阳行气,气行则瘀散,血得温则行,故艾灸能消瘀散结。四、防病保健,延年益寿“治未病”是中医学的重要学术思想,艾灸除了治疗作用外,还具有预防疾病、保健延年的功效。《黄帝内经》中提出“犬所啮之处灸三壮,即以犬伤法灸之”,《针灸大成》中也认为艾灸能预防中风,《扁鹊心书》则明确提出,人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等穴,能延年益寿,民间亦有“三里灸不绝,一切灾病息”之说。现代研究也表明,艾灸确能提高机体免疫能力,从而达到防病保健、延年益寿的功效,可见艾灸具有预防疾病的功效。

艾灸热刺激是一种非特异性刺激,通过激发体内固有的调节系统(即经气系统)功能,使失调、紊乱的生理生化过程恢复正常。因此艾灸作用并不是艾灸刺激直接产生,而是通过体内介导的固有调节系统所产生,这就决定了艾灸作用是调节作用,并具有以下特点。一、双向调节

艾灸的双向调节特点是指艾灸穴位能产生兴奋或抑制的双重效应。当适宜的艾灸刺激作用于机体,其效应总是使偏离正常生理状态的生理生化功能朝着正常生理状态方向发展转化,使紊乱的功能恢复正常。即在机体功能状态低下时,艾灸可使之增强;功能状态亢进时又可使之降低,但对正常生理功能无明显影响。艾灸的双向调节特点,是艾灸疗法无毒副反应的根本原因。二、整体调节

艾灸的整体调节特点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指艾灸穴位可在不同水平上同时对多个器官、系统功能产生影响,如针刺麻醉,在产生针刺镇痛效应时,同时增强机体相关调节功能,减少术中对生理功能的干扰,又调节免疫,促进术后恢复;二是指艾灸对某一器官功能的调节作用,是通过该器官所属系统甚至全身各系统功能的综合调节而实现的,如艾灸通过调整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张力,分别调整胃肠动力、调整胃酸分泌、保护胃肠黏膜等,从而治疗胃和十二指肠溃疡。艾灸对机体各系统、各器官功能几乎均能发挥多环节、多水平、多途径的综合调节作用。艾灸的整体调节特点是艾灸具有广泛适应证的基本原因。三、品质调节

艾灸的品质调节特点是指艾灸具有提高体内各调节系统品质(调节系统品质是量度调节系统调节能力大小的一个参量),增强自身调节能力以维持各生理生化参量稳定的作用。

机体内存在着一系列维持内环境各生理生化参量相对稳定的复杂调节系统,主要是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系统。能对各种影响内环境稳定的干扰作出主动的调节反应以维持内环境稳定。艾灸正是通过激发或诱导体内这些调节系统,调动体内固有的调节潜力,提高其调节品质,增强其调节能力,从而产生双向调节效应、整体调节效应和自限调节效应,使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恢复正常。从艾灸刺激到艾灸效应,两者不是直接联系,其中艾灸效应由体内各种调节系统介导。

艾灸的这一品质调节作用揭示了艾灸对偏离正常态的紊乱生理功能呈现双向调节效应,而对正常态生理功能无明显影响这一现象的深层次答案:即艾灸对正常态生理功能无影响,并不是对正常态机体功能无作用。无论对机体正常态或病理态,艾灸都提高了体内调节系统的调节品质,增强了调节能力,但对不同机体状态表现不同。对病理态呈现双向调节作用(治病作用),而对正常态呈现防病保健作用,表现为对随后受到的干扰因素(致病因素)引起的机体功能紊乱偏离度显著减少。经常艾灸足三里穴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机体防病能力就是艾灸品质调节作用的体现。艾灸的品质调节作用是艾灸防病保健作用的内在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临床意义,是一块待开垦的新领域。四、自限调节

艾灸的自限性调节特点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指艾灸的调节能力与针刺疗法一样,都是有限度的,只能在生理调节范围内发挥作用;一是指艾灸的调节能力必须依赖于有关组织结构的完整与潜在的功能储备。因为艾灸治病的机制是通过激发或诱导机体内源性调节系统的功能,使失调、紊乱的生理生化过程恢复正常,这在本质上就是生理调节,这就决定了艾灸作用具有以上的自限性。如针刺麻醉中的镇痛不全,这是针刺镇痛的固有“本性”。又如对某些功能衰竭或组织结构发生不可逆损害,或某些物质缺乏的患者,艾灸就难以奏效。了解艾灸调节的自限性,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艾灸的适应证与合理应用艾灸疗法,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艾灸疗法是用艾叶制成艾灸材料产生的艾热刺激体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过激发经气的活动来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经气所过,主治所及”,因此艾灸对寒证、热证、表证、里证、虚证与实证均有效。一、寒湿入体,灸优于针

寒邪收引,湿性凝滞,寒湿为邪,经络闭阻,而艾灸疗法深具温经通络、祛湿散寒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寒凝湿滞、经络痹阻引起的各种病症。在治疗上,由于寒湿引起的病症中应以艾灸疗法为主,取其“以阳制阴”之意,可收事半功倍之效。二、阳虚病症,灸贵于针

艾叶为纯阳之品,性温通经络;艾火温热,可直达经络,补虚起陷。因此,对于以阳虚为主的病症,用艾灸治疗能温补阳气、升阳举陷,使火气助元气,以达助阳治病之功。三、瘀血阻络,灸之所宜

寒邪凝涩,血运不畅成瘀,或气滞血瘀、血虚成瘀等,阻滞经络。艾灸能温经通阳,温运气血,气行则血行,血行则瘀散,故治疗瘀血阻络,艾灸能化瘀通络,取其“温通”效应。四、气阴不足,亦可用灸

金元四大家之一朱丹溪认为热证用灸,乃“从治”之意,之所以用于阴虚证的治疗,是因灸有补阳之功效,而“阳生则阴长”也。气虚、阴虚者,用灸法以热补气,使脾胃气盛,运化正常,则气阴得补,此为“以阳化阴”之意,故气阴亏虚之证亦可用灸。五、热毒之证,亦可灸之

历代有不少医家提出热证禁灸的观点,如汉代张仲景指出热证灸治可引起不良后果,并告诫人们无论是阳盛的热证或是阴虚的热证,均不可用灸法。清代医家王孟英还提出了“灸可攻阴”之说,把灸法用于热证,视为畏途。近代艾灸教材也有把热证定为禁灸之列,有些人甚至认为“用之则犹如火上添油,热势更炽”。然而,通考《黄帝内经》全文,并无“发热不能用灸”的条文与字样,却有“热病二十九灸”之说;又《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认为“火郁发之”,灸法可以使血脉扩张,血流加速,腠理宣通,从而达到“火郁发之”,散热退热与祛邪外出的目的;明代龚居中在其《红炉点雪》一书中,更是明确指出灸法用于寒热虚实诸证,无往不利。因此,艾灸疗法并非是“以火济火”,而恰恰是“热能行热”。故火热之症,亦可灸之。第四节 热敏灸感与临床疗效的关系

灸感,指施灸时患者的自我感觉。对于悬灸疗法,艾热作用于体表,自然产生热感。但由于穴位的不同,穴位与非穴位的不同,穴位功能状态(静息态与敏化态或称开与合态)的不同,艾灸的热感类型也不同。健康人体由于穴位处于静息态,艾灸通常产生皮肤局部和表面的热感。但是人体在疾病状态下,当穴位处于热敏化态时,艾灸通常产生以下6种特殊感觉:第一是透热,灸热从施灸点皮肤表面直接向深部组织穿透,甚至直达胸腹腔脏器;第二是扩热,灸热以施灸点为中心向周围扩散;第三是传热,灸热从施灸点开始循经脉路线向远部传导,甚至到达病所;第四是局部不(微)热远部热,施灸部位不(或微)热,而远离施灸的部位感觉甚热;第五是表面不(微)热深部热,施灸部位的皮肤不(或微)热,而皮肤下深部组织甚至胸腹腔脏器感觉甚热;第六是产生其他非热感觉,施灸(悬灸)部位或远离施灸部位产生酸、胀、压、重、痛、麻、冷等非热感觉。我们通常称前者(局部和表面的热感)为普通灸感,称后者(6种特殊感觉)为热敏灸感。热敏灸感是经气激发与传导时产生的多种特殊感觉,是经气激发与传导的标志。热敏灸感的激发是提高艾灸疗效的前提!由于不同热敏灸感携带了不同的艾灸信息,破译其密码含义从而辨敏施灸则是提高艾灸疗效的关键!

针刺疗法的精髓与灵魂是《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训:“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刺之道毕矣”,即激发经气,气至病所。古代医家已把激发经气,促进气至病所作为提高针灸疗效的一种积极手段。《三国志》在描述东汉名医华佗行针治病时说“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人,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行差”这就是对经气感传与针刺疗效关系的生动描述。《针灸大成》中所说的“有病道远者必先使气直到病所”就是一个尽人皆知的著名论断。强调行针治病时务必使气直到病所。近40年来,我国学者的研究结果已经表明:经气感传活动是人体经气运行的表现,是人体内源性调节功能被激活的标志。针刺疗效与经气感传显著程度密切相关,经气感传愈显著,针刺疗效也愈好。采用激发经气感传,促进气至病所的方法,对治疗一些西医学棘手的病症已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热敏灸感是指艾热悬灸热敏穴位(即热敏灸)时产生的透热、扩热、传热、局部不(微)热远部热、表面不(微)热深部热、非热感觉等特殊感觉。这与针刺产生的经气感传活动一样,热敏灸感也是人体经气激发与运行的表现,是人体内源性调节功能被激活的标志,因此热敏灸感的产生预示着能显著提高艾灸疗效。近年来我们对肌筋膜疼痛综合征、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进行了辨敏施灸与辨证施灸的灸疗疗效比较研究,表明热敏灸感的产生能显著提高艾灸疗效。如热敏灸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显效率从24.0%提高到86.0%,热敏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显效率从21.05%提高到80.95%,热敏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显效率从41.0%提高到82.0%。第三章 热敏灸疗法的技术要点第一节 热敏穴位的探查

热敏灸疗法操作的第一步是探查明确热敏穴位的准确位置,这是产生热敏灸独特疗效的前提。探查热敏穴位必须熟悉认识热敏灸感,选择合适的艾灸材料,采用正确的艾灸方式。热敏穴位的最佳刺激方式为艾条悬灸,故选择艾条作为热敏穴位探查的灸材。保持环境安静,环境温度保持在20~30℃为宜。患者选择舒适体位,充分暴露探查部位,肌肉放松,均匀呼吸,集中注意力于施灸部位,体会在艾灸探查过程中的感觉。

热敏穴位是疾病在体表的特定反应部位,它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疾病的部位、性质和病理变化。不同疾病的热敏穴位出现部位是不同的,操作上可从粗定位到细定位二步法来探查。一、热敏穴位的粗定位

热敏穴位的粗定位是指疾病状态下,相关穴位发生热敏化的高概率大致区域。穴位发生热敏化是有规律的,即有其高发部位。如感冒,过敏性鼻炎的热敏穴位高发部位在上印堂区域;支气管哮喘的热敏穴位高发部位在肺俞区域;面瘫的热敏穴位高发部位在翳风区域(详见治疗篇内容)。首先了解这一点,使我们能针对性地在某一个或几个狭小区域对热敏穴位进行准确定位或细定位。二、热敏穴位的细定位

热敏穴位在艾热的刺激下,会产生以下6种灸感,只要出现以下一种或一种以上灸感就表明该穴位已发生热敏化,即为热敏穴位。产生这种灸感的部位即为热敏穴位的准确定位。

1.透热

灸热从施灸穴位皮肤表面直接向深部组织穿透,甚至直达胸、腹腔脏器。

2.扩热

灸热以施灸穴位为中心向周围片状扩散。

3.传热

灸热从施灸穴位开始循经脉路线向远部传导,甚至到达病所。

4.局部不(微)热远部热

施灸部位不(或微)热,而远离施灸的部位感觉甚热。

5.表面不(微)热深部热

施灸部位的皮肤不(或微)热,而皮肤下深部组织甚至胸腹腔脏器感觉甚热。

6.其他非热感觉

施灸(悬灸)部位或远离施灸部位产生酸、胀、压、重、痛、麻、冷等非热感觉。

细定位的探查手法有4种。

1.回旋灸

用点燃的艾条的一端与施灸部位距离皮肤3cm左右,不固定地反复旋转施灸,以患者感觉施灸部位温热潮红为度。有利于温热施灸部位的气血(图3-1)。图3-1 回旋灸

2.循经往返灸

用点燃的艾条在患者体表,距离皮肤3cm左右,沿经脉方向循行往返匀速移动施灸,以患者感觉施灸路线温热潮红为度。循经往返灸有利于疏通经络,激发经气(图3-2)。

3.雀啄灸

用点燃的艾条的一端与皮肤不固定在一定的距离,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的施灸。雀啄灸有利于施灸部位进一步加强敏化,从而为局部的经气激发,产生灸性感传奠定基础(图3-3)。

4.温和灸

用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穴位或患处,约距皮肤3cm左右施灸,使局部有热感而无灼痛为宜。温和灸有利于施灸部位进一步激发经气,发动感传(图3-4)。

热敏穴位的探查手法通常是上述3种手法的密切配合。按上述顺序每种操作1分钟,反复重复上述手法,灸至皮肤潮红为度,一般2~3遍即可。然后再施行温和灸手法。在此过程中,患者要集中注意力,细心体会施灸部位的灸感变化,当出现上述六种热敏感觉中的任何一种时,应及时告知施灸者。这时热敏灸感的产生部位即为热敏穴位的准确部位。图3-2 循经往返灸图3-3 雀啄灸图3-4 温和灸

有些患者慢性疾病处于疾病稳定期,穴位热敏化可能为迟发型,可采用以下强壮穴的温和灸激发方法来提高患者整体经气水平,然后采用上述手法再进行探查。常用的强壮穴位有神阙、关元、大椎、肾俞、足三里等,每次施灸时间为40分钟左右,每天1次,一般4~6次。第二节 热敏灸的选穴原则

在所有探查出来的热敏穴位中,按照如下原则选取最佳的热敏穴进行热敏灸操作。

1.以出现热觉灸感经过,或直达病变部位的热敏穴位为首选热敏穴位。

2.以出现非热灸感的热敏穴位为首选热敏穴位,而痛感又优于酸胀感。

3.以出现较强的热敏灸感的热敏穴位为首选热敏穴位。第三节 热敏灸的施灸方法

热敏灸疗法采用艾条悬灸的方法,可分为单点温和灸、双点温和灸、三点温和灸、接力温和灸、循经往返灸。一、单点温和灸

将点燃的艾条对准已经施行上述3个步骤的热敏穴位部位,在距离皮肤3cm左右施行温和灸法,以患者无灼痛感为度。此种灸法有利于激发施灸部位的经气活动,发动灸性感传,开通经络。施灸时间以热敏灸感消失为度(见下述施灸剂量),不拘固定的时间(图3-5)。二、双点温和灸

即同时对两个热敏穴位进行艾条悬灸操作,分单手双点温和灸和双手双点温和灸。操作手法包括回旋灸、雀啄灸、循经往返灸、温和灸。双点灸有利于传导经气,开通经络。临床操作以热敏灸感消失为度,不拘固定的施灸时间(图3-6、图3-7)。图3-5 单点温和灸图3-6 单手双点温和灸图3-7 双手双点温和灸三、三点温和灸

包括三角灸和T形灸,即同时对三个热敏穴位进行艾条悬灸操作。操作手法包括回旋灸、雀啄灸、循经往返灸、温和灸。三点灸的适用部位为颈项部、背腰部、胸腹部,如风池(双)与大椎、肾俞(双)与腰阳关、天枢(双)与关元等。三点灸有利于接通经气,开通经络。临床操作也以热敏灸感消失为度(图3-8、图3-9)。图3-8 T形温和灸图3-9 三角温和灸四、接力温和灸

在上述灸法的基础上,若已经找到发生热敏的穴位,如果灸感传导并不理想,可以在感传路线上远离这个穴位的另一点施行艾灸,这样可以延长感传的距离(图3-10)。图3-10 接力温和灸五、循经往返灸

此法既可用于探查穴位,同时也是治疗常用的手法。是用点燃的艾条在患者体表距离皮肤3cm左右,沿经脉循行往返匀速移动施灸,以患者感觉施灸路线温热为度。循经往返灸有利于疏导经络,激发经气。此法适用于正气不足,感传较弱的患者,如中风患者可在偏瘫一侧施行此法。第四节 热敏灸的灸量及操作流程

艾灸剂量由艾灸强度、艾灸面积、艾灸时间三个因素组成,在前两个因素基本不变的情况下,艾灸剂量主要由艾灸时间所决定。在施行热敏灸疗法时,每穴的施灸时间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因人因病因穴不同而不同,是以个体化的热敏灸感消失为度的施灸时间。不同热敏穴位施灸时从热敏灸感产生[透热、扩热、传热、局部不(微)热远部热、表面不(微)热深部热、其他非热感觉]至热敏灸感消失所需要的时间是不同的,从10分钟至200分钟不等,这是热敏穴位的最佳个体化施灸剂量,达到这个剂量灸疗疗效明显提高,这时穴位的热敏态转化为消敏态(即非热敏态)。第五节 热敏灸的适应证及注意事项

临床上凡是出现热敏穴位的疾病,无论热证、寒证,或是虚证、实证,均是热敏穴位灸疗法的适应证。

热敏穴位灸对下列病症能明显提高疗效: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肌筋膜疼痛综合征、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感冒、面瘫、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男性性功能障碍、痛经、慢性盆腔炎、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缺血性中风等。

为了保证其安全有效,必须注意以下事项。

1.施灸时,应详细了解操作过程,打消对艾灸的恐惧感或紧张感。

2.施灸时,应根据年龄、性别、体质、病情,采取舒适的并能充分暴露施灸部位的体位。

3.施灸剂量根据病情不同,个体不同而各不相同。

4.婴幼儿、昏迷患者、感觉障碍、皮肤溃疡处、肿瘤晚期、出血性脑血管疾病(急性期)、血液病、大量吐(咯)血、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禁灸。

5.过饥、过饱、过劳、酒醉等,不宜施灸。

6.艾灸局部出现水泡,水泡较小时,宜保护水泡,勿使破裂,一般数日即可吸收自愈。如水泡过大,用注射器从水泡下方穿入,将渗出液吸出后,从原穿刺孔注入适量庆大霉素注射液,并保留5分钟左右,再吸出药液,外用消毒敷料保护,一般数日可痊愈。

7.施艾灸时,要注意防止艾火脱落灼伤患者,或烧坏衣服被褥等物。

8.治疗结束后,必须将燃着的艾条熄灭,以防复燃。第六节 热敏灸“十六字诀”

热敏灸的操作技术关键可用十六字来概括:探感定位、辨敏施灸、量因人异、敏消量足。前两句是有关施灸部位的操作技术关键,后两句是有关施灸剂量的操作技术关键。一、探感定位

热敏灸在穴位选取上和传统选穴不同,是以感觉法确定最佳施灸部位,即六种热敏灸感的出现部位为最佳施灸部位,因此需要以艾热为刺激源探查不同部位的灸感从而确定热敏穴位作为施灸部位。二、辨敏施灸

不同热敏灸感携带了不同的艾灸信息,尽管表明这些穴位都是热敏穴位,但有首选与后选,主选与次选之分,这些需要我们分析、辨别。如以出现热敏灸感经过,或直达病变部位的热敏穴位为主选热敏穴位;以出现非热灸感的热敏穴位为主选热敏穴位,而非热灸感中又以痛感优于酸胀感;以出现较强的热敏灸感的热敏穴位为首选热敏穴位。在上述敏化穴位的分析辨别基础上从而采用相应的悬灸方法施灸。三、量因人异

艾灸剂量由艾灸强度、艾灸面积、艾灸时间三个因素组成,在前两个因素基本不变的情况下,艾灸剂量主要由艾灸时间所决定。在施行热敏灸疗法时,每穴的施灸时间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因人因病因穴而不同,是以个体化的热敏灸感消失为度的施灸时间。不同热敏穴位施灸时从热敏灸感产生[透热、扩热、传热、局部不(微)热远部热、表面不(微)热深部热、其他非热感觉]至热敏灸感消失所需要的时间是不同的,从10分钟至200分钟不等,这就是热敏穴位的最佳个体化施灸剂量,四、敏消量足

热敏灸疗法强调每次艾灸要达到个体化的消除穴位敏化状态的饱和灸量,这是保证热敏灸临床疗效的关键之一,每次给予艾热刺激的量最终取决于热敏化态穴位的消敏或脱敏剂量,达到这个剂量灸疗疗效明显提高,这时穴位的热敏态转化为消敏态(即非热敏态)。这个艾灸剂量就是这个热敏穴位的最佳充足剂量。第四章 热敏灸疗法的常用穴位第一节 头颈部常用穴位一、头窍阴

头窍阴属足少阳胆经,足少阳、太阳之会。《针灸甲乙经》名窍阴;《圣济总录》名首窍阴;《针灸资生经》名头窍阴;一名枕骨。【穴位定位】

在头部,当耳后乳突的后上方,天冲与完骨的中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一交点处。【主治病症】

头痛,眩晕,颈项强痛,胸胁痛,口苦,耳鸣,耳聋,耳痛。【常用配伍】

配强间治头痛;配支沟、太冲、风池治肝胆火盛之偏头痛或巅顶痛。【热敏灸感】

头痛:常出现热感渗透颅内,或热感扩散至后侧头部,或穴位局部出现皮肤收紧感或压迫感。临床常配合太阳穴双点灸、外关穴单点灸、太冲穴双点灸。二、阳白

阳白,属足少阳胆经,为足少阳、阳维脉之会。《针灸甲乙经》:“足少阳、阳维之会”;“头目瞳子痛,不可以视,挟项强急不可以顾,阳白主之。”《千金方》:“主目瞳子痛痒,远视,昏夜无所见。”《图翼》:“头痛,目昏多眵,背寒栗,重衣不得温。”【穴位定位】

在前额部,当瞳孔直上,眉上1寸处。取穴时患者一般采用正坐或仰靠、仰卧的姿势,阳白穴位于面部,瞳孔直上方,离眉毛上缘约2cm处。【主治病症】

面神经麻痹,夜盲,眶上神经痛,偏头痛,眩晕,视物模糊,目痛,眼睑下垂。【常用配伍】

偏头痛,配太阳、风池、外关;目赤肿痛,配太阳;面神经麻痹,配翳风、颧髎、颊车、合谷。【热敏灸感】

面瘫:常出现热感深透颅内,或热感扩散至整个额部,或自觉局部有紧、压、酸、胀感等非热觉反应,临床常配合翳风穴单点灸、颊车穴单点灸、合谷穴单点灸。偏头痛:常出现热感深透颅内,或热感扩散至整个额部,或自觉局部有紧、压、酸、胀感等非热觉反应,临床常配合太阳穴双点灸、风池穴双点灸、外关穴单点灸。三叉神经痛:艾灸此穴常可出现热感扩散至整个额部,或自觉局部有紧、压、酸、胀感等非热觉反应,临床常配合承泣穴单点灸、风池穴双点灸。三、头维

头维为足阳明胃经在头角部的腧穴,是足阳明胃经与足少阳胆经、阳维脉之交会穴。维,指维护之意。足阳明脉气行于人体胸腔头面,维络于前,故有二阳为维之称。此穴为阳明脉气所发,在头部额角入发际处,维系于头,故名头维。【穴位定位】

头维在头侧额角部,入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开4.5寸。简易取穴法:穴在头侧部发际里,位于发际点向上一指宽,嘴动时肌肉也会动之处。此穴出自《针灸甲乙经》:“在额角发际,侠本神傍各1.5寸”(本神穴在前正中线入前发际上0.5寸,旁开3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在额角入发际。”【主治病症】

头痛头晕,目痛多泪,喘逆烦满,呕吐流汗,眼睑∫动不止,面部额纹消失,迎风泪出,目视物不明,三叉神经痛。【常用配伍】

头痛如破、目痛如脱配大陵;迎风有泪配临泣、风池;偏头痛配曲鬓、风府、列缺;血管性头痛配角孙、百会;面瘫配阳白、下关、翳风、颊车等;精神分裂症配后溪、太冲、涌泉等。【热敏灸感】

头痛头晕:常出现热感渗透颅内,或热感扩散至侧头部,或热感向头部两侧传导,或热感向头顶部传导,或出现酸胀、重压等非热觉反应,临床常配合合谷穴单点灸、双侧风池穴双点灸。面肌痉挛:常出现热感扩散至额部及侧头部,或热感向头部两侧传导,或热感向头顶部传导,或出现酸胀等非热觉反应,临床常配合合谷穴单点灸、双侧风池穴双点灸、双侧足三里穴双点灸。目眩、流泪:常出现热感扩散至额部及侧头部,临床常配合合谷穴单点灸、双侧太阳穴单点灸,灸至热敏灸感消失。三叉神经痛:艾灸此穴常可出现热感扩散至额部及侧头部,或热感向头部两侧传导,或出现酸胀等非热觉反应,临床常配合合谷穴单点灸、下关穴单点灸、太冲穴单点灸。四、下关

下关,属足阳明胃经穴,为足阳明、少阳之会。此穴在临床中应用较广。穴名释义:“关”,即机关,为开阖之枢机;该穴正当下颌关节处,有关牙齿的开阖故名之于“关”;因其在颧骨弓下,并与上关穴相对,故名为“下关”。【穴位定位】

在面部耳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张口时隆起;正坐或仰卧,闭口取穴。【主治病症】

耳聋,耳鸣,聤耳;牙痛,口噤,口眼㖞斜,面痛,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下颌疼痛,牙关紧闭,张嘴困难,颞颌关节炎。【常用配伍】

耳疾,配翳风;颞颌关节炎,配听宫、翳风、合谷;牙关紧闭,配颊车、合谷、外关;耳鸣、耳聋,配阳溪、关冲、液门、阳谷;面瘫,配翳风、大迎、颊车、下关、地仓、巨髎、风池。【热敏灸感】

耳聋耳鸣:常出现热感渗透或热感扩散至一侧面颊的灸感反应。临床常配合外关穴单点灸,或合谷穴单点灸。牙痛:常出现热感渗透牙龈或局部出现酸胀等非热觉的灸感反应,临床常配合合谷穴单点灸。五、颊车

颊车,属足阳明胃经穴。“颊”指面旁;“车”指牙关。下颌骨古代称为颊车骨,穴位在其处,所以也称为颊车。《杂病穴法歌》曰:“牙风面肿颊车灵,合谷临泣泻不数。”取合谷与颊车远近相应,以治牙痛与面肿。【穴位定位】

颊车穴位于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约1横指(中指),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定位该穴位时一般让患者采用正坐或仰卧仰靠姿势,以方便实施者准确地找寻穴位和顺利地实施各种治疗方法。【主治病症】

口㖞,牙痛,颊肿,下颌关节紊乱,口噤不语,三叉神经痛。【常用配伍】

上牙痛加下关,下牙痛加大迎;配地仓、合谷治口角㖞斜、颊肿;配下关、合谷治颞颌关节炎。此外,还可以配合下关、阳白、合谷来缓解三叉神经痛。【热敏灸感】

牙痛:常出现热感渗透牙龈或局部出现酸胀等非热觉的灸感反应,临床常配合合谷穴单点灸。下颌关节紊乱:常出现热感渗透下颌关节内,或关节内出现酸胀的非热觉的灸感反应,临床常配合合谷穴单点灸。面瘫:常出现热感渗透深部或热感扩散整个面颊,临床常配合翳风穴单点灸、合谷穴单点灸。六、迎香

迎香,穴在鼻旁,因能主治“鼻鼽不利,窒洞气塞”,鼻塞不闻香臭,故名迎香。《会元针灸学》:迎香者,迎者应遇,香者芳香之味,香气近鼻无知无觉,刺之即知。又因足阳明宗气所和,开窍于口,脾味香,故名迎香。【穴位定位】

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约0.5寸,当鼻唇沟中。或眼睛正视,瞳孔直下,在鼻孔两旁约五分(拇指二分之一宽)的笑纹中取穴。【主治病症】

嗅觉减退,面神经麻痹或痉挛,胆道蛔虫症。【常用配伍】

配印堂、合谷主治急慢性鼻炎;配四白、地仓治疗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配阳陵泉、丘墟主治胆道蛔虫症。【热敏灸感】

鼻部疾病(如鼻塞、不闻香臭、鼻衄、鼻渊):常出现热感扩散或热感渗透深部组织的灸感反应,临床常配合印堂组成三点灸,灸至热敏灸感消失。口眼㖞斜:艾灸此穴常可出现热感扩散的灸感反应,临床常配合翳风穴单点灸、合谷单点灸。七、地仓

地仓在面部,为足阳明胃经穴位,是面部的常用穴之一,为手足阳明经、阳跷脉交会穴。《针灸甲乙经》:“侠口傍四分。”地,指地格。仓,藏谷处。古人面分三庭,鼻以上为上庭,鼻为中庭,鼻以下为下庭,合为天人地三格。穴在鼻下口吻旁(地格处),口以入谷,故谓地仓。【穴位定位】

在面部,口角外侧,上直对瞳孔。【主治病症】

口㖞,流涎,眼睑∫动。【常用配伍】

配颊车、合谷,治口㖞、流涎;透颊车、配双侧合谷和阳白透鱼腰,治疗周围性面瘫。【热敏灸感】

面瘫,口角㖞斜:常出现热感扩散的灸感反应,临床常配合翳风穴单点灸、合谷穴单点灸。八、攒竹

攒竹,足太阳膀胱经穴。攒,聚集也,竹,山林之竹也,出自《针灸甲乙经》。别名眉头、眉本、员在、始光、夜光、明光、光明、员柱。【穴位定位】

在面部,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主治病症】

呃逆;头痛,眉棱骨痛;目视不明,目赤肿痛,眼睑∫动,眼睑下垂;面瘫,面痛;腰痛;感冒发热,精神萎靡,惊风,口眼㖞斜等。【常用配伍】

配印堂治头痛;配风府治头项强痛;配合谷、下关、颊车、承浆治疗口眼㖞斜;配四白治疗面肌痉挛。【热敏灸感】

头痛:常出现局部酸胀、皮肤收紧感、重压感或麻木感等非热觉反应,临床常配合太阳穴两点灸、风池穴两点灸、合谷穴单点灸。面瘫:常出现热感扩散至额部,或出现局部酸胀、皮肤收紧感、麻木感等非热觉反应,临床常配合翳风穴单点灸、牵正穴单点灸、合谷穴单点灸。面肌痉挛:常出现热感扩散至额部,或出现局部酸胀、麻木感等非热觉反应,临床常配合太阳穴单点灸、巨髎穴单点灸、合谷穴单点灸。九、通天

通天,足太阳膀胱经穴。通,通达也。天,天部也。别名天臼,天伯,天目。【穴位定位】

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4寸,旁开1.5寸。【主治病症】

头痛,眩晕,鼻塞,鼻出血,鼻渊。【常用配伍】

配迎香穴、合谷穴治鼻疾。【热敏灸感】

头痛:常出现热感深透颅内,或热感扩散,临床常配合太阳穴两点灸、风池穴两点灸、合谷穴单点灸。过敏性鼻炎:常出现热感深透颅内,或热感扩散,临床常配合印堂穴单点灸、迎香穴两点灸、合谷穴单点灸。十、百会

百会,属督脉穴,别名三阳五会、天满、巅上,为督脉、足太阳之会。百,数量词,多之意。会,交会也。百会顾名思义指手足三阳经及督脉的阳气在此交会。本穴由于其处于人之头顶,在人的最高处,因此人体各经上传的阳气都交会于此,故名百会。三阳五会、三阳、五会的意思与百会相同,三阳指手足三阳经,五会指五脏六腑的气血皆会于此。《会元针灸学》载:“百会者,五脏六腑奇经三阳百脉之所会,故名百会。”【穴位定位】

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之上5寸,两耳连线的中点处,或以两眉头中间向上一横指起,直到后发际正中点。【主治病症】

头重脚轻,痔疮,高血压,低血压,宿醉,目眩,失眠,焦躁等。【常用配伍】

中风失音,配天窗;小儿脱肛,配长强、大肠俞;尸厥、卒中、气脱,配人中、合谷、间使、气海、关元;头风,配脑空、天枢;高血压,配养老、风池、足临泣;脑血管痉挛、偏头痛,配曲鬓、天柱;低血压,配水沟、足三里;癫痫,配水沟、京骨。【热敏灸感】

失眠:常出现热感深透颅内,或出现灸感向前额或向后项沿督脉传导,临床常配合心俞穴双点灸、至阳穴单点灸、涌泉穴双点灸。缺血性中风:常出现热感透至颅内,或热感向四周扩散,或热感向前额或后项沿督脉传导灸感,临床常配合风池穴双点灸、手三里穴双点灸、阳陵泉穴双点灸。头痛:常出现热感透至颅内,或热感沿督脉前行至额部后行至颈项部,临床常配合太阳穴双点灸、合谷穴双点灸、风府穴单点灸。腹泻:常出现热感透至颅内,或热感扩散至头顶部,临床常配合天枢穴双点灸、次髎穴双点灸、足三里穴双点灸。胃下垂:常出现热感透至颅内,或热感向前额或后项沿督脉传导灸感,临床常配合中脘穴单点灸、神阙穴单点灸、足三里穴双点灸。十一、上印堂

上印堂,经外奇穴,位于人体的头部,印堂上。【穴位定位】

在额部,当两眉头中间上1寸。【主治病症】

头痛,项强,鼻炎,眩晕,目赤,目痛,癫狂痫。【常用配伍】

配通天、脑空治头痛;配人中、太冲、丰隆治癫狂痫。【热敏灸感】

过敏性鼻炎:常出现收紧感、麻木感、酸胀感、重压感等非热觉反应,或出现热感扩散至前额部,或出现热流沿鼻梁下行至鼻根部,临床常配合迎香穴双点灸、神阙关元穴双点灸、肾俞穴双点灸、肺俞穴双点灸。头痛,常出现收紧感、麻木感、酸胀感、重压感等非热觉反应,或出现热感扩散至前额部,临床常配合太阳穴双点灸、百会穴单点灸、风池穴双点灸。十二、上迎香

上迎香,经外奇穴,在面部,位于迎香上。【穴位定位】

在面部,当鼻翼软骨与鼻甲的交界处,近鼻唇沟上端处。【主治病症】

鼻炎、鼻渊,鼻病要穴。【常用配伍】

配承浆、印堂治慢性鼻炎;配通天、迎香治鼻渊;配二间、孔最治鼻衄。【热敏灸感】

过敏性鼻炎:常出现热感扩散至鼻部及颜面部,或出现酸胀等非热觉反应,临床上常配合上印堂穴单点灸、风池穴双点灸、肺俞穴双点灸。十三、听宫

听宫,属手太阳小肠经穴。出自《灵枢·刺节真邪》。别名多所闻。手、足少阳,手太阳之会。在面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时呈凹陷处。一说“在耳中,珠子大,明如赤小豆”(《针灸甲乙经》)。【穴位定位】

在面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时呈凹陷处。【主治病症】

耳聋,耳鸣,聋哑,中耳炎,面神经麻痹。【常用配伍】

耳鸣,耳聋,听宫配中渚。【热敏灸感】

耳鸣、耳聋:常出现热感渗透耳内,临床常配合翳风穴单点灸、风池穴两点灸、太冲穴单点灸。十四、风池

风池位于头的后枕部,属足少阳胆经的经穴,为足少阳胆经与手少阳三焦经、阳维脉之会,据《难经》记载为阳跷之会,是临床最常用的穴位之一。出自《灵枢·热病》,别名热府。该穴在头项侧,头枕后下陷处,凹陷如“池”,是风邪易侵之处,也是治疗风证之要穴,故名。《通玄指要赋》:“头晕目眩要觅于风池。”《席弘赋》:“风府风池寻得到,伤寒百病一时消。”【穴位定位】

风池在后头项部,当头枕骨下,平风府穴(入后发际正中上1寸),在两条大筋外缘陷窝中(即斜方肌上端和胸锁乳突肌之间凹陷中),相当于耳垂齐平处。另一取法:在头后枕内下与乳突下缘相平,项肌隆起外侧缘凹陷处,对称两边,发际上一横指,脊椎外侧,手指揉捏易有酸胀与疼痛感。或取颞骨乳突尖(下端)与第二颈椎棘突之间连线的中点。【主治病症】

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鼻渊,耳鸣,面瘫,颈项强痛,癫痫,中风,热病,疟疾,瘿气,神经官能症,高血压,失眠,肩膀酸痛,足跟痛,电光性眼炎,视网膜动脉阻塞,面肌痉挛,荨麻疹。【常用配伍】

高血压配曲池、足三里、太冲;后头痛配后溪、昆仑;肝阳上亢型头痛、眩晕、失眠等病症配太冲、太溪、阴郄;偏正头痛配太阳、合谷,或配健侧涌泉或太冲,加印堂、太阳;电光性眼炎配合谷;肺热咳嗽配身柱、合谷、大椎;大脑发育不全配脑户、百会、哑门、太溪、昆仑、肾俞;脱发配后顶;皮肤瘙痒、荨麻疹配环跳、曲池。【热敏灸感】

头痛、偏头痛、眩晕:常出现热感渗透深部,或热感扩散至头后部及颈项部,或出现热感上传头顶部或下传至项背部,部分可出现穴位处酸胀反应,临床常配合百会穴单点灸、太阳穴双点灸、外关穴单点灸、太冲穴双点灸。感冒、鼻塞、过敏性鼻炎:常出现热感渗透深部,或热感扩散至头后部及颈项部,临床常配合印堂穴单点灸、肺俞穴双点灸。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艾灸此穴常可出现热感渗透深部,或热感扩散至头后部及颈项部,临床常配合印堂阳白穴单点灸、四白穴单点灸、合谷穴单点灸。枕神经痛:常出现热感渗透深部,或热感扩散至头后部及颈项部,或出现热感上传头顶部或下传至项背部,部分可出现穴位处酸胀反应,临床常配合百会穴单点灸、阿是穴单点灸。颈椎病:常出现热感渗透深部,或热感上传头顶部下传至项背部,临床常配合大椎穴组成三点灸、颈部阿是穴单点灸、列缺穴单点灸。十五、翳风

翳风是手少阳三焦经在头部的腧穴,是手、足少阳经的交会穴。翳,蔽也,此穴祛风邪,能开气郁之闭,又以其接近于耳,故名。《针灸甲乙经》:“在耳后陷者中,按之引耳中”;《针灸集成》:“在耳根部,距耳五分。”【穴位定位】

位于耳垂后方,当乳突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中。【主治病症】

面瘫,面肌痉挛,口眼㖞斜;痄腮,颊肿,瘰疬。【常用配伍】

配地仓、承浆、合谷治口噤不开;配听宫、听会治耳鸣,耳聋;配地仓、颊车、阳白治面神经麻痹;配下关、颊车、合谷治颊肿。【热敏灸感】

面瘫:常出现热感深透且扩散至患侧面部,或出现穴位处酸痛、酸胀等非热觉反应,临床常配合颊车穴单点灸、风池穴双点灸。耳鸣、耳聋:常出现热感深透且扩散至患侧耳部及面颊,临床常配合听宫穴单点灸、外关穴单点灸。十六、太阳

太阳位于头部,为经外奇穴,系督脉与阳维脉之会穴。有醒神开窍、益智的功效,主治言语不利、音哑、颈项强直等疾病。【穴位定位】

在颞部(前额两侧),当眉梢和外眼角的中点向后的凹陷处,大约0.5寸。【主治病症】

头痛,偏头痛,眼睛疲劳,牙痛等疾病。【常用配伍】

配大椎、曲池治外感热病;配神庭、百会治头痛;配百会、人中、丰隆、后溪治癫痫;配风池、率谷治偏头痛;配攒竹、鱼腰、四白、丝竹空治目疾。【热敏灸感】

感冒:常出现热感扩散至整个颞部,或出现热感渗透颅内,临床常配合上印堂单点灸,大椎风池穴三点灸。头痛:常出现热感扩散至整个颞部,或出现热感渗透颅内,或出现局部酸胀、皮肤收紧感、重压感等非热觉反应,临床常配合上印堂穴单点灸、百会穴单点灸、风池大椎穴三点灸。第二节 胸腹部常用穴位一、章门

章门为足厥阴肝经穴,在侧腹部,当第11肋游离端的下方。此穴为脏会,具有疏肝健脾,理气散结之功,统治五脏疾病。【穴位定位】

该穴位于人体的侧腹部,当第11肋游离端的下方,屈肘合腋时,当肘尖尽处。【主治病症】

消化不良,腹痛腹胀,肠炎泄泻,肝炎黄疸,肝脾肿大,小儿疳积等消化系统疾病;高血压,胸胁痛,腹膜炎,烦热气短,胸闷肢倦,腰脊酸痛。【常用配伍】

配梁门、足三里治腹胀;配内关、阴陵泉治胸胁痛;配足三里、太白治呕吐。【热敏灸感】

胸胁胀痛:常出现热感渗透腹腔,或热感扩散至胸胁部,临床常配合日月穴组成两点灸,阳陵泉穴单点灸。二、中府

中府,别名膺中外俞,手太阴肺经穴,属于十二经脉中手太阴肺经,为肺募穴。中,中气也,天地之气,亦指中焦,胸中与中间;府,聚也。【穴位定位】

该穴位于胸部,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1肋间隙处。【主治病症】

胸胁胀痛,咳嗽气喘。【常用配伍】

配风门、合谷,治寒热、喉痹;配肺俞、云门、天府、华盖,治外感咳嗽、哮喘;配意舍,治胸满;配复溜,治肺热咳嗽。【热敏灸感】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