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科普故事大本营第三季:海洋故事总动员(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11 18:39:35

点击下载

作者:华业

出版社:石油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青少年科普故事大本营第三季:海洋故事总动员

青少年科普故事大本营第三季:海洋故事总动员试读:

前言

波涛汹涌的历史长河,神秘璀璨的异方国度,伸手触摸时代发展与岁月变迁的痕迹,人类生活在一个铭刻着无穷智慧的世界。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的不断探索与科学发现推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支撑着社会的进步。这些科学知识为未来社会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是人类发展的科学命脉,更是青少年应该了解掌握的知识。《青少年科普故事大本营(第三季)》系列丛书就是专门为青少年编写的一套普及自然科学知识的图书,内容涵盖了现代科学的众多热点以及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包括心理、哲学、生命、海洋、艺术、电子6个方面,以故事的形式对各学科知识进行详尽介绍,为青少年展现一个丰富奇妙的科学世界。丛书不仅在内容上力求丰富生动、形象细致;更在形式上以个性、创新、别致的标题引发青少年的阅读兴趣。

本书为该系列丛书之一,主要介绍了海洋的相关知识,从“追寻航海先驱”、“观摩大洋奥妙”、“探索海洋疑云”三个篇章入手,使青少年读者遨游在奇妙的海洋世界,与海洋近距离接触,感受海洋的神奇与魅力!从太空中看我们生活的星球,是一个在深邃的天幕上发出蓝色光辉的透亮球体。蔚蓝色的海洋让地球成为以蓝色为底色的水晶球,展现出一幅幅清丽柔和的画卷。海洋不仅是地球的蓝色外衣,更是地球生命的生存之本。它的广阔与神秘吸引着人类的目光,并使无数人成为它孜孜不倦的探索者与痴迷者。

本书在第一章节精选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航海探险家,通过对这些航海家的传奇航海经历的介绍,带您领略这些航海家的个人魅力,了解人类在航海史上的探索进程。哥伦布的航行与发现为航海家们吹响了第一声号角,麦哲伦的环球航行使人们重新认识了地球,迪亚士的惊险之旅带领人们重温发现好望角的惊喜与感慨,郑和的七下西洋带领人们进行规模强大的外交之旅……航海家是人类与海洋接触的先驱与探索者。海洋不仅见证着人类航海事业的发展,更是海洋生物赖以生存的家园,一直在吸引着人类的好奇心,“深海打捞员”海狮,奇特的硬骨鱼海马,海洋中的美人鱼儒艮,奇妙的管道“海底烟囱”,特殊的光芒海火……这些被发现的海洋生物将在本书第二章作详尽介绍。海洋是神秘的,它还有许许多多人类未解的谜团以及无法预知的事物,这些神秘事物是否存在?它们会对人类的生活产生怎样的影响?本书的第三章将带领您一起探索海洋世界中的神奇与奥秘。

海洋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现代社会,人口与日俱增,资源的匮乏已经初现端倪。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是地球上的最大宝藏,是人类的巨大财富,人类对海洋的探索才刚刚起步,还在不断摸索中。海洋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命基础,是孕育生命的摇篮,更是人类科学探索的宝库。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同时,我们更应该重视海洋的保护,让人类与海洋生命健康地发展,展现和谐的魅力!第一章追寻航海先驱新大陆的开辟者哥伦布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是意大利著名的航海家。当时的意大利,地圆说已经开始出现,哥伦布也是这一学说的赞成者。为了证明这一学说,他先后向葡萄牙、西班牙、英国、法国等国国王请求过资助,他计划向西航行到达东方国家,但都遭到了拒绝。因为当时地圆说的理论并不完善,许多人并不相信,甚至把哥伦布看成江湖骗子。一次,西班牙审查委员会针对哥伦布的计划进行了审查,在会议上,一位委员问哥伦布:“即使地球是圆的,向西航行就算到达了东方,可以回到出发港,那么有一段航行必然是从地球下面向上爬坡。”对于帆船怎么能爬上来的问题,口若悬河的哥伦布也顿时无法解释;同时,当时的西方国家对东方国家的财富需求,除传统的丝绸、瓷器、茶叶外,需求最大的是香料和黄金。其中香料是欧洲人起居生活和饮食烹调必不可少的材料,尤为重要,可是当时的欧洲并不生产,只能从东方国家获取。当时,这些商品主要经海、陆联运商路运输,经营这些商品的利益集团当然也极力反对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计划。哥伦布为实现自己的计划,一直坚持不懈地进行游说。直到1492年,西班牙女王使哥伦布的计划终于得以实施。

1492年8月3日,哥伦布进行了首次航行,哥伦布带着给印度君主和中国皇帝的国书,率领三艘帆船,从西班牙巴罗斯港起航,驶入大西洋,向西航去。但是海上的航行生活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浪漫,而是异常枯燥。茫茫大海,水天一色,看不到一点边际。在浩瀚的大海中,人类只是无助地漂泊着,异常渺小,甚至有些绝望。就这样,他们向西,再向西,漂泊了一天又一天,一周又一周。一个多月后,帆船驶入了大西洋的腹地。这时,有的水手们开始沉不住气,躁动不安地讨论着这样可怕的航行什么时候是个头。为了减少船员们因离开陆地太远而产生的恐惧与绝望,哥伦布偷偷调整计程工具,每天都少报一些航行里数。即便是这样,船员们苦苦航行了将近两个月,仍然看不见陆地的影子,而两个月在当时被欧洲人认为是人类航海时间的极限。船员们个个都是蓬头垢面,满面胡子

,海水不停地打湿船员们的衣服,因此,船员们都连声报怨,说这次远航是一次愚蠢的航行。

两个月零6天之后,船员们几近崩溃,并且说再如此航行下去,一定会发动叛乱。经过激烈争论,哥伦布向船员们提议:我们再坚持3天,3天后如果还看不见陆地,船队就返航。功夫不负有心人,就在第三天晚上,这绝望的航行终于迎来了曙光。他发现海上漂来一根芦苇,有芦苇就说明附近有陆地。一位水手爬上桅杆,惊喜地发现前面出现了点点火光。第二天,天空刚刚泛出亮光时,他们终于登上了久违的陆地。当时,哥伦布以为到达了印度。后来知道,哥伦布所以为的印度,属于现在中美洲加勒比海中的巴哈马群岛,当时哥伦布将其命名为圣萨尔瓦多。哥伦布此次艰难的远航探险、航渡美洲在航海史上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后来,哥伦布又进行了三次航行。1493年9月25日,他率领17艘船从西班牙加的斯港出发,这是第二次航行。此次航行的目的是要到他所谓的亚洲大陆印度并建立永久性殖民统治。这次航行人员庞大,达到了1500人,其中有王室官员、技师、工匠和士兵等。可惜此次航行因粮食短缺等原因,大部分船员于1494年返回西班牙,只剩哥伦布率3艘航船在古巴岛和伊斯帕尼奥拉岛以南水域继续进行探索,寻找着“印度大陆”。在这次航行中,他的船队先后到达过多米尼加岛、背风群岛的安提瓜岛和维尔京群岛,以及波多黎各岛,于1496年6月11日回到西班牙。

1498年5月30日,哥伦布开始了第三次航行。他率船6艘、约200名船员,由西班牙塞维利亚出发。这次的航行目的是要证实在前两次航行中发现的诸岛之南有一块大陆的传说。船队于1498年7月31日到达南美洲北部的特立尼达岛以及委内瑞拉的帕里亚湾。这是欧洲人首次发现南美洲。可是之后,哥伦布却被控告,1500年10月国王派使者逮捕了哥伦布并将其押解送回了西班牙。但因各方人士的反对,哥伦布不久后便被释放。

1502年5月11日,哥伦布进行了第四次航行。此次他率船4艘、船员150人,从加的斯港出发。哥伦布第三次航行的成功使葡萄牙和西班牙备受震动,许多人认为他所到达的地方并非亚洲,而是一个欧洲人未曾到过的“新世界”。

哥伦布的远航开启了大航海时代,推动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它使海外贸易的路线由地中海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至此,西方黑暗的中世纪被打破,并迅速在世界上崛起,在随后的几个世纪中逐步成为海上霸主。世纪经济在发展中逐渐产生了一种全新的工业文明,并逐步成为主流。哥伦布生活的时代是15世纪末16世纪初,正是欧洲封建制度瓦解并逐步向商业资本主义发展的转变时期,他对美洲的发现顺应了欧洲资产阶级掠夺新财富、发展资本主义的时代需求。美洲的发现和殖民统治,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使大量金银流入欧洲,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随之剧增,从而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崩溃,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可是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后,殖民奴役制度占据了拉丁美洲,给印第安人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哥伦布孜孜不倦的航行探索,为当时的欧洲殖民者与以后的航海探险家们奏响第一声号角,并随之掀起各国航海家不断走向新大陆的浪潮,推动了人类全球化进程。哥伦布带给人类社会和文明的影响是巨大的,他极具开创性的航海行动与发现在人类历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虽然这一举动后人褒贬不一,但他开创新时代的震撼力是不容置疑的。环球航行的始发者麦哲伦

麦哲伦是葡萄牙著名航海家和探险家,全名费迪南德·麦哲伦,被公认为是第一个进行环球航行的人。

麦哲伦在东南亚参与殖民战争时了解到,香料群岛东面是一片大海。而且,他的朋友占星学家法力罗还计算出香料群岛的位置。他猜测,大海以东就应该是美洲,并坚信地球是圆的。于是,他准备进行一次环球航行。1517年,麦哲伦离开了葡萄牙,来到了西班牙塞维利亚,提出环球航行的请求。塞维利亚的要塞司令非常欣赏他的才能和勇气,不仅答应了他的请求,还把女儿嫁给了他。在1518年3月,西班牙国王查理五世接见了麦哲伦,麦哲伦提出了环球航行的请求,并献给了国王一个自制的精致的彩色地球仪,国王很快就答应了他。不久,西班牙国王就下了指令,麦哲伦组织了一支船队准备出航。

1519年9月20日,麦哲伦率领5条船,船队出发了。船队在大西洋中漂泊了70天,11月29日到达了巴西海岸。1520年1月10日,船队发现了一个无边无际的大海湾,船员们原以为到了美洲的尽头,终于可以顺利进入新的大洋,可船员们到这片海湾进行调查后,发现那只不过是一个河口,也就是现在乌拉圭的拉普拉塔河。3月底,麦哲伦率船队驶入圣胡安港。当时正值严冬,由于天气寒冷,食物奇缺,船员情绪非常颓丧。幸运的是,麦哲伦在圣胡安港发现了许多海鸟、鱼类还有淡水,饮食问题总算得以解决。不仅如此,麦哲伦发现附近还有当地的原住居民,并以欺骗的方法逮捕了两个“大脚人”,给他们戴上脚镣手铐关在船舱里,目的是想把他们作为礼物献给西班牙国王。

经过近5个月的休整,到了8月,万物生机盎然,春暖花开,麦哲伦又率领船队出发了。由于有一艘船在5月份的探航中沉没,眼下只剩4条船了。不久,船队在南纬52°处又发现了个海口。这个海峡弯弯曲曲,或窄或宽,港汊交错,波涛汹涌。麦哲伦派出一艘船去探索地形,令人气愤的是这艘船却调转船头逃回了西班牙。麦哲伦只好率领着剩下的3条船在这片海峡中艰难摸索。麦哲伦以坚强的意志率领船队前进,在这个迷宫一样的海峡迂回航行1个月后,他们终于走出海峡西口,见到了久违的浩瀚大海,看到了生的希望。在这个激动地时刻,向来以沉着、坚定著称的麦哲伦也不禁悲喜交加,掉下了眼泪。为了纪念麦哲伦这次传奇般的探航以及那不朽的功绩,后人把这条海峡命名为“麦哲伦海峡”。现在我们打开世界地图,便可以在南美洲的南端,南纬52°的地方找到它。

1521年3月,船队抵达三个有居民的海岛,这些小岛属于马里亚纳群岛。岛上的居民十分热情,给船员们送了水和粮食,船员们对居民们的热情,也是由衷的感激。可是由于当地居民从来没有见到过如此壮观的船队,船上那些新奇的东西勾起了他们的好奇心,于是他们从船上搬走了一些物品,当船上的船员们发现他们搬东西后,便大声叫嚷起来,把他们当成了强盗,并把这个岛屿改名为“强盗岛”。当这些岛民偷走系在船尾的一只救生小艇后,麦哲伦非常生气,忍无可忍,便带领了一些武装人员登上海岸,还开枪打死了7个土著人,甚至放火烧毁了几十间茅屋和几十条小船。这件事情是麦哲伦的航行史上颇为不光彩的一笔。

船队又往西行了一段,来到了菲律宾群岛。就在这个时候,麦哲伦和他的同伴们已经完成横渡太平洋的航行,证实了美洲与亚洲之间有一片辽阔的水域存在,它的辽阔甚至超过了大西洋。

麦哲伦船队来到萨马岛附近,在一个无人居住的小岛上,让船员们休整,并且补充一些淡水,以便进行接下来的航行。几天以后,船队向西南航行,在棉兰老岛北面的小岛停泊下来。麦哲伦的一个奴仆恩里克会马来西亚语,与当地的土著人可以自由地交谈。这时,麦哲伦明白,他们离“香料群岛”已经不远了,他们快要完成人类历史上首次环球航行了。

为了推行殖民主义的统治,麦哲伦参与了附近小岛首领之间的内讧,没想到被反抗的岛民们砍死了,情急之下,他的同伴们都撤退了,连岛民们后来怎么处理麦哲伦的尸体都不知道。麦哲伦死后,他的同伴们继续航行。1521年11月8日,他们到达了马鲁古群岛的蒂多雷小岛,不料,船在那里抛锚停泊。在那里他们以廉价的物品换取了大批香料,如丁香、豆蔻、肉桂等,堆满了船舱。1522年5月20日,这艘“维多利亚”号船绕过了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在这段航程中,船上的船员只剩35人了。后来他们到了非洲西海岸外面的佛得角群岛,他们把一包丁香带上岸想换取些食物,却被准备再次去印度的葡萄牙人发现,又捉去13人,仅留下22人。1522年9月6日,这艘经历了漫长波折的“维多利亚”号返抵西班牙,终于完成了历史上震惊世人的首次环球航行。当“维多利亚”号船返回圣罗卡时,船上仅仅剩下18人了。

从1519年9月到1922年9月,麦哲伦和他的船员们,历经了3年的艰难航行与探索,终于完成人类的首次环球航行。麦哲伦虽然在航行中途去世,但是他对后世航海和科学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麦哲伦的突出贡献并不仅仅体现在环球航行上,他那坚定的信念、杰出的指挥才能以及坚持不懈的拼搏精神才是这次航行留给世人最大的启迪与财富。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用艰难的实践证明了地球是一个圆体这一说法,不论是从西往东,还是从东往西,都可以环绕地球一周回到原地。这在人类历史上,是永远不可磨灭的伟大功勋。航海先驱迪亚士

巴尔托洛梅乌·缪·迪亚士,是一位著名的葡萄牙航海家,同时,他也是最早探险至非洲最南端好望角的航海家,他为后来另一位葡萄牙航海探险家达·伽马开辟通往印度的新航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3世纪末,有一位名叫马可·波罗的威尼斯商人,他著有一本游记,在游记中他所描绘的东方富庶繁荣、遍地黄金,这本游记在当时掀起了西方人到东方寻找黄金的热潮。到了15世纪,葡萄牙和西班牙已经完成了政治统一和中央集权化,开辟到东方的新航路已经成为了他们收入的主要来源。迪亚士收到了葡萄牙国王约翰二世的命令,于1487年8月从里斯本出发,率领双桅大帆船,从葡萄牙出发,一直沿着欧洲西海岸向南航行,这些地方对迪亚士来说,是非常熟悉的,没有遇到什么麻烦。再往南,他们沿着非洲西海岸向前。在迪亚士的率领下,船队冲过了风浪区,进入了非洲大陆的西边突出处,狂风急浪再次出现,风浪中一只船不幸漏水了,十分危急。情急之下迪亚士命令船员把船内的物品抛掉,进行抢修,补好了漏洞,转危为安。当时已经到了北纬5°附近,这里接近赤道,天气十分炎热。更加无奈的是,他们的淡水已经严重短缺。就在这时,迪亚士发现非洲大陆突然有出现了一个拐角,形成了一个大弯度。就在拉各斯附近,迪亚士不仅给船上补充了淡水,还用铜铃铛、玻璃珠项链向当地土著黑人换了些食物,并休整了几天,继续南行。他们越向前航行,气温越高。迪亚士从地理学知识中了解过,地球上有一条最热的条带,他们就在这里穿过赤道船队又往南不停地前进。之后穿过了安哥拉和圣赫拿岛的海域,他们发现整个大海的颜色仿佛加深了,每日都是风雨,有时甚至大风狂吼,掀起几丈高的海浪,一浪接一浪。在这无际的大海中,迪亚士的船甚是渺小,天空异常黑暗,仿佛要压下来一样,大海也是铁青的,巨浪好似无数恶魔疯狂地扑向一切,撕碎一切,吞没一切。船上的人在狂风巨浪中惶恐不已,无不胆颤心惊。有人小声说:“看到这种景象,我真有些相信,我们接近了大地边缘,接近了那无底深渊,接近了死亡。”迪亚士也忐忑不安地望着大海,祈祷说:“我相信上帝,上帝保佑我和我的船,顺利通过这海浪区。”

他们已接近南纬30°与40°之间了,这里是非洲的最南端。再往前走,已经没什么陆地了,海水构成了一个连续不断的水带环绕地球。同时,这个区域盛行西风,一般情况下风力都达到八九级。海水在大风的不断吹动下,加之又没有陆地阻挡,充分唤醒了大海的野性能量,因而这一带水域终年保持着大浪。海风吹动下的大浪像脱缰的野马,像决堤的洪水,奔腾咆哮,掀起的巨浪足有15米高。在这样一个疯狂的海域,不要说几世纪前的小小的帆船了,就是现代的万吨巨轮,也是必须小心翼翼才能通过这一地区。稍有不慎,就会人舰俱毁。

迪亚士的帆船在风浪中艰难地行进着,随时都有可能被大海吞没葬身大海的危险。他们在风浪中仍然在仔细观察着前方,观察着四周。忽然,迪亚士看到一个黑乎乎的东西挡住了左侧的海域。他的脑海中瞬间产生了无数疑问,那是什么?难道是陆地的边缘?难道是大海里的怪物?难道是海市蜃楼?迪亚士被这黑乎乎的东西震惊了,他不由地兴奋起来,叫来了别人一起观看,他们也个个瞠目结舌,说不清那是什么……迪亚士命令:“靠近那个角!”船上所有人都很紧张,不停地祈祷上帝不要把他们送入那无底深渊。水手们并没有执行迪亚士的命令,他们在犹豫,在担心着到达那未知的黑暗之地所产生的后果……迪亚被激怒了,大声吼道:“前进——靠近那个角——必须靠近它,也许绕过它,就可以绕过非洲,到达东方去了!”

从迪亚士到所有的船员水手,都全力以赴,让船向前,不停地靠近那个神秘的角!可是,他的帆船不仅没有能向前,没有靠近那个角,而且还在向后退,越退越远。迪亚士亲自动手,时而帆,时而舵,进而指挥,时而喊叫,时而发怒……可都以失败告终,可迪亚士没有放弃,又试了一次。再试,又失败了。再试,再失败……多次失败以后,迪亚士最终放弃靠近这个“风暴角”。“风暴角”,这就是迪亚士为那个角——非洲南端的角,即后来的“好望角”,他为之起的最早的名字。在一次次失败之后,所有人都怀着无比复杂的心情返航了。但令人惊喜的是终于走到了非洲的南端,没有掉进无底洞,没有被恶魔吞食。但他们也有抱怨,怨的是始终没有能接近那风暴角,没有能绕过那个角去。

3个月后,他们终于返回了葡萄牙,迪亚士的顺利返航和他的发现震动了全国。他写了报告并绘制了海图,呈送给了国王。国王听了迪亚士的报告,说:“很好,你们立了功!虽然没有绕过那个角,唔,你叫它风暴角,是吧?但是,到东方的希望有了!”说到这儿,他提起笔将迪亚士画的海图上标的“风暴角”三个字抹掉,改为“好望角”。

迪亚士,一位坚强的航海家,在经历了重重困难之后,来到了带给人希望的非洲最南端,从此好望角随迪亚士一起被载入史册,留在了人们心中。开辟国际贸易的航海家达·伽马

瓦斯科·达·伽马是开辟了西欧绕好望角到印度航海线的葡萄牙航海家。这条航路的正式通航,成为葡萄牙和欧洲其他国家在亚洲从事殖民活动的开端。

当1492年哥伦布率领的西班牙船队发现美洲新大陆的消息传遍了西欧。在西班牙马上就要成为“海上霸主”这一威胁下,葡萄牙王室决心加快探索通往印度的海上活动。葡萄牙王室将这一重大政治使命交给了年富力强、富有冒险精神的贵族子弟达·伽马。1497年7月8日,瓦斯科·达·伽马接受了葡萄牙国王曼努埃尔命令,率领4艘船共计140多名水手,由首都里斯本启航,踏上了探索印度的航程。航海开始时他循着10年前迪亚士发现好望角的航路,迂回曲折地驶向东方。水手们历尽千辛万苦,足足航行了4500多海里,花了将近4个月时间,他们来到了与好望角毗邻的圣赫勒章湾,在那里看到了一片陆地。他们意识到再向前将遇到可怕的暴风袭击,水手们都不愿意航行,纷纷要求返回里斯本,在这关键时刻,达·伽马坚持继续航行,宣称不找到印度他是绝不会罢休的。圣诞节前夕,达·伽马率领的船队终于闯出了惊涛骇浪的海域,绕过了好望角,驶进了西印度洋的非洲海岸。1497年圣诞节时,达·伽马来到南纬3l°附近一条高耸的海岸线面前,他突然想起这一天是圣诞节,于是他便将这一带命名为纳塔尔,现今南非共和国的纳塔尔省名即由此而来,葡语意为“圣诞节”。

船队继续逆着强大的莫桑比克海流北上,巡回于非洲中部赞比西河河口。1498年4月1日,船队抵达今肯尼亚港口蒙巴萨,当地酋长认为这批西方人是他们海上贸易的对手,因此态度极为冷淡。达·伽马船队于4月14日来到了马林迪港口抛锚停泊,还受到马林迪酋长的热情接待。这位酋长想与葡萄牙人结成同盟目的是对付宿敌蒙巴萨酋长,并为达·伽马率领的船队提供一名理想的导航者,即著名的阿拉伯航海家艾哈迈镕·伊本·马吉德。在经验丰富的领航员马吉德的导航下,达·伽马率领的船队,于4月24日从马林迪启航,顺着印度洋的季风,沿着他所熟知的航线,一帆风顺地横渡了浩瀚的印度洋,并于5月20日到达印度南部大商港卡利卡特。而该港口正好是半个多世纪以前中国著名航海家郑和所经过和停泊的地方。同年8月29日,达·伽马带着香料、肉桂和五六个印度人率领船队返航,在途中经过马林迪,并在此建立了一座纪念碑,这座纪念碑至今还矗立在那里。1499年9月,达·伽马带着剩下一半的船员胜利地回到了里斯本。

1502年2月,瓦斯科·达·伽马再度率领船队进行了第二次印度探险,此次航行的目的是建立葡萄牙在印度洋上的海上霸权地位。船队途经基尔瓦时,达·马背信弃义,把该国埃米尔扣押到自己的船上,威胁埃米尔臣服葡萄牙,并向葡萄牙国王进贡。船队在坎纳诺尔附近海面上,达·伽马捕俘了一艘阿拉伯商船,甚至将船上几百名乘客,包括妇女儿童全部烧死。一名葡萄牙目击者这样描述过:“……在持续了长时间的战斗之后,司令以残暴和最无人性的手段烧毁了那只船,烧死了船上所有的人。”为了削弱和打击阿拉伯商人在印度半岛上的利益,达·迦马下令卡利卡特城统治者驱逐该地阿拉伯人,随后,又在附近海域的一次战斗中击溃了阿拉伯船队。

1503年2月,达·伽马满载着从印度西南海岸掠夺来的大量价值昂贵的香料,在印度洋的东北季风下,率领13艘船只向葡萄牙返回,同年10月回到了里斯本。据说,达·伽马此次航行掠夺来的东方珍品包括香料、丝绸、宝石等,其所得纯利超过第二次航行总费用的60倍以上。

当达·伽马完成了第二次远航印度的使命后,得到了葡萄牙国王的额外赏赐,于1519年受封为伯爵。1524年,他被任命为印度副王。同年4月以葡属印度总督身份第三次赴印度,然而,此时他已年老体衰,9月到达果阿,不久就得了疾病,12月死于柯钦。他被火化后埋在印度的圣弗郎西斯教堂,1539年才被运回葡萄牙,重葬在维第格拉。

后世史家认为达·伽马是继航海家亨利之后唯一成功开拓葡萄牙海上贸易的探险家,他不仅连通了非洲与亚洲的航线,还利用他政治上的智慧帮助葡萄牙取得海上贸易角头的地位,葡萄牙文学的“全国史诗”中,就有相当一部分在描写达·伽马的远航。

达·伽马的一生是一部辉煌的航海史,同时他也是早期殖民者掠夺的代表之一。他开创的新航线,为欧洲进行殖民掠夺扩张开辟了新时代,但同时也为东方国家带来了灾难。“海上魔王”德雷克

弗朗西斯·德雷克出生于英国德文郡一个贫苦农民的家中,他的一生充满传奇,从学徒到水手,最后成为商船船长。

1567年德雷克进行了第一次探险航行,他从英国出发,横越大西洋,到达加勒比海。1568年,德雷克和他的表兄约翰·霍金斯带领5艘贩奴船继续前行,行向墨西哥,在这里他们受到风暴袭击,船只受到严重损坏,刚开始,西班牙总督同意他们进港修理船只,但在几天后突然下令攻击,将英国船员全部处死,仅有德雷克和霍金斯逃离虎口,捡回了一条命。德雷克实在想不明白为什么西班牙要屠杀无辜的商人,更想不通的是为什么新大陆的财富只有西班牙才能享受。在这之以后他对西班牙便怀恨在心,他发誓在有生之年一定要向西班牙复仇。

1569年,德雷克开始了第二次探险航行,从加勒比海再往前航行,到达了中美洲。1572年,德雷克召集了一批人乘着小船偷偷横渡了大西洋,躲进了巴拿马地峡,与之前的探险家一样,横穿了美洲大陆,第一次见到了浩瀚的太平洋。他们在南美丛林里蹲守了近一个月后,抢劫了运送黄金的骡队,又抢下了几艘西班牙大帆船,成功返回英国,成为当地人心中的英雄。这次行动对德雷克的意义非常重大,他不仅获得了黄金,更重要的是德雷克证明了西班牙人并不是不可侵犯的,因此,他受到女王的召见,并很快成为女王的亲信。

1577年,德雷克乘着旗舰“金鹿”号再次从英国出发,直奔美洲沿岸,一路打劫西班牙商船,西班牙人做梦也不会想到,竟然有人敢在“自家后院胡闹”,当他们派出军舰追击时,德雷克早已逃往南方。但由于西班牙的封锁,他无法通过狭窄的麦哲伦海峡,更不幸的是一次猛烈的风暴中,“金鹿”号同船队其他伙伴失散了,被向南吹了5°之多,可正因为如此,他们来到了西班牙人也未曾到过的地方,德雷克被这意外的发现惊呆了,他很高兴地向大家宣布:“传说中的南方大陆是不存在的,即使存在,也一定是在南方更寒冷的地方。”(直到今天我们还称这片广阔的水域为“德雷克海峡”)。之后德雷克一直向西横渡了太平洋。

1579年7月23日,德雷克到达马里亚纳群岛,8月22日穿过北回归线,9月26日他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普次茅斯港,再次成为“民众的英雄”。这次航行是继麦哲伦之后的第二次环球航行,但德雷克却是第一个自始至终全程指挥环球航行的船长,德雷克带回了大量的黄金白银上交给女王,更重要的是德雷克为英国开辟了一条新航路。

1587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处死了倒向西班牙的苏格兰女王玛丽,于是,西班牙对英宣战,德雷克带领着25只海盗船沿着西班牙的海岸,开始“外科手术式的清洗”。在加的斯港外,他率领船队击沉了36艘西班牙补给舰,还击沉了33艘西班牙船只。5月15日,德雷克船队突袭了里斯本附近的舶锚地,在混乱中千百艘船只相撞沉没,损失无以估量。接着,德雷克的船队又攻占了圣维森特角要塞,扼住了地中海的咽喉。在回国的路上,他又打劫了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的私人运宝船,抢到了价值11万英镑的财富。由于这一系列的行动,这场战争至少延后了一年,从而也为英国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

1588年5月20日,西班牙组织了“无敌舰队”,这只舰队由10个支队、130条舰船组成。这只舰队从里斯本起航,7月19日,开始在英吉利海峡步阵。英国方面有三十四艘皇家海军战舰,还有私人船舰60艘,由3000艘战舰组成的“德雷克支队”成为前锋。德雷克的表兄海盗船长霍金斯也赶来帮忙,两人准备一起为当年死于墨西哥湾的同伴们报仇。英国的总指挥是霍华德勋爵,西班牙方面则是米地拉公爵领军,但此时的西班牙战舰仍旧是以老式的楼船为主,而英国战舰多为船身轻便的快帆船,除了水手外,不带任何步兵,这种船灵活轻便,更方便转向和突进,用德雷克的话说:“海上的事要由船来解决,和步兵没有关系。”在火力配备上,英国人有轻型的长炮布置在两舷,德雷克所发明的“纵队战术”在战斗中被采用,即让舰船首尾相接的排列,用舷炮轰击。

7月22日凌晨英国舰队借着顺风,以“一条单长线”的队形楔入西班牙舰队,由于他们拥有先进的战术和灵活的机动性,结果没有一艘船被西班牙舰队抢占,而到7月25日时,西班牙已经损失了十分之一的舰船,而英国方面则汇合了西莫尔勋爵的援军,使舰船总数达到136艘。7月28日晚,在德雷克等人的建议下,总指挥霍华德下令采取古老的火船战术,西班牙舰队阵脚大乱,无法保持队形,英舰趁机突击。从7月29日上午9时到下午6时,双方舰队在没有编队的情况下,互相混杂,三五成群地对射,一直打到双方没有炮弹时才停止。

西班牙损失了近一半的船只,死伤了1400人,英军则一船未沉且死伤不足百人,这便是史上著名的英西大海战。自此以后,西班牙一蹶不振,英国逐渐取而代之成为海上霸主,而德雷克则被封为英格兰勋爵,到达了他人生的最高峰。

德雷克的三次航海不仅极大地促进了英国航海业的发展,同时,他所发现的宽阔的德雷克海峡,成为航海探险史上的重要发现。德雷克同时也是海战史上让敌人闻风丧胆的海战专家,是当之无愧的“海上魔王”。开启加拿大大门的航海人卡蒂埃

几百年来,探险家们不断探索,一直试图寻找到一条沿北美洲北部海岸从欧洲到达亚洲的捷径,这条捷径通常被称为西北航道。法国探险家雅克·卡蒂埃便是最先勘查西北航道的航海家之一。

雅克·卡蒂埃1491年出生于法国圣马洛,是著名的探险家、航海家。当时,西北欧的国家在西班牙与葡萄牙航海所带来的丰厚利润刺激下,曾试图开辟大西洋北部通往中国的航线——西北航道。卡蒂埃同当时很多的探险家一样,希望能找到从欧洲到东方的新航线。卡蒂埃在参加1523年的远航后,并从中汲取了丰富的航海经验。由于西班牙在美洲获得大量黄金,雅克·卡蒂埃对法国国王进行了游说,法国国王给予了雅克·卡蒂埃资助,在1534年4月开始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次航行,他率领61人乘一艘大帆船,从家乡布列塔尼地区的圣马洛港出发到北方探险,目的便是勘探通往亚洲的航道。在海上航行了3周后,他们顺利到达了加拿大东海岸的圣劳伦斯湾嘉比茜—马德兰岛。在圣劳伦斯湾,他们发现成群结队的海豹和海象,在附近纽芬兰岛海域还有大量的鳕鱼,这便是早年由约翰·卡波特发现的纽芬兰渔场。另外,这里还有十分肥沃的土壤。由于没能找到一条通往中国的水道,9月份,卡蒂埃返回了法国。尽管没有找到西北航道,在美洲时,卡蒂埃采取了欧洲探险家们惯用的手段,绑架了当地酋长的两个儿子,酋长终于同意他们可以用欧洲货物进行贸易。

1535年5月,卡蒂埃再次启程。他溯圣劳伦斯河而上,远至现今的魁北克市。1536年的冬天,卡蒂埃航行于圣劳伦河上,船上103名水手中有100人患上了坏血病,25人濒于死亡。他们从印地安土著那里听说,喝浸泡过的松树叶水可以治疗坏血病,水手们采用了这一办法,治愈了坏血病。回到法国后,卡蒂埃吹嘘加拿大拥有丰富的黄金、白银和香料,再次说服法国国王派遣新的探险队。1541年,卡蒂埃率领5艘帆船,搭载着法国移民,前往北美大陆建立殖民地,再次来到蒙特利尔。霍切里加村的印第安人告诉卡蒂埃,在萨格奈河流域富藏着宝贵的矿物。卡蒂埃找到了这个地方,并于1542年随身携带了满满一筐的“黄金和宝石”返回法国。经法国珠宝商鉴定,被卡蒂埃视为钻石的宝物只是铜、黄铁和云母矿石而已。从此,卡蒂埃名声扫地,成为人们的笑料,“像加拿大钻石一样虚假”成为法国的知名典故。这次探险的失败,使法国失去了前往海外开拓的兴趣长达半个世纪之久。

雅克·卡蒂埃在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的资助下一共进行了三次航行,既未能开辟通往东方的西北航道,又未能发现黄金,失败了的雅克·卡蒂埃只能黯然返回家乡。尽管他的探索成果令法国人感到万分失望,但成功地为欧洲人开启了加拿大的大门,以后的数百年间加拿大向欧洲输入了大量的皮毛,他对圣劳伦斯河流域进行的考察也为新法兰西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卡蒂埃雄心勃勃地寻找西北航道和贵重矿物这两件事均以失败告终,但他取得了比这更大的成功——替欧洲人打开了加拿大的大门。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的航海是成功的。低调的航海探险家白令

维图斯·白令,原籍丹麦,1704年起在俄国海军服役,由于他才能出众、效忠沙皇而深受彼得大帝的赏识。

在17世纪和18世纪之交的30年中,赫赫有名的俄国彼得大帝吸收了西欧的科技和文化,雷厉风行地对国家实行一系列改革,使俄国逐步富强起来。同时彼得大帝疯狂地推行扩张政策,企图打通到北美、中国和日本等国的航路,进入世界的各个海洋。

1724年,彼得大帝决定组建一支航海探险队开赴北太平洋,探测亚洲大陆和北美大陆之间的海岸。这个重大的任务落到了海军准将白令的肩上。白令接受任务后,废寝忘食地起草探险计划,组建了俄国历史上第一支航海舰队。由于当时北方海路还没开通,白令率领的探险队要先从彼得堡(今圣彼得堡)出发,横跨欧亚大陆,到达7000千米以外的鄂霍茨克。

1725年春天,白令率领由70多人组成的探险队,踏上了艰难的征途。一路上翻山越岭,涉水渡河,风餐露宿,不知经历了多少艰难险阻。在长途跋涉中,有的人倒在了漫天风雪中再也没有起来;也有的人不堪忍受,偷偷地逃走了。特别是在最后的500多千米路程中,由于粮食快吃光了,探险队不得不杀马充饥。1727年,探险队终于到达了鄂霍茨克,随后又乘船渡过鄂霍茨克海,来到堪察加半岛东部的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1728年,白令指挥着探险队自己设计制造的圣加夫利拉号探险船驶离港口,沿着堪察加半岛海岸向北挺进。8月的一天,圣加维图斯·白令夫利拉号船过风雨和浓雾,来到亚洲大陆最东端附近的海面。从这里向东望去,只见大海烟波浩淼、汪洋一片,白令因此确信北美洲和亚洲之间确实是被水隔开的。这时全船沸腾起来,大家互相拥抱,祝贺这个伟大的发现。遗憾的是,由于那天大雾弥漫,白令没有看到对面的北美洲,因此它也不知道探险队正位于一个狭窄的海峡中。这个海峡的最窄处只有35公里,如果天气晴朗,两岸可以遥遥相望。结果,近在咫尺的美洲大陆就这样从他们的眼皮底下溜掉了。

1730年,白令结束了第一次探险活动,回到了彼得堡。然而海军部的官员不相信白令的探险成果,他们质问白令,为什么不继续向西北航行,去寻找亚洲和美洲大陆之间可能存在的陆桥呢?俄国科学院的一些学者也武断地说,在堪察加半岛外面还有一块大陆,以此来贬低白令的功绩。这些无理的指责更加坚定了白令再次探险的决心。

1733年,他率领庞大的探险队,再一次横跨欧亚大陆到达堪察加半岛,然后于1741年乘船北上。7月中旬的一天,天气晴朗,阳光普照。船队通过海峡时,白令站在船头,高兴地看到了海峡对岸的北美大陆,看到了海拔5000多米的圣厄来阿斯山,它那白雪皑皑的山顶在阳光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探险船停泊在一个小岛旁,一位博物学家登上岸去,在考察中发现了一种鸟类,和生活在美洲东部的鸟很相似。另外他们还发现了当地的土著民族。这些发现都确凿地证明,探险队此刻正站在北美洲的土地上,海峡的存在是毫无疑问了。

在返航途中,白令不幸得了坏血病。他四肢无力、牙根浮肿,并且开始糜烂出血。在18世纪,这种疾病对远洋海员的生命是极大的威胁。由于病因不清楚,很难救治。11月初,探险船在狂风巨浪中触礁,无法继续航行了,只得在荒无人烟的小岛上停留下来。这一年的12月8日早晨,心力交瘁的白令死在了这个小岛上,剩下的船员于第二年返回。

白令是一位卓有贡献的航海探险家。尽管他的探险活动和沙皇俄国的扩张政策紧密联系在一起,但他为人类认识北美洲而作出的贡献,还是应该充分肯定的。后人为了纪念他,把他去世所在的那个小岛命名为白令岛,把他发现的海峡取名为白令海峡,把阿留申群岛以北、白令海峡以南的海域命名为白令海。

白令无畏别人的说法,勇于坚持,终于发现了白令海,为人类航海事业又跨越了一个里程碑,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历史对白令的记载却极少,他堪称极为低调的航海探险者。航海探险中的百科船长库克

詹姆斯·库克船长,英国探险家及航海家,他因为进行了三次探险航行而闻名于世。他还被认为在通过改善船员的饮食——包括增加水果和蔬菜等来预防长期航行中出现的坏血病方面也有所贡献。他还探索了太平洋沿岸的海岸线,也是地图制作者、经度仪航海测定船位的发明者据记载,詹姆斯·库克是最早发现南半球的新西兰、澳大利亚的英国人,今日新西兰北岛和南岛间的海峡,就依他的名字命名为库克海峡;南太平洋中也有一个群岛以他命名为库克群岛;他也是最早发现夏威夷群岛的欧洲人。1760年代,库克开始他长达20年的远征,在他三次长征中,随行的画家约翰·维伯和威廉·霍奇留下了不少的珍贵航海绘图纪录。

1768年8月26日,库克率领“奋进号”启航,去调查太平洋中维纳斯航道并考察该海区的新岛屿。伴随他的有一名天文学家、两名植物学家和一名擅长博物学的画家。开始了他的第一次远征,他要带领“奋进号”在浩瀚数千英里的广阔海洋上航行,寻找一块方圆只有20英里的陆地,而当时他们没有如全球定位系统(GPS)一样的导航设备,甚至连块精确的手表都没有。而在航行途中,危险的暴风雨会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忽然出现,一些未知的生命体也在海洋深处等待着。但库克知道,这种冒险还是值得的,因为这次出航不仅能寻找大陆,还能观测难得一见的金星凌日。他们的任务是在1769年前到达塔希提岛,然后落户于岛上,建立一个天文台,观测金星凌日现象,希望通过金星凌日的观测计算出太阳系的规模。正是为了实现这一科学愿望,英国皇家学院为库克此行提供了经费。

在18世纪,一些船只通常有一半船员死于坏血病。“奋进号”装载了各种各样用于实验的食品,库克强迫船员吃泡菜和麦芽汁等食物。如果有谁拒绝吃,就会遭到鞭打。在1769年到达塔希提岛时,库克他们已经向西连续航行了8个月。当“奋进号”航行到合恩角时,已经有5名船员失去了生命,另一名绝望的水手在“奋进号”随后在太平洋航行中跳海自杀。由于“奋进号”是向塔希提岛航行的,因此极易受到风暴的袭击。此外,“奋进号”没有与任何“控制中心”联系,又没有提前警告风暴来临的卫星气象图像,航行途中可谓是危险重重。不过库克独出心裁,他用沙漏导航,用打结的绳索测算“奋进号”的速度,用六分仪和年历,再通过观察星星估计“奋进号”的位置。

在1769年6月3日,金星凌日现象最终出现那一天,他们用从英国带来的特殊望远镜,观测到金星成了一个小黑点,在炫目的太阳盘面上慢慢穿过,库克是这样描述的:“那天可以说是天遂人愿,晴空万里,非常适宜观测。我们具备了我们所希望的观测金星凌日整个过程的所有优势:我们能非常清楚地看到金星周围的大气或朦胧的阴影,但这也干扰了我们看到金星与太阳接触的精确时间。”来自英国皇家海军的密令命令他在观测完金星凌日后马上离开塔希提岛,在塔希提岛和新西兰之间寻找大陆或大片土地。

在第二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奋进号”一直航行在南太平洋上寻找大陆。当时“奋进号”上的船员甚至一度近两个月没见到陆地。就连库克也猜测可能并不存在未探明的土地或未知的“南半球陆地”。在行进过程中,库克遇到了勇猛的新西兰毛利人和澳大利亚土著人,并发现了数千英里长的新西兰和澳大利亚海岸线。而“奋进号”还曾与澳大利亚大堡礁相撞,差一点沉没。后来,库克在雅加达中途停留了10周,对“奋进号”进行大修,当时7名水手死于坏血病。雅加达人口稠密,疾病到处蔓延。库克本来打算尽快离开那里,但因修船耽误了太长时间,结果,包括天文学家查尔斯·格林在内的一开始便随“奋进号”航行的38人死亡,其中大多数是死于在雅加达感染上的疾病。

1771年7月11日,“奋进号”返回英国港口迪尔。幸存下来的船员环游了整个地球,他们记录了数千种植物、昆虫和动物的信息,遇到好几个新的种族,而且也一直没有放弃寻找大陆的努力。这是一次史诗般的伟大航行。

在1772年7月13日,库克再次从英格兰启航。他这次航行的目的是想去验证“在南方还存在着一个大陆”的传言。他乘“探险”号沿着非洲海岸向南航行,到达好望角附近,开始横跨大西洋。至1773年1月,库克在大西洋上兜了一个圈子,却没有发现“南方大陆”,后来则向新西兰航行。从那里出发,他考察了新赫布里底,把复活节岛和马克萨斯群岛标进了海图,并且访问了塔希提和汤加群岛。另外,他还发现了新喀里多尼亚和帕默斯顿、诺福克及纽埃诸岛。1775年7月29日,他返航到英国。

库克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航海,是在1776年7月12日从英格兰启航的,这次的目标是考察北太平洋和寻找绕过北美洲到大西洋的航道。绕过好望角之后,库克横渡印度洋到达新西兰,从那里又航行到塔希提岛,后来他们继续航行,在圣诞节前夜他们看到了一个岛屿,这个岛屿他命名为“圣诞节岛”。后来他进一步向北航行,发现了夏威夷群岛。1778年2月他们看到了现今的俄勒冈海岸并且返回朝北航行,穿过白令海和白令海峡进入北冰洋。后来,因没有找到向东的航道而又返回夏威夷。在那里,1779年2月14日,库克被当地的土著人杀死。

与其他航海家相比,库克船长的航行极具趣味性,也更具有丰富性,他通过改善船员伙食来预防坏血病,观测到金星凌日,发现新西兰、澳大利亚,通过这些探险考察,他给人们关于大洋——特别是太平洋的地理学知识增添了新的内容。坚持不懈的高僧鉴真

鉴真,中国唐朝僧人,律宗南山宗传人,日本佛教律宗开山祖师,著名医学家。日本人民称鉴真为“天平之甍”,意为他的成就足以代表天平时代文化的屋脊(意为高峰)。

7世纪以后,随着和中国交往的增加,日本直接向中国派遣使团和留学生,学习中国的经验。荣睿、普照是733年由日本派遣,来中国邀高僧去日本传法受戒的。他们经过10年的访察,才找到了鉴真。鉴真当时已55岁,为了弘扬佛法,传播唐代文化,欣然接受了荣睿、普照的邀请,决定东渡日本。第一次东渡日本,鉴真和弟子祥彦等21人从扬州出发,因受到官厅干涉而失败。第二次东渡他买了军船,采办了不少佛像、佛具、经疏、药品、香料等,随行的弟子和技术人员达85人之多。可是船出长江口就受风击破损,不得不返航修理。第三次出海,航行到舟山海面又因触礁而告失败。公元744年,鉴真准备由福州出海,可是在前往温州途中被官厅追及,只好回扬州,第四次东渡又没有成功。

748年,鉴真进行第五次东渡,他从扬州出发,在舟山群岛停泊3个月后,横渡东海时又遇到台风,在海上漂流了14天后,到了海南岛南端的崖县。在辗转返回扬州途中,弟子祥彦和日本学僧荣睿相继去世,鉴真本人也因长途跋涉,暑热染病,双目失明。但鉴真未因失明而灰心丧志,又过了5年,66岁高龄的失明老人,毅然决定再度出航。753年,他离开扬州龙兴寺,乘第二艘遣唐使船从沙洲的黄泗浦出发,直驶日本。这一次,这位夙志不变、决心东渡弘法的盲僧,终于踏上了日本的土地,在鹿儿岛县川边郡坊津町的秋目浦上陆,随行的有普照、法进和思托等人。40多天后,鉴真一行到达当时的京都奈良,受到天皇为首的举国上下的盛大欢迎,轰动日本全国。

根据圣武和孝谦的意愿,鉴真作为律宗高僧,应该负起规范日本僧众的责任,杜绝当时日本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托庇佛门以逃避劳役赋税的现象,因此,孝谦下旨:“自今以后,传授戒律,一任和尚”。但是,这引起了日本本国“自誓受戒”派的反对,尤其是兴化寺的贤璟等人,激烈反对。于是,鉴真决定与其在兴福寺公开辩论,在辩论中,鉴真做出让步,承认“自誓受戒”仍可存在,但是作为正式认可的具足戒必须要有三师七证,结果贤璟等人皆被折服,舍弃旧戒。于是鉴真在东大寺中起坛,为圣武、光明皇太后以及孝谦之下皇族和僧侣约500人受戒。

756年,鉴真被封为“大僧都”,统领日本所有僧尼,在日本建立了正规的戒律制度。然而,758年,作为鉴真最主要支持者的孝谦天皇在宫廷斗争中失势,被迫传位给淳仁天皇。相应的,鉴真也遭受到排挤。758年,淳仁天皇下旨,以“政事烦躁,不敢劳老”为名,解除了鉴真“大僧都”一职,并将在宫廷斗争中败死的原皇太子道祖王的官邸赐给鉴真。次年,鉴真弟子在该官邸草成一寺,淳仁赐名“唐招提寺”,鉴真从东大寺迁居至此。淳仁还下旨,令日本僧人在受戒之前必须前往唐招提寺学习,使得唐招提寺成为当时日本佛教徒的最高学府。759年,唐招提寺建成,鉴真僧众搬进居住。从此,鉴真就在寺中讲律受戒。当时鉴真年事已高,健康每况愈下,弟子们感到有必要将鉴真奋斗一生的历史记录下来,思托撰成了《鉴真和上东征传》。日本天平宝字七年(763年),为弘扬佛法奋斗了一生的鉴真,在唐招提寺面向西方端坐,安详圆寂,终年76岁。他的遗体经火化后,葬在寺后面的松林中。

鉴真东渡的主要目的是弘化佛法,传律受戒,鉴真僧众在日十余年的活动达到了这个目的。由于天皇的重视,鉴真被授予“大僧都”的职务,成为“传戒律之始祖”。“从此以来,日本律仪,渐渐严整,师师相传,遍于寰宇。”鉴真所建唐招提寺成为日本的大总寺。日本的佛经多由百济僧侣口传而来,错漏较多。鉴真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以他惊人的记忆力,纠正日本佛经中的错漏。由于鉴真对天台宗也有相当研究,所以鉴真对天台宗在日本的传播也起了很大作用。鉴真和其弟子所开创的日本律宗也成为南都六宗之一,流传今日,尚有余辉。鉴真熟识医方明,当年光明皇太后病危之时,唯有鉴真所进药方有效验。据日本《本草医谈》记载,鉴真只需用鼻子闻,就可以辨别药草种类和真假,他又大力传播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的知识,留有《鉴上人秘方》一卷,因此,被誉为“日本汉方医药之祖”。

鉴真在中、日两国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对中、日邦交起到了促进作用。鉴真使得日本佛教走上正轨,杜绝了由于疏于管理而造成的种种弊端,使佛教被确定为日本的国家宗教。触摸西方文明的先驱列班·扫马

大家都知道马可·波罗是13世纪从西方来到中国的旅行家,但很少有人知道在马可·波罗来到中国的同时期,有一人从中国出发,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穿越地中海,到达欧洲。他可能是最早访问西方的中国人,此人就是列班·扫马。

列班·扫马,元代大都人,出身于一个信奉聂斯托利教(基督教的一个异端教派)的畏兀儿(即维吾尔族)富贵之家。当时有一位叫马古思(Marcus)的蒙古人仰慕他的才华,从东胜州(今内蒙古托克托)来到大都拜他为师。在他的影响下,马古思不久成为一名虔诚的基督徒。大约在1275年(至元十二年),两人萌发了到圣城耶路撒冷朝圣的念头,遂离开了大都,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踏上了西行征途。不久,他们抵达伊儿汗国的蔑剌哈城(今阿塞拜疆马腊格),在此他们受到了聂斯托利派教长马儿·腆合的热情接待。随后历访波斯西部、亚美尼亚、谷儿只(今格鲁吉亚)等地,参观基督教遗迹。但因叙利亚北部常有战乱,去耶路撒冷朝圣的计划未能实现,便寓居毛夕里(今伊拉克摩苏尔)附近的教堂。不久,马儿·腆合召他们二人到报达(今伊拉克巴格达),任命马古思为大都和汪古部主教,并改其名为雅八·阿罗诃。列班·扫马则被任命为教会巡视总监。正当他们准备返回中国任职之时,伊儿汗国和中亚的察合台汗国发生战争,堵塞了向东的道路,两人只好还居寓所。1281年,马儿·腆合去世,马古思被选为新教长,称雅八·阿罗诃三世。

1287年,伊儿汗国国王阿鲁浑为了与伊斯兰国家交战,想联合西方的基督教国家东西夹击,遂遣列班·扫马出使罗马教廷及西方各国。列班·扫马一行先来到君士坦丁堡,拜占庭皇帝安德努尼卡斯二世(1282—1328年在位)给阿鲁浑的代表以亲切的欢迎。列班·扫马在圣·索菲亚教堂祈祷后,辞别了安德努尼卡斯二世,乘船穿越东地中海,在意大利的那不勒斯靠岸。在此,他目睹了发生在海湾的一场海战,是安哲文和阿拉贡舰队之间的战争。使团从那不勒斯来到罗马,但遗憾的是,教皇霍诺里乌斯四世刚去世,继承人仍未选出。不过他们还是受到了红衣主教的接见。列班·扫马向他们说明了结盟的重要性,得到了主教们的认可。之后,列班·扫马离开罗马,前往法国。

大约1287年9月10日,列班·扫马到达巴黎,菲利普接见了他,并亲自陪他拜谒了圣察帕勒教堂。在浏览了从索尔邦到圣丹尼勒的教堂之后,列班·扫马到法国西南部的波尔多去拜访英王爱德华一世(10月底到11月初)。像法兰西国王一样,爱德华给蒙古使者们讨好似的欢迎,然而,两位君主都不愿意订立列班·扫马一行所盼望签订明确的军事协约。

列班·扫马有些失望地回到罗马,罗马教廷于1288年2月20日终于选出了新教皇尼古拉四世。尼古拉四世不仅同意了列班·扫马的提议,还让他参加复活节前一周的庆祝仪式,并把他安排在首席上,亲自授给他圣餐。1288年夏末,列班·扫马圆满完成出使任务,回到了伊儿汗国,受到阿鲁浑汗的嘉奖。阿鲁浑汗特许他在都城桃里寺(今阿塞拜疆大不里士)宫门旁兴建教堂,命他管领。后移居蔑剌哈,又建一宏伟教堂。1292年,列班·扫马前往报达,辅佐雅八·阿罗诃三世管理教务,直到去世。

列班·扫马的西行尽管不像马可·波罗东行那样著名,但他作为最早到达西方的中国人,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作出了一定贡献,使欧洲人对中国元朝非常仰慕。“东方的马可·波罗”汪大渊

汪大渊,1311年生,元代航海家,西方学者称他为“东方的马可·波罗”。元顺帝至正九年(1349年)汪大渊在泉州著《岛夷志略》一书,记述亲身经历的二百多个地方,是一部重要的中外交通史文献。

至顺元年(1330),他先游历了当时中国南方最大的商港,也是世界最大商港之一的泉州。看到各种肤色和操各种语言的人们,摩肩接踵;看到琳琅满目的中西物品,堆积如山;港湾里停泊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大小船只,特别是那些中外商人、水手所讲的外国风情,是那样的生动、有趣,这些都深深地打动了汪大渊的好奇心,后来促成了他两度远洋航行的壮举。年仅20岁的汪大渊首次从泉州搭乘商船出海远航,历经海南岛、占城、马六甲、爪哇、苏门答腊、缅甸、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横渡地中海到摩洛哥,再回到埃及,出红海到索马里、莫桑比克,横渡印度洋回到斯里兰卡、苏门答腊、爪哇,经澳洲到加里曼丹、菲律宾返回泉州,前后历时5年。至元三年(1337),汪大渊再次从泉州出航,历经南洋群岛、阿拉伯海、波斯湾、红海、地中海、非洲的莫桑比克海峡及澳大利亚各地,至元五年(1339)返回泉州。

汪大渊第二次出海回来后,应泉州地方官之请,开始整理手记,写出《岛夷志略》。《岛夷志略》分为100条,其中99条为其亲历,涉及国家和地区达220余个,对研究元代中西交通和海道诸国历史、地理有重要参考价值,引起世界重视。1867年以后,西方许多学者研究该书,并将其译成多种文字流传,公认其对世界历史、地理的伟大贡献。

汪大渊著《岛夷志》的态度是很严肃的,曾说书中所记“皆身所游焉,耳目所亲见,传说之事则不载焉”。为它作序的泉地方官、著名文人张翥说:“汪君焕章当冠年(即20岁),尝两附舶东西洋,所过辄采录其山川、风土、物产之诡异,居室、饮食、衣服之好尚,与夫贸易用之所宜,非亲见不书,慢信乎其可征也。”另一作序者,泉州方志主修吴鉴说:“其目所及,皆为书以记之。以君传者其言必来信,故附《清源续志》(即《泉州路清源志》)之后。”后来明朝永乐年间,随郑和七下西洋的马欢说:“随其(郑和)所至……历涉诸邦……目击而身履之,然后知《岛夷志》所著者不诬。”可见该书的内容是真实可靠的。

节略后的《岛夷志略》还涉及亚、非、澳各洲的国家与地区达220多个,详细记载了他们的风土人情、物产、贸易,是不可多得的宝贵历史资料。书中记载了台湾、澎湖是我国的神圣领土,当时台湾属澎湖、澎湖属泉州晋江县,盐课、税收归晋江县。书中多处记载了华侨在海外的情况,例如泉州吴宅商人居住于古里地闷(今帝汶岛);元朝出征爪哇部队有一部分官兵仍留在勾栏山(今格兰岛);在沙里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