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采众长自成一家:叶天士的故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11 20:20:43

点击下载

作者:管成学,赵骥民

出版社: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博采众长自成一家:叶天士的故事

博采众长自成一家:叶天士的故事试读:

序言

十一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前院长、两院院士

放眼21世纪,科学技术将以无法想象的速度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将全面崛起,国际竞争与合作将出现前所未有的激烈和广泛局面。在严峻的挑战面前,中华民族靠什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靠人才,靠德、智、体、能、美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今天的中小学生届时将要肩负起民族强盛的历史使命。为此,我们的知识界、出版界都应责无旁贷地多为他们提供丰富的精神养料。现在,一套大型的向广大青少年传播世界科学技术史知识的科普读物《世界五千年科技故事丛书》出版面世了。

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科技史暨古文献研究所、中国中医研究院医史文献研究所和温州师范学院、吉林省科普作家协会的同志们共同撰写的这套丛书,以世界五千年科学技术史为经,以各时代杰出的科技精英的科技创新活动作纬,勾画了世界科技发展的生动图景。作者着力于科学性与可读性相结合,思想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结合,通过故事来讲述科学发现的真实历史条件和科学工作的艰苦性。本书中介绍了科学家们独立思考、敢于怀疑、勇于创新、百折不挠、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他们在工作生活中宝贵的协作、友爱、宽容的人文精神。使青少年读者从科学家的故事中感受科学大师们的智慧、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实验方法,受到有益的思想启迪。从有关人类重大科技活动的故事中,引起对人类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密切关注,全面地理解科学,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在知识经济时代理智地对待科学、对待社会、对待人生。阅读这套丛书是对课本的很好补充,是进行素质教育的理想读物。

读史使人明智。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灿烂的科技文明,明代以前我国的科技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产生过张衡、张仲景、祖冲之、僧一行、沈括、郭守敬、李时珍、徐光启、宋应星这样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科学家,而在近现代,中国具有世界级影响的科学家并不多,与我们这个有着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并不相称,与世界先进科技水平相比较,在总体上我国的科技水平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当今世界各国都把科学技术视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把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当做提高创新能力的战略方针。我国也不失时机地确立了科技兴国战略,确立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全民素质,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创新人才的战略决策。党的十六大又提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形成比较完善的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们需要一代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需要更多更伟大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才。我真诚地希望这套丛书能激发青少年爱祖国、爱科学的热情,树立起献身科技事业的信念,努力拼搏,勇攀高峰,争当新世纪的优秀科技创新人才。

勤奋好学的童年

话说苏州城内有座上津桥,桥下溪水潺潺流过,桥边住着几户人家,构成了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美丽图画。其中有一家男主人叫叶阳生,以行医为业;女主人种桑养蚕,操持家务,日子过得殷实平和。他们家祖籍安徽歙县,后因兵荒马乱,生活无着,流落至此。叶阳生的父亲名叫叶紫帆,也是一位医生,尤其擅长治疗儿科疾病。他治病不分贫富贵贱,一律平等对待。叶阳生继承了父亲的优良品质,他治病的范围更广,内、外、妇、儿无所不包。而且爱好吟诗作画弹琴,兴趣颇广,是位多才多艺的人。据说他画的花鸟草虫,呼之欲出,栩栩如生;所写的咏诵春光的诗句,曾被私塾的先生拿去教孩子们。

相传苏州有个叫范长倩的少参(当时的一个官职),年已50岁,尚无子嗣,范家上下无不为此忧虑,又是寻医问药,又是求神拜佛,忙得不亦乐乎。苍天不负有心人,这一年,范夫人生下一个儿子。晚年得子,自然欢喜异常。但令少参夫妇喜中有忧的是,孩子生下来就无肛门,且啼哭不已。请了很多医生诊视,大家都束手无策。有人建议请叶阳生看看,范少参当即差遣仆人照办。叶阳生诊察一番后,对周围的人说:“孩子的肛门被一层膜所包裹,必须用手术的方法将之割开。”当即取出随身携带的手术器具,为孩子做了手术。几天后,孩子的肛门终于通了。婴儿得救,范家非常高兴,置办厚礼来酬谢叶阳生。从此,他的名声就传开了。

公元1667年(清康熙六年)花红柳绿的季节,一阵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在上津桥附近炸响,邻里的孩子们都不约而同地朝着响声跑去。原来这是叶阳生的夫人十月怀胎,生下了一个男婴。叶阳生为孩子取名天士,小名叫桂,望着襁褓中那红润的脸蛋,夫妇俩禁不住浮想联翩,指盼着他长大后能子承父业,有一番出息。

时光飞逝,转眼间孩子到了上私塾(过去由私人办理的学校,每个私塾一般只有一位老师,至于教材及学习年限,则五花八门,不像今天这样整齐划一,有着严格的规定)的年龄,阳生夫妇一合计,决定将他送到附近较有名的私塾去念书。

私塾的这位老先生穿着长袍马褂,留着长长的胡子,他对学生要求很严,上课时总是随身带着一把戒尺,谁要是背不了课文或是回答不出老师提出的问题,免不了手或屁股挨打。学生们在念书时,他总是在你身边走来走去,不时用严厉的眼光盯着你,所以学生们都非常怕他。

说也奇怪,叶天士自上学后却很少挨打。原来他学习非常勤奋,而且天资聪颖,所以进步很快。别的孩子拿上手就皱眉头的《四书》《五经》(这些都是封建社会念书的孩子们所必须读的书),他却念得有滋有味,爱不释手,大多能倒背如流,所以深得老师喜爱。阳生夫妇也三天两头听到别人的称赞。即使如此,他们也没有放松孩子的学习。为了以后他能行医济世,叶阳生决定给孩子加码,让他一面念书,一面开始学习中医。

于是,每天从私塾放学后,叶天士除了复习在私塾所学的课文外,还得背诵父亲布置的医书,如《药性歌括》《汤头歌诀》《濒湖脉学》等中医启蒙读物。过不了几天,父亲就要检查督促,所以叶天士不敢有丝毫懈怠。过了几年,叶阳生又教他学习层次更高的经典著作如《黄帝内经》《伤寒论》等。现在的青年朋友们可能对中医还不太了解,中医是我国特有的医学,它的理论大都是由古文记载,文字艰涩难懂,医理精深广博,要学好它很不容易,但叶天士却能静下心来潜心攻读,为日后的行医生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就这样,叶天士在学习儒学和医学的岁月中度过了自己的童年。

牛刀小试初出道

公元1681年(清康熙二十年),这一年对于叶天士来说,是永远不能忘记的岁月。

这一年,叶阳生患病去世,年仅40多岁。

突如其来的打击,使得夫人和年仅14岁的叶天士抱头痛哭、悲痛万分,好像家里房屋的顶梁柱一下子坍塌了一样。父亲在世时,叶天士只管念书学医,衣食起居全由父亲料理。现在一下失去依靠,孤儿寡母真不知如何是好,母亲整天以泪洗面、唉声叹气,叶天士脸上也失去了往日的笑容。

在悲痛的气氛中度过了几天,照说叶天士又该继续念书了。谁知他却出人意料地对母亲说:“妈妈,我明天不去上学了,准备去爸爸的诊所看病。”“不让你念书,我如何对得起精心培养你,并对你寄予厚望的父亲啊?再说你才14岁,叫病人怎能相信你呢?”母亲不无忧虑地说。“这个我早就想过了,继续念书也只有做官这条路有盼头。像我们这样几代行医的家庭,还不如早点学些治病救人的本领为老百姓排忧解难为好。”

见孩子说得在理,叶夫人也就不再坚持自己的想法,她叮嘱了孩子做医生该注意的几点事情后,就为他出诊作准备去了。

次日,天刚蒙蒙亮,叶天士便辞别母亲,来到了父亲原来的诊所。

诊所内已有一位姓朱的医生在招呼病人,他是叶阳生的徒弟。师傅去世后,就由他主持诊断的活计。

今天见叶天士来到,忙问有什么事情,叶天士将来意一一相告。

朱医生自然满口答应,他看着叶天士长大,平时见他聪明伶俐,也就非常喜欢,并常带着他一起玩。恩师去世之后,朱医生也在考虑叶天士的前途,今天见他亲自前来,与自己的想法不谋而合,心中当然高兴。

为了使叶天士能尽快地独立诊治病人,除了通过让他在一边侍诊,代抄处方外,朱医生还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所知道的传授给了叶天士,并为他制订了严格的学习计划。叶天士反应机敏,闻一知十。虽然医学是一门高深的学问,但他稍经点拨即通。有时对某些问题的见解还超过老师,令人刮目相看。

一天,有位病人前来求诊,他小便不通多日,腹胀如鼓,疼痛不已。并述说咽干,心烦口渴想喝水,咳嗽。朱医生见状,就给病人开了一些通利小便的药,如木通、车前子、瞿麦等,病人回去服了几剂后,腹中仍无动静,复向朱医生请教,朱医生一听,也颇觉奇怪:药与证合,应该有效,但却无动静,是何缘故?百思不得其解。

这时一直在旁侍诊的叶天士开口说了话:“老师,我看此症可试用‘提壶揭盖’之法。”朱医生忙问其故,叶天士说:“病人虽然腹大如鼓,滴水不出,但口渴、咽干、心烦、咳嗽,一派肺热之象。所以肺热是本,尿闭是标,必须采用清肺利水之法(也就是他所说的‘提壶揭盖’法,因为肺热在上,尿闭在下,如果将在上的肺热清除,则尿也就排出来了。这就像一个装满水的水壶,如果密不透风,就很难倒出水来,若将壶盖拿去,水也就顺利地排出来了)。”老师见叶天士说的在理,答应让病人试试此法。

病人才服下两剂药,即小便畅利,顿感轻松。随后,他逢人就说:叶阳生之子虽然年纪轻轻,但医术不让其师,后生可畏,前途不可限量。

几年以后,叶天士的医名已超过朱医生,来找他看病的人络绎不绝。不到20岁,已经是苏州一带有名的医生了。

师从名医十七人

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学者孔子曾经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就有比自己高明的人可以当自己的老师。这句话经过岁月的锤炼,已成为千古名言。历史上无数莘莘学子按照孔子的话去做,而成就了伟大的事业。

叶天士读私塾时,《论语》是他烂熟于心的课程,当然不会不知道孔子的这句话。虽然他没有将之作为条幅悬于家中,但他确实是这么做的。

毫无疑问,叶天士的中医启蒙老师是自己的父亲,他不光从父亲那里学到了初步的医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做一名医生所应具备的品德,这点可以说使他受益终生。

朱医生是叶天士的第二位老师,确切地说是他领着叶天士进入了治病救人的实践领域。如果说,当年叶阳生是扶着叶天士走路,则朱医生是指导着他自己走路。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后来当叶天士声名鹊起时,他不但不嫉妒、不难受,反而从内心感到快慰,觉得自己没有辜负恩师的在天之灵,尽到了作为一个弟子所应尽的义务。

光阴似箭,叶天士渐渐长大成人,他对医学技术的追求也愈加精深,已不满足于只跟从朱医生学习和自己单独揣摩,而是向往更广阔的天地,汲取更丰富的营养,他在寻找着这样的机会。

一天,苏州城外的大道上一前一后来了两人。前面的骑着马,斯斯文文,像是一位读书人。后面跟着的像是小书童,他挑着担子,里面装着书籍及洗换衣物。原来是浙江省的王举人上京赶考,路过此地。

苏州城就在眼前,西边天际只剩下一抹晚霞,主仆两人决定在城内住下,明天接着赶路。谁知刚在客栈安顿好,王举人就感觉浑身不舒服,全身酸痛,鼻塞流涕,头痛,急忙派书童去找医生。

书童在附近一打听,有人说叶天士就住在附近,何不找他试试。浙江、江苏为唇齿相依的邻省,对叶天士的医名,主仆俩人也略知一二,当即决定前去请他诊治。

来到叶家,经详细询问症状,诊过脉后,叶天士对王举人说:“您患的是风寒病(类似现在的感冒),用了我开的药就会好。但身体内还有火热,上京赶考路途遥远,您将患消渴病(类似现在的糖尿病)。不超过100天,必定无办法救治。”说完给王举人开了几服风寒药。就让他们返回了。

辞拜叶天士回到客栈,王举人一言不发。书童安慰他说:“这是医生惯用伎俩,通过恐吓病人而赚钱发财,何况叶天士也只不过是个医生,又不是神童,他就能说得那么准?您不必太在意。”

说完,书童忙着煎药服侍举人服下。几服药后,经轻微发汗,风寒已除,吃饭走路和常人一样。王举人对于叶天士所预言“将患消渴病”一事仍半信半疑,本想留在苏州以观究竟,但考试日期渐渐临近。相比之下,功名事大,也就顾不了这么多,仍昼夜兼程,朝京城赶去。

这天,主仆二人路过镇江金山寺,听人说寺中有位老和尚医术高明,找他求医问药的人络绎不绝。为了验证叶天士所说的话是否正确,王举人决定去拜访这位师傅。

来到寺中,王举人将来意一一相告,谁知问诊察脉后,老和尚所说的与叶天士所说的毫无二致。举人不觉黯然神伤,莫非自己奋斗多年的科举之业就此白费?忙请求救治的方法。

老和尚一见举人的表情,忙安慰他说:“常言说得好,‘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有其病,必有其治法。你从这里启程的那一天,可买金梨(江浙一带对猕猴桃的俗称)数筐随身携带,渴了就生吃,饿了就煮熟吃,连用几个月,我保证病就会好了。”

王举人按照老和尚的话而行,虽然一路晓行夜宿,辛苦异常,确也平安无事。来到京城,顺利通过了考试,朝廷封了一个相应的官职。

数月后,王举人衣锦还乡,归至苏州,又巧遇叶天士。叶天士见他精神焕发,毫无病容,非常诧异,忙问其中缘由。王举人便将金山寺老和尚诊治情况如实相告。

叶天士一听,心想:老和尚能用这种方法治好病人,决非一般医生可比。当即决定前去拜老和尚为师。他化名为“张生”,乔装打扮成穷苦人,来到金山寺,恳求留在佛门,平时就在寺中打打杂役,有时也跟老和尚学医。

老和尚见张生言辞恳切,不像刁滑之徒,就收留了他。在这段时间里,老和尚每次出去看病,都把他带在身边,让他代抄处方。晚上,又与他谈论医道。师徒俩乐此不疲,形影不离。

有时叶天士也代老和尚拟方,老和尚见了他开的处方后说:“你的学问已和苏州的叶天士不相上下,为何不独树一帜,反跑到我这老朽处学习?”叶天士回答说:“弟子我担心不好好学习,会像叶氏那样误人性命,因而希望精益求精,只有做到万无一失,方可治病救人。”老和尚赞叹道:“你说得真好,恐怕叶天士是说不出这种话来的。”

数月过去,一天,山下抬来一位病人,其腹臌胀如孕,且呻吟不已。来人说:“此人腹痛数年,现在更厉害了,请师傅快想想办法吧!”

老和尚诊察完后,让叶天士复诊,并开出处方。叶天士先开了白信(即氧化物类矿物砷华的矿石,有毒)三分,老和尚见了点头称是:“这药开得好,只是太谨慎了点,此方须加入砒霜(即三氧化二砷的俗称,有毒,中医古籍记载可作药用)一钱,以起死回生,永除疾患。”

叶天士一听,大吃一惊:“这个人患的是虫蛊(中医病名,由肠寄生虫所致的疾病,病人经常腹部胀满,皮色苍黄,青筋暴露,类似现在的血吸虫病、肝硬化腹水),用白信三分,使肠中的寄生虫死去即可,用这么多的砒霜病人怎能吃得消?”

老和尚说:“你只知道是寄生虫在作怪,但不知道虫的大小,这虫长得将近20余寸,你用三分白信,只不过暂时使虫麻痹一下,过后又会苏醒,使人再次发病。等你再次用药时,虫子已产生了耐药性,即使用药倍量,也没有什么效果。若现在用一钱砒霜,就可以一次将虫杀死,使之随大便排出体外。一劳永逸,岂不更好?”

一席话,说得叶天士心悦诚服。老和尚叫侍者拿出砒霜一钱,放入病人口中,用汤送下。并对来人说:“赶紧将病人抬回家,今天晚上他的大便中肯定有虫子解出来。”

当天晚上,病人大便中果然解出一条红色的虫子来,将近2尺长。病人觉得一阵轻松,腹中饥饿,想吃东西。老和尚让他用人参、茯苓(具有补益性质的两味中药)捣成糜粥喝,调治了将近10天,病人就痊愈了。

这件事使叶天士感触很深,他想:自己在老和尚这里学了不少知识,眼看快告辞师傅,不应再隐瞒身份了。遂对老和尚拱手道歉说:“师傅,实不相瞒,我就是苏州的叶天士。因羡慕先生您的高超医术,想跟从学习,又怕遭到拒绝,故此改名换姓,前来求学,望先生恕学生欺骗之罪。”

老和尚一听,恍然大悟,怪不得张生如此聪明,医理稍经点拨即可,不像医界圈外之人。同时对叶天士这种认真求学的精神也深为佩服。自此以后,俩人结为至交。

在这个故事中,老和尚用猕猴桃治消渴,用砒霜治虫蛊(臌胀症之一),是有一定道理的。按中医的说法,消渴是由体内阴虚燥热所致,因此治疗时就要滋阴清热。猕猴桃味甘酸性寒,早在唐·崔禹锡所写的《食经》中就记载猕猴桃具有“和中安肝,主黄疸,消渴”的作用,因此选择它来治疗消渴既方便,又有效。砒霜入药,在中医古籍中屡见不鲜,虽然有毒,但却有截疟、杀虫、腐蚀恶肉的作用,用量一般为1—5分。老和尚竟敢用至一钱,可以想见其临床经验的丰富。

有一次,叶天士的老母亲患痢疾,自治无效,病情日益严重。初下物为所吃的水谷之品,后来则纯为血色之物。叶天士很是担忧,左思右想也没有什么好办法。

这天,叶天士偶然问仆人说:“城内医家中,还有学问大而名声不响的吗?”仆人回答说:“后街有位姓章的,平日夸口技术超过您,但去他那里看病的人也不多。”

叶天士惊奇此人的勇气,说:“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敢出大言,必有实学。”于是派仆人去请章某,章某初时不应,待仆人反复申明主人之意,章某这才细心询问仆人:“太夫人(对叶天士母亲的尊称)病情到了什么地步,曾服过什么药?”

仆人回答说:“太夫人服了很多我家主人开的药,但却没有什么效果。眼看病情一天比一天严重,我家主人整天彷徨不安,口中念叨着‘黄连’二字不已。”

一听这话,章某就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心里也就有了主意。随仆人来到叶家,诊察完毕,并取来已服的药方细看,沉思片刻后说:“药与症符合,应当有效。但太夫人的病是热入于心胃之间,药中须加入黄连才能有效。”

叶天士一听这话,忙点头称是,对章某说:“我早就想用该药,因家母年事已高,唯恐伤了元阳,故不敢用,整天只是念叨不已。”

章某说:“太夫人两手尺脉长而有神,说明身体底子还好,而且有什么病就用什么药。这样的话,用黄连又有什么顾虑呢?”

叶天士认为章某所说的话很有道理。于是在方中加入黄连若干,让老母亲服下。服一剂痢疾止,服两剂病就痊愈了。

母亲转危为安,叶天士非常高兴,他亲自到章某家中致谢,并赠送厚礼。但章某坚持不要。打这以后,有人来找叶天士看病,他总是说:“章医生技术超过我,可请他治疗。”从此,章某的医名也渐渐流传开来。

对于痢疾,中医和西医所用的病名相同。它的主要症状是,腹痛,里急后重(中医术语,描写病人时时想上厕所,肛门重坠,但一到厕所又解不出什么,是痢疾的典型症状),下痢赤白脓血为特征。黄连是一味性质苦寒的中药,它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痢疾效果很好,现在就有经提纯的小檗碱入黄连素,用于痢疾或肠炎。叶天士之所以犹豫不决,确实由于本品大苦大寒,年老体弱之人,用起来不能不小心。

类似这样的例子叶天士经历了不少。

有一次,叶天士看到徐灵胎(比叶天士稍晚的清代医学家)的一张处方,他一面赞赏徐灵胎看病“颇有心思”,一面批评徐方缺乏古代医书的理论根据,学无根底。后来,他读了唐代医家王焘的《外台秘要》一书,发现徐方是从该书中化裁而来,便责怪自己读书不够,承认自己以前的批评不对。认识到:“我以前说徐灵胎所开的处方毫无根底,谁知是出自《外台秘要》一书,由此可知学问无穷,读书不可掉以轻心。”

据传山东有位名医刘某,以精针刺技术闻名,叶天士早就想跟他学习,只是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正巧那位名医有位外甥,患病后其舅未能将之治好,经人介绍特地前来求叶天士诊治。在叶氏的认真治疗下,吃了几服药病就好了,患者很是感谢他。叶天士趁此机会恳求患者介绍他去拜刘某做老师,并隐姓埋名甘当学生。

有自己外甥的推荐,刘某自然接纳了叶天士。

在刘某那里叶天士每天学习非常努力。有一次,遇到一位神志不清的孕妇,刘某诊脉后,说已无能为力了,打算推辞掉。叶天士观察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