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就灵 女性艾灸保健方(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11 23:49:43

点击下载

作者:《书立方·养生馆》编委会

出版社: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一用就灵 女性艾灸保健方

一用就灵 女性艾灸保健方试读:

第一章 艾灸助你做完美女人

艾灸,常驻家里的美容师

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在其著作《蕲艾传》中写道:“产于山阳,采以端午。治病灸疾,功非小补。”这就是艾草,平凡而神奇的养生之草。艾草之所以能以平凡无华的形象深深地根植于人们心中,除其自身具有的神奇功能外,以其为原料的艾灸更是一种可以在家庭中自我治病和保健的传统医术。

艾灸,温通经脉、驱散寒邪

艾灸是我们祖先传承下来的保健良方,是一种神奇的治病保健手段。早在中国古代,人们就利用艾灸治病和保健,《备急千金要方》中指出:非灸不精,灸足三里,称为“长寿穴”;《扁鹊心书》中说:“人至年阳气衰,故手足不能温,下元虚惫,动作艰难,盖人有一息气在,则不死,气者阳所生也。故阳气尽则心死。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关、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无事每日施灸,会令身体越来越好,几乎不生病,更可以远离医院。

人体经络是一个多层次、多功能、多形态的调控系统。在这个由经络构成的人体网络中,布满了众多的穴位。正是靠着这些穴位的相互沟通、相互协调,人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才能协调一致地工作,让人这部机器正常运转。如果经络不通,便气血不足、运行不畅,人就容易衰老生病。艾灸是在穴位上施灸,通过温热刺激,让经络畅通,相互激发、相互协同、作用叠加,使气血运行,以火攻邪,从而达到祛风寒、化瘀滞、消炎止痛,促进细胞再生,保健、养生、美容的功效。

艾灸治疗哪些疾病

艾灸的疗效十分神奇,其适用范围也十分广泛,有温阳补气、温经通络、消瘀散结、补中益气的作用,可以广泛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疾病,尤其对乳腺炎、肩周炎、盆腔炎、颈椎病、糖尿病等有特效。

同时,现代医学研究证实,施灸能提高白细胞的功能,加速抗体形成,增加机体防御力,对呼吸、循环、消化、生殖等系统有调节作用,从而对人体起到一定的保健防病作用。中国已故著名中医研究员刘炳凡老先生在《颐年金名·预防提要》中强调:“有疾宜先治,无疴应早防。”日本人须藤作等做过的灸法抗癌研究,还表明艾灸可以使皮肤组织中潜在的抗癌作用得到活化,起到治癌抗癌的作用。

认识艾草,巧选艾灸原料

艾灸有如阳光普照,驱除阴霾。人体体表或体内生长出的肿瘤、赘疣都是阴寒凝结而成,艾灸一到,它们立即枯朽瓦解,而这一切均得益于一种神奇的植物——艾草。

艾草

艾草,自古以来中国人就用它袪风邪,甚至食用它。至今在民间仍有端午节把艾条枝插在门上,做驱邪驱蚊之用的传统。在岭南等地,人们用糯米掺艾草制成“艾”等应节食品食用。平时,人们还用艾叶来煎蛋或煮蛋吃。

艾叶的药用历史悠久,适用于风寒湿邪所致的疾病,对于长期头痛、神经痛、腰酸背痛、崩漏下血等症状,都有非常好的食疗效果。同时,艾叶还是温补药膳食品,可以醒胃,是虚冷者的长效性补品。不仅如此,人们将采摘的艾叶加工制作成的艾绒、艾条更是施灸的必备物品。

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享受到了艾叶所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益处。

艾绒

艾绒是由艾叶晒干捣碎制成的,是施灸必用的物品。一般来说,用新艾施灸,火烈且有灼痛感,而用陈艾施灸,灸火温和,灸感明显,疗效好。《本草纲目》记载:“凡用艾叶需用陈久者,治令细软,谓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则易伤人肌脉。”所以,在选用艾绒时,应该用陈艾而不用新艾。

艾绒分为青艾绒、陈艾绒和金艾绒三种。老中医会根据病因选用青艾绒或陈艾绒,金艾绒为艾绒中的极品,用途广泛,但价格昂贵。在家庭使用艾绒时,最好选用陈艾绒,因为艾火温和,不会造成灼伤。

如何选择艾绒、识别艾绒呢?

一捏 好的艾绒中没有枝梗或其他杂质,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捏起一撮,能成形。

二观 陈年艾绒的颜色应该是土黄或金黄,艾绒中杂有绿色的,说明是当年艾。

三闻 陈年艾绒闻起来有淡淡芳香,而当年艾闻起来有青草味。

四看 好的艾绒燃出的艾烟淡白,气味香,用其制成的艾条在点燃后,燃出的艾烟向上。

艾条

艾绒制成的艾条点燃后,熏灸身体相应的穴位,能治病防病,安全可靠,易学易用,特别适合于家庭治疗和保健。

一般艾条长为26厘米,宽为20厘米,卷成圆柱的直径约为1.5厘米,都是单纯由艾绒制成的,但有些艾条则是在艾绒之中添加了一些中药,这样的艾条称之为药条。

区分艾条好坏可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一看形 好艾条外形整体比较结实而不松散。

二闻味 好的艾条其味芳香,没有当年艾的青草味。

三看火 好的艾条,火力柔和不刚烈,弹掉艾灰,看上去是红彤彤的,用其施灸时,有热气的熏烤感而不是火烧感。

四观烟 好的艾条,其艾烟淡白,不浓烈,不刺鼻,气味香。

艾粒

将艾条剪切成长短不同的段,称之为艾壮或艾粒,可以用于不同的艾灸。一般成年人施灸时,可以用较大的艾粒,而儿童则适合用小艾粒。

艾炷

艾炷,是由艾绒制成的圆锥形艾团,供灸治用,其大小可以根据需要而定,小的如同米粒,可以用于直接灸,大的犹如蚕豆,可以用于间接灸。一般来说,每燃完一个艾炷,称为一壮。《扁鹊心书》说:“凡灸大人,艾炷须如莲子,底阔三分,务要坚实;若灸四肢及小儿,艾炷如苍耳子大;灸头面,艾炷如麦粒大。”这是对艾炷大小与使用对象之间关系的规定,我们在施灸时,一定要切记这一点。

了解经络,清楚灸效

作为传统的中医疗法,艾灸既可以治疗,亦可以保健。那艾灸的治病原理是什么呢?这就涉及人体经络问题了。下面,让我们了解人体经络,清楚艾灸的治病原理,以便在对后面的疾病保健施灸时,做到明明白白艾灸。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

经,即经脉,贯穿上下,沟通内外,是主干;络,即网络,是分支,纵横交错,遍布全身。两者将人体联络成一个完整的整体,行气血,平阴阳,使人体各器官保持协调和平衡。人体共有十二正经,即肺经、心包经、心经、大肠经、三焦经、小肠经、胃经、胆经、膀胱经、脾经、肝经和肾经。

此外,分布于人体的不同部位,又有不同的经脉。分布于身体正面和背面的中线,分别叫任脉和督脉。分布于四肢的不同部位,又有不同的名称。上肢的经脉称手经,下肢的经脉称足经。四肢内侧的称阴经,外侧的称阳经。四肢内侧前、中、后的经脉分别叫太阴经、厥阴经、少阴经,四肢外侧前、中、后的经脉称为阳明经、少阳经、太阳经。

穴位施灸是打通经脉的手段

每个经络各有所属的腧穴,腧穴以经络为纲,经络以腧穴为目,二者之间是纲举目张的关系。腧穴包括十四经穴、经外奇穴和阿是穴。所有腧穴都能治疗该穴位所在部位及邻近组织、器官的局部疾病,同时,十四经腧穴还可以治疗与本经循行所及的远隔部位的组织器官脏腑的病症,有的甚至可以影响全身的功能。正是因为腧穴的这种作用,通过经脉的运行原理,达到施灸治病的原理的艾灸,在灸治某疾病的同时,会把其他病症治好,便是不足为奇的事情了。

正确取穴和艾灸

正确取穴和施灸的关系很大,为此,在取穴定位时,本书尽可能用通俗的语言表达,但有些穴位,无法用最通俗的语言表达,所以有必要交代一下取穴的方法之一——手指同身寸。这就是以被施灸者的手指为标准来测量定穴的方法,包括如下三种:

横指同身寸:即被施灸者将除大拇指外的其他四指并拢,横经中指近掌指关节横纹四指宽度测量为3寸,这种方法适用于上下肢、下腹部的直寸和背部的横寸。

拇指同身寸法:即以被施灸者拇指指关节的横度作为1寸,适用于四肢部的直寸取穴。

中指同身寸:指以患者的中部中节屈曲时内侧两端横纹头之间作为1寸,用于四肢部取穴的直寸和背部取穴的横寸。

正确施灸要点

由于艾灸以火熏灸,施灸不注意时有可能引起局部皮肤的烫伤;另一方面,施灸的过程中要耗伤一些精血,所以有些部位或有些人是不能施灸的,这些就是施灸的禁忌。

平和心态,明确对象

施灸前要保持心情平静,不要有较大的情绪波动,同时要在施灸前后各喝一杯温白开水,这有利于排毒。对于无自制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等不要施灸;对于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的人,或正行于经期的女性不要施灸;某些人患了传染病,或高热、昏迷、抽风期间,或处于身体极度衰竭、形销骨立等情况,不要施灸。同时,有些病症必须注意施灸时间,如失眠症要在临睡前施灸,不要饭前空腹时和在饭后立即施灸。

确定部位,注意顺序

对于暴露在外的部位,如颜面,不要直接灸,以防形成瘢痕,影响美观;皮薄、肌少、筋肉结聚处,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乳头、阴部、睾丸等不要施灸;关节部位不要直接灸;大血管处、心脏部位不要灸;眼球属颜面部,也不要施灸。

同时,在施灸的过程中,要注意施灸的程序,一般来说,如果灸的穴位多且分散,应按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的顺序进行。

正确体位,找准穴位

施灸时,受灸者的体位一方面要适合艾灸的需要,同时要注意舒适、自然。同时,施灸者要找准部位、穴位,这样才能保证艾灸的效果。

把握温度,按序施灸

施灸时要注意温度,以免烫伤或灼伤。对于皮肤感觉迟钝的人或者小孩,用食指和中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以感知施灸部位的温度,做到既不致烫伤皮肤,又能收到好的效果。同时,初次使用灸法要注意掌握好刺激量,先少量、小剂量,如用小艾炷,或灸的时间短一些,壮数少一些。以后再加大剂量。不要一开始就大剂量进行。对于养生保健灸,则要长期坚持,偶尔灸是不能收到预期效果的。

灸后调养注意事项

施灸后要注意个人卫生,如果因施灸不当,局部烫伤可能会起疮,产生灸疮,一定不要把疮搞破,如果已经破溃感染,要及时使用消炎药。灸后的饮食要以清淡为主,忌食生冷油腻的食物;原则上,艾灸后不要马上用冷水洗手或洗澡,如果要用,最好在30分钟后再使用。

灸后反应及处理

不管我们如何遵循艾灸的禁忌,在施灸的过程中或施灸结束后,由于体质不同,每个人会有不同的反应。对此,要清楚地了解,以便有针对性地加以处理。

艾灸反应

艾灸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应,有的人会发热、牙痛、耳鸣、流鼻血、咽喉发干发痒,有的女性出现月经量过多或过少的现象,其实这是正常的。如果这些现象反复出现,可以减慢艾灸的频率,隔日施灸,直到症状减轻后,改为保健灸。

出现灸泡和灸疮

有时,如果施灸者把握的时间和用量稍有偏差,灸后会出现灸泡,最后形成灸疮。此时,要用消毒后的针将其挑破,用医用棉签或棉球吸干其中的液体,然后贴上创可贴,但要避免衣服摩擦。当灸泡变成灸疮后,每天用酒精棉球消毒,吸干表面脓液。如果情况继续加重,可以先用双氧水冲洗,之后用消炎膏或生肌玉红膏涂贴。如果出现出血的现象,可以在换药时外敷云南白药来止血。

第二章 养颜塑身灸美丽如此简单

去黑眼圈

黑眼圈的形成原因有很多,如肾水不足、虚火上炎、房事过度或产后失调等,而滋阴补肾、清降虚火、补虚润肤、化瘀通络是消除黑眼圈最好的方法。艾灸针对下面的穴位,温和施灸,治疗黑眼圈的效果很好。

灸脾俞穴

位置:脾俞穴位于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左右各有一穴。

施灸方法:回旋灸。被施灸者俯卧,施灸者站于一旁,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施灸部位,距离皮肤1.5~3厘米,左右方向平行往复或反复旋转施灸。

施灸时间:每日或隔日灸1次,每次施灸15~30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10次为1个疗程。

功效:使新陈代谢旺盛,加快血液循环和提高造血功能,有利于消除黑眼圈。

灸肾俞穴

位置:肾俞穴位于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2横指宽)处,左右各有一穴。

施灸方法:温和灸。施灸时,被施灸者俯卧,施灸者站或坐于一旁,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距皮肤1.5~3厘米,以被施灸者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

施灸时间:每日或隔日灸1次,每次灸15~30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10次为1个疗程。

功效:外散肾脏之热,补虚润肤。

灸三阴交

位置:三阴交位于小腿内侧,内踝尖直上3寸(4横指宽)、胫骨内侧缘后方,左右腿各有一穴。取穴时,在小腿内侧,从突起的踝骨向上量约4横指宽处的骨骼后侧边缘就是三阴交。

施灸方法:温和灸。取坐位,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距皮肤1.5~3厘米,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

施灸时间:每日或隔日灸1次,每次灸15~30分钟,10次为1个疗程。

功效:化瘀通络,补虚润肤。

灸水分穴

位置:水分穴位于腹部前正中线上,在神阙穴(肚脐)上方1寸(大拇指横宽)处。

施灸方法:此穴需两人配合施灸。宜采用温和灸。施灸时,被施灸者平躺,施灸者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距皮肤1.5~3厘米,以被施灸者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

施灸时间:每日或隔日灸1次,每次15~30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10次为1个疗程。

功效:消除水肿。

消除眼袋

眼袋就是下眼睑水肿。形成眼袋的原因很多,有的与遗传有关,有的是因为年龄的增长导致皮肤和肌肉松弛而引起的,还有的则是由于后天休息不好、睡眠不好造成的。眼袋不仅使人显得衰老、疲惫,严重的还会影响人的视力。中医认为,脾脏功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体营养物质与水的代谢,而眼袋恰恰位于足阳明胃经的起始处,这说明眼袋的产生与脾胃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用艾灸针对以下穴位施灸,调理脾胃,能够达到消除眼袋的目的。

灸脾俞穴

位置:脾俞穴位于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2横指宽)处,左右各有一穴。

施灸方法:宜采用温和灸。被施灸者俯卧,施灸者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距皮肤1.5~3厘米,以被施灸者感到温热、舒适为度。

施灸时间:每日或隔日灸1次,每次灸15~30分钟,10天为1个疗程。

功效:增强机体对营养成分的吸收功能,使机体的新陈代谢功能旺盛。

灸三阴交

位置:三阴交位于小腿内侧,内踝尖直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左右腿各有一穴。取穴时,在小腿内侧,从突起的踝骨向上量约4横指宽处的骨骼后侧边缘就是三阴交,按压时会稍微感觉疼痛。

施灸方法:宜采用温和灸。取坐位,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距皮肤1.5~3厘米,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

施灸时间:每日或隔日灸1次,每次灸15~30分钟,10天为1个疗程。

功效:调理脾肾。

灸足三里

位置:足三里位于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肌上,左右腿各有一穴。取穴时,可将同侧手掌心正对膝盖骨中心,五指微张自然下扶,无名指指尖所触的凹陷处就是足三里。

施灸方法:温和灸。取坐位,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距皮肤1.5~3厘米施灸,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

施灸时间:每日或隔日1次,每次灸15~30分钟,10天为1个疗程。

功效:强壮和保健机体,改善机体对营养成分的吸收,增强免疫能力。专家提醒你预防眼袋,首先要维持身体正常的新陈代谢,多吃有利于排出体内多余水分、消除水肿的食物,如红小豆、冬瓜、薏苡仁(薏米)等。同时,还要注意膳食平衡,多摄取胶质和蛋白质,为组织细胞的新生提供必要的营养物质,补充肌肤维持活力所必需的热量。此外,不妨多吃一些肉类、鱼类、蛋类。

消除青春痘

青春痘又称痤疮,是由于毛孔堵塞,导致毛囊内的油脂排不出来,越积越多而形成的。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面部的器官和部位与各脏腑器官有着一定的对应关系,是整个人体的缩影,像面颊两侧与肝胆、额头与心、唇上鼻周与脾胃一一对应。如果脏腑功能失调,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必然会影响面部皮肤的气血循行和肌肤的滋养,于是青春痘就顺理成章地出现脸上。艾灸针对青春痘出现的部位不同,每次取3~4穴施灸,治疗效果明显。

一般施灸

灸合谷穴

位置:合谷穴位于手背虎口,在第1掌骨与第2掌骨间的凹陷处,左右手各有一穴。取穴时,将一手拇指的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另一手的虎口边缘,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就是合谷穴。也可以自然半握拳,在第2掌骨中点处取穴。

施灸方法:采用温和灸。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距皮肤1.5~3厘米施灸,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

施灸时间:每次灸10~20分钟。

功效:镇静安神,调气镇痛,通血活络。

灸大椎穴

位置:大椎穴位于项部下端,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施灸方法:温和灸。被施灸者俯卧,施灸者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距皮肤1.5~3厘米施灸,以被施灸者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

施灸时间:每日灸1~2次,每次灸30分钟左右。

功效:疏风清热,消炎解毒。

灸肺俞穴

位置:肺俞穴位于背部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2横指宽)处,左右各有一穴。

施灸方法:回旋灸。被施灸者俯卧,施灸者站于一旁,手执艾条对准施灸部位,距离皮肤1.5~3厘米,左右方向平行往复或反复旋转施灸。

施灸时间:每日灸1次,每次灸10~15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最好在每晚临睡前灸。

功效:理气宁心,散发肺脏之热。

灸三阴交

位置:三阴交位于小腿内侧,内踝尖直上3寸(4横指宽),胫骨内侧缘后方,左右腿各有一穴。取穴时,可以在小腿内侧,从突起的踝骨向上量约4横指宽处的骨骼后侧边缘就是三阴交,按压时会稍微感觉疼痛。

施灸方法:温和灸。取坐位,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距皮肤1.5~3厘米施灸,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

施灸时间:每日灸1次,每次灸3~15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功效:滋阴降火。

灸曲池穴

位置:曲池穴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屈肘时,在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左右臂各有一穴。取穴时,将手掌朝向胸口向上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尽头外侧的凹陷处就是曲池穴。完全屈肘时,则在肘横纹外侧的尽头处。

施灸方法:采用温和灸的方法。施灸时,宜取坐位,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距皮肤1.5~3厘米处施灸,以被施灸处感到温热、舒适为度。

施灸时间:每日灸1次,每次灸30分钟。

功效:清热,凉血,解毒,抗炎症。

辨证加灸

症状:脸颊、前额长痘痘,颜色偏红,口气重,肚胀,有时还有便秘。

加灸天枢穴

位置:天枢穴位于肚脐左右旁开2寸(3横指宽)处,左右各有一穴。

施灸方法:温和灸。被施灸者取平躺位,施灸者取站位,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距皮肤1.5~3厘米施灸,以被施灸者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

施灸时间:每日灸1次,每次灸5~15分钟,5次为1个疗程。

功效:调理肠胃。

加灸内庭穴

位置:内庭穴位于脚背第2、3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左右脚各有一穴。取穴时,采取仰卧或坐姿,在第2、3趾趾缝纹的尽头处取穴。

施灸方法:温和灸。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距皮肤1.5~3厘米施灸,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

施灸时间:每日灸1次,每次灸5~15分钟。

功效:镇静安神。

症状:额头两边,甚至头发里都长痘痘,经常郁闷,觉得胸口像压了块大石头似的,或者脾气很坏,动不动就想发火,睡觉起来嘴里发苦。

加灸太冲穴

位置:太冲穴位于脚背面,第1、2脚趾根部结合处后方的凹陷处,左右脚各有一穴。

施灸方法:宜采用回旋灸。取坐位,手执艾条以点燃的一端对准施灸部位,距离皮肤1.5~3厘米,左右方向平行往复或反复旋转施灸。

施灸时间:每日1次,每次灸5~15分钟,5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

功效:行气解郁。

加灸气海穴

位置:气海穴位于肚脐正下方1.5寸(2横指宽)处。

施灸方法:回旋灸。被施灸者平卧,施灸者站于一旁,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施灸部位,距离皮肤1.5~3厘米,左右方向平行往复或反复旋转施灸。

施灸时间:每日1次,每次5~15分钟,5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

功效:温阳益气,扶正固本。

祛斑、淡斑

雀斑俗称“雀子”,是散布在脸上的一些浅褐色小斑点,针尖至米粒大小,常出现于前额、鼻梁和脸颊等处,偶尔也会出现于颈部、肩部、手背等身体部位。中医认为,“肾水不能荣华于上,火滞结而为斑”,因此,我们可以选择穴位,正确施灸,达到调理脾肾,疏通经络的功效。如果能长期坚持下去,便可以消除雀斑。

一般施灸

灸合谷穴

位置:合谷穴位于手背虎口,在第1掌骨与第2掌骨间的凹陷处,左右手各有一穴。取穴时,将一手拇指的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另一手的虎口边缘,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就是合谷穴。也可以自然半握拳,在第2掌骨中点处取穴,轻压有微痛感。

施灸方法:采用温和灸。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距皮肤1.5~3厘米施灸,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

施灸时间:每日或隔日灸1次,每次灸10~20分钟。

功效:镇静安神,通络活血。

灸肝俞穴

位置:肝俞穴位于背部,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2横指宽)处,左右各有一穴。取穴时,在肩胛骨下缘连线的中点可以触摸到第7胸椎,向下数到第9胸椎下的凹陷处,再向左右两侧旁开2横指宽处就是肝俞穴。

施灸方法:温和灸。被施灸者取俯卧位,施灸者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距皮肤1.5~3厘米,以被施灸者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

施灸时间:隔日灸1次,每次灸10~20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7次为1个疗程。

功效:疏肝解郁,理气化滞。

灸足三里

位置:足三里位于外膝眼下3寸(4横指宽)、胫骨前肌上,左右腿各有一穴。取穴时,可将同侧手掌心正对膝盖骨中心,五指微张自然下扶,无名指指尖所触的凹陷处就是足三里。

施灸方法:采用温和灸的方法。施灸时,取坐位,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距皮肤1.5~3厘米施灸,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

施灸时间:隔日灸1次,每次灸10~20分钟。

功效:健脾、益气、生血。

灸气海穴

位置:气海穴位于肚脐以下正下方1.5寸(2横指宽)处。

施灸方法:回旋灸。施灸者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施灸部位,距离皮肤1.5~3厘米,左右方向平行往复或反复旋转施灸。

施灸时间:隔日灸1次,每次灸10~20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7次为1个疗程。

功效:益气补肾,调理冲任。

灸太溪穴

位置:太溪穴位于内脚踝骨头突出部位的正后方的凹陷处,食指按压时会感觉到剧烈疼痛的位置即是,左右脚各有一穴。

施灸方法:宜采用温和灸的方法。施灸时,取坐位,手执点燃的艾条,将火头对准穴位,距皮肤1.5~3厘米处施灸,以感到舒适为度。

施灸时间:隔日灸1次,每次灸10~20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7次为1个疗程。

功效:滋肾清火。

辨证加灸

症状:多无家族史,皮损色浅而小。

加灸曲池穴

位置:曲池穴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屈肘时,在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左右各有一穴。取穴时,将手掌朝向胸口向上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尽头外侧的凹陷处就是曲池穴。

施灸方法:采用温和灸的方法。取坐位,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距皮肤1.5~3厘米处施灸,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

施灸时间:每日或隔日1次,每次灸10~20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10次为1个疗程。

功效:清热,凉血,解毒,抗炎症。

症状:自幼发病,多有家族史,皮损色深而大。

加灸大椎穴

位置:大椎穴位于项部下端,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处。取穴时,将颈部稍微向前倾,在颈部与背部交界附近找寻,可以触摸到一凸出的最高点是第7颈椎,其下方的凹陷处就是大椎穴。

施灸方法:温和灸。被施灸者俯卧,施灸者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施灸部位,距离皮肤1.5~3厘米处施灸。

施灸时间:每日或隔日灸1次,每次10~20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10次为1个疗程。

功效:疏风清热,行气活血。

加灸三阴交

位置:三阴交位于小腿内侧,内踝尖直上3寸(4横指宽)、胫骨内侧缘后方,左右腿各有一穴。

施灸方法:温和灸。取坐位,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距皮肤1.5~3厘米处施灸。

施灸时间:每日或隔日灸1次,每次灸10~20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10次为1疗程。

功效:调理脾肾,疏通经络。

加灸脾俞穴

位置:脾俞穴位于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2横指宽)处,左右各有一穴。

施灸方法:采用回旋灸。被施灸者俯卧,施灸者站于一旁,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施灸部位,距离皮肤1.5~3厘米,左右方向平行往复或反复旋转施灸。

施灸时间:隔日灸1次,每次灸10~20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7次为1个疗程。

功效:调补脾肾,清热除湿。

除皱紧肤

爱美女性最怕的是面部出现皱纹,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年龄的增长,面部出现皱纹是不可避免的。人到25岁以后,皮肤的弹力纤维和胶原纤维渐渐发生变化。中医则认为,这是因为阴血不足,肤失濡养,瘀血阻滞,所以肌肤失容。艾灸采用温和灸,从以下穴位中每次取3~4个施灸,可以达到滋阴养血、润燥生津、疏通经络、濡肌除皱的目的。

灸肺俞穴

位置:肺俞穴位于背部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2横指宽)处,左右各有一穴。取穴时,先找到项背部突起最高的骨骼下方的大椎穴,由此向下数到第3个凹陷,再向左右两侧旁开2横指宽处就是肺俞穴。

施灸方法:宜采用回旋灸。被施灸者俯卧,施灸者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施灸部位,距离皮肤1.5~3厘米施灸。

施灸时间:隔日灸1次,每次灸10~20分钟,以局部皮肤温热、有红晕为度,7次为1个疗程。

功效:细腻皮肤,增强表皮细胞代谢能力。

灸脾俞穴

位置:脾俞穴位于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2横指宽)处,左右各有一穴。

施灸方法:采用回旋灸。被施灸者俯卧,施灸者站于一旁,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施灸部位,距离皮肤1.5~3厘米,左右方向平行往复或反复旋转施灸。

施灸时间:隔日灸1次,每次灸10~20分钟,以感到局部皮肤温热、舒适为度,7次为1个疗程。

功效:促进血液循环,延缓衰老。

灸三阴交

位置:三阴交位于小腿内侧,内踝尖直上3寸(4横指宽)、胫骨内侧缘后方,左右腿各有一穴。

施灸方法:采用温和灸。被施灸者取坐位,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距皮肤1.5~3厘米处施灸,以感到局部皮肤温热、舒适为度。

施灸时间:隔日灸1次,每次灸10~20分钟,7次为1个疗程。

功效: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对因内分泌失调出现的各种症状均有平衡作用。

灸肾俞穴

位置:肾俞穴位于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2横指宽)处,左右各有一穴。取穴时,左右腰骨最高点连线与脊椎中线的交点附近为第4腰椎,向上数到第2腰椎下方的凹陷处,再向左右两侧各旁开2横指宽处就是肾俞穴。

施灸方法:温和灸。被施灸者俯卧,施灸者站于一旁,手执点燃的艾条,距离皮肤1.5~3厘米处施灸。

施灸时间:隔日灸1次,每次灸10~20分钟,以感到局部皮肤温热、舒适为度,7次为1个疗程。

功效:滋阴补肾。

灸合谷穴

位置:合谷穴位于手背虎口,在第1掌骨与第2掌骨间的凹陷处,左右手各有一穴。

施灸方法:温和灸。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距皮肤1.5~3厘米施灸。

施灸时间:每日或隔日灸1次,每次灸15~20分钟,10次为1个疗程。

功效:镇静安神,通络活血。专家提醒你为防止面部起皱纹,在日常生活中须注意做到以下几点:1.坚持用冷水洗脸,可使皮肤收缩后舒张,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营养代谢,从而增强皮肤的功能和弹性。2.经常按摩面部,勿长期用单侧牙吃饭。3.合理使用护肤品,不要经常使用碱性皂洗脸,以免洗去皮脂腺分泌的皮脂,引起皮肤干涩,晚上睡前应适当涂些营养霜。4.性格要开朗,遇事要乐观。

丰胸美胸

女性形体美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有健美的乳房参与构成的S形曲线。丰满坚挺的胸部,不仅女人味十足,还令女人更加自信。有些女性由于体质的原因,胸部干瘪;有的女性则是因为减肥,使得胸部变得平坦;还有些女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胸部下垂,美胸成了回忆。艾灸可以令爱美女性丢掉“太平公主”的封号,展现完美曲线。

灸关元穴

位置:关元穴位于肚脐正下方3寸(4横指宽)处。

施灸方法:此穴需两人配合施灸,宜采用回旋灸的方法。施灸时,被施灸者仰卧,施灸者站或坐于一旁,手执艾条以点燃的一端对准施灸部位,距离皮肤1.5~3厘米处施灸,左右方向平行往复或反复旋转施灸。以被施灸者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

施灸时间:每日灸1次,每次灸5~15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功效:培元固本。

灸肝俞穴

位置:肝俞穴位于背部,在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2横指宽)处,左右各有一穴。

施灸方法:宜采用温和灸。被施灸者取俯卧位,施灸者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距皮肤1.5~3厘米,以被施灸者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

施灸时间:每日灸1次,每次灸3~15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功效:滋补肝脾。

灸膺窗穴

位置:膺窗穴位于胸部第3、4肋骨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左右各有一穴。取穴时,从乳头向上1.5寸(2横指宽)处就是膺窗穴,左右各有一穴。

施灸方法:采用温和灸。被施灸者取坐位或平卧位,施灸者手持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距皮肤1.5~3厘米,以被施灸者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

施灸时间:每日或隔日灸1次,每次15~30分钟,10次为1个疗程。

功效:卸除胸腔内高压,释放胸腔内能量。

灸乳根穴

位置:乳根穴位于乳房下缘,第5、6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左右各有一穴。取穴时,从乳头向下约1.5寸(2横指宽)处就是乳根穴。

施灸方法:温和灸。施灸时,被施灸者取坐位或卧位,施灸者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距皮肤1.5~3厘米施灸,以被施灸者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

施灸时间:每日灸1~2次,每次灸10~15分钟。

功效:燥化脾湿。

腰部塑形

腰部是人体的黄金分割点,对人体的外形有着巨大的影响。女性的上半身和下半身的比例和身材的美好程度都靠腰部去搭建和维系。随着骨感美时代的到来,盈盈一握的细腰更成了众多爱美女性的追求。但由于许许多多的原因,如长期坐着办公、疏于运动、肌肉下垂等,腰部很容易产生大量赘肉,“水桶腰”已经成了女性的噩梦。艾灸通过取穴施灸,还女性纤纤细腰。

灸太乙穴

位置:太乙穴位于上腹部,神阙穴(肚脐)正上方2寸(3横指宽)处旁开2寸,左右各有一穴。

施灸方法:此穴需两人配合施灸。宜采用温和灸。被施灸者平卧,施灸者手持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距皮肤1.5~3厘米施灸,以被施灸者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

施灸时间:每日或隔日灸1次,每次灸15~30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10次为1个疗程。

功效:增强腰部肌纤维的弹性,对断裂弹力纤维有修复和再生能力。

灸肾俞穴

位置:肾俞穴位于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2横指宽)处,左右各有一穴。取穴时,左右腰骨最高点连线与脊椎中线的交点附近为第4腰椎,向上数到第2腰椎下方的凹陷处,向左右各旁开2横指宽处即是。

施灸方法:采用温和灸。被施灸者俯卧,施灸者站于一旁,手执艾条以点燃的一端对准施灸部位,距离皮肤1.5~3厘米施灸。

施灸时间:每日灸1次,每次灸10~20分钟。

功效:益肾助阳,强腰利水。

灸天枢穴

位置:天枢穴位于肚脐左右旁开2寸(3横指宽)处,左右各有一穴。

施灸方法:宜采用温和灸。被施灸者平躺,施灸者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距皮肤1.5~3厘米施灸,以被施灸者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

施灸时间:每日灸1次,每次灸10~20分钟,一般10天为1个疗程。

功效:疏通大肠腑气,消除便秘。

灸带脉穴

位置:带脉穴位于侧腹部,在第11肋骨游离端下方垂线与脐水平线的交点上,章门穴下方2寸处,左右各有一穴。取穴时,身体平躺或直立,取腋下中线与肚脐横线的交点处就是带脉穴。

施灸方法:温和灸。被施灸者平卧,施灸者手持点燃的艾条,距皮肤1.5~3厘米处施灸。

施灸时间:每日或隔日1次,每次灸15~30分钟,10次为1个疗程。

功效:调治因内分泌不调而导致的过度肥胖。

腹部塑形

随着年龄的增长,许多女性的体形会发生变化,表现最明显的就是腹部。这是因为激素分泌的改变使脂肪在腹部堆积,日积月累,便会造成腹部变形。更可怕的是,由于不良的饮食习惯,如饮食过量、食用甜食和油腻食物过多,以及体育运动过少等会使许多年轻女性的腹部也肥肉层层,以致于她们不能穿露脐装、细腰裙等能凸显女性身材的服装。艾灸利用经络原理,针对以下穴位温和施灸,可以达到减脂塑形的目的。

灸大肠俞

位置:大肠俞位于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2横指宽)处,左右各有一穴。取穴时,以两侧胯骨的高点连线与腰椎的交点附近就是第4腰椎,其下凹陷处向两侧旁开2横指宽处就是。

施灸方法:此穴施灸时,需两人配合进行。宜采用温和灸。施灸时,被施灸者仰卧,施灸者取站位或坐位,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距皮肤1.5~3厘米,以被施灸者感到施灸处温热为度,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施灸时间:每日灸1次,每次灸10~20分钟,一般10天为1个疗程。

功效:增加腰、背、腹部肌肉弹性。

灸中脘穴

位置:中脘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在肚脐正上方4寸(6横指宽)处。

施灸方法:回旋灸。被施灸者仰卧,施灸者站于一旁,手执艾条以点燃的一端对准施灸部位,距离皮肤1.5~3厘米,左右方向平行往复或反复旋转施灸。

施灸时间:每日灸1~2次,每次灸10~15分钟。

功效:增强胃对食物的消化能力。

第三章 妇科祛病灸远离难言之隐

卵巢囊肿

卵巢囊肿是女性生殖器常见的肿瘤,其恶变的程度比较高,是威胁女性生命的因素之一。该病的表现症状有小腹疼痛、小腹不适、白带增多、白带色黄、白带异味、月经失常等,而且通常小腹内有一个坚实而无痛的肿块,有时性交会发生疼痛。造成此病的原因是体质过度酸化,导致体内垃圾较多,功能下降,引起肾虚,从而代谢循环变慢,造成卵巢疾病和内分泌失调,免疫功能下降,进而发展为卵巢囊肿。经确诊为良性肿瘤后,运用艾灸中的温和灸的方法,每次取3~4穴,通过调和体质,强壮身体,同时调经、利水,达到治疗目的。

灸气海穴

位置:气海穴位于肚脐正下方1.5寸处。

施灸方法:采用温和灸。被施灸者平卧,施灸者手持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在距皮肤1.5~3厘米处施灸,以被施灸者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

施灸时间:每日灸1次,每次灸5~15分钟。

功效:温阳益气,扶正固本,培元补虚。

灸关元穴

位置:关元穴位于肚脐正下方3寸(4横指宽)处。

施灸方法:此穴位需两人配合施灸,宜采用温和灸的方法。被施灸者平卧,施灸者立或坐于一旁,手持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在距皮肤1.5~3厘米处施灸,以被施灸者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

施灸时间:每日灸1次,每次灸5~15分钟。

功效:培肾固本,调气回阳。

灸带脉穴

位置:带脉穴位于侧腹部,在第11肋骨游离端下方垂线与脐水平线的交点上,章门穴下方2寸处,左右各有一穴。取穴时,身体平躺或直立,取腋下中线与肚脐横线的交点处就是带脉穴。

施灸方法:温和灸。被施灸者平卧,施灸者手持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距皮肤1.5~3厘米施灸,以被施灸者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

施灸时间:每日1次,每次5~15分钟,灸至皮肤红晕为止。

功效:排毒,调治内分泌不平衡问题。

灸中极穴

位置:中极穴位于神阙穴(肚脐)正下方4寸(6横指宽)处。

施灸方法:温和灸。被施灸者平卧,施灸者手持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距皮肤1.5~3厘米施灸,以被施灸者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

施灸时间:每日灸1次,每次灸5~15分钟。

功效:培肾固本,调气回阳。

灸归来穴

位置:归来穴位于脐下4寸,距前正中线2寸(3横指宽)处,左右各有一穴。

施灸方法:宜采用温和灸。被施灸者平卧,施灸者手持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距皮肤1.5~3厘米施灸,以被施灸者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

施灸时间:每日灸1次,每次灸5~15分钟。

功效:调和气血。

灸三阴交

位置:三阴交位于小腿内侧,内踝尖直上3寸(4横指宽),胫骨内侧缘后方,左右腿各有一穴。取穴时,在小腿内侧,骨踝突出处上方量出约4横指宽处的骨骼后侧边缘就是三阴交,按压时会稍微感觉疼痛。

施灸方法:温和灸。取坐位,手持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距皮肤1.5~3厘米处施灸,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

施灸时间:每日灸1次,每次灸5~15分钟。

功效: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

盆腔炎

盆腔炎是女性常见病之一,是指女性盆腔生殖器官、子宫周围的结缔组织及盆腔腹膜的炎症。此病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其表现症状也不同。急性盆腔炎表现为下腹疼痛、发热、寒战、头痛、食欲不振、体温高、心率快、下腹部有肌紧张、压痛及反跳痛,阴道有大量的脓性分泌物,穹窿有明显触痛,子宫及双附件有压痛、反跳痛,或一侧附件增厚。慢性盆腔炎全身症状多不明显,可有低热、易感疲乏、伴下腹坠腰痛等症状,子宫常呈后位,活动受限,或粘连固定。中医认为,此病是由于气血失调、冲任受损引起的问题。艾灸通过温和灸,每次取以下3~5穴施灸,清热利湿,活血化瘀,可以治疗此病。

一般施灸

灸足三里

位置:足三里位于外膝眼下3寸(4横指宽)、胫骨前肌上,左右腿各有一穴。

施灸方法:温和灸。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距皮肤1.5~3厘米施灸,以感到施灸处温热为度。

施灸时间:每日灸1次,每次灸5~15分钟。功效:通经活络,疏风化湿。

灸子宫穴

位置:子宫穴位于下腹部,脐中下4寸(6横指宽)处,距前正中线3寸(4横指宽)处,左右各有一穴。

施灸方法:温和灸。被施灸者平卧,施灸者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距皮肤1.5~3厘米施灸,以被施灸者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

施灸时间:每日灸1次,每次灸5~15分钟。

功效:活血化瘀,加强子宫提升收缩能力。

灸三阴交

位置:三阴交位于小腿内侧,内踝尖直上3寸(4横指宽)、胫骨内侧缘后方,左右腿各有一穴。取穴时,在小腿内侧,骨踝突出处上方量出约4横指宽处的骨骼后侧边缘就是三阴交,按压时会稍微感觉疼痛。

施灸方法:温和灸。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距皮肤1.5~3厘米,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

施灸时间:每日灸1次,每次灸5~15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功效:畅通任脉、督脉、冲脉,养护子宫和卵巢。

灸归来穴

位置:归来穴位于脐下4寸,距前正中线2寸(3横指宽)处,左右各有一穴。

施灸方法:温和灸。被施灸者平卧,施灸者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距皮肤1.5~3厘米,以被施灸者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

施灸时间:每日灸1次,每次灸5~15分钟。

功效:健脾益气,升阳固脱,有效改善身体不适症状。

灸关元穴

位置:关元穴位于肚脐正下方3寸(4横指宽)处。

施灸方法:温和灸。被施灸者平卧,施灸者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距皮肤1.5~3厘米施灸,以被施灸者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

施灸时间:每日灸1次,每次灸5~15分钟。

功效:理气和血,壮元益气,辅助治疗妇科疾病。

灸肾俞穴

位置:肾俞穴位于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2横指宽)处,左右各有一穴。取穴时,左右腰骨最高点连线与脊椎中线的交点附近为第4腰椎,向上数到第2腰椎下方的凹陷处,再向左右两侧各旁开2横指宽处就是肾俞穴。

施灸方法:温和灸。被施灸者俯卧,施灸者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距皮肤1.5~3厘米处施灸,以被施灸者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

施灸时间:每日灸1次,每次灸5~15分钟。

功效:温经祛寒,益肾助阳血。

辨证加灸

症状:低热不退,带下黏腻且有臭味。

加灸阴陵泉

位置:阴陵泉位于小腿内侧,膝下胫骨内侧凹陷中,左右腿各有一穴。取穴时,在膝盖内侧横纹上方会摸到一个突起的骨头,顺着骨头的下方和内侧摸,会摸到一个凹陷的地方,就是阴陵泉。

施灸方法:温和灸。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距皮肤1.5~3厘米处施灸,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

施灸时间:每日灸1次,每次灸5~15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功效:清利温热,健脾理气,益肾调经。症状:小腹有冷感或下坠感,发胀。

加灸地机穴

位置:地机穴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与阴陵泉连线上,阴陵泉下3寸,左右腿各有一穴。

施灸方法:温和灸。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距皮肤1.5~3厘米施灸,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

施灸时间:每日灸1次,每次灸5~15分钟。

功效:调气血,疏通经络。

症状:时不时地发低热,午后身体潮热,到了夜间则盗汗。

加灸太溪穴

位置:太溪穴位于内脚踝骨突出部位的正后方的凹陷处,左右脚各有一穴。

施灸方法:温和灸。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距皮肤1.5~3厘米施灸。

施灸时间:每日灸1次,每次灸5~15分钟。

功效:保持肾经气血通畅,对肾虚引起的生殖系统疾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带下病

正常情况下,妇女阴道内会有少量白色无臭的分泌物,滑润阴道黏膜,称为带下。正常白带不必困扰。但如果带下的期、量、色、质、气味发生异常,并伴有局部或全身症状,就成了一种病症,医学上称之为带下病。中医认为,脾失健运是产生带下病的内在原因。用艾灸的方法,每次取下列穴位中的3~4穴施灸,可以达到健脾利湿,补肾止带的目的。

一般施灸

灸三阴交

位置:三阴交位于小腿内侧,内踝尖直上3寸(4横指宽)、胫骨内侧缘后方,左右腿各有一穴。取穴时,在小腿内侧、骨踝突出处上方量出约4横指宽处的骨骼后侧边缘就是三阴交,按压时会稍微感觉疼痛。

施灸方法:宜采用温和灸。取坐位,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在距皮肤1.5~3厘米处施灸,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

施灸时间:每日灸1次,每次灸约10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5次为1个疗程。

功效:调补三阴经,行气活血。

灸白环俞

位置:白环俞位于第4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1.5寸处,左右各有一穴。

施灸方法:回旋灸。施灸时,被施灸者取俯卧位,施灸者站于一旁,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施灸部位,距离皮肤1.5~3厘米,左右方向平行往复或反复旋转施灸。

施灸时间:每日灸1~2次,每次灸约10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5次为1个疗程。

功效:益肾固精,调理经带。

灸气海穴

位置:气海穴位于肚脐正下方1.5寸。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