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一点通(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12 00:11:47

点击下载

作者:王斌

出版社:海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历史百科一点通

历史百科一点通试读:

前言

历史是一面镜子,读史使人明智,读史使人深刻!从司马迁写《史记》开创了中国纪传体文学,到我们坐在教室里聆听老师对历史的精彩评述,再到如今我们自己阅读相关文献知识,人们总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向后人讲述着前人的故事,总结着前人的得与失,世界就是在对历史的学习中,不断前进的!

贞观十七年,魏征病逝,唐太宗伤心地说:“人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以防己过。今魏征没,朕亡一鉴矣。”读史的作用确实非常大,可以使我们通过历史事件,看透现实生活的许多事理,少走弯路。

历史的功用在于据往知来,预知未来是一种大智慧,这种大智慧存在于历史当中。如今的世界充满了挑战,要瞻望未来,历史的智慧显得越来越重要。打开历史的窗口,可以学习借鉴古人的智慧。

在历史的长河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可以从字里行间感受一幕幕精彩绝伦的画卷。当我们在历史的天空中翱翔时,就会觉得字字珠玑,琳琅满目。那么,就让我们跟随着历史的步伐,一起在历史的天空下沐浴温暖的阳光吧!

在人类文明的历史中,记载着人类宝贵的经验与真知,它是我们了解过去、把握现在、创造未来的有力工具。本书分为中国史和世界史部分,按照编年体通史的编写方式,把中国和世界几千年来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内曾发生过的重大事件、影响历史发展进程的重要人物进行了全面而清晰的阐述。

本书是读者朋友开阔知识视野,提高自身素质的优良读物。值得读者朋友进入书中探索以及了解历史发展的来龙去脉。读者可以通过阅读本书,从微观上把握历史,并能从中揣摩与品位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达到窥斑知豹的学习效果,了解其文化与精神的精髓所在。

本书精选大量图片,其中有留下历史人物音容笑貌的画像与旧照,有描绘重大历史事件的著名画作,有见证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的文物,让读者身临其境般地感受真实的历史,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同时也给了读者更为广阔的文化视野与想像空间。

在本书的设计及制作过程中,艺术理念贯穿始终。图文互济互补的编排方式,简洁大方的版式设计、统一和谐的装帧艺术,把设计的力量与图画的色彩完美地融合任一起,把读者的阅读变成美妙多彩的精神之旅。

中国古代史

黄土地孕育的文明

女娲造人传说

在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创造了人。在古埃及神话中,人是神呼唤而生的。在犹太神话中,耶和华创造了人。那么在中国古代神话中,人是如何诞生的呢?这归功于一个叫女娲的人身龙尾的女神。

相传大英雄盘古开天辟地之后,女娲就在天地间到处游历。当时,尽管大地上已经有了山川草木,有了鸟兽虫鱼,但仍然显得死气沉沉,因为大地上没有人类。一天,女娲行走在荒寂的大地上,心中感到十分孤独,她觉得应该给天地之间增添些更有生气的东西。

女娲滑行在大地上,她热爱树木花草,然而她更加陶醉于那些更活泼、更富有朝气的鸟兽虫鱼。在把它们打量了一番后,女娲认为盘古的创造还算不上完整,鸟兽虫鱼的智力远远不能使她满足。她要创造出比任何生命都更卓越的生灵。

女娲沿着黄河滑行,低头看见了自己美丽的影子,不禁高兴起来。她决定用河床里的软泥按照自己的形貌来捏泥人。女娲心灵手巧,不一会儿就捏好了好多的泥人。这些泥人几乎和她一样,只不过她给他们做了与两手相配的双腿,来代替龙尾巴。女娲朝着那些小泥人吹口气,那些小泥人便被灌注了活力,“活”了起来,变成了一群能直立行走、能言会语、聪明灵巧的小东西,女娲称他们为“人”。女娲在其中一些人身上注入了阳气——自然界一种好斗的雄性要素,于是他们就成了男人;而在另外一些人身上,她又注入了阴气——自然界一种温顺的雌性要素,于是她们便成了女人。这些男男女女的人们围着女娲跳跃、欢呼,给大地带来了生机。

女娲想让人类遍布广阔的大地,但她累了,做得也太慢了。于是,她想出一条捷径。她把一根草绳放进河底的淤泥里转动着,直到绳的下端整个儿裹上一层泥土。接着,她提起绳子向地面上一挥,凡是有泥点降落的地方,那些泥点就变成了一个个小人。女娲就这样创造了布满大地的人们。

大地上有了人类,女娲神的工作似乎就可以停止了。但她又有了新的考虑:怎样才能使人很好地生存下去呢?人总是会死亡的,死去一批,再造一批,那就太麻烦了。于是,女娲神就把男人和女人配成对,叫他们自己去繁殖后代,担负养育后代的责任。人类就这样繁衍绵延下来,而且一天天地增加着。

元谋人

我国目前已发现旧石器古人类遗迹三四百处,遍布祖国25个省、市。事实证明,我国是人类发源地之一。元谋人是1965年“五一”节在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发现的。首先发现两枚牙齿,以后在同一地层又发现石器和炭屑,证明他们是能制造工具和使用火的原始人类。1976年根据古地磁学方法测定,元谋人的生存年代为170±10万年,即为一百七十多万年左右,差距最多不超过前后十万年。发现的元谋人的两颗牙齿,一为左上内侧门齿,一为右上内侧门齿,同属于一个成年个体,可能是一青年男性。根据学者们研究判断,元谋人牙齿的特征,近似于现代蒙古人种。元谋人头像

中国西南地区早期的人类化石。它是迄今所知中国境内年代最早的。1965年5月,中国地质科学院在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附近发现,这里地处元谋盆地边缘,盆地内出露一套厚达695米的河湖相沉积。从下到上分为4段28层。元谋人牙发现于第4段第22层中。此后,又在同一地点的同一层位中,发掘出少量石制品、大量的炭屑和哺乳动物化石。元谋人的地质时代属于中更新世到晚更新世时期。

170万年以前,云南元谋一带,榛莽丛生,森森郁郁,是一片亚热带的草原和森林,爪蹄兽、枝角鹿等第3纪残存动物在这里出没。再晚一些,则有桑氏鬣狗、云南马、山西轴鹿等早更新世的动物。它们大多数都是食草类野兽。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类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为了生存,元谋人使用石器捕猎它们。

先后出土的石制品共7件,人工痕迹清楚。原料为脉石英,器型不大,有石核和刮削器。它们和人牙虽不居于同一水平面上,但层位大致相同,距离又不远,应是元谋人制作和使用的。发现的炭屑多掺杂在黏土和粉砂质黏土中,少量在砾石凸镜体里。炭屑大致分为3层,每层间距30~50厘米。炭屑常常和哺乳动物化石伴生。最大的炭屑直径可达15毫米,小的为1毫米左右。在4厘米×3厘米的平面上,1毫米以上的炭屑达16粒之多。此外还发现两块黑色的骨头,经鉴定可能是被烧过的。研究者认为,这些是当时人类用火的痕迹。这一发现,和在距今约180万年前的西侯度文化中发现的烧骨,如确系人工用火证据,则把人类用火的历史大大提前。

与元谋人共生的化石,有泥河湾剑齿虎、桑氏缟鬣狗、中国犀、山西轴鹿等29种,绝种动物几乎占100%,其中上新世和早更新世的占38.8%,这表明元谋人的生存时代不会晚于早更新世。

元谋人早于“

蓝田人

”、“北京人”、“山顶洞人”等猿人,从而把中国发现的最早人类化石的年代推前了一百多万年。它的发现,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科研价值。蓝田人

蓝田人遗址属于旧石器时代,位于西安市东南蓝田县公王岭和陈家窝两地。1963年在陈家窝村厚30米的红色土层底部发现了一个老年女性的下颌骨化石和牙齿10余枚;1964年5月,又在蓝田县城东20千米的公王岭红土层底部的钙质结核土中,发现了一个基本完好的中年女性头骨化石和一批古生物化石,旧石器等。两者因都属蓝田,又是亚洲人种,按照国际科学命名惯例,定为直立人蓝田亚种,我们通常把她称为“蓝田猿人”或“蓝田人”。蓝田人

但是,不少学者认为,这两件标本所显示的原始性程度明显不同,两个地点的时代又有先后之分,建议给公王岭头骨另立新种“蓝田人”;给陈家窝下颌骨以“直立人陈家窝亚种”的学名,亦可称“陈家窝人”。

蓝田人属我国早期人类化石。其前额低平、较宽,眉骨粗壮隆起,骨壁较厚,眼眶略方,嘴部前伸。颅内耳高71毫米,脑容量为778.4毫升,基本与印度尼西亚爪哇人的775—900毫升相当。

根据古地磁法测定,一般可以说公王岭距今约100万年左右,其地质年代为中更新世早期,或早更新世晚期。陈家窝化石距今60万年左右,属中更新世中期。在公王岭蓝田猿人化石出土地附近,出土了旧石器时代人类使用的许多生产工具,有尖状器、砍砸器、刮削器和石片、石核等打制石器。尖状器一面有刃,另一面保留石块原状,适于手握。刮削器有直刃、凹刃、凸刃和复刃四种形式,用于刮削木制工具和剥取兽皮。这些工具制作粗糙,以单面加工为主,多不经第二步加工即行使用。

公王岭还出土了40余种动物化石,而最引人注目的这些动物化石中具有强烈的南方色彩,如剑齿象、大熊猫、爪兽、毛冠鹿、水鹿等。这说明蓝田猿人所生活的秦岭北麓,在当时气候温暖、湿润,植被繁茂,林木丛生,很适合原始人类繁衍和生息。

陕西蓝田公王岭猿人头骨的发现,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它扩大了已知的中国猿人的分布范围,增加了世界猿人化石的分布点,对探索和考察人类起源具有重大意义。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北部,距北京城约50千米。1927年-1929年中国古生物学家裴文中在此发现原始人类牙齿、骨骼和一块完整的头盖骨。并找到了“北京人”生活、狩猎及使用火的遗迹,证实50万年以前北京地区已有人类活动。考古学家开始在这里发掘,发现了距今约60万年前的一个完整的猿人头盖骨,定名为北京猿人。以后陆续在龙骨山上发现一些猿人使用的石器和用火遗址。这一发现和研究,奠定了这一遗址在全世界古人类学研究中特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周口店遗址是世界上迄今为止人类化石材料最丰富、最生动、植物化石门类最齐全、而又研究最深入的古人类遗址。北京人

北京猿人化石共出土头盖骨6具、头骨碎片12件、下颌骨15件、牙齿157枚及断裂的股骨、胫骨等,分属40多个男女老幼个体,还发现了10万件石器材料及用火的灰烬遗址和烧石、烧骨等。北京人的平均脑量达1088毫升(现代人脑量为1400),据推算北京人身高为156厘米(男),150厘米(女)。

北京人所处的时代属于旧石器时代,加工石器的方法主要为锤击法,其次为砸击法,偶见砧击法。北京人还是最早使用火的古人类,并能捕猎大型动物。北京人的寿命较短,据统计,68.2%死于14岁前,超过50岁的不足4.5%。

通过对这些考古资料的研究,证明北京猿人距今约69万年,其创造出颇具特色的旧石器文化,对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北京猿人的发现,还将用火的历史提早了几十万年,他们居住过的洞穴里留下了很厚的灰烬堆。

山顶洞人

山顶洞人为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属于晚期智人。因发现于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北京人遗址顶部的山顶洞而得名。1933~1934年中国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由裴文中主持进行发掘,与人类化石一起,出土了石器、骨角器和穿孔饰物,并发现了中国迄今所知最早的埋葬。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末,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年代为距今18865±420年。山顶洞人居住遗址

山顶洞分为洞口、上室、下室和下窨4部分。洞口向北,高约4米,下宽约5米。上室在洞穴的东半部,南北宽约8米,东西长约14米。在地面的中间发现一堆灰烬,底部的石钟乳层面和洞壁的一部分被烧炙,说明上室是山顶洞人居住的地方。在上室文化层中发现有婴儿头骨碎片、骨针、装饰品和少量石器。下室在洞穴的西半部稍低处,深约8米处,发现有3具完整的人头骨和一些躯干骨,人骨周围散布有赤铁矿的粉末及一些随葬品,说明下室是葬地。下窨在下室深处,是一条南北长3米、东西宽约1米的裂隙。发现了许多完整的动物骨架,推测它们是在人类入居以前,偶然坠入这个天然“陷阱”之中的。山顶洞人

在山顶洞堆积中发现的脊椎动物化石共54种,其中哺乳动物有48种,大多数属华东、内蒙古和东北地区的现生种,绝灭动物只有洞熊、最后斑鬣狗和鸵鸟3种,仅占动物总数的12.1%。由此表明山顶洞是晚更新世末的洞穴遗址。

山顶洞人使用的石器数量很少,总共25件,都不具代表性。砍斫器只有3件,用砂岩砾石打制而成。刮削器都是用燧石或脉石英石片制成的,其中一件凹刃刮削器制作较精致。两极石片(或称两端刃器)多为脉石英,两端有石屑剥落的痕迹。这种石片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很多,山顶洞人沿用了同样的方法制作工具。骨角器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骨针,针身保存完好,仅针孔残缺,残长82毫米,针身微弯,刮磨得很光滑,针孔是用小而细锐的尖状器挖成的,它是中国最早发现的旧石器时代的缝纫工具。还有1件赤鹿角,枝杈被截去,表面经过刮磨,尖头残缺。有人推测可能是做矛头使用的。

山顶洞人的石器虽然不典型,但骨器和装饰品制作得十分精美。他们掌握了钻孔技术,不仅会一面直钻,而且能两面对钻。在鲩鱼的眼上骨和直径只有3.3毫米的骨针上钻出细孔,表明技术已相当熟练,制造钻孔工具的技术已达到相当水平。山顶洞人掌握了磨制技术。尽管这种技术仅用于制造装饰品,但却为以后新石器时代磨制工具的出现打下了基础。山顶洞人还懂得用赤铁矿粉末染色的方法,这使得装饰品更加鲜艳美观。钻孔、磨制和染色技术,都是以前时期所没有的,这些新技术的运用显示出人类生产技能的提高,也使生活内容更加丰富。骨针的出现意味着当时已会缝纫。缝缀起来的兽皮既可搭盖住所,抵御风寒,也可掩护身体。而装饰品的出现,则表明山顶洞人已经有了审美观念。山顶洞人将死者埋葬在下室,说明他们已经有了原始的宗教信仰。有人认为尸体上及周围的赤铁矿粉象征血液,人死血枯,加上同色的物质,是希望死者在另外的世界中复活。山顶洞人也使用火。根据他们已经掌握的摩擦和钻孔技术来推断,山顶洞人能够人工取火。

山顶洞人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现在当地的情景相似。山上有茂密的森林,山下有广阔的草原。虎、洞熊、狼、似鬃猎豹、果子狸和牛、羊等生存于其间。山顶洞人以渔猎和采集为生,在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野兔和数百个北京斑鹿个体的骨骼,应是他们狩猎的主要对象。在遗址里还发现鲩鱼、鲤科的大胸椎和尾椎化石,说明山顶洞人已能捕捞水生动物,把生产活动范围扩大至水域,这标志着人类认识和利用自然界的能力的提高。

半坡文化

半坡文化是中国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1952年发现于陕西西安市半坡村,属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是北方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小口双耳尖底瓶带流器

年代距今约6800~6300年,半坡村的原始居民是定居的,以氏族或部落为单位,建立村落。半坡是一个没有贫富差别的原始社会。居住区有壕沟围绕,以防野兽侵害。房屋为地面和半地下式的,呈方形或圆形。居住区中央有长方形大屋,可能是氏族集体活动的场所。多种农具、渔猎工具的出土,反映半坡居民的经济生活为农业和渔猎并重。陶器有粗砂罐、双耳尖底瓶、带流器等。彩陶十分精美,红地黑彩,花纹简练朴素,绘人面、鱼、鹿、植物枝叶及几何形纹样。

从出土陶器上发现二十二种符号,可能是一种原始文字。半坡成人死后埋入公共墓地,常随葬陶器及骨珠等装饰品。遗址有两座同性合葬墓,分别埋着两个男子和四个女子,一般认为是母系氏族社会的葬俗。死亡儿童埋在居住区,多采用瓮棺葬。一座女孩土坑墓中随葬品精致丰富,表明当时对女孩的尊重。

原始的彩陶文化

舞蹈人纹彩陶盆

关于陶器的产生有很多种说法。随着原始农业的发展,人们开始了定居生活,贮藏食物和烧煮食物都需要容器。人们尝试着用柳等植物枝条编成筐篮,可是谷粒总会从空隙中漏掉。于是,人们有尝试着用泥巴糊在筐篮上,总算是能够短暂地解决容器的泄露问题。从目前仍生活在原始社会生活方式中的“活化石”——部落人生活、生产情况来看,制陶是妇女们的专长。除了定居生活以外,发明用火,熟悉泥质等都为陶器的早期制作提供了先决条件。人们推断,就在原始人开始用泥巴填充筐篮不久,有一次森林起火了,原始人纷纷逃离。但等大火熄灭之后,人们又怀着眷恋的心情去看一看曾经生活过的地方。这时他们发现,除石器之外,其他日用品几乎都烧焦了。唯独那些泥条泥片,不但没有烧焦,反而比以前更加坚硬了。于是,陶器产生了。当然,这只是一种假设,陶器的产生不会是一次偶发事件。事实上制陶工艺的成功是原始人探索数万年的结果。但是我们也可以从中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火种的保留和火的利用对早期工艺美术来说至关重要。旋涡纹瓶

由此一来,陶器的出现大大丰富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同时也孕育了原始的陶文化。提到原始的陶文化不得不说起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距今约6000年,它是1921年首先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发现而得名的。仰韶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上游地区,这一系统的文化层在我国西北甘肃、青海、陕西、河北、宁夏等地均有发现。出土器物中,包括玉器、骨器、石器和陶器,尤以彩陶为最突出,因此,仰韶文化一般也称彩陶文化。

仰韶文化陶器的制作为手制成型,彩陶的造型品种繁多,如汲水用的尖底瓶、葫芦瓶。饮水用的钵、碗、杯。蒸煮食物用的盆、罐、翁等。总之是按不同用途而确定其基本造型的,轮廓线普遍圆浑饱满,很少有挺拔刚劲的线,器身大小比例符合实用要求。

在仰韶文化中有一种最初人们在河中取水的尖底瓶,这种器物在河水中取水方便,但是平时放置容易倾倒。如果用三只尖底瓶互相加温就比较安全,人们受到这个启示,进而创造出三足的鬲和鼎。它们不仅外貌完整,富于变化,而且使用时安全稳妥。尤其鬲的三个空足使受热面增大,取热效果好。这些符合科学原理的造型,显示出原始人的聪明。

彩陶的材质多以细泥质的陶土为主。在陶坯未干时,用圆形卵石把表面打磨光亮,并用赤铁矿和氧化锰作红黑颜料,使用类似毛笔的工具在器皿上描绘图案或画面。有的彩绘前加一层陶衣,已增加色彩变化,陶器在窑中烧成后变成土红色,花纹成黑色、深红色或紫黑色,这也正是原始彩陶的色彩风格。

仰韶文化彩陶的装饰,内容比较丰富,动物纹、植物纹、人物纹、几何纹都有。彩陶装饰,无论是哪一种纹样或形式,也无论装饰的意义在哪一方面,最终目的都是给人看的,为使这一目的尽善尽美,其花纹在器物上都布置在与人的视线最容易接触的部位。那时没有桌椅,人们惯于席地而坐,器物放着点较低,所以器物的肩部、上腹部,卷唇器的口沿及大口器的内壁,成为布置纹样的最佳部位。

仰韶文化彩陶艺术,无论从造型还是装饰看,都体现出了原始艺术的一个共同特点,即服务于实用。器物造型纵然有蒸煮、饮食、盛储等多种形式,但都是应实用而产生,无论是器底的变化还是口沿的变化,都是向着越来越实用发展变化。装饰纹样表现了原始人对生活得赞美,表现生活,热爱生活,歌颂生活,并使它们服务于生活。

仰韶文化是纯朴自然的文化,是原始人对生活的热爱的实物体现,是精神上的艺术品。

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文化第一次发现于浙江省余姚河姆渡,因而命名。它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及舟山岛,经科学的方法进行测定,它的年代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它是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氏族村落遗址,反映了约7000年前长江流域氏族的情况。通过1973年和1977年两次科学发掘,出土了骨器、陶器、玉器、木器等各类质料组成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装饰工艺品以及人工栽培稻遗物、干栏式建筑构件,动植物遗骸等文物近7000件,全面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的繁荣景象。河姆渡遗址

河姆渡文化的社会经济是以稻作农业为主,兼营畜牧、采集和渔猎。在遗址中普遍发现有稻谷、谷壳、稻秆、稻叶等遗存。遗址中还出土有许多动植物遗存,如:橡子、菱角、桃子、酸枣、葫芦、薏仁米和菌米与藻类植物遗存。在生活用器上,以陶器为主,并有少量木器。河姆渡遗址是长江下游以南的一种较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河姆渡文化时期人们的居住地已形成大小各异的村落。在村落遗址中有许多房屋建筑基址。但由于该地是属于河岸沼泽区,所以房屋的建筑形式和结构与中原地区和长江中游地区发现的史前房屋有着明显的不同。

河姆渡遗址的发掘为研究当时的农业、建筑、纺织、艺术等东方文明,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佐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文物曾多次出国展览,深深地震撼着整个世界。

炎黄传说

炎帝和黄帝被供奉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实际上,炎帝和黄帝的部落是对立的,炎帝开始是统治中原的盟主,黄帝所领导的部落兴起以后,吞并了炎帝的部落,从此才有炎黄子孙的繁衍。

黄帝所领导的是有熊部落,在今天的河南新郑一带。黄帝的名字是姬轩辕,集军事家、科学家和法师于一身。炎帝像黄帝像

在阪泉战役中,黄帝首先统一了炎帝部落。接着黄帝率军渡过黄河,一直挺进到九黎部落所在地涿鹿。涿鹿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战役。九黎部落的首领蚩尤指挥天师布置了滚滚浓雾,黄帝的士兵都被困在里面。黄帝在天神的指导下发明了指南车,使他的部队辨认出方向。风神雨神帮助蚩尤,风雨大作,波浪滔天。黄帝请来干旱之神旱魃,霎时间雨过天晴。斗法失败以后的九黎部落族长蛰尤战死,九黎部落残余的民众向南迁居,成为后世苗族的祖先。

黄帝战胜蚩尤建立王朝的日期,据说是公元前2698年。黄帝统一中原地区,当上了“天子”,这是无比崇高的荣誉,以至于后人都自称或被称为黄帝的后裔,并且以“炎黄子孙”为荣。

黄帝时期的发明和创造非常之多,这些中华文明的结晶被归结到黄帝一个人身上,黄帝改用泥土或石头建筑房屋,用兽皮制作衣裳。又发明车船,使得人民可以利用工具开辟更远的疆域,又制定了井田制度,使得人民耕种更加方便。黄帝还发明了阵法和弓箭。制定了五个主音阶,即“宫商角徵羽”。

传说黄帝152岁的时候仍然坚持出巡,到桥山(今陕西黄帝陵)时,在山下铸了一只大鼎。天上忽然降下一条黄龙把黄帝接到天庭去了。人们把黄帝遗留下来的衣服,埋葬在桥山之下,即现在的陕西黄帝陵。

值得一提的是,黄帝的大臣仓颉发明了文字,这种象形文字发展到今天,就是方块汉字。据说仓颉是看到爪印和蹄印而产生灵感的,文字发明以后,“天雨粟,鬼神啼”,也就是天上落下粮食,鬼神大声痛哭。这当然不可能是文字发明的结果,可能是偶然的龙卷风或者大风暴引发的自然奇观。

因为炎帝族和黄帝族原本有血缘关系,后来又融合在一起,所以今天的中华民族自称为炎黄子孙。为了纪念两位传说中的祖先,后人在山西高平市城东北的庄里村建立了“炎帝陵”,在陕西黄陵县北面的桥山建造了“黄帝陵”。

石器时代

在这里,我们主要介绍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在古地理学上是指人类开始以石器为主要劳动工具的文明发展阶段,是石器时代的早期阶段。一般划定此时期为距今约250万至约1万年前(农业文明的出现)。地质时代属于上新世晚期更新世。其时期划分一般采用三分法,即旧石器时代早期、中期和晚期,大体上分别对应于人类体质进化的能人和直立人阶段、早期智人阶段、晚期智人阶段。旧石器时代之后为中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的人类通常以原始族群的形式聚居在一起,并通过收集植物和猎取野生动物维生。尽管在此时代内人类也使用木质和骨质工具,但旧石器时代的典型标志是使用了借由敲打石头制成的石质工具。尽管其他材料,如皮革、植物纤维等亦适合制成工具使用,但由于其性质使然,此类材料未能有更广泛的应用。在旧石器时代期间,人类在早期的能人和智人基础上向解剖学意义上的现代人大幅度进化。在旧石器时代后期(特别是中晚期),人类开始了最早的艺术创作,并开始涉足宗教和精神领域,如葬礼和仪式。玉雕龙打制石器

旧石器时代跨越了上新世和更新世两个地质时代,这两个地质时代均经历了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地质和气候变化。

上新世时代的气候较为干燥凉爽,季节分明,类似当前时代的气候。距今约300万年前,南极冰盖生成,其显著标志为氧的同位素比例的突然变化和大西洋、北太平洋海床中的冻土层鹅卵石出现。中纬度地区的冰川可能于上新世的末期开始形成。上新世时期的全球变冷可能导致了森林的消失和草原、稀树草原的扩大。远古人类使用的石盘和石磨棒

根据马克·莱纳斯整理的数据,更新世的整体环境可以描述为:持续的厄尔尼诺现象,南太平洋信风削弱乃至风向转东,热空气在秘鲁附近上升,暖流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向东太平洋扩散,和其他类厄尔尼诺现象。

冰河时期随着旧石器时代(更新世末期)的结束而结束,地球气候变暖。这可能导致或促成了更新世巨型动物的灭绝。科学家认为,更新世末期到全新世期间的全球气候变暖可能使人类能更容易的到达之前因封冻而无法到达的新栖息地。

由于这一时期缺乏文字记录,现时几乎所有关于旧石器时代的人类文化和生活情况,均只能通过考古学和人类学,对生活方式与旧石器时代狩猎——采集文明相似的近代文明(如布须曼人)进行类比而得来。典型的旧石器时代社会的经济结构是狩猎——采集经济。人们猎取野生动物以获得肉食,收集食物、柴火和天然材料作为工具、衣服和住所。新石器时代的人口密度非常低,每平方千米只有约一个人。这很可能是由于低脂肪摄入、杀婴、女性经常从事重体力劳动,婴儿断奶时间晚以及游牧的生活方式等原因所致。和更近代的狩猎——采集文明相似,旧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新石器时代农业社会和现代工业社会的人类相比,拥有更丰富的闲暇时间。在旧石器时代后期,尤其是中期和晚期,人类开始创造诸如岩画、壁画和珠宝首饰等艺术品,并开始从事一些宗教行为。

新石器时代,在考古学上是石器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以磨制石器为主,大约从1.8万年前开始,结束时间从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不等。

在这个时代,人类开始从事农业和畜牧,将植物的结实加以播种,并把野生动物驯服以供食用,人类不再只依赖大自然提供食物,因此其食物来源变得稳定,同时农业与畜牧的经营也使人类由逐水草而居变为定居下来,节省下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人类亦已经能够制作陶器、纺织,在这样的基础上,人类生活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改善,开始关注文化事业的发展,使人类开始出现文明。

中国大约在前1万年就已进入新石器时代。由于地域辽阔,各地自然地理环境很不相同,新石器文化的面貌也有很大区别,大致分为三大经济文化区:1. 旱地农业经济文化区,包括黄河中下游、辽河和海河流域等地,这里是粟、黍等旱作农业起源地,很早就饲养猪、狗,以后又养牛、羊等。有上山遗址,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和大汶口遗址等。2. 水田农业经济文化区,主要为长江中下游。岭南地区农业则一直不发达,渔猎采集经济占有较重要的地位,可划为一个亚区。本区很早就种植水稻,是稻作农业的重要起源地。早期饲养猪、狗,以后陆续养水牛和羊。3. 狩猎采集经济文化区,包括长城以北的东北大部、内蒙古及新疆和青藏高原等地,面积大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二。这个区域除个别地方外基本上没有农业,细石器特别发达而很少磨制石器,陶器也不甚发达。

尧舜禹的禅让

黄帝之后是五帝时期,这些天子并不是那么圣明,中原地区也并不安定,直到“三代”,即尧、舜、禹时期,中原地区才逐步走向安定和强大。“三代”时期仍然是部落社会,部落首领一起选举部落联盟首领,部落联盟首领也要征求部落首领的意见。

尧年纪老了,于是召集四方部落首领来商议接班人选问题。有人提议让尧的儿子丹朱继位,尧认为丹朱品行不好,又有人推荐负责水利的共工,尧认为共工表里不一,也不同意。

后来部落首领一致推选平民舜,尧想先考察一下舜的品行,就把自己两个女儿娥皇、女英都嫁给了舜,还分给舜许多粮食。舜的后母和弟弟因为妒忌,蒙骗他的瞎眼父亲,并三番两次意图谋杀舜。尧帝圭印舜帝像

有一次,舜正在修补粮仓的顶,突然粮仓着火了,连下来的梯子也没了,舜只好双手拿着遮太阳的笠帽当作降落伞跳下来。舜运气好,没有受伤。

又有一次,舜到井下去,井外的人突然向下扔石头,想把井填没。没想到舜所在的那口井倒也特别,在底部另外有一个隧道,舜于是得以脱险。

虽然舜的瞎眼父亲、后母和弟弟对他都不友善,但是,舜还是一如既往和和气气对待家人。尧认为舜的品德适合做部落联盟首领,就把首领的位子“禅让”给了舜。大禹陵

尧作了几年舜的政治顾问。尧死后,舜向部落酋领们表示想让丹朱担任联盟首领,部落首领认为舜更适合,一致表示接受舜的首领地位。

舜当了几十年的部落联盟首领。在他当政晚期,中原地区洪水泛滥,主持水利的鲧徒劳无功,为此被处死。他的儿子禹继续总理治水事务。

大禹治水中“三过家门而不入”,成为中国政治家的典范,此后中国社会对于政治家就有了“舍家为国”、“以国为家”的要求。

大禹治水一改他父亲修坝堵水的做法,用疏通的办法,把洪水引向大海。大禹指挥开凿龙门,黄河终于可以流向大海了,这样使得黄河安流了很多年。又经过十三年的努力,大禹连小腿上的汗毛也磨光了,终于控制了洪水。“大禹”是后世人给禹的尊称,但是舜之后是不是禅让是值得怀疑的。在舜一百岁的时候,他“决定”一个人去南方过蛮荒生活,最后死在九疑山。大禹通过这种“禅让”当上了天子。

绽放灿烂的青铜时代

夏朝的建立

大禹担任天子以后,把天下分为九州,分别是:河北平原与山西的冀州;黄河与济水之间的兖州;处于山东半岛的青州;淮河平原的徐州;长江下游的扬州;长江中游的荆州;关中与陇西一带的雍州;秦岭以南与四川盆地的粱州;以及中原地区的豫州。这些州的名字后来就成为州中主要城市的名字,有些今天还是一些省区的简称。

大禹时代中原人民已经会用酿酒的方法保存粮食了。但是历史传说偏偏说了一个反的,因为酿酒要消耗粮食,中古的人民不知道这是保存粮食的办法,就编造了一个大禹因为担心喝酒误事,而下令禁酒的故事。大禹像后羿射日

大禹时代的部落联盟首领已经有生杀大权了,大禹的治理方式也是朝着-个强有力的领导人物方向努力。很多小故事都体现了大禹专制权力。有一次,他召集全国各部落首领到涂山开会,稍后又在会稽举行第二次大会,太湖流域防风部落的首领迟到了,大禹竟然命令将他处死。从此,天子的权力就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天子为了保证自己的统治不惜诛杀大臣、百姓的事情就屡出不绝了。

大禹当天子的时间不是很长,按照以前禅让的原则,应该由伯益接替天子的位置,但是大禹的儿子启早就培养了自己的势力,把伯益的势力剪除掉,自己当上了天子。从此,王位世袭的制度建立起求,国家权力的和平交接就只在一个家庭里进行了,或是子承父业,或是兄弟相接。

夏启建立了夏朝,人们就改称他为夏后启,“后”在那时的意思就是天子。

夏启的儿子太康继承了夏启的统治,但是他却是一个不理政事的天子。他有次打猎的时候竟然被一个东方夷族部落首领羿给围困住了。羿也是一个神话人物,他关心老百姓的疾苦。传说天上同时出现了十个太阳,地面上的生物都没法活下去了,羿为了拯救百姓,用弓箭射掉了九个,当他正准备射下第十个的时候,百姓向他呼吁要留下一个才使得他住手。可见羿在他的部落里也是个很伟人的首领。羿的箭法非常高明,后人把神箭手都称为“后羿”就是这个原因。

羿困住太康之后,又把太康的弟弟仲康作为傀儡立为国君,他自己掌握实权,后来又立仲康的儿子相为天子。这时羿的势力已经很大了,就自己做起了部落联盟首领,人们就称他为“后羿”。后羿登基后也不爱管理政务,他的亲信大臣寒浞取得了他的信任,成为最主要的官员。寒浞也是有野心的人,趁着后羿打猎的机会将后羿暗杀了。

寒浞下令追杀相,相没有能够逃脱,但是他怀孕的夫人逃到舜后人的部落里。生下的孩子就是少康。少康是一个有作为、有谋略的人,他最终杀掉了寒浞,夺回了天子的位置。少康并没有完全征服东方夷族部落,直到他的儿子帝杼时,“甲”被应用在战争之中,中原部落凭此战胜夷族,夏朝终于把政权版图向东拓展了。

夏朝的统治

夏朝是一个奴隶制国家。奴隶主是由氏族贵族转化而来,处于统治的地位。广大劳动者为奴隶身份。国家机构主要是奴隶主为保护他们的既得利益而管制镇压奴隶的工具。它的统治范围大约以今天河南省的西部为中心,北到河北,南到湖北;东到今天的河南、河北、山东的三省交界处,西到山西南部。1. 政治制度

夏朝的法制指导思想可概况为奉“天”罪罚。奉“天”罪罚的法制观表现为:一方面统治者的统治依据来自于天命。另一方面打着天的旗号实现统治。

夏奴隶制部落王国是在原始公社制度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在原始公社制度逐渐解体的过程中,父权家长制家庭成为对它的一种摧垮力量。奴隶制国家的世袭王权和世袭贵族,就是以父权家长制家庭为基础逐步发展起来的。因此,在国家形成之后,各级贵族组织仍然要保持旧的血缘联系,严格区分姓氏。王室分封各部族,除保持它们所由出生的姓之外,又以封地建立新氏,大夫以邑为氏。在各级贵族之间,就依姓氏的区别建立了各自的宗族关系。这种宗族关系,虽然沿袭了旧的氏族组织的遗制,但在实际上是以父权家长制为核心,按其班辈高低和族属亲疏等关系来确定各级贵族的等级地位的。夏朝甲骨文2. 官职体系《礼记·祭义》言,“昔者,有虞氏贵德而尚齿,夏后氏贵爵而尚齿”,反映夏人对官位的重视,也从侧面说明夏代的职官已有明显的高低等级区别。

国王亦称天子,其下有“百吏”,主要官吏有羲氏、和氏(掌政教和农业);有牧正、庖正、车正等(分掌畜牧、膳食、车服等事);六卿掌军事。3. 奴隶刑法

到夏王朝建立之后,为了进一步镇压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就在以往的基础上制定了《禹刑》,这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奴隶制法典。《唐律疏议·名例律》中有,夏刑三千条。郑玄注《周礼》说:“大辟二百,膑辟三百,宫辟五百,劓墨各千。”可见夏朝法律数量应较多,规定应该比较细密,法制应初具规模。《左传·昭公六年》载“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后人大多将《禹刑》作为夏朝法律的总称。夏朝已初步形成奴隶制五刑,并有一些罪名及定罪量刑的基本原则。除了《禹刑》外,还有《政典》、《甘誓》。《甘誓》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军法。4. 军事制度

夏朝的军队,是为了维护统治而发明的专职征战的工具。夏以前,各部落、部落联盟之间的征战由部落内部的青壮年男子负担,夏建立后,中原形成了统一的部落共同体,并出现了国家机构,因此专职战斗的队伍的建立是必不可少的。禹征三苗,称他所统领的军队为“济济有众”;启征有扈,严厉告诫所属的军队要严格听从他的指挥。足见当时已有强大的军队。

夏桀与商汤

夏朝大概又延续了四百年,其间发生的事情已经无从考证,但夏朝最后一个君主桀却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历史人物。

桀的名字叫履癸,“桀”是后人给他起的谥号。他是一个文武全才天子,传说他赤手空拳可以搏斗虎豹,又能把弯曲的金属钩用手拉直。但他不会治理国家,而且性格暴虐。他甚至发明了一种酷刑,称为“炮烙”。就是在铜柱上涂抹膏油,下面燃烧炭火,命令犯人赤足在铜柱上走过,犯人滑下去就掉到火炭上被活活烧死。

大臣关龙逄劝阻桀不要施行于暴政和酷刑。桀对他说:“你只知道别人的危险在眼前,却不知道自己的危险也在眼前。”于是将关龙逄用炮烙处死,这倒使得关龙逄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留下名字的忠臣和直臣。

桀的王后妹喜,喜欢听绸缎撕裂时发出的声音,桀就命宫女在她身旁不停的撕绸缎。据传,桀的富有和奢侈也是空前的:肉可以堆积得像山一样,用来装酒的池塘可以行驶船只。有莘部落的首领伊尹警告桀这样下去可能会亡国。桀大怒反驳:“人民有君主,犹如天空有太阳。太阳亡,我才亡。”于是全国人民诅咒他:“这个太阳什么时候才会灭亡,我们宁愿跟你同归于尽。”

黄河下游有个部落叫商,商的祖先契和禹一样是尧舜时期的大臣。商部落因畜牧业发展起来,到了夏朝末年,汤做首领的时候,夏桀的统治已经岌岌可危了。于是商汤表面上对夏臣服,暗地里已经准备向夏朝开战了。商汤像关龙逄

汤的好名声也慢慢在其他部落传开了。部落首领葛伯不按时祭祀,汤派人去责问葛伯。葛伯回答说没有牲口作祭品,于是汤送了一批牛羊给葛伯作祭品。葛伯把牛羊杀掉吃了,仍然没有祭祀。汤又派人去责问葛伯,葛伯又拿没有粮食作为借口,商汤又派人帮助葛伯耕田,还派人给负责耕作的人送酒送饭,不料葛伯又把那些酒饭都抢走,还杀了一个送饭的小孩。

商汤有了借口,出兵把葛伯吞并了。反复使用这样的手法,商汤的势力渐渐发展起来。商汤又从奴隶中发现了善于谋划方略、治理国家的伊尹,并且提拔他为治国的大臣。

商汤力量壮大了,就决定不去朝贡,夏桀发动九夷兵攻打商汤。这时商汤见灭夏的时机还没有成熟,就恢复进贡。

不久以后,九夷中一些部落也忍受不了夏桀的压榨勒索了,很多部落都叛离了夏桀,商汤和伊尹才决定军事进攻夏桀。商汤还要向大家公布出师的理由,就把上帝的意旨搬了出来。从此以后的统治者就都用神的旨意来作为自己行动的合理解释了。

商汤的军队在呜条打败了夏桀的军队,夏桀只好逃到南巢,最后就死在那儿。因为改朝换代被说成是天命的变革,所以商汤伐夏就被称为“商汤革命”。

商朝的兴衰

商汤逝世后,两个儿子先后继位。第四个商王是太甲,他执政以后品行不端,被开国元老伊尹流放到桐邑,伊尹代行天子。过了三年,伊尹认为太甲已经改过自新了,就重新请出太甲,恢复了他天子的身份。

商朝建立之初,国都定于毫。此后三百年当中,因为王族内乱和黄河水灾的原因,都城接连搬迁五次,商代历史上多次迁都的原因,与内部的政治斗争有一定关系。盘庚登基的时候,他认为只有迁都才能改变不安定的局面,所以执意迁都。但是这时并没有直接的天灾和动乱,大多数人都不愿意迁徙,贵族和城市居民势力甚至不惜以武装对抗来抵制。伊尹

公元前1300年,盘庚带领愿意迁都的平民和奴隶渡过黄河,搬迁到殷商,或者殷朝。他在那里重新规划了商的政治统治,衰落的商朝又出现了复兴的局面,王室内部的矛盾得到缓解,经济得到发展。以后二百多年,商朝一直没有迁都,盘庚被称为“中兴”之主,并为武丁盛世的到来打下了基础。

武丁是盘庚之弟、小乙之子,即盘庚之侄。他年幼时,小乙曾让他到民间生活了一段时间,他深知民众生活的艰难困苦。即位以后,他兢兢业业,励精图治,决意振兴大业。他分别对鬼方、土方、羌方、人方、虎方等方国进行征讨,往往动用数千兵力,最大的一次发兵一万三千人,商王征服了许多小国,扩大了领土,也获得大量俘虏。武丁时期的文化遗存相当丰富:宫殿、墓葬、作坊等文物都被发现,代表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青铜业有了突破性进展,分铸技术已被广泛运用,青铜器生产数量大增,还出现了司母戊大方鼎,偶方彝这样的重器。商朝后期制造的司母戊大方鼎,是现今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另一件四羊方尊,造型雄奇,工艺高超,代表中国青铜时代进入繁荣时期。此外,商代在纺织、医学、交通、天文等方面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武丁开创的盛世局面,为商代晚期社会生产的发展乃至西周文明的繁盛,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因为武丁的庙号是高宗,因此这次中兴称为“高宗中兴”。商王武丁像

武丁死后,他开创的太平盛世,并没能长久延续下去。祖庚、祖甲以后诸王,特别是到了纣的时候,四方诸侯开始反叛。面对这种情况,商纣王又不听忠谏,一意孤行,而且荒淫残暴,宠幸妲己,一味追求骄奢淫逸的生活,进一步激化了矛盾,削弱了自己。同时,他穷兵黩武,调集大军征伐东夷,加重了民众的负担,也使国内兵力空虚。周武王的大军打到商郊牧野,商纣王才组织军队,仓促应战。结果,商王的军队毫无斗志,奴隶阵前倒戈,向武王的军队投降。纣王看到大势已去,逃到鹿台,燃起珠玉宝货自焚而死,商王朝就此灭亡。后来明朝作家许仲琳以此为素材,创作了经典神话作品《封神演义》。

到了中古的时候,关于商代的直接纪录已经很少了,很多人对于商代的历史都持怀疑态度。直到1899年前后,国子监官员王懿荣在给自己治病的药中发现了一种叫“龙骨”的龟甲,上面居然刻有很多像文字的符号。他收集了很多这样的龟甲,最终确定这是商代的文书。后来人们借此继续发掘,终于在河南安阳小屯村一带发掘出大量古代的遗物,证明那里曾经是商朝国都的遗址,于是就叫它“殷墟”。

这些被偶然发现的商代文字被称为“甲骨文”。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今天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发展来的。甲骨文把淹埋了3000余年的古老文字重新呈现在世人面前并让人们识读。甲骨文的发现,使商代的存在无可争议,并使商代历史成为信史。安阳殷墟出土的15万片甲骨卜辞,记录了商代社会中发生的许多事情。商朝的统治阶级是十分迷信鬼神的,他们在祭祀、打猎、出征的时候,都要用龟甲和兽骨来占卜一下,是吉利还是不吉利。占了之后,就把当时发生的情况和占卜的结果用文字刻在龟甲、兽骨上。经过几代人的整理和研究,今人揭开了甲骨文中所包藏的丰富内容,为研究商代历史开拓了重要的途径。

殷商奴隶主死时除了用大量的珍珠宝玉等奢侈的陪葬品之外,还流行把许多奴隶活活杀死殉葬。存一座商代人墓旁边的墓道里,一面堆着许多无头尸骨,一面排列着许多头颅。据甲骨片上的文字记载,商贵族祭祀祖先,会大批屠杀奴隶做供品,最多的竟达到2600多个。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使我们对殷商时期的社会情况也能有确凿的认识。我国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提前到商朝了。

《夏商周断代工程年表》

中国历史自从公元前841年共和元年才有了确切的纪年,这是因为古代典籍大量遗失的原因。比如说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朝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造成了典籍的损失。进入21世纪,在党和国家的关心下,史学界联合各相关门类,经过多年研究,完成了夏商周断代工程,制作了《夏商周断代工程年表》。使中国历史能够准确考证到夏朝的建立。这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后世的重要研究成果。

研究证实:夏朝是从公元前2070年开始的,公元前1600年结束的。夏朝的夏王顺序依次是:禹、启、太康、仲康、相、少康、予、槐、芒、泄、不降、扃、廑、孔甲、皋、发、癸,共十七代。

研究证实:商朝是从公元前1600年开始的,公元前1046年结束的。商朝的商王顺序依次是:汤、太丁、外丙、中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中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盘庚(迁殷前);公元前1300年盘庚迁殷后,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廪辛、康丁、武乙、文丁、帝乙、帝辛(纣)。

研究证实:西周自公元前1046年开始,公元前771年结束。历经武王、成王、康王、昭王、穆王、共王、懿王、孝王、夷王、厉王(共和当年改元,是为公元前841年)、宣王、幽王。

将共和元年以前的历史追溯到夏朝开始的公元前2070年。改变了我国公元前841年以前历史纪年不详的局面。

夏商的社会经济

夏朝的农业生产工具主要还是石、蚌和骨制的工具。夏朝的手工业已得到相当发展。最有代表性的是青铜手工业。青铜制品主要是为数不多的礼器、武器和工具。采用复合范铸造的青铜爵,表明青铜器生产已经经过了一定的发展过程。青铜铸造技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发明。青铜器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历史结束了野蛮时期,进人文明时期。

商代使用的农具,目前考古学界一般认为仍以石、骨及蚌制铲、斧、镰、刀等为主,偶尔也发现有一些铜锸、铜铲等青铜工具,但不一定用于农业生产。制陶业也有进步,器型有觚、爵、角、翠、盆、鬲、瓮、甑等。此外还有玉器制造业,所制玉戈、玉琮、玉版等,技艺水平都很高。出现了铜嵌玉的新工艺。商代的手工业,号称“百工”,在称为“百工”的各种手工业作坊里,也以奴隶劳动为主。其中有各具专门技艺的工匠。玉琮青铜觚武王姬发像

西周的兴亡

武王带领诸侯将商纣王推翻后,开创了周期。不再沿用夏商的部落联盟形式,而是将天下的领土全部收归天子所有,然后再分封给功臣、皇室作为属国。从此,“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武王分封的属国君主,绝大多数是武王的亲属,凡是姓姬的亲族,每人都分到一块大小不等的土地,如武王的弟弟召公奭,封到燕国;管国国君是武王弟弟姬鲜;蔡国国君是武王弟弟姬度;霍国国君姬处,等等。少数是建立功勋的官员,如功劳最大的姜子牙,封到齐国。对于暂时不能征服或不能消灭的部落,或者是有非常高贵血统的部落,也封一块土地给他们。如夏朝的后裔封为杞侯,尧的后裔封为唐侯,舜的后裔封为陈侯,纣王的儿子武庚封为殷侯,留在殷都。

武王在建立周朝后不久就病逝了。继位的是12岁的成王,周公旦和召公奭摄政。周公是中国历史上奠定传统制度的关键人物。他制定了一套典章制度,就是被后世奉为圭臬的周礼。周公建立起宗法制度,即“嫡子继承制度”,也就是以母亲的身份和出生的先后,把所有的儿子区分为嫡庶长幼,自嫡立嫡,无嫡子立长。嫡长子就是大宗,大宗可以继承父亲的所有爵位和封国,小宗只能降一等继承。

周公掌握了主要权力,工作非常紧张,洗头发洗到一半的时候有事要处理,就用手握住头发,先处理政事;吃饭吃到一半,政务又来了,只好把饭吐出来。周朝因此得以继续发展强大。

成王还是个小孩,一次和弟弟叔虞在花园里玩,捡了片树叶做成朝笏,封叔虞为属国国君。这本来是小孩子的玩笑,周公知道了,坚持君无戏言,将叔虞封到唐国,这就是后来春秋时期的中原霸主晋国的前身。

但是周公也引起了大家的猜测,有人怀疑他想篡取国家的政权。周公没有办法解释,后来人们在姬家祖庙中发现周公愿意代替武王去面对死亡的文件,这在那个时候是非常忠诚的表现,成王才真正相信周公。

就在大家猜测周公的时候,封为殷侯的纣王儿子武庚,在殷都与管叔姬鲜、蔡叔姬度、霍叔姬处一起发动叛乱,要重新建立商的统治。幸亏周公的冤屈及时昭雪了,周公和召公一起,指挥中央的军队,花费三年的时间军定了叛乱。

平定叛乱后,周公在丰镐东面新建一座都城,称为洛邑。西部是镐京,又叫宗周;东部是洛邑,又叫成周。

西周的军事制度是非常完善的。周王室建立了两支常备军,一支是驻扎在都城镐京附近的宗周六师,保卫镐京;一支是驻扎在洛邑附近的成周八师,目的是震慑殷商遗民。诸侯国也有自己的军队,以12500人为一军,天子共有六军,大国三军,中等国家二军,小国一军。

成王和他的儿子康王,前后共执政50多年,中原地区不断发展强盛,历史上将此称为“成康之治”。周公像

成康之治大概维持了50年。到西周后期,社会经济发展较快,山林川泽有所开发。至厉王时,他把王畿以内的山林川泽收归王室控制,不许中小贵族利用,不准劳动人民进入樵采捕捞。厉王的这一措施引起人们的不满。当时,召公劝他不要这样,这样做“民不堪命”。厉王不但不听劝告,反而派人监视对他不满的人。一旦发现有“谤王”者,立即捉去杀死,以致“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国人”是居住在国都内的人的统称,多是平民,身份较高。至公元前841年,国人发生暴动,反对周厉王。厉王逃到彘(今山西霍县),朝政由召公和周公等代管,史称“共和行政”。

厉王之后宣王即位,社会仍动荡不安。宣王在周公和召公的辅助下,首先整顿内政,安定社会秩序。进而对周边的民族展开斗争。宣王死后,子幽王立。这时关中地区发生大地震,“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这样的震情,所造成的灾难是严重的。幽王的内政也很黑暗。他奢侈腐朽,贪婪无厌;残酷地剥削人民:劫夺贵族财物;宠爱妃子褒姒,欲废申后和申后所生的太子宜臼:另立褒姒为后,立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为西周的灭亡埋下祸根。公元前771年,申侯联合犬戎,举兵攻周,杀幽王于骊山下,掳走褒姒,把都城镐京抢劫一空。

西周的政治制度

西周灭商之后,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在政治上实行宗法制与分封制。1. 首先是宗法制度

宗法制是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用以规定宗族内嫡庶的办法,是一种基于血缘关系来确立、巩固父系家长在相互之间本宗族中的地位的制度。

宗法制即为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是用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它规定,周王称为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为天下的大宗;其他儿子分封为诸侯,他们对天子来说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领地内却是大宗。诸侯的爵位,也只有嫡长子才能继承,其他儿子领有封地成为卿大夫。卿大夫对诸侯来说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领地内又是大宗。卿大夫与士的关系,依此类推。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周王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2. 其次是分封制度

周王把某一地区的土地连同该土地上的人民封赐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侯国,拱卫王室。受封的诸侯要承担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等义务。受封的诸侯有权利把自己封区内的土地和人民封赐给自己的家族和亲信以为卿大夫,并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权利。

这种分封制度巩固了周王朝的统治,扩大了周王朝的统治区域。分封制下诸侯权利相对较大,随着某些诸侯势力的壮大,又破坏了分封制度本身。

宗法制与分封制结合紧密,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基础,分封制基于宗法制而产生,与宗法制互为表里。从根本上说,分封制就是宗法制作用于国家地方政治制度的重要举措和体现。

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西周的社会经济

西周的主要生产工具是木制的耒耜。除此之外,还有骨铲、石铲、石犁、石刀、蚌镰等。耒耜是用青铜釜、锛制作的木工具,很便于掘土耕地之用。刀、镰用于收割庄稼。奴隶已积累了较丰富的农业知识,很注意选育良种、施肥、除草、防治病虫害及灌田或排水等。一般田地多修有排灌系统。农作物的种类不断增多,主要的有黍、稷,此外还有稻、粱、麦、菽及蔬菜、瓜果等。用作手工业的桑、麻和染料作物,种植的也较普遍。西周的官府有“百工”。百工就是具有各种技艺的工匠。当时的主要手工业有青铜铸造、制陶、制骨、制玉器、制革,还有木工、竹工、漆工、丝织等。

制陶业也有发展,除制作一般陶器之外,原始瓷的制作也有进步。在考古发掘中,先后在陕西西安、河南洛阳、安徽屯溪、江苏丹徒,都有发现。纺织业有家庭副业,也有专为贵族们的生活需要而生产的。所用原料有丝、麻、葛和羊毛等。羊首青铜刀人面纹玉佩饰夔纹象尊

丝织业的发展较快,大约在西周后期,出现了锦,锦是一种用复杂技术织成的比较名贵的丝织物。用麻、葛织成的布,其种类也很多。有些织物染成各种颜色。西周由于商品经济还没得到发展,独立经营的手工业者和商人极少。为贵族服务的商业,是以交换奴隶、牛马、兵器和珍宝异物为主。奴隶的价格很低,五名奴隶才换得“匹马束丝”,就是换得一匹马一把丝。民间也存在着商品交换关系。西周的主要货币仍然是贝,以朋为单位。还有金(铜),以锊为单位。

青铜铸造业是西周时期的主要手工业,其技术继承了商代而有所发展。器型和数量都比商代增多。主要青铜器有礼器、兵器、手工工具、生活用具和车马饰等。在考古工作中发现有西周青铜器出土的省份很多,如陕西、河南、山东、山西、河北、辽宁、江苏、安徽、湖北、湖南等省,都有发现,不少铜器铸有铭文。西周前期的大盂鼎,高约一公尺,重1535公斤,有铭文291字,记载了周康王二十三年策命其臣盂,并赏赐给他奴隶和其他财物的情况。西周后期,铜器的数量大增,带铭文的铜器更多。周宣王时的毛公鼎有铭文497字,记载了宣王告诫和赏赐其臣毛公的情况。有些铜器的铭文,记载着封建贵族赏赐、赠送、交换、赔偿土地、奴隶或其他财物的情况,也有记载战争的。这些铭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的一些重要情况。

承载文明的进步

近千年的历史被青铜之光所笼罩,但除了灿烂的青铜文明,还产生了很多至今仍令我们骄傲的文化成果,为古代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史学资料。殷商的甲骨文沉浸了几千年,终于在20世纪时重嵌光彩;位列六经之一的《周易》,直到今天仍然魅力不减;可以愉悦心情的歌舞,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大放异彩。社会在发展,但每一个文明的脚步我们都应当记住。编钟甲骨文1. 哲学方面的成就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逐步发展和科学文化的进步,在西周宗教思想还占统治地位的历史条件下,也产生了一些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思想因素。《尚书·洪范》把水、火、木、金、土这种物质称为“五行”。这五种基本物质,是我国自发的唯物主义思想因素发生较早的物质基础。五行观念也就是我国较早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萌芽。《周易》本来是关于占卜的记录,但它从当时人们的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来解释占卜的卦爻,因而也含有一些比较科学的思想因素。八卦,即从自然界中选取了天、地、雷、火、风、泽、水、山八种自然物,作为生成万物的根源,而天、地二者又是总根源,这就是关于万物生成的一种十分朴素的唯物主义观念。《周易》把世界上千变万化复杂纷纭的事物抽象为阴、阳两个基本范畴,认为世界就是由于这一对具有对抗性的势力交感而产生变化和发展的。2. 文学方面的成就

诗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有西周至春秋的诗歌三百余篇。其中的《周颂》、《大雅》、《小雅》和《国风》中《周南》、《召南》以及其他部分篇章,是西周时期的作品。这些篇章,有的是王室用于庙堂的颂歌,有的是贵族们的欢乐和怨尤声,而国风中的大部分篇章(如十五国风,是十五种地方性的民歌,各有不同特点的声调和风格),是下层庶民的真情流露和对贵族统治者的愤怒控诉,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面貌。这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文化进步的重要表现。

雅与颂,也各有不同的格律,都能配乐歌唱,组成一定的乐章。这些乐章是国家制定的礼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相当广泛。国家的祭祀、朝会等重大典礼,一般贵族的社交宴享之中,都要演唱华丽的乐章。所以,在当时的贵族教育中,对诗与音乐都非常重视,这对文学与艺术的发展,也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它的人文精神和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在世界文学史上永放光芒。3. 音乐方面的成就

西周音乐的发展,表现在乐器种类的增多和音乐理论的发展。当时的乐器有:编钟、编磬、鼓、琴、瑟、笙、竽等,所谓金、石、丝、竹、革之音,大都齐备。乐器增多,必须注意演奏的和谐;音律的理论也随之有进一步的发展。我国古代有宫、商、角、徵、羽五声,即五个音阶。后来发展为十二律,分为六律六吕。4. 教育方面的成就

周代很重视贵族子弟的教育,从幼童开始,就要教以礼、射、御、书、数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号称为“六艺”。数学是其中的一门,可见有关数学的知识已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并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周髀算经》开头所举的“勾三股四弦五”的每股定理,就是西用时的数学成就。反映了教育的发达。

诸侯纷争的春秋战国

打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格局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开始了大动荡的东周时代。东周前期史称春秋,后期称为战国。春秋时期,王室衰微,各诸侯国开始了互相混战,打破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政治统一格局。经过连年的战乱兼并,最终形成了“春秋五霸”。即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1. 平王东迁,东周开始

公元前770年,都城镐京已经是一片狼藉,于是,刚刚即位的周平王决定迁部洛邑(今河南洛阳),东周开始。可是,这个时候,周王朝已经丧失了对各地诸侯的实际号令权,实力上连中等的诸侯都敌不过。诸侯不再听命于周天子,而是任意攻伐,中原陷入混战局面。2. 秦国崛起

公元前770年,秦庄公的儿子秦襄公因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邑有功,被平王封为诸侯,并将岐山(今陕西岐山县东北)以西之地赐秦。秦领土是西周的故土,在很多方面继承了西周的正统文化。公元前753年,秦开始有史记事,民众也开始接受教育。在军事上,秦积极拓展领地,不断发动对外战争。从此,秦国一跃成为与中原诸国匹敌的强国。3. 共叔段之乱

共叔段是郑武公的次子,其母武姜厌恶长子寤生,多次请求立共叔段为太子,未被同意。郑武公死后,寤生即位为郑庄公(公元前744年)。公元前722年,共叔段得到封地京(今河南荥阳东南)后,大肆扩充自己的势力。公元前722年五月,共叔段积聚粮食,收养敢死之士,充实步兵战车,联络武姜为内应,准备袭击郑国都城。郑庄公闻知后命令郑大夫公子吕率领200辆战车攻打京邑。共叔段兵败,元气大伤,逃到共邑(今河南辉县)居住,无力再威胁郑国。4. 齐鲁长勺之战

公元前684年初,齐桓公不顾主政大夫管仲的劝阻,执意发兵攻打鲁国。两军交战于长勺(今山东曲阜北面)。由于敌军人数众多,鲁庄公只好临阵督战。当齐军擂鼓进攻之时,在谋士曹刿的建议下,鲁军按兵不动。等到三鼓之后,齐军将士已经士气低落,曹刿才擂起战鼓,令鲁军冲锋。斗志昂扬的鲁军一举打败了无心作战的齐军。但曹刿并没有马上追击,而是仔细观察,看到齐军车辙混乱、战旗东倒西歪才下令追击,最终凯旋。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长勺之战。长勺之战纪念碑长勺之战遗址齐桓公塑像5. 齐桓公确立霸业

公元前681年,是齐桓公霸业的开始之年。齐桓公首先迎娶了周庄王之女,向各诸侯表明自己与周天子的亲近关系。之后,齐桓公又以尊崇周天子为口号,争取各国诸侯的支持。恰恰在此时,宋国发生叛乱,齐国便以帮助宋国安定政局为由,借天子之名在北杏(今山东东阿)召集诸侯会盟。之后以小小的遂国为突破口,杀鸡儆猴,制服了鲁国;又软硬兼施,把郑国和卫国拉入同盟。到公元前679年,齐桓王确立了霸主地位,齐国称霸中原的时代开始了。6. 葵丘之会

周惠王晚年,想废太子郑而改立王子带,郑求助于齐桓公。惠王死后,在齐桓公的帮助下,太子郑即位为襄王。公元前651年夏,齐桓公召集各国诸侯及周王室的宰孔在葵丘(今河南兰考县东)相会,订立盟约。盟约的主要内容有尊重贤士、养育英才;用人唯贤,国君不得独断专行;各国间要有难互助,不要禁止邻国采购粮食等。会盟誓词意在发扬周文化尊贤崇德的精神,阻止国与国之间的垄断与竞争。当然,也更加凸现出齐国的霸主地位。7. 城濮大战

公元前633年,楚国连同陈、蔡、郑、许国围攻宋国,宋国无奈,便向晋求援。第二年四月,晋文公联合齐、秦两国救宋。为避开楚军主力,晋文公和宋成公等人率领军队“退避三舍”,驻扎在城濮(今山东范县南),占据有利地形。战斗开始时,晋将胥臣派下军先攻战斗力最弱的陈、蔡两军,使楚军右翼部队溃散。栾枝诈败引诱楚军追击,先轸、郤臻率领中军拦腰袭击。孤毛、狐偃率领上军夹攻楚国左翼部队,大败楚军。晋国大获全胜,从此奠定了霸主地位。葵丘之会台城濮之战8. 秦穆公称霸西戎

秦穆公即位之初就致力拓展疆士,扩大势力。先是讨伐茅津(位于今山西、陕西交界一带)之戎,灭掉梁、葭等小国,又帮助晋惠公返晋得位(公元前650年),后又以武力将陆浑之戎迁至伊州(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使其疆域到达黄河以西。公元前626年,穆公用大臣由余之计,选送16名女乐给西戎王。戎王沉溺女乐,秦乘机攻伐西戎,将西戎12国并入秦国,增加了纵深千里的土地。为表示祝贺,周襄王把铜鼓授给穆公。于是,秦国得以称霸西戎。9. 鄢陵之战

公元前575年,郑围背叛晋围,与楚国在武城结盟。此举令晋国大怒,晋大夫栾书认为不可失信于诸侯,于是晋厉公亲率四军征伐郑国。郑国向楚告急,楚共王率军救援。晋楚在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交战。混战中,晋军弓箭手射中楚共王眼睛,楚军大败。共王召楚将子反商量对策,子反却因为醉酒不能觐见。楚共王大怒,赐子反自尽。楚军失去主将,大败而归。鄢陵之战只是晋、楚的一次正面冲突,双方并未展开决战。10. 伍子胥出奔吴国

公元前522年,楚平王听信谗言,将太子的老师伍奢杀死,伍奢的儿子伍子胥狼狈逃到吴国。伍子胥见吴公子光想谋王位,便向他举荐勇士。公子光杀了吴王僚后自立为王,就是吴王阖阊。阖闾封伍子胥为大夫,任用将军孙武,整顿兵马,富强国家,先后兼并了附近几个小国。公元前506年,吴王讨伐楚国,一直打到楚国的都城——郢都。伍子胥将楚平王之尸挖出,鞭尸以报杀父之仇。11.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再与越国的战争中战死。其子夫差即位,发誓要为父报仇。两年后,夫差率军攻越,在夫椒(今浙江绍兴北)大败越军,越王勾践被抓到吴国为奴。越国谋臣范蠡贿赂吴太宰伯嚭,并向夫差进献美女西施求和。在吴国备受凌辱的勾践立志报仇雪恨,他卧薪尝胆,以使自己不会丧失报仇的决心。公元前473年,在吴王还沉溺于美色的时候,勾践大举攻吴,击败吴军,攻占吴都,吴王夫差自杀,吴国灭亡。

三家分晋

东周时期,诸侯国内有大夫采邑,一个采邑实际是一个小国。因为诸侯兼并,某些诸侯国土地扩大了,国内某些采邑也跟着扩大起来。大采邑间由开始兼并到盛行兼并,与诸侯兼并走着同样的道路,不过两种兼并的作用却明显有所不同。诸侯兼并破坏了被灭国的宗族,加强了本国内的宗族;采邑兼并则是破坏了国内失败的宗族。家族代宗簇而兴起,这主要是战争的结果。

食采邑的贵族有两类。一类是国君的儿子,按规定,一人得以继承君位,其余食采邑做大夫,如鲁国的三桓,郑围的七穆,齐国的高、国、崔、庆等。一类是有功的异姓人,也得食采邑做大夫,如晋国六卿中范氏、赵氏、齐国陈氏等。大夫的采邑与名位都是子孙世世继承不绝,国君在这些世袭贵族中选出一人或数人做卿,助国君掌管国政。到后来,华夏诸侯国如晋、齐、鲁、宋、郑、卫等国,卿也成为子孙世袭,国政被几家世卿把持,某些宗族变成强宗,采邑变成强国。

大夫被宠或有功或有权力,可以获得国君的裳田、赏人,也可以向国君请赏,或瓜分其他宗族的土田,甚至可以瓜分公室。鲁国在公元前562年,季孙、孟孙、叔孙三家三分公室,作三军各得一军,到前537年,三家又四分公室,季孙得二,盂孙、叔孙各得一,季孙私属甲士多至7000人。

东周前期,诸侯武力兼并,晋悼公兴霸业,先给人民免旧欠,救灾难,轻赋敛,赦罪人等好处。东周后期,齐国田氏、晋国的韩赵魏三家,政治上比较开明,所以成为大夫兼并的最后胜利者。

在周代初年的所有封围中,晋国的面积最大,力量最强,最有资格统一中国。公元前376年,晋国公室被韩、赵、魏瓜分。

晋国国君的权力衰落后,实权由六家大夫把持。最后只剩下知氏、赵氏、韩氏、魏氏,其中知氏的势力最强大。

公元前455年,知伯瑶率领知、韩、魏三家联军攻打赵氏。由于实力悬殊,知伯瑶率领的三家兵马将赵氏的晋阳城团团围住。赵军凭着晋阳城的牢固和军民顽强的斗志死守两年多,三家兵马始终未能攻下。

知伯瑶发现晋阳城东北有条河流,忽然想把晋水引到晋阳城。这时正赶上雨季,知伯瑶命令兵士在水坝上开了个豁口。大水就直灌到晋阳城里去了。

知伯瑶使用洪水淹没晋阳城,对韩康子、魏桓子震动很大,他们更担心自己的封邑会遭受晋阳这样的命运。于是,韩、魏与赵合谋,灭了知氏,平分了知伯瑶的土地。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使者拜见周威烈王,要求周天子将三家封为诸侯。周威烈王只能承认现实,将三家正式封为诸侯。从此,韩、赵、魏、秦、齐、楚、燕七大国并立,史称“战国七雄”。

七雄争霸终归秦

从公元前475年春秋战国之交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是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代。齐、楚、燕、韩、赵、魏、秦这7个历史上被称为“战国七雄”的国家彼此间进行着你死我活的战争。在激烈的兼并战争中,变法最彻底、最成功的秦国力量最强,最终统一了中国。1. 楚国复兴

楚国在春秋晚期被新崛起的吴国打败,但此后的吴、越战争让楚国有了养精蓄锐的机会。越灭吴后,吴对楚的威胁解除了。公元前447年,楚攻灭蔡国。蔡国一直是楚、晋等大国争霸的中间地带,蔡被楚吞并后,楚国势力上升。公元前445年,楚与秦国修好,继续扩展疆土。越国灭吴后并未完全控制江、准以北地区,楚惠王看有机可乘,于是派兵东征,占领江、淮以北的地区。这一系列扩张使楚国重新恢复为有影响力的大国。2. 李悝改革

战国初期,魏国国君魏文侯任用李悝为宰相,实行变法。据说,李悝是孔子弟子卜子夏的学生。李悝在任相期间,得到国君的信任和同僚的支持,在政治、经济各个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

第一,提出了“选贤任能,赏罚分明”的国策,主张改变旧的世卿世禄制。对于那些国家没有贡献,完全依靠父祖辈的爵禄享有特权的人,剥夺其官职和俸禄,把这些官职和俸禄授予那些对国家作出贡献的人。因此改善了吏治,同时也大大削弱了旧贵族的特权。

第二,编制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整的封建法典──《法经》,分为盗、贼、囚、捕、杂、具六篇,其目的主要是为了保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但在维护社会秩序、稳定政局等方面确实起了重要的作用。李悝塑像

第三,提出了“尽地力”的农业政策,革除旧有的阡陌封疆,鼓励自由开垦土地,提倡在一块土地上杂种各种粮食作物,要求农户在住宅周围栽树种桑,充分利用空闲地扩大农户农副业生产。增产者赏,减产者罚。事实上破坏了井田制。

第四,实行“平籴法”。在年成好的时候,政府以平价收购余粮食作为储备,使粮食价不至于暴跌;荒年时再以平价出售,保证粮价不至于暴涨。用这种方法限止商人的投机活动,保护农民利益。

第五,任用吴起改革军制,精选武士。创建了一支强大的军队——“武卒”,使得“秦兵不敢东向”。

李悝变法有效地打击了旧制度,使魏国经济得以迅速发展,国力日益强大,成为战国初期的一个强盛的国家。变法同时开起了战国大变法运动的序幕,各国纷纷变法强国,最终汇成了一股时代潮流,这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历时最长、成效最显著的一场变法运动。3. 吴起改革

公元前390年,吴起(公元前391年前后从魏国投奔楚国)被楚悼王任命为楚国令尹,主持楚国变法。吴起取消贵族特权,削减官吏的俸禄,用以供养战士,奖励军功。在吴起的率领下,楚国南收扬、越,北并陈、蔡,击退三晋,进逼魏国的黄河两岸。由于吴起变法加强了王室的权力,沉重打击了楚国旧贵族,因此旧贵族对他恨之入骨。公元前381年,楚悼王去世后,吴起被乱箭射死,但他的变法对楚国产生了深远影响。4. 齐威王治齐

公元前378年,齐威王即位初期,不理朝政,致使国势日渐衰弱。公元前370年,威王猛醒,采取强硬措施,严惩贪官污吏,招纳天下贤才,任用邹忌、段干明、田忌、孙膑等治国将才为朝中大臣。公元前353年,齐国发兵围魏救赵,大败魏军于桂陵,使赵国摆脱困境;公元前341年,齐国又在马陵击溃魏军,迫使魏惠王求和。此后各诸侯慑于齐国的威力,20多年不敢轻举妄劫。齐威王勋精图治,保持了齐国在“战国七雄”中的领先地位。5. 商鞅变法

公元前352年秦任命商鞅为大良造(秦最高官职,掌握军政大权)。为进一步巩固秦国的变法成果,加强中央集权,商鞅于公元前350年再次变法。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废除井田制,确认地主和自耕农的土地所有制,允许土地买卖;普遍推行县制,将地方政权和兵权集中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统一度量衡制度,便利了地区间的商业往来;按户、人口征收军赋,为秦国强大的军事力量提供了保障。这次变法获得了巨大成功,为秦统一六国创造了条件。6. 秦相张仪推行联横策略

公元前328年,秦相张仪采取了联合韩、魏的“连横”策略。秦先攻取魏蒲阳(今山西隰县),后又将蒲阳交还魏国。一打一拉后,张仪劝说魏惠王认清利弊,不可对秦无礼。惊恐的魏国只得把上邵15县,包括少梁等地一起献给秦国,并与秦修好言和。一年后,秦将以前所攻取的焦(今河南三门峡西)和曲沃(今河南三门峡西南)两地归还魏国。在张仪的策划下,奏魏韩三国连横的形势,瓦解了齐楚联盟。商鞅胡服骑射7.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攻取中山国的房子(今河北高邑西南)后发现,中原地区的战车在北方山地和丘陵地区并不适用,而胡人骑马射箭的作战技术则优势明显。于是赵武灵王决定学习胡人骑射战术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短衣装束。赵武灵王首先说服叔父公子成穿胡服上朝,然后下令在全国推行胡服,并招募士兵进行骑射训练。胡服骑射不仅使赵国拓展了疆士,壮大了实力,而且成为北方民族融合的中心,也为中原的生活方式带来了新的元素。8. 苏秦合纵五国攻秦

公元前288年,秦、齐再次联合。十月,秦昭王自称西帝,尊齐王为东帝。公元前287年初,齐取消了帝号,但秦仍使用帝号,自居于天下诸侯之上,激起各国不满。奉燕王之命入齐的苏秦极力游说赵、齐、楚、韩、魏五围合纵攻秦。压力之下,秦国被迫废除帝号,并将以前所占土地归还魏国和赵围,与五围讲和。但深受齐王信任的苏秦仍忠于燕国,并暗中为燕效劳。苏秦采取的策略是劝齐攻宋,以转移齐对燕的注意力,为公元前284年燕国乐毅破齐奠定了基础。9. 秦赵长平之战

公元前262年,秦军包围韩国上党(今山西沁河以东)。上党郡守为借赵军抗秦,便将上党献给赵国,引起秦赵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大战。起初,廉颇为赵将,坚守长平达3年。秦久攻不下,便用反间计使赵王改任赵括为将。秦将白起利用赵括骄傲轻敌的弱点,交战时假装战败,引赵括率军开垒出击。白起又派出两支奇兵,从两翼切断赵军退路,并堵截赵国援军。九月,赵括突围失败被射死。秦赵长平之战,最终以赵国的惨败而宣告结束。10. 秦灭六国

公元前230年,秦灭韩。公元前229年,秦将王翦率兵包围邯郸,次年俘赵王,赵国亡。公元前227年,燕太子丹派荆轲刺杀秦王失败,秦王大怒,大举伐燕。公元前222年,燕王被俘,燕国灭。公元前225年,秦挥师20万攻楚,但为楚将项燕所败。后秦王任老将王翦为将,大破楚军,公元前224年掳获楚王。前225年,秦将王贲引河水灌魏都大梁,魏王投降。前221年,秦国大将王贲攻克临淄,俘虏齐王。至此,秦已先后灭了韩、赵、楚、魏、燕、齐六国,中国统一大业完战。

春秋时期的经济

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开始使用,但未普及(战国时期开始普及推广),除使用石块炼铁外,还掌握了冶炼生铁的先进技术。铁器的使用使大规模开垦荒地成为可能,促进了私田的发展,同时也为手工业提供了锐利的工具,牛耕渐趋普遍起来,牛耕技术的发展,只有与铁器的使用相配合,方可发挥出它的功能。在青铜冶铸方面发明了错金、错银、嵌红铜等新工艺。侯马大批铸造陶范的出土,显示出这一时期青铜冶铸业和采矿业的规模很大、水平很高。春秋中期以后,各诸侯国已经大量使用货币。金属货币的流通,促进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长平之战尸骨坑遗址

春秋时期,铁农具较多地使用和牛耕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许多荒地被开垦为良田,耕作技术由粗放转向精耕细作,农业产量大增。私田增加,井田制崩溃,土地关系向私有化发展。诸侯们不得不陆续实行改革,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而向土地所有者征收田税,自耕农的生产积极性高涨。由于战争的需要,马的数量增多。中原地区的畜牧业则基本上变成了农业的附庸,专门从事畜牧业生产的人很少。

春秋时期,青铜器上的雕镂纹饰趋向细致工整,造型轻巧灵便,出现了错金铭文。存世的吴、越青铜剑,其冶铸淬炼之精,合金技术之巧,外镀之精良,花纹之铸造,皆世所罕见。煮盐、冶铁、漆器等部门发展起来。铁器主要为手工业工具和农具。齐国的丝织品、楚国的漆器等水平很高。一部分工匠成为个体生产和经营者,聚居于城中的“肆”里,边生产边销售。侯马陶范春秋青铜器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

战国的经济文化

战国时,铁制农具已排斥木、石农具普遍用于生产中,便利于砍伐树林、兴修水利、开垦荒地和深耕细作,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在深耕除草的同时,农民们注意识别土壤性质,因地制宜地选择不同的作物进行种植。施肥技术提高,懂得用肥汁拌种,粪肥、绿肥和草木灰被普遍施用。开始注意选择籽种,防治虫病,实行畦种法,播种疏密得宜,便于通风排涝,善于培根、除草、间苗和掌握农时季节。普遍推广一年两熟制,大大提高了单位面积的年产量。

战国时,手工业大发展,冶铁、青铜器铸造、漆器、丝织业的生产水平都有显著的提高。已经较好他掌握了高温液体还原法的生铁冶铸技术,能锻打出用于剑身的高碳钢,铸铁柔化术开始出现。青铜器的制作普遍使用熔铸、焊接、失蜡法和金银嵌错工艺,产生了在铜器表面涂金、鎏金和刻纹工艺,器型轻薄灵巧,花纹细致繁复,具有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水平。已经能生产铅钡琉璃。漆器制造业成为独立的手工业部门,所造漆器以木为胎,有黑、红、黄、蓝、紫、白等十多种颜色的漆,在器物上绘出各种光泽美丽的花纹,并发明了催干剂。有了结构和花纹都较复杂的织锦以及手工针编织物。出现了一些私营大手工业主,如鲁国煮监的猗顿,秦国巴地开采丹砂的寡妇清,赵国冶铁的郭纵等。

为了适应商业发展的需要,战国时币的种类多,流通数量大。各国铜币的样式不同,齐、燕主要是刀形的刀币,三晋主要是铲形的布币,秦、周主要是圆形有孔的圜钱,楚国主要是形似贝壳的蚁鼻钱。金币有楚国压成方块的郢爰、陈爰。战国时期的金属货币

诸子百家

经历社会大变革的春秋战国,文化异常繁荣。哲学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社会各阶层都对社会变革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文学艺术,百花竞艳。科学技术也有很大发展,取得不少世界领先的成就。出现了多位对之后中国有深远影响的思想家,例如孔子、老子、墨子、庄子、孟子、荀子、韩非等人。出现了很多学术流派,较出名的有十大家,即儒家(伦理)、道家(自然)、阴阳家(星象占卜)、法家(法治)、名家(修辞辩论)、墨家(科技)、众、杂、农家(农业)、小说家(小说)。1. 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

春秋晚期的老子,姓李名耳,又号老聃,是道家的创始人;春秋时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著《道德经》五千言。后世道教将他尊奉为祖师。他的学说朴素深奥,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老子是世界上较早提出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思想家,千百年来为世人提供了观察社会、思索人生的独特视角,他的思想是中华文化思想体系的重要支柱和组成部分。他又是现实生活中一位特立独行的奇人,为人处世卓尔不群,在当时和后人的心目中包裹着浓厚的神秘色彩。虽然历史已跨越千年,但老子的思想和精神由于早已融入中国式的生存方式,且至今犹有极强的穿透力。2.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

比老子稍晚一些的孔子,字仲尼,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体系以“仁”和“礼”为中心,对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广收门徒,收的学生不管贫富贵贱,据说有3000弟子,其中优秀的有72人。他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他曾周游列国,晚年专心从事古代文献整理与传播工作,致力于教育,整理古代典籍,删修《春秋》。其学生将其思想言行记载在《论语》中。他的教育思想,推动了古代的文化教育事业,对今天的人们仍有教育作用。

相传孔子晚年编订整理的《诗经》、《尚书》、《礼》、《易》和《春秋》五部书,就是后来儒家的“五经”。他的思想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文化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部分。孔子离去了两千多年,在中国古代,他创立的学说占据统治地位,成为中国的文化主流,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在近现代,中国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他的学说遭受知识界的精英们强烈批判,几乎是毁灭性打击。在20世纪末期,在人们对人自身问题的深度思考与反省时,他的思想学说引起了各国专家们的注意,他被誉为当今世界十大哲人之一。老子孔子

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

秦朝的统一

秦统一六国,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商鞅变法后秦国实力增强是秦得以完成统一的主要原因;从公元前230~前221年,秦王嬴政以强大的实力为后盾,采用远交近攻的策略,用了10年时间,终于完成统一六国的大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秦的统一,标志着中国进入“大一统”政治时代。从此以后,高度集权的中央政府对各地施行有效的政治管理,拉开了此后封建王朝的帷幕。1. 在中央集权方面

丞相、御史大夫、太尉是秦朝中央三个最高官职。丞相是皇帝的第一助手,百官之长,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有左、右二丞相。秦始皇时,王绾、李斯等先后任丞相。御史大夫乃丞相的副手,地位相当于副丞相,负责掌管奏章、下达诏令和监察百官。太尉是秦朝最高军事长官,负责全国军事事务。今天的古籍中没有记载秦始皇曾任命谁任此职,故推断是秦始皇自掌军权。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后世习称三公。“三公”之下为“九卿”。这里的“九”并非确数,也称“诸卿”,言其多也。“九卿”是指“三公”以下中央政府各职能部门的主要官职。如奉常掌宗庙礼仪、廷尉掌管刑狱、司法、治粟内史掌管钱谷、典客掌臣服的少数民族等。秦始皇2. 在地方行政方面

郡县制度是春秋战国时期以来逐步形成的地方行政制度。秦统一后,秦始皇确定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秦朝在全国始设36郡,后增至40余郡,郡下设县。废分封、立郡县,奠定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是中国古代国家制度的一大进步。郡有郡守,郡守主持全郡政务,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另设郡尉,负责军务,直接领兵;郡监(也称“监御史”),监察郡之行政,并有牵制郡守的作用。郡下辖县。县有县令(不满万户之县长官称县长)主持政务,县尉负责军事和治安,县丞负责司法。郡县官吏都由中央政府任免。县以下是乡、里等基层行政机构。秦统一后,对商鞅变法以来的法律进行修订、补充,作为统一法律颁发全国。3. 统一的措施

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战国时因诸侯割据,各国度量衡差异较大。秦统一后,以商鞅变法时的度量衡为标准,全国划一。颁布诏书,铭刻在官府制作的度量衡器上作为全国标准使用器具。战国时的货币繁杂多样,秦统一后废除六国旧货币,以圆形方孔钱“秦半两”为统一货币。还规定“车同轨”,舆宽一律六尺。统一文字:战国时,各国“文字异形”,给统一后的政令推行和经济文化交流造成很大困难。完成统一的当年,秦始皇就下令“书同文”,以整理后较规范的“小篆”为标准,并写成文字范本推行全国。后来又出现了简化字体“隶书”。隶书的出现,是我国文字由古体转化为今体的里程碑。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秦统一文字秦统一货币

另外,还修建了以都城咸阳为中心通达全国各地的驰道。在南攻百越时,为转运粮饷,开凿了沟通湘水和漓水的灵渠(今广西兴安县北,长33千米),使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秦统一后,派蒙恬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并连接、增修秦、赵、燕三国旧长城,建成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进行大规模移民:公元前221年,秦将全国富豪之家12万户迁到咸阳,置于中央直接控制之下;南平百越后,在其地设南海等三郡,并迁50万内地居民到岭南定居;北击匈奴后在河套地区设九原郡,迁中原3万户屯垦戍边。

统一后的秦朝疆域非常辽阔,秦朝疆域“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成为当时的世界大国。

秦末农民战争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民间流传着“亡秦者胡也”的说法。公元前215年,大将蒙恬率兵30万讨伐匈奴,夺回河套以南地区。接着又夺同河套以北阴山一带的大片国土,重新设置九原郡。可是匈奴对秦国内地仍有很大的威胁,鉴于这种情况秦始皇决定修筑起一条新的长城。

秦王朝从民间征发大批的民工,同时命令大将蒙恬率士卒修筑长城。这条长城以六国时秦、赵、燕国北部原为防御匈奴而修筑的旧长城为基础,进行修葺、增补,同时又建造不少新的城墙,将它们连接起来,使之屹立在秦王朝的北方。长城沿线地势险峻,施工极其困难。西起临洮,东至辽东,全长约5000余千米,这座抵御少数民族进扰的屏障,前后共用9年时间才修筑成功。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到东南一带巡视。随同他的有丞相李斯、宦官赵高和公子胡亥。到沙丘的时候,秦始皇病势越来越重。他知道不久于人世,吩咐扶苏继位。赵高和李斯合谋,假造了一份诏书给扶苏,逼迫扶苏和蒙恬自杀,由胡亥继承皇位,这就是秦二世。接着他们就杀害了秦王的12个公子和10个公主。

秦二世继续暴戾的政治统治引发了民众的反抗。万里长城的修筑给当时的劳动群众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加之秦始皇修建骊山陵墓,导致他死后人民反抗战争的爆发。大泽乡起义

为防守边疆,秦二世大规模征兵。陈胜和吴广两人被指定为900人队长。他们在秦朝派来的尉官的监察下,一路晓行夜宿,准备奔赴长城边的渔阳去守卫边防。但是当走到大泽乡时,却遭遇大雨,道路泥泞,无法行走。这场雨一直下了20多天,耽误了壮丁队伍的行程。从宿县到密云,迢迢三千里,在规定的期限内,是无论如何也赶不到了。当时秦朝法令规定,去守边的兵士,必须在限定的时间内报到,如果超过期限,不管什么理由,一律杀头。面对这种处境,陈胜和吴广商量,决定起义。在做了许多准备工作的基础上他们揭竿而起。于是以陈胜为将军、吴广为都尉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威武壮烈的农民起义爆发了。

陈郡成为全国农民起义的中心。起义军乘胜前进,分三路攻秦。吴广为“假王”,西击荥阳;武臣北进赵地、魏人周市攻魏地。吴广围荥阳,久攻不下。陈胜又命令周文为将军,领军绕过荥阳,进攻关中,攻破函谷关。这时起义军已发展壮大到几十万人,有兵车千辆。

六国旧贵族相继割地称王,韩广称燕工,魏咎为魏王,田儋自立为齐王。不久,围攻荥阳的吴广被部将田臧阴谋杀害。其他几支起义军,先后也被秦军各个击破。公元前209年12月,章邯率军向陈郡扑来,陈胜亲自领导起义军奋力抵抗。因为兵力太少,不幸失利,败退至下城父。陈胜的车夫庄贾暗杀他后,投降秦军。

陈胜的部下吕臣等人坚持斗争。吕臣率领的“苍头军”进行了反攻,两度收复陈县,处决了叛徒庄贾。这支起义军,后来与项羽、刘邦等人领导的起义军会合,继续同秦军战斗。公元前206年,秦王朝在农民起义军的沉重打击下灭亡了。

陈胜、吴广领导的秦末农民人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继起的农民军推翻了秦王朝,开辟了中国古代农民反抗封建统治的新途径。

楚汉相争

秦朝末年,陈胜、吴广领导农民大起义,六国贵族纷纷响应,各地豪强群起蜂拥,出现许多反秦武装集团。发展到后来,项羽和刘邦成为两支主要力量,楚汉相争就发生在刘邦和项羽之间。

公元前209年9月,居住在会稽的楚国旧贵族项梁,杀死太守,发动起义。同时,刘邦在萧何、曹参等人支持下,杀死沛令,自立为沛公。陈胜、吴广的主力军失败后,项梁被拜为楚王上柱国,总理军事。出于对楚怀王的怀念,项粱立楚怀王的孙子心为楚王,仍号楚怀王。破釜沉舟

一系列的胜利使得起义各支部队放松了戒备,项梁不久在交战中战死。秦军主力在章邯等人率领下进攻赵,楚怀王派宋义为上将军,项荆为次将,率兵救赵。项羽因为对宋义不满,愤杀宋义,令义军“破釜沉舟”,每人只带3天口粮,表示决一死战,项羽军大胜。巨鹿之战扭转了整个战局,秦军20万投降项羽。

正当项羽北上救赵时,刘邦采取了避实击虚的战略向咸阳进军。公元前207年8月,赵高逼死秦二世,立子婴为秦王,子婴杀赵高。刘邦率军直扑咸阳,驻兵灞上,公元前206年,秦王朝灭亡了。刘邦攻占咸阳后,废除秦的苛法,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这样一来,宽容大度的刘邦得到了秦人的拥护。鸿门宴彭城之战

因为事先有约定,先入关中者封王。项羽听说刘邦先入关中,气急败坏的率军杀奔咸阳,40万大军驻扎鸿门。刘邦军队只有10万人,只好亲自去鸿门拜会项羽。项羽的谋士范增想乘机除掉刘邦,就找项庄表演剑舞以伺机行刺。项羽的叔父项伯却拔剑伴舞,掩护刘邦。鸿门宴以后,项羽杀掉秦王子婴,火烧阿房宫。项羽在六国贵族的怂恿下,废除郡县制,仍然采取分封制,自立为西楚霸王,又封刘邦为汉王。不久,因为分封不均,新的诸侯间混战爆发。

公元前206年五月,刘邦暗度陈仓,迅速占领全部关中,楚汉战争爆发。战争初期,刘邦处于劣势地位,但他注意争取民心,招揽军政人才,因而在政治上逐渐据有主动地位。

彭城之战使刘邦主力遭到歼灭性的打击,刘邦的父亲和妻子吕雉也成了项羽的阶下之囚。原来追随刘邦的诸侯纷纷背汉投楚,刘邦果断采纳谋士张良等人的正确建议,在政治上争取同项羽有矛盾的英布,重用项羽原有部下彭越、韩信等人。

战争的关键一战是成皋之战,前后历时两年零三个月左右。项羽和刘邦围绕战略要地成皋展开持久争夺战。荥阳及其西面的成皋,南屏嵩山,北临黄河,汜水纵流其间,为函谷关的咽喉,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汉高祖二年五月,刘邦退到荥阳一线收集残部。汉军得到休整补充后,将楚军遏阻于荥阳以东地区。

刘邦按照张良制定的谋略,游说英布倒戈,派遣韩信破魏,联络彭越袭扰项羽后方,从而有力地迟滞了项羽的进攻。公元前204年五月间,项羽大军进逼荥阳,刘邦向项羽求和,表示愿以荥阳为界,遭到项羽的断然拒绝,刘邦仓皇逃回关中。

公元前203年十月,刘邦反攻成皋,不久又完成了对楚的战略包围。项羽见大势尽去,遂被迫与刘邦议和,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公元前202年十月,乘项羽引兵东撤之际,刘邦追击,并于十二月在垓下合围,项羽自刎于乌江。

公元前202年二月,刘邦统一了中国,称皇帝,建立汉朝。

吕后专权

吕后名叫吕雉,是汉高祖刘邦的妻子。她本是一个相夫教子的贤妻良母,但随着刘邦地位的不断提高,她的政治野心也日渐显露出来,而且变得心狠手辣。在汉高祖还在世的时候,吕后就采取阴谋手段,谋杀功臣,为以后篡权扫清障碍。刘邦死后,吕后便逐渐将政权揽到自己和吕氏家族手中。1. 汉室之初

汉朝建立之初,社会经济情况濒临崩溃。公元前202年,刘邦采取了一系列恢复经济的“休养生息”的政策和措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和经济效益,为汉朝初年经济的恢复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了保证天下都由刘氏掌管,刘邦先后消灭了韩信、彭越、英布等异姓诸王,开始分封同姓诸侯王以统治关东地区。同时刘邦与众大臣订立盟约,规定今后凡不是刘氏而称王者,天下共同征讨。到公元前195年,刘邦共封刘姓11人为诸侯王,这为日后诸侯王的叛乱埋下了祸根。2. 吕后诛杀韩信吕后画像韩信塑像

虽然韩信为刘邦称帝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刘邦却担心他功高盖主。因此,天下稳定之后,刘邦对韩信的态度完全变了。公元前201年,刘邦将韩信贬为淮阴侯。公元前197年,刘邦宠臣陈豨反叛,刘邦亲自率兵征讨。韩信称病在家,不听从刘邦诏令,暗地里派人去向陈豨联络,谋求里应外合,准备发兵袭击吕后和太子。吕后得知韩信要谋反的消息,便与丞相萧何商讨计策,将韩信抓起来并斩杀于长乐宫钟室,还灭其三族。韩信最初是被萧何推荐给刘邦的,而也正是萧何骗他走向绝路,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3. 吕后临朝听政

公元前195年,刘邦病逝,汉惠帝刘盈即位。这时的吕后更加肆无忌惮。她设计毒死赵王如意,还将刘邦的爱姬戚夫人的手脚砍断,眼睛挖掉,耳朵熏聋,喉咙弄哑,称之为“人彘”,然后丢进厕所。公元前188年,汉惠帝病死于未央宫。由于惠帝与张皇后没有孩子,于是吕后立后宫一个美人之子为太子。惠帝死后,太子继位,史称汉少帝。由于少帝年幼,因此由吕太后临朝称制。吕后欲立吕姓为王,但遭到王陵等大臣的强烈反对。于是吕后剥夺了王陵的丞相大权。之后,吕后违背刘邦与群臣“不是刘姓而称王,天下共击之”的盟约,着手分封吕姓为王。4. 周勃安刘

公元前180年,吕后病死。那些吕氏子弟想要夺取政权,齐王刘襄随即调集军队进攻长安。在京城之中,太尉周勃、右丞相陈平等密谋策划,设计让上将军吕禄交出了兵权。接着,朱虚侯刘章率兵千余人进宫,捕杀了相国吕产,随后又捕杀吕禄,并分派人手去捕杀吕氏一族。至此,吕氏集团被剿灭,统治大权又回到刘氏集团手中。诸吕之乱平定后,周勃、陈平等大臣密商选立皇帝。因为代王刘恒在汉高祖现存诸子中年龄最大,而且为人仁孝宽厚,因此由他继承帝位最为合适。于是,大臣们派人迎代王入长安即位,是为汉文帝。周勃塑像

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是汉初无为而治的直接结果。汉惠帝奖励人口增长与土地开垦,规定民女15岁至30岁不出嫁,分五等罚钱,又免为田人徭役终身。汉文帝是著名的节俭皇帝。他亲耕藉出,提倡农耕,免收天下农田租税12年。汉景帝改收民田半租,三十税一。西汉在文、景两个皇帝统治下,前后39年,终于形成了超过战国时期的经济繁荣。

西汉前期对匈奴和亲,避免大战争,再加田租轻微,徭役较少。三十税一制,鼓励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是西汉前期社会繁荣的基础。三十税一制也鼓励了商贾、地主兼并农民的积极性。汉景帝末年,地方官府的仓里装满了粮食,库里装满了铜钱。朝廷所藏的钱,积累到好几百万万,钱串子烂了,散钱无法计算。朝廷所藏的粮食,新旧堆积,一直堆到露天地上,让它腐烂。

就在这种一片升平的情况下,半割据的同姓王国成为汉王朝的心腹之患。

汉景帝即位,任命晁错为御史大夫。此时,同姓诸侯的势力很大,土地又多,像齐国有70多座城,吴国有50多座城,楚国有40多座城。特别是吴王刘濞,煮盐采铜,与皇帝一样富有。

晁错主张趁早削减同姓诸侯的封地。景帝有些犹豫,虽然觉得晁错的话有道理,但毕竟容易引起叛乱。可诸侯的实力与日俱增,景帝被迫削减诸侯的封地。

公元前154年,吴、楚、胶西、胶东、赵、淄川、济南等七个刘姓诸侯王发动叛乱,历史上称为“七国之乱”。景帝在获悉七王叛乱后,先是采取姑息政策,决策错误,杀掉了晁错,并恢复诸王封地,企图以此平息战乱。但诸侯国反而因此更有决心推翻中央政权,景帝已经没有退路,这才决心发兵迎击叛军,任命周亚夫为太尉,以窦婴屯于荥阳。周亚夫受命后,暂时放弃梁国的部分地区,引诱并牵制吴楚军队。然后率军由蓝田出武关,经南阳抵达洛阳,抢占荥阳要地,控制了洛阳的军械库和荥阳的敖仓,率军30余万东出荥阳,进抵淮阳。

周亚夫趁机追击吴楚联军。楚王兵败自杀,吴王被杀。震动天下的吴楚叛乱,历时仅3个月便完全失败。汉文帝与汉景帝周亚夫

汉武大帝

汉武帝登基后继续他父亲的政策,削弱诸侯的势力;同时他采用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外方面,汉武帝采用软硬兼施的手段,一方面征伐匈奴;一方面派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丝绸之路。可是,尽管汉武帝亲手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代,但之后连年征战导致人民生活困苦。汉武帝后的西汉王朝不可避免地走上了盛极而衰的道路。汉武帝1. 汉武帝即位

公元前141年,汉景帝之子刘彻(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即位,是汉朝的第五代皇帝。汉武帝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十个儿子、汉文帝刘恒的孙子、汉高祖刘邦的曾孙,其母是皇后王娡。7岁时被册立为太子,16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建立了西汉王朝最辉煌的功业之一。

汉武帝开创了西汉王朝最鼎盛繁荣的时期,那一时期亦是中国封建王朝第一个发展高峰。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他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皇帝之一。此外,汉武帝是中国第一个使用年号的皇帝。其在位期间,曾用年号有: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

登基之初,汉武帝继续父亲生前推行的养生息民政策,进一步削弱诸侯的势力,颁布大臣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以法制来推动诸侯分封诸子为侯,使诸侯的封地不得不自我缩减。同时,他设立刺史,监察地方。加强中央集权,将冶铁、煮盐、酿酒等民间生意编成由中央管理,禁止诸侯国铸钱,使得财政权集于中央。

经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等一系列的发展经济与民生政策之后,西汉王朝的国力已蒸蒸日上。汉武帝在承袭这些政策同时,积极准备军事力量的发展。

继位后,先平定南方闽越国的动乱。后开始着手以军事手段代替带有屈辱性质的和亲政策来彻底解决北方的匈奴的威胁。派名将卫青、霍去病三次大规模出击匈奴,收河套地区,夺取河西走廊,打通西域,封狼居胥,将当时汉朝的北部疆域从长城沿线推至阴山甚至更远。在对匈奴的战争同时,采取和平手段和军事手段使西域诸国臣服。丧失肥沃茂盛的漠南地区后,匈奴王庭远迁漠北,从此一蹶不振,这就基本解决了自西汉初期以来匈奴对中原的威胁。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由此而始。2.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听取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开创中国传统主流文化之正统,在中华传统文化舞台上独领风骚两千余年,受到历代统治者所推崇。这里要说明的是,汉武帝并非限制其他各家的发展,致使大力提倡儒家的发展儒法结合,即所谓的“儒表法里”。例如夏侯始昌既研习儒家又通晓阴阳五行家;宰相公孙弘兼治儒法两家;主父偃以纵横家起家。

汉武帝“独尊儒术,罢黜百家”有其时代特点。他推崇的儒术,已吸收了法家、道家、阴阳家等各种不同学派的一些思想,与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有所不同。汉武帝把儒术与刑名法术相糅合,形成了“霸王道杂之”的统治手段,对后世影响颇为深远。从此,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时代的正统思想。董仲舒像3. 改革中央军队

汉武帝为了确保京师地区的政局稳定,在之前的基础上,重新整编了京师诸军。首先,缩小南军编制,扩大近身侍卫部队,设立期门军和建章营骑(后称羽林骑),还把阵亡军吏的后代吸收到羽林骑中,严格训练,传授技艺,称为“羽林孤儿”。他们对皇帝无比忠诚,大大地巩固了汉武帝的皇权。其次,汉武帝调整了京师警备力量,解除中尉兼管三辅地区地方军事的权力,向北军派遣了监北军使者,控制北军调发权。最后,设置七校尉军,加强京师驻军力量。改革后的汉朝中央军队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4. 马邑之谋

公元前133年,汉武帝采纳了大臣王恢的建议,准备兴兵打击匈奴。武帝先派遣马邑(今山西朔州)人聂壹做间谍取得匈奴单于的信任,诱使匈奴入塞。武帝又命韩安国为护军将军,率领车骑30余万,埋伏在马邑附近的山谷之中,伺机出击。然而,当匈奴骑兵行至距离马邑百余里时,看见漫山遍野的牲畜而无人放牧,觉得非常奇怪。后来抓人审问,才识破了汉军计谋,引兵北还。汉军追杀不及,无功而返。从此,匈奴拒绝与汉和亲,汉朝北方边疆更加不得安宁。5. 推行推恩令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采纳中大夫主父偃的意见,推行“推恩令”。推恩令是把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诸子在原封国内封侯,将原本广阔的诸侯国划分成几十个没有威胁中央实力的小国。同时为限制诸侯国网罗人才,汉武帝又颁布“左官定律”,凡为诸侯效力的人才,不得再在朝廷为官,严禁封国官吏与诸侯王结党营私。此外,汉武帝以诸侯王缴纳祭祀宗庙的酬金成色不好为借口,对诸侯王实行“除国”。公元前112年举行宗庙大祭,汉武帝一次就剥夺了106人的爵位,废其封国。汉初因功封侯的有140余人,到了汉武帝太初年间只剩下5人,汉代的分封制名存实亡。6. 漠北之战

公元前119年,大将卫青、霍去病率军远征匈奴。他们各带5万骑兵和数十万步兵,分别从定襄(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代郡(今河北蔚县)山发,越过漠北追击匈奴。两路大军均出击数千里,斩杀、俘获匈奴军数万人,大胜而返。匈奴军被逐出狼居胥山(今蒙古德尔山)以外。漠北之战后,匈奴元气大伤,自此长期游牧于漠北,无力南下。武帝战胜匈奴,打通了到塔里木盆地及中亚的商路,匈奴控制的河西走廊被汉朝接管。从此,丝绸之路逐渐成为中西交流的一座桥梁。漠北之战7. 巫蛊之祸

公元前92年,一些女巫进入后宫,教妃嫔们念咒、做巫蛊(一种小人,传说将小人埋于地下,念咒语后,被诅咒人就会有灾难)。后来,宫中有人用巫蛊诅咒汉武帝,于是,汉武帝大怒,从诛杀后宫妃嫔到诛杀大臣,被牵连受死的达数万人,连武帝和卫皇后所生的两位公主也被诛杀。第一年,汉武帝宠臣江充诬陷太子宫中埋有许多巫蛊。太子得知后非常恐惧,便杀了江充等人。汉武帝得知后命丞相刘屈氂派兵攻击太子。太子兵败逃亡,被迫自杀。一年后,真相被查明,武帝十分后悔,下令灭掉江充家族,腰斩刘屈氂。

盛极而衰的西汉政权

汉武帝后期,国家年年征战,加重了百姓们的负担,国家发展也由盛而衰。武帝死后,昭帝即位。公元前74年,昭帝去世,汉宣帝继位。昭、宣时期,西汉王朝出现了兴旺的局面,历史上称之为“昭宣中兴”。但此后的汉元帝时期,王氏家族的势力不断显赫起来,而西汉王朝也即将走到终点。1. 昭帝继位

公元前87年,汉武帝病死后,大司马大将军霍光、车骑将军金日磾、左将军上官桀等遵照武帝遗诏,拥立8岁的太子刘弗陵即位,是为昭帝,由霍光辅政。此后,霍光对内轻徭薄赋,对外与匈奴和亲,民生国力日渐恢复充实。汉昭帝年幼,因此,一切朝政大事都由霍光决断。久而久之,霍光权倾朝廷,形成了霍氏势力。2. 霍光立宣帝

公元前74年,汉昭帝去世,没有留下子嗣。大将军霍光遵照皇太后的旨意,迎童汉武帝之孙昌邑王刘贺到长安即皇帝位。刘贺登基后,荒淫迷乱,失帝王礼仪,匿听大臣进谏。于是霍光与众大臣商议废黜刘贺。刘贺由立至废,仅27天。后来,前廷尉监丙吉上书霍光说汉武帝有位曾孙叫刘询,年纪十八九岁,通晓经书,聪明贤德,可立为皇帝。刘询是原太子刘据的孙子,出生数月时受巫蛊之祸牵连,被关押于狱中,后遇大赦才得以恢复皇族身份。在得到皇太后同意后,刘询被立为皇帝,即汉宣帝。3. 设置西域都护

大司马郑吉因破车师、降日逐,威震西域,总领南北两道,故被任命为都护。汉朝由此开始设置“都护”一职。郑吉在乌垒城(今新疆轮台东北)设西域都护府,督察乌孙、康居等36国,执行汉朝号令。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有利于加强西域与内地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削弱匈奴对西域各国的控制。霍光西汉疆域图中的西域都护府王莽

王莽篡位与西汉灭亡

王莽是汉元帝皇后王政君之侄。幼年时父亲王曼去世,很快其兄也去世。王莽孝母尊嫂,生活俭朴,饱读诗书,结交贤士,声名远播。王莽对其身居大司马之位的伯父王凤极为恭顺。王凤临死嘱咐王政君照顾王莽。汉成帝时前22年,王莽初任黄门侍郎,后升为射声校尉。王莽礼贤下士,清廉俭朴,常把自己的俸禄分给门客和穷人,甚至卖掉马车接济穷人,深受众人爱戴。其叔父王商上书愿把其封地的一部分让给王莽。

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王莽封新都侯,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继他的四位伯、叔之后出任大司马,时年38岁。翌年,汉成帝崩。汉哀帝继位后其祖母傅太后、母亲丁太后的外戚得势,王莽退位隐居新野。其间他的儿子杀死家奴,王莽逼其儿子自杀,得到世人好评。

公元前2年王莽回京城居住。公元前1年汉哀帝无子而崩。王政君掌传国玉玺,王莽任大司马,兼管军事令及禁军,立汉平帝,得到朝野的拥戴。公元1年王莽在推辞再三之后接受了“安汉公”的爵位,将俸禄转封两万多人。公元3年王莽的女儿成了皇后。元始四年(公元4年)加号宰衡,位在诸侯王公之上。大力宣扬礼乐教化,得到儒生的拥戴,被加九锡。此时王莽的野心已经极度膨胀,与汉平帝之间的矛盾也日益激化。

公元5年,汉平帝被王莽毒杀,立年仅两岁的孺子婴为皇太子,太皇太后命莽代天子朝政,称“假皇帝”或“摄皇帝”。居摄二年(公元6年)有人不断借各种名目对王莽劝进。初始元年(公元8年)王莽接受孺子婴禅让后称帝,改国号为新,改长安为常安。

西汉后期社会危机深重,政治动荡,人心思变,整个社会流行所谓汉室当“更受命”之说。这种思潮为王莽代汉创造了一个舆论上的思想准备。西汉后期由于土地兼并,灾荒,经济凋敝,所以人心浮动,阶级矛盾尖锐,人民起义不断。王莽代汉正是适应了当时整个社会的基本思潮——人心思变,社会思治这一实际情况产生的。

他仿照周朝的制度推行新政。屡次改变币制,更改官制与官名,削夺刘氏贵族的权利,引发豪强的不满。由于他看不起边疆藩属,削王为侯,不断挑起对匈奴和东北、西南各族的战争。赋役繁重,刑政苛暴。公元11年,黄河改道,灾民遍野。天凤四年(公元17年)各地农民纷起反抗,形成赤眉、绿林大起义。地皇四年(公元23年)绿林军攻入长安,混乱中他为商人杜虞所杀,新朝灭亡。王莽篡汉的见证之一方珍贵的“五威司命领军”印王莽币制改革使用的钱币

汉王朝的复兴——东汉

刘秀是汉高祖九世孙,西汉景帝子长沙王刘发的后人。赤眉兵与绿林兵起兵反王莽之时,刘秀也和他的兄长刘在舂陵(湖北省枣阳县)起兵,参加了绿林军。公元23年,刘秀率绿林军取得昆阳大捷。后来刘秀在鄗城即皇帝位,次年迁都洛阳,国号仍为汉,史称东汉。刘秀在位期间社会发展迅速,历史上称其统治时期为“光武中兴”。刘秀1. 刘秀称帝建东汉

公元23年,刘秀被迫立另一皇族刘幺为更始帝,自己任太常、偏将军。第二年秋天,刘秀开始脱离更始政权。公元25年,刘秀留寇恂、冯异等据守河内,与更始政权留守洛阳的朱鲔相持,并先后打败了众多起义的农民军。此时,刘秀手下将领商议为刘秀上尊号,并使人造“赤伏符”以传“天命”,刘秀装模作样“三推”之后,终于登上皇帝“宝座”。同年七月,刘秀派兵围攻洛阳,十月招降洛阳守将朱鲔,于是定都洛阳,正式建立了东汉王朝。2. 光武帝封赏功臣

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刘秀终于平定了全国。为了妥善安置有功的文臣武将,汉光武帝刘秀果断采取两项措施:一是不让拥有重兵的功臣接近京师;二是对功臣封赏而不重用。这样,多数功臣都不用参与政事,而是回家安度晚年。将功臣妥善安置,这是东汉政权重建过程中重要的一步,也是较为成功的一项治国安邦措施。3. 南匈奴附汉

匈奴单于舆封其侄比为右薁鞬日逐王统领南边八部及乌桓。然而,单于舆对此并不信任,特派两骨都侯监领比的军队。建武二十二年(公元46年),单于舆死,他的儿子乌达鞮侯被立为单于;乌达鞮侯死,其弟蒲奴为单于。比终于不能即位单于,心中大为不满,到西河太守处求“内附”汉朝。此事被来监视比的两骨都侯察觉,急向单于报告,并建议诛杀比。比之弟闻讯后立即给比通风报信。比得到消息后决定公开与蒲奴分裂。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春,匈奴八部大人共推比为呼韩邪单于,并派人至五原(今内蒙古包头西北)塞,表示愿永为汉朝藩屏,抵御北虏。刘秀接受了比的归附。从此匈奴分南、北两部。南匈奴归附汉朝后,南单于派其弟左贤王莫率兵万余人攻击北匈奴,于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生擒北匈奴单于弟,又破北单于帐下,北单于十分恐惧,立即向北撤退千余里,南匈奴派遣使者至京城洛阳,奉藩称臣,求派使者监护,进一步巩固与东汉王朝的关系。4. 击破北匈奴

永元元年(公元89年)六月,汉朝的车骑将军窦宪率兵出鸡鹿塞,会合南匈奴,在稽落山大破北匈奴,出塞3000余里,至燕然山(今蒙古国杭爱山)。班固随窦宪出征,作《燕然山铭》,刻在石头上记功。公元91年,窦宪又派右校尉耿夔、司马任尚出居延塞,围北匈奴于金微山(今阿尔泰山)。汉军出塞5000余里,彻底击溃北匈奴。从此以后,北匈奴部分降汉,部分归附鲜卑,剩余的部族则离开中国边境走上了遥远的西迁路程。北匈奴的西迁,是世界史上的一件大事,这一行动引起了古代世界的大变化,甚至影响了欧洲和世界历史的发展。

外戚与宦官相继专权

汉和帝以后,继位的皇帝多为幼童,他们不能亲政,只好由皇太后临朝,皇太后们多请本家父兄帮助执政,这便形成了外戚专权。皇帝逐渐长大,对外戚日益不满,便指使宦官诛杀外戚,宦官又乘机垄断新政。等皇帝一死,外戚便又立一个新的小皇帝。于是开始了又一轮的争夺。就这样,东汉政权就在外戚和宦官手中倒来倒去,东汉也逐渐衰亡。1. 汉和帝诛窦宪,宦官开始用权

在汉章帝、和帝时代,外戚窦氏的势力迅速膨胀。建初八年(公元83年),窦宪为侍中、虎贲中郎将、弟窦笃为黄门侍郎,兄弟二人骄横宫中,窦宪竟敢依势以很少的价钱强夺刘秀女儿沁阳公主的园田,连公主也不敢与之计较。有敢与窦氏作对的均遭报复。88年,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窦氏一门把持朝政,开始改变了东汉外戚不干预朝政的传统。永元初年,窦宪率军大破北匈奴后,窦氏兄弟愈加骄纵,强夺人财,掠人妻女,培植爪牙,甚至地方太守、刺史也要听从窦氏安排。永元四年(公元92年),和帝经过一番筹划,依靠中常侍郑众等人,先设计收捕窦宪党羽,将郭璜、邓叠等人逮捕下狱处死。接着又派谒者仆射收窦宪大将军印绶,改封冠军侯。待窦宪离开首都到封国后,即迫其自杀。和帝铲除窦氏外戚势力是依靠宦官郑众等人实现的。和帝深恶外戚专权,想亲自总揽万机。大臣无权,唯信郑众。因此,东汉宦官用事,从郑众开始,永元十四年(公元102年),封郑众为鄛乡侯,宦官封侯也自郑众开始。这是宦官对外戚斗争的第一次胜利。宦官郑众2. 梁冀专权

从汉和帝起,东汉王朝大多是由小孩子继承皇位,最小的皇帝是只生下100多天的婴儿。皇帝年幼,太后便临朝执政,太后又把政权交给她的娘家人执掌,这样就形成了外戚专权的局面。

但是,到了皇帝长大懂事后,就不甘心长期当傀儡,受人控制。他想摆脱这种局面,可是里里外外都是外戚培植的亲信,跟谁去商量呢?每天在皇帝身边伺候的,只有一些宦官,结果皇帝只好依靠宦官的力量,消除外戚的势力。这样,外戚的权力又转到宦官手里。跋扈将军——梁冀

无论是外戚还是宦官,都是最腐朽、没落势力的代表。外戚和宦官两大集团互相争夺、轮流把持着朝政,使得东汉的政治越来越腐败。

公元125年,东汉第7个皇帝汉顺帝即位,外戚梁家控制了朝政大权。梁冀是顺帝皇后之兄,跋扈专权,骄横无理,鱼肉百姓,欺压群臣。士大夫如张纲等人为了躲避牢狱之灾和杀身之祸,被迫归乡务农。顺帝死后,梁太后抱着他2岁的儿子即皇位,是为冲帝。冲帝在位一年便夭折。为了专制东汉王朝,梁太后与梁冀密谋,又从皇族中选定一个8岁的孩子,作为政权的象征,是为汉质帝。

汉质帝虽然年纪小,但聪明伶俐。他对梁冀的刁钻蛮横看不惯。有一次,他在朝堂上当着大臣的面,指着梁冀说:“真是个跋扈的将军!”

梁冀听了,气得七窍生烟,当面又不好发作。暗想“这孩子这么小的年纪就那么厉害,将来必是心腹大患,就暗暗把毒药放在煎饼里,送给质帝吃了。

梁冀害死了质帝,又从皇族里挑选了15岁的刘志继承皇位,即桓帝。桓帝即位后,封梁冀3万户,增加梁冀所领大将军府的官属,位至三公;又封梁冀的兄弟和儿子都为万户侯。并封梁冀妻孙寿为襄城君,兼食阳翟租,岁入5000万,加赐赤绂,和长公主同样待遇。梁冀可以“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谒赞不名”。朝会时,不与三公站在同一席子上,10天到尚书台办公一次。从此以后,不论事情的大小,都要经过梁冀的决定才可以执行。不但文武百官的升迁要先到梁府去谢恩,就是皇帝的近侍也是由梁冀派遣,皇帝的起居行止都要报告梁冀。又隔了两年,梁冀一家前后共出了7个封侯,3个皇后,6个贵人,2个大将军,夫人、女食邑称君者7人,尚公主3人,其余卿将尹校57人。梁冀在位20余年,威行内外,百僚侧目,没有任何人敢违其命。

梁冀无法无天地掌了近20年大权,最后跟汉桓帝也闹起矛盾来。汉桓帝忍无可忍,就秘密联络了单超等5个跟梁冀有冤仇的宦官,趁梁冀没有防备,带领羽林军1000多人突然包围了梁冀的住宅。梁冀得知情况后,惊慌失措,知道自己活不了了,只好服毒自杀。

汉桓帝论功行赏,把单超等5个宦官封了侯,称作“五侯”。从那时起,东汉政权又从外戚手里转到宦官手里了。3. 党锢之祸

有个术士叫张成,深得桓帝和宦官的信赖。张成依势教子杀人,被大臣李膺查获,准备将他正法偿命。在张成的污蔑下,汉桓帝反而逮捕了李膺等士人200余人。外戚窦武和太学生为此上书皇帝,为所谓“党人”申冤,于是这200余党人得以幸免,但终身不得为官。这件事过后,天下士大夫都称颂党人而非议朝廷。汉桓帝死后,宦官集团大兴党狱,李膺、杜密、荀昱等人全部被杀。天下饱学之士也被宦官指为党人,六七百人因此受刑致死或被发配边疆。李膺汉灵帝

东汉灭亡

公元159年,汉桓帝联合宦官一起诛灭了梁氏。汉桓帝将与他同谋的十三个宦官封侯,宦官开始成为东汉政权的主导力量。问题是,宦官的腐败比外戚更甚。这引起了很多士大夫的不满,他们与外戚联合,一同对抗宦官。宦官当然不愿意放弃权力,双方斗争激烈。最终导致了两次党锢之祸,正直的士大夫全被排斥出政府。汉灵帝比桓帝更信用宦官,他曾指着两个恶名昭著的宦官说:“张让是我父,赵忠是我母。”。汉灵帝把朝政全交给宦官,使政局更为恶化。184年,黄巾之乱爆发,东汉政府陷入混乱。党锢终于被解除,但已经太迟了。

189年,汉灵帝去世,汉少帝刘辩即位。外戚何进官拜大将军,掌控朝廷,他打算铲除宦官势力。但是少帝的母亲何太后反对。此时,士大夫领袖的袁绍提出建议,让拥兵自重的西北军董卓进京,逼迫何太后答应。何进同意了袁绍建议,一场铲除宦官的计划开始了。

然而,事情不幸泄漏。宦官当然不愿意坐以待毙,他们先下手为强,杀掉了何进。时在西园军的袁绍闻讯,立即率军攻入皇宫,对宦官进行屠杀。大宦官张让挟持汉少帝逃走,追兵赶到,张让自杀身亡。可此时董卓的武力已经到达帝都洛邑,外戚和宦官的势力同归于尽,董卓控制了中央政府。

董卓为了树立威望,他首先废掉了汉少帝,立他的弟弟刘协为皇帝,即汉献帝。190年,他又把汉少帝和何太后一起杀掉。这种倒行逆施的行径引起了地方诸侯势力的不满。他们推举历代公卿的世族人士袁绍为代表,组成关东联军讨伐董卓。虽然这次战争虎头蛇尾,未能达到目的,但仍使董卓感到不安。董卓于是挟持万岁迁都到长安,并且焚烧了洛阳,经营多年的京师洛阳城毁于一旦。与此同时,各地的地方军阀纷纷积极扩充自己的势力,中央政府的威望荡然无存。

192年,大臣王允唆使董卓的部将吕布,合作谋杀了董卓,下令大赦天下。中央政府的权威一度恢复。然而不久之后,董卓幕府的部将李傕、郭汜卷土重来,王允被杀,中央政府再度陷入混乱。195年,李傕、郭汜发生内斗,汉献帝刘协和群臣逃出长安,回到洛阳。但洛阳已是一片废墟,汉献帝陷入窘迫的处境。196年,曹操迎汉献帝到许(今许昌)。之后,曹操逐渐掌握朝廷权力,汉献帝只能听命于曹操。220年,汉献帝禅位,曹丕称帝,东汉结束。汉献帝汉代造纸示意图

两汉的科学文化成就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但科技和文化并没有随之走下坡路,反而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典籍。刘秀一手创立东汉之后,勤于政事。社会稳定,这段时期也被抄为“光武中兴”。刘秀以后的汉明帝、汉章帝很好地延续了刘秀的施政国策,东汉出现了兴盛的局面,科技文化也呈现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1. 造纸术

西汉在科学技术上的一个很大贡献,就是发明了造纸术。在《汉书·孝成赵皇后传》中有纸的记载,这是西汉关于纸的最早文献记载。1933年,新疆罗布淖尔汉代烽燧遗址中发现了一片麻纸残片。1957年陕西西安市出土的灞桥纸残片,1973年甘肃出土的金关纸,都出自西汉古墓,其中灞桥纸最为原始。1986年,在甘肃天水西汉古墓中还出土了一张纸地图。由此可见,在西汉时代中国人就已发明了造纸技术。但西汉时纸的使用还不普遍,帛绢、竹木简还是主要的书写工具,考古发现西汉大量竹木简和帛书就说明了这个问题。2. 汉赋和乐府诗

西汉的文学成就,主要有汉赋和乐府诗。汉赋是从楚辞发展来的一种长篇的韵文。西汉的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骚体赋,汉初比较盛行;另一种是散体大赋,形成于汉初,兴盛于中叶,并取代了骚体赋的地位。汉初的骚体赋作者,以贾谊、枚乘为代表。贾谊作《吊屈原赋》,借凭吊屈原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愤懑,是一篇很好的抒情赋。贾谊另一篇代表作《鹏鸟赋》,也是一篇抒发悲伤情感的作品,开了西汉散体大赋的先河。

景帝时,枚乘所作的《七发》,对后世也很有影响。汉武帝至成帝间,是散体大赋全盛期。有名的赋家有司马相如、扬雄、东方朔等,其中以司马相如最负盛名。他的作品有《子虚赋》、《上林赋》等。乐府作为掌管音乐的官署,始于秦。到汉武帝时,为了宫廷娱乐和庙堂祭祀,开始大规模地采集各地民歌。包括鼓吹曲词、相和歌词、杂曲歌词等,既有汉族歌曲,又有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的歌曲。如《战城南》用苍凉的调子描写了人民厌恶战争的心情。

西汉散文的成就也很突出。贾谊的《过秦论》和《治安策》、晁错的《贤良对策》以及刘向的《说苑》等,都是西汉的散文名篇。贾谊的政论文议论明白,慷慨激昂。特别是《过秦论》,语言生动,层层深入,把秦的兴亡分析得淋漓尽致。晁错的政论文语言精练,富有节奏,有很强的说服力。3. 文学

东汉时期的文学,较之前代,又有很大发展。东汉的文学作品,主要有辞赋和五言诗两种。其中在辞赋方面,东汉时作者很多,但大抵都是模仿之作。流传较广的有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等。东汉人王逸选编屈原、宋玉及部分汉人的辞赋,进行注释,称《楚辞章句》,使楚辞的音义句读,得以流传于后世。五言诗是汉代新兴的文学体裁,西汉时只在民间流行,东汉时,一些文人开始作五言诗。古诗十九首是五言诗创作中的杰作,对以后的诗歌发展有巨大影响。五言诗比四言诗虽只多一个字,但在音律上却多一个音符,在句法上多一个词位,因而能表达更丰富的内容。4. 九章算术

约公元前1世纪成书的《周髀算经》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数学著作,《九章算术》是西汉以来许多数学家研究的结晶。西汉前期的著名数学家张苍、耿寿昌等人曾对它进行增删。全书共分九章,搜集了246个数学问题的解法。其中记载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数四则和比例算法。还有各种面积、体积的算法和利用勾股定理进行测量的问题,以及开平方、开立方的方法,特别是在世界数学史上第一次记载负数概念和正负数的加减法运算法则。这部书对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且影响到朝鲜、日本,被翻译成许多种文字。5. 天文

西汉时期,天文学非常发达。当时的天象记录相当丰富。马王堆汉墓的帛书《五星占》中有五大行星运行的记载,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天文学著作。西汉时不仅有详细的天象记录,而且对天文学的研究也盛极一时。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九章算术》《五星占》地动仪6. 张衡

张衡,字平子,南阳人。他学识渊博,又十分精通数学,著有《算罔论》。张衡最大的科学贡献,是在天文学方面。他总结前人在天文学上的成就,创制了浑天仪、候风仪和地动仪。浑天仪是用水力转动的一个浑象(即现在的天体仪),用铜铸成,球面上标出黄道、赤道、南极、北极,还刻上二十八星宿及其他星座。使漏一滴水转动浑象,每天有规律地回转一周,在室内观察星体的出没,和实际完全一样。浑天仪制成后,张衡又著《浑天仪图注》,解释浑天仪的制造原理和使用方法。他还写了一部专门的天文著作,叫做《灵宪》,讲述天体现象。他主张浑天说。他所制作的地动仪,则是世界上第一台测定地震的仪器。7. 医学

医学在西汉时期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当时主要是以阴阳五行来解释人的生理现象、病理现象,并用这种理论进行辨证治疗。西汉的名医淳于意,为人治病必先切其脉,乃治之。可见当时脉学很发达。

东汉时期,是中国传统医学创立的重要时期。东汉晚期著名的医学家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成为中医学的主要奠基人。张仲景,名机,河南南阳人。他总结前代的医学经验,写成《伤寒杂病论》十六卷。后代流传下来的,只有经过晋代名医王叔和改编过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种。张仲景也被后代中医奉为“医圣”。

东汉时,另一位著名的医生是华佗。华佗精于方药、针灸,特别精于外科手术。在施行手术前,他让病人服用他发明的麻沸散,进行麻醉。施行手术后把创口缝合,涂上膏药,就能逐渐痊愈。华佗能剖腹破背,剪截冲洗肠胃,还能做需要高度精确而复杂的脑科手术。关于他的精湛医术,在民间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传说。在一千七八百年前,中国医学就达到这样高的水平,实在令人惊叹。华伦认为人要经常运动,促进血脉流通,饮食消化,就能减少疾病。他创作“五禽之戏”,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活动姿态来锻炼身体,这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健身操。五禽之戏

政权鼎立与民族融合的三国两晋南北朝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三国时期,虽然魏、蜀、吴互相征战,但在统治者的励精图治下,各国的经济得到了很快的发展,为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1. 军阀混战

公元188年,东汉政府接受太常卿刘焉的建议,把一些重要地区的刺史改为州牧,选有名望的官僚充任,总掌一州军政大权,使地方力量进一步加强。189年,大将军何进杀上军校尉宦官蹇硕,为了进一步消灭宦官势力,他召并州牧董卓带兵入京。宦官张让、段珪等谋杀何进。袁绍、袁术和何进的部将带兵进宫,彻底消灭了宦官集团的势力。但接着暴虐而又有极大野心的董卓领兵进入洛阳,他立刻废少帝刘辩,立刘协为傀儡皇帝(汉献帝),自称相国,完全控制了中央大权。

到199年,全国大的割据势力便剩下孙策、刘表、刘璋、韩遂、马腾、公孙度、袁绍和曹操等。其中势力最大的是中原地区的袁绍和曹操。2. 官渡之战

公元200年,袁、曹双方发生了一场决定性的大战——官渡之战。在官渡之战中,袁绍有大军十万,战马万匹;曹操用来抵抗袁绍的军队,大约只有一二万人。袁绍占有冀、并、青、幽四州之地,曹操只占兖、豫二州。从军队、物资的数量和后方力量上来看,袁绍远远超过曹操。但在政治上,袁绍残暴无比,而曹操注意发展生产,减轻对人民的剥削,比袁绍得人心。在治军上,袁绍法令不严,士气不振;曹操赏罚严明,上下齐心,军队的战斗力强。在用人上,袁绍任人唯亲,曹操唯才是举。在这些问题上,曹操又居于优势,故曹操能以少胜多,打败对手。

在官渡之战中,曹操充分发挥了他的军事才能。曹操用声东击西策略解白马之围。接着,曹操主动退屯官渡,以少数军队阻扼袁绍十万大军达半年之久。后袁绍的谋士许攸投降曹操,暴露了袁绍屯聚军粮的地点。曹操率精兵五千,直捣袁军屯粮要地乌巢,焚掉粮食万车。袁军军心动摇,全线崩溃,袁绍仅带八百名亲兵逃回河北。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消灭了袁绍的主力,为他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官渡之战后二年,袁绍死,其子袁谭、袁尚争位,互相火并。在几年中,曹操攻下邺城,杀袁谭,占有了幽、冀、青、并四州。袁尚投奔乌桓王蹋顿。207年,曹操率大军出征。大破蹋顿和袁氏的联军,斩蹋顿。袁尚奔辽东,为辽东太守公孙康所杀。至此,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枭雄曹操刘备吴国孙权3. 三国鼎立

曹操统一北方后,想乘胜统一全国,他的兵锋首先指向了占领荆州的刘表和依附于刘表的刘备。刘备,涿郡涿县人,是汉朝的远支宗室。东汉末,他组织了一支地主武装,参加镇压黄巾起义。袁绍失败后,他到荆州依附刘表。当时大政治家琅琊阳都人诸葛亮在隆中(湖北襄樊)隐居,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来帮助他打天下。诸葛亮给刘备分析了政治形势,诸葛亮的分析,为刘备图霸制定了正确的方针。

孙坚原是袁术的党羽,后来被刘表所杀,长子孙策代领部曲。195年,孙策得袁术的允许,带领部下千余人渡江向江东发展。他到江东后,得到江南朱、张、顾、陆和江北的周瑜、张昭等一批士族豪强的支持,打败了扬州的割据势力,在江东站稳了脚跟。孙策死后,孙权领有江东。

公元208年八月,曹操大军南下,刘表病死,少子刘琮代立,向曹操请降。时刘备屯驻樊城,听到消息后,急忙向江陵撤退。曹操亲率精骑昼夜追赶,击溃了刘备的军队。刘备只得折往夏口,后进驻樊口。为了联合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出使孙吴。当曹操打败刘备,占领荆州的江北地区后,他写信给孙权,声称要与孙权“会猎于吴”,进行恫吓。孙权召集部下商议,以张昭为代表的文臣主张投降,鲁肃、周瑜为代表的武将主张抵抗。诸葛亮来到后,和主战派一起给孙权分析了与曹军作战的有利形势,孙权才断然下了联合刘备共同抗曹的决心。曹操率水陆军由江陵顺江而下,与孙、刘联军相遇于赤壁,于是爆发了著名的赤壁之战。

双方在赤壁相遇之后,曹操初战失利,便把军队撤向长江北岸的乌林。曹军因多为北方人,不习水性,便将船舰首尾相连。东吴趁机用计,派黄盖率载满浇注膏油干柴的数十艘船只,向曹操诈降。然后利用火攻,大败曹军。孙刘联军水陆并进,曹操遂率残兵逃回江陵。以后曹操命曹仁守江陵,乐进守襄阳,自己便退回北方,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从此,曹操对孙、刘采取以防御为主的方针,致力于整顿内部,巩固后方。211年,曹操进军关中,先平定了关中的割据势力,又收服了凉州。215年,曹操进攻汉中,张鲁战败投降。

与此同时,孙权一方面同曹操争夺荆州和江淮地区,另一方面又招抚了地方势力。关羽在荆州的发展,引起了东吴的不安,于是孙权派吕蒙袭杀关羽,把刘备的势力完全逐出荆州。至此,三国鼎立的局面完全形成。

公元220年,曹操死,子曹丕废汉献帝,自立为帝,国号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在蜀称帝,都成都,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222年,刘备以替关羽报仇为名,倾全国兵力东攻孙权,双方战于夷陵猇亭,刘备几乎全军覆没,狼狈退回白帝城。不久,刘备死,子刘禅即位,诸葛亮辅政。222年孙权称吴王,229年正式称帝,都建业,国号吴。三国鼎立的时代开始了。

司马氏逐渐独揽大权

三国时期,在曹魏掌握军政大权的是司马懿,这个人政治野心极大。在执政期间,司马懿做了几件造福百姓的事情,赢得了很高的声望。曹丕死后,曹魏政权开始走向衰落,司马懿就乘机收买人心,扩大势力。从此,司马氏家族势力越来越庞大,最终夺取了江山。1. 高平陵政变

魏正始九年(248年)冬,曹爽派心腹李胜出任荆州刺史,令其借辞行之机,试探称病在家的司马懿的虚实。司马懿诡称病重,巧妙伪装,骗过李胜,于是,曹爽放下心来,不再提防司马氏父子。而司马懿暗中正与其子中护军司马师、散骑常侍司马昭谋诛曹爽。正始十年(249年)正月初六,魏帝曹芳到高平陵(今河南洛阳东南)祭扫明帝曹叡陵墓,曹爽与其弟中领军曹羲、武卫将军曹训、散骑常侍曹彦都随驾前往。司马懿乘此都城空虚的良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政变,迫使皇太后颁令,关闭洛阳各城门,占据武库,屯兵于洛水浮桥,切断洛阳与高平陵的交通;同时派司徒高柔、太仆王观分别占据曹爽、曹羲营寨;又迫使皇太后下令免除曹爽兄弟职务,并派人游说曹爽兄弟停止反抗回城。曹爽等见大势已去,接受条件回洛阳城,被司马懿软禁。正月初十日,司马懿以阴谋反叛罪,将曹爽兄弟及其亲信何晏、邓飏、丁谧、毕轨、李胜、桓范等下狱,以大逆不道罪斩首,并夷灭三族。从此之后,曹魏军政大权实际上全部落入司马氏集团手中。司马懿吴国孙皓2. 蜀汉灭亡

魏景元四年,蜀炎兴元年(263年)十一月,魏国将军邓艾带军从小道突至成都城下,蜀国毫无防备,刘禅出城投降,蜀汉灭亡,共历二帝43年。当邓艾兵临成都,蜀君臣见魏军犹如天降,惊惶失措。后主刘禅召集百官商议对策,光禄大夫谯周力主投降魏国,群臣大多响应,于是后主命侍中张绍等奉玺、绶出城向邓艾投降,刘禅的儿子北地王刘谌极力主战,反对投降。刘谌在苦谏不听的情况下,哭倒于昭烈庙,杀死妻儿后自杀身亡。刘禅仍不为所动,又派太仆蒋显下诏令姜维投降钟会,姜维无奈暂诈降钟会,伺机而动。至此,蜀汉宣告灭亡。魏灭蜀,得蜀28万户,94万人,甲士10万多人,吏4万人,以及许多金银、锦绮彩绢、谷物等,并且从此占据长江上游,对下游的东吴威胁很大。此次伐蜀的胜利也为司马昭增加了政治资本,为其日后篡夺魏国帝位奠定了基础。3. 吴国孙皓即位

吴永安七年(264年)七月,吴景帝孙休病逝,孙皓即吴帝位,改年号为元兴。吴景帝孙休病危时已无法讲话,便用手写诏召丞相濮阳兴入朝,将儿子孙覃托付于他。二十五日,孙休病逝。此时,蜀国刚刚被魏国所灭,交趾百姓又因官吏贪暴,在郡吏吕兴率领下起兵反吴,在此内忧外患的情势之下,朝廷一片惊慌,官民都盼望能立一长厚君主,力抚狂澜,救吴国于危亡。于是丞相濮阳兴,左将军张布顾不得孙休临终托孤之言,扶立已废太子孙和之子乌程侯孙皓为帝。孙皓初掌权之时,颁发优待诏令,体恤士兵、百姓、开仓济贫民,又放宫女匹配民间无妻之人,一时间朝野均对其大加称颂,以为得遇明主。但当帝位渐渐巩固之后,孙皓本性显露出来,粗暴骄奢,多疑忌,且沉溺于酒色,濮阳兴和张布都后悔立孙皓为帝。并被左典军万彧密告于孙皓,因此惨遭杀害。吴国朝政从此日益败坏,东吴一步步走向灭亡。

西晋的统一——昙花一现

公元265年,司马炎逼魏帝“禅让”,建立西晋。10多年后,西晋平吴成功,汉末以来近一个世纪的分裂局面就此结束。但西晋是一个短命的王朝,历经“八王之乱”后,国力大为削弱。1. 司马炎称帝

泰始元年(265年)十二月十一日,司马炎设坛南郊,燔柴告天,逼迫魏帝曹奂退位,自称皇帝。司马炎(字安世,司马昭长子)逼迫曹奂退位后,封其为陈留王,改魏为晋,史称西晋,改元泰始,建都洛阳。

称帝后,司马炎便分封了27个同姓王,并不断扩大宗室诸王的权力。开始是允许诸王自选国中长吏,继而又以户数的多少把诸王分为三等,并开始置军。又逐步地使诸王都督各州军事,这样,诸王不仅掌握了封国中的军政大权,而且控制了相当多的军队。晋武帝司马炎

泰始二年(266年)十二月,因屯田制难以继续,晋武帝司马炎再次下诏正式废除民屯。司马炎罢农官以及屡次责令郡县官劝课农桑,严禁私募佃客,在客观上起了促进生产发展的作用。泰始四年(268年)正月,贾充主持修订的新律修成,成为后世法律形式蓝本。司马炎还屡次下诏书责成地方官必须致力于省徭务本,并力垦殖;务必使地尽其利,禁止游食商贩,晋泰始四年(268年)十一月,司马炎下诏要求王公卿尹及郡国守相,举贤良方正直言之士。十二月,颁五条诏书于郡国:一正身;二勤百姓;三抚孤寡;四敦本息末;五去人事。至此,司马炎大致完成了称帝改制的任务。2. 西晋灭吴

晋武帝司马炎称帝后便着手准备灭掉吴国。晋泰始五年(269年),晋尚书左仆射羊祜都督荆州诸军事,镇守襄阳。他操练士兵,增强军队的战斗力。同时经常与晋武帝商量盘算灭吴的大计,羊祜为晋灭吴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晋咸宁四年(278年)羊祜病逝,司马炎任命杜预为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以继续羊祜未完的大业。279年,杜预和王濬上表晋武帝请求发兵征讨吴国,朝廷中张华等主战派也努力排除贾充、荀勖等人异议,奉劝晋武帝发兵,司马炎同意了请求,任命张华为度支尚书,主持伐吴大计,掌管漕运粮饷,同时,下诏伐吴。晋咸宁六年(280年)三月,晋龙骧将军王濬自武昌直取建业,吴军望旗而降,王濬兵甲满江,旌旗遮天,威势甚盛。三月十五日,率领八万士兵,百里船队进入石头城(今江苏南京北郊)。吴帝孙皓向王濬投降。至此,吴国灭亡。全国复归统一。西晋名将羊祜晋惠帝司马衷3. 八王之乱

晋永平元年(291年),贾后(原名贾南风,西晋晋惠帝的皇后)命楚王司马玮杀杨骏及其同党,剪除其势力。以汝南王亮和卫瓘辅政,不久又让楚王玮杀司马亮及卫瓘,随即又矫诏杀了司马玮。贾后独掌朝政。晋元康九年(299年)末,贾后将皇太子司马遹废为庶人,又将他毒死,以便自己长期专权,这一举动,给赵王伦发动兵变制造了借口。元康元年(291年)四月三日,赵王伦发兵进攻洛阳,斩杀贾后及其亲党,一场持续16年之久的皇族夺权混战就此开始,这场混战史称“八王之乱”。“八王”一般指汝南王亮、楚王玮、赵王伦、齐王冏、河间王颙、成都王颖、长沙王乂和东海王越。

赵王伦攻占洛阳的第二年(301年)废帝自立。齐王冏、成都王颖、河间王颙联兵向他发起进攻,杀了赵王伦,拥惠帝复位,齐王冏辅政专权,大作威福,引起义愤。长沙王乂和河间王颙又联合起来,举兵攻冏,冏兵败被杀。长沙王乂掌握朝政。晋太安二年(303年),河间王颙又联合成都王颖进攻长沙王乂,颖得以独断朝政,这年底,东海王司马越起兵攻乂。乂兵败被杀;司马越奉惠帝之命攻打颖,失败后颙乘机攻占洛阳,独揽朝政。晋永兴二年(305年)司马越再次起兵败颙,颙与颖相继被杀,晋光熙元年(306年),晋惠帝中毒而死,司马越另立司马炽为帝,即晋怀帝,自掌大权。“八王之乱”至此方告结束。

西晋的灭亡

公元311年,匈奴攻陷洛阳,俘虏晋怀帝。公元316年,逃到西安被立为帝的司马邺投降于匈奴,西晋灭亡。1. 刘渊称帝建汉

永嘉二年(308年)十月,刘渊称皇帝,国号汉,改元永凤。刘渊称帝建汉后,势力不断增长。造反兵败的石勒率领胡人部众几千人、乌桓部落2000人归顺刘渊,上郡(今陕西北部)四部鲜卑陆逐延、氐酋单于徵、东莱王弥等也都归降刘渊,这样形成了一支由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各族组成的反晋力量,刘渊称帝的意图也渐明显。为给建立帝业做准备,刘渊四处出兵,频繁侵扰晋地。308年冬十月,刘渊正式称帝。309年正月,刘渊又采纳太史令宣于修建议,正式迁都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因从汾河水中获得治国玉玺,其上面写有“有新保之”,刘渊认为这对自己是非常的吉祥,永嘉三年(309年)三月,晋将军朱诞归降刘渊,刘渊于是任命朱诞为前锋都督,刘景为大都督,起兵攻晋。刘景大将军的称号是“灭晋”,据传他一见晋人,不问男女老幼,一概杀戮。刘景攻占黎阳、延津等地后,大施淫威,下令将该地百姓驱赶到黄河溺死3万余。同年夏,王弥、刘聪(刘渊的第四子)奉命连连打败晋军。八月,刘聪又奉命进攻晋都洛阳。九月,晋弘农太守垣延诈降,夜袭刘聪获大胜。刘聪到达洛阳西明门,把军队驻扎在洛河旁。由于洛阳守备坚固,而汉军又缺粮草,十一月,刘聪率军撤回平阳。晋怀帝司马炽2. 西晋灭亡

永嘉五年(311年)六月,晋怀帝被汉兵俘虏到平阳,刘聪封他为“会稽郡公”,享受三司礼仪,并且把小刘贵人嫁给他为妻。永嘉七年(313年)年初,刘聪在光极殿大宴群臣,席间,命令晋怀帝穿上青衣行酒令取乐,致使晋朝的故臣庚珉、王儁悲愤不已,大声痛哭。刘聪十分不高兴。二月,刘聪就将晋怀帝和晋朝的旧臣10多个人一举杀害,怀帝死时才30岁。晋怀帝被害的消息传到长安之后,太子司马邺举哀服丧,并且于四月即皇帝位,即孝愍皇帝,改元建兴。这时他年仅14岁。当时的长安城里住户不超过100,公私加起来也只有车4辆,文武百官既没有官服,也没有印绶,只有在桑版刻上官号罢了。汉建元二年(316年),汉军在大司马刘矅的统领下,向长安发起攻势。九月,汉军攻陷了长安的外城。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愍帝决定向汉军投降。索琳派自己的儿子去见刘矅,想靠请降来请功,不曾想儿子被刘曜杀了。晋愍帝只得自己亲自光着上身,乘着羊车出城向汉军请降。汉帝刘聪降愍帝为光禄大夫,封怀安侯;刘曜被封为大都督,并且大赦天下,改元麟嘉。到此为止,西晋共经历司马炎、司马衷、司马炽、司马邺四帝,历时52年(公元265年~316年)而覆亡。晋憨帝司马邺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北方的战乱

自304年匈奴刘渊建汉起,至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灭北凉止,135年的历史被称为五胡十六国时期。

汉魏以来各族胡人内徙中国境内与华人交错杂居,西晋时沿边各州郡胡族部落已形成聚居态势:匈奴人聚集并州;羯人在上党;氐族、羌族分布于关陇一带,幽、并北部,鲜卑族在辽东、辽西一带。

西晋永兴元年(304年)至北魏统一期间,南至淮河,北至阴山,西至葱岭,东至黄海,相继建立了十六个割据政权:西晋永兴年建立的成(氐)、汉(匈奴,后改称前赵),两晋亡后建立的后赵(羯)、前凉(汉)、前燕(鲜卑)、前秦(氐)、后秦(羌)、后燕(鲜卑)、西秦(鲜卑)、后凉(氐)、北凉(匈奴)、南凉(鲜卑)、南燕(鲜卑)、西凉(汉)、夏(匈奴)、北燕(汉),史称十六国时期。入主中原的五个主要部族即匈奴、羯、鲜卑、氐、羌,史称五胡,总称五胡十六国。

西晋时,羌族及杂胡居泾水及渭水下游以北,氐族居渭水中游两岸及下游南岸。匈奴族则居汾水中下游,羯族居蜀漳河上游。西晋的民族歧视及残酷的压迫和剥削引起反抗,294年匈奴郝散反,296年郝度元联合羌、胡反,秦、雍二州氐、羌响应,推氐帅齐万年为帝。起义声势浩大,历时4年才被镇压。汉民大量流亡梁、益、荆、豫等州求活。晋惠帝末年,关陇连年战乱,岁俭人饥,大批流徙入蜀,受当地官民压迫,胡汉居民推氐人李特为首,起义反抗。李特子李雄率领流民攻占成都,称王,国号大成。同年,刘渊也在左国城称帝,国号汉,后攻陷洛阳、长安。刘聪死后爆发内乱,刘曜在长安自立,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而刘渊部将羯人石勒亦据中原东部自称赵王(史称后赵)。329年石勒灭前赵,北方基本统一,并且维持了31年。汉人冉闵灭石氏,建国曰魏。氐族酋长苻生崛起于关中,352年苻健称帝,国号秦。鲜卑族慕容氏也乘乱自辽东进兵南下,自称燕帝。北方形成(前)燕、(前)秦两雄东两对峙的局面。370年苻坚灭前燕,又灭河西汉人张氏的前凉,北方恢复统一。383年苻坚挥兵进攻东晋,淝水一战秦军大败,北方又陷入四分五裂状态。陆续出现的胡族国家有汉慕容氏所建的西燕、后燕、南燕;汉族冯氏所建的北燕;羌族姚氏据长安建立后秦;匈奴人赫连氏在陕北河套建夏国;凉州河西走廊一带有氐族吕氏的后凉,鲜卑秃发氏的南凉,鲜卑乞伏氏的西秦,匈奴系卢水湖沮渠氏的北凉,汉人李暠所建的西凉等。代北的鲜卑族拓跋氏于386年建立北魏。北魏先征服北燕,进入中原,继又消灭北凉,结束五胡十六国的长期分裂,北方再次统一,进入北朝时期。

十六国时期虽处于分裂时期,但它开创了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先例,汉族门阀庶族统治的独占被突破了。以少数民族与汉族寒门庶族联合的统治,其中多数受过儒学熏陶,重用寒门庶族,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北方获得短时间的安定。前秦开国君主苻健前赵国皇帝刘曜

南方门阀政治

316年,西晋灭亡。317年,琅琊王司马睿在南渡过江的中原士族与江南土族的拥护下,在建康称帝,国号仍为晋,司马睿就是晋元帝,因其继西晋之后偏安于江南,故史家称之为东晋。东晋政权于420年灭亡,享国103年,历4代11帝。

东晋的官员采用九品中正制来选举,这是沿袭东汉乡里评议的传统,在战乱时期人士流移的条件下发展而来的。东汉时孝廉察举是地方士人进入仕途的一条重要途径,其依据是乡里评议。汉代已以九品之法来区分人物优劣。乡里评议掌握在清议名士手中,他们甚至干预政府用人,互相交结。这些名士又往往是地方大族或受大族支配的人,他们交结在一起,任意臧否政治人物。东晋是门阀政治发展的鼎盛时期,皇权衰落。司马睿称帝有赖于南方官僚士族的拥戴,东晋政权建立之初,先后平息了王敦和苏峻之乱,统治趋于稳定。门阀大族王、谢、庚、桓先后支配着王朝政局。晋元帝司马睿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

东晋虽然偏安于江南,但以王、谢、桓、庾四大家族为主的北伐,在东晋时曾进行过多次。313年,大将祖逖收复河北,后因受到朝廷的排斥,最终未能完成统一大业。桓温的三次北伐很著名,但都未能巩固北伐成果。383年,前秦南下,在宰相谢安的运筹下,谢石、谢玄率北府兵取得了淝水之战的决定性胜利。之后收复了徐、兖、青、司、豫、粱六州,取得了东晋北伐历史上的第一次重大胜利。北府兵将领刘裕起兵镇压农民军,通过北伐树立威望,最终取代东晋。

汉末魏初所抑制的是渐趋没落的世家大族,为曹氏政权所不容。而新出门户靠的便是九品中正制,其势力飞速发展,重新成为统一中央政权的威胁。到东晋,皇权势微,门阀政治兴盛起来。豪门大族十分重视威望,家学世代相袭,在地方上注重破私财,赈恤贫民,调解民间纠纷,领导农业生产,协助其他宗族与乡党得以独立生存。由于东晋统治者偏安于江南,门阀大族致力于南方的庄园经营。北方大族及大量汉族人口迁徙江南,促进了社会文化的发展。中国的文学发展一直处于大步前进的时期,东晋出现了山水诗人谢灵运、田园诗人陶渊明等人,他们对旧体诗作出改革,为隋、唐的诗文盛世创造了前提条件。北方的手工业技术与南方的技术相互融合,使东晋的手工业水平比西晋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南下的北方农民和土著农民开辟南方广大的山泽荒野,促进了江南的开发,使中国经济重心开始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转移。

孝文帝的汉化改革

北魏孝文帝

建立北魏的拓跋部是一个文化较低、社会发展落后的部族。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交织在一起,北魏统治者对各族的民族压迫则更为残酷。在统治阶级内部,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之间也存在着矛盾。471年,魏献文帝拓跋弘把帝位传给五岁的儿子元宏,是为孝文帝,由其祖母冯太后执政。冯太后执政时期,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更是此起彼伏,接连不断。缓和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就是当务之急。魏孝文帝时期的均田、变法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实施的。

1. 均田制:北魏初年在代北曾推行过“计口受田”制;485年,北魏政府在以往的基础上颁布了均田令。均田令的主要内容是:男子年十五以上受露田(只种谷物)四十亩,妇人二十亩。②男子每人给桑田二十亩,作为世业,终身不还。③奴婢受田与良人相同。耕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还受依奴、牛有无而定。④土广民稀之处,任力耕垦,不受限制。⑤官吏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八顷,县令、郡丞六顷。离职时移交下任,不得转卖。

2. 新租调制:新租调制规定:一夫一妇每年出帛(麻乡出布)一匹、粟二石;十五岁以上未婚的男女四人、从事耕织的奴婢八人、耕牛二十头,分别出一夫一妇的租调。新制实行后;按户等征收租调的“九品混通”制便废除了。

北魏实行的均田、三长、租调三个制度,互相密切配合。其主要精神是在不触动地主基本利益的前提下,把更多的农民牢牢地束缚在土地上,成为国家直接的编户,以保证政府的租调收入和力役征发。

3. 魏孝文帝迁都。490年,冯太后死,魏孝文帝开始亲政。他亲政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北魏统治者迫切要求同汉族地主进一步合作,为此,他们需要进一步消除民族界限,实行汉化政策。但在鲜卑贵族集中的旧都平城,推行汉化政策阻力很大。493年,孝文帝以南伐名义,率二十万大军南下。到洛阳后,他声言继续南下,群臣跪在马前劝阻。他利用群臣不愿南伐的心理,官布定都洛阳。

4. 汉化政策。改官制。魏初,鲜卑、汉官号杂用。迁都后,改定官制,一依魏晋南朝制度。禁北语。鲜卑人原使用本族语言,北魏军中也用鲜卑语。朝廷上则鲜、汉语杂用。孝文帝在迁都后的第二年六月正式下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在具体实行上,因为三十岁以上者不能一下改变,尚不强求;三十岁以下者,在朝廷上必须使用汉语。禁胡服。鲜卑旧俗披发左衽;妇人冠帽著夹领小袖短袄。迁都之同年,下令禁胡服,服装一依汉制。改姓氏。鲜卑人多是二、三字的复姓,如拓跋、独孤、步六孤等。姓氏与汉人不同,标志着民族的差异,影响“胡”、汉贵族合作。因此,迁都的第三年,孝文帝下令把鲜卑族的复姓改为单音汉姓,如拓跋氏改姓元氏,独孤氏改姓刘氏,步六孤氏改姓陆氏,丘穆陵氏改姓穆氏等。在阻力面前,孝文帝杀掉太子拓跋恂,平服叛乱,保证了改制的顺利进行。孝文帝不愧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北魏献文帝拓跋弘宋武帝刘裕

南朝的更迭

南朝是东晋之后建立于南方的四个朝代的总称。420年东晋王朝灭亡后,在南方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其中最长95年,最短的仅有23年。

宋朝的开国皇帝刘裕在与东晋四大家族的斗争中取得了胜利,于420年废掉晋帝,自立国号为宋,史称“刘宋”。由于刘裕出身贫寒,看到了东晋因大族屡屡兴兵反抗而灭亡的教训,故不再重用各门大族。用人也多为贫寒出身,兵权则主要交于自己的皇子。然而皇子之间因为争权夺利而相互残杀,是刘裕始料未及的。公元422年,刘裕卒,宋少帝、文帝相继即位。

文帝刘义隆在位的三十年间,南方的经济、文化有所发展。宋与北朝的魏国交战虽各有胜负,但都损失惨重,南北方均无力再发动大规模战争。南北方政治相对稳定下来。453年,文帝薨。文帝死后,宋孝武帝、宋明帝先后为帝,都是有名的暴君,政治一度混乱。

南兖州刺史萧道成趁政治混乱之机而形成了较强的势力。479年,萧道成灭宋,建立齐,齐存在时间仅有23年。齐高帝萧道成借鉴了宋灭亡的教训,以宽厚为本,提倡节俭。继位的武帝遵其遗嘱,使南朝又出现了一段相对稳定发展的阶段。武帝死后,齐国的皇帝又走上了宋灭亡的老路,同室操戈,至东昏侯时,几乎将朝内大臣全部处死。宋文帝刘义隆

501年,雍州刺史萧衍起兵攻入建康,于502年建立了梁朝。萧衍是为梁武帝,共在位48年。在武帝时期,北方的魏国已经衰落,再无能力对南方发动进攻。548年,投降梁的东魏大将侯景倒戈。他以武帝侄子萧正德为内应,进攻梁国。次年,侯景攻陷台城。梁武帝饿死于城中,其子萧纲即位,是为梁简文帝。551年,侯景杀死简文帝,此时梁已完全处于崩溃的边缘。

557年,在讨伐侯景的战争中发展起来的陈霸先灭梁建陈,是为陈武帝。陈武帝与其继承者文帝、宣帝先后消灭了王僧辩、王僧智等反对势力,又在建康附近打败北齐军。但毕竟由于国力衰微,陈的统治被局限于长江以南,宜昌以东的地方。陈宣帝死后,后主陈叔宝即位。此时北方已被隋朝统一,589年,隋文帝杨坚灭陈,结束了中国近百年的分裂局面。

南朝是继东晋之后,由汉族在南方建立起来的朝廷,虽然他们的存在都不过几十年,但其作为汉族的统治,使汉文化得以保存和发展。南朝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为华夏文明的发展,以及南部地区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儒学与玄学

汉代的儒家哲学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尤其以天人感应说以及谶纬符命等怪论的流行为尚,这种思想氛围使得儒家学说成了巩固政权的工具,而不再能够担负指导人生理想的任务。再加上东汉末年宦官为祸,政治昏暗混乱,君主以篡夺残杀相尚,仕宦以巧媚游说相欺。于是到了魏晋时代,一般士大夫转而竞尚虚无,谈玄说理。有的嬉笑怒骂,行近癫狂;有的袒裼裸裎,违叛礼法。而《老子》、《庄子》、《周易》之学,便成为当时知识阶层灵魂的寄托了。

清谈,亦称“玄言”、“玄谈”、“谈玄”,是魏晋时期崇尚虚无空谈名理的一种风气。始于魏,上承东汉末清议,从品评人物转向以谈玄为主,以《周易》、《老子》、《庄子》“三玄”为基本内容,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经义,摈弃世务,专谈本末、体用、有无、性命等抽象玄理,到晋王衍辈,清谈之风大盛,东晋佛学兴起后渐哀。

魏晋的清谈可以分为玄论与名理两派。玄论派早期以何晏、王弼最为知名,后来有竹林七贤的兴起而达鼎盛;而名理派则以刘劭、钟会为代表。在东汉末年,一般高人名士都喜欢谈论,谈论的内容都偏重人物的品评,而鉴别人物的方法,只是凭借着直觉的观察。此时老庄之学与名家的论辩尚未对之有多大的影响,但是谈论的风气则推动了魏晋清谈的发展。率性而动、慷慨任气以及服药饮酒、扪虱而谈等等放荡不羁的行为只是魏晋风度的表象。产生这种表象的内在精神,却不是这些形迹本身所表现出的绝对自由精神。魏晋风度是飘逸与沉重,豁达与执著,欢乐与悲哀,奔放与压抑等等对立文化性格的矛盾体,最终根源于士族双重性格的内在冲突。

玄论派富于浪漫精神,他们所崇奉的是老子,早期何晏、王弼只注重《老子》、《易经》,还未及于《庄子》,到了竹林七贤的时代才又加进《庄子》,于是逍遥齐物之论便成了他们最喜欢谈论的题材。在初期,他们对儒家采取调和的态度,到了此时,则由调和的态度改为正面的攻击了。薄周孔、反礼法成为玄论派共同的信仰。竹林名士志趣相投,到风景清幽的竹林里饮酒清谈,讨论《老子》、《庄子》、《周易》的幺理,发明奇趣、振起玄风。尤其嵇康是当时学界的权威,还有王衍、乐广等政界的巨子,玄学清谈由这班人来提倡,后进之士自然要大肆仿效了。于是退可得名,进可干禄,矜高浮诞的歪风就日盛一日了。

另一方面玄风也有其坏的影响,玄学的“虚无”、“无为”之说,为一些士大夫不关心社会,逍遥空虚,生活腐化,道德堕落提供挡箭牌。魏晋当代有不少进步的思想家出来反对玄学谬论,反对清谈歪风。玄学和清谈,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它的风行和魏晋时代门阀地主占统治地位有密切关系,随着东晋王朝灭亡,门阀地主衰落,以及佛教在南朝的兴盛,玄学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文化瑰宝与文学大家

1. 《洛阳伽蓝记》《洛阳伽蓝记》是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公元581年)记载北魏首都洛阳佛寺兴衰的地方志,共五卷,作者是北魏人杨炫之,北平郡(今中国中部河北卢龙)人。

东魏迁都邺城之后,在武定五年(即公元547年)他再到洛阳,看见当地遭受东、西魏战争破坏后,满目疮痍,一副破败景象,感慨极深,所以写了这本书,回忆魏孝文帝元宏迁都后,洛阳的繁荣昌盛。由于他反对佛教,认为贵族们施舍浪费,以及国家对佛教的扶植影响了赋役收入和兵源,所以书中对寺院的华丽和贵族的奢华进行了大量讥刺。

此书按照城内、城东、南、西、北的次序,以四十多所名寺院为纲,兼顾所在里巷、方位以至名胜古迹,同时叙述相关事迹。从书中可以了解孝文帝迁洛阳到尔朱氏之乱,四十年间洛阳的故事和台省坊市的分布,甚至于外商来洛阳居住和各国的风土人情、道里远近书中都有所涉猎。内容包括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学、艺术、思想、宗教等方面,史料价值极高。其中,第五卷收录的宋云《家纪》、慧生《行记》、《道荣传》,详细记载了宋云去天竺的情况,成为现今研究中印交通史的珍贵史料。此书的文学价值也很高。2. 莫高窟工程开始

东晋永和九年(353年),敦煌石窟中的莫高窟工程开始营造。敦煌石窟由莫高窟、西千佛洞、榆林窟和水峡口小千佛洞四窟组成,规模巨大。其中莫高窟最为著名,工程亦最大,艺术成就最高,其他几处均为其分支。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于甘肃敦煌东南25千米处,在大沙山与三危山之间的大泉沟西岸玉门砾岩绵延3里多长的崖壁上。从东晋时开凿后,经北魏、西魏、隋、唐、五代、宋、元历代增修,现存洞窟550余座。莫高窟由上至下,分层开凿,最多可达四层。因所在崖壁石质松脆,不宜雕刻,所以石窟内的艺术精品多为大型壁画和塑像。现存洞窟中有469窟存有精美、细致的壁画和塑像,保存了历代塑像2000多座,壁画50000多平方米。壁画上画着关于佛教的神话故事,内容丰富多彩。壁画形象逼真,生动活泼,栩栩如生,尤其在细微处见功夫,衣褶、纹饰、肌肉、表情等恰到好处,体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敦煌莫高窟壁画王羲之作品3. 王羲之书法

王羲之(公元303年~公元361年),字逸少,号澹斋,琅琊临沂人,出生于仕宦世家。王羲之早年从卫夫人学书法。后来博览秦汉以来名作,博采众长,精研体势,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钟繇,在继承古法的基础上,力求创新,一变汉魏受篆隶笔法影响下的质朴作风。他的正书缜密奇正,为古今之冠,行书遒媚劲健,变化多端,风格自然,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有很高地位,被后人尊为“书圣”,又因曾任右将军,世称“王右军”。4. 洛神赋图

洛神赋图为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所作。顾恺之,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人。博学有才气,工诗赋、书法,尤精绘画、工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时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

洛神赋图以三国时代曹植的名篇《洛神赋》为题材,用具体生动的形象完整地表现了赋的内容,也体现了这一历史时期新兴文艺理论中重视感情生活的要求。

作者逐节描绘《洛神赋》的内容,开始部分是曹植带着随从到了洛水之滨凝神怅望,仿佛看到了洛神(亦即甄氏)仙裳飘举,凌波而来。其后是他们互赠礼物,洛神和她的同伴们在空中或水上自在地游玩。这时风神使风停止,河神命波浪平静,水神在击鼓,创世神女娲也在歌唱,曹植和洛神乘着驾六龙的“云车”出游,一叙衷曲。最后曹植在渡洛水的舟中思慕不已,离岸乘车远去时还回头怅望,无限依恋。

此卷主要人物在不同场景中反复出现而形象富于变化。作为人物背景的山石树木,同时起到了分隔并联系统一长卷中不同段落的作用,保持了构图的完整。画中的洛神衣带飘逸,动态委婉从容,目光凝注,表现了关切、迟疑的神情。曹植的形象具有贵族诗人风度,同时也表现了惆怅思恋的精神状态。画的着色艳丽明快,富于诗意的美。该画对人物心理刻画的成功及善于表达情感内容的精深造诣,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绘画的新发展。

南北朝举世瞩目的成就

1. 龙门石窟

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平城佛教僧众、能工巧匠齐集洛阳,开始大规模为北魏皇族开窟造像,龙门石窟逐渐取代云冈石窟而成为中心,以后历经各朝营建,龙门石窟遂成为规模宏大的石窟群。其中北魏时期开凿的最具代表性的有:古阳洞、宾阳三洞、莲花洞。龙门石窟的开凿是从北魏太和十二年(488年)北魏宗室比丘慧成开凿古阳洞开始的。代表北魏后期艺术水平的石窟是莲花洞。它在雕刻手法上,已从云冈石窟的直平刀法向圆刀刀法转变,艺术风格则从前代的浑厚粗犷向优雅端严过渡。北魏造像体现出佛教中国化、世俗化的趋势,反映了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民族融合的特征。龙门石窟继承了云冈石窟的艺术风格,且不断发展和创新,使之更具有民族特点。2. 云冈石窟

从北魏和平元年(460年)起,沙门统昙曜于平城武州塞开凿石窟。沙门统昙曜经北魏文成帝同意,在平城(今山西大同)西面的武州塞即云冈开凿石窟。昙曜共开凿五窟,后世称为“昙曜五窟”,均为穹隆顶椭圆形平面,仿天竺草庐式。昙曜力主开窟造像,除了为皇室祈福、讨好君主之外,另一个主要目的,是为了驳斥那些说“胡本无佛”的言论,而宣传佛教渊源久远,传世无穷,从而将教权的利益和王权的利益紧紧相连。孝文帝的祖母太皇太后冯氏笃信佛法,她干预政务十余年,也将佞佛风气吹遍全国。从此,云冈石窟再也不限于皇室开凿,一般的官吏、僧尼、地主,皆可出资营建,云冈石窟成为北魏都城附近佛教徒的重要宗教活动场所。云冈石窟的艺术风格来自三个源头:中国原有的雕刻传统;外国僧人带来的狮子国(即斯里兰卡)的影响;西域传来的犍陀罗(今巴基斯坦和阿富汗西部一带)艺术的影响。祖冲之少林寺塔林3. 祖冲之造大明历

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六年(462年),著名数学家、天文历算学家祖冲之在总结前人的经验的基础上,经过自己实际测量和精确运算,编制了一部优秀的历法——大明历,这是南朝最优秀的历法。祖冲之编制大明历的最大创造性就表现在将东晋虞喜发现的岁差现象引入历法计算之中。这样冬至点就是逐年变动的,纠正了历法中固定冬至点与天象的不合。这不仅克服了旧历的严重缺陷,而且提高了历法计算的精度。祖冲之勤于实测,长于数学,为了使所编历法的基本常数回归年长正确,他于太明五年(461年)冬至前后用圭表测量日影而定冬至太阳在斗十五度,与过去的值比较后,得到岁差每45年11个月差一度的结论。虽然他定的岁差值精度不高,但这是开创性的工作,在中国历法史上是一个重大进步,而且他的测量和计算方法被后世所效法。4. 少林寺兴起

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当时,天竺僧人佛陀到达中国,擅长禅法,得到北魏孝文帝礼遇,并且在太和十九年为他敕造寺庙于少室山中,供给衣食。因寺处于少室山茂密丛林中,所以名为少林寺。孝昌三年(527年),禅宗初祖菩提达摩来到少林寺中传授佛法,传说他曾于寺内面壁9年,后传法给慧可。此后少林禅法师承不绝,传播海内外。达摩长期打坐修炼,为活动筋骨,创造了后世广为流传的少林拳法。北周建德三年(574年),武帝禁佛,寺宇被毁坏,大象年间重建,改名为陟岵寺。隋代又恢复旧名,日渐发展为北方一大禅寺。唐初少林寺13棍僧救唐王,立下战功,为少林寺博得“天下第一名刹”的名号。

繁荣强盛的隋唐五代

杨坚建隋

499年,拓跋宏死于南征的途中,北魏开始逐步走向衰落。魏宣武帝、孝明帝、孝庄帝等人先后执政,又恢复了鲜卑族的特权。534午,北魏的孝武帝因不满当时实权人物高欢的胁迫,出走长安,投奔宇文泰家族,高欢则另立元善见为帝,北魏分裂为东西两部分。此后,高欢之子高洋与宇文觉先后废东、西魏建立了北齐、北周。

北齐建立者高洋就是齐文宜帝。由于北齐是在东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文帝在位期间,又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北齐的国力一度领先北周。但继位的孝昭帝、武成帝都是暴君,大肆杀戮北魏皇室与汉族官员,使得北齐失去了鲜卑族与汉族广大人民的支持,终被北周消灭。

北周建立之初,实力明显弱于北齐,但由于周武帝宇文邕的治理,北周逐渐强盛起来。大部奴隶被赦免为平民,武帝生活朴素、勤政爱民,颇受各族人民爱戴。577年,周武帝率军灭北齐,统一北方。578年,周武帝病逝,北周的军政大权逐步落入了外戚杨坚的手中。杨坚于581年建立隋朝,589年统一全国,结束了中国近一百年长期分裂的局面。周武帝宇文邕

皇亲国戚杨坚是关陇集团上层强有力的军事统帅,享有很高的政治地位。年仅8岁的周静帝宇文阐即位后,杨坚便以“辅政”为由,总揽军政大权,都督内外军事。589年,隋军出师江南,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隋朝建立初期,是一个百废待兴、百乱待治的局面。隋文帝精心治理,隋朝迅速强大繁荣起来,社会安定,户口迅速增长,垦田速增,积蓄充盈,文化发展,甲兵强锐,成为威动殊俗的强盛国家。隋文帝施展他的雄才大略,对政治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后人一般将隋文帝的大治誉为“开皇之治”。隋文帝杨坚

首先确立三省六部制:中央设尚书、门下、内史三省,以尚书令、纳言、内史令为长官,行使宰相职能,辅助皇帝处理全国事务。这样不仅加强了中央集权,而且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体制的新阶段。内史省负责起草并宣行皇帝的制诏;门下负责审查内史省起草的制诏和尚书省拟制的奏抄;尚书省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其下设吏部、礼部、兵部、都官、度支、工部六部,每部设尚书为长官。尚书令下有尚书左、右仆射各一,左仆射判吏、礼、兵三部事,右仆射判度支、都官、工部三部事。尚书令与左、右仆射及六部尚书合称“八座”。又设秘书和内侍二省,负责图书修撰及宫内供奉等事。另设御史、都水二台,负责监察和水利。

583年,杨坚从河南道行台兵尚书杨尚希的建议,废郡,改为州、县二级制。州设刺史,县设县令。

隋初,对一般农民,采取轻徭薄赋鼓励农桑的政策,对于豪强贵族兼并土地的行为给予打击,以保证农民的正常生产。继续实行均田制,规定丁男、中男受露田80亩,永业田20亩,妇女受露田40亩。奴婢5口给田1亩。永业田不归还,露田在受田者死后归还。均田制实行后,国家可以控制更多的劳动力,增加赋税收入,也提高了农民劳动生产的积极性。

文帝时期最大的经济管理方式改革是设立官仓和义仓。设置官仓的目的,是在增加关东漕运的效率,也就是把原来关东各州对京师个别直接的输粮办法,改为集中和分段运输的办法。官仓的粮储,用以供养军功人员。在黄河沿岸设置米仓,先把关东各州的粮食集中,然后利用黄河及广通渠运到京师,时间及人力物力,都节省了不少。义仓又称社仓,设置于乡间,其储粮由人民捐纳,以备饥荒时赈济灾民。如遇某地收成不好发生饥馑之时,便以某地社仓中的储粮赈济饥民。义仓的设立对人民的生活担到了保障作用。

隋朝二世而亡

为谋得太子之位,狡诈的晋王杨广生活朴素,对大臣恭敬有加。杨广的伪装再加上杨素的旁敲侧击,使杨坚终于废太子杨勇而改立杨广。公元604年,文帝病危,召太子杨广入居大宝殿。杨广怕文帝有新的考虑,便给杨素写信,谋划继位。但是杨素的回信被宫人误送到文帝手中,文帝大怒。同时,文帝还发现杨广在宫中要奸污他的宠妾宣华夫人,这才下决心废掉杨广。于是文帝令人召回废太子杨勇,准备让他继承皇位。杨素得知消息后,立即报告杨广,杨广马上伪造圣旨,一切布置妥当后,杨广派张衡进宫杀死父亲文帝。二十一日,杨广继皇帝位,为隋炀帝。同时派杨约入长安,谎称文帝遗诏,将杨勇杀死。隋炀帝杨广隋朝重臣杨素

隋炀帝继位后,大兴土木,穷奢极欲。在隋炀帝第三次到江都以后,更加荒淫,令大臣王世充为他挑选江淮美女,送到宫中。隋炀帝得了100多个美女,终日狂饮。当时人民纷纷起义,天下大乱,炀帝也感到害怕,常对皇后萧氏谈论人们要推翻他的传闻,还曾拿着镜子照,对萧后说:“这么好的脑袋,也不知道会被谁砍下来。”此时,隋炀帝无心北还,想定都丹阳(今江苏南京)。可随从士兵大多是关中人,离家多日,思乡心切,纷纷逃跑。公元618年,虎贲郎将司马德戡、赵行枢等10余名近臣,知道炀帝大势已去,怕受牵连,于是密谋结党西逃。炀帝宠臣宇文智及听说后献计说:“你们叛逃是在自取灭亡,倒不如乘机夺取江山。”于是众人共推宇文智及的哥哥宇文化及为主,与马文举、令狐行达等引兵入宫,勒死炀帝。隋朝自此灭亡。

隋朝经济的发展、繁荣

1. 人口的增长和垦田面积的扩大

隋朝建国时,由于经历了南北朝时期的长期战乱,以及士族豪强地主大量霸占劳动人口,政府掌握的户口只有450万左右。经过开皇初年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的实施,以及政府对户口清查和管理工作的加强,使大批逃户、隐户又成为国家的编户。到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在长江以北隋政府统治区的在籍户口已增至600多万户。灭陈后,又得江南50万户,总户数达到700万户左右。

至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又增加到890万户,4600万口。17年间增加了29%,平均年增长率为14‰。户口的迅速增加,除了隋政府继续括户,括出许多逃亡人口,以及从地方豪强隐占下夺得许多荫庇人口外,主要是人口的自然增殖。这是社会较为安定,经济日趋繁荣的结果。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这样高的人口增长率是很突出的。

人口的增长与农业的发展分不开。反过来,人口增加,又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促使了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使垦田面积不断扩大。据《通典·田制》载: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垦田面积为1900余万顷,到隋炀帝大业五年(公元609年),已增至5500余万顷。20年间增加了3600多万顷,增长率为190%左右。显然这个数字明显夸大,不够准确,但当时耕地垦田面积的激增,当是可以肯定的事实。从中也反映出农业生产的发展。正因为如此,隋朝府库中才积储了数量庞大的粟帛。隋朝洛阳宫殿2. 手工业的发达

随着农业的发展,隋朝的手工业十分发达。一些手工技术达到了很高水平。但与前代一样,隋朝的手工业生产仍主要控制在官府手中,官府设置专门机构,统管工匠,制造产品。隋朝主管官府手工业的最高机构是尚书省的工部;具体管理生产官府所需各项产品的机关是太府寺;负责长安、洛阳皇宫及官廨土木工程的是将作寺(后改称将作监)。隋文帝时,太府寺统左藏、左尚方、内尚方、右尚方、司染、右藏、黄藏、掌冶、甄官等署,掌握着许多重要手工业部门。大业三年(公元607年),隋炀帝从太府寺分置少府监,由少府监统左尚、右尚、内尚、司尚、司染、铠甲、弓弩、掌冶等署。后又废铠甲、弓弩二署,并司织、司染为织染署。在一些地方州县和矿产地区,也设有管理官府手工业作坊的机构。3. 造船业与制瓷技术

隋朝造船业空前发展,造船技术很高。隋文帝为了准备攻陈,命杨素在江南永安督造战船,规模之大,技术水平之高,均为历史所未见。如所造“五牙”战船,船身高达一百多尺,起楼五层,左右前后设置拍竿六支,用来拍击敌船,可容战士800人。隋炀帝游江都(今江苏扬州)时所乘的“龙舟”,高45尺,长200尺,船上起楼四层,上层有正殿、内殿和东西朝堂,中间两层有120房间,皆以金玉装饰。造这样规模巨大的船,技术要求很高,与当时的世界水平相比,隋朝的造船技术也是头等的。

隋朝的制瓷业技艺也很精良。近年来的考古发掘证明,当时的随葬品中,已有瓷器,在大业四年(公元608年),李静训墓和大业六年(公元610年)姬威墓中,都发现了鸡首壶、双龙把手瓶和双耳扁壶等白瓷瓷器。在李静训墓中还发现了碧色玻璃瓶,从而证明隋朝已能制造玻璃了。陕西西安市隋代李静训墓中出土的双身龙耳白瓷瓶隋大兴城遗址

此外,雕刻、制茶、制盐、漆器、冶炼铸造等手工业也都有所发展。4. 城市的发展与商业的兴盛

隋朝城市的发展,突出体现在西京大兴城(长安)和东都洛阳这两座举世闻名的伟大都城的营建上。

隋文帝建国后,认为建于西汉初年,后被北周沿用的长安城过于狭小,使命宇文恺另建大兴城。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六月开始动工,次年初即告完成。大兴城建在旧长安城东南约7千米处的渭水南岸,总面积84平方千米,约为今西安旧城(明、清时建)的7.5倍。

大兴城布局严整对称、规划整齐,同时它明显改变了自西周以来的“面朝背市”的旧的城市营建格局,较多地考虑到居民在交通、用水及商品交易活动的需要,是魏晋时代邺城、洛阳都城的进一步发展。大兴城是古代世界中罕见的巨大都城。日本古代京城的营建,受大兴城影响颇大。

隋时,西京长安(大兴城)和东京洛阳,是最大的商业都市。均设有巨大的商品交易场所——市。隋政府对市的管理制定有严密的法令,建立有专门管理市场的机构,长安、洛阳5个市的管理机构叫市署,长官称市令。署下设肆长数十人。在市内从事工商业的人均须向市署登记,取得“市籍”。隋时,长安的东、西两市,分别称都会、利人。洛阳东、南、北三市分别名丰都、大同、通远。这些市一般占地两坊。通远市周围达6里,丰都市周围有8里。两京市场规模巨大,商业繁荣。

在国内商业发展的同时,隋朝的对外贸易也有所发展。隋朝对边境少数民族和国外的商业,主要分西北陆路和东南海路两条商路。为了发展和西域、中亚诸国的西北陆路上的贸易,隋炀帝曾派裴矩驻张掖(今甘肃张掖),主持对西域少数民族和外国贸易。裴矩根据“富商大贾,周游经涉”的情况,著作《西域图记》三卷,详尽记述了西域44国的山川、姓氏、风土、服章、物产等丰富内容,并绘有地图。隋朝的海上贸易以南海(今广东广州)、扬州等地为集散地。隋朝中叶以后,广州是当时对外贸易的主要口岸。从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到隋亡,南海的赤土(马来半岛)、真腊(高棉)和波利(婆罗洲)等国,都和中国有使节往来和贸易活动。从国外运来的犀象、玳瑁、珠玑等,多从广州集散。国内外出者,亦多从此出发,将中国传统的商品,如丝绸、铁器等贩运出境。

隋初,通往日本的海上交通未开,中日联系取道朝鲜。开皇二十年(公元600年)、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日本曾两次遣使来中国。隋炀帝时也曾遣使赴日本。此后,两国相互交往不断,增强了中日之间的友谊,促进了经济、文化的正常交流。

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和大业六年,隋炀帝曾两次派人航海到流求(今台湾),其目的虽然是扩大统治范围,显示国家强大。但客观上却开通了流求与内地进行经济交流的道路。流求与大陆之间素有贸易往来,从此以后,经济和文化交流日益密切。

到隋朝末年,官逼民反,人民纷纷起义,生产受到影响,商业也随之走向衰落。

唐朝的建立与统一

建立唐朝的李渊也是关陇贵族,隋末任太原留守。在农民起义烽火燃遍全国,隋朝灭亡已成定局之时,李渊才决定起兵反隋。次子李世民在晋阳结交豪杰。大业十三年(617年)五月,李渊在晋阳起兵,捕杀隋炀帝派来监视他的副留守王威和高君雅。

晋阳起兵后,李渊决定进军关中,夺取长安。瓦岗军和河北军在中原地区牵制了大批隋军,关中防卫力量薄弱。于是,李渊便打着安定隋室的旗号,率军3万向关中进发,沿途赈赡穷乏,废隋苛政,争取人心;对各地豪杰结交拉拢,获得了河东与关中地主阶级的广泛支持。很快攻占长安,立代王杨侑为傀儡皇帝,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李渊掌握实权。李渊

唐朝建立时,李渊以关中为根据地,不断发展自己的力量,并开始着手统一全国的战争。李渊先集中力量剪除陇右的薛举、河西的李轨、河东的刘武周。李渊兵进关中时,留下四子李元吉守太原。武德三年(620年),李世民率军出击,消灭了刘武周,恢复了对代北的统治。此时,瓦岗军已瓦解,中原地区还有洛阳的王世充和河北军窦建德两大势力。李世民率唐军进攻洛阳,王世充不支,武德四年(621年)二月,窦建德率军援助王世充。李世民率唐军大败窦建德,窦建德被俘,7天后王世充投降。武德六年(623年),唐军镇压了河北地区刘黑闼起义军。贞观二年(628年),唐太宗乘突厥衰乱,派兵攻灭了粱师都。唐朝重新统一了全国。

李渊、李世民父子,利用农民起义的力量消灭隋军主力,削弱割据势力,依靠自己的政治、军事经验,完成了统一全国的宏伟事业。一个统一强大的唐朝,出现在中国历史上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李渊爱好酒色,既无创业的志向,也无创业的才干。从太原起兵至建立唐朝、平定全国,主要依靠次子李世民的谋略与征战。李渊见李世民的威望日益高涨,逐渐疏远世民,亲近建成、元吉,并默许李建成等人打击谋害李世民,但因战争未至,还需借重李世民,才没有最后下决定除去他。武德九年(626年)六月,李世民先发制人,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杀死李建成和李元吉,并派尉迟恭带兵进攻。三天后,李渊正式立李世民为太子,执掌国政。同年八月甲子日,李世民逼李渊禅位,尊李渊为太上皇。第二年改年号为“贞观”,一个崭新的时代开始了。

贞观之治

627年至649年,唐太宗贞观年间,统治集团较开明廉洁,重视民意,从而出现了一段封建社会历史上少有的盛世。此间政治清明、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社会安定、国力逐渐强盛,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发展,史称“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出现是因为隋朝的政治制度和经济繁荣为唐朝加强中央集权和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隋末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统治阶级和士族势力,使唐初统治者吸取了很大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就唐太宗个人而言,他开明务实的从政才干是出现贞观之治的重要因素。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初始,因亡隋之鉴,顺应天下思治的民情,推行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兴修水利、鼓励垦荒、增殖人口、广设义仓等措施,使因隋末战乱一度凋敝的社会生产又呈现生机。太宗充分发挥贤者能人的德才之长,亲君子、远小人、士庶并举、新故同进、汉夷并用,以至人才济济,文武荟萃,成为贞观之治实现的重要因素。太宗重视吏治,慎择刺史亲民,执法务求宽简,提倡节俭,抑制旧士族势力,并大兴学校,盛开科举,笼络知识分子,为庶民地主广开参政之门。继续推行均田制,纳绢代役不再有年龄限制,并多次减免租税,兴修水利,促进生产发展。唐太宗知人善任,虚怀纳谏,臣下直谏蔚然成风,下情上达,避免决策失误。用人“唯贤是与”、“量才授职”,政府机构精炼。唐太宗李世民

在隋制基础上,进一步革新,完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制定唐律等。兴科举,以儒为师,兴办学校,进一步打击门阀士族势力,加强皇权,提高寒门出身的功臣地位,扩大统治基础。经济方面轻徭簿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提倡节俭,减轻了社会负担。贞观之治调整统治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生产关系。

唐政府在边疆地区设立行政机构,加强与吐蕃的友好关系,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唐太宗坚持反击突厥的侵扰,在华夷一体思想指导下,实行较开明的民族政策。注意保存少数民族部落体制,任用少数民族首领进行管理,密切了民族关系,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文化交往。太宗致力于巩固边防,安抚边疆各族降众,广设羁縻州府,缓和了西北、北方的边患,民族间的交往得到加强,北方各族尊太宗为“天可汗”,并开辟“参天可汗”道,以加强羁縻州府同中央的联系。太宗推行的和亲、团结、德化的民族政策,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做出了卓越贡献,如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在汉藏友好史上意义深远。

唐朝中央行政机构最重要的是三省六部。唐朝的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负责定旨出命,长官中书令二人;门下省掌封驳审议,长官侍中二人;中书、门下通过的诏敕,经皇帝裁定交尚书省贯彻。尚书省职责为执行,长官尚书令一人,副长官左、右仆射各一人。省书省下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长官尚书,六部分理各种行政事务,每部又领四司,计24司。三省长官共议国政,执宰相之职,议政的场所叫政事堂。尚书令位高权大,自隋以来,基本不设,加之唐太宗曾任此职,故此后,唐朝不再授人以尚书令之职。唐太宗在贞观年间常让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加以“参知政事”、“参与朝政”等名号,执行相职。以后又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宰相名号。这些做法表明皇帝任用宰相的范围扩大了,宰相成员增多,既便于集思广益,又使之互相牵制,从而避免出现大臣专权的局面。

贞观年间,唐太宗采取的各项积极措施,不仅造就了“贞观之治”繁荣局面,其各种制度、用人政策、重视发展生产的方针和民族政策等一直影响、贯穿到武则天统治时期和唐玄宗统治前期,为唐朝持续发展,直至出现“开元之治”鼎盛局面奠定了基础。贞观后期,太宗屡兴营建,日趋骄逸,又连年用兵,亲征高句丽,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在纳谏、用人、执法等方面不如前期。当然,这并不影响唐太宗作为杰出政治家和“贞观之治”的历史地位。

武周改制

弘道元年(683年),高宗病逝,太子李显即位,是为中宗,“尊武后为皇太后,政事咸取决焉”。次年九月,太后废黜中宗为庐陵王,立中宗弟豫王李旦为帝,是为睿宗,改嗣圣元年为光宅元年,由太后临朝改制。

天授元年(690年)九月,太后宣布革命,改唐为周,自称圣神皇帝,降唐帝为皇嗣,追尊武氏祖先为帝,立太庙于神都洛阳,改置社稷,改载初元年为天授元年,后来又多次改年号,在位共十五年。如果从立为皇后之日与高宗共同执政时算起,至神龙元年(705年)中宗复位时为止,武则天前后执政达五十余年之久。她是中国历史上正式称帝的唯一女皇帝,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她把唐王朝推到了东方强国的地位。唐中宗李显

武则天出身勋贵家庭,对于历代兴亡及政治得失颇有了解;又侍奉唐太宗多年,“贞观之治”对她有深刻的影响,所以她在执政的五十年间不少政策措施基本上是沿着“贞观之治”的道路继续前进的,但有她自己的特色。这一时期主要政策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重视发展农业,继续推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政策。

武则天号称天后时,建言十二事,作为施政纲领:“一、劝农桑,薄赋徭;二、三辅地区免徭役;三、息兵,以道德教化天下;四、南北中尚禁浮巧;五、省工费力役;六、广言路;七、杜谗言;八、王公以降皆习《老子》;九、父在,为母服齐缞三年;十、上元前勋官已给告身者无追覆;十一、京官八品以上益禀入;十二、百官任事久,才高位下者得以进阶。”其中前五条都是关于提倡农业、减免赋役、与民休息的内容,把它放在施政纲领中的首要地位,由高宗下诏加以施行。为贯彻诏命,规定对地方官吏的考核,以农业生产是否发展作为重要标准,如果州县官吏所在地区“田畴开辟,家有余粮”者则予以奖赏;反之,如“为政苛滥,户口流移”者则加以惩罚。为了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经验和生产技术,还延揽著名农学家们编写农书《兆人本业记》颁行全国,作为务农的依据。一代女皇武则天唐睿宗李旦

第二,广开言路,注意纳谏。

善于纳谏,是封建统治经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武则天对此有深刻的理解,在建言十二事中,“广言路”、“杜谗言”,也占了重要地位。另外,武则天在消除政敌的斗争中,采用了两个特殊的手段——酷吏与铜匦。垂拱二年(686年),鱼保家设计铜匦,是一个四面开口的意见箱,中有四隔,以受表疏,可入而不可出。东面口曰廷恩,献赋诵求官职者投之;南面口曰招谏,言朝政得失者投之;西面口曰申冤,有冤枉案情者投之;北面口曰通玄,言天象灾变及军事密计者投之。由正谏大夫、拾遗、补阙各一人管理。

武则天虽然政令严明,刑罚严峻,“当其忍断,虽甚爱,不少隐也”。但是她对于直言敢谏的臣民却十分敬重,尽量采纳他们的建议,即使言语有所冒犯,也能加以宽容,免予追究。

第三,注意整顿吏治,严惩贪吏,拔擢贤才。

由于武则天能够注意整顿吏治,赏罚严明,赏其当赏,罚所当罚,明察善断,有知人之明,因而能从广泛搜罗人才中拔擢贤才以为己用,正如《资治通鉴》所评说:“太后虽滥以禄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称职者,寻亦黜之,或加刑诛。挟刑赏之柄以驾驭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竟为之用。”

第四,镇压反对势力,打击旧门阀士族,扶植庶族地主出身官僚,发展科举制。

第五,注意开发边疆,巩固边防,维护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统一。

武则天在贞观年间国势强盛的基础上,能够继续推行前朝促进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发展的政策。如采纳陈子昂的建议,在河西地区的各州县以及西域地区大兴屯田,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和巩固;并派遣裴行俭、王孝杰等率兵打退了吐蕃贵族对河西地区和西域地区的侵扰,恢复了安西四镇(于阗、龟兹、焉耆、疏勒),使贯通中西的丝绸之路得以畅通无阻,促进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同时还打退突厥余部和契丹贵族对北方地区的侵扰,保障中原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东北边境的安定,使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了巩固和发展。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武则天病危,宰相张柬之、崔玄等联络文武官员多人率领禁军入宫,逼迫武则天退位,拥戴中宗复位,复国号为唐,上太后尊号为则天大圣皇帝,徙居上阳宫。这年十一月,太后病逝,终年八十二岁,与高宗合葬乾陵,谥曰则天大圣皇后,玄宗开元四年,追号“则天皇后”,后代沿用了这一称号。

开元盛世

唐朝自武则天退位到玄宗即位以前的中宗、睿宗统治期间(705—712年)政局极不稳定。武氏诸王、中宗的韦皇后及其女儿安乐公主、武后女儿太平公主都参与政权,朝廷大臣也分为几派,相互排挤,因此接连发生政变。开元元年(713年),玄宗以先发制人的手段消灭了政敌太平公主一伙,才结束了这种混乱局面。此后,为了稳定政局,玄宗采取了许多改良措施。

玄宗即位后,先起用姚崇、宋璟为相,其后又用张嘉贞、张说、李元纮、杜逻、韩休、张九龄为相。他们各有所长,并且尽忠职守,使得朝政充满朝气。而且玄宗在此时亦能虚怀纳谏,因此政治清明,政局稳定。唐玄宗李隆基

玄宗采纳张九龄的建议,制定官吏的迁调制度。选取京官中有能之士,将其张九龄外调为都督刺史,以训练他们的处事才能及培养行政经验。同时,又选取都督刺史中有作为者,将其升为京官。这样内外互调,增进了中央与地方的沟通、了解和信任。玄宗亦将全国分为十五道,在各道设置采访使,以监督地方州县的官员,并考察地方官吏的政绩。而在选拔人才方面,玄宗亦对科举制度作出改革,限制了进士科及第的人数,以减少冗官的出现,提高官吏整体的素质。

玄宗在这段时间甚为节俭,规定三品以下的大臣,以及内宫后妃以下者,不得配戴金玉制作的饰物,并且遣散宫女,以节省开支。他又下令全国各地均不得开采珠玉及制造锦绣,一改武则天以来后宫的奢靡之风。并命令宇文融清查全国的逃亡户口及籍外田地,共查得八十多万户,大幅增加唐朝的税收及兵力来源。因为这些措施,唐朝的财政变得丰裕,而且全国的粮仓充实,致使物价十分廉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农业方面:①兴修大型水利工程。②农耕技术提高:水稻广泛采用育秧移植。③茶叶生产的发展: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圣”。饮茶之风开始在唐朝盛兴。④生产工具的改进:出现新的农业工具──曲辕犁;创制新灌溉工具──筒车。

手工业方面:①丝织业:花色品种多,技术高超。②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世界工艺的珍品)。

商业繁荣:①著名的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②长安城: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宅区,市为繁荣的商业区。唐都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姚崇茶圣陆羽

提倡文教:唐玄宗时期,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内容。皇帝为了撰拔人才,亲自在殿试考核吏部新录取的县令。而且对儒生十分优厚,下令群臣访求历朝遗书,共觅得图书近五万卷,便唐朝的文化事业迈向顶峰。

文学方面: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流传至今的有两千多位诗人的近五万首诗歌。

盛极而衰的大唐后期

唐玄宗在缔造了“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后便志得意满,在纳杨玉环为贵妃后,玄宗更是不问国事。他任用奸臣李林甫和杨国忠为相,朝政日渐腐败。终于,胡人安禄山、史思明趁唐朝政治腐败、军事空虚之际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此后,经过8年时间,唐王朝才平定了安史之乱,但是元气大伤,从此由盛转衰。1. 安史之乱安史之乱

唐玄宗李隆基末年,节度使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了历时8年之久的叛乱,史称“安史之乱”。节度使一职在唐睿宗时始设,仅是统领边防军镇的使职。玄宗为控制和防御周边各族,将节度使增为10个,他们除管军政外,还兼管本道民政及财政,权势积重。玄宗统治后期,政治败坏,中央军备空虚,天宝元年(742年),全国兵数为57万余名,边兵竟占49万。安禄山即在此外重内轻、尾大不掉的局面下起兵叛唐。安禄山于天宝元年任平卢节度使,后来身兼平卢(今辽宁朝阳)、范阳(今北京)、河东(今山西太原西南)三镇节度使,兵力雄厚。他洞悉长安朝廷腐朽、实力空虚的内情,又因与宰相杨国忠争权,遂于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以讨杨国忠为名,自范阳起兵。河北州县,望风瓦解,州守、县令或逃或降,或被擒杀。叛军军锋迅速指向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唐玄宗派遣大将封常清到洛阳募兵六万,这些兵未经训练,很快为叛军击败,洛阳失陷。封常清与驻屯陕州的大将高仙芝一起退守潼关(今陕西潼关东北)。玄宗听信监军宦官的诬辞,杀死高、封两人,起用病废在家的大将哥舒翰统兵赴潼关。次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令部将史思明经略河北。2. 马嵬坡兵变

天宝十五载(756年)六月十四日,玄宗与随从逃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西),禁军将士因饥饿疲劳,发生兵变,军士杀杨国忠,并杀其子户部侍郎杨暄及韩国夫人、秦国夫人,并且请杀贵妃。玄宗说:“贵妃常居深宫中,怎么能知国忠谋反之事呢?”高力士回答说:“贵妃是无罪,但禁军将士已杀国忠,贵妃在陛下左右,将士心不自安,愿陛下三思,禁军将士安则陛下安。”于是玄宗命高力士引贵妃至佛堂,缢杀之。马嵬驿之变后,李隆基欲再西行,父老拦路请留。李隆基遂分后军3000人给太子,令太子破逆贼,复长安。此后,太子北进至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南),李隆基南入成都。3. 藩镇割据局面形成

安史之乱被平定后,安史余部还保持相当大的势力。唐代宗为了求得暂时平安,将河北分封给叛将。在平叛的过程中,朝廷对内地掌兵的刺史也多加节度使的称号。因此,大历十二年(777年),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当时割据势力最大的要数成德、魏博、平卢三镇,各藩镇的割据者对其境内的百姓都实行暴虐统治,重加税率。为了维护其统治,他们除拼命扩充军队外,还挑选精勇组成亲信“牙兵”。并发给丰厚供给。牙兵一方面对他们效忠,另一方面也十分骄横,只要节度使对他们稍不如意,他们就或杀或逐。藩镇在官爵、甲兵、租赋、刑杀方面都各行其道,实如异域。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唐朝灭亡。马嵬坡兵变唐代宗李豫4. 仆固怀恩叛乱

广德二年(764年)正月,尚书左仆射兼中书令、朔方节度使仆固怀恩叛唐。回纥可汗是仆固怀恩的女婿,仆固怀恩自以为安史之乱以来,英勇力战,全家为朝廷而死者46人,女又嫁回纥,得回纥兵入援,收复两京,平定河南、河北,功大无比。而反为人诬陷,怒而上书自讼。九月二十二日,代宗遣裴遵庆至绛州慰谕怀恩,令其入朝,怀恩听信部将劝言,辞不入朝。不久,仆固怀恩引回纥、吐蕃10万余众入寇,京师震惊。代宗问郭子仪退敌方略。子仪说:怀恩不能有所作为。遂率兵在乾陵之南严阵以待,回纥、吐蕃军不战而退。永泰元年(765年)九月,怀恩引回纥、吐蕃、吐谷浑、党项、奴刺兵数十万入寇宝鸡,九月八日,怀恩中途遇暴疾,死于鸣沙(今宁夏青铜峡)。5. 太子李恒登基

元和十四年底,宪宗因为服用方士柳泌的丹药身体恶化,吐突承璀也就加紧了改立李恽的谋划。太子李恒十分紧张,曾经问计于他的舅舅郭钊,时为司农卿的郭钊嘱咐他,一定要尽“孝谨”之心,不要考虑其他的事。这说明他们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就等着宪宗死了。元和十五年(820年)正月二十七日(2月14日),宪宗暴死,梁守谦、王守澄等人立即拥立太子即位,这就是唐穆宗。吐突承璀和皇次子李恽被这突如其来的政变杀了个措手不及,一起被送上了黄泉路。唐穆宗李恒

穆宗位居储君期间的惶恐不安,随着成功登基也就烟消云散了。他对扶植自己登基的一干人等给予了不同的赏赐,特别是把生母郭贵妃册立为皇太后,以报答她多年来的辛苦经营。与此相对照,他对父皇的亲信和宠臣则分别处以杀罚贬斥。正是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

穆宗即位后,没有忘记把犯有自己名讳的地名等统统改掉。像恒岳(恒山)改为镇岳,恒州改为镇州,定州的恒阳县改为曲阳县。就这样,唐朝的又一代新君登基了。

昔日辉煌土崩瓦解

唐朝后期,统治者腐朽贪婪,广大农民的处境日益恶化。公元875年,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唐末农民起义爆发了。虽然起义最终失败,但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从根本上动摇了唐朝的统治。作为唐王朝的最高统治着,皇帝已成为藩镇摆布的傀儡,大唐已是名存实亡了。公元907年,唐哀帝被迫让位于梁,曾经盛极一时的唐王朝走到了尽头。1. 牛李党争牛僧孺

长庆三年(823年),穆宗即位后,牛僧孺被任命为御史中丞,不久又升任户部侍郎,很受穆宗宠信。后来穆宗从宣武节度使韩弘家的账簿上,发现满朝权贵除牛僧孺外,大多接受了韩弘的财货,便认为自己知人不谬,下令将僧孺提升为宰相。本来,牛僧孺和李德裕都有出任宰相的希望。在这之前,德裕被任命为浙西观察使已有8年时间。这次任命牛僧孺为相,使牛、李两党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纵观穆宗、敬宗、文宗三朝,除了太和九年(835年)甘露之变前,两党都被当时掌权的李训、郑注排斥出朝外,大体上是两党交替在朝执政。牛党重科举,代表进士出身的官僚、新兴的庶族地主;李党代表北朝以来山东士族出身的官僚,对科举制不满,主张改进,甚至一度建议取消进士科,这是没落门阀士族的要求。牛党主张对割据的藩镇姑息妥协,反对用兵;李党则力主削藩伐叛,强化中央集权。2. 黄巢起义

王仙芝,濮州(今山东鄄城北)人,乾符二年(875年)在长垣(今河南)发动农民起义,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攻克曹州、濮州。黄巢也起兵响应。义军挥师中原,逼近沂州、洛阳,唐朝廷大为恐慌,调各路军队镇压。二月,黄巢与王仙芝攻下鄂州、郢州、复州和荆南罗城。五月,王仙芝在黄梅兵败被杀。王仙芝余部由尚让率领与黄巢会合作战。

878年三月,黄巢率军攻克毫州,众推黄巢为黄王,号冲天大将军,建立官制和农民政权。随后挥师北上,再次攻克濮州。朝廷调遣张自勉为东北面行营招讨使,率兵围剿义军。起义军在不利形势下往南转移,由滑州略宋、汴。唐军调集军队围攻。黄巢于是率军经淮南转往长江一带,在和州与宣州间横渡长江,攻占南陵,杀死唐将王涓。由于唐宣歙观察使王凝固守宣州,义军未能攻下,五六月间转攻润州(今江苏镇江)。唐朝廷派高骈为镇海节度使带兵镇压,黄巢主动撤出,南行攻打杭州。八月,攻入杭州城内,烧毁官府文书档案等,释放在押犯人,没收地主官吏财产,发布文告,开仓赈济百姓。九月,攻占越州(今浙江绍兴),唐浙东观察使崔璆逃走。唐廷派张璘阻遏,黄巢于是转战福建,开山路七百里入闽,破建州,十二月攻占福州。乾符六年(879年)六月,黄巢占领广州,俘获岭南东道节度使李迢。但因黄巢军中北方士兵在广州水土不服,很多人染瘴疫而死,部将劝黄巢北上以成大业。十月,黄巢率军从桂州出发北伐。

884年黄巢兵败身亡,起义历时九年之久,这是中国古代第一次高举“平均”旗号的农民起义。3. 朱温降唐朱温

中和二年(882年)九月初,唐朝河中军30艘粮船路经夏阳时被朱温军队所夺,唐廷遣河中节度使王重荣领3万军前往救援。朱温凿沉粮船,准备与唐军决一死战,同时请求黄巢发兵援救,但求援信几次都被左军使孟楷截住不报黄巢,而朱温军已被唐军包围。唐诸军行营都监杨复光派使向朱温招降,士人谢瞳也极力劝说朱温降唐。朱温见黄巢军队日益衰弱,大势已去,于是杀监军严实,与部将胡真、谢瞳一起以同州(今陕西大荔)降王重荣。朱温母姓王,与王重荣同姓,故朱温称王重荣为舅。唐朝授朱温同华节度使,又授右金吾大将军、河中行营招讨副使,赐名全忠,令他讨伐黄巢起义军。朱温降唐,极大地削弱了黄巢军的势力,动摇了军心。随后,驻守华州的黄巢部将李祥见王重荣优侍朱温,也想效仿降唐,被黄巢发觉后杀死,黄巢任命其弟黄邺为华州刺史。4. 朱全忠专唐政

901年,宦官刘季述等发动政变,囚禁唐昭宗而拥立太子李裕嗣位,宰相崔胤、左神策军指挥使孙德昭等救出昭宗,使其复位,杀刘季述等。时宦官仍典兵,崔胤等恐为所制,乃秘密交结朱全忠为外援。后来昭宗铲除了宦官势力,加封朱全忠为东平王、梁王。朱全忠得势以后,为了能挟天子而令诸侯,数次奏请迁都洛阳,为了排除崔胤的阻力,天复四年(904年)正月,朱全忠密奏崔胤专权,图谋反叛朝廷,使昭宗贬谪崔胤,解散其募兵,朱全忠又密使朱友谅谋杀了崔胤一家大小及他的亲信。随后朱全忠胁迫昭宗迁都洛阳,长安成为一片废墟。天祐元年(904年)六月,李茂贞、王建、李继徽联合讨檄朱全忠,为防止东都发生事变,朱全忠派遣李振、蒋玄晖及朱以恭、氏叔琮谋杀了昭宗,立辉王柷,是为哀帝。朱全忠又以逆臣之名杀朱友恭、氏叔琮,授张全义为河南尹兼忠武节度使,判六军诸卫事,领宿卫。朱全忠又对诸王大开杀若,借宴请之机,将昭宗诸子德王李裕等9人全部杀死,大肆贬逐朝臣。这样,朱全忠通过杀朝臣诸王,弑昭宗拥立幼主,铲除异己,大权独揽,为自己称帝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唐昭宗

梁唐更迭

中国历史上一个大的混乱时期开始了,直到元朝的最终统一。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了严重阻碍,五代十国只是这一时期的开始。

五代的第一个王朝后梁的创立者是朱温。他出身于贫苦家庭,后和兄朱存一起加人黄巢起义军,受到黄巢的重用。在黄巢危急之时,朱温背叛了他,投归唐河中节度使王重荣,被唐僖宗封为左金吾卫大将军,赐名全忠,与李克用等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他以河南为中心,扩张势力,他先后吞并了其他藩镇,属唐末最大的割据势力。

901年,朱温带兵进入关中,击败凤翔节度使李茂贞,夺得唐昭宗,控制了中央政府;又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不久,他又派人杀死了唐昭宗,立哀帝。907年,逼迫哀帝退位,朱温改名朱晃,建国号为粱,定都汴京,史称后梁。

朱温执政之初,改革了一些唐末的弊政。但连年用兵,又经常杀戮将帅功臣,使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日益尖锐,政权不稳。朱温的儿子朱友珪带兵杀入禁宫,弑父。朱温死后谥号为太祖。接下来皇室内争夺权力的斗争越来越激烈,最终导致梁的迅速灭亡。

中和元年(881年),黄巢攻占长安,唐僖宗召李克用入援。次年李克用等击败黄巢军队,黄巢被迫退出关中。从此,太原一带便成为李克用的根据地。李克用成为唐末割据势力中被封王的第一人。此后为争夺河东、河北的南部地区而与朱温血战连年,尽管一度居于下风,但李克用拒不承认朱梁政权,表示他继续奉唐朝正朔,与朱温势不两立。

李克用临死时,交给李存勖三支箭,嘱咐他要完成三件大事:一是讨伐刘仁恭,攻克幽州;二是征讨契丹,解除北方边境的威胁;第三件大事就是要消灭死敌朱温。李存勖将三支箭供奉在家庙里,每临出征就派人取来,放在精制的丝套里带着上阵,打了胜仗后送回家里,祷告天地祖宗。后唐庄宗李存勖唐僖宗雕塑后唐明宗李嗣源

李存勖的用兵使朱温大惊,很多藩镇竞和李存勖结成联盟共同对付后梁。后梁为了保护河北,不惜一切,出兵再战,双方在柏乡又展开了一场血战。柏乡之役,李存勖抓住机会,以骑兵猛烈突击梁军。梁军丢盔弃甲,死伤殆尽,丧失了对河北的控制权。李存勖进一步安定了河东局势,息兵行赏,任用贤才,惩治贪官恶吏,宽刑减赋,河东大治。

经过十多年的交战,李存勖于后梁龙德三年(923年)攻灭后梁,统一北方,在魏州称帝,国号为唐,迁都洛阳,史称后唐。

李存勖在战场上出生入死,但在政治上却昏庸无知。称帝后,他不再进取,常常面涂粉墨,穿上戏装,登台表演,不理朝政;并为自己取艺名为“李天下”。李存勖还用伶人做耳目,去刺探群臣的言行。伶人受到皇帝宠幸,侮辱戏弄朝臣,有的朝官和藩镇还争着送礼巴结他们。

李嗣源是李克用养子,即帝位后又更名李亶,是为后唐明宗。李嗣源不喜欢声色淫乐,即帝位后,禁止中外诸臣进献珍奇玩物。宫廷供应及其机构之简单,在历史上是十分少见的。他不喜欢臣下阿谀奉承,比较能够约束自己的行为,并能够接纳臣下的忠谏。他的平实简朴的作风保持到晚年。李嗣源又通过表彰廉洁官员,来扭转吏治风气。为政宽仁,比较关心百姓疾苦,饱经战乱之苦的中原民众,总算是获得了短暂的喘息机会。李嗣源是五代时期一个少有的开明皇帝,他在位时间稍长,因此能使国家稳定,政治清明,人民休养生息,对社会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继位者唐愍帝李从厚昏庸无能,后唐王朝很快也就灭亡了。

五代与十国

1. 五代

黄巢起义失败之后,唐王朝名存实亡。藩镇之间经过相互攻战,最后仅剩下十几个。当时势力最强的是宣武节度使朱温,907年,朱温自立为帝,国号梁。史称后梁。912年,朱温被其子杀死后,923年4月,李克用之子李存勖称帝,国号唐,建都洛阳,史称“后唐”。936年,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沙陀人)以割让幽云十六州岁贡绢帛三十万匹和认辽朝君主耶律德光为父皇帝等条件,取得了辽兵的援助,推翻了后唐,建立了政权,国号晋,迁都开封,史称“后晋”。后汉开国皇帝刘知远

后晋以后,幽云十六州成为辽军南下攻掠中原的基地,致使北方地区的社会经济遭受严重的破坏。947年初,辽兵攻入开封,后晋亡。后晋凡十二年。当辽兵攻入开封后,后晋河东节度使刘知远(沙陀人)在晋阳称帝,并在开封建都,国号汉,史称“后汉”。后汉高祖做了11个月皇帝就死了,其侄刘承祐(隐帝)继位后,忌杀大臣,天雄节度使郭威被迫起兵反汉,隐帝被杀。后汉仅统治四年就灭亡了。951年正月,郭威在开封称帝,国号周,史称“后周”。2. 十国

五代时,在南方和河东地区,还先后存在过十个割据政权,史称“十国”。包括:吴、南唐、前蜀、后蜀、吴越、楚、闽、南汉、南平、北汉。“梁唐晋汉周加后,黄河流域建五代。一吴一闽吴越楚,前后两蜀南汉平。南唐北汉称十国,割据混战天下乱”。

唐文化的标志——唐诗

唐代是中国诗歌史上最繁荣最辉煌的时期。诗作数量之多,作者之众,内容之广,风格流派之繁,题材样式之全,堪称空前。热情洋溢、豪迈奔放、具有浓烈的浪漫气质,是盛唐诗的主要特征。安史之乱之后,唐朝发生了重大变化,“史诗”作品开始增多,深入社会、关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视写实的创作倾向,和由此带来的语言表现形式方面的一系列变化,对唐以后直至宋代诗歌的发展,造成了深刻的影响。1. 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是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旧唐书·杨炯传》说:“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诗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

他们的诗歌,从宫廷走向人生,题材较为广泛,风格也较清俊。卢、骆的七言歌行趋向辞赋化,气势稍壮;王、杨的五言律绝开始规范化,音调铿锵。2. “诗佛”王维

王维生于公元701年,字摩诘,汉族,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外号“诗佛”。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今存诗400余首。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这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受禅宗影响很大。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千古的佳篇。他的诗句被苏轼称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确实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体。

山水田园诗派是盛唐时期的两大诗派之一,这一诗派是陶渊明、谢灵运、谢朓的后继者,这一诗派的诗人以擅长描绘山水田园风光而著称,在艺术风格上也比较接近,通过描绘幽静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宁静的心境或隐逸的思想,因而被称为“山水田园诗派”。其主要作家是孟浩然、王维、常健、祖咏、裴迪等人,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王维和孟浩然,也称为“王孟”。王维3. “诗仙”李白

在唐代众多的诗人中,最著名的是李白、杜甫和白居易三人。李白,字太白,原籍成纪(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南)人,幼年随父迁居四川。他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一位积极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内容广泛、想象力丰富、热情奔放,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对后世影响极深,被称为“诗仙”。其描写美好大自然的众多诗篇,如《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等,长久为后人传诵。李白4. “诗圣”杜甫

杜甫,字子美,河南巩义人,是中国古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圣”。杜甫经历了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变化时代,深刻地感受到统治阶级的腐朽和人民的痛苦。在安史之乱前后,他写了《兵车行》、《三吏》、《三别》等著名诗篇,描述人民的苦难,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残暴。这些都是杜诗的精华。此外,杜甫也写了不少优美动人的诗篇。杜诗内容深刻,风格沉郁雄浑,语言精练,叙事严谨,真实地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现实生活,因而有“诗史”之称,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杜甫5. 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原籍下邦(陕西渭南),生于河南新郑,是新乐府诗歌运动的代表。白居易在文学创作上有很精辟的见解,他主张作文写诗都要接触时事,反映现实生活。在艺术上,他的诗歌具有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纯朴自然的独特风格。他生活在唐朝走向衰落的时期,他更有机会接触社会现实,了解人民生活。因此,他的诗歌表现出对人民的深刻同情。此外,他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和《琵琶行》,也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为人们所喜爱。白居易

隋唐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1. 隋朝的民族关系

突厥和中原长期有着密切的联系,双方经常在塞上进行贸易。隋初,在突厥汗国境内形成了五六个大的割据势力,其中尤以占据西域地区的达头可汗势力最强。当时,突厥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是沙钵略可汗,北周曾把千金公主嫁给他。从583年起,突厥另一可汗阿波与达头联合起来,占有西域地区,称西突厥,与东面的沙钵略抗衡,这样,突厥就分裂为东、西两个汗国。东突厥在沙钵略之子都蓝可汗时,曾和隋朝在缘边置市,开展贸易,双方经济交往相当频繁。后来,隋嫁安义公主与都蓝可汗的弟弟突利可汗,都蓝求婚,隋不应允。于是都蓝率兵攻突利, 599年,突利战败降隋,被封为启民可汗。不久,都蓝可汗为部下所杀,启民可汗完全占有突厥故地。此后,双方关系更加亲密。

吐谷浑是鲜卑慕容部的一支,西晋末年,吐谷浑部迁徙到今青海地区。它逐渐征服了当地的羌族,建立起吐谷浑国。5世纪中叶,吐谷浑又扩张至今新疆东南部地区,成为西陲的一个强大势方。北周时,吐谷浑主慕容吕夸称可汗,建都于青海湖西四十五里的伏俟城。吐谷浑人民主要过着游牧生活,但已开始有了农业。“国无常赋”,“衣服略同于华夏”。隋初曾袭击隋边境。581年,隋派军在青海打败吐谷浑,其王吕夸逃走。583年,隋再次击败吐谷浑。到609年,隋炀帝派裴矩经营西域,同时派杨雄、宇文述带兵打垮吐谷浑,在其地“设置郡县镇戍,发天下轻罪徙居之”。

在隋朝时,台湾称流求。607年,炀帝令羽骑尉朱宽“入海求访异俗”,到达流求。608年,炀帝又派朱宽到流求去招降,流求不从。

610年,隋朝派虎贲郎将率军攻流球。隋朝的政治和军事力量随着到达台湾。在此之前,大陆商人已常到流求贸易。从此以后,大陆人民移居台湾的日益增多,大陆和台湾的联系进一步加强。2. 唐朝的民族关系

回纥,即今之维吾尔族祖先。突厥政权衰落后,回纥首领骨力裴罗联合其他部落起兵反抗,逐渐地摆脱了后突厥的控制,并在744年称可汗。唐玄宗册封他为怀仁可汗。

745年,怀仁可汗灭后突厥汗国,尽有突厥故地,成了漠北的强国。回纥的国家制度,兼采突厥和唐制。安史之乱以后,吐蕃占据了西域和河西,唐朝和西域的经济交流遭遇阻隔。由于回纥对唐友好,唐朝和西方商人多改道经回纥进行交易,因此,回纥一时成为陆上东西交通的枢纽。在这种情况下,回纥的商业呈现出空前的活跃,其商人到内地经商者常以千计,他们在内地置资产、店铺,有的和汉族通婚,久居不归。840年,回纥汗国灭亡。部众四散,一支迁移到河西走廊定居,一支进入吐鲁番,一支迁至天山北路及葱岭以西地区。后两支定居新疆的回纥,发展成今天的维吾尔人。

吐蕃就是今天的西藏。629年,年仅13岁的松赞干布继赞普位,他削平了叛乱,统一了西藏。松赞干布还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他迁都到逻些(拉萨),从此逻些成为西藏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他参照唐朝的中央官制和府兵制度,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治军事制度。为了适应经济和政治的需要,松赞干布时开始采用历法,规定统一的度量衡,依据于田、天竺等文字创造了吐蕃文,又制定了残酷的法律。

641年,唐太宗答应了吐蕃的请求,以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文成公主进藏时,带去了大量物品,有锦帛珠宝、生活用品、医疗器械、生产工具、蔬菜种子,还有医药等书籍。唐高宗时,吐著又从内地引进了蚕种,唐朝并派酿酒、制碾碓、造纸墨的工匠到吐蕃传授技艺。710年,唐金城公主又携带着锦缯各数万匹、多种工匠以及一个龟兹乐队进入吐蕃,嫁给弃隶缩赞赞普。吐蕃还通过互市,向唐朝购买茶叶、丝绸等物品。729年,弃隶缩赞赞普向唐玄宗上表说:“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说明在唐代汉蕃人民的关系已经不可分离了。

松赞干布以后,吐蕃与唐朝进行了激烈的角逐。663年,吐蕃灭吐谷浑,又侵入西城,不仅完全控制了西域,而且夺走了河西和陇右地区。763年,吐蕃一度攻陷唐都长安。在8世纪下半叶,吐蔫的国力达到了鼎盛阶段。吐蕃和唐朝虽然进行了长期的军事斗争,但友好往来一直是双方关系的主流。进入9世纪以后,吐蕃开始由盛转衰,不能再向外扩张。

823年,在拉萨建立的唐蕃会盟碑,至今还屹立在大昭寺前,成了汉藏两族人民友谊团结的珍贵物证。

南诏,是指蒙舍诏(在今巍山县),因地居最南,故又称南诏。唐朝大力支持南诏进行统一战争。到南诏王皮逻阁时,渐次消灭其他各诏,建立了统一的南诏国,都太和城(大理市南)。738年,唐玄宗册封皮逻阁为云南王。此后,南诏扩大了疆域。南诏的冶炼技术也相当进步,它所产的浪剑、郁刀、铎鞘等武器锋利无比,素负盛名。

南诏的建筑大多模仿唐制。现存南诏时期的大理崇圣寺塔,巍峨壮观,就是由汉族工匠恭韬、微义设计建成的。3. 唐朝对外关系

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交流空前繁荣。631年,日本派出了由留学生和学问僧组成的第一次“遣唐使”。到838年止,日本派出遣唐使共13次,另有派到唐朝的“迎人唐使”和“送客唐使”共三次。从8世纪初起,人数大增,如717年、733年和838年派出的三次遣唐使,人数均在550人以上。1970年在西安发现的日本银币,很可能就是遣唐使带来的。日本奈良东大寺内正仓院所存放的唐代乐器、屏风、铜镜、大刀等珍贵文物,就有一部分是遣唐使带回去的。最近在西安发现了遣唐使的墓志铭,在日本引起轰动。

日本留学生如阿倍仲麻吕(汉名晁衡),长期留居中国。日本来华的学问僧中最著名的是空海。中国僧人鉴真和尚东渡,传播了大唐文化。

新罗统一以后,和唐朝的友好关系继续发展。新罗商人来唐贸易的很多,新罗商人给唐朝带来了各种土特产品,从唐朝贩回丝绸、瓷器、茶叶、书籍等物品。新罗还经常派遣大批留学生到长安学习。在唐朝的外国留学生中,以新罗人为最多。唐末五代时,雕版印刷术也传到了朝鲜。高丽乐受到唐人欢迎。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