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英雄(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12 03:20:24

点击下载

作者:读书堂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古之英雄

古之英雄试读:

简介

当今世界的一大特点是变化越来越快,历史被遗忘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今天,当我们蓦然回首往事时,却不能忘记曾经在中国黄土地上叱咤风云的人物虽然渐行渐远,但他们的生命历程和品格,依然凸现在历史上,凸现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

第一章 民族英雄

冉闵-拯救整个汉民族的民族英雄

冉闵,为汉族的存在作出突出贡献。但在学生正规历史教科书上没有的人,甚至很多历史系的大学生都不知道,除非对这段历史特别喜爱。

五胡乱华,汉人传奇英雄冉闵,胜过所有古西腊神话人物。却没有得到历史应有的评价。当时正如古书所描绘“北地沧凉,衣冠南迁,胡狄遍地,汉家子弟几欲被数屠殆尽。”汉人冉闵忍辱二十年得机起兵造反,力图匡复华夏,灭胡无数,血洗亲人之仇,亡国之恨!及至群胡围攻。首战,冉闵以五千汉家子,大破胡骑七万。次战,汉骑一千,败其三万。再战,诛胡军三十万,凡此十数战,项羽再世鏖兵金匮,校战玉堂也不复如此矣。汉家军威振于北朝,冉闵立我汉家精神,不复为任人屠割之羔羊。

在中国,没有任何“缺点”,几乎“完美”的岳飞,文飞祥都可轻易取消“民族英雄”称号。如果岳飞没有内部阻挠,成功“收复中原”,同样要杀很多胡人。他也会背上“种族屠杀”的罪名。

时过一千六百多年,冉闵的豪壮语任激动人心:“诸胡乱我中国,也已数十年,今我与诸君尽诛天下胡族,共雪我中原百姓血海深仇。”——大会英雄,致书各地。

闵遣使临江告晋朝廷曰:“胡逆乱中原,今已诛之。若能共讨者,可遣军来也。”朝廷不答。“天下大乱,你们这些凶禽一样,人面兽心的蛮夷尚且可以称王称帝,何况我乃是堂堂中华英雄!”——被俘拒降。

冉闵死,遏陉山草木悉枯,蝗虫大起,天以不雨以示大哀无泪。天地大恸无非屈圣贤辱,千年不得昭雪。连上苍都知道冉闵的冤屈,上天都感动了。(二)不什么不能让冉闵升为民族英雄?

日本有史料他叫梁闵而不是冉闵,应是北朝的人写的。与中国唐朝编著的晋书有所差异。不讨论是梁闵还是冉闵的问题,他到底姓什么也无从考证,毕竟历史已经过去了一千几百年。因此我在有关他的帖中一律以冉闵为准。

中国有关史料有《晋书》百三十卷,传为唐臣房乔所著,独宣武二帝纪,与陆机王羲之传论,出自唐太宗手笔。晋书尽管对后来称帝的冉闵有些微词但无恶意诋毁。

在这之前的《十六国春秋》《涑水通鉴》《紫阳纲目》等等和日本国的有关史料,与《晋书》相出入者,亦不胜举焉。但史学界一般以唐朝编著的《晋书》为主。从这些书中看到的冉闵完全是一位英武非常的英雄。

满清在修史时对这些历书就作了大量的删改,使中国古籍残缺不全,破坏很严重。修《四库全书》删除、改动了很多中国古代英烈抗击五胡、金、元、清的宝贵史料。《资质通鉴》很多地方没有可信度。相反部分在日本朝鲜保存下来。

民国十三年,浙江据说是满清旗人后代的蔡东藩作了一部小说,叫《两晋演义》。因为是虚构小说,并未讲求历史真实。书中传扬所谓正统观念,美化胡族统治者,有因果报应等封建思想,及较多不切实际自相矛盾的情节描写。该书对一些不合乎他个人观念接受的人物极度丑化。而这些内容是他引为根据的《晋书》根本没有的。他的小说中强烈指责冉闵所谓“弑君夺位”,不奉东晋为正统。将十一二岁亲人死尽后忍辱负重二十载,最终手刃仇敌,为所有亲人和天下汉人报仇雪国仇家恨的英雄人物冉闵,写成好杀成性的屠夫。

五胡乱华时,北方义军乞活军中有一员勇冠三军的虎将冉谵,他就是冉闵的父亲。后来陈午弟陈川带主力投降羯赵帝国,以东晋将领自居的冉谵和一些人继续战斗,冉谵用几百汉骑将上万羯军搞的昏头转向,石勒下令擒住这个人。冉谵因寡不敌众,受了重伤,被羯兵用网网住抓回来献给石勒,年仅十一二岁的冉闵也连同父亲一道被俘。冉闵年纪虽小,但已聪明懂事,智勇双全。据说石勒一看到他就很喜欢。

羯主石勒本想将冉谵收为已用,叫医生给他治伤,但沦为阶下囚的冉谵,因伤势过重没几天就去世了。这时小冉闵亲人都已死于战乱,相依为命的父亲又去世,使他成为没有父母的孤儿;由于仇人的强大冉闵只有将仇恨深埋心底,强忍内心悲痛讨石勒欢心。羯主石勒欣赏勇冠三军的冉谵,加之冉闵聪明伶俐,石勒将小冉闵认作干孙子,为他改名叫石闵,并一手将他带大。羯赵后来的变态暴君石虎是石勒的儿子(一说是侄子,还有说是石勒与他婶子生的),因此推来冉闵算石虎的干儿子。冉闵“及长身长八尺,善谋策,骁猛多力,攻战无前。”成为后赵的一员大将。

认冉闵为干孙子的石勒没有想到二十年后,这个十一二岁时由他带大的小孩。会有一天复姓冉闵,利用汉人对入塞胡族的仇恨,灭绝整个的羯民族,把他的儿子儿孙残忍的杀的干干净净,一个都不留。

冉闵号召天下汉人扫清中原,消灭大量胡族。在被群胡绝对优势兵力围攻下,创造一个又一个以少胜多的真实神话。比如在与鲜卑的战斗中,冉闵以七多人的步兵千加约二千人的骑兵对十余万鲜卑骑兵十二战十二捷。(中国史书为十战十捷,中国史学界关与他的兵力问题一说为七千汉军,一说为一万汉军。基本是步军。)

冉闵一生未和南方东晋打仗,即使冉闵被侵入中原的各胡军队围攻时,他在遥远的北方与各胡联军拼命,攻襄国的战争一度失利传闻他死了。南方东晋无耻的进攻他后方,以招降或武力方式向北推进,山东河南很多人以为他死了归顺了东晋。即使这样,终其一生他也未向东晋开战。《十六国春秋》《晋书》《涑水通鉴》《两晋演义》中:

闵乃语众道:“我等本是晋人,今晋室犹存,愿与诸君奉表迎晋天子还都洛阳,各分封牧守公侯,诸君以为何如?”晋使转报晋廷,廷议以闵亦乱贼,置诸不睬。

闵临江传语晋使道:“胡贼乱我中原,已数十年,今我已诛胡首,只有余党未平,江东若能共讨,可即发兵前来。”晋廷亦置诸不睬。

尚书胡睦进言道:“陛下圣德应天,宜登大位,晋氏衰微,远窜江表,岂尚能总驭英雄,混一四海么?”

那时腐败的东晋情况怎样:

晋征西大将军桓温,因石氏乱亡,已屡请经略中原,辄不见报。

桓温闻浩擅权,很是动忿,一时无词劾浩,只把北伐为名,呈入一篇表文,略称:“朝廷养寇,统为庸臣所误。”浩在内掯住温表,不使批答,温竟率众数万,顺流东下,屯兵武昌,隐有入清君侧的寓意。廷臣闻报,相率骇愕。

等恒温真正争取到北伐时,冉魏已亡。汉人在此后三百年再无能力光复中原。古代史学家评价:冉闵乘石氏之敝,起灭石氏,扫尽羯胡,僭帝号,复原姓,其志不忘晋,临江呼助,设晋果招而用之,亦一段匹磾之流亚。

如果东晋不是偏安江南,有开明的国君,即时调用想规复中原的恒温北伐接应,或西进关中(冉闵?有望早日结束这之后三百年频繁混战。冉闵死后,恒温北伐,他装备精良人数众多的南军,即使是精锐的北府军,面对北方胡骑主力也不堪一击。(三)汉人的地狱

后赵开国皇帝石勒(羯族)公然明定胡人劫掠汉族士人免罚,胡人有所需,可以任意索取一般汉人的东西。同时又禁止汉人称游牧民族作胡人,而称“国人”,违者斩。他的开国汉人大臣,来朝见他时,因身上值钱东西和衣服被胡人抢了,勒问他出了什么事,大臣正在气头上,说胡人抢了他,而忘了说国人。才发觉说错了话,赶紧向石勒赔罪,勒赦勉了他。可以想像一般汉人当时的处境。

是岁

发男女十六万,运土筑华林苑及长墙于鄴北。时逢暴雨,漳水水涨,死者数万人;

石虎已有多处宫殿,还不满足,又驱汉丁四十余万营洛阳、长安二宫,造成尸积原野;

修林苑甲兵,五十万人造甲,十七万人造船,死亡超过三分之二;

夺汉女五万入后宫肆意变态凌杀污辱之行,其间由于负妇义夫的反抗,死者不计其数;

从长安——到洛阳——再到邺城,成汉的使者见到沿途树上挂满上吊自杀的人,城墙上挂满汉人人头,尸骨则被做成“尸观”,恐吓世人,数万反抗将士的尸体被弃之荒野喂兽;

血腥屠杀和残酷的民族压迫,北方汉人锐减至六七百万,造成赤地千里的景象;

人口的大量减少,土地的大量荒芜,傍之虎狼等野兽成群出现繁殖。石虎将邯郸(一说临漳以南)以南中原地区,数万平方公里土地划为其狩猎围场,创全人类有史以来的吉尼斯世界记录。规定汉人不得向野兽投一块石子者,否则即是“犯兽”,将处以死罪,被杀或被野兽吃掉的人不计其数,汉人的地位竟连野兽都不如;

住在“富丽唐皇”宫殿里的石虎,竟笑曰:“我家父子如是,自非天崩地陷,当复何愁。”(四)威震中原

公元348年,此时的石虎以病入膏荒的,中原广为流传着西楚霸王转世的传说。石虎以为是指已被除去的梁辑,西域天竺高僧佛图澄吟唱道“殿乎!殿乎!棘子成林,将坏人衣。”石虎听罢,立掘殿下石看,果然棘草蔓生。佛图澄叹道:“灾星将至!”冉闵字棘奴,勇悍善战,此时正在北方防制鲜卑。

冉闵五万汉军在凌水,见鲜卑燕军二十万大军,兵强马壮军势威严。派部下领五千精兵试探了一下,大败而回。冉闵自此入城坚守,坚壁清野,只每日练军。不与燕军主力交战,打算等到隆冬,燕军给养不济,然后进击。可是三天后,邺城变故,冉闵恨不得马上起兵造反杀回去,但是他深知兵法,知道两军相峙,自己稍一后退,燕军一追,必然全军覆没。

值得一提的是冉闵所带的五万汉军中,有五千名最强壮的冉闵训练的不怕严寒的死士,因每日用冰水擦身。起先每日一次,后来多至每日五六次,七八次。转眼时至隆冬,天寒地冻,滴水成冰。这些人也是每日冰浴不缀。(石虎征辽西的战争后,冉闵及他二三万汉军表现非凡,得到器重。冉闵因此得以扩招他的汉军,将自己的军队人数壮大到五六万。但在羯赵统治下,冉闵的汉军常常衣物短缺,冉闵令他们常用冷水澡,以增强抗寒能力。没想到以此竟训练出一支在冰天雪地里能轻装上阵的部队,哪些强壮者竟能赤身入战)

等过新年,军中粮尽,他几次派人回邺城催粮,都是毫无音信。而且现在全军上下,没有不知道后方大乱的。军心动摇。若不是冉闵素得军心,大军早就土崩瓦解了。

冉闵派出军兵到临近各州郡征粮。半个月后,冉闵把军中主簿周涛找到大营,问道:“我军粮食还可支持多久?”

周涛躬身答道:“回大帅,本来我们还有近一万斛存粮,加上最近各军从临近州县自筹的军粮,总量应该有三四万斛,再坚持一两个月应该不成问题。”“现在每人每天多少粮?”“一般军校,每日一斤四两。”

冉闵点点头,说道:“你下去后逐日刻减军粮,减到每人每天四两的时候,再来报我。你不必多虑,按令而行。另外军中有多少存粮,要严守秘密。如若除你我二人之外,有第三人知道,你就自己把头割了吧。”

周涛只得听令,下去刻减军粮。一时间军中怨声四起。周涛整日提心吊胆,好不容易熬到每日四两,来见冉闵。冉闵闻报,当即传招众将。

众将抱怨军兵口粮不足。冉闵挥一挥手,示意大家安静,又看了周涛一眼,说道:“每日每人四两军粮,是我的主意,听说最近有不少人难为周主簿,那是冤枉好人了。”“大帅,每人每天四两粮食,不用鲜卑兵攻来,我们自己就都把自己饿死了。”大将浦庸性如烈火,早就为军粮的事和周涛吵了好几次了。“老将军稍安勿燥,且听本督一言。我军现在还有三千七百斛粮食,五六万人吃,如果每人每天四两,还可以坚持个把月,要是每人每天仍是两斤的话,用不了四五天,就要粮尽了。”

冉闵一言即出,四下顿时鸦雀无声。冉闵看众将都低头不语,接着说道:“我昨天晚上,接到邺城的探报,石虎这斯终于死了,他的五个儿子正在争位,邺城已乱。我军现在已地,守在这里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诸公有什么高见?”

众将面面相觑,过了片刻,浦庸拱手言道:“大将军明见,鲜卑人鸟兽之心,如若我军妄自撤兵,燕兵必追,我军必败。不说三军将士人人死无葬身之地,河北也将被鲜卑人占据,我等妻儿必遭杀戮凌辱之苦。我们只有与鲜卑人死战一场,万万退不得。”

后将军张昕乐拱手道:“兵法云:‘制之死地而后生。’我军即无军粮,又无援军,已地,如今之计,只有一战,才有一线生机。”言毕,当即跪倒在地。帐内诸将也一起跪倒,齐声呼道:“属下愿与鲜卑军决一死战!”

冉闵看了看众将,心中暗笑,把你们逼到绝路,你们才会这么主动。拍案大笑:“慕容俊世之枭雄,更多智谋,其兵始集,法度精专,今守之久已,不得我便,兵疲将骄。我军今日制之死地,背水一战,要破燕军更待何时?”当即传令,每人每日军粮升至四斤,大飨将士。三日后要与燕军决战。

众将出营后,各自传令,转眼全军上下,群情激愤,为求一生,所有士卒无不斗志昂扬。

转眼到了第三天晚上,冉闵聚将传令。命凌水北岸的周进悠舍去河北大营,渡凌水,撤到焦家集韩庄一线,等到燕兵一败,沿凌水邀击燕兵。命浦庸杜兴领一万军兵攻河鲜卑军北杲大营,即做诱敌之兵,又兼掩护周进悠撤退。命张昕乐领精兵五千,接应佯败之浦庸杜兴。命贾宠,杨宝坤,刘虎风,穆柏青尽起五万大军埋伏于双井,牙里集之间。冉闵自带五千精兵埋伏于沙坪涧。

第二天早上,天未大亮,却变了天了。只见彤云密布,惨雾重重,宿风凛凛,大雪纷纷。好大雪,真是:

六出冰花乱飞琼,千林玉树带带株;

须臾积粉盐无色,白鸽失素皓鹤同。

平添吴楚千江水,压倒东南几树梅;

更恰似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麟残甲满天飞。

北燕鲜卑慕容俊这时正在大营烤火,吃茶。忽然来报,说是冉兵劫营。慕容俊忙问有多少人马。探子回报:有万八千人,劫北杲大营。慕容俊想了片刻,把茶杯往地上一摔,急忙传令披上衣服传令聚将,悉起二十万鲜卑大军,渡凌水,追击冉军。

左右孙兴慕容霸等将奇道:“主公,冉闵来攻北杲,我们应该分兵援救北杲慕容评,为什么要起兵渡河?况且现在大雪满天,凌河封冻不利进兵呀。”

慕容俊笑道:“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兵法云:‘倍则攻之’。冉闵是河北名将焉有不懂兵法的道理。我们北杲大营有两三万人人,冉闵派一万余人来攻,又是趁这种天气,怎么可能攻的下。他此举必然另有图谋。我早就听说冉闵粮尽,听说他们军中每人也就四两粮食了,冉闵这仗,再也打不下去了。我料定他退兵也就在这几日里了。他今天趁着大雪派人袭营,不过是掩人耳目,借机南逃。如若我们不尽快起兵追击,把他们全歼于凌水南岸,我们罔称全胜。”

孙兴慕容霸点头斌服,奇道:“主公明见千里,我等万万不及。”

说话间,二十万鲜卑大军尽起。慕容俊传令大军踏冰渡凌水南攻冉军,每人带十日干粮,不生擒冉闵誓不收兵。又命北杲慕容评出击来犯冉军,务必全歼。

北燕大军顶着风雪过了凌河。沿途上也有赵军阻击,但都是一触即溃。慕容俊急于捕捉冉闵主力,喝令三军马不停蹄,连追了两天两夜,烧了冉军三四座大营,得了冉军无数辎重。到了第三天早上,大雪仍是未停。慕容俊见士兵连日追袭,疲惫不堪。再加上天寒地冻,冒雪而进,军卒手脚冻掉者不计其数,慕容俊只得传令全军稍事休息。

慕容俊这两天也走的颇倦了,独自烤着炉火小息。不知不觉眯起了眼。正在似睡非睡之间,忽听得北边号角连天,金鼓大作。慕容俊猛然惊醒,急忙出帐篷来看。手下部将军校早已听到声音,全都惊醒。慕容俊侧耳听了听,派人查探。心中暗自狐疑,我军从北往南打,一路上冉军均被肃清,如何背后还会有金鼓之声,莫不是我们自己人。他看了看着满天风雪,几乎对面难以辨人,心中不由生起不祥之感。

过了片刻,声音平息。探报来报,说是空无一人。慕容俊不敢继续前进,下令全军原地待命。过了不到半个时辰又听西南方金鼓大作,号角连天。声音响了一盏茶的功夫,又自己平静下去?各响了一轮,慕容俊却连一点影子都没摸着。满营将士顿时议论纷纷。

慕容俊问起手下,此处是何地?孙兴道答:“这里叫做沙坪涧,刚才我们渡的那条小河叫做小沙河。此地距离凌水已经有一百五十多里了。”

慕容俊正自琢磨,忽听正南方又是金鼓大作。慕容俊已是见怪不怪了。也不多做理会。可是这次却与往次不同。声音响了半个时辰也不停息。慕容俊觉得奇怪,出营来看。只见正南方翻天风雪间,卷起一层白雾。这白雾贴着地向前飘,而且越飘越快,转眼已然到了眼前。一阵狂风扫过,白色的雪雾吹散。雪雾之后却是无数军马。这些人马全都赤身裸体。身上全都画得是鱼龙海马,脸上五彩描眉,更有的戴着牛头马面。北燕官兵见这些兵马卷着风雪似是从天而降,而且个个赤膊上阵,如此冷天,滴水成冰,这些兵将却似是丝毫不畏寒天将下凡了,快逃命呀。“顿时燕军阵脚大乱。这帮”天兵天将策马狂奔,冲入燕军营内四处纵火,逢人便砍遇人便杀,如入无人之境。燕军其气已夺,如潮水般往后败退。

慕容俊在马上大喝:“此是冉闵装神弄鬼,切莫为其所惑。三军有敢后退者斩。”但冉军势不可挡燕军败势已成,大军失控,慕容俊空在马上顿足捶胸,却也无力阻止军兵后退。慕容俊展目观看,这群“天兵天将”也不过五六千人,居然杀退我二十万大军,真是可恼之极。现在阵脚收不住,不如先退过小沙河,重整大军,不怕这群小儿逃到天上去。想到这里,慕容俊传令全军退过小沙河,重整军兵。燕军已然被这帮“天兵天将”杀晕了头了,巴不得一个“退”字。一听慕容军传令后撤,三军争先恐后的向北败退。“天兵天将”随后掩杀,燕军死伤不计其数。

北燕大军退到小沙河。南下进兵之时,小沙河冻得镜面一般,北燕大军踏冰而过。可等到燕军败回时,小沙河河面不知何时被人凿了无数凌眼。燕兵踏上河面,起初几队人马还都“吱吱呀呀”勉强走了过去,都到大军毕集,一起争着踏冰渡河。这小沙河冰面在也经不住了,一声巨响,冰面塌陷,无数兵马被卷入这寒冷彻骨的河水之中。刚才还是一层镜面,转眼间已经是奔腾而下的冰河。燕军在河中淹死冻死者无数,一时间哭号之声震动天地。慕容俊眼见自己大军被一条二三十丈宽的小河割做两断,急忙下令搭设浮桥。但是燕军进兵时未带辎重,是轻兵奔袭,现在又是天寒地冻,哪里去伐木搭桥。燕军正在河两岸徘徊之际,冉军伏兵大起。贾宠,杨宝坤,从东向西杀来,刘虎风,穆柏青从西杀来。冉闵亲自领着他那五千“天兵天将”从后掩杀过来。一时间,漫山遍野到处都是赵军,鲜卑将士死伤无数。鲜卑军见只有小沙河北岸没有冉军,也不顾寒冷,竞相渡河,其间冻溺而死的,践踏而死的不计其数,死尸相垒,几乎填平了小沙河。

孙兴慕容霸拼死保着慕容俊过了小沙河向北逃去,一路上又遭周进悠浦庸两路人马邀集。等逃过凌河时,二十万大军之剩下四五千人。冉闵会同贾宠,杨宝坤,刘虎风,穆柏青,周进悠,浦庸诸将率大军过凌河追击。一路杀死无数。慕容俊跑了数百里后收罗残兵败将,并上北杲慕容霸的两万来人,一时间合起来只有五六万人。

冉闵此役大获全胜。擒斩燕军七万余人,斩首上将以上三十余名,焚烧粮台二十万斛,夺鲜卑北燕郡县大小二十八城。冉闵威震中原。(五)天王屠胡

犒赏了三军,冉闵当即星夜回师邺城。冉闵劫持李农及右卫王基等人共同造反发难。到了离邺城三十里外,冉闵也不扎营,当即传令围了邺城。冉闵已然尽知这几日邺城之事了。姜人首领姚弋仲和氐人首领梁牟立石冲为帝。两个人一度传旨要国中汉人。冉闵部下全是汉人,听得此等消息焉有不怒的。本想借燕军除掉冉闵的姚弋仲万万没料到冉军会在小沙河大败燕军,而且回兵如此迅速。等到他得到消息,冉闵已经开始挥军攻城了。冉闵大军新胜,锐不可当。只一个晚上,便攻下了邺城,梁牟和石冲均死于乱军之中,姚弋仲单枪匹马突围而走。冉闵斩了石冲全家,然后杀死所有胡军,纵兵杀掠胡人,自凤阳至琨华,横尸相枕,流血成渠。冉闵宣令内外六夷敢称兵杖者斩之。胡人或斩关,或逾城而出者,不可胜数。冉闵在邺城宣布:凡是支持他的人就进城来,反对他的就出城去,一夜之间,周围百里的汉人全部争相拥入城中,所有的胡人全部离去。冉闵传令军士击杀邺城周围胡人,三日内死者达二十几万。尸诸城外,悉为野犬豺狼所食。屯据四方者,所在承闵书诛之,经过几番兵火,邺城在没有了往日的风采。到处是残强断壁,火灰余烬。几番杀戮,邺城周围白日里不见行人兽类出没,已是鬼窟狐穴了。李农见状便和冉闵农商量,提出到洛阳去。

冉闵想起了远在天国的父亲冉谵,已经整整二十年过去了,在父亲的陵墓边,他的思绪回到了二十年前。当时中国北方最大的汉人义军乞活军在主将的带领下违背了不事胡的誓言,主力投降了胡人。仍不愿事胡的人,像冉闵勇冠三军的父亲冉谵以东晋将领自居,继续艰难的战斗着,以几百汉骑将上万羯赵兵搞的昏头转向。石勒下令务必生擒,后来梁谵战败受了重伤,被羯兵用网网住捉了回来献给石勒,当时年仅十一二岁的梁闵连同它父亲一道被俘。羯主石勒赦免了冉谵父子。轮为阶下囚的冉谵心恢意冷加之伤势恶化,没几天就死了。冉闵唯一相依为命的父亲死了,自此成了孤儿。冉谵没有悼下一滴眼泪,尽管内心深深爱着自己的父亲,但他不相信眼泪,不报此仇,我今生誓不为人。父亲死后他竭立讨好羯主石勒的欢心,石勒因欣赏冉闵在乞活军主力投降后仍不愿事胡的父亲冉谵,加之冉闵聪明能干,他甚至认将梁闵收留认作了干孙子,改名石闵。而石虎是石勒的儿子,推算起来梁闵算石虎的干儿子。(从哪一天起冉闵忍辱偷生二十年,以胡狄为父,认仇寇为友,其屈在勾践之上,其苦非常人所能甘受,躲过石室内部怀疑他的人,躲过“三千羯士”等一系列欲致之于死地的斗争)。始至今日得雪国恨家仇。

关与以后打算,因为父亲一直以晋将自居的缘故,冉闵提出归于东晋。李农道:“将军虽有一片赤胆忠心,可东晋未必有容人之量。”尽管却如李农所说,冉闵仍大会中原义军首领、堡主或他们代表及群臣:“我等本是晋人,今晋室犹存,愿与诸君奉表迎晋天子还都洛阳,各分封牧守公侯,诸君以为何如?”诸人有有支持者,但反对的人占大多数。朝中大臣申钟,胡睦近等众臣也都反对降晋。晋使转报晋廷,廷议以闵亦乱贼,置诸不睬。

冉闵以后在北方百姓拥护下称帝,国号大魏,史称冉魏。(六)天佑华夏,汉人的绝地反击

冉闵发起屠胡后,北方各地汉人群起响应。消灭大量胡族,迫使其它胡族离开中原。一度基本扫清了中原。冉闵发起的复仇行动是当时汉人的绝地反击!

五胡乱华(仅指建立过强大国家政权的哪五胡),在羯族统治北部中国后期,中国北方北方汉族锐减至六百万左右,胡人却与这个数相当甚至高于这个数。并且人数还在增长,而汉人则不断减少。

当时入塞胡族众多,成份较复杂,远不止五个民族。

羯族、白奴族、丁零族、铁弗族、卢水胡、九大石胡的远迁部落等主体都是金发碧眼的白种人;

氐族包括大月氐、小月氐和巴氐。大月氐主体为白种人,小月氐和巴氐主体为黄种人;

而姜、鲜卑、夫余、乌桓、和入侵辽宁的高丽等民族主体为黄种人,个别部落除外。

如果北方各式各样的胡族北方汉人(少部分作为奴隶),在中原地区繁殖起来。将形成一个金发碧眼的新种族。随着人口增长会向南方要生存空间,再把南方的三百万汉人杀掉。而不是其它各胡基本上被杀绝,仅占北方汉人人口百分之十不到的鲜卑为主的胡族溶入北方汉族。

汉族就给其它的三大古国的古老民族一样灭绝吗?

冉闵的武力征讨只是解决胡人的一方面。

中国史学界公认的正史,唐朝编的《晋书》中载记第七石季龙下有这样一段当时的记录自季龙末年而闵尽散仓库以树私恩。与羌胡相攻,无月不战。青、雍、幽、荆州诸氐、羌、胡、蛮数百余万,各还本土,道路交错,互相杀掠,且饥疫死亡,其能达者十有二三。

从上面这段话看到,在石虎还在时冉闵就发放仓库中粮食给汉人饥民,以树立私恩。当他发起北方大屠胡后,迁到中原地区的数百万胡人首当其冲。迫于冉闵和诸路中原汉军的武力威胁,有诸氐、羌、胡、蛮数百余万,各自想返还陇西或河套草原一带原来生活的地方,九大石胡甚至从此远迁回中亚老家。结果在返迁过程中在路上这些各种各样不同民族的胡人相互进攻对方,掠杀对方抢食粮食甚至人肉相食,能成功回去的人十个人中仅有二三人,由此可以看出仅冉闵造成这场胡族大返迁就造成数百余万各式各样的胡人种族大量死亡达十之七八,这就变相的杀了百万胡人,相比之下当时北方并州、邺城、晋南三地各被汉人屠杀几十万胡人数算小KS了。

值得一提的是,五胡乱华后来建国的十六国国家中,鲜卑除外,就是成功返回去的未被血腥报复的民族部落重新入主中原所建。但这时胡人相对汉人只占绝对少数,不得不向汉人寻求合作。汉人从事农耕,胡人则充军打仗。在十六国南北朝频繁的战乱中,胡人因大量战死甚至彼此之间相互灭族,而民间从事农耕的汉人人数大量恢复增长,北朝东西魏的战争胡人大量战死后,很多汉族大地主势力却强大起来。为补充兵源的不足,而不得不开始大量起用汉军,汉人众多且最后被胡人招降的地区西谅汉军得到起用,而鲜卑国甚至把公主嫁给这些汉族地主势力以拉拢他们,这就为后来杨坚灭胡和隋唐的建立创造外部条件。

五胡乱华时的少数民族打仗往往不论男女老少举族皆兵。虽然后来发展?上升为举族的仇恨。

试想一下今天仍被一些人骂作屠夫的冉闵当时不屠胡,不发起杀胡令,不号召北方汉人起来反抗,不要求各胡退出中土。今天会是什么样子?

首先胡人在中原将拥有上千万人口,再把南方的汉人杀绝并不是不可能的。

诸胡乱华时北方汉人被杀来只五六百万到六七百万之间,其中源于东欧高加索山到黑海草原地区的白种羯族作恶最深。这个民族以好战好杀著称。

羯赵内乱时之机,“冉家军”阵斩羯族军士三万,又坑杀四万羯兵。羯族精锐尽失,这些都是羯族的青壮年男子,也是邺城二三十万羯人的亲人。他们对冉闵恨之入骨,冉军对邺城羯族屠杀了二十几万,山西南部的羯人和胡人(长的像姜氏胡人的汉人也倒了霉)也被报复的汉人,襄国灭亡羯人又被杀了一道。羯民族被基本杀绝。

只有一支不到一万人的羯族部族,向北投蒙古高原的鲜卑人,未被汉人消灭。后来鲜卑人帮他们报仇杀了冉闵,灭冉魏。鲜卑入主中原后,这支羯人一直在鲜卑的统治下以打仗为业。不过密月关系没过多久,鲜卑内战时?变态地杀着鲜卑人,差点把鲜卑整民族给灭了。

其后在鲜卑人复仇性的打击下,这个部族残余的羯几千人在后景带领下跑到南方梁朝统治区。被好心的南方梁朝政府接纳,提供他们美食收为雇佣军。后景之乱,这支不到万人的胡族在忘恩义的领导人后景带领下,对江南汉人实施血腥的种族灭绝政策。使原本人口众多千里沃土的江南变成赤地千里,白骨遍地,野兽出没的不毛之地。仅屠健康城就将全城四万户约二十万人杀绝。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后景之乱!

直到南梁将领陈霸先带珠江流域的两广军队准备充分后北伐江南,花了很大代价才灭悼这支万人不到的好战顽族,这一种族才真正从地球上消失。陈霸先将从江南跑来两广的难民回迁,并把许多原本在两广和越地山区的人口补充到长江中下游,充实当地人口。陈霸先建立陈朝,采取了很多开明的措施来恢复经济和人口增长,即使这样直到隋灭陈时已经很多年过去了,南方的人口却一直没有恢复到后景之乱前的人口归模。

由此可见羯族在中国历史上的好杀成性。试想如果后景当时一直杀到南朝的两广地区,把未充分武装起来的两广各地也各个击破,把当地汉人也杀掉,南方可能除个别山区外可真谓无人了。

由此可见,单后景这支几千人的好战羯族造起反,就可血腥江南人,更别说这些白种胡人如果在中原繁殖几千万后必向南方要生存空间的结果。(七)西楚悲歌

冉魏的创始人冉闵,在石虎围棘城的时候就和慕容恪交过手。当时基本统一北部中国的后赵六十万各胡大军在慕容恪号称二十万的鲜卑军的攻击下纷纷溃散,冉闵的三万汉军却岿然不动,也没有一人伤亡。以后的小沙河大战更令鲜卑兵士闻风丧胆。这位定力非凡的名将受到普通士兵的疯狂膜拜,由于他出身汉族,又爱护汉人百姓。在苦不堪言的后赵帝国下层百姓阶层中就有一个充满希望的传说,说当年纵横天下的西楚霸王项羽乌江自刎后化做天上的星宿,终有一天会重新下凡来拯救天下汉人于水火之中,而冉闵就是西楚霸王项羽投胎转世的化身。实际上,冉闵也是慕容恪一生遇到的最强劲对手。

冉闵生性残忍,灭绝了整个的羯族,并号召天下汉人树清了河北南部,山西,河南,山东四省的其他胡族。但他这个人又爱兵如子,深受下层汉人百姓和士兵的拥戴。在和慕容恪交战前,这位融残忍和威严于一体的煞星已经灭亡了不可一世的后赵帝国,他所作所为确实也让汉族百姓们充满了希望。但这个希望不久就被慕容恪彻底踩碎。没有战乱的和平日子一直到三百年后才姗姗来到。

公元352年4月,冉闵带领约一万兵(七八千步军和约二千骑兵)到边境的安喜(河北定州)地区运粮回邺城。慕容恪得到情报,指挥各地二十万大兵四面集结,冉闵仍浑然不觉,走到了常山(河北正定)与慕容恪的十四万先头骑兵部队大军遭遇。大将军董闰、车骑将军张温建议:鲜卑乘胜锋锐,且彼众我寡,宜且避之;待其骄惰,然后进击可胜。冉闵不纳。行进至廉台(河北无极)附近的树林里和慕容恪展开了决战。有万夫不当之勇的冉闵亲自上场杀敌,冉闵所领的兵士都是他亲自训练的死士,他们借助丛林地形的掩护步骑配合袭击敌人,慕容恪的骑兵竟然十战十败,士气十分低落。冉闵的部队这时减员至七千人,鲜卑每战必损兵数千尸横遍野。这也是后来的天才将领慕容恪一生中唯一的小败。晚上慕容恪也效仿冉闵到军营里给士兵打气,并接受参谋的建议,经过数次血的教训总结出了征对冉军和自己作战弱点的“拐子马,铁浮图”。用骑兵将冉闵军引到平地去作战,并埋伏了他发明的最新式武器:五千连环马。

第二天清晨双方展开了最后的决战。和昨天的战斗一样,在天神下凡般的冉闵指挥下冉魏军又把慕容恪的军队打败了,但在冉闵杀到敌人大营前时却闯到了慕容恪精心布置的连环马阵里。终于陷入重围,手下七千多人全部战死,冉闵也在突围中被俘。

让我们凭空想象一下这场惨烈至极的恶战:初夏的清晨,冉闵乘坐着朱龙宝马站在山头上,命令早已集结好的向山下的敌人发动最后的突击。慕容恪的骑兵昨天已被冉闵杀破了胆,但在慕容恪的严令下仍然不顾死活地围杀从山顶上冲下来的冉闵步兵。一直所向披靡的骑兵部队在冉闵精心训练的步兵面前竟然毫无效果,冉魏士兵三五个一群使用长矛大戟阻拦潮水一般的骑兵,举起的兵刃组成一片刀山,形成一道天然的死亡线,四面八方冲过来的骑兵到了冉魏军阵面前就纷纷倒下。突然冉魏的阵形里发出一声怒吼,步兵们纷纷往两边闪开,一位红马黄袍金战甲的将军带领一支少量的骑兵队伍杀出来,他左手使一柄双刃长矛,右手使一柄连钩戟,坐下一匹炭火般通红的战马,那些骑兵都知道是冉闵来了,发一声喊四处逃散,但怎么跑也跑不过神骏异常的朱龙宝马,冉闵带军一路追杀,斩杀鲜卑军士无数,前方就是慕容恪的中军大旗。

站在旗帜下的慕容恪也为冉闵的神勇所震慑,和身经百战的冉闵相比自己毕竟还是个年轻人,万一冉闵真的有传说的那么可怕,连环马阵抵挡不住的话,五千人都被铁链拴在一块被冉魏军包围了将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不管他,豁出去了,于是,冉闵成为历史上连环马的第一个牺牲品。

把战马连起来包围敌人的战术在兵书上闻所未闻,冉闵自然也没见过,所以天不怕地不怕的他就抖擞精神前来冲阵,但五千骑兵用铁链连在一块,人死了马仍然在前进,即使个别胆怯的骑兵要逃跑也左右不了整个的队形,不久冉闵和他的军队就被团团围住,即使再有天生的神力也无法应付杀不完的骑兵。

战斗从早晨杀到中午,冉闵的精力之源终于枯竭,冉魏步兵越杀越少,慕容骑兵越围越多,在拼死突围的冉魏士兵掩护下,冉闵连杀三百余人,终于杀出包围圈,但那匹和冉闵一样勇猛的朱龙战马却因过度疲劳而倒下,于是冉闵被俘,他的手下仍然在机械地和敌人拼命,掩护随军的其他重要官员撤离战场,一直杀到最后一人。

慕容恪灭掉了冉魏,慕容部落在中原建立了自己正式的国家:前燕。

冉闵战败后冉魏国的大臣全部在绝望中自杀,无一肯降。河北二十余万汉人不甘侮辱,纷纷渡河南逃江南,但受到截击,死亡殆尽。中国历史上还没有哪一个其它朝代的臣民表现出如此的忠诚和骨气!“拐子马,铁浮图”从此成为汉族士兵的克星,被辽金广为使用,唐朝到五代时都有因它全歼以步军为主的汉军数万的记录。也成为金兀术每每取胜的法宝,用它击斩了很多中原义军的头。直到后来与岳飞交战,岳飞吸取了被金兀术打败的中原义军教训。征对它进行了专门的分析。

但请注意:

岳飞VS金兀术七万:十万

冉闵VS鲜卑7000:十四万

冉闵是第一次遇到这东西,这也是鲜卑通过大量血的教训得出对付冉军的法宝。冉闵以为又向往回一样打退了鲜卑人而大举进击,从而使自己冲在前面的骑兵与冲在后的步兵队伍失去彼此配合。鲜卑利用“铁浮图”使冉军前面的凶猛攻势受阻,而鲜卑的正面进攻不会停止。同时骑兵与步兵的分离失去彼此合作。再加上防范最弱的两边受到两支精锐骑兵的突击合围。从三面发动了有效进攻,使这支横扫五胡的汉军被全歼于河北廉台。最主要原因是冉闵第一次遇到。

霍去病六击匈奴:战神天威率领孤军千里挺进大漠

霍去病六击匈奴、每战皆捷,说他天幸也好,说他处处有优先权也好,但不要忽视他每一次孤军挺进,每一次面对强敌,每一次以少战多时所承担的凶险、困难和艰苦卓绝。这绝对是需要大决断,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才能做到的。

一,初战:小试锋芒、崭露头角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霍去病尚不满十八岁,以骠姚校尉衔跟随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即历史上的漠南之战),由于霍的一再请战,卫青挑了八百名勇壮骁骑归其指挥,初披战袍,霍少没有任何实战和指挥经验,凭一腔热情和血气之勇带着八百精壮离大军数百里,偷袭得手,“斩首捕虏二千二十八级,得相国、当户,斩单于大父行籍若侯产,捕季父罗姑比”,大胜而还,战果空前,消息传来汉武帝十分高兴,赐封“冠军侯”,取其勇冠三军之意。

此战,霍去病年青、骁勇,没有经验,能一战封侯确实有运气的成份,八百骁骑虽然悍勇,但大漠中敌我不明,极可能遭遇匈奴主力,被聚而歼之、血本无归,(汉匈战争中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苏建、李广都有这样的经历,赵信也是在寡不敌众部下将尽的情况下复归匈奴的),而且出发时也没有明确目标,基本是寻敌决斗,长途奔袭,打的是遭遇战、突袭战,勇则勇矣,实在是险到了极点,也许是天赐名将,战争要催生这样的一代名将,便不会让他湮灭在自己的处女作里,而是送了他一个大胜利。

但是此战对霍少和整个汉军来说意义重大,那就是长途奔袭战术小试锋芒便显示其巨大的威力,霍去病误打误撞,无意中走对了路、摸对了门,对于霍这样的军事天才来说一次胜利可以总结的地方太多了,从此后轻装简从,长途奔袭的战略思想成为霍的主要对敌战术并在以后的历次战役中屡试不爽,成为克敌制胜的不二法门。

这里也总结一下长途奔袭战法的基本条件:部队必须骁勇,要求极强的单兵作战能力,行动迅捷,出击凶猛、号令严明、整齐划一,几百人乃至数万人进退有如一人,机动性强,快打快收,决不恋战。而长途奔袭战的性质也决定了其必然是以少打多,人多了,部队缺乏灵活性和机动性,闪击战的迅疾和暴突威力就发挥不出来,所以观霍的以后几次战役虽然统兵越来越多,但其以少打多的性质从来没变过。

一代名将横空出世,这位大汉朝最耀眼的将星甫一出场就以其势不可挡的锐气、充满新意的战法、崇尚进攻的风格昭示了汉匈战争即将进入战略反击阶段,汉军横扫大漠,称雄塞外的日子为期不远了。

二,首战河西:一战功成,铁军立威

初战令霍去病脱颖而出,所以在下一次重要军事行动中他成为汉武用将的首选人物,在这里与其说霍去病喜欢冒险,不如说汉武本人更喜欢冒险,骠姚校尉曾经在他的一篇文章中说汉武的这次河西之征任用年仅十九岁的霍去病为主帅单独统兵一万进击河西多少有些试探的成份,让霍去病去放手一搏,碰碰运气,很同意他的观点,汉武急于打破双方各占胜场的胶着状态,渴望均势的突破,放眼朝中诸将,最能贯彻他战略意图的恐怕就是这个天赋极高而尚缺火候的冠军侯了。

元狩二年(前121年)春,汉武帝任命霍去病为骠骑将军,率领精骑一万人,从陇西(今甘肃省临洮县)出发,攻打匈奴。霍去病果然不孚众望,长驱直入,势如破竹,“逾乌盭,讨脩濮,涉狐奴,历五王国,冀获单于子。转战六日,过焉支山千有余里,合短兵,鏖皋兰下,杀折兰王,斩卢侯王,执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捷首虏八千九百六十级,收休屠祭天金人”。

这是霍少闪击战术的首次正规大兵团试验战,结果大获全胜,战果辉煌,一扫过去与匈奴战争的颓势,取得空前的成功,霍少终于有机会完全按自己的战术思想单独指挥一支劲旅打了一场漂亮的运动战,在他之前恐怕没有哪一次的战役,哪一个将领以这样的大兵团打过这样的大穿插、大迂回战,六天中转战五国,长驱直入,高歌猛进,集中优势兵力在连连攻破河西的五个部落后,避开浑邪、休屠二王的正面防御工事,悄悄沿焉支山(今甘肃山丹县东南)东急驰1000多里至皋兰山(今甘肃兰州市南),合短兵与卢候、折兰二王鏖战于皋兰山下。

霍去病用兵灵活、随机应变、避实就虚、军无定势,不按常理出牌,在运动中屡出重拳,闪击制胜,打得匈奴人晕头转向,摸不着头脑,对于其神出鬼没的运动战很不适应,完全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河西大捷为汉军的大兵团长途奔袭战术提供了可贵的实践机会,也证明了该战术的正确性和可操作性,汉军因此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同时对相应的后勤补给、粮草武器运输等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并初步获得了解决方案。

而皋兰山一役则是双方真正的血与火的较量,生与死的拼杀,霍去病挥师东进,在皋兰山与以逸待劳的卢候、折兰二王主力接战,是一场真正的正面战、攻坚战、近战、血战,此战霍去病部毫无取巧之机,相反以少打多、以疲打逸,战斗打得异常酷烈,虽然最后力斩卢侯、折兰二王,取得了战斗的胜利,但己方也损失惨重,一万人的队伍,最后回师时不足三千,可以想见当时战斗的惨烈程度,但霍去病顶住了对手反扑的凶猛气焰,以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和血战到底的决心带领全军前赴后继、奋勇拼杀,真正当得起其冠军侯的称号。

经此一役,汉军真正认识了自己的实力,而匈奴也算是真正领教了汉军的悍勇,汉军打出了信心,打出了威风,此后不再惧怕以少打多,虽然损失惨重,但经过这次血的洗礼的幸存者会成为抗匈的中坚力量,对于那些在生死边缘走过一遭又回来的勇士来说,应该已经没有什么能令他们害怕的了。霍的军队从此树立起顽强、勇猛、奋不顾身的军风军威,并形成了进攻、进攻、再进攻,哪怕流尽最后一滴血,战至最后一兵一卒也绝不后退半步的强悍风格。

而霍少经过此次战役也奠定了其当朝第一勇将的地位,并在军中以无可争议的事实树立起威信,至此属下诚服,众人钦佩,对于其统兵的能力已无可置疑。

而第一高兴的当然还有汉武帝,这是一场他久盼的胜利,他要用铁的事实告诉那些保守的大臣们,主动出击,深入敌后,彻底击溃匈奴,将他们赶出大漠才能永久解决汉匈边关之争,完成其鸿图霸业,而这个目标很快就能实现。至此朝中保守的、反战的、主和的、冷眼旁观的诸口皆闭,无人再敢说三道四,长途奔袭战略获得普遍认同。

三,河西二战:大局初定,收复河西

由于霍去病河西首战的成功,汉武帝迫不及待地于同年夏发动了第二次河西战争,意在趁热打铁,完全剪除河西匈奴势力,将河西地区牢牢地控制在汉王朝的版图中。

这一次霍去病与公孙敖将兵数万,从北地郡(在今甘肃环县)出发,分头进击,另派李广、张骞率一万多人从右北平出发,牵制左贤王部,配合霍去病西征行动。从战术安排来看,霍的主攻地位十分明显,无论公孙敖还是李广、张骞俱是策应作战,可别小看了这种战术搭配,事实上它已是后来漠北决战的雏形。

公孙敖部因迷失方向未能参加作战,霍去病遂帅部孤军深入,“涉钧耆,济居延,遂臻小月氏,攻祁连山,扬武乎鱳得,得单于单桓、酋涂王,及相国、都尉以众降下者二千五百人,捷首虏三万二百,获五王,王母、单于阏氏、王子五十九人,相国、将军、当户、都尉六十三人”。

这一仗霍去病到底统兵几万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但估计应该至少在二三万之间,作为一支旨在彻底摧毁河西匈奴的主攻部队,加上当时霍军精英尽出、兵强马壮,以一敌三、锐不可当的战斗力,霍虽然是孤军深入,失去了公孙敖部的配合策应,但情势却不如河西首战时那么凶险,加上经过第一次的大战,汉军此时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出师前又作了充分的准备,一战时暴露的所有问题诸如地形地貌、水源粮草、后勤补给等等俱有了妥善的解决方案和防备措施。而且一战所取得的震慑力有助于两军对垒时局面的突破。反观匈奴方面由于一战落败,元气已伤,信心已挫,两军尚未交战,心理上已输了一截,到一交手,胜负立分。所以说河西二战的胜利实非天幸,仅仅用“去病所将常选,诸宿将所将士马兵亦不如去病”来解释其突出的战绩实在有些失之公允。

祈连山麓一役,匈奴大败,不得已退往焉支山北,河西大局即定,汉王朝终于获得了对这个丰美牧场和咽喉要冲的彻底控制权。如此,战局发生大扭转,从互有胜负到汉军占优,匈奴人开始对霍闻风丧胆,从此染上了恐霍症,无人敢撄其锋。匈奴人唱出了这样的哀歌:“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燕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霍少指挥能力大增,成长为优秀的军事统帅应该在这一次,这时其对统兵已变得驾轻就熟,判断、分析、决断,调兵遣将、排兵布阵,出击时机的拿捏等已臻成熟。两次大捷,霍军框架已成,一批军中人才牢牢凝聚在霍周围,一个战斗力极强的集体已然成形。

四,河西受降:战神天威,偶露峥嵘

始终都没有搞明白,河西受降,汉武为什么派的是霍去病,而非相对怀柔的卫青,对于浑邪、休屠二王来说,要面对这样一个对他们来说如同恶梦般人物的接降汉使实在有些尴尬和恐怖。霍去病领兵一万,渡过黄河与浑邪众相望,军威凛凛的霍军大概是让这批新遭重创的匈奴人又一次想起了霍少军刀的滋味,不由溃散奔逃,千钧一发之际,霍直入浑邪王营帐,令其诛杀哗变士卒8000,制止了骚乱,压住了阵脚。一场一触即发的兵乱终于消于无形。

营帐中的浑邪王也不知在短短的时间内心事经历了多少百转千回,宿敌距离如此之近,近到可以听到他的心跳声,他带的随从不过数人,此时杀之不但得报大仇而且还能向单于邀功,汉朝失了此人,匈奴也许永无祸患,但为什么浑邪王始终都没有冒险一击?也许他忌惮营帐外一万强大的汉军,还是战神天威的眼神,偶露的峥嵘?他的心跳还是如此沉稳有力啊,稳健到足以让浑邪王打消任何冒险作乱的念头。

霍少一生征战,处处行险,但险中之最险的恐怕要算这一次,心理战尤胜于真正的交战,霍少控制大局的能力和临危不惧的胆色千载之下仍令人叹服。

五,漠北决战:巅峰之作,盛世称雄

仗打到这个份上,汉匈双方都知道决战的时刻到了,元狩四年(前117年),武帝为彻底消灭匈奴主力,调集10万骑兵,随军战马14万匹,步兵辎重几十万人,由卫青和霍去病各领五万骑兵,分东西两路向漠北进军。关于这个漠北之战自古以来评说纷纭,原因是这里面发生的故事颇多,稍知道历史的都知道,本来是以霍军决战单于的,却出了情报错误,至使精心安排的对局变成了阴错阳差,卫青对上了单于,霍去病却只好拿相对较弱的左贤王部出气,后来李广又死了惹出了一场家族间的世仇,弄得卫霍二人千百年后仍不得解脱,还有汉武帝战后封赏的不公,象是故意搞事,霍军一封再封,皆大欢喜,而卫青兵团虽历经苦战却寸功未得,全军无赏,更有甚者,复设大司马一职,却让卫霍同任大司马,卫青虽贵为大将军,但实权全跑霍去病那里去了(有些跑题了)。

不过单从战争的层面分析漠北大战确实是西汉王朝的经典之作,这一仗卫青用武刚车杀败单于,霍去病更是追击左贤王部数千里直至狼居胥山封山而还,将汉武一朝的武功军威推至极致。打到漠北决战,霍军的胜利已经根本不存在天幸的成份,五万精骑乃一支无敌王师,基本是见谁灭谁的实力,胜负其实早在开局之前已经决定。这个时候霍少的指挥才能,全军的运作都已不存在任何悬念,左贤王部被一路追杀也是顺理成章的事。霍这时的统兵才能已达化境,如此大战,杀敌七万之多而己方损失不过十之二三,难得啊!汉武之所以举全国之兵,穷一国之力而要毕其功于一役也是出自对霍的能力的无比信任。“宜将剩勇追穷寇”,最大限度地杀灭匈奴有生力量,并将其彻底赶出大漠,使之数十年内无力犯境,霍少贯彻武帝的北逐匈奴方针可谓彻底,汉武一朝,到了这一次的征战之后,兵威之盛,一时无敌。至此“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这个马背上的强悍民族终于在强大的西汉王朝的倾力打击下,在霍去病、卫青、李广这样的不世名将的铁血征阀下引马而去,不窥阴山。

此战,霍去病可谓战功彪炳,登峰造极,唯一的遗憾是由于情报有误,错失单于而抱憾终生,曾经看过不少关于两强相遇的假设,也有人提出若真的遇上单于大军,霍军是否一定取胜,我认为这种怀疑是多余的,以当时霍军装备之精良,霍军战斗力之强大,霍对战争于生俱来的敏锐和得心应手,以及霍在军中无以伦比的权威和掌控能力,霍军取胜当不成问题。当然了,霍没碰上单于,心里也郁闷得很,一路追杀左贤王到天边也是一种发泄和驱策吧。窃以为此战霍少其实并未尽兴,不能和自己最心仪的对手过招实在很不爽,军士无事可做就去挖土增山吧,以后没对手了,手痒时也找不到发泄的对象了,寂寞啊,独孤求败啊!

六,补充:其他因素

以上我们沿霍少的历次战役一路寻来,觉得他随历次战役的成长脉络清晰可见,时势造英雄,这位军事天才生而逢时,正碰上汉武这样开疆拓土的一代雄主,两大民族间酝酿已久的殊死决战,伟大历史时刻的风云际会,再加上他以外戚的身份为汉武赏识,得以弱冠之年崛起于行伍,建功塞外,即有天幸,更靠的是他个人把握机会的能力。

这里还想补充一下霍少成功的其他因素。公平地说霍少比其他人是多些客观优势,每次大战兵马都让他先挑,“敢力战深入之士皆属去病”,麾下甚少成名人物,下属称心,符合他说一不二,令出即行的独断作风,霍少个性强硬,心狠手辣,军中大多数人对其即敬又怕,这种人统帅的军队战斗力往往比慈眉善目的将领统帅的军队要强上几倍。再加上汉武对其无条件的支持,不仅在装备和后勤保障上,关键还在信任和放手上,霍少脾气刚硬,羁傲不驯,牛劲上来时连皇帝都顶,“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出征塞外很少上报过程,一副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的架势,故汉武没有象对卫青那样咬耳朵,用谁不用谁。不过呢这也与其于生俱来的霸气有关,虽然令人叹服,但只适合他自己,而且有一个就够了,不然满朝文武都跟着学样,个个梗着脖子,看武帝不大开杀戒才怪。

中国历史,历来成王败寇,霍少年纪轻轻就成不世之功,达不到的人当然要说此乃天幸,对此不多做争论,我感兴趣的是霍少如果活得久一点,在汉武以后的用兵中一定还有出场机会,他会不会有失败的时候?虽说“胜败兵家事不期”,但以我对霍少个性的分析,这个霸气十足,天赋极高的人如果落败恐怕很难象其他人那样卷土重来,他象极了项羽,一生只求一败,一生只堪一败,一败便是一生。

被人遗忘的勒石燕然

批铁甲兮,挎长刀。与子征战兮,路漫长。同敌忾兮,共死生。与子征战兮,心不怠。踏燕然兮,逐胡儿。与子征战兮,歌无畏。

这是一千多年前东汉帝国的士兵们所高唱的军歌,东汉帝国的士兵们正是唱着这首歌,出塞三千里,重创北匈奴,吓得单于连夜逃跑。从此之后在中国成语中又多了四个字—勒石燕然。

勒石燕然也和封狼居胥一样,成为后世无数人追求和向往的功绩。

公元88年,北匈奴因为贵族争夺单于之位而发生了内乱。南匈奴屯屠何单于,看到北匈奴内部大乱且连遭灾荒,认为这是统一匈奴的大好机会。于是,他上书请求汉朝出兵。请求天子派轨金吾耿秉、度辽将军邓鸿及西河、云中、五原、朔方、上郡诸太守同时率军北进。请北地、安定太守率兵各屯守要塞,以防不测。与此同时屯屠何单于准备发南匈奴国中之精兵,以左谷蠡王师子、右呼衍日逐王须訾率骑兵1万出朔方;左贤王安国、右大且渠王交勒苏率骑兵1万出居延塞;屯屠何自率骑兵万余人屯五原、朔方塞以为拒守。屯屠何上奏汉朝说,其各部兵马将于九月调集河上,请求天子准其所请。

此时,汉章帝已经在于章和二年(公元88年)二月病故了,由太子刘肇即位,称帝。和帝只有10岁,便由其母窦皇太后执政。接到南匈奴的奏章之后,大臣们分为主战派和放任派两派,主战派大臣耿秉认为:昔日孝武皇帝准备让匈奴臣服,可惜天不遂人愿,没有达成。

孝宣皇帝时期,韩邪单于降服,从此边境安定,国家得以休养生息60余年。后来王莽篡位,变更单于称号,造成动乱,单于背叛了汉朝。乌桓、鲜卑归顺汉朝后,威镇四夷。现在北匈奴内部纷争;南匈奴主动请求倾国出动。这正是一个大好的机会,讨伐北匈奴,以夷制夷,对东汉帝国有利,应当准南匈奴所奏。耿秉个人也表示愿意随军出征。

放任派大臣宋意则认为:自汉朝建国以来,帝国曾数次出兵匈奴,消耗了许多财力物力人力。但是自从鲜卑归顺以后,鲜卑就和匈奴打起来了,使得匈奴损兵则将。而帝国却一兵一卒都没有损失。如果答应出兵,让南匈奴统一匈奴,那么鲜卑必然受到限制,鲜卑打不过统一后的南匈奴则必然会来劫掠帝国边境,所以还是让南北匈奴狗咬狗,帝国坐享其成比较好。

窦太后经过考虑,决定采纳耿秉的建议,任命窦宪为车骑将军出兵北匈奴;与此同时,也采纳了宋意的建议,不让南北匈奴合并成为一国,用利益引诱来分而治之。

为了这次出征,汉军从部队的编成到作战目标,都进行了详尽的策划和周密准备。汉军主力由北军和边郡的精锐部队组成;同时还选拔鲜卑和乌恒的精锐骑兵和南匈奴主力。东汉帝国将这些骑兵编组为三路大军,分别向北匈奴进军,约期会师于涿邪山(阿尔泰山东脉及约今蒙古戈壁阿尔泰山西部地区)。

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六月,三路大军开始出发,窦宪和主战派的大臣耿秉各自带领4000精锐骑兵,随后他们与南匈奴左谷蠡王师子的1万骑兵会和之后由朔方郡的鸡鹿塞(今内蒙古杭锦后旗境)北进;南匈奴单于屯屠何则带领万余骑兵出满夷谷(今内蒙古固阳县境);度辽将军邓鸿所部以及少数民族雇佣兵会和了南匈奴左贤王安国所部的1万骑兵之后出稠阳塞(今内蒙古包头地区)。三路大军开始朝涿邪山进发。当汉军行军至稽落山(今蒙古吉尔连察汁岭西北)地区时,与北匈奴单于统率的主力相遇,经过激战,汉军大胜。北匈奴军队彻底崩溃,连北匈奴的单于都被吓得跑掉了。窦宪驱兵掩杀,一直追到私渠比鞮海(今蒙古邦察干湖),汉军斩首一万三千余级,获马牛羊百万多头。温犊须、日逐、温吾、夫渠王柳鞮等81部率众归降的人数加起来共有20多万。

窦宪、耿秉等人登上燕然山(今蒙古杭爱山)。中护军班固刻石作铭,记述汉军的威德和丰功。随后窦宪派出了军司马吴汛、梁讽,携带金帛去招降北单于,然后班师回朝。吴汛、梁讽在追赶单于的途中,又接受了1万多人的投降,进至西海(今蒙古杜尔格湖)才追到了北匈奴单于。北匈奴单于看到汉军势大,打又打不过,只好投降。招降北匈奴单于后吴训率军返回。

此战之后,北匈奴单于把自己的弟弟派到汉朝当侍子。(古代属国之王或诸侯遣子入朝陪侍天子,学习文化,所遣之子称侍子)。但是汉帝国认为,北匈奴单于不亲自入朝,肯定不是真心投降。于是,帝永元二年(公元90年)五月,窦宪决定再次出击,他派副校尉阎盘率2000骑兵进击屯驻于伊吾卢地区的北匈奴军,汉军很快击败北匈奴军队,占领了伊吾卢地区,车师前国和车师后国这两个墙头草国家见汉军势大,于是这两国的国王都派遣王子到帝国当侍子。同年七月,窦宪率领军队进驻凉州,任命中邓叠为征西将军。

北匈奴的单于看见弟弟被汉朝送回来之后,知道汉朝认为他没有诚心,于是准备亲自入朝拜见天子。这时的南匈奴又上书请求出兵消灭北匈奴。随后南匈奴左谷蠡王师子舍弃辎重,分兵两路,打算奇袭北匈奴单于王庭,两路兵马会和后,将被匈奴单于王庭团团围住,北匈奴单于率军死战,仅带领10余突围。南匈奴缴获了北单于的玺绶,俘虏阏氏及儿女5人,斩首8000人。

又过了一年,永元三年(公元91年),窦宪认为北匈奴在上次受到南匈奴的打击之后,以及极度虚弱,于是决定趁这个机会将北匈奴彻底消灭。同年二月,窦宪派左校尉耿夔、司马任尚率军出击,汉军将北匈奴单于所部包围在将北单于部包围于金微山(即今阿尔泰山似在今新疆阿勒泰附近地区),汉军发起攻击,大破北匈奴军,此战汉军斩首5000余级,俘获北匈奴单于的母亲。北匈奴单于逃走后不知所踪。耿夔率军出塞5000多里才班师回朝,这是自汉代出兵以来,最远的一次进军。帝国封耿夔为粟邑候,以表彰其功绩。

北匈奴的右谷蠡王于除鞬派遣使者入塞,要求归附,帝国随即任命于除鞬为北匈奴单于。至此。实现了当初既征服北匈奴,又与南匈奴分而治之的战略目标并在随后的两年时间内,灭亡了北匈奴。从而使得东汉帝国北部边境安宁了很长一段时间。

美国的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曾经提出一个观点:“一只蝴蝶在巴西轻拍翅膀,可以导致一个月后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这个观点被称为蝴蝶效应。如今,这个看似荒诞的观点已经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并且被应用到其他领域。经过完善,现如今的蝴蝶效应的核心理念已经变成:似微不足道的细小变化,却能以某种方式对社会产生微妙的影响,甚至影响整个社会系统的正常运行。窦宪将北匈奴打出北方草原,迫使北匈奴西迁引起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将西方世界搅得天翻地覆,最终导致了罗马帝国的土崩瓦解。如果说东汉帝国是蝴蝶的话,那么窦宪就是蝴蝶的翅膀,在窦宪这只”翅膀无意的扇动之下促成了遥远国度的狂风暴雨——这场暴风雨倾泻在近三百年后的欧洲。“封狼居胥,勒石燕然”是自汉以来无数人追求和向往的功绩。

说到封狼居胥,即便是不怎么了解人汉朝历史的人都会很快就会联想到霍去病,这也是理所当然的,毕竟封狼居胥的壮举是霍去病的完成的。但是,提到勒石燕然时,很多人则会感到茫然,只有为数不多的人知道是窦宪所完成的。同样作为汉民族显赫的武功,封狼居胥以及完成封狼居胥的霍去病被大多数人所熟知;而勒石燕然却被人遗忘。

勒石燕然被人遗忘,个人认为主要是因为完成勒石燕然壮举的窦宪虽然在军事方面拥有杰出的才能,但是窦宪却仗着自己杰出的军事才能所带来的功绩以及他外戚的身份专权跋扈,这使得窦宪被当时以及后来的人们认为是东汉外戚祸国乱政的罪魁祸首。所以,后世对他的评价很低,甚至根本就不提他。而勒石燕然也被后世的人们“爱屋及乌”所以知晓的人也就不多了。

但是,我个人认为,在看待窦宪时,不能一棍子打死,不能因为他专权跋扈就否定他勒石燕然的伟大功绩;但也不能因为他曾经完成了勒石燕然的壮举而一味的追捧。同时,窦宪的故事也应当引起大家的注意:不要因为自己有了功绩就可以为所欲为,否则窦宪就是你的下场,哪怕这个功绩是勒石燕然。

百战百胜、斩杀十五万余级的名将

戚家军嘉靖三十八年(1559)成军于浙江义乌,总兵力四千人,主力是义乌农民和矿工。自成军起,大小数百战未尝败绩。

嘉靖四十年台州之役,经新河,花街,上峰岭,藤岭,长沙等战斗,十三战十三捷,斩杀真倭3000余级,烧杀溺毙无算;

福建之役,总兵力六千,经横屿,牛田,林墩三战,斩真倭5000余级,其中横屿之战是一场精彩的步炮协同作战,先以火炮击沉倭寇战船并轰击倭寇大营,再以突击队强行登陆突破倭寇本阵,斩杀倭寇头领。

嘉靖四十二年平海卫,仙游,王仓坪,蔡丕岭四战,斩真倭20000余,另于广东剿灭勾结倭寇的海盗吴平,斩从倭30000,吴平逃亡海上。

同时还创造了,以平均每22人伤亡,换取斩杀1000人的冷兵器时代敌我伤亡比的奇迹。

戚家军的胜利还建立在严格甚至是严酷的军法上:如果作战不力而战败,主将战死,所有偏将斩首;偏将战死,手下所有千总斩首,千总战死,手下所有百总斩首;百总战死,手下所有旗总斩首;旗总战死,手下队长斩首,队长战死,而手下士兵没有斩获,十名士兵全部斩首。斩级的赏赐也颇丰,每一级赏银40两!(明中期白银40两约现在12000元,这也是为什么士兵都会全力作战,一直战斗到获胜或是战死。而且对日倭基本上全是斩杀。

戚家军的纪律严明也是闻名天下,但凡出征时有扰民行为的一律斩首示众,所以戚家军无论在哪里作战都能够获得当地百姓的支持,就连少数民族都愿意为之誓死效命,这样的军队在封建王朝是独一无二的。)

隆庆元年,戚继光及其老部下3000人调往京师,督阵蓟辽,编练车步骑营三万。

隆庆二年,朵颜部酋长董狐狸帅蒙古铁骑30000入寇,戚继光以车营抵挡,自己率8000铳骑突袭董狐狸牙帐,全歼朵颜30000铁骑,俘董狐狸侄子长昂,董狐狸仅以身免,逼董狐狸扣关请罪;万历三年,长秃帅兀良哈铁骑50000入寇,戚继光又率8000铳骑出塞包抄,全歼50000蒙古军,活捉长秃。)

自嘉靖三十八年戚家军成军到万历十一年戚继光去职,戚家军共斩级十五万余级,如果完全论功行赏,戚继光的爵位可以升到侯爵级。这在日久承平的万历中兴时期是很恐怖的战绩。

戚家军的威名并没有因为戚继光的去职而低落,以戚家军为种子的浙兵一直是明后期国防力量的主力,万历朝鲜之役,浙兵首登平壤,立下头功,其中许多人还是戚继光的老部下,如攻克牡丹台的老将吴唯忠。袁崇焕的关宁铁骑最初也是由两万浙兵构成。

戚家军百战不败的原因在于戚继光的治军思想极为先进,以东亚最先进的武器装备部队,后膛的神威将军炮,佛郎机炮,大口径的加农炮发熕,鸟铳,倭刀,铁甲,戚家军的装备绝对是东亚第一,世界前列。要知道三十年之后的日本最强悍的萨摩兵团,全军有两万只火枪,却只有两门轻炮,全日本到了江户时代才开始有大型的火炮出现。而戚家军作为一支地方军队,其火器的先进程度甚至直逼京都神机营。

台州花街之战:斩首308颗,生擒2名倭首,其余淹死和未割首的数目不详,解救老百姓5000多名,自己牺牲陈文清等3人。

白水洋战斗:我敌对比:1500对2000余,全歼2000多名倭寇〔包括几百胁从〕,斩首344颗,生擒5名倭首,解救老百姓1000多人,自己牺牲陈四等3人。

长沙之战:消灭倭寇3000名,解救百姓1200多人,斩首不多,此战主要为解救百姓福建横屿岛渡海之战,消灭倭寇1000多名,斩首348颗,俘虏29名,解救百姓800多人,牺牲陈文彪等13人牛田之战,击溃数千名倭寇,斩首688颗,自己无一人牺牲,解救老百姓954名。

林墩之战,烧死和淹死倭寇3000名左右,斩首960颗,俘虏26人,解救百姓2120人,此战阵亡最多,达到69人。

福清葛塘之战,消灭300多名倭寇,斩首150多颗,自己牺牲20人。

平海卫战斗,斩首2622颗,解救百姓3000多人,牺牲金渔等16人。

仙游之战,击溃10000余名倭寇,杀死倭寇1000余,斩首498颗,生擒1名,解救百姓3000多人,自己牺牲童子明等24人。

王仓坪战斗,击溃倭寇近万名,斩首177颗,救出百姓3000人,自己无一人阵亡。

蔡丕岭战斗,击溃倭寇7000余名,杀死1000多名,斩首160多颗,自己牺牲31人。

其余较小规模的战斗,总共加起来,在浙江福建广东有80多次,没有一次败仗,每次几乎都是全歼敌人,而自己只伤亡几名或者几十名,牺牲最多的一次也只有69人,在牛田和王仓坪战斗中,消灭了上千名倭寇,而自己却没有一人阵亡。

第二章 抗倭英雄

中国历史上斩首日本人最多的将领

——大明戚继光!

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汉族,山东登州人。明代著名抗倭将领、军事家,与俞大猷齐名。率军之日于浙、闽、粤沿海诸地抗击来犯倭寇,历十余年,大小八十余战,终于扫平倭寇之患,被现代中国誉为民族英雄,卒谥武毅。

惊人战绩:

台州花街之战:斩首308颗,生擒2名倭首,其余淹死和未割首的数目不详,自己牺牲陈文清等3人。

白水洋战斗:我敌对比:1500对2000余,全歼2000多名倭寇,斩首344颗,生擒5名倭首,自己牺牲陈四等3人。

长沙之战:消灭倭寇3000名,斩首不多,此战主要为解救百姓。

福建横屿岛渡海之战,消灭倭寇1000多名,斩首348颗,俘虏29名,牺牲陈文彪等13人,牛田之战,击溃数上万倭寇(包括假倭和真倭),斩首688颗,自己无一人牺牲。

林墩之战,烧死和淹死倭寇3000名左右,斩首960颗,俘虏26人,此战阵亡最多,达到90人,(此战为汉奸向导出卖所致死伤)

福清葛塘之战,消灭300多名倭寇,斩首150多颗,牺牲20人。

平海卫战斗,斩首2622颗,牺牲金渔等16人。

仙游之战,击溃10000余名倭寇,杀死倭寇1000余,斩首498颗,生擒1名,自己牺牲童子明等24人。

王仓坪战斗,击溃倭寇近万名,斩首177颗,自己无一人阵亡。

蔡丕岭战斗,击溃倭寇7000余名,杀死1000多名,斩首160多颗,自己牺牲31人。

因为浙江倭患严重,嘉靖三十四年(1555),戚继光被调任浙江都司佥书,次年升任参将,镇守宁波、绍兴、台州三府。此后,戚继光多次与倭寇作战,先后取得龙山、岑港、桃渚 之战的胜利。实战过程中,戚继光认识到明军缺乏训练,作战不力,多次向上司提出练兵建议,最后得到批准。三十八年(1559),戚继光无意目睹到义乌矿工与永康矿工打架的场面(几万人打架),戚继光惊呼:“如有此一旅,可抵三军。戚继光对招募了近4000人,进行了严格的训练。次年,戚继光针对沿海地形多沮 泽、倭寇小股分散的特点,创立攻防兼宜的”鸳鸯阵。四十年(1561),倭寇大举进犯浙江,戚继光在台州十三战十三捷,基本平息了浙江的倭患。

岑港之战

嘉靖三十六年(1557),浙江巡抚胡宗宪诱捕了海盗王直,其党羽三千余人盘据岑港,声称要为王直报仇。岑港在舟山岛的西面,地形非常复杂,倭寇只留一条小路以便出入,将其余通路一概堵死。嘉靖三十七年(1558)春,各路官兵进攻岑港,戚继光由左路进攻。倭寇居高临下,明军仰攻很不方便,双方死伤都很惨重。岑港久攻不下,明政府认为将官作战不力,撤去俞大猷、戚继光等人的职务,限令一个月内攻克岑港。随着期限的临近,戚继光等亲率士卒,奋勇冲锋,倭寇抵挡不住,在一个深夜乘船退出岑港,转移到舟山北面海中的梅山,此后扬帆南下,转寇福建。

龙山所之战

龙山所在定海县(今浙江舟山县)境内,北面濒临大海,是倭船往来必经之道。嘉靖三十五年(1556)九月,倭寇八百多人打到龙山所,戚继光这时新任参将不久,听到消息立刻率军前往。倭寇分成三路猛冲过来,明军纷纷溃退,戚继光见形势危急,连忙跳到一块高石上,一连三箭将三个倭酋射倒,倭寇这才退去。十月,倭寇又在龙山所登陆,戚继光与俞大猷 等率军抗击,三战三捷,倭寇乘夜撤退。明军跟踪追击,至雁门岭遇伏,纷纷逃走,倭寇得以乘船出海。两次龙山所之战,戚继光初露锋芒,同时认识到明军缺乏训练,临阵畏缩,有必要寻求解决办法。

组建戚家军

龙山所之战,戚继光认识到明军“兵无专统,谋不佥同”,有必要训练一支强而有力的军队。战后不久,戚继光便连续两次上书,向上司提出练兵建议,但由于种种原因,建议未能及早实现。嘉靖三十八年(1559)九月,戚继光第三次提出建议,决定到义乌招募农民和矿工,得到上司同意。到义乌后,戚继光进行了严格的挑选,凡属浮滑的小市民,打过败仗的,沾染官府习气的,一概不要。最后选定三千人,编立队伍,填造花名册,按照年龄、身材分发武器,进行严格的训练。从此,这支军队转战各地,取得了辉煌的战绩,人称“戚家军”。

台州大捷

嘉靖四十年(1561)四、五月间,倭寇大举进犯浙江,船只达数百艘,人数达一两万,骚扰地区达几十处,声势震动远近。其中大股倭寇窜犯宁海、桃渚、新河等地,戚继光确立“大创尽歼”的原则,在花街、上峰岭、藤岭、长沙等地大败倭寇,先后十三战十三捷,共擒斩倭寇一千四百多人,焚、溺死四千多人,使侵犯台州的倭寇遭到毁灭性的打击。与此同时,其它将领也在宁波、温州一带和倭寇交战十多次,取得重大胜利,浙江倭患基本平息。由于台州大捷,戚继光被提升为都指挥使,“戚家军”也闻名天下。

[编辑本段]福建抗倭

福建的倭患也很严重。嘉靖三十九年(1560)后,倭寇由于在浙江受到沉重的打击,在福建的活动更加猖獗,一支筑巢于宁德城外海中的横屿,另一支筑巢于福清的牛田,形势非常危急。嘉靖四十一年(1562),戚继光受命入闽剿倭,先后荡平横屿、牛田、林墩三大倭巢,随后回浙江补充兵员。戚继光刚离开后,倭寇就相互庆贺说:“戚老虎去,我们还怕什么!”活动又猖獗起来,攻占兴化府城,随后又据平海卫为巢。四十二年(1563),戚继光抵达福建,于平海卫大败倭寇。随后率军解仙游之围,灭山贼吴平于南澳,基本平息了东南沿海的倭患。

横屿之战

横屿是宁德县东北的一个小岛,离岸约有十里,和大陆之间隔着浅滩。涨潮时,海水将岛屿与大陆分开;潮退后,又尽是泥淖。倭寇在岛上结下大营,修筑防御工事,侵占已达三年之久。戚继光为了渡过浅滩,命令士兵铺上干草,随着鼓声向前爬行。到达横屿岸边时,倭寇早已布成阵势,士兵们奋勇冲杀,放火焚烧倭巢,倭寇四处逃窜,明军乘胜追击,斩首三百四十八人,生擒二十九人。残余倭寇向海上逃命,被淹死六百多人。战斗从开始到结束,不过三个时辰。随后,戚继光进军牛田、林墩,铲除了福建的三大倭巢。

平海卫之战

铲平福建三大倭寇后,戚继光回浙江补充兵员,倭寇又猖獗起来。嘉靖四十一年(1562)冬,倭寇六千人攻陷兴化府城,烧杀抢劫,无恶不作。次年二月,倭寇退出府城,据莆田东南的平海卫为巢。四月,戚继光率领一万多人到达福建。五月,福建巡抚谭纶命戚家军为中路,刘显为左翼,俞大猷为右翼,向平海卫发动总攻势。倭寇仓皇应战,戚家军用火器猛烈射击,倭寇战马受惊,乱跑乱窜,左右两翼乘势并进,倭寇大败,逃回许家大巢。明军进围敌巢,四面放火,倭寇或被烧死,或被杀死,逃窜者也多坠崖、蹈海而死,共被斩首二千二百一十人。

解仙游之围

平海卫之战不久,又有大批倭寇陆续登陆。嘉靖四十二年(1563)十一月,倭寇约两万人围攻仙游,城内居民昼夜死守,双方伤亡都很严重。谭纶和戚继光统兵来救,驻扎于仙游城外二十里处,这时戚继光的部下只有六千人,敌我力量相差悬殊,不宜立即决战。次年一月,换防的军队到达,戚继光进行周密布署后,分道向仙游进军。当时倭寇结为四巢,分别盘据于东、南、西、北四门,中路军直冲倭寇南巢,其它各路配合作战,倭寇丢盔弃甲,全线崩溃,仙游之围得以解除。戚继光这次以寡敌众,大获全胜,体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

灭山贼吴平

吴平是福建漳州诏安县梅岭人,他与倭寇勾结,招纳海盗、流氓一万多人,盘踞在梅岭一带。嘉靖四十四年(1565)春,戚继光攻占梅岭,吴平率部南逃,占据闽广交界的南澳岛,戚继光跟踪追击,将南澳岛封锁起来。十月,戚继光率军在龙眼沙登陆,命人散布劝降檄文,吴平党羽军心动摇,戚家军乘势进攻,大获全胜。吴平伤魂落魄,率领部下遁入森林。月底,戚继光与俞大猷合力进讨,吴平惨遭失败,仅率八百余人乘船逃脱。四十五年(1566),戚继光和俞大猷进剿吴平残部,吴平投海自杀,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平息。

明朝抗击倭寇强悍的壮族狼兵

瓦氏夫人(1496—1555)明代抗倭英雄。原名岑花。归州(今靖西)知州岑章之女。嫁田州府(治今田阳)土官岑猛,改姓瓦。曾代其孙统理州政。嘉靖年间,我国东南沿海倭寇猖獗,横行无忌,然而当他们碰到一位壮族妇女时,却屡受挫折,难以言胜,深所畏服,这位英勇无敌的壮族妇女就是明代赫赫有名的抗倭女英雄——瓦氏夫人。嘉靖年间,瓦氏曾任田州州事,在职期间,克已励志,善理州政,招集流亡人口,安定社会秩序,发展农业生产,健义学,兴教育。并培养了儿子、孙子等战将,都为国捐躯。其时,我国东南沿海遭受倭寇侵扰,形势危急,他们在我国北起河北、山东,南至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地,进行严重地侵扰和破坏活动。倭所到之处,大肆掠夺,抢劫商船,焚毁房屋,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严重威胁着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两广督府把征调“狼兵”(即广西壮族土官兵)的命令送到田州,年近花甲的瓦氏不顾自己年迈体弱,毅然挺身而出,请求带兵抗倭,被授予“女官参将总兵”军衔,开赴东南沿海前线抗倭。瓦氏制军有方,熟知兵法纪律也很严明,屡次取得抗倭战斗胜利,建奇功,大大鼓舞了人民的斗志,瓦氏被诏封了“二品夫人”。

明嘉靖六年(1527),岑猛被指控叛乱,被讨伐,与其子岑邦彦战败而亡。其孙岑芝袭田州土官。因岑芝年幼,由瓦氏夫人代理知州事。她深明大义,在职期间,克己砺志,善理州政,招集流亡人口,发展农业生产,重视教育,安定社会秩序,各方面均有所成就,赢得了族人的爱戴和拥护嘉靖二十九年(1550),岑芝被征调至海南岛镇压黎族群众,战死于海南,于是,瓦氏夫人又抚育岑芝之子岑大寿、岑大禄。掌管州内一切政务,政绩斐然。

三十三年(1554),倭寇侵犹我国东南沿海,所到之处,焚毁房屋,抢劫商船,大肆掠夺,无恶不作,严重威胁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明朝委派兵部尚书张经为总督东南国务大臣。征调“狼兵”(广西壮族土官兵)、“土兵”(湘西土家族土司兵)前往东南沿海抗倭。瓦氏夫人请命应征,被授予“女官参将总兵”,率田州、归顺州、南丹州、那地州、东兰州等州组建的军队6800余人,奔赴东南沿海剿倭。“誓不与贼俱生”,表现了她坚决抗倭到底,确保祖国边境安全的决心。她率狼兵于三十四年(1855)三月十三日到前线金山卫,扼住倭寇的巢穴。她体察下情,关心兵士,且用兵有方,所率部队组织建制严密,标志明显,奖惩分明,部队内部团结一致,秋毫无犯。因此,狼兵在战场上士气高昂,英勇善战,十出九胜,“天下莫强焉”,赢得了群众的大力支持。

同年四月,倭寇出动3000余人突然侵犯金山卫,瓦氏夫人率队迎击,杀得倭寇四散逃命,瓦氏的勇猛,为敌人所畏服。四月二十日,倭寇4000多人进犯嘉兴,瓦氏首当其冲,一马当先,在士兵与其他友军的配合下,把倭寇包围在五江泾(今嘉兴县北州里)一带,一举歼灭倭寇3000余人。给倭寇以毁灭性打击,获得抗倭的首次大捷。

六月,在陆泾坝战役中,又斩获倭首300余级,烧毁倭寇船只30余艘,倭寇闻风丧胆。狼兵连连告捷,屡建奇功,大大鼓舞了人民的斗志。“花瓦家,能杀倭”的民谣在江浙沿海广为传颂。因瓦氏狼兵“杀贼多”,论功封赏瓦氏夫人为“二品夫人”,群众赞誉她为“石柱将军”。

漕泾镇之战。漕泾镇位于金山以东,属松江府华亭县所辖。这里南临大海,西为金山,东为倭寇老巢柘林。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四月,受赵文华的派遗,瓦氏夫人率俍兵约1000人自金山逼近柘林,在漕泾镇遭敌伏击,伤亡很重。瓦氏手下的钟富、黄维等14位名将在战斗中壮烈牺牲,瓦氏极为悲愤。正值危急关头,她奋不顾身,披发舞刀,往来冲杀,浴血奋战,终于杀出一条出路,胜利突围。这次战役的情况,在《明世宗实录》中有记载说:“嘉靖三十四年四月,工部侍郎赵文华至松江祭海神……文华因谓俍兵果可用,厚犒之,激使进剿。至漕泾遇倭寇数百人,与战不胜。头目钟富、黄维等十四人俱死,兵众失亡甚众。”这一战,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主要是由于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赵文华强令进兵造成的恶果。

王江泾之战。王江泾位于嘉兴以北13.5公里,王江泾水路北通苏州、松江、常州,南达杭州、宁波、金山、绍兴、温州,是苏杭地区著名的丝绸之乡。嘉靖三十年(1551年)以后倭寇多次进犯王江泾,烧杀掳掠。嘉靖三十四年四月二十日,总督张经亲自部署,指挥各路大军,发动了历史上有名的王江泾之战,取得了抗倭以来的第一次大胜仗。这次战斗的情况,《明通鉴》卷六一记载说:“时,柘林倭纠新倭四千余人突犯嘉兴,经遣参将卢镗俍、土等兵,水陆击之……贼回王江泾。永顺兵攻其前,参将汤克宽31舟师由中路蹴之,贼遂大败,斩首一千九百余级。”《金山倭变小志》载:“十九日,贼分兵二万余人突出金山独山,往嘉兴,俞大猷率瓦氏尾击……总督乃会同浙抚胡宗宪,追贼至王江泾。”进犯王江泾之敌在各路军的追堵合围下,最后在王江泾镇以南1.5公里的杜家村倭墩浜屯被歼,其尸体全部埋于此地,故倭墩浜又名“平倭墩”。同时,在王江泾镇一个小山包上,竖起一块“大捷碑”,小山包取名“大捷山”,现在“大捷碑”、“大捷山”已不复存在,唯有“平倭墩”尚留有0.66米高的小土堆,据说这就是当年侵略者的葬身之地。王江泾之捷具有深远的意义。当时的边疆大使胡宗宪曾说:“自王江泾捷后,我兵始有生气”;“嘉兴、杭人始安枕;军民主客始知贼犹人也,非真若鬼神、雷电、虎豹然,不可向迩,浸人斗志;贼自是稍顾忌,逆气狂谋渐以亏肭,始可诱而图矣”。瓦氏夫人率领的壮族子弟兵参加了这一极富历史意义的战斗,并在战斗中起了重要作用,作出了重大贡献。

此外,瓦氏夫人还参加了柘林之战,盛墩之战,嘉善、双溪桥之战,松江之战,昆山这战,陆泾坝之战,漕河泾之战等。在战斗中,瓦氏夫人使用双剑杀敌,神速如闪电,锐不可当,致使倭寇疲于奔命,死伤累累,倭寇闻风丧胆。俍兵连连告捷,屡建奇功,鼓舞着人民的斗志。“花瓦家,能杀倭”的民谣在江浙沿海广为传颂。明代江苏人吴殳为赞颂她的英勇和剑术的高超,曾写下《双刀歌》:岛夷缘海作三窟,千万官军皆露骨。石柱瓦氏女将军,数千战士授吴越。纪律可比戚重熙,勇气虚江同奋发。女将军亲战挥双刀,成团雪片初园月。麾下健儿二十四,雁翎五十齐翁忽。岛夷杀尽江海清,南纪至今推战伐。天都侠少项元池,刀法女将手授之。乙亥春杪遇湖上,霜髯伟干殊恢奇。谓予长矛疏远利,彼已慎密须短器。绥翠堂中说秘传,翔凤六月生双臂。

这首《双刀歌》是对瓦氏夫人骁勇善战的生动写照。在抗倭战争中,由于她英勇杀敌,战功卓著,曾得到嘉靖皇帝的奖赏。《明史》记载云:“(嘉靖)三十四年,田州土官妇瓦氏以俍兵应调至苏州剿倭,隶于总兵俞大猷麾下。以杀贼多,诏赏瓦氏及其孙男岑大寿、大禄银币,余令军门奖赏。”

是年七月,瓦氏夫人班师回田州。祭告家庙,厚恤随军士兵,以示关怀和慰问。不久,病逝于府署,追封为“淑人”,葬于州城东婆地(今田阳县田州乡那兰村)。墓碑至今尚在,上刻有“明赐淑人岑门瓦氏之墓”广西“狼兵”战法自成一家,一般以七人为一伍,各伍独立作战;每伍中有四人专事击刺,有三人专事割首,以便请功领赏。冲锋时,一人向前,同伍的左右人都大呼夹击,予以支持。一伍向前,则左右各伍都予以支持,全队密切配合,并以执钩镰枪者居前,执毒者守卫于两侧,形成锋矢式队形,发挥长短兵器的作用。

而湘西“狼兵”则每司设二十四旗,各有旗长,临战时,排成塔式序列,即以一人居前,其后以三、五、七人横列四五排,其余士兵则于阵后呐喊助威。前列伤亡,后排递补,既要各旗独立作战,又可各旗互相配合协同。进则队列整齐,退则井然有序。

袁崇焕的关宁铁骑中有6000广西狼兵充当主力。狼兵很是厉害,一到辽东驻地即与清军肉搏,是袁崇焕的嫡系部队。

清末,当时太平天国开始的时候,太平军在刚开始只有3万人,这3万人是清一色的广西兵,一路从广西打到南京,多厉害。在北伐战争后,太平军士兵以安徽人和江浙人为主,这些地方的人战斗力根本不能以前的广西兵相比,曾国藩就曾说过:“长毛(太平军)中后期之30万之战斗力,远远不如刚出广西之3万”,广西兵得到了他这么高的评价。

第三章 常胜将军的传奇

历史上常胜将军竟是文弱书生

一位“射不穿札,马非所便”的文弱书生,竟然是我国历史上打仗最厉害的人,而且每战必胜,从不失手,是历史上真正的常胜将军。

与明末袁崇焕一样,他也是文官出身,自身并无万夫莫挡之勇,但却在战场上创造出一次次的旷世奇迹。

这位常胜将军就是南北朝时期的南梁将军陈庆之。他一生身经数百战,没有一场败绩,而且没有一场不是在绝对的劣势中大胜敌军。毛泽东在多次阅读《梁书-陈庆之列传》后,不禁感慨:“再读此传,为之神往”。

引子

南北朝时期,洛阳街头流传着这样的一句童谣:“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其意思是,任凭多么精锐的军队,或者多么出名的将领,见到“白袍”都要望风而逃,避之唯恐不及。何为白袍?为什么能够拥有如此的威名和震慑力呢?

童谣中的白袍是南朝梁的一支劲旅,因为他们都身着白袍而得名。这支白袍神兵只有区区七千人,那么南朝如此小规模的军队怎么能够给远在北魏腹地的都城洛阳老百姓留下这么威风的印象呢?因为这支白袍神兵拥有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领导者——陈庆之。强将手下无弱兵,在他的带领下,七千白袍神兵一路北上,不到5个月时间,摧毁北魏几十万重兵的围追堵截,一路纵横驰骋大战47场,全战全胜,拔城32座,直至最后攻陷北魏首都洛阳。

如此的战绩,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着实无人能出其右。翻阅史籍,在陈庆之的戎马生涯中,这次奔袭洛阳只是他众多辉煌战绩中的一笔,在《梁书-陈庆之列传》所记载的他一生无数次重要战役中,没有一场败绩,而且没有一场不是在绝对的劣势中大胜敌军,真乃神人也。(一)

英雄莫问出处。出身庶族寒门的陈庆之自幼便随从萧衍,当时萧衍还没有起兵反齐,陈庆之在萧衍府中的身份只是一个小书童。萧衍酷爱下棋,棋瘾一上来可谓废寝忘食,经常通宵达旦的和人对弈。他的那些棋友们即使有心讨好萧衍,无奈心有余而力不从,陪到自己筋疲力竭,也不能让萧衍尽兴。唯独陈庆之,精力特别旺盛,只要萧衍想下棋,他随叫随到,甚得萧衍的欢心。

公元502年,萧衍登上了南梁皇帝的宝座。当时年仅18岁的陈庆之被任命为主书。主书这个官职是晋朝设立的,隶属于中书省,最初由武官担任,南朝宋时改为文职。所以在萧衍登基的时候,是把陈庆之作为文人看待的。而据《梁书》记载,陈庆之“射不穿札,马非所便”,也说明他在勇力方面虽然不至于无缚鸡之力,但是也绝不是勇冠三军的猛将,这也是他和那些流芳千古的名将最大的差别。“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担任主书后的陈庆之,冷静地观察时局政事,期盼着有一天能够为朝廷效力。在他41岁时,机会终于来了。(二)

公元525年,北魏发生的徐州刺史元法僧叛乱,元法僧失败后困守徐州。由于觉察到大势已去,所以元法僧投降南梁,并将徐州拱手送给萧衍。于是,萧衍任命陈庆之为威武将军,带兵去接应元法僧。这次接应行动并没有遇到太大阻力,恐怕这也是萧衍给这个年过四十的昔日棋友一次表现的机会。总之陈庆之很顺利的把元法僧接应回来后,即被任命为宣猛将军、文德主帅。

可是徐州此时还并没有真正落到南梁手中,当务之急是尽快接收徐州的统治权。所以萧衍马上派自己的儿子豫章王萧综前去接管徐州,并且派陈庆之带领两千人马随萧综大军入徐州。

徐州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对于割据南北一方的梁魏均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北魏当然不允许徐州落入南梁之手,立刻调集元延明、元彧率领两万人马阻截萧综。元延明派遣手下别将丘大千修筑堡垒阻挡梁军前进,梁军陷入非常不利的局势之中。然而陈庆之以硬碰硬的手法用两千人马硬撼敌阵。战斗一开始便呈现出一边倒的局势,倒下的并非处于劣势的梁军,而是占有优势兵力和地形的魏军。梁书中用“进薄其垒,一鼓便溃”这八个字记述了陈庆之以摧枯拉朽的攻势撕破敌人的防线。虽然首战告捷,但是此时却发生了一件出乎意料的变故。问题出在南梁大军主帅萧综身上,他居然在一天夜里,扔下整个大军,只身一人投降了魏军。因此梁军发生混乱,魏军趁乱攻击,梁军损失惨重。只有陈庆之率领本部人马突围。虽然这次战斗最后收场得很窝囊,但是陈庆之却显露出过人的军事才能。

其时,真是北魏的多事之秋。北魏公元526年,北魏由于胡太后专权,引发了一系列内部动乱。这对于南梁来说正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南梁派安西将军元树进攻寿春,由陈庆之随同并负责军事上的指挥。此战南梁大获全胜,取得寿阳等五十二座北魏的城池。为了表彰陈庆之在寿春战役中的出色表现,萧衍赐封他为关中侯。经过这次战役,陈庆之已经成长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三)

公元527年,上天再次垂青南梁。此时北魏境内的葛荣率领起义军攻陷信都,围攻邺城。另一方面萧宝寅在长安兵变称帝,其他大小叛乱此起彼伏。南梁刚刚在前一年拿下寿春,乘胜进攻广陵和涡阳。负责进攻涡阳的南梁方面指挥是曹仲宗,陈庆之当时也在这支军队中担任假节(皇帝的代表)。

北魏为解涡阳之围,派征南将军常山王元昭率领十五万人马增援涡阳。魏援军的先头部队行进到距涡阳四十里的驼涧,陈庆之力排众议提议主动出击,他亲自带领部下几百人,突然对敌人发起进攻,打败敌军。这一仗给魏军的士气造成很大打击,以至魏军的增援并没能扭转涡阳战场的局势,双方进入相持阶段。

涡阳之战前后持续了大半年时间,其间大小战斗数百次,双方军队都已接近强弩之末。此时魏军又派来了增援部队,并且在梁军的后方开始修筑工事。曹仲宗还怕陷入腹背受敌的局面,而且此时梁军已无斗志,于是准备撤军。陈庆之听说这个消息后,拿着皇帝赐予的节杖站在营门口慷慨陈词道:“我们这次出兵,经历了将近一年的时间,耗费了国家巨额的钱粮,经历了无数战斗。现在,你们竟然不考虑如何获胜,而想着撤军,你们这哪里是想着为国家立功,不过是借行军之名,进行抢掠罢了。我听说过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道理,现在如果你们执意要撤退,我只好拿出皇帝赐给我的密诏,依照密诏中的指示行事了。”经过这次营门陈词,陈庆之取得了梁军的实际指挥权。

当时魏军在梁军周围已经筑起了十三座堡垒,互成犄角之势。于是陈庆之挑选军中的精锐,趁夜衔枚而出,一夜就攻陷了敌军的四座堡垒。涡阳守军经历了大半年的消耗后,此时也已接近崩溃。涡阳守将王纬开城投降。魏军剩下的九座堡垒兵力仍然雄厚,陈庆之乘胜出击,将斩获敌人的头颅悬挂在镇前,击鼓呐喊猛烈攻击敌阵。魏军被这种声势吓破了胆,加上涡阳已经陷落,所以剩下的九座堡垒瞬间瓦解,魏军大规模溃败。此战魏军几乎全军覆没,尸体和遗弃的兵器车马竟将淮河的一段河道阻塞。

涡阳一战使陈庆之闻名大江南北,萧衍对于他这次的果断行动给予了高度的赞赏,亲自下诏表彰:本非将种,又非豪家,觖望风云,以至于此。可深思奇略,善克令终。开朱门而待宾,扬声名于竹帛,岂非大丈夫哉!(四)

公元528年,北魏宫廷再次发生政变,胡太后毒死了十九岁的亲生儿子孝明帝,另立三岁的元钊为帝。尔朱荣打着替孝明帝报仇的旗号,起兵进入洛阳,在洛阳外河阴,屠杀了包括胡太后和小皇帝在内的两千多名皇亲重臣,这就是著名的河阴之变。一时间北魏朝野人人自危,纷纷投降南梁,其中包括北海王元颢。这个元颢投降后,要求萧衍支持自己成为北魏的皇帝。萧衍很痛快地答应了他的请求,并且立刻派陈庆之率领七千人护送元颢北上。看来萧衍对元颢也没有抱太大希望,只派七千人护送他深入北魏几乎等于送羊入虎口。当然最后的结局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这一切都因为领军的人是陈庆之。

大军行至睢阳南,元颢迫不及待地称帝,并且赐封陈庆之一大串高官显爵。可见这个朝不保夕的流亡“皇帝”对陈庆之何等倚赖。睢阳(今河南商丘)守将丘大千,就是那个陈庆之出道时以两千人马击破他的堡垒的魏将,此时拥有七万重兵把手睢阳。他这次不敢再轻视陈庆之,在睢阳城外连筑九道联营,企图阻挡陈庆之的北进。这是一场七千远征军对七万严阵以待守军的战斗,可这场战斗从开始到结束只用了不到一天的时间。陈庆之早上开始发动进攻,在下午四点左右,攻克了九座联营中的三座,丘大千率领剩下的人马投降。

为了阻止陈庆之继续北上,魏征东将军济阴王元晖业率领羽林军两万,驻守考城(今河南民权东北)。考城的地势非常特殊,环城四面被水包围。元晖业自以为凭借天险,量陈庆之区区七千人马如何攻克考城。没想到陈庆之在水上筑起浮垒,没费吹灰之力就攻克考城,并且生擒元晖业。这一战梁军缴获了丰富的战利品,仅战车就俘获了七千八百辆。攻克考城后。大军继续向西进发,一路上魏军守将望风而降。

此时的北魏国内局势发生了转变,尔朱荣在邺城以七千精锐骑兵剿灭了葛荣几十万起义军,又打败了割据长安的萧宝寅,其他叛乱也纷纷被镇压,北魏暂时可以集结强大的兵力来对付陈庆之了。这时,陈庆之的远征军被北魏左仆射杨昱率领的七万羽林军,挡在了荥阳。而元天穆奉尔朱荣之命,正率领大军日夜兼程赶赴荥阳。另一支由尔朱世隆率领的一万人马进驻虎牢关,截断了陈庆之的退路。驻守荥阳的七万羽林军装备精良,凭借荥阳城高池深,守得固若金汤。而元天穆带来的更是久经沙场的北魏精锐骑兵。北魏这次动员了国内最精锐的军事力量,誓把陈庆之剿灭于荥阳城下。

当元天穆的援军出现在陈庆之背后的时候,荥阳仍然没有攻克。梁军看到己方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时,军心开始动摇。此时,陈庆之命令人马稍作休息,他对手下兵将说:“我们这一路打过来,攻城略地,杀死人家的父兄,抢掠人家的子女,都不计其数。所以元天穆手下的人马和我们不共戴天。现在我们只有七千人,而敌人接近三十万,今天咱们只能抱定决死一战的信念了。元天穆带来的都是骑兵,如果在平原交战,我们必败无疑,现在只有趁元天穆没有进攻之前攻下荥阳。大家再犹豫的话,那我们只有等人屠宰的份了”。听了陈庆之的话,终将士情绪激昂,摩拳擦掌。陈庆之立刻命令发动攻击,手下勇士前仆后继,终于在元天穆形成包围之前攻克荥阳,并且生擒杨昱。

随后,陈庆之趁元天穆大军刚到,阵脚未稳的时机,带领三千骑兵反扑敌军。魏军没想到刚刚浴血奋战疲惫不堪的梁军,居然敢放弃固守荥阳的有利条件,主动对数倍于己的敌人发动进攻。也许是过于措手不及,总之这场战斗的结果是几万魏军全线溃败,元天穆只身带领几十骑仓皇北逃。陈庆之乘胜奔驰虎牢关,虎牢关的尔朱世隆此时已经被陈庆之下破了胆,七万守军的荥阳都不堪一击,更何况区区一万人马。尔朱世隆连犹豫一下都没有,马上放弃虎牢关逃跑了。

此时,在魏将的心目中,陈庆之有如神助是不可战胜的。北魏孝庄帝仓皇逃往河内(今河南沁阳),留在洛阳的魏臣很识相的迎接元颢进入洛阳。于是元颢大模大样的坐在了龙椅上,过起了皇帝瘾。

雄关漫道真如铁。从大通二年十月,经历了大概140天的长途奔袭,陈庆之率领着他手下七千身披白袍的勇士,一路披荆斩棘,攻城拔寨,从安徽一路北上最终到达洛阳。粉碎了数次敌人大规模的围剿,歼灭了以骑兵著称的鲜卑精锐,这不能不说是军事史上的一次奇迹。只可惜此时的萧衍正在同泰寺热衷于佛教,贪图安逸,不思进取,痛失了统一南北的绝佳机会。(五)

让人啼笑皆非的是,元颢登上宝座后,不仅贪图享乐,而且目光短浅不识时务。在北方局势混乱,尔朱荣重兵环伺的时候,他居然不是尽力联合南梁抗击劲敌,而是考虑如何摆脱南梁的束缚。

此时陈庆之已经感觉到元颢并非是一个能成器的君主。但是他深知自己此次的任务就是保护元颢,在没有接到南梁方面的最新指示前,仍要尽力为元颢支撑着个烂摊子。陈庆之向元颢提出建议:“现在北方没有臣服的地方尚多,我们的兵力太少,敌人现在还不知道我们的虚实,可一旦他们知道,恐怕就会疯狂反扑。所以当务之急是尽快请皇上(萧衍)派来援军,稳定北方的局势”。元颢本来没什么主见,听了陈庆之的建议也觉得害怕,本来想依照行事,可是此时元延明又进谗言说:“现在陈庆之手上只有几千人,我们已经不能管制他了,再给他更多人马,我们大魏的社稷不就要落入外人之手了?”元颢听信谗言,为了防止陈庆之绕过自己向萧衍请求援军,私自给萧衍递交了密奏,谎称北方局势已经稳定,为了防止地方上产生恐慌情绪,恳请南梁暂时不要派遣大军北上。萧衍得到元颢的奏折后,于是命令原本打算北上的援军停在边境线上待命。至此,实际上南梁又丧失了一次统一南北的绝佳时机。

而此时,尔朱荣已经在北面集结了三十万左右的大军,伺机反扑洛阳。就在元颢入主洛阳六十五天后,尔朱荣带着从洛阳逃走的孝庄帝,挥师洛阳。此次北魏大军由尔朱荣亲自指挥,这个曾经在北魏不可一世的军事奇才终于要和陈庆之这个后起之秀对决疆场。听说尔朱荣的大军南下,那些前期投降元颢的地方又纷纷倒戈投向了尔朱荣,局势对于元颢一方非常不利。陈庆之为了争取战略上的主动,带领自己的七千人渡过黄河,驻守中郎城。在中郎城下,和北魏大军展开鏖战。从人数上说,陈庆之处于绝对的劣势,而且北魏此次的总司令是曾经以七千破葛荣几十万起义军的尔朱荣。按理说此次陈庆之完全没有胜算。然而陈庆之再一次创造了军事奇迹,在中郎城阻截了尔朱荣三天,这三天里战斗异常激烈,最终因为尔朱荣损失惨重而被迫撤兵。

面对强敌,尔朱荣为了稳定军心用上了从古至今屡试不爽的伎俩。他指使一个叫刘助的,号称善观天象的人站出来说,根据天象的显示,不出十日,河南就可以平定。不得不承认这个伎俩还是相当有效的,尔朱荣的大军暂时稳定了军心,没有造成溃败,也由此可见陈庆之对尔朱荣大军的打击是非常严重的。尔朱荣不敢再和陈庆之正面攻战,偷偷渡过黄河,绕过陈庆之驻守的中郎城,直接攻击洛阳。元颢当然是不堪一击的,他的人马一触即溃,至此临颍短暂的政权也寿终正寝。

元颢政权玩完了,陈庆之只好带领手下的人马开始向南梁撤退。尔朱荣亲自带领大军追击陈庆之部队。陈庆之的人马在蒿高遇到了山洪暴发,正在渡河的军队被洪水吞没,幸好陈庆之本人幸免遇难。失去军队的陈庆之只好化妆为一个僧人躲过尔朱荣大军的搜捕,逃到豫州,在豫州得到当地人的帮助,才辗转返回南梁。回到南梁,萧衍对陈庆之大加封赏,升陈庆之为右卫将军,永兴侯,封邑一千五百户。(六)

不久,陈庆之又被任命为北兖州刺史,后为都督。负责淮河流域的军事防务。此后,他一直以自己出色的军事才能,保证了南梁北部的局势稳定。

其间,曾出现过几次较大规模的战事。首先是僧强、蔡伯龙的叛乱。僧强号称会妖法,又善于煽动人心,短时间内聚集三万人马,攻陷了北徐州。济阴太守弃城而逃,钟离太守遇害。此时陈庆之发兵讨伐,没费吹灰之力便剿灭了这次叛乱。此后,陈庆之又率兵进攻北魏领地悬瓠,在溱水一带大败北魏的颍州刺史娄起、扬州刺史史云宝,又在楚城击败了前来增援的行台孙腾、大都督侯进、豫州刺史尧雄、梁州刺史司马恭。这几仗打下来,大梁北部边境获得了暂时的稳定。于是陈庆之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发展边境城市的生产,仅用两年的时间,就做到了府库充足。

公元539年十月,陈庆之因病逝世,享年56岁。身后也备享哀荣,他被追封为散骑常侍、左卫将军,谥号武侯。这位威震宇内的一代雄才就这样走入了尘封的历史。

大唐名将

——刘仁轨

回首大唐,人们往往想到流光溢彩的唐三彩,想到纵横驰骋的边塞诗,想到巍峨雄伟的大明宫,殊不知,这只是唐朝的瑰丽表象,它的内里则是唐人强烈的进取心,这正是一个伟大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大唐名将刘仁轨的豪言壮语印证了唐人的这种内里,当他听到日本军队从海上增援百济的消息,仰天大笑,“是上天要富贵我这个老头子”,千载以下,后人依旧为唐人的万丈豪情动心不已。

刘仁轨(公元602年~公元685年),出生于汴州尉氏(河南尉氏),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出将入相型的人物,他大器晚成,却一鸣惊人,足以媲美当年雄才大略的楚庄王,因为他,改写了唐朝与日本的千年历史。今天的日本,在元旦喝着屠苏酒,在上元节的踏歌庆祝,在七夕遥望牛郎织女,在重阳节登高赏菊,这些都是唐朝传过去的风俗,在中国早已式微,在日本依旧风行全国。这一切,都与千年之前的一场海战息息相关,那就是刘仁轨指挥的白江口战役。

刘仁轨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老寿星,享年84岁,他年轻时正值隋末乱世,烽烟四起,他又家境贫困,无法专心读书学习,但是他从未放弃自己。没有纸笔,就用树枝在地上写字练习,居然读通了文史,以博学著名。武德初,河南道大使、管国公任瑰准备上表论事,刘仁轨见到了他上表的文稿,为他修改了几个字,任瑰十分惊异,见刘仁轨颇有文化修养,就以赤牒方式让他当上了息州参军(赤牒授官是唐初制度,按正常程序,应是吏部先用赤笔注官之状,门下省审批,皇帝最后授旨)。不久,刘仁轨又调任陈仓尉。当地有一个折冲校尉名叫鲁宁,横行不法,鱼肉乡里,以前的地方官没人敢管他。折冲校尉属于诸卫折冲都尉府,下府的折冲校尉都是正五品下阶,小小的陈仓尉论地位与之相差甚远。但是,刘仁轨公事公办,给这位大爷以严厉的警告,鲁宁没有放在眼里,依旧我行我素。当他再度触犯国法的时候,刘仁轨把他抓了起来,让人拿棒子把他活活打死。消息上报到大唐皇帝李世民那里,顿时让天子勃然大怒,“一个小小的县尉,竟敢杖杀我的折冲,简直是无法无天”。

唐太宗召见了刘仁轨,很快弄清了事情的是非曲直,面对刘仁轨的侃侃而谈,一代名君大为折服,马上提拔他作了栎阳(今陕西临潼北)县丞。贞观十四年,唐太宗打算前往同州(今陕西大荔)狩猎,刘仁轨及时向皇帝上了一道奏折,“今年风调雨顺,庄稼长势喜人,百姓昼夜辛劳,才收割了十分之一、二,现在皇上前往狩猎,各种接待加上修理桥道,动辄要用一、二万个工,对百姓的收割相当不利。如果等百姓收割完毕,皇上再行射猎,于公于私,都能兼顾”,唐太宗知错必改,将狩猎行动推迟了整整一个月,他下旨表扬了刘仁轨的谏言,“你虽然官职不高,却竭诚为民,所陈之事,甚得君心”。

不久,刘仁轨提升为新安(今属河南)令,累迁到给事中的位置。隋唐之时,给事中成为门下省的属官,驳正政令之得失,地位崇高,是个时常可以亲近皇帝的官位。好景不长,唐高宗显庆元年(公元656年),刘仁轨得罪了当朝红人李义府,被外放到青州(今属山东)。说起事情的来龙去脉,竟是因为李义府的一桩风流韵事。李义府看中了一个非常漂亮的女人淳于氏,此女子却是一个胆大包天的杀夫罪犯,当时正受着牢狱之苦。李义府逼迫大理寺丞毕正义释放了淳于氏,让毒杀丈夫的女犯人成为自己枕边如胶似漆的情人。有人向朝廷告发此事,唐高宗马上派人查办,派去的人正好就是刘仁轨。李义府知道刘仁轨一向的办事作风,知道自己不能心存侥幸,他很快逼迫毕正义在狱中自杀身亡。刘仁轨虽然秉公办事,苦于没有相关人证,最终未能将李义府定罪,打狼不成,反被狼咬,从此李义府将刘仁轨恨得咬牙切齿,显庆五年(公元660年),李义府落井下石的机会终于来到了。

此时的朝鲜半岛上,高丽、百济、新罗三国争雄,但一时之间,谁也吃不掉谁。新罗与大唐交好,高丽、百济则与日本亲近。唐高宗永徽六年(公元655年),百济伙同高丽、靺鞨进犯新罗,连夺三十余城,新罗向大唐频频告急。唐高宗收拾了西域的叛乱,转头就来收拾不服管教的百济和高丽。唐高宗显庆五年(公元660年),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被任命为神丘道行军大总管,十万水陆大军渡海进攻百济。唐军连战连捷,真捣黄龙,迫使百济王扶余义慈和众位王子投降,不到十天时间,百济就覆亡了,大唐以其地设置熊津等五个都督府,百济成了唐朝的羁縻府州。苏定方让郎将刘仁愿驻守百济府城,自己则押解百济王族回国献俘。

显庆五年十二月,李勣被任命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兵发高丽,刘仁轨监统水军,负责保障后勤。当时海上风高浪大,气候并不适宜出海,李义府却不管不顾,一再催促进兵。刘仁轨率部出海,遇上飓风,船舶倾覆,折损严重。朝廷派监察御史袁异式前去审讯刘仁轨,在袁异式出发之前,李义府就打了招呼,“君能办事,不忧无官”,袁异式心领神会,决心对刘仁轨不利。

面对袁异式的咄咄逼人,刘仁轨从容应对,“国有国法,我的过失自有国法处置。如果要我自杀以趁仇人之心,那是痴心妄想”,交锋之下,袁异式拿出的结论自然要置刘仁轨于死地,他临走时还亲自给刘仁轨上锁,以防刘仁轨畏罪潜逃,更有李义府在朝堂上煽风点火,“不斩仁轨,无以谢百姓”,刘仁轨的性命一时危在旦夕。舍人源直心出面替刘仁轨说情,“海风暴起,非人力所及”,唐高宗并非昏君,认为源直心言之有理,就将刘仁轨去官免职,让刘仁轨以白衣身份随军效力。此时,朝鲜半岛的形势风云变幻,给刘仁轨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遇。

唐高宗龙朔元年(公元661年),左卫中郎将王文度被任命为熊津(今韩国公州)都督,负责安抚百济民众,不料王文度渡海时突然病死,此时唐军主力也已撤离百济,百济复辟势力跃跃欲试,准备与留守孤城的唐军一争高低。复辟势力的代表人物一个是扶余福信,一个是僧人道琛,他们占据周留城(今韩国扶安)与唐军周旋。为了让自己的队伍更有号召力,他们派人前往日本,去迎回在那里做人质的王子扶余丰,日本想要保住在朝鲜半岛上的影响力,也愿意帮助扶余丰光复百济。一时之间,“西部皆应”,复辟势力迅速发展壮大,反而将刘仁愿的部队围困在了百济府城。情势危急,唐高宗当机立断,任命刘仁轨为检校带方州刺史,统领王文度的部下,征发新罗援军前往救援。刘仁轨闻讯之下,欢呼雀跃,他口出得意之言,“是上天要富贵我这个老头子”,出发之前,他发下誓言,“吾欲扫平东夷,颁大唐正朔于海表”,命运终于向这个年已六十的老头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虽然刘仁轨是文人带兵,却军容严整,号令严明,百济军人多势众,却不堪一击。道琛在熊津江(今韩国锦江)口设下两道栅栏,企图阻挡唐军水师的进攻,唐军与新罗军队联手出击,百济军队顿时一败涂地,“溺死者万馀人”,道琛连失两栅,抵挡不住唐军的乘胜追击,只得收缩战线,从百济府城撤围,率部退往任存城(在百济西部的任存山)。刘仁轨与刘仁愿合兵一处,鉴于唐军人数较少,也暂时停止了进攻。此时,百济军队发生了内讧,扶余福信杀掉了僧人道琛,兼并了道琛的部众,大权独揽,将百济王扶余丰也视作无物,他“招诱亡叛,其势益张”。几乎在同一时期,苏定方率领大军东征高丽,虽然一路凯歌,却未能攻下平壤城,时值大雪寒天,气候恶劣,唐军决定班师回国,这样,留守百济府城的刘仁轨和刘仁愿就成了一路孤军,何去何从,他们也到了十字路口。

唐高宗下诏给刘仁轨,要求他们马上撤兵,要么渡海回国,要么到新罗休整。刘仁轨目光如炬,坚持自己的意见,在给唐高宗的上表中,他客观地分析了敌我形势,认为只有坚守百济,大唐才能把朝鲜半岛的主动权抓在自己手里。唐高宗被他说服了,身边的将士也被他说服了,大家同心同德,决心在朝鲜半岛大干一场。事情正如刘仁轨预料的那样,百济军队再度发生火并,扶余丰杀掉了扶余福信,成为百济军队名副其实的统帅,他知道独木难支,就派人向日本和高丽分别乞援。高丽畏惧大唐的威势,没敢出兵相助,日本则认为这是染指朝鲜半岛的大好机会,派出精锐部队27000人,前往干预朝鲜半岛的局势,日军攻陷了新罗好几座城市,从海上直指百济旧地。唐朝方面反应迅速,征发淄、青、莱、海四州兵马7000人,由右威卫将军孙仁师率领,开赴熊津,与刘仁轨、刘仁愿所部会师,唐军气势益壮。他们听从了刘仁轨的建议,擒贼先擒王,猛攻百济军队的老巢周留城,周留城岌岌可危,赶紧向日本军队求救,万余日军乘坐海船,到达白江口,准备登陆驰援百济军队。

此时正是唐高宗龙朔三年(公元663年)八月,日军在白江口遇上了刘仁轨率领的大唐水师,被迫接受了全军覆没的命运。当时,大唐水师7千余人,战船170艘,日军一万余人,战船1000多艘。大唐的战舰高大坚固,制作精良,远非日本的破船可以相比。唐军水师将日军的破船夹在当中,顺风放火,一时之间,烟焰涨天,海水皆赤,唐军箭发如雨,日军溃不成军,呛死淹死的数不胜数,日军将领朴市田来津遭唐军围攻而死。周留城中的百济王子扶余忠胜、扶余忠志眼见大势已去,只得率众向唐军投降,百济王扶余丰下落不明,他的宝剑成为唐军的战利品。这场规模巨大的海战深深震动了日本全国,日本为防止大唐进攻,在国内修筑了四道防御工事,此后的一千年里,再也没有向朝鲜半岛用过兵。日本向大唐派出了一批批遣唐使和留学生,无论大唐的衣冠服饰,还是大唐的典章制度,统统照搬回家,全盘唐化使日本成了一个与唐朝区分不出彼此的国家。

白江口海战之后,百济诸城再度归附,唯有任存城的迟受信坚持不降。百济义军首领沙吒相如、黑齿常之在唐军秋毫无犯的感召下,再度向唐军投降。在此之前,他们曾聚众响应扶余福信,啸聚山林,多次与唐军作战。此次,刘仁轨决定派沙吒相如、黑齿常之去平定任存城,遭到孙仁师的坚决反对,他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我信不过他们”,刘仁轨向他耐心说服,“我看沙吒相如、黑齿常之都是忠勇有谋之人、感恩图报之士,知道目前形势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立功的机会他们不会放过,无须怀疑他们的忠心”,孙仁师认可了刘仁轨的想法,于是唐军向黑齿常之所部发放粮食和武器,并分兵相助,很快攻陷了任存城,迟受信抛妻弃子,狼狈逃窜,投奔了高丽,至此,百济全国再度被唐军平定,形成了对高丽的夹击之势。大功告成,刘仁愿、孙仁师回国复命,刘仁轨则留下来镇守百济。

百济战乱之后,民生凋蔽,百废待兴,刘仁轨充分展露了自己的经营才干,把当地的生产搞得有声有色,很快就呈现出一片安居乐业的战后景象。刘仁轨当然不会忘记自己坚守百济的初衷,他率军屯田,聚积粮草,操练士卒,风雨无阻,为下一步对付高丽做好战前准备。不出刘仁轨的深谋远虑,数年之后,高丽就重蹈了百济的命运。

刘仁愿回到京城后,唐高宗问他,“你在百济的前后奏请,有条有理,文采飞扬,很合我的心意,你是个武将出身,何以能够如此才华出众”,刘仁愿据实回答,“这全是刘仁轨的手笔”,丝毫不愿掠人之美,唐高宗龙心大悦,给刘仁轨连升六级官阶,任命为带方州刺史,并为刘仁轨在长安建造一座宅第,以表彰刘仁轨立下的丰功伟绩。当朝重臣上官仪也称赞过刘仁轨和刘仁愿的为人处事,“仁轨遭黜削而能尽忠,仁愿秉节制而能推贤,皆可谓君子矣”。刘仁轨善解君心,揣摩圣意,上表陈述了唐军在百济的一系列困难,皇帝都言听计从,一一予以解决,从此,刘仁轨就成了唐高宗最信任、最亲近的大臣之一。

麟德二年(公元665年),唐高宗前往泰山封禅,刘仁轨带来了新罗、百济、耽罗、日本四国的使者,为大唐的祭祀活动增添了最大的荣光,唐高宗高兴异常,提升刘仁轨为大司宪,后又兼任检校太子左中护,封乐城县男。按照一般常理,成为举足轻重的朝臣后,刘仁轨就有条件对陷害过他的人进行秋后算账,袁异式自然难逃一劫。可是,刘仁轨老于人情世故,他要凭借此事,让所有的同僚都看到自己的博大心胸,于是宴请袁异式,做了一场出色的秀。酒席之上,他将自己的酒杯倒光,告诉袁异式,“仁轨若念畴昔之事,有如此觞”,主政之后,又提升袁异式为詹事丞,推荐袁异式做司元大夫,时人无不对刘仁轨的以德报怨钦佩万分,唐高宗也因此对刘仁轨好感大增,屡屡托以重任。

乾封元年(公元666年),高丽莫离支泉盖苏文去世,其长子泉男生继承了莫离支的位置,泉男生的弟弟泉男建、泉男产不服这个安排,发兵攻打泉男生,泉男生抵挡不住,就派自己的儿子泉献诚到唐朝乞援。唐朝等来了高丽内乱的千载良机,当然不肯错过,朝廷任命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节制诸军,统率数道合击高丽国。刘仁轨出任辽东道副大总管,后又改为熊津道安抚大使,全力协助李勣的雷霆攻势,到了唐高宗总章元年(公元668年)的冬天,高丽灭亡了,并入了大唐帝国的版图,唐朝在高丽旧地设置九都督府、四十二州、百县,由平壤的安东都护府统辖,以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检校安东都护,统兵二万人驻守当地,安东都护府管理着高丽和百济的旧地,七世纪东北亚的格局自此重新建立。大唐削平了新罗的两大宿敌,占领了朝鲜半岛四分之三的土地,新罗一国坐大,竟然收留反唐势力,蚕食已经并入大唐的土地,这种以卵击石的行为终于引起了大唐的愤怒,刘仁轨率领大唐雄师,对新罗展开了重拳出击。

唐高宗任命刘仁轨为鸡林道大总管,任命卫尉卿李弼、右领军大将军李谨行为副大总管,于上元二年(公元675年)飞渡瓠卢河(在庆州西),攻破新罗重镇七重城(金城北),同时靺鞨兵也在新罗南境登陆,配合唐军的飓风行动,重拳之下,新罗军队遭到重创,国力大损,李谨行长驱直入,三战三捷,新罗国如同末日来临,心胆俱裂。新罗王派使节向大唐请罪,卑躬屈膝,请求唐高宗的宽恕,贡献厚礼,恳求大唐高抬贵手。唐高宗赦免了新罗王,后来,唐朝与新罗以平壤以南的大同江为界,划定了双方的边界线,默认了新罗在朝鲜半岛上的地位。

刘仁轨班师回朝后,因功晋升为公爵,子侄三人,都被授予上柱国的封号。刘仁轨家乡的百姓也觉得脸上有光,将刘仁轨的居住地称为“乐城乡三柱里”。上元二年,刘仁轨当上了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如故,兼任太子宾客,仍然负责监修国史。《国史异纂》上有一则逸闻,说明了刘仁轨当时的崇高声望。那时,刘仁轨任左仆射,戴至德任右仆射,大家都尊敬刘仁轨而鄙视戴至德。有一位老妇人向戴至德递交申述状,戴至德正要下笔批示,老妇人突然问左右的人,“这个人是刘仆射还是戴仆射”,别人告诉她这位是戴仆射,老妇人竟然说道,“这是个不管事的仆射,叫他把申述状还给我”,戴至德不以为忤,让人把申述状还给了老妇人。戴至德任职期间,没有象刘仁轨那样惊人的业绩,也不善言辞,但他死后,唐高宗极为痛惜,“自从我失去了戴至德,再也听不到很多意见了,他活着的时候,我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从来不肯放过”,唐高宗把戴至德以前的奏章都拿出来,竟然装了满满的一匣子,皇帝边看边流泪,大家这才明白戴至德的为人处世。

仪凤二年(公元677年),吐蕃入寇,刘仁轨被任命为洮河道行军镇守大使,防备吐蕃的进犯。他多次向唐高宗上书,提出备战方略,都被李敬玄借故压制,刘仁轨怒火中烧,决定让李敬玄栽个大跟斗。官场争斗,阴谋诡计,刘仁轨烂熟于胸,相比之下,稍嫌质朴的李敬玄根本不是他的对手。

刘仁轨知道李敬玄是个文人,不善战阵,偏要推荐李敬玄来接替自己,李敬玄颇有自知之明,极力推辞这个重任,唐高宗竟然说道,“如果刘仁轨要我去带兵,我也得去,他要你去,你怎能推辞”,李敬玄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只得硬着头皮前往,接替刘仁轨担任洮河道大总管兼安抚大使,兼任检校鄯州都督。仪凤三年(公元678年),唐军与吐蕃展开会战,李敬玄坐失不救,唐军折损过半,黑齿常之在战斗中脱颖而出,一路升迁,后来威震朔方,成为大唐的燕国公,反映了刘仁轨的识人之明,但是,刘仁轨与李敬玄的意气之争,葬送了多少唐军将士,正是“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虽然刘仁轨荐人不当,却并没影响到唐高宗对他的信任,刘仁轨在朝堂之上左右逢源,一如既往。永隆二年(公元681年),他兼任太子太傅。《朝野佥载》上有这样的记载,少府监裴匪舒建议皇家卖掉马粪,每年可获利二十万贯,唐高宗征求刘仁轨的意见,刘仁轨认为不能给后人留下大唐皇家唯利是图的印象,这件稳赚不赔的事情就此作罢。《资治通鉴》上记载,裴匪舒为唐高宗建造了一座精致的镜殿,落成之日,唐高宗邀请刘仁轨一同前去观看。刘仁轨一见之下,急忙下殿,唐高宗心中疑惑,赶紧追问原因,刘仁轨回答道,“天无二日,国无二君,刚才从镜子里看见了几个天子,实在是不祥之兆”,他的危言耸听马上唬住了唐高宗,皇帝立即叫人把四周的镜子统统剔掉。

刘仁轨在官场打滚了一辈子,心中起了激流勇退的念头,他以年纪老迈为由头,要求退休回家,皇帝依依不舍,让他以太子太傅的身份继续发挥余热。弘道元年(公元683年),唐高宗驾崩,多年来一直代唐高宗处理政事的皇后武则天抓住机会,走上了亲政的舞台,刘仁轨再度出任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负责留守长安。他以年老体衰向武则天请辞,并以汉朝吕后家族灰飞烟灭的事实,规劝武则天不要重蹈覆辙,武则天派武承嗣去安抚他,将他进封为郡公。刘仁轨无力回天,却知道趋势避祸,不久就让武则天对他彻底放了心。

宰相裴炎奉劝武则天归政于李家,被武则天以谋反罪名下狱。为了试探刘仁轨的态度,武则天派姜嗣宗从洛阳来到了长安。刘仁轨很快弄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却听到姜嗣宗自我吹嘘道,“我早就察觉到裴炎行动有异了”,刘仁轨问道,“你真的早就知道”,姜嗣宗爽快回应,“当然了”,刘仁轨就让他给武则天捎去一份奏章,武则天看到奏章后,马上将姜嗣宗绞死,原来刘仁轨在奏章上写的是,“姜嗣宗早就知道裴炎要谋反,却未曾告发”,一条性命就这样为刘仁轨洗脱了猜疑。

垂拱元年(公元685年),武则天启用新的官制,刘仁轨被任命为文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公元685年3月2日,刘仁轨因病去世,享年八十四岁。朝廷追赠他为开府仪同三司、并州大都督,将他陪葬乾陵,赐其家实封三百户。

刘仁轨的儿子刘浚官至太子中舍人,垂拱二年,遭到酷吏陷害,被杀身亡,妻子籍没。唐中宗李显复位以后,因为刘仁轨曾任东宫旧属,追赠刘仁轨为太尉。刘浚的儿子刘冕,开元年间曾任秘书省少监,他请求唐玄宗为自己的祖父刘仁轨立碑褒扬,得到皇帝的首肯,刘仁轨的谥号为文献。

毕再遇

八百年前的五月(公元1206年),两淮大地阴雨连绵,在望不到边的泥泞中,十万宋帝国正规军在金军铁骑的追击中,如潮水般狼狈而逃、丢盔弃甲。在这漫山遍野的仓皇大溃散中,独有一支军队,军容严整,气势如虎,于惊涛骇浪中溯游而上,一杆大旗在血雨腥风中烈烈作响,旌麾所指,十荡十决。这杆大旗上书“毕将军”三个大字,旗下将领短小精悍,披头散发,带铁兜鍪,鬼面具,胯下黑色宝马神骏异常,麾下勇士无不以一挡百,在战场上挥洒“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英雄气概。这位勇冠三军的将领就是南宋名将毕再遇。

毕再遇,字德卿,兖州人。父毕进为岳飞部将。再遇“姿貌雄杰”,“武艺绝人,挽弓至二石七斗,背挽一石八斗,步射二石,马射一石五斗”。他以父荫入侍卫马军司,“以拳力闻”,曾经收到孝宗召见,被赐战袍、金钱。然而,当时南北议和,英雄无用武之地,再遇性格慷慨激烈,在官场上吃不开,到开禧北伐的时候已经年近六十,论官阶不过小小武节郎(宋武将官阶自上而下有横行正使14阶,诸司正使八阶,横行副使12阶,诸司副使八阶。武节郎是诸司副使第四阶,总第38阶),论官职不过下级军官。

南宋开禧二年,在权倾一时的主战派韩侂胄的努力下,南宋帝国对当时正处于内忧外患的金国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北伐之战。此时的金国已经丧失了昔日的强大。在短短八十年的时间里,当年骁勇善战的女真战士已经被中原的繁华腐蚀,远在四十多年前完颜亮南侵时就变得胆小怕死。而内部的农民起义和蒙古的崛起更让这个雄霸北方的帝国雪上加霜。

在起初的北伐攻势下,缺乏名将统帅的金国军队措不及手,被攻势如潮的宋军重兵连克数城,形势一片大好。开禧二年四五月份,宋军在东线中线相续告捷。在东线,镇江都统制陈孝庆和部将毕再遇攻克泗州,陈孝庆再攻克虹县;在中线,江州都统制许进攻克新息县,光州忠义人孙成收复褒信县。捷报传到临安,韩侂胄大受鼓舞,于是请求宋宁宗下诏伐金。

然而韩侂胄高兴得太早了,金朝是衰落了,但是宋朝何尝不是如此?西湖歌舞暖风里,隆兴时期有所起色的南宋军队都已经糜烂不堪,当时的将领多靠谄媚权臣爬上高位,在任只知克扣军饷、役使士卒,打起仗来自然是勇往直‘后’。这些将领的丑态在北伐中暴露无遗,而真正的将才,则沉沦下僚,如此次北伐中力挽狂澜的毕再遇、李好义,这时候只不过是些低级军官,那位千秋壮士杨巨源则在委屈得看着仓库。

就在诏书下达的前一天,江州都统制王大节攻蔡州(河南境内)失败,军队溃散。半个月后,皇甫斌率步骑数万攻唐州(河南境内),被据于城下,又被金兵偷营,死伤数千。皇甫斌重整其鼓再来交战,又中伏,军队被分割为二,大溃,死伤万余。建康都统制李爽攻寿州(安徽境内),逾月不下,结果被金守军和援军里应外合而击溃。宋将田琳虽然攻克寿春,皇甫斌部将曹姓统制却又被败于溱水(河南境内)。西线兴元都统制秦世辅更是无能,行军途中,军队居然溃散。宋军对江苏山东沿海的进攻也不顺利。七月份宋将商荣再攻东海县(连云港附近),失败。不久,统制戚春、夏兴国以舟师万人进攻邳州(江苏境内),被守将击败,戚春投水自杀,夏兴国被杀。

北伐重点的东线形势更加不妙。东线宋军的第一战略目标是攻克重镇宿州。当时宋军已经攻克宿州外围的灵壁、虹县,马军司统制田俊迈又攻占了离宿州不过几十里路的蕲县。金将仆散揆意识到了宋军的战略意图,抢先派精骑三千增援宿州。因为宿州是打通齐鲁的战略要地,宋东线最高军事长官郭倪派遣其弟池州副都统制郭倬、主管军马行司公事李汝翼率众五万增援田部。当时宋军势大,攻势激烈,忠义民兵奋勇当先,已经肉搏登城,金兵失去守志,宿州陷落在即。这时候令人扼腕的一幕发生了。城下的正规军嫉妒忠义民兵之功,竟然从下射杀民兵。这种恶劣举动毫无疑问瓦解了忠义民兵的斗志,而本来准备投降的金兵见此情况,兔死狐悲,於是重整斗志,做困兽斗,趁着忠义民兵被杀的混乱重新巩固了城防。而郭倬、李汝翼均为庸将,对军粮防范不严,竟然被金兵偷袭,烧掉了粮草,全军很快乏食。当时淫雨连绵,宋军久暴野外,疲惫不堪。而李汝翼不懂兵法,竟然屯所部军队于低洼之处,这时候被大水所淹,金兵趁机以骑兵冲击,宋军全面大溃败,为逃命李郭二人将宋将田俊迈出卖给金军。

正当宋军主力宿州败绩的时候,毕再遇正按郭倪的部署率领四百八十名骑兵从泗州直取徐州。不久前的四月,郭倪派遣陈孝庆和毕再遇取泗州,克日进兵。消息走漏,金人着手准备守城,关闭了泗州榷场,并堵塞城门。鉴于当时金人已经知道了宋军行军日期,毕再遇将错就错,以兵以奇胜的兵法,率领亲手挑选的八十七名敢死士,提前一天到达泗州城下。泗州有东西两城,跨汴河两岸。再遇施展疑兵之计,分兵在西城下河道上陈列旗帜,罗列舟楫,做攻西城状。而自己率主力急趋东城南角,身先士卒登上城墙,杀敌数百,金兵丧失斗志,从北门逃跑。东城攻克。这时候西城仍在坚守,毕再遇大张“毕将军”大旗,对城上大喊“大宋毕将军在此,尔等中原遗民也,可速降”。於是西城归降。毕再遇一战成名。

此时毕再遇所部四百八十名骑兵行至虹县的时候就碰到了郭倬、李汝翼的溃军。毕再遇毫不畏惧,加速向灵壁行军,在凤凰山遇到了准备撤军的陈孝庆所部。毕再遇劝陈道“宿州虽不捷,然兵家胜负不常,岂宜遽自挫!吾奉招抚命取徐州,假道于此,宁死灵壁北门外,不死南门外也。”。这时候郭倪撤军的命令已到,陈孝庆坚持撤退,毕再遇慨然道“郭、李军溃,贼必追蹑,吾当自御之”,於是独力迎头痛击追击而来的五千名金军铁骑。毕再遇以敢死士二十人(二十人,可以想象毕再遇麾下都是怎样的貔貅之士!)守灵壁北门,自己率领生于四百余骑兵冲阵。金人怎么也想不到在宋军的全线溃退中还会有如此不怕死的军队,先自惊诧莫名。再望见“毕将军”大旗下面目狰狞的将领,想起那个毕将军神的传说,看见他胯下气势如龙的“黑大虫”,望见他身后烟土滚滚,不知道有多少虎狼之士正奋马而来,於是士气崩溃,惊呼道“毕将军来!”,全军遁逃。毕再遇“手挥双刀,绝水追击,杀敌甚众,甲裳尽赤,逐北三十里”,有持双铁锏的金将跃马而前,毕再遇以左刀格其简,右刀斫其胁,金将堕马死。

这时候原定进军徐州的计划已经不可行。毕再遇让退入灵壁的友军先撤,自己掩护。估计友军已经离开三十里的时候,毕再遇下令焚毁灵壁城。“诸将问:‘夜不火,火今日,何也?’再遇曰:‘夜则照见虚实,昼则烟埃莫睹,彼已败不敢迫,诸军乃可安行无虞。汝辈安知兵易进而难退邪?’”在毕再遇虚虚实实的部署下,金兵果然不敢追击,宋军安全撤回。毕再遇率军还泗州,以功第一,自武节郎连迁二十三阶为武功大夫,以后更迅速担负起整个两淮战场的重任,成为宋朝东线战场柱石,与川陕战场的杨巨源、李好义两位千秋壮士辉映东西。在开禧二三年间的多次战役中,他以其“挽弓至二石七斗,背挽一石八斗,步射二石,马射一石五斗”的武艺,以其“出入阵中,万死莫敌”的勇猛,以其摄人心魄的鬼面具铁兜鍪,更以其出神入化的谋略、坚如金石的意志、军令如山的军队,所向披靡,跻身岳飞、宗泽、韩世忠、吴玠等抗金名将之列,无愧于“战神”的称号。遗憾的是,由于宋朝的腐败,如此名将成名之日竟已年约六旬,可比昔日黄忠,真是糟蹋人才啊!

随后不久,乘着蜀川吴曦率部叛宋降金带来的突变局势,金国迅速调集近三十万大军对南宋进行了大规模的反扑。虽然在金军的攻势下,有不少城池被攻陷,大批宋军溃败,然而金军的攻势很快就被少数的几支宋军精锐所遏制。当时毕再遇所部不过两万,纵横两淮,十余万金军却始终对之无可奈何。

起先在丘崈命令下,驻守淮北泗州的毕再遇部于六、七月间放弃泗州,驻扎淮河南岸的盱眙。毕再遇知盱眙军,他属下的军队,不到两万(以丘崇所说为据)。十一月初,纥石烈执中的军队包围楚州,毕再遇受命救援。所部刚离开盱眙,金人就趁机进攻盱眙,换防的友军惊溃,盱眙沦陷。毕再遇听到消息,为避免后顾之忧,立刻回军收复盱眙,分兵防守,然后以主力再次东上楚州。当时围城金军七万,毕再遇知道敌众我寡,难以力胜,於是决定出奇计,焚其粮草。当时金人粮草存于淮阴,以三千人守卫。又有三千粮船泊于大清河(淮河支流)。毕再遇遣统领许俊率敢死队夜半偷袭,携带火种,分五十余队,潜伏于金营粮车之间。以哨声为号,同时纵火。黑夜里金人辨不清虚实,惊慌逃窜,粮草被焚烧一空,被俘二十余员将领。许俊是毕再遇手下敢死一军中之皎皎者。敢死一军,多为豪侠亡命之士。这些勇士,本素不相能,为乌合之众,却为毕再遇胆气所摄服,忠义所激励,军法所约束,供其驾驭,成为当时宋军劲旅。十二月,金军兵趋六合,威胁扬州。六合,有六朝古都的“京畿屏障”之称,毕再遇深以六合形势为忧。当时楚州城坚兵多,加上金军粮断,毕再遇判断楚州不足为虑,於是率军迅速南下六合迎击。

宋军刚进入六合城,金人先头部队已经到达离六合二十五里的竹镇。这时候金军尚不知道毕军已抵六合。毕再遇利用这一点,命令军队偃旗息鼓,伏兵于六合南门,伏弩手于城上,在金军逼近城濠的时候,万弩齐发,金人遭受如此猛烈打击,正在诧异之时,毕再遇大开城门,伏兵尽出,同时城上旗帜尽举,金人以为遭遇埋伏,大惊失措,溃逃而归。不久,金军主力十万余众陆续到达,把六合团团围住,并企图焚烧灞木,决濠水淹城,被宋军以劲弩逼退。纥石烈子仁部随即到达,力量大振的金军合兵攻城,战况激烈,宋军箭支用尽。危急之时,毕再遇令人张青盖往来城上,金人以为是宋军主将,於是争相射击,宋军因此获得集于城墙之上的二十万支箭,防守力量顿时大增。这是一个真实的草船借箭故事。而对於毕再遇,却不过是他无穷计谋中的一计而已。金人善以水柜取胜(从行文判断是类似于韩信淹龙且,关羽水淹七军之类的以筑坝放水打击敌军的战术。),毕再遇将计就计,在夜里以衣甲草人数千,罗列成阵,在黎明时鸣鼓佯攻,金军惊以为真,急忙放水冲击。得知受骗后意气沮丧。而毕再遇趁机率军进攻,金人大败。一次在与金人野战时,金后援不断,毕再遇率军于某天夜里拔营而去,悄无声息。临行之前,遍插旗帜于营中,又命人绑住几只羊,把羊前腿放在鼓上,群羊挣扎,鼓声不断,一连几天,金人都不知道宋军已经拔营而去!金人骑兵厉害,毕再遇有一次故意与金人边战边退,到傍晚的时候,再次挑战金军,然后退兵,在退兵途中大撒以香料煮过的豆子,金人战马已经饿了一天,闻到豆香,埋头就吃,金人骑兵如何鞭打都不管用。

宋军趁机反攻,金军自然打败,死伤无数。然而毕再遇不仅仅是智谋百出,治兵有方,他在军事装备的改良上也颇有眼光。因为他的部队擅长野战,他在提高军队机动性上颇费苦心。他针对宋军装甲过重的弱点,造轻甲,长不过膝,披不过肘;减轻头盔重量;把马甲换成皮制;以木头造车牌,下面安上转轴,使得一个士兵就可推可举。毕再遇部转战两淮,行动神速,这些军备上的革新,功不可没。毕再遇的心理素质极佳,擅长攻心战。在金兵扎营三十里包围六合的危局下,毕再遇一面临门作乐以示闲暇,安定军心兼沮丧敌气,一面派出奇兵骚扰金人。金人昼夜不得休息,只得撤营远去。毕再遇料敌先机,判断金兵会卷土重来,于是亲自率兵夺取六he城东野新桥,攻击金人后队。在毕再遇层出不穷出人意料的打击之下,金军损失惨重,士卒疲乏,丧失了卷土重来的信心,于是向淮河撤退。毕再遇军追击到滁州,因为天气恶劣(“大雨雪”),才回师。这次追击,缴获骡马一千五百三十一匹,马鞍六百,衣甲旗帜等量。开禧三年初,毕再遇因功除镇江都统制兼权山东、京东招抚司事,封骁卫大将军。当时金人列屯六十余里,围困楚州已经三个月。征衣未解的毕再遇再遣诸将分道挠击,军声大振,楚州之围遂解。战功无与伦比的毕再遇于是出知扬州、淮东安抚使。短短八九个月,毕再遇从一名低级军官升为封疆大吏、独专一方的军事统帅。

同时在其他地方,金军也没有占到多少便宜,金军在庐州,挫于猛将田琳;在和州,三万金军挫于周虎所率的两千守军,周虎率军与金兵血战三十余次,歼敌无数,杀金军猛将抹燃史古搭等十余,不久士气低迷的金军被迫退兵。金军在襄阳府,挫于赵淳。当时川陕吴曦叛变,扬言与金人合攻襄阳,淮西除去庐州、和州数座孤城,几乎全境沦陷。京湖宋军魏友谅所部被金军接连击溃,奔逃江陵。当时的襄阳已是一座孤城,然而十余万金军在长达近两个月的围攻中却占不到便宜。凭借坚城,田琳、周虎、赵淳有力得打击了金军,遏制了金军的南侵势头,不愧为抗金名将。然而,在当时宋金鏖战中,独领风骚的还是铁面黑马的“大宋毕将军”毕再遇。如果说田周赵可以比做韩世忠、刘琦、吴玠、吴璘的话,那么毕再遇,在当时野战中金人无敢撄其锋者,则无疑岳飞再世。

然而宋朝廷的腐败最终导致了这次开禧北伐以屈辱而收场。在金国的威胁下南宋主和派大臣发动政变杀死了韩侂胄,将他的人头献给金国换取了耻辱的嘉定和议。真是“自古和戎有大权,未闻函首可安边”。

嘉定和议成,毕再遇悲愤交加,累疏乞归田里。赐诏不允,除保康军承宣使,降诏奖谕,寻令带职奏事,提举佑神观。六年,提举太平兴国宫,十年,以武信军节度使致仕。卒,年七十。一代将星陨落。

第四章 回忆名将

大唐名将

——李光弼

大唐帝国极盛时期国土空前辽阔,北至贝加尔湖,南到越南中部,东北到达黑龙江以北,西北到达锡尔河、阿姆河流域,这中间,九夷四蛮出身的将领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李光弼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他智计百出,功劳盖世,谱写了一幕又一幕的战争传奇。

兵法中有“美人计”,是运用了“异性相吸”的原理,李光弼独出心裁,将之运用到战马上,唱出了一出令人拍案叫绝的好戏。李光弼与史思明的叛军交战时,明显感觉到对方骑兵的压力,因为史思明营中的马匹很多是从塞北带来的,这些公马精壮高大,奔跑如飞,使史思明的骑兵具有很强的战斗力。李光弼发现,没有战事的时候,这些公马每天都要赶到河边洗澡放牧,于是,李光弼大肆收购带驹的母马,一下子从百姓手里收购了母马、马驹各500匹。待到史思明的公马又到河边的时候,李光弼将母马赶出城去,却将马驹统统留在城中。母马来到城外的河边,吸引了所有公马的注意力,公马发情了,纷纷下河朝母马跑过来,母马挂念城中的马驹,转身往城中飞奔,公马紧追不舍,全部跑进唐军驻守的城中,等史思明反应过来,想要拦截马匹,这些公马已被唐军尽数捕获,以后,补充到唐军的座骑中,使李光弼的部队成为唐军中最有战斗力的部分,功勋屡建,威震天下,这计策只是李光弼小试牛刀,他一生的故事则更为精彩。

李光弼(公元708年—公元764年)是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人),属于契丹族,他的父亲李楷洛是契丹酋长,在武则天当政时期内附,官至左羽林大将军,封蓟郡公。吐蕃入侵河源,李楷洛率精兵迎战,出发的时候,他对别人说,“平定了吐蕃贼,我也回不来了”,在胜利回师的途中,他真的暴病而亡,朝廷追赠营州都督,谥号忠烈,李光弼就成了烈士子弟,他少年从戎,开始了南征北战的辉煌历史。

李光弼自幼就严正刚毅,他喜欢读《汉书》,擅长骑射,显露了非同一般的资质。他的父亲去世,他按照礼节守孝,终丧不入妻室,显示了他表里如一的性格。天宝五年,他被河西节度使王忠嗣提拔为兵马使,充赤水军使。王忠嗣慧眼如炬,对别人说道,“日后能代我统兵的必然是李光弼”。天宝十三年,朔方节度使安思顺表奏李光弼为副使,知留后事。李光弼出类拔萃,安思顺十分喜爱,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李光弼不想趋炎附势,借口自己有病,推脱了这门婚事。陇右节度哥舒翰素来与安思顺不和,听说了李光弼拒婚的事,就表奏李光弼入朝做了武官。

安史之乱爆发了,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在郭子仪的推荐下,李光弼被朝廷任命为河东节度副使,参与平叛。他带领五千朔方军与郭子仪会合,东出井陉(今河北井陉西北),收复常山郡(今河北正定)。叛将史思明率领数万兵卒赶来支援常山,李光弼大破叛军,先后收复九门(今河北藁城西北)、赵郡(今河北赵县)等地,因功升为范阳长史、河北节度使。七月,在嘉山(今河北曲阳境内)大破史思明部,斩首万余,俘虏四千,史思明狼狈逃窜,披散着头发、光着脚板逃往博陵(今河北定县)。李光弼进围博陵,唐军声威大振,河北十余郡县纷纷杀掉叛吏重归大唐,大半河北郡县被唐军收复。在连连大捷的形势下,李光弼清醒地认识到,敌人锋芒正锐,应该端掉范阳这个安禄山的老窝,“揠贼根本”。不料形式急转而下,哥舒翰潼关失守,长安门户大开,唐玄宗手足无措,领着儿孙逃往蜀地,长安落入了叛军的手中,留在长安的王孙公主被叛军切瓜砍菜般地杀害,一时间,血雨腥风,惨不忍睹。太子李亨灵武即位,是为唐肃宗,遥尊唐玄宗为太上皇。李光弼被授予户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提兵五千入驻太原。

当地的节度使王承业荒于军政,侍御史崔众成为事实上的一把手,他和王承业本来是上下级关系,在王承业面前却没有半点规矩。在皇帝的诏令被宣读以后,崔众本该把所部兵马全部交给李光弼,可他就是不办,见李光弼只是长揖,李光弼火了,既然崔众自己撞到枪口下,他决定杀崔众立威。崔众被抓起来了,朝廷的中使也赶到了,要任命崔众为御史中丞。李光弼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他对中使说道,“崔众有罪,已被关押,现在要处斩的,是侍御史崔众。如果你宣诏拜他为御史中丞,我就杀御史中丞崔众”。中使害怕了,不敢拿出诏书,崔众就在军中被斩首,李光弼至此威震三军,令出必行。

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史思明、蔡希德等人率叛军十多万人进攻太原(今太原西南),当时李光弼所部的精兵都被征调到朔方军去保卫唐肃宗,李光弼手下连一万人都不到。众人眼看叛军将至,都建议加固城防,以利坚守,李光弼说服了大家,“环城有四十里,工程浩大,而敌人转眼就到。到时大家精疲力竭,如何能够抵御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