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身心健康(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12 03:30:13

点击下载

作者:施亚,穆晓睦

出版社: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青少年身心健康

青少年身心健康试读:

前言

每人都想拥有健康——为成功奠定基石,体验幸福的、有意义的人生。

每人都想获得成功——实现自我价值,拥有财富,回报社会。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改革开放,经济腾飞,人们物质生活逐步富裕,同时与之相适应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人才、生存标准越来越高,成功更为艰难。随之而来的多种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也越来越多,人们渐渐发现健康是首位的。

身心健康,主要是指身体和精神的健康。身体健康,要受衣食住行的制约;心理健康,要受心理状态的影响。两者的合二为一,就是国际上提倡的“全面健康”的新观点。一个人身体与心理都健康,才称得上真正的健康。所以,身心健康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21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健康状况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反映,更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影响到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因此,在重视素质教育的今天,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更是人们关心的热点,近年来农村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更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然而,青少年时期是一个充满生机、活力,又充满矛盾、困惑的时期,是人一生发展历程中的一个特定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既为青少年发展提供了动力和机遇,也使青少年发展面临挑战与挫折。其中不容忽视的是,青少年在身心健康方面还存在着许多误区,这往往容易影响他们的身体健康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美国匹兹堡大学预防医学教授Rogers认为,对青少年学生进行身心健康教育,不仅能培养他们良好的卫生习惯,而且能使青少年把这一教育和自己一生的健康联系在一起。由此可见,对青少年进行健康教育不仅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的健康水平,而且对他们一生的健康都会产生重要作用。也只有具有了健康的体质,青少年才能保持旺盛、充沛的精力,适应快速多变的时代节奏,高质量地完成自己的学业,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本书结合新时代农村青少年的身心特点,以辨证唯物主义思想为指导,从解读健康概念入手,深入分析青少年身体健康的各项要素和卫生保健常识,以及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辅导常识。本书通俗易懂,融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于一体,可供农村青少年自学之用,也可供家长、教师学习参考之用。

本书限于编写时间仓促,作者水平有限,书中内容不妥和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专家和读者予以批评指正。

第一章 健康概念的基本解读

“您的孩子健康吗?”“当然了!瞧,他长得多结实啊,很少上医院呢。”多数家长都会这么肯定地回答。

孩子不生病,不上医院,就是健康的孩子吗?

想一想您的孩子有没有以下的表现:(1)经常喊累。上下楼,对他来说是很费力的事,所以很少下楼活动。甚至与朋友或家人一起郊游或散步,对别人来说是情趣盎然的休闲,而对他来说也会因为累而成为负担,因此也就毫无乐趣可言了。(2)无精打采,哈欠连天。(3)经常晕车、晕船。(4)厌食、食欲不振、超重。(5)任性、急躁,唯我独尊。(6)依赖性强,过分依赖父母及他人。(7)忧郁、孤僻,因个人学习或生活的失败而有很强的挫折感。(8)人际关系不良,情愿躲避在家与父母相处,以维护自己脆弱的自尊心。焦虑不安,害怕上学。(9)缺乏朝气,意志薄弱,心胸狭窄,扭捏、胆小、神经质,空虚、颓废等。

第一节 健康的概念

一、什么是健康

中国很长一段时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健康就是不生病。或者说,不去医院看病就是健康。

为了全面地阐明现代健康的真正含义,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们在60多年前就完整地、全面地为健康写下了新的定义,并写进WHO成立大会的宪章中。WHO宪章中是这样说的:“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而且是要保持身体、精神方面的健康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美状态。”这个定义告诉我们,健康包括生理方面、心理方面和社会适应方面三个层次的涵义。世界卫生组织从它成立的那一天起就一直致力于普及健康知识以及推进世界各国健康教育的行动。

1986年11月21日世界卫生组织在《渥太华健康促进宪章》中指出,健康的必要条件包括:和平、住所、教育、食物、收入、稳定的生态体系、持续的资源、社会的公正以及平等。从此,与健康相关联的、有助于儿童和青少年健康的各种问题都成为全世界关注的话题,健康概念也在此基础上不断地得到传播。这一基本思想成为世界各国中小学开展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

20世纪90年代,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只有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良好和道德四个方面都健全的人,才算是完全健康的人。”具体来说,健康是指人的身体发育正常,功能良好,没有残障疾病,体力充沛,精力旺盛,行为适当,并能正常生活和劳动的状况。就其普遍意义上来看,对于一个人的健康状况,可以通过观察和测量其身体形态、生理与心理功能的一定指标来作出比较准确的判断。无论对于家长还是教师来说,了解和掌握这样一种基本的方法对于指导和帮助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是非常必要的。健康同时意味着,我们对自己的身心状态是满意的,不仅能够充分地享受生活,而且有能力适应社会环境。由于人的幸福感与满意程度又是在人际交往中实现的,因此,健康的自我满意程度还必须充分体现出社会性和道德要求。由此可见,对个体而言,健康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几点:(1)体质良好

它包括健壮的体格、良好的体能和较强的适应能力。具体说,就是人体的形态结构是良好的,生长发育是正常的,身体的整体指数与比例是合适的,身体姿势是端正的。(2)体能全面

身体基本活动能力的走、跑、跳、投、攀、爬和身体素质的力量、速度、灵敏度、耐力、柔韧得到全面发展,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的机能协调发展。(3)心理健康

哲学家约翰·洛克就曾说过:“健康身体中的健康精神这是对世界上幸福状态的一个简短而完整的描述。”300多年后的今天,他的话仍然正确。躯体和精神的健康对于完满的健康都是必要的。世界各地出现了很多关注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专业组织和机构。1948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建立了世界心理健康联合会(WFMH)。这些组织或机构的成立和富有成效的工作,极大地推动了世界性的心理卫生普及工作。

心理健康包括情感和思维两个方面,即情与意。情感健康一般指感觉和状态方面的健康。思维健康指的是我们按现实情况认识世界以及对挑战作出反应,对生活采取理性的策略的能力。思维健康的人不会回避冲突和苦恼,而是在面对生活的转变、创伤和损失时能够使情绪得以稳定和完善。

1946年召开的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将心理健康定义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从定义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心理健康作为健康概念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随着工业化社会的发展,在人们的生产与生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4)道德高尚

人类作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高智能生物群,是由每个个体组成的,这个组合体就叫社会。人类社会靠什么来维系?靠法律、道德、伦理。由蓝德曼著、彭富春译的《哲学人类学》一书强调,一个生物的人要真正成为社会的人,“必须不断转化为真正的人”。这个转化过程是从模仿开始,从学文化知识来实现飞跃的。这就是我们常讲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过程。

作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应该是诚实谦虚、充满爱心、敢于负责;勇敢顽强、果断坚毅、坚忍不拔、敬老扶弱;爱国家、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一个道德品质低下的人,为社会所不容,于自身健康也有害。巴西有位叫马丁斯的医生对583名贪官进行了对比研究后,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有腐败行为的人容易得癌症、心肌梗塞、心脏病等。换言之,这些人命不长。马丁斯认为,当腐败分子违反伦理道德标准时,精神和肉体就会受到来自各方的攻击,最终导致生病甚至死亡,这印证了“多行不义必自毙”、“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的名言。一个心地狭窄、损人利己的人,生活不可能充满情趣,也不会是健康长寿的。

二、健康与疾病

世界上最重要的是生命,其中人的生命是所有生命中最重要的形式,而每个人的生命又是独一无二的。因为有了我们每个独一无二的人,世界才如此丰富多彩;因为有了天真烂漫的孩子,世界才如此生机勃勃,充满希望。因此,我们应该善待孩子,善待生命。怎样才是善待生命?首先应从善待我们的健康开始,健康是进入幸福殿堂的通行证。

过去我们只重视生物方面的因素,如通过打预防针,预防一些诸如天花、麻疹、脊髓灰质炎、肺结核等传染病,但比较忽视心理因素、社会因素造成的疾病。其实,生物、心理、社会三方面的因素是相互作用的,在一些遭受战争创伤和自然灾害、经济贫困的国家和地区,人们得不到起码的生活保障,如营养不良、水源污染、苍蝇蚊子滋生等,许多人会因营养不良、腹泻、疟疾而丧生。而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由于生活富裕,营养过剩、运动减少、社会竞争激烈,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急剧上升。由不良生活方式和精神压力过大造成的疾病,如心脑血管病、肿瘤、糖尿病、抑郁症导致的自杀等发病率也有明显上升。改革开放以后,资本主义国家中一些丑陋的社会现象侵入我国,由吸毒、滥交等引起的艾滋病也在我国蔓延。

环顾周围,总能发现这样的人,他总是萎靡不振,很少有什么事能使他提起精神,不论食物如何美味,也很难使他胃口大开,他总是不停地抱怨“我很烦”、“我晚上老是睡不着”如此等等。如果有人对他说:“你不健康”,他会很诧异地说:“我很健康,我去医院做过检查,没什么病。”难道没病就是健康吗?

没病不等于健康。从健康的概念可以看出,健康不仅仅只是从生物学一维的角度来说没有疾病,而是从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三维的角度来衡量人是否处于完好状态,也就是说,健康的范畴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性良好三个方面。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性三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三者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所谓躯体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定义为身体生长发育正常,没有疾病。躯体健康是健康的基础。所谓心理健康,是指整个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的相对稳定,相互协调,充分发展,并与客观环境相统一和相适应。心理健康对任何年龄层次的人都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使机体协调,防止疾病的重要保证。所谓适应性良好,是指机体能协调地、适当地适应其所处的变化着的环境。社会适应性良好对心理健康和躯体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迄今为止,疾病尚无统一的概念。目前认为,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病因的损害作用下,因自身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也就是说,机体在一定病因作用下,一定部位、一定层次的稳定状态遭到破坏,在结构、功能、代谢、控制或遗传上发生了异常的变化。从生物医学的概念来看,疾病是偏离生物学上的正常标准,存在着可以从客观上加以证实的病因发病机制。它必须是:①病人对于病症有主观感受。②医生检查出病人的身体确实有某种失调。③病人的症状与某一可判明的临床类型符合。总之,疾病是一种生物过程,存在着结构、功能、生化等方面的特异变化,是客观上可以测量出来的。

三、健康与亚健康

若长寿与健康两者任你挑选,你选择哪一个呢?长寿还是健康?多数人会选择健康,没有健康的长寿是毫无意义的!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全球调查结果显示,全世界真正健康者仅5%,找医生接受诊病治疗者约占20%,剩下来的75%,就是属于“亚健康”者,而“亚健康”也是一种“病态”。

亚健康,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这种生理状态表现为:身体虽无明显的疾病,却活力降低,适应性不同程度地减退。罗马大医学家格林把这一特殊状态命名为“第三状态”,也有人称之为“灰色健康”。“第三状态”表现为近似健康,又近似病态,但既非健康,又非生病。经过个体努力,“第三状态”可以转化为健康,也可能转变为“疾病”。“第三状态”的人仍然可以从事正常的工作和学习,不过常在身体上、心理上出现某些不适症状,如躯体疲劳、易感冒、稍稍活动即感到累、出虚汗、食欲不振、头晕、头痛、皮肤干燥,失眠、心绪不宁、神经衰弱、记忆力下降、心慌、焦虑,社交疲劳、人际关系不协调、家庭关系不和谐,还有性障碍等。“第三状态”的表现很多,有的像是心脏功能不好,有的像是有胃病,但经过检查却没有什么异常发现,这种状态可以持续很长时间,但最终不是向健康转化就是向疾病靠拢。哪些人容易处于“第三状态”呢?(1)学生,尤其是那些处于升学压力下的毕业班学生。(2)脑力劳动者、中老年人、月经期和更年期的妇女,都容易出现第三状态的征象。(3)具有不良生活习惯者,即经常饮酒、饮用浓咖啡、吸烟的人;患肥胖症的人,有不良饮食习惯、不重视健康的生活方式、熬夜工作等等的人。

四、身心合一的健康理念

人是一个生理和心理紧密结合的有机体,精神和躯体在同一个生命系统中共同起着作用。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都会相信,没有心灵的躯体和没有躯体的心灵一样,都不能称为现实意义上的人。有了活的躯体,个体才能作为高级动物而存在;有了活的灵魂,个体才能称得上是一个“人”,而人的健康就是建立在两者统一之上的。

每个人以精神为表现的心理活动和以躯体为载体的生理活动是相互影响、相互转化、互相依存和辨证统一的,不存在无生理活动的心理活动。生理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心理健康反过来促进生理健康,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因素都与人的健康有密切关系。专家们普遍认为,没有一种疾病是纯生理或纯心理的,人的生理与心理的健康问题是互为因果的。也就是说,生理或心理无论哪一方面出现问题,另一方面也会受到影响。例如:有的人如果遇到一些事想不开,心境不佳,晚上就会睡不好。如果时间是两三天还能顶住,如果拖延到一周或半月睡不好,自然精神不振,饭量大减,致使身体的免疫力大大降低,很容易染上疾病,这是心理问题影响到身体健康的情况;反过来,有的人身有残疾,或久病难愈,如果不能正确对待,就可能产生急躁情绪或产生过于敏感的病态心理,甚至丧失自信,自卑自弃,这是生理问题影响心理健康的表现。

第二节 健康的标准

一、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衡量健康的十大标准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健康概念的理解不断地完善,世界卫生组织就此提出了衡量个体健康的十条具体标准:(1)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巨细从不挑剔。(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各种环境的变化。(5)对一般感冒和传染病有一定抵抗力。(6)体重适当,体态匀称,头、臂、臀比例协调。(7)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8)牙齿清洁,无缺损,无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9)头发光洁,无头皮屑。(10)肌肉、皮肤富弹性,走路轻松。

二、青少年躯体健康的外在标准(1)行动轻快

家长或教师通常会发现健康的孩子行动时身体好像没有任何束缚,走路、活动都非常轻松。(2)无明显身体意识

健康的孩子通常没有意识到身体的存在,健康的成年人也是如此。只有在生病或感觉不舒服时,才意识到身体或身体某一部分的存在。(3)活动时有快乐感

每个孩子在活动时都很快乐,如果在身体上或精神上受到约束,就会感到很烦躁或很沮丧。教师一般都有这样的经验:当学生坐立不安时,如果让他活动,他马上就会高兴起来。如果一个孩子突然不喜欢活动,可能是身体不舒服或有心事。(4)精力充沛

健康的孩子能完成他们想干的事情,这并不是说孩子的肌肉力量很强,而是他们认为自己有足够的精力完成日常生活中的事情。(5)热情

健康的孩子即使累了,也不愿放下他们已经干了很长时间的事情,因为他们从自己所做的事情中得到一种满足感,即使累了也感觉不到。(6)睡眠好,能快速消除疲劳

健康的孩子一般来说早上九点钟时精神状态最好。如果孩子精神状态不好,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可能是晚上睡得太晚或是睡眠质量太差。有的孩子虽然按时睡觉,但睡眠的质量差,到学校时也是萎靡不振。这种孩子通常不会被诊断为患有某种特殊的疾病,而是一般功能低下。经常处于这种功能低下的状态又会导致健康状况下降。如果孩子长期处于这种状态需要认真对待。(7)放松

在学校时情绪很放松对于孩子的健康是非常必要的,这也是检验孩子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大多数孩子偶尔会表现出紧张情绪,但一个长期处于紧张状态的孩子不是健康的孩子,以后也不会是一个健康的成年人。因此,对于这样的孩子,应该通过正确的方式帮助他们消除紧张情绪。(8)食欲稳定,不变化无常

孩子挑食通常是由于家庭饮食不当所致,但更常见的是与健康状况低下有关,不过这应该由医生作诊断。正常的孩子偶尔也会出现食欲不好,一般是因疲劳、感冒、其他小病或对某一件事情担心所致。但孩子如果长期食欲不好,则应该引起家长和学校重视。(9)体重变化不大

孩子在青少年时期,体重逐渐增大,但增长的速度各不一样。如果孩子的体重变化太大,比如,在一个星期内无明显原因骤然下降1~2千克,然后体重又自动恢复,如此循环往复,这时就应该去做检查。健康孩子的体重应该保持相对稳定,变动较小,且无残缺或应纠正的身体缺陷。(10)无需要助听器纠正的耳聋或其他的身体缺陷

三、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

虽然每个孩子的心理状况是不一样的,但心理健康的孩子一般会表现出以下的特征:(1)高度的自尊

每个心理健康的孩子都应该认为自己很有价值,应该受到他人的尊重。(2)通过社会认可的渠道获得自我满足感

每个孩子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努力使自我得到满足。社会对于人如何达到自我的满足有一定的规定,孩子通过戒律和榜样来学会社会认可的自我满足的方式。(3)安全感

没有什么人能获得绝对的安全感,但作为孩子,他们需要并寻求同龄人的认同,以此增加自己的安全感。(4)自信

所有孩子都会有一种自卑感,但通过获得技能和经验,这种自卑感将会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自信。(5)勇气

有勇气面对新的情况和困难,是孩子的健康快乐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条件,如果孩子在青少年时期经常害怕失败,成年以后他也会害怕失败。(6)情绪和行为稳定

没有任何人的情绪和行为能保持绝对稳定,但心理健康的孩子的情绪和行为的波动范围应该很小。(7)有条不紊

做事情有一定程度的条理性,这对于过一种高质量、满意的生活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孩子能够按时起床,做好课前的各种相应准备及考前的复习等。(8)适应能力好

生活总是在不断变化的,心理健康的孩子应该能很快地适应周围环境的改变,例如能很快地与陌生人进行沟通和交流。(9)自律

心理健康的孩子有一定程度的自律能力,不会任性而为,变化莫测。(10)独立

在一个复杂的社会里人们都是相互依存的,但有独立性的孩子面对压力时,首先依靠的是自己,万不得已才寻求他人的帮助。(11)真诚

每个人都欣赏真诚的人,心理健康的孩子对人应是真诚的。(12)良好的控制情绪能力

任何人都会有不愉快的经历,会有沮丧情绪,心理健康的孩子能够控制这种消极情绪,较快地从不愉快中解脱出来,代之以积极的行为。(13)相信自己能成功并能够享受成功的喜悦

人的一生有时会经历失败,但如果总是失败,对人的心理健康会有所伤害。一个孩子如果相信自己能够成功,他通常就会为此努力而获得成功,成功的喜悦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很重要。(14)适度的白日梦(幻想)

适度的“白日梦”,即幻想,有助于心理健康,但孩子如果过度地沉迷于幻想,应该引导他回到现实中来。(15)充足的快乐感

虽然人的一生中不可能永远有幸福的感觉,但一般说来,心理健康的人常常是快乐的。(16)感受幽默的能力

一个正常的孩子常常会发现生活中很多事情非常有趣。另外,学会自嘲对于保持心理健康也是很重要的。(17)真心地关注他人

主动真心地关注他人是适应社会的基础,一个善于关注他人的孩子通常不会有过分的自我意识、尴尬或孤独感,通过关注他人来获得自我满足感是培养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关键。真心地关注他人会使交流更容易,并能增强人的社会活动能力。

第三节 健康的价值

一、健康的个人价值

1. 健康,学业成功的重要条件“健康与才智是人生的两大幸福”。健康又是才智获得和发挥的重要条件,正处在花季年华的青少年,有着无限美好的未来,是未来社会的栋梁。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健康这一重要条件。

首先,健康是合格人才的重要因素,人才应该具备德、识、才、学、体等内在因素,我国的教育目标在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一个人有绝世才华而没有健康的身体,虽然也能为人类作些贡献,但却难以发挥自己全部的智慧和才能。其次,“身体是载知识之车,寓道德之舍”,成才过程是一个艰苦的劳动过程,要完成繁重的学业,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要肩负艰辛的社会工作,做出优异成绩;要创造美好的生活,成为生活的强者,都需要以健康的身体为载体;否则,就像在沙漠中构建高楼大厦一样,成为空中楼阁。最后,心理健康是成才的内在动力。心理健康的人,对人生充满信心,能以坚忍的毅力、百折不挠的精神,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挫折,去实现成才的愿望。

2. 保持健康是塑造健全人格的基础

所谓人格,是指品德与性格结合的综合体。一个人要形成完美、健全的人格,就要以健康为基础。

人格健全的人,具体表现为有良好的品德,有正确的人生观,热爱集体,情绪正常,胸襟宽阔,不以自我为中心,善于自我批评,不任性固执,少依赖性,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勇于和善于克服困难,解决矛盾。

青少年要形成健全的人格,必须以健康作为基础。

首先,健康有助于在良好的适应状态中形成健全的人格。人格的形成过程,实际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同化的过程。人格的好坏或健全与否,重要的是机体能否协调地、恰当地适应其所处的变化着的环境。一般来讲,健康的青少年都可以表现出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他们能经常协调和解决心理冲突,排除心理障碍,获得和谐的人际关系,使人格健康发展。

其次,健康有利于青少年接受正确的人生观,使他们对人生的目的、价值有正确的认识;否则,就容易形成自卑、自私、厌世、消极、粗俗、猜疑等不良品性。

最后,健康有助于青少年增强健康的自我意识。健康的自我意识是形成健康人格不可缺少的条件。比如,青少年具有健康体魄这一人格的基础,容易形成兴奋、乐观、活泼、爱交际的开放性格。如果自己身体有某些缺陷,又缺乏健康的自我意识,不能正视自己的身体缺陷,不能悦纳自己,就容易自卑、孤独,形成不健全的人格。

二、健康的社会价值

1. 保持健康是对家庭应尽的义务

在竞争日益激烈、生活节奏加快、医疗费用急剧增高的今天,健康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一个人是否健康,不仅影响他自己的生活,而且也影响家人、朋友及周围人的生活。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健康负责。父母和老师也有责任对孩子的健康负责,共同使千万个家庭幸福美满。

2. 保持健康是对社会应尽的义务

保持健康,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社会尽义务。人是具有社会性的,作为社会一员的青少年,是建设未来社会的栋梁,他们要发挥自己的才智,为社会和大众服务,健康就成为他们的宝贵财富。没有亿万人民的健康,也就没有国家、民族的兴旺发达,因此,保持健康是对社会应尽的义务。

第四节 如何衡量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当我们了解了一般性的健康概念和标准之后,还需要对具体的衡量标准有一个比较深入和全面的认识,以求对健康的整体性把握。

一、生理健康标准

1. 生理健康水平的划分

人的生理健康一直是人类积极探求的问题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人类对自身生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和认识也在不断地深入。

人们的健康水平处在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我们又如何评价儿童和青少年生理健康水平呢?被普遍公认的生理健康状态被划分为四种水平。(1)理想的健康状态,即“完全良好的适应状态”。(2)现实的、普通的健康状态。(3)亚健康状态。(4)健康障碍。

四种健康状态之间是一种动态关系,既是相互联系的,又可相互转化。

定义中的“完全良好的适应状态”可以说是人类对健康追求的最高层次,即一种理想的健康状态也是健康的最高标准,或者说是人类为此而努力奋斗的目标。具有“完全良好的适应状态”的人,在体力、体质、体格以及心理状态等方面都非常优秀。这部分人群的“健康度”被称为理想的健康状态。

但是,现实社会中,大多数人都被称为一般的健康者,他们的体能可以适应一般的运动和学习,其精神状态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进行有效的自我调节,而对有些社会生活要求则需要进行适当的训练才能达到。这部分人的“健康度”被称为普通的健康状态。

第三种健康人群被称为“亚健康人群”,他们是一群身心脆弱者或需要他人帮助的人。他们不仅在体力上不如健康的人群,在心理上的自我调节也远不如健康者积极、主动。由于他们随时都有可能成为不健康的人,因此被视为需要注意、关心的群体。

第四种人群则是一些患有身心疾病的群体,他们被认为是不健康的人,必须有医生或相关方面的专家对其进行医治、训练和指导。

除非现代医学所无法治愈的疾病或死亡,不同类型的健康状态之间是可以转换的或者说是可逆的。健康概念的生物学意义是,身体具有精力充沛地完成或执行日常任务的能力以外,还能进行娱乐与处理紧急情况。要想使儿童和青少年获得这些能力,则需要家长和教师在他们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地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帮助使他们成为健康的人。农村青少年的家长不能一味地将精力投入到打工挣钱上面,而把正在成长的孩子,正需要父母帮助的孩子丢给老人,即使工作忙碌,也应经常通过电话等通信手段与孩子保持沟通,及时帮助孩子克服生活和学习中的难题。

2. 生理健康的身体要素

从儿童和青少年的身体发育过程来看,他们的生理健康所包含的身体要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心脏以及呼吸器官的耐力

公认的心肺适应力测验之一是最大的氧气吸入量或吸入空气能力的试验。儿童初期,这种能力随年龄和身高而增加。西利(J. E. See1y,1974)等人的研究报告显示,肺功能的成熟时期,女孩是14岁,男孩是18岁。男孩18岁时心脏功能成熟,血细胞量仍然继续增加,而女孩18岁时心脏功能则尚未成熟。女孩最大的氧气吸入量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大,男孩则不然。(2)肌肉的力量

一块肌肉的力量与其横截面积的大小及其构成有关。体育训练可使肌肉发达即肌肉体积增大。随着肌肉体积的增大,肌肉的力量也增大,同时引起分子水平上生物学变化和相应的功能改善。女孩大约在15岁时,力量的增长趋于平衡,而男孩在13~20岁之间力量则加速增长(R. M. Ma1ina,1978)。身高和体重遵循着同样的方式,由于男孩的发育时间较长,故成年男子要比女子高一些、重一些。人的身高主要受遗传基因的影响,但是,体育活动、生态环境与营养对身高的影响作用也在不断地加大。(3)肌肉的耐力

在儿童早期,即9~11岁期间,肌肉的耐力随训练而改善。力量和耐力的维持有赖于坚持训练。力量和耐力保持的时间通常与训练的时间有关。(4)柔韧性

柔韧性指肢体围绕特定关节运动的范围。柔韧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到青少年时期最高。柔韧性主要取决于以下几种因素:年龄、性别、姿势、肌肉状况等。

除此之外,现代社会的健康标准还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个体平均寿命的长短;另一方面是儿童和青少年的体质状况。当然,这两方面除了与家族的遗传因素和食物结构有关之外,还与社会的医疗水平和环境保护有着紧密的关系。

二、心理健康标准

目前,心理健康标准的划分种类比较多,这里我们主要介绍国际心理卫生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划分标准。

1. 国际心理卫生组织的心理健康标准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上将“心理健康标准”划分为四个方面:(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和谐,并能彼此谦让。(3)有幸福感。(4)在工作和事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

2. 心理健康的诊断原则(1)智力是否正常。(2)情绪反应是否适度。它具体包括三点涵义:①情绪反应是否由适当的原因所引起。②情绪反应的强度与引起情绪反应的情境是否一致。③情绪反应的时间是否随引起情绪的因素消失而消失。(3)意志品质是否坚强。(4)人际关系是否和谐。(5)心理特征是否符合其年龄发展阶段。

第二章 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主要因素

既然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性。那么,影响健康的因素必然不少。只有了解影响健康的各项因素,才有利于主动把握好自身的健康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文明的发展,国际间交流的日益频繁,信息传递的便捷,人们的健康意识日渐趋同。同时,影响人们健康的因素也在发生着变化。最为明显的是,过去主要是苍蝇、蚊子、细菌、病毒这一类的生物因素危害人类健康,而如今心理因素、行为因素、环境因素、社会因素等,都成了影响人们健康的重要因素。例如,丰富、方便的饮食,诱人的烟、酒,便利的交通,养尊处优的生活,以及强烈的竞争压力等,都蕴藏着对健康的危害,这些就是更深刻、难度更大的第二次卫生革命的主要对象。我们必须面对这一挑战,否则我们就将自毁健康,自毁于人类自己制造的危险。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的进展,到21世纪的今天,我国疾病死亡原因占前三位的是恶性肿瘤、心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这些疾病都与生活方式、生活环境不良有关。

因此,健康是诸多因素相互交叉、渗透、影响、制约的结果。保健学家把诸多影响健康的因素归纳为四大类别,它们是:①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②生物学基础(包括机体的生物学和心理因素);③生活方式;④保健设施。

下面我们将对前三个因素分别作进一步分析说明。

第一节 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环境通常是指人类赖以生存的各种外部条件。人类的生存和繁衍及其一切活动都与环境息息相关。人类是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因此。环境对人类的健康影响极大。除了少数遗传性的疾病外,人类所有的健康问题、疾病问题或多或少都与环境有关。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范畴,它们之间密切联系,相互影响,共同影响着人体健康。

一、自然环境对健康的影响

自然环境是指人类周围的客观物质世界,如空气、水、土壤、食物和其他生物等。地球上的一切生物,其中包括我们人类,都是生活在地球的表层,这个有生物存在的地球表层叫做生物圈。生物圈的范围包括了约11千米深度的地壳和约15千米厚度的大气层。组成生物圈的主要物质有空气、水、土壤、岩石、阳光以及生活于其中的生物。这些物质为生命活动提供了一切必要条件。对于人类来说,环绕人类的一切因素的总和就是人类的自然环境。人和生物都是地壳物质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基本上就是在这个生物圈内进行的。生物和人类与地壳物质之间始终保持着动态平衡。一方面生物体总是从内部经常地调节自己以适应不断变化着的环境;另一方面生物的活动又在不断地改变着自然环境的状态。这种动态的平衡,就是所谓的生态平衡。

自然环境分为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构成人类自然环境的因素主要有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等。其中存在着许多因素对人体健康有利,如清洁的并具有正常理化构成的空气、水、土壤,适宜的太阳辐射和气候等都对人体健康有促进作用。但是,随着科技的高度发展,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多,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和范围不断扩大,同时也将大量的废弃物和污染物扔给了环境,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破坏了环境的生态平衡。我国目前主要的环境污染源包括:①生产性污染。工业生产产生的三废,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农药,造成空气、水、土壤、食物等的污染。②生活性污染。垃圾、污水、粪尿等生活废弃物、排泄物处理不当,导致空气、土壤、水、食物的污染,医院排放的污水可含有致病菌。③其他污染。噪音、废气、电磁波、放射性废弃物、飘尘、光污染等。这些对人类自身健康产生了极大的负面作用,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

1. 化学因素

自然环境中存在的化学组成成分通常是相对稳定的,这种相对稳定的环境,是保证人类正常生活、机体健康状况的必要条件。人体必需的一些化学元素如铁、碘、氟、铜、硒等,大多数是通过水、土壤和食物供给人体的,并对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具有重要作用。随着历史的变迁,自然界的化学物质可通过自然灾害和人为活动释放于环境中,特别是随着现代化大工业生产的发展,化学物质的种类和数量剧增。当今进入环境中的化学物质多达数百万种以上,并正在逐年增加,其中部分化学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能被分解。但是某些金属、非金属和人工合成化学物质性质稳定,在自然环境中不易分解破坏,当这些化学物质在环境中达到一定浓度,而人体对其长期接触时,就可对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如我国目前存在的主要中毒病有三种:(1)铅中毒。铅及其化合物都具有一定的毒性,主要以铅烟和铅尘的形式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也可经过消化道进入人体,一般不通过皮肤进入人体。职业性铅中毒多为慢性,临床上有神经、造血和消化等系统的综合性机能失调症状。易产铅生铅中毒的工作有铅矿的开采、冶炼、生产、加工和印刷业。(2)汞(水银)中毒。汞及其化合物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经呼吸道吸入金属汞蒸汽或汞化合物的气溶胶所致,也可通过消化道和皮肤吸收。汞中毒初期缺乏特异性症状,主要为中枢神经机能障碍。中毒的典型临床表现为:汞中毒型“易兴奋状”、汞毒性震颤、汞毒性口腔炎三大症状。易产生汞中毒的工作有汞矿的开采、冶炼,仪表制造、金银提炼、照相、医疗等。(3)苯中毒。苯以蒸汽的形态经呼吸道进入人体。短时间接触高浓度苯可引起急性中毒。它主要以神经系统症状为主。会出现“苯醉”状态。易接触苯的工种有制药、制革、印刷、喷漆等。

2. 物理因素

自然环境中的物理因素如气温、湿度、气流、气压,以及阳光中的紫外线等,都具有一定的生物功能,并综合作用于人体,可对健康产生有利或不利影响。环境中的物理因素对机体的良性刺激有利于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延年益寿。如气流可以通过垂直或水平运动保持大气中的化学平衡,并将有利的或有害气体和粉尘稀释扩散到空气中;阳光中的紫外线有杀菌和预防佝偻病的作用,红外线可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然而当这些物理因素的强度、剂量和作用人体的时间超过一定程度时,反而会对机体造成危害或引起疾病。如高温可致中暑,低温可致冻伤,低温、高温环境容易使机体发生呼吸道感染;接触过量的太阳辐射可对机体产生有害作用,如导致日光性皮肤炎等。在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中,产生的物理因素如噪声、振动、电离辐射等有害于健康。噪声和振动干扰人们的情绪,长期接触可引起听力损伤和振动性疾病;电离辐射过量可诱发白血病、肿瘤。气温还对某些传染病的地区分布有明显影响,这是通过病媒昆虫或宿主动物的生态活动在起作用。

3. 生物因素

自然环境中的生物因素包括各种动物、植物、微生物等。自然界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人类作为生物之间的主体,当然会受到其他生物因素的作用。环境中的微生物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中,以及在人类环境的净化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土壤中的氨化微生物可将含氮有机物分解为氨和铵盐而无害化。但是,有些细菌、病毒、寄生虫、真菌等微生物却可成为人类致病因素,这些致病的微生物一般都是通过空气、水、土壤、食物等环境条件危害人体健康的。在人类历史上,病原体引起的伤寒、霍乱、鼠疫、血吸虫病、痢疾等曾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许多昆虫和动物在某些人类传染病方面起着传播和媒介作用,有的生物体本身含毒;有些微生物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毒素,通过一定方式与人体接触即可对人体造成危害,如食用含黄曲霉毒素的食物所引起的中毒。

此外,在地球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地质历史条件的差异,逐渐形成地壳表面元素分布的不均匀性,这种不均匀性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和影响着世界各地区的人类、动物和植物的发展,甚至严重损害人体健康。

总之,我们现在的生存环境很恶劣。归纳起来,现有的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引起多种疾病,如伤寒、霍乱、痢疾、鼠疫等传染病;红眼病、骨痛病等公害病;矽肺、铅中毒等职业病;食物中毒,以及各种急、慢性放射病。(2)降低人们的免疫力。(3)对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及心血管系统等造成严重的危害。(4)光、声污染所带来的不良影响。

二、社会环境对健康的影响

社会环境是指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加工和改造的自然物质、创造的物质资源、积累的物质文化等形成的紧密的社会关系,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标志,并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而不断发展。它包括政治制度、法律、经济、文化、教育、人口、民族和职业等诸多方面。过去人们探究环境与健康的关系多重视自然环境的影响,忽视了社会环境的作用。随着医学模式、健康观念的转变,人们已明确地认识到健康不仅与自然环境有关,而且也受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良好的社会环境可促进健康,反之将危害健康,甚至导致疾病。社会越发展、人类物质生活越丰富,人对社会的依赖性越深,社会环境对人的健康发展的影响也就越大。中国自古就有“孟母三迁”的典故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之说,表明古人早已意识到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表2-1所示为父母文化素质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表2-1 父母文化素质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人数%)

1. 社会制度与健康

社会制度对健康有直接和深远的影响。社会制度对人群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国家制定和实施的各种方针、政策、法令,对人民的社会地位、经济水平和医疗卫生事业方面所起的作用。

在封建社会,由于受封建礼教和旧时代审美观的影响,中国古代女子实行裹足,以“三寸金莲”为美,使中国妇女的生长发育畸形,这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悲壮的一幕。秦汉时期,中国人相信吃“金丹”可以延年益寿、长生不老,导致当时的方士之术盛行,造成了大量人口慢性金属中毒。宦官制度,更是人间悲剧,人为地把健康的人变成了残疾人。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人民的健康,制定了人民卫生工作方针,使我国的卫生保健和医疗卫生事业蓬勃发展。我国在世界上是第一个提出“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建立、健全了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开展群防群治工作;开展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合作医疗等各种卫生服务,使人民的健康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因此,虽然从国民生产总值、人民生活水平以及卫生事业费用看,我国与经济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差距,但主要健康指标却已接近或达到了经济发达国家水平,充分证明了社会制度对人群健康的深远影响。

2. 社会经济与健康

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体形式,也是人类生存和保证健康的决定力量。物质资料的生产创造出越来越丰富的物质财富,为人们采取维护和增进健康的行为提供了物质基础。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人民的健康水平也相应较高。

经济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多受教育的机会,从而有利于提高人民的健康知识水平,促进人们选择增进健康的行为。

当然,发达的经济带来了丰富的物质生活,也诱导人们表现一些新的危害健康的行为。人们过多地进食精制高热量、高脂肪、高胆固醇食品,天然食品摄入量减少,导致营养素不平衡,肥胖者所占比重增加,心脑血管疾病和某些肿瘤发病率上升,从而使社会经济负担加重。由于劳动条件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体力劳动的时间减少、强度减轻,越来越多的人久坐不动,特别是电脑和电视的普及,不少人连续数小时地观看与操作,长此以往造成生理机能退化,心血管疾病增多。经济条件改善,使一部分人追求抽烟、酗酒、吸毒的刺激性消费,使不良行为、不利于健康的行为增多,直接危害了人的健康。

3. 社会人口与健康

人口的数量与质量不仅在经济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与健康的水平息息相关。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人口与发展是相互不可分割的。发展的成功,取决于资源分布的平衡,人口的迅速增长威胁着这种平衡,因为它使人口与资源的差距加大。人口的规模、年龄结构及性别结构、区域分布,既取决于生育率、人口流动情况,又对健康与工作有着重要影响。”人口是一个社会问题,人口的增长应该与社会经济的增长相协调。从经济学角度看,在经济增长时出现的人口增长终将耗尽经济赖以增长的资源。物质生产的发展是人口发展的前提,没有物质生产发展,超额的人口会造成收入降低,导致贫困,并最终以死亡率的上升来抵消人口增长的影响。此外,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下,人口过多,还会造成自然环境的破坏,对人类健康和生存造成严重后果。

人口过多的增长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还会带来就业困难。失业人口的增多,不仅给社会带来一系列问题,而且由于经济上、生活上没有保障,健康也就失去了保障。

人口过多给医疗卫生带来很多问题。由于人口密度过大,为许多传染病的流行提供了有利条件;又因社会和个人的经济负担过重,对医疗卫生事业投资相对减少,卫生服务事业不能适应实际需要,使人群的健康得不到保障而降低健康水平。

人口增长过快,必然造成儿童及老年人口比例增加。由于年龄的特征,还有他们健康上的特殊问题,将会造成社会保险工作的负担加重。另外,由于人口过多,人口居住过于集中,对环境的影响也很大,环境的污染又对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因此,对于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应该给予充分的理解,并身体力行,尤其在农村,更应该摒弃落后的生育观念,做到少生、优生。

4. 文化环境与健康

文化是人类特有的、普遍的社会现象,是人类在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人们继承、传递和发展社会文明的重要手段。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包括思想意识、道德规范、风俗习惯、教育等。由这些文化内涵所形成的文化环境直接影响着人类的健康。(1)思想意识与健康

思想意识是人们以客观世界认识的理性化产物,表现为观点、信念等。思想意识的核心内容是世界观。

人的思想意识的形成一方面基于其生活经历和实践,另一方面受社会观念的影响。因此,思想意识具有个别性和社会普遍性。一个有着崇高理想和明确生活目标、朝气蓬勃、积极进取、不怕困难与挫折、富于理性的人,必定选择促进健康的行为方式。一个提倡健康、进步思想意识的社会,其社会成员的行为取向必定倾向于有益于健康的行为;相反,一个颓废的、思想意识混乱的社会,其成员中必定存在危害健康的行为。目前西方社会中的吸毒、性淫乱、自杀三大病态现象就是与一种反文化思潮直接相关的。反文化思潮倡导利己主义、享乐主义和虚无主义,宣扬逃避责任和义务、极端的自私自利和追求物质享受、感官刺激。受这种思潮影响的人认为感官刺激的快乐是人生的目的。追求以毒品造成愉快的虚幻感,严重地危害健康,以致损害人体的多个器官直到造成死亡。可见,个体的思想意识与个体的健康、社会的思想意识与社会成员的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2)道德与健康

道德是以善恶和荣辱观来评价和调节人们的社会生活行为的一种社会规范。作为一种行为规范,道德的作用主要通过对人的行为提出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诚实与虚伪的社会评价舆论,对社会成员发生间接性的导向和制约作用。道德舆论将一定的社会行为准则推荐给社会成员,经过个体的认知过程在其内心树立起某种初步的道德观念,并逐步使其道德认识深化,通过舆论的褒扬、贬抑、谴责而产生作用力;控制和影响个人的需要、动机和行为。如乱倾倒垃圾或工业“废料”而危害他人或人群健康的行为,将会因违背了有关社会道德标准而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在公共场所吸烟或随地吐痰,都会受到旁人的批评和厌恶;晚间举办家庭舞会,也许对自身的健康有益,但可能因影响他人睡眠而遭到干涉。因此,社会的道德舆论导向制约着个体道德观念的形成,个体的道德观念又直接制约着个体的行为向有益于或不益于健康的方向发展。(3)教育与健康

教育指一切增进人们知识技能、身体健康以及形成和改变人们思想意识的活动。教育的职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传授知识和传播社会行为规范,两个方面均与健康联系密切。

教育通过传授知识的活动,增进教育对象的科学知识、技能和健康信息,使其接受、理解和应用健康信息,提高自我保健能力。与此同时,教育还通过传播社会行为规范,使教育对象了解并掌握与健康有关的法规制度、道德标准等,系统地按社会的需要培养出符合社会健康规范的相应角色。可以说,一个人接受教育水平的高低对其健康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接受卫生知识多,重视自我保健,注意培养自己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按社会健康规范来约束自己。

一般而言,受教育水平越高的人,对健康认识水平也越高,教育事业越发达的国家,国民健康水平也越高。

第二节 生物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万物之灵”的人类,是自然之母创造出来的最大奇迹。人体同任何其他物质一样,也是由原子构成。这些原子就像音符组成乐曲一样,以特定排列的方式构成了分子、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最后构成复杂的人体。人体这个极为复杂的有机体还具有遗传繁衍的功能,即按亲体的遗传模式进行世代繁衍。

一、遗传因素

遗传是指子代和亲代之间在形态结构以及生理功能上的相似。早在胚胎期,由于受精卵中父母双方各种基因的不同组合,决定了个体发育的各种遗传性状,通过各种方式的基因传递,子代可以显现亲代的各种形态、功能、性状和心理素质特点,这就是每个儿童各自的生长发育潜力。

1. 遗传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重视遗传对健康的影响具有特殊意义。我们知道,遗传病种类较多,发病率也高(一般占儿童发病率的20%)。虽然有些治疗方法可以纠正或缓解一些临床症状,甚至可以防止发病,但是,目前为止有效根治遗传病的方法还很少。

2. 遗传因素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

遗传因素的影响在儿童的生长发育上也具有较大的体现。近代有关体质人类学领域的跨文化研究提供的科学证据表明:在良好的生活环境下长大的儿童,其成年身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遗传。有人认为,人体的成年身高75%取决于遗传因素,只有25%取决于营养、锻炼等环境条件。一般是父母高,子女也高,父母矮,子女也矮。研究结果还证实:人的体型、躯干和四肢的比例主要受种族遗传的影响。

当然,我们不能因为遗传的影响而丧失信心;相反,更应该重视和充分发挥有限范围内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增强体质,达到促进健康和提高、改进自己的体型和体态的目的。

二、心理因素

1. 心理的实质

人是具有丰富复杂心理活动的生物和社会实体。心理是脑的功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这种反映是能动的。

大量解剖学、生理学的研究和临床观察证明,心理是大脑的功能,大脑是产生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但是,心理活动要在客观现实的作用下才能产生,客观事实是产生心理的源泉。同时,这种反映又具有主观能动性。

对心理的实质的认识,可以用英国一位著名作家萨克雷的一句很有哲理的话帮助我们理解,这位作家说:“生活像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也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对你哭。”

2. 身心健康的关系

人的心理活动不仅可以影响心理功能,同时也会对人的生理功能,如内脏功能、免疫功能、内分泌功能等产生影响。如情绪和情感,是客观刺激作用于大脑皮层活动的结果。自主神经系统分布在内脏器官,它的主要机能是支配机体的消化、呼吸、循环、生殖等内脏器官的活动,调节内脏平滑肌、心肌及腺体的功能。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情绪反应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下丘脑、边缘系统、脑千网状结构的功能。大脑皮质调节着情绪和情感,控制着下中枢的活动。

心理因素既可以成为导致疾病的重要原因,也可以作为治疗疾病、维护健康的重要途径。在同样的环境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不同个性的人会患不同的疾病。不良的心理紧张刺激因素,会造成人对疾病的易感状态,可引起心理性疾病,促发心身疾病,也可诱发精神病。良好的心理素质,如正确的自我认识与评价,积极愉快的情绪可促进疾病痊愈,维护健康。

俗话说:“笑一笑,少一少;愁一愁,白了头。”这就说明了心理状态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第三节 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

生活方式是人们长期受一定文化、民族、经济、社会、风俗、规范,特别是家庭影响而形成的一系列生活习惯、生活制度和生活意识。

具体讲,生活方式主要是我们日常的起居、饮食、运动等的相对固定方式。很早以前,人们就知道生活习惯、生活意识与健康有关系。据史料记载,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管仲就指出:“起居时,饮食节,寒暑适,则身利而寿命益;起居不时,饮食不节,寒暑不适,则形体累而寿命损。”(《管子·形势解》)我国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也有“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灵枢·本神篇》)

但是,由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严重危害人类生命的各种传染病是死亡的主要原因,为此,人们对生活方式问题虽有一定认识,但没有给予普遍的足够的重视。目前,已知与生活方式有明确因果关系的疾病称为“生活方式病”,如吸烟、过量饮酒、缺乏运动、高盐饮食、精神紧张、食物过细过精,高脂肪、高糖、高胆固醇饮食,以及不健康的夜生活、不良作息习惯等与高血压、肥胖症、冠心病、糖尿病、癌症等病都会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一、现代社会生活的特点

现代社会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主要标志,是经济、政治、科学技术、文化生活高度发展的新型社会。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是:工业化、都市化、科技高度发展和组织管理科学化,人们在日常劳动和生活中都享用着现代科学技术。如工作机械化、网络化;家庭设施电器化(洗衣机、空调机、电视、电冰箱、微波炉等);方便的现代交通工具、公寓化住宅以及丰富多样的方便食品等,无不显示出科学技术的新水平。

可以说,科学技术的进步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劳动条件、劳动性质和劳动内容,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最为明显的表现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 劳动技能与动作单纯化

现代化生产手段的最大特点是使各项职业分工细致化,使劳动技能与动作单纯化。劳动的机械化改变了繁重的体力劳动状态,与此同时,人们的体力活动机会相对减少。然而,机械化、网络化的工作条件,加大了作业人员的精神紧张度,使精神疲劳相对多于体力疲劳。

2. 人的活动空间缩小并远离自然

大工业化使劳动力聚集从而人员密集,住宅多向高层发展。居住高层住宅,一方面住宅空间狭小,同时使人远离自然。另一方面,大量公共设施的建设也占用许多土地,这也减少了人们休闲、娱乐和运动的自然场所,缩小了人在自然环境中的身体活动空间和自由活动的条件。

3. 家用设备电器化,家庭生活社会化

科学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家电设备的使用,减轻和减少了人们家务劳动负担,同时也减少了身体活动的机会。另外,第三产业的发展,高度社会化的服务也减少了许多家庭劳动。

4. 信息量大,人际交流少

现代通信工具的交流方式在传递信息速度方面有显著优势,它使地球“缩小”,人们之间的距离“变近”,交往范围扩大。但是,现代通信工具在交流情感方面也带来许多负面影响。例如,快速、大量的信息源加快了人的生活节奏,加强了人的精神紧张度,加之激烈的竞争机制等,人们的心理负担加重。而人与人之间因为情感交流少,又常常产生难以摆脱的“隔阂感”。

简单讲,现代生活的物质文明给社会带来繁荣,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舒适和便利,同时,也使人减少了体力活动和增强了精神压力。但是应该看到,机械化和信息化带来的工作效率的提高,可以增加人们的休息时间,增加了能按照个人意愿进行休息、娱乐和满足多种需要的余暇时间。增加了可以充分发展自己的时间,自由时间成为财富的一种形式。

为了能够在充分发挥现代社会对人们生活带来的有利条件的同时,避免那些不利因素,健康生活方式的教育就十分必要了。

二、现代生活方式与健康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在高新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人们生产、生活水平,改变人们生活方式之时,如果人们认识不到它也会对人的身心发展带来不适应的一面,会给我们的健康带来新的问题。

最先通过调查研究现代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证明生活习惯影响健康的是美国保健学家毕洛克(Belloc)和布瑞斯洛(Breslow)。他们对7000名成年人随访观察了五年半之久,用大量事实,归结了六个指标:①每日三餐,定时定量,不吃零食。②每周做三次和缓的运动。③每天睡眠7~8小时。④不吸烟。⑤保持正常体重。⑥饮酒不过量。他们指出,养成这样六种良好生活习惯的中年人的平均期望寿命,比只有三种或更少良好生活习惯的同龄人高33%。由此看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健康是多么重要。

从经济发达国家的发展,也可以看出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给人们健康带来的负面影响。

有资料显示,美国1976年死亡原因中有50%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20%由于环境因素的影响,20%由于生物学因素的影响,只有10%是医疗条件的原因。

我国自改革开放后,经济飞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初的死亡原因已经接近西方发达国家的情况,死因中排前三位的脑血管病、心脏病和恶性肿瘤,其致病因素就与生活方式有十分重要的关系。生活方式因素在全部死因中占44.7%,与美国相差不多。

世界卫生组织1992年在一份报告中也指出:发达国家70%~80%、发展中国家40%~50%、全球60%的死亡是由于不良生活方式所造成的。

可见,经济越是发展,不良生活方式占死亡原因的比重越大。现代社会已经进入到“生活方式时代”,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自己的不良行为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不良生活方式及其危害

1. 什么是不良的生活方式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中岛宏博士曾告诉公众:大约在2015年,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人们的死亡原因大致相同,生活方式不当造成的疾病将成为人类头号杀手,众多的疾病源于人们生活本身,如不良饮食习惯、精神紧张、运动不足以及吸烟、酗酒、吸毒等。

不良的生活方式主要是一些不良的生活行为,如没有规律的作息、不卫生的饮食习惯、缺乏体育锻炼和吸烟、酗酒、滥用药物等不良行为习惯。

相反,心胸豁达、情绪乐观,劳逸结合、坚持锻炼,生活规律、善用闲暇,营养适当、防止肥胖,不吸烟、不酗酒,家庭和睦、适应环境,与人为善、自尊自重,爱好清洁、注意安全等,都是良好的生活方式。

目前,美国健康教育专家们研究并提出了,充分认识健康生活的八要素,这八要素的简称以大写的英文NEWSTART来表示:N—营养,E—锻炼,W—水,S—阳光,T—节制,A—空气,R—休息,T—信念与希望。我们提倡的良好的生活方式都含有以上各要素。

2. 不良的生活方式及其危害(1)生活无规律对健康的危害

科学家们研究发现,人类的生物节律有100余种,对人的各种行为影响最大的有昼夜生理节律和月生理节律。月生理节律主要有体力节律、情绪节律、智力节律,构成人体生理三节律。三节律均按一定周期的正弦曲线规律变化,高潮期与低潮期交接处为临界期。三节律运行在不同的区间,对人体行为影响很大。

现代临床医学研究证明,当人的生活节奏总是被打破时,首先会引起人的情绪紧张,而后是神经系统兴奋与抑制的紊乱,情绪和睡眠被破坏。长期无规律地生活就必然会引起神经衰弱等病症。神经衰弱患者中,有75%是由于生活不规律造成的。(2)不良饮食习惯及危害

生命与营养密不可分,没有营养,生命无法生存,营养是生命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但是,营养合理、饮食习惯科学是非常重要的,营养过剩,会产生肥胖病,营养不足,会使儿童发育迟缓,体质衰弱,甚至影响智力。

造成营养失衡的原因主要是缺乏营养知识,或是没有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如爱吃零食,暴饮暴食等。饮食无节制,饥饱无度,不仅会损伤脾胃,导致疾病,还会影响智力发育。

据营养学专家研究结果表明,人的聪明才智固然与先天禀赋的遗传有关,但80%以上还是取决于营养。因为营养物质是人的智力与脑发育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如过饱食,易造成脑部长时间缺血,从而影响大脑的发育;过节食,蛋白质、核酸、磷脂和卵磷脂的缺乏会使脑细胞数减少,脑体积变小,造成智力发育迟缓,智力下降;过素食,导致脂肪摄入减少,而占脑细胞成分60%的不饱和脂肪酸人体不能合成,需经食物补充,来维护脑细胞的生长与正常生理功能。因此,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不容忽视。

饮食行为习惯是指日常生活中的餐饮习惯。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习惯是非常有益身体健康的,有些习惯就不是很合乎科学的,有些习惯则有损健康。下面以一些行为为例说明其危害:

①进餐时饮冰镇类饮料

特别是夏天,许多青少年进餐时喜欢大量饮冰镇饮料,这样对肠胃不好。人在进食时,肠胃的活动会反射性地增强,肠胃消化液的分泌增多,从而为消化食物做准备,这时如饮用大量冰冷饮料,胃、肠受到冷的刺激,胃肠壁的毛细血管会大量收缩,消化液的分泌就会减少,以致停止,严重影响胃肠的正常消化活动。所以,有人喝完冰镇饮料,会感到胃肠沉重,有时有疼痛感,或出现饭后吐酸水等消化不良的现象。

②边喝水边进食

有的人习惯一边吃饭一边喝水,很多情况下,并不是由于饭菜过咸、过干,而是由于一种习惯。吃几口就想喝水,这种习惯也会对消化吸收产生影响。因为,

进餐时大量饮水,会使胃肠分泌的消化液的浓度稀释,从而影响与食物的混合与分解,最终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合理的做法应该是,进餐时进水量以不感到渴为益,饭后半小时或1小时再饮水。

③吃饭习惯胃有饱胀感

有的人习惯吃饭吃到有了“撑”的感觉才认为吃饱了。在现在生活中,这不是一种好的习惯。原因之一,胃肠负担过重,会影响消化。原因之二,过量饮食会造成肥胖。原因之三,形成习惯后会使胃的容积增大,更难以控制饮食。因此,吃饭不宜吃得过饱,以八分饱为宜,特别是对喜欢的饭菜更应如此。

有人研究表明,吃饭的“饱”是一种习惯。人往往习惯吃到自己有“饱”的感觉,才停止进食,食欲才开始下降。所以这个“饱”就像是标尺,应该将习惯定在科学的标度上。

④喜欢流食和过软的食物

有些人喜欢流食,有些人喜欢吃做得很软的饭菜,并且这种趋势正在发展。这种饮食习惯不能说不好,但也不能说很好。软食有利于消化和吸收,但容易产生过多的胃酸,不易形成食团和排便。

⑤进食速度过快

有人习惯吃饭时“狼吞虎咽”,有人习惯细嚼慢咽。

进食过快不利于消化和吸收,容易引起肚子疼痛。进食本身是一种物理性过程,而胃肠消化液的正常分泌也需要一定时间,所以细嚼慢咽是良好的进食习惯,青少年应养成良好进食习惯,不能在吃饭时狼吞虎咽。

⑥边吃饭边工作

有人习惯在饭桌上谈工作,从健康角度讲,也是有害而无利的。据测定,人体处于安静的工作状态时,脑部的血流量占全身血液供应的60%,而在进食时,血液在胃肠等消化系统的供应量正常情况下占全身血液的50%。如果一边工作一边进食,胃肠的血液量就会下降到正常水平的40%,甚至低于40%,这就必然会影响到胃肠的消化和吸收。迷恋读书的青少年,吃饭时也不宜边吃饭边看书。(3)运动不足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影响“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有益于健康是人尽皆知的常识。进行适量的体育运动,老年人可以延缓衰老,中年人可以焕发青春,青年人可以充满活力更加健壮,少年儿童有利于生长发育和茁壮成长。总之,体育运动是人一生都不可缺少的内容。美国一位运动生理学家说:“缺少运动才是真正的慢性自杀,它给人们造成的危害不亚于酒精与尼古丁。”实践证明,体育运动是人类文明和进步的象征,是增进身体健康、提高人口素质、改善抗病能力和延年益寿的积极手段。目前,世界各国的体育人口都呈持续上升的趋势。

国外有人也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将若干20~30岁的健康男子分成两组,要求第一组被试者在20天里一直躺着,不许他们坐起、站立;第二组被试者接受同样的规定,所不同的是该组被试者每天在保持躺着的姿势的同时,要在专门的器械上锻炼四次。20天的实验结束后,第一组被试者感到头昏眼花、四肢无力、心慌气短、肌肉酸痛和不想吃饭;第二组被试者依然有一定的活动能力,身体反应也没有第一组被试者那样剧烈。

这一科学实验证明:当人们在生活中活动过少时,不仅不能保持健康,反而会使人的有机体能明显衰退,这是因为人体活动过少,易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发生变化,使人情绪不稳定,新陈代谢发生障碍,肌肉萎缩,改变骨骼矿物质的饱和程度,心血管系统发生剧烈的变化,胃肠道功能、肾功能紊乱,从而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青少年生长发育是受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双重作用的复杂生物现象。在诸多后天环境中,营养是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体力活动是生长发育的源泉。体育运动和体力活动是促进身体发育和增强体质的最有利因素。

在保证营养供给充分的前提下,体育锻炼作为自觉有目的的自身改造手段,可以充分发挥机体的生长潜能,有效利用营养物质,促进代谢过程加强,全面提高人体形态、功能的发育水平;同时,提高细胞免疫活性及体内非特异性免疫水平。

然而生活在舒适、便利的大城市中的青少年,由于居住高楼、出门坐车、有事使用电话等,使身体活动机会减少了许多。同时他们和大自然接触的机会也少了许多。因此,处于生长发育期的青少年,就更需要以体育运动来弥补生活环境造成的运动不足;这方面农村青少年就有天然的优势,他们与大自然接触的机会较多,活动充足,这样有益于身体健康。

另外,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需要交流,难得接触同龄朋友和大自然的青少年,很容易变得孤独、脆弱、暴躁,有的还会产生身体上的不适,如头昏、恶心、胸闷、瞌睡、呕吐、记忆力下降等。

为此,青少年需要通过户外游戏或体育活动,进行人际交流,体验与人交往的快乐,培养交往的能力。(4)成瘾行为的危害

根据国际公约,可造成滥用和形成依赖的物质分为三大类:①麻醉药品,包括鸦片类、大麻、可卡因等。②精神药物,包括镇静催眠药和抗焦虑药、中枢兴奋剂、致幻剂。③其他类有烟、酒等。

吸烟、酗酒和吸毒都是典型的成瘾行为(亦称药物依赖行为)。瘾,是指各种生理需要以外的、超乎寻常的嗜好。成瘾,是指养成该嗜好的过程或已养成了该嗜好的生理和心理状态。

①吸烟的危害

吸烟就如同打开了的潘多拉盒子,飞出来的是疾病、死亡,是种种灾难和不幸,其危害已远远超过交通事故和自然灾害,成为人生第一杀手。世界卫生组织就曾把吸烟称为“世纪的瘟疫”、“慢性自杀行为”。

早在1962年,英国皇家内科学院就提出吸烟是导致肺癌的主要原因。据统计,吸烟导致的疾病,肺癌占90%(是不吸烟者的220倍),慢性气管炎和肺气肿占75%,心脑血管疾病占25%,可见吸烟对人体危害之大。始于1967年的世界反吸烟浪潮至今已40多年了。在“放弃烟草、选择健康”的口号已被证实为人类文明进程中的明智之举和必然趋势的今天,全世界每年仍有300多万人死于烟草的危害。按照这种趋势,到2020年或2030年,全世界每年死于烟草危害的人数将达到1000万。

吸烟可以促发和形成某些严重疾病,导致劳动力的丧失等不良后果。长期大量吸烟引发的常见疾病有肺癌、支气管炎、肺气肿、局部缺血性心脏病及其他心血管疾病,约占死亡率的80%。吸烟同时污染环境,造成被动吸烟的危害,使被动吸烟者致病的促发因素增加,对被动吸烟者造成的危害不亚于主动吸烟者。

青少年应该对自己加强自律,避免加入吸烟者的行列,过早损害健康,影响发育。

②酗酒的危害

酒类所含营养有限,白酒除三种主要成分酒精、酯类、甲醇外,还有如酡类,醛类、杂醇油、铅等物质。过量的、无节制的饮酒称为酗酒,它对人体健康和个人行为产生不良影响。酗酒的危害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严重损害人体健康。急性酒精中毒即醉酒,可导致呕吐、知觉迟钝、动作失衡、语言单调,严重的有大小便失禁、昏迷,甚至死亡。长期酗酒可引起肝硬化、脑血管疾病、癌症等。二是肇事和犯罪。酒后谩骂、斗殴、寻衅闹事的事屡见不鲜。醉汉常妄自尊大,目空一切,对法律和道德毫不在乎,因此,许多犯罪事件都是发生在酒后。三是人格改变和学习能力下降。慢性酒精中毒者往往有不同程度的性格改变,粗暴、狂傲是最常见的倾向,也有的变得缺乏自信,记忆力明显减退,学习能力下降。四是孕妇酗酒有早产的危险。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的琼丝琳·L. 库克博士研究指出,那些喜欢饮酒作乐和酗酒的孕妇面临早产的危险,如果孕妇孕期戒酒,就能够挽救胎儿健康。孕妇妊娠早期酗酒对胎儿的危害很大,可导致胎儿头小、丑陋等,妊娠晚期酗酒则容易发生早产。早产儿通常体重较轻,极易死亡,和出生时体重正常的儿童相比,多数伴有长期严重的疾病。

③吸毒的危害

吸毒是人类的一种自身损害行为。由于毒品具有独特的生理功效和精神功效,使人产生欣快和致幻效果,具有成瘾性。它对健康的危害是多方面、综合性的,即精神颓废、人格缺损、心智功能紊乱、身体素质下降,直至衰竭死亡。毒品对免疫系统有直接的抑制作用,加上不少吸毒者(包括静脉注射)往往又是性淫乱者,所以吸毒人群中艾滋病高发。吸毒严重危害身心健康,特别是青少年,他们身体发育尚不成熟,对毒品的危害更为敏感。毒品给人们带来的危害具体表现为:

一是吸毒致人死亡。有资料表明,吸毒者的平均寿命较一般人短10~15年。

二是吸毒危害人体各系统,导致心律失常、肺炎、病毒性肝炎、艾滋病或形成药物依赖等。

三是吸毒导致一系列的家庭危机,如家庭暴力、夫妻不和、婚外恋、离婚等。

四是吸毒导致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犯罪、社会道德风尚败坏、资金流失、人力资源损失。

五是吸毒影响个人学业、就业。

因此,青少年应远离毒品,否则自己美好的前途将毁于一旦。

第三章 身体健康与卫生保健常识

第一节 青少年的生理发育特点

人体的生长与发育是人体在成长过程中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生长是指有机体细胞繁殖、增大和细胞间质不断增多的量变过程。它是同化作用比异化作用占优势的结果,表现为组织、器官以致整个身体的大小、长度、重量、容积的增加。发育则是有机体各组织、器官、系统功能的分化和逐渐完善,是质的变化过程。简言之,生长是形态的变大,是量变;发育是功能的完善,是质变。人的生长发育有自己的过程和规律,了解这些规律,掌握青少年的生理特点、生长发育规律以及特征,对于增长健康知识和促进青少年身心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生长发育的年龄分期

根据人体在成长过程中的生长发育水平和特点,人为地划分数个年龄阶段,称为年龄分期。(1)胚胎发育期:从受精卵迅速分化,到初具人形。(2)胎儿期:从受精后第九周开始,到胎儿娩出,它以机体组织和器官的迅速生长和功能的渐趋成熟为特点。(3)新生儿期:从胎儿娩出断脐到28天为止。(4)婴儿期:出生的第一年,又称乳儿期。此期的特点是婴儿主要从乳类获得营养,体格生长迅速;一年中身高比出生时增加50%,体重增加两倍,脑发育很快;一周岁时,动作发育已达到能接触周围人物的水平,如能坐、开始学走路等。(5)幼儿期:出生后2~3年。此期生长速度稍减慢,前庭闭合,乳牙出齐;神经系统发育开始减慢,脑的大小已达到成人的80%。(6)学前期:从幼儿期结束到进入小学为止,即3~6岁,又称幼童期。此期生长速度较慢,每年体重增加约2千克,身高增加5厘米;运动能力方面,平衡能力已开始发育。(7)学龄期:从小学到青春发育前,即6~12岁。此期生长速度到7~8岁后稍有增加的趋势,皮下脂肪开始堆积,脑的形态发育基本完成,淋巴系统发育处于高潮(常见正常的扁桃体肥大)。一般儿童到12岁时,乳牙已全部脱落,长出除第三磨牙外的全部恒牙,学前期掌握的运动功能进一步发展。(8)青春期:从第二性征开始出现,到生殖系统功能基本成熟,身高基本停止增长,或称青春发育期。一般女性从10~12岁起,到17~19岁止,男性一般晚两年左右。按发育特点又分为青春早期、青春中期、青春后期三个阶段。青春早期,指女孩月经初潮或男孩首次遗精出现前的以身高生长突增为主要表现的阶段,一般持续约2~3年。青春中期,也称性征发育期,指第二性征发育开始后的3~4年,此期以性征发育为特点。青春后期,指第二性征已发育如成人,到体格发育停止阶段,一般持续约两年。青年期一般指18~29岁。此期人体身高的增加已不明显,体格发育已完成,各身体器官机能已达完善,是人的一生中精力和体力最好的时期。(9)壮年期:一般指30~59岁。此期生理变化已无明显的界限,个体差异性很大。(10)老年期:一般指60岁以后。此期人体各器官系统功能开始衰退。

二、人体各系统生理发育特征

人体各器官和系统的生长发育,有一些与整体生长发育相并行,也有一些与整体的生长发育不一致,因而表现出各自的发育特点。下面,逐一介绍人体各系统的生理发育特征。

1. 运动系统的生理特征

运动系统由骨、骨关节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全身由骨和骨关节构成骨骼,骨与骨之间的连接主要通过关节,肌肉附着于骨上。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骨骼肌收缩牵拉骨改变位置,或产生各种运动,或固定、维持身体的姿势。(1)骨骼

①骨的生长

人体内大多数骨是通过软骨成熟的途径完成骨的生长发育过程的。早在胚胎时期,先形成软骨的雏形,以后在软骨的中间部分开始骨化。随着年龄的增长,软骨不断增生并骨化使骨增长,从而使身体不断长高。其中,脊柱发育的时间最长,一般到青春发育期开始才基本定型。20~25岁,全身的骨与骨骺接合成一个整体。随着骨化过程完成,骨的生长也就随之停止。骨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还受内外环境的影响,如脑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以及性腺激素等对骨的生长和成熟起着重要作用,维生素A、维生素D、钙和磷与骨的生长和代谢之间也有着密切关系。

②骨的化学成分

骨组织中有两种主要的化学成分,即有机物和无机物。儿童骨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含量约各占一半。当儿童发育到成人阶段后,骨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含量比例约为3:7。所以,儿童和青少年的骨骼硬度小,柔韧性大,不易骨折,但容易弯曲变形。因此,在学习期间,儿童正确的坐姿对于预防骨骼弯曲是非常重要的,必须引起家长和教师的高度重视。

③骨髓

骨髓是主要的造血器官,它存在于骨髓腔和骨松质的空隙内。胎儿和幼儿时期全是红骨髓;6岁以后,躯体骨髓内逐渐有脂肪产生;至成年时,除短骨、扁骨和长骨两端的骨松质内的红骨髓终生保持造血机能外,其他部分的红骨髓均为脂肪组织代替成为黄骨髓,从此失去造血功能。(2)肌肉

①肌肉的发育

肌肉的发育落后于骨骼。从肌肉发育时间的早晚来看,比较大的肌肉(如上肢的屈肌、下肢的大腿肌)发育较早,比较小的肌肉(如手指、腕部肌肉)则相对发育较晚。这也就是为什么幼儿在拿物品的时候容易出现不稳的缘故。到了八九岁的时候,肌肉发育速度明显加快,生理而且力量也在加强。到了青春发育初期,十一二岁以后,肌肉的发育急发育剧加速。

②肌肉的化学成分及性质

儿童和青少年肌肉组织中水分多,糖、脂肪、蛋白质及无机盐较成人少,因而肌肉松弛、能量储存差、力量弱,虽然易疲劳,但由于新陈代谢旺盛,疲劳消除也较快。所以,我们必须明确年龄过小的儿童不宜做过重的体力劳动或锻炼,农村青少年的父母亲尤其要注意这一点。

2. 循环系统的生理特征

循环系统是由心脏和各种血管以及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共同构成的一个封闭的、连续的管道系统。心脏是推动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血管是运送血液的管道,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1)心脏、血管

①心脏的发育

心脏位于胸腔中部偏左下方,介于两肺之间;2/3偏左,1/3偏右,心底朝上,心尖朝下,主要由心肌构成,并有心房和心室之分。心脏发育有两个较快的时期,即2岁半以前和青春期性成熟两个时期。7岁时的每搏血液输出量为100~120毫升,以后增长相对缓慢,至青春期又迅速增长,14岁时达130~150毫升。由于心脏的工作负荷不同,所以左心壁明显比右心壁厚。

②血管

动脉是离心的血管,把心脏泵出的血液通过各级动脉输送到全身;静脉是向心的血管,把周身的血液运回到心脏;毛细血管呈网状分布,为连接动脉与静脉末梢之间的细小血管,同时也是血液与组织之间的物质交换场所。儿童和青少年的肺、肾、皮肤等处的毛细血管丰富而且血流量大、供血多,身体得到的营养和氧气充足,因此有利于生长发育。10岁以前肺动脉较宽,到了青春期,主动脉的直径开始超过肺动脉。一般来说,年龄越小,血管壁就越薄,血管的弹力就越小。儿童长到12岁时的动脉结构与成人相似,青春期后血管的发育则落后于心肺的发育。(2)心律、心率与血压

①心律

由心脏窦房结发出的冲动,沿着传导系统使心肌产生整齐、规则的搏动,这就是心律。心脏跳动的节律一般是规则的。正常儿童和青少年呼吸时心律可不规则,吸气时略快,呼气时减慢,称为生理性心律不齐。约有1%~2%的儿童和青少年可能因为精神紧张或过度疲劳而突然出现提前的心脏收缩(又称早搏),继之又有个较长的代偿间歇期,使基本心律发生紊乱,但早搏一般不应超过4~6次/分;如果每分钟在6次以上,则需要到医院查明原因。

②心率

心率即心跳的频率。儿童和青少年新陈代谢旺盛,但由于心肺发育不完善,只有增加心跳的频率使心脏每分钟的射血量增加来适应组织的需要。约10岁以后,随着支配心肺神经发育的完善,心率才会逐渐稳定。

③血压

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血管壁产生的侧压力称为血压。心脏收缩时,动脉血压所达到的最高值称为收缩压(即高压);心脏舒张时,动脉血压所达到的最低值称为舒张压(即低压)。儿童因为心输出量小,血管内径相对较大,血液在血管内流动的阻力小,所以血压低于成人。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心脏收缩力加强,血管的弹性有所降低,外周阻力有所加大,故血压逐渐增高,直至达到正常生理水平。青春后期,性腺、甲状腺分泌旺盛使神经兴奋性增高,加之血管生长落后于心肺,有些青少年可出现暂时的血压偏高现象。这种情况,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内分泌机能的稳定会逐渐改善。

3. 呼吸系统的生理特征

呼吸系统是人体进行气体交换,吸进新鲜氧气,排出二氧化碳,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系统。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两大部分组成。(1)呼吸道

呼吸道是由鼻、咽、喉、气管等组成,其中鼻是呼吸道的门户。鼻腔对吸入的空气起着净化、湿润和加温作用。(2)肺

肺是实现气体交换的重要器官,位于胸腔内,左右各一。因肺内含有气体,肺组织中含有弹力纤维,所以富有弹性。6~7岁儿童的肺泡的结构与成人基本相同,但肺泡的数量和容量较小。随着年龄的增长、体格的发育,肺容量逐渐加大。到了青春期,肺及呼吸肌的发育非常迅速,肺的功能也得到显著的增强。(3)肺活量

用力吸气后,再用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体量称为肺活量。肺内气体的容量可随呼吸深度的变化而有所不同。一般来说,肺活量代表一次呼吸的最大气量,反映一个人肺通气功能的潜力和适应能力。

4. 消化系统的生理特征

消化系统包括消化管和消化腺两大部分。食物经过消化管的蠕动和消化液的作用,分解成可吸收成分并将其残渣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消化。(1)消化管

消化管主要由口腔、食道、胃和肠构成。

①口腔

口腔是消化道的起始部。牙齿是重要的消化器官之一。

②食道

食道的上端与咽相接,下端和胃相连。食道有三处生理性狭窄:第一个狭窄位于起始部;第二个狭窄在食道与左支气管交叉处;第三个狭窄在食道穿过膈肌食道裂孔处。与成人相比,青少年食道短而窄,管壁较薄,黏膜细嫩,因此,容易受到损伤。

③胃

胃是一个肌性囊袋,也是消化管最大的部分。一般情况下,胃大部分位于左肋区,小部分位于上腹部。其功能是容纳食物,调和食糜,分泌胃液。中小学生的胃壁较薄,血管丰富,胃黏膜柔软;肌肉层及神经的发育较差,胃容积小;胃腺分泌的消化液酸度低,胃蛋白酶和黏蛋白等含量也较少,因此,消化能力比成人差。

④肠

肠是消化管中最长的一部分,充满腹腔,可分为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大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儿童和青少年的肠道吸收能力比成人强。(2)消化腺

消化腺主要由唾液腺、肝脏和胰腺构成。

①唾液腺

唾液腺是一种消化腺,位于人的口腔周围,较大的有三对,即腮腺、下颌下腺和舌下腺。混合唾液为无色无味,近于中性(pH为6.6~7.1)的黏稠液体。

②肝脏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肝脏大部分位于右肋区,小部分位于左肋区,其主要的消化功能是分泌胆汁。儿童和青少年的肝脏由于肝细胞分化不全,组织软弱,所以肝脏容易充血,对感染的抵抗力弱。

此外,由于肝脏内血管极其丰富,质实而脆,在暴力或强烈的外力作用下易造成肝破裂,引起大出血。因此,家长和教师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③胰腺

胰腺是仅次于肝脏的人体第二大消化腺,位于胃的后方横贴于腹后壁。胰腺是兼有内分泌和外分泌的腺体,是所有消化液中最重要的一种,其内分泌的重要物质胰岛素与糖代谢的调节密切相关。胰岛素的分泌障碍可导致糖尿病。它对人的消化吸收和生长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

5. 泌尿系统的生理特征

泌尿系统由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肾是形成尿液的器官,输尿管为输送尿液的管道,膀胱为贮存尿液的肌囊,尿道为排出尿液的管道。(1)肾脏

肾脏位于脊柱两侧,腹腔后上方,左右各一。儿童和青少年的肾脏由于肾小球毛细血管分支较少,血压较低,肾小球滤过能力差,肾小管的排泄和再吸收功能比成人差,对尿的浓缩和稀释功能比成人弱,因此,当供水不足或失水过多时容易发生电解质紊乱。(2)膀胱

儿童和青少年膀胱容量较小,黏膜柔弱,肌层和弹力组织也较弱,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常常由于睡前饮水过多、精神刺激以及过度疲劳等原因引起不自主地排尿,即通常所说的“夜尿症”。(3)尿道

男女生之间的尿道有很大差别。与男生相比,女生尿道短小,更易受损或逆行感染,因此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经常保持外阴清洁,防止尿道感染或膀胱炎症发生。

6. 神经系统的生理特征

神经系统是生命活动的重要调节系统,由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两部分组成。中枢神经包括脑和脊髓;周围神经包括与脑相连的12对脑神经和与脊髓相连的31对脊神经及自主神经。大脑是中枢神经系统最高级的部分,大脑皮层是人进行意识活动的物质基础。(1)脑

脑位于颅腔内。6岁时脑重约1200克,此时,左右大脑半球的一切传导通路几乎都已形成,条件反射也比较容易建立。7~8岁时大脑继续发育,脑重约1400克,已接近成人脑重。大脑是进行联想、推理、抽象和概括思维的物质基础。(2)脊髓

脊髓位于脊柱的椎管内,呈前后略扁粗细不等的圆柱状。上端在枕大孔处与脑相接,下端以终丝(马尾神经)与尾骨相连。有31对脊神经从脊柱两旁发出。脊髓是中枢神经的低级部分,主要具有传导功能和反射功能。

7. 内分泌系统的生理特征

内分泌系统包括内分泌腺和内分泌组织。儿童和青少年主要的内分泌腺有脑垂体、松果体、甲状腺、肾上腺等。内分泌腺分泌的有效化学物质称为激素。激素由腺体直接渗入血液,随血液循环到全身而发挥作用。激素在体内含量少,但对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生理过程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脑垂体

脑垂体位于脑底部蝶骨体上面的垂体窝内,与下丘脑相连。依据其发生和结构特点,可分为腺垂体(前叶)和神经垂体(后叶)两部分。腺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能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是从出生到青春期影响特征生长发育的最重要的激素。(2)松果体

松果体又叫脑上腺,位于背侧丘脑的后上方,呈松子形。松果体分泌的激素可抑制性成熟,防止性早熟。(3)甲状腺

甲状腺位于颈前部,呈“H”形,分左右两叶和中间的峡部,可随吞咽上下移动。甲状腺是人体最大的内分泌腺,进入青春期后腺体发育最快,机能也达最高峰。甲状腺能合成并释放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维持机体正常生长发育,特别是对骨骼和神经的发育有重要作用。(4)肾上腺

肾上腺位于肾上端内侧,左右各一。肾上腺包括皮质和髓质两部分,其中,糖皮质激素、盐皮质激素主要调节体内的水盐代谢及糖、脂肪、蛋白质的代谢;性激素调节性器官和第二性征的发育,同时能增强机体对有害刺激(如过敏、炎症等)的耐受力。髓质主要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8. 免疫系统的生理特征

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三个部分。免疫反应是人体的一种防御功能。(1)中枢免疫器官

①胸腺

胸腺位于胸腔内上纵隔的前部,胸骨柄后面;青春期后逐渐退化、萎缩,大部分胸腺最终被脂肪组织代替,但仍有分泌胸腺素的功能。近年研究发现,胸腺在人体免疫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②骨髓

骨髓是人类出生后最主要的造血器官,能生成全能干细胞。其主要功能是产生免疫球蛋白分子,发挥液体免疫的作用。(2)周围免疫器官

①淋巴结

淋巴结是由大小不一的圆形或椭圆形小体构成,数目较多,常成群集聚于身体凹窝处或较为隐蔽之处,如腋窝、腹股沟以及胸、腹、盆腔等器官附近。

②脾

脾位于腹腔左上方,贴附于膈下,质软而脆,受暴力后易破裂出血。脾除了具有贮血功能外,也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3)免疫分子

免疫分子主要是免疫球蛋白、补体等,在体液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9. 生殖系统的生理特征

生殖系统分为男性生殖系统和女性生殖系统两部分。(1)男性生殖系统

男性生殖系统包括内生殖器(睾丸、附睾、输精管、尿道等)和外生殖器(阴茎、阴囊)。睾丸是产生精子的器官,也是性腺,可分泌雄性激素。性腺分泌的雄性激素能刺激男性器官的发育和副性征的出现,如喉头突出、声音低沉、特有的体毛分布,以及促进骨骼肌蛋白的合成,减少尿氮的排出,此外还能刺激红细胞生成和长骨的生长等。

进入青春期后,生殖系统在内分泌的影响下发育迅速,睾丸中的曲细精管发育逐渐能产生精子,内、外生殖器官也进一步生长发育。生殖理发器官发育成熟后,不断产生精子和精液,在生殖器官受到内、外刺激之后,可不自觉地将精液排出体外,这就是遗精。首次遗精意味着男性生殖系统开始走向成熟,青少年大可不必惊慌,这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必然经历。(2)女性生殖系统

女性生殖系统亦分内生殖器(卵巢、输卵管、子宫)和外生殖器分(阴阜、阴唇、阴道等)。卵巢是产生卵子的器官,也是分泌雌性激素的内分泌腺。卵巢产生的雌激素、孕激素可促进第二性征的出现,如皮下脂肪增多、乳房增大、声调变高等。

进入青春期后,随着卵泡的发育,卵巢产生周期性的激素变化,也就是周期性的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在内分泌激素的调节下,子宫内膜随之产生增生期及分泌期反应。当卵巢内的黄体退化,孕激素和雌激素的量骤然减少时,子宫内膜就失去了这些激素的支持,于是就出现内膜坏死、脱落和出血,血液就从阴道流出,形成月经。月经初潮意味着女性生殖系统开始走向成熟,女孩子们同样也要坦然面对,注意经期卫生即可。

三、青少年生长发育特征

1. 小学生生长发育特征

处于小学阶段的儿童,其生长发育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新陈代谢旺盛

新陈代谢包括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两个方面。人体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变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并且贮存了能量,我们将这种变化称为同化作用。与此同时,构成身体的部分物质又不断地氧化分解,释放出能量,并将分解的产物排出体外,这种变化叫异化作用。由于儿童正处在长身体的时候,同化作用大于异化作用,所以,他们需要从外界摄取更多的营养物质,以保证正常生长的需要。(2)体格发育快速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