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奇书(南怀瑾独家授权定本种子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12 08:31:21

点击下载

作者:南怀瑾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道家奇书(南怀瑾独家授权定本种子书)

道家奇书(南怀瑾独家授权定本种子书)试读:

总目录

CONTENTS

我说参同契(上)

我说参同契 中我说参同契 下列子臆说 上列子臆说 中列子臆说 下

目录

CONTENTS

编者的话

楔子

出版说明

第一讲

惊人的学说

龙代表的意义

宋儒口中的异端

朱熹与白玉蟾

《参同契》三大纲要

三种丹

第二讲

想成仙的大人物们

龙门派与成吉思汗

乾坤门户章第一

十二辟卦

天文 历律 气节

《易经》的八卦与文字

第三讲

道家与禅宗的易学

五代的人物

道家与密宗的关系

阳火之始

复卦是什么

一月泰 二月雷

第四讲

气象 春秋

六阳的上半年

医病的法则

二至 否泰

至日闭关与奇门遁甲

借东风之谜

第五讲

占卜与神通

干支 阴阳 消息

乾坤 天地

坎离 日月

干支 气血 点穴

第六讲

沐浴的人

子午卯酉的作用

采补 夺舍

日月精华与日轮观

剑仙的话

第七讲

四卦的作用

气与物

四卦与修道

数是什么

什么是自然

第八讲

生命的卦变

无根的树

人欲能平吗

逆流而上

第九讲

南宗北派有别

月节 中气 刚柔

每月六十卦

第十讲

日月运转的影响

四季 五行和人体

你爱吃补品吗

关于一阳来复

第十一讲

坎离二用章第二

修道先要了解的事

守丹田的问题

管住耳朵和眼睛

精神与魂魄

第十二讲

一阳初动无阴阳

品性 理性 工夫

你经验过一阳生吗

源头活水

第十三讲

中国的文字文化

魏真人的说明

魏伯阳说真空妙有

日月二用与结丹

第十四讲

前三关 后三关

尾闾关 夹脊关 玉枕关

难下降的前三关

第十五讲

穴道与针灸

经脉与医道

生活习惯影响气脉

第十六讲

各家各派的气脉说

神光落地的人

气脉真通和假通

第十七讲

伍柳派的大小周天

河车 周天 导引

河车不转又如何

筑基成功了

第十八讲

干支 阴阳与方位

四象五行皆藉土

颜色的作用

访道青城后山

第十九讲

方伎之学的长生术

修栽接法的老人

桂湖宝光寺奇事

第二十讲

五金八石的外丹

未有神仙不读书

守哪个窍

上品丹法如何炼

第二十一讲

真土真意与孟子

日月含符章第三

伟大的日月

卦变及人事之变

第二十二讲

天地阴阳相交

大周天 小周天

精从脚底生

混沌与昏沉

水源与采补

第二十三讲

人老有药医

真正的栽接法

天符进退章第四

金丹 火候

天地开始只有阴阳

第二十四讲

如何对应天符

长子和海底

再说太阳月亮

第二十五讲

圆月 眉月 钩月

朋友与光明

封禅 禅让 禅与

更年之后如何

配卦与阴阳

第二十六讲

袁枚的八索

中的道理

了解进度和易观

拿得起 放得下

把握动静之间

返回总目录编者的话

南怀瑾先生是近年来享誉国内外,特别是华人读者中的文化大师、国学大家。先生出身于世代书香门第,自幼饱读诗书,遍览经史子集,为其终身学业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而其一生从军、执教、经商、游历、考察、讲学的人生经历又是不可复制的特殊经验,使得先生对国学钻研精深,体认深刻,于中华传统文化之儒、道、佛皆有造诣,更兼通诸子百家、诗词曲赋、天文历法、医学养生等等,对西方文化亦有深刻体认,在中西文化界均为人敬重,堪称 “一代宗师”。书剑飘零大半生后,先生终于寻根问源回到故土,建立学堂,亲自讲解传授,为弘扬、传承和复兴民族文化精华和人文精神不遗余力,其情可感,其心可佩。

本书是南怀瑾先生上世纪八十年代讲解 《参同契》的辑录,曾搁置多年。经近两年的辛苦整理,终于与读者见面。此书分上、中、下三册,是先生继 《论语别裁》后用力最深、最有分量的作品之一,亦是其对承续国学传统,弘扬国学精粹所做的又一突出贡献。南师本人也很关注该书的整理和出版工作,承蒙其独家授权同意,我社在大陆首次推出,以飨广大读者。《参同契》又名 《周易参同契》,为东汉魏伯阳所著,此书不仅是道家养生学的理论源头,亦是中国古代化学、药物学、天文历算等学科的发轫之作。因此,《参同契》一书被人尊奉为 “丹经之祖”,魏伯阳其人亦被后人称为 “万古丹经王”。其学说汇融周易、黄老、丹火之功于一体,用 《易》的阴阳变化之理,阐述炼丹、内养之道,证明人与天地、宇宙有同体、同功而异用的法则。因其涉及诸多学科知识,艰深晦涩,素以 “天书”著称,历代注家甚多,但能参透此书者寥寥,有认为此书专讲人自身精、气、神的修炼,即内丹修炼;有认为此书是讲烧炼金丹以求仙药,即外丹修炼;亦有认为其与《易经》一样,无非阐述阳阳调和之道……各说各理,莫衷一是。南师在集采众长的基础上,独选取清朱云阳真人所注的 《参同契阐幽》为讲解的底本,此书在 《参同契》的注释史上,最为权威。

南师的讲解共八十讲,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有着独特的“南师风格”——旁征博引,举证极多,平白如话,不拘一格,有许多独到、精辟的属于个人的经验和观点。在讲解过程中,南师还充分顾及到一般读者对周易、道家、丹道的了解程度,由浅入深,并由此书延展开,对儒、释、道三家的一体共论,亦有不少精彩的讲解。对于一些已经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所了解的读者来说,此书可以帮助他们进一步学习、修证;而对于一些初入门的读者来说,则可以依此领略中国古人非凡的哲学智慧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可以说,以先生学识之广博,及对各种修炼法门的深刻体验,此书当是国人了解、解读 《参同契》这部 “天书”的首选。

当前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各种心理和生理的健康问题越来越为人所关注,如何养身养生、延年益寿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话题。因此,本书的出版,应人应时,不仅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更对研究如何祛病延年,揭开人自身的奥秘,了解人与自然如何真正做到“天人合一”,有着非凡的意义。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书中关于服用“五金八石”的讲述,为“行内人”语,一般读者切不可轻易模仿。

我社与南怀瑾先生结缘于太湖大学堂。出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同认识和传扬中华文明的强烈社会责任感、紧迫感,承蒙南怀瑾先生的信任和厚爱,独家授权,我社将陆续推出南怀瑾先生作品的简体字版,其中既包括世已有公论的著述,更有令人期待的新说。作为一代国学宗师,南怀瑾先生“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毕生致力于民族振兴和改善社会人心。我社深感于南先生的大爱之心,谨遵学术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原则,牢记出版人的立场和使命,尽力将有思想的著述如实呈现读者。其妙法得失,还望读者自己领会。东方出版社二〇〇九年五月楔子

宋儒朱熹化名邹 注参同契是大笑话

昔年为讲此书亦一大笑话

刘雨虹翻旧稿整理又一笑话

仙佛不可见不可知是一大笑话

要我衰老之年校阅此书岂不笑话

生不知所来死不知所去更是笑话

姑且留待高明者自有慧目看清楚即是戊子腊月杪南怀瑾出版说明

这本书是南师怀瑾先生讲解《参同契》的记录,时为一九八三年在台北十方书院。《参同契》一书,自来被认系丹经之鼻祖,是彻底转变肉体生命的修炼宝典。用现在的语言来说,就是真正的生命科学了。

作者乃东汉时期的魏伯阳真人(约公元一〇〇年—?),距今已一千八百年了。魏真人出身浙江上虞官宦望族之家,不喜仕途而爱好修道,后入神仙之列,并将修炼经验写出这本《参同契》,当时佛法尚未传入中国。

清朝初年,有道家北宗龙门派道士朱云阳,因早年由此书入门,又三山五岳遍参诸方后修炼有成,再穷十年之功,注释《参同契》,于康熙八年己酉(一六六九年)刻版印行,书名为《参同契阐幽》。此书一扫千多年来对《参同契》的错解、邪见与误导,而正视听。此次课程所采用的书本,即自由出版社所印的这本书。

唯读《参同契》犹如读天书,即如云阳真人这本阐幽,亦为三百多年前的古典文章,加以一般人对《易经》、阴阳五行等缺乏研究,欲懂《参同契》太不容易,如无真实修养者解说,实难入其堂奥。其实,连入门都不可能。《参同契》共分三篇,上篇与中篇读之令人有重复之感。其实不然,上篇为纲要原则,中篇再作深入微细解说,以免曲解而流入旁门别庭。

南师怀瑾先生,当时选讲这门课程,旨在引导学人进入中华重要典籍的初步研讨,所讲仅上篇及中篇之重点 (包括十八、二十、二十一、二十二及二十四章一段),因下篇为总结,学人应可自己研究了。

南师讲解后,有行者逐渐发现,在工夫修持过程中,道家的著作如 《参同契》一书,解说具体而周详,且有对治方法。有人甚至说,仔细研读了南师的讲解,才对佛法的修持较为明了,尤其对东晋初期传来佛家修炼禅定的十六特胜法门,才有真切的体会。

另有人说,略知 《参同契》,才了解什么是正统道家,什么是邪说乱道,这世界上的误传和歪曲修法太多了。《参同契》是在佛法传入中国之前的著作,之后佛经翻译常采道家的遣辞用字。朱云阳真人由习禅而转道家,故而常以禅法解说。朱氏认为,《参同契》“向来埋藏九地,而今始升九天之上”,乃指 《参同契阐幽》一书,令原著转暗为明。

也有人说,《参同契》不止是丹经道书,而是古哲学、古典文学之作,其中包含了中华民族最高深的承天接地的文化;是一颗明珠,因深奥而埋藏,经朱氏阐幽而出土,更因南师深入浅出的讲解而闪发光芒。

吾人何其有幸,生为炎黄子孙,有祖先璀璨光辉的文化留传,岂能不继续努力以发扬先祖的智慧成果!

再说这本书的出版,颇为偶然且有趣。缘香港佛教图书馆的亲证尼师,发觉南师所讲 《参同契》录音带,保存不易,故而率同图书馆数位同修加以记录,再由石宏君将文字略加清顺。稿子带至庙港后,历经我等八个多月整理,将所涉及种种问题,请示南师加以厘清、修订、补充,务使尽量明白易懂,以便利读者。《参同契》为两学期的课程,每周一次二小时,共八十讲,所讲内容涉及广泛,举证既多,更有南师亲身经历的诸多奇特的人与事。全部整理后分为上中下三册,计划三个月内出齐。

此次配合工作,除张振熔查证资料外,更有宏忍师自二〇〇六年起即搭配相助,昼夜辛劳,因缘特殊,特志之。

又,书中小标题为编者所加。刘雨虹 记二〇〇九年一月第一讲

我们书院有关道家哲学思想的课程,从 《老子》、《庄子》到《列子》,是一系列连贯下来的。现在要研究的是《参同契》,这是最难研究的一本书。我本人对《参同契》的理解不一定是全对的,这并不是谦虚,我只能把自己的一些心得提出来,贡献给诸位做参考。这一本书在中国整体文化里,占有非常重要的分量,古人更直指《参同契》是千古丹经之鼻祖。古今以来,尤其是讲修道的神仙之学,要炼丹法,要返老还童求得长生不老之术,这是一本非读不可的秘密典籍。不仅如此,它可以说既是哲学的又是科学的,很多相关学理,都来自这本书。现在西方人研究中国古代科学发展史,也把《参同契》看成是化学、地球物理、天文等等学问的重要源头。只是我们中国人自己往往忽略了这一本书,原因之一,是这本书实在很难研究。惊人的学说

书名为什么叫做《参同契》?“参”就是参合,“同”就是相同。怎么样叫做“参同”?简单地说,就是参合三种原则相同的学问,融于一炉。这三种学问就是老庄、道家的丹道,还有《易经》的学问。我先声明,我是没有做到返老还童长生不死;假使做到了,我应该是个童子,结果我还是个老头子。不过这里提一件事情希望大家注意,据我所了解,世界上人类都在研究追问生命的来源,也在追问是不是死后有个东西可以存在。全世界人类由宗教开始,一直到现在的科学,都在围绕着这些问题打转。宗教家说有一个东西在人死后还存在的,到天堂那里,或者到了别的世界,像极乐世界。这种说法是不是能兑现,我们不知道,不过宗教家那么说,信众也就那么信。

对于这些问题,中国道教文化提出来,人的肉体生命与天地一样,是可以永远存在的。我们标榜人的生命可以“与天地同休”、“与日月同寿”。中国文化把人的生命价值提得那么高,并不靠上帝,不靠佛菩萨,也不靠祖宗、鬼神。每一个人都有这个资格,每人都可以成圣贤、成仙、成佛,只要能找到自己生命中真正的东西。我们现在活着,真东西没有发展出来,都是假的部分在维持着生命。

所以中国文化大胆地说,人的生命可以与天地同寿,只要太阳月亮在,宇宙存在,“我”就存在,与日月一样的长久。我们研究世界各国的文化,不管是宗教是哲学还是科学,没有敢这样大胆吹牛的!可以说世界上吹牛吹得最厉害的是我们中华民族。即使只是一种假设,也只有中国文化敢这么讲。其次,道家提出来,可以利用自己肉体的生命功能返老还童,长生不死。外国任何文化也没有敢这样说的。将来有没有不管,至少过去没有。

所以讲到中国文化的特点,只有道家的思想具有这一种特点。比较接近的是印度佛家的文化,但是佛家在这一方面是不愿多提的,只是偶然露一点消息。在释迦牟尼佛的许多弟子当中,他特别吩咐四个人“留形住世”,把肉体生命留在这个世界上,等到下一次地球冰河时期过去,另一个劫运来了,世界太平的时候,才交代给下一位成佛者,然后他们四人才可以入涅槃,离开这个肉体。

据我所知,只有佛家有这么一个说法,有一点接近中国文化这一方面的消息,这是其他人类文化所没有的。所以我们站在自己中国文化的立场看来,这一点很值得骄傲。

可是千古以来,究竟有没有不死的神仙?我们从小读的小说,听的传闻,乃至丹经、道书、神仙传上都说有不死的神仙,甚至现在还有朋友来讲某某地方的山洞里有神仙。问他见到过吗?没有,是听某人说的,某人又听他表哥说的,一路追踪下去连影子都没有了。世界上说神仙说鬼,多半都是如此。龙代表的意义

前几年有年轻人提倡所谓龙的文化,这是很有趣的一件事。年轻人当然有他的理想,可是这样的提法是不大妥当的,因为中国远古文献并没提到龙的传人。《易经》上再三讲所谓的龙,不过是我们所用的一个标志而已。孔子是非常佩服老子的,弟子们问他,老子在你心目中究竟如何评价呢?孔子说:鸟,我知道它能够飞;鱼,我知道它能够游;兽,我知道它能够走;至于龙,我知道它能乘风云上天,而老子他就像龙一样。

我们古代所讲的龙不是西方神话的龙,更不是已经绝种的恐龙。我们这个龙是四栖动物,能够飞,能够游泳,能够陆地上走,能够钻山入洞;能够变大,变成宇宙那么大;能够变小,比一根头发还要小。所以龙所象征的就是“隐现无常,变化莫测”,也可以说不可测。古人画龙从不画出龙的全体,所谓“神龙见首不见尾”,见尾就不见首。这个动物在古代究竟有没有我们不管,至少是民族自我表达的一种象征,就像有些民族用狮子、美国人用老鹰来表达自己的民族精神一样。《参同契》提出来的,是老庄的思想观念、《易经》的变易法则、丹道的修炼方法。三样的原理相同,只要懂了某一面的道理,对于生命真谛就把握住了,这是《参同契》书名大致的来源。历史上相传,作者是东汉魏伯阳先生,道家称他魏伯阳真人。我们讲《庄子》的时候提到,“真人”这个名称是庄子所创,得道的人才能叫“真人”。所以后来道家道教的神仙都称做“真人”。那么相反的呢?我们没有得道的都是“假人”。所谓假人,道家的名称叫做行尸走肉,把我们人类骂惨啦!没有得道的人走路,只是尸体在走,其中无物,其中无道,中间是空洞的。

历史上这位魏伯阳,学术地位很高,官却并不大。很奇怪,中国历史上学问好的人,官大的并不太多;官大的,学问又不一定成比例地好。不过,中国上古的文化,事业功名与学问是一路的,文武是合一的,后世把文武分途了。魏真人对后世的影响很大,道家神仙传上称他火龙真人——一条浑身带火的奇怪的龙。可是在东方,我们晓得,龙都是带雨带水的。宋儒口中的异端

过去的中国文化,由于儒家是学术的正统,对于佛家、道家的思想都有一点批判态度,所以旧的观念称佛、道两家文化为“异端”。“异端”是孔子《论语》里头的一个名词。后世像宋朝以后的理学家——我叫他们理学家,并不一定承认他们是正统的儒家——他们排斥佛、道两家,称两家为异端之学,好像就是我们现在讲的旁门左道。但是孔子并没有骂佛、道两家异端,是宋儒擅用了孔子的名词,自己又不懂这两家的学问,就是普通说“吃不到葡萄嫌葡萄酸”同样的道理。

所谓异端就是偏见,孔子称一般有偏见的人为异端。“异”就是不同,“端”就是另一头,另一头当然是偏见了,当时并不是指佛、道两家。后世宋儒理学家,共有五大儒,最有名的朱夫子朱熹,我们中国文化受他的影响有数百年之久,实在太大了!宋朝以后的儒家变成朱夫子的儒家,招牌虽打的是孔孟老店,老板换了朱夫子。本来另外有一个股东合作的,后来被朱夫子赶出去了,就是陆象山陆夫子。朱夫子注了四书,从宋元到明朝,要想考功名做官的话,非用他的思想解释四书不可,否则是考不上的。假如我生在几百年前,人家问我《参同契》看过没有,我说看过,那我就是异端,也就不能考功名了。

整个明朝三百年,朱元璋朱和尚当了皇帝以后,要拉一个有名气的同宗,光宗耀祖,就认了朱熹先生。他所注的四书就成了国家标准版,致使中国文化染上了重症。朱熹的观念对与不对,我们暂时不加讨论,那是儒家学术的范围。但是,朱熹虽然拼命地反对道家与佛家,却偷偷研究 《参同契》,而且他还化名空同道人邹䜣,作《周易参同契考异》。他研究 《参同契》很多年,但却搞不通,到晚年都钻不进去。当然钻不进去!他也不打坐,不修道,怎么钻得进去!朱熹与白玉蟾

朱熹为什么要研究《参同契》呢?据说朱夫子在福建武夷山讲学的时候,刚好有一个道家南宗的白玉蟾,也在武夷山修道,有很多徒弟,后世称他为南宗祖师。既然称他祖师,差不多也是神仙了。一个道家,一个儒家,二人门下都有大批弟子。人类的好奇,古今中外都是一样,这些儒家年轻的读书人,每天都听子曰、子曰,听了半天,没有怎么样。可是看到人家那边修炼神仙丹道工夫的,不是红光满面就是脸上发青发乌,觉得总有一套,奇怪呀!就偷偷跑过去听。

朱熹总是讲那是异端,你们不要乱去听。后来弟子们告诉朱夫子,白老师那里的确有些怪事情,他有先知之明,是有道之人。朱夫子说,他“偶中尔”!也就是说瞎猫撞到死老鼠,给他碰巧碰对了。这个话当然是在他自己的补习班里对自己学生讲的,可是那个白玉蟾老师,也没有出门就知道了。第二天白老师就叫学生来约朱夫子,两校同学联欢去郊游。朱夫子也很高兴,就同意了。一去郊游,这可好了!下起雨来,大家没有带雨伞都淋湿了。可是白老师虽在雨中,他走过的地方四面没有雨,身上也不湿。朱夫子忍不住了问:“白老师呀,你这个是什么道理呀?”白玉蟾笑笑说:“偶中尔!”这一个“偶中尔”,朱熹脸面就挂不住了,心想我昨天说给学生听的话,他怎么知道?而且今天马上回敬我一个耳光一样。这个很奇怪,因此朱熹开始研究《参同契》。

朱熹经常偷偷研究佛、研究道,这是公开的秘密,谁不想活得长命,谁不想变成超人?只是面子上死不肯承认。所以我对宋儒不论哪一位,始终有一点不认同:学问道德宋儒没有话讲,就只有一样不好,明明借用了佛家、道家的学理,来说明儒家的道理,然后翻脸批评他两家都是异端,都是骗人。宋儒搞的这一套,叫什么圣贤之学呀!

说到朱熹批评佛道两家的话,似乎内行又很外行。譬如他做了道家与佛家的比较,讲了很内行的话,在朱熹文集里头都有。他说道家修道是“形神相守”,这个对道家就超过普通的了解,这是说修炼神仙之道,可以修到返老还童长生不死。怎么叫“形神相守”呢?道家认为这个身体是形体,等于是个机器,这个机器的电能是道家所称的元神,是我们灵魂生命的根本,那是电能,就像电灯有了电能才发亮。所以只要我们这个肉体存在,那个元神就在我们身上。身上每个细胞每个地方都通元神的,人老形体衰了,这个机器用坏了,神也不通就离开了。道家所以能够返老还童长生不死,他做的工夫就是把形与神凝结在一块,这就叫炼丹。

佛家不同,佛家讲涅槃,生死都是空的嘛,时间到了,打个坐就走了。所以朱熹说佛家是“形神相离”,学佛的人求空,把肉体都看空了,使神和身体分离,这是朱熹的批评。表面上一看,佛家、道家都驳他不了,他不简单的呀!道家、佛家的修炼工夫和学理,他还是做过研究的。

朱熹的学问没有话讲,但他对于白骨观没有深入研究,批评白骨观不是究竟。他说学佛的喜欢修白骨观,所以觉得这个世界是痛苦的,没有意思,不想留恋,而想到西方极乐世界。他不同意这个观念,又认为白骨观在佛家工夫是下层的,当然他没有写他认为高的工夫是什么。其实他没写的下一句,就是认为人的生命是可以留在这个世界上的。不过他老兄同我们一样没有留住,朱熹在他的传记里有好几条是他对《参同契》、对道家学问研究的结果,他下意识地承认,人的寿命是可以修的。

第二点关于儒家与佛道的关系,我常常提一句话,读书人都爱好仙佛。尤其中国过去的读书人,你查他一生的历史、文章、诗集,都记载有几个和尚道士的朋友,好像不交几个这种朋友,就没有学术地位。就像很多现代人,要认识电视电影明星,才表示自己交际广泛一样。当年想认识和尚道士,是表示自己清高,所以文集诗集里,几乎每一个人都谈到与佛道人士交往的事。知识分子都好仙佛之道,但是知识分子很难修成功,因为学问好,欲望就多,烦恼就大,叫他放下来打坐修道,想是想,办不到。可是反过来看历代神仙传、《高僧传》,我们却得出一个结论,就是仙佛的学问都很好。所以如清代诗人舒位有句诗说:“由来富贵原如梦,未有神仙不读书。”这是真正的名言,青年同学要想学神仙的,书一定要读好才有希望。

我曾经把这个诗第一句改了,写了一副对联送给一个喜欢喝酒的文人朋友,他是富贵中人,所以上一句就改成“由来名士都耽酒”,一般名士都喜欢喝酒的,下一句还是“未有神仙不读书”,因为学神仙许多是爱读书的。《参同契》三大纲要

讲了这么多,算是《参同契》的开场白。这一部书有历代各家的注解,书中主要有三大纲要:第一是“御政”,第二是“养性”,第三是“伏食”。所谓 “御政”,那包括很多了,上至皇帝下至一个普通人,想修心养性做人做事都是“御政”。怎么样做人呢?就是走一条正路,知道人生的正道,政治也同时包括在其中。所以一切有关修道与做人做事、天文地理,以及人世间各种各样的正当法则、原理,都属于“御政”的范围。

第二“养性”,我们普通人修道学佛,要够得上第二步“养性”可难了。我经常说学佛修道是我们中国古时的一门科学,这一门学问是研究身心性命之学,它是有理论的。自己生命身体怎么来?为什么人有思想?要想得到答案,必须先把理论弄清楚,懂了理论再来修行。修行就是实验,反求诸己,用自己的身心去做实验。自然的科学也是懂了原理理论,然后用物来做实验的。

这个所谓“御政”的原理懂了以后,修养才叫做 “养性”。但是我们一般学佛学道的,不管用哪一种法门,念佛也好,祷告也好,念咒子也好,打坐也好,都是走 “养性”的最初步路子,可是性仍然养不好!要“养性”,首先就要认识“性”,也就是佛家所讲的“明心见性”。常有人说某人个性不好,个性是什么东西?还有中文把男女关系也叫做性,明心见性至高无上也用这个性。这个性究竟是什么东西?这就牵涉到中国文化的本位了。《礼记》上提出来人有“性”跟“情”两部分,所谓性情,我们老一辈子讲话,这一个孩子性情不大好呀。这个性情的性是什么东西?情又是什么东西?所以“养性”是养哪一种性?这些都是大问题。

第三“伏食”,就是成神仙。“伏食”就是在“御政”与“养性”做到之后,最后那个工夫。这个东西不从外来,是从自己生命里来。但是也不全然是从自己这个肉体生命来的,而是同宇宙有关系的。就是说有一个东西忽然会进入身体中来,但不是从嘴巴进去,而是由身体另外一个地方进去的。千古神仙不敢讲,据说讲了天打雷劈。不过我已经被天打雷劈很多次了,雷公来了我也跟他讲理。

我认为道是天下的公道,既然是天下之公道,就没有什么可秘密的——不是我的也不是你的,也不属于上帝。过去人为什么要当秘密藏起来呢?是怕人学坏了。因此把道法变成秘密,大部分是这个原因。好像一把刀一样,坏人拿刀去杀人,可是医生开刀也是靠这把刀。我素来不藏秘密,何必关起门来?不过有时候我也关门,因为我啰哩啰嗦讲了半天,公道摆在那里,你就应该懂,何必来问我?你再来问我,我就烦了。

这另外一个进入人体的地方,就是头顶。我们晓得婴儿头顶上这里“怦怦”地跳。修道修得好,这里一定开了,学密宗叫做开顶,不晓得你们诸位看过没有?我是看过的,书上看来的不算数,我碰到过这种人。过去我在四川的时候有一位老师七十几了,鹤发童颜。

鹤发可以有两种解释,一般的鹤羽毛是白色的,所以鹤发是形容银白头发;童颜是说面孔如婴儿一般。但是另一种解释说鹤发是黑的,所以暂且不做定论。讲到这位老师,他有四个特点:七十几岁子孙满堂,却不跟子孙在一起,一个人住一个小房子修道。房顶瓦漏了,他也不用楼梯,自己拿几片瓦,一跳就上了屋顶,补好了再跳下来,这是我们亲眼看到的。

第二点,我们都晓得这个老师从不睡觉,我们年轻人顽皮都是第一流的,故意轮班和他谈话,一讲一整夜。他有一个习惯,一到了正子时,就靠在椅子上不动也不说话,无论你怎么说话他就是不答。大概要经过半个钟头,眼睛张开了,然后你刚才讲的话他都答复你,每天夜里如此,我们屡试不爽。

第三个特点,他七十几岁的老人,两个乳房一挤,同女人一样有奶水的。换一句话说,他修道到了这个程度,他的血已经变成白浆,当然不是变成什么白血球,白血球过多是毛病。

第四点,他的头顶上我们都去摸过,“怦怦”跳的,同婴儿一样。别的稀奇古怪事我们不去管他,仅这四点就很与众不同,是别人稀奇古怪不来的,也是我亲自见到的。这个所谓“伏食”,与头顶有关,到了某一个时候这个东西就进来了。

后来宋朝南宗道人张紫阳真人,他著的另外一本丹经《悟真篇》,可同《参同契》媲美。张紫阳真人既是禅宗的祖师,又是道家神仙。他那篇《悟真篇》就提到“伏食”的道理,他说“一粒金丹吞入腹,始知我命不由天”,那也是牛吹得很大。他说人修道到了“伏食”那个境界,一个东西就进来了。“一粒金丹吞入腹”,腹是指肚子,这可不是大家修道修的这个丹田;“始知我命不由天”,生命就可以自己做主了。这就是“伏食”的纲要。三种丹

在这里我要再介绍道家所讲的“伏食炼丹”。在我们的甲骨文里,也就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 “丹”字跟太阳的“日”字一样,就是一个圆圈中间一点,空空洞洞之中有一个东西。后来把这个丹字中间加了一横,有各种写法,反正是代表有个东西在一个空洞的中间。

我们晓得道家有三种丹的分类,所谓天元丹、地元丹、人元丹。我们普通一般打坐做工夫,打通任督二脉、奇经八脉,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都是自己做工夫在身体中炼成了人元丹。现在一般练气功的人还做不到,真正炼丹成功的还只是人元丹。

人元丹是根据道家的《高上玉皇胎息经》来的。这本经讲到上药三品,就是人本身的精、气、神,我们后世一般打坐修道做工夫都在搞这个东西。这个就又要扯到明朝的大儒王阳明了,他同朱熹对中国文化影响都非常之大。不过他同朱熹的路线相反,是走陆象山这个学派的路线,而且佛道两家他都学过。在他传记里都有,能够未卜先知,不过后来他放弃了。为什么放弃?也就是书读多了,官做大了,“道”就不容易修成功了。王阳明虽然最后放弃了学道,可是也吹了一句大话,依我们现在观念看来是逃避的心态,他说道家也不必修,在那里练气功打坐,上通下来,下通上去,一天时间都浪费了,王阳明认为那是“搬弄精神”。

但是我们再仔细看看王阳明这一句话,他承认人的生命里有一个东西叫做精神,他至少承认这一点。我们常常听到有恭维人精神不死——精神是什么东西?精神是不是一个真东西?这是个问题!如果是真东西的话,就可以把握回来,把握回来就叫做人元丹。王阳明后来为什么能够搬弄精神而不搬了?我们休息一下再作报告。第二讲想成仙的大人物们

刚才讲到王阳明这个理学家,他也学过佛,学过道,打坐工夫很好。学佛走的是天台宗止观这个路线,修道家走的是哪一派的丹法没有资料可查。有一点在他的传记里记载,当时有一个道人叫蔡蓬头,蓬头是外号。因为修道的人把名利已经看得不值钱了,所以自己姓什么、叫什么都没有关系。这人道行很高,王阳明曾经专门去山中的道观拜访他。蔡蓬头站在道观的山门外面,王阳明老远就跪下向他磕头。这个蔡蓬头居然拂袖而去,袖子一甩进山门去了,王阳明赶快站起来,跟他走进道观大殿。

道家的大殿供的是“三清”,是太上老君的一气化三清,据说太上老君就是老子摇身一变变出来的——这些宗教的事情,事出有因,查无实据。这个三清是 “上清、太清、玉清”,如果我们做比较宗教研究,这有可能是从佛家来的。佛教大庙子的正殿供的三尊佛,代表了 “法、报、化”三身;如果我们用道家的观念来讲就是 “精、气、神”——“精”是“化身”,生生不已;“神”是 “法身”;“气”是“报身”。

这个蔡蓬头当时走进大殿,在“三清”前面一站,不理这个王阳明。王阳明一上大殿,又跪下来磕头,蔡蓬头又拂袖而去,向后面上了一个假山上的亭子,王阳明跟到亭子上,又磕头。蔡蓬头回头看看他,对他说,你呀!前庭后堂拜了我三次,“礼虽隆”,你这个礼貌很隆重了,“终不离官气”,他说你不能修道,功名还有份,将来官做得大,事业好。

我们读书看道书,看到这个地方不要轻易放过去。一个人的习气是很难变的,修道的人自然有修道人的习气。这一点我们讲两句古人的诗,大家听了不要灰心。古人说“此身未有神仙骨”,这个身体上没有神仙的骨格,“纵遇真仙莫浪求”,就是看到神仙你也不必拜了,方法懂了也不能成功。可见仙佛是生来就有种子的。“莫浪求”就是不要乱求,你求了有什么用?王阳明虽前庭后堂三拜紧跟,蔡蓬头接着掉头又走,王阳明又在后面跟,但却找不到人了。

我们再看汉武帝,这些历史上的大人物和英雄,尤其是中国帝王、名士都喜欢学神仙,其实就是人性心中欲望的扩充。一个人到了事业地位的最高处,一切都满足以后,唯一要求的是如何能不死。所以秦始皇、汉武帝都求神仙之术。汉武帝在我们中国历史上可以说是雄才大略,这个称誉,他当之无愧。一个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在一个政治环境很复杂的情形下,登基做了几十年皇帝,开创了一个盛世,真不容易。可是到了晚年就喜欢学神仙,他求神仙花的本钱太多了,甚至把自己的公主都嫁给一个骗子道士。像这样荒唐的事情,他都干得出来,明知道做了错事还不承认,后来不能自圆其说。

汉武帝旁边有两个大臣,一个是汲黯,一个是东方朔。汉武帝是何等难伺候的帝王,在他左右的人讲话就很难了,高明的意见很难提出来,因为他太高明了。但是我们看历史,汉武帝有许多次因为有人犯了大错,就要杀人,出场摆平的都是东方朔。此人专会说笑话,东逗西逗就把汉武帝逗笑了,然后事情就作罢了。所以研究做人的道理,要多留意道家的精神。老子的话“曲则全”,一件事情走直线有时候是不行的。一个领导决定的事,明知他是错的,挑明说决策有问题,那就糟了!人是有个性的,格老子!你说有问题,我偏要干!所以老子说“曲则全”,转一个弯,这个事情就圆满了。东方朔走的是曲线的路,所以汉武帝碰上很多的问题,东方朔一来,往往就起了作用,把错误决定扭转过来。

汉武帝身旁另一个重要人物是走直线的汲黯。我们大概可以想象这个人脸应该是方方的,一天到晚不带笑容,讲话是仁义道德,连汉武帝都怕他。汉武帝当时见那些大将军、“总司令”,常常很随便,跟他的祖父汉高祖一样,在宫女帮他洗脚时也叫大臣进来报告,很不礼貌。但是汉武帝听到汲黯一来,赶快更衣戴帽才敢见他。我们现在的年轻人读历史要注意,一个人自己的人品、人格养成到真正高尚正直的时候,任谁都要尊敬他的。连汉武帝这么一个严君,对于大臣要杀就杀,但是却尊敬这个部下汲黯,自己衣冠不整还不敢见他。所以汲黯是以敢批评汉武帝出名的,换了别人讲话,汉武帝非杀他不可,比如司马迁为李陵辩护,汉武帝一气就罚司马迁受宫刑。

汲黯批评汉武帝很直率的,汲黯讲:“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就是说你武帝内心欲望太重,外面好像做好事,内心却心机重重,如此怎么能效法远古的圣王之治呢?这虽然是在批评武帝的政治表现,但也间接指出武帝要学仙道是不会有成就的。一个人连人都没有做好,还妄想做什么神仙!“内多欲”,是说思想里欲望太多了,什么都要,钱也要,寿命也要,名利也要,儿女也要,反正好的都要。其实每人都是这样 “内多欲而外施仁义”,所以求神仙,做得到吗?

这种话在朋友之间讲都很刺耳了,对皇帝讲更不得了。历史上记载武帝听了当然很不高兴,不答复他,但也没有对他不礼貌,可是汲黯的官运也就到此为止了。有趣的是,汉武帝临死的时候吩咐子孙,在我死了以后,为了太子的安全,还是要找汲黯这样的人来护国才可。

我们引用王阳明跟汉武帝这两段故事说明,是告诉大家我们研究神仙之道可以,却不要轻易想当神仙。这个神仙很不容易做的,是要放弃了一切,这个一切就包括很多了,我们放弃不了的。换一句话,我们每一个人都是 “内多欲”,但并不见得能“外施仁义”,这样岂能成佛成仙呢?这个话要自己提出来警告自己。龙门派与成吉思汗

闲话少说,言归正传。我们研究的这个 《参同契》,是采用清代朱云阳道士所注的版本,尊重他一点可以称他为真人。我们认为在所有的《参同契》注解中,他的最正统。朱道士是道家北宗龙门派的传人。龙门派在道教里是元朝以后开始的,创派的祖师就是跟成吉思汗非常要好的道士丘处机,又名丘长春真人。丘长春真人有一本书叫 《西游记》,不是孙悟空那个《西游记》,这一段故事在我们历史上也很特别。中国文化史上有两个特别事件,一个是在南北朝时,为了争取一个外国学者法师鸠摩罗什到中国来,派了几十万大军消灭西域两个国家。这个历史是外国所没有的。

另一个就在元朝成吉思汗西征,打到印度时,他得知中国山东有一个有道的道人丘长春,就派大使到山东把丘长春请到印度边境上见面。所以丘长春由山东到北京,由北京到新疆,一直到了天山南面跟成吉思汗见面。成吉思汗要拜他为师求道,丘长春告诉他少杀人,将来自然一统天下。丘长春早就知道,中国免不了一场灾难,所以与他约定,万一你打到中国来的时候,不要杀人。成吉思汗答应了,所以给他铜符铁券,就是两个人定了契约,两块铁上面盖了印。后来蒙古人打到中国北方的时候,每家门口只要有这个符牌一贴,元朝兵就不进来,保存了多少人的生命财产。这个在历史上也是一段奇迹。

现在北京的白云观,是有名的道教丛林,就属北宗龙门派,这一派是出名的绝对清修派。南宗修道的人,许多道士是有家庭、有太太有孩子的。后世道教里的道士,也大部分是北派丘长春的传承。我们手边拿的这本《参同契》,是朱云阳注解的,他就是北派的巨子,不过他也通南派的各种修法。他的注解实在很好,那是正统道家修炼神仙的学理,我劝大家自己多看才好。

现在我们翻开《参同契》的本文第一章,就是“乾坤门户章第一”。下面低一格的字就是朱云阳真人的注解,文字顶头的就是《参同契》的原文。乾坤门户章第一

乾坤者,易之门户,众卦之父母。坎离匡廓,运毂正轴。

牝牡四卦,以为橐龠。覆冒阴阳之道,犹工御者,准绳墨,执御辔,正规矩,随轨辙,处中以制外,数在律历纪。

月节有五六,经纬奉日使。兼并为六十,刚柔有表里。朔旦屯直事,至暮蒙当受。昼夜各一卦,用之依次序。既未至晦爽,终则复更始。

日月为期度,动静有早晚。春夏据内体,从子到辰巳。秋冬当外用,自午讫戌亥。赏罚应春秋,昏明顺寒暑。爻辞有仁义,随时发喜怒。如是应四时,五行得其理。十二辟卦《参同契》是汉代的文章,差不多都是四个字一句,很严谨的。我们讲到中国文学史,由东汉文体演变了二三百年,形成南北朝的文学,对仗很工整,后世一般叫做四六文体。这第一章首先提出来 “乾坤者,易之门户”,这也是《易经》的纲要。研究《易经》也好,修炼丹道也好,乾坤是《易经》八八六十四卦的父母卦、根本卦,就是“众卦之父母”。除了乾坤以外,就是坎离两卦。现在韩国的国旗图案就是乾坤坎离四卦。

乾坤这两卦代表天地,这个宇宙天地就是两个现象。什么叫卦呢?古文字典上解释,“卦者挂也”。宇宙的现象,像画一样,挂在外面看得见的就是卦,八卦是个代号。除了天地以外,其他的自然现象,日、月、风、雷、山、泽等等,都挂在那里,统称八卦,这就是卦的道理。“坎离匡廓”,坎离两卦代表两个东西挂在那里,一个太阳,一个月亮。太阳月亮在天体里头走,“运毂正轴”,像一个车轮子在转一样。这个是什么意思呢?车轮同我们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说 《参同契》是千古丹经的鼻祖?这是什么道理?

因此,为了研究《参同契》,第一步必须要了解《易经》的“八卦”。讲到八卦又是个专题,现在各位手中这一张图表(见下页),希望诸位每一次要带来,至少在讲 “御政”一篇随时会提到;要了解中国文化的基本,也是要提到的。这一张表上面写的一岁,就是一年十二个月,分为六阴六阳,这是说明天体形象,包括的内容非常多。

我们看一层一层的圈圈,共有六层,中间是空的,这个空的外面第一层是十二个卦,专门名词叫做十二辟卦,辟卦也叫做侯卦。中国上古的政治,中央政府的皇帝称为天子,天子只有一个;地方的领袖是王,叫诸侯,侯卦的意思就是臣卦。在时间上说,一年是个主体,分十二个月,十二个卦名分别代表十二个月,叫十二辟卦。再外一圈是卦象,这个卦一笔一笔怎么画法?我们慢慢也要解释一下。第四圈是中国阴历十二个月份,每一个月另有一个代号,就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当然还没有加上亥是猪,戌是狗……这十二生肖的来源,据我的研究是东汉以后,随印度文化过来的天文观念。所以一直到今日,从印度北部到西藏地区,你问现在是几月啊?他说狗月,我们就晓得他讲的是九月;他讲羊月,就知道是阴历的六月了。为什么选这些动物代表六阴六阳?比如子月是老鼠,同老鼠有什么关系呢?老鼠是五个脚趾,五是单数属阳;双数属阴。我们形容一个人胆子小叫 “首鼠两端”,刚爬出洞的老鼠,习惯走两步,看一看前面,咚咚,又钻进去了,再跑出来多走三四步又钻进去了。首鼠胆子小,瞻前顾后就是“首鼠两端”,两头它都要看清楚。丑月属牛,牛的蹄是两瓣属阴的,所以一阴一阳这样分开。龙啊、蛇啊等都有些道理,这是一种解释,我们将来提到时再说,这是第四圈。天文 历律 气节

这个第五圈麻烦了。这是中国文化音乐的乐律,与古代的天文也有关。中国文化以天上的星象变化判断人事,非常准确。诸位同学要研究这个问题,顺便告诉在大学研究所的同学们注意,先要读《史记》的《天官书》,其次读《汉书》的《五行志》。我们现在读历史都是通史,其实不大合理,因为历史上重要的东西,真正的历史哲学,现在的历史书上都漏掉了。譬如 《史记》中重要在 《礼》、 《乐》、 《律》、《历》、《天官》、《封禅》、《河渠》、《平准》八书。历代史书都有《天文志》,不叫 《天官书》,司马迁的 《史记》才有《天官书》。我们每一代的历史还有一个《乐律志》,在唐史、宋史,一直到明史,乃至现在出来的《清史稿》都有的。中国在科学上比任何一个民族国家发展都早,因为很早就有了天文科学,天文科学又是以数学为基础的。不过很抱歉,那是祖宗的文化!你看故宫博物院,那是我们祖宗的,你的在哪里?没有呀,拿不出来,这不行啊!现在我们连天文、历律这些都搞不清楚了。

这个图外面一圈是二十四个气节。一年有十二个月,一个月有三十天,五天叫“一候”,三候叫“一气”,六候就是“一节”。一年有七十二候,每个月有一个节,一个气,一年十二个气十二个节,合起来共二十四个气节。现在有一个问题,民国以来用阳历,老百姓是阳历跟阴历并用,这个习惯很难改,八九十年来,大家还是愿意过阴历年。民国初年湖南那个大名士叶德辉先生,做了一副对子:

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

我经常很感叹,这副对子说的现象九十年来没有变。那么你说是阳历好、阴历好呢?这个问题是科学问题,其实中国几千年来已经阴阳合历在用了。

我们算八字是以二十四气节为标准,二十四气节是以太阳为标准,我们的阴历以月亮出没同潮水涨落为标准。所以由广东到东北的海岸,海边人就晓得,我们小的时候就会念“寅申涨,卯酉平”。潮水涨落都在脑子里,老祖宗就告诉我们,初一十五出门坐船,“哎呀!船开了没有?”一算,“寅申涨,卯酉平”,没有没有,赶快跑去还赶得及,潮水还没有退,可以上船。这个科学常识已经变成民间的习惯了,后人不用脑筋已经都统计好了。所以二十四气节是一个天体太阳系统里月亮系统的统计。这一个图表里头东西多得很,我们中国文化大部分生活习惯的原理,都在这张图里。“卦者挂也”,就是挂在这里给我们看的。《易经》的八卦与文字

要了解《易经》的乾坤这两卦,我们先要了解,什么叫八卦?什么叫八八六十四卦?你不要把它看成死的,它是活的,是个代号。大家说研究了《易经》以后就发觉,我们祖先的文化思想、哲学科学,为什么在上古时期就到达这样高的程度?我的看法是,上一个冰河时期之前,人类文化已经发展到最高处了。一个学问越高明就越简化,开始发明都很复杂,到了最高峰反而简单而明了,复杂的不算真学问。古人归纳一切法则画成这个代号八卦,很容易懂。冰河时期,人类整个毁灭了,好在这个“卦者挂也”留了下来,就靠这一点卦,告诉我们宇宙天地的一些讯息。这些符号所表达的内容太多了,这是第一点我们需要了解的。

第二点讲到《易经》的八卦,也是中国文字的起源。人类最初都没有文字,文字是人为制造的。中国的文字是由象形文字开始,象形就是图画、漫画,八卦也是漫画开始的。所谓“伏羲画八卦”,古人的卦是怎么样画的?是不是我们现在这样画的?八卦是否就是中国先古文字的开始?过去几十年来,有些考古学家不大承认卦是文字的开始。我却认为八卦是中国文字的源头,而 《易经》是中国文化根源的根源,哲学里的哲学,经典里的经典,文化中心的中心。但是,你在考古文献上找不出有关八卦的东西。

譬如过去那位董作宾先生,我们的老朋友,他是甲骨文学者。我对他说要灵活来看,在甲骨上看到一条线的,几条线的,几个点的,那个就是卦。古人画卦或横画,或直画,或点一下,反正是代号。三直是乾卦(),或者打三点也是乾卦 (),都是代号。所以我们看到最古老的一本《易经》叫《易纬》,里头画的卦不是横的,而是三条直的。慢慢在甲骨上也找到了这些东西,可见我们中国文字文化来源很早。《易经》为什么叫“易”呢?这个 “易”字为什么这样写呢?上面一个圆圈加一点代表太阳,下面这个圆圈有个缺口代表月亮。甲骨文上有没有这个“易”呢?是有的。换一句话,什么叫《易经》?“日月之谓易”,就是太阳、月亮天体系统之下的学问法则。

所以八卦从乾坤两卦开始。可是还有一些基本的常识要向诸位介绍,现在我们这一本《易经》叫《周易》,是由伏羲氏画八卦、周文王演绎、孔子传述的,是经过这三位整理过的。所谓“易更三圣”,实际上 《周易》只是 《易经》学问的一部分。易学有三种,称为“三易”:《连山易》、《归藏易》、《周易》,现在流传下来的是《周易》。《周易》是以乾坤两卦为开头的,《参同契》用的就是《周易》的道理。第三讲道家与禅宗的易学

关于《易经》学问的本身,所谓道家的易,观念上同理学家们,尤其是朱夫子、程夫子他们所解释的易,实有不同之处。道家的易差不多都是讲应用的。上一次我们提到《易经》的所谓“三易”,除了现在留下的《周易》,还有神农的 《连山易》,黄帝的 《归藏易》。《连山易》以艮卦()为首,艮卦代表“山”,《连山易》的意思是“如山之出云”。《归藏易》是黄帝时代所用的易,以坤卦()为主,坤是纯阴,一切阳能 “归藏”到纯阴的境界里去了。

到了周朝,经过周文王整理,就是我们手边这个 《周易》,一般称它是我们五经里经典的经典,哲学的哲学,也就是我们文字文化的起源。《周易》以乾卦()开始。传统《周易》的学术观念认为《连山易》、《归藏易》是只有其名,没有实际的东西。我们现在手边拿的《周易》,上面许多图案,包括八八六十四卦,什么先天图、后天图这些等等,同几千年流行下来的法则并不一样。尤其我们卜卦用到的,或者在阴阳家用到的六十四卦的次序,“乾为天,天风姤,天山遯……”一路背下来卦的次序,同《周易》六十四卦所排列的次序也不一样。

据我们所知,这些卜卦用到的六十四卦的次序,以及《河图洛书》等等,是宋朝以后才出现的。宋朝的邵康节是当时讲卦的第一名人,据说邵康节的这些卦图是鹤林寺的一个和尚传给他的,这个和尚的法名叫寿涯。但是这些传闻在学术界是个疑案。据说邵康节能算过去、未来等等,他不但帮我们中华民族算过,连世界的命运差不多也算过了。他又著了一部很难看懂的书,叫做《皇极经世》,这是用《易经》的“数理”推演法则,断定过去未来历史千万年的事情,有个公式摆在那里。我们大家都是诸葛亮的弟弟诸葛暗,属于事后方知,事后一查 《皇极经世》,他讲的一点都没有错,但是事先看不出来。那么,道家的易学究竟哪里来的呢?据我的了解就是《连山易》、《归藏易》的遗留,这个法则是《周易》之外的另一章。所以我们一般所应用的算命、看相、看风水,稀奇古怪的都是用这一套来的。

那么有关《连山易》、《归藏易》的易学后来传到哪里了呢?传到佛教的大禅师们手里了。禅宗有五宗的兴起,其中有一个大宗派叫曹洞宗,是以一对师徒而出名。师父是洞山禅师,徒弟是曹山禅师,两个人是以他们住的庙子为名。不过为什么颠倒念呢?因为我们的文化喜欢讲韵文,洞曹好像不大美,曹洞就很美,所以倒转来说,就成了曹洞宗。

曹洞宗的禅宗工夫,我们如果严格地讲,就同道家有关,而且是丹道派的道家。丹道这一派的保留,就靠曹洞这一脉,所以研究曹洞宗的禅宗还必须要懂得《易经》呢!尤其是它取用“坎离”两卦,认为与悟道修道做工夫有密切关系。唐代以后的道家,传出来神仙丹法里有“取坎填离”这个工夫,就与曹洞宗有关。依我的研究,曹洞宗这一脉到了宋朝,走向衰落,这一派的修持方法与学说,只有寿涯禅师以后保留了。后来传到陈抟时,就到道家这方面来了。这个道家不是道教,不是出家人,是修道的在家人,实际上也就是混合了儒家、道家、佛家三家的修持工夫。五代的人物

南宋以后的道家就很难讲了,他们也会佛家的道法,都很高明,而且比学佛的人还学佛。当然也比学道的人还学道,更通达儒家,但是这些人都走上神仙之路了。所以我们看历史,五代共乱了七八十年,欧阳修奉命主编五代史,他有个感想,说五代七八十年没有出一个大人物,没有一个大帝王,也没有一个了不起的将相。五代有名的一个宰相冯道,是欧阳修最头痛的,五个朝代五个皇帝,都请他出来当宰相。欧阳修说他是中国文人中的无耻之徒,是无耻的代表,他活了八九十岁才死。可是呢,与欧阳修同时的苏东坡跟王安石,却认为五代有很多的人物,都是顶尖的。王安石说五代人才太多了,但都出家去了,不是当和尚就是去修道了,那是他们对于时代的一种反抗,因为看不下去了!

所以我们讲禅宗真正的兴盛是在唐末五代,道家这些神仙人物也在五代最多。欧阳修认为冯道是最糟糕的!但是王安石认为冯道是位度众生的大菩萨;苏东坡更认为这些人是活佛!因为五代这七八十年的变乱,都是边疆民族外夷来当皇帝。苏东坡说,如果责备冯道不尽忠,请问他该为谁尽忠?但是他把中国文化保留了几十年,那可是很困难的一件事。冯道在历史上几乎没有什么建树,也没有多讲过一些话,更没有著作,只是庸庸碌碌,可以说是乡愿的代表。一切都是上面讲了是,奉命照办。但是他有时候也不办,我们至少从历史看出来,这样一个变乱的政权没有法律,也没有正义,不对就杀掉你。他能够让所有上台皇帝请他来当宰相,那可不容易啊!至少这个人本身在公事、私事上,没有什么缺点被政敌抓到的,否则这条命也早就没有了。

中国文化一个通俗的观念是“宰相肚里好撑船”,是说当宰相要包容一切好坏、正反的意见,要有这样大的度量。冯道一生一篇文章都不留,一封信也不留,诗啊,勉勉强强找到几首,有一首诗中最后一句是:“狼虎丛中可立身。”那是他的修养。五代他所侍候过的这一些皇帝,他认为都是豺狼虎豹,没有把他们当皇帝看。

道家、佛家的学术思想,在五代这个变乱的时代,是非常昌明的。我们后来看的所谓修道的一些丹经,多半是五代以后的著作。譬如说有位吕纯阳,也是唐末五代的人物,我常常说,道家的吕纯阳等于是佛家的六祖,属于道家的一个革命派的人物。道家与密宗的关系

我们回过来看手边拿的这个十二辟卦图表,这个法则是道家的,也可以说是《连山易》、《归藏易》这个系统来的。这个用处可大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生活思想习惯,乃至民间一切的风俗,都用得到它,这是大的方面。小的方面,我们学医药针灸的要懂得,至于要修道打坐做工夫,尤其想成神仙的——成不成不管啦,只要想修神仙,这个十二辟卦法则一定要知道。这个法则对学密宗学瑜珈的人,比三脉七轮的法则还要准确。如果不知道这个法则,你修的气脉,三脉七轮是没有用的!

修密宗的人有偏见,认为道家不如密宗。这个问题我花了几十年也解决不了,究竟是道家传到印度,再传回到西藏变密宗呢,还是印度的修持方法在周、秦这个阶段进入了中国,与中国文化融会变成了道家?现在没有定论。因为事出有因,查无实据,考据很难。至于说秦始皇那个时代,印度修炼成功的人早有来过。历史上记载秦始皇时来了两个西域的异人,个子很高大,秦始皇把他们关起来,又看见他们在外面逍遥,关不住的!文献没有写明这些人是否为比丘,反正不是比丘就是婆罗门教的人物。这证明周、秦阶段,中、印文化已经在交流,尤其是修道方面文化交流得很早。所以说,有关道家密宗究竟怎么样认定先后,还不敢断定。学术的立场要公正,不能有主观的意念。

不过,西藏密宗有一个奇怪的地方,当然这个可能是宋朝以后的事,西藏几乎没有中国其他的神,但是有关公庙,也有八卦图,这是很奇怪的。今天有一位朋友问:“喇嘛与活佛有什么关系?”我说喇嘛是个称呼,等于我们称呼佛教的出家人是和尚,喇嘛就是出家人,和尚、法师是总代号。活佛呢?由唐朝开始经过中国皇帝封过的叫 “呼图克图”,当然不要念成“糊里糊涂”。“呼图克图”翻译的意思是法师、大师、活着的佛,所以也简称活佛。并不是每一个喇嘛都是“呼图克图”,真正受过赐封为 “呼图克图”的,宋、元、明、清一直到民国都有。国民政府成立以后,封过的没有几个。像章嘉活佛是受国民政府赐封的,他是蒙古人,西藏方面赐封的并不多,这个顺便一提。在西藏,许多喇嘛或者活佛会拿念珠卜卦,后来我知道,他是用《易经》的天干地支,所以就越看越奇怪了。

我们再查,唐太宗把文成公主远嫁给西藏王,陪嫁过去的有道士、儒生,都是全国选出来的精英。至于说土木工匠百工等等,也配备了很多同去,是这样开始文化交流的。这些道士到了西藏就在那里落地生根,道家的文化,当然在那里传下去,渐渐又变成另外一套。所以研究西藏许多的法则,讲气脉至少并没有离开道家的这个法则,这是站在学术的立场讲话。信宗教的人不大喜欢听这些话,因为宗教不免被宗教情绪影响,产生一些偏见,那也没有办法了。

我们现在的闲话好像与十二辟卦图没有关系,其实确有密切的关系。阳火之始

现在我们只讲图,先做个初步简单的了解。在这个图中,先把最外圈的“阴符之终,阳火之始”八个字找到。再找到内圈的一个卦名是“坤”。坤卦的隔壁就是复卦,这个卦象就是“地雷复”()。画卦是先从下面画上来,下面三笔叫三爻,是内卦。复卦的内卦三爻是震卦(),震代表了雷,雷就是电,意思就是发电震动的作用。复卦上面的三爻是外卦,这三爻中间断了,代表坤卦,抽象的“坤”代表了阴,实质的代表是大地,这个地球土地。所以 “地雷复”六爻整个的卦名叫复卦。复卦是坤卦与震卦的结合,也就是“地”与“雷”的结合。

讲到这里我又要说一个故事了,曾经说了很多遍。有一年一位美国的教授来访问,我们讲到科学。我说最近看到消息,你们美国很了不起,现在已经研究到打雷了,科学家总想有办法把雷装起来,是拿什么装我就不知道了。为什么?认为打了一次雷,地面上增加了几十吨的肥料。我说我们中国老祖宗早就研究过了。他说哦?中国有这个?我说雷啊,不是一种哦!有八种雷,而且又演变成十几种雷!他听了就愣住了——有这样奇怪的事情?“水雷屯,泽雷随,风雷益,天雷无妄,火雷噬嗑,山雷颐,地雷复……”每一种雷不同哦!夏天打的雷是在半空中下着大雨打的,那是 “火雷噬嗑”()啊!每年春天第一声雷是“地雷复”,地下冒上来的。假如是海里头打的雷“水雷屯”(),或者“火雷噬嗑”,就同肥料关系不大,最为重要的是那个“地雷复”。“错综复杂”是我们现在用的一个惯语,实际上这四个字是《易经》的学问。这个卦我们正面看是“地雷复”,如果把这个卦上下倒转过来看,就成了山地剥卦()。上面这个震卦()倒过来是个艮卦(),“艮”为“山”;下面这个坤卦颠倒起来还是地。这一种就叫做综卦,错综复杂。所以任何一个卦都有四面八面的看法,现象都不同。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