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您改善心功能(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12 10:12:40

点击下载

作者:王思洲,宋易华,马立新

出版社: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帮您改善心功能

帮您改善心功能试读:

前言

健康是福,但有很多人难以享受到健康带来的幸福,究其原因是部分人健康知识的匮乏。为了普及健康知识,帮助您建立起健康的观念,满足您改善脏器功能的渴求,我们组织各科专家编写了这套丛书。

本丛书共5册,包括《帮您改善心功能》《帮您改善肺功能》《帮您改善胃功能》《帮您改善肝功能》《帮您改善肾功能》,分别向读者介绍了相应脏器的基本知识,患病的症状、检查方法,如何从药物治疗、生活调养、饮食保健、食疗、按摩、运动等几个方面改善脏器的功能,其方法简单、有效、省时、省力。通过此书,读者可以了解疾病的康复知识,提高在康复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更好地控制病情,阻止其向更坏的方向发展,以提高生活质量。

本丛书内容丰富,通俗易懂,无阅读障碍,既适合广大患者及家属阅读,也是基层医务人员的理想参考书,还可作为大众的自我保健读物。希望这套书能给脏器功能不良者带来福音,使其从中受益,这是我们最大的心愿。

由于笔者水平所限,不当或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以便再版时改正。编者

帮您了解心脏

心脏的位置

心脏位于胸腔的纵隔内,膈肌中心腱的上方,夹在两侧胸膜囊之间。其所在位置相当于第2~6肋软骨或第5~8胸椎之间。整个心脏2/3偏在身体正中线的左侧。

心底朝向右后上方,较宽大,与出入心脏的大血管相连,心尖朝向左前下方。心脏的前面为胸肋面,大部分被两肺遮盖,仅小部分与胸骨和肋软骨相邻;后面为膈面,贴在膈上。右缘锐利,左缘钝圆。打个比方,心脏在人体内的自然位置,恰如用右手写字时的位置相仿,手背相当于心底,手指尖端相当于心尖。

心脏的结构

心是一个中空的器官,其内部分为四个腔。上部两个为心房,由房中隔分为左心房和右心房;下部两个为心室,由室中隔分为左心室和右心室。左右心房之间,左右心室之间互不相通,而心房与心室之间有房室口相通。

右心房:占心脏的右部,有三个入口一个出口。右心房的上方有上腔静脉口,后下方有下腔静脉口,全身的静脉血由此两口入右心房。在下腔静脉口与右房室口之间有冠状窦口,口缘有镰状的冠状窦瓣为界。心壁本身的静脉血由此入右心房。在右心房和右心室相通的地方有一个出口,称右房室口,右心房的血液经此口流入右心室。

右心室:占心脏的前部。有一个入口,即右房室口。有一个出口,即它上方的肺动脉口。右房室口的上缘上附着三块三角形的瓣膜称三尖瓣。当心室收缩时,挤压室内血液,血液冲击瓣膜,三尖瓣关闭,血液不倒流入右心房。右心室的前上方有肺动脉口,右心室的血液由此送入肺动脉。肺动脉口缘上有三块半月形的瓣膜称肺动脉瓣(半月瓣),当心室舒张时,肺动脉瓣关闭,血液不倒流入右心室。

左心房:占心脏的后部。在其后壁上有四个入口,即肺静脉口,每侧各两个。由肺进行气体交换后的新鲜血液,经肺静脉流入左心房。有一个出口称左房室口,血液由左心房经此口流入左心室。

左心室:占心脏的左后部,有一个入口,即左房室口,左心房的血液经左房室口入左心室。左房室口有二尖瓣,防止左心室的血液倒流回左心房。在左心室上方有一个出口,即主动脉口,左心室的血液经此口流入主动脉。左心室承担着全身血液输送的功能,所以左心室的肌层较右心室的肌层发达,约为右心室壁厚的3倍,左心室的主动脉口也有三个半月瓣,称为主动脉瓣,起着防止主动脉内的血液倒流入左心室的作用。

心脏瓣膜及其功能

二尖瓣:二尖瓣也称左房室瓣,位于左心房与左心室之间,是由二尖瓣环、瓣叶、腱索和乳头肌组成的精密结构,常称为二尖瓣装置。二尖瓣环:是分隔左心房和左心室心肌间的纤维性组织带。二尖瓣的前、后瓣叶附着其上。根据两瓣叶的附着部,二尖瓣环分为前瓣环和后瓣环。瓣叶:瓣叶为弹性柔软的膜状组织,基底附着于二尖瓣环。分为前瓣叶和后瓣叶。前瓣叶较大,似长方形,靠近室间隔,又称大瓣。后瓣叶较小,但占瓣环圆周的2/3,呈弧形,又称为小瓣。二尖瓣瓣叶的生理作用是使心脏内血液呈单向流动。腱索:是连接瓣叶和乳头肌的条索状胶原纤维组织。它起始于乳头肌的顶端,附着于前、后瓣叶的粗糙部。心室收缩时,腱索可阻止瓣膜边缘向左心房翻转和膨出。乳头肌:有前乳头肌和后乳头肌,每组乳头肌各向两瓣叶发出1/2的腱索。三尖瓣:三尖瓣也称右房室瓣,位于右心房和右心室之间,有三个瓣,解剖结构包括瓣环、瓣叶、腱索和乳头肌。瓣环:略呈三角形,为三尖瓣瓣叶基底部附着处。三尖瓣环与二尖瓣环不在同一平面上。瓣环扩大可导致三尖瓣关闭不全。瓣叶:共三个瓣叶,即前瓣、后瓣和隔瓣。三瓣相互交界之处分别称之前、后瓣交界,隔、后瓣交界及前、隔瓣交界。前瓣最大,通常呈半环状,为三尖瓣功能的主要部分。腱索:有的直接起源于乳头肌,有的直接起源于右心室壁或室间隔壁。附着于瓣叶的腱索称“真腱索”,附着于其他部位者称“假腱索”。乳头肌:有三个乳头肌。见右心室结构所述。主动脉瓣:主动脉瓣的解剖结构主要包括瓣叶、瓣环和主动脉窦。瓣叶:主动脉瓣叶为三个半月状瓣叶组成。基底部附着于弧形弯曲的瓣环上。三个瓣叶大小相等,位置等高。瓣叶的游离缘在瓣膜关闭时互相对合,游离缘的中点增厚形成结节。左心室收缩期主动脉瓣口开启,舒张期关闭。关闭时瓣叶游离缘互相密切对合,防止血液反流。如瓣叶穿孔、下垂或瓣环过大均可导致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瓣环:主动脉瓣叶基底部附着于主动脉壁上的纤维索带称主动脉瓣环。它由三个弧形环连接而成。主动脉窦:与主动脉瓣叶相对应的主动脉管腔向外呈壶腹样膨出,形成向上开口的袋状腔,称主动脉窦。窦的下界为主动脉瓣环,窦上界称主动脉嵴,即主动脉壁的起始缘。根据有无冠状动脉开口,主动脉窦分右冠状动脉窦(简称右冠窦)、左冠状动脉窦(简称左冠窦)、无冠状动脉窦(简称无冠窦)。

肺动脉瓣:肺动脉瓣由左瓣、右瓣与前瓣三个半月瓣组成。瓣叶与瓣环均较薄弱。瓣环与右心室漏斗部心肌相连。肺动脉左、右瓣叶之间的交界与主动脉瓣的左、右瓣叶交界相对应,但两个交界不在同一平面上,肺动脉瓣叶交界稍高。右心室收缩期肺动脉瓣口开启,舒张期关闭,防止流向肺动脉的血液反流。

心脏的组织和血管

心脏的大部分是心肌,这是一种特殊的肌肉。心房壁肌肉较薄,心室壁较厚,旨在能够强力收缩。左心室壁和室间隔的肌肉最厚,通过这些肌肉的强力收缩而保持左心室和主动脉内的高水平血压。另外还有起调节收缩作用的传导系统组织,在右心房与上腔静脉的交界部位的附近有窦房结,心房与心室交界处有房室结,这些结节受损则出现脉搏短缺——房室传导阻滞。

心肌的氧气和其他营养依靠冠状动脉供给,冠状动脉分为左冠状动脉、右冠状动脉,分别起源于主动脉根部。

左冠状动脉又分两支,左前降支位于心脏的前面,左回旋支位于左心房及左心室间的侧壁,它们提供给左心室前壁、侧壁、室间隔的血液。

右冠状动脉供给右心房、右心室大部分、左心室后壁、室间隔后1/3的血液。

左右冠状动脉在其末梢互相交织成网,一方面防止血流中断,另一方面则提高血液的供给量。心肌的大部分静脉血被收集到冠状静脉,然后回流到右心房。

心肌的生理特性

心肌的生理特性包括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由于心肌的这些特性共同决定着心脏的活动,实现心脏的泵血功能。

兴奋性:当心脏的“泵”受一定强度的刺激时就能发生一定形式的反应。即有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自律性:指心脏有规律的节律性收缩起源于心脏本身。即心肌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情况下,能通过其本身的内在变化而自动地发生节律性的兴奋。在正常生理功能情况下,心肌自律性,主要表现在特殊传导系统(窦房结、结间束、房室交界,蒲肯野纤维)。

传导性:心肌细胞和神经细胞一样具有传导兴奋的能力或特性。即一处发生了兴奋能沿着细胞膜向外扩散,并能由一条肌纤维扩散到其他相邻的肌纤维。

收缩性:指心肌在接受一次阈上刺激时有发生收缩反应的能力,此称心肌的收缩性。心肌细胞收缩的原理与骨骼肌相似。因为心肌的兴奋性、自律性和传导性是以心肌细胞膜的生物电活动为基础的,故又称之为心肌的电生理特性。而心肌的收缩性是指心肌细胞在肌膜动作电位的驱动下,有发生收缩反应的能力,而称为心肌的机械特性。

心包膜、心包腔、心包液

心脏的外面,包绕心和出入心的大血管根部的浆膜囊,薄而光滑,叫做心包膜。分壁层和脏层。脏层紧贴于心肌表面,并在大血管根部反折而移行于壁层,包在心的外面。壁层厚而坚韧,弹性小。两层心包膜之间有一空隙,称之为心包腔,其中含有少量淡黄色液体,约20毫升,称为心包液。心包液在心脏跳动过程中起着润滑的作用,可以减少摩擦和阻力,同时,心包膜又是心脏的外卫,有保护心脏不致过度扩张的作用。

心脏的传导系统

正常心脏传导系统包括:窦房结、房室交界区、希氏束、左右束支和蒲肯野纤维,还包括结间束及房间束。它们是一类特殊的心肌细胞,集成相连的结和束,称为心脏传导系统,其主要功能为形成及传导冲动。如窦房结发出的一次次冲动,就是通过这些传导系统引起心脏一次次跳动,通常称为窦性心律,也是心脏的正常跳动。

心脏的起搏点

正常情况下,窦房结的自律性最高,它像个脉冲发生器,不断地发出信号,将自动产生的兴奋向外扩布,依次激动心房肌、房室交界、房室束、心室内传导组织和心室肌,引起整个心脏兴奋和收缩。可见,窦房结是主宰整个心脏兴奋和跳动的起搏点,故称之为正常起搏点。

其他部位的自律组织则受窦房结的控制,并不表现出它自身的自律性,它们只是起着兴奋传导作用,称之为潜在起搏点。在某些病理情况下,窦房结以外的自律组织由于自律性增高,或者窦房结的自律性降低等,也可以自动发生兴奋,而心房或心室则依从当时情况下节律性最高部位的兴奋而跳动,这些异常的起搏部位则称为异位起搏点,从而引起心律失常。

心脏是如何工作的

人的心脏每天至少跳动10万次,它一刻不停地泵血以维持机体的血液循环,为组织器官输送血液。心脏有4个腔,它们由心肌组成。上面的2个腔称作心房(分别为左心房和右心房),下面的2个腔为心室(左心室和右心室)。血液首先流入右心房,再通过右心室射入肺动脉,血液到达肺后吸入的氧气即可进入血液中,这种携带有氧气的血液回流至左心房后再流入左心室,左心室的肌层厚收缩力大,它泵出的富含氧气的血液分布至全身,可满足全身组织器官的需要。

血液周而复始沿着心脏血管系统流动叫血液循环。右心室将来自右心房的血液泵入肺动脉,流至两肺毛细血管,进行气体交换;吸收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后,携带氧气的血,由肺静脉送至左心房。此过程称为肺循环或小循环。左心室将来自左心房的血液泵入主动脉,流经各级动脉,到达人体组织器官毛细血管,进行物质交换;就是将氧气和营养物质与二氧化碳和代谢产物进行交换,成为静脉血后,再经上下腔静脉回到右心房。此过程称为体循环或大循环。

心脏有休息的时候吗

心脏总是在不停地跳动着,难道就总也得不到休息吗?不是,心脏既会工作又会休息。心脏在每次收缩射血时的确消耗很大能量,但收缩期后心脏自然地松弛而进入舒张期,在舒张期内心脏就得到了充分的休息。因为如果按心率为每分钟75次计算,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周期时间为0.8秒,其中心脏的收缩时限为0.35秒,舒张时限是0.45秒。心脏的这种生理特点,是由心肌的“不应性”决定的,即心肌接受刺激而兴奋一段时间以后就对任何刺激不发生反应了。这就创造了心脏的休息条件,使心脏有节律地周而复始地跳动。

心脏为什么会夜以继日地跳动

心脏内部存在着全身其他器官所不具备的一种自律性细胞。自律性细胞像个小发电站,不需任何外来刺激或神经刺激就能够自动地有节律地发出一股股微小电流,刺激心肌收缩而产生跳动。心脏的这种自律性细胞集中在右心房的上腔静脉入口处,形成特殊小结,称为窦房结。窦房结像个脉冲发生器,不断地发出信号,通过一套精细的传导系统下传,从而指挥和控制着心脏有节律地夜以继日地跳动。

心脏的工作量有多大

健康的成年男性在静息状态下,心脏每搏动一次所射出的血量约为70毫升,若以每分钟平均心跳75次计算,那么每分钟心脏共输出血量约为5升。女性比同体重男性心输出量约低10%。青年时期心输出量高于老年时期。心脏每分钟共输出的5升血量,就相当于全身血液的总量。因此,心脏每分钟差不多要把体内的血液全部环流一遍。

心血管系统的组成

心:主要由心肌构成,是心血管系统的动力器官。心分为四个腔,即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心房接受静脉,心室发出动脉。同侧的心房与心室借房室口相通。在房室口和动脉口周缘附有瓣膜,它们犹如阀门,当血液顺流时开放,逆流时关闭,从而保证血液能定向流动。

动脉:是运送血液离开心的血管,从心室发出后,反复分支,越分越细,最后移行于毛细血管。动脉管壁较厚,能承受较大的压力。大动脉管壁弹性纤维较多,有较大的弹性,心室射血时管壁扩张,心室舒张时管壁回缩,促使血液继续向前流动。中、小动脉,特别是小动脉管壁的平滑肌较发达,可在神经体液调节下收缩或舒张,以改变管腔和大小,影响局部血流阻力。

毛细血管:是连于动静脉末梢之间的细小动脉,管径8~10微米,相互吻合成网,除软骨、角膜、晶状体、毛发、被覆上皮和牙釉质外,遍布于全身各处。在代谢较旺盛的器官(如心、肝、肾等)毛细血管网较为稠密,而在代谢较低的器官(如肌腱、平滑肌等)则较为稀疏,毛细血管壁很薄,主要由一层内皮细胞构成,通透性较大,有利于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

静脉:是运送血液流回心的血管,起自毛细血管,在向心汇集的过程中,不断接受属支,逐渐变粗,最后注入心房。与相应的动脉相比,静脉管壁较薄,管径较大,弹性较小,收缩力微弱,容血量较大。心有节律地舒缩,将血液射入动脉,最后经毛细血管分布至全身各部组织,在此与细胞和组织进行气体和物质交换后,再经静脉返回心。如此循环不止,称为血液循环。静脉的结构特点静脉管腔由小到大,管壁逐渐增厚,管壁结构也由薄变厚。根据管径的大小亦可分为小、中、大三级。

什么是血液循环

心血管系统是一个相对密闭的管道系统,由心脏和血管系统组成,血液在其中按一定方向流动,循环不已,称为血液循环。根据血液在体内循环路径不同,把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

全身的静脉血都汇入右心房,经三尖瓣流入右心室,心脏收缩时将血液射入肺动脉,流经两肺的毛细血管,进行气体交换,充分吸收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后,暗红的静脉血又变成了鲜红的动脉血,然后由肺静脉送向左心房。从右心室到左心房这一血液流动途径称为小循环,即肺循环。接着,左心房的动脉血经二尖瓣流入左心室,当心脏收缩时,左心室内的新鲜血液首先被泵到主动脉,并通过逐级动脉分支到达毛细血管,流经全身(包括心肺)进行物质交换,把氧气和营养物质运送到器官组织和细胞,并带走新陈代谢产生的废物和二氧化碳,成为静脉血,最后由上下腔静脉和冠状窦将静脉血带回右心房。从左心室到右心房这一血液运行途径,称为大循环,即体循环。

心脏在血液循环中起什么作用

心脏是一个泵血的肌性动力器官,是血液循环动力的源泉。通过心脏有节奏地收缩和舒张,推动血液在血管系统中不停地流动,从而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心脏泵出血液的速度是十分惊人的,它以每秒8米的速度射出血液。当人体活动量增加时,它泵出较多的血液以满足人体生命活动的需要;当人体处于安静状态时,则泵出较少的血液。由此可见,如果心脏这一中心驱动泵停止了跳动,血液循环就要终止,生命即告结束。

心脏的功能

心脏的功能是泵血和血液循环,血液通过血管进入机体的各个部分。血液为机体提供营养和氧,所有的细胞都需要氧气来生存。

血管分动脉和静脉。动脉运输富含氧气的血液。主动脉是体内最大的动脉。动脉就像树枝一样从主动脉发出到达机体的各个部位,为它们提供富含氧气的血液。

静脉运输细胞用过的含氧低或脱氧血液。脱氧血液从小静脉流向最大的静脉(上下腔静脉)。静脉将脱氧的血液运回右心,再通过肺循环补充氧气。

心脏每分钟跳60~100次并持续你一生。这一收缩是通过心脏天然的起搏点来刺激和控制的。电流开始后,先引起左右心房的同时收缩,随后是左右心室的同时收缩。这一同步的电刺激引起心脏的泵血和血液循环。这一血流可以通过你的脉搏感知。心脏泵血时的电活动也可以通过心电图描记。

心脏的中医生理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主神志,主血脉,主汗,开窍于舌等。

心主血脉:《内经》说,“心主血脉”,“脉者,血之府也”,“诸血者皆属于心”。心主血,血行脉中,心与脉密切相连,脉是血液运行的通道,心有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以营养全身的功能。这种功能是由心气的作用来实现的。心气的盛衰,可以从血脉的改变反映出来,若心气旺盛,血脉充盈,则脉搏和缓有力。若心气不足,心血亏少,则脉细弱或节律不整。若心血瘀阻则脉涩不畅或结代等。

心主神志:神志,指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现代生理学认为,人的精神思维活动是大脑的功能,即大脑对客观外界事物的反映,中医学认为人的精神思维活动与脏腑有关,而主要是心的生理功能,故有心“藏神”、“主神明”的说法。

心的功能正常时,则神志清醒,思维敏捷。若心的功能异常时,常可出现心神改变,如心悸不安,失眠多梦,健忘痴呆和狂妄躁动,哭笑无常,甚至昏迷不省人事等症状。

心主汗:汗是人体津液之一,汗与血同源,因心主血脉,心生血,故汗与心有密切关系,故有“汗乃心之液”的说法。

当心阳虚脱时,汗液随心阳而脱,故大汗淋漓;心气虚时,表卫不固,自汗出;心阴虚时,阳无所附,心液失其敛藏而发盗汗。

心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心开窍于舌与“舌乃心之苗”的意思相同。这种说法的依据是:心经别络上行于舌,因心的气血上通于舌,所以心的气血强与否,往往可以从舌的变化上反映出来。例如,心血不足时舌质淡白;心火上炎时则舌尖红或舌体糜烂;心血瘀阻时则舌质紫暗或瘀斑、瘀点。热入心包或痰迷心窍时,则舌强语謇等。

华,是光彩之义,其华在面,即是心的生理功能是否正常,可以显露于面部的色泽变化,由于头面部的血脉极为丰富,所以心气旺盛,血脉充盈,面部红润有泽;心气不足,则可见面色苍白、晦滞;血虚则面色无华。

心与小肠的关系

心与小肠通过经脉的络属构成表里关系。心脉属心,下络小肠,小肠之脉属小肠,上络于心,心属里,小肠属表。二者经脉相连,故气血相通。生理情况下两者相互协调,心之气通于小肠,小肠之气亦通于心。在病理情况下则相互影响,如心火过旺时,除表现口烂,舌疮外,还有小便短赤,灼热疼痛等小肠热证和证候,叫做“心移热于小肠”。若小肠实热,亦可顺经上于心,则可出现心烦,舌尖糜烂等症状,治疗上即要清泻心火,又要清利小肠之热,相互兼顾,才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心与其他脏器的关系

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人体脏器组织功能活动的维持,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清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

心与肝:心为血液循环的动力,肝是贮藏血液的一个重要脏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贮藏也就充盈,既可营养筋脉,又能促进人体四肢、百骸的正常活动。如果心血亏虚,引起肝血不足,则可导致血不养筋,出现筋骨凌痛、手足拘挛、抽搐等症。又如肝郁化火,可以扰及于心,出现心烦失眠等症。

心与脾:脾所运化的精微,需要借助血液的运行,才能输布于全身,而心血又必须依赖于脾所吸收和转输的水谷精微所生成。另一方面,心主血,脾统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统摄血液。若脾气虚弱,可导致血不循经。

心与肾:心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的相对平衡。在生理状态下,心阳不断下降,肾阴不断上升,上下相交,阴阳相济,称为“心肾相交”。在病理情况下,若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会引起心阳偏亢,两者失调,称“心肾不交”。

中医认为心有哪些生理特性

心的生理特性,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心为阳脏,而主阳气:心居上焦,属阳脏而主阳气。《血证论》说:“心为火脏,烛照万物。”即指心的阳气相当旺盛,既能温煦人体,又能推动血液运行,营养全身,维持生命,凡脾胃之腐熟运化,肾阳之温煦蒸腾,以及全身水液代谢等,均依赖于心阳的温化作用。故古人把心脏比喻为天体的太阳。

心与夏气相互通应: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紧密联系着的统一整体,五脏分别与自然界的四时阴阳相通应。心与夏气相互通应,是与心为阳脏而主阳气的特性相一致的。心的阳气在夏季最为旺盛,反应最强。如果心脏有病,适逢夏季自然界阳热之气滋助,则能病情缓解,特别是心阳虚衰患者,在夏季自觉症状多有减轻。

心功能的分级

以患者的临床表现为依据,将心功能状态分为四级。

一级:体力活动不受限制,日常活动不引起心功能不全的表现。

二级(即心衰Ⅰ度):体力活动轻度受限制,一般活动可引起乏力、心悸和呼吸困难等症状。

三级(即心衰Ⅱ度):体力活动明显受限制,轻度活动即可引起乏力、心悸和呼吸困难等症状。

四级(即心衰Ⅲ度):体力活动重度受限制,患者不能从事任何活动,即使在休息时也可出现心衰的各种症状和体征。

心功能不是静止不变的,测定心功能主要还应去医院通过各种仪器来客观地测定,做出正确的诊断,以便采取有效的措施。

什么是心音

心动周期中,由心肌本身的舒张和瓣膜的关闭以及血流冲击所产生的声音叫做心音。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可听到“咚”、“嗒”两个心音。临床上把这两个声音分别叫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第一心音:音调低,时间较长,声音较响。代表心室收缩的开始。第二心音:音调高,持续时间较短。是由心室舒张时,两动脉瓣同时关闭而产生的声音。代表心室舒张的开始。

什么是心脏杂音

心瓣膜振动所发出的声音,在心音中占着主导地位,所以当心瓣膜发生故障时,在正常心音中就加入了异常声音,临床上称为“杂音”,因而心音的听诊在心脏功能诊断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心脏杂音的分类

杂音有生理性和病理性的区分。生理性杂音又称为功能性杂音,但在某种情况下,尽管心脏没有任何器质性疾病,也可以听到1~2级柔和的杂音,这是心脏收缩时在肺动脉瓣和主动脉瓣区血液射出音,可出现于正常人,尤其是青少年,在发育期有20%~30%的人可以听到。如果入学体检发现有心脏杂音时,请接受心血管专科医师检查,进行心电图、心音图、X线心脏照片检查,判断有否异常,是否为功能性杂音,有时还需做心导管检查。

病理性杂音则不同,它们在不同的部位,以不同的音调、强度、频率向医生诉说心脏的种种毛病。

心脏有杂音意味着什么

医生通过听杂音,能了解心脏的许多秘密。在二尖瓣区的收缩期杂音,总是气呼呼地模仿风吹或拉锯的音调向医生报告:二尖瓣已关闭不严了,心室收缩期中有血液从心室返流入心房。二尖瓣区在舒张期出现隆隆如雷鸣般的声音,这表明:二尖瓣环口已狭窄了,血液已受到影响。这多为

风湿性心脏病

引起。有一种音质和谐、音调较高、音量也较大的杂音,常常模仿着哨笛声、提琴声、鸟叫声对医生讲:心脏瓣膜已有穿孔或心室内乳头肌或腱索已经破裂、室间隔有了孔洞等。这些情况往往表明心脏患了严重的疾病,如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慢性风湿性瓣膜病、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或乳头肌断裂、梅毒性心脏病等。这类杂音,就是所谓音乐性杂音,它虽然好听,可含义却不妙。

还有一种很难听的杂音,就是心包摩擦音。听起来就像人们踏在厚厚的积雪上发出的那种嚓、嚓、嚓的声音。这种干涩、沙哑的声音是在告诉医生:心包膜因风湿、结核、化脓性或病毒性感染,使壁层和脏层都已增厚、变得粗糙了。尿毒症患者的心前区如果有这种心包摩擦音,说明患者已合并有尿毒症心包炎,这是病情危重的特征。

什么是心率,正常人的心率是多少

心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心脏搏动的次数,一般指每分钟的心跳次数。

正常成年人安静时的心率有显著的个体差异,平均在75次/分左右(60~100次/分)。心率可因年龄、性别及其他生理情况而不同。初生儿的心率很快,可达130次/分以上。在成年人中,女性的心率一般比男性稍快。同一个人,在安静或睡眠时心率减慢,运动时或情绪激动时心率加快,在某些药物或神经体液因素的影响下,会使心率发生加快或减慢。经常进行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的人,平时心率较慢。

什么是心律,心律是怎样产生的

心脏不停地收缩、舒张形成有节奏有规律的跳动,人们把这种连续心跳的过程叫做心律。

心律的产生是心脏激动的起搏及传导系统的作用。正常心脏由窦房结发起激动,然后一面通过前结间束的一支从右心房到左心房,另一面经前结间束的另一支及中、后结间束到房室结。激动在房室结有一个短暂的生理延搁(大约0.05秒的时间),继而进入希氏束及其分支,最后迅速经蒲肯野纤维而到达心室肌,引起心室收缩。最后经短暂的调整(舒张期)后再重复下一次激动过程。而把心脏每一次收缩,加上相应的一次舒张所经历的时间,称为一个心动周期。这种经久连续、有规律的心跳,形成了心脏的正常的心律。

什么是脉搏

正常情况下,由于心脏的跳动使全身各处动脉管壁产生有节律的搏动,这种搏动称为脉搏。正常脉搏次数与心跳次数相一致,而且节律均匀间隔相等。脉搏的次数一般随年龄的增长而减慢,婴儿每分钟可达130~150次,儿童为110~120次,成人为60~100次,老年人可慢至55~75次。

正常人在运动后、饭后、饮酒后、精神紧张及兴奋时均可使脉搏呈一时性加快,但很快可恢复至正常水平。长期进行体育锻炼的人或运动员的脉搏较一般要慢。此外,白天人们进行各种活动,使血液循环加快,故脉搏快些。

怎样检查脉搏

检查脉搏通常选用较表浅的动脉,最常采用的部位是靠拇指一侧手腕部的桡动脉,如因某些特殊情况而不能触摸此处时,可选用位于耳前的颞浅动脉,颈部两侧的颈动脉以及肱动脉、股动脉、足背动脉等。检查脉搏前,要让患者休息10~15分钟,保持安静。患者取坐卧位均可,将手平放于适宜的位置。检查者将食指、中指和无名指三指并齐放在患者近手腕段的桡动脉上,压力大小以能清楚感到搏动为宜。一般情况下数脉搏达半分钟即可,然后乘以2,即为1分钟的脉搏次数。

对于危重患者,心率过快或心率过慢的患者,应数至1分钟。

检查脉搏时要注意其速率、节律以及强弱变化等。

注意不要用拇指摸脉,因为拇指本身动脉搏动较强,易与患者脉搏混淆。

脉搏异常有哪些表现

脉率增快:成人脉率在100次每分钟以上。常见于发热、贫血、冠心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

脉率减慢:成人脉率在60次每分钟以下。常见于房室传导阻滞、颅内压增高等。

脉律不等:即脉搏快慢不一。多见于心脏疾病,如心房纤颤等。

脉微欲绝:即脉搏十分微弱。见于大出血,病情危重时。

交替脉:为一种节律正常而交替出现的一强一弱的脉搏,这是心脏的收缩按一强一弱交替出现的结果。它的出现常表示有心脏损害,可见于高血压性心脏病和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

此外,高热患者体温每升高1℃,脉搏可增加10次左右。如体温增高,脉搏却不快或增快很少,应注意检查是否患了伤寒病。

心脏病的一般症状

心悸:心悸是指在心前区感到的心脏咚、咚的跳动。通常正常人在静息状态下感觉不到心跳。但心悸在有其他疾病或没有病时也可发生,故心悸对诊断心脏病意义不大。

气短:气短是心脏病常见症状,最显著特点是劳力性气短和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劳力性气短就是气短与活动有关。

呼吸困难、哮喘:引起呼吸困难的疾病主要有心脏疾病、肺的疾病、呼吸道的疾病,其次是脑的疾病、贫血、糖尿病、尿毒症等。

水肿:水肿是心脏疾病发展到某种程度后的主要症状之一。

发绀:皮肤、黏膜、耳轮周围、口唇鼻周、指端发紫。

心绞痛

:痛多在前胸部中央,呈绞榨剧痛,疼痛轻重程度不一,有些疼痛尚可忍受,有些则痛不欲生。

心律失常

:正常情况下,心脏搏动节律是规则的,如果节律紊乱就称为心律失常。

心功能不全:疾病造成心脏功能急性和慢性的衰竭。

心脏病的体表征兆

心脏病除常见的心悸、心前区疼痛等人们熟知的症状外,常常还有一些体表征兆。呼吸:做了一些轻微活动时,或者处于安静状态时,出现呼吸短促现象,但不伴咳嗽,咳痰,这种情况很可能是左心功能不全的表现。脸色:如果脸色灰白而发紫、表情淡漠,这是心脏病晚期的病危面容。如果脸色呈暗红色,这是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的特征。如果呈苍白色,则有可能是二尖瓣关闭不全的征象。鼻子:如果鼻子硬邦邦的,这表明心脏脂肪累积太多。如果鼻子尖发肿,表明心脏脂肪可能也在增多或心脏病变正在扩大。此外,红鼻子也常预示心脏有病。皮肤:慢性

心力衰竭

、晚期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皮肤可呈深褐色或暗紫色,这与机体组织长期缺氧,肾上腺皮质功能下降有关。皮肤黏膜和肢端呈青紫色,说明心脏缺氧,血液中的还原血红蛋白增多。头颈:如果由锁骨上延伸到耳垂方向凸起一条筋,如小指粗,很可能是右心功能不全。肩膀:天气明明很好,左肩、左手臂内侧却有阵阵酸痛,这有可能是冠心病。手脚:手指末端或趾端明显粗大,并且甲面凸起如鼓槌状,常见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或先天性青紫型心脏病患者。下肢:中老年人下肢水肿,往往是心脏功能不全导致静脉血回流受阻的表现。此外,如果时常心悸、气喘,只有蹲位才得以缓解,这是发绀性心脏病的特有表现。耳朵:心脏病患者在早期都有不同程度的耳鸣表现,这是因为内耳的微细血管动力异常,病症尚未引起全身反应时,内耳就得到了先兆信号。如果你的耳垂出现一条连贯的皱褶,极有可能是冠状动脉硬化所致。

心脏病发病的早期信号

运动时心率不增:如果运动时心率增加不明显,可能是心脏病的一个早期信号,预示着今后心绞痛、

心肌梗死

和猝死的危险性明显增加,切莫掉以轻心。

脱发速度加快:55岁以下的秃顶厉害者可能有冠心病,而且秃顶范围越大,患心脏病的可能性越大。因此,只要发现自己的头发脱落得令人吃惊的快,最好去医院仔细检查有无早期冠心病。

睡眠不好:对睡眠障碍者进行多种生理指标检测,发现无明显精神因素的失眠者,心跳次数比正常人每分钟慢20次,失眠者的心跳次数约为每分钟52次,而正常人应该是每分钟70~80次。医生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些失眠者的心脏病不是很严重,可能是心脏传导阻滞,或伴有心律失常的轻度心肌炎。平时这些患者并不知道自己有心脏病。因此,睡眠障碍患者不妨查查您自己的心脏,若能及时发现心脏疾病并积极进行有效的治疗,那么令人烦恼的睡眠障碍很可能会不治自愈。

如何判断心脏是否有病

心跳次数:正常成年人心跳60~100次/分。超过100次/分称心动过速,慢于60次/分称心动过缓。产生心动过速最常见原因是发热、运动、情绪激动、贫血等心外原因。如心动过速原因无上述几种关系,应考虑心脏本身疾病,最常见是心肌炎、甲亢性心脏病。心动过缓多见于老年人。如果心跳次数突然减慢,必定与心脏有关,可能是一个危险信号。

心跳节律:心脏的跳动节律必须保持稳定间隔。突然提早称早搏,多数人会感到心从喉咙口跳出来感觉或者明显心悸。心跳节律突然减慢称逸搏或停搏,大多数人会感到头晕,严重者眼前发黑甚至发生昏厥。以上变化自我切脉一般能正确辨认。

观察心前区搏动:正常人心跳在心前区是看不到的,当心脏有病时,由于心脏位置发生了变化,心尖冲动可在心前区明显看到,这是器质性心脏病的一种表现。

颈静脉怒张:在正常情况下,当人的情绪激动、啼哭、激烈运动时,颈静脉可以怒张,在休息、平卧时绝对不可能有颈静脉怒张,如果出现,多数反映了心脏病存在。

心前区突然疼痛:健康人心前区偶然可出现心悸、心慌外,但不能有心前区疼痛。人到中年,长期劳累或情绪极度激动后出现心前区有一种说不出的疼痛现象,这往往是心绞痛的一种反映,应立即去医院做心电图检查,确定疼痛原因,以便紧急处理,否则后果相当严重。

突然头晕眼前发黑:一过性头晕、眼前发黑时,同时心跳极度缓慢,原因是心脏有传导阻滞或停搏现象,此类情况十分严重,必须马上去医院医治。

心脏病诊断

生活中出现下列现象时,建议做一次心脏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心脏病,从而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体力活动时有心悸、疲劳、气急等不适,或产生呼吸困难感。

劳累或紧张时,突然出现胸骨后疼痛或胸闷压迫感。

左胸部疼痛伴有出汗,或疼痛放射到肩、手臂及颈部。

出现脉搏过速、过慢、短促或不规则。

熟睡或做噩梦过程中突然惊醒,感到心悸、胸闷、呼吸不畅,需要坐起来一会儿才好转。

性生活时感到呼吸困难、胸闷或胸痛。

饱餐、寒冷、吸烟、看情节紧张的电影或电视时,感到心悸、胸闷或胸痛。

在公共场所中,容易感到胸闷、呼吸不畅和空气不够。

上楼时比以前或比别人容易出现心悸和气急。

突然出现一阵心悸、头晕、眼前发黑,有要跌倒的感觉。

儿童的活动能力比同龄差,活动时感觉心悸、气急、乏力、口唇青紫。

感冒后轻微劳动也感到心悸、疲乏,或走路稍快就觉气急。

突然胸部不适而昏倒在地上,或有马上要“死去”的感觉。

晚间睡觉枕头低时感到呼吸困难,需要高枕而睡。

出现下肢水肿。

手指或足趾末端出现肥大、变形。

脸、口唇和指甲出现青紫、暗红等异常颜色。

静息时自觉心跳有异常声音,或手掌握触前胸壁心脏部位时有震颤感。

妊娠期出现心悸、头晕、气急或水肿。

左肩痛长期不愈。

心电图正常就没有心脏病吗

心电图是心脏检查中最重要最常用的一种检查方法。城市里的大医院就不必说了,就是农村的乡镇卫生院都能做心电图。通过心电图曲线的变化,可以了解心律失常、心脏的兴奋性、传导方向的异常、心房或心室肥大、心肌损害等情况。特别是心律不正常时,心电图能正确地诊断各种心律失常;在心肌梗死时,心电图能显示梗死的范围和演变的经过;对心绞痛的诊断,心电图也是不可缺少的方法,当心绞痛发作时记录心电图可见特有的心电图变化。

但是,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心血管专科医生发现,一些冠心病患者胸痛发作时,心电图却正常,在住院患者中也发现胸痛明显,但心电图反复监测却完全正常,有的伴有心动过缓,有的伴有恶心呕吐、头晕等症状,数天后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他们还发现,许多冠心病急性胸痛发作的患者,事后心电图也正常。这些病例说明:胸痛、心电图正常时,并不能说明心脏也正常,相反,倒要提高警惕。所以,在临床上,有经验的医生已不强求在心绞痛发作时,以心电图有无变化来确定诊断的这一原则。

实际上,胸痛、心电图正常者,多见于不稳定心绞痛和不稳定心肌缺血的患者。而不稳定心绞痛和不稳定心肌缺血,又是心源性猝死和急性心肌梗死的前期发展阶段,控制住这种疾病的发展,虽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但是,只要提高警惕,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处理好这个过渡阶段,是完全能够减少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和冠心病的病死率的。

心脏病的高发人群

年龄大于45岁的男性、大于55岁的女性。

吸烟者。

高血压患者。

糖尿病患者。

高胆固醇血症患者。

有家族遗传病史者。

肥胖者。

缺乏运动或工作紧张者。

心脏病出现以下情况应去就医

与以往表现不同的胸部疼痛,尤其是胸部疼痛持续时间较长或者反复发作时。也可以表现为具有上述特点的烧心症状,这可能提示心脏病发作。

反复发作的心脏搏动紊乱(心律失常)。频发的、持续时间较长的不规则心脏搏动是严重心脏疾病的信号。

突然出现的头痛、头昏、虚弱或晕厥。即使不是心脏疾病所致,也说明病情很严重。

疾病介绍篇

冠心病

心脏为需氧器官,须对营养物质作持续的有氧代谢,产生足够的能量,维持正常的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其供氧途径来源于冠状动脉血流。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心脏病,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或冠心病。

冠心病的高危因素

高血压:血压增加时容易造成血管内皮的损害,而促发粥样硬化形成。高血压患者的冠心病发生率较正常血压者高2~8倍。平均动脉压每升高1.3千帕(10毫米汞柱),冠心病的危险性增加30%。

血脂异常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关系最密切的是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高胆固醇血症和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另外,也有人认为极低密度脂蛋白和三酰甘油增高亦可引起此病变。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冠心病的发病率、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及死亡率远较无糖尿病者高,且发病早。糖尿病患者多伴有高脂血症,或伴有血Ⅷ因子增高及血小板活力增强,这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和引起动脉堵塞。

肥胖:体重超过正常的20%,其发病率增高,尤其在短期内明显加重者,动脉粥样硬化急剧恶化。

吸烟:吸烟者不仅容易得冠心病,而且容易发生心肌梗死和猝死。30~49岁男性烟民发生冠心病的机会比不吸烟者高3倍、心肌梗死和猝死的比例分别高2~3倍和10倍。其危险性随吸烟支数增加而增加。女性吸烟者的情况与男性相似。

运动少:长期从事脑力劳动而缺乏应有的体育锻炼和体力活动者易患冠心病。

阳性家族史:有冠心病家族史者容易发病,而且发病年龄也较轻。父母患冠心病者,其子女患病率较一般人高2~6倍。近年许多研究致力于有关基因对冠心病发病的影响,发现一些基因型与冠心病发病有关。

社会心理负担:工作压力、精神负担、好强的性格(所谓的A型性格)。

年龄增长:男性45岁以上,女性绝经期以后冠心病发生率明显增加。另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如饮酒、病毒感染、高尿酸血症等。

冠心病的诱发因素

冠心病常由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如愤怒、焦虑、过度兴奋等)所激发,登楼、平地快步走、饱食后步行、逆风行走,甚至用力大便或将臂举过头部的轻微动作,暴露于寒冷环境,进冷饮,身体其他部位的疼痛,以及恐怖、紧张、发怒、烦恼等情绪变化或吸烟、心动过速、休克等都可诱发。晨间痛阈低,轻微的劳力,如刷牙、剃须、步行即可引起发作;上午及下午痛阈提高,则较重的劳力亦可不诱发。疼痛多发生于劳力或激动的当时,而不在一天或一阵劳累之后。体力活动再加情绪激动,则更易诱发。而自发性心绞痛可在无任何诱因下发生。

冠心病征兆自测

如果你曾经出现过以下症状,应该警惕是否是冠心病的征兆。

劳累或精神紧张时出现胸骨后或心前区疼痛,或紧缩样疼痛,并向左肩、左上臂放射,持续3~5分钟,休息后自行缓解。

体力活动时出现胸闷、心悸、气短,休息后自行缓解。

出现与运动有关的头痛、牙痛、腿痛。

饱餐、寒冷或看惊险片时出现胸痛、心悸者。

夜晚睡眠枕头低时,感到胸闷憋气,需要高枕卧位方感舒适;熟睡或白天平卧时突然胸痛、心悸、呼吸困难,需立即坐起或站立方能缓解者。

性生活或排便困难时出现心慌、胸闷、气急或胸痛不适者。

听到周围的锣鼓声或其他噪声便感到心慌、胸闷者。

反复出现脉搏不齐,不明原因心跳过速或过缓者

冠心病的分类

冠心病一般可分为下列五型。

隐性冠心病(也称“隐匿性冠心病”或“无症状心肌缺血”):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较轻,心肌缺血病变的广度较小时,患者可无任何不适的感觉,心肌无组织形态的改变。仅心电图检查才发现有心肌缺血的ST段压低或T波倒置等改变(反映心肌缺血的心电图表现)。

心绞痛:心绞痛是由于心肌供氧和需氧失衡所致。有发作性胸骨后疼痛,多在3~5分钟内消失,为一过性心肌供血不足所致,心肌多无组织形态改变。

心肌梗死:心肌梗死是心脏冠状动脉某一支或其分支,因动脉硬化,管腔狭窄、堵塞,使供应这部分心肌的血液中断而发生心肌坏死。临床上可出现持续时间超过15~30分钟的性质剧烈的胸部压榨样疼痛,有时放射至肩部或上腹部。其为冠心病中最重的一型,如不及时诊断和处理,可危及生命。

缺血性心肌病:长期心肌缺血,导致心肌逐渐纤维化或心肌硬化,可引起心脏扩大、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此型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心律失常:心律失常是指心律起源部位或心搏频率与节律或冲动传导等任意一项出现了异常。包括心动过速或过慢、不规则、期前收缩等。●心力衰竭(心功能不全):心力衰竭是指由于心肌收缩力减弱,不能将静脉回流的血液等量地搏入动脉,因而造成静脉系统淤血,动脉系统供血不足,致使身体重要器官如心、脑、肺、肾、肝、胃、肠等严重缺血、缺氧,由此而引起一系列病理变化,临床所见是一组复杂的综合征。

猝死:是指在原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没有任何先兆的情况下,发生未能预料的突然死亡,也就是猝不及防的骤然死亡。从发病到死亡的时间很短,一般在1小时以内,有的甚至短到30秒钟,最长的也不超过24小时。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规定,从症状或体征出现后6~24小时死亡者称“猝死”。

另外,近年来有人提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指由于冠状动脉急性变化,血流突然减少引起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

诊断冠心病的方法

临床表现:心绞痛是冠心病的主要临床症状,根据心绞痛发作时的部位、性质、诱因、持续时间、缓解方式等特点和伴随症状及体征,便可鉴别心绞痛和心肌梗死,可以说,典型的症状和体征对冠心病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的诊断至关重要。

心电图:心电图是冠心病诊断中最早、最常用和最基本的诊断方法,心电图使用方便,易于普及,当患者病情变化时便可及时捕捉其变化情况,并能连续动态观察和进行各种负荷试验,以提高其诊断敏感性。无论是心绞痛或心肌梗死,都有其典型的心电图变化。

核素心肌显像:根据病史,心电图检查不能排除心绞痛时可做此项检查。核素心肌显像可以显示缺血区、明确缺血的部位和范围大小。结合运动试验再显像,则可提高检出率。

冠状动脉造影:可以明确冠状动脉有无狭窄,狭窄的部位、程度、范围等,并可据此指导进一步治疗所应采取的措施。同时,进行左心室造影,可以对心功能进行评价。

超声和血管内超声:心脏超声可以对心脏形态、室壁运动以及左心室功能进行检查,是目前最常用的检查手段之一。血管内超声可以明确冠状动脉内的管壁形态及狭窄程度,是一项很有前景的新技术。

心肌酶学检查:是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临床上根据血清酶浓度的序列变化和特异性同工酶的升高等肯定性酶学改变可明确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

心血池显像:可用于观察心室壁收缩和舒张的动态影像,对于确定室壁运动及心功能有重要参考价值。

有典型心绞痛发作,但发作时心电图无缺血性改变,能否诊断冠心病

冠心病心绞痛主要是一种症状诊断。临床上,患者只要有典型的心绞痛发作,无论心电图是否有相应的缺血改变,即可诊断为冠心病。

有典型劳力性心绞痛的患者,如发作时心电图仍正常,为估价冠(201)状动脉储备能力,可做蹬车或踏板运动试验,或铊运动试验。另外,运动试验还有助于对患者冠脉病变程度作出评价。

冠心病患者都会有心电图的改变吗

当你心前区经常感到闷痛而心电图结果又提示正常时,你可能会放心地认为自己没有冠心病,其实切不可掉以轻心。因为一张正常的心电图,并不能排除心脏病的存在。要知道心电图检查对冠心病的诊断并不是一个非常敏感的方法。冠心病在非发病时期,其心电图检出率仅是30%~50%,而50%以上的患者心电图表现正常。另外,心脏及冠状动脉循环有较大的代偿能力,在休息和平静时有时不易检出异常,往往需要通过增加心脏负荷的运动试验,才能发现心电图的真正改变。

有心电图改变就一定是冠心病吗

当你看到心电图报告上有某些医学术语时,也不要忧心忡忡,以为自己得了冠心病,因为单凭一份心电图不能轻易下冠心病的诊断,因为有许多疾病如心肌病、心肌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都可以产生与冠心病相同的心电图表现,所以心电图对冠心病的诊断不是一个非常特异的方法。尽管心电图检查对冠心病的诊断是一项重要的临床参考依据,但并非唯一的诊断标准。因此,临床上对冠心病的诊断必须根据病史、症状和某些特殊检查,进行全面综合判断才可能做出。

什么是心电图运动试验?对冠心病的诊断有何意义

心电图运动试验是心电图负荷试验中最常用的一种,故又称运动负荷试验,它是目前诊断冠心病最常用的一种辅助手段。许多冠心病患者,尽管冠状动脉扩张的最大储备能力已下降,通常静息时冠状动脉血流量尚可维持正常,而无心肌缺血现象,心电图可以完全正常。为揭示已减少或相对固定的冠状动脉血流量,可通过运动或其他方法给心脏以负荷,增加心肌耗氧量,诱发心肌缺血,辅助临床对心肌缺血作出诊断。这种通过运动增加心脏负荷而诱发心肌缺血,从而出现缺血性心电图改变的试验方法,叫心电图运动试验。目前采用的有二级梯运动试验、活动平板试验和踏车运动试验。近年来,已少用二级梯运动试验,而常用踏车及活动平板运动试验。后者的优点是运动中便可观察心电图和血压的变化,运动量可按预计目标逐步增加。

运动试验对缺血性心脏病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协助确诊冠心病,并对无症状者筛选有无隐性冠心病。估计冠状动脉狭窄的严重程度,筛选高危患者以便进行手术治疗。测定冠心病患者心脏功能和运动耐量,以便客观地安排患者的活动范围和劳动强度,为康复锻炼提供可靠的依据。观察冠心病患者治疗(药物或手术)的效果。

目前已经公认,心电图运动试验是一种简便、实用、可靠的诊断检查方法,如能遵循周密制订的方案,严格掌握试验的禁忌证,也是安全的。

什么叫心脏电生理检查?其临床意义如何

心脏电生理检查,是诊断和探讨各种心律失常及传导系统病变发生的机制、治疗效果评价预后的一种极为有用的方法。根据临床的需要把一个多导电极导管插入食管和(或)直接安置在胸壁或心外膜上,用以直接或间接地记录心脏的激动电波和希氏图,从而可以阐明下列各类临床问题:测定窦房结功能,以明确有无病窦综合征。确定房室传导阻滞的部位和程度。测定心脏各部的不应期,并阐明房室结的快、慢径传导现象。用于预激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研究各类阵发性心动过速的机制与诊断治疗。选择待用的心脏起搏器,判断安装起搏器后,可能出现的血流动力学效果和心律失常。寻找有效防治心律失常的措施,如电药理、电起搏、电复律、电外科。

冠心病加重的信号

心绞痛发作越来越频繁。

心绞痛发作时间延长,超过15分钟。

心绞痛部位改变,如放射性疼痛、牙痛、胃痛、头痛及放射至左肩、左背。

恶心呕吐。

无力。

想解大小便但失禁。

脉搏不齐(心律失常)。

面色苍白,说话无力。

憋气,烦躁不安。

发现以上1~2项应立即呼叫120急救。

如何正确估价冠心病的轻重

心肌梗死为冠状动脉阻塞导致心肌急性坏死,若梗死的面积大,范围广,患者会有生命危险。

心绞痛是因一过性心肌供血不足所致,心肌多无组织形态改变。此型轻重程度不一。如梗死后心绞痛则随时可再次发生心肌梗死,应予以特别重视和积极治疗。

心肌硬化是长期心肌缺血而导致心肌纤维化,表现为心脏增大,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本型也较重,表明病情已进入晚期,远期预后不良。

隐性冠心病又称无症状冠心病,患者平时无明显自觉症状,心电图可有心肌缺血的改变,属于最轻的类型,但不注意自我保健,也可发展为心绞痛、心肌梗死,甚至猝死。

猝死,此型患者平时也无症状,常因心脏骤停而死亡,多为心脏局部发生电生理紊乱,或起搏、传导功能发生障碍引起严重心律失常所致。

根据现有症状:如果患者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仍能照常工作或学习,则多表明病情较轻;若自觉症状明显,常发生心绞痛、胸闷、气短、心慌、严重的心律不齐,则提示病情较重,应认真对待,及时治疗。

根据心电图改变:一般情况下,若患者心电图改变明显,具有较为严重的心肌缺血、心肌劳损、心律失常等,表明病情较重。相反,在安静状态下心电图正常,则提示病情较轻。

根据冠状动脉和心脏情况:通过冠状动脉造影等现代诊断技术,可了解冠状动脉分支的狭窄情况。若病变动脉分支的管腔狭窄程度严重,多提示病情严重;若左心室明显肥大,也提示病情严重。

根据血压、血脂:患者若血压显著增高,且降压药疗效不佳,或波动较大,对病情不利。血脂居高不下,也会加速动脉硬化的进程。

根据是否同时合并其他疾病:脑中风、糖尿病与冠心病的关系密切,同出一源或互为因果。如果患者同时患有脑中风或糖尿病,则提示病情较重,可加速病情恶化,不可忽视,应加强三病联防共治。

根据心脏功能:心脏功能的好坏,可以作为病情轻重和病情进展的标志之一。如果患者心脏功能正常,患者做中度以上体力活动不受限制,不出现心慌、气短等自觉症状,则表明病情较轻;相反,稍一活动便心慌、气短,甚至不活动时也出现上述症状,则表明病情严重,病程已进入中晚期。

根据家族史:冠心病属多因子疾病,具有某种程度的遗传倾向。患者的直系亲属,特别是其父母或兄弟姐妹中,如有人死于冠心病、脑卒中或糖尿病,而且病死的年龄又较轻(小于60岁),应提高警惕,加强治疗。

冠心病的病情观察

观察呼吸的变化:观察睡眠时有无鼾声呼吸,如呼声如雷,暂停过长,应防止呼吸骤停,可请耳鼻喉科医生治疗;如心绞痛伴呼吸浅快,应防止供氧不足而加重心肌缺氧,必要时可适当吸氧。观察脉率的变化。●脉率>120次/分,应重视,以免加重心脏负担和心肌耗氧,查明原因,在医师指导下适当服用减慢心率的药物如普萘洛尔、美托洛尔等。●脉率<55次/分,也应重视,以防阿—斯综合征发作而心搏骤停。在医师指导下适当选用提高心率的药物如生脉饮、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等。●脉率一天中呈现时快时慢,24小时动态心电图显示快慢综合征,考虑为病窦的可能性为多,应予以高度重视,必要时安装人工起搏器。●夜间发生心率过慢。观察脉律的变化。●强弱不均常为房颤的表现。●快慢不一,指在短时间内脉搏时快时慢,常为房颤的又一特征,主要由于房颤后心跳不规则所致,也可见于各类早搏、心律不齐。●脉搏短拙:指脉率与心率不一致,正常人两者应相等,当传导障碍时,脉率小于心率,为房颤的重要特征之一。各种脉律的变化均需做心电图检查,确定其性质,根据病情而处理,一般应在专科医师指导下对症处理。

观察血压的变化:血压高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之一,高血压者发生冠心病的几率较高,须注意血压的变化。冠心病患者如血压过高,心肌耗氧增加,易发生心绞痛,应坚持服用降压药物,使血压维持在20/12千帕(150/90毫米汞柱)左右,同时要限制钠盐摄入,给予低钠饮食。

观察血糖和尿糖的变化:患有糖尿病的人易诱发冠心病,应注意血糖、尿糖的变化,若确诊为糖尿病,应按糖尿病患者处理,给予糖尿病食谱,定期做尿糖、血糖测定(自查)。

观察治疗效果的变化:冠心病治疗效果的观察是家庭监护的难点,从自觉症状、心电图等的改变综合考虑,如自觉症状胸闷、心绞痛是否缓解抑或加重,心电图的缺血情况和心律失常情况是否有改善等,不断调整治疗方案。

冠心病患者能否进行外科手术

一般来讲,没有任何临床症状,仅有心电图缺血迹象的隐性冠心病患者,由于心脏病较轻或有较好的侧支循环,可以承受较大的手术,危险性也较小。对一般冠心病患者,如心脏病病情稳定,近期无反复心绞痛和心律失常,而且心功能较好,可以考虑手术。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及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的患者,做较大手术时可使心肌缺血加重,易发生严重的心律失常甚至心室纤颤、心力衰竭及术后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高达10%~20%。因此,对此类患者,除非急症,一般不宜进行较大的手术。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一般要在3~6个月以后,最好在梗死2年后进行手术;手术与急性心肌梗死相隔的时间愈短,术后再发心肌梗死的机会愈大。对于只需要局部麻醉的小手术和简单的眼、耳、鼻、喉科等手术,不论患者患哪种心脏病和心脏病的程度如何,都可以耐受。对一些可选择的手术,如慢性胆囊炎、慢性阑尾炎、体内的良性肿瘤等,则要选择在心脏功能最佳的时机做。而对那些病情紧急,不动手术就要危及生命的急症,如大出血、内脏穿孔、恶性肿瘤等,不论心脏病的性质和程度如何,都要在严密的心脏监护下进行手术。

冠心病患者手术是否会并发心律失常

冠心病并发心律失常的手术问题,需视合并心律失常的类型来决定。一般说,无症状的冠心病患者,如仅有偶发早搏时不增加手术的危险性,但频发早搏或阵发性心动过速,严重的心跳缓慢及传导阻滞时,应先适当控制后再进行手术。有些患者手术时应给予相应的保驾措施。冠心病合并慢性房颤的患者,只要心室率控制在80次/分左右,心功能尚好时,并不明显增加手术的危险性。

七种冠心病需手术

下列冠心病患者的外科治疗效果优于其他疗法,宜尽早接受手术。

严重心绞痛,特别是不稳定性心绞痛。

左冠状动脉主干狭窄50%以上。

包括左前降支在内的两支以上的冠状动脉狭窄50%以上。

介入治疗失败、介入治疗后再狭窄或介入治疗出现严重并发症。

心肌梗死后室壁瘤形成,特别是室壁瘤直径超过5厘米,伴有心绞痛、顽固性室性心律失常、栓塞、心功能不全者。

心肌梗死造成的室间隔穿孔。

心肌缺血引起的中度以上二尖瓣关闭不全。

冠状动脉成形术的适应证

经皮穿刺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及经皮穿刺冠状动脉内支架安置术(PISI),可以将狭窄的冠脉扩张,并可以将狭窄的部位用内支架扩开。这是目前比较有前途的治疗方法。临床适应证:●急性和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稳定和不稳定心绞痛。●冠心病左心功能不全者及外科行冠脉搭桥手术后又有心绞痛发作者。

血管适应证:单支或多支血管病变;被保护的左主干病变或无保护但左主干病变在开口部或中段及冠脉外科搭桥手术后的桥血管病变。

冠状动脉成形术的禁忌证绝对禁忌证:●冠脉狭窄程度小于50%。●严重弥漫性多支及左主干末端病变。相对禁忌证:●无保护左主干口,体部狭窄大于50%。●凝血机制障碍,出血性疾病。●无心肌缺血临床证据者。●多支血管病变,预计介入治疗成功可能性较小。●病变本身或其近段血管扭曲,支架难以到位。●直径<2毫米的小血管病变。●病变处有大量血栓者。●血管狭窄程度在50%~70%的临界病变,除非有确切的心肌缺血证据,或经血管内超声证实病变<70%,一般不需要进行介入治疗。心绞痛

心绞痛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心绞痛这一术语已不限于仅代表由心肌缺血所引起的疼痛表现,而是包括了由心肌缺血所引起的诸多其他不适症状,如极度疲乏、胸闷不适和呼吸困难等被视为心绞痛的等同症状。

心绞痛的诱发因素

心绞痛最常见的诱发因素是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如焦急、愤怒、过度兴奋等)。此外,饱餐、便秘、寒冷、吸烟、心动过速或过缓、血压过高或过低、休克等也可诱发。疼痛发生于劳力或激动的当时,而不在一天或一阵劳累之后。典型的心绞痛常在相似的条件下发生,但有时同样的劳力只在早晨而不在下午引起心绞痛,提示与晨间痛阈较低有关。而有些心绞痛常发生于夜间睡眠、午休或白天平卧状态时,此即卧位型心绞痛。

饱餐易诱发心绞痛

许多冠心病患者在饱餐后,尤其是在脂餐后易发生心绞痛,多发生在餐后30分钟内,称餐后心绞痛,属劳累性心绞痛的范畴。有陈旧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较常见。饱餐后易发生心绞痛的原因主要是:

餐后人体的产热量即使在安静状态下也会大大增加,即“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就是说饱餐后人体代谢耗氧量会大大增加,而心脏也必须加倍工作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大大增加了心脏负荷。

饱餐后,大量血液向胃肠道分流,以充分消化和吸收各种营养物质,使其他组织的血液供应相对减少;而消化液分泌明显增加,也影响了冠状动脉的血液供应。

饱餐后,特别是脂餐后血脂水平骤增,血液黏滞度增大,血小板易聚集导致血栓形成而堵塞冠脉,同时血流速度缓慢,外周血管阻力增大,使心脏负荷增加。

饱餐后可使外周血压明显下降,原有高血压者血压下降更加明显,并且将持续1小时左右才恢复到餐前水平;如伴有大量饮酒,外周血管扩张,血压下降更明显。当血压下降突然而且显著时必将会影响冠脉灌注压。

以上因素综合作用,使心肌耗氧量增加,冠状动脉供血减少,凝血机制加强,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容易诱发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长期以来,餐后心绞痛一直被认为是心绞痛的伴随症状,近年来,国外学者提出,应当把餐后心绞痛作为一个独立的冠状动脉疾病看待,它预示严重冠心病。

便秘易诱发心绞痛

大便秘结,排便不畅,患者用力排便,易引起心绞痛发作。这是因为患者长期大便秘结,每次排便持续时间都较长且很困难,使患者便前容易产生恐惧、焦虑、烦躁的情绪,导致交感神经兴奋,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加强、心内压增高、心脏负荷增大,从而使心肌耗氧量增加,诱发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因此,对冠心病患者,特别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大便秘结危害极大,很容易诱发大面积心肌梗死而引起患者死亡,这样的教训并不少见。

不少冠心病患者经治疗病情基本稳定,但只因大便秘结,排便时突然诱发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而使病情突然恶化。所以,冠心病患者应在治疗便秘的同时,要多吃蔬菜,适量活动,必要时服用一些药物,务必保持大便畅通,以避免心绞痛的发生。

用药不当能诱发心绞痛

一些用于治疗心血管疾患的药物,若应用不当,也可能诱发心绞痛,这一点应引起心绞痛患者及其家属的高度注意。

阿司匹林:由于它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被冠心病患者广泛应用于预防脑血栓形成和心肌梗死。但研究成果表明,若用的剂量过大,每日超过7克,可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而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加重,致心绞痛发作。因此,冠心病患者应用阿司匹林,剂量宜小不宜大。

普萘洛尔、硝苯地平及硝酸甘油:它们是治疗心绞痛或高血压、心律失常的常用药。但因普萘洛尔可引起冠状动脉痉挛;硝苯地平能致心肌耗氧量增加、冠状灌注压降低;硝酸甘油能使冠脉血管收缩、血流减少,所以,若普萘洛尔用量过大或久用骤停,可致心绞痛加重,甚至会引起急性心肌梗死;硝苯地平应用时量要适当,停药时应逐渐减量;硝酸甘油用量亦不宜大,可用可不用时,则不要使用。

多巴胺、肼屈嗪及哌唑嗪:多巴胺用于治疗各种低血压和休克,但因能使冠脉血流量下降,血压升高,心肌耗量增加,导致心肌缺血,诱发心绞痛。因此,使用时剂量应从小逐渐增大,速度亦应由慢到快。肼屈嗪广泛应用于治疗高血压,不过,本药能使心率增加,致心肌耗氧量增加,可诱发心绞痛及心肌梗死。如与普萘洛尔合用,可减少上述不良反应的发生。哌唑嗪是α-受体阻滞剂,可致心率加快,血压下降,心肌耗氧量增加,而致心肌缺血,若与β-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等)合用,可减少此不良反应。

其他,还有冠状动脉扩张剂潘生丁(双嘧达莫)、心肺复苏常用的肾上腺素、抗心力衰竭的洋地黄、治疗糖尿病的胰岛素等常用药,也有引起心绞痛的报道,在应用时也应注意。

降压治疗不当可引起心绞痛

要保证冠状动脉有充分的血液灌注量,必须有足够高的压力。这个压力主要来自血压的舒张压,因为冠状动脉在心脏收缩时受心肌挤压而闭锁,只有心脏舒张时才能扩张而接受血液灌注。正常情况下,冠状动脉本身有一定的调节能力,以适应血压的波动。但在老年高血压患者,长期的血压增高已使冠状动脉适应了这种“高压灌注”的情形,而其动脉硬化又使冠状动脉的应变能力、随血压波动的自身调节能力皆明显下降。所以,在治疗老年高血压患者时,尤其是对治疗前血压很高的患者,必须强调,措施宜缓不宜急,治疗终点宜高不宜低。这里所说的治疗终点“高”,是指不要将血压急速地降低至太低水平。由于老年人冠状动脉调节能力差,快速降压容易导致急性冠状动脉功能不全,引起心绞痛发作。

为什么有的患者在劳累时发生心绞痛,而有的则在休息或睡眠时发生

心绞痛最常见的基本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冠状动脉大分支管腔狭窄。一般情况下,安静时狭窄的冠状动脉可以向心肌提供其所需的血氧,但当进行较大负荷的劳动或情绪激动时,心肌耗氧量骤然增加,而发生粥样硬化的冠状血管弹性减退,不能充分扩张以向心肌供应足够的血液,造成心肌缺氧而引起心绞痛。

在临床上我们还常碰到另外一类患者,他们常于休息时,心肌需氧量并未增加的情况下发生心绞痛,在劳动时反而很少发生或不发生。这是因为此类心绞痛的患者于休息时,冠状动脉的大分支常有自发的或诱发的痉挛。休息时发生心绞痛者,并不意味着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一定比劳力性心绞痛者严重。冠状动脉痉挛也可发生于造影完全正常的冠状动脉,但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基础。冠状动脉痉挛的发生,可能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和动脉粥样斑块部位的动脉壁对神经体液因素的影响过度敏感有关。前列腺素的一些中间代谢产物也可能引起冠状动脉痉挛。

心动过速或过缓均易引起心绞痛

正常人心率一般波动在60~100次/分,训练有素的运动员静息时心率较慢,普通人的心率高于或低下此值均被视为异常。当心率>170次/分或<40次/分时心脏的每分钟排血量都明显减少,冠状动脉灌注下降,尤其是突然发生者,机体没有足够的适应过程,更易引起心绞痛症状。

心动过速有时是继发于其他疾病,而这些原发病往往已使心脏供氧不足或耗氧增加,如严重贫血、发热、交感神经敏感性增高等。在冠状动脉已有硬化狭窄的基础上,心肌氧的供需矛盾将进一步加剧,从而诱使心脏病发作。严重的心动过缓可引起血压显著降低,甚至发生晕厥、休克,有时则出现心绞痛、心力衰竭。

心绞痛的分类劳力型心绞痛:包括三种类型。●稳定劳力型心绞痛:符合上述典型心绞痛的特点,病程持续1个月或1个月以上,此型最为常见。●初发劳力型心绞痛:符合上述典型的疼痛的特点,但病程在1个月以内;过去没有或有过心绞痛但已数月不发者。●恶化劳力型心绞痛:原为稳定性心绞痛的患者在3个月内疼痛的频率、程度、时限、诱发因素经常变动,进行性恶化。自发型心绞痛:包括四种类型。●卧位型心绞痛:常于休息时或熟睡时发生,可能与平卧时静脉回流增加,心脏工作量和心肌耗氧量增加有关。可以发展为心肌梗死或猝死。●变异型心绞痛:它与卧位性心绞痛相似,但发作时心电图有关导联的ST抬高,与之相应的导联的ST压低,为冠状动脉发生痉挛所诱发,患者迟早会发生心肌梗死。●中间综合征:疼痛在休息或睡眠时发生,历时较长,达30分钟至1小时或以上,但无心肌梗死的客观证据,常为心肌梗死的前奏。●梗死后心绞痛:梗死后心绞痛是心肌梗死发生后1个月内又出现的心绞痛,由于供血的冠状动脉阻塞,发生心肌梗死,但心肌尚未发生完全坏死,一部分未坏死的心肌处于严重缺血状态下,又发生疼痛,随时有再发生梗死的可能。

混合型心绞痛:患者既可在心肌需氧量增加时发生心绞痛,又可在心肌需氧量无明显增加时发生心绞痛,为冠状动脉狭窄,使冠脉血流贮备量减少,而这一血流贮备量减少又不固定,经常波动性地发生进一步减少所致。

典型的心绞痛发作的特点

典型的心绞痛发作,具有以下特点。

疼痛的部位:疼痛典型的部位是在胸骨上、中段的后方(胸骨后疼痛),有时可稍偏左,也可较为广泛地涉及心前区大部,少数病例疼痛部位可在胸骨下段,甚至在上腹部。疼痛可放射至左肩,并沿左臂的前面内侧到达小指与无名指,有时疼痛可放射至颈部、咽部及下颌部。

疼痛的性质:带有一种压迫和紧缩感觉的持续性闷痛,常伴有窒息感,有时可有濒死的恐惧感,伴有面色苍白、冷汗等。

发作的诱因:最常见的诱因是体力劳动,其次是情绪激动。疼痛发生在劳力的当时,而不在劳力之后,并且常在停止劳力后疼痛很快缓解。

发作的持续时间和促进缓解的因素:一般的心绞痛发作持续3~5分钟,很少超过15分钟者。经休息或去除有关诱因后,即能迅速缓解,舌下含有硝酸甘油常能使发作在2~3分钟内终止。心绞痛发作患者,可能出现以下体征。●暂时性血压升高。●窦性心动过速。●心尖区出现第四心音。●若合并乳头肌功能失调,可在心尖区听到收缩中、晚期喀喇音及收缩期吹风样杂音。

心绞痛疼痛持续时间和缓解方式

心绞痛呈阵发性发作,每次一般不超过5分钟,很少超过15分钟。多数发作经休息或去除诱因后即能迅速停止。卧位型心绞痛发作时需坐起后得到缓解。恶化劳力型心绞痛或变异型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较长,含服硝酸甘油对劳力型或自发型心绞痛具有良好的疗效。

老年心绞痛的特殊信号

老年性心绞痛发作时,除典型的心前区疼痛外,尚有以下几种特殊表现形式。头痛:头部一侧或双侧的跳痛,且伴有头晕感,往往在劳动时发生,休息3~5分钟则缓解。牙痛:牙床的一侧或两侧疼痛,以左侧为多,又查不出具体的病牙,且与酸、冷刺激无关,用止痛药亦无效。肩痛:有的患者表现为左肩及左上臂内侧阵发性酸痛。颈部疼痛为一侧或双侧出现跳痛或窜痛,多伴有精神紧张、心情烦躁。咽喉痛:疼痛可表现为咽部或喉头部疼痛,可沿食管、气管向下放射,伴有窒息感,且咽喉无红肿,上消化道钡餐检查无异常。腿痛:特点是放射痛只到腿的前部,有时达到内侧的四个足趾,但不放射到腿的后部。耳痛:少数患者表现为单侧耳痛,多伴有胸闷、心悸、血压增高。面颊疼痛:少数患者可表现为面颊部疼痛,且有心前区不适。上腹部疼痛:可出现上腹部或剑突下及右上腹部疼痛。

非心绞痛的胸痛特点

短暂几秒钟的刺痛,或持续几个小时甚至几天的隐痛、闷痛。

胸痛部位不是一片,而是一点,可用一两个手指指出疼痛的位置。

疼痛多于劳力后出现,不是劳力当时。

胸痛与呼吸或其他影响胸廓的运动有关。

胸痛可被其他因素所转移,如与患者交谈反而使其胸痛症状好转。

口含硝酸甘油在10分钟以后才见缓解的发作。

自我鉴别真假心绞痛

疼痛的性质:心绞痛的疼痛难以形容,患者常常诉说憋闷阻塞感、紧压窒息感、灼热感、恐惧感。有的患者用手抓胸,只能用手指示不适范围,却无法指出具体的痛点。如果是表现为刺痛、刀割样痛,可用手指指出痛点,就不一定是心绞痛。

持续时间:典型的心绞痛,持续半分钟至30分钟,常见的为5~15分钟,严重的心绞痛可以长一些。若1小时以上尚不缓解,可发展为心肌梗死,这时心电图有心肌梗死的改变。如果胸痛持续的时间很短,在数秒钟或极短时间内,出现刺痛等多为神经痛,而不是心绞痛。若痛的时间长达数小时、数天、数周而没有心电图改变,也不是心绞痛。

疼痛发作前后:心绞痛发作前无先兆,可以突然发作,症状逐渐加重的时间较长,减轻或消失的时间短。症状消失后无任何不适,和平常一样。消化道病变的疼痛也可放射至胸部,而且疼痛的时间长、绵延不断,疼痛的发作与消失无明确的界线。

发作诱因:心绞痛的发作多在劳力活动当时、情绪激动或受刺激时、使用血管收缩药物时,或者在吸烟,饱餐后、寒冷逆风快走时。胸膜炎引起的胸痛,在深呼吸时症状加重。胃十二指肠病也可放射至胸部疼痛,但在饱餐时疼痛可改变(减轻或加重),并且上腹部压之疼痛加重。

疼痛的部位:心绞痛多在胸骨下及左胸部,也可放射至右胸部及背部、左下颌、颈部、左手臂或上腹部,用手压或叩击均不能改变疼痛。若痛在右腋中线处,不一定是心绞痛。

药物鉴别:心绞痛发生时可用硝酸甘油片或硝苯地平片舌下含服,在0.5~3分钟内疼痛减轻或消失,此方法可帮助确诊心绞痛。若疼痛毫无改变就不一定是心绞痛。

怎样判断心绞痛的病情轻重

看临床类型:心绞痛主要分为稳定型劳累型心绞痛、初发型心绞痛、恶化型心绞痛、卧位型心绞痛、变异型心绞痛、中间综合征、梗死后心绞痛和混合性心绞痛。一般说来,以稳定型劳累型心绞痛病情较轻,预后也较好,混合型次之,而其他各型病情则较重,故有人把这几类型的心绞痛统称为不稳定型心绞痛。

看患者心脏状况:如患者心脏尚无明显的器质性改变,休息时心电图正常,心脏功能正常,在轻度体力活动时不诱发心绞痛发作,则表明病情较轻。相反,如患者心脏明显增大,或心肌发生硬化,或冠状动脉造影发现有严重或广泛病变,静止状态心电图亦有明显的心肌缺血改变,心脏功能较差,轻微活动即可诱发心绞痛发作,均表明病情较重。

看血压、血脂:如患者合并较重的高血压病,血压显著增高,且降压效果不佳,血压波动较大,或血脂显著增高,可使冠状动脉病变进一步加重,对预后不利。

看身体一般情况、年龄及是否患有其他严重疾病:若患者身体一般状况较好,年龄在50岁以下,且未患有其他严重疾病,对预后有利。相反,患者体质较差、年龄在60岁以上,且有脑出血、脑梗死、糖尿病等严重疾病,可加速病情恶化。

心绞痛出现以下情况应去就医

一次发作超过15分钟,这可能是冠心病突发。应打120电话或呼叫你现在社区的急诊号码。

如你认为这可能是你第一次心绞痛发作,需要去医院明确诊断。

心绞痛发作变得更剧烈、更频繁、持续时间更长,而且不可以预测,有不稳定心绞痛的体征。

你正在服用β-受体阻断剂和有明显不良反应。

你正在服用硝酸盐药物并感到乏力、头晕、虚弱,是对药物过度敏感或者过量的征象。

你正在服用钙离子拮抗剂并注意到一些不良反应,例如胃痉挛、脉搏缓慢、心律不齐、头部疼痛、便秘、肿胀、乏力或者呼吸短促。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是指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冠状动脉的血流中断,使相应的心肌出现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最终导致心肌的缺血性坏死。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在临床上常有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发热、白细胞计数增高、血清心肌酶升高以及心电图反映心肌急性损伤、缺血和坏死的一系列特征性演变,并可出现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属冠心病的严重类型。

按照病因、病理、心电图和临床症状等不同,心肌梗死可分为各种不同的类型,除上述共有的表现外,各有其特殊性。

急性心肌梗死的诱发因素

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的因素很多,以下是最常见的几种诱因。过劳:做不能胜任的体力劳动,尤其是负重登楼、过度的体育活动,连续紧张的劳累等,都可使心脏的负担明显加重,心肌需氧量突然增加,而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已发生硬化狭窄,不能充分扩张,造成心肌短时内缺血。缺血缺氧又可引起动脉痉挛,反过来加重心肌缺氧,严重时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激动:不能控制情绪,由于激动、紧张、愤怒等激烈的情绪变化诱发的。暴饮暴食:常由于周末、节假日进食大量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后,血脂浓度突然升高,导致血黏稠度增加,血小板聚集性增高。在冠脉狭窄的基础上可发生血栓形成,引起急性心肌梗死。大手术:手术中麻醉造成的低血压,严重应激状态下神经内分泌失衡,免疫递质的释放,老年人的心梗或猝死可能与这种情况有关。大出血、休克:无论外伤或手术引起的大出血,或各种原因造成的休克,都可能诱发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寒冷刺激:是冬春寒冷季节急性心肌梗死发病较高的原因之一。便秘:因便秘时用力屏气而导致心肌梗死的危害性应足够重视。

急性心肌梗死的前兆

心绞痛发作较前频繁,疼痛持续时间长,疼痛程度重,轻微活动甚至休息状态下也可出现心绞痛,服用硝酸甘油效果不明显,常伴有出汗现象,疼痛发作时患者烦躁不安。

胸闷多伴随心绞痛同时出现,也可出现活动时心慌气短。

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呼吸困难、咳嗽、咳泡沫样痰等急性左心衰症状。

有时患者自感心慌气急,触摸脉搏为不规整脉,此症状可反复频繁出现。

疲乏无力,精神不振,嗜睡,烦躁,头晕,恶心,呕吐或腹泻等感冒症状或胃肠道症状。

无心前区疼痛等不适,而表现为牙痛、胃部不适、左侧肩胛部酸痛。

急性心肌梗死可在患有冠心病心绞痛的青、中、老年人中发病,且因症状不典型不易被重视而延误诊断。因此,有以上症状表现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急性心肌梗死的典型临床表现

疼痛:当急性心肌梗死发生时,最先出现的症状是突发的胸骨后或心前区剧痛,多无明显诱因,程度较重,持续时间较长,多在半小时以上,可达数小时或数天,休息或含化硝酸甘油多不能缓解。患者常伴烦躁不安、大汗、恐惧或有濒死感。

胃肠道症状:疼痛剧烈时常伴频繁的恶心、呕吐和上腹胀痛,肠胀气也较多见,重症者可发生呃逆。

全身症状:一般在疼痛发生后24~48小时出现发热、心动过速、白细胞增高和红细胞沉降率增快等,体温一般在38℃左右,很少超过39℃,持续约1周。

心律失常:在发病的1~2周内,尤其在24小时内,75%~95%的患者出现各种心律失常,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多见,房室传导阻滞和束支传导阻滞也较多见。可伴有乏力、头晕、晕厥等症状。

低血压和休克:疼痛时血压下降常见,但未必是休克。如疼痛缓解而收缩压仍低于10.67千帕(80毫米汞柱),并有烦躁不安、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细而快、大汗淋漓、尿少(每小时少于20毫升),反应迟钝,甚至晕厥者则为休克表现。多发生于起病后数小时至1周内。

心力衰竭:主要为急性左心室衰竭,发生率32%~48%,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发绀、烦躁,重者可发生肺水肿,咳粉红色泡沫痰等,随后可出现右心衰表现。右室梗死者一开始即为右心衰竭表现,并伴血压下降。

急性心肌梗死的不典型表现

无痛性心肌梗死:主要表现为突发性心律失常、呼吸困难、眩晕、呕吐、明显衰弱、昏迷、偏瘫等。

疼痛部位多变:疼痛可以发生在上腹部、肩背部、咽喉部、牙齿、外耳等处。

类似胃肠炎表现:如呕吐、腹泻、腹痛等。

类似脑血管病:患者头晕、抽搐、口吐白沫、神志不清,这是由于心肌缺血缺氧,心脏泵作用减低,而引起的心源性脑缺氧症状。

在家庭中,遇到老年人突然出现难以解释的上述症状或不舒服,都应想到心肌梗死的可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救护措施。有条件者一定要做心电图检查。

无痛性心肌梗死见于哪些情况

临床上部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缺乏典型的特征性胸痛的表现,但可有上腹闷胀不适、恶心、呕吐、胸闷、憋气、低血压、休克或心律失常等,也可能无任何自觉症状,临床上称之为无痛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15%~20%无疼痛症状,常见于以下几种情况。

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逐渐堵塞,而临床胸痛症状不明显。

手术麻醉恢复后发作急性心肌梗死,常无疼痛症状,中老年术后患者如出现心率快、血压低、外周循环差,排除了出血等原因,应警惕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

合并有脑血管病的患者虽然神志清,心肌梗死发作时也可无疼痛。

老年患者,特别是80岁以上的老年人多无明显疼痛。据统计,无疼痛症状者占60~70岁心肌梗死患者中的30%,占80岁以上患者中的61%。

并有糖尿病的患者,由于糖尿病累及感觉神经,使痛阈增高,急性心肌梗死发作时常无疼痛。

脱水、酸中毒的患者。

以休克、急性左心衰竭或严重心律失常为起始突出表现者也可无胸痛。

对症状不典型者,应及时动态观察心电图及心肌酶学变化,以便尽早检出无痛性心肌梗死,及时治疗。

如何发现无痛性心肌梗死

临床经验表明,凡遇到下列情况时,应高度怀疑无痛性心肌梗死的存在。近期内,屡次发生胸背部闷胀、沉重或气短。出现阵发性呼吸困难,气短,不能平卧,咳嗽,咳白黏痰或粉红色泡沫痰。突然出现心慌、恶心、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发凉。老年人突发的神志不清或意识丧失。糖尿病患者出现昏迷者。不明原因的血压下降,尤其在近期内出现者。突发的不明原因的晕厥或抽搐。

由于心肌梗死的预后与疼痛的程度无关,并且无痛性心肌梗死由于老年人好发,且就诊晚,并发症多,易误诊漏诊等原因,死亡率反而高于有疼痛症状者。因此,临床上当遇到上述情况时,应及时做心电图等相关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

为什么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易发生误诊、漏诊

先兆症状多不典型,经常以休克、呼吸困难、心律失常为首发症状,病情复杂、危重。

上腹痛伴恶心呕吐,易被误诊为急性胃肠炎。

上腹痛病史,高龄老人(70岁上)发生心肌梗死但无胸痛的情况又叫做无痛性心梗,发病率高达60%。

复发病例较多,占23.9%,由于心电图缺乏特异性改变,症状不典型易被医生忽略。

为什么有时发生了心肌梗死,而心电图却无梗死图形

心肌梗死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时,有时心电图只表现左束支传导阻滞图形,而无心肌梗死图形。

在原有心肌梗死的相对应部位,发生新的心肌梗死时,可使原来的梗死图形消失,而不表现心肌梗死图形。

心内膜下心肌梗死,则不出现典型的心肌梗死图形。后壁心肌梗死在常规的几个导联中,不出现梗死图形。如加做V7~V9导联,则梗死图形即显现出来。

A型预激综合征并发前间隔心肌梗死时,因为V1的预激波与QRS波群均是向上的,所以看不出来有心肌梗死图形。

壁间心肌梗死时,因为坏死的心肌在壁间不伸展到心外膜或心内膜面,也就是说梗死区的上下左右均为正常心肌,使正常的除极过程不受影响,所以该区域的心外膜不出现异常Q波。

心房梗死时只表现P波与P-R段的改变,也无典型的心肌梗死图形。

如何区别心绞痛和心肌梗死

心绞痛的疼痛性质多为压榨性或窒息性,常因劳累、受寒、激动等因素所诱发。发作时间较短,一般不超过15分钟。发作后服用硝酸甘油有明显好转。一般无气喘、肺水肿症状;血压变化不大,所以无休克现象,也无发热。化验检查:白细胞计数正常、血沉可正常或略快、无血清酶学变化。心电图可无变化或有暂时性改变。

心肌梗死的疼痛性质与心绞痛类似,但更为剧烈。可无诱发因素发作。发作时间长,可从数小时到1~2天。服用硝酸甘油不能缓解。常伴有气喘和肺水肿,血压往往下降而出现休克。因有心肌坏死,所以常有发热。化验检查:白细胞计数升高、血沉显著增快、有血清酶学变化。心电图可呈进行性特殊改变。

再发心肌梗死的患者危险性更大

首次心梗急性期病死率为15%左右,而再次心梗时高达35%以上。

二次心梗可以是在原来梗死的部位上再次发生,使已有的梗死区进一步扩大。但多数是另有血管支阻塞而形成新的梗死区。总之,二次梗死总的结果是使无收缩功能的心肌面积明显增大,出现严重并发症的机会增多。视梗死面积大小,可不同程度地引起心排血功能减低,甚至发生心衰、心源性休克,如严重影响到传导系统可引起心率极度缓慢,可能发生阿—斯综合征。心梗面积大时,可使心肌心电不稳,室颤阈变低,易于发生室颤等致死性心律失常。再发心梗还易引起心室壁瘤,甚至心脏破裂。

再发心梗还对患者造成精神过分紧张、恐慌、忧虑等心理压力,使病情不易恢复或突然再加重。心律失常

正常情况下,人的心脏有节律地舒张、收缩,心跳十分规律和整齐,为60~100次/分。心律失常是指心脏任何部位发生的冲动形成异常或是冲动传导障碍,或者两者合并存在。心律失常在中年人群中的发病率是非常高的。据调查发生率为32.2%。平均年龄为47.5岁。由于老年人的心脏功能已经衰退,容易受到各种损害,尤其是心脏功能的损坏。因此,老年人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也非常高,有报道其发生率高达44.48%。防止老年人的心脏病及其他疾病的发生,对于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显得尤其重要。

常见心律失常的类型

窦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缓,心率<60/分,窦性停搏,症状比较明显。窦性心动过速,心率>100次/分,症状比较明显。

过早搏动:房性、交界性及室性早搏。

室上性阵发性心动过速。

心房颤动及扑动。

交界性心律失常。

室性心动过速。

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

心律失常的病因

引起心律失常的原因很多,多数是由于冠心病、风湿性心瓣膜病、心肌病、各种感染及某些药物或食物中毒引起的心脏损害,使心肌缺血,以及供给传导系统营养的血管发生病变而产生的;另外神经功能性的变化主要是自主神经系统对心律、心率的影响,内分泌紊乱,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电解质紊乱、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各种应激状态等,均会引起心律失常的发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器质性心脏病不是心律失常的唯一病因,有心律失常不一定有器质性心脏病,但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机会显然要高得多。

与心脏病有关的心律失常

冠心病:患者出现的心律失常,多为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律不齐、窦房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束支阻滞、各种类型的早搏(如房性早搏、交界性早搏、室性早搏)、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等。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最常见有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房室传导阻滞、房性早搏、室性早搏、室上性心动过速等。

高血压性心脏病:常因心肌肥厚、心脏扩大等而引发心房颤动、房性早搏或室性早搏,甚至短阵性室速等。恶性高血压常出现室性心动过速。

先天性心脏病:常因疾病种类不同,心律失常表现的形式不一样,如房间隔缺损的患者,常有不完全或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发绀型先心病,常出现室性早搏。

二尖瓣脱垂:患者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为室性早搏,其次为室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房性早搏和心房颤动,偶尔可见房室传导阻滞等。

另外,有的患者的心脏内除了正常传导路以外,还有旁路传导,即预激综合征,这种患者常有心动过速发生。

哪些药物易引起心律失常

各种抗心律失常的药物均可能促发新的心律失常;长期使用利尿药(可能引起电解质紊乱而出现心律失常),强心剂(如洋地黄类),某些治疗精神病的药物,如氯丙嗪、氯氮平等,某些抗抑郁药、抗躁狂药,如碳酸锂等,解痉剂、激素类以及抗肿瘤、抗风湿类,某些抗寄生虫药物,如依米丁、酒石酸锑剂等,以及某些中药,如蟾酥等,均可能导致心律失常的发生。

性生活会引起心律失常吗

性生活是一般正常人的生理本能,通常情况下是不会引起心律失常的。但对患有心脏病的人,过性生活时应加倍注意,防止诱发心律失常。

因为性生活是一全身的兴奋过程。当人过性生活时,会出现高度的精神情绪激动,由于精神的兴奋,通过神经体液因素作用于心血管,会出现心脏收缩力加强,心肌耗氧量增加,使心跳加快,出现心律失常。所以,对患有严重高血压、冠心病,尤其是对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的患者来说,是应适当节制性欲的。

中医认为房室太过,耗伤精、气、神。如心神耗损、肾精亏惫,则可出现心气动于上,肾精亏于下,导致心悸、怔忡、眩晕症的发生。

心律失常的症状

常有心悸、胸闷、心慌、气短,甚则昏厥等症状,临床上有以下表现。过早搏动:根据异位起搏点部位的不同,可分为房性、房室交界性和室性三种,其中以室性最为常见。可有心悸胸闷、心慌等症。听诊可发现心律不齐,心搏提高,第一心音增强,第二心音减弱或消失。阵发性心动过速:按其异位起搏点部位的不同,可分为房性、房室交界性和室性三种。患者自诉心悸、心前区不适,头晕等,严重者昏厥、抽搐,可发展至心源性休克和心力衰竭,以致猝死。心率增快,但节律整齐,心音有强弱不等,发作时常常伴有显著的动脉血压降低。房室传导阻滞:Ⅰ度房室传导阻滞多无症状,若心室率<50次/分钟,常出现头昏、乏力、胸闷,严重者发生心力衰竭,当严重心动过缓、心室停搏、心室颤动时,可引起阿-斯综合征,甚至猝死,常见于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听诊一般心率在40~60次/分,第一心音强弱不等;由于心率较慢,心搏量加大,可产生功能性粗糙的收缩期杂音、脉压增大和水冲脉等。

心律失常的自我辨别

看既往病史和原发病:如果心律失常为首次发作,本人既往健康,未患过心脏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则多为非器质性的,或程度较轻,可观察一段时间。若为多次、反复发作,本人又患过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病、动脉硬化或高脂血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等严重疾病,则多为器质性的。

看发作诱因:如果心律失常是在情绪激动、重体力劳动、剧烈运动和发热时出现,或在大量饮酒、饮茶、喝咖啡、连续吸烟、服用某些药物(如阿托品、洋地黄、奎尼丁)之后出现,则属于正常现象。相反,若查不出明显诱因,则应进一步查清原因。

看起病快慢及持续时间:一般来说,心律失常若起病迅猛且持续时间较长,则多表现病情较急、较重,应及早就医。相反,若起病较缓、持续时间短,则多提示病情较轻,可观察一段时间。

看频发或偶发:心律失常发作的频率与病情轻重关系密切。若发作不频,如早跳等每分钟在5次以下,多提示病情较轻;若每分钟在5次以上或更多,则提示病情较重,不可掉以轻心。

看伴有症状:有无伴发症状是判断心律失常轻重缓急的重要指标。若发作时伴有头晕、胸闷、胸痛、气急、多汗、颜面苍白或青紫、四肢发冷、抽搐、昏厥等,则提示病情较重、较急,多由器质性病变所致,不容忽视,应立即就医。

看检查结果及血压情况:如果发现心律不齐患者的血脂、血黏度、血胆固醇明显增高,或血压显著增高,同时年龄又偏大,应提高警惕,要考虑心血管病变的可能,及早进行全面、系统检查。

看心电图检查结果:凡曾经出现过非生理性心律失常者,都应进行心电图检查。最好做一次动态心电图,持续观察24小时而未发现异常者,则基本上可以排除器质性心律失常。相反,若心电图明显异常,则不可掉以轻心。

什么是早搏

正常心脏的跳动是规则的,各次心跳间隔时间基本相等,如果出现突然提前的心跳,在医学上称为过早搏动(早搏),或称期前收缩。早搏是因为心脏内某一部分的兴奋性过高而引起,若心房内有一处兴奋性过高而产生的早搏,便称为房性早搏;如在房室结或心室内有较高的兴奋点引起的早搏,则称为房室结性或室性早搏。搭脉搏时可出现早跳或“漏跳”。做心电图检查可以将其分辨出来。按早搏发生的频度,每分钟在6次以上的,被称为频发性早搏,不足6次的为偶发性早搏。若早搏两两成双地出现,则称为二联律;若三个三个一组出现,则称为三联律。

早搏在正常人中十分常见

如果用心电图对正常人做24小时的连续观察,可能记录到早搏的人会达到70%~80%,早搏虽是心脏的不规则的跳动,但早搏并非皆由疾病造成。情绪紧张、激动、焦虑,过多地吸烟,大量地饮酒、喝浓茶,甚至便秘皆可引起早搏。但多数人并无不适的症状,或仅仅感到心荡一下,或一次跳得很重,或心脏扭动一下等感觉。频繁的早搏,大多会使人感到心悸、胸闷、疲乏等。

许多疾病可引起早搏

如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低血钾、发热等非心脏疾病的患者,会发生早搏。各种心脏病当然都可引起早搏,但早搏多见于风湿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心肌炎及心肌病等心脏疾病。在有较为严重的心脏病的基础上发生频繁的早搏,甚至有可能引起心绞痛,或心力衰竭。

早搏并不一定由心脏病引起

早搏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不伴有心脏病的称作功能性早搏,伴有心脏病的称作器质性早搏。早期的,心脏检测主要以心电图为主,而常规的心电图检测仅1分钟左右,很难在瞬间捕捉到心律异常,因而正常人群中早搏的检出率很低,仅0.6%~0.8%。也正是因为比例很低,早搏就被人们误认为“不正常”。直到24小时持续动态心电监测问世后,这一情况才得到一定程度的纠正。国内外临床观察发现,正常年轻人中39%~50%有早搏,60岁以上老年人中有76%~80%有早搏,由此可见,早搏的发生率与年龄相关,老年人更多见。可以说,几乎所有的人在一生中都发生过早搏,只不过许多人没有感觉到而已。

早搏出现的频率和症状与危险性无关

早搏是一种心律失常,但早搏并不意味着心脏有病。生理性早搏多发生在情绪激动、神经紧张、疲劳、更年期、消化不良、过度吸烟、饮酒,或饮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料时。某些药物也可诱发早搏,包括抗心律失常药,即治疗早搏的药物本身也会引起早搏。病理性早搏多发生在冠心病、高血压、心肌炎、心肌病、二尖瓣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等。当然,早搏在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中的发生率更高些。

过去,通常把每分钟出现6次早搏作为一个界限,每分钟6次以上者多有病理性早搏之嫌,6次以下者基本上属于生理性。现代医学证明,这种说法失之偏颇。早搏的危险性是由原发病的严重性和早搏是否有发展为恶性心律失常的趋势(如室速)来决定的,而不是由早搏的次数或症状而定。有症状的可能是生理性早搏,而没有症状的也不能排除病理性的可能。因为,早搏的症状是由个体的敏感性而定,与严重性无关。

发现早搏怎么办

发现早搏后,一般很难自行判断性质,应请医生进一步检查早搏原因,评价早搏的严重程度。如果能找到早搏原因,只要将诱发早搏的原因去除,治好诱发早搏的疾病,早搏便可逐步消除。如果无法找到早搏原因,请医生决定是否需要对早搏进行治疗。绝大部分早搏的患者预后都是良好的。

偶发性早搏,对血液循环的影响不大,尤其是并非由其他疾病引起的,早搏本身亦非严重疾病,一般不必治疗,所以患者应消除思想顾虑,保持乐观情绪。

频发性早搏,尤其在心脏病基础上可能演变为严重心律失常,或可能导致心绞痛与心力衰竭的,应注意治疗。可以缓解早搏的药物很多,如普萘洛尔、维拉帕米、慢心律、乙胺碘呋酮(胺碘酮)、奎尼丁等,这些药的药性多较剧烈,应在医师的指导下服用,治疗应有耐心,不要频繁地换药,待早搏控制后,仍需用少量药物维持,以免病情反复。

药物治疗无效的频发早搏,患者无法耐受,或有一定恶性程度,可做射频消融治疗,部分患者可获根治。

对于找不到病因的频发早搏,可能很早以前就已发生,许多患者已经习惯,经医生评价为良性者,可以不必治疗。

不吸烟,不饮酒,饮食不过饱,少吃刺激性食物。注意劳逸结合,睡眠充足。活动后早搏不增多的慢性患者应适当参加文体活动。

什么是窦性心动过缓

正常人心跳次数是60~100次/分,低于60次/分就称为心动过缓。心动过缓有几种类型,最常见的是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动过缓可分为病理性及生理性两种。生理性窦性心动过缓是正常现象,一般心率及脉搏在50~60次/分,运动员可能会出现40次/分的心率,不用治疗,常见于正常人睡眠中、体力活动较多的人。心率或脉搏小于50次多数为病理性,需要治疗,严重者要安装心脏起搏器。

当你检查心电图发现有窦性心动过缓怎么办

对于没有心脏不舒服的人,脉搏在50~60次/分,这种窦性心动过缓多为生理性,即为正常现象,不用担心会影响健康,也不用治疗。

对于心脏有不舒服的人,注意数平静时的脉搏数,再数心脏不舒服时的脉搏数,如果每次不舒服时脉搏数都比平时有减少,就说明你的不舒服是心动过缓引起,需要治疗,严重者要安装心脏起搏器来加快心率。你也可以先检查24小时心电图,看看心率最慢有多少。如果心脏的快慢与心脏不舒服没有关系,脉搏在50~60次/分,则说明不用治疗心动过缓,但需要做其他检查,来确诊你是不是有心脏病。

心律失常出现哪些症状应引起高度重视

如心律失常患者突然出现严重的憋气、心前区剧痛、心悸、气短、肢体不温,应引起高度警觉。如冠心病伴有心律失常患者若出现晕厥,心前区剧痛,呼吸困难,不能平卧时,应怀疑合并急性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休克的可能。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发生晕厥应怀疑发生阿—斯综合征的可能。如心肌炎伴有心律失常的患者发生心悸、气短、呼吸困难,应怀疑有心力衰竭的可能。高血压病伴有心律失常患者,出现恶心呕吐,视物模糊,头痛,抽搐等症状时应怀疑有高血压危象及高血压脑病的可能。

心律失常后果取决于其对心脏血流动力学的作用,对脑、冠状动脉、肾灌注的影响,对血压、心室功能、心率(或快或慢)的影响,其持续时间和有无基础心脏病。

心律失常出现以下情况应去就医

反复出现的不规则心跳并产生明显不适。任何长时间或逐渐加重的心律失常都应深入检查,以确定严重程度。

当服用治疗某一类型的心律失常的药物时,出现新的不规则心脏搏动。一些抗心律失常药实际上可以加重原来的心脏疾病。

服用抗心律失常药时,出现头晕、呕吐、恶心、视物模糊、耳鸣、腹泻、食欲下降或意识丧失等不良反应,更换用药后常可纠正这些症状。

心律失常与猝死

猝死,通常指非预料中的天然死亡。有些平素看起来很健康的人,以及一些尽管有明确的心脏病史,但临床上没有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电解质紊乱、酸中毒、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患者,突然发生心脏停止跳动、呼吸停止,随即出现意识丧失等临床表现经抢救或来不及抢救而死亡者,均为猝死。现在一些心脏病专家主张发病后1小时内死亡作为猝死的标准。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以发病6小时内死亡为计算标准。根据经验,发生猝死患者最多的原因是心律失常,其中以室性心动过速、室颤及传导阻滞引起猝死的发生率最高。有的学者认为,如果以1小时为限的话,则绝大多数属于心源性猝死,其病因主要为心肌炎、心肌病、急性巨大肺动脉栓塞、巨大动脉瘤破裂、原发性肺动脉高压、Q-T延长综合征、冠心病等,以冠心病的猝死率为最高,占总猝死患者的70%~90%。近年来研究证明,直接引起猝死的原因是原发性室颤。风湿性心脏病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是指急性风湿性心肌炎遗留下来的、以瓣膜病变为主的心脏病。原来光滑、纤薄、柔软而富有弹性的瓣膜经过反复发炎后,瓣膜增厚、粘连、变形及腱索缩短变粗,造成瓣膜狭窄或关闭不全。本病以年轻人多见,女性多于男性,约有一半患者患过典型的风湿病,但有半数的患者无急性风湿热史,而多有反复链球菌扁桃体炎或咽峡炎史。

风湿性心脏病的病因

近年来流行病学研究发现,社会、经济条件差及居住环境是本病发生的重要因素。由链球菌引起的急性风湿热是本病发生的根本原因。链球菌膜抗原能使淋巴细胞及大单核细胞致敏,对人心脏细胞产生毒性,使心脏细胞病变有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浸润,造成风湿性心脏病。

二尖瓣狭窄的症状

青壮年可有风湿热病史,心功能代偿期可无症状,失代偿后,出现活动后气短、心悸,阵发性呼吸困难。严重时端坐呼吸,咯血等,晚期出现右心衰。明显二尖瓣面容(两颧及口唇紫红,心尖部触到舒张期震颤)。二尖瓣关闭不全的症状心功能代偿期可无症状,也可出现心悸、活动后喘促、疲劳、乏力、咯血等左心功能不全。后期出现右心功能不全症状,如肝大、下肢水肿。体征明显,心尖部可见搏动增强及触到有力的局限性抬举样冲动,叩诊心界向左下扩大。

主动脉瓣狭窄的症状

重症者出现头昏,甚者晕厥、心绞痛、心律失常,甚或猝死。晚期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咯血等左心功能不全症状,体征为主动脉瓣区听到响亮粗糙的吹风样收缩期杂音,向颈部传导,并伴有收缩期震颤等。

主动脉关闭不全的症状

失代偿期可见心悸、头部有振动感,偶有心绞痛,重者出现阵发性呼吸困难,咳嗽等左心衰竭的表现。颈动脉及足背动脉搏动明显,心尖搏动增强,向左下移位,呈抬举性。

风湿性心脏病的辅助检查

心脏超声:可了解瓣膜结构、瓣口面积、房室大小、心内血栓、赘生物等。

X线检查,胸片:提供心脏扩大和肺淤血的信息。

心电图:可有房室扩大和心律失常表现。

血常规、血沉和其他检查。风湿活动期可见感染血象,血沉增快。

病毒性心肌炎

病毒性心肌炎是由多种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肌局限性或弥漫性炎症。本病可见于各年龄组,正常成人可能发病率为5%,儿童更高,是儿童和健康青年猝死的重要原因。大部分患者经适当治疗可得以完全恢复,少部分患者可转为慢性心肌炎,最终发展为非特异性扩张型心肌病。

病毒性心肌炎的病因

已知有20余种病毒可引起心肌炎,常见者有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腮腺炎病毒等,其中以柯萨奇病毒乙组(1~6型)最常见。劳累、发热、上呼吸道感染、腹泻、缺氧、营养不良等均可能为本病的诱因。本病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为病毒直接侵犯心肌,或由病毒引起的自身免疫反应所致。

病毒性心肌炎的前驱症状

本病发病前1~3周有上呼吸道感染、或气管炎、或肺炎、或是消化道感染和其他病毒性疾病,包括腹泻、水痘、腮腺炎、麻疹、肝炎等,临床表现有发热、咽痛、咳嗽、腹泻等以及其他病毒感染疾病的一些症状。

病毒性心肌炎的症状

主要症状有发热、胸痛、胸闷、心悸、气短、头晕等,胸痛常由于伴发的心包炎或胸膜炎所致,故可随咳嗽、深吸气、体位移动而加重。常出现与体温不成比例的持续性心动过速,且入睡时心率仍快,或心律失常。有部分患者出现心脏扩大。

不同患者之间,临床表现变异很大,从没有症状到发生晕厥、休克,甚或突然死亡。

病毒性心肌炎临床分型

普通型(轻型):症状轻、X线无明显改变,心电图仅表现窦性心动过速、过缓或ST-T改变。

心律失常型:主要表现各种心律失常或传导阻滞。

心衰型:表现进行性心力衰竭。

心休型:病势凶猛,短期内出现面色苍白、发绀、多汗、肢凉、皮肤花斑、脉搏细弱,血压下降或不能测得。

心脑型:心肌炎伴有神经症状如嗜睡、抽搐、脑膜刺激征阳性及脑脊液改变。

病毒性心肌炎临床分期

急性期:临床症状明显而多变,病程多在6个月内。

恢复期:临床症状和心电图改变等逐渐好转,但尚未痊愈,病程一般在6个月以上。

迁延期:临床症状反复出现,心电图和X线迁延不愈,实验室检查有病情活动表现者,病程多在1年以上。

慢性期:进行性心脏增大或反复心力衰竭,病程在1年以上。

心肌炎后遗症

轻型心肌炎一般没有后遗症,或仅有偶发早搏,痊愈后患者可完全恢复健康,很少复发。

重型心肌炎可能有后遗症,主要表现在心脏扩大(超声心动图、胸片、胸部透视可发现)和严重心律失常(心电图和24小时心电图检查可发现),长期持续早搏患者应避免剧烈活动,注意生活规律。

病毒性心肌炎的辅助检查

心电图:多数表现为ST-T改变、Q-T间期延长,低电压,窦房、房室或室内传导阻滞,过早搏动,束支传导阻滞,部分可有阵发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或颤动,甚至心室颤动。

X线检查:心脏大小正常或轻、中度扩大,心搏减弱,肺淤血或肺水肿,有时可见少量胸腔积液。

实验室检查:早期血清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肌酸磷酸激酶升高,并可从咽部、粪便、血液中分离病毒。恢复期血清病毒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以上升高。

超声心动图:轻者无改变,重者心腔扩大,左室后壁及室间隔运动幅度减低,心泵功能降低。

高血压性心脏病

高血压性心脏病是由于血压长期增高,左心室压力负荷过重,引起心肌结构和功能上的改变的一种心脏病。当心脏代偿失调,则发生心功能不全,早期为左心功能不全,晚期可致全心功能不全。

高血压性心脏病的发病机制

由于长期的血压增高,必然导致循环阻力逐渐增加,左心室为了克服外周阻力,必须加强收缩,才能将血液射入主动脉,这样左心室逐渐发生代偿性向心性肥厚。虽然心肌纤维肥大明显,但肌纤维间的毛细血管数量并无相应的增加,所以在单位体积内毛细血管的密度相对地比原来降低了,这样使肥大的心脏纤维处于一种相对缺血状态;另一方面,冠状动脉由于长期高血压的影响,而发生血管壁营养障碍,内膜通透性增强,有利于血液中类脂质向内膜浸润而促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这样心肌长期处于缺血缺氧状态。加之左心室长期负荷加重,久而久之,收缩力减退,失去了代偿能力,而发生左心衰竭。左心衰竭后,舒张期左心房血液向左心室灌注受阻,左心房压力增高,进而导致肺动脉高压,右心室因而逐渐肥厚并扩大,最后发生右心衰竭,而导致全心衰竭。高血压性心脏病的症状高血压性心脏病早期临床表现多不典型,常在临床检查时发现左室扩大,或辅助检查发现左室肥厚和(或)扩大,而患者可无明显自觉症状或仅有轻度不适,如心悸、头痛等。随着高血压病程进展,心功能逐渐减退,患者可有心慌、气短症状,并常在体力活动后加重,有时可有平卧时发生干咳、憋气症状。若伴有心律失常,如心房纤颤、期前收缩等,患者可有心悸、胸闷等症状。

高血压性心脏病的辅助检查

血常规、尿常规、肾功能、肝功能、血糖、血电解质钾、钠、氯化物、镁等,以便了解全身基本情况,以及本病心功能不全时,对肝肾功能及电解质的影响,病情危重者可查血气分析,以助呼吸机应用。

X线检查:观察心脏外形,心脏向左下增大,呈主动脉型,并观察肺门血管阴影、肺淤血、肺间质性及肺泡性水肿、胸腔积液等。

心电图:本病心电图常见左室肥厚劳损,或ST-T改变。当心律失常时,可查24小时动态心电图,以区别心律失常的类别,供临床用药时参考。

超声心动图:是了解心内结构及心功能状态最常用的检查方法,应用较多的有M型超声心动图、二维超声心动图、多普勒超声心动图。

高血压性心脏病的治疗原则

高血压性心脏病发生和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是长期持续的高血压状态。因此,在高血压性心脏病的治疗中,对高血压的治疗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尤其是在高血压性心脏病未发生前,就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治疗高血压。

对原发性高血压病应根据分级治疗的原则,选用合适的降压药和其他非药物治疗措施,使血压控制在较适宜的水平,避免增加心脏负担的因素,以防发生心力衰竭。对于继发性高血压,要针对引起血压升高的原发病进行治疗。同时采取降压措施,使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防止和延缓心脏病发生。对于已发生高血压性心脏病,而心脏功能处于代偿期,要避免能增加心脏负担的因素,如体力劳动,高盐饮食,上呼吸道感染,烟、酒及精神刺激等;对于高血压性心脏病处于失代偿期,已发生左心衰竭者要积极治疗心力衰竭,减轻心脏前后负荷,予以扩血管药物,利尿,强心治疗。心力衰竭纠正后,血压要保持在可控制的范围内。若患者表现心肌收缩力低下或反复发生心力衰竭者,可用地高辛维持量口服治疗,同时治疗各种并发症,如高脂血症、糖尿病、冠心病,防止心力衰竭复发。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在有足够静脉血回流的情况下,由于心排出血量绝对或相对不足,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而引起的以循环功能障碍为主的综合征。按其发展过程可分为急性和慢性心力衰竭,按其临床表现可分为左心衰竭和右心衰竭。预后较差,病死率较高。

心力衰竭的发病原因

高血压病:高血压引起心脏肥厚,时间久了出现心脏扩大和心瓣膜关闭不全,导致血液反流等,因而高血压是引起心衰的常见原因。

心肌供血不足:因为心脏本身的血管(称冠状动脉)硬化、狭窄甚至完全阻塞,引起心肌长时期供血、供氧不足,甚至一部分肌肉坏死、结疤(即心肌梗死),心肌收缩力大受影响,久之则出现心衰。

心脏瓣膜病和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因心瓣膜粘连、钙化,导致瓣膜狭窄或关闭不全,久之心腔扩大,出现心衰;老年人心瓣膜因劳损、钙化等原因也会出现关闭不全,引起心衰;先天性心脏病因心脏内部结构缺陷,严重者在幼年即可出现心衰,轻症者因持续存在心房或心室水平的分流,到了一定年龄也会因心房心室扩大而出现心衰症状。

心律失常:少量早搏多不会引起心衰,但某些心律失常却可以引起心衰,或在已有心脏病基础上诱发心衰,如持久性心房颤动、心动过速、严重心动过缓等。

其他情况:尿毒症可因血压过高、血容量增加、血液内有毒代谢产物过多和贫血等引起心衰;长期重度贫血因血容量过多、心脏负担过重、心脏扩大、心肌收缩乏力而引起心衰;肺动脉高压症则不论何种原因引起,先因右心负担过重,伴随血液缺氧,引起右心衰,后累及左心,变成全心衰。

能够使心衰加重的诱因

感染: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最重要的诱因,其次是泌尿道感染、胆管感染及胃肠道感染。心内膜炎作为心力衰竭的诱因也不少见,常因其起病隐匿而易漏诊。

心律失常: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都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心室的充盈,可加重心力衰竭。心房颤动是器质性心脏病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也是诱发心力衰竭的最重要的因素。

肺栓塞。

妊娠后期及分娩后期、暴怒、饮酒、过度的精神刺激、情绪波动、过度劳累。

突然的环境气候变化。

治疗不当:洋地黄中毒或突然停药,利尿剂过量,限钠不当,限制体力活动不够,以及应用抑制或损害心肌的药物。

原有心脏病变加重或并发其他脏器疾患,如冠心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风湿性心脏病出现风湿活动或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以及肝脏、肾脏、血液系统、神经系统疾患等。

水、电解质紊乱:输液速度过快,总量过多,水、钠潴留等水负荷过重,以及腹泻、呕吐引发的电解质紊乱,均可诱发心衰。

早期心衰有哪些蛛丝马迹

倦怠乏力、失眠烦躁:如果夜间睡眠时有烦躁、失眠,或有冠心病、高血压、

肺心病

史者出现倦怠乏力、反应迟钝、淡漠、厌食、嗜睡或睡中常醒等症状,可能是脑供血不足引起的,这是心衰的早期表现之一,最好去医院检查。

夜间气喘:有冠心病史,夜间睡眠必须垫高枕头,平卧后出现咳嗽气促,并常在睡眠时憋醒,需坐起来喘息一阵才能逐渐缓解,也可能是隐性心衰的表现。

脉搏快或不规则:心跳加快常是心衰的早期表现,稍加活动脉率即超过100次/分钟,或有心律失常,这些都提示应尽早去医院作心电图和心功能检查。

夜尿增多:有冠心病、隐性心力衰竭者,在夜间平卧休息时,因心脏负荷相对减轻,心排血量增加,肾灌注血量增加,夜尿也会明显增多,这提示有隐性心衰的可能,应引起重视。

无痛性心梗:心肌梗死时极易发生心衰,约有25%的心梗为无痛性心梗,而这类患者以老年人居多,且最易出现隐性心衰。患者咳嗽痰多、胸闷不适、气短喘息等症状常加重,患者和家属应特别重视,不要认为没有心绞痛,就无心梗、心衰的可能。

左心衰竭的症状

左心衰竭是心衰中最主要的类型,疲乏无力,呼吸困难,是左心衰最常见和最严重的症状。这一组症状往往逐渐加重而显示出来,刚开始仅感体力不如以前,在一般的活动时容易疲劳,倦怠,或在进行以往能胜任的工作时即感咳嗽、气喘、心悸,后来从事轻体力活动,或在急走、上楼等情况下也感气喘,心悸;部分患者可表现为白天活动无明显不适,但夜间睡眠常须高枕,不然就感到憋气,甚至熟睡中突然憋醒,需要坐起来几分钟才觉缓解,或者不明原因的干咳,而且平卧时明显。

右心衰竭的症状

自觉右上腹饱胀,便秘,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夜尿增多或尿少,双下肢水肿且下午明显,睡一晚上至次晨水肿消失或减轻,严重者可出现全身性水肿,并可有胸水、腹水。嘴唇发紫和水肿是心衰加重的表现左室衰竭常会并发右室衰竭,进而发展成为全心衰。此时患者常出现紫绀,即常说的嘴唇发紫。当左室衰竭并发右室衰竭时的另一特征是日间水肿出现,清晨消失。长期重度右室衰竭且治疗不当者,水肿液可在全身积聚,最明显的是在皮下以及腹腔和胸腔。

心力衰竭的辅助检查

X线检查:根据心脏增大的形态可分为主动脉瓣型和二尖瓣型心脏,亦有助于心包积液与

心肌病

的鉴别。根据肺血管和肺野改变以判断有无肺充血,并可区别为主动性充血抑或被动性淤血。主动性充血是左至右分流的先天性心脏病的重要佐证,而被动性淤血反映心力衰竭的改变。

心电图检查:可查出心肌梗死,心肌缺血、异位心律、传导阻滞、房室肥大与劳损等为心力衰竭的病理或病因提供客观依据。

超声心动图与超声多普勒:二尖瓣狭窄与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狭窄,包括心包积液、心房黏液瘤、房室瓣或半月瓣的赘生物以及先天性心血管畸形有特异性改变。心脏病病因诊断的重要手段超声多普勒可选择性观察心腔或大血管中某一部位的紊乱血流,而借此诊断瓣膜的病损性质与程度,以及先天性畸形的部位。

如何识别心衰的“伪装”

心衰还有一些特殊表现,易被误认为其他疾病,也应引起注意。

咳嗽、气喘貌似气管炎、哮喘病:左心衰最初往往表现为频繁干咳或胸闷气喘,活动及劳累时尤甚。还有的在夜间突然憋醒,呼吸短促,被迫坐起后症状才逐渐缓解。这是由于左心衰导致肺淤血及支气管黏膜水肿、分泌物增多,使呼吸道通气受阻所致。由于老年人多有慢性肺部疾患(如慢支、肺气肿等)病史,因而当心衰以呼吸道症状为突出表现时,常常被误诊为支气管炎或哮喘发作。二者如何区别呢?心源性咳喘与体位关系密切,卧位时症状重,坐(立)位时症状轻,并且常常在夜间发作。

食欲不振、腹胀、腹泻貌似胃肠炎:这种情况主要见于右心衰。由于右心回流血液受阻,使体循环的静脉压升高,导致内脏(胃肠道、肝、胆等)淤血,出现食欲不振、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病情严重者还可因胃肠平滑肌缺血性痉挛而导致腹疼、腹泻。如果不详细询问病史及查体(右心衰一般有肝大、下肢水肿、颈静脉怒张等阳性体征),很容易被误诊为慢性胃肠炎等消化道疾病。

尿少、水肿貌似肾脏疾病:心衰患者由于心排血量降低,体循环淤血,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肾血流不足,而导致24小时总尿量减少,夜尿相对增多。这是因为在夜间平卧休息状态下,回心血量增加,肾血流好于白天的缘故。与肾脏病不同的是,心源性水肿多从人体下垂部位(足踝、小腿)开始,而肾性水肿常常首先出现在面部。另外,心源性水肿患者尿常规多属正常,且同时伴有心衰的其他症状和体征。

情绪或精神异常貌似老年性精神病或脑病:有些老年心衰患者精神症状表现突出,如头晕、失眠、烦躁不安、幻觉、谵妄、意识不清甚至昏迷等。这主要是由于老年人都存在程度不同的脑动脉硬化及脑供血不足。心衰时由于心输出量下降,脑缺血症状进一步加重。当然,由心衰继发的水、电解质紊乱,引起脑代谢异常,也是导致精神障碍的一个重要原因。如不注意鉴别,很容易被误诊为老年性精神病、脑卒中、脑肿瘤等。

心衰缓解的标准

完全缓解标准:心率下降、心衰征象完全消退;体重达到无心衰时的水平,能耐受一般体力活动,能耐受普通饮食。

部分缓解标准:心率虽有下降但不稳定,若干隐性心衰征象仍然存在,不能耐受一般体力活动,不能耐受普通饮食;心衰容易复发。

急性心包炎

急性心包炎是心包脏层和壁层的急性炎症。病因大都继发于全身性疾病,临床上以非特异性、结核性、风湿性以及心肌梗死、尿毒症和肿瘤等引起者较为多见,近年来,由于抗生素药物的广泛应用,细菌性和风湿性已明显减少,而急性非特异性心包炎渐趋增多。

性心包炎的病因

大都继发于全身性疾病,临床上以结核性、非特异性多见,其次是风湿性、化脓性及病毒性等。结核性:多见于儿童及青年,常由肺结核、纵隔淋巴结核及胸膜结核直接蔓延,或由血液、淋巴播散而来。化脓性:常继发于败血症或脓毒血症、细菌由血行或淋巴侵入心包。病毒性:以柯萨奇病毒,流感病毒(A型、B型),埃可病毒较多见。真菌性:以荚膜组织胞浆菌较多见。寄生虫性:阿米巴所致左叶肝脓肿,常穿破入心包发生急性心包炎。

急性心包炎的症状

全身症状:根据病因及个体反应不同,全身症状差异较大。感染性心包炎者,多有毒血症状,如发热、畏寒、多汗、困乏、食欲不振等。非感染性心包炎的毒血症状较轻,肿瘤性者可无发热。

心前区疼痛:疼痛部位在心前区或胸骨后,亦可向左臂、左肩、左肩胛区或上腹部放射。呈尖锐的剧痛或沉重的闷痛,可随呼吸、咳嗽、吞咽、体位改变而加重。急性非特异性心包炎常伴胸膜炎,疼痛难忍。结核性及尿毒症性心包炎时,疼痛较轻。

心包积液压迫症状:心包填塞时,因腔静脉淤血可出现上腹胀痛、呕吐、下肢水肿等,肺淤血时可引起呼吸困难。动脉血压显著下降时可见面色苍白、烦躁不安等休克症状。大量心包积液压迫气管可产生激惹性咳嗽,如压迫肺或支气管可使呼吸困难加重。喉返神经、膈神经受压时可分别出现声音嘶哑、呃逆症状,食管受压则可有吞咽困难。

急性心包炎的辅助检查

化验检查:化脓性心包炎者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心包穿刺抽液,可进一步明确心包液体为渗出性、脓性或血性,并可涂片及培养可能查出感染原,肿瘤性心包积液可查出瘤细胞。

X线检查:成人心包积液少于300毫升时,X线征象不多,难以发现,积液300~500毫升或更多时,心脏阴影才出现普遍性的向两侧扩大,心影形态可因体位不同而改变。

超声心动图检查:当心包积液量超过50毫升时,M型超声心动图即显示在心室收缩时,左心室后壁与后心包壁层间有液性暗区。

心电图检查:急性心包炎时,由于炎症常波及心外膜下心肌,而出现广泛的心肌损伤型心电图改变。

核素扫描:可示真正的心腔大小,X线片中心脏影如大于扫描图,则表示增大的部分系渗液。

心脏神经官能症

心脏神经官能症是以心血管、呼吸和神经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临床和病理方面均无器质性病变。多见于女性和青年或中年人,年龄为20~40岁,但老年人也可发病。

心脏神经官能症的病因

病因不明,可能与家族或遗传、神经类型、喜静少动、缺乏对心脏病的认识、医源性影响等因素有关。

心脏神经官能症的症状

心悸:自觉心跳,有心慌感和心前区不适,有心动过速(100~120次/分),过早搏动或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轻度活动可使心率不相称地明显增快,患者的活动因此而受限制。

气短:主观感觉吸入的空气不够用,呼吸不畅,因而需要做深呼吸或叹息样大呼吸。屋内人多拥挤或通风较差的地方容易引起发作。由于呼吸深度和频率增加,故容易发生过度换气而引起呼吸性碱中毒,出现眩晕、四肢麻木、搐搦等症状。

心前区痛:其部位常不固定,但大多数为心尖部及左乳房下一过性刺痛,为时数秒;或持续隐痛,可持续数小时或数天。疼痛的发作与劳累无关,且多在静息时发生。心前区的肋骨、软组织及其表面皮肤可有压痛点。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多汗,手足冷,两手震颤,上腹胀痛,低热,头昏,便秘或大便次数增多,失眠,睡眠不深或多梦等。

心脏神经官能症的辅助检查

心脏X线及超声心动图检查无异常。

心电图可示窦性心动过速,偶有期前收缩或伴非特异性ST-T改变。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简称病窦综合征,是由于窦房结及其周围组织发生器质性病变导致窦房结功能低下或衰竭,从而出现多种缓慢心律失常或缓慢与快速心律失常交替出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患者可在不同时间出现一种以上的心律失常。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病因

引起病窦综合征的病因是多方面的,如急性心肌炎、冠心病、原发性心肌病、继发性心肌病、高血压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二尖瓣脱垂、家族性窦房结病变、老年性退行性心肌变化等都可引起窦房结功能低下或衰竭。某些药物也可影响窦房结的功能,如洋地黄、奎尼丁、利多卡因、普萘洛尔、利血平等。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症状

轻症可完全无症状,因此,早期诊断比较困难。

较重患者可出现乏力、头晕、眼花、失眠、记忆力差、反应迟钝、判断力差、易激动或淡漠、心悸、胸闷、呼吸不畅、夜尿增多等。此时,极易被误诊为神经官能症,老年人还易被误诊为脑血管病或衰老综合征。

严重者可引起短暂黑蒙、晕厥甚至发生阿—斯综合征以致猝死。部分患者合并短阵快速心律失常,即慢—快综合征。快速心律失常发作时,心率可达100次/分以上,持续长短不一,心动过速突然终止后可有心脏暂停或晕厥。严重的心动过缓或心动过速,可加重原有心脏病的症状,引起心绞痛发作或心力衰竭。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辅助检查心电图检查。●严重的窦性心动过缓,每分钟少于50次。●窦性停搏和(或)窦房阻滞。●心动过缓与心动过速交替出现。心动过缓为窦性心动过缓,心动过速为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或扑动。●慢性心房颤动在电复律后不能转为窦性心律。●持久的缓慢的房室交界区性逸搏节律。窦房结功能测定:对可疑患者可选择应用下述方法。●运动和阿托品试验:运动或静注阿托品1.5~2毫克,注射后1、2、3、5、10、15、20分钟分别描记心电图或示波连续观察,如窦性心律不能增快到90次/分和(或)出现窦房阻滞、交界区性心律、室上性心动过速为阳性。如窦性心律增快>90次/分为阴性,多为迷走神经功能亢进,有青光眼或明显前列腺肥大患者慎用。●经食管或直接心房调搏检测窦房结功能:本法是病窦综合征较可靠的诊断方法,特别是结合药物阻滞自主神经系统的影响,更可提高敏感性。●动态心电图监测:可了解到最快和最慢心率、窦性停搏、窦房阻滞等心律失常表现。●运动试验:踏车或平板运动试验时,若运动后心率不能明显增加,提示窦房结功能不良。但必须严密监护观察,以防发生意外。肺心病

肺心病即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多由慢性气管炎、肺气肿转化而来,最后多发生呼吸衰竭和右心功能不全的一类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常年存在,多于冬春季节并发呼吸道感染而导致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病死率较高。

肺心病的病因

引起本病的病因,主要是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哮喘、重度肺结核、尘矽肺、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间质纤维化和特发性间质纤维化,以及胸部障碍性疾病等。

肺心病的症状

肺心功能代偿期:主要有咳嗽、咳痰、活动后心悸、气短、发绀、乏力等症状,即以原发胸肺疾患的表现及肺动脉高压、右心室肥大的体征为主。这时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剑突下有收缩期搏动。

肺心功能失代偿期:常出现呼吸性酸中毒及呼吸衰竭,患者出现心悸气促、恶心呕吐、腹胀纳差、下肢水肿、心率增快等症状。重者可有明显发绀、呼吸困难等症状,甚至出现嗜睡、谵妄、抽搐、昏迷等肺性脑病表现。

肺心病的辅助检查

血象: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高,伴有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和中性分类升高。

血气分析:动脉血氧饱和度下降,二氧化碳分压增高。

X线:主要有原发胸肺疾患、肺动脉高压和右室肥大的表现。

心脏超声检查:示右心室肥大,肺动脉增宽。心肌病

心肌病又称原发性心肌病、特发性心肌病,为一组原因不明的以心肌的非炎症性病变为主的心脏疾患。临床上以心脏肥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及血管栓塞为主要表现。这类心肌病与其他疾病无明显关联。通常分为扩张型、肥厚型及限制型心肌病等三型,以前两型为多见。

心肌病的病因

病因迄今不明,一般认为与病毒感染、自身免疫反应、遗传、药物和代谢异常等有关。

心肌病的症状

扩张型心肌病:主要特征是心肌收缩功能障碍,进而发生心功能不全。患者容易合并各种心律失常及栓塞,甚或发生猝死。患者多有心悸、气急、胸闷、心前区憋痛不适等症状。重者出现水肿、端坐呼吸、肝脏肿大伴压痛等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表现。

肥厚型心肌病:以心室腔缩小为特征。患者可有心悸、气促、胸闷胸痛,劳力性呼吸困难等症状。重者发生头晕及晕厥。伴有流出道梗阻时,在起立时或运动中常诱发眩晕甚至神志丧失。

限制型心肌病:以心内膜纤维增生为主,致使心脏的收缩及舒张功能都受影响。患者以右心回流障碍,右心衰竭显著,可出现心悸、呼吸困难、水肿、颈静脉怒张、肝脏肿大及腹水等表现。

心肌病的辅助检查

化验检查:常有血沉加快,肝淤血可引起球蛋白异常,偶有血清心肌酶增高。

心电图检查:可有左室肥大,右室肥大或双心室肥大,左右心肥大等心肌损伤的表现。可有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有的甚至出现严重心律失常。

X线检查:有各房室显著增大,心胸比例常>0.6,肺血管纹理有肺静脉压增高。

超声心动图:左右室腔增大,左室后壁运动减弱,室间隔厚大多正常。测定左室上下部分功能减退为一致性,左心室腔充盈压增高,二尖瓣开放幅变小,且心腔特大,形成大心腔,二尖瓣舒张期小开口的图像,典型者如钻石样,有诊断价值。

核素显影:放射性核素血池显像,可显示双侧心室扩大,心脏整体收缩力减弱,心室射血分数下降。

心导管检查:早期血流动力学无变化,中期及后期可有左室舒张末压、左房压和肺毛细血管嵌压升高,心排血量和心搏出量减少,射血分数下降。左室造影为左室扩大,室壁运动减弱,冠状动脉正常。

饮食调养篇

心血管病患者应怎样选择饮食

根据我国卫生部2008的公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一般人群膳食应遵循以下十项原则。(1)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粗细搭配。(2)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3)每天吃奶类、大豆或其制品。(4)常吃适量的鱼、禽、蛋和瘦肉。(5)减少烹调油用量,吃清淡少盐膳食。(6)食不过量,天天运动,保持健康体重。(7)三餐分配要合理,零食要适当。(8)每天足量饮水,合理选择饮料。(9)如饮酒应限量。(10)吃新鲜卫生的食物。

遵照这些原则,在保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前提下,达到热量平衡,防止超重,达到预防心血管病的目的。

一般认为,膳食中饱和型脂肪酸和胆固醇含量较高,也能促进冠心病和脑血管病的早期发生,膳食中糖类的性质和总热量对发病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心血管病患者的饮食必须掌握减少动物脂肪的用量;同时要用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油类,如花生油、豆油、玉米油等。每日动物脂肪不超过脂肪总量的9%,少吃食用淀粉类食物,少吃蔗糖、果糖,以及含糖量多的食物,减少热量摄入。多吃富含钾盐、镁盐、维生素类的瓜果蔬菜。这样的饮食对于预防心脑血管病的初发、复发都有一定的效果。

能够防治心血管病的15种食品

洋葱:它含有前列腺素,有扩张血管、降低血脂的功能;它含有烯丙基二硫化合物及少量硫氨基酸,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海鱼:鱼类含人体必需的多种不饱和脂肪酸,具有抑制血小板凝集和降低胆固醇作用。每周吃一两次鱼,比不吃鱼者患心脏病的可能性要小得多。

牛奶:它能有效抑制人体胆固醇合成酶的活性,从而抑制胆固醇的合成,降低胆固醇含量。此外,牛奶中含有较多的钙也可减少人体对胆固醇的吸收。有助于维持正常血压。

番茄:番茄内的“番茄素”和纤维,具有结合人体胆固醇代谢物——生物碱的作用,从而阻止人体动脉硬化和防治冠心病的发生。

海带:它含有丰富的牛磺酸,可降低血液及胆汁中的胆固醇;它含有食物纤维褐藻酸,也可抑制胆固醇的吸收,并且促进代谢。另外,海带中的钙不仅可抑制胆固醇的吸收,而且可降低血压。

大豆:它含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E和卵磷脂,具有降血脂效果。

高胆固醇患者每日食用大豆60~100克,约90%的人症状会明显好转。

大蒜:它含硫化物质混合物,可减少胆固醇、阻止血栓形成。高脂血症患者每日吃3克大蒜,可使血脂和胆固醇明显下降。

玉米:它含丰富的钙、磷、硒等微量元素及卵磷脂、维生素E,具有降低血清胆固醇的作用。印第安人几乎没有高血压病、冠心病,主要得益于玉米为主食。

燕麦:它含有极丰富的亚麻油酸和丰富的皂甙素,可降低总胆固醇和三酰甘油,同时清除沉积在血管壁的低密度脂蛋白,防止动脉粥样硬化。

坚果:核桃、板栗等坚果含丰富的镁。若摄入过多脂肪和维生素D、磷时,如果身体内缺乏镁,很容易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肌梗死。

芹菜:食物纤维含量丰富,多食可减少35%的引发缺血性心脏病的危险。若每日摄取16克以上食物纤维,患缺血性心脏病的危险性会明显降低。

菊花:菊花有降血脂的功效,还有非常平稳的降血压的作用,尤其是中老年人在绿茶中放一点菊花,对心血管有很好的保健功能。

鸡蛋:鸡蛋含有卵磷脂,能使人体胆固醇和脂肪保持悬浮状态,而不在血管壁沉积,并透过血管壁为组织利用,从而有效降低血脂水平。

沱茶:产于云南,经常饮用可降低血脂和胆固醇,每日饮沱茶3次,可使血脂降低20%。

冠状动脉成形术及冠脉支架术的饮食调养

冠状动脉成形术及冠脉支架术后患者如何调理饮食

冠状动脉成形术及冠脉支架术后患者必须限制饮食,这是防止再狭窄及其他部位出现新病变所必需的。下面介绍一下应如何注意食物选择。饮食原则:●适量饮食,热量均衡,维持正常体重,具体体重标准见前述。●控制动物脂肪摄入,胆固醇摄入量应低于300毫克/日,不吃肥肉及动物内脏。●增加植物蛋白摄入,尤其是豆类制品的摄入。●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少进甜食。●适当增加维生素摄入量和植物纤维的摄入量。●饮食宜清淡。●适量增加有益的无机盐(如钾、钙、硒)摄入。选择食物参考:●可随意进食的食物:谷类(尤其是粗粮)、豆类及其制品,蔬菜(尤其是洋葱、大蒜、绿色及红黄色蔬菜),菌藻类(蘑菇、木耳、海带、紫菜),各种瓜果。●适量进食的食物:瘦肉(包括猪肉、去皮家畜),鱼虾类(包括绝大部分河鱼、海鱼、虾),素油(即植物油),牛奶(脱脂牛奶),鸡蛋(每周2~3个)。●少吃或忌吃的食物:动物脂肪(猪油、奶油、羊油、鸡油、牛油、肥肉),动物内脏(肝、肠、肚、肾及骨髓),各种蛋黄,鱼子及贝壳类。

术后要吃那些补药

人的虚弱不足,类别很多。归纳起来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四类。因此,运用补养药物也可相应地分为补气、补血、补阴、补阳四大类。

补气法:是气虚者的调养方法。适用久病或重病之后,也可用于向来正气不足的无病者。气虚者常有倦怠、乏力、呼吸短促、动则气喘、面色苍白、食欲不振,懒于言语等症状。可选用人参、白术、党参、黄芪等补气药物进行调补。

补血法:是血虚者的调养方法。血虚常发生于大出血后,如虚者常有头晕目眩、心悸失眠、面色苍白或萎黄,可选用当归、熟地、阿胶、桂圆肉等补血类药物进行调养。

补阳法:是阳虚者的调养方法。如常见畏寒肢冷、腰腿肚腹冷痛,口淡不渴、小便清长频数或夜尿尤多,大便溏薄等症状,属阳虚证候。宜选用鹿茸、狗脊、仙灵脾、肉苁蓉等补阳类药物进行调补。

补阴法:是阴虚者的调养方法。如常有腰腿酸痛,形体消瘦,口干咽燥,午后潮热或有低热,大便干燥等症状,即属阴虚,宜选用龟板、麦门冬、银耳、石斛、生地、枸杞子等补阴类药物进行调补。

体育锻炼后如何补充营养

增加蛋白质的供给。老年冠心病患者平日蛋白质供给量以每日1~1.5克/千克为宜,而参加体育锻炼后,由于蛋白质代谢增高,极大地增加了对蛋白质的吸收,所以,锻炼后有必要在膳食中增加蛋白质的含量,以每日2克/千克为准。

科学掌握糖的摄入。老年冠心病患者体育锻炼以有氧代谢项目为主,以糖的有氧代谢供能为主,所以膳食中糖类供给量应占总量的50%~60%,并尽量以食物中的淀粉为主(米、面、豆等)。纯糖的摄入应有所限制,不应超过10%,以免引起血糖浓度较大波动。

膳食中应保持高维生素含量。这是因为,维生素C有利于胆固醇代谢,减慢血管硬化过程,同时增强抗菌能力;维生素E如果与微量元素硒联合,对降低胆固醇、软化血管、延缓衰老过程都具有积极的意义;维生素B有增强食欲、改善糖代谢的能力;维生素A可改善视1力;维生素D与钙质可改善老年人骨代谢,防治骨质增生或骨质疏松症。上述5种维生素可在膳食中供给,也可用药物制剂强化补充。

体育锻炼后,还应注意保持水的平衡。因为水是锻炼时最易丢失的营养素,所以在锻炼时和锻炼后都应及时补充水分,但要适时适量,不要在感到口渴时才饮水,因为此时细胞已经缺水。

冠心病的饮食调养

冠心病的饮食原则

控制总热量,维持正常的体重。糖在总热量中的比例应控制在60%~70%。宜多吃粗粮,以增加复合碳水化合物、纤维素、维生素的含量。单糖及双糖等应适当控制,尤其是高脂血症和肥胖者更应注意。

控制脂肪与胆固醇摄入。脂肪的摄入应限制在总热量的30%以下,以植物脂肪为主,可适当地吃些瘦肉、家禽、鱼类。海鱼的脂肪中含有多不饱和脂肪酸,它能够影响人体脂质代谢,降低血清胆固醇和血清三酰甘油以及低密度脂蛋白和极低密度脂蛋白的含量,从而保护心血管,有益于冠心病的防治。膳食中应控制胆固醇的摄入,胆固醇的摄入量每天应少于300毫克,一个鸡蛋中的胆固醇接近于300毫克,当患有冠心病时,应控制鸡蛋的摄入,每日最多进食一个鸡蛋。

摄取适量的蛋白质。蛋白质是维持心脏必需的营养物质,能够增强抵抗力,但摄入过多的蛋白质对冠心病不利。因蛋白质不易消化,能够加快新陈代谢,增加心脏的负担。有学者观察,过多的摄入动物蛋白,反而会增加冠心病的发病率。每日食物中蛋白质的含量以不超过1克/千克体重为宜,应选用牛奶、酸奶、鱼类和豆制品,对医治冠心病有利。

多吃一些保护性食品。如洋葱、大蒜、苜蓿、木耳、海带、香菇、紫菜、茶等。研究人员发现大蒜和洋葱含有精油,这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有效成分。适量饮茶可防治冠心病,因为茶叶具有抗凝血和促进纤维蛋白溶解的作用。茶叶中的茶多酚,可改善微血管壁的渗透性,能有效地增强心肌和血管壁的弹性和抵抗力,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茶叶中的咖啡因和茶碱,可直接兴奋心脏,扩张冠状动脉,增强心肌功能。

饮食宜清淡、低盐。这点对合并高血压者尤为重要,食盐的摄入量每天应控制在5克以下。夏季出汗较多,户外活动多,可适当增加盐的摄入量。冬季时,出汗少,活动量相应减少,应控制盐的摄入。

供给充足的维生素、无机盐和微量元素。膳食中应注意多吃含镁、铬、锌、钙、硒元素的食品,并多吃蔬菜。含镁丰富的食品有小米、玉米、豆类及豆制品、枸杞、桂圆等。镁可以影响血脂代谢和血栓形成,促进纤维蛋白溶解,抑制凝血或对血小板起稳定作用,防止血小板凝聚。含铬丰富的食品有酵母、牛肉、肝、全谷类、干酪、红糖等。铬能够增加胆固醇的分解和排泄。含锌较多的食品有肉、牡蛎、蛋、奶。含钙丰富的食品有奶类、豆制品、海产品等,膳食中的钙含量增加,可预防高血压及高脂膳食引起的高胆固醇血症。含硒较多的食物有牡蛎、鲜贝、虾皮、海虾、带鱼等。补硒能够抗动脉粥样硬化、降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增加冠脉血流量,减少心肌的损伤程度。

多吃蔬菜和水果有益于心脏。蔬菜和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无机盐、纤维素和果胶。维生素C能够影响心肌代谢,增加血管韧性,使血管弹性增加,大剂量维生素C可使胆固醇氧化为胆酸而排出体外。

忌烟酒和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冠心病患者应当戒烟,减少饮酒量,当合并高脂血症时,应避免饮酒。并应忌用或少用全脂乳、奶油、蛋黄、肥猪肉、肥羊肉、肥牛肉、肝、内脏、黄油、猪油、牛油、羊油、椰子油等。

哪些食物适合冠心病患者服食

以下三类食物宜适量选用。

鱼肉类:牲畜的肉中富含饱和脂肪酸,可使血中胆固醇增加,有助于动脉硬化的形成,即使不含油腻的瘦肉,仍有15%的脂肪,所以最好选用鱼肉。海产品中除了软体动物(如章鱼、鱿鱼)外,鱼肉含有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和能促进血液循环、抗血栓形成的物质,故有预防动脉硬化的作用。

蔬果类:富含大量维生素C和纤维素的蔬果,能维持血管的正常功能,加速胆固醇转化为胆酸或使之随粪便排出体外,故有降低血胆固醇含量的作用。橘子、柚子、柠檬、柿子、香瓜、凤梨、西瓜、芒果、荔枝、樱桃等水果,番茄、莲藕、青椒、豆苗、苋菜、菠菜、菜花、芥菜、大白菜、包心菜、豌豆等蔬菜,均富含维生素C和纤维素,洋葱和茄子在肠内分解成多种小分子后,能与过多的胆固醇结合,一起排出体外,不妨常吃多吃。另外,坚果、黄豆和绿色蔬菜含镁较多,新的医学研究显示,低镁饮食是比胆固醇引起动脉硬化更严重的因素,膳食中应有足够的镁。

菌藻类:富含易于消化吸收的低热量纤维,能吸收胆固醇并防止便秘。香菇、洋菇、草菇、木耳、银耳、海带、紫菜、海藻等,对防治冠心病有一定效果,应多选食。

冠心病患者不宜食用哪些食物

冠心病患者每日饮食的总热量和饱和脂肪类含量,均应限制,含糖分较多的饮食尽量少吃。平常多吃粗粮、杂粮,避免暴饮暴食,尤其是晚餐以七分饱为宜,最后饭后散散步。对于以下一些食品应当适当限制。肉类:富含饱和脂肪酸的多种动物油如猪油、牛油、鸡油和猪肉、牛肉、羊肉,以及动物内脏(心、肝、肾)、脊髓、肥肉、卵黄及水产品中的螺、贝类、鱿鱼、乌贼鱼等,因含饱和脂肪酸较多,应当限食。蔬果类:基本上蔬菜、水果可以多吃,但因水果富含果糖,也要根据患病情况决定用量的方法,例如,患者兼有糖尿病,水果就不宜多吃,而且应在两餐中间吃,不要饭后立即进水果,以免增高血糖。通常,选用甜度不高且带酸味者,较适合冠心病患者。米粮类:主要成分为糖类,如果摄入过多,可能转化为脂肪贮存在体内,导致肥胖及中性脂肪增高,这样就会加重心脏负担。因此,米面、番薯、马铃薯等不要吃得太多,可以掺杂些小米、玉米、燕麦、薏苡仁等,配合作为主食。其他类:太甜太咸及高热量饮食都须忌食,例如糕点、巧克力、高脂奶品、酱菜、蜜饯、酱油、味精等,不可多食。还有一些容易在胃肠道产生气体的饮食,如牛奶、藕粉、豆类、地瓜等,每次少吃一些,以免腹胀后抬高横膈膜,压迫胸腔,引起反射性的心脏功能紊乱。不宜用兴奋神经系统和促发血管痉挛的食物,如浓茶、咖啡、烈性酒、强烈调味品。

冠心病患者怎样控制食物中的胆固醇

膳食中的胆固醇对冠心病有一定影响。动物试验证明:用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以及纯胆固醇喂饲家兔和雄鸡等,动物能产生典型动脉粥样硬化症。人群调查中,也观察到膳食胆固醇摄入量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呈正相关。限制膳食中胆固醇(动物内脏、带鱼、蛋黄等富含胆固醇)摄入,对降低血清胆固醇有一定的作用。但胆固醇是体内合成固醇类激素的主要物质,不能完全加以限制。

老年冠心病患者的早餐应注意什么

宜迟不宜早。早饭吃得过早,就会干扰胃肠的休息,加重消化系统的负担。老年人各组织器官的功能都已逐渐衰老,尤其是消化器官的功能日渐减退,机体的新陈代谢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能量。所以,老年冠心病患者的早餐宜迟不宜早,一般应在8:30~9:00进行较为适宜。

宜软不宜硬。早餐不宜进食油腻、煎炸、干硬以及刺激性大的食物,否则易导致消化不良。老年人早餐宜吃容易消化的温热柔软食物,如牛奶、豆浆、面条、馄饨等,最好能吃点粥,如能在粥中加些莲子、红枣、山药、桂圆、薏米等保健食品,则效果更佳。

宜少不宜多。饮食过量会超过胃肠的消化能力,食物便不能被消化吸收,久而久之,会使消化功能下降,胃肠功能发生障碍而引起胃肠疾病。

冠心病患者为何应少吃食盐

调查资料发现,有相当比例的冠心病患者患有高血压,而高血压又有促进冠心病发展的作用。因此,控制高血压并设法降低血压水平,对冠心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钠促进血液循环,增加心排血量,直接增加心脏负担,对心脏血流供应不足的冠心病患者是不利的。目前普遍认为,钠摄入量在促进高血压发病中起着一定的作用。研究证明,平均每天少摄入5克食盐,平均舒张压可降低0.53千帕(4毫米汞柱)。因此,对已患有高血压的患者,限制食盐可作为一种非药物性治疗手段。

少吃盐的窍门

由于习惯已经形成,想一下子改变并不容易,所以医学专家建议可采取逐渐限制食盐用量,慢慢习惯低盐膳食的做法。具体方法为:烹调时在菜肴出锅前将盐撒在食物上,盐味便可以明显的感觉出来;还可利用糖、醋、香料等调味品,来增加食物味道,以减少食盐用量。目前市场上出售的低钠盐,也是限制盐摄取量(限钠)的一个较好的选择。并且少吃或不吃咸菜、盐腌食品、煎炸烧烤食品。同时,盐摄取量也要随季节变化以及运动量的大小适当增减。例如:夏季出汗较多,户外活动多,可适当增加盐的摄入量。冬季时,出汗少,活动量相应减少,应控制盐的摄入。

冠心病患者的膳食怎样科学烹调

夏季多吃凉拌蔬菜、凉拌豆制品,在菜中放少许香油即可。冬季可多吃水煮菜。

吃炒菜时,少放油,以菜炒熟出锅后盘子上不见油腥为宜,再调少许香油以增加口感。

炒菜时油温不宜过高,专家认为不饱和脂肪酸(植物油)经过加热后,所产生的聚合物,有可能造成肝脏功能、生殖功能损害,还具有致癌作用。因此,冠心病患者尽量不吃或少吃油炸食品,更不要用炸过食物的油炒菜。

炒菜时宜选用瘦肉。平常的做法需要用很多油才能将瘦肉煎炒熟,现在可以向习惯挑战,改变一下方法,先将瘦肉煮熟后再切成丝和片待用,同蔬菜一起下锅炒,味道也不错。

冠心病患者要避免饱餐

饱餐后血中的儿茶酚胺增高,这种物质极易诱发冠状动脉的痉挛,使冠状血流急剧减少,引起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已有报道,饱餐是猝死的重要诱因,在猝死有诱因可查病例中,半数以上是饱餐所诱发。所以,冠心病患者,特别是在心绞痛发作的情况下,应避免暴饮暴食,以防心绞痛、心肌梗死和猝死的发生。

冠心病患者能吃鸡蛋吗

鸡蛋是营养丰富的食品,每个鸡蛋含蛋白质5~6克,且绝大部分是白蛋白,同时还含有脂肪、钙、铁、维生素A、B族维生素等。因此,鸡蛋历来是餐桌上的佳品。但鸡蛋黄胆固醇含量较多,每个鸡蛋黄约含300毫克,相当于成年人一天胆固醇的需要量。因此,人们担心冠心病患者吃鸡蛋会加重冠心病。其实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因为蛋黄中除含胆固醇外,还含有十分丰富的卵磷脂,而卵磷脂可以使胆固醇酯化,使之变得稳定而不容易沉积在血管壁上。

一般认为冠心病患者可以吃鸡蛋,但量不宜多,以每日1个为宜。对已有高胆固醇血症者,尤其是重度患者,由于其胆固醇代谢障碍,对外源性胆固醇的耐受力较差,所以应尽量少吃或不吃,亦可采取吃蛋白不吃蛋黄的方式。

冠心病患者能喝牛奶吗

牛奶是营养佳品,除含有高质量的蛋白质外,还含有钙、铁、B族维生素等。普遍认为,牛奶有预防高血压和冠心病的作用。

牛奶中含有人体自身不能合成的八种必需氨基酸,其中蛋氨酸有抑制交感神经的作用,有助于维持人体的生理、心理平稳,蛋氨酸还有促进钙的吸收和预防感染的作用。牛奶中所含的蛋白质,有清除血中过量的钠的作用,所以能防止动脉硬化、高血压的发生;其中的蛋白还有助于保持血管的弹性,延缓动脉硬化。

牛奶中还含有一种耐热的低分子化合物,可以抑制胆固醇的合成,牛奶中所含的钙质和胆碱,具有促进胆固醇从肠道排泄、减少其吸收的作用。所以,牛奶是一种可以降低胆固醇的食物。其次牛奶中含钙、钾等元素较多,对防治冠心病、高血压也有好处。

冠心病患者饮茶应注意什么

茶宜清淡不宜浓。因为茶能增加心肌的收缩,加快心率,过浓的茶会使这种作用加剧,引起心跳加快,使患者出现胸闷、心悸、气短等异常现象,严重者甚至造成危险后果。浓茶中含有大量的鞣酸,会影响人体对蛋白质等营养成分的吸收,也会引起大便干燥。

临睡前不宜喝茶。茶中所含的咖啡因有兴奋大脑皮质的作用,使精神兴奋、思想活跃,过浓的茶可引起失眠、头痛、耳鸣、眼花等不适症状,故冠心病患者睡前不宜饮茶。

饭后不宜立即饮茶。食物中的微量元素与茶叶中的茶碱能起化学作用。鞣酸可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凝固,使胃肠道难以消化吸收,使有便秘的冠心病患者便秘加重,加重心脏负担。

不宜饮隔夜茶。茶泡的时间越长,营养成分损失越大,并易变质形成亚硝酸盐,有致癌作用。同时,易受细菌、真菌污染变质而有损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