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插图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12 11:10:14

点击下载

作者:杨增良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古文观止(插图版)

古文观止(插图版)试读:

导言

《古文观止》为清初康熙年间吴楚材、吴调侯叔侄编选。两位都是精通文史的读书人,于康熙三十三年编选了这本古代散文选本。这本书本是讲授古文的教材,名为“观止”,是因为吴氏叔侄认为其中的古文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精华之作,此书尽善尽美,故称“观止”。《古文观止》上起东周,下迄明末,共12卷,共222篇文章,基本上能够较全面地展现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历程。收录的文章在题材和文体风格上较为丰富多样,散文为主,兼有骈文和韵文,有史传文、论述文也兼有山水游记、杂文小品等,展示我国古代散文的绚烂多姿、色彩纷呈。选择的篇目也难易相当,篇幅适中,便于理解和阅读,基本上囊括了各个朝代的散文精品,文质兼美,可读性强。此外,文章的选取重点突出,先秦散文是散文的源头,也是后世散文创作的典范,故而,占据了全书约三分之一的篇幅,汉文以《史记》为主,唐宋以“唐宋八大家”的文章为主。编者尽可能将各个时期的散文大家的代表作编录进来,传承千秋,施惠后人。本书是清代以来最流行的古代散文选本,是古时书塾的启蒙读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功不可没。

本《古文观止(插图版)》主要选录其中的精华编辑成书。意在面向大众,传承经典,普及文化。故而,在文章的注解和翻译上都本着平实浅易、清晰简明的原则,力求生动,妇孺可解,但又尽量不失其本来的文学美感和艺术特色。在选文上,更倾向于选择经典中的经典,旨在让读者感受品味中国古代散文长廊中最优美的景致。此外,本文还就选文的精彩之处进行赏析,让读者直接品味其深厚的韵味和情感,体会文章的妙处,欣赏文章中的妙语珠华和真知灼见。

在这个崇尚碎片阅读和浅阅读的时代里,传统的阅读越来越受到排斥。然而,传承文化,丰富个人的内涵和文学底蕴,仍然是个人发展中迫在眉睫之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看这本《古文观止》,不必行千里,却能上下千年,纵横古今,在优美的文章和充沛的情感中寻得内心的宁静,让奔跑的步伐停下来等等落后的灵魂。

当然,由于编者的水平有限,书中难免也存在着不足和纰漏,望广大读者见谅,并提出宝贵意见。编著者2016年5月

郑伯克段于鄢

【题解】

本文出自《左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254年间的重要的历史事件,全面地展示了各诸侯国之间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交流融合,为后世了解春秋争霸提供了珍贵且丰富的历史材料,是宝贵的史学著作;《左传》又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人物刻画入木三分,事件描述详略得当,是中国古代散文的开山之作,对后世的散文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篇记载的是郑庄公家族内部的权势斗争。在周王朝日渐式微,周天子再难驾驭诸侯国的背景之下,郑国首先崛起。本文即记述了在称霸途中郑庄公是如何以逸待劳,平定政变的。古籍图①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gōng)叔段。庄公②寤(wù)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wù)之。爱共(gōng)③④叔段,欲立之。亟(qì)请于武公,公弗(fú)许。

①娶于申:从申国娶妻。申是国名,姜姓。②寤生:难产。③亟:屡次。④弗:不。【译文】

当初,郑武公从申国娶了一位女子,名叫武姜,生下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难产,惊吓了姜氏,所以给他起名叫寤生,姜氏也因此厌恶他。姜氏喜爱共叔段,想要立他为太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没有答应。①②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guó)叔③④死焉。他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zhài)仲⑤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⑥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⑦⑧欲之,焉辟(bì)害?”对曰:“姜氏何厌(yàn)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郑国酒器莲鹤方壶

①请制:请求封地。制,郑国地名,位于今河南省汜水附近。原为虢国属地。②岩邑:险要的城邑。③虢叔:虢国国君。④京:郑国地名,位于今河南荥阳东南。⑤都:普通的城邑。城:城墙。雉:古代城墙的计量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⑥度:法度,这里指合乎法度。⑦辟:通“避”。⑧厌:通“餍”,满足。【译文】

等到庄公即位,姜氏请求庄公将制邑作为共叔段的封地。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城邑,虢国的国君就死在那里。其他的地方可以唯命是从。”姜氏于是求封京地,庄公同意让共叔段居住在那里,称为京城大叔。大夫祭仲说:“城墙超过三百丈的城邑,就会成为国家的祸患。先王定下的制度:大城不得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城邑不得超过国都的五分之一,小城不得超过国都的九分之一。如今,京地的城墙不合法度,不符旧制,将来您会忍受不了的。”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哪里能够躲避这场祸患呢?”祭仲说:“姜氏哪里会有满足的时候呢!不如早作安排,不要让他的势力蔓延壮大,一旦扩大将很难对付。蔓草尚且难除,何况是您受宠的弟弟呢!”庄公说:“坏事做尽的下场就是自取灭亡。你姑且等着瞧吧。”①②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③④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lǐn)延。⑤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①鄙:边邑。②贰:从属二主。此处意为两地名义上属于庄公,实际上属于共叔段。③庸:用。④廪延:郑国地名,今河南延津北。⑤昵:意为亲近兄长。【译文】

不久,京城大叔命令西部和北部的边邑表面上归属庄公,实际上依附自己。公子吕说:“国家不能够忍受从属二主,您将怎么办?如果想要把国君的位子给他,那么臣请求去侍奉他;如果不想给他,那么臣请求除掉他。不要让民心不稳。”庄公说:“不用,他将自取灭亡。”大叔又把两属的地方作为自己的边邑,势力范围拓展到廪延。子封说:“可以动手了,他的势力雄厚就会得到更多的支持。”庄公说:“于国不义,于兄不亲,势力越雄厚,崩溃得越快。”左丘明塑像①②③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shèng),将袭郑。夫人将启④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①完:巩固城墙。聚:聚集兵力。②缮:修缮、整治。甲:盔甲。兵:兵器。③具:准备。卒:士兵。乘:战车。④启:打开城门。【译文】

大叔巩固城墙,聚集兵力,完善装备武器,征集士兵准备战车,将袭击郑国国都。姜氏将为他在内打开国都的城门。庄公知晓了袭击的日期,说:“可以行动了。”庄公命令子封率领两百战车攻打京城。京城人背叛了共叔段,共叔段逃到了鄢邑。庄公又率众到鄢邑讨伐他。五月辛丑,共叔段逃出郑国投奔共国。①②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tì),故不言弟;如二③④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①书:这里指《春秋》上的记载。②弟:通“悌”,顺从兄长。③志:意图。④难:责备。【译文】《春秋》上写道:“郑伯克段于鄢。”共叔段不顺从兄长,所以不说“弟”;如同两个君主作战,所以称“克”;称“郑伯”,是讥讽庄公对兄弟缺失教诲;称庄公有杀弟的意图,不说出奔,是责备庄公的意思。

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①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②③(wèi)之。”公曰:“尔有母遗,繄(yī)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yù)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④⑤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⑥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yì)。”遂为母子如初。

①颍考叔:郑国大夫。颍谷:郑国的边邑。封人:官职名,边境的地方官。②遗:赠予。③繄:句首的发语词。④阙:通“掘”,挖掘。⑤隧:挖隧道。⑥泄泄:快乐舒畅的样子。【译文】

郑庄公塑像

于是,庄公将姜氏放逐到颖城,并且发誓说:“不到黄泉,不复相见。”不久,庄公就后悔了。颖城的地方官颍考叔听说了这件事后,向庄公献礼,庄公设宴款待,宴席上颍考叔将肉留下。庄公问他,他说:“臣有母亲,尝遍了臣提供的饭食,但没有尝过国君的肉羹,请允许我留下拿给她。”庄公说:“你有母亲,可以留食物给她,可是我却没有!”颍考叔问:“请问您为什么这么说呢?”庄公告诉了他其中的原因,并告诉他自己的悔意。颍考叔说:“您担心什么呢?如果挖地挖到泉水,在隧道中相见,还会有谁说不对吗?”庄公听从了他的建议。庄公进入隧道赋歌道:“隧道之中,其乐融融。”姜氏从隧道出来,唱到:“隧道之外,其乐无穷。”于是,母子和好如初。①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②③‘孝子不匮(kuì),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①施:延伸、拓展。②匮:缺乏,缺少。③锡:赐予。【译文】

君子说:“颍考叔的孝是纯粹的孝,敬爱他的母亲,又影响了庄公。”《诗经》说:‘孝子是不会缺乏的,永远惠及同类的人。’大概说的就是颍考叔吧?”【精彩赏析】

此篇行文不着褒贬,但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笔者的情感倾向。对于这些活跃在文字之中的千年前的风云人物,作者并不着其个人的情感色彩,如文中着笔不多的姜氏,我们可以从其“妇人之心”中看到一位母亲的偏执和爱子之心;如虽未直写共叔段的骄横自大,但是可见其狼子野心。值得一提的是,《左传》作为儒家的经典之一,其宣扬的“德”“礼”“仁”是寄寓在具体的史实当中的,本文中最后的“黄泉相见”,看似一场闹剧,实际上是对儒家的孝德的宣扬。一篇《郑伯克段于鄢》除了让后世记住了“多行不义必自毙”,还让后世之人看到了母慈子孝才是成就霸业的根基。

《周郑交质》

【题解】

这篇文章出自《左传》,主要反映了周王朝礼崩乐坏的背景下,诸侯国和周王朝之间的权势争斗。周郑交换人质,违背了君臣之礼;平王出尔反尔,失去了君王之信。本文旨在通过这一事实,来强调“礼”与“信”的重要性。①②

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于虢,郑伯怨王。王曰:③④⑤“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

①平王:周平王。卿士:执政大臣。②贰于虢:分权给西虢公。③交质:交换人质。④王子狐:周平王的儿子。⑤公子忽:郑庄公的儿子。【译文】郑氏三公塑像

郑武公和庄公都是周朝的辅政大臣。周平王想分权给虢公(以牵制郑伯),郑伯埋怨平王。平王说:“没有的事。”于是,周朝和郑国交换人质。平王的儿子王子狐到郑国做人质,郑伯的儿子公子忽到周朝做人质。①②

王崩,周人将畀(bì)虢公政。四月,郑祭(zhài)足帅师

③④⑤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郑交恶(wù)。

①畀:给予。②祭足:郑国大夫,祭仲。③温:周朝地名,今河南温县附近。④成周:周朝地名,今河南洛阳附近。⑤交恶:关系恶化。【译文】

周平王死后,周人想要让虢公掌管政务。四月,郑国祭足率领军队收取了温地的麦子;到了秋天,又收取了成周的稻谷。周郑关系从此恶化。①②③

君子曰:“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明恕而行,要(yāo)之④⑤⑥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茍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⑦⑧(pín)蘩(fán)蕰藻之菜,筐筥(jǔ)锜(qí)釜之器,潢⑨⑩(huáng)汙行潦(lǎo)之水,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而况⑪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风》有《采蘩》《采》;⑫《雅》有《行苇》、《泂(jiǒng)酌》,昭忠信也。”

①中:内心。②益:好处。③恕:忠恕之道。④要:约束。⑤间:离间。⑥毛:草。⑦:浮萍。蘩:白蒿。蕰:水草。藻:水藻。⑧筥:圆形竹器。锜:三足的锅。⑨潢汙:积水。行潦:流动的积水。⑩羞:进奉。⑪《风》:《诗经·国风》。《采蘩》、《采》:《国风·召南》中的两篇。⑫《雅》:《诗经·大雅》。《行苇》《泂酌》:《大雅·生民之什》中的两篇。【译文】

君子说:“不是发自内心的信任,即使交换人质也是无用的。依忠恕之道而行,以礼法约束,即使没有人质,谁又能离间他们呢?”假使有真诚的信任,山涧溪边的草,水藻之类的菜,竹筐铁锅之类的器物,沟渠中的积水,都可以祭祀鬼神,可以进献王公,更何况君子结成两国之间的信任,以礼行事,又哪里用得着人质呢?《国风》中的《采蘩》《采》,《大雅》中的《行苇》《泂酌》,这些诗作都是昭示忠信的。”【精彩赏析】

无礼不行,无信不立。君臣之间失去了“礼”“信”,便违背了儒家的基本纲常。本文精妙之处莫过于最后的议论,通过深入浅出的比喻论证,让人们深刻地体会“礼”“信”的重要性。即使在几千年后的今天,诚信、守礼依旧是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石碏谏宠州吁

【题解】

本文出自《左传》。国君不仅要治国也要治家。本文讲述了卫国大夫石碏向卫庄公进谏不要过分宠爱儿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但庄公仍旧一意孤行,最后酿下祸患的故事。①

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曰庄姜。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②《硕人》也。又娶于陈,曰厉妫(guī)。生孝伯,蚤死。其娣(dì)③戴妫(guī)生桓公,庄姜以为己子。

①卫:姬姓,在今河南一带。东宫:太子的代称。得臣:齐国太子。②蚤:通“早”。③娣:妹妹。戴妫:“戴”与上文的“厉”都是谥号。“妫”是娘家的姓。【译文】

卫庄公娶了齐国太子的妹妹庄姜。庄姜美丽但是没有生子,卫人便为她作了《硕人》一诗。庄公又从陈国娶了一位夫人,名叫厉妫。厉妫生孝伯,她很早就死了。她的妹妹戴妫生下桓公,庄姜把他当作自己的孩子。①

公子州吁(yù),嬖(bì)人之子也。有宠而好兵,公弗禁,庄姜恶(wù)之。

①嬖人:受宠爱的婢妾。【译文】

公子州吁是卫庄公宠妾所生之子。受到庄公宠爱,又喜欢玩弄兵器,庄公不阻止他,庄姜很讨厌他。①

石碏(què)谏曰:“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骄奢淫佚,所自邪也。四者之来,宠禄过也。将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犹②未也,阶之为祸。夫(fú)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③④能眕(zhěn)者,鲜(xiǎn)矣。且夫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所谓‘六逆’也。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君人者,将祸是务去,而速之,无乃不可乎?”弗听。其子厚与州吁游,禁之,不可。桓公立,乃老。石碏

①石碏:卫国大夫。②阶:阶梯。这里指一步步导致。③昣:忍耐。④陵:欺凌。【译文】

石碏劝谏说:“臣听说疼爱儿子,应该用规矩道义来教育他,不能让他步入歧途。骄奢淫逸,是走上邪路的开始。这四种恶习源于对他的宠爱和赐予太过度了。您如果打算立州吁为太子,就定下来;如果还未决定,纵容他就会招致祸患。那种受宠却不骄纵,骄纵却能忍受压制,受制于人却不怨恨,怨恨却能容忍的人,实在太少了。而且低贱妨害高贵,晚辈欺凌长辈,关系疏远的人离间亲近的人,新人挑拨旧人,地位低的人压制地位高的人,淫乱的破坏讲道义的,这就是所谓的‘六逆’。国君仁义,臣下遵命,父亲慈爱,儿子孝顺,兄长友爱,弟弟恭敬,这是所谓的‘六顺’。抛弃‘六顺’效仿‘六逆’,这是加速祸患到来的原因。为人君者,应当尽力去除祸患,如今反而加速祸患的到来,这恐怕不行吧?”卫庄公不听。石碏的儿子石厚常与州吁来往,石碏阻止他,石厚不听。卫桓公即位之后,石碏便告老还乡了。【精彩赏析】

劝谏君王需要智慧和思想。文中石碏的谏辞紧扣“教之以义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铺排而下,环环相扣,逻辑缜密,充分展示了先秦政客们的杰出的语言才华。另外,此文中的教子之道,对当今的家庭教育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价值和实践意义。

臧僖伯谏观鱼

【题解】

本文出自《左传》。国君是臣子和万民的表率,国君的言行都要符合礼法,国君的行为不合礼法,就会乱政。本文主要讲述了鲁隐公不听臧僖伯的劝谏,贪图个人享乐的故事。①

春,公将如棠观鱼者。

①如:到,去。棠:鲁国地名,今山东省鱼台县附近。鱼:打渔。【译文】

鲁隐公五年春季,隐公将要到棠地观赏捕鱼。①

臧(zāng)僖(xī)伯谏曰:“凡物不足以讲大事,其材不足②以备器用,则君不举焉。君,将纳民于轨物者也。故讲事以度③(duó)轨量,谓之‘轨’;取材以章物采,谓之物。不轨不物,谓之乱政。乱政亟(qì)行,所以败也。故春蒐(sōu)、夏苗、秋狝④(xiǎn)、冬狩(shòu),皆于农隙以讲事也。三年而治兵,入而振⑤⑥⑦⑧旅。归而饮至,以数(shǔ)军实,昭文章,明贵贱,辨等列,⑨顺少长,习威仪也。鸟兽之肉不登于俎(zǔ),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登于器,则君不射,古之制也。若夫山林、川泽之实,器用之⑩资,皂隶之事,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鲁隐公观鱼处

①臧僖伯:鲁隐公的伯父,名“驱”(kōu),封于臧,伯为排行,僖是谥号。②举:办理。③度:衡量。轨量:与前文“轨物”都是法度和礼制的意思。④蒐、苗、狝、狩:分别是春夏秋冬四季狩猎的称谓。⑤振旅:与前文“治兵”都是整治军队的意思。是古代的一种军事演习活动。⑥饮至:古代诸侯朝拜、会盟、征伐完毕,回到宗庙饮酒庆贺的一种典礼。⑦军实:猎物。⑧昭:展示。文章:车服旌旗。⑨登:装入。俎:承装祭品的礼器。⑩皂隶:地位低下的人,泛指贱役。【译文】

臧僖伯劝谏说:“凡是与祭祀和军事无关的、不能用于制造礼器兵器的事物,国君就不必亲自办理。国君要使百姓的行为符合法度和礼制。因此讲习祭祀和军事的行为用法度来衡量,就叫作‘轨’;选取材料来彰显器物的文采,就叫作‘物’。做事不符合‘轨’‘物’,叫作‘乱政’。屡次乱政,国家就会衰败。因此,春夏秋冬的狩猎活动,都是在农闲时来演习军事。每三年演练军队,回城后整治军队,到庙堂饮酒庆贺,计算狩猎所获。展示军服旌旗的文采,贵贱分明,等级森严,少长有序,这是表示威严的礼制。鸟兽的肉,不装进祭器,兽皮牙齿、兽骨鹿角羽毛,不装进祭器,那么国君就不能射取,这是古代的法制。那些山林川泽中的果实、器具的材料,是下级官吏的事务,是相关部门的职责,不是国君该管的。”安徽省亳州市花戏楼砖雕鲁隐公观鱼①②

公曰:“吾将略地焉。”遂往,陈鱼而观之。僖伯称疾不从。

①略:巡视。②陈鱼:陈设捕鱼的器具。【译文】

鲁隐公说:“我将要去巡视边境。”于是前往棠邑,陈设捕鱼的器具观赏。僖伯称病没有跟随前往。①

书曰“公矢鱼于棠。”非礼也,且言远地也。

①矢:通“施”,陈设。【译文】

史官记载说:“鲁隐公在棠邑陈设捕鱼器具”。意思是说,隐公的做法不符合法制,而且远离了国都。【精彩赏析】

这篇谏辞紧紧围绕“礼”展开,不曾偏离“国君之言行不得越礼”的核心。更为巧妙的是,文中未提观鱼一事,但又句句说到了此行的不妥之处,委婉含蓄,切中肯綮,充分体现了僖伯的智慧和良苦用心。

臧哀伯谏纳郜鼎

【题解】

本文出自《左传》。鲁桓公二年春,宋太宰华都杀死了宋殇公。为了避免鲁、齐两国的干涉,华都用郜国的大鼎贿赂鲁桓公,鲁桓公接受了。本文记载了臧哀伯针对此事向桓公的直言进谏。

夏四月,取郜(gào)大鼎于宋,纳于大庙。非礼也。【译文】

夏季四月,鲁桓公从宋国取来了郜国的大鼎,放到太庙当中。这是不合礼制的。①

臧哀伯谏曰:“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犹惧或失②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孙。是以清庙茅屋,大路越(huó)席,大③④(tài)羹不致,粢(zī)食(sì)不凿,昭其俭也。衮(gǔn)冕⑤⑥黻(fú)珽(tǐng),带裳幅(bī)舄(xì),衡(dǎn)纮⑦⑧(hóng)(yán),昭其度也。藻率鞞(bǐng)鞛(běng),鞶⑨⑩(pán)厉游(liú)缨,昭其数也。火龙黼(fǔ)黻(fú),昭其⑪文也。五色比象,昭其物也。钖(yáng)鸾和铃,昭其声也。三辰

⑫旂旗,昭其明也。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今灭德立违,而置其赂器于大庙,以明示百官。百官象之,其又何诛焉?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郜鼎在庙,章孰甚焉?武王克商,⑬迁九鼎于雒邑,义士犹或非之,而况将昭违乱之赂器于大庙,其若之何?”公不听。鲁桓公绣像

①临照:示范。②大路:天子祭祀用的车。越席:用蒲草编的席子。③大羹:祭祀用的肉汤。不致:白水煮制,不用调料。④粢食:祭祀用的食物。不凿:不精细加工。⑤衮:帝王及上公的礼服。冕:帝王、诸侯、卿大夫的礼帽。黻:用于遮盖腹膝之间的皮革。珽:帝王持拿的玉笏。⑥幅:绑腿布。舄:双层底的鞋。⑦衡纮:礼帽上的装饰物。⑧藻率:放玉器的垫子。鞞鞛:刀鞘上的装饰品。⑨鞶厉:装饰在腰间的皮带。游:旌旗下的装饰品。缨:马脖子上的装饰品。⑩火龙:绣在衣服上的火焰和龙。黼黻:礼服上绣的黑白相间的图案。⑪钖鸾和铃:古代车马旌旗上挂的铃铛。⑫三辰:日月星。旂旗:旗帜。⑬雒邑:东周的都城。鲁国故城复原图【译文】

臧哀伯劝谏说:“一国之君,应当发扬道德,阻止违背法制之事,以示范百官;还怕有缺失的地方,所以发扬美德做后世子孙的表率。因此,太庙用茅草做顶,大车上用蒲席做席,祭祀的肉汁不加调料,饭食不用细粮,这是为了表示节俭;礼服、礼帽、蔽膝、玉笏,腰带、衣服、绑腿、鞋子以及冠冕上的饰物,是为了表明等级;玉器垫子、佩刀饰物、腰带、旌旗飘带、马鞅,是为了昭示尊卑;礼服上火焰、龙纹、黼黻花纹,是为了表现器物的文采;用五色象征天地万物,这是为了表明器物的颜色;钖、鸾、和、铃,这是为了表示声音;在旗帜上画上日月、星辰,这是为了昭示光明。德,应该节俭而有制度,增减有章法。用文采器物做标志,用声音和光彩做象征,以此来示范百官,百官才会警惕畏惧,而不敢违犯纪律。现在泯灭道德却宣扬违礼的行为,把人家贿赂的器物安放在太庙之中,公开地展示给百官。如果百官以此为榜样,那么还能惩罚谁呢?国家的衰败,源于官员的违犯礼制;而官员丧失道德,就会堂而皇之地行贿受贿。把郜鼎放在太庙,还有什么比这更严重的受贿吗?周武王灭了殷商,把九鼎搬到雒邑,还有些义士非议他,更何况把表明违德乱礼的受贿器物放在太庙里,怎么能这样做呢?”鲁桓公没有听取他的规劝。宋国故城遗址①

周内史闻之曰:“臧孙达其有后于鲁乎。君违,不忘谏之以德。”

①臧孙达:臧哀伯的名字。【译文】

周朝的内史听说这件事后说:“臧孙达在鲁国一定有后人呐。君主违背礼法,不忘用美德劝谏。”【精彩赏析】

本文中哀伯的谏辞紧密围绕“昭德”展开,运用排比,一气呵成,举例论证,说理缜密。对桓公的错误行为的指责看似委婉,实则毫不留情,让我们看到了古代士大夫身上无惧无畏的浩然正气。孔子于鲁桓公之庙观器论道

曹刿论战

【题解】

本文出自《左传》。齐鲁长勺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鲁庄公十年,齐桓公借口鲁国帮助叛逃在外的齐国王室公子纠,出兵攻打鲁国,双方在长勺交战。本文即阐述了该次战役中曹刿向鲁庄公献策,提出“取信于民”“伺机而动”的战略思想,最后帮助庄公取得了胜利的故事。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guì)请见。其乡人曰:“肉①②③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遂入见。

①肉食者:吃肉的人,这里指有权位的人。②间:参与。③鄙:粗陋,见识浅。【译文】长勺之战

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鲁国。庄公将要迎战。曹刿求见庄公。他的同乡说:“那是有权位的人该谋划的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有权位的人见识浅薄,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去拜见庄公。①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②③对曰:“小惠未徧(biàn),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④⑤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⑥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①专:独享。②徧:通“遍”,普及。③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帛:玉器和丝织品。④孚:信服。⑤福:赐福,保佑。⑥狱:案件。【译文】

曹刿问到:“凭借什么去迎战?”庄公说:“衣食这些生活必需品,不敢独享,一定分享给别人。”曹刿说:“小的恩惠未能普及,百姓不会跟从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器和丝帛,不敢虚报,定如实相告。”曹刿说:“小的信任不令神灵信服,他们是不会保佑你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一一审查,但一定按实情处理。”曹刿说:“忠于职守,可以凭借这一点打仗。开战请允许我跟从。”春秋战车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

①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①轼:古代战车前供人手扶的横木。【译文】

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双方在长勺开战。庄公要擂鼓进军。曹刿说:“不可以。”齐军击了三遍鼓。曹刿说:“可以击鼓了。”齐国的军队大败。庄公想乘胜追击。曹刿说:“不可以。”曹刿下车看齐国留下的车辙,登车远望,然后说:“可以了。”于是追击齐军。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①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①靡:倒下。【译文】

战争胜利之后,庄公问曹刿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打仗,靠的是勇气。击第一遍鼓,鼓舞士气;第二遍鼓,士气开始衰落;第三遍鼓,士气已经衰竭。他们的士气衰落我们的士气正盛,所以战胜了他们。大国的行为难测,恐怕有埋伏。我看他们的车辙混乱,军旗倒地,所以决定追击。”长勺之战纪念碑【精彩赏析】

此文中的曹刿表现出的战略思想和军事指挥才能无疑是个亮点,据于此,更能看出“肉食者”之“鄙”。通过问答的形式,庄公的草率和鲁莽与曹刿的缜密和智慧形成鲜明的对比,使曹刿的形象更为突出。全文叙述详略得当,要言不烦,堪称先秦散文的典范之作。

宫之奇谏假道

【题解】

本文出自《左传》。鲁僖公五年,晋国要借路虞国攻打虢国,目的是出其不意,一举两得。虞国大夫宫之奇看出了晋国的阴谋,于是力谏虞公,批驳虞公的宗亲观念和神权思想,然而,愚昧的虞公并未听信他的劝谏,最后落得个“唇亡齿寒”的下场。①②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④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①晋侯:晋献公。假道:借路,指军队通过。虞:国名,今山西平陆北。虢:国名,今山西平陆南。②表:屏障。③玩:轻视、忽视的意思。④辅:面颊。车:牙床。【译文】

晋侯又想借道虞国去讨伐虢国。宫之奇劝谏说:“虢国,是虞国的屏障。虢国灭亡了,虞国一定紧随其后。不能引起晋国的贪心,对于侵略他国的军队不能轻视。借道一次可以说是过分了,难道还能有第二次吗?谚语说‘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大概说的就是虞国和虢国这种关系吧。”宫之奇①

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

②之昭也。大伯不从,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③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④⑤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乎?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

①宗:同宗,同一祖先。晋、虞都是姬姓。②昭:和下文的“穆”都指在宗庙里神主的次位。始祖居中,左昭右穆。昭位之子在穆位,穆位之子在昭位。③盟府:掌管盟约、典策的官府。④桓、庄:桓书和庄伯,晋献公的曾祖和祖父。鲁庄公二十五年,晋献公尽诛同族诸公子。⑤逼:威胁。【译文】

虞公说:“晋国,与我同宗,难道还会害我吗?”宫之奇回答道:“太伯、虞仲,都是太王的儿子。太伯没有听从父命,所以没有继位。虢仲、虢叔,王季的儿子,是文王的执政大臣,于王室有功,受封的典策至今还藏在盟府中。晋国连虢国都要灭了,对虞国还有什么爱惜呢?况且虞国能比桓庄之族与晋国更亲吗?桓庄之族有什么罪过,却被杀戮,不就是因为对晋国有威胁吗?亲族因为受宠而构成威胁,尚且被杀害,更何况是敌国呢?”虞侯政壶①

公曰:“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②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③④‘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如是,⑤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

①据:依从。②辅:辅助。③黍:黄黏米。稷:谷子。馨:芳香。④繄:是。⑤冯依:凭依。【译文】

虞公说:“我祭祀的食物丰富洁净,神灵一定会保佑我的。”宫之奇回答说:“我听说,鬼神不是随便亲近人的,只是保佑有德行的人。因此,周书上说:‘皇天只辅助有德行的人。’又说:‘祭祀用的黍稷是没有香气的,只有德行才能释放芬芳。’又说:‘人们进献的祭品相同,但是神灵只享用有德之人的祭品。’如此看来,没有德行百姓就不和,神灵也不享用祭品。神灵眷顾所依凭的就是德行。如果晋国灭了虢国,却崇尚德行,难道神灵会把祭品吐出来吗?”河南三门峡博物馆里的文物①

弗听,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②也,晋不更举矣。”冬,晋灭虢,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执虞公。

①腊:腊祭,年终合祭众神。②馆:借住。【译文】

虞公不听,答应了晋国的使臣。宫之奇率领他的族人离开了虞国,说:“虞国不用准备腊祭了。晋国就在此行灭了虞国,不用再次调动军队了。”这年冬天,晋国灭了虢国,军队回国,驻扎在虞国,于是偷袭虞国,把它灭掉了,并且抓住了虞公。【精彩赏析】

在生死存亡之际,宫之奇对虞公的劝谏可以说是直截了当,毫不留情。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虞公的“政治幼稚病”。令人不解的是,平民百姓都明白的道理,一国之君却置若罔闻,最后落得身为人奴的下场,也就不足为怪了。该文颇具寓言性质,在记述史实的同时,也为后人敲响了警钟。

齐桓公下拜受胙

【题解】

本文出自《左传》。葵丘会盟,是春秋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这次诸侯会盟再次巩固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连周襄王都破例赐祭肉,充分体现了齐国的地位。但是,在受胙仪式上,年迈的中原霸主齐桓公依旧遵循周礼,坚决下拜,可见当时周王室虽衰微,但“崇礼尊周”的思想依然存在。齐桓公塑像①②③

会于葵丘,寻盟,且修好,礼也。王使宰孔赐齐侯胙,曰:④“天子有事于文武,使孔赐伯舅胙。”齐侯将下拜。孔曰:“且有后⑤⑥命。天子使孔曰:‘以伯舅耋(dié)老,加劳,赐一级,无下⑦拜!’”对曰:“天威不违颜咫尺,小白 余敢贪天子之命‘无下⑧拜’!恐陨越于下,以遗天子羞,敢不下拜!”下,拜,登,受。

①葵丘:今河南兰考县。鲁僖公九年,齐、鲁、宋、卫等诸侯国在此召开会议,周天子也派使臣参加。②寻盟:重申过去的盟约。③胙:祭肉。天子祭祀时用的肉,只赐给同姓诸侯,赐给齐国,表示特殊的礼遇。④有事于文武:祭祀文王、武王。⑤耋老:七十称耋,耋老即年迈之意。⑥加劳:又有功劳。⑦违:距离。⑧陨越:摔倒。葵丘会盟台【译文】

诸侯在葵丘会盟,重申过去的盟约,并且发展友好关系,这是合乎礼的。周天子派宰孔赏赐给齐桓公祭肉。宰孔说:“天子祭祀文王武王,派我来赏赐伯舅祭肉。”

齐桓公将要下拜。宰孔说:“后面还有命令。天子让我说:‘因为伯舅年迈,又劳苦功高,赐给一等,不用下拜。’”齐桓公说道:“天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