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12 11:23:21

点击下载

作者:任保平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资本论》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资本论》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试读: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资本论》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任保平等著.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7.12ISBN 978-7-5136-5025-0Ⅰ.①资… Ⅱ.①任… Ⅲ.①《资本论》-马克思著作研究-文集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文集 Ⅳ.①A811.23-53②F120.2-53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7)第308629号责任编辑 贺 静责任印制 巢新强封面设计 华子设计出版发行 中国经济出版社印刷者经销者 各地新华书店开  本 710mm×1000mm 1/16印  张 17.25字  数 256千字版  次 2017年12月第1版印  次 2017年12月第1次定  价 69.00元广告经营许可证 京西工商广字第8179号网址 www.economyph.com 社址 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北街3号 邮编中国经济出版社  100037(联系电本版图书如存在印装质量问题,请与本社发行中心联系调换话:010-68330607)(举报电话:010-68355416 010-68319282)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国家版权局反盗版举报中心(举报电话:12390) 服务热线:010-88386794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深入学习和探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经典巨著《资本论》,主要采用归纳和演绎的分析方法,对质量经济学理论、劳动关系、不平衡发展理论以及垄断资本主义等理论热点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进一步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细致地分析了创新驱动、城乡统筹、生态经济以及“一带一路”等实践问题。本书致力于在理论分析和实践探索层面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贡献智慧。作者简介

任保平 1968年生,陕西凤县人,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研究基地——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2006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8年被评为陕西省师德标兵,2009年被评为陕西省教学名师,2011年被评为陕西省新世纪三五人才,2013年当选教育部经济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14年人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15年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陕西省首届人文社会科学英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017年人选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近年来主要研究中国经济增长质量问题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经济学家》等杂志发表论文200余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重大招标项目、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家社会科学成果文库项目等10余项,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等省部级奖项10余项。

师 博 1980年生,博士,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西北大学仲英青年学者。近年来主要从事宏观经济学与能源经济问题研究,在《管理世界》和《世界经济》等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2项以及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获得过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韩海燕 1977年生,女,博士,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人文杂志》社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政治经济学和收入分配研究。序一

在举国上下庆祝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之际,由陕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宏观经济与经济增长质量协同创新研究中心、陕西省社科院《人文杂志》社主办的,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承办的“《资本论》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讨会在西北大学隆重召开。会议邀请了各位专家、学者和兄弟院校的老师和同学参加,本书是此次研讨会的成果集合。

西北大学肇始于1902年的陕师大学堂和京师大学堂速成科仕学馆,是一所有着115年历史和文化积淀的综合性大学。一个世纪以来,学校始终依托西部自然和人文资源,追踪世界科学前沿,形成了立足西部、面向世界的学科专业格局。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产生了中国思想史学科中的侯外庐学派、中国五大地质学派之一的地壳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被誉为“中国的骄傲”——侯氏变换和王氏定理,以及张国伟院士的秦岭造山带理论、三幕式寒武纪大爆发理论等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学校先后走出了24位两院院士、4位国际机构院士、6位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委员,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王岐山、陈宗兴,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魏杰,著名作家贾平凹、迟子健,著名历史学家王子今、杨圣敏,全国重大先进典型、著名物理学家侯伯宇,全国道德模范、感动中国人物龚全珍等一批卓越人才。不久前,上海软科正式发布了2017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展示了全球领先500所研究型大学,中国内地有45所大学上榜,西北大学也首次跻身“世界500强”。

西北大学经济学科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1912年就设立商科,1937年成立经济系,王亚南、沈志远、罗章龙、季陶达等著名学者先后在此执教。在一代一代经济学人的不懈努力下,经济学科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特色鲜明的优势学科。在上一轮学科评估中,政治经济学排名全国前十。可以说,目前已经形成了以何炼成先生为代表的西部发展经济学,培养了一批在我国经济学领域具有影响力的专家和学者,为学校赢得了“青年经济学家摇篮”的美誉。

2017年正值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巨著《资本论》出版150周年,可以说从19世纪到20世纪,专家、学者围绕资本主义,围绕社会主义,围绕资本和劳动展开了多次的研讨和争论。大家看一下《资本论》的研究周期就可以发现,大概每过50年,我们所处的研究背景、时代背景和环境就会发生一个大的变化。但是不管怎么样,尤其是在目前,在经济全球化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生剧烈变动的大背景下,如何使得资本主义研究者、经济学人做出符合中国现实的时代解读和思考,无疑是我们的重要任务。我们的研讨会时机选得很好,恰逢《资本论》150周年、西北大学校庆115周年、《人文杂志》60周年,时间代表了历史的延续。习近平总书记说“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所以走过了这么长时间,不忘过去重要,但是往前走更重要。所以在这个时期、这个时间节点上召开这个会,具有继往开来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党的十九大新确立的习近平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或者说中国特色思想,应该说是博大精深,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更需要我们去解读,去研究,去阐释。不管是背景还是主题,我觉得选这个都非常好。

西北大学非常愿意和相关高校科研机构、各位同人一起,紧紧抓住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建设机遇,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实践,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我们要围绕树立和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理论相关问题。我希望专家能够以理论大思维来直面大问题,研究大问题,破解大难题。西北大学校长郭立宏 教授序二

2017年是《资本论》第一卷出版150周年,重温马克思伟大的理论和深邃的思想,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构建,这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责任。为此,陕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宏观经济与经济增长质量协同创新研究中心、陕西省社科院《人文杂志》社联合举办了“《资本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讨会。本书是此次研讨会的成果集合。《资本论》第一卷的出版,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确立,是人类思想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事件。1843年,马克思开始系统研究政治经济学,历经24年的呕心沥血,1867年9月,《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第一版在德国汉堡出版。到1890年,《资本论》第一卷又经过23年的修改过程,相继出版了德文第二版,法文、德文的第三版,英文版,德文第四版等5个版本。《资本论》第一卷集中代表了马克思对社会科学理论的历史性贡献,大家熟知的两大发现,即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在《资本论》当中得到了密切的结合。《资本论》第一卷诞生以后,相继出版了第二卷、第三卷,《资本论》诞生100多年来,时代的变迁只改变了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具体形式,而没有改变规律本身,《资本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原则、方法仍然显示,并继续显示出巨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在《资本论》中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现成答案是行不通的,历史决定了马克思不可能对社会主义的方方面面都做出精确设计,甚至个别阐述和论断也不可避免地显现出历史的局限性。关于这一点,小平同志在28年前就有过一个明确的阐述,他讲“马克思去世以后100多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变化的条件下如何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没有搞清楚。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也同样不可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50年、100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2015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认识和理解运用《资本论》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指导价值,必须回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本来之意。

马克思在《资本论》序言中指出:“我要在本书里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解释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恩格斯也说过,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人类各种社会进行生产和交换并相应进行产品分配的条件和形式的科学。由此可见,马克思、恩格斯都强调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生产资料,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两者的矛盾运动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主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所以在对生产力研究的同时突出强调了阶级,资本主义经济在生产关系上的剥削性质和必然灭亡的趋势,是有着具体的历史前提的。经历二战以后国际竞争从国家战争的热性手段转变为两种制度的一种冷战的博弈,后起的社会主义国家建立过程的革命手段,让资本主义国家产生了思想上的恐惧、心理上的恐惧,只有除之才能绝后患,因此,资本主义国家是无所不用其极,在意识形态、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各种攻击,乃至肮脏的手段层出不穷。另一方面,那些曾经备受掠夺和欺压的原殖民地社会主义国家,好不容易翻身得到解放,只有全民团结和动员,才能保护胜利的成果。年轻的社会主义国家自主地选择了走上经济计划、政治集中的发展制度和道路。中国作为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独立自主的发展愿望也曾经被裹挟到两大阵营之争,受到了美苏霸权主义的排挤和压制,中国不得不同时准备与美苏在思想、政治和经济领域多场竞争,以及防范潜在可能的战争,因此,经济集中成为当时国家的一个必然选择。在这样的国内外发展环境下,作为指导经济建设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承担了相应的历史使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指导下,遵循经济社会的现代规律,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方针,建立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了公有制经济和市场经济的融合,发展并壮大了非公经济。既发挥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的传统优越性,又拓展和利用了社会主义的特色长处,逐步探索出适应中国国情的经济理论、制度和政策。目前我们正在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和话语体系,这一切也都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真理性。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马克思主义是开放、与时俱进的一个理论体系,它并没有终结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我国经济发展进程波澜壮阔,成就举世瞩目,蕴藏着理论创造的巨大空间和动力。面对极其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面对纷繁多样的经济现象,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进一步深入学习研究《资本论》所蕴含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认识经济运行过程,总结新经验,概括新材料,形成新理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这是经济学人义不容辞的职责,需要每一位都贡献智慧,让我们共同为之努力,为之奋斗!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院长任宗哲 教授序三

金秋十月,在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的日子里,由陕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宏观经济与经济增长质量协同创新研究中心、陕西省社科院《人文杂志》社联合举办的“《资本论》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讨会隆重召开。《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光辉巨著,为了纪念《资本论》第一卷出版150周年,同时也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发展贡献出中国智慧,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2017年以来,我注意到全国各地的社科理论界开展了一系列的理论研讨活动。实际上在前期,我们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已经举办了一系列的理论研讨会。在2017年的4月22日,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就承办了马克思《资本论》出版150周年研讨会,我们省的《资本论》研究会也举办了纪念150周年研讨会。这一次的会议以“《资本论》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为主题,深入研讨《资本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影响,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为新时代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做出贡献。后面就会有一系列的研讨成果,我们期待着这些研讨成果,也期待着有重头的研讨成果。借此机会我把这几家主办单位作简要介绍。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理论建设,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加强了理论工作的四大平台建设,这四大平台就是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报刊理论网络宣传重地。2015年中宣部将原来的7家中心扩容为15家,我们省的中特中心非常荣幸地成为这15家之一,成为国家级的研究中心。中心成立以来,我们以中心为平台,凝聚全省社科理论界的专家和学者,开展了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重大现实问题、重大实践经验的总结研究,推出一大批研究成果,举办了一系列的重大研讨会,在省内外形成了广泛的影响。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是陕西省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重镇”,在国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领域具有很重要的影响,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陕西宏观经济与经济增长质量协同创新研究中心,是陕西省15家省级社科重点智库之一。在我们国家宏观经济研究和宏观经济增长质量方面推出了有影响力的成果,在党和政府决策服务中发挥了重要的智库作用。

陕西省《人文杂志》是国家社科基金首批资助的期刊之一,目前陕西省有3家杂志是社科基金资助的,表明《人文杂志》是国家重点期刊,在国内学术界有着比较高的声誉。

本次研讨会由这几家单位联合举办,邀请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不少资深专家参加,希望大家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十九大报告精神,深入研讨《资本论》对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和价值。通过这些研讨活动,更好地搭建学术平台,整合相关学术力量,培养学科带头人,为推进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政治经济学做出新的贡献。陕西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何军 博士第一篇 《资本论》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热点第一章 《资本论》的质量经济理论及其中(1)国特色的质量经济学的构建(2)任保平(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

[内容提要] 马克思的《资本论》对质量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论述,形成了其质量经济理论。《资本论》中的质量经济学理论在微观方面主要分析的是产品质量问题,在这一方面马克思主要运用劳动价值理论分析了产品质量与使用价值、价值之间的关系问题。对宏观质量的经济分析主要研究生产过程的质量循环链、生产力质量和经济增长质量等问题。梳理马克思《资本论》中的质量经济学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产业发展质量和产品质量,实现从数量追赶向质量追赶的转变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依据马克思《资本论》中的质量经济理论,构建以质量为导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可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同时建立起宏观、中观、微观相结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质量经济学理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 马克思 《资本论》 质量经济理论 经济新常态

2017年是马克思的不朽巨著《资本论》第1卷出版150周年,150年来世界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资本论》所提供的理论范式仍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的指南,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指引。纵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质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最强音。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现有研究中国质量问题的成果,大多依据西方经济学的质量经济学理论,其实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质量问题有过多方面的论述,总结和概括马克思《资本论》中的质量经济学理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质量经济学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产业发展质量和产品质量,以及构建以质量为导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质量经济属性的政治经济学阐释“质量”在《辞海》中的解释包含两重含义:第一重含义认为质量就是量度物体所含物质多少的物理量,或者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这是从质量的自然属性角度来解释的;第二重含义认为质量就是事物、产品或工作的优劣程度,这是从质量的社会属性角度来解释的。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研究质量,主要采用的是质量的第二重含义,也就是质量是指事物、产品或工作的优劣程度。根据《辞海》中对“质量”的解释,我们知道质量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判断,经济学范畴内的质量是指对经济事物社会价值的判断,即对某一事物优劣性的判断。随着中国经济从数量时代向质量时代的转变,质量问题就成为一个研究的热点问题,这就需要从经济理论的高度来分析质量的经济属性。

从质量作为价值判断的角度而言,这实际上涉及的是质量的现实性价值判断,即追求经济效率,但没有涉及质量的终极价值判断,没有涉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从广义的质量经济学视角来看,质量的经济属性应当同时涉及质量的现实价值判断与终极价值判断。因此,我们对质量概念的外延应当进一步拓展。从微观的角度来看,质量不仅仅包括产品质量与企业质量,还应包括人口质量与环境质量。从微观经济视角来看,质量的经济属性无论是产品质量还是企业质量,实际上关注的都是投入和产出,要求实现成本最低、收益最高。从中观的角度来看,质量包括产业发展质量、工业化质量、城市化质量、金融发展质量和生活质量。从宏观的角度来看,质量包括经济增长质量、国民经济运行质量、经济发展质量、公共服务质量、对外贸易质量、高等教育质量和经济政策质量。

因此,分析微观、中观、宏观“三位一体”的质量经济属性,就意味着我们要同时关注质量的现实价值判断和终极价值判断。从现实价值判断的角度来看,微观上的质量是要实现生产成本的最小化和效益的最大化,中观和宏观上的质量是要实现经济发展的代价降低,实现经济发展成本的最小化。从终极价值判断的角度来看,微观上的质量经济属性就是使人的幸福水平提升,使人力资本得到提升。中观和宏观上的质量经济属性就是要实现国民素质优化,使经济社会实现均衡发展,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二、马克思《资本论》中的质量经济理论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述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时抽象掉了商品质量的差别,只是从一般意义上研究商品经济问题及其理论。但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也从不同角度论及了一些质量的经济问题,形成了马克思《资本论》的质量经济理论。(一)马克思《资本论》对微观质量经济理论的研究

马克思《资本论》对微观质量的经济分析主要研究的是产品质量问题,在这一方面马克思主要依据劳动价值理论分析了产品质量与使用价值、价值之间的关系。1. 质量的劳动价值理论分析

由于质量的经济性是指在投入与产出比较的情况下,用尽可能少的劳动消耗,生产能够满足消费者更多需要的产品,从而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和收益的特征。质量的经济属性必然涉及商品经济中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分析,质量的经济属性分析必然要以劳动价值理论为理论基础。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创立劳动价值理论时,运用了科学抽象法,为了便于分析,抽象掉了产品质量的差异,使用中等质量水平的标准进行研究。这样做是因为:“第一,这是马克思抽象方法的运用。他把同最终研究目的(揭示资本主义社会运动的经济规律)没有直接关系的范畴都抽象掉了。第二,马克思处于商品经济发展的数[1]量型经济阶段,质量问题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尚不显著。”例如,马克思在《资本论》第3卷中论述价值的转化形式时所使用的是“生产部门相同、种类相同、质量也接近相同的商品”的概念。这种抽象只是为了便于问题分析进行的科学抽象,目的是更好地突出《资本论》揭示资本主义社会运动规律这一最终目的。尽管如此,马克思依据劳动价值理论对产品质量的经济性质也作过论述,这种论述包括以下方面:(1)从劳动质量角度来分析产品质量。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首先从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关系入手,分析了劳动质量的差别,同时又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劳动质量差别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了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差别,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简单劳动是指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的,没有一定技术专长,任何劳动者都可以胜任的劳动。复杂劳动是指经过专门训练以后具有技术专长的劳动,复杂劳动多指智力劳动。马克思认为在复杂劳动计量时:“比较复杂的劳动只是自乘的或不如说是多倍(3)的简单劳动,因此,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按照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商品的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决定的,而这种社会必要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基础计量的。复杂劳动在计量时可以换算成倍加的简单劳动。由此可见,马克思关于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关系的区分本质上是分析不同劳动质量之间的差别。

马克思认为产品质量与劳动质量之间是相互影响的,过去劳动的质量影响过去的产品质量,过去的产品质量又影响现在的劳动质量和产品质量,两者之间形成了一种循环影响。因此,正常质量的产品必须与“正常质量的劳动”相一致,使得产品生产的“劳动要具有正常(4)程度的品质与强度”,正如马克思所认为的“在这里,劳动的质量(5)是由产品本身来控制的,产品必须具有平均的质量”。关于劳动质量决定产品质量的原因方面,马克思认为在制造产品的过程中,劳动能使产品形成满足人们需要的物质功能。同时,劳动过程是具有目的性的,使所制造的产品符合一定的社会需要。这表明产品要有质量,生产产品的劳动能够使得产品具有一定的物质功能,这种物质功能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

因此,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只要过去劳动过程的产品作为要素、作为劳动材料或者劳动资料进入一个新的劳动过程,是我感兴趣的,只是过去劳动的质量、劳动产品实际上是否具有它所要求具有的那种合乎目的的属性,这一劳动是好是坏,”“它们作为使用价值的质量、它们在这种特殊消费过程中实际充当的使用价值的程度就只是取决于一种特殊劳动的结果,取决于这种特殊劳动的质量。同在一定的劳动过程中完全一样,劳动之所以引起我们的兴趣,只是由于它是作为具有一定物质内容的一定的有目的活动起作用,只是由于产品的好坏程度以及它实际上所具有的和包括的使用价值(它在劳动过程中应当获得这种使用价值)的程度取决于劳动的质量,取决于劳(6)动的完善程度以及劳动合乎自身目的的性质”。(2)关于产品质量与价值量关系的研究。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认为产品质量决定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凝结量,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凝结量又直接影响着产品价值量的高低。因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建立的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的原理认为,商品价值量是以“平均样品”为基准来决定的,他认为“作为价值是社会劳动时间的化身,并且只有在劳动时间化为一般社会劳动时间,即同等社会劳动时间自乘的情况下,它们才是包含在自身中的劳动时间的(7)化身”。因此,个别产品中劳动时间与“平均样品”的劳动时间不一致时,所决定的价值是有差别的。如果个别产品的质量高于“平均样品”的标准质量,产品可以凝结较多的价值,因而高质量的产品就具有了比较高的价值量,质量与商品的价值成正比关系。同样的道理,个别产品的质量低于平均样品的标准质量,这样只能形成较少的价值量,低质量的产品所拥有的价值量就少。(3)关于产品质量和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关系的研究。等价交换是商品交换过程中的一般规律,而等价交换规律作用的前提是质量保证。如果商品质量有问题,那么商品等价交换的规律就无法发挥作用,也就是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使用价值与价值是有机联系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体现者,价值是体现在具有有用性的具体物质商品中的,消费者、购买者所需要的商品质量是商品交换发生的基础条件,因此商品生产不仅有数量追求,而且有质量要求,质量是所生产的商品必须具有的基本条件。不同质量的商品具有不同的价格,质量高的商品必然价格高,质量低的商品必然价格低,这是商品交换中的一般质量规律。如果质量差,就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所以马克思指出:“使自由工人成为比其他工人好得多的工人,因为他像任何商品卖者一样对他所提供的商品负有责任;他的商品必须具有一定的质量,否则他就会被同种商品的另一些卖者从市场上排挤出(8)去,”“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奴隶制是非正义的;在商品质量上弄虚作假也是非正义的。”“自由工人倒是被自身的需要驱使着而劳动的。自由地自己决定自己这种意识,即自由的意识,使雇佣工人成为比奴隶好得多的劳动者,甚至产生责任感,因为他像任何商品卖者一样对他所提供的商品是负有责任的,如果他不想被同种商(9)品的另一些卖者所排挤,他就必须提供一定质量的商品。”2. 关于质量和使用价值关系的研究

研究质量与使用价值的关系,最为重要的就是研究质量作为单个商品使用价值如何转化为社会使用价值。传统的政治经济学理论把使用价值看作商品的自然属性,否定使用价值的社会属性,因此没有对社会使用价值进行研究。商品经济使用价值的本质是社会使用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为别人、为社会生产的使用价值,这就使商品的质量成为社会的质量。同时,作为社会质量,必须符合社会的质量要求、质量标准,并且适应这些要求和标准的变化而变化,这就使商品的使用价值在内容上成为社会需要的反映,使用价值的社会质量最终得以体现。(1)质量是使用价值的重要方面。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认为质量也是提高使用价值量的因素。马克思曾指出:“由于在产品上使用了更多的手工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不是通过产品量的提高而是通(10)过产品质的提高而提高了。”因此,在质量经济背景下,个体商品的使用价值要转化为社会使用价值,就意味着商品的质量要符合社会必需的质量水平,必须与社会必要的质量相适应。如果单个商品质量与社会必要的质量不相适应,单个商品的使用价值就不能转化为社会使用价值。质量是使用价值的重要方面,超越了社会需要的社会需求和消费水平所决定的质量水平,也不能具有社会使用价值。所以,社会使用价值在量上的规定性是符合一定量的社会需要,而商品质量的变动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2)使用价值方面质量的二重性。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认为“创造越来越多的、质量越来越好的、越来越多种多样的使用价值——(11)大量的社会财富”,实际说明使用价值不仅有数量,而且也有质量问题。马克思认为“产品质量的好坏程度以及它实际所具有和包括的使用价值(它在劳动过程中应当获得这种使用价值)的程度取决于劳动的质量,取决于劳动的完善程度以及劳动合乎自身目的的性质”。(12)在这段话中,马克思主要分析了使用价值角度质量的二重性,“产品的好坏程度”指的是产品的品质或耐久性,这是讲质量的物质属性;使用价值首先是指物质能够满足人们使用的物理属性,这是指质量的物质属性。产品实际上所具有的使用价值的程度是产品的实用性功能,这主要是指产品的物质性能的社会表现,也就是指质量的社会属性,满足社会需要的经济功能。而商品使用价值质量的二重性质取决于生产商品劳动的质量及其完善程度。3. 质量和价值的关系

从质量与价值的关系来看,价值是具有社会性的,而质量与价值的内在联系就是通过质量的社会性起作用的。(1)产品质量对价值的影响。从劳动价值论来看,质量对价值的影响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的重要内容。这是因为,一定量的使用价值不仅与一定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相联系,而且与一定的质量水平相联系。也就是使用价值取决于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在产品数量相同的条件下,使用价值的大小就取决于产品的质量,产品质量越高,单个商品中耗费的劳动时间少于当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单个商品自身所具有的使用价值就会转化为社会的使用价值,产品实现的社会价值就越大。(2)产品质量与价值决定的关系。从相对动态的再生产过程中,也可以考察质量与价值的关系。从再生产过程来看,每个生产者的产品质量会发生变化,在劳动生产率不变的条件下,质量变化会影响到商品价值量。如果产品的质量提高,那么再转化为社会价值的过程中,折算为社会平均质量水平的数量就能够增多,在这种情况下同一单位劳动时间生产的使用价值就会增多,但是根据价值决定的规律,仍然需要通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形成价值。那么,与原先同等的社会时间,实质上是代表了更多的社会价值,如果根据这个增大的价值量来补偿同量的劳动耗费,那么质量提高的产品就含有更多的价值量。同样,一种产品的质量下降,意味着同样时间生产的使用价值降低,此时生产的劳动时间要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那么根据价值决定规律,这一高出部分无法得到价值补偿,原先同等的劳动时间只能够代表更少的社会价值。根据减少的价值量来补偿同量的劳动耗费,就意味着质量下降的同量产品具有较少的价值量。因此,产品价值随质量提升而增加,随质量下降而降低。(二)马克思《资本论》中的宏观质量经济理论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宏观质量的经济分析主要体现在《资本论》第2卷的生产过程的质量循环链、生产力质量和经济增长质量等问题上。(1)质量循环再生产的分析。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认为社会再生产是数量再生产循环和质量再生产循环的有机统一体,在这个有机统一体中,社会再生产既是数量的再生产,也是质量的再生产。社会再生产的有机联系系统是数量循环和质量循环的有机统一,这种统一体就构成了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循环过程,在这个循环过程中,产品质量水平的提高是通过再生产系统中数量和质量循环的有机统一来实现的。在《资本论》第3卷中,马克思写道“废料的减少,部分地要取决于所使用的机器质量”,“在生产过程中究竟有多大一部分原料变为废料,这要取决于所使用的机器和工具的质量。最后,还要取决于原料本身的质量。而原料的质量又部分地取决于生产原料的采掘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即本来意义上的文化的进步),部分地取决于原(13)料在进入制造厂以前所经历的过程的发达程度”。这表明质量是具有循环再生产特征的,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取决于生产条件的质量,生产条件的质量又取决于提供生产条件的产业的质量。在质量循环的过程中,不同环节和不同部门之间是相互影响的,一些部门、产业和企业的质量问题,又可以在质量循环过程中影响到另外的生产部门、产业和企业的产品质量。(2)生产力质量的分析。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内容之一,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是从数量和质量统一的意义上去研究的。过去我们在理解马克思生产力理论时,仅仅只研究了生产力的数量,而忽视了从质量意义上研究生产力水平。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当然始终是有用的具体的劳动的生产力,它事实上只决定有目的的生产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的效率。因此,有用劳动成为较富或较贫的产品源泉与有用劳动的生产力的提高或降低成正比。相反的,生产力的变化本身丝毫也不会影响表现为价值的劳动。既然生产力属于劳动的具体有用形式,它自然不再同抽去了具体有用形式的劳动有关。因此,不管生产力发生了什么变化,同一劳动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价值量总是相同的。但它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使用价值量会是不同的:生产力提高时就多些,生产力降低时就少些。因此,那种能提高劳动成效从而增加劳动所提供的使用价值量的生产力变化,如果会缩减生产这个使用价值量所必需的劳动时间的总和,就会减少这个增大的总量的价值量;反之亦然。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一切劳动,从另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14)上的耗费;作为具体的有用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这段话表明生产力是具有质量特征的,生产力质量的标志是生产力的效率,说明生产力效率提高时提供的使用价值量就多些,反之生产力效率低的情况下生产的使用价值数量就少。在生产过程中,衡量生产效率的标准,一般采用单位时间生产的产品数量和单位产品耗费的劳动时间两种方法。同时,马克思还进一步论述了生产力要素中机器的质量、原材料的质量、土地的质量对剩余价值和财富创造的影响。(3)经济增长质量的分析。马克思的经济增长质量理论主要体现在《资本论》第2卷的扩大再生产理论和《资本论》第3卷的地租理论中。马克思在《资本论》第2卷第八章中,一方面把扩大再生产分为两种类型:外延扩大的再生产和内涵扩大的再生产。外延扩大的再生产是指通过增加要素投入扩大生产规模的方式来实现的扩大再生产,外延扩大的再生产的关键是扩大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而内涵扩大的再生产是指通过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来实现扩大再生产,其关键是通过技术进步和创新作用的发挥,提高要素的使用效率。一是提高要素的结合效率,通过技术进步提高资本和劳动的结合程度,进而提高生产率,技术进步通过资本有机构成来衡量。二是通过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资料的效率来扩大生产规模,内涵扩大的再生产的核心因素是技术进步,关键是效率的提高。

另一方面,马克思在《资本论》第3卷的地租理论中论述级差地租时,提出了粗放经营和集约经营两种经济增长方式,他指出“这种比较不肥沃的地区会获得剩余产品,并不是由于土地的肥力高,从而每英亩的产量高,而是由于可以进行粗放耕作的土地面积很大,因为这种土地对耕作者来说不用花费什么,或者同古老国家相比,只花极少的费用”。“这里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土地的质,而是土地的量。这种粗放耕作的可能性,自然会逐渐消失,新土地越肥沃,消失得越(15)慢;它的产品出口得越多,消失得越快”。这种“只需要很少的资本,主要是劳动和土地”为主要生产要素的经营方式“就是粗放型经营”,粗放型经营依赖的是数量,而不是依靠质量。“在经济学上,所谓集约化耕作,无非是指资本集中在同一土地上,而不是分散在若干(16)毗连的土地上”。依据马克思《资本论》中的这些论述,一个社会的经济增长方式可以依据要素投入的不同分为粗放型和集约型两种类型。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通过要素数量的投入增加,从而实现规模扩张来实现的经济增长,粗放放型经济增长属于数量速度型增长。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依赖于生产要素的质量和使用效率的提高来实现,在技术进步条件下,实现生产要素组合方式的优化。同时是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资金、设备、原材料的利用率而实现的经济增长。由此可见,集约型经济增长是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经济效益为核心的。(4)对外贸易的质量分析。马克思在分析质量问题时,不仅分析了微观上质量与使用价值、价值的关系,宏观上生产过程的质量循环链、生产力质量、经济增长质量,而且研究了国际贸易质量,探讨了产品质量对国际贸易质量的影响。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学说在国际贸易理论中长期占据统治地位,这一学说是从数量意义上来研究国际贸易的,只强调了国际贸易中的产品数量,而忽视了国际贸易中的产品质量。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在论述比较优势学说时曾经认为“我们生产工业品并用来在国外购买其他商品,是因为这样做比在国内生产能获得数量更多的商品”。针对李嘉图的这段论述,马克思在“数量更多的商品”后面的括号里加上了(17)一句评论“没有质量的差别!”并运用了惊叹号。他的意思是李嘉图只强调了国际贸易中的工业品数量,而忽视了国际贸易中的工业品质量。“然而遗憾的是,在马克思之后,质量问题在比较成本理论中[2]一直没有得到重视”,在数量意义上的比较成本学说指导下的国际贸易理论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在价值链竞争的国际贸易竞争背景下,质量就成为比较成本学说的一个短板。三、《资本论》中的质量经济理论对中国特色的质量经济学构建的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因此,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提高质量和效益,从数量追赶转向质量追赶,在质量追赶中需要从微观、中观到宏观全面提高质量。因此,马克思《资本论》中的质量经济理论在理论上对构建中国特色的质量经济学,在实践上对新常态下提高我国经济增长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需要研究马克思《资本论》中的质量经济理论,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现实需要,“建立起宏观、中观、微观[3]相结合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质量经济学理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1. 构建以质量为导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在马克思那个时代,由于质量问题没有成为主要问题,马克思的《资本论》主要是以数量分析为核心的。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质量时代,质量问题成为现时代的大问题。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过程中,需要在马克思《资本论》关于质量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沿着马克思《资本论》的理论和逻辑方式,对经典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进行扩展,构建以质量分析为特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首先,以质量为核心,扩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在价值、使用价值、价格、劳动二重性理论中引入质量分析,为构建质量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奠定理论基础。其次,在微观分析中,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核心,引入生产要素质量分析、产品质量分析、企业质量分析等,以微观质量的提高为核心,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再次,在宏观经济分析中扩展马克思关于内涵扩大的再生产、集约生产方式、结构分析等内容,为新常态下的结构升级提供理论依据。最后,分析国际贸易质量、生态环境质量问题,为开放发展中提高国际竞争力和落实绿色发展提供理论依据。2. 建立中国特色的微观质量经济学理论,指导微观经济质量的提高

按照马克思《资本论》的质量理论,建立中国特色的微观质量经济学理论,在提高微观经济质量的过程中,要从使用价值的二重性出发,既要重视质量的物质性,更要重视质量的社会性,把质量的物质性和社会性有机结合起来,使生产结构和需求结构相适应,促进微观经济质量的提高。同时,按照马克思《资本论》的质量理论,产品质量是通过劳动质量的提高来实现的,企业必须通过提高劳动质量来提高产品质量。在当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我国经济运行中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产能过剩有多方面的原因,也有多方面的解释。从马克思《资本论》的质量理论来看,主要是企业生产中,仅仅只注意了产品使用价值的物质属性的质量,而忽视了产品使用价值的社会属性的质量,生产结构不能满足社会需要而过剩了,也就是缺少社会属性的质量相对于社会需要而过剩了。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首先要重视产品质量的提高,以提高产品质量为基础促进微观质量的提高。(1)以劳动质量来提高产品质量。马克思《资本论》的质量经济理论认为劳动质量决定产品质量,因此,产品质量的提高依赖于生产要素的质量,包括生产条件的质量、技术进步、人力资本质量和产业发展的质量,通过生产条件的改善、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的作用的发挥、产业发展质量的提高,进而提高劳动质量,是提高产品质量的根本性措施。在提高微观经济质量过程中,首先要鼓励和引导企业促进技术研发,加强生产技术改造,实现产品更新换代,提高新技术在企业生产中的利用效率,促进社会的先进科技向企业生产过程的转化。加强人力资源的教育和培训,在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开发的基础上,不断应用新材料和新工艺、开发新产品、开辟新市场、发展新产业,依据社会需求的变化和消费的升级努力提高产品的质量。(2)依据需求端消费水平的升级,使供给端的生产与消费相适应。依据马克思《资本论》中的经济学规律,总需求结构决定总供给结构,总需求结构要与总供给结构保持大体平衡,产品总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变化影响着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随着收入水平、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的提高,消费品的功能、档次和质量也需要不断地按照需求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到了新的消费升级阶段,消费升级对产品的质量要求更高,随着消费从低端消费水平走向中高端消费水平,消费者对产品质量标准的要求不再是经久耐用,也不再是追求消费的数量,而是要更加追求消费的质量,诸如消费的安全性、时尚性、便利性、环保性、健康性和舒适性。因此,依据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消费需求的不断升级,需要生产者不断提高产品质量,需要生产高质量和高品质的产品。(3)依据世界新科技革命和新产业革命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发展质量。按照马克思《资本论》的质量理论,企业生产的循环过程也决定着产品质量,产品质量决定于生产过程质量,生产过程质量决定于管理质量,管理质量最终决定于企业人力资源的素质,在提高产品质量的过程中,首先要提高企业发展的质量。企业要树立质量理念,完善质量标准体系,制定严格的企业质量管理流程。把质量看成是企业的第一生命线,落实在每一个生产环节中,贯彻在每一个生产环节中。同时通过创新提高企业的质量,通过企业技术进步、管理的规范化、工艺流程改善,通过提升研发水平、管理水平和提高人力资本素质来提高企业的生产率。优化企业的创新环境,激发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在加快技术进步的基础上提高企业发展质量。同时,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把质量管理纳入企业的发展战略之中,以产品质量提高为核心,以管理质量提高为手段,建立起一套科学、高效的质量管理体系,以提高企业的发展质量。3. 建立中国特色的中观质量经济学理论,促进中观经济质量的提高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后,我国经济发展最大的制约因素是经济结构失衡和产业结构的“低端锁定”,这种经济结构失衡和产业结构的“低端锁定”造成了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不平衡,这些结构性失衡形成了资源的误配置和资源的不能被有效利用,这样就形成了经济发展中传统产品产能过剩与高端产品供给不足同时存在的矛盾,导致了中观经济质量问题,制约了产品质量社会属性的实现,影响了微观产品质量的提高。因此,需要依据马克思《资本论》中的质量经济理论,建立中国特色的中观质量经济学理论,以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目标,促进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合理化,促进中观经济质量的提高。(1)促进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合理化。改革开放以后,我们依靠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了工业化的发展,通过劳动力禀赋中的比较优势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多元化。但是由于技术进步的约束,虽然实现了产业结构多元化,但是没有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和现代化,在全球价值产业链条中处于低端位置,产业附加值低、环境压力大,“低端锁定”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障碍。因此,建立中国特色的中观质量经济学理论,中观经济质量的提高要在打破产业结构的“低端锁定”上下功夫,以质量提升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形成产业发展新格局,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在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的基础上,使得我国的产业结构向国际产业价值链的中高端迈进,提高中观产业发展的质量。(2)以生产力质量的提高带动结构升级。新常态下我们仍然面临着发展生产力的问题,但是当前的主要任务是提高生产力的质量,通过生产力质量的提升形成新的发展动力。目前全球生产力正发生着巨大的变革,新生产力孕育着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在新技术革命和新产业革命的背景下,新生产力要素中的信息技术成为当前世界经济发展中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生产力力量。在当前世界经济发展中,推动经济发展的生产力要素不仅有数量问题,更重要的是有质量问题,要更加重视生产力的质量。我们必须把握世界生产力发展的大趋势,通过创新努力提高生产力的质量,从依赖低质量的生产力要素转向利用高质量的生产力要素,通过生产力质量的提高培育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以生产力质量的提高推进我国中观经济学质量的提高。(3)促进传统产业的提升和整合。在中观经济运行和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依赖于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新经济的发展。中观经济质量提高的关键在于结构升级,而结构升级要坚持以创新为支持,以市场为导向,按照技术、安全、环保、能耗等标准进行传统产业的提升和整合。在传统产业升级中,建立产业创新链,提高企业技术改造效率。鼓励推动企业优化产业链和价值链,在产业结构层面,引导传统产业向全球价值链升级,鼓励企业改造供应链关系,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产业组织层面,进行产业组织结构调整,推进行业兼并重组,通过企业之间的合资、合作、股权置换、产权流转等方式,进行产业价值链并购重组,通过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中观质量的提升。4. 建立中国特色的宏观质量经济理论,引导宏观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

依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的宏观质量理论,集约型的增长方式是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效益为核心的。因此,按照马克思《资本论》的宏观质量理论,建立中国特色的宏观质量经济学理论,要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核心,促进我国宏观经济质量的提高。(1)以技术创新形成宏观经济质量提高所依赖的技术创新支持体系。依据马克思《资本论》的宏观质量理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既可以表现为数量的增加,也可以表现为质量的提高。在提高宏观质量的过程中,要以技术创新支持体系的完善推动技术创新,提高经济增长和运行的效率,进而提高宏观经济质量。在这个过程中,关键是通过建立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实现协同创新机制,促进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在宏观经济运行中发挥真实作用,提高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宏观经济发展质量的科技创新中要实现创新数量和创新质量的协调,加快由增长激励向创新激励的转变,促进技术创新从模仿创新转向自主创新,提高技术创新的质量,形成经济增长质量提高的完备的技术创新体系。(2)加强体质创新,为提高宏观经济质量建立激励导向机制。提高宏观经济质量的关键在于突破体制约束,体制具有激励导向功能,在我国宏观经济质量提高过程中,要以体制创新来形成宏观经济增长和发展的质量激励和导向。首先,完善质量型的经济评价体制,突破GDP数量评价的局限性,从数量评价转向质量效益评价,消除提高宏观经济发展质量的体制机制约束。其次,消除宏观经济质量提高中的科技创新的各种体制性约束,让科技创新成为提高宏观经济增长质量的主导因素,让科技创新成为引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宏观经济增长质量提高的新动力。最后,建立质量效益型的宏观调控新体制,实现宏观调控从数量调控转向质量调控,建立起总量调控与结构调控相结合、需求调控与供给调控相结合、短期调控与长期宏观调控相结合,具有质量效益特征的宏观调控新体制。(3)进行发展战略转型,为提高宏观经济发展质量提供战略支持。从宏观经济质量提高的角度来看,发展战略转型就是依据经济发展资源禀赋条件的变化,通过发展战略的调整和变革来整合资源,进而形成新的经济发展的战略导向。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实施了追赶战略,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又延续了这一战略,多年的追赶战略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必须由追赶战略向质量效益战略转型,宏观经济质量提高的战略要从数量追赶战略向质量追赶战略转变,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发展出具有比较优势的新型产业链,通过质量效益战略提高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质量,实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5. 建立中国特色的国际贸易质量经济学理论,促进开放经济质量的提高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中国经济要实现开放发展,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在世界经济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和新技术革命背景下国际贸易竞争日益激烈的条件下,国际贸易中的质量问题发展为质量竞争并不断上升到首要地位。按照马克思《资本论》的国际贸易质量理论,要建立中国特色的国际贸易质量经济学理论,实现开放发展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促进我国对外贸易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转变,从以数量的比较优势向以提高质量的竞争优势转变。(1)依靠科技创新,提高出口产品质量。选择和培育一批具有开发潜力的出口企业和行业,促进高科技技术产品的出口,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提高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实现出口产品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2)优化进出口产品结构,提高对外贸易质量。注重对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行业的生产技术进行升级改良,提高相关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走集约型的出口增长方式,从而使现有具有出口优势的产品能够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实现产品的换代升级,保持持久的竞争力。逐步改善本国要素资源配置向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转移,最终为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有利条件。(3)通过创新制度安排,提升对外贸易质量。通过能源控制和管理,限制甚至有可能要禁止涉及战略意义的矿产资源的出口和贸易,同时减少高能耗产品和行业的重复建设和运营,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加大对贸易部门生产技术方面的科研投入。建立严格的环境规制制度,降低贸易部门生产过程中污染的排放,规避“污染天堂”在正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