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秋冬说养生(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12 12:51:14

点击下载

作者:叶枫

出版社:新疆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春夏秋冬说养生

春夏秋冬说养生试读:

前言

《黄帝内经》说:“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顺四时而适寒暑”,这是中医养生学里的一条极其重要的原则,也可以说是健康长寿的法宝。四时即指春夏秋冬四季。一年有四时气候的更迭、阴阳寒热的变化,作为自然界的一分子,人类的生命活动及健康状况都与这些变化息息相关。故欲得安康,必须要顺应四时的变化以调摄人体,以达到阴阳平衡、脏腑协调、气血充盛、经络通达、情志舒畅的养生保健目的。这一点在两千多年前人们就发现了,“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疴疾不起”。

顺应四时进行养生,也就是指按照一年四季气候阴阳变化的规律和特点进行调养,从而达到养生和延年益寿的目的。理解四季养生的内涵,需要明白中医养生学四季阴阳消长、转化的概念。古代中医认为,一年中有春、夏、秋、冬四时寒热温凉的变化,是一年中阴阳消长形成的。冬至阳生,由春到夏是阳长阴消的过程,所以有春之温,夏之热;夏至阴生,由秋至冬是阴长阳消的过程,所以有秋之凉,冬之寒。在一年四季中,春夏属阳,秋冬属阴。自然节……气也随着气候的变迁而发生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基于这些观念,中医的四季养生要求人在春夏之时,要顺其自然保养阳气,秋冬之时,亦应保养阴气,所以历来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说。这就要求人们凡精神活动、起居作息、饮食五味等都要根据春夏秋冬四时的变化,进行适当的调节。在作息时间上,也要顺应四时的变化,做到“起居有常”,春夏“夜卧早起”,秋季“早卧早起”,冬季“早卧晚起”。在饮食五味上,摄取更要有规律,过饥、过饱或饮食偏嗜均能伤害脏腑,影响身体健康,蔬菜瓜果的食用亦有一定的季节性。此外,“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根据四时气候的特点,人们还总结出春养肝、夏养心、长夏养脾、秋养肺、冬养肾的五脏调养法。

古人讲究天人合一,养生宜顺应春夏秋冬四时的变化进行,这虽然是一个古老的健康理念,但现代医学研究也证明了它的科学性,季节更替会导致天气变化,而这些变化对人体的生理都有着很大影响。例如,不同的季节手指血流速度不同,对寒冷引起的皮肤温度反应也不同,即使冬夏保持相同室温,仍会表现出反应差异,提示血管运动中枢有四季节律。对于现代人来说,自觉将养生作为一种生活习惯,运用科学的养生之道,调节肌体,祛病健身,健康、长寿完全可以实现。就像一首健康歌诀中所说的那样:“二十岁养成习惯,四十岁指标正常,六十以前没有病,健健康康离退休,八十以前不衰老,轻轻松松一百岁。”

本书以《黄帝内经》《本草纲目》等国医经典为基础,挖掘了历代养生名著中的精髓思想,汇集了历代名医、圣人先贤的养生秘方,也综合了数千年来流传民间的养生经验、长寿经验,以及现代医学保健知识,全面阐释了顺应春夏秋冬四时变化进行养生的理论、原则和方法,是针对国人体质和现代生活方式特点而编写的居家养生保健全书。

本书由“总论”“春季养生”“夏季养生”“秋季养生”“冬季养生”及附录组成。其中,“总论”中全面阐释人与天是如何相连、相通的,解读《黄帝内经》里蕴涵的四季养生智慧,以及遵循哪些“天人合一”的原则。“春季养生”“夏季养生”“秋季养生”“冬季养生”中,分别教会读者从具体节气、保肝养肝、食疗进补、生活起居、运动休闲、美容护肤、情志调理和防病祛病等方面,系统地掌握各个季节保健养生的全部智慧。附录以《黄帝内经》理论、经脉学说和子午流注学说为基础,系统地为读者奉上全天候身体健康调理方法,以使应时养生、择时养生的中医养生思想和智慧真正走进日常生活中。《黄帝内经》中说懂得养生之道的人方能“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但愿在本书的帮助下,每一位读者都学会“顺时养生”,真正领会到古代中医养生智慧,把握好养生的关键,走上健康长寿之道。

总论:顺应四季以养生,天人合一是正道

为什么我们都会周而复始地“春困秋乏夏打盹”?为什么自古就有“女子伤春,男子悲秋”之说?为什么大多数女人都会有规律的月经?为什么“夏天一碗绿豆汤,解毒去暑赛仙方”?……想解开这些谜团,我们不得不从养生的一大重要核心思想说起,即天人合一。春暖夏暑,秋凉冬寒,只有做到天人合一——顺应四时、道法自然,我们才能携手健康,长命百岁。

第一章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历代养生家都主张养生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全面配合。这与现代认为生命产生的条件正是天地间物质与能量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一看法是基本一致的。“人是运气的产物”,养生重在养人

中医作为祖国千百年传承并发展下来的一门古老学问,承载着炎黄子孙同疾病斗争数千年的经验和理论知识。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宝贵遗产,也是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指导着中国人如何未病先防、治病疗疾,当然还包括我们今天的保健养生。

大家都有这样的经历:去看西医时,医生往往会用各类仪器来检查你的身体,然后再用测试得到的各种参照系数作为检查指标,来衡量你的身体是否出现病变、异常。而中医就大有不同了。他们不是拿仪器来做参照系,而是综合考虑天、地和人。因为中医研究的不是病,而是人的生命规律。

最经典的元气论就认为,气分为“天气”、“地气”与“中和之气”,三气“交而为合”,“相亲相爱”,以养万物众生。人是天地中和之气的产物,人欲长生不老,就应修其根本,以养气、炼气为主要手段来实现这一目标。如道教养生中的导引行气、服食药饵、房中补导等,其目的就在于炼气、养气,使人体元气充实,精神旺健,最终能够健康长寿。不仅如此,《黄帝内经》还指出,运气就是运动着的气。这运动着的气在自然界的表现就是春、夏、秋、冬——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构成了自然界一切事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

我们养生就应当顺应天命,这样才能尽其天年,达到所谓的“顺其自然”。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句话是说人必须“法地”,地又必须“法天”,天又必须“法道”,道还必须“法自然”。“道法自然”才使“人”“地”“天”“道”“自然”五者之间和谐统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接近天地,离天地越近,越能获得天地的滋养。四季养生小贴士在阴阳论中,手指一般代表头,手掌一般代表内脏,手背一般代表我们的背部。内脏经脉之气出来后首到之处就是手指,所以人体的手指是非常敏感的,人体内脏的问题也会很快通过手指反映出来。无名指太短者,说明先天元气不足,常三焦经失调,总有说不出的不舒服,即整体细胞的代谢出现了问题,这就需要在平时多注意补元气了。天有日月星,地有水火风,人有精气神

古人认为,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养生,主要养的就是人的“精气神”。古代养生家遵循正确的修炼方法,往往能够获得健康和高寿。中医有“精脱者死”“气脱者死”“失神者亦死”的说法,可见“精气神”三者,是人体生命存亡的关键所在。只要人能保持精足、气充、神全,自然会祛病延年。《灵枢·本藏篇》云:“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养生而周于性命者也。”(人体血气精神的相互为用,是奉养形体,维护生命的根本。)可见古人对这三方面的调护、摄养极为重视。

那么,人的精气神到底是什么呢?“精”就是食物的精华,说明养生首要在于良好的饮食,充沛的营养;“气”可以当做是外在之气,如“地气”“清气”等,代表了人们生存的外在环境,气还可以当做是人体的元气;而神则代表了人的思想、心灵、精神和灵魂及其表现。四季养生小贴士对于养精来说,根本的措施就是合理的膳食营养。合理膳食就是根据身体的需要,调整膳食结构,科学配餐。注重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矿物质、维生素、水、膳食纤维等营养素的比例,粮食、果蔬和动物性食物的合理搭配。“五谷宜为养,失豆则不良,五畜适为益,过则害非浅,五菜常为充,新鲜绿黄红,五果当为助,力求少而数,气味合则服,尤当忌偏独,饮食贵有节,切切勿使过。”这是中华民族对传统膳食结构的精辟论述。天气变化,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

健康与环境密切相关,人生活在大气中,时时刻刻都要受到天气变化的影响,要保持健康就要注意遵行天气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起居饮食,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一般来说,天气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

1. 日照对健康的影响

适量的阳光照射,能使人体组织合成维生素D,并且促进钙类物质的吸收。生长中的幼儿,如光照不足易导致软骨病。阳光对人的精神状况也有很大影响:阴雨笼罩的日子容易产生烦恼,阳光普照时心情往往比较舒畅。在炎热的夏季,如果阳光照射时间过长,有可能得日射病,发病急骤,头痛头晕、耳鸣眼花、心烦意乱,并可诱发白内障等疾病。太阳光作用于眼睛可影响人的脑垂体,调节抗利尿激素、控制人的排尿量。

2. 风对健康的影响

风作用于人的皮肤,对人体体温起着调节作用,决定着人体的对流散热,并影响人体出汗的散热率。当气温高于或低于人体皮肤温度时,风就会对人体起到加热和散热两个相对的作用。

3. 气压对健康的影响

在高湿环境下,气压每上升1百帕(百帕为气压单位),多死亡2人,而自然风速每增大1米/秒,少死亡7人。当气压下降、天气阴沉时,人的精神最容易陷入沮丧和抑郁状态,表现为神情恍惚、六神不安,婴幼儿还可能产生躁动哭闹现象。当气压下降配合气温上升、湿度变小时,最容易诱发脑溢血和脑血栓。气压陡降、风力较大,患偏头痛病的人会增多,干燥的热风由于带电,能使空气中的负离子减少,这时候往往心神不安,反应迟钝,办事效率下降,交通事故增多。

4. 气温对健康的影响

人的体温恒定在37℃左右,人体感觉最舒适的环境温度为20~28℃,而对人体健康最理想的环境温度在18℃左右。人体对冷热有一定的适应调节功能,但是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人体健康有不良影响。冬季环境温度在4~10℃之间时,容易患感冒、咳嗽、生冻疮;4℃以下时最易诱发心脏病,且死亡率较高。春季气温上升,有助于病毒、细菌等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增加了被虫咬的机会,传染病容易流行;夏天当环境温度上升到30~35℃时,皮肤血液循环旺盛,人会感到精神疲惫、思维迟钝、烦躁不安。35℃以上时容易出汗,不思饮食,身体消瘦,体内温度全靠出汗来调节。由于出汗消耗体内大量水分和盐分,血液浓度上升,心脏负担增加,容易发生肌肉痉挛、脱水、中暑。

5. 湿度对健康的影响

夏天湿度大(尤其是我国南方),汗水聚集在人体皮肤表面,蒸发散热困难,造成体温升高、脉搏跳动加快,使人感到闷热难受,食欲下降,容易出现眩晕、皮疹、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当气温在26℃以上,空气湿度大于70%时,人容易发怒。当气温升到30℃,湿度大于50%时,中暑人数会急剧增加。冬季空气干燥,鼻黏膜、嘴、手、脚皮肤弹性下降,常常会出现许多微小裂口。冬季呼吸道疾病、肺心病发生率最高。

气象环境因素引起的疾病大多具有季节性,天气突然变化时,往往在几天内骤然增加许多感冒、哮喘、胃溃疡穿孔以及咯血的病人。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机体难以随气候的变化及时调节而诱发疾病。四季养生小贴士当阴雨天气来临,气压和气温下降,湿度上升时,风湿性关节炎和有创伤的部位会发生与天气相应的变化,这时患者能感觉到隐隐作痛。在阴雨连绵、雾气笼罩的梅雨和秋雨季节,能使人意志消沉,沮丧抑郁。不过久晴之后遇上一场暴风雨,空气中负离子大量增加,可使人头脑清晰、情绪安定欢快。一年四季,身体也有不同节律

人类作为大自然的一分子,生命过程是遵循着一定的自然规律而发生发展的。大自然是我们活动的场所,自然界存在着我们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自然界的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我们的身体,使之发生相应的生理和病理变化。换句话说,人类的生理和病理变化不仅有其自身的规律性,而且与天地自然的变化规律息息相通。

因此,顺应人体生理和天地变化来养生治病,应是我们养生与康复的基本原则。

天地环境的变化和人体生理的相关性,如某些生理现象的四季节律、月节律、日节律、气候差异、地理差异等,已愈来愈多地被现代科学研究所证实。例如:有人结合现代研究发现了人体内有多方面的年周期变化,如血浆皮质醇在秋冬季节每日平均浓度和分泌总量高于春夏;血中T3和T4浓度有季节性改变,夏季最低,冬季最高;有学者证实不同的季节手指血流速度不同,对寒冷引起的皮肤温度反应也不同,即使冬夏保持相同室温,仍表现出反应差异,提示血管运动中枢有四季节律,证明了中医对四时阴阳节律认识的正确性。

在月节律方面,越来越多的资料表明,人体的体液代谢与月球引力的作用密切相关。其他诸如体内某些激素的昼夜节律变化,气温对人体植物神经系统和内分泌功能的影响,湿度对人体的热代谢和水盐代谢的影响,风对人体的热代谢和精神神经系统的影响,太阳辐射的生物效应等气候和环境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已被许多学者所证实。这些,我们都将在后面进行详细讲解。月亮有盈亏变化,气血有盛衰循环

中医认为:月亮的盈亏变化会直接影响到人的气血、经络之气的盛衰,这种变化会对防病治病和养生保健产生奇妙的影响。《素问·八正神明论》就说过:“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廓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廓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

月亮的盈亏变化对人体产生如此大的影响,与月球对地球的引潮力有关。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月球引潮力与地磁场力对人体的干扰较大,会影响人体内的激素、电解质平衡,导致生理、心理上的各种变化,使疾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常态,甚至犯罪率、交通事故发生率、人的食量在这一时间段也会出现突然变化。这种引潮力还会影响人的心脑血管,使已狭窄的血管因受压而变形,血压波动幅度增大,血液流动受阻,容易发生血栓、动脉痉挛、脑血管破裂等情况,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中风猝死等。月相变化对人的心理也有影响,满月时人的情绪比平时紧张,容易激动和失眠,癫痫病发作的可能性更大。

每月阴历三十、初一、初二出现的月相叫新月或朔,此时月缺无光,白天阳气渐弱,夜晚阴气渐虚,人的机体抵抗力下降,是风心病、肺心病、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脑梗塞的易发和加重期。患有上述疾病的人在这几天内要注意及时添加衣服,避免感受风寒邪气,还要保持情绪稳定。

此时亦应注意补气养血、固本扶正,可在朔日正午时分(中午11点至下午1点)服用补气生血的黄芪当归鸡汤:将鸡腿1只切小块,汆烫后去血水,与当归5克、黄芪15克、清水1000克放入锅内,大火煮开后改小火煮至鸡腿熟烂,加盐、酒调味后食用,连服3天。午时是手少阴心经最旺盛的时候,此时服药能使药液迅速抵达病所,有助于药力发挥。此外,坚持晚上9~10时就寝,睡前拍打后背,先拍正中,再拍两侧,从上至下50~100次,能振奋心阳,有助于夜间体内血液循环。

每月的阴历初六、初七、初八、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出现的月相统称弦日,月初三天为上弦日,月末三天为下弦日,均处于月周期涨落潮的中间段。上弦日白天阳气渐长,夜晚阴气渐生;下弦日白天阳气渐衰,夜晚阴气减弱。这段时间是支气管炎、肺炎、传染性肝炎、慢性胆囊炎等感染性疾病的易发和加重期,尤其是上弦日的下半夜和清晨,下弦日的下午和傍晚是犯病的危险期。

呼吸系统不太好的中老年人,在弦日可服用玉屏风制剂来扶正气祛邪气,防治疾病。取黄芪360克、白术(炒)120克、防风120克粉碎加工制成药丸,或到当地药店购买成药。同时加强营养,注意气候冷热变化,及时防寒保暖(特别重视背部保暖),尽量不与呼吸道病人接触。

阴历十四、十五、十六出现的月相叫望,这段时间明月高悬,人体内的血液压力就会变低,血管内外的压力差、压强差特别大,容易引起心脑血管的意外,有这方面疾病的人要引起注意。

可见,要想气血顺畅、除病祛邪,我们还要跟随月节律进行身体保养。四季养生小贴士女人比男人更容易受到月节律的影响,女人每个月的月经跟月节律的变化关系密切。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就说过:“女子,阴类也,以血为主。其血上应于太阴,下应海潮,月有盈亏,潮有潮汐,月事一月一行,与之相符,故谓之月水、月信、月经。”人体自有气场,影响整个生命

说到气场,大家可能觉得很玄妙,其实气是万物生存的根本,宇宙周围有大气场,人体小宇宙也有自己的小气场,这种气场是我们看不见摸不到甚至感觉不到的,但是它却影响着我们的整个生命。

中医养生经常谈到气血,这里的气是指在人体内部巡行的气,是形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基础。真气、元气、精气、正气、邪气都是对气的不同称谓。人们常说的豪气万丈、一息尚存、气息微弱,本质上其实都是在说人体内气的盛衰。

真气是先天的父母精气和天地之气以及谷气合并而成的。“内经”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先天之气对人的成长十分重要。父母虚弱多病的,孩子就会先天真气不足,体虚多病。如果后天的培养再不精心,孩子就很容易夭折。人活着就是不断消耗人体真气的过程,真气耗尽人的生命也就结束了。不过先天真气的充足与否并不能决定人的寿命长短,后天的养护也非常重要。有的人先天真气是很充足的,但后天根本不注意保养,每天熬夜透支身体,也可能早早就去世了;有的人虽然先天不足但是后天很注意养生,讲究居住的环境,每天呼吸新鲜空气,吃得也很讲究,也可能长寿。

后天之气就是指天地之气,也就是我们时刻离不开的氧气,是从我们周围的气场中获得的,由此可见人所处环境以及气场的重要性。谷气则是人体吸收营养物质所化生的精气,即水谷精微,也就是我们平常所吃的食物。人体的气就是由这三种气组成,《黄帝内经·素问脏象论》中说:“人禀气而生,由气而化形。”庄子讲“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都说明人是靠气来维持生命活动的。

讲了人体的气,我们再来讲讲气场。气场其实就是人所生活的环境,人体后天所需要的气都是由周围的气场获得的,风水养生强调的就是“气”,好的气场可以使我们达到天时地利人和的境界,有利于我们身体的健康。所以,人要生存,一个好的环境非常重要。

古人对风水地理的重视,也是建立在重气的理论基础上。注重山环水抱,注重空气清新与流通,注重水质与植被的相互融合,气的清香洁美来源于环境的优美。一个好的区域地理: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天清地洁。住在那里的人必定是身体健康,地灵人美。

我们都知道候鸟是夏天在北方生活,秋天来临就要飞到南方去,这就是因为它明白自己需要的气场,当北方渐渐变得寒冷,这种环境已经让它感觉不适应,它就要飞到南方重新寻找适合自己的生存环境。候鸟尚且知道选择生存的气场,作为人来说却有很多无奈,但是我们还是要在自己能够掌控的范围内,尽量改善周围环境,比如经常保持居室通风顺畅,每周做一次大扫除,节假日去郊外呼吸新鲜空气,等等,这对于营造一个健康的气场、保养我们的身体都有积极意义。四季养生小贴士人的情感气场、思维气场会受到美好的大自然的物质气场的熏染而高尚豁达。反之,人的器官在各种杂气、毒气或长期恒定的一种气场之中受到侵害、腐蚀,其思维、情感气场也必定会低迷或亢燥。反映到行为,给个人、家庭、社会带来的危害则极为深远。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城市人总是觉得压抑郁闷,而农村人却相对更加开朗豁达,就是因为城市人生活的气场拥挤繁杂混乱,而农村人生活的气场则自在清净悠然。我们的五脏六腑,本性最为“天真”《黄帝内经》的第一篇就是《上古天真论》。所谓天真,是指本性,就是本性最为天真。在我们的身体中五脏六腑的本性是天真的,它们处于一种非常和谐自足的状态当中。所谓“五脏”,即心、肝、脾、肺、肾,其共同特点是能贮藏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各种精微物质,如精、气、血、津液等;所谓“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其共同特点是主管饮食的受纳、传导、变化和排泄糟粕。《黄帝内经》中对五脏六腑进行了明确的分工。其中,心为“君主之官”,肝为“将军之官”,肺为“相傅之官”,脾胃为“仓廪之官”,肾为“作强之官”,胆为“中正之官”,大肠为“传导之官”,小肠为“受盛之官”,膀胱为“州都之官”,三焦为“决渎之官”。这里的五脏六腑已经超越了具体的组织器官,上升为一个国家的若干种官职,通过这几种官职把同类功能的组织器官整合在一起,没有提到名字的器官都归这些有名称的官员统帅,再通过经络把各个器官联系起来,就形成了身体这个“国家”了。只要五脏六腑各司其职,就能把身体这个“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

曲黎敏教授在她的《黄帝内经养生智慧》一书中曾引用《老子》中的一句话来形容五脏六腑的关系:“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意思是,每个脏腑都只得自己该得到的东西,如小肠该得到的是液,那它就只要那个液;每个脏腑也都有自己的本分,如脾主运化、肝主生发等,谁也不羡慕谁的“工作”,可见它们的本性是非常朴实的。由此可见,我们保养五脏六腑,就是要顺应它们的本性,使它们的本性能够得到合乎自然的发挥,简而言之,也就是使五脏六腑能够各得其所、各司其职。

不仅如此,在《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里还曾明确提出“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应”的问题,即五脏和自然界四时阴阳相应,各有影响。

事实上,四时气候对五脏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就拿夏季来说,夏季是人体的新陈代谢最活跃的时期,尤其是室外活动特别多,而且活动量也相对增大,再加上夏天昼长夜短、天气特别炎热,故睡眠时间也较其他季节少一些。这样,就使得体内的能量消耗很多,血液循环加快,出汗亦多。因此,在夏季,心脏的负担特别重,如果不注意加强对心脏功能的保健,很容易使其受到损害。由此可见,中医提出“心主夏”的观点是正确的。

还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在我国古代,对一年季节的划分,有四季和五季两种方法,因人体有五脏,故常用五脏与五季相配合来说明人体五脏的季节变化。四季就是春、夏、秋、冬,这个很好理解。那么五季是怎么划分的呢?原来,长夏这个季节被从四季抽出来以后,就成了春、夏、长夏、秋、冬五季了。

对此,张其成教授在其著作中阐释道:“因为春、夏、秋、冬各有三个月,在它们最后一个月就是三月、六月、九月和十二月中,分别把后18天抽出来,共72天,这72天就是一个‘时’,叫长夏。”如果将一年分为五季,那就刚好与五行和人体的五脏一一对应了。

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五季即秋、春、冬、夏、长夏,五脏即肺、肝、肾、心、脾。四季养生小贴士法时养生,就是养生要和天时气候同步。说得具体一点,就是热天有热天的养生原则,冷天有冷天的养生道理。总的原则就是要顺应天时养生,也就是要按照大自然的阴阳变化来调养我们的身体。法时养生的精髓是四季养生,按照春、夏、秋、冬四季温、热、凉、寒的变化来养生。四季养生的总原则就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也就是说在春、夏季节保养阳气,在秋、冬季节保养阴气。因为身体与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一样,春、夏、秋、冬分别对应阳气的生、长、收、藏。如果违背了这个规律,就会破坏身体的自然生发,有损健康。一起细数身体对大自然的应和

如今,随着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渐增强,气候对健康的影响已经引起了大家的广泛重视。

研究发现:77%的心肌梗死患者,54%的冠心病患者对气候变化的感受性升高。在高气压控制下的气候条件里,特别在冬季寒潮天气里,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最高。这主要是寒冷刺激,使人体血管收缩、周围血管阻力增加、血压升高、心肌需要的指数(心率与血压的乘积)相应增高,加之患者本身的冠状动脉狭窄,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现象加重,所以到了冬初,心肌梗死患者特别多。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也具有季节性复发的特征。溃疡并发症常因天气骤变而诱发。病变部位虽在胃及十二指肠,但致病原因往往与神经系统的功能有关。当大脑皮质和自主神经的调节功能因骤冷、雨淋、气压变化而失调时,就可引起胃酸及胃蛋白酶分泌增加、胃壁紧张性收缩及蠕动增强、局部血管痉挛、胃黏膜营养障碍,从而使溃疡加重。医学研究人员分析了345个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并发出血或穿孔的病例,发现天气变化越突然越急骤,所引起的生理、病理反应也越大,主要表现是胃酸分泌和黏膜的改变。

还有,患有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肺心病等慢性肺部疾病者,在秋末冬初气候突变时,容易使旧病复发或加重。这是因为寒冷会降低人体呼吸道的抵抗力,破坏其防疫功能。由于全身受凉、呼吸道温度降低、毛细血管收缩、血液流量减少,加之寒冷使黏膜上皮的纤毛活动减慢,气管排出细菌、异物的功能减弱,因而易引起感染或使原有的疾病复发及加重。

关节炎病人对气候的变化更加敏感。人体各个关节虽然对气候的变化有一定的适应能力,但是这种适应能力由于年龄和健康状况的不同而有明显的差异。若病人关节的功能已遭到破坏,则每当风雨到来之前,常常会出现疼痛。研究发现,关节疼痛的诱发并不是个别气象因素的作用,而是气象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其中影响最显著的是气压和温度的变化。如果气压低、温差大,则多数病人的症状会明显加重。

许多人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即气候阴晴冷热的变化,往往对人的情绪产生一定的影响。每当秋高气爽或风和日丽的时候,人们往往精神乐观通达、心情舒畅;当寒风阴雨、干燥闷热的时候,人们的心情就会变得烦躁易怒或抑郁低沉。这是因为气候的突然变化会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而生理功能的变化又能影响人的精神状态。

气候的变化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也很大,最突出的是不良的气候条件很容易使人着凉感冒。感冒虽然一年四季都会发生,但是发病较多的是冬春两季,在这期间又尤以寒潮袭来时发病最多。寒潮袭来时,气温大幅度下降,如保暖不及时,机体容易着凉感冒,特别是老年人及体弱多病者,由于身体的抵抗力差,更容易发病。另外,如果冬季气候该冷不冷,空气中的多种细菌、病毒就会趁机大量繁殖,从而增加传染病的感染机会。

从养生保健角度来看,我们要减轻气候对健康的影响,注意天气预报是最简便的方法。根据气候变化来增减衣物,调理饮食,调整心态等,是降低气候对自身健康影响的最好办法。四季养生小贴士气候变化与癌症也有一定的关联。美国科学家克拉斯诺指出:“子宫颈癌及肺癌的发生与较高的气温有关,而消化系统的恶性肿瘤往往是在较冷气候下频频发生。”英国研究人员在对大不列颠、瑞典和挪威妇女乳腺癌的发病率进行研究后发现,恶性肿瘤常常在较冷的气候条件下发生得更为频繁。一些科学家认为,某些病毒性癌症媒介只有在特定的温度下才能幸存。

第二章 解密《黄帝内经》四季不生病的智慧

《黄帝内经》作为我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被誉为中国的“医家之宗”。这部医学宝典,在养生方面阐述了很多科学的卓见,对于我们今天养心、养性、养生,有着不可估量的指导意义。其中,关于四季不生病的智慧,就是在告诉我们——做什么、如何做,才能最养生、最长寿。解读《黄帝内经》中的“四气调神大论”《黄帝内经》中讲到“四气调神大论”:四气,指春夏秋冬四时的生化特点;调,调理、调摄;神,指精神情志活动。主要告诫人们要顺应四时气候变化以调摄精神情志,保持机体内阴阳的相对平衡,达到身体健康的目的。

春季三月,万物复苏,自然界欣欣向荣。为了适应这种自然环境,人们应该晚睡早起,起床后到庭院里散步,披散开头发,穿着宽松的衣物,不要使身体受到拘束,以便使精神承受春天万物的生发而舒畅活泼,充满生机。对待事物,也要顺应此时的生长之性,不应该抑制其生发。这正是顺应“春生”的养生法则。如果违背了这种规律,则会伤及肝脏,以致夏天容易发生寒性病变,出现阳气不足的病症。

夏季三月,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阴阳相互交汇,自然界一片繁荣秀丽。此时人们应该晚睡早起,并保持愉快、舒畅的心情。这样能够使阳气充分宣泄。这正是顺应夏季的养生法则。如果违背了这种法则,就会损伤心脏,以致秋天易发疟疾,减少了供养秋天的精气,致使冬季也较易生病。

秋季三月,秋高气爽,暑湿消失,自然界丰收平定。此时人们应早睡早起,大体以与鸡活动的时间一致为宜。精神情绪要保持安定平静,以缓解秋凉对人体的伤害;内敛神气而不外泄,可保持平定,有助于肺的清肃。这就是秋季的养生法则。如果违背,则会对肺脏有损伤,以致冬天容易发生完谷不化所致的泄泻,从而减少了供给冬天贮藏的精气。

冬季三月,水冷成冰,地寒而裂,自然界草木凋零,万物伏藏。这时人们要减少活动,不要扰动体内的阳气。要早睡晚起,到太阳升起的时候再起床,才能避免寒气侵袭。精神情绪要保持平静,同时还应当躲避寒气,注意保暖,不要轻易使皮肤开泄而出汗,以免阳气散失。这就是冬季的养生方法。如果违背了这个原则,就会伤害肾脏,以致春天会发生痿病和厥病,而且供给春天的生发之精气就减少了。

天之气是晴朗光明的,天所隐藏的德行不曾停止,因而不会下显于地。如果天之德行显露于外,那么就会日月不明,就像人体真阳外浮,会导致阳气失去固守之用而使外邪侵入人体。

如果违背了春季的养生原则,那么人体内的少阳之气就不能生发,从而使肝气抑郁发生病变;如果违背了夏季的养生原则,人体内的太阳之气便不能旺盛,就会发生心气内虚的病症;如果违背了秋季的养生原则,体内的太阴之气便不能收敛,就会发生肺热喘息胸闷的病症;如果违背了冬季的养生原则,体内的少阴之气便不能闭藏,就会发生肾气虚惫的病症。四季养生小贴士自然界四时阴阳之气的变化,是万物生长收藏的根本。因此圣人才会注重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如果悖逆了这些原则,那么就会伤伐其根本,会耗损人体的天之真气。养生之道就在于此,顺应四时的阴阳有序变化,就能延年益寿;悖逆它,就会疾病丛生甚至死亡。正因为如此,圣人才不会等到疾病找上门来才去治疗,而是注重防患于未然。这和未雨绸缪是一个道理。健康长寿的根本:“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在《黄帝内经·素问》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一天,黄帝问岐伯:“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岐伯答道:“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事实上,“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这八个字就是《黄帝内经》提出的日常养生保健的总原则。对此,我们需要先介绍一下何为“阴阳”。

经常听到人们说“阴盛阳衰”或者“阴阳调和”,但是真正了解阴阳的人却很少。其实,阴阳是我国古代的哲学概念,是事物相互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它是自然界的规律,世界万物的纲领,事物变化的根源,事物产生、消灭的根本。认为阴阳是处处存在的,凡是明亮的、兴奋的、强壮的、热的、运动的、上面的、外面的事物,都是“阳”;而凡是属于阴暗的、沮丧的、衰弱的、冷的、静的、下面的、里面的事物则都是“阴”。

中医认为:“阴”代表储存的能源,具体到形上包括血、津液、骨、肉,性别中的雌性等。而“阳”则代表能源的消耗,是可以通过人体表面看到的生命活力,无形的气、卫、火,性别中的雄性等都属于阳,而“阳”的这种生命活力靠的是内在因素的推动,即“阴”的存储。

在我们国家,西北的温度要较东南低得多,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大的差别呢?《黄帝内经·素问》中说:“西北方阴也,东南方阳也。”阳就是用,就是释放。阴就是体,就是收藏。从地域上讲,整个西北方向以收藏为主,整个东南方向以释放为主,所以就产生了温度上的差异。“阴阳”的收藏也相当于人体内部的新陈代谢,是吸收和释放的过程。阴的收藏是合成代谢,而阳却是分解代谢。总结起来就是“阴成形”,“阳化气”。比如我们吃的食物就是属“阴”,食物进入体内就会被消化吸收,供养生命活动的需求,这就是“阴成形”的过程,是一个同化外界物质向内的过程;而人吃饱后会感觉精力充沛,整个人显得很有活力、很精神,做事的时候思维也比较敏捷,这就是“阳化气”的过程,即消耗体内有形物质而释放能量的过程。

所谓“法于阴阳”,就是按照自然界的变化规律而起居生活,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随四季的变化而适当增减衣被等。所谓“和于术数”,就是根据正确的养生保健方法进行调养锻炼,如心理平衡、生活规律、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不过度劳累等。

数千年前所提出的这些原则与方法,讲起来通俗易懂,做起来简单易行,但要真正做到却并非容易。因为现代人,特别是城市人的生活压力都很大,要供房供车,即使不买房买车,也要辛苦地工作以避免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所以经常要加班、熬夜、应酬。还有,现代人都很喜欢夜生活,很晚了也不睡觉,还在上网、唱卡拉OK、蹦迪,觉得不这样就不够刺激,不这样就感受不到生活的乐趣。所以说,很多人往往是在失去健康的时候才懂得健康的重要,快要失去生命的时候才知道生命的可贵。老年性疾病的日益年轻化,中青年猝死人数的不断增加,都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实际上整部《黄帝内经》都在诠释这八个字,这个养生之“道”不是抽象的、虚空的,它就实实在在地表现在我们每一个人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中。希望那些不注重自身健康的人要学会“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不要等到失去健康再后悔不已。

所以说,想要健康的生活习惯,主要还要靠自己调节,虽然实施起来会有困难,但只要坚持,就会看到好的结果。四季养生小贴士中医养生观认为,阴是阳的前提,人体只有注意养收、养藏,即养阴,才能有更多的能量供给人体的生命活动。所以,我们在养生时,一定要注意养阴惜阴,只有这样,生命才能更健康更持久。四季养生宗旨:内养正气,外慎邪气

如今,关于“人与自然”的话题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有些人认为,人主宰世界,可以与自然抗衡。也有些人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只能顺从大自然。其实,客观而言,人对自然不是无能为力的。

从保健养生角度,疾病是可以预防的,只要五脏元真(真气)充实,营卫通畅(指人的周身内外气血流畅),抗病力强,则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人即安和健康。所以四季养生保健的根本宗旨在于“内养正气,外慎邪气”。“内养正气”是养生的根本,任何一种养生方法的最终目的都是保养正气。保养正气就是保养人体的精、气、神。人体诸气得保,精和神自然得到充养,人体脏腑气血的功能也得到保障,即“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在我国医学古籍《黄帝内经》记载了这样一次谈话:

黄帝问养生专家岐伯:“为什么先人们能活上百岁身体还很健康,现在的人不到六十就过早衰老了?”岐伯说:“古时候的人懂得对于四时不正之气的避让,以便使思想闲静,排除杂念。这样调和好了自身的正气,就不会得病了。”黄帝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便照岐伯的方法修炼了起来。

黄帝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处处约束自己,消除不切实际的欲望,使心情尽可能地安定。由于精神专注,他劳动虽很辛苦,但并不觉得疲劳。由于在物质上没有奢望,所以他心情一直很舒畅。吃饭时,不管是什么他都不嫌弃。所穿衣服不管是质地好的还是差的,他都很开心。他喜欢与民同乐。虽然他是国家的领袖,但他尽职尽责,为百姓造福,从不自以为尊贵。

因为黄帝心静如水,加上他长期坚持,从不懈怠,所以他不受外界的干扰,常保有“天真之气”,这应该是他长寿的秘诀了。“外慎邪气”则是警惕外界一切可以致病的因子,主要是从有病要早治、生活要节制等方面来调摄养生。

中医认为,邪气刚入于人体之表,应当即时治之,“勿使九窍闭塞,如此则营卫调和”,病邪就不会由表入里,病势也就不会由轻变重而损害正气,是养生祛病益寿之妙法。

外慎邪气的另一个方面是指对自己的生活注重节制,忌“贪”字。比如:起居有常,起卧有时,从不贪睡,每天坚持锻炼身体,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衣着打扮应当以舒适为宜,根据气候的变化而适当增减着装,但不要因为天气寒冷就穿着过暖,也不要因为天热贪凉而过少穿衣;饮食方面则要讲究五味适中,五谷相配,饮食随四时变化而调节,忌贪饮暴食偏食;在心理健康方面,应当注重陶冶情操,坦然怡然地待人接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良好的心态自然能够改善身体状况,减轻乃至避免机体发生病患的可能。四季养生小贴士自然界分布着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之常气,以运化万物。人体秉承着五行运化的正常规律,因此才有五脏生理功能。不仅如此,人们必须依赖于自然界所提供的物质而生存。所以,人与自然环境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自然和人的关系好比“水能浮舟,亦能覆舟”一样,既有有利的方面,也有不利的方面。健康生活:饮食法地道,居处法天道

现代文明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达,使人们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一个奇怪的现象出现了,那就是与古人相比,现代人似乎变得更容易生病了,甚至还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疑难杂症、不治之症,这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通过研究现代人的生活状态,很容易得出结论:大多数疾病都是由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导致的。与古人相比,现代人少了很多禁忌,没有不敢去的地方,没有不敢吃的东西,生活内容也变得丰富多彩,很多人觉得这是一种进步,其实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实际上是一种倒退。因为人们对于自然、对于天地缺少了应有的敬畏之心,这就为很多疾病的入侵打开了缺口。

那么,怎样的生活方式才是健康的呢?《黄帝内经》给出了最朴实也最根本的答案:饮食法地道,居处法天道。

饮食法地道,“地道”就是节气,也就是说我们平时吃东西要遵照节气规律去吃,尽量吃应季食品,这才是正确、健康的饮食观念。可是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夏季的食品在寒冷的冬季也能轻易地得到,这使得人们对饮食上的季节观念越来越淡薄,从而忽略了食物本身的属性,比如西瓜,西瓜性寒,本应在炎热的夏季食用,以平衡阴阳、中和暑热,若在冬季食用,就给本来寒冷的环境更增添了几分寒意,对身体造成伤害。现在很多女孩有痛经的毛病,很大原因就是饮食上不注意造成的。

居处法天道,“天道”指日夜,是指人的起居应该顺应天地运转的自然规律,天亮就起床,让人体自身的阳气与天地的阳气一起生发。经常赖床的人会有这样的感觉,虽然早晨比平时多睡了一会儿,但是起床后并没有精神抖擞,反而不如早起的时候舒服,这就是由于赖床使体内阳气没有生发起来的缘故。同样,天黑了就应该睡觉,不要贪恋夜生活,不要经常熬夜,这样才能使阳气潜藏起来,以阴养阳。

另外,生活水平的提高也让很多人过着一种恒温的生活,夏天热了可以开空调,冬天冷了有暖气,鲜有机会出汗或感受寒冷,违背了自然规律的我们必然会受到惩罚,于是,一些所谓的富贵病接踵而至,让人们在享受高质量生活的同时也付出了昂贵的代价。一些人也意识到了生活中的这些问题,于是开始想方设法加以改变和弥补,如很多都市人开始利用节假日去郊外享受大自然,到农庄从事一些体力劳动,以减缓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带给自己的危害。从本质上说,这其实就是人们在长期远离自然以后的一种本能。“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如果悉心研究一下历史,我们会发现一个规律: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出现较大矛盾并表现在外化的时候,常常是春夏之交这个人心易动的时期,也就是三、四、五、六这几个月。因此,贤明的统治者都尽量在春夏之交缓解矛盾。黄帝就认为,在春夏之季对人民群众要“生而不杀,欲而无夺,奖而不罚”。

其实,治国安民的大业与养生之道也是相通的。《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这就是讲,一年里,春夏秋冬四时(四季)阴阳的变化,是天地自然界万物生命演变过程中生、长、收、藏的根本所需。深谙养生之道的人,也就是能够掌握自然界变化规律并能顺应这个变化规律的人,会适时地在春、夏季节保养阳气以顺应生长的需要,在秋、冬季节保养阴气以适应收藏的需要,这样顺从了天地自然生命发展的根本规律,就能与万物一样,在生、长、收、藏的生命过程中正常地运动发展。如果违逆了这个规律,就会戕害生命力,破坏人身真元之气,损害身体健康。

大家可能会有疑问:春夏季节天气逐渐热了,为什么还要养阳?那样岂不更热了?秋冬季节天气逐渐转冷,为什么还要养阴?如此不就更冷了吗?

春夏时节气候转暖而渐热,自然界温热了,会影响人体。人感到暑热难耐时,一则人体的自身调节机制会利用自身机能即大量消耗阳气,来调低自身温度抗暑热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二则天热出汗也会大量消耗阳气,汗虽为津液所化,其性质为阴,但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所以汗的生成,也有阳气的参与。

秋冬时节气候转冷而渐寒,自然界寒冷了,也会影响人体,人感到寒冷时,一则人体的自身调节机制会利用自身机能大量调动阳气,来调高自身温度抵御严寒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二则秋冬季节阳气入里收藏,中焦脾胃烦热,阴液易损。

所以说,春夏之时阳虚于内,秋冬之时阴虚于内。在养生保健上就要做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正如清代著名医家张志聪所谓“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所以养阳;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所以养阴”。总之,主要还是阳气易于亏耗。四季养生小贴士秋冬养阴并不代表这两个季节就不用养阳了。因为对于人体来说,阳代表能动的力量,即机体生命机能的原动力。阳化气,人们把阳和气连起来叫阳气;阴代表精、血、津液等营养物质,即机体生命机能的基本物质。阳气是人体生存的重要因素,由阳气生成的生命之火,是生命的动力,是生命的所在;阴成形,通常又把它叫做阴液。阴液是有形物质,濡养了人体形态的正常发育及功用。阴所代表的精、血、津液等物质的化生皆有赖于阳气的摄纳、运化、输布和固守,只有阳气旺盛,精血津液等物质的化生以及摄纳、运化、输布和固守才有依赖。只有阳气的能动作用,才能维持人体生命的正常功能。它不仅主宰了人的生命时限,而且还确定了人体五脏六腑的功能状态。所以,不论何季,“养阳”都是非常重要的。天地运作需能量,脏腑健康先输养

人体的运作与宇宙天地的运作是一样的道理,天地运作需要太阳的热量,需要地球磁场以及万有引力等提供能量,人体也一样,脏腑作为人体最重要的器官,它们的运作也需要有充足的营养。

中医认为,脏腑的气血盛衰状况直接关乎人的生老病死,气血充足、五脏坚固的人的抗病能力强,一般很少生病。反之,如果一个人气血不足,那么首先影响到的就是五脏。气血就像五脏的“粮食”一样,气血不足就会使五脏闹饥荒,五脏不肯正常工作,各种疾病就会乘虚而入。

假如心脏没“吃饱”,就会心慌、气短、胸闷,特别想休息,然后出现间歇,心跳得越来越慢,开始痛。这些症状其实是在提醒你,它饿了、累了,需要血来补充。在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此时并非血液的流动受阻,而是要从增加血液的总量上入手。

肝脏“吃不饱”,它的工作量就会减少,以前吃一斤肉,它都能转化成人体所需要的能量,而在吃不饱的情况下,一斤肉它只能转化七两,余下的三两以脂肪的形式弃置在肝脏里,形成脂肪肝,或者堆积在血管里形成高血脂。

如果肾脏没“吃饱”,就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人体排毒工作,身体内的各种毒素就不能及时排出体外,从而引发尿酸、尿素过高。

如果胰脏“吃饱”了,就能奉献给人体充足的胰岛素。胰脏“吃不饱”,糖不能被正常代谢,多余的糖留在血管里,造成血糖升高。

因此,平时要注意合理饮食,做到营养丰富均衡。这样才能保证人体内血的质量和浓度。保证了胃肠的消化吸收能力,就能让人血量充足。

知道了血的重要,下面我们来看气。中医所说的气是由先天之精气、水谷之精气和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组成的。先天之精气其实代表的是先天之本的肾。肾为一身之阳,就像人体内的一团火,温煦、照耀着全身。

如果生命是一棵大树,那么肾脏就是树根。对于肾脏,中医里永远只存在着补,从没有泻的说法。不能给肾脏撤火,更不能灭火,只有通过不断地、适度地添加“燃料”,才能让肾火烧得长久而旺盛。

补气就是补肾、暖肾、保暖、驱寒,气血充足就是身体内血液的量足、质优,肾气足,基础体温偏高,各脏器功能正常,代谢旺盛,血脉畅通;气血两亏就是身体内血液的量少、质劣,肾气虚,基础体温低,各脏器功能低下,代谢缓慢,血脉运行不畅。因此,我们要特别注意身体血气的补充。

下面就为你提供一些简单、有效的气血储存方法。

1. 好好吃饭 中医讲究: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所以要想气血充沛,必须要先把脾胃调养好才行,而好好吃饭就是调养脾胃的基础。因此,一日三餐要注意饮食营养的搭配。

2. 好好睡觉 肝脏的特点是:卧则回血,坐立向外供血。因此,一定要好好睡觉,养护肝脏。

3. 好好休息 应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和文娱活动,积极休息。如果是心理疲劳,千万不要滥用镇静剂、安眠药等,应找出引起感情忧郁的原因,并求得排解。该冷的时候冷着过,该热的时候热着过《黄帝内经》里说,夏季属火,主生长、主散发,夏天多晒太阳、多出汗,可借阳气的充足来赶走身体里的积寒。但现代人通常都处于有空调的环境下,整个夏天都很少出汗,这样反而会让体内的寒气加深,抑制散发,秋天就会得痰证,降低了适应秋天的能力。

中国还有句老话叫“冬天不冷,夏天不热,迟早要坐病。”冬天的时候,由于人的气血是闭藏的,如果通过外界的人为条件把屋子和身体捂得太热了,本来应该闭藏的气血就会向外耗散,气血都耗散出去了,人就会生病,在《黄帝内经》里这叫“冬不藏精,春必病瘟”。在冬天,本来是要冷着过,但你却一直在暖洋洋的屋里待着,这样全身的毛孔是开着的,如果突然间出来进入到外面较低的气温中,就会感冒。所以,建议大家,冬天该冷的时候就让它冷点,即使要开空调、烧暖气也应该把温度控制在20℃左右,不能太高。

再说夏天,人们的生活条件好了,上班,办公室开空调;下班,家里开空调;坐车,或者自己开车,车里也有空调,甚至睡觉的时候也开着空调。现在不少人在夏天有浑身不舒服的感觉,睡一觉起来胳膊和腿就疼了,这就是因为经常待在空调下的缘故。所以夏天大家要热着点过,尽量少开空调,可以准备把扇子,扇子扇的风都是自然的风,对自己的身体无害。如果实在热得不行,要开空调的时候,就一定不要怕费电,多开窗通风。不只是空调,即使你用电风扇也不要对着自己吹,要让它冲着墙吹,这样可以有一个回旋的余地。四季养生小贴士过去人们都喜欢住四合院、住平房,其原理就如我们前面所讲的“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说得直白些,住平房可以接地气,使人能更好地与大自然和谐统一。然而,现在人们住在高楼大厦里,夏天开空调,冬天有暖气。不接地气不说,还没有四时的温差概念,这其实是违背了自然规律的,也是经常生病的一大重要原因。“不时不食”,顺时而“食”

按照中医的理论,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的身体也是如此。中医讲究天人合一,特别注重顺应自然。因此,顺时而“食”也是膳食养生的关键。《黄帝内经》中说:“不时不食”,就是要求我们,饮食一定要顺应大自然的规律,说白了就是大自然什么时候给,我们就什么时候吃。

目前,我们有各种先进的栽培技术,一年四季都可以买到自己想吃的东西。现在再讲“不时不食”似乎有点过时了,但这里还是要提醒您:尽量吃应季的东西。因为,无论什么食物,只有当季才生长得最为饱满、最有营养。

就像甜瓜,一般是7月份才成熟,那时候的甜瓜经过了充分的阳光照射,味道很香甜,放在屋子里比空气清香剂还好使,但现在大棚里种的甜瓜,5月份就上市了,看上去也是甜瓜的样子,但是根本不好吃,有的甚至都是苦的,完全失去了应有的风味,营养功效自然也比不上自然成熟的。有些催熟的食物,不光味道不好,人吃了还会生病,就是因为它的生长过程中用了很多化学药剂。所以,我们吃东西一定要吃应季的,不仅经济实惠而且对身体有好处,我们吃东西不能只为了尝鲜或者寻求一种心理上的满足,吃得放心、吃得健康才是最重要的。

在关于什么季节该吃什么食物方面,很多民间习俗就是很好的答案:韭菜有“春菜第一美食”之称,“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到溪头荠菜花”,荠菜也是很好的春菜,“门前一株椿,春菜常不断”……这些都是符合自然规律的;夏天有“君子菜”苦瓜,“夏天一碗绿豆汤,解毒去暑赛仙方”,“夏季吃西瓜,药物不用抓”……夏天多吃这些食物可以解暑除烦,对身体是有好处的;秋天各种水果都上市了,“一天一苹果,医生不找我”,“新采嫩藕胜太医”,还有梨、柑橘等都是不错的选择;冬天最常吃的就是大白菜,此外冬季是进补的好时节,可以多吃些羊肉、狗肉等温补的食物,可以补中益气,来年有个好身体。四季养生小贴士食物得天地物候之气,它的性质与气候环境的变化是密切相关的。如果不是应季食物,它就没有那个季节的特性,营养价值就会因此改变。因此,古人提倡吃应季食物。在日本也有类似说法,人们热衷于吃“初物”,就是到了季节新鲜上市的食物,从食物当中感受四季变化,体验人与自然协调的美感和幸福。四季养生的关键时令:春分、秋分、夏至、冬至

一年有24个节气,对养生来说,每个节气都有不同的保养法。而其中最值得我们注意的节气有四个,分别是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我国古代习惯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四季的开始。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则处于各季的中间,这四个节气都是养生的关键。

1. 春分与秋分

春分和秋分都是太阳光直射赤道,地球各地的昼夜时间相等的日子,所以古代春分秋分又称为“日夜分”,民间有“春分秋分,昼夜平分”的谚语。

由于春分节气平分了昼夜、寒暑,人们在保健养生时应注意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状态。人体中的气血也是一对阴阳,血为阴为体,气为阳为用。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气不足,易得淤积之病,如肿瘤、血栓等;气太过,易得脑出血之类的病。所以,只有气血平衡,人才能健康。前面我们也讲了,春天的时候,气血从体内向体外生发;秋天的时候,气血从体外向体内收敛。而春分和秋分的时候,人的气血都是一半在外面,一半在里面。所以这两个节气人最应该到室外活动,以帮助气血的运行。

2. 夏至与冬至

夏至是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白天最长,阳气就最旺,相应的阴气就最弱。阳气最盛就要消减,阴气最弱就要增加。所以,夏至的到来是阳气盛极而衰,阴气开始萌芽的时候。

冬至则恰恰相反。冬至是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是白天在一年中最短的一天。白天最短,阳气最弱,阴气就最盛。阳气最弱就要增加,阴气最盛就要减少。所以,冬至的到来是阴气盛极而衰,阳气开始萌芽的时候。

这两个节气都是阴阳处于极度交替的时候,所以这两个节气是非常特殊的,也是最值得我们注意的。很多中老年人在这两个节气里都会有或多或少不舒服的感觉,而对于一些重病患者就更危险了。民间有句古话说,冬至和夏至都是“收入”的时候。其实就是在阴阳极度交替时没有注意调养造成的。那在这两个节气里如何养生呢?很简单,阴气弱就养阴,阳气弱就养阳,具体地说就是在夏至里要加倍注意保养心阴,克制心阳,不要让心火太旺;在冬至里要加倍注意保养肾阳,不要让肾阴过寒。做到这两点最好的方法就是多睡觉。正如我们提倡多睡子午觉一样,冬至是一阳生,夏至是一阴生,这时候多睡觉就可以很好地养护微弱的阳或阴。当微弱的阳气或阴气都很好地生发起来了的时候,你的身体状态也就会很好。

总之,我们的日常养生一定要遵循自然界的规律,谁违背了这个规律,谁就会受到惩罚。四季养生小贴士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自然界天地阴阳之气升降变化及消长的转折时期,人与此相应,也会表现出阴阳变动更为明显甚至剧烈之势,如果人体内在的自稳功能不能对此做出适当的反应,就无法与自然界的阴阳节律相适应,从而出现阴阳失衡的疾病状态。对此,各时令期间不妨请专业医师进行一下“节气灸”。所谓“节气灸”,是在特定的时令节气,选择具有强壮作用的腧穴进行艾灸,以温壮元阳,激发经气,调动机体潜能,提高机体抗病与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