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天才都是孤独地翻山越岭(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12 14:42:11

点击下载

作者:萧亮

出版社:文化发展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每一个天才都是孤独地翻山越岭

每一个天才都是孤独地翻山越岭试读:

前言

13岁能写程序代码,18岁考入哈佛,19岁退学,20岁创立微软,39岁成为世界首富,并占据榜首12年。他,是比尔·盖茨(Bill Gates)。

高中时开发音乐软件,大二时用一个星期就创建了脸书(Facebook),23岁成为全球最年轻的亿万富豪。他,是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

5岁举行第一次个人演唱会,19岁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巡演,23岁在白宫举行个人专场独奏会。他,是钢琴家郎朗。

……

在人们眼中,这样的人物都是“天才”。他们的成就对于凡人而言,是遥不可及的。

最近几十年来,近乎所有人都以为——天才成功者的“杰出成就”一定源于他们过人的天赋。这是社会的共识。可天才们却不认同。就像丹麦作家丹尼斯·金格拉(Dennis Gingra)说的:“人们四处闲逛的时候,不可能突然发现自己最后逛到了珠峰的峰顶。”

人们以为天才因其天分成功,事实却是:天才因其超出常人百倍的勤奋努力、刻苦的学习和针对性的重复训练才成了公众眼中的杰出人物。

天才因其过人的勤奋而成为顶尖人物,普通人照样可以通过勤奋而使自己变得卓越,最终蜕变成为天才。但是,普通人对此问题的认识却是充满矛盾的。大多数人认为天赋是与生俱来的,且不可复制。因此他们对天才心怀敬畏之心,从不企图超越。于是,无法成为天才的凡人甘于平庸,即使“一般努力”地追赶也不愿意尝试。

这些年来,我因为工作原因接触到了数百位不同行业的卓越人物、世界级企业的创始人、CEO或他们的精英代表,所有的调查结果都无一例外地支持本书的观点——成就天才的唯一途径是有针对性的刻苦学习与高强度的训练,而不是他所具有的天赋。

即:一个人所能取得的成就有多大,总是取决于他是否进行了正确和足够的练习以及是否高效运用了练习的成果。

所以,我需要首先强调的是,本书的主题是普通人成为天才的“方法论”,而不仅是督促你更加努力的“加油泵”。对成为天才而言,后天的努力是不可或缺的。如果你在清晨6点去地铁站就会发现,有近3个小时的时间,那里都是人来人往拥堵不堪的。每一座城市中都有无数的人赶最早的班车去几十里外的办公室,深夜又坐最晚的班车赶回来。他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在工作上,非常辛苦。但是,为何能够成为杰出人物的仍然是极少的一部分人呢?大家同样在早起晚归,一天都有24小时,为何登上塔尖的不到百万分之一呢?《胜者即是正义》(LEGAL HIGH)是日本的一部电视剧。剧中有一位动漫大师被助手告上法庭,理由是:“这个老板苛刻无比,不近人情,总把我们当作笨蛋来训练。”助手哭得一塌糊涂,愤怒和委屈溢于言表。作为被告的动漫大师却冷静地宣告:“我可以赔你很多钱,也可以向你道歉。这些都无所谓,但我要说的是,你根本没有才华。不但是你,我也一样,我们都是笨蛋。才华这种东西是要自己亲手挖掘创造的。我也不是什么天才,只是一步一个脚印,比任何人都更加拼命地工作。最后,我回头看时,他们在背后踪影全无。懒惰的人在山下唠叨:‘哎,谁叫那家伙是天才呢。’这简直是开玩笑!比我有时间、有精力、感情丰富的人到处都是,为何他们那么懒惰?既然不珍惜就请把时间统统给我一个人吧。把这些浪费掉的宝贵时间送给我,我还有很多想创造的东西!”

这段话震撼人心。的确,人们一边羡慕天才的成就,一边又无法理解天才为何能够成功。这是因为他们看不到这些优秀人物在不被人发现的地方所付出的艰苦努力。所有的伟大成就背后,都有一个人默默承受的孤独和悄悄流淌的汗水。

现实中这样的故事更多。现任阿里巴巴首席人力官(CPO)、菜鸟网络董事长、阿里巴巴合伙人之一的童文红,她进入阿里后的第一个职位是前台接待——这是一份毫无前途可言的工作。她不懂专业,没有背景,但她愣是用自己细致到极点的工作作风打动了同僚和上司。比如,每个人都厌恶客服工作,但她不厌其烦地接打电话,解决每一位客户的疑问。她仔细研究铁路车次,总结出详细的车次时间表发给每一位经常出差的同事。这很枯燥,需要耐心和大量的时间,但她做到了。

一年后她就升任阿里行政部主管,创造了一个众人眼中的奇迹。在行政主管的岗位上,她继续展示了自己高强度的学习和工作能力。她不懂装修,却要负责创业大厦的装修项目。童文红利用一切时间边干边学。别人吃饭用半小时,她只用10分钟。她随身携带资料和设计图,最后学会了进度控制和质量把关,保证了大厦装修准时、高质量的完工。非典期间,她身兼数职,沟通、安保、疏散和心理抚慰样样都做,忙得没有时间睡觉。她不声不响地坚持了下来,并交出了让人们十分满意的答卷,完成了向优秀管理者的蜕变。“又傻又天真,又猛又持久。”这是童文红对自己的评价,其实也正是杰出人物能够成功的原因。就像我们都知道,史玉柱、陈天桥、马云、俞敏洪、刘强东他们是超级富豪,是公认的顶尖人物,但没有多少人清楚他们是如何从普通的创业者成长为行业大佬的,也没有多少人知道他们付出了怎样的代价和努力,承受了多少别人无法承受的孤独、屈辱、痛苦和做出了多少牺牲。

和这些艰辛的付出相比,最初由造物主赐予的天赋反而是微不足道的。那些在各自的行业和领域中会当凌绝顶的人,无不忍受着孤独和寂寞,一次又一次地将自己逼至绝境,孤身一人翻山越岭,从平凡走向卓越,创造令人赞叹的伟业。

·别人看不到时你在做什么?

西雅图一家长期关注人的职场成长的研究机构曾经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如果别人看不到你,你会做些什么?”(What will you do if others don’t see you?)这个问题引起了人们热情地响应和广泛地公开讨论。很多人发表看法,给出了自己的选择:“噢,那太好了,扔掉书本,戴上耳机享受音乐,顺便吃点零食。”“当然是睡觉,直到下班。”“发呆或者是……打游戏。”“出去约会,购物,看电影。”

总之,启动无所事事的慵懒状态是最受欢迎的“项目”。然而,你知道比尔·盖茨的选择是什么吗?他在18岁时就给出了答案:用36小时或更长的时间学习编程,睡10个小时再爬起来直接投入到学习状态。没有人观察或希望他这么干,纯粹是出于热爱。事实上,从12岁时起他就进入了这种癫狂的模式。

从“不会”到“会”,从“平庸之辈”到“众星捧月”,秘诀不是天分,是有目的的高强度训练,是重复和从不间断的技能练习。我在书中会从不同的方面——目标、专项技能、潜能挖掘、时间开发等讲到如何开启自己最高效能的训练和努力模式。一旦你决定了自己要做什么,就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利用一切时间,付出远远超过常人的代价,穷尽一生地训练和磨砺。在别人看不到时,依旧重复地训练、提升,并最终突破瓶颈。这正是杰出人物的拿手好戏。

·天才的三要素“勤奋+天赋+运气=天才。”

这不是我的论断,这是天才们的总结。在1929年的一次发布会中,爱迪生说:“天才就是1%的天赋+99%的汗水。”在爱迪生看来,勤奋是对于成功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天赋可能只占到了1%的比例。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一点点运气。爱迪生在发明电灯的过程中始终是孤独的,无人理解,也乏人支持。但他凭借强大的毅力和执着的专业精神扛过了这个痛苦煎熬的阶段。

即将开始阅读本书的朋友,你呢?

要素1:勤奋

我们不用解释勤奋到底是什么,但“勤奋”就是常识中的埋头苦干和不计成本的付出吗?就像比尔·盖茨在一次讲座中阐述的:“勤奋的基础是正确的专业精神。”

你是否确认了自己最擅长的领域?

你是否再一次确定了自己的人生志向?

你是否找到了最有效率的勤奋方式?

如果还没有100%的做到,我相信这本书对你就是有价值的。

要素2:天赋

普通人和天才之间,除了努力的程度不同,天赋的多少是重要的因素。但人们对于天赋的理解并不一定符合事实。我在新加坡有一位朋友,特别热衷于成功学。他研究名人的成功经历,崇拜乔布斯。我对他提了一个问题:“看了那么多成功案例,你有何经验之谈?”

他笃定地说:“厚积薄发。任何一个领域的顶级人物,都是做了很久才有顶级的成就。”

朋友认为天才是靠积累形成的,同时他也不相信天赋。事实上,人们接受的传统教育一直在强调时间和积累的重要性。尤其对深浸儒家文化影响的东方人来说,勤奋比天赋更为重要。道理是对的,但忽略了一个问题:

假如你对一个领域并不擅长,缺乏相应的兴趣和潜质,勤奋的力量会不会大打折扣呢?

天赋不是可以用时间和积累来简单解释的——一位漂亮的女孩每天都在走路,她有99%的概率成不了T台模特。一位文笔出色的作家每天都去讲课,他不一定就能练出好口才。即使你在一个行业工作了一辈子,付出无数心血,你也没有成为专家。不是吗?

我在书中提到的天赋,与其说是天分,不如说是人的基因和思考模式中“容易过敏”的部分。你会对一些事情、工作感兴趣,并且明显地比做其他事情和工作得心应手,这就是天赋。时间和积累是重要的要素,天赋也是。它们都是成就一个天才的变量。对于天才而言,时间和积累是必要的条件,绝非充分条件。同理,天赋也是,它是三个环节之一。

要素3:运气

当你用过人的勤奋将天赋充分地开发,剩下的工作就交给了上帝。上帝每时每刻都在掷骰子,幸运女神未必如约光顾最勤奋的那个人,也可能对最有天赋的人冷眼相看。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如何看待运气。

在本书中,我们会从一个特别的角度一起“理解运气”和“解构运气”。你一定要相信,运气在某些时刻不是无形的,她存在于我们的孤独、勤奋和专业练习的付出之中。你在大部分时间可能错过了她,但你能掌握一些观察、判断和捕捉运气的技巧。这是我在书中可以告诉你的,并希望与你共同拥有未来的好运。

·献给孤独奋斗和喧嚣中迷失的人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说:“生活不可能如你想象般那么好,但也不会如你想象得那么糟糕。我觉得人的脆弱和坚强都超乎自己的想象。有时,我可能脆弱得一句话就泪流满面。但有时,我也发现自己咬着牙已经走了很长的路。”

本书即将完稿时,我收到一位国内读者寄来的他自己的故事。他是一名年轻的工程师,大学毕业后的第二个月,就被公司派到了一个鸟不拉屎的地方,为了一个项目一待就是6年。他每天只睡5个小时,有时甚至不到3个小时。唯一愿意陪伴他的是枯燥的数据和发出微弱噪声的电脑。“这是我的生活:为了一个无人关注的目标孤独地和自己战斗。”他以这样的一句话作为故事的开头。

当6年的发配生涯结束时,项目的成功让他一举成为业内非常著名的专家。这时,所有的人都围过来赞美他,他开始活在闪光灯下。有人称赞他是奇才,可只有他知道自己是因为什么而成功。

有时候,人们会觉得如此孤独的生活根本不可能发生在自己的身上——漫长的日夜中只有一个人吃着盒饭,对着电脑或图纸写来画去。人们连一个人旅行的枯燥都忍受不了,因此很难想象那些天才人物是怎么度过无人问津又拼命奋斗的生活。

这个世界的运转速度是如此之快,没有人在意你是不是“一个人”。哪怕你是一个天才,人们也只关注你成功之后的影像以及一言一行。所以,当我们开始本书时,“品味孤独”是一个必须接受的要求。假如不愿意一个人默默地做些事情,就浪费了上帝赐予你的天赋。

西雅图的那家调查机构曾经公布了一位优秀广告设计师的来信:

我有许多获奖作品。人们都觉得我很牛,可我不这么觉得。好像在聚光灯下待得越久,就越容易忘记开始时遇到的困难和遭遇的困境,以及那些承受的煎熬。但我始终保持清醒。我渐渐变成自己生活的旁观者,注视着岁月平静地流淌。我不再浮躁,不再迷茫,因为我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如何一路走来的。那就是,为了攀登一米的距离,我也要付出巨大的牺牲。

我们身边都有很多牛人,他们在某一领域就像“神”一样的存在。过去,你可能只是羡慕他们,心里却想着反正自己也不会变成那样的人。直到有一天你看到、听到和经历了一些事情——原来即使优秀的前辈也有迈不过的坎,也有看不进书的时候,也有为了一个简单的问题三天三夜不睡觉的经历。如果不是亲眼见到,你也许忘了天才们是用怎样的代价才换来了辉煌的人生。

我用这本书献给所有的尚有一些梦想、有一些天赋并想把它们开发出来的朋友。如果你想要去实现梦想,孤独是你的必修课。如果你不能沉下心来,不能忍受一个人的痛苦,用双脚丈量面前的高山,你就没有办法实现梦想,没有办法开发自己的潜能。因为任何一种成功都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本书的四个希望

A.你要听从内心的声音并勇往直前

你要用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一生。你要有坚韧的意志力,为了实现目标而不惜代价,但是,也不要让别人为你的理想白白买单。

B.不要只为了追求自由的生活而努力

假如你要的只是自由的生活,或者追求自我生命的意义和无限的可能,那么你可以忽略本书。本书是写给一个不仅打算追求自己的生命意义,而且还希望开发自身的极限潜质来温暖世界的人。

C.如果你是天才,就请付出200%的努力

你必须看到这个世界的冷漠真相。在你成功之前,很可能无人同情你。你唯一可依靠的是自己的勤奋,和必须付出的代价。孤独就是一个你躲不过去的代价。尤其对天才而言,更要付出200%的努力。

D.用深度和刻苦的练习开发你的天赋

当你仅以天赋为傲时,意味着你距离失败为时不远了。最美好的实现理想的方式当然是顺应天性,做自己喜欢的工作。但在此之前呢?你有没有经历一个严肃、深度和刻苦练习的过程呢?

你要知道,那些优秀而且强大的人——他们是天才,但从来都勤奋得令人发指。第一章天才,来自于“有目的的训练”——针对性的强化训练,可以让每个人成为杰出人物一、这个世界由三种人组成

天才,经过训练成为天才的普通人,没有成为天才的普通人,你是哪一种?

从人类诞生开始,我们的阶层构成始终是一个金字塔形状,从上到下包含了三种人。我们可以加入财富、身份、地位等不同的元素,但都不会改变这个牢固的三层结构。

第一种人——顶尖人才

顶尖人才站在世界的顶端,领导和深远地影响着各个行业。他们可以是一百年才出一个的发明家、科学家,是首富,也可以是世界各国的高级政治人物,掌握着世界绝大部分的资源。从智商上,他们当然被称为“天才”。因为这些人不是著名政治家,就是大公司的开创者和CEO,或许是科学界的领袖。总之,世界绝大多数人是在他们的领导下生活、学习和工作。

第二种人——创新人才

站在中间层的是创新人才——还有个更为名副其实的称呼:破坏性人才。他们经过一定的训练,但未能上升一步,是世界各地的创新者和破坏者。作为对现状不太满意的一员,他们对制定游戏规则的人不断地发起挑战,并利用一切手段提高自己的能力,因为这些人不甘于平庸。

第三种人——普通人才

在最下层的是世界上绝大多数的、没有把天赋挖掘出来的普通人。他们是身边的你、我、他,是你的同事、家人,甚至是你自己。具体表现在,对于提升自己的计划不太感兴趣,认同现状,对自己未来的一生都有一个可见的预期——“就这么过下去吧!”在公司,接受领导的管理;在学校和家中,受到师长和父母的监管。在金字塔的三层结构中,他们是被动和服从的代表。

你可能疑惑不解、愤愤不平:“为什么在上面的不是我,我比他们差在哪里?”其实你一点儿都不差,至少从基因的角度来说,你体内的天赋并不亚于那些获得极高成就的人。问题还有一句“为什么”。

为什么你有天赋,却没能成为天才?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同时也是本书的开篇主题。通过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将看清一些隐藏在面纱后面的真相。比如,我听过的一句很有代表性的抱怨:“明明是我提出了这个构想,那个家伙却先我一步做出了计划。”

在北京的一家公司,策划部的吴先生就是这么说的。他是一个很有想法的人,开会时总能提出奇思妙想。在最近一个项目的策划会议上,他率先提出了新的点子,受到领导的赞扬。领导采纳了他的建议:“大家好好想想,怎么把小吴的这个想法变成现实。”

吴先生激动不已。他花了两天时间来修正自己的思路,又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来进一步完善。他本以为一周后的部门会议上,自己的计划书一定能再次震撼全场。结果距离开会还有两天时,他忽然得知,一个同事已经拿着厚厚的计划书跑进领导办公室,拿下了这个项目的主导权。“看来你觉得他配不上这个计划?”朋友问。“他是个很笨的人,平时极少发言。”吴先生不服地说,“而且我也不相信他短短4天就能做出详细的计划书。”

但是后来吴先生发现,那个笨家伙并不止用了4天,而是用了“6天”——会议结束的傍晚他就开始通宵加班,一天只吃两顿饭(中午饭省掉了),就像疯子一样在极短的时间里盖了一栋“漂亮的房子”。换句话说,当吴先生还在思考如何美化整体思路时,那个人已经用尽全力钻研这个思路的细节了。

于是,一个有天赋的人没能成为人们眼中的天才,至少没有站到成功者的领奖台上。另一个天赋可能稍差的人却取而代之,从最下面的阶层跳到了上面的第二个阶层。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这个人也许还会向上攀升。

所以,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

1.一个顶级人才必须从最基础的环节做起,在无人理睬的时候发起冲击。

2.如果你认为自己是有天赋的,就必须付出比常人多数倍的努力,因为我们无法保证那些拼命的家伙是否会笨鸟先飞。二、大部分的天才都成功于不间断地针对性练习

天分决定的只是下限

当扎克伯格准备将脸书业务推向中国时,哈佛大学的一个调查机构发起了一项调查。第一个题目是:“你是否认为扎克伯格这样的人是成功于他的天赋?”但重要的是第二个题目:“如果不是,你认为他是怎么做到的。为何你做不到?”

两个月内,有七千余人通过邮件寄来了他们的答案。有68%的人认为扎克伯格因其天赋而成功。有人给出的解释是:“扎克伯格在学校是一个异类,古怪的想法,冷漠的行为,朋友很少,可他成功了。除了天赋,还能有什么呢?”对于第二个问题,有21%的人认真地给出了回答:“他一定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就在我们看不见的时间里。”

了解内情的人——扎克伯格身边的朋友、初期合伙人和亲密的校友都知道,这个创办脸书的伟大天才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般靠一两个想法就脱颖而出。他榨干了所有的课余时间,训练自己在平台开发方面的能力。他思考了数千遍脸书的发展模式,提出了上千种不同的方案,并做了严谨的论证。为了验证一个全新的想法,他不间断地重复试验,只为了让系统减少一个“无伤大雅”的BUG。

NBA巨星科比·布莱恩特也是一个勤奋的天才。他称自己昔日的队友、四届总冠军球员沙奎尔·奥尼尔很懒惰。他瞧不上那些有天分却疏于训练的人。在接受《纽约客》采访时,科比批评奥尼尔,说:“奥尼尔这么懒惰的事实常常令我抓狂。我们每天都是有努力训练的责任的。”

在赛场的辉煌之下,科比的私生活是单调和枯燥的。他经常会一个人去球馆,不拿球进行训练,好像在和影子练习。受到批评的奥尼尔形容道:“科比是训练狂。我走进球馆,看到他在那里做切入、突破、投篮的训练——唯一的不同就是他的手上没有球。我觉得这很奇怪,但这对他的提高显然是有帮助的。”

在经年累月不间断的训练中,科比享受这种重复。他默默地计算自己投进的球,1,2,3,4……一直到投进400个球,然后停止训练。要成为一名万人敬仰的球星,首先要成为一个训练魔鬼。科比对于训练的高度投入,使他的队友可能都不愿意和他一起参加练习,因为他的带动作用太大了,那是超级魔鬼训练。

科比的训练师说:“我会帮他安排好令人难以置信的训练强度,包括‘自杀式俯卧撑’。他会用力撑起身体,双脚离开地面,然后完成击掌。这是极为困难的动作,但这样的训练要做3组,每组7个,并且这只是他很多训练中的一种而已。”

天分能够决定的只有下限。它保证你不会得太低的分数,提供了一个入门的门槛。但你能走多远,成就会有多高,则不是天分可以左右的,而是你为之付出的努力。当你发现自己最擅长的技能时,要把它开发到极致,就要用高强度的练习来持久地训练,成为一个最刻苦和最执着的人。

我在哈佛商学院的导师曾说:“一个偷懒的天才,比不上一个认真努力的普通人,任何行业都是这样的。如果你经常偷懒,享受舒适,一段时间后,你就会看到自己的人生轨迹是下滑的。如果再经过一段时间,你还没有做出改变,那么这种下滑的轨迹就是不可逆转的。”

最聪明的脑子也需要经常练习,否则就只会钝化

即使你的脑子很聪明,也要经常练习思考。你有书法、唱歌的天赋,也要定期进行专业提升。任何技能给予我们的天赋都不是永久保鲜的,如果不能强化训练,就会“不进则退”。

所以,与其说天赋成就了天才,不如说“有目的的针对性训练”造就了那些幸运的天才。三、如何才是“有目的的训练”?

怎样解释神童现象?

2014年8月,全日本心算选拔大赛在京都举办。日本埼玉县小学的三年级学生辻洼凛音赢得了“日本心算小学生”称号。她是全日本心算界最年轻的选手,成为人们公认的小天才。

日本全国心算教育联盟设立了包括乘法在内的六个比赛项目,比赛的难度很高。参赛者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抢答正确,满分1500分。这次心算比赛,从小学生到成年人共有559人参加。辻洼凛音在146个优秀的小学生中脱颖而出,实为不易。

辻洼凛音的母亲说,女儿从小就对心算很感兴趣,主动要求学习心算。女儿还利用计算机的屏幕闪现来进行心算训练。5岁时,她就参加了当地“心算教室”的专业训练。

从一开始,辻洼凛音便展现出了心算天赋。6岁时,她已经被日本全国心算教育联盟第345回鉴定为暗算的合格9段。当时,和她同段位的对手已是中学2年级学生,而她还是幼儿园的小朋友。由此可见,她是全日本年龄最小、段位却最高的心算练习者。到小学1年级5个月时(7岁),她获得了最高的10段位,成为全日本年纪最小的心算纪录保持者。

这是了不起的成绩,说明她是神童。但神童是如何形成的,完全靠天赋吗?

第一,喜欢和专注的练习

她的老师高柳说:“这个小女孩喜欢心算,也专注于练习心算。她把大量的时间放到训练上。当其他小朋友在玩游戏和看图画书时,她都始终沉醉在这件事情里面。所以我对她未来的成长十分看好。”

第二,有目的的训练

虽然她还喜欢游泳、弹钢琴和练习体操,但她把主要的精力放到了心算练习上。在她每天、每周的课目表上,心算是排在第一位的计划。这就是有目的训练——你必须抓住一个主要目标——适合你的目标,并有利于释放出全部天赋,然后进行针对性的强化练习。

辻洼凛音能在30秒内迅速算出5条题目。每当休息日一家人出门购物时,她成了一个不喜欢购物的小女孩,待在家里练习心算。这些购物玩耍的时间加起来,成为她达成目的的一个坚实基础。每天放学以后,她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去找邻居家的好朋友,而是练习心算,一直到晚上9点或10点才吃晚饭。

经过有目的的训练,她最擅长7位数的乘法,甚至比世界纪录保持者笹野健夫更擅长乘法。当旁人称赞她的天才时,并不知道她默默付出的这些辛苦。

文艺复兴时期的法国著名画家欧仁·德拉克罗瓦(Eugène Delacroix,1798-1863)说:“无论哪一行都需要职业的技能。天才总应该伴随着那种导向一个目标、有头脑、不间断的练习。假若没有这一点,甚至连最幸运的才能也会无影无踪地消失。”

这就是神童现象的本质。就像教育学家认为的,世间并不存在着什么天才,只有智能的低下与聪明的区别。天才的基因藏在每个人的体内,区别是有人开发出来了,有人一生都让它沉睡。

羡慕天才的同时,你做了什么?

人们羡慕天才,这是一种普遍现象。“你看,巴菲特是一个选股天才,他太厉害了。我要是有他的判断力,也会成为亿万富翁。”失败的股民这么说。他们在表达羡慕时,除了流露出闪光的眼神,什么都没做。

现代心理学研究指出,在开始学习的前3年,一个人的发展往往可以造就人的一生。也就是从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的这个阶段。但在我看来,真正决定命运的是从学习到毕业后的10年内,而且也只是决定了60%。因为对于一个有天赋、要开发天赋的人来说,高强度的努力和付出是伴随自己一生的。

1.在羡慕别人的同时,要拿出一张纸,写下自己的天赋和开发计划。

2.想一想,自己“要干什么”,也就是找到自己的“目标”。

现在有许多人,他们一分钟就可以记忆无数的阿拉伯数字,背诵一大篇理论,出口成章,思维活跃。还有许多人,他们对于事物有惊人的、精确的发现力,是判断问题的高手。但是在长期的竞争中,最后脱颖而出的并不是他们。如果你跟踪这些人的生活和工作,10年内你就能看到一个结果:

虽然他提出过更好的构想,实现这个构想的却是另一个人。

虽然他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却是另一个人。

虽然他的记忆力很好,成为专家学者的却是另一个人。“另一个人”长什么样呢?

1.他的天分不一定比你强,但他比你更认真、更努力。

2.他认为,忍受孤独和勤奋付出是应该的,并不关注别人如何看他。

3.他清醒地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并有高效率的计划和行动。

神童和天才都是天生的吗?我们现在可以给出一个结论:天才是训练出来的。同时,天才的成长和成功的过程也是孤独的、乏人理解的。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天赋和擅长的方向,但要学会科学及高度专注地练习和强化天赋,有目的地开发这些潜能,才能把天赋变成成果,将“一个人的技能”变成众人受益的、无限升值的财富。四、目的的构建和强化

没有目的的努力,就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懒惰

我们首先要找到“目的”——目的就是你发奋努力要做成的一件事、要实现的一个目标。没有目的,我们的任何天赋、能量和意志力都无法聚焦。

我的同事、曾任麦肯锡管理咨询公司的高级咨询人员(Consultant)8年之久的洛达先生举例说:“爬山时怎样才能快速地攀到山顶呢?不是因为你的意志,是因为你有明确的方向。有了方向,你便知道自己要干什么,然后看见要走的路线,规划自己的步骤和节奏,分配自己的体力,训练自己的技术。”

也许你要问:“如何才可以克服自己的惰性而将自己推动起来呢?为什么我有明确的目的,却仍然懒惰得不想有所作为?”

没有目的的努力,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懒惰。但有明确的目标时,有些人也仍然感觉自己的投入不够。惰性是一件很不容易克服的东西。这同时也说明,那些惰性强大的人对于目的的认知和构建力度,是存在极大问题的。

比如:你可能制定了一个内心并不强烈认同的目标。你以为自己必须做这件事,实际上“并不必要”。在这种情况下,对于自己的天赋开发和技能训练就不会投入100%的精力——潜意识不断地寻找偷懒的借口,让你慢慢地泯然众人,磨掉了天分和热情。

一个“有利可图”的目标

我到一些城市讲课,听到一个观点:“意志是克服惰性的一种力量。”没错,今天的人们都在强调意志,但“可靠意志”的形成,是要靠一个值得所求的目标。就是说,这个目标对你是有利可图的——我们值得这么去做,因此有理由发动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在这样的目标面前,任何娱乐消遣和享受的东西都是不值一提的。“利”是人类进化的主要目的之一。学习是为了谋得生存发展之利;爱情是为了娶妻生子之利;写代码是为了开发程序之利;创业是为了理想实现或赚取财富之利;发明创造是为了改变世界之利……喜欢“利”并不可耻,因为有利可图是人类的本性,也是世界进步的推动力。

建立一个“有利可图”的目标,就成了开发我们潜能、释放我们才华的重要一步。否则,仅凭初期的热情和动力,再强大的天赋也坚持不了多久,便可能弃之它寻,半途而废。

一个最向往的目标

洛达在他的咨询工作中重新阐述了“理想”:“让理想因我们而实现,还是我们实现了理想?这不是问题,重要的是你是否向往这么一件事情。”“向往”非常重要,它意味着无尽的热情和源源不断、始终不减的兴趣。

在训练自己的天赋之前,先要为你树立一个理想的和最向往的目标。

问问你自己:

1.我要得到什么?在今天和未来

2.我最喜欢和最向往的东西是什么?让我热爱、擅长和感到舒适的目标

对于这些问题,先在心里为自己找到基本的答案。也许你喜欢写程序,就像扎克伯格或其他优秀程序员一样;也许你擅长管理,想成为一位卓越的管理大师,或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也许你有音乐天赋,想把这方面的能力开发出来,成为著名音乐家;也许你有成为作家或画家的潜质,但对于如何实现目标还没有头绪。

这些是答案,也是目标和目的。等你确定下来后,将发现生活中有许多项目(在做的事情)突然变得有意义起来,而另外又有些东西变得不那么重要起来——可能昨天你还无比重视它们,今天就已视之为粪土。

这时,你就能找到一些可以把自己发动起来的力量,强化目的,并开始针对性的练习,特别是因此具有了超越别人的干劲。从这一天开始,你所付出的一切劳动才是有价值和有意义的,会拥有最低的损耗率和最高的产出率。

一个“立足当下”的目标

不要只盯着大目标,不要将“目的”概念化和虚空化。现实中的大部分人恰恰都在这么做。数月前,我去广州出差时认识了一位宋先生。他很擅长谈论目标,也善于总结自己的优势。比如他说:“我做了3年生意,发现算账不是我的特长。我最厉害的地方是做创意,做前瞻规划,所以我需要找一帮牛人替我实现这些意图。如果我能找到5到8个牛人,那么我的公司3年内就能做到20亿的规模,5年后就可以上市。”

我问他:“你准备怎么做呢,如何开发你这个优势?”

他的回答是:“我需要去找一笔钱,告诉投资方这个规划。”

在整个对话过程中,他的眼睛都盯着5年后的蓝图,没有看到眼下迫切要做的事情。例如:他最擅长的创意能力,通过哪个项目体现出来?他有没有拿出一份说服大众、投资者和可以让下属死心塌地为之效命的计划,把最擅长的东西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来?

不能立足于当下,我们的目的就成了无根之木。在不合时宜的阶段,目标过大有时未免觉得遥远,而且太过于抽象。在这种目标面前,想强化我们的技能也不容易找到立足点。所以,要先从现实的小目标开始,展开一个简单的训练,迈出坚实的一步。

假如想存钱为自己购买一片果园(种植果树是你的天赋),你首先要做的并不是研究怎么扩大果园的规模——未来让果园上市或占领全国市场这样的蓝图,而是先要把建立一个小果园的钱准备好。没有启动资金,梦想再美也是泡沫。

明确了目的,接下来要做什么就很清楚了:

第一,你要存钱。一方面是开源,另一方面是节流。为了攒钱,多工作,少支出,先成为一个勤奋的人。

第二,你要借钱。如果存钱的方式太慢,很久都没有攒够启动资金,就要去融资。这时你要列一张清单,明确融资对象,训练自己的“借钱能力”。

通过确立现实的目标,制定务实的步骤,你会开始觉得空谈是有罪的,因为自己没时间想那些不着边际的东西。早晨要早起,才可以免得把时间浪费在床上。晚上要晚睡,才能多赚一点钱,准备得更充足一些。

这时,你觉得早起晚睡有了正面的意义,甚至觉得孤独寂寞也是一种积极的体验。它们在为你的人生创造成果。在起床之前,你就已经知道起来之后该忙些什么,就可以顺利地把自己从床上拉起来。在睡觉之前,你也明白今天做的事情哪些是有意义的,哪些需要改进,并为自己在某一时段的松懈感到羞愧。

同样的道理,假如你想在学问、艺术层面有一点成就,开发出自己引以为傲的天分,那么,达到目标的方法不是谈论成功后的场景,而是用功地阅读、练习和高强度的重复。比如读书,你要开始找一些自己应该读的书放在桌上,排出次序,一本本地去读。任何的浮躁心态都是一种破坏;你要弹钢琴或唱歌,就应该反复地弹奏曲目,训练嗓音。这些事情都是立足于当下,然后让我们的未来受益。

强化目的,可以使用一些刺激性的策略

有一位哲学家说:“我们要活得好像明天就要死去一样。”我们谁也不知道自己的生命在哪一天终结,因此活得漫无目的,有时40岁了还不清楚要做什么——虽然过去的40年他已经劳碌半生。

大部分人在潜意识中都预期自己可以活到100岁,至少会有80岁。有时临睡前躺在床上时,我也思考这个问题——我一度料到自己具有90年的寿命,不会像早夭的奋斗者那么倒霉。每当有这种想法时,人们就会放松对时间的要求。所以,在自己的黄金年龄(20到30岁左右),人们不慌不忙,对于目标没有紧迫感,对于“目的”缺乏认知。你可能明白自己有一些天赋、追求,却不急于全力开发自己的潜能。

而认真生活的人则相信,只有自己可以掌握这短暂的当下。时间是有限的,精力也是有限的,当下要做的事情是唯一能把握的任务。因此,他尽量地利用他每一分钟、每一秒的时间去强化他自己,以一种极限的付出把自己武装起来。

现在很多人的问题是:只有价值观,没有方法论。

怎样给自己强烈的刺激来“强化目的”?——你可以用3个“对比”校正方向。

1.对比别人的目标——和相同资质的人相比,你们在目标方面的区别是什么?

2.对比别人的方法——和水平发挥更好的人相比,你们在方法层面的差别是什么?

3.对比别人的结果——和对方的结果相比,你们在路径方面的不同是什么?

对目的不明确的人,他在方法层面也会犯错误。比如,如果一个人不清楚大学毕业后是做大数据构架师,还是市场经理,那么他在学习中的方法运用一定会出问题。因为他有可能选择错误的工具来加强技能,最终起不到效果。看起来他很努力地学习了4年,结果没有开发出自己的天赋。

建立和强化目标,是帮助我们克服惰性的方法之一。除此之外,你还要设法给自己找到一点正面的鼓励,否则很难把兴趣长期地维持下去。如果没有持久的鼓励,几个月后你就会对一件事情感到厌倦,就不可能再有什么强化训练,而是随波逐流。“正面的鼓励”是什么?就像存钱,银行账号上面不断增加的数字便是最能使我们得到安慰的鼓励,它让你做这件事的时候充满动力。

然而最主要的,还是要在心中牢牢地记住一句话:“在选择目标方面,没有多少时间允许我们随意浪费。”构建和强化目的只是第一步,我们要深刻地洞察自己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必须完成的使命,然后带着使命感进入状态,开发自己体内的天分。测试:如何提高你的“目的指数”【请回答下面9个问题】

1.从什么时候开始,你清楚地知道了自己未来20年内应该实现的主要目标?

A.知道;

B.不知道。

2.当每天清晨醒来,你能否立刻意识到这一天你要完成的任务,并深知每一个步骤?

A.是;

B.不是。

3.对自己选定的目标(研究领域、开发技能),你是否足够坚定自信?

A.是;

B.不是。

4.在构建目标时,你是否能够针对性地发现和确立应该进行“强化训练”的方面?

A.能;

B.不能。

5.你认同“天才应该比普通人更刻苦”这句话吗?

A.认同;

B.不认同。

6.你认为自己比周边的人更努力还是相反?

A.更努力;

B.相反。

7.你是否认为自己在某一方面比其他大多数人更出色?

A.是;

B.不是。

8.在针对性的强化训练中,你是否愿意将某一环节的训练无限重复下去,哪怕看不到希望?

A.愿意;

B.不愿意。

9.在努力了很久之后,你突然发现自己的目标是错误的,会放弃对另一个正确的目标继续努力吗?

A.不会放弃;

B.会动摇意志。

◆天才都是目的性很强的人,并为之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哪怕一个细小的环节,也要有千锤百炼的心志和持之以恒的行动。不要怕乏人关注,不要总想活在聚光灯下,要伏首苦练,拥有自己最拿手的本领。章总结:开启自己的“有目的训练”

天才不是一种天生的能力,它也不纯粹是一种经验。因为在许多领域有成就的人,数年之后反倒表现得十分糟糕。这说明经验无法成为凡人跃迁到天才的主要因素。天才源于练习,而且是有目的的强化训练。例如著名的投球手赖斯,他花很少的时间去比赛,但是却针对自己的特殊需要设计高强度、专业和针对性的训练。在本章中你可以看到,经过长时间的针对性的努力,在特定领域内可以显著地提升我们的表现水平。训练的关键是提高效能,所以必须富有针对性,建立正确的目的。

第一,有目的的训练需要“反馈”。

针对性训练对于结果的反馈必须是可以持续得到的。没有反馈的训练只会发生两件事情:你将不再进步,或者你对此不再在乎了。反馈可以让我们看到练习的进展,清楚地知道自己距离目的地还有多远。

第二,专注和集中的注意力必不可少。

针对性训练要求强大的专注和集中,因为它的工作量是如此巨大,以至于似乎无人能长时间地坚持下去。哪怕你的目的是明确的,意志力是强大的,也可能半途而废。科学研究显示,一天练习5个小时似乎是时间的上限,能做到这一点已经相当不错了,能长期坚持下去则可以取得巨大的成功。因为一个人不可能整整一天都保持高度集中的练习状态,但我们至少在练习的时间内保持高度的专注。

第三,训练是缺乏乐趣的,要做好思想准备。

现实中,做得心应手的事情当然会让人感觉舒畅,但这恰恰是针对性训练的对立面。任何有效的训练都是枯燥的,是缺乏乐趣的,你必须接受这个事实。从本质上说,有目的的训练往往令人十分不快。

第四,要避免进入一种“自动状态”。

形成习惯不好吗?在某种程度来说是不被允许的。本书建议你将强化自己的意识融入本能,但要避免形成过于强大的习惯。因为伟大的成功者从来不允许自己进入自动状态,这就是针对性的练习要达到的效果——你要避免自动性,或者说避开惯性,以避免进入另一种僵化的思考和行动模式。

第五,快速可靠的方式。

天才具备特别的记忆技巧。他们以快速和可靠的方式对于大容量的知识进行长期的记忆。这是可以训练的,前提是你要找到适合自己的便捷模式,在知识和练习之间建立一条通畅的路径,对擅长的领域实现深层理解,并成为一种坚固的知识结构。这是非常辛苦的,而你必须努力才能够做到。

第六,拆分式的反复练习。

你清楚地知道自己要传达的信息,挑战在于如何高效地表达出来。这适合于艺术领域的强化训练。知识和其他信息可以被拆分成片断,对每个片断进行分析,然后反复地强化练习,实现能力的进步。例如写作、演讲和音乐。

第七,创新的练习。

天才的一个共同点是他们的创新能力。在取得任何突破性进展之前,这些杰出人物都花费了多年的时间去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从量变到质变,需要一个雄厚的积累过程。一切练习都是为了创新,因此你要始终如一、完全沉醉于自己的领域之中,积累大量的知识,最终实现突破。第二章从凡人到天才:刻意的专项练习——高强度和精准的练习是成为大师不可缺少的步骤一、强化你最擅长的技能,弥补你最致命的弱项

用专项训练,释放最锐利的锋芒

就像玩扑克牌一样,优势是那张可以帮助你赢得胜利的王牌。刻意的专项训练首先是针对优势能力,让它在最短的时间(经过持续的强化)极限发挥。其次,当你认识到自己最擅长什么技能时,能否发现自己身上尚不为人知的最致命的弱项?

对于一个人的成就而言,是否具有后一种能力才是最关键的。

盖洛普民调中心的研究员巴金汉和克里夫顿在《现在,发现你的优势》一书中强调:没有人是全能的,成功者只是比一般人更懂得加强自己的优点,并且管理好自己的缺点。对天才来说,当他们明白并善于运用这一原则之前,也只是一个普通的凡人。天赋埋在尘灰之下,未经磨炼,不能闪耀光芒。

因此,我的建议是,你不应再苦思如何改进自己的致命伤,企图把缺点转化成优点。尽管缺陷必须加以调整,但你的工作重心首先应该放到磨炼优势技能上。这是从凡人到天才的必经之路。同时,再拿出对应的精力管理缺点,使它不至于成为发挥优势的绊脚石。

针对这个问题,盖洛普做了大型的民调调查,询问了全球63个国家的170万人:“在每天的工作中,你是否有机会做自己最擅长的事?”

结果,只有不到20%的人回答有,另外80%的人则充满抱怨。他们不是气愤公司不给自己机会,就是感觉没有多少时间来强化自己的优势能力。无论出于何种原因,人们活在优势和弱项之间的桥梁上,带着矛盾心理浪费生命。他们中间也许有无数个“扎克伯格”,但他们最终没能成为第二个扎克伯格或者其他领域的大师。

对于早就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人而言,事情也很严重——他们深切关注自己的优势才能被现实掩盖的原因。但是,第一,没有时间。时间太紧张了,在竞争激烈的今天,连调整情绪都成为一种奢望,何谈拥有一个周期来修炼自己?第二,不能用正确的心态、方法长期训练提升。即便制订了计划,也往往是错误的计划。

从天赋的角度来说,每个人都可以胜任很多事,但并没有投入足够的资源把它们开发出来。所以,要想让自己拥有的天赋变成独特而现实的才能,就要学会高强度和精准的聚焦,对自己擅长的技能进行专项练习。

1.高强度——在我们的身体、精力和知识储备能接受的前提下,给予最高的练习强度。

2.精准——找到应该强化和提升的专项能力,这是你的优势。

3.重复——不断地重复,在枯燥和孤独中保持高昂的斗志和不衰减的意志力,一直重复下去。

如何通过强化训练弥补弱项?

1.你的习惯决定了你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

凡人和天才的最大区别不是天赋,是习惯。我们要观察弱项是什么,也就是“自己不擅长的区域”,然后在学习、工作和练习中予以避免。曾经有一位非常邋遢的设计师。他规定自己无论如何每天都要全面清理办公桌一次,以保持工作环境的整洁。当他养成这种新的习惯后,没费多大精力就为自己的专项工作创造了整洁的空间。弥补弱项的最优方式是建立习惯,用强化练习的方法建立习惯,然后腾出精力去发挥优势能力。

2.有没有人可以帮你弥补弱项?

承认自己缺陷的一面,寻找可以弥补自己弱点的工作伙伴。就像那些取得辉煌成就的天才一样,他们都有一个完美配合的伙伴,形成优势互补。例如微软的创始人比尔·盖茨,他的天赋是预测趋势,但巴尔默的长处则是设定清楚的目标。两个人共同组成了一个无坚不摧的团队。表现杰出的人并不是精通十八般武艺,而是他们能够技巧性地避开自己并不擅长的领域,或者能够找到一个与自己优势互补,且可以互相协同的人一起作战。

3.承认弱项的存在,但别把主要精力放在这上面。

可以承认弱点来获得帮助,但不要为此大费周章。你的主要任务是训练长处,而不是一直“填坑”。在调查中,我发现,有的人极具天赋,却一直在弱项方面尝试改变,花费大量的精力。这让他们的棱角逐渐被磨平了,荒废了最锋利的武器。我鼓励所有的人都主动承认弱项,让别人了解。但坦诚地说,你必须有一种“这没什么”的心态,继续投入到对优势技能的训练中。

作为一个凡人,你的优势是什么?

知识、技术和才能构成一个人的优势。在这三项中,哪些属于天赋之能呢?没有人说得清楚,凡人和天才一样,都依靠这三项的综合效能才可以取得不凡的成就。也许某些预测和观察能力是天生的,他们无法通过训练养成,但知识和技术可以。

作为一个凡人,当你充分了解自己所具有的知识、技术和才能的基础情况时,接下来要做的是一道多项选择题:

1.我学到了多少知识和技能?(列出来)

2.至今为止,我在工作和生活中运用了哪些技能?(比较重要和常用的)

3.在这些应用中,我最擅长的技能是什么?(列出所有优势的选项)

通过这三个步骤,你就能看到自己的优势,然后有了一个“强化练习”的目标。所有的练习都围绕一个目的——增加该领域的知识和提高该领域的技术以全方面地发挥优势。比如对程序开发人员,如果你的优势是写代码和开发软件,你的练习目标就是强化在代码开发方面的优势,使自己从一个初级的码农变成高级程序工程师。专注而有效的练习,可以让一个凡人变成一个如假包换的天才。这不是包装的结果,而是训练的成就。二、高度集中的精力至关重要

不能集中注意力,是普通人最大的问题

·和别人(朋友、客户等)见面的时候,你是否聊不了一会儿就忍不住拿起手机,刷朋友圈或者去发布微博?

·你是否觉得生活正被这些事情所蚕食——爽约、忘记期限、经常丢东西?

·你是否做事突然没头绪,甚至常常拖延?

对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件的分析中——假如你有一天头冒冷汗地回忆起了这些记忆的碎片并将之串联起来,他们千丝万缕的联系指向一个问题:“我的注意力无法集中,我是一个容易分心的人!”

普林斯顿学院的历史学博士哈默森说:“在现代社会,注意力缺陷是造成工作效率低下的最主要原因,大部分人的拖延症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它导致的。我的研究表明,能从数量庞大的基数中经过激烈竞争取得伟大成就的人,他们都有一个显著的优点,具有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在做事情时,就像披上了一张黑布,外界的信息对他形不成任何干扰。”

郎朗在练琴时屏蔽所有的信息。他告诉记者,曾有5天的时间没有跟任何人说过话。他把自己关在练习间,夜以继日地琢磨音符和弹奏中的问题如何解决。他只是偶尔到窗口那里往外看一看,接着就回到钢琴边。正是这种极为专注的练习,才能使得他突破自己的瓶颈,一举成为世界知名的钢琴家。

注意力有缺陷的人经常陷入一种深深的自责之中:明明有能力做得更好,却总是放任自己,直到生活成了一团糟。明明有天赋,却始终开发不出来。如同与天上的月亮无语对坐。月亮就在天空上,可就是够不着。

不能集中注意力,是普通人存在的最大问题。与高成就者相比,注意力有缺陷的人更难决定如何分配自己的精力,无法长期地专注于某一项研究。他们更容易感到无聊,不受控制地寻求新的刺激,在不知不觉中消耗掉宝贵的时间。“见不到成效,太没意思了!我还是换换别的吧!”

大多数普通人都存在着这种现象——分心,不专注,难以持久,因此想出成果是非常困难的。分心也有一定的正面作用,比如利于观察和发现不同的事物,感知到某些过去被忽视的信息。但就一项能力的极限开发来说,分心则是减分项,是成为高成就者的不利因素。尤其在今天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中,不能集中注意力,就意味着失败。“通宵达旦”的强行专注力

你需要找到自己可以稳定立足的“方向”,然后给予“通宵达旦”的专注。天才并非始终可以集中注意力,但他们在集中注意力时往往比普通人更为专注和更为持久。他们的注意力十分“任性”,能够投入到真正让他们感兴趣的事物中。一旦发现某个领域、事项是他感兴趣的,就会废寝忘食、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个领域,把其他无关的东西统统抛到一边。

这不是智力高超的特殊表现,而是他们深刻地意识到最大限度的专注对于成功的重要意义。所以我们会看到,天才人物通常也是极简主义者。他们对于无关紧要的东西保持着最少的关注,内心装满的全是自己最感兴趣和擅长的事项。他们甚至可以一天24小时思考和投入到这件事情上。

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是“勾股定理”的发现者。有一次他出席朋友的生日宴会,宴会上非常喧闹。突然,他低头发现了脚下独特的地板砖,砖的形状深深地吸引了他。于是,他忘记了自己在出席宴会,不由自主地蹲下身来,开始对地板砖做数学方面的研究,并且最终发现了“勾股定理”。

我有一个朋友也像毕达哥拉斯一样。他从事气候研究,研究如何构建全球的气候变化模型。他每天跟海量的数据打交道。仅用了两年他就成了研究所最好的分析师,而他天资一般。他是怎么做到的呢?“我相信这个工作是终生的事业,是我的兴趣所在。我认为,除了照顾妻小和工作,再也没有什么可以让我拥有使命感。我的生命中只有这么简单的两样任务。当我开始工作时,不断变动的数据仿佛就是在眼前跳舞的情人。我可以从清晨6点一直欣赏到深夜12点,研究她们的舞姿,猜测她们明天、后天和未来的几个月将做些什么,去哪些地方,影响哪些地区。”

问题是,如何才能确认自己感兴趣的事业呢?对你而言,如果一件事可以满足以下三个要素,那么就可以说明它很可能就是你能够用心坚持的事业——它是值得你投入全部精力的“情人”。

自主性:这件事你是否愿意主动去做,不需要任何人催促?

胜任感:这件事你是否有能力做好,不需要别人替你做大部分工作?

关联性:这件事是否可以让你与世界/他人发生重要的联系?

在坚持的过程中,强大的耐力和抗干扰力是过去和今天的天才人物最根本、最主要的心理特征。普通人也许有比天才更好的天赋,但缺乏耐力和抗干扰力。除此以外,我们看到的天才人物还具有以下心理特征:

他们孤独、内向、自闭、不善于(不喜欢)与人打交道。

他们偏执、坚定、狂势、能够(也愿意)长久地做一件看不到希望的事。

这些特征都外显为一个人的专注度和执行力。对天才而言,符合其兴趣的特殊智力极为强大。反之,不符合其兴趣的特殊智力就极为微弱。和人打交道不是他们的兴趣,尝试新鲜事物也不是他们的兴趣,因此就会表现出上述孤独和内向的特征。

也正是由于这些特征的存在,他们能够忍受长期旅程中的枯燥和无人关注,能够付出更多的艰辛和努力来换取最后的成果。

现在,也许你是一个具有天赋的人,但还没找到自己的事业。你需要修炼和提升自己,开发和强化所独具的技能。那么,是否存在一些适合你的方法呢?

1.强化参与感。

即便面对本可以不需要双手参与的一件事情,那么调动我们的肢体参与进去也是特别有效的方法,它可以提高注意力,提升最终的效果。

例如在看书的时候,同时拿起笔做一些笔记。哪怕你一开始只是在抄书,记录印象深刻的文字。因为写字能够让我们的注意力聚焦在书写的那一部分,由于写字的速度有限,对于特别难的内容,我们可以一边写一边理解。对于书上比较简单的内容,记笔记的方式也避免了浮躁而轻率的应付式阅读。很多人一目十行的阅读方式不但学不到知识,反而养成了注意力分散的坏习惯。

在写读书笔记的过程中,你对书本的知识脉络逐渐有了一些掌握,跟上了书本讲述问题的节奏。这样一来,你的大脑就很容易保持兴奋和有正反馈的状态,增强抗干扰能力。有调查显示,一个喜欢一边读书一边写笔记的人,通常能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在做事情时,他们的专注度更高,学习、练习和工作的效率也更高。

2.一个快速的开始。

我对一位咨询者说:“别再分析和权衡了,没有意义。要快速开始,先行动起来再说。”无论你是强化技能、投入创意工作、撰写报表,还是从事其他工作,用一种能够快速集中注意力的方式进入状态,都能产生积极的正面效应。开头非常重要,不要害怕一开始犯下错误,在计划的起始阶段,“行动的速度”是核心要求。

通用电气的前CEO杰克·韦尔奇(Jack Welch)曾经要求属下学会“120秒倒计时”。即:不论处理多么艰巨的任务,准备时间都只有120秒,也就是两分钟。两分钟后要步入行动的正轨,展示出专注和良好的状态。

我有一段时间在工作之前都先看一会儿闲书,比如坐在办公室的沙发上阅读半小时休闲书籍。后来我发现,这个习惯养成以后会让整个上午的工作氛围变得极为怪异,我迟迟进入不了工作状态。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我转而养成新的习惯——走进办公室的第一分钟,就快速投入到第一个要处理的任务中,先把工作做起来再说。快速的开始能让浮躁的心态迅速凝定,收敛心神。时间长了,我们的精力就成为有指向、有自律的武器。

3.早晨醒来你先做什么?

这是一个人们经常自问的问题:“我早晨醒来为何那么慵懒?”有的人在醒来之后大脑一片空白:“我到底要干什么?”这是一个好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