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公2018教师招聘考试辅导教材试讲与答辩(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12 15:24:26

点击下载

作者:中公教育教师招聘考试研究院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公2018教师招聘考试辅导教材试讲与答辩

中公2018教师招聘考试辅导教材试讲与答辩试读:

前言

自2003年教育部推进教师聘任制改革,制定“凡进必考”的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制度以来,教师招聘考试在探索中不断发展,正规化、专业化趋势十分明显,对应试者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浙江、福建、江西、安徽、广西等省(或自治区)已在全省(或自治区)范围内实行统考。教师招聘考试在省(区、市)实行统考实为大势所趋。

教师招聘考试从教师应有的职业素养、专业水平、教育技能等方面对应试者进行全面考核,择优录取。由各地教育部门或人事部门发布招聘简章,应试者经过报名与资格审查、笔试、面试、基本功考核、体检等环节,直至被录用。以下是已经实行统考的省(或自治区)考试的主要内容:

为帮助更多的考生顺利走上教师岗位,中公教育教师招聘考试研发团队深入研究了各地教师招聘考试相关政策、考试大纲或考试说明,在多年教学研发的基础上,推出了教师招聘考试系列辅导图书。编排合理 创新性强

体系“新”主要体现在具体内容编写的思路“新”上。本书在深入研究、分析教师招聘面试考试的内容和特点的基础上,紧扣面试考试要求,分学科对面试的各要素、各环节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创造性地将教育的理论知识与教育案例有机结合。

此外,本书将面试抽丝剥茧,归纳总结出面试测评的九大要素,在整本书的编写过程中融入这九大要素的测评要点及应试技巧,真正做到以考生为本,对考生负责。浓缩精华 实用性强

本书在编写时,不论是对书的体系架构,还是对其中的具体内容,都力求以精炼的语言将相关知识和技巧进行精要的介绍与分析。例如,本书的试讲篇、答辩篇等章节不是单纯地给考生展示理论,而是精选各科的教学实例,在以理服人的同时,做到以例论证。

本书条理清晰、言简意赅地向考生介绍已有的多种考试形式特点和应对策略,突出展示了面试中的知识点和技巧,并做了系统的答题思路分析和答案解析,对其相应的应试方案也进行了全面的阐述,让考生掌握应对各种考查方式的基本方法与技巧,旨在培养考生面试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结构清晰 针对性强

本书为了满足不同知识背景、不同学科的考生的备考需求,按面试考查形式分章编写,每一章中各个环节的设置、内容的取舍、重点部分的编写及其内在框架的建构,都是针对考生在知识积累、思维方式、面试策略等方面存在的缺陷来设置的。它对于满足考生需求、排解考生困惑、锻练考生应试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第一章面试全景考点聚焦

面试是测查和评价人员能力素质的一种考试活动,与笔试共同构成教师招聘考试的两个重要环节。本章内容在面试时不会出现理论性的考点,旨在让考生了解面试基本情况,做到心中有数。考点预测

本章从面试的基础理论入手,深入洞察面试的基本内涵,将教师招聘考试的面试全景呈现给考生,帮助考生形成正确和清晰的认识。考生需要着重了解面试的基本流程与测评的要素。知识框架第一节 教师面试概述一、面试的含义与形式(一)面试的含义

面试是测查和评价人员能力素质的一种考试活动。具体来说,就是一种经过组织者精心设计,在特定场景下,以交流和观察为主要手段,由表及里测评考生的知识、能力、经验等有关素质的一种考试活动。

面试与一般性的交谈、面谈、谈话相区别。同时,“在特定场景下”面试与日常的观察、考查等测评方式相区别。日常的观察、考查,虽然也少不了面对面的观察与交谈,但那是在自然场景下进行的。“以交流和观察为主要手段”,不但突出了面试“问”“听”“察”“析”“判”的综合性特色,而且使面试与一般的口试、笔试、操作演示、背景调查等人员素质测评的形式也区别开来。

教师招聘考试中的面试一般是由教育行政部门和人事部门组织实施,建立在教学实施大背景下,通过提问交谈、模拟课堂教学等形式考查考生的仪表仪态、行为举止、逻辑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教学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一种选拔性考试。

笔试与面试共同构成科学、实用的教师人才招聘考试测评体系。(二)面试的形式

教师招聘考试的面试一般包括现场说课、现场试讲、结构化面试与现场答辩几种形式。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的不同,考试组织部门选取其中一种或多种形式结合的方法进行面试。

说课是在对指定课题进行教学设计后,考生向考官说明指定课题准备“怎样教”和“为什么这样教”的过程。试讲则是在对指定课题进行教学设计后,以考官为对象,进行模拟课堂教学的过程。

说课和试讲一般分学科(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等)和学部(小学、初中、高中),考生根据所报考岗位的实际情况,选取相应课题进行操作。教材以及教材版本一般会在面试通知中指定。准备时间一般在20~40分钟,作答时间一般在10~20分钟。

结构化面试是考官向考生提出拟定好的问题,考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回答。这类问答主要考查考生的基本素养、仪表举止和逻辑思维、协调应变、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教学岗位必备的素质等。现场答辩是在说课或试讲结束后,考官针对说课或试讲内容进行提问,考生作答。答辩内容包括师德修养、教育理论、新课程改革和本学科专业基础知识等。答辩的时间一般不会超过15分钟。二、面试的构成要素

面试要素,是指构成面试的一些基本的必要因素,这些因素都是不可或缺的,它们的有机结合是面试活动成立的前提条件。在不同的面试活动中,这些要素的表现形式和作用是不同的。(一)面试目的

面试目的,是指面试想要达成的目标和希望实现的结果。在教师招聘考试面试中,面试的目的是从教育教学岗位出发,实现对考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测评,从而选出具有一定教育教学能力的高素质人民教师。(二)面试内容

面试内容是指面试需要测评考生的基本素质内容。在面试时,一般把考生的综合素质划分为许多具体的素质指标,施测时,只选择部分重要的和相关的素质进行测评。因此,如何恰当地、有针对性地选择与岗位要求密切相关的素质进行测评,是十分重要的问题。(三)面试方式

面试方式,是指面试活动的组织方式,是影响面试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的面试方式对考生素质测评的侧重点也不同,在面试时存在一个面试方式的选择问题。

教师招聘考试面试主要有说课、试讲、答辩几种方式。(四)面试试题

面试试题主要是指面试考官向考生提出的各种不同行为要求。面试方法不同,提出的要求也不同。在教师招聘考试中,说课是根据指定课题,在规定时间内写出说课稿并向考官陈述相关内容;试讲则是根据指定课题,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设计并以考官为听课对象进行模拟课堂教学的行为;结构化面试与答辩一般是考官提出问题要求考生在规定时间内作出回答。(五)面试考官

面试考官,是面试的直接组织者,在面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面试考官的素质高低对面试结果有很大影响。面试考官的任务是通过给出考题,了解考生在面试中的行为表现并进行素质评定。

教师招聘考试中的面试考官一般由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人事部门领导、用人单位领导及部分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任课教师组成,纪检监察部门进行全程监督。(六)面试考生

面试考生,是面试试题的直接承受者。在面试中,考生通过对面试试题的“反应”,即作答,达到被测试的目的。教师招聘考试中的面试考生一般是达到笔试合格分数线之后,按照一定的比例确定下来的。(七)面试时间

面试时间,是面试活动在时间维度上的体现。一般来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面试时间越长,面试结果可信度越高。但是,受各种因素影响,面试时间往往比较短。

教师招聘考试中的面试时间依据面试方式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说课和试讲的准备时间一般不超过40分钟,作答时间一般在10~20分钟。结构化面试与答辩一般根据当地公告进行。(八)面试考场

面试考场,是面试活动在空间维度上的体现。面试时,场地的大小、温度的高低、光线的明暗,以及噪音、干扰等问题对面试都有很大影响,不可忽视。教师招聘考试的面试考场一般设定在学校的教室里。(九)面试信息

面试信息,指面试测评过程中考官与考生交流对所发出的信息,包括考官信息和考生信息。最主要的考官信息,是考官对考生下达的测评指令,以及对考生的行为反应所表现出的态度等。考生信息,是面试测评过程中考生所表现出的行为反应信息,包括自觉发出的和不自觉发出的、语言的和非语言的信息。最主要的考生信息是对考官的测评指令所作出的行为反应,即作答情况。(十)面试评定

面试评定指面试考官利用事先拟定好的测评标准,根据考生的行为表现对其素质能力情况进行评分或评价。三、面试的作用与特点(一)面试的作用

面试与笔试相比,具有以下几个作用:

1.可以考查笔试甄选手段难以考查的内容

教师招聘考试的内容涵盖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新课程改革、教育法律法规、心理学、团队管理、多媒体运用、学科专业知识等多方面内容,想要把所有这些内容都浓缩在一张笔试试卷中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笔试只能选取某几方面的内容对学生进行考查。而面试可以有效地弥补笔试的缺陷,对考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进行考查。

2.可以综合考查考生的知识、能力、工作经验及其他素质特征

面试设置了众多测查要素,有助于考官对考生进行全方位的了解。面试的多种形式可以使考生的知识储备、教学设计能力、言语表达能力、课堂掌控能力等一一展现在考官面前,能更合理有效地选拔出具有一定教育教学能力的、适合教师岗位的人才。

3.可以弥补笔试的不足,并有效地避免高分低能者和冒名顶替者

随着考试的发展,考生及辅导机构对笔试逐渐了解透彻,考生可以通过强化复习来应对笔试内容。而面试侧重于对考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测查,这不是短时期内可以提高的,所以,面试可以有效避免录用的考生高分低能的现象。此外,面试是考官与考生面对面的交流,能有效地甄别一些虚假现象。(二)面试的特点

1.形式的多样性和单一性

当前,教师招聘考试面试有说课、试讲、结构化面试与答辩几种形式,各地依据实际情况的不同自行采用适合地方实际情况的面试形式,这就使得面试形式呈现多样性。同时,与其他面试相比,面试的形式相对单一,主要局限在测查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上。

2.内容的灵活性和固定性

教师招聘考试面试形式的多样性使得面试内容呈现灵活性,即依据各自不同形式选取有利于展现测评要素的内容来构成面试题目。同时,面试的内容相对固定,主要把考生置于教师身份上,考查内容限定在教育教学的范畴之内。

3.互动的直接性与间接性

教师招聘考试的面试是考生与面试评委之间的交流过程,这一过程具有直接的互动性,即考生面临着通过交流展现个人素质的互动要求。但教师招聘考试面试中的说课和试讲一般没有学生在座,而是以评委为对象,所以这一过程又具有间接性,即要求考生通过一种间接的形式展现个人对课题的操控能力。

4.评价的主观性与客观性

面试的评价往往带有较强的主观性。面试官的评价往往受个人主观印象、情感、知识和经验等许多因素的影响,所以,面试评价的主观性是面试的一大弱点。但另一方面,面试的测评标准是相对客观而全面的,在这一意义上说,面试的评价结果又是相对客观的。四、面试的考查趋势

对近些年面试实践的分析表明,面试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一)形式的丰富化

面试早已突破两个人面对面,一问一答的模式,而是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形式。从单独面试到集体面试,从一次性面试到分阶段面试,从非结构化面试到结构化面试,从传统的问答到说课、试讲、结构化面试与答辩有机结合。考生应采取不同策略和积极的心态应对不同的面试形式。(二)程序的规范化

以前面试的过程缺乏有效的把握,面试的随意性大,面试效果也得不到保证。目前许多面试的操作过程已逐步规范起来。从主考官角度,面试的起始阶段、核心阶段、收尾阶段要问些什么、要注意些什么,事先一般都有一个具体的方案,以提高对面试过程和面试结果的可控性。对考生来说,这意味着考试更有规律可循。(三)内容的多样化

面试测评的内容不再局限于举止礼仪、言语表达、知识背景等方面,而是逐渐发展到对思维能力、反应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心理素质、精神状态等多角度全方位的考查。这就对考生的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有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四)提问的弹性化

以前的面试中,面试基本等同于口试,主考官提出的问题一般都事先拟定好,考生只需抽取其中一道或几道题来回答即可,不再根据考生对问题的回答情况提出新问题。可以说,主考官评定成绩仅依据事先拟定的标准答案,看回答内容的正确与否。

现在面试中主考官问题的提问虽源于事先拟定的思路,但却是根据面试过程的需要而自然提出的,前后问题是自然衔接的,并且是围绕测评的情景与测评的目的而随机提出的。最后的评分不是仅依据内容的正确与否,还要综合总体行为表现及整体素质状况评定,充分体现了因人施测与发挥主考官主观能动性的特点。(五)结果的标准化

以前面试的评判方式与评判结果没有具体要求,缺少可比性。近年来面试结果的处理逐渐标准化、规范化,基本上趋于表格式、等级标度与打分形式等。(六)考官的综合化

以往的教师招聘面试考官一般对教育专业领域比较熟悉,而对人事测评技术较为陌生。当前的面试考官主要由教育行政机关、组织人事部门、具体用人单位和教育专家共同组成面试考评小组,并由纪检监察部门进行全程监督,有效提高面试的公正性。面试考官的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对于提高面试的有效性、保证面试的质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二节 教师面试的测评要素

教师招聘考试的面试主要是针对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沟通交流能力、教学技能、教学组织、教学机智以及创新能力进行考查,测查考生是否具有成为一名教师的职业素养,反映在面试测查过程中,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一、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语言表达是向学生表达情感、传播思想的主要途径,也是其他能力得以表现的载体。面试是考生与考官面对面的交流,而双方交流的基本方式就是语言,尤其在说课和试讲的面试形式中,即使考生的其他能力和素质再强,但无法用语言加以表达,就无法得到考官的认可。

语言表达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语言表达流畅,口齿清楚

◇概念明确、正确,讲解清楚,深入浅出

◇内容有条理,富于逻辑性,生动形象

◇善于倾听和交流,具有说服力二、专业知识技能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要教好书,育好人,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业务水平,反映在面试中,就是要求考生具备良好的教学基本功,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专业知识技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精通自己所教学科,学科专业知识扎实

◇具备良好的教育理论修养

◇粉笔字书写规范、流利

◇多媒体操作熟练三、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综合是在头脑中将事物的各个部分或各种特征联合为整体,如把介绍文章的各个段落综合起来,把握文章中心思想。分析则是在头脑中将事物的整体分解为部分或各个属性,如把一篇文章分解为段落、句子和词。综合和分析在思维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是思维的智力操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师的日常工作中,经常涉及对问题的宏观把握和对事物间矛盾关系的理解,综合分析能力十分重要。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突发的问题,因此,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很重要。

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从宏观方面对教育教学进行总体考虑

◇从微观方面对课堂教学各环节予以考虑

◇能注意整体和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各部分之间的有机协调组合

◇对教学过程中的突发问题进行有效处理四、组织管理协调能力

教师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管理者、协调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调控能力。此外,教师作为学校和社会大家庭的一员,要对自己、他人、班级的活动作出计划、排出日程、调配资源,并对各方的利益冲突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协调。

组织管理协调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制定教育教学工作计划,保证教育教学工作的有序进行

◇依据教学目标,规划课堂教学过程,并作出计划

◇灵活组织课堂教学,使课堂形式活泼多样,内容丰富多彩

◇协调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的教育力量,形成教育合力

◇做好班级团体管理工作五、应变和自我控制能力

教师是一个有着巨大压力的职业,面试本身也是在有压力的情境下进行的一种考试活动。这就要求想成为人民教师的考生能够随机应变,对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在重压之下能够合理调控教学行为,顺利完成教学活动。

应变和自我控制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具有较好的情绪调控能力

◇理解他人,能够了解和体会他人的感受

◇具有较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思维反应敏捷,考虑问题周到

◇发挥教育机智,消除不利影响,正常完成教学工作六、人际沟通能力

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中介,同时,承担着与学生、学生家长、学校同事等多方面的沟通工作。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善于观察人的感受变化,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人际沟通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人际合作的主动性

◇尊重学生人格和思想,遵循学生主体性原则

◇对组织中权属关系的意识(包括权限、服从、纪律等意识)

◇有效沟通,有效传递信息

◇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性与灵活性七、职业理解能力

职业理解能力又称为求职动机,是指在一定需要的刺激下,直接推动个体进行求职活动以达到求职目的的内部心理活动。求职动机反映着考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未来的追求和抱负,考官也可以借此预测出考生的耐压能力、工作态度等一系列与未来工作有密切联系的要素。

职业理解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热爱教育事业,责任心强,有正确的教育观

◇对学生具有爱心、耐心,具有正确的职业观、师生观

◇将教育事业作为自己的职业追求八、教育研究和创新能力

教师想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仅仅靠一成不变的知识和能力是不行的。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因此,教师应该积极投身教育科学研究,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此外,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积极参与、开发校本课程,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这都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教育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育研究和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根据学生的发展创造性地组织课堂教学,改变教学方式

◇反思教育教学中的不足,关注、研究教育现象

◇带动学生共同参与到求知、创新的过程中去九、仪表举止

教师劳动的示范性特点和学生向师性、模仿性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注重自己的仪容仪表和言行举止。考生外在的穿着打扮和言行举止能够真实地反映一个人的精神面貌。

仪表举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举止得体,文明礼貌

◇衣着整洁、大方,修饰得体

◇精神饱满

◇教态自然第三节 教师面试全流程一、确定面试对象

面试是在笔试之后进行,笔试合格者才能进入面试。面试工作一般由人事部门、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具体组织实施,纪检监察部门全程监督。根据各地实际情况,不统一划定笔试成绩合格线,而是按照笔试总成绩从高分至低分,一般以拟招聘数1∶3或1∶5的比例确定面试人选。如果实际参加面试人数达不到规定比例要求的,按实际人数确定面试人选或相应调减招聘人数。二、面试报到抽签

考生一般需要提前30分钟到达指定地点报到,考试工作人员要核对考生身份证件和面试通知书等相关证件。之后,由工作人员组织面试考生采取抽签的方式决定面试顺序和考试内容(说课课题或试讲课题),抽签顺序按笔试成绩从高分到低分进行。

注意事项:考生需要严格按抽签顺序、规定时间进行准备和面试,面试顺序一经确定,不得更改。若不服从考评组安排,擅自离开面试考场者,视为自动放弃面试资格。三、候考

考生抽签完毕后进入候考区准备考试,考试未结束不许随便离开,由考场工作人员监督。面试人员在面试前,要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到指定地点做说课或试讲考核前的准备,不准高声喧哗。四、备课

在现场作准备时,指定教材一般已由考试组织者事先准备好(注意留心公告,也可能要求考生自行携带教材),考生不准携带任何相关资料进入考场。考生根据指定教材、针对事先抽取的课题写说课稿或试讲稿。准备时间一般为30分钟左右。五、试讲或说课

说课或试讲主要是考察测试对象对教学内容的处理、课堂教学的组织、教学手段的应用,以及教态和学生学习兴趣调动的能力等。通过听取测试对象对拟采用教学方式、方法及试讲内容的处理技巧等情况介绍,考察测试对象的思路是否清晰,是否熟悉教育教学基本规律,掌握基本的教育教学方法。

按照顺序,轮到某考生入场时,引导员将到候考室宣布:“请菖菖号考生入场”。(在考场不允许引导员直接叫考生姓名,否则算严重违反考试纪律,一般引导员也只知道考生顺序编号。)

考生随同引导员到达考场门口,一般考场门是敞开的,考生可以直接进入,不必敲门,如门是关着的,考生需要敲门并获得考场内考官允许后方可以进入。考生进入考场后,直接走到考生席,站定后向各位考官问好,报出自己的考试顺序号,说明说课或试讲的题目,然后开始进行说课或试讲活动。说课和试讲时间一般为10分钟左右。

特别要注意的是,考生应试时,只能向面试组报告本人抽签顺序号,不得以任何方式向评委透露或暗示本人的姓名等信息。考生如果在考场内自报姓名,会被当场取消面试资格。六、答辩

答辩内容从答辩题库中抽取,主要是考察测试对象专业知识水平及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应变能力等是否符合教师职业要求。教师招聘考试的答辩主要有专家提问和结构化问答两种考查形式。专家提问是在说课或试讲的基础上,考官对考生职业能力素养、工作态度、性格特征、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综合情况的提问。结构化问答,主要是结合教育工作实际需要,考核考生的职业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专业知识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组织管理协调能力等。

在答辩时,依据现场情况的不同,有“坐答”和“站答”两种形式。“坐答”即得到考官“请坐”的指令后,考生可以落座,回答考官提出的问题;“站答”即站立回答,往往站在指定位置回答考官提问。七、计算成绩

考官将各自对该考生的评分表交给计分员,核算分数。核算完毕,交给监督员审核。审核完毕后,由工作人员记录在案。八、公布成绩

公布成绩有两种情况:一是面试结束后,工作人员核算完分数,当场宣布面试成绩。等所有面试结束后,将笔试与面试的综合成绩公布并确定拟聘人员。

二是面试结束后考生回家等待,网站将公布面试成绩、总成绩、排名以及入围和体检者名单。

本书含300分钟系统精讲+200分钟讲练结合,高清视频在线学,听课网址:c.offcn.com第二章备课篇考点聚焦

备课主要考查考生是否真实地掌握教学内容,考查考生在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教学流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媒体的选择应用、作业与练习的设计等方面的能力。考点预测

在教师招聘考试面试中,通常要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教学设计。在这一部分的考核中,考生应重点掌握备课的流程与方法、教案的基本模式,能写出自己学科的一篇优秀教案。知识框架第一节 备课概述一、备课的含义

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掌握教学内容,领会编者意图,确定目的要求,选择教学方法。其具体的体现就是教案。二、备课的意义

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很多考生在试讲或说课过程中,会经常出现过快讲完或者讲不完的情况,内容与时间安排不当。哪些环节应该重点展示,哪些可以简略带过,很多考生都会纠结这一点。但其实,从根本上说,是教学设计的问题,是考生在备课阶段就应明确的问题。因此,备课是为考生进行后面试讲或者说课进行的重要铺垫。三、备课的时间安排

各地区在面试中的备课时间不尽相同,多数地区在面试中的备课时间通常设置在30分钟左右。“研读”是备课的必要前提,很多考生拿到教学材料会苦思冥想很久才开始动笔,提示时间到的时候往往发现自己没怎么写。对于此种情况,我们以30分钟备课时间为例,建议安排是10-15-5,前10分钟要完成教案设计前半部分,主要难度在于了解教材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并确定教学目标;中间15分钟设计教学过程,并且着重解决重难点安排,对于导入和活动设计置后安排;后面5分钟检查教案并且尽可能用语言串一遍。当然这只是参考时间,但是这种做法在练习前期能有效提高备课进度,熟悉之后再完善细节并且留出时间串讲一遍,避免上场时讲不完。第二节 备课的流程与方法

所谓备课,主要是指掌握教学内容,领会编者意图,确定目的要求,选择教学方法,其具体的体现就是教案。关于备课,这里将从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教学流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媒体的选择应用、作业与练习的设计等方面进行分析。通常在考试中要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教学设计。建议考生在练习中有意识地锻炼在限定时间内进行备课的能力。一、选题

对于没有教学经验初上讲台的试讲者来说,选题是试讲的第一步,也是很关键的一步,选题后的备课、讲课、结课都得围绕选择的题目及指定的教材内容来进行。

初次准备讲课的试讲者可以选择自己较为熟悉或者相对比较容易讲授的教学内容。由于教学经验相对较少,在最初走上讲台时,初次试讲者难免会有紧张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容易出现语速不稳定、语言表达不连贯、甚至忘记所要讲述的知识点等状况。如果所选择的是自己非常熟悉或者是相对简单的教学内容,就有助于从一定程度上克服上述问题。

在实际的试讲过程中,通常是采用抽签的形式来确定所讲授的内容。面试之前一般会指定学科教材,所以,在准备试讲的过程中,可以尽量多备些教案或尝试不同类型的教学方法,这样就不至于在抽到自己不熟悉的内容时手足无措。二、备课标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课程标准对本学科的课程目标、各个知识模块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建议进行了非常精辟的阐释,如果能细细研读,对实现各个知识模块之间的沟通与整合,对备课都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即将展开的教学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备课大可不必匆匆从备教材开始,而是要从备课程标准开始,这样才能居高临下备好课、上好课。

对于教师来说,备课标务必找准两个落脚点:一是找准课标确立的完成教学任务的实现程度,即不管是知识的积累,抑或技能的培养,都要切实明确并准确把握课标要求是“领会”“了解”,还是“熟记”“会用”等;二是找准完成课标要求的教材载体,就是通过研究课标,把总目标、总任务一一分解落实到每个单元和每一节课上,从而为整个教学活动找到一个准确的落脚点,确保教学的计划性、系统性,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

解读课程标准首先要了解课程标准的构成。各学科课程标准一般包含这样的一些部分:课程定位、课程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和要求以及实施建议。备课中,要对这些部分的内容有细致的了解。以下将针对课程标准中的一些关键词进行解读,为备课做好奠基。(1)课程理念

尽管各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有所不同,但各学科的教学价值却是一致的,即通过各学科丰富的育人资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全面发展”是全体学生的发展而不是部分学生的发展,是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只重视其智力的片面发展。“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是学生有个性的发展而不是全部学生同一个“模式”的发展,是有利于个体成长的健康个性的发展,而不是一些不良个性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是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可持续的发展而不是只局限在学校的当前发展;是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而不是仅仅关注个人的发展。

在备课中,要把“课程理念”这种意识自觉地贯穿于备课的全过程,有了这种意识,才能在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形式的组织等方面自觉以新理念为指导,也才能把课程理念内化为可操作的教学行为,使课堂教学传递出新课程、新课堂的清新气息。(2)学科素养“素养”一词,在各学科的课程标准中都有所提及,也是各学科课程理念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的“语文素养”,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的“数学素养”等,这些学科素养都清晰地阐明了相应学科的价值和功能。“素养”的内涵,需要教师结合学科的特点、内涵来解读。(3)三维目标“课程标准”中的各学科课程目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变单一知识目标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这也就是说,教学不应单纯要求学生掌握知识,而应该帮助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有所提高。使学生在学习知识与技能,基本能力和学科思维都得到发展的同时,获得丰富的内心体验和个人感悟。

备课中,如何把课程的三维目标转化为教学的三维目标,是要着力解决的问题,也是难点的所在。首先应从“教学目标”的分析入手,将“三维目标”的思想理念融入课堂教学目标,实现“三维目标”同“教学目标”的整合,进而将课堂教学引入更深的层面。要注意的是由于“三维目标”的三个维度是紧密联系的而不是各自孤立的,它绝不是将教学目标人为地割裂为三部分,而是根据不同的学科内容,指明学习主体“要到哪里去”和“如何到那里去”的问题。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知识性较强的学科中,它常常以一种隐性状态出现,渗透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运用之中,渗透在对知识的掌握之中,体现在师生交流、合作之中;而在思想品德课程中,它便是显性的、主要的教学目标。所以,教师只有对“三维目标”内涵有了真正的理解和把握,才能对教学内容有深入的分析和领悟。

案例“地球的圈层结构”的教学目标

课标的要求是:“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依据此标准,教学目标可确定为:

1.了解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及界面;说出地球外部的主要圈层结构。

2.运用课本插图,概括地球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3.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评价

这里没有机械地把教学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但三个维度已经有机地融合在整体的教学目标中了。(4)学习方式

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学习方式给予了特别的关注,提出了完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与接受性学习方式进行有机结合”,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用“继承”和“发展”的眼光,在“继承”中有“发展”,赋予接受学习以新的内涵,即“有意义接受学习”,并与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相结合,从而使学习由传承性学习走向创新性学习,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

备课中,我们要注意的是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究竟需不需要合作?如何合作?教师在备课中要有明确的把握。同时要多设计“体验性学习”,通过活动、游戏和情境教学,让学生获得新的感受和认识,并把他们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以上,仅仅对课程标准的一些关键词或者说是核心概念作了一些解读。在备课中,教师还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实际,对课程标准作更细致的探讨和研究。三、备教材

教学内容是落实课程标准、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教材内容为教学提供重要资源,是安排教学内容的基本线索,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却不是全部。教材内容完全符合学生实际的学习需要,不需要做任何调整,这当然是理想的情况。但实际上,要科学、合理地组织课堂教学,必须寻找教学内容与教学现实的结合点,从目标、内容、结构等方面对教材内容进行“二次规划”,这包括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内容序列的调整和教学内容的结构化重组。(一)教学内容的整合

尽管教材有具体的教学内容,但其毕竟是静态的,与学生生成新知识的动态过程不可能完全吻合,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仍然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而不是简单地执行与传递。当然,这种调整不是随意的,不是一概扩展,也不是仅限于教材内容范围,而是需要教师根据自身对课程标准的理解,研究教材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学生实际需要,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内容进行有目的地重新筛选与整合,包括新编、增删与调整教材内容,从而形成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并做到详略适度、突出重点。

案例“相似多边形的性质和判定”教学内容的新编

教材内容:

采用从正多边形到一般多边形,从三角形到多边形这一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归纳结论。

教材分析:

教材上面的处理有其合理性,但具体操作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如,第一,学生总有疑惑,给出的两个图形是相似的吗?为什么呢?第二,探究它们对应角和对应边的关系时只能通过度量(还未学三角函数),量出的结果常常会显得非常尴尬。

教学内容的新编:

借助多媒体,出示比例尺不同的两幅中国地图。

1.在两幅地图上分别选取北京、长沙、台北三个城市,将这三个城市用线段连结起来得到大小不同的两个三角形,提出问题:①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吗?②与你学过的有关地理知识联系起来,这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边和对应角有什么关系?

2.在两幅地图上分别选取四五个城市,画出相应的四边形和五边形。提出问题:这两个四边形、五边形相似吗?它们的对应边和对应角有什么关系?

3.总结出“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相等”,进而得出“如果两个多边形满足对应角相等或对应边的比相等,那么这两个多边形相似”。

评价

显然,教师没有机械地用教材内容,而是根据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借助比例尺不同的两幅地图,研究两幅地图上几个城市围成的多边形间的关系,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研究有趣的、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便于学生真正理解相似多边形的性质,使难点得以突破。

案例“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教学内容的调整

教材内容的处理:

一、把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与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整合在一节课内进行教学。

二、重新设计例题,通过用0~9这10个数字组三位数,再判断其中分别能被2,3,5整除的数各有哪些,来探索发现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

处理意图:

一方面:力图使学生整体把握整除特征;

另一方面:力图使学习内容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判断等能力。

评价

对教材的独特处理是这节课的最大特色,教师创造性地将“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整合在一节课里进行教学,作为整个学习任务来处理,它在知识上是一个整体,而在特征和判断方法上又各自不同,这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始终处在“产生冲突—解决冲突”的过程中。如,在探索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有的学生可能会提出“个位上是3的倍数”,有的学生可能会提出“某一位上的数是3的倍数”,而水平较高的学生可能会观察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例题的重新设计为学生的积极探索提供了较大的思维空间,为每个学生在不同水平上参与学习提供了可能。

在整合教学内容时,教师始终要有一种意识:要选择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或关心的素材、情境来作为教学内容,把知识的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从中感悟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二)教学内容序列的调整

教学内容按什么样的顺序来组织和呈现,即教学内容的序列安排,是教师在备好教学内容之后要思考的问题。从教学起点到教学终点,教学内容的呈现有多种序列的可能,但大多数教师一般都会按照教材内容的先后顺序来组织教学内容。这本无可厚非,但却不适合所有的教学。因为,教材内容不是教学内容,当教学内容经过重新加工整合后,其教学内容的组织顺序必然也要随之进行相应的调整,这样才能使内容和形式相统一。因此,调整教学内容的序列,使之更符合教学实际,这样的教学才会更有效。

对教学内容序列进行调整主要可采用这样一些方式:直线式、螺旋式、自上而下式或自下而上式。(1)直线式编排教学内容

直线式编排教学内容是把教学内容转化为一系列能力目标,然后将这些目标按照从较简单的辨别技能到复杂的问题解决技能的顺序,对全部教学内容按等级来排列。直线式排列的特点是各个教学内容不重复,每一环节所学的都是新知识。这种方式对于思维能力强的学生尚可适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容易造成理解不深、知识不牢、技巧不熟的现象。(2)螺旋式编排教学内容

螺旋式编排教学内容是将同一主题的教学内容按照由易到难螺旋上升的顺序而编排的。其特点是随着学生理解的加深,逐步扩大内容的广度,增加内容的深度和难度。这种编排顺序比较符合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规律,易于理解、掌握并巩固所学知识。但要注意内容的梯度设计,要环环相扣,否则会造成学习内容衔接的断层。(3)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式编排教学内容“自上而下式”是先呈现整体性任务、显示知识的概要,然后进行精细化处理,从概要中找出细化的教学起点,展开内容,再从展开的内容中找到二级细化的教学起点,依次呈现一系列细化序列,细化的复杂程度和精细程度随着教学进程而逐渐加深。“自下而上式”是先找到教学起点,即从基本子概念、子技能的学习出发,然后采用“逐步生长”的策略,逐渐扩展知识范围,逐渐学习到高级的知识技能。

总的说来,上述各种教学内容序列,各有利弊,要吸取各种编排方式的长处,避免短处。在调整教学内容时要处理好学生的思维特点、认识规律、知识结构之间的关系。(三)教学内容的结构化重组

结构化的教学具有这样一些功能:它一般以概念和原理作支撑,体系简约,易于领会与接受;有利于学生学习思维方法,自主处理信息,便于理解与记忆,能在学生头脑中形成高效、合理、有序的知识结构;便于联想、迁移与应用。由此可见,教师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处理,让学生掌握知识间的关联是非常必要的。

备课中,教师在处理教学内容时要以条理化、结构化和整合化为原则,要把零散的知识“碎片”进行整理,使之条理化、结构化,并以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的方式呈现,这样可有效地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但这并不是说教学一定要按部就班地从基本的概念和原理教起,而是以形成结构化、层次化的认知结构为最终目标和总的设计原则。

教学内容结构化可采取两种策略:一是根据学情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或组合,加强教学主题之间的整合,使之尽量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二是当一节或一章内容结束时,及时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联系以往相关知识进行整合,形成新的结构,使之与原有认知结构一体化。

案例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的结构化处理

原文:

母体字“青”,繁衍、派生出“清、情、请、睛、晴”等,形成一个字族。

处理:《小青蛙》就是这一字族编成的字族文:“河水清清天气晴,小小青蛙大眼睛,保护禾苗吃害虫,做了不少好事情,请你保护小青蛙,它是庄稼好卫兵。”

评价

新教材生字随课文出现,一篇课文中出现的生字,无论在“音”“形”还是在“义”方面都没有“嫡系”,这给学生记忆和理解造成一定困难。在教学中,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进行分类识记,把新学习的生字与学过的字联系起来,并从字形、字音上加以区别,这就是帮助学生把知识结构化的过程。四、备学生

备学生,一般包括三个要素:学习需要分析、学生特征分析和学习内容分析。这些分析可以为后续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评价的实施打下基础。(一)学习需要分析

学习需要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方面目前的状况与所期望达到的状况之间的差距,也就是学习者目前水平与期望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如图2-1所示)图2-1 学习需要的分析

比如,希望90%的学生以80分以上的成绩(总分100分)通过识字测验,而目前的记录表明只有80%的学生通过了考试,这样就找到了10%的学生还没有达标的差距,从而指出对学生集体而言的学习需要。(二)学生特征分析

对学生特征分析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学习的准备状态,包括学生在进行新的学习时,已有的知识、技能、情感水平和心理发展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以确定新学习的出发点。

根据教学设计理论,分析学生特征一般可以从三方面入手,一是了解学生的一般特征,主要是指学生心理、生理和社会的特点。二是了解学生的起初能力,主要是分析学生对从事特定的学科内容的学习已经具备的有关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以及对学习内容的态度。三是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学习风格是指学生感知不同刺激及对不同刺激作出反应的所有心理特征。

1.学生的一般特征分析

心理学表明,每个学生都充满求知欲,都有一种成就心理。教师备课时,如果能从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出发,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探索的兴趣、攻坚的意志,使学生形成一种积极的学习动机,就会推进教学向预定目标发展。比如,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抽象思维能力差,形象思维能力强,厌烦那些枯燥、艰涩、难懂的概念,喜欢动手操作。教师应该高度重视并充分利用学生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导语与操作内容,导入新课,进行新知识的传授,便于学生接受与掌握。

案例“计算机的硬件结构”的备课

导语:你知道计算机是怎么设计、制造的吗?你想看一看它的“五脏六腑”吗?

内容预设:利用问题驱动学生的好奇心,拆开机箱让学生看一看内部结构,简单介绍电源盒、主板、CPU、软驱、光驱、硬盘等各部件的用途,从而缩短学生同神秘的计算机之间的距离,排除对这个高科技产品的畏难心理。

2.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起点水平分析

学生的起点水平分析包括预备技能、目标技能和学生学习态度。预备技能是学生在开始新的学习之前,已经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技能是在教学目标中规定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教师在备课中,要通过分析学生以前学习过的内容、查阅考试成绩,或与学生、班主任及其他任课教师谈话等方式,获得学生掌握预备技能和目标技能的情况。

对学生学习起点的正确估计是设计适合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过程的基本点,它直接影响新知识的学习程度。备课中,应十分注重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促进新旧知识间的同化与顺应。

下面一则案例中,教师在备课时没有考虑到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使得课堂教学留下了遗憾。

案例“圆的周长”的教学片段

离下课还有几分钟,老师让学生看书,提出自己的疑惑。

生1:“老师,古代数学家为什么要将周长与直径的比值作为圆周率,而不是把周长与半径的比值作为圆周率”?

教师先是一愣,然后尴尬地说:“圆周率确定为周长与直径之比是约定俗成的”。

生2:“老师,古时候没有计算机,祖冲之是怎样把圆周率算得如此精确的”?

师:“这个太复杂,以后告诉你”。

评价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备课时,没有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经验,低估了学生的能力,当学生提出“古代数学家为什么要将周长与直径的比值作为圆周率,而不是把周长与半径的比值作为圆周率?”这样的问题时,教师茫然失措,只能敷衍了事。其实,学生提的这两个问题,正好与圆周率产生的历史有关,如果教师备课时考虑到这些,做好充分的准备,完全可以用通俗的方法讲清楚,而不会用“这个太复杂,以后告诉你”来搪塞学生。

3.学习风格的分析

学习风格是学生感知不同刺激及对不同刺激作出反应的所有心理特性,是学生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综合。不同的学生拥有不同的学习风格,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策略,通过匹配教学策略与有意失配教学策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例如,对场独立型的学生,培养与之匹配的注意策略时,应该根据学习材料让学生自己设计附加问题,自我提问,自我回答问题,达到自我控制与引导注意力的目的;而对场依存型的学生就需要教师通过个别指导,给学生设计附加问题,通过外部控制方式引导学生的注意力。根据学习风格选择矫正策略时,应注意让场独立型的学生参加小组学习或合作学习,让场依存型的学生学会自我控制,养成独立思维、自觉学习的习惯。教师在具体操作时,可以采用测定学习风格的量表来分析学生的学习风格从而帮助学生选择适宜的学习策略。(三)学习内容分析

学习内容分析是根据总的教学目标,去规定学习内容的范围和深度,并揭示出学习内容中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以现实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即解决“学什么”和“怎样学”的问题。学习内容分析以学生的学习结果为起点,并以学习起点为终点,是一个逆向分析过程。即学习内容分析从学习需要分析所确定的总的教学目标开始,通过反复提出“学生要掌握这一水平的技能,需要预先获得哪些更简单的技能”这样的问题,并一一回答,一直分析到学生已具有的初始能力为止。分析学习内容要关注以下两点:(1)要了解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中可能碰到的困难和障碍。(2)针对这些困难选择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案例“相遇问题”的备课

考虑到学生对“相遇问题”中一些术语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备课过程中,某教师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设计:

1.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同时、相遇、相对、相距”这四个词语的意思。

2.让学生用语言和动作把四个词语的意思表演出来,使静态的数学概念动态化。

评价

随后的课堂教学实践证明,这位教师正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有了准确把握,通过学生的课堂表演,使学生充分理解了这些概念,为学生学习新课扫清了障碍。

要分析学生学习这些知识的过程,了解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是教师制定学生能力目标的基础,脱离了这个基础,课堂教学就会回到灌溉知识的老路上去。同时,我们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才能达到的,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不断渗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有体验和处理现实问题的机会。

要设想学生提出的问题,并设计好解决方案。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解决方案,教师要根据学生思维水平划分几个层次,预测每个层次的学生可能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以便在课堂上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交流,使课堂教学更为流畅。

要结合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进行备课,采取有效措施保障教学步骤的顺利进行。当然,教师不仅要“备错”和“排除”,还要教给学生查找错误产生的原因以及排除的方法。这样,学生也会因为学到了排除错误的“招数”而惊喜,从而丰富他们的实践经验。五、制定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的内涵

教学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后应该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的具体明确的表述。它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活动的指南,是教学评价的依据。也就是说,作为教学的“纲”,它保障了教学过程中师生活动具有明确的共同指向,“纲”举“目”张。从整体上看,教学目标有着不同的层次,同时,又有不同的领域划分。

1.教学目标的层次(见图2-2)

教学目标一般包括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但仅仅这样描述还不能清楚地看出教学目标在整个教育目标系统中所占的位置。我们不妨把教学目标置于大的教育目标体系中来看一看。从教育目标体系的分类层次上看,教育目标一般包括教育目的、学校教育目标、学科课程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等多个层次,这些目标通过从一般到特殊逐级地具体化,形成一个多层级的目标体系。其中,教学目标设计要符合课程目标的要求。课程目标是教育目标和学校培养目标的体现,课程目标只有转化为教学目标并通过这一级目标的实施才能实现。因此,教学目标要依据课程目标来设计,是课程目标的详细化和具体化。在具体目标设计时,必须考虑到目标体系的横向和纵向的联系。要满足上位目标对下位目标的要求,充分实现各层次目标的连续性和递进性。图2-2 教育目标的分类层次

2.教学目标的领域——三维目标

从领域上看,教学目标可划分为认知领域的目标、情感领域的目标、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大体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即“三维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知识与技能即每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如事实、概念、原理、规律等知识和观察、阅读、计算、调查等能力。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物质”载体、重要平台。

②过程与方法

过程与方法即让学生了解学科知识形成的过程,“亲历”探究知识的过程;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学习,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过程与方法包括认知的过程与方法、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人际交往中的过程与方法。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即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具有科学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社会公民等。内容包括对己、对人、对自然及其相互关系的情感态度、价值判断以及做事要有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

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是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更是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价值,更强调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简言之,知识与技能是让学生学会,过程与方法要求学生会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乐学。(二)三维目标的制定方法

1.制定“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维度的教学目标的方法——“ABCD”法

这种方法之所以叫作“ABCD”法,是因为它包含了四个要素:教学对象(Audience)、行为(Behavior)、条件(Condition)和标准(Degree),而它们的英文单词的第一个字母正好是A、B、C、D,所以简称为“ABCD”法。美国行为学研究专家马杰(Robert F.Mager)1962年指出,规范的行为目标必须是具体的、明显的行为目标,完整地将它写出来包括四个要素:谁(即学习者);做什么(即要求的行为);做到什么程度(即要求的行为的水平,也就是可接受的行为的标准);在什么条件下(即特定的、限制的、影响可接受行为的条件)。

下面介绍这四个要素的含义,同时介绍编写目标的具体方法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1)教学对象

表述学习目标时,要注明特定的教学对象,例如,写明是“小学三年级学生”。应该特别注意的是,学习目标中的行为主体是学生,它所描述的是学生学习以后的行为,而决非教师的行为,所以一定不要把目标写成“教会学生……”或“教师将说明……”等。有的目标虽然省略了教学对象,但其实在这种目标中教学对象仍然是学生。(2)行为

即使学习目标中的其他要素都可以省略,“行为”这个要素也不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