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交换原理(第4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北京市精品教材)(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12 17:08:55

点击下载

作者:桂海源,张碧玲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现代交换原理(第4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北京市精品教材)

现代交换原理(第4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北京市精品教材)试读:

第4版前言

本教材主要介绍与语音通信相关的交换技术。由于所讲述的是交换技术的基本原理,所以修订时,在第4版中保留了第3版中最主要的内容;同时,为了反映交换技术的发展状况,第4版教材增加了很多新的内容,更加适应交换技术教学的要求。第4版主要修改是:删除了一些陈旧的内容(如中国1号信令,X.25网和帧中继网),压缩了传统的程控交换机的内容,将原第3章和第4章合并为第3章;由于以太网已成为IP网络中最重要的传输网络,所以增加了以太网交换技术的介绍;由于IP电话的迅速发展,所以增加了第8章多媒体信息在IP网络中的交换技术的介绍;对原第7章下一代网络的内容予以修改,详细介绍了下一代网络的体系结构及软交换技术在固定电话网和移动电话网的应用。

第1章简单介绍了电话网、电话机和交换机的基本组成及各部分的工作过程,使读者对电话交换的基本原理有了初步认识,并简单说明了电路交换方式和分组交换方式。

第2章详细地介绍了信令系统、特别是No.7信令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引导读者运用已学过的计算机通信系统的知识来作为分析No.7信令系统的工具,用No.7信令系统来作为学习计算机通信系统的示例,以便加深对计算机通信系统中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的理解。

第3章介绍了程控数字交换机的三种主要结构,说明了数字交换的基本原理,对国内几种主要的交换网络的结构和工作原理都予以说明,对各部分硬件的功能、相互关系和与软件之间的接口都详细介绍,使读者能建立系统的概念,并为学习交换软件打下基础。程控交换机的软件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如何说明程控软件的原理历来是该课程的一个难点。在本章中首先介绍了交换软件的特点,数据驱动程序的结构和有限状态机的概念,开发交换软件的几种语言,交换软件的基本组成和各部分功能,交换机中作业处理的一般流程,呼叫处理程序的结构和功能,并用程序流程图和状态迁移图描述了主要程序的功能,局数据和用户数据是交换软件的重要组成,交换机的高、中级技术维护管理人员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维护交换机的局数据,根据本局的设备安装情况和业务要求定义局数据,教材中描述了交换机中主要的数据关系,说明了呼叫处理程序与局数据和用户数据的关系,为读者在交换软件的开发和维护上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由于移动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及移动电话对固定电话的替代作用越来越明显,在第4章中详细地介绍了移动交换技术。移动通信技术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技术,涉及无线通信和交换技术,在已出版的移动通信的教材中主要介绍的是移动通信的无线技术,而本教材的第4章是从交换的角度来介绍移动通信系统,主要说明了移动通信系统的结构,移动交换系统的各种编码,移动通信的信令,移动通信呼叫处理的过程,支持移动用户漫游的原理,移动用户位置登记与更新、切换和短消息业务的信令流程。

第5章在第3、4章的基础上,首先说明了新业务的传统实现方法,介绍了得到广泛应用的虚拟用户交换机的实现原理,同时也分析了传统实现方法的局限性,由此引入智能网的概念,介绍了智能网的概念模型,典型智能业务的含义和特性,固定智能网和移动智能网的网络结构及各个功能实体的基本功能,固定电话网的智能化改造。最后详细说明了彩铃、预付费、移机不改号等得到广泛应用的智能业务。

由于下一代网络的传输网采用分组交换技术,在第6章分组交换技术中介绍了分组交换的基本原理,两种主要的分组交换方式(虚电路方式和数据报方式)。比较详细地说明了ATM技术、IP交换技术的基本原理。

在第7章(下一代网络)中说明了推动电信网向下一代网络发展的主要因素,介绍了下一代网络的特点和分层结构,下一代网络采用的信令,软交换技术在固网智能化改造中的应用,利用AG完成端局的软交换改造和采用EPON构建软交换端局的方案。并介绍了移动电话网向下一代网的演进方式。介绍了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结构(基于R4的核心网的结构。说明了软交换技术在中国移动长途网和移动本地网的应用方案。

由于本教材主要介绍的是与语音通信有关的交换技术,增加了第8章多媒体信息在IP网络中的传输,介绍了在IP网络中传输媒体信息的相关协议(IP、UDP、RTP),说明了多媒体数据在IP网络中传送时所占的带宽计算方法;说明了影响IP电话服务质量的主要因素,IP网络为提高IP电话服务质量采用的主要措施,并详细地介绍了多媒体数据在IP网络中传送时采用的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和MPLSVPN的基本原理。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参考文献中所列的相关书籍和资料,在此向这些书籍和资料的编写者表示衷心的感谢。桂海源2012年12月第1章电信交换基础

本章介绍电话交换的基本原理,电话交换机的类型及发展,几种主要的交换方式以及我国电话通信网的结构和编号计划。1.1  电话交换的基本原理1.1.1  电话通信网的基本组成及功能

电话通信网的基本组成设备包括终端设备、传输设备和交换设备。

最简单的终端设备是电话机。电话机的基本功能是将人的话音信号转换为交变的语音电流信号,并完成简单的信令接收与发送。

传输设备的功能是将电话机和交换机、交换机与交换机连接起来。常用的传输介质有电缆、光纤等。

交换设备的基本功能是完成交换,即将不同的用户连接起来,以便完成通话。

当用户数很少时,可以采用各个相连的方法,再加上必要的控制开关可完成通话。当用户数很多时,这种方法显然不能实现,于是引入了交换机。每个用户都连接到交换机上,由交换机完成任意用户间的接续。

当电话用户分布的区域较广时,就要设置多个交换机,交换机之间用中继线连接。当交换的区域更广时,多个交换机之间要做到各个相连就很繁琐了,这时就要引入汇接交换机,形成多级交换网络。这样,用户只要接入到一个交换机,就能与世界上的任一用户通话了。1.1.2  电话机的基本组成及工作原理

1.电话机的基本组成及功能

电话机的基本组成部分有通话设备、信令设备和转换设备。

通话设备:包括送话器、受话器以及必要的接口电路。其主要功能是完成声电转换和电声转换。

信令设备:包括发号的号盘和接收呼叫指示的振铃装置。其主要功能是完成信令的发送和接收。

转换设备:如叉簧,其主要功能是在通话设备与振铃设备之间转换,接通或断开用户直流环路。

2.电话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按照发出信号的方式,电话机可分为拨号脉冲电话机和双音多频(DTMF)电话机。(1)拨号脉冲电话机的工作原理

拨号脉冲电话机的工作原理图如图1-1所示。图中,拨号接点D是常闭接点,短路接点M是常开接点。下面简要说明拨号脉冲电话机在各种工作状态下与交换机的配合。图1-1  拨号脉冲电话机的工作原理图

①挂机状态。在挂机状态下,叉簧H的1,3接点闭合,1,2接点断开,用户线的直流环路中串有隔直流电容C,用户线直流环路断开。交换机通过检查用户线的状态,能检测到用户话机处于挂机状态。

②振铃状态。在振铃状态下,电话机的连接情况与挂机状态相同,不同的是交换机的振铃发生器这时接入用户直流环路。由于振铃发生器发出的是25Hz的交流信号,该信号能通过隔直流电容,使电话机中的振铃装置发出振铃声。

③摘机状态。在摘机状态下,叉簧H的1,3接点断开,1,2接点闭合,用户线的直流环路闭合,向交换机发出摘机信号。

④拨号状态。采用直流脉冲拨号时,电话机的短路接点M闭合,拨号接点D根据用户拨号的数字,有规律地断开若干次,例如,如果用户拨的数字是5,则拨号接点D断开5次,向交换机发出5个脉冲,代表各个拨号数字的脉冲串之间由位间隔分开。位间隔指分隔各个脉冲的一段较长的闭合时间。(2)双音多频(DTMF)电话机的工作原理

DTMF电话机简化的原理图如图1-2所示。DTMF电话机与拨号脉冲电话机的工作原理基本相同,其主要区别是拨号方式。DTMF信号用高、低两个不同的频率代表一个拨号数字。DTMF电话机号盘频率编码如表1-1所示。图1-2  DTMF电话机简化的原理图表1-1  DTMF电话机号盘频率编码

DTMF信号的频带范围在话音频带的范围内,所以能通过交换机的数字交换网络和局间数字中继线在局间正确传输。1.1.3  交换机的基本组成及工作原理

1.交换机的基本组成及功能

交换机的硬件系统基本组成如图1-3所示,它是由用户电路、中继器、交换网络、信令设备和控制系统这几部分组成的,其功能如下。图1-3  交换机的基本组成

①用户电路:交换机与用户电话机的接口。

②中继器:交换机与交换机之间的接口。

③交换网络:用来完成任意两个用户之间,任意一个用户与任意一个中继器之间,任意两个中继器之间的连接。

④信令设备:用来接收和发送信令信息。

⑤控制系统:是交换机的指挥中心,接收各个话路设备发来的状态信息,确定各个设备应执行的动作,向各个设备发出驱动命令,协调各设备共同完成呼叫处理和维护管理任务。

2.呼叫处理的基本过程

下面以本局呼叫为例,简要说明呼叫处理的基本过程。(1)用户呼出阶段

在用户呼出阶段,交换机按照一定的周期检查每一条用户线的状态。当发现用户摘机时,交换机就根据用户线在交换机上的安装位置找到该用户的用户数据,并对其进行分析。如该用户有权发起呼叫,交换机就寻找一个空闲的收号器并通过交换网络将该用户电路与收号器连接,向用户送拨号音,进入收号状态。(2)数字接收及分析阶段

该阶段是处理任务最繁重的一个阶段。在此阶段,交换机接收用户拨号。对于直流拨号脉冲方式,每次收到的是一个脉冲,并由信令接收程序将收到的多个脉冲装配为拨号数字;而对于DTMF信号,每次收到的是一个数字。当交换机收到一定位数的号码后将进行数字分析,从而确定呼叫的类型、路由等。当数字分析的结果是本局呼叫时,就通知信令接收程序继续接收剩余号码。(3)通话建立阶段

当被叫号码收齐后,交换机根据被叫号码查询被叫的用户数据。若被叫空闲且未登记与被叫有关的新业务(如呼叫前转),交换机就在交换网络中寻找一条能将主叫用户和被叫用户连接的通路,并预先占用该通路,同时向被叫用户送振铃信号,向主叫用户送回铃音。(4)通话阶段

当被叫用户摘机应答后,交换机停止向被叫用户送振铃信号,停止向主叫用户送回铃音,将交换网络中连接主、被叫用户的链路接通,同时启动计费,呼叫处理进入通话阶段。(5)呼叫释放阶段

在通话阶段,交换机如果发现一方挂机时,就给另一方送忙音。当双方都挂机时,交换机就收回此次呼叫占用的资源,停止计费,呼叫处理结束。

从以上呼叫处理的过程看出,可将呼叫的全过程分为若干稳定状态,交换机每次对呼叫的处理,总是使呼叫由一个稳定状态转移到另一个稳定状态。1.2  电话交换机的类型及发展

自从1876年贝尔发明电话以来,为适应多个用户之间电话交换的要求,出现了多种类型的交换机:人工电话交换机、机电制交换机、程控交换机,现在又出现了软交换机和IP电话。

1.机电制电话交换机

机电制电话交换机主要有步进制交换机和纵横制交换机。步进制交换机的基本特点是由用户话机发出的拨号脉冲直接控制交换机的步进选择器动作,从而完成电话的自动接续。纵横制交换机的出现,是电话交换技术进入自动化以后具有重要意义的转折点。纵横制的技术进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采用了比较先进的纵横接线器,杂音小、通话质量高、不易磨损、寿命长、维护工作量少;二是采用公共控制方式,将控制功能和话路设备分开,使控制部分可以独立设计,功能加强,灵活性提高,接续速度快,便于汇接和选择迂回路由,实现长途自动化。公共控制方式的实现孕育着计算机程序控制方式的出现。

2.程控交换机

1965年,美国开通了世界上第一台程控交换机,在电话交换机中引入了计算机控制技术,这是交换技术发展中具有重大意义的转折点。程控交换机可分为模拟程控交换机和数字程控交换机。模拟程控交换机的控制部分采用计算机控制,而话路部分传送和交换的仍然是模拟的话音信号。20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了数字程控交换机,数字程控交换机是数字通信技术、计算机与大规模集成电路相结合的产物。与模拟程控交换机不同,数字程控交换机在话路部分交换的是经过脉冲编码调制(Pulse Code Modulation,PCM)后的数字化的话音信号,数字交换机的交换网络是数字交换网络,用户话机发出的模拟话音信号在数字交换机的用户电路上要转换为PCM信号。

我国的公用网是从1982年开始引进数字程控交换机的,由于我国交换机的程控化开展得比较晚,所以在我国公用网上运行的都是数字程控交换机。

数字程控交换机是数字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与大规模集成电路相结合的产物。

3.软交换

传统的电路交换机将传送交换硬件、呼叫控制和交换以及业务和应用功能结合进单个昂贵的交换机设备内,是一种垂直集成的、封闭和单厂家专用的系统结构,新业务的开发也是以专用设备和专用软件为载体,导致开发成本高、时间长、无法适应今天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和多样化的用户需求。而软交换打破了传统的封闭交换结构,采用完全不同的横向组合的模式,将传输、呼叫控制和业务控制三大功能之间接口打开,采用开放的接口和通用的协议,构成一个开放的、分布的和多厂家应用的系统结构,可以使业务提供者灵活选择最佳和最经济的组合来构建网络,加速新业务和新应用的开发、生成和部署,快速实现低成本广域业务覆盖,推进话音和数据的融合。

软交换的关键特点是采用开放式体系结构,实现分布式通信和管理,具有良好的结构扩展性。软交换应用层和呼叫控制层已经与媒体层硬件分离并纳入开放的标准的计算环境,允许充分利用商用的标准计算平台、操作系统和开发环境。其次,采用软交换后,实现了多个业务网的融合,简化了网络层次和结构以及跨越不同网络(电路交换网、分组网、固定网和移动网等)的业务配置,避免了建设维护多个分离业务网所带来的高成本和运行维护的复杂性。另外,采用分组交换技术后,提高了网络资源利用率,减少了交换机互连的复杂性和业务网的承载成本。由于软交换的价格可以遵循软件许可证方式,投资大小随用户数量而增长,有利于新的电信运营商或传统运营商开发新市场。最后,软交换设备占地很小,不仅明显提高了机房空间利用率,而且也便于节点的灵活部署。

目前,电信网正在向以软交换为核心的下一代网络演进。1.3  主要的交换方式

现代通信网中采用的交换方式主要有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方式,传统的电话网主要采用电路交换方式,而ATM、帧中继和IP网络采用的都是分组交换方式。1.3.1  电路交换

电路交换是最早出现的一种交换方式。传统的电话交换一般采用电路交换方式。电路交换方式是指两个用户在相互通信时使用一条实际的物理链路,在通信过程中自始至终使用该条链路进行信息传输,同时不允许其他用户终端设备共享该链路的通信方式。

电路交换属于电路资源预分配系统,即在一次接续中,电路资源预先分配给一对用户固定使用,不管电路上是否有其他信息传输,电路一直被占用着,直到通信双方要求拆除电路连接为止。

电路交换的特点如下。

①在通信开始时首先要建立连接,在通信结束时要释放连接。

②一个连接在通信期间始终占用该电路,即使该连接在某个时刻没有信息传送,该电路也不能被其他连接使用,电路利用率低。

③交换机对传输的信息不作处理,对交换机的处理要求简单,但对传输中出现的错误不能纠正。

④一旦连接建立以后,信息在系统中的传输时延基本上是一个恒定值。

综上所述,电路交换是固定分配带宽,连接建立以后,即使无信息传输也要占用电路,电路利用率低;要预先建立连接,有一定的连接建立时延,通路建立后可实时传送信息,传输时延一般可以不计;无差错控制措施,对数据传输的可靠性没有分组交换高;一旦通信建立,在数据传输过程中,一般不需要交换机进行处理,交换节点的处理负担轻。电路交换适合传输信息量较大且传输速率恒定的业务,如电话通信业务,但不适合突发性强和对差错敏感的数据业务。1.3.2  分组交换

分组交换(Packet Switching)原来是为完成数据通信业务发展起来的一种交换方式,由于分组交换技术的迅速发展,利用分组交换技术不仅可以用来完成数据通信业务,也可以用来完成话音和视频通信。分组交换利用存储—转发的方式进行交换。在分组交换方式中,首先将需传送的信息划分为一定长度的分组,并以分组为单位进行传输和交换。在每个分组中都有一个3~10字节的分组头,在分组头中包含有分组的地址和控制信息,以控制分组信息的传输和交换。

分组交换采用统计复用方式,电路的利用率较高。但统计复用的缺点是有产生附加的随机时延和丢失数据的可能。这是因为用户传送数据的时间是随机的,若多个用户同时发送分组数据,则必然有一部分分组需要在缓冲区中等待一段时间才能占用电路传送,若等待的分组超过了缓冲区的容量,就可能发生部分分组的丢失。

另外,在传统的分组交换中普遍采用逐段反馈重发措施,以保证数据传送是无差错的。所谓逐段反馈重发,是指数据分组经过的每个节点都对数据分组进行检错,在发现错误后要求对方重新发送。

分组交换有两种方式:虚电路(面向连接)方式和数据报(无连接)方式。

1.虚电路方式

虚电路是指两个用户在进行通信之前要通过网络建立逻辑上的连接。建立连接时,主叫用户发送“呼叫请求”分组,该分组包括被叫用户的地址及为该呼叫在出通路上分配的虚电路标识,网络中的每一个节点都根据被叫地址选择出通路,为该呼叫在出通路上分配虚电路标识,并在节点中建立入通路上的虚电路标识与出通路上的虚电路标识之间的对应关系,向下一节点发送“呼叫请求”分组。被叫用户如果同意建立虚电路,可发送“呼叫连接”分组到主叫用户。当主叫用户收到该分组时,表示主叫用户和被叫用户之间的虚电路已建立,可进入数据传输阶段。

在数据传输阶段,主、被叫之间可通过数据分组相互通信,在数据分组中不再包括主、被叫地址,而是用虚电路标识表示该分组所属的虚电路,网络中各节点根据虚电路标识将该分组送到呼叫建立时选择的下一通路,直到将数据传送到对方。同一报文的不同分组沿着同一路径到达终点。

数据传送完毕后,每一方都可以释放呼叫,网络释放该呼叫占用的资源。

虚电路不是电路交换中的物理连接,而是逻辑连接。虚电路并不独占电路,在一条物理线路上可以同时建立多个虚电路,以达到资源共享。

虚电路方式在一次通信过程中分为呼叫建立、数据传输和释放呼叫3个阶段,有一定的处理开销。一旦虚电路建立,数据分组按已建立的路径通过网络,分组按发送顺序到达终点。虚电路在每个中间节点不需进行复杂的选路,对数据量较大的通信有较高效率,但对故障较为敏感,当传输链路或交换节点发生故障时可能引起虚电路的中断。

ATM和帧中继采用虚电路方式。

2.数据报方式

数据报方式是独立地传送每一个数据分组。每一个数据分组都包含终点地址的信息,每一个节点都要为每一个分组独立地选择路由,因此,一份报文包含的不同分组可能沿着不同的路径到达终点。

数据报方式在用户通信时不需有呼叫建立和释放阶段,对短报文传输效率比较高,对网络故障的适应能力较强,但属于同一报文的多个分组独立选路,故接收端收到的分组可能失去顺序。

IP网络中交换采用的是数据报方式。1.4  我国电话通信网的结构和编号计划

我国的电话通信网采用分级网结构,包括长途电话网和本地电话网两大部分。我国的电话通信网过去长期采用五级网的结构,其中长途电话网长期采用四级网络结构。随着通信技术的进步、长途骨干光缆的铺设和本地电话网的建设,我国长途电话网的等级结构已由四级逐步演变为两级,整个电话通信网相应地由五级网向三级网过渡,即两级的长途交换中心和一级的本地交换中心。而且,将来的长途电话网将进一步演变为动态无级网结构,整个电话通信网也将由3个层面组成,即长途电话网层面、本地电话网层面和用户接入网层面。在这种结构中,长途网将采用动态路由选择,本地网也可以采用动态路由选择,用户接入网将实现光纤化和宽带化。1.4.1  长途电话网

我国长途电话通信网过去采用四级辐射汇接制的等级结构,近年采用两级网结构。

根据长途交换中心在网路中的地位和所汇接的话务类型不同,长途电话二级网将国内长途交换中心分为两个等级:汇接全省转接(含终端)长途话务的交换中心为省级交换中心,用DC1表示;汇接本地网长途终端话务的交换中心用DC2表示。

长途电话二级网的等级结构及网路组织示意图如图1-4所示。图1-4  长途电话二级网等级结构及网路组织示意图(1)一级交换中心

一级交换中心(DC1)为省(自治区、直辖市)长途交换中心,其功能主要是汇接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省际长途来、去话务和所在本地网的长途终端话务。

DC1之间以基干路由网状相连。

DC1设置在省会(自治区、直辖市)城市,在高话务量要求的前提下,可以在同一城市设置两个甚至多个DC1。地(市)本地网的DC2与本省(自治区)所属的DC1均以基于路由相连。(2)二级交换中心

二级交换中心(DC2)是本地网的长途交换中心,其主要职能为汇接所在本地网的长途终端话务。

DC2与本省的DC1之间设直达电路,根据话务流量流向,二级交换中心也可与非从属一级交换中心建立直达电路群,如图1-4中虚线所示。同一省的DC2之间以不完全网状连接。话务量较大时,相邻省的DC2之间也可设置直达电路。

DC2一般设置在地(市)本地网的中心城市。长途话务量较大的省会城市也可设置DC2。有高话务量要求时,同一城市可以设置两个以上的DC2。

长途网中较高等级的交换中心可以具有较低等级的交换中心职能,如在两级长途网中,DC1也可以包含DC2的职能。

由于两级长途电话网简化了网络的等级结构,也就使长途路由选择得到了简化,但仍然应遵循尽量减少路由转接次数和少占用长途电路的原则,即优先选择直达路由,后选择迂回路由,最后选择由基干路由构成的最终路由。1.4.2  本地电话网

本地电话网指由同一个长途编号区范围内的所有交换设备、传输设备和用户终端设备组成的电话网络。

本地网的交换局主要是端局,也可以包括汇接局。所谓端局就是通过用户线路直接连接用户的交换局,仅有本局交换功能和来、去话功能,端局直接与用户连接。根据组网需要,端局以下还可接远端用户模块、用户集线器和用户交换机(PABX)等用户装置。

除了端局外,本地网中可根据需要设置汇接局,用以汇接本汇接区内的本地或长途业务。

由于本地网属于同一个长途编号区,因此,本地网内部的电话呼叫不需拨打长途区号。在同一个长途编号区服务范围内可根据需要设置一个或多个长途交换中心,但长途交换中心及它们之间的长途电路不属于本地网。

我国本地电话网一般采用二级网结构,典型结构如图1-5所示。图中,LS是端局。MS是汇接局(业务交换点),用来汇接各端局之间用户的话务。SSP是智能网的业务交换点,是公用电话网(PSTN)以及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与智能网的连接点,它可检测智能业务呼叫,当检测到智能业务时向业务控制点SCP报告,并根据SCP的命令完成对智能业务的处理。SCP是智能网的业务控制点,是智能网的核心。SCP接收从SSP发来的对智能业务的触发请求,运行相应的业务逻辑程序,查询相关的业务数据和用户数据,向SSP发送相应的呼叫控制命令,控制完成有关的智能业务。SDB是集中的用户数据库,用来存储PSTN网络用户的电话号码及用户增值业务签约信息等数据。GW是关口局,用来疏通到其他运营商的来、去话务。TS是本地网的长途交换中心,其功能主要是汇接所在本地网用户的长途终端话务。图1-5  我国本地电话网的典型结构

在二级网结构中,在一个本地电话网中设置一对或多对汇接局,各汇接局之间设置低呼损直达中继电路群。各端局到一对汇接局之间设置低呼损中继电路群,端局到两个汇接局的中继电路群采用负荷分担方式工作。1.4.3  编号计划

1.编号方式(1)本地电话号码

同一本地网范围内的用户之间相互呼叫时拨打的号码,号码结构为局号+局内用户号。如呼叫固定电话用户,以7位号码为例,应拨打PQRABCD,其中PQR为局号,ABCD为局内用户号;如呼叫移动用户,则拨打移动网的接入码+移动网用户号码。

不同地区的本地网号码长度可以不相等,视各地电话网容量和发展情况而定。目前,大部分地区的本地网选用7位号长,一些特大型地区,如北京、上海、广州等,本地网采用8位号长。号码结构为4位局号+4位局内号码。(2)国内长途呼叫

国内长途呼叫指发生在不同本地网电话用户之间的呼叫。如果呼叫的是异地固定电话网用户,则需在对方电话号码前加拨国内长途字冠0和长途区号,号码方案为0+长途区号+对方电话号码

如果呼叫的是异地移动网用户,则应在移动电话号码前加拨0,即号码为0+移动网的接入码+移动网的用户号码

长途区号采用不等位编号制度,可采用2位、3位和4位三种位长的长途区号。分配原则如下。

①首位号码为1的长途区号号码长度为两位,如北京的长途区号为10;

②首位为2的长途区号号码长度为两位,记为2X;

③首位为3~9的长途区号长度为3位或4位,其中第2位为奇数时号码位长为3位,如3XX,X为奇数1,3,5,7,9;第2位为偶数时,11号码位长部分为3位,部分为4位。随着一些省、市长途编号区扩大以后,4位区号的数量将逐步减少,3位区号的数量逐步增加。(3)国际长途呼叫

国际长途呼叫是指发生在不同国家之间的电话通信,需要两个或更多国家的通信网配合完成。

国际自动拨号程序为00+国家号码+被叫国的国内有效号码

其中,00为国际长途字冠;国家号码采用不等位编号制度,由1~3位组成。如美国的国家号码为1,我国的国家号码为86。

2.首位号码分配

我国规定,首位号码按如下原则分配。

①0为国内长途全自动呼叫字冠号。

②00为国际长途全自动字冠号。

③1为特种业务、新业务及网间互通的首位号码。

④2~9为本地电话首位号码,其中200,300,400,500,600,700,800为新业务(智能业务)号码。

3.移动电话网的编号计划(1)移动用户的ISDN号码(MSISDN)

此号码是指主叫用户为呼叫数字公用陆地蜂窝移动用户时所需拨的号码。

号码的结构为国家码(CC)+移动网号(NDC)+识别号(HLR)H0H1H2H3+用户号(SN)

我国的国家号(CC)=86

移动网号(NDC)用来识别不同的移动网,中国移动的网号为139,138,137,136和135;联合通信公司的移动网号为130,133。

HHHH为归属位置寄存器的识别号,用来识别用户注册登记0123的HLR。

SN为用户号码。

NDC+HHHH+SN为国内有效移动用户ISDN号码,是一个110123位数字的等长号码。(2)国际移动用户识别码(IMSI)

在数字公用陆地蜂窝移动通信网中,唯一地识别一个移动用户的号码,为一个15位数字的号码,结构为移动国家号码(MCC)+移动网号(MNC)+移动用户识别码(MSIN)

移动国家号码(MCC),由3位数字组成,唯一地表示移动用户所属的国家。中国为460。

移动网号(MNC),由两位数字组成,用于识别移动用户所归属的移动网。中国移动GSM网为00,“中国联通公司”GSM网为01。

移动用户识别码(MSIN),唯一地识别国内的900MHzTDMA数字移动通信网中的移动用户。

IMSI编号计划已由前CCITT E.212建议规定,以适应国际漫游的需要。移动用户在首次进入某VLR管辖的区域时以此号码进行位置登记,移动网据此查询用户数据。(3)移动用户漫游号码(MSRN)

当呼叫一个移动用户时,为使网络进行路由再选择,VLR临时分配给移动用户的一个号码,其编码为139后第一位为零的MSISDN号码即1390MMMABC,其中MMM为移动用户漫游所在的MSC号123123码。

注意,MSRN是在一次接续中临时分配给漫游用户的,供入口MSC选择路由用,一旦接续完毕即释放该号码,以便分配给其他的呼叫使用。该号码对用户是透明的。(4)临时移动用户识别码(TMSI)

为了对IMSI保密,VLR可给来访移动用户分配一个唯一的TMSI号码,它仅在本地使用,为一个4字节的BCD编码,由各个VLR自行分配。小结

电话通信网的基本组成设备是终端设备、传输设备和交换设备。

最简单的终端设备是电话机,电话机的基本功能是将人的话音信号转换为交变的话音电流信号,并完成简单的信令接收与发送。

传输设备的功能是将电话机和交换机、交换机与交换机连接起来,常用的传输介质有电缆、光纤等。

交换机的基本功能是完成交换,即将不同的用户连接起来,以便完成通话。

电话机的基本组成部分有通话设备、信令设备和转换设备。

按发出信号的方式,电话机可分为拨号脉冲电话机和双音多频(DTMF)电话机。

交换机的硬件系统由用户电路、中继器、交换网络、信令设备和控制系统几部分组成。

交换机的基本类型主要有人工电话交换机、机电制电话交换机、程控交换机。程控交换机可分为模拟程控交换机和数字程控交换机。

现代通信网中采用的交换方式主要有电路交换、分组交换、ATM交换和IP交换。

电路交换是最早出现的一种交换方式,电话交换一般采用电路交换方式。电路交换方式是指两个用户在相互通信时使用一条实际的物理链路,在通信过程中自始至终使用该条链路进行信息传输,并且不允许其他计算机或终端同时共享该链路的通信方式。

分组交换原来是为完成数据通信业务发展起来的一种交换方式,由于分组交换技术的迅速发展,现在利用分组交换技术不仅可以完成数据通信业务,也可以完成话音和视频通信。分组交换利用存储—转发的方式进行交换。在分组交换方式中,首先将需传送的数据报文划分为一定长度的分组,并以分组为单位进行传输和交换。在每个分组中都有一个3~10字节的分组头,在分组头中包含有分组的地址和控制信息,以控制分组信息的传输和交换。

我国的电话通信网采用分级网结构,主要包括长途电话网和本地电话网两大部分。

长途电话网将国内长途交换中心分为省级交换中心(DC1)和本地网长途交换中心(DC2)两个等级。DC1的职能主要是汇接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省际长途来去话务和所在本地网的长途终端话务,DC2的职能主要是汇接所在本地网的长途终端话务。

本地电话网指在同一个长途编号区范围以内的,由所有交换设备、传输设备和用户终端设备组成的电话网络。思考题与练习题

1.简要说明电话网的基本组成设备。

2.简要说明电话机的基本组成。

3.简要说明拨号脉冲电话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4.简要说明DTMF电话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5.简述交换机的基本组成和各部分的功能。

6.简要说明本局呼叫的基本过程。

7.电话交换机主要有哪几种类型?

8.现代通信网中采用的交换方式主要有哪几种?

9.简要说明电路交换方式的基本特点。

10.简要说明虚电路方式和数据报方式。

11.简要说明我国电话网的结构。

12.简要说明我国电话长途区号的编码规律。

13.简要说明移动电话网ISDN编号MSISDN的编码结构。

14.说明MSISDN,IMSI,MSRN的作用。第2章信令系统

信令系统是通信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章介绍信令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用户线信令,重点介绍No.7信令系统的结构和基本工作原理。2.1  信令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1.1  信令的基本概念

信令系统是通信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通信网的目的是为用户传递各种信息,为此,必须使通信网中的各种设备协调动作,故设备之间必须相互传送有关的控制信息,以说明各自的运行情况,提出对相关设备的接续要求,从而使各设备协调运行。这些控制信息就是信令。

图2-1所示的是市话网中两分局用户电话接续示例。图2-1  市话网中两分局用户电话接续示例

为了使网络中各设备协调动作,必须在设备间传送相关信令。为使不同厂家生产的交换机能配合工作,在不同交换机之间传送信令必须遵循一定的协议。遵循不同协议的信令构成了不同的信令系统。

通信协议的基本内容如下。

①语法:规定在收发双方之间相互交换信息的表现形式。

②语义:说明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及作出何种应答。

③同步:事件完成顺序的详细说明。

电话网的信令与交换机的控制技术有关,随着交换机技术的发展,信令技术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发展。2.1.2  信令的分类

信令的分类方法很多,常用的分类有以下几种。

1.按信令的传送区域划分

按信令的传送区域划分,可将信令分为用户线信令和局间信令。

①用户线信令是用户话机和交换机之间传送的信令。

②局间信令是交换机之间,或交换机与网管中心、数据库之间传送的信令。

2.按信令信道与语音信道的关系划分

按信令信道与语音信道之间的关系来划分,信令可分为随路信令和公共信道信令两大类。

①随路信令指用传送话路的通路传送与该话路有关的各种信令,或指传送信令的通路与话路之间有固定的关系。我国国标规定的随路信令,称为中国1号信令,现在中国1号信令已很少使用。

②公共信道信令指传送信令的通道和传送语音的通道在逻辑上或物理上是完全分开的,有单独传送信令的通道,在一条双向信令通道上,可传送上千条电路信令消息。

No.7信令是公共信道信令系统。No.7信令系统传送速度快,信号容量大,可靠性高,不仅可以传送与电路接续有关的信号,还可以传送各种与电路无关的信令信息。特别适用于程控数字交换局组成的通信网使用。我国电话网的信令系统主要使用No.7信令方式。

3.按信令的功能划分

按信令的功能来分,随路信令可分为线路信令和记发器信令两大类。

①线路信令又称为监视信令,用来检测或改变中继线的呼叫状态和条件,以控制接续的进行。由于中继线的占用和释放等是随机发生的,因此在整个呼叫接续期间都要对随路信令进行处理。

②记发器信令又称为选择信令,主要用来传送被叫(或主叫)的电话号码,供交换机选择路由、选择被叫用户。由于记发器信令仅在通话前传送,记发器信令可在语音通路上传送。

4.按信令的传送方向划分

根据信令的传送方向,信令可分为前向信令和后向信令两种。

①前向信令指信令沿着从主叫到被叫的方向传送。

②后向信令指信令沿着从被叫到主叫的方向传送。2.2  用户线信令

用户线信令是用户和交换机之间的信令,在用户线上传送。2.2.1  用户话机发出的信令

1.监视信令

监视信令主要反映用户话机的摘、挂机状态。用户话机的摘、挂机状态通过用户线直流环路的通、断来表示。

2.选择信令

选择信令是用户话机向交换机送出的被叫号码。选择信令又可分为直流拨号脉冲信号和双音多频(DTMF)信号。

直流拨号脉冲是由用户直流环路的通断次数来代表一个拨号数字的信号。直流拨号脉冲有以下3个参数。

①脉冲速度:表示每秒允许传送的脉冲的数目。我国规定的脉冲速度为8~14个脉冲/s。

②断续比:断开时间与闭合时间的比值。我国规定脉冲断续比为(1.3~2.5):1。

③最短位间隔:位间隔是指将两个脉冲串分隔开的一段闭合时间。我国规定最短的位间隔时间大于350ms。

DTMF信号是用高、低两个不同的频率代表一位拨号数字,是带内信令,能通过数字交换网络正确传输。2.2.2  交换机发出的信令

1.铃流

铃流信号是交换机发送给被叫用户的信号,可提醒用户有呼叫到达。

铃流信号为(25±3)Hz正弦波,输出电压有效值为(75±15)V,振铃采用5s断续,即1s送,4s断。

2.信号音

信号音是交换机发送给用户的信号,用来说明有关的接续状态,如忙音、拨号音、回铃音等。信号音的信号源为(450±25)Hz和(950±50)Hz正弦波,通过控制信号音不同的断续时间可得到不同的信号音。表2-1为部分信号音的含义和种类。表2-1  信号音的含义和种类2.3  No.7信令系统概述2.3.1  No.7信令系统的特点和功能

1.No.7信令系统的基本特点

No.7信令系统是一种国际性的标准化通用公共信道信令系统,其基本特点如下。

①最适合由数字程控交换机和数字传输设备所组成的综合数字网。

②能满足现在及将来传送呼叫控制、遥控、维护管理信令及处理机之间事务处理信息的要求。

③提供了可靠的方法,使信令按正确的顺序传送又不致丢失或重复。

2.No.7信令系统的基本功能

No.7信令系统能满足多种通信业务的要求,当前主要应用有以下几方面。

①传送电话网的局间信令。

②传送电路交换数据网的局间信令。

③传送综合业务数字网的局间信令。

④在各种运行、管理和维护中心传递有关信息。

⑤在业务交换点和业务控制点之间传送各种控制信息,支持各种类型的智能业务。

⑥传送移动通信网中与用户移动有关的各种控制信息。

No.7信令系统能够支持如此广泛的业务,主要原因是No.7信令系统采用了功能模块化结构。No.7信令系统由一个公共的消息传递部分和各种应用部分组成。在这个公共的消息传递部分上可以叠加各种各样的应用。2.3.2  No.7信令系统的结构

随着程控交换系统的出现,在交换机之间呼叫接续控制信令的传送,实际上已成为各交换机内处理机之间的通信。No.7信令系统实质上是一个专用的计算机通信系统,用来在通信网中的各控制设备之间传送各种与电路有关或无关的控制信息。

实现计算机之间的相互通信,需要解决很多复杂的问题。在计算机通信系统的设计中,普遍采用了分层通信体系结构思想。分层通信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如下。

①将通信功能划分为若干层次,每一个层次完成一部分功能,各个层次相互配合共同完成通信的功能。

②每一层只和直接相邻的两层打交道,它利用下一层所提供的功能(并不需要知道它的下一层是如何实现的,仅需该层通过层间接口所提供的功能),向高一层提供本层所能完成的服务。

③每一层是独立的,各层都可以采用最适合的技术来实现,每一个层次可以单独进行开发和测试。当某层由于技术的进步发生变化时,只要接口关系保持不变,则其他各层不受影响。

No.7信令系统是在通信网的控制系统(计算机)之间传送有关通信网控制信息的数据通信系统,其实质是一个专用的计算机通信系统。No.7信令系统从一开始就是按分层结构思想设计的,但No.7信令系统开始发展时,主要考虑在数字电话网和采用电路交换方式的数据通信网中传送各种与电路有关的控制信息,所以CCITT(现为ITU-T)在1980年提出的有关No.7信令系统技术规范的黄皮书建议中对No.7信令系统的分层方法没有和OSI(开放系统互连)*七层模型取得一致,对No.7信令系统只提出了4个功能级的要求。但随着移动通信网和智能网的发展,不仅需要传送与电路接续有关的消息,而且需要传送与电路接续无关的端到端的信息,原来的四级结构已不能满足要求,在1984年和1988年的红皮书和蓝皮书建议中,CCITT做了大量的工作,使No.7信令系统的分层结构尽量向OSI的七层模型靠近。在蓝皮书中对No.7信令系统提出了双重要求,一方面是对原来的4个功能级的要求,另一方面是对OSI七层的要求。CCITT在1992年的白皮书中又进一步完善了这些新功能和程序。

注释:*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ISO(国际标准化组织)提出了计算机通信的OSI(开放系统互连)七层参考模型,用于在不同的处理机上运行的应用进程之间进行的通信,从而成为开放系统。

1.No.7信令系统的四级结构

No.7信令系统的四级结构如图2-2所示。在No.7信令系统的四级结构中,将No.7信令系统分为消息传递部分(Message Transfer Part,MTP)和用户部分(User Part,UP)。图2-2  No.7信令系统的四级结构

UP构成No.7信令系统的第4级,其功能是处理信令消息。根据不同的应用,可以有不同的用户部分。例如,电话用户部分(Telephone User Part,TUP)处理电话网中的呼叫控制信令消息;综合业务数字网用户部分(ISDN User Part)处理ISDN中的呼叫控制信令消息。

MTP的功能是在用户部分之间传输可靠的信令信息。该部分分为三级:信令数据链路功能级、信令链路功能级和信令网功能级。

第1级为信令数据链路功能级,它对应于OSI模型的物理层,并规定了信令链路的物理电气特性及接入方法,提供全双工的双向传输通道。此通道由一对传输速率相同、传输方向相反的数据通道组成,可完成二进制比特流的透明传递。在采用数字传输信道时,每个方向的传输速率为64kbit/s。

第2级为信令链路功能级,对应于OSI模型的数据链路层。第2级的基本功能是将第1级中透明传输的比特流划分为不同长度的信令单元(Signal Unit),并通过差错检测及重发校正保证信令单元的正确传输。

第3级为信令网功能级,对应于OSI模型的网络层的部分功能。第3级又分为信令消息处理和信令网管理两部分。信令消息处理的功能是根据消息信令单元中的地址信息,将信令单元送至用户指定信令点的相应用户部分。信令网管理的功能是对每一个信令路由及信令链路的工作情况进行监视,当信令链路和信令路由出现故障时,信令网管理在已知信令网状态数据和信息的基础上,控制消息路由和信令网的结构,完成信令网的重新组合,从而恢复正常消息传递能力。

2.与OSI模型对应的No.7信令系统结构

MTP并没有提供OSI模型中1~3层的全部功能,它的寻址能力有一定欠缺,当需要传送与电路无关的端到端信息时,MTP已不能满足要求。为了使No.7信令系统的结构向OSI模型靠拢,原CCITT在1984年和1988年对No.7信令系统进行了补充,在不修改MTP的前提下,通过增加信令连接控制部分(Signalling Connection Control Part,SCCP)来增强MTP的功能,并增加了事务处理能力(Transaction Capabilities,TC)部分来完成传送节点至节点的消息的能力。No.7信令系统较完整的功能结构如图2-3所示。下面简要说明各部分的功能。图2-3  No.7信令系统的结构(1)消息传递部分

消息传递部分(MTP)的功能是在信令网中提供可靠的信令消息传递,将用户发送的消息传送到用户指定的目的地信令点的指定用户部分,在系统或信令网出现故障时,采取必要措施以恢复信令消息的正常传送。(2)电话用户部分

电话用户部分(TUP)是No.7信令方式的第4功能级中最先得到应用的用户部分。TUP主要规定了有关电话呼叫的建立和释放的信令程序及实现这些程序的消息和消息编码,并能支持部分用户补充业务。(3)信令连接控制部分

为了满足新的用户部分(如智能网应用和移动通信应用)对消息传递的进一步要求,原CCITT补充了信令连接控制部分(SCCP)来弥补MTP在网络层功能的不足。SCCP提供的较强的路由和寻址功能,叠加在MTP上,与MTP中的第3级共同完成OSI的网络层的功能。至于那些满足于MTP服务的用户部分(例如TUP),则可以不经SCCP直接与MTP第3级联络(参见图2-3)。SCCP通过提供全局码翻译增强了MTP的寻址选路功能,从而使No.7信令系统能在全球范围内传送与电路无关的端到端消息;同时SCCP还使No.7信令系统增加了面向连接的消息传送方式。SCCP与原来的第3级相结合,提供了OSI模型中的网络层功能。(4)事务处理能力应用部分

事务处理能力(TC)是指通信网中分散的一系列应用在相互通信时采用的一组规约和功能。这是目前通信网提供智能网业务和支持移动通信网中的与移动台游动有关的业务的基础。事务处理能力应用部分(TCAP)是在无连接环境下提供的一种方法,以供智能网应用(INAP)、移动应用部分(MAP)和操作维护应用部分(OMAP)在一个节点调用另一个节点的程序,执行该程序并将执行结果返回调用节点。

TCAP包括执行远端操作的规约和业务。TCAP本身又分为两个子层:成分子层和事务处理子层。成分子层完成TC用户之间对远端操作的请求及响应数据的传送,事务处理子层用来处理包括成分在内的消息交换,为事务处理子层用户之间提供端到端的连接。(5)综合业务数字网用户

ISDN用户部分(ISUP)是在TUP基础上扩展而成的。ISUP提供综合业务数字网中的信令功能,以支持基本承载业务和附加承载业务。

对于基本承载业务,ISUP的功能是建立、监视和拆除ISDN网中各交换机之间64kbit/s的电路连接。由于ISDN的承载业务包括各种各样的信息传送(语音、不受限的数字信息、3.1kHz音频、7kHz音频、语音/不受限的数字信息交替等),而不同信息对传输通路的要求不同,因此,ISUP必须根据终端用户对承载业务的不同要求选择电路,在业务类型交替时,更换电路类型,提供信令支持。

由于ISDN用户对承载业务的要求是通过用户—网络接口的D信道信令(Q.931建议)送到网络的,因此,ISDN交换机必须和D信道信令配合工作。

ISUP还必须对附加承载业务(主叫线号码识别、呼叫前转、闭合用户群、直接拨入、用户—用户信令)功能的实现提供信令支持。

当ISUP传送与电路相关的信息时,只需得到MTP的支持;而在传送端到端的信令信息时,可依靠SCCP支持,这种传送可以采用面向连接的协议,也可采用无连接协议。(6)智能网应用部分

智能网应用部分用来在智能网各功能实体间传送有关信息流,以便各功能实体协同完成智能业务。原邮电部制定的《智能网应用规程》(暂行规定)主要规定了业务交换点(SSP)和业务控制点(SCP)之间、SCP和智能外设(IP)之间的接口规范。在INAP中,将各功能实体间交换的信息流抽象为操作或对操作的响应。在原邮电部颁布的INAP规程中,根据开放业务的需要,共定义了35种操作。(7)移动应用部分

移动应用部分的主要功能是在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中的移动交换中心(MSC),归属位置登记器(HLR),拜访位置登记器(VLR)等功能实体之间交换与电路无关的数据和指令,从而支持移动用户漫游、频道切换和用户鉴权等网络功能。(8)基站子系统应用部分

基站子系统应用部分(BSSAP)是基站控制器(BSC)与移动交换中心(MSC)之间的信令。基站控制器BSC与移动交换中心MSC之间的信令接口采用No.7信令作为消息传送协议。包括物理层(信令数据链路MTP-1)、链路层(信令链路MTP-2)、网络层(MTP-3+SCCP)和应用层,在信令连接控制部分SCCP中采用了面向连接传送功能(服务类别2)。基站子系统应用部分(BSSAP)包括BSS操作维护应用部分(BSSOM MAP)、直接传送应用部分(DTAP)和(BSS)管理应用部分(BSS MAP)。

BSSOM MAP部分用于网络操作维护中心(OMC)之间交换维护管理信息。

DTAP部分用于透明传送MS与MSC之间的消息。

BSS MAP主要用于传送无线资源管理消息,对BSS的资源使用、调配和负荷进行控制和监视,以保证呼叫的正常建立和进行。2.3.3  信令单元的格式

在No.7信令系统中,所有的消息都是以可变长度的信令单元的形式发送的。信令单元是一个数据块,类似于分组交换中的分组。

No.7信令消息由许多字段组成,各功能层负责组装和处理相关字段。在发送节点,应用层生成信息本体,经下面各层依次加上各层的控制信息后发送。在目的地节点,各层依次取出相应控制信息进行处理,最后将无差错的信息本体送交给对等的应用层。

在No.7信令中共有3种信令单元:消息信令单元(MSU)、链路状态信令单元(LSSU)和填充信令单元(FISU),其格式如图2-4所示。图2-4  信令单元格式

其中,消息信令单元用来传送第3级以上的各层发送的信息;链路状态信令单元用来传送信令链路状态;填充信令单元是在信令链路上没有消息要传送时,向对端发送的空信号,它用来维持信令链路的通信状态,同时可证实对端发来的信令单元。LSSU和FISU都由信令链路功能级生成并由其处理。

信令单元各字段的意义如下。

①标志码(F):标志码(F)用于信令单元的定界,由码组01111110组成。任一信令单元的开始和结尾都是标志码。No.7信令系统采用比特填充的方法防止其他字段中出现伪标志码。

②前向序号(FSN)、后向序号(BSN)、后向表示语比特(BIB)、前向表示语比特(FIB):FSN表示正在发送的信令单元的序号;BSN表示已正确接收的对端发来的信令单元的序号,用于肯定或否定证实;BIB占一个比特,当其翻转时(0→1或1→0),表示要求对端重发;FIB也占一个比特,当其翻转时表示正在开始重发。以上4个部分用于差错校正。

③长度表示语(LI):用来表示LI与校验码之间的字段的字节数。由于不同类型的信令单元有不同的长度,LI又可看成是信令单元类型的指示。当LI=0时表示FIFU,当LI=1~2时表示LSSU,当LI=3~63时表示MSU。

④校验码(CK):CK用于差错校验。No.7信令系统采用的差错校验方式是循环冗余校验,用来检查信令单元传输中的错误。CK由发送端根据一定的算法对信令单元中F之后及CK之前的数据进行运算产生,并与数据一起传送至接收端,供接收端检查传输错误。

以上4个部分都是第2级的控制信息,由发送端的第2功能级生成,由接收端的第2功能级处理。

⑤业务信息八位码组(SIO):用于指示消息的业务类别及信令网类别,第3级据此将消息分配给不同的用户部分。

SIO分为业务表示语(SI)和子业务字段(SSF)。SI和SSF各占4bit,如图2-5所示。图2-5  SIO字段格式

业务表示语的编码及含义如下。

  DCBA

  0000  信令网管理消息

  0001  信令网测试和维护消息

  0011  信令连接控制部分(SCCP)

  0100  电话用户部分(TUP)

  0101  ISDN用户部分(ISUP)

  0110  数据用户部分(DUP)(与呼叫和电路有关的消息)

  0111  数据用户部分(DUP)(性能登记和撤销消息)

  其他  备用

在子业务字段(SSF)A,B两位码备用,C,D两位码规定为网络指示语,用于区分国内和国际业务消息。其编码及含义如下。

  DC

  00  国际网络

  01  国际备用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